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发展路径与学界同仁的“被融合”
公共基础知识语用学基础知识概述
《语用学基础知识概述》一、基本概念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一门学科,它关注的是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语用学不仅仅研究语言的字面意义,更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交际意图以及语境对语言理解的影响。
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互动。
语用学旨在揭示这种互动中的各种规律和原则,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进行有效的交际。
二、发展历程1. 起源与早期发展- 语用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家对语言和意义的思考。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对语言的逻辑和修辞进行过深入研究。
- 20 世纪初,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对语言的意义和指称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为语用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哲学家莫里斯首次提出了“语用学”这一术语,并将其定义为研究符号与使用者之间关系的学科。
2. 现代语用学的发展-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语言学界开始关注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语用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 这一时期,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和塞尔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语言不仅仅是用来描述事物,还可以用来实施各种行为。
- 同时,格莱斯提出了合作原则,指出人们在交际中会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交际的顺利进行。
3. 当代语用学的发展-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语用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 关联理论、顺应理论等相继提出,进一步丰富了语用学的研究内容。
- 语用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也越来越广泛,如认知语用学、社会语用学、跨文化语用学等。
三、核心理论1.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不仅仅是用来描述事物,还可以用来实施各种行为,如陈述、请求、命令、承诺等。
- 奥斯汀将言语行为分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言内行为是指说话者说出的话语本身的意义;言外行为是指说话者通过话语所实施的行为;言后行为是指话语对听话者产生的影响。
- 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的概念,即通过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
从当代语用学的发展趋势看语用学研究的新趋势
2. 语用学研究的新课题(举例) 语用学研究的新课题(举例) 输入主题副标题。
.
2.3语篇语用学 2.3语篇语用学 从语篇的角度研究和解释句法现象是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从语篇的角度研究和解释句法现象是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许多研究 者将这类研究称作语篇语用学( 者将这类研究称作语篇语用学( discourse pragmatics) 。语篇语用学探讨 语法与语篇之间的关系, 语法与语篇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句法结构的语篇功能和语篇因素对句法结构 的制约。这一研究领域突破了句子语法的局限性, 的制约。这一研究领域突破了句子语法的局限性,拓展了句法结构研究的视 野。 语篇语用学探讨语法与语篇之间的关系, 语篇语用学探讨语法与语篇之间的关系,并把句法结构的研究延伸到语篇的 层面。语篇语用学从语篇语境的角度研究句法结构的选择与语篇功能。 层面。语篇语用学从语篇语境的角度研究句法结构的选择与语篇功能。语篇 语用学认为,当语言中的同一个意义可以体现为不同的句法结构时, 语用学认为,当语言中的同一个意义可以体现为不同的句法结构时,这些结构 往往具有不同的语篇功能,同时,对句法结构的选择受到语篇因素的制约。 往往具有不同的语篇功能,同时,对句法结构的选择受到语篇因素的制约。 语篇视野下的句法研究 / 句式变体的语篇功能 / 语篇因素对句法结构选择 的制约 (苗兴伟.语篇语用学: 句法结构的语篇视角.《外国语》,2008(5))
输入主题副标题。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ree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Coursebook Afte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 By Instructor: Kong Yanyan Yu Yueqing
我国的语用学研究
我国的语用学研究一、概述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意义和功能。
在我国,语用学的研究历史悠久,早在古代的经典文献中,就可见对语言运用、语境理解、交际策略等语用学核心问题的探讨。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语用学在我国的系统研究和发展则是在近几十年里逐渐兴起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外交流的增多,我国语言学界开始广泛接触并引进国际语用学的理论和方法,推动了语用学在国内的快速发展。
语用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包括语言交际中的语境理解、言外之意、会话含义、言语行为等。
在我国,语用学研究者们结合汉语的特点和中华文化的背景,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同时,语用学在我国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展,不仅涉及到日常的语言交际,还广泛渗透到教育、广告、法律、外交等多个领域。
我国的语用学研究在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如何更好地结合汉语特点和文化背景进行语用学研究,如何推动语用学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等。
未来的语用学研究需要继续深化理论探索,拓展应用领域,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语言交际和社会发展。
1. 语用学的定义与重要性语用学是语言学、哲学和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语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如何受到语境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它关注的是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旨在揭示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的意图和目的。
语用学的重要性在于,它弥补了传统语言学研究的不足。
传统语言学主要关注语言的结构和规则,而语用学则强调语言的使用和理解。
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人们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而是通过语境来传递更丰富的信息。
