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全)

合集下载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先秦哲学(墨子)【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先秦哲学(墨子)【圣才出品】

第5章墨子一、社会政治思想1.“兼爱”墨子认为,政治上的“交相恶”的混乱局面是一切祸害中最大的祸害,而解决这个最大祸害的混乱局面的根本办法,就是提倡“兼相爱,交相利”。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其“兼爱”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其“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作为基础的,也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

2.“非攻”墨子认为,在政治混乱中为害人民最大的事情是侵略战争,因此,他特别提倡“非攻”,即不攻打“无罪之国”。

侵略战争为害最大,从事侵略战争的国家都是“攻伐无罪之国”,并且对被侵略的国家“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

在战争中并没有胜利者,只有受害者。

墨子主张“非攻”,在理论上并不是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为此他还严格区分了“攻”与“诛”的性质。

3.“尚贤”墨子提出“尚贤”作为实行兼爱思想的组织保证。

对于有才能的人,即使出身或原来的地位是贫贱的工农,也应该安排在重要的岗位上,没有才能的人,即使是统治者的亲属或贵族,也不应任用。

墨子的“尚贤”思想,实质是反对世袭的等级制度。

4.“尚同”墨子在尚贤的基础上又提出“尚同”,认为最高的统治者应由贤者来担任,全国要根据最高统治者所制订的共同标准,反映情况,统一是非,整饬纲纪,惩罚淫暴。

但是,实行“尚同”的结果,实际上只是对最高统治者有利,以最高统治者是非为是非,加强了统治者的专制统治,使被统治者“皆恐惧振动惕傈,不敢为淫暴”。

5.“节葬”墨子从功利主义出发,主张“节葬”。

他认为,当时流行的厚葬久丧,使已生产出来的财富被埋葬,使能够从事生产财富的人长期不能参加生产活动,甚至限制“男女之交”,使人口也不能繁殖,这对国家和人民都是十分不利的。

6.“非乐”墨子认为音乐的盛行妨碍男耕女织,“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应该禁止。

他还从提倡音乐所造成的政治后果论证,即“乐逾繁者,其治逾寡,自此观之,乐非所以治天下也。

”他更反对与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周礼。

7.墨子与孔子政治思想的差异(1)孔子提倡仁,仁的思想即以唯心主义先验论为基础的忠恕之道,只重动机,不重效果;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而爱无差等,注重从经验中的实际效果判断行为的善恶,实际上反对孔子爱有差等的仁。

中国哲学史第七章

中国哲学史第七章
24
二 汉武帝之财政危机
1、根据史书记载,在武帝执政期间河南关东等 地出现了两次比较大的灾荒,两次比较大的水 患,赈灾费用每次都在数十亿之多。 2、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挑战。 而战争拼的更是财政,每次战争成本以及赏赐 抚恤花销将达几十亿甚至上百亿钱,根据据现 代人的估算,当时一个正常年份的财政盈余约 在四十亿到八十亿之间。
25
三 盐铁会议内容
御史大夫:主张盐铁专营 霸道权利 1、经济上增加国家财力 2、政治上打击和限制豪强势力,巩固中央集权。 3、法律上主张重刑密法
26
贤良文学:王道仁义
1、主张德治教化 治理人民的方法,抑制工商之利而宣扬仁义,不要引导 他们追求财利,这样,古代帝王的教化才能复兴,当今 的风俗才能改变。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推行盐铁官营、 酒类专卖和均输法,与民争利。破坏了忠厚的本质,形 成了贪婪卑劣的风气。老百姓务农的少了,热衷于工商 业的多了。因而希望废除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和均输法, 以便促进农业,限制工商业,有利于发展农业,这才妥 当。
2
第一节 以“无为”为“有为”:汉初“黄 老”思想与《淮南子》
一、汉初“黄老”思想 1、 “黄老”:皇帝与老子。 2、黄老政治的最大特点:清净无为。 3、黄老政治的内容: 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减免苛刑、 节约皇室与国家开支、少修土木工程等。
3
4、《淮南子》
1)《淮南子》简介:《淮南子》又名《淮南
12
“尊王攘夷”内容: 一是要维护统一的中央政府,即王权,维护以 天子为核心的统治秩序。 二是要维护华夏文明
13
三、天人感应
以类相感 人副天数 谴告
14
一) 以类相感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仁作为道德的基本要求
1、处理亲属人际关系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
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2、处理一般人际关系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
忠恕、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温、良、俭、让。
3、最高的道德要求
中庸。中行者善于调节各方面的关系,勇于进取又考虑全局,为人耿直而又善于与人合作。中庸的实质是寻求人际关系的高度和谐。在承认对立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案,从而使相关的双方共生、共存、共发展。
由宇宙论开出的人生观和政治论
“道法自然”的人生哲学与政治诉求
1、自然无为。自然从肯定方面讲,意识是依其本性来发展。无为从否定方面讲,意思是不妄为,不包含任何人为的成分。
2、柔弱不争。“弱者道之用”。谦下、守雌、不争。
3、致虚守静。
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不管是孔子或老子,他们的追求都带有空想的性质。
2、变法潮流
1、废弃氏族制的管理方式,转向区域制,郡县制的设置与推行既体现了这种转向。
2、废弃世卿世袭制,选贤能担任官员,加速不同阶级的上下流动。
3、打破“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传统做法,制定公开而严明的各种法律,贫民由之获得与贵族平等的权利;
4、推行耕战政策,
3、《诗经》的“忧患”意识与先秦思想史的理性走向
用道来取代天命、鬼神的权威,使老子成为春秋晚期人文精神觉醒过程中又一个重要奠基者。
道设置于混沌未分的气之前,不仅为有形、有质之前的一种存在状态,还是一种有气之前的存在状态,免不了被视为神秘的,“太一”后来被奉为神。
“反者道之动”与经验世界的辩证展示
道生万物,天地万物最终复归于道。
反:一是相反,二指反复。老子更重视反复。一切事物皆运动,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里面经常相互转化。并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

