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分析

合集下载

创造性人格特征

创造性人格特征

创造性人格的特征吉尔福特(J.P.Guilford)在研究认知特性时,发现发散思维中的流畅性、独特性、变通性与创造性行为有高相关,也发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之间有高相关,从而概括出创造性人格的一些特点;戴维斯(G.Davis)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10条创造性人物共有的人格品质;克尼洛的研究是在对已有关于创造性人格的元分析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创造性人格特征包括12个项目:①智力属中上等;②观察力;③流畅性;④变通性;⑤独创性;⑥精致性;⑦怀疑;⑧持久性;⑨智力的游戏性;⑩幽默感;(11)独立性;(12)自信心。

创造性人格特征所谓创造性人格,即非智力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D.Wechsler)曾收集了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青少年时代的智商资料,结果发现,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多数不是高智商,而中等或中上等智商。

关于创造性人格的研究,在国际上较著名的有两家。

吉尔福特提出八条:(1)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2)有旺盛的求知欲;(3)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运动动机有深究的动机;(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5)工作中讲求条理性、准确性、严格性;(6)有文艺天赋;(8)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的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中。

斯腾伯格(R.T.Sternberg,1986)提出创造力的三维模型理论,第三维是人格特征,有七个因素组成:(1)对含糊的容忍;(2)愿意克服障碍;(3)愿意让自己的观点不断的发展;(4)活动受内在动机的驱动;(5)有适度的冒险精神;(6)期望被别人认可;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喜好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的兴趣;(7)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8)愿意为争取再次被认可而努力。

我们则奖创造性人才的非智力因素或创造性人格概括为五个方面的特征及其表现,即(1)健康的感情,包括情感的程度、性质及其理智感;(2)坚强的意志,即意志的目的性、坚持性(毅力)、果断性和自制力;(3)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特别是兴趣、动机和理想;(4)刚毅的性格,特别是性格的态度特征,例如勤奋,以及动力特征;(5)良好的习惯。

对创造型人才的认识和培养

对创造型人才的认识和培养
教育的内容包括帮助学生认识创新的意义,学习创新原理与方法, 教育的内容包括帮助学生认识创新的意义,学习创新原理与方法, 掌握创新的工具与手段,培养创新的兴趣,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 掌握创新的工具与手段,培养创新的兴趣,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文 艺等实践与竞赛活动等等。现在已经很清楚了, 艺等实践与竞赛活动等等。现在已经很清楚了,客观上不可能期望人人 成为创造型人才, 成为创造型人才,但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会如何去适应知识经济这个不断 创新的社会, 创新的社会,并在将来毕业后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
–––创造了自己(家庭)没有的(有价值的)东 创造了自己(家庭)没有的(有价值的) 创造了自己 西。
心理学家对创新涵义的两种观点
黑菲伦(J.W.Haefele)等人的观点: 创新是提供给整个社会独特而有社会意义的 东西的活动, 东西的活动,人们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说得上有 创造才能; 创造才能; 罗杰斯(C.R.Rogers)等人的观点: 创造的独特性和有价值性的标准应该是创造者 自己,不必上升到社会的高度。 自己,不必上升到社会的高度。
强调需要知识积累
需几个信息单元足以激发出创 意的“顿悟” 意的“顿悟”
常规思维的特点之一
聚合思维(收敛性思维、求同思维、同向思维)的基本涵义: 聚合思维(收敛性思维、求同思维、同向思维)的基本涵义: 利用已有信息(知识),遵循单一的逻辑模式, 利用已有信息(知识),遵循单一的逻辑模式,产生独一无二 ),遵循单一的逻辑模式 的或者传统能接受的最佳结果。 的或者传统能接受的最佳结果。
创新的相对性
–––创造了世界没有的(有价值的)东西; 创造了世界没有的(有价值的)东西; 创造了世界没有的 –––创造了国内没有的 有价值的)东西; –––创造了国内没有的(有价值的)东西; 创造了国内没有的( –––创造了某单位没有的(有价值的)东西; 创造了某单位没有的(有价值的)东西; 创造了某单位没有的

大学生创造力倾向与人格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创造力倾向与人格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创造力倾向与人格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将描述大学生创造力倾向的现状,分析大学生创造力倾向在性别、专业、家庭来源等方面的差异,考察高创造力倾向的大学生具有的人格特征,并且探索大学生创造力倾向与人格的相关关系。