要真正理解和恰当使用一门语言,仅仅懂得发音、词汇和语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掌握语用学的知识。
语用学的研究内容涵盖了语言的多个方面,包括指示、预设、言语行为、会话分析等。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语用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在实际交际中的作用,以及人们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意图、传递信息和进行交流。
浅谈目前语用学研究动向
浅谈目前语用学研究动向作者:关冬焕姜晓坤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年第22期摘要:语用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
其内容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便受到学者的关注。
但直到1986年,语用学才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语言学分支得到国际学界的承认。
目前语用学研究的动向,同近年来语用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有密切的关系。
其中包括:翻译理论与语用学研究相结合;语用范围内的跨文化研究和英汉语用对比研究相结合;语用与认知的研究。
本文最后对我国语用学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语用学;语用学研究;跨文化研究1 语用学的基本理论语用学(pragmatics),又称语言实用学,作为语言学的分支,源于逻辑学和哲学,译自英语“prag-matics”,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语言学的研究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语言学的分支学科。
语用学所涉及的一些问题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
但是,语用学的真正的迅速发展却只有十几年的历史。
在70年代迅速发展,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并确立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和方法。
近年来,乔姆斯基的语言观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在许多方面乔姆斯基的理论难以做出满意的答复,一些语言学者不再相信语言理论的目的应该是建立一套理想化的说或听话人的语言能力的形式语法,这些异致了语用学的发展。
乔姆斯基把语言学看作是抽象的东西,是心灵的能力。
他不谈语言的应用,不讲语言的功能,主张语言与言语使用者分离,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在若干方面所遭受的挫折使学者们一致认为,在语言学领域必须考虑作用于语言的社会因素,考虑语境,包括使用语言的人。
语言研究必须研究语言的应用,研究语言的功能,研究语言与语境、文化的关系。
同时,在语言实践中,常常有许多现象既不能用句法学也不能用语义学的规则来解释,必须寻找新的途径——求助于语境。
而人们发现,用语用学去解释语言现象往往比用语义学去解释显得更充分、更简便、更令人满意。
语用学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
语用学是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领域,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论翻译中语用学的融合运用
教育理论研究36论翻译中语用学的融合运用白晓红(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116052)摘要: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较新的领域。
它研究如何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
本文拟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其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以求指导翻译教学。
关键词:语用学;语义学;翻译教学近十多年来,随着语用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语言家开始对其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如何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之中似略显薄弱。
本文拟从语用学的发展及研究范围探讨其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
一、语用学的发展语用学源于逻辑学和哲学。
它最早是由关国逻辑学家、符号学创始人Charles W.Morris提出来的。
他在《符号理论基础》中对符号学进行三分,即:句法学(Syntax)、语义学(Semantics)和语用学(Pragmatics)。
句法学研究语言形式与语言形式排列顺序之间的关系;语义学研究语言形式与世界中的实体,即词义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语用学研究语言形式与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在这三个不同的分支中,只有语用学把人纳入分析对象(George Yule,1966)。
通过语用学来研究语言的优势在于,我们可以研究人的意图意义(intended meaxrings),假定(assumptions),目的(purposes)以及说话的行为种类。
根据语言学家们的见解,语义学对语言的意义作静态的描写,语用学对语言的意义作动态的描写,即语义学研究语言的真值条件和语句的规约意义,而语用学研究语言使用中说话人结合语境和意图所表达的意义。
著名语言学家Grice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会话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对会话含义作了分析和解释。
50年代后期Choms啼的转换生成语法,把研究的主要任务定在语言能力上。
但部分语法学家发现忽视语言使用者和语境的语言研究难以进行下去,于是将注意力从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言学转移到语言使用的实际研究上,这种转移促进了语用学研究的发展。
新世纪国内语用学发展综述
新世纪国内语用学发展综述自从20世纪80年代左右引进国外语用学理论以来,语用学在中国发展异常迅速,成为外语界和汉语界学者共同研究的热点。
本文重点评述新世纪以来国内的语用研究,尤其以新世纪以来语用学研究的一些前沿课题为重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综述。
标签:语用学研究;宏观语用学;微观语用学;综述引言语用学(pragmatics)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哲学家Charles Morris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
1979年,许国璋先生最早把国外语用学理论引进中国。
进入21世纪虽然数年时间,但发表的语用学文章和出版的语用学论著却非常之多。
值得关注的是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些前沿课题开始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
本文重点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去综述新世纪以来国内的语用研究。
1.微观语用学微观语用学比较接近传统的语言学的内容,多与研究句子的结构和语法有关。
从整体来看,外语界对国外语用学理论的引介主要关注微观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会话含义、会话分析、关联理论和礼貌现象等方面的理论。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传统议题为主的局面已被打破,出现了多议题、多视角、多学科融汇的研究格局。
