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路识其真 ——谈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合集下载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谈谈语文教学的思路教学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谈谈语文教学的思路教学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谈谈语文教学的思路教学
刘国辉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研究》
【年(卷),期】2012(000)009
【摘要】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二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强调在阅读文章时,要想真正理解作者对事物的真切认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情实感,领会作者写文章的真正意图,首先应理清作者写作的思想路径,即思路。

对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第三学段就提出这样的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总页数】3页(P18-20)
【作者】刘国辉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美林中心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语文教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 [J], 肖俊宇
2.@@@@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J], 熊建峰
3.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J], 熊建峰;
4.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初中语文常见文体写作思路例谈 [J], 虞菊
5.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谈语文课的段落教学 [J], 洪宗礼;程良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

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叶圣陶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阅读教学必须遵循作者的思路,才能引导学生求得真知。

下面谈谈我在叶老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运用“导路求真”法进行阅读教学的体会。

一、遵思路,纲举目张思路,是作者思考的线索、思维的轨迹。

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整体,都有一条或几条线索贯穿全文。

阅读教学遵思路、抓主线,就能纲举目张。

遵路,体现了整体性原则。

不少老师在开始教一篇课文时,都是初读课文,说说“写了什么”,并谓之为从整体出发。

可是学生在说课文大意时常常颠三倒四,言而无序。

这不能光是责怪学生概括能力差,主要还是未能把握文章脉络。

只有理清文路,才能真正达到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

遵路,利于提高阅读能力。

循着作者的思路展开,阅读就能迅速地理清层次,捕捉中心,读懂读通。

如果学生抓住思路发展的线索,掌握了拎线串珠的阅读方法,阅读和理解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遵路,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

文章的思路并不一定都是显而易见的。

琢磨文章的内在联系,往往比一词一句的理解难度更大,它必须有一个比较分析、归纳综合、逻辑推理的过程。

如果教师重视这一过程,引导得法,这将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

二、拟教路,牵线搭桥文路与学路并不是一致的,这就要求教师去为沟通作者与学生之间的思路牵线搭桥。

首先,教师要研透教材,悟其神,入其境,动其情,然后再研究教法,精心设计教学思路。

1. 课题引路。

课题,可称之为路标,沿路标寻思路,“捷”径通幽。

如我在教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盗火》时,先让学生找出题目的中心词――“盗火”,接着让学生围绕中心词,提出问题,(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盗火?又怎样盗火的?盗火后发生了什么情况?最后结果怎样?)再展开学习、研究、感悟,这样,很快就抓住了本文的脉络:(起因) 地球上没有火种,人类生活困苦。

(经过) 用茴香树的枝条从太阳车中偷取了火种,把火种带到人间,人类有了大进步,但他却被绑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被鹫鹰啄食。

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语文教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

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语文教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
连 上 的 .后 一 段 跟 前 一 段 怎 么 连 上 的 .某 一 句 跟前 面 哪 一 句 有 关 系 . 某
比 比 皆 是 .学 生 往 往 能 走 进 一 篇 课 文 . 走 不 出 一 篇 课 文— — 不识 庐 山 却
真面 目, 只缘 身在 此 山 中 。 句 话 . 一 理
为 了 表 达 一 定 的 “ 想 ”而 “ 想 ” 思 . 思 的
课 程 标 准 的 这 一 要求 . 得 我 们 值 细 细 品 味 , 深 思 考 , 心 实 践 , 要 深 悉 它 求 我 们 在 教 学 中潜 心 关 注 理 清 思 路 的教 学 . 真正 把 课 程 标 准 的要 求 落 到 实处 。 三 . 清 思路 是 读 懂 一 篇 文章 的 理
而 不 迷 失 方 向 . 能 真 正 理 解 作 者 表 才
达 了什 么 . 怎 么 表 达 的 是
把 一 番 话 一 篇 文 章 比 作 思 想 走 的 一 条 路 思 想 从 什 么 地 方 出 发 . 样 一 怎 步 一 步 往 前 走 . 后 达 到 这 条 路 的 终 最 点 ” 番话 一篇 文 章 的最 终 目的 是 一
不 是 个 单 纯 的方 法 技 巧 问题 . 法 当 方
逻 辑 .能顺 着 作 者 的思 路 披 文 人 情 . 体 会 真 意 . 悟 情 感 二 是 懂 得 不 同 领 文 体 有 不 同 的 思路 明性 文 章 一 般 说 是 抓 住 要 点 . 类 叙 述 的 . 点 与 要 分 要 点 间 的 组 织 .类 别 与类 别 间 的安 排 . 就 是 此 类 文 体 的 思路 . 须 引 导 学 生 必 领 悟 我 们 的 教 学 不 能 始终 陷在 一 要 点 或 一 类 别 中 打 圈 圈 .始 终 出 不来 。 叙 事 性 作 品 一 般 有 一 个事 件 的经 过 . 作 者 是 怎 么 叙 述 这 一 事件 的 . 序 怎 顺 样 . 循 什 么 逻 辑 . 一 条 怎 样 的 思 遵 有