本研究使用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和卡特尔16PF量表对A大学本科生进行抽样调查,取得有效被试106人。

所有数据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

结论:第一,大学生创造力倾向总体偏低,有创造力潜能的学生很少。

第二,大学生创造力倾向在性别、专业、家庭来源、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均无显著差异。

第三,高创造力倾向的大学生具有高恃强性、高兴奋性、高有恒性、高幻想性和高实验性的人格特征。

第四,大学生创造力倾向与人格显著相关。

关键词:大学生,创造力倾向,人格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当今社会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创造力的竞争。

创造力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国家富强的核心推动力。

创造力倾向研究已成为最近几年学术界涉及的一个热点话题。

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坚力量,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

已有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和人格特征关系密切[1],高创造倾向大学生具有某些特定的人格特征[2]。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是否具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素质,也关系到高等教育是否能够创新,是否能够实现培养目标的问题[3]。

1.2 理论基础目前在我国,较一致的看法是把创造力定义为: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

而创新心理素质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并在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4]。

创造力是能力的最高表现,能力作为人格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是和人格的其他部分处于复杂的联系之中,它的发展必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格结构中其它因素的制约[5]。

创造力培养包括创造性认知行为和创造性情意行为[6],创造性情意行为是指一个人对创造活动所具有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也就是创造力倾向,它包括性格上的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和冒险性[7]。

[关于,创新,人才,其他论文文档]关于创新人才素质结构分析

[关于,创新,人才,其他论文文档]关于创新人才素质结构分析

关于创新人才素质结构分析”论文摘要:创新人才的素质结构主要由创新知识结构、创造性精神、创造性能力、创造性人格四大要素构成。

这四大要素在创造活动中均有独立的地位和功能,其作用和价值无法由其他因素替代。

论文关键词:创新人才;创新知识结构;创造性精神;创造性能力;创造性人格通常认为,所谓创新人才就是指具有创造性精神、创造性能力,掌握创新方法,具备创造性人格,能顺利地完成创造性活动,并富有创造性成果的人才。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创新人才是由彼此联系、不同素质构成的有机整体,并作为整体发挥作用。

由创造性精神构成的意向驱动系统属于“想到要去创新”;由创造性能力构成的技术支撑系统属于“知道怎样去创新”;由创造性人格构成的意志维持系统则属于“能够坚持创新”。

而这一切都必须有科学的创新知识结构作为基础。

由此可见,作为创新人才,其最优化的结构必须是知识、智能与个性的有机统一。

因此,创新人才的素质结构主要由创新知识结构、创造性精神、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人格四大要素构成。

这四大要素在创造实践活动中均有独立的地位和功能,其作用和价值无法由其他因素替代。

一、创新知识结构所谓创新知识,是指对创新实践活动过程具有工具和手段意义的主体的知识系统及其结构。

创新知识通常与创造能力一起,以组合的方式共同发挥作用。

1.知识与创新众多研究表明,个体所占有知识的数量与其创造能力的强弱并不完全呈正比。

也就是说,知识量多的人创造能力不一定强;反之,知识量少的人创造能力不一定弱。

个体的创造活动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其掌握的知识的质量如何,是否具备科学、合理的知识系统和知识结构。

零散的知识只能解决个别的、局部的或者表面的问题,而系统的知识才能解决普遍的、整体的或者根本的问题。

也就是说,只有建立科学的知识结构才最有利于成就自己的创造实践活动。

2.创新知识结构创新离不开科学知识。

宽厚的知识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新人才必备的首要条件。

离开了知识积累和储备,创新素质的形成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创造性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

创造性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

创造性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知识经济的竞争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创造力的竞争。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具有竞争力呢?从创造力的概念与知识经济的要求出发,笔者认为创造性人才应具备如下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1.自觉的哲学思想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意识。

列宁曾说:“你或者用先进的哲学指导你的行动,或者为落后的哲学所束缚。

”任何人的行为做事,都是在一定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影响下进行的,只不过有的人是自觉地运用而有的人是不自觉地被支配而已。

