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含答案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最新整理)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的全部内容。
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晨读自主任务你是幸运的,你拥有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师级父亲作为老师和领路人,但你并不曾陶醉或湮灭在父亲那辉煌的光晕之中,而是开创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新中国成立后的每一项重要的设计几乎都倾注了你的心血,共和国的国徽上印满了你深深浅浅的指纹,你的辛劳和才华和着水泥,浇注进人民英雄纪念碑。
从来没有一个人为一座城市刻骨铭心地坚守,但这座城市终因这个人的势单力薄而面目全非.如今即使痛心疾首也无处弥补,失去的就永远失去了。
这座城就是北京城,而这个人就是你——梁思成。
走进《中国建筑的特征》,感受大师对中国建筑倾尽一生心血的情感。
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之长子,我国近代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师,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研究、整理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
他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他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有答案)
高二语文yw---2013---02---01《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教师专用]编写人:何雪姣审核人:雷华锋编写时间:20130228班级:______ 组别:______ 组名:_______ 姓名:_____【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理解建筑的“文法”、“词汇”、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意思,体会中国建筑求同存异的特点。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学习方法】自主法、合作法、探究法。
【知识链接】1.文体知识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
“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
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
不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
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
它有以下特点:(1)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
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
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
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
(2)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
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
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
(3)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
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一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
这就和科学幻想作品(简称科幻)区分开来。
(4)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已增加可读性。
这就和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
2. 走进作者梁思成,1901年4月生,广东省新会县人。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近代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之子。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 11 课 《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附答案)
棋的整体布局。
2.巧夺天工·鬼斧神工
辨析:两者都有“精妙、奇特”的意思,但使用对象不同。“巧夺天工”指
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人工技艺极其精巧。夺,胜过。“鬼斧神工”形容建
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
例句:(1)我国古代有许多建筑物结构精妙,布局严谨,藻饰华美,可谓
巧夺天工。
(2)黄山奇景密布,怪石林立,可谓鬼斧神工。
1
能。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梁思成先生以其深厚的建筑学专业知识,介 绍了中国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同时又用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读者眼中的建筑 学充满了美感。
时文快递
建筑为了什么
徐百柯
建筑史也许该记录这样一次有趣的饭局:上世纪 50 年代初,中国最负盛名 的两位建筑师杨廷宝(1901—1982)和梁思成,以及他们的学生辈,在北京东安 市场一家饭馆就餐。谈话间,杨廷宝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又坐下,又站起来, 打量着面前的桌椅,然后从怀中掏出卷尺,量好尺寸,一一记录在小本上。
梁思成近似疯狂般坚持保护古建筑,并非患了“复古病”。这位留学美国、 游历欧洲、学贯中西,又对中国古建筑作了长期考察的建筑学家,一直站在同 代人不能理解的高度上,可惜的是时代患有严重的近视症,看不清梁思成指点 的方向。
3.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说到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把建 筑的“风格和手法”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它们有何共同点?