例如语用标记语、词汇语用学话语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s)或曰语用标记语(pragmatic markers)属于语用语言的微观研究。
2001~2003年,Journal of Pragmatics上就多次出现以此为对象的微观语用语言研究。
在2004年,该刊又出现了如下话语标记语的探索:well, and, on the other hand,that is, in other words等话语标记语以及please等礼貌标记语。
类似研究的一大显著特征就是,以微观语言现象为目标,以动态语境为基础,以探讨其非句法-语义功能(即语用功能)为核心,超越了传统语言学的研究路向,拓展了语用学尤其是语用语言学的研究范围。
词汇语用学作为语用学的一个分支,词汇语用学是1998年才第一次出现的新概念,涉及语用学与语义学(尤其是认知语义学)、词汇学、社会语言学等之间的界面,包括词汇信息的语用收缩、语用扩充等信息加工,尤其是话语理解中特定词汇信息的语用处理。
语料库语用学研究的国际热点解析
语料库语用学研究的国际热点解析语料库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
语料库语言学以真实的语言数据为基础,借助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等手段,对语言的结构、使用和变化进行研究。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科技的快速发展,语料库语用学的研究范围也逐渐拓展到多个领域。
本文将围绕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对语料库语用学的研究现状和趋势进行深入解析。
语言多样性是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
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对社会发展、文化交流和人际沟通产生着重要影响。
语料库语用学在研究语言多样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不同语言的语料库进行分析,探究语言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为保护和传承语言文化提供支持。
全球变暖是全球面临的另一大挑战。
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议题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焦点。
语料库语用学在研究全球变暖方面也有所涉及,通过分析大量与气候变化相关的语言数据,探究公众对全球变暖的认识、态度和行动,为环境保护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数字化转型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语言交际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语料库语用学在数字化转型的研究中,通过对大量数字化语言数据的分析,揭示数字化交际的特点、规律和影响,为数字化时代的语言教育、沟通和跨文化交流提供指导。
语料库语用学在研究国际热点问题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为这些问题提供了从语言使用和交际角度的独特视角。
语料库语用学的发展趋势是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如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等,从而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作用。
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语料库的覆盖范围和深度,以更全面地反映国际社会的多元文化和多种语言现状。
同时,需要加强方法创新和技术提升,提高语料库分析的精准度和可靠性。
展望未来,语料库语用学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科技的不断创新,语料库语用学将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跨文化交际研究: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情况,揭示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为国际交流和合作提供指导。
语用学视角下的语境融入及其应用
语用学视角下的语境融入及其应用作者:肖本华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8期内容摘要:语用学是语言学中以语境为依托、以动态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
语境是语用学的一个关键因素,它深刻影响着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理解,相同的语句在不同语境下意义各不相同。
语境融入要求我们动态地研究分析语言,语用学视角下研究语境融入及其应用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
这种研究由来已久,根据语言学界对语境的定义,它的融入与应用体现在英语词义、语义、修辞、翻译四个方面。
本文将从上述四个方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语用学语境融入应用语言是人类思想文化的载体,要精确地理解语言就得把它置于动态的语境之中。
动态的语境并不单纯指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文化背景,它还体现了语言对话中的时间、空间以及对象情景等多种维度。
而语言环境也就是语境,其不仅有着语言上下文的关系,还体现了语言对话中的时间、空间以及对象情景等多种因素。
所以,在研究语言对话时我们必须结合语境融入对其作出动态的理解。
一.语境的融入及应用的意义(一)能够帮助人们更快地理解生僻的单词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英语学习方法直接决定了英语单词量的积累。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能够掌握基本的单词的意义,那么更不用说对于英语单词的整体词义及语义进行掌握,也不会更深层次的理解英语的各个方面的内容了。
所以在英语学习时,学生绝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书本上的英语单词进行学习与积累,还要能够将自身的学习面进行拓展,积累更多的单词。
同时,在日常进行英语学习时,在对已有的英语单词进行记忆的同时,还要能够按照上下文特定的语境,把语境和词义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更好的理解其他的生僻单词的实际意义。
通过英语语境的融入,也就是将上下文语境进行了解,从而对段落的整体含义进行判断与理解,并判断生僻字的词义。
同时,由于每个单词与句子之间都是有效联系的,所以一旦有生僻单词出现时,就能够对比较灵活的对上下文的语境进行应用,对段落整体的语境进行体会,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为学生今后英语语言学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语用学发展历程探微