哲学之于创造的作用在于告诉我们要站得高、看得远、瞅得清。

所谓的“坐井观天”、“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以及古希腊的“大圈与小圈”等,都无一不说明只有“会当凌绝顶”,才能“一览众山小”。

创造性活动必须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又必须要跳出原有知识经验的圈子,以俯视、审视的态度来看待已有的知识经验,就会发现他们之间的似断实连的内在联系,从而产生独特新颖的新产品。

试看所有对历史的发展起过推动作用的大科学家、大发明家,几乎都将学问做到了哲学层次上,这不是偶然。

哲学思想对于创造力的另一作用在于帮助形成、激活借鉴意识。

俗话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或者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为什么呢?因为它具有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可能视角、维度都不一样。

对相关、甚至不相关的行为方法等加以借鉴,应用于自身领域则又可能“山穷水尽”变为“柳暗花明”。

这种借鉴意识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于看来已经相当完善的知识、领域的创新,交叉、复合、边缘学科或领域的建立、开辟。

表面上看,借鉴是一种模仿,本质上确实是对高效知识的浓缩、提炼而形成的简单抽象模型在其他领域的创造性运用,其结果就是有自己特色的新产品。

比如现今逐渐走红的“灰学系统理论”是受辩证法的启发、开创电影艺术新境界的蒙太奇手法借鉴了意识流小说的手法(源于荣格哲学)。

禾者认为,无论是什么哲学流派的思想(私下里以为:选择适合自己的哲学思想作为指导有助于创造力的发展),只要深得其精华(强调其实质)并自觉地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工作、活动中,我们就可以避免画地为牢的困境,取得独创性的成果。

论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塑造

论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塑造

论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塑造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驱力,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实则是人类不断创新的历史。

一个国家创新人才的数量是其整体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的反映,对该国的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而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离不开创新人格,创新人格是创新的动力系统,是非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体现在创新活动中的个体心理特征,它虽然不对创新活动起直接的决定作用,但它为个体创新能力的发挥提供心理状态和动力支持。

一、创新人格的内涵“人格”作为一个学科研究的对象性范畴,已被引入许多学科,成为跨学科的范畴。

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泛指一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所表现和形成的思想自我,是一个人长期行为所表现和形成的稳定的、恒久的、整体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动机、兴趣、理想、信念、气质、性格、意志力、观察力等多种心理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从而使一个人成为有别于他人的独特的个体。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人格属于非智力因素,是创新素质中比智力因素更为重要的素质方面,在智力因素相近的情况下,人格因素往往成为创造力的关键因素。

德育视野下的“人格”主要是指道德人格,它是“个体人格的道德规定性,是作为人的全部尊严、价值、品格和行为范式的总和,是由个体特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有机结合[1]。

创新人格是指人的诸多人格特征中,能使人长久地保持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个性品质。

它主要包括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激情、严谨求真的学术态度、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力、敢于标新立异、不为环境所拘、能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良好心态、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富有批判精神、完善和超越自我、坚韧不拔的性格等个体特征。

好奇心、自信心、探索欲、热情、想象力、求新求异、质疑能力和意志力是其核心品质。

创新人格是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动力系统和方向性保证,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个人心理层面的积淀,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内在动力源,是实现创新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的心理特征。

培养创造性人才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培养创造性人才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1 8・谷 贤林 ຫໍສະໝຸດ 培养创造性人才应解决的几个 问题
为什么发达 国家在高等教育本科阶段推 行通识教育
的根 本原 因 。二 是评价 方式 。对智 力劳 动是采用 自 我评 价还是 外部评 价直 接影 响人 的心理状 态和 工作 价值 取 向。当人们 置身 于不需 要按 照某些 外部标 准
对 自己 的工 作进 行评 价 与 考察 时 , 作 心 态相 对 来 工 说是轻 松 的 , 是 自由 的。这 时他 会 选 择按 照 创 造 也
( 学森语 )[从 教育 与心理 学 的研究来 看 , 样 的 钱 。] 1 这
人在 思维 方式上 更愿 意接 受那些 违反 “ 常识 ” 的观念 与假 设 ; 肯于 接 受 不 甚 明确 和 复 杂 的 东 西 ; 想 奇 联 特 , 偏好 复杂 ; 时往 返 于幻想 与现 实之 间 。在行 且 有
造性 的人 才 呢?


