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的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 实验语用学——研究方法的革新
实验语用学 (experimental pragmatics) 是
最近在语用学研究中才出现的。 “它集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神经心 理学于一体,以实验为手段,重点探索 言语行为、含意理解与推导、说话人意 义等的认知基础。” (Noveck & Sperber 2004)
语用学研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以传统议 题为主线的局面已被打破,出现了多议题、多 视角、多学科融汇的研究格局,日益体现其有 关语言使用的语用综观论。
3.语用学的跨面研究
语用学与语法(如Green 2004) 语用学与句法学(如Goldberg 2004 语用学与语义学(如Recanati 2004a, 2004b) 语用学与词汇学(如Blutner 1998, 2004) 语用学与语言习得/学习(如Rose & Kasper 2001, Kasper & Rose 2002) 语用学与计算语言学(如Jurafsky 2004)等
Fra Baidu bibliotek
新书Experimental Pragmatics (Noveck & Sperber 2004) 将语用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等相邻学科的 研究方法整合起来;心理语言学等与言语交 际有关的实验方法还未被用来检测现有的语 用学理论。 他们的主要目的在于,对语用假设、语用 现象等进行实证,分析对象包括间接性言语 行为、语用推理与照应等,揭示信息处理的 认知基础。
当代语用学的发展趋势
1. 引言
二十世纪30年代Morris, Carnap, Peirce等的符号学研究。 “废物箱”——解决语义学、句法学不能诠释的现象。 70年代末、80年代初,学科地位得到确认。 语用学杂志Journal of Pragmatics(1977)。 国际语用学会(IPrA)成立(1986);2005年7月第9届年会 代表人物Levinson(1983), Leech(1983), Brown & Levinson (1978/1987)等。 90年代以后, Mey(1993, 2001), Verschueren (1999), Thomas (1995), Sperber & Wilson (1986/1995), Blakemore (1996, 2002), Marmaridou (2000),Carston (2002)。
根据 The Handbook of Pragmatics (Horn & Ward 2004)的如下议题,可略见语用学研究重心的变化: 第一部分涉及狭义的传统议题:含意、前提、言语 行为、指示语、限定性与非限定性用法; 第二部分涉及语用学与话语(或语篇)结构问题, 涉及主题与焦点、信息结构、话语标记语、话语(或 语篇)连贯、指代、省略的制约与事件参照、非句子 的语用、言语行为的语用等; 第三部分涉及语用学的交叉研究,涉及语用学与语 法学、语义学、语言哲学、语言习得、计算语言学等 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以及词汇、语调的语用功能与 表现; 第四部分涉及语用与认知,主要议题包括关联理论、 明示与隐含信息、语用学与认知语言学、语法构建的 语用特征、自然语言理解中的默认推理等。
4.语用与认知
Sperber & Wilson (1995), Marmaridou (2000),Carston (2002),Sperber (2004)。 Francisco Yus Ramos收集的关联理论研究文献, 网址: www.ua.es/dfing/rt.htm 。
4.1 模块与语用推理论——认知语用学涉及 的焦点问题 输 入 模 块 (input modules) 、 输 出 模 块 (output modules) 语 用 模 块 (pragmatic module) 、 语 用 代 码 (pragmatic code) Carston, Sperber, Wilson 等对模块论进行 了反驳: (1) 语用信息的处理依赖语境因素 ; (2)语用模块论不能合理解释话语理解中的不 确定性 ; (3)有时交际并非只有借助语言代码 才能实现。
2004年,该刊又出现了如下话语标记语的 语用探索:well (如Mü ller, and (如Dorgeloh), on the other hand (如Bell), that is, in other words ( 如 Murillo) 等话语标记语、插入成分 (如Grenoble),以及please (如Wichmann)等礼 貌标记语、汉语中完成标记语 guo le („ 过 了’)。
当代语用学的发展 (90 年代后期、本世纪初以外) 以研究议题为主线 Handbook of Pragmatics: Manual (Verschueren et al. 1995)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Pragmatics (Mey 1998) The Handbook of Pragmatics (Horn & Ward 2004) Journal of Pragmatics,Pragmatics等(2000年以 来)。 部分语用学新著(如Carston 2002, Levinson 2000, Marimaridou 2000, Recanati 2004等)。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Pragmatics (Mey 1998),除 传统议题以外,收入了人工智能、认知技术、电子邮 件交流、人-机互动、超文本(hypertext)、远程信息 处理等与计算机相关的内容;还包含广播、喜剧、新 闻编写、(大众)传媒、新闻发言、摇滚乐等与媒体 有关的议题;涉及阶级语言、批判的语言意识、解放 语言学(emancipatory linguistics)、霸权及其语用、 意识形态、语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观、权力与语言、 社会阶层等问题,都涉及语言使用与诸多现象的语用 观。语用学研究越来越边缘化。 注:语用学刊物Pragmaitcs在2003年(Vol. 13, No.1) 就权威或霸权(hegemony)及其语用问题进行过专题 讨论,属于语用学与社会学、政治学、语言民族文化 学(linguistic ethnography)等之间的交叉研究。