文思有路,遵路识真,精准分析思路结构

文思有路,遵路识真,精准分析思路结构

③时空线有层次清晰、结构明了的作用
结构方面:
赋予物象以丰富的内 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物象(物线) 涵和情感,围绕物象 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展开行文
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内容方面:
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
以人物的变化、更换, ②揭示主题
人物(人线) 或人物之间的关系发 特殊方面:
展组织行文
①物线有象征、呼应作用,增添诗意
四、句段作用
内容 引出对象,引入话题;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奠定基 层面 调;开篇点题
开头 结构 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做铺垫;先抑(扬)后扬(抑); 句段 层面 照应题目
表达 效果
激发兴趣,引人入胜
结尾 句段
内容 层面 结构 层面 表达 效果
点明中心,揭示主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 主旨 呼应标题;首尾呼应;卒章显志,总结全文
②情线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
③时空线有层次清晰、结构明了的作用
结构方面:
感情/心理 (情线)
以情感的脉络或心 理状态的变化来组 织行文
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内容方面:
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
②揭示主题
事件 (事线)
以某个中心事件为 中心组织行文
特殊方面: ①物线有象征、呼应作用,增添诗意 ②情线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
题型规范 精准把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火车穿越的身与心
阿来 ①离开格尔木,从海拔4 100多米的玉珠峰车站开始,我们一路都在 用汽车追赶试运行的火车,借此反复感受青藏高原上从未有过的机械与 钢铁巨大力量的冲击。 ②我驾驶着吉普在高旷的青藏路上奔驰,一次次冲到火车前方,等 待火车蜿蜒着驶近,感受火车从面前不远处轰隆着经过时,脚下的地面 传导到心中的轻轻震颤,再目送它从某个山口处消失。

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

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章荣耀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09年第08期“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叶圣陶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阅读教学必须遵循作者的思路,才能引导学生求得真知。

下面谈谈我在叶老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运用“导路求真”法进行阅读教学的体会。

一、遵思路,纲举目张思路,是作者思考的线索、思维的轨迹。

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整体,都有一条或几条线索贯穿全文。

阅读教学遵思路、抓主线,就能纲举目张。

遵路,体现了整体性原则。

不少老师在开始教一篇课文时,都是初读课文,说说“写了什么”,并谓之为从整体出发。

可是学生在说课文大意时常常颠三倒四,言而无序。

这不能光是责怪学生概括能力差,主要还是未能把握文章脉络。

只有理清文路,才能真正达到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

遵路,利于提高阅读能力。

循着作者的思路展开,阅读就能迅速地理清层次,捕捉中心,读懂读通。

如果学生抓住思路发展的线索,掌握了拎线串珠的阅读方法,阅读和理解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遵路,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

文章的思路并不一定都是显而易见的。

琢磨文章的内在联系,往往比一词一句的理解难度更大,它必须有一个比较分析、归纳综合、逻辑推理的过程。

如果教师重视这一过程,引导得法,这将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

二、拟教路,牵线搭桥文路与学路并不是一致的,这就要求教师去为沟通作者与学生之间的思路牵线搭桥。

首先,教师要研透教材,悟其神,入其境,动其情,然后再研究教法,精心设计教学思路。

1. 课题引路。

课题,可称之为路标,沿路标寻思路,“捷”径通幽。

如我在教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盗火》时,先让学生找出题目的中心词——“盗火”,接着让学生围绕中心词,提出问题,(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盗火?又怎样盗火的?盗火后发生了什么情况?最后结果怎样?)再展开学习、研究、感悟,这样,很快就抓住了本文的脉络:(起因) 地球上没有火种,人类生活困苦。

(经过) 用茴香树的枝条从太阳车中偷取了火种,把火种带到人间,人类有了大进步,但他却被绑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被鹫鹰啄食。

语文高考复习板块 散文阅读 学案 精准分析思路结构—文思有路遵路识真 (一)

语文高考复习板块 散文阅读 学案 精准分析思路结构—文思有路遵路识真 (一)

语文高考复习板块散文阅读学案精准分析思路结构—文思有路遵路识真 (一)语文高考复习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其中散文阅读是一个重要的板块。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散文阅读,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一份学案——“文思有路遵路识真”。

一、文思有路在阅读散文时,我们需要有一条思路,不能漫无目的地读,否则就会浪费时间。

要根据文章的题目和段落大意,整理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观点。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先扫一遍全文,了解文章的结构和脉络,然后逐段分析,找出段落的中心思想,并与整个文章的主旨相呼应。

二、结构合理散文通常是由几个自成一体的段落构成,每个段落都有一个中心思想。

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我们需要了解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联系和整个文章的结构。

在阅读散文时,我们要逐段分析,找出每一段的中心思想,并把它们组合成一个完整的脉络。

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结构,感受作者的行文风格和文思流畅。

三、遵路识真散文是为表达作者的真实思想和感受而写的。

在阅读时,我们需要关注作者的情感表达和立场态度,发现文章中的感人之处,引导自己思考。

同时,我们需要了解文章的背景和时代背景,从中寻找文章的内在联系和主旨,领悟文章所反映的道德观、价值观和文化背景,从而提升对文学的感悟力以及阅读的深入度。

四、精准分析文章中通常会有一些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我们需要仔细阅读,理解每一个句子的含义,并注重简化、概括和归纳。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词义、搭配和用法,把握文章的语言风格,从而提升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总之,散文阅读是语文高考复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板块,它不仅考察对语言运用的掌握,更考察对文学的理解和文化的感悟。

因此,我们需要遵循“文思有路遵路识真”的原则,细致阅读,精准分析,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为高考取得优异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21版:文思有路,遵路识真,精准分析散文结构

21版:文思有路,遵路识真,精准分析散文结构

突破一文思有路,遵路识真,精准分析散文结构[导语]“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能够精准分析散文结构,既是散文阅读的关键能力,又是高考散文考查的重要内容。