创造性人才的特点
创造 性 人 才 的成 长是 一个 系 统工 程 , 它涉及 到
家庭 、 学校 与社会 , 中的任何 一个 环节 出现偏 差都 其 会 影 响到 创 造 性 人 才 的 出现 。创 造 性 人 才 的特 点
是 :想 别人 没有 想到 的东 西 , 别人 没有 说过 的话 ” “ 说
p o l. Th e pe e ma n a t r a f c i g h t an n o c e t e e p e n Ch n i c u e i f c o s fe t t e r i i g f r a i p o l i i a n l d = n v u i t ra a d l e c mp s i g tiu e , rg d d s i l a y e ti t n, a d i td t i in n a l n o a sn a t d s la — t i i icp i r r s rci n o n l mie k o eg ae n wld e b s .Th s s e s er s l e r e o p o t h r ii g o r a i e e e i u s mu tb e o v d i o d rt r mo et e ta n n fc e t s n v

浅谈如何从心理学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

浅谈如何从心理学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

浅谈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张鑫1010200165 创造性思维是可以培养的,通过一定训练,会有明显的提高。

首先,我觉得,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先得明白它是什么。

创造性思维是相对常规性思维而言的,常规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按常规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有创见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即不按常规方式解决问题。

一个完整的创造性思维过程要经历准备与酝酿、明朗、验证四个阶段。

1,准备与酝酿期:理清头绪,广泛搜集有关信息资料,围绕问题进行深入思考,逐步在头脑中孕育新形象、新方法、新途径。

必要时将问题暂时搁置一旁,去从事其他活动,放松紧张思考,消除疲劳,再继续酝酿。

2,明朗期: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典型特征,它可能出现在进展的酝酿之中,也可能出现在酝酿后期的思维放松之中。

3,验证期:明朗期所获得的思维成果还必须通过理论上的更进一步严密论证,实践上的具体实施,是创造思维的成果得以完善和经受各种验证之后,才可能被认定为科学的真理。

在验证期经受不住验证的情况也不少,但它又将成为新一轮创造性思维的起点。

再来,要探究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还得明晓一个问题,就是到底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是什么在阻碍我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研究表明,影响我们解决问题方式的因素是多样的,有客观与主观,我们这里只讲客观因素,即心理因素。

一般有五种,知识经验,动机强度,定势作用,功能固着,个性品质。

举个例子来说,为什么每年都有很多学生原来成绩很好,可是一到高考,总是会掉链子,发挥失常?这是因为到高考的时候他们想要考好的动机非常强烈,而时间又紧张,无形中固着了他们的思维,想要越快的解决问题,只能从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寻找,无法打开思路,而且我们知道动机与效率是呈倒U曲线的,只有适当的动机,效率才最高。

因此,他们这种高动机导致了他们的低效率,从而失常。

所以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反其道而行之。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总结出几种可以有效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5个最负盛名的天才,竟然都是精神病患者

15个最负盛名的天才,竟然都是精神病患者

15个最负盛名的天才,竟然都是精神病患者极端聪明的⼈都是极端癫狂的。

20世纪初,⼼理学家哈维洛克·艾利斯对英国历史上1030位杰出⼈⼠的⽣活史进⾏了分析,结果发现这些⼈有较⾼的情感障碍患病率:有4.2%的⼈在⼀⽣中的某些时期表现出躁狂症状,8.3%的⼈表现出抑郁倾向。

注:情感障碍主要包括'抑郁'和'抑郁+躁狂'双相障碍。

临床⼼理学家南希·C·安瑞森在上世纪70-80年代对30名杰出作家进⾏了长达15年的追踪,这些年间,他们中有24⼈⾄少患过⼀次情感障碍(80%),甚⾄连他们的亲属患情感障碍的⼏率也要⾼于正常⼈群。

还有研究者访谈了47名英国⼀流的艺术家和作家,他们患情感障碍的概率是⼀般⼈群的5~6倍。

瑞典⼀项117万⼈的⼤样本研究发现,从事创造性⾏业的⼈群患双相情感障碍的概率显著⾼于普通⼈群。

⽽且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患者的⼀级亲属,以及⾃闭症患者的兄弟姐妹,往往在创造性⾏业中有着更好的表现。

