融奇崛于平淡 纳外来于传统——试论汪曾祺小说的语言艺术
浅析汪曾祺小说语言的艺术美
浅析汪曾祺小说语言的艺术美一、汪曾祺小说语言的音画美除此之外,汪曾祺还特别重视小说的语言的画面感,汪曾祺年幼时便跟随父亲受到笔墨情趣的熏陶。
而中国历来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画相通的传统,因此汪曾祺认为,一篇小说,总得有些画意。
他在细节描写和结构组织上下功夫,使得小说中的情景显示出中国画式的写意风格。
小说《冬天》便是这样一幅写意式的水墨画:……天白亮白亮的,雪花绵绵地往下飘,没有一点声息。
雪的轻,积雪的软,都无可比拟……树皮好黑,乌鸦也好黑,水池子冻得像玻璃。
庙也是雪,船也是雪。
侉奶奶的门不开,门槛上都是雪……汪曾祺几乎摒弃了一切生涩,奇崛的修辞,用最平淡的笔勾勒出一幅使人轻快的雪景。
他不具体写雪落得怎样大。
只是轻描淡写几句,“树皮好黑,乌鸦好黑,水池子冻得像玻璃,庙也是雪,船也是雪”,恰恰将雪的洁白绵密写得生动传神,清新淡定,含蓄动人,不显丝毫累赘。
汪曾祺追求的语言的“情致”和“意味”,然后携带的是人情风物,世俗掌故,饮食起居等等。
这好比一脉溪流,沿途遇到的草叶,游鱼,细石都忍不住抚摸一下,看得见的是倒影在水中的景致,触不到的是人性之岸。
可见,汪曾祺充分发挥了汉语的优势和特点,在音乐和绘画上找契合文字的平衡点,这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浓浓的“中国味儿”。
二、汪曾祺小说语言准确之美俄国小说家契科夫认为,语言的唯一标准是准确。
但要真正做到“准确”并非易事。
汪曾祺认为,“准确”就是要贴近人物,贴近生活。
这一标准在汪曾祺的小说中,主要体现在叙事和人物描写上。
在叙事上,他主张把一件事情说得有滋有味,得慢慢地说,不能着急。
这样才能体察人情物理,神词定气,从而提神醒脑,引人入胜。
他主要强调叙述语言和人物身份,心理等的关系。
在《大淖记事》中,汪曾祺这样设置了情节:十一子微微听到一点声音,他睁了睁眼睛。
巧云把一碗尿碱汤灌进了十一子的喉咙。
不知道为什么,她自己也尝了一口。
这后面一句可谓是“神来之笔”,像一支箭最终稳稳地找到靶心,准确之极。
论汪曾祺小说的精髓——寓奇崛于平淡
论汪曾祺小说的精髓——寓奇崛于平淡汪曾祺是中国著名的作家,其作品幽默而深刻,充满生活的智慧和时代的色彩。
他的小说,不仅是一部故事的讲述,更是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其小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艺术成就备受业内人士的赞誉,更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汪曾祺的小说之所以能够深刻地打动读者,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他巧妙地将奇崛和平淡的生活相融合,打破了传统小说存在的“艳情奇谈”、“豪情壮志”,刻画了独具特色的小说形态。
首先,汪曾祺的小说情节富有趣味性。
他写作时常常注重小说情节的格局设置,灵活地应用转车法,使事件不失趣味,情节的推进时而悬疑,时而轻松,交替着展开。
这样的情节设计也是他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
比如在《故人的童年》中,小说情节先后讲述了作者陈老师在北京的一次偶遇,拿着照片寻找旧友的过程以及寻找到的旧友的成长经历。
这样富有张力的情节设计能很好地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欣赏其中的精妙之处。
其次,汪曾祺的小说对细节的关注十分入微。
他钟爱重细节的描述,像一位匠人一样雕琢每一个形象,将细节唤起读者的生动想象。
比如在《林海雪原》中,他经过深度描写,将大刀头饭肉、十里香、狗肉焖子等吃食细节描写得特别生动,使读者仿佛嗅到了这些食物的气息,感受到了它们所带来的滋味,这些细节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也让读者对人生有更深刻的感悟。
此外,汪曾祺的小说还显示他深刻的思想和对人性的探索。
在汪曾祺的小说中,人性的阴暗面和积极面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他不仅善于捕捉人性的缺陷,也深刻地反思这种缺陷在社会中的根源和影响。
比如在《围城》中,他将人物衣食住行的细枝末节刻画得入木三分,展现了各种角色的个性和心理特征,无一例外地彰显出社会上的虚伪、功利与盲目崇拜等现象,这些缺陷既反映人性的本质,也折射出时代背景下的普遍现象。
综上所述,汪曾祺的小说之所以能够深得读者喜爱和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可,不仅在于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学的追求,更在于他巧妙地将奇崛和平淡相融合,刻画出独具特色的小说形态,并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深刻深入的思考,使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等方面都更加丰富多彩,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时代的色彩。
简析汪曾祺创作的语言特色
简析汪曾祺小说创作的语言特色——以《受戒》为例摘要汪曾祺的作品向来为广大读者群所喜爱。
其文学创作语言十分注重对中国传统的民间的语言文化的记录、传承,在文学作品里,作者擅于散文化的笔调勾勒一幅幅民间风俗画,充溢着一股浓浓的地道的“中国味儿”。
其小说创作充分利用民间生活语言,语言白话到极致、随意而为、直白通俗,却又不显得粗俗、浅薄、简陋。
其作品读来让人觉得清新、自然、生动、传神、鲜活,更有通常只有文学性语言才能达到的绘画美和音乐美的艺术效果。
正是这种俗白平淡与雅致惊奇的矛盾统一,形成了汪曾祺小说创作所独有的一种语言艺术特色。
本文以《受戒》为例,简析汪曾祺小说创作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汪曾祺;受戒;语言;特色汪曾祺的小说《受戒》,于1980年,正式发表于《北京文学》10月号上。
[1]汪曾祺是江苏高邮县人,从小在传统民间文化的熏陶下成长,从小的耳濡目染为他的文学创作中语言的灵活运用打下基础。
《受戒》中描写的明海(小明子)出家的荸荠庵也是有迹可循的,抗战期间战事日紧,汪曾祺曾随祖父、父亲到离高邮城稍远的一个村庄的小庵里避难半年。
《受戒》中作者通过语言文字对周围环境的描写得细致入微、活灵活现。
思想等都是要以文字为载体的,都是通过语言特色传达出来的。
简析《受戒》语言特色主要有一下几方面:一、娓娓道来的叙述式语言描写作者不急不缓、随意而为,不矫揉、不造作。
就那样自然而然地交代待着,不厌其烦地交待着,交待这、交待那、交待来、交待去,小说就结束了。
《受戒》从开始交待荸荠庵名字的由来、明海出家的原因、明海学做和尚、荸荠庵里的和尚和日常琐碎事务、明海与小英子的生活的点点滴滴、到最后明海受戒等,作者都一一交待清楚,小说也就结束了。
事务巨细,一一说明。
如:“要当和尚,得下点本,——念几年书。
哪有不认字的和尚呢!于是明子就开蒙入学,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四言杂字》、《幼学琼林》、《上论、下论》、《上孟、下孟》,每天还写一张仿。
浅析汪曾祺小说语言艺术特色与价值
浅析汪曾祺小说语言艺术特色与价值汪曾祺是中国当代作家中至今为止受到争议很少的一位,汪曾祺小说以独特的语言艺术受到文学界高度推崇,探究汪曾祺小说的语言有哪些出众的特色,并从中寻找根源和发现价值,对现代的小说创作具有启发意义。
标签:汪曾祺;小说语言;审美特色;价值影响汪曾祺是中国当代作家中至今为止受到争议很少的一位:他作品的审美价值、本人的文学气质、在文学界的地位都得到了创作界和评论界的高度认同。
汪曾祺的相关创作,别人都赞同他的散文十分出众,但他在小说中表现的文采,也不见得比散文逊色。
他的小说,每篇都很独到。
它不仅内容充实,艺术表现也很出彩。
他的小说情节简单,但他随意挥洒,语句优美,句式独特,句句留有余韵,富有感染力,既让读者赞叹,又给人以无穷的魅力。
汪曾祺小说的魅力,除故事本身外,叙述人的语言可谓功不可没,该论文主要在其语言上加以探讨和论述。
一、汪曾祺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1.通俗化读汪曾祺小说的人基本都知道,汪曾祺小说在故事情节上的设置非常普通,人人都能看得懂,散漫浏览也容易不知不觉中陷入那淡淡的温馨中。