分析散文结构,就是要弄清散文的线索,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

为此,散文结构复习就是要强化对散文结构的把握能力,顺利地解答线索、构思,句段作用三种主要题型。

1.填空与简答(1)古人在解读文章时非常强调“文脉”“意脉”的作用。

王漫教授认为散文学习可以“抓线索”,并进一步指出“最好的线索不是事物,而是人的感情变化”。

因此,阅读散文,应该由表及里,通过品味语言以及人、事、物、景这些写作对象来体味作者的情思。

(2)郁达夫《故都的秋》写了五幅秋景图: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闲人、秋日胜景。

这五幅图景的内在关联是什么?请简述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依仗“悲凉”情绪联结在一起。

“清晨静观”强调的是破败荒芜以及牵牛花的冷色调;“落蕊轻扫”强调的是生命来无踪去无痕的落寞;“秋蝉残鸣”强调的是来日无多的衰弱;“秋雨闲人”强调的是人生几度秋凉,流年已逝的感慨;“秋日胜景”强调的是盛极而衰,“胜景”是终结前的狂欢。

2.温习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把握其结构特点。

(1)本文的线索不止一条,有情感线、游踪线、时空线。

(2)“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全文结构中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引领全篇,是文眼句。

②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3)文章4~6段集中写荷塘、月色,这三段是按照空间顺序写的,由低到高,由内到外。

(4)联想是散文的翅膀,文章7~9段是联想部分。

从4~6段写到7~9段,是按照由实到虚的思路写的。

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陆霞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20年第01期“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这是叶圣陶先生的名言。

学生在面对教材文本内容时,需要有梳理思路的自觉意识,唯有理清文本思路,才能走进内容核心,引发情感共鸣,自然形成学习认知。

高中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经验积累,对文本思路的把握有各自的方法,但大多没有形成认知体系,在文章思路梳理中难免出现一些困惑,因此,教师针对学生思维实际做出教学引导,其契合性更高。

一、紧扣课题探寻思路课文题目往往是文本的“文眼”或者是“线索”,也可能是文本主题的呈现,从解题角度展开文本思路梳理,能够顺利找到文本解读入口。

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对文本题目展开深度解析,找出其关键词,从关键词出发,对文本主题情感等因素展开深度发掘,给学生顺利进入文本核心创造条件。

所谓“文眼”,是指集中体现文本主要内容和情感思想的关键词。

一旦确定了“文眼”位置,自然能够找到打开文本解读大门的金钥匙。

如教学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教师先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解读:这个题目是由偏正短语组成的,其中心词是什么呢?学生都能够顺利找到“冬景”。

教师继续引导:“江南的冬景是什么样子呢?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展开描写的呢?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江南冬景持什么态度呢?”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开始阅读,课堂气氛逐渐活跃起来。

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对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一些解读。

在课堂展示阶段,学生大多能够顺利进入文本核心,对相关问题展开深度思考,并给出比较贴近的答案。

有学生认为,作者利用对比的方法,将江南的冬景和北方的冬景进行比较,写出江南冬景的温柔和娇媚,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说明江南冬景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是极高的。

教师借助题解展开阅读引导,给学生提供清晰的操作思路。

从学生阅读感知中能够看出,教师的引导是比较有针对性的,学生都能够顺利进入阅读节奏,形成崭新阅读认知。

很显然,这篇课文的题目集中体现了文本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以此展开阅读学习,为学生阅读奠定基础,促使学生展开进一步的思考。

语文高考复习板块8 散文阅读 学案59 精准分析思路结构—文思有路,遵路识真

语文高考复习板块8 散文阅读 学案59 精准分析思路结构—文思有路,遵路识真

学案59精准分析思路结构——文思有路,遵路识真知识清单(十五)思路结构散文与诗是我的双目,任缺其一,世界就不成立体。

——著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作为一种文体,好处甚多。

一石之嶙,可以为文。

一水之波,可以写意。

一花之瓣,可以破题。

实在自由。

——剧作家骆文一、散文的概念与特征1.概念《辞海》说,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统称“散文”。

广义上:泛指除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类别集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

狭义上: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文学体裁。

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形式。

作者往往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感悟,深入地挖掘其中的内涵与哲理。

2.特征(1)纪实性强散文具有较强的纪实性质,主张“大实小虚”,即在保持题材大体真实的前提下,可以虚构某些细节,乃至某个次要人物。

尽管可以虚构,但散文中的情感绝对是真实的,这一点也是散文真实性的一个重要侧面。

(2)形散神聚“形散神聚”中的“形”指的是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等,“形”的“散”体现在联想的广泛、时空的纵横等方面;“神”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神聚”是指表达的思想、感情、主旨等是明确、集中、统一的。

要想把“散”的材料凝聚为“神”,在结构上往往需要一条线索,把那些“散”的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取材广泛题材广泛,不受时空限制,联想丰富。

(4)形式灵活结构多种多样,表达方式自由,语言运用灵活。

(5)语言优美讲究文采,注意节奏,诗意浓郁。

二、散文种类及高考重点考查文体1.种类散文类别文体特点表现手法代表作品写景状物散文写景散文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表现主题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荷塘月色》状物散文描摹刻画具体物件,托物寄意或赋予社会内容情感托物言志、象征《线条之美》写人叙事散文选取一个侧面或片段记人叙事叙述、描写《记念刘和珍君》议论说理散文以议论为主,文笔灵活,寓哲理于形象议论、象征《我与地坛》2.高考重点考查文体——文化游记散文(1)概念以文化意味突出、文化含量丰富的社会现象或自然景观为写作对象,通过游历名人、文化古迹的方式,咏史怀古,阐发作者的认识和评价,有时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借古讽今,引发人们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的散文形式。

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

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育专家叶圣陶老先生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策。

