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探析

合集下载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讨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讨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讨1. 引言1.1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要性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思政课程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通过思政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党的认同和信仰。

课程思政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的学科知识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可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能够养成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正文2.1 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概念及差异高校“思政课程”是指在高校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养和行为规范。

这些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内容,是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而“课程思政”则是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使学生在各种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课程思政,学生可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高校“思政课程”是专门设置的课程,重点是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而“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各类学科的教学中,更强调的是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在实践中,高校应当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优势,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育目标,综合运用两者,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全面、系统地渗透到学习的方方面面,实现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教育在新时代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被认为是高校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直被高度关注。

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内容单一、形式呆板等问题,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成为了当前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研究背景要从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入手,例如学生的价值取向不够清晰、社会责任感不强等方面进行分析。

要结合当前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的发展趋势,探讨如何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创新,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技能。

只有通过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字数:255】1.2 研究意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校教育的使命和责任也在不断增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更好地开展思政课程并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通过研究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提高高校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探索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施路径和效果评估,有助于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升整体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定义新时代高校的“思政课程”是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专门设置的课程来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

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现实困境及解决路径

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现实困境及解决路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现实困境及解决路径在当今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

然而,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一系列现实困境,这些困境制约着教育效果的提升。

为了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困境,并探寻切实可行的解决路径。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现实困境(一)协同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家庭、社会等协同主体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现实中,这些主体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合作机制。

学校作为主要教育阵地,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不够紧密,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全面,导致教育工作无法形成合力。

家庭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关注不够,缺乏与学校的主动沟通,难以在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社会方面,各类资源未能充分整合,与学校、家庭的协同配合不够默契,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

(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是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之间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实践基地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重点高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和普通高校则资源匮乏,教育手段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这种不均衡不仅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也削弱了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施效果。

(三)协同育人机制的制度保障不完善虽然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但在协同育人机制的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不足。

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导致协同主体之间的责任和权利不清晰,工作开展缺乏规范性和约束性。

同时,对于协同育人的效果评估和激励机制也不够健全,无法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协同育人工作难以持续深入开展。

(四)教育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

然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仍较为传统,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讨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讨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讨1. 引言1.1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概念高校“思政课程”指的是在高等学校开设的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这些课程不仅涉及到政治理论、国情国策等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而“课程思政”则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各门学科课程相结合,在各类学科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一部分。

通过课程思政的实施,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推动全面育人目标的实现。

高校“思政课程”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课程设置和教学,而“课程思政”则是在各门学科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字数: 248】1.2 思政课程的重要性思政课程作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思政课程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通过思政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国家的历史和发展,了解社会的运作和规律,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思政课程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思政课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专业知识,还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思政课程也是引导学生成功走向社会的重要桥梁。

通过思政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了解社会需求,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思政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2. 正文2.1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差异在内容方面,高校的“思政课程”主要是指政治理论课程和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旨在传授政治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

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

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近年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大学要承担起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使命。

为了更好地推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我校建立了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

本文将从机制的背景、目标和实施效果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机制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学生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然而,一些大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缺乏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影响到他们的个人发展,也影响到社会的进步。

因此,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备受广泛关注。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我校决定建立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

二、机制目标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具体而言,该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推动大思政课程的深入开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思想政治理论。

2.加强课内外协同育人。

通过与社会各界的合作,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壁垒,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社会资源,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该机制还将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评估,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

三、机制实施效果实施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首先,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面,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加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提高了教学效果。

其次,在课内外协同育人方面,学生参与了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学校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社会资源,丰富了他们的大学生活。

最后,在评价体系方面,学校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支持和指导。

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在我校得到了有效的实施和推广,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一、本文概述本研究论文旨在深度探讨与剖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协同育人作用及其实施路径,旨在揭示二者相互融合、互为支撑的内在机理,并提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策略建议,以期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的创新发展。

文章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概念内涵进行明确界定。

前者指在各类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精神、科学素养等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后者则特指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专门课程,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