通俗易懂的文字,淡雅的笔触,加上那平易近人的写作态度给汪曾祺的作品带来了出众的人气,让很多喜欢文学的人了解到这么一位有个性的作家。
对一篇节选自《受戒》的小短文至今记忆犹新。
两个小孩天真烂漫,一个是想去当小和尚的傻小子,一个是可爱的小姑娘。
刻画两人互踩脚丫的嬉闹画面仍时常浮上脑海,惹人一笑。
看到那就有一种轻松和舒畅的感觉涌进内心,让读者被这样的文字和语言感动。
我常看汪曾祺的小说,他的语言也许并不华丽,但却从不矫揉造作。
他的笔触里没有过多的渲染和意想不到,即使在生活贫困的年月里他也能保持独有的那份优雅,用一种近乎调侃的语调叙说他在抗日战争时西南联大的学习生活,每当读及他的大学时代,你会产生错觉,会误认为抗日战争时的昆明城趣味十足,小说里汪曾祺的那些同学,人家可乐着呢——许多的男生在跑警报的时候会带着女生爱吃的瓜子、花生,守候在女生的宿舍门口,所以跑警报的时候正是他们谈恋爱的绝佳时期,所谓的“患难见真情”,于是在那千百次的警报中,有些女生发现一个是真情的,有的女生则发现多个真情实意的男生。
论汪曾祺小说的精髓——寓奇崛于平淡
论汪曾祺小说的精髓——寓奇崛于平淡汪曾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名垂青史的名字。
汪曾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而且也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和剧作家。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巧为人所称道。
他的小说在描写生活的平淡中,常常寓有奇崛之处,但这种奇崛却不是为了卖弄而存在,而是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哲学底蕴。
本文将详细阐述汪曾祺小说的精髓——寓奇崛于平淡。
一、寓意深刻,文化内涵丰富。
汪曾祺的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不仅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而且也涉及各个方面的人文社会现象。
例如,他的小说《围城》所描绘的社会现象表现出了当时城市中的腐败和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而他的小说《钟鼓楼》所描绘的正是春秋时期的史实,用寓言的方式来探讨君臣之间的道德关系。
汪曾祺的作品常以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为主角,通过他们的视角来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现象,让读者在平淡的故事中领悟到深刻的寓意和哲学道理。
二、情节曲折,寓意深刻汪曾祺的小说虽然平淡,但情节却多变曲折。
他可以通过一个看似简单的事件,展现出人们的矛盾与冲突,甚至可以反映出社会的问题和历史的局限性。
例如,他的小说《马桥词》所描写的就是一个经历多次转折后才被解决的农民遭受不公的故事。
这种情节的变化让读者在读完之后,对于故事中反映的事件和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内在品质。
三、语言简单,直观易懂汪曾祺的小说语言简单,直观易懂,曲折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不会给读者带来阅读的障碍。
他的小说中多用平易近人的语言,描绘生活中的片段,不时添加一些耳目一新的描写,使读者可以轻松地了解和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和道理。
他的小说中大量运用方言,把人物的语言真实地还原了出来。
这样的描述,不仅能让读者更好地领悟到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特点,同时也让人物之间的交流更耐人寻味,更质朴自然。
四、细节描写,意味深长汪曾祺的小说中,细节描写十分传神,甚至可以用意味深长来形容。
他能够在普通的场景中,描绘出很多简单而独特的细节,从而让整个故事充满了神秘和诗意。
汪曾祺语言风格
汪曾祺作品语言风格导语:虽然汪曾祺作品在题材上开拓不算大,而且总有几分重温旧梦的缱绻,但他那独特的语言风格让你口齿留韵之余。
在当代文坛上,汪曾祺以自己珠玉般的篇什。
显示了他那简淡恬适的个性气质和古朴明净的传统风格,表现了驾御语言的高超功力和卓然不凡的语言风度。
由于个人情性、具体工作等多种原因,汪曾祺并不算一位多产作家,然而,他那篇篇佳作赢得了人们的喝彩,尤其是他那幽兰清菊般的语言更是令人口齿留韵,难以释怀。
真正艺术的美是超越时空的,作为语言艺术宝库中的财富,绝不会因时光流转而稍减风骚。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样态的丰富。
人们的接收心态愈加开放,审美趣味日浙提高,汪曾祺语言风格正得到更广大读者群的了解和认识。
本文拟探讨汪曾祺小说语言风格特色,期待人们对汪曾祺语言有更深入的鉴赏和研究。
行云流水逸然散淡文白如话,运笔如舌,散散淡淡,从从容容,这是汪曾祺语言的基调或底色。
由于汪曾祺长期在北京从事文学和京剧戏曲的编辑和编剧工作,大大影响了他的小说语言,使他操成更为纯熟流利的京味儿普通话。
而这京味儿又是最恰到好处的,它平添了文学的生活姿态和个性色彩,而绝无油嘴子之弊,令人感到朴素而不平板,流畅而不浮滑,自然本色,舒爽清新。
汪曾祺是主张散淡为主的。
他说:“我不喜欢布局严谨的小说。
主张信马由疆,为文无法。
”这种散,不仅见诸结构,而且见诸语言的散淡,透发着一种洞察事故的旷达与从容。
汪曾祺是一位兼有多种艺术修养的作家,在创作小说和曲词之余,他还擅长丹青。
他说过:“我的调色碟里没有颜色,只有墨,从褐黑焦墨到浅到象清水一样的淡墨,”他的语言亦如其画。
统观汪曾祺作品,无论是富于诗情的,还是偏于记人的,其语言都有一个总的特色:平远简淡,行云流水。
他把感情深藏于笔墨之间,铺述平淡,摹写浅近,却无不趣远情深,浑成意境。
汪曾祺作为一种美的和谐体,最生动的体现着老作家古雅超俗的美学趣味,鲜明地映照着他那淡泊闲和的艺术人格和胸襟气象。
汪曾祺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
汪曾祺散文赏析
汪曾祺散文赏析汪曾祺散文赏析(通用6篇)汪曾祺或许就是达到了这种淡泊的温厚,当然这也是一种智慧的象征。
他在《老年的爱憎》中讲到“通达”,认为这是对世事看得很清楚,很透彻,不太容易着急生气发牢骚的状态。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汪曾祺散文赏析篇1汪曾祺是迄今为止争议最小的当代作家:他的美学气质、作品的审美价值、文学史意义得到评论界、创作界的一致肯定。
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
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他的小说《受戒》、《大淖纪事》、《陈小手》都是当代文坛的经典名篇,对于他的小说吸收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京派小说风范评论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且他的小说那种淡泊恬淡的田园感受,也让很多读者流连忘返。
我个人就非常喜欢他的小说,比如看过《受戒》脑子里经常会浮现小和尚和一个小姑娘坐在穿上的画面,也经常会想到两个天真少年在岸边留下的那一对小脚丫。
今天我们就来重点探讨一下他的散文。
汪曾祺的散文大多数都写得随意感性又兴致盎然,更接近通常意义上的随笔。
汪曾祺的作品多是随随便便、任心闲话、兴之所至的的闲话。
他自己曾说,散文是一个大类,也说自己实在无法区分散文和随笔,于是将自己作品中稍长的称为散文,短的称为随笔。
——《汪曾祺散文随笔集》自序。
他的散文题材非常广泛:个人经历、天文地理、民情风俗、饮食男女、街头巷议、人生世相、文坛曲艺等等无不可以入文。
《文集自序》“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
间作小考证,亦可喜。
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
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
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