”叶圣陶老先生的这个教学理念,揭示了在阅读教学中抓住文章思路的重要性。

因为读文章掌握了文章的思路,就便于理解文章的主旨;写文章讲究文章的思路,就便于布局谋篇,表达自己的思想。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就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努力这两项任务中,找到了一个训练的共同点。

如何抓住文章思路,组织课堂教学呢?一、要抓住文章的思路,教师必须有一条明确的教学思路。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矛盾。

作为矛盾主要方面的教师必须在摸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合理地设计自己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理解课文。

《少年闰土》一文,作者采用倒叙的手法,一开始就把所要介绍的人物介绍出来,然后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特点,逐步回忆、依次叙述,一步一步地刻画出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

这篇文章属于倒叙式的纵向思路。

掌握了文章思路,我又根据学生思维特点,安排自己的教学思路。

全文分三课时教学,第一课时是预习,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理清文章条理、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目的是让学生先熟悉课文,探索一下文章思路。

第二、三课时是分段讲读课文,采取边读、边画、边思、边议的教学方法,讨论闰土外貌、动作、语言方面的特点,结合重点训练项目,引导学生掌握文章思路。

在第二课时的复习提问中,我设计了两个问题:这篇文章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叙述的?作者又是如何安排材料的?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不仅揭示了文章思路的顺逆关系,而且为课文的分段、讲段意、揭示作者的行文线索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思路。

在此基础上,我在讲课文时,并不是按照作者的行文线索逐段以此讲读,而是从课文的中心入手,直奔重点段落,以“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作者在描述少年闰土的特点时是从哪几方面写的?”这两个问题把学生带入了第三段的学习。

小学语文论文-阅读教学,“遵路识斯真”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阅读教学,“遵路识斯真”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阅读教学,“遵路识斯真”人教版新课标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提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意思是说作者写文章的时候一定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做”,作为读者要把握住这个思路,遵循这个思路去反复阅读文章,才能了解作者谋篇布局,构思立意的真谛所在。

叶老的这句话对于我们的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但,现实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严重忽略了它。

透视当前的语文课堂,我们不难发现教学中“阅读是阅读,习作是写作”,阅读与习作被分离成了两条线。

老师们多习惯于把阅读教学的重心放在对课文内容的朗读和感悟上,以读为主线往往演绎为一读到底,一读了之。

教学的着力点过多地放在文本的多元解读方面,特别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提出来以后,阅读教学往往只落向了精神的层面。

这些都让语文教学变得轻浮、窄化,以致缺失了自身应有的浓郁的语文味道。

虽然近期的小学语文课堂开始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但是,因为不在“路”上,我们看到学生在“片段”的学习中为语言而品语言的无病呻吟屡见不鲜,我们看到“点滴式”的急功近利般的短线模仿此起彼伏。

老师意在让学生反复推敲,似乎在挖深钻透,但多是断章取义,盲人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似乎并未真正有效地走进文本。

潘新和先生说:“阅读教学如果只停留在文字表层语义的读懂上,着眼于肢解文本,就没能真正进入到作者的言语生命中去,阅读没有延伸到写作,那是没有完成的阅读。

”课程标准在高年级段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这段话一方面告诉我们不能忘记了探“路”,另一方面也隐含了读与写的互联关系。

在教学中许多老师对此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即使认识到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却无从着手。

为什么教学已然如此努力,学生的读写水平仍未见显著提升?在笔者看来,关键的问题是我们的阅读教学确实太“纯阅读”了,进一步地说我们的阅读教学严重忽略了“遵路识斯真”这一纲领性的指针。

作文须有径循路识斯真——初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序列研究

作文须有径循路识斯真——初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序列研究
记叙 的 区别 并 学 会 简 单 议 论 ; 做 到发 表 观点 或 看 法 时 有 理 有 据 , 条理清晰 ;为今后的议论文写作 积 累 大量 的 素材 。笔者 有 针对 性 地设计 了四项 活动 :

序 列 构建 的特 点
1 学 性 . 科 以写作学基本原理 为指导 , 以初中语文《 新课程标准》 中议论
工作或语文教学写一份建议 书 , 既要 陈述 建 议又 要说 明理 由 。这 样做 的 目的是让 学生 结合 学 习生 活 进 行 “ 论 ”破 除 学 生 “ 论 议 , 议 文 ” 写 的心理 障碍 。 难
4 一份 小组 讨论 发 言稿 . 写 在七年级上册 《 追寻人类起 源》 综合性学习活动 中, 我让学生
无 字之 书— —每 天 收看 、收听 新 闻十五 分钟 , 到 “ 做 家事 、 国事 、 天 下 事 , 关 心 ” 勤 录 ” 是 勤 事事 。“ 就 于抄 录、 整理所学 内容 , 做好信息 的积累与储存工作。“ 多背” 就是
须翻越的一座高山, 中语文《 初 新 课程标准》 对此的要求是“ 写简单 的议论文 . 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 。 然而 , 作为教学最重要的载体 , 现 行 人 教版 初 中语 文教 材在 议论 文 写 作教学 上却无 明显 的专 题序 列, 而是 星 星点 点地 分布 在 “ 讨 研 与练 习” “ 、写作 ・ 口语交 际・ 综合 性 学 习” 议 论 文写 作教 学 的阶 中。 段 目标 、每次训练的具体 目标均 无 明确规定,学生议论文写作能 力 螺旋 型 上升 的层 级 不 明显 。在 实 际教学 中 ,议论 文 写作 教 学则 存 在 着淡 化 的倾 向 。不 仅 语 文教 师 感 到难 以适 从 ,学生 在 语 文九 年 级期末 考试 和学业 评价测 试

“遵路识斯真”

“遵路识斯真”