解释 人类 语 言交 际 的活动 起 到了重 要 的作 用 。 1 9 7 7年 ,在 荷 兰 的阿 姆 斯 特丹 , 《 语 用 学 杂 志 》 正 式 出版 发 和 C .S .P i e r c e( 皮 尔斯 ) 。S a u s s u r c认 为 符 号 的 本 质 就 是 语 言 。 行 。标志 着语 用 学作 为语 言 学一 门独 立 的学科 得 到认 可 。 而P i e r c e的符号 学 则是 以对普 通 符号 的研 究 为基 础 的 ,他 认 为世 界 至此 ,语 用 学正 式发 展 成为 一 门独立 的学 科 。 2 0 世纪 8 O年代 —9 O年代 上 的所 有事 物都 可 以在适 当 的 条 件 下 被 转 化 为 符 号 ,并 且 把 符 号 3 语用 学发 展 时期 : 上 个世 纪八 九 十年代 是 语用 学 的进一 步 发展 和完 善时 期 。 划 分成 类 像 符 号 、标 志 符 号 和 象 征 符 号 三 部 分 。 他 以 此 为 开 端 , 并 不断 深 化对符 号 的研 究 。 在八 十 年代 ,语 用学 出现 了 “ 百 家争 鸣 ,百 花齐 放 ” 的局 面 。 后 来 ,M o r r i s 沿袭了 P i e r c e的观 点 ,并 将 符 号 学分 为语 义 学 , 首 先 ,表现 在 出现 了很 多关 于语 用 学 的优 秀 著 作 ,在 众 多 作 品 中 , 句 法学 和语 用 学 。M o r r i s 写 道 :“ 由于 大 部 分符 号 解 释 者 ( 也 可 能 L e v i n s o n的 《 语用学》 和 L e e c h的 《 语用学原则》代表 了当时语用 是 所有 的符号 解释 者 )都 是 活 的机 体 ,语 用 学 的基 本 特 征表 明 了 , 研究 的最 高 水 平 。其 次 ,语 用 学 的研 究 领 域 和 范 围进 一 步 扩 大 , 它 与指 号 过程 ( 指语 言 或符 号起 指代 作 用的 过程 ) 中的生 物 ( 人) 开 始涉 及到 语用 学 基本 理 论 之 外 的 一 些 重 要 理 论 ,如 句 法 结 构 和 有 关 ,换 句话 说 ,就是 它 和 符 号 发 挥 功 能 过 程 中能 观 察 到 的 所 有 语 境是 如何 相 互 作 用 的 。最 后 ,语 用 学 和 其 他 学 科之 间 的联 系 越 的心理 现 象 ,生物 现象 和社 会 现象 有 关 ” 。从 上 述 内 容 中 ,我 们 可 来 越 紧 密 ,逐 渐 开 始 和 社 会 、认 知 、心 理 等 学 科 进 行 有 意 识 的 以得 出 ,语 用 学研 究 的 是 语 言 和 语 言 使 用 者 的 关 系 ,即 语 言 和 人 结 合 。 的 因素 ,而到 了语 义学 时研 究 的对 象就 抽 象 为 语 言 和 其 他 客 体 之 九十 年代 后 ,学 者们 对 语 用 学 的研 究 热 情 依 然 高 涨 。 这 一 时 间的关 系 ,再 到 句 法 学 时就 仅 限 于 研 究 分 析 符 号 之 间 的 关 系 了 , 期 也 涌现 了大 量 的优 秀作 品 ,1 9 9 3年 M e y出版 了 《 语 用学 概论 》, 所 以不 难 看 出 ,从 语 用 学 到 语 义 学 ,再 从 语 义 学 到 句 法 学 ,对 于 1 9 9 5年 T h o m a s 发表了 《 言语交 际中的意义 :语用学概论》 ,1 9 9 6 研 究 范 围和领 域来 说 ,是 一个 不断 抽象 化 的过 程 。 年Y u l e的 《 语用 学 》 问 世 。 C a r n a p 接受 了 M o r r i s的 三 分 法 ( 适 用 于 自 然 语 言 和 逻 辑 推 从 Mo r r i s 引入 语用 学 到 G r i c e的合 作原 则 ,语 用 学 经历 了一 个 理) ,所 以 C a r n a p的定 义很 接 近英里 斯早 期 的定 义 : “ 如 果 在研 究 迅 速 发展 的过 程 。这 既是 语 言 学 不 断 研 究 发 展 的 结果 ,也 是 语 用 中明 显 的表现 出对 说话 人 的 指 向 ,或 者 大 部 分 的 通 用 术 语 都 指 向 学 自身不 断进 化 的需 求 。 众所 周 知 ,语 言是 社 会 的 产 物 ,是 人 类 语 言使 用 者 ,那 么则 处 于 语 用 学 研 究 领 域 … …如 果 我 们 抛 开 语 言 最重 要 的交际 工 具 和 思 维 工 具 ,是 一 种 特 殊 的 社 会 现 象 , 因此 语 使用 者 ,只研 究 表 达 式 和 其 所 指 ,那 么 则 归 人 语 义 学 研 究 领 域 。 言不 仅 引起 了语 言 学 家 的 重 视 , 同时 也 引 起 了心 理 学 家 、社 会 学 最 后 ,如 果我 们抛 开所 指 ,只研 究表 达式 之 间 的关 系 ,那 么 则 属 家和 哲学 家 的注 意 ,他 们 从 不 同 的角 度 研 究 语 用 学 ,不 断 丰 富 语 于句 法 ( 逻辑 ) 研究 领 域 ” 。 用学 的 资料 ,从 而 极 大 地 促进 了语 用 学 的发 展 。 因 此 ,语 用 学 的 语 用 学作 为语 言 学 一 门极 其 重 要 的 分 支 学 科 ,在 近 几 十 年 来 形成 和发 展是 各个 学 科领 域 的学 者 们 共 的发 展 。在 2 O世 纪 5 O年 代 末 ,英 国 哲 学 家 J .A u s t i n 义上 说 ,语用 学 是一 个跨 学科 的研 究 领域 。
语用学视野下小学英语文化融合的策略
语用学视野下小学英语文化融合的策略作者:郑雅萍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6年第04期一、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感受和体验文化我们的传统观念主张孩子要服从老师和家长,要听大人的话。
于是在课堂上就形成了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教师有着相当高的权威。
而西方国家讲究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Thank you.”和“I’m sorry.”长幼之间平等对待。
因此,在教学中从一开始就应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尝试,学说英语,鼓励学生质疑。
不应放过学生给老师的每一次帮助,并且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一句简单的“Thank you.”或“I’m so sorry.”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把民主和平等的气氛带进了课堂。
课堂上有时需要进行角色表演,在课外需组织一些与英语学习有关的,这时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监督者,而要和学生一起参与,在运用语言进行对话、交际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文化的存在。
学生只有对英语及其文化有着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进步。
二、通过课堂教学培养文化意识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可以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1.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传授文化背景知识。
教师需注意就语言材料中涉及的文化背景内容随语随文地进行解说,指明文化意义或使用中的文化习俗。
通常第一堂英语课会进行介绍与问候,中外两种文化对礼貌称呼语的习惯存在着差异,作为教师就有必要向学生进行简单的阐述。
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习惯称呼老师为Mr/Miss……,而teacher是指职业,一般不作称呼语用。
随着内容的深入,教师可适时向学生传授英美人谈话的禁忌。
如学生爱问“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Where are you going?”等,而英美人视个人的宗教信仰、行动去向、年龄、经济状况等方面的问题为个人隐私,常采取回避的态度。
中西方在待客之道上有很大差异。
语用学研究的边缘化问题及新趋势、新特点
语用学研究的边缘化问题及新趋势、新特点语用学作为一门研究语言使用和意义的学科,在语言学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学科发展的演变,语用学研究逐渐面临着边缘化的困境。
本文将从语用学的边缘化问题、新趋势以及新特点三个方面探讨语用学的发展。
首先我们来看语用学研究面临的边缘化问题。
随着形式语言学的兴起,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在语言学中引起了广泛关注,从而导致了对语用学的边缘化。
相比之下,形式语言学更加注重语言结构和形式规则的研究,而语用学更注重语言使用和对话中的意义解读。
另外,社会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等其他学科也开始涉足语言研究领域,进一步挤压了语用学的研究空间。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语用学在学术界的边缘化。
然而,虽然语用学面临边缘化的问题,却并未阻碍其在当代语言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正如前面提到的,语用学关注语言使用和意义的解读,是与语言学其他分支相辅相成的。