”他认为散文是一种见性情,见人品,见功底的文体。
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对人情世故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
融奇崛于平淡_论汪曾祺小说的艺术风格_翟美玲
小说家也可能会续之以谴责团长、 同情陈小手的文字, 汪曾祺 也没有这样做而是掠过这一常规思维, 从团长的视角, 以 “团 长觉得怪委屈” 结束, 隐藏了作者对这一行为的情感反应和评 价。而作者在曲折处含藏的话语却留给读者深长的回味, 使 读者的情感随作者笔触的曲折上下跌宕, 心潮起伏。有的小 说, 作者偶有评论, 却也是力避直白, 简洁而耐人寻味。 如 《鸡 毛》 写金昌焕偷文嫂的鸡, 小说结尾说了一句 “林子大了, 什么 鸟都有” , 这句俗语的背后应该暗含着作者的愤慨的。 但小说 没有更多的评论, 把思考的空间留给了读者。我们从汪曾祺 的小说中看到, 作者是深谙 “此时无声胜有声” 的艺术魅力的。 五、 奇崛与平淡的高度融合 汪曾祺小说 “奇崛” 的一面是有着深厚的传统渊源的。 古 代的笔记小说对汪曾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不同的 的命运。从这些普通而又奇异的人物身上, 我们看到了民间 生活的丰富与生动。 汪曾祺就这样将 “奇” 人 “奇” 景巧妙地融 入了生活的 “常” 态。正如一首乐曲, 平淡是汪曾祺小说的主 取得打动人心的审美艺术效果。 汪曾祺的小说有这样几类: 一类属忧伤的, 如 《徙》 、 《职 业》 ; 一类属欢乐的, 如 《受戒》 、 《大淖纪事》 ; 第三类属温和的 嘲讽, 如 《鸡毛》 、 《云致秋行状》 ; 当然还有一类是三者混合的。 不管哪一类小说, 都表现出一致的审美风范: 优雅和谐。 在他 部分小说中, 这种融奇崛于平淡的和谐几乎臻于化境。 如 《受 戒》 中小和尚明海和村姑小英子的爱情是那么奇异脱俗, 又是 那么自然, 水到渠成。像受过一场 “润物细无声” 的春雨的洗 名家》 里陆鸭用鸭语招呼跑散的鸭子, 既使人感到神奇, 又令 人陶醉于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 《大淖记事》 里那些 普通的 “邻人” 们却做出毫不张扬的壮举: 在小锡匠被刘号长 他们打了后, “挑夫, 锡匠, 姑娘, 媳妇, 川流不息地来看望十一 子。 他们把平时在辛苦而单调的生活中不常表现的热情和好 心都拿出来了。 ” 这与鲁迅小说中 “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 的精 神麻木的国民群像构成鲜明对照!鲁迅不遗余力地抨击生活 中的丑, 汪曾祺则用一双善良的眼睛挖掘生活中的美。不是 他没有经历苦难, 而是生活中本来苦难已多, 汪曾祺力求不被 丑恶泯灭人生的美好, 不让苦难吞噬我们生活的勇气。有人 说他的小说表现的是小人物的小悲小欢, 我觉得他表现的是 辛弃疾 “却道天凉好个秋” 的复杂感受, 他的大喜大悲已 “经过 反复沉淀, 除净火气” (汪曾祺: 《茶干》 后记) 了。 孔子评论 《关 使我们于无声处听雷, 从其简洁的叙述中获得心灵的震撼和 洗礼。
语言的艺术——简论汪曾祺小说语言观兼及其小说语言特色
鉴赏语言的艺术——简论汪曾祺小说语言观兼及其小说语言特色孙 萌 河北省衡水市衡水第一中学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既是文学作品存在的显现,使文学实现物化;又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生成的重要条件。
走进一个作家的文学世界,语言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门,透过语言去欣赏作家构建的文学世界。
于是,语言不再仅仅具有传播信息的意义,还具有了审美价值。
本文即是从语言入手,通过分析汪曾祺的语言观,试图发现汪曾祺小说的艺术创作是如何实践他在语言上的要求,进而揭示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观念的革新和语言实践的创新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一、“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中国文学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的百年发展历程中,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它在语言上的质的转变和不断演化。
中国文学从古典形态走向现代形态的根本性标志之一,便是在语言上的重大变化。
从文学发展史上看,文学的每一次突破和转型毫无疑问都会在语言上有所体现。
而这些语言上的突破与创新,还有赖于语言观念的革新。
语言到底是文学的载体还是文学的本体,这是区别传统语言观念与现代语言观念的分水岭。
由于受到传统文学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没有认识到文学语言本身的价值,而习惯于到语言背后去寻找作品的“历史价值”“现实意义”“时代特征”“审美特性”,正所谓“得意而忘言”。
汪曾祺超越了传统的狭隘的文学语言观,摆脱语言工具论的束缚,将语言上升到文学本体的高度。
语言不是外部的东西。
它是和内容(思想)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
语言不能像桔子皮一样,可以剥下来,扔掉。
世界上没有没有语言的思想,也没有没有思想的语言。
……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附加的,可有可无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
小说使读者受到感染,小说的魅力之所在,首先是小说的语言。
小说的语言是浸透了作者的思想的。
”[1]他强调语言与内容(思想)融为一体,互存共生,不可分离,强调语言是文学(小说)的本体,突破了语言仅仅是内容的外壳的载体之说,把语言置于文学的根本地位上。
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
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大淖记事》和《受戒》都是汪曾祺先生优秀的短篇小说。
汪老先生的文章,语言如行云流水般潇洒自如,信马由缰,充满了平淡之美。
他的文体清新别样,文字中充满了传统的文化底蕴,带有鲜明的风俗画特征。
汪曾祺小说处处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人文主义及和谐氛围,他在小说中挖掘并赞扬人性美,突显健康人性,和谐人性。
个人觉得汪曾祺的文风很优美、淡雅,他的文章大多清新自然,采取民间化的叙事方式,为我们娓娓道来了类似江南乡下人的日常生活。
《大淖记事》和《受戒》这两篇小说正是其代表作品,充分体现了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
汪曾祺的小说,往往在浓郁的乡土风俗画的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传统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
他笔下的人物总是暗合传统的真善美,并在与假恶丑的对立中获得美的升华。
这是汪曾祺文化小说创作的基本审美态度和道德尺度。
汪曾祺不重人物性格,而重氛围渲染,以玄远清丽的真淳飘逸之气,表现健全的人性和健康的美。
温软的水,朦胧的`月,摇曳的云影,迷人的沙洲,感应着明海小和尚、小英子、巧云、十一子们细微神秘的心灵震颤;那混沌的爱,迷离的情,则展示了生命的腾踊,美的精魂的跃动。
汪曾祺纤笔一枝,将人的自然情欲写得如此美绝人寰,一尘不染。
作者既重视小说创作的潜移默化的认识作用,同时又欣赏和玩味顺乎自然、超脱功利的人生境界,这使他的小说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雾霭,释放出一种多义的主题内涵。
他的小说就像是一幅清新淡泊、意蕴高远、韵味无穷的水乡泽国风俗画,在《受戒》结尾处那充满着生活情越的水荡景色描绘那样楚楚动人,犹如一幅美丽的画画恒久地定格在读者的视觉之中。
汪曾祺的小说语言优美,有散文化的趋势。
他自己说;“我不善于讲故事,也不喜欢太象小说的小说,即故事性很强的小说。
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