6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5.作为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科学、严谨的说明是为文的基本要求,作者的主 要任务是介绍科学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梁思成的科普文章中有浓烈的抒情 成分,应如何看待这些抒情句?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四、脉络梳理
1、感知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doc
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初读强基·自主学习一、词语积累1.易混辨析(1)喜闻乐见·耳熟能详 喜闻乐见 PK台 耳熟能详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
强调喜欢 指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详细。
强调熟悉(2)发掘·挖掘发掘挖掘埋藏在地下的东西。
是为了探索发现而挖。
挖掘挖,发掘。
仅指挖这个动作,没有特殊目的。
其宾语可以是抽象的东西,如“潜力”“生产力”。
2.易错识记(1)大同小异:大部分相同,只有小部分不同。
(2)素来:向来;一向。
(3)布置:分布陈列、安置;文学创作的构思;装饰;安排诗文书画的结构;部署任务或活动;对场所做整理、安排。
二、词语运用1.从下列各句后面提供的词语中选择一个恰当的填在横线处。
(1)中国的地摊经济远在东汉之前就有,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成语——买椟还珠、削足适履、郑人买履等,都跟地摊经济有关。
(喜闻乐见·耳熟能详)(2)看图选词(发掘·挖掘)2.判断下列各句中词语运用的正误。
(1)毕业的故事原本大同小异....,而一场疫情改变了画风:“云毕业”,听似浪漫,实则遗憾,青春的句点竟少了最后的仪式感。
(√)(2)众所周知,我国素来..都是人口大国,发展至今人口已达到14亿之多。
(√)(3)进入新时代,国家将会加快新基建的推动,也会加快布置..5G,这对于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好消息。
(×。
“布置”多指具体的、局部的安排。
此处应用“布局”。
)三、语基训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xià)、厢、耳、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
在这种布置中,往往左右均齐对称.(chèn),构成显著的轴线。
B.更早,它还是用以加固两条横木接榫.(sǔn)的,先是用一个斗,上加一块略似拱形的“替木”。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五:第四单元 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学案
【目标·重点】1.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的基本意思。
2.理解建筑的“文法”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3.品味自然科技小论文语言简洁、严密、明晰的特点。
1.读准字音(1)帷.幕(wéi)(2)垂脊.(jǐ)(3)接榫.(sǔn) (4)穹.窿(qiónɡ)(5)翘.起(qiào) (6)点缀.(zhuì)(7)辍.学(chuò) (8)抱厦.(shà)(9)切削.(xiāo) (10)角.叶(jiǎo)(11)槛.(kǎn) (12)柁.墩(tuó)(13)额枋.(fānɡ) (14)戗.兽(qiànɡ)(15)水榭.(xiè) (16)檩.(lǐn)(17)墁.地(màn) (18)框.架(kuànɡ)2.理解词义(1)抱厦:围绕厅堂、正屋后面的房屋。
(2)厢:厢房,在正房前面两旁的房屋。
(3)耳:耳房,跟正房相连的两侧的小房屋,也指厢房两旁的小屋。
(4)替木:联系桁(檩)与斗拱的短木枋。
(5)昂: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斜撑或杠杆作用。
(6)额枋:檐柱之间的联系梁,用以承托其上的斗拱。
(7)戗兽:垂脊上的兽形装饰构件。
(8)墁:用砖、石等铺地面。
(9)瓦当:筒瓦的头部,上面多有装饰性的文字、图案。
(10)垂脊:从正脊沿屋面下垂的脊。
(11)正吻:正脊上的鸟兽形装饰构件。
(12)正脊:屋顶前后两斜坡相交而成的脊,位于屋顶最高处。
(13)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
(14)大同小异:大部分相同,只有小部分不同。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引论。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练习 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Word版含答案
第四单元第十一课一、课内双基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缅.甸(miǎn) 帷.幕(wéi) 接榫.(sǔn) 柁.墩(tuó)B.抱厦.(xià) 额枋.(fānɡ) 脊.吻(jǐ) 轮廓.(kuò)C.水榭.(xiè) 一轩.(xuān) 穹.宇(qiónɡ) 纯粹.(cuì)D.夹.道(jiā) 点缀.(zhuì) 露.台(lù) 墁.地(màn)【答案】B(“厦”读shà。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在《魂断蓝桥》中,罗伊和马拉在前往教堂结婚的路上,才互相问了名字。
一切看似那么________,但却是那么合情合理。
②据韩联社报道,27日,韩国国防部发言人金珉奭称,朝鲜否认22日晚向韩国巡逻舰附近发射炮弹的说法________。
③有人把香灰说得像仙丹一样,不但可以治病,还可以让人长生不老,实在是________。
A.荒诞不经荒谬绝伦荒诞无稽B.荒诞无稽荒诞不经荒谬绝伦C.荒谬绝伦荒诞无稽荒诞不经D.荒诞不经荒诞无稽荒谬绝伦【答案】D(荒诞无稽,稽,考查,形容极其荒唐,无法查考;多用于关于言论方面,也作“荒唐无稽”。
荒诞不经,不经:不合常理。
形容言论荒谬,不合情理。
荒谬绝伦,绝伦:超过同类。
没有比这更荒唐更不合情理的了。
)3.全文的整体结构是怎样的?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做是引论。
B.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
C.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
D.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做是结语。
高中语文 第4单元 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2021年最新整理)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的全部内容。
《中国建筑的特征》【使用说明】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
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
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
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