“遵路识斯真”作者:薛美霞来源:《教育·综合视线》2019年第06期每每评课之时,常常听评课者说:“这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新颖……”清晰的教学思路是一堂好课的必然追求,是课堂学习的理想境界。

那么,清晰的教学思路从哪里来呢?“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

学子由是进,智瞻德日新。

文理亦晓畅,习焉术渐纯。

”每当备课读文时,我总想到叶圣陶先生的这段话。

这段话已成为我备读课文的指南针和第一要义,受用至今。

每一篇文章不论长短都有一条思路,一切字词甚至标点符号都围绕着这条思路而展开。

因此,备课之时,我首先静下心来反反复复研读课文,直到课文的思路清晰地呈现在眼前,然后继续在这“路”上细细观察,慢慢找寻,直到采摘到“这条路”上最亮丽最动人的“花儿”——“文里”的“字词句”。

此时,我胸中的教学设计方案也就明朗起来,对这堂课也就充满了成功的信心。

回想备读《鸟语》的整个过程,越发觉得叶圣陶先生的话乃至理名言,我仿佛找到了一把备课的金钥匙。

《鸟语》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充满童趣而又寓理巧妙的课文。

初读时,觉得文章一般,也没有什么好“开掘”的;可在一口气读了五六遍之后,教学的灵感就开始被全文清新活泼的文字、充实丰厚的内容、恬淡绵长的意蕴所激发。

文章篇幅较长,我得先让学生通过阅读掌握课文清晰的写作思路:“我”生在农村,从小爱听鸟语——与鸟对话、交流——猜想鸟语,领悟内涵——与鸟建立深厚友情。

思路掌握了,接着就引导学生学习领悟作者是怎样写的。

这篇文章看似平淡,其实作者还是非常注意布局谋篇、遣词用句的:文章开门见山,点出了“我”从小就爱鸟,爱听鸟儿们歌唱和软语。

接着,援引古代传说,进一步道出了心声:“我多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公冶长’啊!”然后用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强化了自己的心态——“即使得不到大肥羊的犒赏,能跟鸟儿们谈谈心,聊聊天,结为好友,听它们讲讲鸟类王国的趣事,也是很快意的。

高中语文复习 板块三 学案16 分析思路结构——文思有路,遵路识真

高中语文复习 板块三 学案16 分析思路结构——文思有路,遵路识真

知识导图一:不同散文的行文思路
类别
行文思路
写景状 引出写作对象→状景咏物,时空拓展→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 物散文 衬→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抒情议论,升华主旨
写人叙 写作缘起→写人记事→穿插场景、细节→抒发情感,总结感悟
事散文 议论说 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联想议 理散文 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 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 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 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 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 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 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 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 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 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 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局部思路
文线索, 很少涉及
全国Ⅲ卷
《记忆里的光》
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 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
句段。 标题在全文构 ②分值高, 思中的作用 难度大。
知识图要
(说明:“整体构思”各部分内容间有交叉。)
活 动 一 借助教材,理解结构知识
(一)理解散文行文思路与线索 结合本学案“知识图要”导图,参照下面所提供的两个知识导图, 温习所学的散文,思考其谋篇布局,填写表格。

高考语文散文备考考点解读之 遵路识真,梳理赏析——散文结构

高考语文散文备考考点解读之 遵路识真,梳理赏析——散文结构

返回
一天晚上,真要付诸行动了,却只集合起我和三个大一点的同 学。离我们村最近的火车站叫姚官屯,十来里地,当时对我来说, 就像天边儿一样远。最恐怖的是要穿过村西一大片浓密的森林,里 面长满奇形怪状的参天大树。森林中间还有一片凶恶的坟场,曾经 听过的所有鬼故事,几乎都发生在那里面,即便大白天我一个人也 不敢从里面穿过。进了林子以后我们都不敢出声了,我怕被落下, 不得不一路小跑,我跑他们也跑,越跑就越瘆得慌,只觉得每根头 发梢都竖了起来。当时天气已经很凉,跑出林子后却浑身都湿透了。
返回
[参考答案] ①萌生念头:大同学对火车形象的描述, 让“我”萌生看火车的念头。②付诸行动:夜间穿过坟场, 耳朵贴在铁轨上,写出“我”看火车时的兴奋与好奇。③抒 发感受:火车头上挂着光芒闪烁的镰刀锤头图案,让“我” 感到特别,也感到亲切。
返回
[误区规避] 遗漏要点,归纳不准确
错例分析
纠误措施
错误答案:①夜里穿过令人恐惧的森林坟场 阅读文本要注
返回
好不容易奔到铁道边上,强烈的兴奋和好奇立刻赶跑了心里的 恐惧,我们迫不及待地将耳朵贴在道轨上。大同学说有火车过来会 先从道轨上听到。我屏住气听了好半天,却什么动静也听不到,甚 至连虫子的叫声都没有,四野漆黑而安静。一只耳朵被铁轨冰得太 疼了,就换另一只耳朵贴上去,生怕错过火车开过来的讯息。铁轨 上终于有了动静,嘎登嘎登……由轻到重,由弱到强,响声越来越 大,直到半个脸都感觉到了它的震动,领头的同学一声吆喝,我们 都跑到路基下面去等着。
(情 组 结5)构感织以的材作变料者化,的脉安思想络排、比情别中走如感人国向余的对需现秋变废要代雨化墟废。的脉的墟络看文《来法化废写,,墟的认保》,为存,先应历就后当史是写保废按了存墟照自废是思己墟为想和,了、

