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研发-前药的设计
新药研发与设计的过程【共28张PPT】
一.新药研发的概述
头孢菌素:从第一代发展到第四代,其抗菌范围和抗菌活性也不断扩大和增强。
• 我国共开发40多个一类新药 当今世界药品研发正逐步成为制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II期临床试验期间,最终的剂型被选择和开发作III期临床使用并代表了提交FDA上市申请的处方。 各行业研发支出占销售额的比例
2006 2008F
四.国内新药研发情况
成功药物
临床试验药
动物试验药 活性物质
国际通行研发模式
*
资料来源:
中国通行研发模式
28
合成
体外活性筛选 特异性疾病动物模型筛
• 分子改造
– 头孢菌素:从第一代发展到第四代,其抗菌范围和抗菌活性也不断扩 大和增强。
1.新化合物实体的发现
新结构药物发现日趋困难
过去的10年中,有20个新的抗菌药物批准上 市, 其中结构修饰类18个,全新结构的2个
喹喏酮类:7个
结构修饰的类
β-内酰胺类:7个 大环内酯类:2个 四环类:1个
理学家、统计学家等参与共同完成。
生物学特性——药理学
• 评价化学物质的生物活性和确定药物作用 机理。
• 体外细胞培养和酶系统
– 离体动物组织试验 – 整体动物试验(啮齿动物和非啮齿动物)
生物学特性——药理学
体外筛选: ■体外细胞培养和酶系统 ■离体动物组织试验
生物学特性——毒理学1
生殖研究——包–括:急抚养性和交毒配行性为、研胚胎究早期—、早—产和单产后剂发育量、多和代影/响或和致多畸性剂。 量短期给药。给药剂量向一 定范围增加,以确定试验化合物不产生毒性的最大剂量、发生 I期临床试验期间,对于口服给药,直接应用仅含活性药物无其他药用辅料的胶囊剂。
新药研究中的前药原理
无法想象的。
医院在目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维持现状,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显然是行不通的。
要想在竞争中不被对手击倒,就应该具有“忧患意识”。
首先,在管理上要科学化。
即科学地制定一套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案。
其次,要树立竞争意识。
人员管理是核心,积极培养员工竞争意识非常重要。
第三,要强化服务意识。
医院药房作为具有一定特殊性的服务行业,应加强服务营销的理论培训,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和专业素质。
21采取联合或合作策略。
合作(或联合)的目的就是融集资金和资源互补。
上海、苏州等地在2002年率先提出了“托管药房”的创新模式,奏响了我国医药分业的前奏曲。
所谓“托管”,即是医院与第三方合作,在药房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原职工编制不变,只是返还一定比例利润并承担职工工资、奖金、社会福利等一切费用的前提下委托第三方来进行经营管理。
以上海公惠医院为例,托管前药房药品的月销售额为150~160多万元,托管后为300多万元,足足翻了一番,药房的利润也在原来的基础上至少提高了近3%。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证明,经过合作双方的优势互补,以经济作为杠杆整合了用人机制,充分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的避免了人浮于事的现象,提高了药房的服务质量,大大节约了医院的管理成本,使医院的收益得到明显提高。
由此可见,医院在市场化经营理念下的效益竞争也能形成良性循环。
・综 述・新药研究中的前药原理刘剑峰,徐文方(山东大学药学院 济南 250012)摘要:前药具有改变药物的理化性质,提高生物利用度,增加水溶性,减少不良反应,定位到达靶器官等特性。
前药保持或增强原药的药效,同时又克服了原药的缺点。
本文主要综合前药原理在新药设计中的典型实例,介绍前药原理的应用规律。
关键词:前药 前药原理 新药研究 靶向药物 生物利用度中图分类号:R914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7738(2005)02-0099-06The principle of prodrugs in new drugs designLiu Jian 2feng ,Xu Wen 2fang(Pharmacy Schoo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Ji ’nan ,250012)Abstract :The prodrugs can change the physico 2chemical property of drugs ,increase bioavailability ,enhance water 2solubility ,re 2duce side effects or attach to the target 1The prodrugs can retain or improve effects of the parent drug ,meanwhile ,overcome the draw 2back of the parent drug 1The paper introduced and exemplified the principle of the prodrugs used as a method in new drug design 1K ey words :prodrugs ;principle of prodrugs ;new drug design ;targeting drugs ;bioavailability 保持药物的基本结构不变,仅在某些功能基上做一定的结构修饰得到的化合物,在体内又转化为原来的药物而发挥疗效时,称原来的药物(原药)为母体药物(parent drugs ),结构修饰后的化合物为前体药物(prodrugs ),简称前药。
新药研发中的药物设计思路与方法
新药研发中的药物设计思路与方法一、前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新药研发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药物设计是新药研发的重要环节之一,药物设计思路和方法的苛刻要求使药物开发难度也日益增大,然而,这也极大地促进了药物研究人员的创新和进步。
本文将会围绕着药物设计思路和方法进行探讨,为读者带来更好的了解。
二、药物设计的基本思路药物设计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其目的在于通过化学手段来设计和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在药物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确定适宜的靶点药物研发的成功通常需要一个准确的靶点。
关键是通过对病理生理过程的深入了解来识别合适的靶点,这些靶点既可以是生化过程的分子,也可以是生物过程的组织或细胞。
2. 通过计算机筛选化合物与传统的药物研发方法相比,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药物设计可以节省时间和成本。
通过选择合适的程序,研究人员可以对潜在的药物分子进行筛选,以确定哪些成分具有对靶点的亲和力。
3. 设计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基于对靶点的深入了解和分析,研究人员可以设计化合物,以实现理想的生物活性表现。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一些常用的方法包括:模拟转化和结构优化,以更好地适应靶点和生物体的化学环境。
三、药物设计的方法药物设计的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定量构效关系(QSAR)和基于分子对接的虚拟筛选(VS)。