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预习案】一、基础知识作者背景介绍梁思成,1901年4月生,广东省新会县人.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近代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之子。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他的学术著述,《清代营造则例》《宋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史》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整理其中成语的意思。
帷.幕( ) 屋脊.()接榫.( ) 穹.窿( )埋.怨( ) 埋.葬()翘.起( )翘.首以盼()点缀.()辍.学( )厦.门()角.色()高楼大厦.( )凤毛麟.角()门槛.()直栏横槛()哺.育( )二、阅读引导感知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大意.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一层:(一)(二)第二层:(三)(三)(四)(五)第三层:(六)第三部分:三、阅读批注和质疑质疑1质疑2质疑3我的疑问:【探究案】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完成探究一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探究二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探究三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说到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把建筑的“风格和和手法”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它们有何共同点?探究四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训练案】一、综合训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缅.甸(miǎn)帷.幕(wéi)接榫.(sǔn)柁.墩(tuó)B.抱厦.(xià)额枋.(fānɡ) 脊.吻(jǐ)轮廓.(kuò)C.水榭.(xiè)一轩.(xuān)穹.宇(qiónɡ)纯粹.(cuì)D.夹.道(jiā)点缀.(zhuì)露.台(lù)墁.地(màn)2.下列横线处依次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这些地区的建筑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语文新导学人教必修五精练:第十一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Word版含答案
第四单元第十一课一、课内双基1.全文的整体结构是怎样的?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16502304(D) A.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做是引论。
B.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
C.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
D.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做是结语。
【解析】没有“洋为中用”。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16502305(C)A.(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B.(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C.(五)举折,举架以及它们的作用D.屋顶及色彩。
【解析】(五)不是重点,重点除A、B、D之外还有(四)斗拱。
二、课外延伸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导学号16502307逝去的儒者——我的父亲梁漱溟(节选)梁培宽“反右”的时候父亲“幸免于难”,可他早成了“反面教材”,在政协大会小会上常成为批斗的对象。
父亲从不为这些事情苦恼,仍专心从事自己的著述工作。
但这毕竟不是一件令人舒心的事,有时他也会因此失眠。
此时,他责备自己修养不够,不该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
1973年10月开始的“批林批孔”运动又将父亲卷入了一场巨大的政治漩涡。
在政协学习会上,人人要“表态”,唯有父亲一直沉默不语。
可是“不表态”就是一种“表态”,沉默是不允许的。
会议主持人三番五次“动员”,要他亮明自己的观点。
因要求保留意见不被允许,从1974年1月开始,父亲动手写文章阐述自己对孔子的看法。
1974年2月,父亲作了《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的长篇发言。
在那“批孔”的狂潮下,他仍然捍卫孔子,替儒家思想辩护,无疑是件触犯众怒之事。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导学案
准备
预习
自读感知,分组讨论
自读感知,分组讨论,归纳整理
自读感知,分组讨论,归纳整理
自读感知,分组讨论,归纳整理
自读感知,分组讨论,归纳整理
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错批一人(马寅初),多生几亿;错批一人(梁思成)少了名城。”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
2、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3、培养善于透视关键语言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
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展;
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
导学策略
教学重难点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及其说明顺序
教学方法
图片欣赏及自主、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
预习、合作、探究、讨论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主要教学进程
学生活动
个性补充
导入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不仅拥有巍峨的山川、秀美的河山,还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这些古老的建筑闪烁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光芒,它们究竟有何特色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从中我们一定能得出答案。
三、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什么顺序展开的?