这与公众对于“疯狂天才”的刻板印象⼀致。

那么现实中都有哪些疯狂的天才呢?那些疯狂的天才们最为⼈们所熟知的可能就是画家梵⾼。

▲▲▲梵⾼⼀⽣中做出过很多古怪的,超出⼀般⼈理解范围的⾏为,⽐如割下⾃⼰的左⽿,还有把⾃⼰关进精神疗养院曾获诺贝尔⽂学奖的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钦点了三位名⼈:贝多芬、⽶开朗琪罗、托尔斯泰,他们都有着古怪的性格和反常的⾏为。

▲▲▲贝多芬是典型的躁郁双向情感障碍患者,躁狂发作为他的⾳乐注⼊了独有的激情▲▲▲⽶开朗琪罗是阿斯伯格症(⼀种⾼功能⾃闭症)患者,他沉浸在⾃⼰的世界⾥孤芳⾃赏,在语⾔和社交⽅⾯近乎⼀个⽩痴▲▲▲托尔斯泰要正常⼀些,但他的⽗系家族有精神病史,他本⼈在中晚年开始出现了⼀些抑郁症状,并且有过⾃杀的尝试美国总统林肯和英国⾸相丘吉尔都曾患有抑郁,⼼理学家认为,他们所表现出的政治理性,对现实精准的判断⼒,都与抑郁有关。

从心理学的角度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从心理学的角度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培养创造性人格的意义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在个体创造性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创造性人格在创造活动中起着动力和监控的作用。

只有具备创造性人格,个体才能不为各种环境因素所限制,坚持进行自己的创造性活动。

具有创造性人格的个体,在创造性活动过程中会随时监控自己的活动过程,运用更有效的方法和技能,取得创造成就。

因此,我们应特别注意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使创造教育得到全面的开展。

美国心理学家Terman从1921年起对智商在135以上的1528名超常儿童的成才情况进行跟踪研究。

30年后,他从研究对象中选出800名男性,就其中成就最大的20%和成就最小的20%进行比较。

结果,成就最大的一组成员的进取心、自信心、坚韧性等人格因素上与成就最小组的成员存在显著差异[1]。

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两者的明显差异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格。

二、培养创造性人格的原则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不是随意的,而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综合已有的大量的研究,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应该遵循如下五条原则:早期教育原则,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原则,自我教育和终生教育结合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和社会性原则。

(一)早期教育的原则发展心理学的许多研究表明,早期的智力开发、情感培养和意志训练等将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如果忽视或耽误了早期教育,将会给人格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也会影响到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早期教育可以追溯到婴儿期的抚养、幼儿期和青少年期的教育,甚至胎教。

不同阶段的早期教育侧重点也不一样,例如,新精神分析学派特别强调早期的情感教育,而社会认知的培养和人生观的确定则主要是青年期的教育重点。

(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的原则教育的统一性原则认为,人们在教育思想上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充分地认识到教育与学习是一项广泛的社会活动,不仅是教师这类专业教育人员的言行举止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家庭中的父母以及社会上的各类人和事,都可能对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创新人才所需的六种心智

创新人才所需的六种心智

一、专门领域知识心智创造力需要坚实的知识基础,专门领域知识的积累是创新人才产生的必要条件。

专门领域的知识积累在一定范围内,是与创造力成正相关的。

在艺术领域,专门领域知识促进职业艺术家创造力提升的假设得到了实证研究的充分支持。

Hayes研究了76位作曲家和131位画家的传记,收集了这两种职业艺术家的专门领域知识和艺术创造力的发展数据。

发现两者的职业生涯发展模式类似,最初6年往往属于"无创造力时期",这一阶段是艺术专门领域知识的积累阶段,并随着第一部杰作的问世而进入到下一个6年,也就是创造性作品数量急剧增加的时期,此后他们的创作水平会保持25年左右的稳定,然后逐步下降。

也有研究者以国际象棋大师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了这些大师在国际象棋领域知识积累和棋艺提升的过程性数据,同样发现了后来被称为"十年规则"的现象,也就是说,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在首次接触某领域之后,可能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产生出他们的第一个重要作品。