有“理”乃得精遵“路”方见真——语文教学中理清授课思路浅谈

有“理”乃得精遵“路”方见真——语文教学中理清授课思路浅谈

有“理”乃得精遵“路”方见真——语文教学中理清授课思路浅谈摘要:一节语文课的成功,不但取决于教师对文本透彻的解读,更取决于高度清晰的科学的艺术化的授课思路。

所以,当我们熟悉了文本、吃透了文本、掌握了文本之后,更重要的就是要在纷繁复杂的文本信息中修出一条能够解决教学重难点的高速公路,让所有的信息条理化,板块化,主题化,让你迅速地找到教学这一篇文章最佳的突破口。

那么解决教学问题,达成教学目标就会成为一条艺术化的过程,美不胜收,妙不可言。

怎样的思路就好?怎样的安排科学?怎样的表达有效?怎样的活动务实?这些都需要在备课中常思,深思,凝思。

关键词:小学语文授课思路首先,理逻辑。

语文课有好多种类型,但是从阅读感受来看无外乎有三种,一种是以情动人,这一类别的文章故事性强,情节生动,教师不管从哪个方面去入手都会有一种信手拈来的感受;另一种是以理服人,这一类文章思路严谨,表达简洁,哲理丰富,深入浅出,教师一定要选好一个突破口,触类旁通,机智表现;当然,都还有一些文章是入情入理的美文,让你感觉到文章的一种哲思,领略文章的气势,洞悉作者的睿智,感受作者的济世情怀。

如教学郑振铎的《猫》,可以引导对学生进行理性思维训练。

抓住文中“我的良心受伤了”一句,让学生讨论“良心在文章里你觉得包含哪些内容?”这一问题。

或让学生思考文中“妄下断语”的表现和“妄”字背后深刻含义。

这些都可以从文本出发,理清楚逻辑思路,训练学生抓关键句进行思维的能力。

真正体现“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其次,重取舍。

没有取舍的课堂是冗杂的,也是沉重的,如果顺利还行,一旦不顺利就会变得很糟,让你好像承受了重大的打击一般,久久不能释怀。

为了避免此类教学事件的发生,语文老师就一定要学会取舍,学会忍痛割爱,学会以点带面,学会以少胜多。

俗语“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讲的就是舍弃中的哲理。

如指导学生学习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按照传统教材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很复杂,学生也会从不同的诗句和理解的背景资料零散地想当然地归纳出多种情感。

散文阅读教学之我探

散文阅读教学之我探

散文阅读教学之我探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散文教学离不开文本的解读,理其路,取其象,识其真,感其情,从而获得愉悦的审美。

因为初中学生认知的限制,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散文三种分类,探索散文的教学模式,简化教学步骤,每种分类侧重两个操作点。

(一)叙事性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记述的对象是客观事物。

这类散文虽然只记叙片段生活,但其事件的发生、发展也涉及到时间、地点问题。

初中教材收录的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朱自清的《背影》、杨绛《老王》等都是写人记事为主的叙述性散文经典之作。

我在引导学生解读这些文章时,设之相符的情境,同时又努力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文本思路,教学颇有效果。

1.创设情境比如《动物笑谈》教学实践,我从解题入手,让学生补充文学常识,在《所罗门王的指环》副标题“与鸟兽虫鱼的亲密对话”上做文章,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动物的情感,为学习本文奠定了情感基础。

在引导学生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同学生观看有关父爱的影视资源,帮助学生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浓浓父爱,感受到父爱的伟大与深厚。

活跃的课堂氛围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得教师更为了解自己的学生,进而在开展教学时可以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学习特点,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

2.抓准线索在叙事性散文中,思路是文本的框架,而线索是文本的脉络,二者密不可分。

在解读文本时,我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线索理清思路,能够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鉴赏并学会谋篇布局。

如在教授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引导学生抓准“人物活动”这条线索,借助解读标题“从……到……”的格式,学生很容易发现本文以空间转移为线索和顺序的。

在此基础上,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紧扣这一线索,去思考并分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回忆的内容的不同之处,并进一步挖掘文章的主题。

在授教《回忆我的母亲》时,我抓住作者对母亲的情感线索,以“回忆母亲事迹---品析母亲形象---研讨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串起回忆性叙事散文,教学环节连贯、完整,不是碎片式的。

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观摩之后的一点反思2012年江苏省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于11月19-21日,在淮安市北京东路中学举行。

在整整两天的14节优秀阅读课观摩之后,在收获参赛选手精彩表现之余,也更多地引起了我对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问题的思考。

关于阅读,叶老有一句名言:“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作为一名读者阅读一篇文章,在弄清文本写了什么之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能够找寻到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思路,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要把住文章的文脉。

也只有找寻到了作者的思路,然后顺着作者的思路一步一步深入到文本中去,才有有可能抓住文本的核心,领悟到文本深处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真谛,也只有找到寻到了作者思维的脉络,才有可能更多地感受到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精妙之处,领悟到文章结构之美、构思之美。

但遗憾的是在本次比赛的14节高水平省级优质课课堂上,却几乎很少看到教者注重对文章作者思路的探寻。

选手们的教学设计大多在匆匆阅读过文本,让学生对文本所写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之后,都无一例外地把课堂教学的重心落到了对文本语言的品味与赏析上。

于是课堂上的绝大多数时间全都花在了对文本重点词语、精彩句子和重点段落的品读、感悟与赏析上。

一堂课下来,学生收获得较多的是关于文章精美的词句段的碎片和关于本文思想意蕴的阐释,根本难以建构起对文本整体的美感,学生在如何打开写作思路方面也难有收获。

回想课改之前的语文阅读课堂,绝大多数的语文课堂上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师引导学生给整篇课文分段。