1、由整体到局部
2、由主(结构)到次(装饰)
四、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为了说明这种“文法”,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请举例说明。
高中语文 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
第四单元 自然科学小论文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整体把握1.把握文章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探讨一下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并学习借鉴文章的结构方法。
点读 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
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结构具体概括为:⎩⎪⎨⎪⎧ 一、(第1、2自然段):中国的建筑体系是个独特的体系。
二、(第3~13自然段):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三、(第14~17自然段):中国建筑的“文法”。
四、(第18、19自然段):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五、(第20自然段):若想建造具有中国特征的建筑,就必 须首先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
2.作者在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时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点读 (1)作者在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时是按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结构方法、外观装饰的顺序来展开的。
(2)作者在总结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时,并不是平均用力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①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②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③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④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⑤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二、细部探微3.作者在总结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为什么称之为“中国建筑的‘文法’”?你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请探究一下,并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语文必修《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识记本文作者的有关情况,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说明的顺序及说明方法。
(3)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使其产生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说明的顺序及说明方法。
(2)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使其产生民族自豪感。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法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科普文的学习要点:(1)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引用、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列数字、分类别、列图表、作诠释、作假设。
(2)说明对象(3)说明顺序2、科普文的语言特点:(1)内容上的科学性(2)结构上的条理性(3)语言的准确性、趣味性3、走进作者(1)梁思成(1901—1972),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
现代建筑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长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
曾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的设计。
(2)梁思成与林徽因他俩一个是梁启超的公子,一个是林长民的千金;一位是建筑巨匠,一位是绝艳才女。
他们一世情缘,共同创造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两座丰碑,把亲手设计的国徽送上了天安门城楼。
他不计国仇家恨,力使奈良,京都的古建筑免遭盟军的轰炸,代表中国参加了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她出众的才貌令万种风情的徐志摩诗兴大作,使抑情重理的金岳霖冥思独想。
20岁的林徽因以才貌双全闻名于北京上层文化圈。
20世纪30年代她业余创作出了具有专业水准的文学作品,其范围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个领域,在京派作家圈中声誉鹊起;林徽因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她与梁思成情投意合的美满婚姻,与徐志摩、金岳霖之间超凡脱俗的亲密友情……在她生前,没有人能够忽视她的存在。
甚至林徽因的早逝,也留给同辈亲友惘然的失落,因为她的离去,也预示着他们最具创造力的黄金年华的结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1
仰zhān凛冽lín泣chuò官fù
学chuò
3.解词语
①体系:
②帷幕:
③文法:
④承托:
⑤接榫:
⑥惯例:
4.辨用法
①典范典型
(1)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
(2)我们要敢于树立,倡导见义勇为的新风尚。
②遵循遵守
(1)它们都是中国建筑的词汇,着中国建筑的文法。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借鉴。
2.通过对文章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激发对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警惕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要点预览
本文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况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3.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这证明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的,并且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
(2)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并不意味着学习的________,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每个人必须不断学习。
(3)国际社会一致认为,以色列对黎巴嫩的战争行为,严重________了中东地区的和平。
C.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在内。
D.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将分三步实施:一是“绕”,即卫星绕月飞行;二是“落”,即探测装置登上月球;三是“回”,即采集月壤样品返回地球。
2020高中语文课下能力提升(十一)第四单元第十一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课下能力提高 ( 十一 )中国建筑的特点( 时间: 40 分钟分值:42分)一、基础稳固(15 分,每题 3 分)1.挨次填入以下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合适的一项为哪一项()(1)中国的建筑系统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________的建筑系统。
(2)考古学家所 ________的殷代旧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 15 世纪,这个独到的系统已经基本形成了。