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

目录分析
1.1哲学在中国文明 中的地位
1.2中国哲学的问题 和它的精神
1.3中国哲学家表述 思想的方式
1.4语言的障碍
2.1中华民族的地理 环境
2.2中华民族的经济 背景
2.3 《上农》—— 农业的价值
2.4 “反者道之动”
2.6家族制度
2.5对自然的理想 化
2.7入世和出世
2.8中国的艺术与诗 歌
24.1程颢对“仁” 的认识
24.3程颐的“理” 的观念
24.4陶冶感情 的方法
24.5寻孔颜乐 处
25.1朱熹在中 1
国历史上的地 位
2
25.2 “理” 或原理
3
25.3太极
4
25.4 “气”
5
25.5性和心
25.6政治哲学
25.7修心养性 的方法
26.1陆九渊关于 “心”的概念
26.2王守仁的“宇 宙”概念
17.6历史哲学
17.8社会进步的三 个阶段
18.1思想的统一
18.2孔子在汉代思 想界的地位
18.3古文经学与今 文经学的分歧
18.4扬雄和王充
18.5道家与佛 家
18.6政治和社 会背景
19.1名家再次引起 人们的兴趣
19.2对孔子的重新 诠释
19.3向秀和郭象 19.4道是“无”
01
19.5万物 的“独化”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其实我是先从涂又光先生翻译的版本看起来的,说实话前面部分,对于我一个古文功底不够扎实的人来说, 着实有点晦涩难懂,大段大段的富有思考逻辑的古文引用,几乎都不太读得懂,得一点一点的搜索翻译,一点一 点的扒拉开来看。
不论你在什么搜索引擎里问:想学中哲应该看那本书?冯老的中哲简史一定是那个最多人所推崇的版本,其 专业与精炼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赘述。常读常新!。

[全]中国哲学史-马工程-考研真题详解

[全]中国哲学史-马工程-考研真题详解

中国哲学史-马工程-考研真题详解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武汉大学2015研]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语出《论语·述而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是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是指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求严格,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孔子还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这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具有借鉴意义。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武汉大学2015研]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指天地不会偏爱任何事物,在天地眼中,万物与刍狗没有分别,即世界上万事万物其实都是平等的,出自老子《道德经》。

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河上公对这句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

”其意是指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其自然,将万物看作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滥觞,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3“性者,本始材朴”[武汉大学2015研]答:“性者,本始材朴”是战国时期荀子的哲学用语,出自《荀子·礼论》。

“本始”是指原始,本初。

“材朴”是指资质朴素。

人的本性其本质是没有经过雕饰的,是自然的,换言之,人的本性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

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中本无善端。

非但无善端,且有恶端。

虽然他认为人性本恶,但荀子认为人具有接受道德教育的聪明才力,积学既久,成为习惯,圣即可积而致也。

这与注重道德修养自觉性的性善论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的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4“尚贤”“尚同”[武汉大学2015研]答:“尚贤”“尚同”是墨子在政治方面的主张,二者的结合反映了墨子独特的治国理念。