厘清两者概念,有助于理解其在育人功能上的异同及互补性。

本文深入剖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与现实需求。

理论上,我们将立足于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课程论等多学科视角,阐述其遵循的教育规律、德育原理以及课程整合理念现实中,将结合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以及国际竞争环境下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迫切需要,论述两者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研究将系统梳理国内外高校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方面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成果,通过案例分析,提炼成功模式与有效策略,同时也不回避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期为后续的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理想模型,包括但不限于目标定位、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评价机制、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协调联动机制。

本文将基于上述理论探讨与实践经验,提出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高效协同的政策建议与实施策略,强调制度保障、资源优化、技术赋能、文化营造等多元支撑体系的构建,以期为我国高校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本文致力于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论框架,深度挖掘“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旨在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推进思政工作创新,提升育人实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探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探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变革,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高校的教育使命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在这个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使命。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一环,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

单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创新创业教育往往存在局限性,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形成协同育人模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

本文旨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模式进行探讨,以期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是当下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研究该模式的意义在于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协同育人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可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

通过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模式,可以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深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意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模式,通过对两者的重要性、意义和内涵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构建一种协同育人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路径,分析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最终目的是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互补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研究随着新时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任务。

在这一背景下,探讨和研究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主渠道”和“主阵地”概念的阐释“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传播渠道和重要实践平台。

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网络平台、综合实践等,而“主阵地”则主要包括学生社团、团学组织、学生会等。

这两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传播渠道,通过课堂教学,可以系统地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网络平台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重要传播渠道,通过网络平台可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范围,增加互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的另外一种体现,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魅力,从而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和理解。

学生社团、团学组织、学生会等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这些组织集中了大量的学生群体,拥有丰富的活动资源和组织经验,可以有效地参与和组织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主题演讲、读书分享会、志愿服务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度和满意度。

基于以上对“主渠道”和“主阵地”的理解,要构建“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改革。

要加强“主渠道”的建设和管理。

高校应该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力度,完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讨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讨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讨【摘要】本文探讨了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

首先分析了高校思政课程的特点与意义,指出其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方面的重要作用。

其次阐述了课程思政的内涵与作用,强调了课程在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性。

然后探讨了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提出了构建与实施协同育人机制的必要性。

最后通过实践案例分析,论证了协同育人机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加强思政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融合的重要性。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具有重要意义,将推动学生思想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特点,意义,内涵,作用,融合路径,构建,实施,实践案例分析,重要意义,全面发展,学生。

1. 引言1.1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讨在当今社会发展中,高校思政课程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日常教学中,很多高校发现单一的思政课程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对其接受程度不高,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也存在一定的欠缺。

如何通过融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方式,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对于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深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思政课程”是高校课程设置中的一种专门针对政治思想教育的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正确树立核心价值观,强化党性觉悟与爱国主义情感。

而“课程思政”则是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各门课程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思政教育渗透到全方位、全过程的学习环节中,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有望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模式,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高校思政课程的特点与意义高校思政课程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环体要素深化研究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环体要素深化研究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环体要素深化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教育的不断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也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

为了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人格的新一代,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环体要素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协同育人的意义、育人环体要素及其深化研究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门学科或过程。

它是通过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并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提高全体人民的法治观念和民主意识。

二、协同育人的意义协同育人是指全社会各个育人主体之间相互配合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育人的合力。

在新时代,协同育人意义重大。

一方面,协同育人能够打破传统的单一教育模式,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另一方面,协同育人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具备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协同育人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必要手段,是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

三、育人环体要素及其深化研究1.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操。

因此,在育人环体要素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它包括了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法治教育等多个方面内容,每一方面都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以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2.教育者的角色要素教育者在协同育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能仅仅传授知识,还需要起到引导和激发学生发展的作用。

因此,教育者的角色要素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教育者应具备良好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素养,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潜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空间。

3.社会环境的要素社会环境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讨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讨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讨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如何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高校育人中的作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概念、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探讨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

