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探索

作者:彭斌

来源:《天津教育·下》2018年第01期

当前,广西旅游院校在协同育人工作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其培养的人才较社会所求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专业设置与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不符;师资队伍准入体制不完备,师资队伍整体质量难以满足要求;人才评估缺乏企业和行业参与,评估持续时间短。因此,加强高校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在培养模式上进行创新,以期能够提升高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的质量,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广西旅游院校协同育人工作的不足

本文通过对广西旅游院校中的9所院校协同育人工作进行广泛调研,结果显示:在互派教师培训、学生到企业见习(实习)、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开展实习实训教学活动等方面做了一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调查也发现,广西旅游院校在协同育人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没有形成协调机制,缺乏统一的领导和保障

首先,调查中发现,虽然超过75%的高校成立相关领导机构,然而所有院系中没有一个院系设立相关的协调组织机构。

其次,广西旅游院校中的绝大多数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均存在“作弊”行为,相关人员没有对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工作内容进行详细的审核。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广西旅游院校的社会实践工作没有完善的督查机制,在本次调研过程中广西旅游院校只有3所高校设立了协同育人相关督查小组,其比例仅仅为33.3%。不仅如此,大多数督查小组成员的组成只包含学校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没有相关创业辅导工作人员,以及学生就业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的参与,缺乏相应政策和企业经费的支持,从而造成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效果不理想。

师资队伍选拔考核体制不完备,师资队伍整体质量难以满足要求

由于薪水、就业条件、发展前景等原因,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学历应用型专家,多数不愿意到职业学校任教。如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教师队伍,大部分是高校毕业生,少数是由地理、历史、经济、汉语等学科转行。师资队伍选拔来源过窄直接导致了高职教师供不应求,教师与学生比例不协调,教师数量缺口大。其次,师资队伍准入标准不严。教育部对高职院校教师设立的门槛以本科学历为主,然而在实践技能要求上仅仅对指导教师设立要求,在教育品德上的要求与普通教育一致。以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虽然该校师资队伍在学历上基本达标,但缺乏旅游相关企业一线工作经历,实践能力较弱,专业指导上知识不够全面。在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现学现卖,从而造成教学与实践脱节。最后,由于招聘制度的不完善,招聘过

程中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无法进行准确判断。基本只是停留在学历、理论知识等表面层次,然而对其教学能力、心理、气质、品行等深层次的要求考核不足。因此,许多高校极度匮乏骨干教师,一些普通专业教师富余,高深专业教师紧缺。

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

促进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是指从加强学生社会实践着手,紧抓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优化产业,通过解放生产力,转变产品同质化且质量低下的现状,提升竞争力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国家提出“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重点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响应国家的号召,将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相结合,能够促进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从劳动力、土地与资本三大要素出发,高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要避免同质化,应结合学校自身条件,即师资情况、教师整体素质、学校地理环境、地方经济发展、学校专业特长与特点等,因地制宜,制定出适合本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地方经济发展与企业培养相对应的技能型人才。其次,从创新这一要素出发,高校需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学习能力教学,让学生有机会自主选择专业。

促进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个人接受的教育与劳动力、社会价值成正比。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旨在优化社会人才结构,提高人才质量,从而助力社会经济发展。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视野下的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即是优化高校教育,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高校要根据学校自身情况,结合学生的学情分析,设置教育课程与培养目标。高校不单单要扎实学校的理论知识的學习,更要对其思想道德、思维能力、社会价值观等进行培养。同时,高校注重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为避免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的弊端,高校与企业需加强合作,了解当今企业发展所需专业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从输出端设置专业,并共同搭建实践平台,提供实习岗位,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促进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从而保证学生在知识、技能、思想道德三方面的质量。

促进高职院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一方面协同育人机制使高校资源与社会企业资源实现最优配置,进而实现利益最大化。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视野下的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能促进高职院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首先,从学校资源上,高校通过改革找到更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招收更适合学校培养方向的学生,结合学生的选择与社会的需求设立重点特色的专业,减少对非重点专业的投资,将更多的教育资金与教师资源投入到重点专业,合理分配资源。其次,从学生资源上,学生了解目前社会需求量大的技能与专业,考虑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各个学校不同的优势与王牌专业,自主选择适合的学校深造,学习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会导致人才上的浪费。最后,从社会资源上,

企业与高校的紧密联系,企业的实习岗位与人才匹配可以与高校挂钩,最大程度上实现教育资金的最优分配,促进学科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

严格贯彻要求,积极探索构建协同创新型的协同育人机制

强化与政府、企业和行业对接,共同设置专业,实现校企资源共享

由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结构难免发生变动,要跟上社会步伐,实时把握社会的最新发展态势和人才需求方向。首先,本文认为广西旅游院校要极力避开盲目趋同,设置暂时的“热门专业”,应以现有专业为基础,针对学校自身的教学环境、师资情况,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区域主导的产业,借鉴其他类似的高校布局对学校专业进行详细地规划,积极建设社会紧缺型专业、社会需求大的实用型专业。其次,广西旅游院校要实现和政府、企业和行业的深度融合,实实在在地提高企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实现校企最大化的资源共享,应该主动和相关企业、行业联系,实现与企业、行业的互帮互助,例如,二者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高校为企业进行员工的理论层次的培训,从教材选定、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做全方面的服务。企业则为高校提供免费的实习岗位与专业的评估专家。或者企业与高校共同建立基地模式,即建设一个专门集学习与实践为一体的实训中心,为学生提供全真模拟职场。高校通过和企业、行业、协会的有效对接,结合地方的主导经济产业,协调生产技能和专业设置之间的关系,让教育与时俱进,紧跟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了解科技发展和经济形势对职业岗位要求的变化,对社会人才需求做出准确的预测。最后,整合当前社会紧缺的知识与技能的专业,以行业和技术为导向,预先设置新专业,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配比,着重技术与实践能力的教学,实验、实习课程的课时至少达到总课时的50%;优化教学内容,及时更新教材,增加学生接触最新技术的途径,打造有明显特色、有较强竞争力的优质专业,撤销那些华而不实的专业,从而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与社会发展动态相吻合,而不是越来越背离。在输出端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减少对社会需求少、没有发展前景、重复度高的专业的教育资金和师资的投资,合理分配资源,避免资源浪费。

加强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 1 )制定科学有效的社会实践方案,将社会实践教育纳入日常教学过程

广西旅游院校在加强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过程中应当紧密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社会实践方案,将社会实践教育纳入日常教学过程,从而促进协同育人机制体系的完善。不仅如此,在构建课堂实践环节以及课外实践活动过程中,也应当汲取教育发达地区的相关组织经验,从而从本质上提高学生自我创新意识。

( 2 )积极配合企业和行业参与人才评估,注重评估过程的时效性和长期性

在教学工作中,评估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评估的目的在于评估者通过有计划、有效地考察,寻找高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价值和问题,然后进行反馈,提出相应的改革办法。因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