①“尚贤”是指任用人才,不计出身贵贱,一切以能力为准。

13-冯友兰解析

13-冯友兰解析
论证2:有山,必先有山之理,故,山之理逻辑 上先于山而存在。 评论:把一般看成可以离开个别而独立存在 的东西。 朱熹: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 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 理。(朱子语类卷九十五)
王夫之反驳说:未有弓夭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 无御道。(周易外传卷五)
冯友兰认为,弓夭之理,是本有底。创制弓夭者, 发现其理,依照之以制弓夭。(新理学,贞元六 书,56页)所以,先有弓夭之理,才有弓夭。
1-2 理外于物而有,先于物而存
冯友兰:有某种事物,涵蕴有某种事物之所以 为某种事物者。从此命题,我们又可以推出两 命题。一是:某种事物之所以为某种事物者, 可以无某种事物而有。一是:某种事物之所以 为某种事物者,在逻辑上先于某种事物而有。 (新原道,贞元六书,845页)
论证1:有山必有山之理,而有山之理不必有山, 故,山之理可以无山而有。
一切之事物,永远照此规律,变化不已。此即是大化流行, 或大用流行。此亦即是道。……道包罗一切事物,所以谓 之富有;道体即是大化流行,所以谓之日新。(同上书, 78页) 评论:大化流行类似于黑格尔绝对精神不断流行的性质。 强调流行、日新,是冯友兰新理学最为光辉的思想。
4.大全
4-1 大全包含真际与实际
解释:存在是一流行。……存在必继续存在,然 后才不至于不存在。继续就是流行。事实上没有 仅只存在底存在。……所以凡事物的存在都是其 气实现某理或某某理的流行。(新原道,贞元六 书,848页)
实际就是事物的全体。太极就是理的全体,所以 实际的存在就是无极实现太极的流行。总一切底 流行谓之道体。道体就是无极而太极的程序。 (同上书,848页)
若就道是无名说,则道家所说之道,颇有似于我 们所说真元之气。(同上书,50页。) 评论:冯友兰所谓的气,类似于柏拉图、亚里 士多德哲学中的质料(matter)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篇先秦哲学一:易经1易经的符号是卦画,文字是筮辞,卦画有两个基本符号,即两种爻。

由三爻组成一卦,共有八卦(经卦),六十四卦,由八卦两两相重演变而成,两种爻经过后来的发展,逐步成为阴阳的代表。

2后来经过伯阳父的发展与改造,融入了“气”的观念,至此,“气”“阴”“阳”成为一个体系。

他认为天地间有一统一的“气”,叫“天地之气”,其间有一定次序,人事秩序的混乱会导致天地之气的失序。

天地之气中,有一部分叫阳气,有一部分叫阴气,有了“阴”“阳”气的相互关系之后,人们就普遍使用阴阳二气解释星象、气候、灾害、音律、疾病等现象,经过一段的实践,春秋哲人开始用阴阳二气来解释宇宙。

3由此也就开始了中国对宇宙问题的探索,我国的宇宙自然论不是原子论、构成论,而是气论、生成论。

“气”与“阴阳”的范畴表达了一种宇宙的秩序和关系,便于说明宇宙的的生成演化。

“气”具有无形无象、无所不包,弥论天涯能质混一的特性,是能动的、生机的、连续的、整体的。

“阴阳二气”的表述则把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据,规定为内在的诸种力量中的主要的相互克服、制约,这两种力量又是交互作用,相互补充和促进的。

但在一系统中需保持均势和平衡,任何一方偏胜,不能“交通成和”,则失去正常的秩序。

这样一种比较完整的思想论述便于说明自然、人事、社会之间也处于一个大系统之中。

4当然,春秋时期也有思想家把天道和人事分开处理。

5早期易经的思想是由宗教演变而来,是占卜之中总结出来的。

而宗教在原始时期又与政治联系十分紧密,后来的易经中事物的辩证联系也就运用到了政治基础-即九功(水、火、金、木、土、谷、正德、利用、厚生)之类的事物之中。

即研究宇宙的天道与人间的人事联系起来的。

6人们总希望能从某种终极意义上去把握关于天和人的一些现象。

在易经早期,但萌发了我国五行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而这种“五行”思想也运用到了人事之中。

7易经作为我国哲学思想的一个主要来源,其中一些优秀思想对于我国以后的一些哲学家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我国哲学发展的一个线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7章 冯友兰[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7章 冯友兰[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第7章冯友兰[视频讲解]7.1 复习笔记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

幼年人家塾,习旧学。

其主要著作有《人生哲学》《中国哲学史》(两卷本)、《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中国哲学简史》(英文)、《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卷本)、《三松堂自序》等。

现有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三松堂全集》。

一、“新理学”本体论体系1.冯友兰强调科学与哲学的划界冯友兰运用逻辑分析方法,对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儒家宋明理学的主要范畴进行重新释义、定位和架构,建立了一个庞丈的“新理学”本体论体系。

2.“新理学”本体论体系的具体建构(1)冯友兰从“有事实底存在底”“事物”开始其体系建构冯友兰指出,从对特定的“实际底事物”有所肯定,可以推而广之对这一“事物之类底物”作许多肯定。