一、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概念1.思政课程思政课程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是通过专门组织的课程在思想政治理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思政课程的设置和开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培养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

课程思政是指在各门学科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理论、价值观念、社会责任等内容,通过学科教学的过程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思政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不仅能学到学科知识,更能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二、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现状目前,高校对思政课程的开设已经有了一定规模和体系,涵盖了思想政治理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

思政课程在高校的教学计划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课程思政方面,一些高校也开始尝试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学科教学中。

通过在学科课程中深入挖掘思想政治理论的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也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度还不够高,两者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协同配合有待提高。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操作性和针对性也需要进一步深化。

1.强化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高校要进一步强化思政课程在学校思政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思政课程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学校要加大对思政课程的支持和投入,完善思政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体系,使思政课程真正成为学校思政教育的主渠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第22卷第4期衡水学院学报Vol. 22, No.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耿思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宣传部,北京100024)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协同育人体系,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觉悟。

面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的协同育人理念尚未真正树立、制度建设尚需完善等问题,高校需要采取推动“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加强协同育人体系教育队伍建设,构建以协同育人为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形成协同育人的全过程育人运行机制等一系列措施来构建科学的协同育人体系。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政治素养;教育资源DOI:10.3969/j.issn.1673-2065.2020.04.016作者简介:耿思嘉(1990-),女,河南郑州人,助理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20)04-0076-05收稿日期:2020-01-07目前,很多高校虽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性,初步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的工作局面。

但从制度、绩效等方面推进非思想政治课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大思政”格局,以及借助网络等新媒体探索网络思政教育的途径,这些工作在部分高校开展得仍然不尽人意。

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途径,才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育人的成效。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主要特点1.1 普遍适应性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对高校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有着普遍适应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当代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元化,其思想与观念更新非常快,喜欢张扬自我个性。

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传统思想政治课陈旧的教育内容和固化的教学模式已很难对学生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

因此,教师要适应新形势,紧密结合新时代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科学高效地指引和启发广大学生,进而真正发挥协同育人机制的普遍适应性作用,切实提高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教育效果。

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探究

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探究

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健康向上的思想品格。

近年来高校推行的立德树人理念和协同育人模式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探究立德树人视域下如何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协同育人模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就此展开探讨,以期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思想政治挑战和价值观冲突。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立德树人理念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强调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模式,以期为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供借鉴和帮助。

通过对协同育人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立德树人理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等方面展开研究,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立德树人理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立德树人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

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

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大思政课是指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学生政治素质、增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课程之一。

而协同育人机制,则是指在大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学校、教师、学生和家庭之间的协同合作,共同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效果。

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学校、教师、学生和家庭之间的合作,可以提供多角度的教育资源和指导。

学校可以提供专业的教学环境和教材,教师可以提供专业的教学知识和指导,家庭可以提供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家庭教育。

这样,学生可以在不同的环境和角度中进行学习和思考,促进其全面发展。

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大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家庭则可以通过亲身的言传身教,将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

通过协同育人机制,可以使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双重教育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大思政课教学中,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而家庭则可以通过亲身的行为和家庭教育,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品质和行为。

通过协同育人机制,可以使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引导下,积极投身社会,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大思政课教学中,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而家庭则可以通过丰富的家庭教育和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协同育人机制,可以使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培养下,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通过学校、教师、学生和家庭之间的协同合作,可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高等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内容。

而在新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崛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概念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这一概念强调高校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导教育的渠道和阵地,通过统一的计划和组织安排,构建起科学系统的育人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如何实现“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以及该机制的优势和挑战,仍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本文旨在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探讨该机制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趋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1.2 研究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需要加强,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本研究旨在探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旨在通过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和系统性,为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与人格品质的培养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可以深入了解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的内涵和实施方式,为高校教育管理者提供指导和借鉴;可以探讨协同育人机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挑战,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重要参考;可以进一步凝练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概念解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概念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主要的渠道和阵地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重要平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展开讨论,着重探讨了“教辅联动”育人机制在该领域的重要性和意义。