这十年正是系统了解、掌握和内化专门领域知识的十年。

通过传记研究等方法,心理学家还发现,在前期相对沉寂的阶段,刻意练习,从而积累本领域足够的专门领域知识和技能,并达到纯熟的掌握,是后来产生重要创造性成果的基础。

在科学领域,张景焕和金盛华对30名来自物理、化学、数学、地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具有创造性成就的中国科学家(多为两院院士)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科学创造者所具有的问题导向的知识架构是做出高创造性成就的重要基础。

这种知识架构不仅包括陈述性知识,还包括程序性知识(包括研究技能与策略在内),是一种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于一体的、问题导向的知识,同时为了解决问题,还需要研究者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然而,以往的创造力研究也发现,专门领域的知识积累不见得是越多越好,如果知识积累过多而缺乏灵活性,也可能会成为创新人才成长的束缚和障碍。

例如,Simonton通过分析正规教育水平和创造性成果之间的关系,考察了知识基础对于创新人才成长的作用。

简谈创新人才的心理素质

简谈创新人才的心理素质

简谈创新人才的心理素质创新就是创造与更新。

英国《韦氏辞典》指出,“创”为花样翻新,“造”为从无到有;“更新”则是指“旧的去了,新的来了”即除旧出新。

所以“创新”就是抛弃旧思想、旧观念、旧方式、旧方法,提出新思想、新概念、新观点、新方案、新设计、新方法、新体制、新技术等,它包括构成事物新要素的发现及对原有要素的重组再构。

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超越旧事物、创造新事物的过程。

人类的本质在于创造,人类的进步在于创新。

要创新,就要有创新主体。

创新主体必须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才能完成创新的过程,成为创新性的人才。

1 国内外概况1.1 关于创新活动心理和测评的研究国内外心理学关于创新活动心理主要有下列观点:(1)认知学派理论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探究人的创造过程并进行计算机模拟寻求理解创造性思维的心理表征和心理过程,代表人物Finke等提出了生成-探索模型,他认为创造性思维过程包括生成若干思想和对这些思想进行探索两个阶段,在生成阶段个体建构起某种心理表征,这种表征是发明创造的雏形,具有促进创造性发现的性质,在探索阶段心理表征所具有的特殊性质发挥作用,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想法在以上两阶段的创造过程中包含大量的心理过程,如联想、综合、类比迁移和分类归纳等,认知学派的研究取向重视对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和过程的分析,开创了创造性研究的新思路,但是却忽视了创造性个体的人格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2)社会人格理论,认为创造性的人格因素动机因素和社会文化环境因素才是人类创造性的源泉,他们假设创造性个体的人格特质不同于普通人并且他们往往有创造的内在动机成就需要以及良好的外部环境,如Amabile Barron等指出创造性个体具有某些特殊的人格特质,将名人被认为有创造性和普通人进行对比结果,他们在某些人格特质上确实存在显著差异。

社会人格理论范型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待和研究创造性,同样由于它不重视研究创造性的心理过程,也因此受到批评。

(3)创造性投资理论Invest Theory Sternberg等还提出了创造性投资理论,通过实验发现创造性需要六种相互关联的资源:智力、知识、思维方式、人格、动机和环境。

创造性的人才升级计划

创造性的人才升级计划

创造性的人才升级计划创造性的人才升级计划是一项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计划。

它以中学生发展为出发点,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造性的人才升级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1.创造性思维的定义与特点:–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提出观点和创造新事物的思维过程。

–创造性思维具有开放性、灵活性、跳跃性和独创性等特点。

2.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头脑风暴: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畅所欲言,激发创新想法。

–交叉学科学习:鼓励学生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促进知识融合和创意产生。

3.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是指对创新的重要性和价值的认识和感知。

–培养创新意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改变意识和价值意识。

4.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指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5.创造性的人才升级计划实施策略:–创设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工具。

–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科技创新大赛、创意设计比赛等,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组织创新讲座、研讨会和交流活动,邀请专家和成功人士分享创新经验和故事。

6.创造性的人才升级计划评价与反馈:–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综合评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的创新成果,并提供改进建议。

通过创造性的人才升级计划,中学生可以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解题方法:回顾课本中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和特点部分,提取关键信息,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和描述。

答案: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包括开放性、灵活性、跳跃性和独创性。

开放性指的是思维不受限制,能够接受新的信息和观点;灵活性指的是思维能够适应变化,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跳跃性指的是思维能够进行跨领域、跨层次的思考和联想;独创性指的是思维能够产生独特的、新颖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分析