1. 定量构效关系(QSAR)定量构效关系是指通过对一系列相关化合物的化学属性和生物活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到药物结构与其生物效应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此模型预测未知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常见的构效关系包括定量构效关系(QSAR)、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和定量构效拓扑关系(QSPR)。
2. 基于分子对接的虚拟筛选(VS)基于分子对接的虚拟筛选是目前药物研究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分子对接模拟可以通过对两个分子的互相作用进行计算,预测某种药物分子可能与相应生物靶点的相互作用。
确定的结合模式可以用于稳定化分子-靶点相互作用,从而预测分子的生物活性。
医药学中的新药研发与药物设计
医药学中的新药研发与药物设计医药学是研究药物的发展、制备和应用的学科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药学中的新药研发与药物设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新药研发是一个既关乎科学研究又关乎商业化的复杂过程,而药物设计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新药研发是指通过研究和开发新的化合物或生物制品,以满足目前医学上未满足的需求,并引入市场。
新药研发的过程需要经历药物发现、药物评价、药物优化等环节。
药物设计是一种通过计算机辅助的设计方法,以发现新的药物分子或优化已有化合物的特性。
药物设计的目标是设计出理想的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毒副作用。
新药研发的第一步是药物发现,这一过程通常通过高通量筛选(HTS)技术进行。
HTS技术通过快速、自动地对大量化合物进行筛选,以寻找具有特定生物活性的分子。
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大量的化学合成和生物学测试,以确保筛选出的化合物具有潜在的药物应用价值。
药物发现成功后,进入药物评价的阶段。
药物评价主要涉及化学、药理学、毒理学等方面的试验。
通过这些试验,可以评估药物的活性、稳定性、安全性以及药物代谢等特性。
这些评价结果对药物设计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药物评价过程中,被认为有潜在药物活性的分子将进一步优化。
药物优化是指通过结构修饰或选择性筛选,进一步改善分子的药效和选择性。
药物优化主要依赖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技术,可以在分子水平上对药物进行结构和性能的优化。
CADD技术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和分子建模等方法来预测药物与靶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药物分子进行结构优化。
通过CADD技术,可以加快药物研发的速度,降低药物失败的风险,从而提高新药研发的效率。
除了CADD技术,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药物设计方法,例如基于靶标的药物设计、药物组合设计、虚拟筛选等。
这些方法综合应用,可以在提高药物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对人体的毒副作用。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分析大规模的生物数据和化学数据,生成新的药物候选化合物。
医学中的新药研发
医学中的新药研发新药研发是现代医学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它涉及着科学、技术和文化等多个领域。
随着医学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集中精力于研发新药,以期通过药物的治疗作用来改善人类的健康状况,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药物研发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涉及许多学科和领域的知识,包括化学、生物学、药理学、临床医学、统计学、信息技术等等。
一般来说,新药研发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药物研发前期药物研发前期包括基础研究和药物初步设计。
基础研究主要是用来探索药物的作用机理和发现新的治疗靶点,通常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室工作和数据分析。
药物初步设计则包括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和优化等工作,它需要具备较高的化学素养和技术能力。
通常情况下,这个阶段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
第二阶段:药物筛选和评价药物筛选和评价是新药研发的重要环节。
一般来说,筛选药物的方法包括体外试验、细胞实验、小鼠模型实验等等。
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和统计学技能来解读结果,以便选择出最优秀的药物备选品并进行进一步的评价。
第三阶段:临床试验和药物注册临床试验是新药研发过程中最重要和最复杂的环节之一。
在这个阶段,新药需要进行人体试验,以确定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般来说,临床试验分为三个阶段:Ⅰ期试验、Ⅱ期试验和Ⅲ期试验。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建立有效的数据管理和监测机制,同时还需要解决伦理和法律方面的问题。
如果临床试验能够成功完成,新药将进入药物注册的程序,即获得相关政府部门的批准并正式上市。
第四阶段:药物监管和市场营销药物研发并不仅仅是生产药物,同时也需要对药物原理、作用、效果等有着严格的监管和审查机制,确保药物能够真正对患者治疗带来有效的效果和安全。
同时,如何在市场上进行合适的营销和推荐,也是药企需要面对的问题。
针对这个具体的阶段,我稍作阐述。
药物的监管主要包括药品质量、安全性、有效性监控和信息披露等,需要依靠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国际标准和流程进行。
医药研发中的新药开发策略及流程设计
医药研发中的新药开发策略及流程设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医药行业在近年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创新,新药的研发越来越成为医药公司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新药开发策略、流程设计和医药研发的未来发展三个方面来谈谈医药研发中的新药开发策略及流程设计。
一、新药开发策略新药开发通常是由医药公司自主进行的。
新药开发的过程需要进行大量的投资和耗费巨额的费用。
因此,医药公司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为了降低风险和提高成功率,医药公司需要制定适合自身的新药开发策略。
1.市场导向策略市场导向策略是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新药开发策略。