首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然后介绍了“教辅联动”育人机制的基本概念和实施方式,以及对其效果的评估。

最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进行了创新探索,强调其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道德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文意在呼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倡导“教辅联动”育人机制的实施,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重要性、意义、现状分析、基本概念、实施方式、效果评估、创新探索、前景。

1. 引言1.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立场、观点和情感态度,加强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未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使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学生政治素养和参与社会活动能力的有效手段。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增强学生的政治信仰和政治觉悟,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为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1.2 “教辅联动”育人机制的意义“教辅联动”育人机制的意义在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发展。

这种机制可以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教育部门、辅导员团队和学生自身的协同合作,可以实现知识、信息和技能的有机结合,形成有效的教学体系。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探析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探析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探析从教育在当下的重要地位及社会发展角度,课程思政工作中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重要性及其根本价值层面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阐述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基本概念入手,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核心要素、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基本特点、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实施的具体措施以及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发挥的重要作用等几个方面,对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做出了深入探讨。

当今,课程思政工作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这种情况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提出及应用,其在思政课程教学育人中的重要性进一步体现出来。

这种模式不仅是课程思政工作朝着科学性、理性性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当前思政课程教学育人进行新探索及新实践的重要途径。

首先,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核心要素是理论思政教学、学生自主性、跨专业交叉融合、多媒体技术应用、社会服务实践及社会问题分析等。

这几个要素构成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核心内容,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实施模式。

其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基本特点是讲授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有机结合、理论思考及社会实践相互贯通、素养能力及实践能力重点发展、面向未来教育服务以及社会问题分析研究等。

这些特点能够深刻把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本质,理解高校思政课程的实践意义,使得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育人更加实事求是。

此外,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实施的具体措施包括把握思政课程实施的核心,坚持课程思政的多层次、多变型,强化学习指导形式的创新,强化综合素养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强化创新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综合素养以及加强团队合作等。

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地促进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有效实施,保证其实效性。

最后,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发挥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思政教育育人的科学性、有效性,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育人规范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政治文化人才,完善高校思政教学育人的研究和实践模式,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中国的培育提供有力的政治思想支持,为高校思政教学育人提供学术支撑和实践指导,为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效服务等。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调研情况报告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调研情况报告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调研情况报告尊敬的领导:本次调研主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旨在深入了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情况及协同育人的现状等相关问题,以期为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一、调研背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大学育人的重要内容,协同育人则是高校各育人主体共同育人的体现。

然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如任务重、体制约束、工作方法不合理等,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此外,各育人主体之间存在协同不足现象,未能充分利用资源,影响协同育人的效果。

为此,我们选择了某一所综合性大学进行了调研,旨在了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情况,探索协同育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协同育人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的是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情况,然后对问卷中涉及到的问题开展了实地访谈,以获取更具体、更深入的信息。

三、调研结果(一)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1.体制约束大,人员配备不足。

目前,思想政治工作仍然被归入党委宣传部的行政管理范围,导致思想政治工作比较集中,不够灵活;加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配备往往处于较低层次,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有待加强。

2.固定模式、教育资源集中。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仍然采用固定的宣传教育模式,缺乏创新和灵活性,加之教育资源集中在课堂教育上,未能充分挖掘其他资源的潜力。

3.学生参与度不高。

由于学生参与度低,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现状下,学生参与主要集中在学生组织中,需要进一步拓宽参与渠道,提高参与意识。

(二)协同育人的现状及问题1.协同育人主体不明。

高校内部育人主体较多,如党委组织部、学工部、教务处等,但由于各育人主体之间界限不清,协同效果受到影响。

2.工作重心集中。

目前,高校各育人主体的工作重心集中在本部门内部的育人工作上,未能充分利用资源,加强协同育人。

历史合力论视域下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分析

历史合力论视域下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分析

历史合力论视域下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分析课程思政建设是各高校推进思想政治育人工作的重点建设内容,但从既有的实践探索来看,高校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育人课程地位错置、育人素养有待提升和育人方式较为形式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应以“历史合力论”为指导,通过明确协同育人目标、提升教师育人素养、谋划总体建设方案、健全考核激勵机制等路径,完善和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合力前行。

