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心房颤动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若干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心房颤动时 QRS 波群频率≤50 次 /min。此 标准亦未标明出现的时间和病人的状态, 从理论上 推测, 该现象若发生在日间活动时判断意义较大, 反之则意义较小。其数值虽低于健康成人 24h 平均 心率、日间和夜间最高平均心率范围,但与日间和 夜间最低平均心率范围相重叠[17]。并缺乏相关的研 究,故其诊断价值尚待进一步证实。
MV1 R1
R2
R3
R4
R5
R6

A- V

132
133
128
Hale Waihona Puke Baidu132
130
图 3 心房颤动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男性,65 岁,冠心病。心电图示基本心律为心房颤动,QRS 波群呈房室交接 区和室性逸搏心律及室性融合波群。(引自参考文献 22)
V1
A A- V

143
85
110
143
图 4 心房颤动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男性,60 岁,冠心病。心电图示基本心律为心房颤动,QRS 波 群呈房室交接区心律伴 4:3 文氏型下传阻滞。(引自参考文献 22)
三、心房颤动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标准探 讨
1. 心房颤动合并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以上荟萃 分析显示,心房颤动合并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客观存
作者单位:310016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
在(18.0% , 图 1), 但其诊断标准尚难确定。10 组病 例明确有房室交接区或室性逸搏者 109 例,复律后 有较高的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29 例,24.7%), 但心房颤动伴有逸搏是否可作为合并一度房室传导 阻滞的诊断线索, 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 186-
心电学杂志 2007 年第 26 卷第 3 期
·综 述·
心房颤动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若干认识
鲁端
[中图分类号] R541.7; R540.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1094(2007)03- 186- 04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是临床工作中遇到 的最常见心律失常之一, 也是当代心脏病学的两大 “流行病”之一[1]。虽然 William Harvey 等早在 1628 年就涉及对心房颤动的研究[2],但至今仍对诸多有关 问题存有争议[3]。其中, 心房颤动合并房室传导阻滞 的诊断标准及其临床意义亦是如此。
一、心房颤动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现状 目前,窦性心律时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标 准已较为统一[4],其病理基础为房室交接区相对不应 期或(和)绝对不应期延长。而心房颤动时,普遍认 为:①在体表心电图上不能诊断合并一度房室传导 阻滞;②一帧心电图均为房室交接区或室性逸搏心 律时,可诊断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③心房颤动合 并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较为混乱,先后有作者 提出多项参照标准(见后述)[5,6],然而至今均未得到 公认。
[7] 钱秉源, 马临安, 王建平, 等. 心房颤动时心电图诊断二度房室传 导阻滞的价值.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3, 21(1)∶36.
[8] 欧阳明刚, 陈玉萍. 心房颤动合并Ⅱ°房室传导阻滞 19 例电复 律后观察. 山东医药, 1993, 33(1)∶30.
[9] 张中正, 马锋. 心房颤动合并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评价. 山 西医学院学报, 1996, 27(1)∶44.
3. 心房颤动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目前认 为其诊断标准为心房颤动时 R- R 间期缓慢规则, 即 全帧心电图均呈现房室交接区或室性逸搏心律。但