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
汪曾祺的小说同时兼具散文化与诗化的特征,他认为“散文诗和小说的分界处只有一道篱笆,并无墙壁(阿左林和废名的某些小说实际上是散文诗)。
我一直以为短篇小说应该有一点散文诗的成分。
”他的小说读起来平和淡泊,但细细地咀嚼却意味无穷,寓人生哲理于凡人小事的叙述之中,寓真善美于平庸琐碎的事件描写之中,化神奇为平淡。
他的小说里每一个人物描写都可以看作是一首诗,散发出迷人的诗情画意。
他的小说处处均似闲笔,实则处处精心设计。
他在“酿造‘情调’,雅化人物。
让人物带上自己的文化心理从而显出丰美的氛围气上却显得谨严而功力厚重”。
与好的散文一样采用传统的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个活脱脱的人物形象来,然其人物又有诗的神韵——潜藏着真善美与假恶丑对立的底蕴。
如《八千岁》中,作者随心所欲地描写离题甚远的贩马人“宋侉子”、旗人娼妓虞小兰、土匪军官“八舅太爷”,真是扑朔迷离,峰回路转,最后才写到“八千岁”,然而这些人物并不仅仅是展示他们与“八千岁”故事的因果链条关系,而是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中寻觅一种健康人性的诗意美的境界。
不仅仅如此,他小说中的语言和氛围都充满着富有画意的描绘,都造成了一种诗的韵味。
它们与人物的诗意相契合,为形成整个小说的总体诗境作了恰到好处的渲染和铺陈。
寓奇崛于平淡:汪曾祺小说的矛盾性
寓奇崛于平淡:汪曾祺小说的矛盾性作者:邓雨浓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9期内容摘要:汪曾祺的作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然而仅仅重视其美学价值,忽视了其深沉凝重,暗藏锋芒的思想性,则是对其鉴赏的严重偏差和失误。
汪氏美学,其实质并不在于审美的平静淡泊,而是于这份平静淡泊之下隐藏的激烈冲突和锋芒。
“寓奇崛于平淡”,汪氏小说的精髓,不在其和谐性,而恰在其矛盾性。
关键词:汪曾祺异秉矛盾性1948年4月,汪曾祺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小说集《邂逅》,可谓一抬脚就迈进了文学史。
主流批评家普遍认为,汪氏小说的文学史地位和意义就在于它“别一样风格”和“别一样的情趣”中。
简单来说,就是美学价值高于思想和历史价值。
具体表现在语言的平静淡泊、叙述的从容淡定、思想的波澜不起上。
但是我却觉得,汪氏小说的“凝重”和“矛盾”却恰恰深藏在这表面的心如古井、不起波澜下面。
汪老先生的文学,固然是风俗画,固然是小品文,但是,如果仅仅将他的文学定义为风俗画、小品文,仅仅重视其美学价值,而忽视了其深沉凝重,暗藏锋芒的思想性,则是对汪老先生鉴赏的严重偏差和失误。
我认为,汪氏美学,其实质并不在于审美的平静淡泊,而是于这份平静淡泊之下隐藏的激烈冲突和锋芒。
用老爷子自己的话来讲,就是“寓奇崛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沉默,不是看不到激烈的矛盾与锋芒,而是千帆过尽后的“第二次平淡”,是时间的微笑,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沧桑和静寂。
简言之,我认为,汪氏小说的精髓,不在其和谐性,而恰在其矛盾性。
本文我试以《晚饭花》、《水蛇腰》等短篇小说为例,论述汪老先生小说的矛盾性特色。
一.“作品呈现的平淡顺从”和“创作模式的自由不羁”之间的矛盾在作者看来,“今天写过去的事,需要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
”所以,汪老先生写作,是特意地压制自己的主观感情对读者的干预的,他的小说和散文创作,首先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文本话语,是一种冷静而置身事外的。
汪老先生本人所受的教育和本人所形成的气质就是淡然自矜,这让他即使在《八月骄阳》中写老舍先生之死时,也只是将一腔愤懑深藏在凄清和冷寂中。
论汪曾祺小说的散文体式和语言风格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J ournal of Anshan Teachers College2000212,2(4):47-50文学·语言·艺术论汪曾祺小说的散文体式和语言风格萧大勇(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管理系,辽宁沈阳110122)摘 要:汪曾祺小说具有别具一格的散文体式和语言风格。
小说并不因循古典小说的起落章回、向心型体式,也不追求故事扣人心弦、情节悬念迭宕,而注重“散”和“淡”,像小溪一样平静流淌,表现出“信马由缰、为文无法”的散文体式。
小说中的语言清新朴实,口语较多,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并间有传统文言,突破了小说、散文、诗歌语言上的界限。
文本极为自然、平淡,又亲切、蕴藉,给读者以广阔的玩味空间。
关键词:汪曾祺小说;散文体式;语言风格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篇号:100822441(2000)0420047204汪曾祺在50年的创作生活中,创作出许多优秀小说。
在80年代初期,肩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成为文坛的主流,人们都沉浸在深重的伤感和沉思之中的时候,汪曾祺却将一种迥然不同的文学带入文坛。
在他创作的小说中所营造的温馨恬静的桃花源境、如仙如幻的诗性天国,所描绘出的古朴清新的民风民俗、至真至纯的人性,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小说别具一格的散文体式和语言风格,得到了评论家的高度赞誉。
“信马由缰,为文无法”的散文体式一、中国传统的小说以情节迭宕、故事性强,章回严谨、法度森严为固有程式,而汪曾祺的小说则继承了古典小说的“另类”:笔记体小说,如《世说新语》的诸多特点,兼纳桐城派、公安派散文隽永、淡雅的风致,在艺术上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创作出一系列的散文化小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色。
他一反小说必须有一定的情节、向心的结构和中心人物的特点,有意淡化情节,极少戏剧性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不设悬念,一般没有高潮,而是追求艺术上的“淡”和“散”,以一种看似漫不经心的散文化的随意叙说的语气,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生片断和社会层面溶入自我心境,向读者谈生活,讲风俗,简洁朴拙,娓娓动听。
朴素、平淡、韵味无穷——浅谈汪曾祺作品语言特色
朴素、平淡、韵味无穷——浅谈汪曾祺作品语言特色容提要:本文以汪曾祺的小说散文为研究对象,论述其作品的语言特色..笔者认为,汪曾祺作品语言特色表现为: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吸取古典文学的营养.突破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重气氛渲染,表现安康的人性.形成了其具有独特韵味的文学语言.对于打破“文革〞后那段冰冻期特有的话语禁忌,功不可没.这决定了汪曾祺作品无可置疑的文体学意义.关键词:汪曾祺、小说、散文、语言许多人喜欢汪曾祺,有的甚至是疯狂地喜欢.汪曾祺像一阵清风在中国文坛刮过,让人眼前一亮.他承继了乃师从文之风,而又以白描见长,别成一家.他的小说、散文语言如同水中磨洗过的白石子,干净圆润清清爽爽.这种语言魅力显然得益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的完美化合.汪曾祺将精练的古代语言词汇自然地消融在文本中,又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中吸取甘美的乳汁,兼收并蓄,克钢化柔,扫除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独创一种新文体.豪华落尽见真淳.轻盈流丽,小巧精致,如生生燕语,呖呖莺歌,滑而不腻.令人一读之下而悠然神往.汪曾祺那信马由缰干净利索的文字,淡而有味,飘而不散,有初发芙蓉之美,可谓俗极,雅极,炉火纯青.