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分析
20
第四,青少年创造力的跨文化研究 (申继亮 胡卫平,菲利普等英美两国学者) 第五,创造性的理论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学教 授,如郑金洲 石中英等人) 第六,创造性学生培养的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如莫 雷 张卫 陈英和等人)
21
第七,创造性与心理健康 (俞国良 罗晓路等人) 第八,信息技术与创造性的培养 (何克抗先生和余胜泉等人)
内部驱动的动机,包括有理想有抱负、积极 进取、内在兴趣和工作中的愉快感。
问题导向的知识构架,包括专业素质与功底、 研究技能与策略、知识广博、愿意尝试和发 现问题的能力
28
自主牵引性格,包括勤奋努力、乐于交流与 合作、坚持有毅力、独立自主和自信。
开放深刻的思维与研究风格,包括包括开放 性、思想独特新颖、思维灵活变通、富于洞 察力、系统的研究风格。
8
思考一
缺乏创造性人才是问题所在!!
思考后的结论: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 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高新技术迅速产业 化,要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 关键在人才,必须有一批又一批的创新人才 脱颖而出。
9
思考二
检讨教育的失衡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我们通过中英青少年科学创造性能力的比较研 究看到了我们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 法、考试方式与英国都有差距。
39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行为特征
除了在个性上创造型学生有独特之处外,他 们在行为表现上也是与众不同的。美国心理学
家托兰斯(E.P.Torrance,1974)对87名
教育家做了一次调查,要求每人列出五种创造 型学生的行为特征,结果如下(百分数为该行 为被提到次数的比例):
接下页
40

怎样培养你的创造性思维

怎样培养你的创造性思维

怎样培养你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政治家、教育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各种出类拔萃的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心理学认为:创造思维是指思维不仅能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

卓别林为此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和拉提琴或弹钢琴相似,思考也是需要每天练习的。

因此,我们可以运用心理上的自我调解,有意识地从几个方面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1、展开幻想的翅膀:心理学家认为,人脑有四个功能部位:一是以外部世界接受感觉的感受区;二是将这些感觉收集整理起来的贮存区;三是评价收到的新信息的判断区;四是按新的方式将旧信息结合起来的想象区。

只善于运用贮存区和判断区的功能,而不善于运用想象区功能的人就不善于创新。

据心理学家研究,一般人只用了想象区的15%,其余的还处于冬眠状态。

开垦这块处女地就要从培养幻想入手。

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

在思维过程中,如果没有想象的参与,思考就发生困难。

特别是创造想象,它是由思维调节的。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就是从他幼时幻想人跟着光线跑,并能努力赶上它开始的。

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就是从人们幻想造出飞鸟的翅膀而开始的。

幻想不仅能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物,而且还能激发我们作出新的努力,探索,去进行创造性劳动。

青年人爱幻想,要珍惜自己的这一宝贵财富。

幻想是构成创造性想象的准备阶段,今天还在你幻想中的东西,明天就可能出现在你创造性的构思中。

2、培养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当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

人在这种思维中,可左冲右突,在所适合的各种答案中充分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

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教育研究一九九九年第十期・创新教育专栏・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岳晓东 龚 放一、造就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中国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 21世纪即将来临,西方发达国家正借助其在知识创新和科技发展领域已经形成的优势,抢占制高点,试图由他们来制订新的“游戏规则”,主导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

为了使我国在未来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争取主动,江泽民同志要求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为国家创新体系提供充沛的后备力量与不竭的发展动力。

这是当代和未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教育肩负的最具挑战性的历史使命。

之所以说这一使命“最具挑战性”,首先是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能否培养和造就一批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事关民族的创新能力和国家发展后劲。

其次,是因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决非轻而易举、一蹴而就。

诚如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J・W・盖泽尔斯所指出的那样,“学校本应是赏识和培养创造性才能的场所,然而事实却不是如此”,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可能过分注重学业上的表现,尤其是过分注重了考试成绩,“以致教育机构不仅混淆了潜在的创造才能,而且压制了创造性才能的发挥”。

在“应试教育”中,这一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吉就曾明确指出:“当前中国教育的严重问题之一,是缺少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开发。