- 188-
心电学杂志 2007 年第 26 卷第 3 期
偶而 R- R 间期亦可缓慢而不规则, 使诊断复杂化。 常见原因有:①f 波下传时隐匿性激动了逸搏兴奋 灶,使其节律顺延(图 2)[21];②心室由 2 个或 2 个以 上逸搏兴奋灶激动(图 3)[22];③逸搏兴奋灶文氏型
或非文氏型传出阻滞(图 4)[22];④阵发性或间歇性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⑤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期前收 缩等快速性心律失常等。
V5
S- A A
A- V V R1
R1
R1
R1
R1
R1
图 2 心房颤动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女性,43 岁,风湿性心脏病,洋地黄中毒。心电图示基本心律为心房颤动,QRS 波群 呈房室交接区性逸搏和不齐。(引自参考文献 21)
作者
钱秉源等 欧阳明刚等 张中正等 奚中堪等 刘德平等 蔡力等 熊艳霞等 李宜富等 朱哓琳等 卢喜烈等
例数
15 19 61 15 10 20 18 10 32 11
表 1 10 组 211 例心房颤动复律与房室传导阻滞临床研究一览表
长 R- R 间期 / s
逸搏
恢复窦性心律后的房室传导 / 例
正常
一度阻滞
[4] 黄宛主编. 临床心电图学.第 5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428~446, 364.
[5] 汪康平. 心房颤动合并二度房室阻滞诊断的争议. 临床心电学 杂志, 2004,13(1)∶2.
[6] 许原. 心房颤动伴房室阻滞的动态心电图诊断. 见: 郭继鸿, 张萍 主编. 动态心电图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438~444.
(3)心房颤动时出现房室交接区、室性逸搏或 逸搏心律。此标准在以往心电图报道中引用较多, 但尚缺乏诊断依据。从以上荟萃分析可见,明确有 房室交接区、室性逸搏或逸搏心律者 122 例,但转 复为窦性心律后呈现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仅 2 例(2 / 122,1.64%), 亦说明该标准的可信度较差。推测其 原因可能为心房颤动时由于隐匿性传导等机制较 易出现长 R- R 间期,故偶而出现的所谓的逸搏或逸 搏心律可能是在房室交接区连续地隐匿性传导所 致的假象,远不如在窦性心律时可靠。故将其作为 心房颤动合并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价值可能 不大。
出的多项诊断标准尚欠合理, 其争议如下: (1)心房颤动时 f 波 : QRS 波群≥10 : 1, 且≥3
次。此标准未标明 f 波的频率和出现的时间, 通过计 算该时的心室率约为 35~60 次 / min (350~600 / 10), 若发生在日间活动时则判断意义较大, 而发生 在夜间睡眠时则判断意义较小。且该心室率与健康 人的窦性心率范围相重叠,故可信度令人质疑。如 范美珍等[17]报道,正常成人 24h 平均心率 72.6 次 / min(59.4~86.8 次 / min);日间最高平均心率 131.9 次 / min (100~175 次 / min);日间最低平均心率 60.8 次 / min(42~73 次 / min);夜间最高平均心率 82.6 次 / min(66~120 次 /min);夜间最低平均心率 49.5 次 / min(32~65 次 / min)。可见心室率 35~60 次 / min 可发生于正常成人日间和夜间最低平均心 率范围内。心房颤动时由于心房率快速,易在房室 交接区连续发生隐匿性传导,后者使该区不断产生 新的不应期,导致心室率减慢。当心房颤动合并二 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则心室率应进一步减慢,故从 理论上推算,此时的心室率至少应慢于健康人的窦 性心率范围。
心电学杂志 2007 年第 26 卷第 3 期
- 189-
综上所述,心房颤动出现长 R- R 间期时,不能 轻易地诊断合并房室传导阻滞,而出现持续缓慢的 房室交接区或室性(逸搏)心律时,可提示心房颤动 合并部分性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4,20]。至于明确诊 断心房颤动合并一度或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标准 等,尚需进一步研究[23]。
2.0s 者 53 例[7,11,12,16],最长 R- R 间期达5.0s[14],但转复 窦性心律时仅 3 例 (3 / 211,1.52%)呈现二度房室 传导阻滞, 亦证明该标准的可信度较差。事实上,心 房颤动时发生长 R- R 间期的影响因素有:①心脏昼 夜节律,②心脏自主神经张力,③患者的日常活动状 态和呼吸,④心房颤动时 f 波频率, ⑤房室交接区不 应期及其与 f 波频率的匹配性, ⑥房室交接区和心 室浦肯野纤维的自律性,⑦患者的病因、合并症(如 糖尿病)、血 pH、电解质水平、药物作用等[4,19,20]。故心 房颤动时的长 R- R 间期并非完全是由合并二度房 室传导阻滞所致。