在实际应用中,语用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言。
例如,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语用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避免交际误解和文化冲突。
此外,语用学在语言教学、语言治疗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也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语用学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首先是跨学科合作的趋势。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语用学越来越多地与其他学科进行合作和交流。
例如,与社会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合作,可以深化对语言使用背后的社会、心理和认知因素的理解。
此外,与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的合作,也为语用学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和方法。
其次是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量的语言数据被不断产生和累积。
以往的语用学研究主要依赖于小规模的语料库和人工分析,然而现在可以利用大规模的语料库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进行研究。
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可以提供更多且更准确的语言实例,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语言使用和意义的规律。
另外,符号学、语料学和实证研究等方法的应用也成为语用学研究的重要特点。
语用学文献综述
语用学文献综述摘要:语用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至今不过二十多年时间,但其发展速度和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本文将对语用学的发展做一个简要的回顾,并就其在我国的发展情况进一步作简要介绍.关键字: 语用学发展综述一引言语用学自20世纪70,80年代由西方学者们建立起来之后,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至今不过二十多年时间,但它却受到了各科学者极大的重视,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为了外语界和汉语界共同研究的热点。
二语用学的发展语用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 语用学的源起:在回顾语用学的发展历程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语用学产生的背景.20世纪初,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索绪尔区分了语言和言语, 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 纵向替代和横向组合关系这三对重要的语言学概念. 在他的语言和语言学理论影响下,相继出现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几个重要学派. 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语言学领域一直是结构主义语言学一统天下的局面, 他们重视研究语言能力研究, 忽视语言运用研究. 直到20世纪中叶,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提出, 使得人们开始重视起语义方面的研究, 一些学者出版了相关著作.语义研究的加强直接导致了语用学的产生和蓬勃发展. 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 语用学一直作为"废纸篓" 接纳语义学无法解决或者没有提及的内容.早在1938年,美国哲学家Morris 就已经提出将符号学分为三个部分:句法学, 语义学和语用学. 也是他第一个提出了"语用学"这个概念. 但是Morris在这里提到的语用学实际上有区别与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语用学. 或者可以说, Morris 所研究的是符号语用学, 而我们今天所研究的属于语言语用学.虽然Morris的理论得到了一些学者的认同, 但在这之后的40年时间里, 其发展在语言学领域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在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 语用学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1955年,美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 提出了著名的言语行为理论, 这是语用学上的第一个重要理论的出现. 他认为"任何言语都是在实施行为, 至于话语具体实施什么样的行为, 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赖语境而确定."(杨文秀:2003). 他进一步将每一个言语行为划分为是在实施三个行为,即locutiongary action(言内行为), illocutionary action (言外行为) and perlocutionary action(言后行为). 言外行为是我们表达和研究的重点.奥斯汀的学生塞尔(Searle)继承并发扬了他的老师的观点.并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行为理论", 即说话人不仅可以通过直接言语行为, 而且可以通过实施某种言语行为可以间接地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美国哲学家格莱斯(Grice)提出了人类言语中普遍遵循的原则------合作原则, 并进一步将其细化为四个准则: 量的准则, 质的准则, 关联准则, 方式准则. 至此, 语用学的基本理论已经形成.1977年, <<语用学杂志>>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 1983年, 第一本语用学教科书Pragmatics(由语言学家莱文森著)问世; 1986年国际语用协会(IPrA)成立. 这三件大事标志着语用学作为语言研究的一个相对独立地分科得到学术界地承认.3 语用学的繁荣发展90年代以来,语用学以惊人地速度发展着,除了大批学术论文外, 一批语用研究的专著相继问世.如:Grundy, Doing Pragmatics( 2000 )Kasper, G. & Blum-Kulka.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 1993)Mey, J.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 ( 1993)Thomas, J.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 ( 1995.)V 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 1999.)George Yule. Pragmatics.(1996)etc.这几本专著的侧重点各自不同,而且每本著作里都有作者自己对语用学独到地见解,这对语用学的飞速发展创造了很大的条件.三语用学的基础知识莱文森(Levinson)认为,语用学可以分为两大流派, 一是英美学派,他们把语用学看作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枝,与句法学,语义学等并列, 有人称其是语用学的分相论,其研究大多是脱离语境进行的. 现在这种观点多被称为微观语用学. 二是欧洲大陆学派,以May, V erschueren 为代表人物, 他们主张将语用学看作是语言功能的综观, 认为语用学没有具体的基本研究内容, 认为凡是与语言的使用和理解有关的都可以看作语用学的研究对象, V erschueren在他的著作Understanding Pragmatic 中,系统的阐述的这种综观论. 人们一般称其为宏观语用学,其研究分枝主要有社会语用学,跨文化语用学以及认知语用学等. 分相论一直被语用学界接受为普遍的看法.