尽管在学生还没有弄明白课文究竟写了什么之前,就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段,在程序上有些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有不同文体、不同的文本都去分段,也有点多此一举,甚至呈现方式也显得有点单调,所以,才常常受到人们的质疑,被视为一种落后的教学观念而被抛弃。

但这样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的安排,无疑体现了阅读教学必须重视对文章思路脉络的探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遵路识其真——谈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一、问题的提出要确定散文教学内容,首先得厘清几个关系,一是散文教学内容是属于语文教学内容此一范畴,二是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材的教学化,三是语文教材内容必须反映、体现语文课程内容。

按王荣生先生的观点,‚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它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对课程内容的执行‛和‚教师对课程内容(正的或负的)创生‛几个方面,‚它逻辑地蕴涵着教师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和教学为学生服务等理念‛。

①王先生认为教学内容可以简单理解为‚教什么‛的问题。

要回答散文教学内容如何确定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两个层面去思考:一是散文要教什么?二是散文教学要实现什么?思考这两个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又是必须先解决散文是什么这一问题。

因此,认识散文之体至关重要,只有弄清散文之体,才能在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上首先体现文体的独特性,才能在实现课程内容的各项目标、建议上更有针对性。

虽然,课程内容中关于阅读和鉴赏的各项目标、建议是对各种不同文体的综合阐述,但不可否认,不同文体因其品质不同,对课程内容里的目标建议也应是各有倚重的。

二、关于散文散文是什么?学界多有阐述,或指一切不押韵的文章,或指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或专指抒情散文。

虽看法各异,但都认为散文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风格多样。

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散文,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像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书信、日记、回忆录等。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散文一直处在第一文体的地位。

这正是散文多元、丰富、自由等特性使然,而且与散文的篇幅适中不无关系。

认识散文的文体特征,最关键的是要回答散文最基本的特点是什么这个问题。

我认为散文最基本的特点还是‚形散神不散‛。

现在不少人认为‚形散神不散‛涵盖不了散文的特征与规范,认为‚这种以部分散文的外部结构特征来概括其内在本质的方式实属无奈‛。

②诚然,文学毕竟不是科学,的确很难以一种‚一言而蔽之‛的方式去概括复杂的内容,但不管怎样,仍可从大多数中去获得一些普遍性的认识。

所谓‚形散‛,指散文取材广泛自由,手法不拘一格,它们既体现在不同的散文中,也存在于同一篇散文里;而‚神不散‛则指散文立意明确,情思清晰。

即便散文写得再怎么复杂多样,也应是一种明确的复杂,清晰的多样。

之所以把‚形散神不散‛看作是散文的基本特点,首先就在于散文既讲自由率性,又重文章气脉,王先霈先生认为‚散文写作当然要追求情趣,追求文笔美,语言的锤炼是十分重要的;但具有决定性的却是文章结构美的营造,有了结构美,一篇散文才成为完整的艺术品。

‛③结构美貌似属于外部结构特征的概念,但实际上是有内在的本质在作支撑。

没有‚形散‛,则散文的结构便显呆板;没有‚神聚‛,则散文的结构便松散。

其次,审视选入中学教材的散文篇目,基本上都体现了‚形散神不散‛这一关于散文最基本特点的‚传统‚说法。

再者,在新的散文研究理论尚未达成广泛共识,尚未以学理的方式沿用到指导语文教学之前,弃‚传统‛说法不用,并非明智,这只会让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变得无法可依,而各说各法,这也会让教学内容的确定变得更加无序和混乱。

为什么不屑于讲‚形散神不散‛呢?我以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形散神不散‛这一说法的局限性,而在于我们对它的理解认识达到一个怎样的层次,是把它当作万能膏药一样专往散文的脸上去贴,还是真正能从文本出发去细加阐释,比如‚形‛,体现在具体散文篇目中的‚形‛,是有像之形还是无像之形?是实形还是虚形?是眼见之形还是心想之形?是眼前之形还是往日之形?是景象之形还是情感之形……还有‚神‛,是情感之神,或是思辨之神,还是其他?还有‚散‛是怎么个散法?‚不散‛又是怎么个不散?平心而论,我们是不是真的把这些都研究清楚透彻了?我们在教学中是不是也让学生弄明白了?三、关于思路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关于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应根据散文的‚思路‛来进行,换言之,散文教什么?首先就是教思路。

所谓的‚思路‛,既包括篇的思路,也包括段的思路,它不单是作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这样一个比较显性的运思过程,它更是包含了作者主观对客观事物条理的思考理解,我们看看张中行先生的分析:‚(1)客观事物的条理,要通过主观,成为‚思路‛的条理,才能写到纸上,成为文章。

(2)即使客观事物有明显的条理,思路也可以使它变,有时甚至最好有所变,然后写到纸上,成为文章。

大家都熟悉的是记事作品中常用倒叙和插叙(故事片中最喜欢用的回忆也属于这一类),这条理显然不是来自客观事物,而是来自主观思路。

(3)有不少事物,或说想写的内容,并不像时间、空间那样有明显的条理,可是写到纸上,也有条理,这条理自然是从思路来的。

因为有这种种情况,所以就作文的实践说,我们无妨说,思路的条理更直接,更重要,甚至说,所谓条理是指思路的条理;当然,同时也要记住,这思路的条理不是无源之水,是有客观事物的条理作为基础的。

‛④所以,思路应当是作者依照自己的思考理解方式将客观对象或心灵图景按一定条理由此及彼去传情达意的路径和脉络。

理清思路,就是明白思路是什么的基础上理解思路为什么这样走。

思路是不能简单看成是形式上的问题,叶圣陶先生是这么理解思路的:‚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