(3) 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建筑,环绕着一个________若干个庭院 ________天井建筑而成。
A.独到发掘或/或B.独到发现和/和C.独到发现或/或D.独到发掘和/和分析:选 A独到:特有的、特其他。
独到:独出心裁的( 多指好的 ) 。
发掘:发掘埋藏在地下的东西;发现:经过研究、探究等看到或找到古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
或:表选择;和:表并列。
()2.以下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①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古典建筑的熟习到了入迷入化的程度,每一梁每一柱的作用他都能....讲得井井有条。
②针对在古建筑上信笔涂鸦的问题,市政府管理部门拟订了一系列举措,....以期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痼疾。
③《湄公河行动》如国产电影的一剂强心针,适应世界电影工业水平却又不盲目效颦,经过塑造两位有血有肉的硬汉形象,彰显了公民精神,令观众大快人心....。
④为鼎力实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我区组建了科学健身指导团,深入乡村和社区进行现场指导和培训,把一些民众喜闻乐道、简单易学的科学健身项目送到广大农民民众中去,....让社区农民真实感觉科学健身带来的活力和魅力。
⑤一些城市在明知自己不合适或许没有能力的状况下,却偏要投入大批的人力物力去建设地铁,最后得失相当,这无异于火中取栗。
....⑥为了使国学教育有实效,在浩如烟海的国学书本中排沙简金,是我们一定做好的事情,....教师和家长都应成为“把关者”。
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④⑥ D .③⑤⑥分析:选 A①入迷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4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建筑的特征》导学案高二语文组【课标要求】1.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2.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3.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课标分解】1.本单元学习自然科学小,要把握这一文体的相关特征。
2.熟读课文,积累字词句,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3.通过阅读文章,了解建筑领域的相关知识,体会的建筑美。
4.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体会比喻手法的运用效果。
【预习案】一、预习提示1.通读文章,扫清字词,完成预习案习题。
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和网络资源了解文中相关的专业名词和术语。
2.再读文章,理清文章结构,总结归纳建筑的九个特征。
3.三读文章,体会文章的语言特征,品析比喻手法的运用。
二、知识衔接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
广东省新会县人,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长子。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72年。
历任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古代建筑的专著和。
同时他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教学目标知识: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能力: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德育: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知识衔接(一)文体知识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
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
它有以下特点:1、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
2、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
3、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
4、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以增加可读性。
(二)作家: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
梁思成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三)说明文有关知识1、作为说明文,说明事物要有一定的顺序,那么说明文的顺序主要有哪些?明确: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程序顺序。
2、说明文在说明事物时会适当的运用一些说明方法,那么说明文的主要说明方法有哪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引用、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这10种。
3、说明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说明文语言有两种:一种是生动活泼,一种是平实简明。
基于说明文科学性这一特点,说明文语言的一个主要特征便是准确性。
它主要表现在对知识表达上的科学性和严密性。
二、自主学习思考题1、给加点字注音。
帷幕(wéi)屋脊(jǐ)接榫(sǔn)穹窿(qióng )埋怨(mán)埋葬(mái)翘起(qiào)翘首以盼(qiáo)点缀(zhuì)辍学(chuò)厦门(xià)高楼大厦(shà)角色(jué)凤毛麟角(jiǎo)门槛(kǎn)直栏横槛(jiàn)哺育(bǔ)发掘(jué)墁地(màn)斗拱(gǒng)屋檩(lǐn)对称(chén)额枋(fāng)水榭(xiè)轩(xuān)2、形似字辨析(1)坊舫枋(3)缅湎腼偭(2)檩廪凛(4)缀辍啜掇3、分辨词义独特独到独特:独有的、特别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的特征》【使用说明】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
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
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
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预习案】一、基础知识作者背景介绍梁思成,1901年4月生,广东省新会县人。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近代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之子。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他的学术著述,《清代营造则例》《宋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史》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整理其中成语的意思。
帷.幕()屋脊.()接榫.()穹.窿()埋.怨()埋.葬()翘.起()翘.首以盼()点缀.()辍.学()厦.门()角.色()高楼大厦.()凤毛麟.角()门槛.()直栏横槛()哺.育()二、阅读引导感知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一层:(一)(二)第二层:(三)(三)(四)(五)第三层:(六)第三部分:三、阅读批注和质疑质疑1质疑2质疑3【探究案】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完成探究一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探究二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探究三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说到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把建筑的“风格和和手法”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它们有何共同点?探究四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训练案】一、综合训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缅.甸(miǎn)帷.幕(wéi)接榫.(sǔn)柁.墩(tuó)B.抱厦.(xià)额枋.(fānɡ)脊.吻(jǐ)轮廓.(kuò)C.水榭.(xiè)一轩.(xuān)穹.宇(qiónɡ)纯粹.(cuì)D.夹.道(jiā)点缀.(zhuì)露.台(lù)墁.地(màn)2.下列横线处依次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这些地区的建筑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A.或或或 B.和既又 C.或既又 D.和或或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中国寺庙建筑宏大精美,因势构筑巧思妙想,真可谓鬼斧神工,令人叹服。