但是语用学的研究也并不是被这两种流派二分天下的, 德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哈贝马斯(Habermas)从强调交际中的语用规范出发,提出了"规范语用学"(formal pragmatics)的概念. 但事实证明这是一种建立在理想化语境下的研究,是不会成功的.2 语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目前, 一般把指别(deixis),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预设(presuppotion),言语行为理论(sppech act theory), 会话分析(conversational analysis) 以及微观上的礼貌原则(polite principle), 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等作为语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四语用学在我国的发展情况语用学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 其理论和研究方法才开始被引入到我国,到现在也不过20几年时间, 但它在我国的传播却十分迅速. 一般认为我国学者在语用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大的方向:一是引进国外理论,二是与汉语结合进行相关的语用学研究.最早在国内介绍语用学相关理论地是北京大学地胡壮麟教授. 它在<<国外语言学>>上发表的题为<<语用学>> (1980), 是最早也是最全面细致的介绍国外相关理论的学术文章.此后, 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也纷纷开始出版,发表有关语言学的论文, 如:钱冠连, 语用学在中国: 起步与展望, (1990);何自然, 语用学方法论刍议, (1999);何自然, 我国近年莱的语用学研究, (2004);黄次栋. 语用学与语用错误, (1984);此外, 许多专家也出版了一些语用学方面的教科书并翻译了一些外国学术著作, 作为语言学专业学生了解这门学科的快速, 直接有效的途径, 如:索振羽, 语用学教程, (2000)姜望琪, Pragmatic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2000)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 (2002)何兆熊, 语用学概要, (1999)钱冠连等,语用学诠释, (2003) 等这些著作或是创作都为语用学理论何研究方法在我国的快速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这也是为我国学者创造自己的理论而积蓄力量. 但直到目前, 我国学者所进行的基本上是对西方现有的语用学理论加以评论、修正和补充如钱冠连(1986,1989)对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及其各会话准则提出不同的看法; 徐盛衡对“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这种语用推导机制修正和补充,进而提出自己的会话含意理论框架; 顾曰国(1990) 结合汉语对对“礼貌原则”的探讨,并对“礼貌原则”和“面子”概念作出了重要修正. 这些研究成果是我国学者在语用学道路上取得的巨大进步, 但是我们在自己的理论创造方面仍然急需加强.五结束语语用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 其内容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便受到学者的关注。
语用学在中国_我国的语用学研究
第 17 卷第 1 期 2001 年 2 月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QIU TEACHERS COLLEGE
2662( 2001) 01- 0037- 04
语 用 学 源 于 哲 学 和 逻 辑 学, 它 最 早 由 美 国 逻 辑 学 家 CharlesW Morris 在 1938 年写的 符号 理论 基础 中提 到 : 语用 学作为符号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 研究 符号与符号解 释者的关 系 , 研究 符号的有生命方面 , 即 所有心理、 生理和社会现象 。 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而得 到国际学 术界的承认有三个标志 : 一是 1979 年 语用学杂 志 ( Journal of pragmatics) 创 刊 , 二 是 1983 年 第 一 本 语 用 学 教 科 书 ( S C Levinson: pragmatics) 问 世 , 三是 1986 年 国际 语 用学 会正 式成立。 语用学的发展分为三个 阶段 : 70 年 代是语 用学的 兴起阶 段 , 80 年代是它的定 型阶段 , 90 年代是这 个学科 的成熟、 丰满 期。 研究符号作用 下出现的
何兆熊教授 , 两人均为 博士生 导师。何 自然 的 语用 学概 论 ( 1988) 和何兆熊的 语用学概 要 ( 1989) 成了 外语 界最 具影响 的语用学普及读物和参考书。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河 南大学的 徐盛恒教授 , 他 90 年代以 来以其 对语用 理论的 阐释 , 尤其是 对会话含义理论的研究系列 , 在外语界独树一 帜。 二、 我国语用学研究的内容 在引进 国外语用学研究 成果 的基 础上 , 我国 开展 的语用 学研究大致可分三个方面 : 1 面向外语教学的语用学研究。首先引起研究者兴趣的 是外语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语用失 误 , 例如 何自然 ( 1984) 、 何自 然与阎庄 ( 1986) 、 黄次 栋 ( 1984) 的文 章注 重外 语语 用法 的特 点 , 指出汉语与外语语用法的差异 , 对提高学生外语 的语用能 力有很实在的价值。与外语教学相关的是翻译的语 用对比研 究, 许 多 文 章 探 讨 翻 译 中 的 语 用 等 值 问 题, 如 何 自 然 ( 1988a) 、 张亚非 ( 1987) 。在译文 中可 以在多 大程 度上 引进外 语语用成分的问题 , 如黄家修、 谢宝瑜 ( 1990) 、 黄金棋 ( 1988) 。 无论是 外语教学还是翻 译 , 语用 方面的 研究 都跟 中外文 化差异的研究密切相关 , 两者往往很难分 清。例如邓炎 昌、 刘 润清( 1991) 谈的是 英汉语 言文 化对 比 , 其 中有 许多 涉及 英汉 语用 特 点 的 对 比。 高 一 虹 ( 1991) 、 何 自 然 ( 1993) 、 王得杏 ( 1990) 也都把语用研究置于文化差异研究的大背景之下。 这一类研究的特点是注重中外不同文化和语言 之间的差 异 , 对人类语言在语用上的一些共同规律不 太注意 , 当然也有 例外 , 如何自然 ( 1991) 谈的 移 情 问题 就是 语用中 的普 遍现 象。 2 面向汉语语法和语用法开展的研究。从 马氏文通 开 始 , 近一百年来我国的 汉语学 界就不 断借鉴 和运 用西 方语法 结构主义语法凭借的 分布 方法都曾被系统地用于 汉语语法 的描写。国 外语用学的兴起和发展也影响到我国对 汉语的研 究 , 特别是汉语语法的研究。范 开泰 1985 年在 中 国语文 首 先发表 语用分析说 略 一文 , 举例说 明了语 用分 析对 汉语语 法研究的意义 , 语用 作为跟 句法和 语义相 关联 的一 部分开 语义、 语用 ) 相互关系的讨 论在汉 语界 开展得 很热 烈 , 参看施 关淦 ( 1991) 和范晓、 胡裕树 ( 1992) 。中国社科院语言所从 1989 年起设立 汉语运用 的语用原 则 课题 组 , 运 用国 外语 用学的 原理和方法研究汉语语法和语用法 , 部分成果 见 语 用研究论 集 ( 1994,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 社 ) 。一 个主要的 研究方 向是用 语用原则对 汉语 语法 中过 去难 以解 释 的现 象作 出 系统 的解 释 , 如沈家煊 ( 1987, 1989, 1992) 。另一个 就是语法 ( 句法 ) 是语 用法约定俗 成或 凝固 化 的 结果 , 因 此对 语用 法 如何 语法
语用学的发展与现状
精彩摘录
这是《语用学的发展与现状》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第五节汉语 礼貌现象研
究
附:主要阅 读文献
第二节预设触发语 的研究
第一节预设的性质 的研究
第三节预设分类的 研究
第四节预设 投射的研究