”据统计,一个人从进入小学到大学毕业,平均要经历千余次的测验与考试。

如此“千锤百炼”,使得“凡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观念深入人心,求异、质疑精神受到压抑,正如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所说:“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而毕业时像个‘句号’。

”事实上,凡事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想法,不仅有碍“创造性”的发挥,而且也与高竞争、高弹性、多变化的现代社会格格不入。

要完成这一极具挑战性的历史任务,就必须进行关于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的研究和实验。

同时,由于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从小抓起,青少年时代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效,因而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必须走出高校,与普教、幼教的同行携手合作,开展有关人才培养的一体化研究。

创造力投资理论及其对心理学教学的启示

创造力投资理论及其对心理学教学的启示

创造力投资理论及其对心理学教学的启示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创造思维能力是未来社会中高素质人才的核心智力,没有独创力的人将随时面临着被社会淘汰的危险。

创造力投资理论对创造力的构成成分及结合方式做出比较全面、深入的解释。

将这一理论运用在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对我国培养创造性人才,进行创造性教育提供启发,并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改革带来一些启示。

(一)创造力投资理论概述斯腾伯格创造力投资理论认为, 人的创造就如市场上的投资一样, 是将人的能力和精力投入到新的、高质量的思想中, 投资讲究花最小的代价创造最高的利润,创造则是用现有的知识、才能等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产品。

创造力不是单一能力或复合能力, 而是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恰到好处地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一、智力。

智力是创造力的一个基础源泉。

斯腾伯格关于智力理论包括三个方面: 成分亚理论、情境亚理论和经验亚现论。

成分亚理论在三重智力结构中处于最底部的操作层面上,是- 种最基本的信息加工过程,它又包括三种成分: 元成分、知识获得成分和操作成分。

其中元成分(用于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高级执行过程, 如确定问题的性质,选择解题步骤, 调整解题思路, 分配心理资源等)是创造力的关键因素。

第二、知识。

知识是创造力产生的重要条件。

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重新定义问题仅解决了知道需要哪些类型的知识,而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更多的高级知识。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 专家和新手造成问题解决效率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专家和新手在知识的数量以及知识的组织方式上的不同。

因此,一定量的知识储备是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

第三、思维风格。

思维风格是指人们如何运用或驾驭他们的智力和知识,是对智力和知识的整合的方式、方法和技能。

斯腾伯格把人分为三种, 即立法型、执行型和审判型。

高创造力的个体具有较好的处理问题能力,而且有挑战欲望, 有以自己的方式组织事件的愿望, 这就是“立法风格” (即个性化风格)。

影响创新能力的非智力因素

影响创新能力的非智力因素

影响创新能力的非智力因素【试论非智力因素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古往今来,人们十分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及发挥。

美国西点军校曾把荣誉责任作为非智力因素的重要内容加以倡导。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十分注重以非智力因素推动创新,如崇尚“有志者,事竟成”等。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受旧思想的影响,一些人单纯地追求读死书,死读书,过分强调应试能力,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随着人才竞争日趋激烈,非智力因素跃升,仅以智力因素作为衡量人才创新能力的观点带有明显的片面性。

现今时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其实质不外乎对人生、社会、荣辱、名利等问题的态度。

重视非智力因素开发,就在于把人才的志向、意志和勇气转向有利于国家和军队振兴的事业上来,形成能够自觉寻求课题,勇于承担任务,敢冒风险,百折不挠,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优秀品质。

培养高素质人才,实施创新教育,很重要的就是要把非智力因素摆上位置,激发兴趣,强化动机,点燃激情,鼓足干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与其后代的智力水平息息相关,而只有抓住创新能力这根主线,才算抓住了智力的明珠。

因此,具有知识和能力的创新人才已成为现实的迫切要求。

“创造”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基本属性,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进步的无穷动力。

一个没有创造力的民族是一个愚昧的民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造力而只会循规蹈矩的人算不上一个真正的人才。

每个人的幼年时代都具有潜在的创造力,然而在后天发展过程中,有的人潜在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成为人才, 而相当一部分人, 其潜在的创造力却逐渐减弱,甚至枯竭,成为重复劳动的庸才。

个中原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创新能力绝非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性格素质,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

创造能力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创造,而且是一种追求的心理取向, 是一种主观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