B.他购买彩票,连续两次中奖,真是左右逢源。
C.妻子初见他时大吃一惊,只见他满目疮痍,真没想到他的皮肤病竟如此严重。
D.他是个饱学之士,为人谦和,气度不凡,真是个附庸风雅的谦谦君子。
4.依次填入下面两个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建筑是凝固的诗:;。
诗有古诗和现代诗,建筑也有古今之分,泾渭分明。
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
爱,特别是母爱,对他来说,就是这样一份沉甸甸的卵石。
①或神采飞扬,透着现代的气息②或庄重沉稳,带着岁月的沧桑③压迫着人们的心灵④改变着人生的轨迹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5.全文的整体结构是怎样的?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
B.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
C.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
D.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
6.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B.(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C.(五)举折,举架以及它们的作用D.屋顶及色彩。
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
中国建筑的“文法”梁思成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
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
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
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
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粱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
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
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椽、檩、楹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词汇”了。
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做“斗拱”。
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
它不仅可以承托粱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
《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
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
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但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
全座建筑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
宋时把每一构材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榫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称作“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做作法”和“瓦作做法”等。
屋顶属于“瓦作做法”。
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
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椽”和承托出檐的斗拱,给予中国建筑以特殊风格和无可比拟的杰出姿态,这都是内中木构使然,因为坡的曲面和檐的曲线,都是由于结构中的“举架法”的逐渐垒进升高而成。
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油饰本是为保护木材而用的。
在这方面中国工匠充分地表现出创造性。
他们使用各种颜色在梁枋上作妍丽繁复的彩绘,但主要的却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而以金为点缀,所谓“青绿点金”,柱和门窗则只用纯色的朱红或黑色的漆料,这样,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
至于建筑物之间的组合,即对于空间的处理,我们的祖先更是表现了无比的智慧。
院落组织是中国建筑在平面上的特征,无论是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庑、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连的院落。
这种庭院,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
这样便适应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自然要求,供给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
数千年来,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
一样,在一个城市部署方面,我们祖国的空间处理同欧洲系统的不同,主要也是在这种庭院的应用上。
7.下列对斗拱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整座建筑物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是根据它们相对于拱的宽度,按倍数或分数计算出来的。
B.用斗拱承托梁枋,是为了减缓梁枋直接压在木柱上所产生的剪力,以消除梁折断的危机。
C.斗拱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既可以用来承托梁枋和出檐,也可以用来装饰美化建筑物。
D.檐下彩绘的梁枋斗拱,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色彩显得更加绚丽,艺术效果格外强烈。
8.下列涉及中国建筑“文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建筑屋顶的辉煌,表面上出自瓦脊、脊吻、重脊和脊兽等的奇妙组合,实际上全都源自建筑物内部的木构。
B.盖顶的瓦,有一些具有双重功能,既能在结构上发挥作用,也能成为美化屋顶的饰物,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C.梁枋上妍丽繁复的彩绘,使用了各种颜色,主要的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并以金为点缀,这就是“青绿点金”。
D.如果说“彩画作做法”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文法”,那么木柱和门窗上朱红或黑色的漆料,就应该是它的“语汇”。
9.下列对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A.在中国,无论官署寺院还是住宅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辅建筑物按一定的布局规则组合而成的一个庭院。
B.把阳光、花木等引入到建筑范围内,打通内外,让居住者尽享无限空间带来的生趣,并使建筑更加活泼和适用。
C.数千年来,遍及中国的构型各异的建筑,从富丽堂皇的宫廷到简陋朴素的民居,无一不是同一结构的院落。
D.院落组织有主有次,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在空间处理上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10.本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多种“文法”,请列举其中的三种。
二、学习本课后我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