市场导向策略强调将市场需求与新药研发紧密结合,以满足患者的寻求安全、有效、便捷的医疗需要。
同时,此策略还能使医药公司降低风险并提高成功率,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2.技术导向策略技术导向策略是一种基于技术领域的新药开发策略。
这种策略强调研发人员的技术水平、技术能力和技术经验,通过自主研发、探索前沿技术、碎片化研发等方式,掌握主要技术难点,开发出能够满足人们医疗需求和市场需求的新药来。
3.合作导向策略合作导向策略是一种以合作手段为主的新药开发策略。
此策略认为,不仅是一个公司需要进行药品研发,整个行业也需要可持续的发展。
此策略强调公司之间的合作和资源共享,合作伙伴之间可以共享研发成果,进一步提高研发效率和成功率。
二、流程设计流程设计是新药开发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它是指医药公司针对新药研发的各个环节,需要制定合理的流程方案,以保障新药研发的顺利进行。
1.临床前研发临床前研发是医药公司在新药开发前进行的关键环节。
在此阶段,公司需要通过生物技术、化学合成等手段,开发出一系列的药物候选化合物,进行大量的实验室研究,确定药物的药理学、毒理学、药代动力学性质等属性。
2.临床研究临床研究是新药开发的核心环节。
入临床研究后,新药的安全性、有效性、适应症和剂量等问题将得到验证。
前药设计策略在新药设计中的应用
前药设计策略在新药设计中的应用前药设计策略在新药设计中的应用导语: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对药物研发的追求,前药设计策略作为一种新颖的方法在新药设计领域呈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在本文中,将深入探讨前药设计策略的定义、原理、应用以及未来发展,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一、前药设计策略的定义与原理1.1 前药的概念前药,即指药物的不活性衍生物或先导化合物,在体内经过代谢反应后才能形成活性物质,从而发挥药效。
前药的设计与合成是一种重要的药物设计策略,可通过调整化学结构、改变药代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参数来提升药物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1.2 前药设计策略的原理前药设计策略基于两个主要原理:代谢酶介导的活化以及控制性释放。
代谢酶介导的活化是指通过酶在体内催化前药代谢反应,将其转化为活性物质;而控制性释放则是通过调控前药内部的化学特性,使其在特定条件下释放活性物质。
这些原理的应用使得前药设计策略成为一种有前景的药物设计方法。
二、前药设计策略的应用2.1 改善药物活性和选择性前药设计策略可通过调整化学结构,使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反应后形成更活性且选择性更好的物质。
通过加入酯基或酰腙基可以改善药物的脑血管选择性,从而提高药效和减少副作用。
2.2 增强药物稳定性前药设计策略还可以通过保护活性物质、避免药物的酶降解和酸碱水解等方式,增强药物的稳定性。
采用丙酸酯等化学修饰团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2.3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通过前药的设计,可以改善药物的溶解度、脂溶性等药代动力学参数,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这对于需要口服给药的药物尤为重要,因为口服给药是最常见和最便捷的给药途径。
三、个人观点与总结作为一种新颖的药物设计方法,前药设计策略在新药研发中呈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改善药物的活性、选择性、稳定性以及生物利用度,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然而,前药设计策略目前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药代动力学和药动学参数的优化,以及药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的研究等。
新药开发、临床前研究应具备的条件与CRO
全球重视天然药物的开发
真菌“伪黑团壳”中分离出一种5环化合物, 口服有胰岛素样作用 从雪花莲中得到的雪花胺,治疗老年痴呆 症有效 大麻提取物可用于治疗多发性硬皮病 从角叉菜中制取的卡拉胶治疗肌营养不良 症有效
6.新药研发水平太低
以仿制为主 以二、三、四类西药为主(占93% ) 创新药严重不足( 不足1%)
毒理(长期毒性实验、急性毒性实验)
药效(主要药效、一般药效学实验)
(2)必要的临床前药理(主要 药效与一般药理资料)
A.中药单体的研究方法与西药相同,应有药 动学资料(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 排泄)。一类药提供作用机理研究的资料。 B.中药应符合中医理论 C.有充分的实验依据证明主要药效功能与 同类对照药相比,具有更好的优点。中药 的主治功能应符合中医理论
新药开发、 新药开发、临床前研究应 具备的条件与CRO系统 具备的条件与 系统
新药开发研究的特殊性
高风险(High risk,1/1~3万个化合物) 高投资(High Cost, 11亿US$/个) 高度控制与管理(Highly Regulated) 高度竞争性(Extremely Competitive,质 量和市场) 高度复杂的综合研究(Very Complex)
7.科技含量普遍不高
劣药:如a.麦迪霉素胶囊(肠溶),淘汰100 多家(溶出度),而日本为胃溶胶囊,肠 溶则在血中的血药浓度很低。中药一大批 口服液质量不合格 Vc基本无效 b.Vc银翘片:
续:
中药中有一些是“神仙药”:如五十年 代的“神农丸”(1958年),六、七年 代的“肿节风”、“抗癌片”、“农吉 利” 有一些药有较严重的副作用:如:金嗓 子喉宝、复方罗布麻片----阳萎;消核片----肝损伤;三九胃泰----药疹
前药设计策略在新药设计中的应用
前药设计策略在新药设计中的应用近年来,前药设计策略在新药设计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前药设计是指将药物的药动学和代谢动力学性质考虑在内,通过对药物分子结构进行合理的修饰和设计,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代谢稳定性,从而提高药效学和安全性。
本文将深度探讨前药设计策略在新药设计中的应用,以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的科研领域。
1. 前药设计策略的基本原理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前药设计策略的基本原理。
前药设计旨在通过改变药物分子的结构和性质,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通常包括改变药物的亲脂性、亲水性,以及降低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等方面。
通过这些改变,可以减小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延长药物的半衰期,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2. 前药设计策略在药物化学中的应用在药物化学领域,前药设计策略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分子的合成和改进中。
通过引入特定的官能团或结构基团,可以改变药物的性质和代谢途径,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效。