汪曾祺对中国文坛的影响,特别是对年轻一代作家的影响是巨大的.在风行现代派的上世纪80年代,汪曾祺以其优美的文字和表达唤起了年轻一代对母语的感情,唤起了他们对母语的重新的热爱,唤起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上世纪80年代是流行翻译文体的年代,一些作家为了表现自己的新潮和前卫,大量模仿和照搬翻译小说的文体,以为翻译家的文体就是现代派的文体.我们现在从当时的一些著作的作品就可以看到这种幼稚的模仿.汪曾祺用非常中国化的文风征服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人,且显得特别“新潮〞,让年轻人重新树立了对汉语的信心.本文即尝试从语言的角度对汪曾祺作品进展分析.一、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王安忆说“汪曾祺老的小说,可说是顶容易读的了.总是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平凡的事情.〞〔1〕确实如此.王安忆又说:“汪曾祺讲故事的语言也颇为老实,他几乎从不概括,而尽是详详细细,认认真真地表达过程,而且是很日常的过程.〞〔2〕我认为汪曾祺小说散文的语言特色重要表现为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举个例子,“我家后园有一棵紫薇.这棵紫薇有年头了,主干有茶杯口粗,高过屋檐.一到放暑假,它开起花来,真是‘紫得’不得了,紫薇花是六瓣的,但是花瓣皱缩,瓣边还有很多不规那么的缺刻,所以根本分不清它是几瓣,只是碎碎叨叨的一球,当中还射出许多花须、花蕊.一个枝子上有很多朵花.一棵树上有数不清的枝子.真是乱.乱红成阵,乱成一团.简直像一群幼儿园的孩子放开了又高又脆的小嗓子一起乱囔囔.〞〔?紫薇?〕汪曾祺的白话文给人一种解放感——原来白话文可以这么写!又如他的?虎头鲨、昂嗤鱼、阵鳌、螺蛳、蚬子?这篇专讲吃的散文,其中有这样一段:“人特重塘鳢鱼.人也是,一提起塘鳢鱼,眉飞色舞.塘鳢鱼是什么鱼?我向往之久矣.到,曾想尝尝塘鳢鱼未能如愿,后来我知道:塘鳢鱼就是虎头鲨,瞎!〞一声“瞎〞韵味无穷,意境高远.自五四以来,尝试把口语溶入写作的人当然绝不只是汪曾祺一个.老舍也热中于此.但是倘假设拿这两个人相比,我认为汪曾祺更胜一筹.这是因为老舍的口语因素多半构成一定的语言特色,小说的总体框架还是相当欧化的.汪曾祺与此不同,他的小说往往在大的表达框架上,就有意顺从现代汉语中口语叙事的规那么.王安忆说“汪曾祺的小说写得很天真,很古老很愚钝地讲一个闲来无事的故事,从头说起地,‘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地开了头.比方‘西南联大有个文嫂’〔?鸡毛?〕;比方‘北门有一条承志河’〔?故里杂记?〕;比方‘全县第一个大画家季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鉴赏家?〕然后顺着开头徐徐往下说,从不虚晃一枪,弄的扑朔迷离.他很负责地说完一件事,在由一件事引出另一件事来〞〔3〕我认为王安忆对汪曾祺的小说的表达和语言的特征,描写得相当准确.读汪曾祺的小说确乎如此,什么都平平淡淡,但读完之后,你却不能平静,心深处总会有一种隐隐地冲动.汪曾祺小说散文量采用了地道的方言,文章读来琅琅上口,倍感亲切.汪曾祺对吴语非常稔熟,颇知其传神妙处.他在小说?星期天?、散文?安乐居?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方言.如“操那起来〞、“斜其盎赛〞等,既有地方色彩,又写活了人物,吴地读者赏来自有动人情趣.在,卖糖炒热白果的小贩在街头吆喝道:“阿要吃糖炒热白果,香是香来糯是糯!〞那句中的“糯〞字,使汪曾祺竟“嚼〞出细腻柔软而有弹性的韵味来,他在形容女作家铁凝的小说?孕妇和牛?的语言风格时,便油然想起吴语里的这个字:糯.他怕这位北方作家不能体会这种语感,就说:“什么时候我们到去,我买一把烤白果让你尝尝.〞再如?岁寒三友?中一段“早!早!吃过了?偏过了,偏过了!〞极富情趣.运用方言实际是用了老百姓自己的语言贴近生活,象这样的语言在汪曾祺的小说、散文中是唾手可得的.汪曾祺热爱甚至可以说迷恋民间文化,1950年在做过?说说唱唱?和?民间文学?的编辑,这段经历使他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不只是民间的戏曲、歌谣让他着迷,甚至连一派出所墙上写的一条宣传夏令卫生的标语“残菜剩饭,必须回锅见开在吃!〞;八面糟附近的一家接生婆的门口的“广告〞:“轻车快马,桔祥姥姥〞;做竹藤活的写的:“出售新藤椅,修理旧棕绷〞.也引起了他的兴趣.他由衷地赞美说,“这都是很好的语言,真是可以悬之国门,不能增减一字.〞〔4〕在?说说唱唱?当编辑的那几年,汪曾祺更从树理身上看到民间文学对一个作家的巨大影响,或者说,一个作家要想有所成就,就应该下功夫从民间文学中吸取甘美的乳汁和诗情.本来就对民间文学有浓厚兴趣的汪曾祺在树理为人及作品影响下,更加明确地认识到:“一个作家读一点民间文学------首先是涵泳其中,从群众那里汲取甘美的诗的乳汁,取得美感经历,承受民族的审美教育.〞〔5〕多年以后,当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后,在谈及创作经历时,他总不忘记强调民间文学对自己的影响.汪曾祺八十年代重出文坛时有人惊呼“原来小说也可以这么写!〞我想人们惊叹的原因之一大概就是汪曾祺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风格吧!二、吸取古典文学营养汪曾祺除了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中寻找资源外,同时还非常重视从古典文学中取得营养.汪曾祺的语言传承了唐宋散文流风,他喜爱?世说新语?和宋人笔记,继承明清散文传统.他一再提到明代作家归有光的几篇散文?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诸篇,由于归有光“无意为文〞,写得像谈家常话似的,表达语言与人物语言衔接处假设无痕迹,汪曾祺的小说创作从中得益匪浅.“我受营养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归有光的几篇代表作.归有光以轻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物,亲切而凄婉.这和我的气质相近,我现在的小说里还时时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6〕有了这些“余韵〞,汪曾祺的语言就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文言文之间建立了一种在的联系.为什么那些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日常口语一溶入汪曾祺的笔下,就有了一种特别的韵味?秘密就在其中.举?受戒?起头的一段为例:“这个地方的老名有点怪,叫庵庄.,是因为庄上大都姓.叫做庄,可是人家住得很分散,这里两三家,那里两三家.一出门,远远就可以看到,走起来得走一会,因为没有大路,都是弯弯曲曲的田埂.庵,是因为有一个庵.庵叫菩提庵,可是大家叫讹了,叫成荸荠庵.连庵里的和尚也这样叫.宝刹何处?------荸荠庵.〞这是一段大白话,白得几乎连形容词都没有,但读起来如长短句,白得有一种风情.倘我们读一读归有光的?寒花葬志?,我以为不难发现?受戒?这段大白话的节奏、韵律与?寒花葬志?有自然相通之处.很明显,文言写作对“文气〞的讲求被汪曾祺移入了白话写作中,且了无痕迹.反过来,痕迹非常明显地以文言直接入白话文的做法,他也不忌讳,不但不忌讳,相反,大旗鼓.举?端午的鸭蛋?一文中的一段:“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沙多.蛋白柔软,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方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札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里文言成分和白话成分水乳交融,自自然然,一点不勉强.再如?观音寺?中这样的行文:“我们在联大新校舍住了四年,窗户上没有玻璃.在窗格上糊了桑皮纸,抹一点青桐油,亮堂堂的,挺有意境.教员一人一间宿舍,室床一、桌一、椅一.还要什么呢?挺好.〞也是白话,但有股文人气.这种带股文人气的白话又和五四之后的“旧白话〞不同,没有那种半文半白带来的遗老遗少味儿.记得?陌上桑?