附:主要阅 读文献
0 1
第一节言语 行为理论的 形成与发展
0 2
第二节言语 行为理论内 涵的研究
0 3
第三节奥斯 汀的言语行 为理论的研 究成果
0 4
第四节塞尔 言语行为理 论的研究
5 附:主要阅读
文献
第一节语言顺应论内 涵及语言选择特征的
研究
第二节语言顺应论理 论的研究
第三节语言顺应论的 应用研究
附:主要阅读文献
第一节关联理 1
论形成及内涵 的研究
第二节关联理 2
论交际观的研 究
3 第三节关联原
则的研究
4 第四节关联理
论的价值与局 限的研究
5 附:主要阅读
文献
第二节语言模因及 其类型的研究
0 6
附:主要阅 读文献
0 5
第五节汉语 言语行为及 跨文化比较 的研究
第一节模糊限制语性 质与功能的研究
第二节模糊限制语类 型的研究
第三节语用含糊与刻 意曲解的研究
附:主要阅读文献
第一节会话分 1
析性质的研究
第二节会话分 2
析结构的研究
3 第三节话语分
析的研究
4 第四节话语标
记语与语码转 换的研究
读书笔记
终于对语用学有了更多认识,还要继续读书里提到的学界专家的书籍和论文。
目录分析
第二节语用学的研 究范围
语用学在中国20年综述
学者共同研究的热点。钱冠连(1990)、何自然 (1994)和沈家煊(1996)对国内语用学的发展情况 做过综述。本文重点评述过去20年来国内的语用 研究。 语用学在中国的发展可从外语界和汉语界两个 方面去探讨。前者在引进和研究国外语用学理论方 面做了大量工作,后者应用语用学理论研究汉语语
法,取得了许多有益的进展。 1.外语界的介绍和研究
O.引言
年代末80年代初。早在1979年,许国璋就选译了奥
20世纪80年代左右引进国外语用学理论以来,
语用学在中国发展异常迅速,成为外语界和汉语界
斯汀(A璐血)的《论言有所为》(胁幻如£肠舻
砒.1l啪忍),收人《语言学译丛》(王宗炎,1990)。胡
壮麟(1980)最早向国内全面介绍了语用学的对象 和方法、各个语言学派对语用学的评论、语用学和 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语用学规则。倪波(1982) 介绍了国外语用学发展的情况。沈家煊把列文森
Cllinese language researche璐are more interested
p唧adcs疆brds
to
for tlle study
0f铲ammatical and sem锄tic
8d出tion
to
micro—pmgmatics,they
on
topics鹪regards discourse锄alysis,如ncti∞8l印m衄ar锄d
《语用学》(hinson,1983)一书的各章先后译成汉
语,内容涉及指示现象、会话含义、言语行为、预 设和会话结构,发表在《国外语言学》1986年第1 期至1987第2期,并且把荷恩《语用学理论》 (Hom,1988)一文译成汉语,发表在《国外语言 学》1991年第2期和第3期上。何自然(1987)全
论“语用学转向”及其意义
论“语用学转向”及其意义X殷 杰本文立足于20世纪科学哲学和语言哲学的历史发展,从哲学方法演变的视角上,阐述了“语用学转向”的内在动因;总结了语用思维在德国、英国、法国和美国哲学传统以及维特根斯坦和哈贝马斯哲学中的表现形式和基本观念,并从大陆哲学和英美哲学、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合流的角度揭示了语用思维的意义;分析了科学解释模型、指称理论、真理观念和意向性思维朝向语用化的发展,揭示了语用学转向给哲学研究带来的新的思维和观念,指出“语用学转向”为哲学提供了新的对话平台,形成了新的哲学发展生长点。
关键词 语义学 语言哲学 语用思维 语用学转向作者殷杰,1974年生,哲学博士,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讲师(太原 030006)。
纵观20世纪哲学的发展,从关注于“认识如何可能”到“语言表达如何可能”这一哲学基础的根本变化,哲学进入了一个不同于以往形态的“分析时代”,这使得整个20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深深地铭刻着“语言”的烙印。
从胡塞尔为拯救欧洲科学危机而创建的探索存在和意识的现象学,到伽达默尔用现象学方法寻求语言理解的解释学,从以科学为模式重建哲学基础的逻辑经验主义,到试图通过分析语言结构来揭示人类文化结构的结构主义,尽管这些哲学流派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础各不相同,甚至处于对立状态,但它们都表现出对语言的强烈兴趣,将语言作为一种分析手段运用于各自哲学理论的构造。
即便是兴起于20世纪后半叶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也通过对语言的和文化的研究,取代了传统哲学逻辑的、思辨的研究,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使哲学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①定向于语言分析方法的研究,为理解和把握科学哲学和语言哲学这一演变的历史进程、趋势定位和理性重建的模型及其各种特征提供了最清晰的脉络。
其基本特征就是哲学的语言学化和语言的哲学化。
一方面,哲学的后形而上学发展要求在语言中寻求它的具体应用层面,引入语言分析手段以丰富自身的方法论特征;另一方面,语言在摆脱了单纯的工具媒介特质后趋向于抽象和理性,试图在哲学基础上奠立自身的实在或本体地位。
语用学的发展
1. 引言
二十世纪30年代Morris, Carnap, Peirce等的符号学研究。 “废物箱”——解决语义学、句法学不能诠释的现象。 70年代末、80年代初,学科地位得到确认。 语用学杂志Journal of Pragmatics(1977)。 国际语用学会(IPrA)成立(1986);2005年7月第9届年会 代表人物Levinson(1983), Leech(1983), Brown & Levinson (1978/1987)等。 90年代以后, Mey(1993, 2001), Verschueren (1999), Thomas (1995), Sperber & Wilson (1986/1995), Blakemore (1996, 2002), Marmaridou (2000),Carston (2002)。
当代语用学的发展(90年代后期、本世纪初以外) 以研究议题为主线 Handbook of Pragmatics: Manual (Verschueren et al. 1995)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Pragmatics (Mey 1998) The Handbook of Pragmatics (Horn & Ward 2004) Journal of Pragmatics,Pragmatics等(2000年以 来)。 部分语用学新著(如Carston 2002, Levinson 2000, Marimaridou 2000, Recanati 2004等)。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Pragmatics (Mey 1998),除 传统议题以外,收入了人工智能、认知技术、电子邮 件交流、人-机互动、超文本(hypertext)、远程信息 处理等与计算机相关的内容;还包含广播、喜剧、新 闻编写、(大众)传媒、新闻发言、摇滚乐等与媒体 有关的议题;涉及阶级语言、批判的语言意识、解放 语言学(emancipatory linguistics)、霸权及其语用、 意识形态、语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观、权力与语言、 社会阶层等问题,都涉及语言使用与诸多现象的语用 观。语用学研究越来越边缘化。 注:语用学刊物Pragmaitcs在2003年(Vol. 13, No.1) 就权威或霸权(hegemony)及其语用问题进行过专题 讨论,属于语用学与社会学、政治学、语言民族文化 学(linguistic ethnography)等之间的交叉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用学的多科性趋向主要表现: 第八届语用学国际大会(2003年)大会主题报 告的题目为: “意识形态与权力的实施 :冷战时期的文本解 读”、 “作为记忆区域和讯道的语言”、 “成功交往所需的科学知识 :国际科研小组活动 研究”、 “欧洲语言政策与欧洲文化身份”等; 第九届(2005)年与第十届(2007)年国际语 用学大会的主题分别为: 相互作用和话语的心理空间研究、计算语用学;
当代语用学的发展路径(三个不同阶 段): 1、符号学、哲学理念观照下的语用学 2、语言学的语用学 3、多学科视域融合的语用学
1、符号学、哲学理念观照下的语用学 如果梳理一下语用学的思想源流,不难发现 其倡导者甚至原本不是语用学家,而是哲学 家或符号学家。后者包括美国著名哲学家、 符号学家莫里斯、英美语言哲学家奥斯汀、 塞尔、格赖斯等人。
问题:国内同仁如何达到同一对话层次?