思路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

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的,怎样写下去的,跟着它走,并且要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走。

譬如一篇议论文,开头提出问题,然后从几个方面来说,而着重说的是某一方面,其余几个方面只说了一点儿。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一定有道理。

读的时候就得揣摩这个道理。

再往细处说,第二句跟头一句是怎样连接的,第三句跟第二句又是怎样连接的,第二段跟第一段有什么关系,第三段跟第二段又有什么关系,诸如此类,都要搞清楚。

⑤把散文的教学内容首先定位为‚思路‛,理由有四:(1)散文的基本特点既然是‚形散神不散‛,那么散文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必须弄清作品是如何有序地把各种‚形‛写得‚散‛,又是靠什么‚神‛怎样串起这些形。

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讲清作者的思路。

不同散文有不同的思路,但从大处来说,抒情叙事类的散文,多为情思之路,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巴金的《小狗包第》;说理性散文则多为理思之路,如鲁迅《拿来主义》,蒙田的《热爱生命》;而知性散文则多为知思之路,如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林庚的《说‚木叶‛》。

(2)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与鉴赏的目标建议的各项阐述,‚整体感知‛‚整体把握‛‚理清思路‛都是一再出现的,而且是居前阐述的,这就意味着它们是解决其他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

而散文又以其独特的品质,比如形散神不散,篇幅适中等,使其教学在实现课程标准中所阐述的这些目标建议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3)符合学生的总体学情。

这里所说的‚学情‛,是指普遍性的学情,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相当多的学生对已学过的文章印象相当模糊,学过的课文在他们脑海里常是一幅支离破碎的画面,这在散文教学中尤为突出,小说戏剧多少还能留下几个精彩的情节、冲突,而散文却散得像一盘乱沙。

这无疑与我们不注重或只在低层次上进行散文整体思路的教学有关,结果是学生对作品整体的思路早已模糊,更遑论还能说出文章思路为何如此设计的个中缘由。

正因为散文有‚散‛的特点,所以把教学内容定位为思路便十分必要,它能帮助学生认识散文的共性,而由共性入手,也符合认知的规律,所谓操千曲而后知音,没有强化学生对众多散文共性的深入理解,是达不到真正认识散文之效的,那种认为以一就能带十,举一即能反三的观点,在语文教学上只能是一厢情愿。

(4)以思路为散文教学内容的立足点,既可强化学生对散文共性的深入认识,又可顺势引导学生进而认识文章的个性。

我们除了弄清一篇文章思路的呈现状态、方式外,还应以此为新的支点,进一步追问为何文章的思路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在这样的思路导引下,文章在材料处理、情感抒发、语言运用等方面又呈现什么样的特点,然后再根据文章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确定文章的教学内容,应该说,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一篇散文最具个性的地方,它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思维、风格的独特性。

四、对《故都的秋》教学内容的分析依照前面的观点,我以《故都的秋》为例,分析如何确定这篇文章的教学内容。

(1)作者的思路怎么样?文章的一开头,作者交代了他不远千里,赶上北平的目的——只为饱尝故都的秋味。

因为故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接着,作者把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进行比较;文章的主体部分则写了清晨的活动,槐树落蕊,秋蝉的残鸣,秋雨及都市闲人雨后话秋凉和北方的枣树等景况;之后围绕中外诗人对秋的感受谈了自己的看法;最后在再次对比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的不同品味后结束全文。

(2)作者的思路为什么这样走?单凭这篇文章的开头完全可以写成一篇赞美故都的秋的写景游记,比如针对故都的某一处秋景细加描绘,但事实上作者并不滑向这一极,为什么呢?作者在开头就有所点明,他意不在游览故都的某一特定的秋景(点),而是要满足自己对故都那种清静悲凉的秋味(面)的审美诉求,在这种诉求的支配下,作者因情选景,只要能满足自己审美诉求的秋景,均会进入自己的审美视野。

因此,我们在文章中看不到某个完整连贯的秋景,而只是一个个秋景的断片,而串连起这些断片的就是作者独特的审美情感——对清静悲凉的偏爱。

我们不妨比较一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在对象(景物)的选择上则体现了就近取景的特点,对景物的描写也都集中在荷塘这一范围,作者是按自己的散步路线边走边看边想,是用行进的路线来和观察角度的变化来串连的。

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作者的目的不在于景色,而在于排遣心中的不平静,他更在乎的是缓解内心的压力,他去荷塘而不去其他地方完全是一种心血来潮,带有随意性,而非有所‚蓄谋‛,如果他每日路过的不是荷塘而是鱼塘,他也是会去的。

所以,就景物描写来看,《故都的秋》就像一张张以清静悲凉为底色的幻灯片,各自独立,可相互调换;而《荷塘月色》则好比一部情节连贯的电影,循序渐进。

原因就在于两人的心灵诉求是不一样的。

怎么理解郁达夫在文章思路上会出现一大段的议论性文字?首先,应该明白,这段文字谈论的焦点不在于清静,而在于悲凉。

一般说来,喜欢秋的清静还算符合人之常情,而悲凉就显得异乎寻常了,所以郁达夫要为自己这种审美观辩解,给自己有点另类的审美取向一个说法。

(3)由思路到其他顺着思路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故都的秋》另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就是如何体察作品中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认知这种情感。

不妨以文章第三段写自己清晨活动为例作分析,许多教师都把这段的教学内容放在对景物描写的角度变化和色彩运用上,而没有把潜伏于其中的作者情感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重在对技巧的分析,疏于对情感的体察,这无疑背离了文章思路引导下所指向的落脚点——作者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