3.1 话语/语用标记语——微观语用研究
话 语 标 记 语 (discourse markers) 或 语 用 标 记 语
(pragmatic markers)属于语用语言的微观研究。 类别问题。比如(1)话题标记语(如speaking of …);(2) 对比标记语 ( 如 on the other hand) ; (3) 阐释标记语 ( 如 above all, in addition);(4)重述标记语(如in other words, put it in another way);(5)推导标记语(如as a result,in short);(5)信源标记语(如allegedly, reportedly);(7)语态 标记语(如ironically,strictly speaking);(8)评价标记语 (如fortunately, sadly)等。它们所起的作用是语用引导与 标记,且具功能的多样性,因此有学者直接将它们称 为“语用标记语”(Andersen & Thorstein 2000, Brinton 1996)。
3.2 词汇语用学——一个新兴的语用学分支 1998年第一次出现的新概念(Blutner 1998) 涉及语用学与语义学 , 尤其是认知语义学、 词汇学、社会语言学等之间的界面。
语用收缩:指某一词语所编码的意义在特定语境中的特定 所指,是其意义在特定语境中所指范围或含义的缩小,如 “My furniture was broken”;“I wrote a book”等。 语用扩充:包括原型意义的语用弱化、延伸,指话语理解 中某一词语或结构的原型意义或编码意义的语用弱化,取 其在特定语境条件下非刻意的延伸意义,包括类别的延伸 与扩展,如“Iraq didn‟t become Vietnam during the Gulf war”;“Roger Federer is the next Sampras”; “The man is an ox.”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词义或结构理解时的选择方向、如何通过话语中某一特定 词语或结构去触发语用推理、选择待释项等。 Blutner (1998, 2004), Fischer (2000), Lasersohn (1999), Wilson (2004) ,Recanati (2004)等。
2. 研究视野的扩大化
80年代初,Levinson (1983)率先提出指示语、会话含意、 命题、言语行为、会话结构等以语用 - 语言现象为重点的 议题。 Leech (1983)提出以礼貌为核心的人际修辞原则等社交-语 用研究,将焦点转向信息传递以外的人际关系,进一步 拓展了语用学的探索范围。 狭义的语用观——语用学研究的主流 广义的语用观 Verschueren(1986,1989,1995,1999)等坚持语言使用 的语用功能综观论及语用学研究的综观论。 Mey(1998, 2001)等也主张泛式的语用研究; 微观语用学 与宏观语用学之分。
3.3 语言习得/学习研究中的语用学介入—— 不断拓展的交叉研究 Kasper 与 Rose (2001, 2002) 相 继 推 出 了 Pragma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和Pragmatic Development in a Second Language等。 语用能力的“可教性”与“可学性”。 1) 课堂教学中学习者可利用哪些机会培养、 提高语用能力? 2) 如果缺乏语用知识的讲授,学习者是否 可以发展目标语的语用能力? 3) 不同的教学方法是否对语用能力的培养 具有不同作用?
1998年, Journal of Pragmatics (Vol. 30, No. 8)研究 专刊。 2001—2003年,Journal of Pragmatics多次出现以 此 为 对 象 的 微 观 语 用 语 言 研 究 。 如 : Norrick (2001) 分 析 了 话 语 标 记 语 well 和 but ; Schourup (2001) 重新思考了well的语用功能; Erman (2001) 以语料库为基础, 对比分析了you know时的语用差 异; Chen & He (2001)分析了语用标记语dui bu dui („ 对 不 对 ’ ) 的 语 法 意 义 和 交 际 功 能 ; Tree & Schrock (2002)探讨了you know和I mean的多功能 性 ; Macaulay (2002) 比 较 了 you know 的 使 用 ; Fuller (2003)讨论了you know, like, oh, well, Yeah, I mean 等的语用标记功能 ; Cuenca (2003) 研究了 ‘重述标记语’(reformulation markers) 。
Barron (2003)提出如下问题:(1)当二语学习者在目标语的 社区中度过一定时间后,其语用能力与二语标准之间是 否会出现趋同?趋异? (2) 目标语文化接触时间的长短是 否会增加还减少语用迁移? (3) 二语的语用能力发展是否 存在阶段性?等。语用能力的评估与测试也是近年来颇 受关注的议题。 Hudson ( 2001 )提出语用能力的三种评价手段:直接测 量、半直接测量和自我评价 Brown ( 2001 )描绘了语用能力测试的六种方法:书面 完型填空、多项选择完型填空、口头完型填空、角色扮 演、自我评价和角色扮演自我评价等。 语用输入、语用引导也是近年渐受关注的重要议题,如 Takahashi (2001), Yoshimi (2001)。 英汉语学习中的语用迁移、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 力对比。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期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