国内语用学前沿: 2011年7月举办的第六届中国语用学研究会年会主要 议题包括: 语用理论模式的建构与应用;语境的理论与模式; 会话分析理论与实践;语用语法研究; 语用习得与中介语研究;语言教学的语用研究; 认知语用学;实验语用学;社会心理语用学; 法律语用学;翻译语用学等。
语用学发展路径与学界同仁 的治学取向
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鲁苓
“视域融合” 德国解释学家、哲学家伽达默尔提出,而被解释学、 接受美学等广为接受的一个概念。 其经典释义为:本文世界 (或称之为作者的文本意义 世界) 与读者世界在沟通、对话、交流过程中展开的 各自视域间的融合。 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学作品的意义世界既不再是 原有的本文世界,也不再是读者任意阐释的相对主义 或虚无的世界。它产生于前述两个不同世界的映射和 交融之中,也就是在两种视野沟通、融合后生成的当 下意义。
2009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举行的第十一届国际语 用学大会热点问题: “解放语言学” (emancipatory pragmatics),就是以 消除社会不平等cs),大会上有四个系 列专题小组的论题为Pragmatics in constructions and frames,探讨了如何以认知的方法研究语用问题,如日 语中的结构、框架和语用学的互动、图形背景理论、 在叙事话语中的语用学等; 场合语用学(occasioned pragmatics),大会上一共有 三个系列专门小组讨论了这个论题,题目为 Occasioned semantics: Systematic approaches to formulation in conversation。
2、语言学的语用学 以英国语用学家列文森为代表的语用学家主要 关注语句层面上的语用分析,如语境、指示词、 预设、言语行为、会话含义、会话结构等。由 此进入对话语者意向的分析。 列文森《语用学》(Pragmatics)等一批语用 学专著问世以后,标志着20世纪70—90年代, 语用学已从语言哲学家们的影响下走出来,逐 步形成“语言学的语用学”理论框架。
20世纪50—60年代,奥斯汀、塞尔提出了语 用学重要理论——“言语行为论”、“间接言 语行为论”,将有关语言意义问题讨论由语言 结构转向与语境、言语者的意向等语用学要素 之中;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使语言分析的中 心从“意义”转到了“含意”。 他们带给语用学的是一种英美分析哲学思想观 照下的语用分析模式。其路径显然是一种跨学 科的综合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对汉语的语用研究也十分引人注 目。有四个系列专题小组专门讨论Chinese discourse and interac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各国学者针对汉语的特点,对汉语会话中的 自我修正、立场状语、认知情态标记语、汉语 访谈中的问答话语序列以及与其他语言的比较 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与国外同行们相比,所关注问题的差异是显见 的。 国内学者更多关注的是纯粹的语言学领域问题, 显然还未达到能够与他们对话的层面。
获取话语权的路径——调整治学取向:
由于现已学有所成的学界同仁大都是单一学科背 景,主要关注的是很纯粹的语言学问题;就知识结 构而言,与国外同行相去甚远。如果希望获取话语 权,就不得不调整治学取向,即自身知识构架必须 完成由语言学等单一学科的线性结构转向多学科交 叉、融合的多维结构的调整与转型过程; 若有幸完成转型,达到与国际同行比肩的学术 眼界,才有望获得某种话语权。其间的艰辛自不待 言。
显然,国外学界的主流关注热点都是多学科 “视域融合”为主要特征的语用学问题。 以当代西方社会文化思想发展、演化与语 言问题的交互性为背景,对语言问题展开涉及 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以期在交流、对话与碰撞 中融合成为新的视域或言路。
其宗旨是力求在现代语言学和西方文化 思想的相互交融的视域中进行深入思考 和探索语用意义。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 拓宽语言研究视域,同时也丰富了研究 语言问题的思路与讨论问题的方式。
3、多学科视域融合的语用学 1999年,比利时语用学家Verschueren在《语 用学新解》中提出一种新观念:语用学的研究 路向不仅仅拘泥于个别的语言研究单位——指 示语、言语行为、前提、含意、会话等,应该 在一个更高的理论层面上探讨语言的认知、社 会和文化等复杂因素在使用语言和理解语言过 程中的作用。
与此同时,希望有志于当代语用学研究的中 青年学人关注国际学界前沿动向,准确把握其 走向,进而合理设定其治学取向;尽早(硕博 士就学期间)进入跨学科的专业训练,力求具 备多学科融合的学术视野。 只有这样,才可望具备参与国际对话的可 能性。
Verschueren的观念显现出语用学研究的一种 新的多学科融合趋向。受此影响,2000年以来, 学界开始关注话语所承担的社会、政治、文化 功能等问题。核心理念是如何运用话语语篇分 析来探讨社会问题、政治意识形态问题、文化 现象以及话语与社会、政治、文化现象的发展 与演化之间的关系。语用学研究开始呈现一种 趋于综合的多科性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