标签:历史合力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0的指示,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育人系列工作中不能单纯地就“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思政课程建设,而是既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又要致力于将思想政治育人理念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将立德树人的崇高职责落到实处。

一、历史合力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论向导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0恩格斯以平行四边形为例,指出历史结果是在无数个人意志的相互作用之下形成的合力,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运动规律。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与历史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高校思政育人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历史的过程,所以理应遵循历史合力论的运动规律。

思政育人过程中的各个部分都各有价值,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而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则起着深化和巩固的作用。

0 以往教育模式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依靠于思想政治教育四门必修形势与政策课来实现,虽然思政理论课教师在这方面知识储备相对精专,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对思政课认知偏差等一系列问题,育人作用的实效性不高。

基于协同育人视角的高校思政教育机制探索

基于协同育人视角的高校思政教育机制探索

基于协同育人视角的高校思政教育机制探索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不仅需要注重学生的学术能力和专业知识,也要关注其思想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该深入挖掘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化和创新。

而协同育人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它强调教育过程中各方的协同作用,旨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基于协同育人视角的高校思政教育机制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生主体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强化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借助互联网技术等信息化手段提供更广泛多样的知识获取途径,让学生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校外实践中,高校应该积极营造多元化的实践环境,引导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可以通过与社会机构、企业进行实践项目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融入社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教师引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和创新,发挥好自身的先导作用和示范作用。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各类知识框架,理清各类概念、思维模式、范式、方法,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术水平。

在实践环节中,教师可以理顺项目逻辑,引领学生思考问题的关键点、痛点和难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同时,教师也应该注意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成为思政教育的生动形象和精神支柱。

(三)校企合作高校应该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企业可以为高校提供实践平台,承接一部分学生实践任务,让学生的实践有更广泛的选择。

在企业中,学生可以感受到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更好地实践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09
当前,各高校已基本建立了一套专兼职队伍相配合的工作机制,从体制、绩效等方面引导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等通识教育,积极搭建网络教育等新媒体平台,推动实现大课程思政的全员育人工作局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形成过程中也依旧存在各类问题。

要想更好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育人的成效,就需要不断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

一、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育人效果的原因分析
在现实工作中,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难以形成良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而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协同育人机制理念及氛围尚未形成。

部分高
校教师认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职责,对待全员协同育人的理念不理解,认为课堂专业教学才是其专业教师的职责,课堂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存在剥离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高校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辅导员及学生工作者三者教育脱节的现象,高校的服务和管理人员对待思想政治教育的觉悟有待加强,教育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

广大学生从思想意识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同样有待转变,学生中一些不良情绪及思想仍有存在,整体而言,尚未形成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及氛围。

2.协同育人机制制度建设不完善。

协同育人机
制运作是高校整体布局的体现,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需要高校各方各界的努力,是各方面联动的体现。

如人事处从教师职业发展体系制度及薪酬体系顶层设计、教务处从教师教学课程设计、学生处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后勤管理处从教师教学物质保障、信息办从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等各个职能处室联合协同,通过各部门的联动搭建协同育人的大平台,形成合力效应。

从目前现状来看,在实际操作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有效的制度支持及物质保障,从而影响了协同育人机制的推进和有效实施。

3.协同育人机制保障措施不健全。

部分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存在交叉及边际不清的局面及互相推诿的现象,归根结底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相关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保障措施未落实,这些都影响和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发展。

一是师队伍数量及素质都有待提高。

由于受事业单位编制限制,学生工作者队伍始终处于饱和运转,人手不足的现象,辅导员穿梭于各项琐碎学生事务工作,难以静心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时掌握和跟踪学生思想动态;同时受师资不足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多为大课教学,教学方法因循守旧,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后勤保障体系及办公设施缺乏。