有机药物化学中的前药设计策略,常常通过调整分子结构中的酮、羰基等官能团,来提高药物的脂溶性和细胞膜通透性,从而增强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3. 前药设计策略在药代动力学中的应用除了药物化学领域,前药设计策略在药代动力学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药物的代谢途径和动力学性质对于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通过前药设计策略,可以调整药物的代谢途径和速率,减小药物在体内的排泄速率,从而提高药物的血浆半衰期和药效持续时间。
这对于一些需要长期维持治疗的慢性疾病来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4. 我对前药设计策略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前药设计策略的应用是药物研发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合理地设计和改进药物分子结构,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安全性,从而为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尤其是在个体化药物治疗和精准医学方面,前药设计策略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前景。
我对于未来前药设计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充满了期待。
总结前药设计策略在新药设计中的应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
新药研发-前药的设计
前药设计原理与应用实例张世平制药工程2111107010摘要本文主要总结了前药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在新药发现中的应用,并列举了几个相关的前药设计的应用实例。
关键词:前药设计,应用实例,药理学和药动学The principle of pro-drug design and Applied CasesABSTRACT : the basic principles for pro-drug design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new drug discovery are summarized in the paper, and some relative cases about pro-drug design were listed.Key words : pro-drug design ; applied cases;pharmacology and Pharmacokinetics1 前药概述前药是指在口服后经体内化学或酶代谢,能释放出有药效活性的代谢物或原药的化合物。
它是将原药与一种载体经化学键连接,形成暂时的化学结合物或覆盖物,从而改变或修饰了原药的理化性质,随后在体内降解成原药而发挥其药效作用[1]。
前药设计在克服药物用药障碍、增强化学及代谢稳定性、提高水溶性或脂溶性、增加口服或者局部给药的吸收度、增强血脑屏障渗透性、延长作用时间、提高生物利用度,以及减轻不良反应等应用中,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策略而广为接受。
前药是一类由于结构修饰后分子中的活性基团被封闭了起来而本身没有活性,但在体内可代谢成为具有生物活性的药物。
在体内,尤其是作用部位经酶或非酶作用,如水解或氧化还原反应,前药的修饰性基团被除去,恢复成原药而发挥药效。
这种利用在体内逐渐转变为有效药物而把有生物活性的原药潜伏化的道理,称之为前药原理[2]。
前体药物的研究不仅可以在新药研发中作为一种解决药物缺陷的手段,同时也是一种“me-too”或“me-better”新药开发模式。
新药研发的项目策划书3篇
新药研发的项目策划书3篇篇一新药研发的项目策划书一、项目背景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新药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本项目旨在研发一种创新药物,用于治疗某种严重疾病,以满足临床需求并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二、项目目标1. 研发一种安全、有效、可耐受的新药,用于治疗某种严重疾病。
2. 完成新药的临床前研究,包括药理学、毒理学、药代动力学等。
3. 提交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并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
4. 开展新药的临床试验,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5. 完成新药的注册申请,获得药品批准文号。
6. 实现新药的商业化生产和销售。
三、项目技术路线1. 药物筛选与优化:通过高通量筛选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方法,筛选出具有潜力的候选药物。
对候选药物进行结构优化,提高其活性和选择性。
2. 临床前研究:进行新药的药理学、毒理学、药代动力学等研究,评估其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
3. 临床试验:按照临床试验的要求和规范,开展新药的临床试验,包括 I 期、II 期和III 期临床试验,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4. 注册申请:完成新药的注册申请,包括临床试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提交新药注册申请材料,获得药品批准文号。
5. 生产与质量控制:建立符合 GMP 要求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新药的质量稳定可控。
四、项目进度计划1. 第 1 阶段:项目启动与方案设计(第 1-3 个月)组建项目团队,明确各成员职责。
进行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确定新药的研发方向。
制定项目计划,包括时间表、预算和资源分配。
完成新药的临床前研究方案设计。
2. 第 2 阶段:临床前研究(第 4-6 个月)进行新药的合成与制备。
开展新药的药理学研究,评估其作用机制和药效。
进行新药的毒理学研究,评估其安全性。
开展药代动力学研究,评估其药代动力学特性。
3. 第 3 阶段:IND 申请与准备(第 7-9 个月)提交 IND 申请,并与监管部门进行沟通和交流。
新药研发与设计的过程
新药研发与设计的过程1.射击发现初期: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寻找适合作为药物候选的新化合物。
研究人员通常通过多种方法,如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天然产物筛选、高通量筛选等方式进行初步筛选。
在这个阶段,主要考虑的是药物的活性和选择性。
2.前期药物研究:经过初步筛选的化合物将进一步进行研究和评估。
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确定候选化合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如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
此外,还需要评估候选化合物的毒性和安全性。