中描写罗敷的形象有这么一段“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者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见罗敷,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把罗敷之美通过侧面衬托出来,读到?大淖记事?中描写“巧云〞的一段“她在门外的两棵树杈之间结网,在淖边平地上织席,就有一些少年装着有事的样子来来去去,她上街买东西,甭管是买肉,买菜,打油,打酒,撕布,量头绳,买头油、雪花膏,买石碱、浆快,同样的钱,她买回来,份量比一般人多,东西都比别人好.这个奥秘早被大娘、大婶们发现,她们就托她买东西,只要巧云一上街,都挎了好几个竹篮,回来时压得两个胳膊酸痛酸痛.泰山庙唱戏,人家都是自己扛了板凳去,巧云散着手就去了.一去了,总有人给她找一个得看的好的座.台上的戏唱得正热闹,但是没有多少人叫好.因为好些人不是在看戏,是看她.〞你会发现两者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在文学创作中尝试文白相亲,文白相融的作家当然并不仅是汪曾祺一个,但是我认为能在一种写作中,把白话“白〞到了家,然后又能把充满文人雅气的文言因素融化其中,使二者在强烈的力中得以如此和谐,好象本来就是一家子,这大概只有汪曾祺能吧.三、突破了诗歌、散文、小说界限的语言汪曾祺作品打破了诗、散文、小说的界限,去除了诸般文体间的话语禁忌,以其浓酽的意象化和诗化特征,表达出美学之风神雅韵.“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故人往事?〕“来了一船瓜、一船颜色和欲望.一船是石头,比赛着棱角.也许——一船鸟,一船百合花.深巷卖杏花.骆驼.骆驼的铃声在柳烟中摇荡,鸭子叫,一只通红的蜻蜓.〞〔?复仇?〕“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受戒?〕这不是小说,这是诗,是韵文,是行云流水.“正街上有家豆腐店,有一头牵磨的驴.每天下午,豆腐店的一个孩子总牵着驴到侉奶奶的榆树下打滚.驴乏了,一滚,再滚,总是翻不过去.滚了四五回,哎,翻过去了.驴打着响鼻,浑身都轻松了.侉奶奶原来直替这驴在心里攒劲,驴翻过去了,侉奶奶也替它觉得轻松.〞〔?榆树?〕.看“驴打滚〞,这叫小说吗?不叫.“小龙每天放学,都经过王玉英家的门外.他都看见王玉英.晚饭花开得很旺盛,它们使劲地往外开,发疯一样,喊叫着,把自己开在黄昏的空气里.浓绿的,多得不得了的绿叶子;殷红的,胭脂一样的,多得不得了的红花;非常热闹,但又很凄清,没有一点声音.在浓绿浓绿的叶子和乱乱纷纷的红花之前,坐着一个王玉英.〞〔?晚饭花?〕.一个小小子,看见一个姑娘,后来这个姑娘嫁了,“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王玉英了〞,这叫小说吗?不叫.小说照例是故事为纲,可是看完了,我满脑子里只有人,没有故事.这种顺其自然的闲话文本外表上看来不象小说笔法,却尽到了小说叙事话语的功能,有一种清新自然美.汪曾祺在?桥边小说三篇后记?中说:“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简直近似随笔.构造尤其随便,想到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这样做是有意的〔也是经过苦心经营的〕.我要对‘小说’这个概念进展一次冲决,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7〕“一月,下大雪.------二月里刮着风.------三月,葡萄上架.------四月,浇水.五月------十二月上旬,葡萄入窖.------〞〔?葡萄月令?〕散文?葡萄月令?更象是一首一往情深的劳动赞美诗.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是一种对人生、对生活的挚爱之情.汪曾祺的小说散文如同简洁疏朗的水墨画,更如同朦胧幻美的成人童话,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审美对象.四、重气氛渲染,表现健全的人性和安康的美.?受戒?、?大淖记事?开八十年代中国小说新格局.在这类作品里,汪曾祺不重人物性格,而重气氛渲染,以玄远清丽的真淳飘逸之气,表现健全的人性和安康的美.温软的水,朦胧的月,摇曳的云影,迷人的沙洲,感应着明海小和尚、小英子、巧云、十一子们细微神秘的心灵震颤;那混沌的爱,迷离的情,那么展示了生命的腾踊,美的精魂的跃动.汪曾祺纤笔一枝,将人的自然情欲写得如此美绝人寰,一尘不染.如?受戒?结尾两段:“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浆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明海与英子划着小船进入了理想的圣地,也驶进了汪曾祺情感中的理想境界,在碧波芦荡中,美丽的风光孕育了安康的人性.写出了朦胧的爱,迷离的情,写出了特有的纯洁、烂漫与天真,不事雕琢而明明如画,醉人心田.澎湃的灵性,盎然的诗趣,一尘不染的情思,使人如读安徒生童话,成为人性美灿烂的圣歌,拔动万千心弦.?大淖记事?那么写十一子和巧云那种出污泥而不染的情恋,美如秋月,韧如蒲苇,透明似水晶.汪曾祺的小说不仅善于写风景,时时也写些民俗.?岁寒三友?中就有这样一段:“这天天气特别好.万里无云,一天皓月.阴城的正中,立起一个四丈多高的架子.有人早早地吃了晚饭,就扛了板凳来等着了.各种买小吃的都来了.买牛肉高粱酒的,卖回卤豆腐干的,卖五香花生米的、芝麻灌香糖的,卖豆腐脑的,卖煮荸荠的,还有卖河鲜——卖紫——卖紫皮菱角和新剥鸡头米的------到处都是白蒙蒙的热气、香喷喷的茴香八角气味.人们寻亲访友,说长道短,来来往往,亲亲热热.阴城的草地被踏倒了,人们的鞋底也叫秋草的浓汁磨得滑溜溜的.突然,上万双眼睛一齐朝着一个方向看.人们的眼睛一会儿眯着;人们的嘴一会儿开,一会儿又合上;一阵阵叫喊,一阵阵欢笑,一阵阵掌声.——虎臣点着了焰火了.〞汪曾祺笔下的民俗描写,人称风俗画写法,在写时,往往是不知觉的,外表写的是风俗,实质以风俗为依托,渲染了气氛,也从侧面表现了人物形象,人们在看焰火时的欢乐气氛中,虎臣体会到了欢乐,别人在欢快之余感受到他善良的品格.这种特有的气氛与韵味的营造,在很大程度上力于作品的语言.读汪曾祺的小说,仿佛是漫步春之原野,又如置身一片泱泱水气,神清气爽.在以故土为背景的小说里,汪曾祺描绘出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俗画,令人神往.为我们提供了原汁原味的田园风光活化石,提供了民间风俗那鲜活流动的精神实体.语言的美不管是华美或朴实,是铺排或是简洁,它的魅力关键在于能否深深打动一个人的心.就如同一个女子,长得令人惊艳固然是容易极具魅力的,却并不绝对,而眉目长得普通清爽,也可以抓住别人的眼和心,因为她的魅力并在一处,而在于她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之种种,这份魅力其实比前者更亲切和更令人喜欢,而且更持久.汪曾祺的作品属于后者一型.汪曾祺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是一些朴素很常见的句子,在他的作品中,你甚至很难找到一个生僻的字和词,但就是这些平平常常的句子,一经他组合,便仿佛有了生命有了灵气,让人读起来可亲可感可敬得意.就像是一个蓬头垢面的村姑,经她梳洗打扮以后,人还是那个人,衣裳还是那件衣裳,却有了一种风致,有了一种韵味,有了一种美.这种境界确实不是人人都能到达的,佛门一句话叫作:高僧只说平常话.也就是说真正得道的高僧是不会动不动就给你搬高头讲章的,也不会动不动就给你背两句谁也听不懂的经卷来证明自己的深刻和与众不同,他只用最平常最通俗的语言来讲述佛理,但这平常并不意味着浅薄,而是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大智慧.在汪曾祺的文章中,没有那种耳提面命的道学家面孔,没有装腔作势的大喊大叫,也没有自命非凡的名士习俗,他有的是沉着和平和.他有的是娓娓道来和细细评说,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特点,所以他的文章让人读起来轻松愉快如坐春风,是一种真正的艺术享受.注释:〔1〕〔3〕王安忆:?故事和讲故事?文艺1991年版,第184页.〔2〕王安忆:?故事和讲故事?文艺1991年版,第186页.〔4〕陆建华:?汪曾祺传?文艺,1997年7月第1版,第246页.〔5〕陆建华:?汪曾祺传?文艺,1997年7月第1版,第121页.〔6〕汪曾祺:?蒲桥集?作家,1992年版,第358页.〔7〕汪曾祺:?桥边小说三篇后记?,?汪曾祺文集小说卷?陆建华主编,文艺,1993年第一版,第559页.参考文献:1.?汪曾祺传?陆建华著,文艺,1993年第一版2.?汪曾祺文集小说卷?陆建华主编,文艺,1993年第一版3、?汪曾祺散文选集?徐柏容、法清主编,百花文艺,1996年第12月4、?中国当代名人随笔汪曾祺卷?汪曾祺著人民,1993年12月第一版。