(2) 心房颤动时 R- R 间期≥1.5~2.0s, 且≥3 次。此标准未标明出现的时间和病人的状态, 一般 认为该现象出现在白天和 / 或运动时意义较大, 而 出现在夜间和 / 或睡眠时则意义较小;且与健康人 的窦性 R- R 间期范围相重叠,故可信度令人质疑。 如 Brodsky 等[18]报道,对健康医学生进行动态心电图 检测, 发现有窦性停搏 (长 P- P 和长 R- R 间期)> 1.5s 者占 68% , > 1.75s 者占 24% , > 2.0s 者占 4% 。 Bjerrgaard 等[18]报道,对健康成人进行动态心电图检 测发现, 窦性停搏> 1.5s 在 40~49 岁中出现者占 37% , 50~59 岁中出现者占 31% , 60~79 岁中出现 者占 19% 。且从以上 10 组荟萃分析中可见, 入选病 例均有 R- R 间期≥1.5~2.0s, 其中明确有≥1.9~
四、心房颤动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 1. 心房颤动合并房室传导阻滞与患者的预后相 关 心房颤动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时, 由于心室率缓 慢和电重构[3], 更易发生血栓和栓塞事件, 更易诱发 和加重心力衰竭和心肌缺血等。 2. 心房颤动合并房室传导阻滞与治疗策略相关 心房颤动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时, 是否适宜复律治疗、 射频消融或起搏器植入等, 其适应证是否与窦性心 律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时相仿等, 均需进一步研讨 。 [23,24]
二、心房颤动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研究现状 为了探索心房颤动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标 准,国内众多学者进行了临床研究(国外报道较少)。 从近年资料较为完整的 10 组病例报道(表 1)中可 见,其方法多为对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房颤动复律前 后的心电图进行比较分析[7~16]。荟萃分析结果显示: ①入选的 211 例患者均为心房颤动伴长 R- R 间期 (≥1.50s)和逸搏, 其中 R- R 间期≥1.92s 者 56 例 (26.6% ), 明 确 伴 有 逸 搏 或 逸 搏 心 律 者 122 例 (57.8%);②复律方法包括自主复律 64 例(30.3%), 药 物 复 律 、 电 击 复 律 或 药 物 和 电 击 复 律 147 例 (69.7%);③恢复窦性心律后,P- R 间期正常者 170 例 (80.6% ), 合 并 一 度 房 室 传 导 阻 滞 者 38 例 (18.0%),合并二度房室传导阻滞者 3 例(1.4%),无 一例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以上结果为如何合理 诊断心房颤动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马长生, 陈新. 积极应对心房颤动“流行”:学会的责任. 中华心 律失常学杂志,2006, 10(3)∶165.
[2] Kastor JA. eds. Arrhythmias. 2nd. Philadelphia:Saunders WB Com- pany,2000. 14 ̄16.
[3] Nattel S, Opie LH. Controversies in cardiology 3: controversies in atrial fibrillation. Lancet, 2006, 367(9506)∶262.
二度阻滞
> 2.00
不详
15


≥1.50
交接区性、室性
17


> 1.50
交接区性
42
19

≥1.50
不详
15


1.92±0.59
交接区性



≥1.95
不详
19


≥1.50
不详
16


≥1.56
不详



≥1.50
交接区性、室性
24


≥2.00
不详



复律方法
自主 药物、电击 药物、电击 药物、电击 自主 电击 自主 自主 自主 自主、药物、电击
2.心房颤动合并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至今已提
心电学杂志 2007 年第 26 卷第 3 期
- 187-
AⅡ Ⅲ
BⅡ Ⅲ
图 1 心房颤动复律后显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男性,78 岁,冠心病。心电图示阵发性心房颤动伴长 R- R 间期 2.28s(A), 恢复 窦性心律后 P- R 间期 0.28s(B)。(引自参考文献 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