3.优选候选药物: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将从多个候选化合物中选择最有前途和潜力的药物。
这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的活性、稳定性、药代动力学性质以及毒性和安全性数据。
4.临床前研究:在将药物进入临床试验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临床前研究。
这些研究包括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安全性、毒性以及适应症等的进一步评估。
在临床前研究的过程中,研究人员还会制定药物的给药方案和剂型设计。
5.临床试验:如果临床前研究结果表明药物有潜力成为一种新药,那么它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临床试验是在人体中对药物进行评估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I期、II期和III期临床试验。
这些试验的目标是评估药物的安全性、疗效和最佳用药剂量。
6.新药上市申请:在完成临床试验并获得积极的结果之后,研究人员将提交新药上市申请。
这个过程涉及大量的文件和数据的提交,如药理学、毒理学、临床试验数据等。
药品监管机构将对这些申请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批准上市。
7.上市后研究:一旦新药获得上市批准,研究不会停止。
在新药上市后,仍然需要进行后续的监测和研究,以评估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开展新的应用领域和适应症的研究。
总之,新药研发与设计是一个复杂而耗时的过程,需要经历多个阶段和环节。
从射击发现到临床试验,再到新药上市,每一个阶段都需要仔细评估和研究药物的活性、稳定性、药代动力学性质、毒性、安全性等方面。
只有在经过充分评估和验证后,才有可能将药物推向市场,为患者带来疗效和福祉。
新药研发与设计的过程
新药研发与设计的过程1. 前期研究与开发(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在这一阶段,研究人员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发现新的治疗目标或药物分子。
这可能包括从动物模型和体外实验中筛选出有治疗潜力的化合物,以及进行高通量筛选、计算机模拟和基因工程等技术手段。
4. 临床前开发(Preclinical Development):在这一阶段,研究人员进行大量的实验室和动物研究,以评估药物候选物的毒性、药代动力学、剂量反应关系和有效性。
这些实验结果将用于后续的临床试验。
5. 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s):临床试验是新药研发与设计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之一、它包括将药物候选物在人体中进行测试,以评估其疗效、安全性和适应症。
临床试验通常分为三个阶段:Ⅰ期试验是进行安全性和耐受性评估;Ⅱ期试验是评估药效和剂量反应关系;Ⅲ期试验是在大规模病人群中评估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6. 上市申请(Regulatory Approval):在完成临床试验之后,研究人员将向药物监管机构提交上市申请。
这些机构将评估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和质量,并决定是否批准上市。
7. 上市后监测(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一旦药物获得批准上市,监管机构将继续对其进行监测和评估,以确保其在实际使用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需要注意的是,整个新药研发与设计的过程可能需要数年甚至十年以上的时间,并且有相当多的候选物在不同的阶段失败或被放弃。
此外,新药研发与设计还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成本压力。
总结起来,新药研发与设计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在过程中需要进行多个阶段的筛选、开发、优化和临床试验等环节。
只有经过严格的评估和验证,药物才能最终获得上市批准,并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选项。
新药研发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研发策略和临床设计
新药研发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研发策略和临床设计药物研发是一项非常复杂而严谨的过程,它包括多个步骤。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步骤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
每一个个环节的成功,都需要遵循一些严格的研发策略和临床设计方案。
初步研究阶段在药物研发的初期,首先需要进行大量的初步研究。
在这个阶段,研究人员会通过分析生物学、化学和药理学等各个方面的数据,筛选出大量的候选分子,然后通过体外试验来确定这些分子是否具有潜力成为新药的候选物。
在初步研究阶段,研发策略应该重点关注如何筛选、优化和评估候选物,才能不断增加其药效和减轻其副作用。
同时,需要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稳定的生产技术,以便后续工作的开展。
临床试验阶段在候选物被确定之后,药物的研发工作就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
这个过程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I、II和III期临床试验。
在I期临床试验中,需要验证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等基本性能。
在药物II期临床试验中,需要评估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最后,在III期临床试验中,需要对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全面的评估和验证。
在临床试验阶段,研发策略应该重点关注如何优化和完善临床试验方案,以确保严谨合理的临床试验结果和科学准确的评估。
同时,也需要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以便协调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上市审批阶段在经过临床试验,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数据后,药物需要提交药物审批机构进行审批。
在这个阶段,审批机构将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的各项数据,以及其生产工艺、质量和临床使用等方面的各项数据,来决定是否批准该药物的市场上市。
在上市审批阶段,研发策略应该重点关注与药物审批机构的沟通协调,以便药物能通过审批,进入市场销售。
同时,需要不断完善药物生产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性稳定。