汪曾祺作品语言风格
汪曾祺作品语言风格汪曾祺作品语言风格导语:虽然汪曾祺作品在趣材上开拓不算大,而且总有几分重温旧梦的缱绻,但他那独特的语言风格让你口齿留韵之余。
在当代文坛上,汪曾祺以自己珠玉般的篇什。
显示了他那简淡恬适的个性气质和古朴明净的传统风格,表现了驾御语言的高超功力和卓然不凡的语言风度。
由于个人情性、具体工作等多种原因,汪曾祺并不算一位多产作家,然而,他那篇篇佳作赢得了人们的喝彩,尤其是他那幽兰清菊般的语言更是令人口齿留韵,难以释怀。
真正艺术的美是超越时空的,作为语言艺术宝库中的财富,绝不会因时光流转而稍减风骚。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样态的丰富。
人们的接收心态愈加开放,审美趣味日浙提高,汪曾祺语言风格正得到更广大读者群的了解和认识。
本文拟探讨汪曾祺小说语言风格特色,期待人们对汪曾祺语言有更深入的鉴赏和研究。
行云流水逸然散淡文白如话,运笔如舌,散散淡淡,从从容容,这是汪曾祺语言的基调或底色。
由于汪曾祺长期在北京从事文学和京剧戏曲的编辑和编剧工作,大大影响了他的小说语言,使他操成更为纯熟流利的京味儿普通话。
而这京味儿又是最恰到好处的,它平添了文学的生活姿态和个性色彩,而绝无油嘴子之弊,令人感到朴素而不平板,流畅而不浮滑,自然本色,舒爽清新。
汪曾祺是主张散淡为主的。
他说:“我不喜欢布局严谨的小说。
主张信马由疆,为文无法。
”这种散,不仅见诸结构,而且见诸语言的散淡,透发着一种洞察事故的旷达与从容。
汪曾祺是一位兼有多种艺术修养的作家,在创作小说和曲词之余,他还擅长丹青。
他说过:“我的调色碟里没有颜色,只有墨,从褐黑焦墨到浅到象清水一样的淡墨,”他的语言亦如其画。
统观汪曾祺作品,无论是富于诗情的,还是偏于记人的,其语言都有一个总的特色:平远简淡,行云流水。
他把感情深藏于笔墨之间,铺述平淡,摹写浅近,却无不趣远情深,浑成意境。
汪曾祺作为一种美的和谐体,最生动的体现着老作家古雅超俗的美学趣味,鲜明地映照着他那淡泊闲和的艺术人格和胸襟气象。
汪曾祺作品语言风格(2)
汪曾祺作品语言风格(2)汪曾祺非常注意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注意吸取一些新颖的表现技巧来丰富自己的创作。
他这样说过:“我是更有意识地吸收民族传统的,在叙述方法上有时简直有点象旧小说。
但是有时忽然来一点现代派手法,意象、比喻,都是从外国移来的。
”读汪曾祺小说。
你会处处感受到一位智者的-雍容、随和、机敏、与调侃,感受到一位长者学问才情的深厚与广博。
口语之中,他还乐意杂些文言,文言词。
在汪曾祺小说中好似一把佐料。
略洒一二,便顿起幽默。
引来满纸的活泼。
总之。
汪曾祺语言绝非单色调的。
他明显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表现手法。
又不排斥外国小说富于表现力的技巧;他追求“俗”,又喜欢“奇”;他将灶间俚语运用裕如,又间杂以文言雅句;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希望溶奇崛于平淡,纳外来于传统,能把他们揉在一起。
”就语体风格而论,汪曾祺语言属于何种类型?应该说,他是将口语。
文言、家乡话、北京腔巧妙地熔为一炉,炼制成一种亦俗亦雅、亦淡亦浓、亦庄亦谐的而以散淡平易为主的独特的语体风格。
字疏句朗真情并茂汪曾祺在为文造语、使用标点上也极有特色,他善于调动各种语言手段。
综合发挥其表现力。
汪曾祺语言短句多。
具体表现在:一是喜用单句,因而多用句号。
试举一例:“此人名叫高大头。
这当然是个外号。
他当然是有个大名的。
大名也不难考查。
他家的户口本上‘户主’一栏里就写着。
”(《皮风三楦房于》)句号通常表示一句话的结束,亦即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完成。
而在汪曾祺小说中,句号又多用来顿挫和缓冲语气,令人读起来更多些疏散、冲淡的意味。
二是复句内的分句短。
如《塞下人物记,王大力》写王大力的死,“有一次:火车过了扬旗:已经拉了汽笛:王大力发现:轨道上有一堆杉蒿……(引者删)蕞后一根杉蒿扔上去,火车到了。
他爬上月台,脱了力,瘫下来,死了。
”四个短小的分句,节奏迟缓、断续,隐含着作者对这位平凡又高尚的工人的同情和哀思。
小小的逗号,在作者笔尖的调遣下,产生了十分微妙的修辞效果。
汪曾祺的散文写作风格
汪曾祺的散文写作风格汪曾祺的散文写作风格汪曾祺的散文似道实儒,他对文气的推崇,从理论到实践对中国传统散文和现代散文的沟通,都可作为他的贡献。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的散文写作风格,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融自我于其中,蕴浓厚个人情趣就像他的老师沈从文教给他写小说要贴着人物来写一样,在讲求“真”的散文这一文体中,他更是紧贴着文中的人、物、景、事的,融自我于其中。
无论是记人类、游记类、随笔类、还是小品类散文,他都是通过“我”的情感浸润的,有鲜明的个人特点。
他说过“毕竟,人和自然的关系,人是主体”(《目看两不厌》,《汪曾祺全集》卷5,406页),他不会把自己淹没在景物和历史中。
如凡到过泰山的文人在写泰山时无一不写它的雄伟浑厚,可汪曾祺在《泰山片石》中却写到:“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
我对泰山不能认同。
我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总有点格格不入”,我“更进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常”。
本来是写泰山的,却在泰山之“大”中,一下子发现了小小的“我”,于是就写出了“我”眼中的泰山——担山人、石刻、所食野菜,即使写泰山的云雾,也无一句写其壮观的,反倒只写了雾所带来的麻烦。
泰山的这些小而平常之处着了汪曾祺的平淡色,还着了他的文人色,一个接一个典故,说古考据,却没让人感觉到味同嚼蜡的“吊书袋”,原因即在于这些故纸堆里的考据并非死的学问的罗列,处处以“我”的眼光和心绪量之,处处显个人情趣。
所以他入笔看似平淡,平淡中蕴藏的博学的、性情的自我又使他的散文在平淡中显得不同凡响,别有一番悠长滋味。
二.于俗世描摹中显不动声色的幽默汪曾祺的幽默读起来平淡之极,却能让你在瞬间与作者对视,莞尔一笑。
他对幽默的见解是:“人世间有许多事,想一想,觉得很意思。
有时一个人坐着,想一想,觉得很有意思,会噗噗笑出声来。
把这样的事记下来或说出来,便挺幽默。
”汪曾祺的幽默是善意的微笑,无关其他什么影射、批判,他在散文中常夹杂不动声色的幽默,这使得他在说古考据中不是板起面孔的说教,而是慈眉善目的娓娓道来,时不时以幽默来调剂。
汪曾祺散文特色
汪曾祺散文特色汪曾祺散文特色汪曾祺,1920年出生江苏高邮城镇旧式地主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和艺术的熏陶,中学时代就读于高邮县中学和江阴南菁中学,表现出强烈的爱好文学的倾向。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汪曾祺散文特色,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汪曾祺散文特色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汪曾祺曾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
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
”因此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
在《夏天的昆虫》中,他向读者介绍了蝈蝈、蝉、蜻蜓、螳螂的品种、习性和孩童捕捉昆虫的情形。
如他说:“叫蚰子(蝈蝈的俗称)是可以吃的。
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
扔在枯树枝火中,一会儿就熟了。
味极似虾”。
说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涂上黏胶捉蝉。
作者小时候用蜘蛛网捉蝉。