目前各高校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实际用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所不足,如办公地点拥挤、心理咨询室配备不够,缺乏开展思想政治建设及心理咨询和疏导的有效条件,这些都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


要:课程思政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存在分离现状,文章从协同育人机制内涵、加强协同
育人机制的必要性等方面进行剖析,对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路径选择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
作者简介:张琼,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讲师,人事科科长,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建设。

(上海20120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2019-D-140)、2016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课题“基于SWOT 分析法的地方高校人才引进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C16006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9)09-0042-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探析

张琼
42
2019·09
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路径选择
1.推动“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

造成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各类问题及挑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在于高校的“思政课程”学科布局不够全面未形成合力。

由此,强调在发挥“思政课程”作为主要阵地的同时,应让所有课堂都具有德育育人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布局从“思政课程”转变为“大思政”格局,课程思政已成为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利用专业课程教育同时输入理想信念教育,创新课堂教学理念和模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个人品德修养。

在“课程思政”育人过程中注重价值传播中的知识引领,力图探索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网络运用的三维课程组织形式。

帮助和实现学生精神和独立人格的成长;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协同育人体系。

2.着力构建协同育人的“三全育人”运行机制。

首先,需要顶层设计合理布局协同育人全方位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开的高
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在党的领导下把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多方位采取有效措施形成社会协同,全员带动的协同育人工作新格局。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要坚持专兼协同的思路,努力建设以专职学生工作者为主,配备兼职人员,专兼协力合作的学生队伍,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实现课上课下、网上网下联动;将协同育人教育理念与管理服务相结合,在日常管理服务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达到潜移默化渗透式教育,实现育人与服务相结合,协同育人理念贯穿于高校生活和服务的各群体,全员联动,统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建设。

其次,需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育人机制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大学生的大学学习生涯,从入学阶段至毕业,甚至于毕业后跟踪管理,各阶段各环节紧密结合,上好大学生入学教育第一课,合理设计教学课程体系体制,专业课与思政课教育无缝衔接,加强对大学生日常心理及学业问题的关心关注,重视对高校心理咨询师的培养,建设心理咨询预警制度,及时跟踪应对突发状况及问题;稳步指导大学生毕业阶段的就业创业环节,实施毕业后跟踪管理及继续教育体系制度,鼓励大学生树立自信,积极应对挑战,努力为实现心中的中国梦不断奋发向上。

再次,需要搭建各教育载体充分运用的全方位育人机制。

当今社会迎来机遇和变革,大学生作为思维活跃的主要群体,思想认识多元化,容易受各方势力的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积极利用新媒体及传统媒介等各类资源及平台,发挥各自优势,灵活运用各种载体,努力形成在线教育为主,线下教育为辅的机制。

充分发挥网上教育的优势,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利用新媒介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延伸至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及学工部门要把新媒介传播方式作为教学和管理的新工具,借助媒介传播弘扬正能量和正理念,同时教师结合其各自教学特点利用各教学载体与时俱进更新知识体系,力图强化学生的媒介认知与应用能力;学校利用校园文化宣传建设平台,在校园原有报纸载体的基础上,及时利用微信、微博及公众号等媒介转播,潜移默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协同效应,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的融入性。

3.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校外校际联动机制。

完善
学校家庭社会联动育人机制,家庭环境氛围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塑造发挥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发挥高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同时,加强家庭教育尤其是家风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家校联动,通过及时反馈增进双方的信任感,共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与此同时,社会大环境的正能量建设同样起到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要坚持弘扬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抵制错误观念和不良风气,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家庭、学校、社会联动协同育人,弘扬社会主旋律和正能量,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参考文献:
[1]张明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
黑河学院学报,2018,(10).
[2]赖金茂.基于协同视角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
机制研究[J].西部学刊,2018,(22).
[3]杨涵.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论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切入点[J].扬州大学学报
(高等研究版),2018,(4).
责任编辑
胡倩倩
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