总体而言,药物研发中每个阶段都需要遵循一些严格的研发策略和临床设计方案,以确保药物能安全有效地进入市场销售,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这些策略和方案的制定,需要研究人员针对不同的研发阶段,灵活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严谨科学方法,以便不断提升药物研发的效率和成功率。
举例说明前药原理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
举例说明前药原理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前药原理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第一节:引言1.1 背景介绍。
化学药品研发流程的六个阶段
化学药品研发流程的六个阶段化学药品研发流程的六个阶段在当今医药产业中,化学药品的研发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需要高度专业知识的过程。
从最初的概念到最终的市场上市,中间需要经过多个阶段的研究和实验。
这些阶段不仅需要深厚的科学背景,还需要耐心、专注和不断的创新。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化学药品研发的六个关键阶段,并解释每个阶段的具体内容和重要性。
第一阶段:药物发现药物发现是研发过程中的第一步,它通常开始于对某一种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症状的研究。
这一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文献调研和相关实验,以确定是否存在可以用于治疗该疾病的关键化合物。
在这个阶段,研究人员通常会进行大规模的高通量筛选,以寻找可能的候选分子。
第二阶段:药物设计药物设计阶段是在药物发现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化学结构方案,以确保所设计的分子具有高效、低毒、良好的药动学和组织特异性。
在这个阶段,化学家和药物化学家通常会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并进行大量的分子模拟与构效关系研究,以找到最适合的候选化合物。
第三阶段:原型合成与药效评价在确定了候选分子之后,研究人员需要合成出该分子的原型,并进行初步的药效评价。
这一阶段需要大量的有机合成和药效学实验,以确保分子的结构和活性特性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这一步骤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高的技术要求,因此需要严谨的实验设计和仔细的实验操作。
第四阶段:临床前研究在通过原型合成与药效评价的阶段之后,研究人员需要进行临床前研究,以确定候选分子的毒理学特性和体内代谢途径。
这一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动物测试和毒理学实验,以评估分子的安全性和毒理学特性。
还需要进行药代动力学和药动学等研究,以确定候选分子的有效剂量和给药方案。
第五阶段:临床研究临床研究是研发过程中的关键一步,它通常分为临床Ⅰ、Ⅱ和Ⅲ期。
在临床Ⅰ期,研究人员需要进行初步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评价;在临床Ⅱ期,需要进行初步的有效性评价;而在临床Ⅲ期,则需要进行大规模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以确保候选分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新药研发与设计的过程
新药研发与设计的过程首先,新药研发与设计的过程通常从药物发现开始。
药物发现是一个筛选潜在药物分子的过程,常用的方法包括高通量筛选、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和天然产物筛选等。
在这个阶段,需要筛选大量的化合物,并对它们进行初步的评估,以确定哪些具有潜力成为候选药物。
接下来,进入药物优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研究人员对候选药物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以提高药物的活性、选择性和药理特性。
这一过程通常通过化学修饰、结构优化和活性结构关系研究等方法进行。
这个阶段需要充分利用合成药物学、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等多学科知识。
药物优化阶段完成后,需要进行临床前研究。
这个阶段包括药物的体外和体内评估,如理化性质、药物代谢、药效学和安全性评估等。
这些研究旨在确定药物的潜在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试验提供依据。
在临床试验阶段,药物要在人类身上进行测试。
这个阶段通常分为三个阶段:Ⅰ期临床试验,目的是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Ⅱ期临床试验,则旨在确定药物的疗效和最佳剂量;最后是Ⅲ期临床试验,需要大规模地进行多中心、随机、双盲的试验,以获取药物广泛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
如果药物通过Ⅲ期临床试验,通常需要申请上市批准。
这个阶段的药物文件准备非常复杂,需要包括药物性能、安全性、有效性、质量管理等各方面的相关数据。
这些文件将由相关的药品管理机构进行审核,以确定药物是否符合上市标准。
最后,药物获得上市批准后,进入临床应用阶段。
这个阶段将进一步评估药物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同时,药物还需要扩大产能、推广应用和对药物进行监测和评价。
这个过程需要持续进行,以保证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总的来说,新药研发与设计的过程是一个结合了许多不同学科的复杂过程。
它需要充分发挥化学、生物学、药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合作。
同时,新药研发与设计的过程也面临着多种挑战,如药物的复杂性、安全性、药效学等。
因此,为了推动新药研发与设计的进展,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加强合作与创新,并提出更有效的新药研发模式和方法。
新药研发概述(1)
新药研发概述(1)
与疾病相关基因的鉴定、克隆和表达将成为 寻找具有治疗价值的先导化合物的有力工 具。直接从导致疾病产生的生物分子靶点 出发进行药物设计,即反向药物开发的策 略(如图5所示)适应时代的需要,能够迅 速准确地测定成千上万的化合物对其生物 靶标的作用,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药物筛 选的瓶颈问题,展现出蓬勃生机。生物信 息学在反向药物开发过程中的有效应用将 会大大促进新药研制和开发的进度。
新药研发概述(1)
相关链接
传统的药物开发模式
合成化学
文献来源 内部资料
药理 模型 筛选
先导化合物 优化 候选药物
天然产物 化学
传统的新药开发模式
新药研发概述(1)
• 据统计,全球最大的五十家制药公司要维 持每年10%的销售额增长,就必须每年开 发出总数为42个新化学实体(New Chemical Entities, NCE)分子,如沿用传 统开发模式则只能得到30个NCE,因此只 有开发作用于新靶点的新型药物才能有出 路.丹麦工业协会的资料统计,例如1995年 全世界开发的NCE总数是33个,1994年40 个,1993年是41个,1992年是46个,1991 年是47个,显示NCE的数量逐年减少。
新药研发概述(1)
从海洋生物发现生物活性物质获得先导化合物
这是取得天然活性物质的重要途径。例如从海洋 中采集的海鞘类、贝类、海绵等的海洋无脊椎动物, 以及硅藻、蓝藻、绿藻类的海洋浮游生物,生息在海 洋里面的菌类等等都是科学家寻求生物活性物质的很 好材料。