选一根结实的长芦苇,一头撅成三角形,用线缚住,看见有大蜘蛛网就一绞,三角里络满了蜘蛛网。
瞅准了一只蝉,轻轻一捂,蝉就被黏住了。
读到此处,不觉会心一笑,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
在被打为右派下放劳动的日子里,他奉命画出了一套马铃薯图谱。
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
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
如《吃食的文学》和《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浅论汪曾祺小说的语言特征
浅论汪曾祺小说的语言特征浅论汪曾祺小说的语言艺术——以《大淖记事》为例【摘要】随着80年代的文学创造的繁荣发展,作家的创作个性日益彰显出来,以构建现代审美原则为宗旨的“文学的启蒙传统”悄悄地崛起并走向繁荣。
汪曾祺以其独到的见解和审美视角,就其语言艺术来讲,其真实性;打破小说、诗歌、散文的界限,诗意性和叙事性和谐交融,俗中见雅,雅中见俗,淡而有味,继承了其师沈从文的语言风格;重视对氛围的渲染,来展现健康的人性美;朴实无华;全局把握,行云流水等让其在文学史上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关键字】小说语言特征真实性打破小说、诗歌、散文的界限重视对氛围的渲染健康的人性美朴实无华行云流水一、真实性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来源。
脱离生活的艺术其生命价值较低。
例如,贾平凹本来对农村生活,民间文化有较深的了解,写出了《商州初录》等优秀作品。
但后来他转入写城市生活,由于没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因此比较肤浅,文学价值不高,如《废都》,引起了广大读者的争议。
汪曾祺就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把握,很多小说里的人物、语言、环境可以在他的故乡、他熟悉的环境中能找到原型。
在《逝水<大淖记事>是怎么写出来》中,有这样的描述:“我从小喜欢到处走,东看看,西看看。
路过铁匠店,我走进去看老铁匠在模子上敲打半天,敲出一个用来钉在小孩虎头帽上的小罗汉。
路过画匠店,我歪着头看他们画‘家神菩萨’……”《大淖记事》里的大淖、铁匠、妇女、人物的习性,说话的腔调几乎都能从他的故乡中找到原型。
其语言来源于生活,朴质真实,体现在口语化和地方方言的使用。
王安忆说“汪曾祺的小说,可说是顶容易读的了。
总是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平凡的事情。
” 不加过多的粉饰,信马由鞭。
王安忆又说:“汪曾祺讲故事的语言也颇为老实,他几乎从不概括,而尽是详详细细,认认真真地叙述过程,而且是很日常的过程”。
正如上面所说他朴实地再现了生活。
例如:“这里的人,衣服被里洗过后,都要浆一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既汲 取 了 中国古典文 学语 言 中的精 华 , 同时亦借 鉴 了外 来文化 中的妙 处 ,其 小说凝 炼散发 的
艺 术 魅 力 ,使 他 无 愧 于 “ 文体 家” 的 美 誉 。 关 键 词 : 汪 曾祺 ;小 说 ;语 言 艺 术
中图分类 号 :I0 . 文献标识 码 t 27 4 A 文 章编号 i1 7 —9 0 【0 9 2 0 6 2 6 3 5 7 2 0 )O 一O 2 一O
世界。
言 。 … …语 言 是 小 说 的 本 体 ,不 是 附 加 的 , 可 有 可 无 的 。
从 这 个 意义 上 说 ,写 小 说 就 是 写 语 言 。[ 由此 可 见 他 对 语 ” 言 的重 视 程 度 。 因 此 ,汪 曾 祺 的 小 说 ,尤 其 是 其 小 说 语 言 在 文体 学上 的意 义 ,越 来 越 为 人 们 所认 知 。 平 淡 中 见 奇 崛
汪 曾祺 历 来 对 小 说 语 言 有 着 独 到 的 看 法 ,他 认 为 , “ 语 言 不 只 是一 种 形 式 ,一 种 手 段 ,应 该 提 到 内 容 的 高 度 来 认 识 。 … …语 言不 是 外 部 的 东 西 。它 是 和 内 容 ( 想 ) 同 时 思 存 在 ,不 可 剥 离 的 。语 言 不 能 像 桔 子 皮 一 样 ,可 以 剥 下 来 , 扔 掉 。世 界 上 没 有 没 有 语 言 的思 想 ,也 没 有 没 有 思 想 的语 都有 他 。稍 大 一 点 ,能 做 点 事 了 ,就 什 么 也 做 ,放 鸭 子 , 喂 小 牛 ,搓 玉 米 ,锄 豆 埂 …… 最 近 三 年 正 式 固 定 在 羊 舍 , 当 ‘ 羊伴 子 ’— — 小 羊 倌 。 引 文 中 的单 音 节 动 词 ,是 日常 ”
王 安忆 在 《 老 讲 故 事 》 中 如 此 评 价 汪 曾 祺 的 写 作 : 汪
“ 曾祺 老 的 小 说 ,可说 是 顶 容 易 读 的 了 。 总是 最 平 凡 的 字 汪 眼 ,组 成 最 平 凡 的 句 子 ,说 一 件 最 最 平 凡 的 事 情 … … 汪 曾
祺 讲 故 事 的语 言 也 颇 为 老 实 ,他 几 乎 从 不 概 括 , 而 尽 是 详
详 细 细 ,认 认 真 真 地 叙 述 过 程 , 而 且 是 很 日常 的 过 程 。
这里提到 的 “ 凡”和 。 实” 平 老 ,便 是 指 汪 曾 祺 在 小 说 写 作 中 的 口语 化 运 用 。 汪 曾 祺 喜 欢 在 写 作 中 运 用 单 音 节 动 词 ,
他 认 为 “ 开 一 般 书 面 语 言 ,此 是 从 众 ,亦 是 脱 俗 之 一 法 。 [ 种 与 众 不 同 的 用 词 ’ , 这
( 仲恺 农 业工程 学院 办公 室,广 东 广州 5 0 2 ) 1 2 5
摘 要 :汪 曾祺 的 小说 在现 当代 文坛上 自成 一格 ,作品 中的语 言艺术 尤为人 称道 。文章 以此
为切 入 口,分析 了汪曾祺 小说 平 淡 中见 奇崛 ,讲 究从 众却 又脱俗 的语 言特 色 。认 为他 的小说
生 活 中人 们 惯 用 ,但 在 知 识 分 子 的 口 中 、许 多 作 家 的笔 下
已经 消失 了 的 ,汪 曾祺 却 敢 用 它 们 来 分 别 描 摹 不 同 的动 作 , 且各 有 用场 、各 尽 其 妙 , 比起 诸 如 “ ” “ ” “ ” 字 做 、 弄 、 搞 等所 谓 “ 能 ” 功 用 的 动 词 ,效 果 要 强 得 多 。有 时 ,他 也 万 会 运 用双 音 节 动 词 与 叠 音 词 ,如 《 魄 》 从 他 ( 州 人 ) 落 :“ 扬 下 菜 料 、施 油 盐 , 用 铲 子 抄 起 将 好 的 菜 来 尝 一 尝 ,菜 好 了 敲 敲锅 边 ,用 抹 布 ( 脏 ! 擦 擦 盘 子 ,把 刷 锅水 往 泔 水 缸 好 ) 里 一 倒 ,用 火 钳 夹 起 一 片 木 柴 歪 着 头 吸 烟 ,小 指 头 搔 搔 发 痒 的 眉 毛 ,鼻 子 吸 一 吸 吐 出 一 口痰 … … 这 些 等 等 ,让 人 觉 得这 扬 州 人 全 变 了 。 引文 中 的 双 音 节 词 ,很 形 象 地 描 写 了 ” 为生 活所 迫 , 已变 得 失 魂 落 魄 的 扬 州 人 的 外 在 动 作 及 精 神
汪 曾祺 还 擅 长 运 用 “ 四字 词 组 ” ( 里 的 “ 这 四字 词 组 ” 包 括成 语 、非 成 语 以 及 四 字 一 顿 的 短 句 ) 。如 《 期 天 》 星 : “ 人 如 其 名 ,态 度 文静 , 见 人 握 手 ,落 落 大 方 。脸 上 薄 施 她
脂粉 ,身 材 很 苗 条 。 《 》文 中用 得 更 多 : “ 先 生 落 落 寡 ” 徙 高
习惯 ,使人在读完 小说后 会产生 一种似 曾相识 、却 又不 落
俗 套 之 感 如 《 戒 》 中 : “ 老 头 子 一 样 , 她 一 天 不 闲 受 像 着 。煮 猪 食 ,喂 猪 , 腌 咸 菜 ,— — 她 腌 的成 萝 卜干 非 常 好 吃 ,舂 粉 子 ,磨 小 豆 腐 ,编 蓑 衣 ,织 芦 篚 。 ”又 如 《 舍 一 羊 夕 》中 :“( 九 ) 使 砖 头 砸 杏 儿 、摘 果 子 、偷 萝 卜、 甜菜 , 老
第 1 卷 第 2期 1
20 0 9年 4月
安 顺 学 院 学 报
J OU RNAL OF ANSHU N UNI VERS TY I
Vo . 1 No 2 1 1 .
A pr 009 .2
融奇 崛 于平 淡
纳 外 来 于 传统
试 论 汪 曾祺 小说 的 语 言 艺 术
龚 慧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