新药从研发到上市需经过哪些流程?
新药从研发到上市需经过哪些流程?10 年时间,花费10亿美元,研发一款新药,无论是利益的驱动,还是拯救万千患者的成就感,药企的这一行为都值得我们尊敬。
一款新药从研发到上市都需要经过哪些流程?每一步又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本文以小分子药物为例,试着做了一个梳理,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临床前研究1、研究开发(一般2-3年)实验室研究,寻找治疗特定疾病的具有潜力的新化合物(1)药物靶点的发现及确认这是所有工作的起点,只有确定了靶点,后续所有的工作才有展开的依据。
(2)化合物的筛选与合成根据靶点的空间结构,从虚拟化合物库中筛选一系列可匹配的分子结构,合成这些化合物,它们被称为先导化合物。
(3)活性化合物的验证与优化不是所有先导化合物都能符合要求,在这个阶段需要通过体外细胞试验验证,初步筛选出活性高、毒性低的化合物,并根据构效关系进行结构优化,这些化合物称为药物候选物。
同时也存在一个化合物对目标A 靶点没有作用,却有可能对其他的B 靶点、C 靶点有非常好活性的情况,暂且不表。
2、临床前实验(一般2-4年)这一阶段目的,一是评估药物的药理和毒理作用,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ADME)。
二是进行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稳定性等研究(CMC)。
第一部分的实验需要在动物层面展开,细胞实验的结果和活体动物实验的结果有时候会有很大的差异。
这一步的目的是确定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第二部分需要在符合GMP要求的车间完成。
(1)药理学研究包括:药效学、药动学(2)毒理学研究急毒、长毒、生殖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情况(3)制剂的开发总不能弄点化合物就直接往嘴里倒吧,制剂开发是药物应用的一个重要环节。
比如有的药口服吸收很差,就需要开发为注射剂。
有的药在胃酸里面会失去活性,就需要开发为肠溶制剂。
有的化合物溶解性不好,这也可以通过制剂来部分解决这个问题。
还有的需要局部给药,就需要通过制剂开发成雾化剂、膏剂等。
二、临床试验审批 Investigational New Drug(IND)三、临床试验(一般3-7年)人体试验共分三期:•Ⅰ期临床20-100例,正常人,主要进行安全性评价。
新药研究与开发方案设计
统计软件应用
• SAS
• R
• SPSS
06
新药研究与开发的合作与学术交流
新药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合作方式
国际交流平台
• 技术合作
• 国际学术会议
• 资本合作
• 国际合作项目
• 人才培养
• 国际学术交流
新药研究与开发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产学研合作模式
• 技术转让
• 委托研究
• 联合培养
产学研合作优势
• 资源整合
• 技术创新
• 市场拓展
新药研究与开发的学术交流与技术推广
学术交流途径
技术推广方式
• 学术期刊发表
• 产学研合作
• 学术会议交流
• 技术转让
• 技术培训与讲座
• 科技成果展示
07
新药研究与开发的未来趋势与展望
新药研究与开发的新兴技术与方法
新兴技术
新兴方法
• 基因编辑技术
• 机器学习
• 风险概率
• 风险预防
• 市场风险
• 风险影响
• 风险应对
• 法规风险
• 风险可接受性
• 风险监控
03
新药靶点发现与药物筛选
新药靶点发现的方法与技术
01
基因测序技术
• 基因组学
• 蛋白质组学
• 代谢组学
02
药物靶点预测技术
• 机器学习
• 深度学习
• 人工智能
03
药物靶点验证技术
• 体外实验
• 动物实验
• 延长寿命
• 提高生活质量
新药研究与开发面临的法规与政策挑战
法规复杂性
• 国际法规
• 国内法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药设计原理与应用实例张世平制药工程2111107010摘要本文主要总结了前药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在新药发现中的应用,并列举了几个相关的前药设计的应用实例。
关键词:前药设计,应用实例,药理学和药动学The principle of pro-drug design and Applied CasesABSTRACT : the basic principles for pro-drug design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new drug discovery are summarized in the paper, and some relative cases about pro-drug design were listed.Key words : pro-drug design ; applied cases;pharmacology and Pharmacokinetics1 前药概述前药是指在口服后经体内化学或酶代谢,能释放出有药效活性的代谢物或原药的化合物。
它是将原药与一种载体经化学键连接,形成暂时的化学结合物或覆盖物,从而改变或修饰了原药的理化性质,随后在体内降解成原药而发挥其药效作用[1]。
前药设计在克服药物用药障碍、增强化学及代谢稳定性、提高水溶性或脂溶性、增加口服或者局部给药的吸收度、增强血脑屏障渗透性、延长作用时间、提高生物利用度,以及减轻不良反应等应用中,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策略而广为接受。
前药是一类由于结构修饰后分子中的活性基团被封闭了起来而本身没有活性,但在体内可代谢成为具有生物活性的药物。
在体内,尤其是作用部位经酶或非酶作用,如水解或氧化还原反应,前药的修饰性基团被除去,恢复成原药而发挥药效。
这种利用在体内逐渐转变为有效药物而把有生物活性的原药潜伏化的道理,称之为前药原理[2]。
前体药物的研究不仅可以在新药研发中作为一种解决药物缺陷的手段,同时也是一种“me-too”或“me-better”新药开发模式。
即在别人专利药物的基础上,对化学结构加以修饰和改造,研究出自己的专利药物。
其实,无论在药物发现还是发展阶段,前药策略都已经成为改善药理活性化合物的物理化学、生物药剂学、药代动力学性质的一种重要工具。
在已经批准的药物中,约5%~7%可以归为前药,而且前药策略在药物发现早期阶段的应用呈上升趋势[3]。
由此可见,前药设计原理在新药研发的道路上还是有莫大的潜力的。
2 .前体药物在体内转化为母体药物的三种途径1.直接在胃肠道内转化为母体药物,以母体药物的形式吸收进入体内。
例如前体药物奥沙拉嗪是两个5-氨基水杨酸分子通过伯胺即连接形成的一个二聚体,它能在结肠处被此处特异性的偶氮还原酶降解为两分子的5-氨基水杨酸,发挥局部抗炎作用,从而降低在胃肠道其它各处的副反应[4];2.在胃肠内以前体药物的形式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然后在肝脏或血液中酶的作用下转化为母体药物在全身发挥药效;3.以前体药物的形式进入血液循环,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靶器官,靶组织或者靶细胞,然后在该处特异性酶的作用下转化为母体药物发挥药效。
例如已知肾脏组织具有较高活性的谷氨酸转移酶和芳香氨基酸脱羧酶,利用这些生化特性使左旋多巴被谷氨酸酰化,谷氨酰左旋多巴可特异性地在肾脏裂解去谷氨酸并脱羧,产生多巴胺,从而选择性地扩张肾脏血管[5]。
3.前药策略的应用[3,7](1)提高药物的吸收度:导致一个潜力药物的口服吸收度不好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水溶性差、渗透能力低、是P糖蛋白的底物、在肝脏代谢过于迅速等等。
常用的提高口服药物吸收度的前药策略,包括提高药物的水溶性、脂溶性以及利用载体介导的吸收。
●提高药物的水溶性。
将药物制成磷酸酯/ 盐的形式可以提高很多水溶性较差的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尤其适合需要大剂量服用但其吸收又受溶出度限制的候选药物。
几乎所有的磷酸酯类前药都是利用小肠细胞表面的内源性碱性磷酸酯酶水解快速释放原药,从而导致了系统循环中的前药浓度较低。
●提高药物的脂溶性。
某些药物分子含有极性或者可电离的基团,这势必会影响到其口服生物利用度。
此时可以利用前药策略对这些基团进行修饰增加药物的脂溶性,从而提高膜穿透能力以及口服吸收度。
●载体介导的吸收。
一类前药是以特殊的膜转运体为靶点,其设计原理是在原药上接上特定结构的基团,使其能够被小肠上皮组织上的内源性转运体识。
(2)靶向给药:给药的最终极目的就是能够做到靶向性,前药策略就可以做到。
靶向选择性主要是通过4 种途径实现的:在器官内的被动富集;转运体介导给药;酶的选择性代谢激活;抗原靶向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靶向给药。
在临床上由于血脑屏障(BBB)的存在使得中枢神经系统(CNS )给药变得十分困难,但是通过了解血脑屏障的转运机制以及酶活性,可以实现CNS 的大量给药(相对其他部位)。
●肿瘤靶向给药。
为了降低正常细胞接触细胞毒类药物5-氟尿嘧啶(5-FU)的概率,人们开发研制了一种经由肿瘤选择性酶激活的前药-卡陪他滨(Capecitabine)。
卡陪他滨是5- FU 的氨基甲酸酯,经口服给药吸收,该前药需要3种酶的级联反应来转化为活性母体药物。
完整的卡陪他滨在小肠被吸收,在肿瘤组织中经历生物转化,因此可以避免全身毒性。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OCDDS)。
使用丁二酸作为隔离基的地塞米松-葡聚糖前药进入直肠后,先被葡聚糖苷酶酶解成小分子低聚糖,然后被直肠酯酸酶解,释放出有活性的药物。
葡聚糖骨架可保护药物免受酶的进攻,可使药物在盲肠和直肠区域释放。
●肝脏靶向给药。
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辛伐他汀和洛伐他汀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的生物前体药物。
(3)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将许多类固醇(例如睾酮,19-去甲睾酮)和安定药(例如氟奋乃静,三氟噻醇,氟哌啶醇)制成其高亲脂性前药,肌肉注射后可以缓慢释放到体循环中从而延长了药物作用时间。
4. 前药设计原理的应用实例前药设计就是在原药最适宜的功能基上键合载体分子,这个键合过程既要求在实验室能简便完成和高效制备,在体内又可以完全的逆转释放出原药,并且在体内前药与载体都不能有明显的生物活性[6]。
因此,前药载体的研究与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
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前药设计实例。
★匹氨西林(Pivampicillin):匹氨西林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为氨苄西林的三甲基甲酯衍生物,口服后在肠道分解出氨苄西林。
图1 匹氨西林的结构式图2氨苄西林的结构式药理及临床应用:本品为半合成青霉素类抗生素,药物作用机理同氨苄西林,能渗透革兰氏阳性菌及部份革兰氏阴性菌,经由结合在细菌细胞壁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s,PBPs),阻碍细菌合成细胞壁的第三及最后阶段,最终引致细胞裂解。
对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杆菌、变形杆菌、肠杆菌属、枸橼酸杆菌、沙雷菌属、不动杆菌属以及对青霉素敏感的革兰阳性球菌均有抑菌作用,大剂量有杀菌作用。
本品耐酸,口服吸收完全,在体内为酯酶水解,释放出氨苄西林而发挥作用。
口服或注射后,迅速被组织和血浆中各种酯酶水解成氨苄西林,药浓度比氨苄西林高2~3倍,而且持久,半衰期为1.46h。
对酸稳定,食物不影响其吸收,尿中浓度高。
原药的缺陷:氨苄青霉素是耐酸、广谱、半合成青霉素,可以口服, 但是口服吸收差, 血药浓度只有注射给药的20%~40% , 分析结构表明, 氨卡青霉素分子中C2 羧基与C6 侧链氨基, 在胃内pH情况下解离为两性离子, 极性大是影响口服吸收的关键[8]。
前药设计的原理及药效的改善:将羧基成酯, 发现其简单的脂肪/芳香酯类不够活泼, 在体内酶促分解成原药的速度很慢, 血药浓度达不到峰值, 其原因是氨苄青霉素分子中羧基邻位的两个甲基占有较大空间, 其屏蔽作用阻碍酯酶水解所致。
而将其设计成双酯型前药, 末端酯键位阻较小, 易于发生酶促断裂, 生成的羟甲酯不稳定, 自动分解,释放出甲醛和氨苄青霉素, 产生药效, 生物利用度提高3~5倍,口服几乎定量吸(98%~99% )。
口服时血浓度较相同剂量的氨苄西林为高(2-3倍),比氨苄西林吸收完全(氨苄西林29%~46%,本品为56%~73%)。
相同剂量血抗菌作用也相应较强。
★一氧化氮载体型前药(NO-ASA)(释放NO型阿司匹林)[8,9,]:乙酰水杨酸(ASA)通过酯键与芳香间隔基结合,间隔基以共价键连结NO供体基团(-NO2)构成NOASA(ASA-间隔基-NO)。
根据-NO2 在芳香间隔基的联结位置,NO-ASA 有邻位(ortho-NO-ASA)、间位(meta-NO-ASA)与对位(Para-NO-ASA)三种位置异构体,其中对NO-ASA的间位异构体(meta-NO-ASA)研究的最多[10]。
meta-NOASA 也称为NCX 4016,如图3所示。
图3 阿司匹林(左)和NO-阿司匹林(右)的结构式药理及临床应用:meta-NO-ASA属于非甾体抗炎药ASA的NO释放型前药,临床上不仅是治疗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的重要药物,而且还可用于防治胃肠道肿瘤。
当药物进入体内后, 立即释放NO和ASA,ASA可在体内通过抑制COX的活性继续发挥作用, 而NO则供给胃肠道的内皮, 通过抑制嗜中性细胞聚集, 增加粘膜血流量和粘液分泌, 以及减少自由基生成等四个方面的作用。
因此,NOASA克服了ASA 的缺点,并且相对于ASA对肿瘤细胞的作用,NO-ASA 具有更高的疗效和安全性。
NO-NSAIDs的药理作用依赖NSAID和释放的NO。
NO 通过环磷酸鸟苷依赖性或非依赖性机制发挥作用。
NCX4016对凝血酶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能被氧合血红蛋白或甲烯蓝逆转,证实NO是NCX-4016的活性部分[11]。
缓慢释放的NO使NSAID的药理活性程度改变,如NO-NSAIDs胃肠道毒性显著降低,抗炎镇痛作用得到改善。
NO-ASA 肿瘤防护的机制[10]:NO-ASA 防治肿瘤的机制是复杂的,至今提出的可能作用机制有以下几方面。
○1NO-ASA 降低细胞内谷胱甘肽(GSH);○2NO-ASA诱导生物转化II相反应酶○3NO-ASA多靶点多效性作用机制;○4NO-ASA 影响MAPK 信号途径;○5NO-ASA 下调PPARd表达。
原药ASA的缺陷: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是治疗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的重要药物, 疗效肯定但长期用药易引起胃肠道溃疡、出血、穿孔等, 因此患者很难坚持长期用药, 这是由于NSAIDS 抑制了对胃肠道有保护作用的PGS,使肠道中的粘液、碳酸盐分泌减少, 粘膜血流量下降, 白细胞向血管内皮处大量聚集而产生的。
另外,大量临床资料表明,阿司匹林有防治人结肠癌的作用,由于其上述毒性而不能长期作为化学预防药品应用[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