冯友兰将一类事物之所以为这一类事物者,或者说一类事物依照之而成其为这一类事物者,定义为“理”;一类事物所必依照于其理者,自其必依照而不可逃言,谓之“命”;一类事物所依照之理在该事物本身者,或者说理之实现于物者,即为“性”;因一类事物之理乃是这一类事物的标准和极限,故理亦名为“极”;“众理之全”或曰“众极之全”,则名为“太极”。

(2)依据“实现其理之料”理是“实际底存在之物”的“依照”;而“实际底存在之物”所以存在,还须“依据”“实现其理之料”。

料有相对、绝对之分。

相对的料,本身仍有其“依照”和“依据”两方面;绝对的料即“只可为料者”,“此所谓料,我们名之曰气”,亦名为“无极”。

(3)义理之性”和“气质之性”一事物依照理、同时依据气而实现其性;其依照理之程度并不是完全的,或依照八分,或依照七分。

该事物所实际地依照于其理者,是为其“义理之性”;综该事物依照其理者及未依照其理者而言,则为其“气质之性”。

凡事物皆有性,但并不是凡事物皆有心,亦即并不是凡事物皆有心之理。

(4)“道体”和“大全”就一事物而言,其存在是气实现该事物之理的运动;就全体事物而言,其存在则是无极实现太极的运动。

中国哲学史第一章萌芽

中国哲学史第一章萌芽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 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 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 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 以遯,遯者,退也,物不可以终遯,故受之以大壮,物不可以 终壮,故受之以晋,晋者,进也,进必有所伤,故受之以明夷, 夷者,伤也,伤于外者必反于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穷必乖, 故受之以睽,睽者,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蹇者,难也,物 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解者,缓也,缓必有所失,故受之 以损,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有 夬,夬者……物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节而信之,故受之 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过,有过物者必济,故 受之以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 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 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 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阴阳思想的发展——伯阳父
3、哲学发生的社会条件 政治民主(古希腊的雅典民主制、中国远古 社会的禅让制) 学术精神宽容 社会动乱
二、中国古代哲学的萌芽
1、天命论的产生(唯心主义的萌芽) 万物有灵论——泛神论——一神论—— 天命论 天地全神:包括天神、地神、人神、鬼 神,儒、释、道三教等民间诸神,大凡民间 信奉祀者应有尽有,结成一个群体,各得其 位,共享人间香火。因为大小开张不同,神 位多少不等,又有‚大全神‛、‚小全神‛ 之称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萌芽
一、哲学发生的条件
1、哲学发生的个人因素 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 产生需要三个条件:

中国哲学史(先秦部分)

中国哲学史(先秦部分)

先秦部分原初文明的宗教、政治与道德“上帝”、“帝”、“天”、“天命”亦成为夏、商、周三代的王权之政治合法性的根据。

祖宗崇拜与天神崇拜一样,与王权政治相纽合。

作为附属国的小邦周取代大殷商,其政治合法性仍以上帝、天神之命为根据。

周人把天神与鬼神作为人间政治与道德的立法者、评判者,使人们崇拜的对象有了可以认识的内容,在宗教神学里加入了“尽人事”的理性活动。

《易经》、阴阳、五行、和同《易经》,有六十四卦的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

据说伏羲作八卦,文王演《周易》,即重叠八卦成六十四卦而形成了《易经》。

《易经》的符号是卦画,文字是筮辞。

卦画有两个基本符号,即两种爻:“”与“”。

由三爻组成一卦,共有八卦(经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事物的意义。

每卦六爻,自下而上为序,第一爻称“初”,第二爻称“上”,凡阳爻称“九”,阴爻称“六”。

春秋时期用阴阳二气解释星象、气候、灾害、音律、疾病的现象甚为普遍。

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他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

孔子最大的贡献是创造性的奠定了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观。

天命论人之为人,不能没有超越的向往,即终极关怀,亦即支撑生命的信仰信念。

“获罪于天,无可祷也”“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性与天道”孔子强调在人事活动中,特别在道德活动中去体认天命。

在孔子那里,“天”有超越之天(宗教意义的终极归宿)、道德之天(道德意义的秩序与法则)、自然之天(自然变化的过程与规律)、偶然命运之天等不同内涵。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重“仁”重“礼”。

《论语》讲到“礼”(包括礼乐并言)75次,讲到“仁”却有109次。

“仁”的内涵:第一、以“爱人”为“仁”。

孔子主张的“爱”是有差等的爱,“泛爱众”前提是孝,推而广之。

第二、以“克己复礼”为“仁”道德是真正显示人之自我主宰的行为,是自己对自己下命令,是“由己”,而不是“由人”,即不是听任他律的制约或他力的驱使。

中国史入门读物20种推荐

中国史入门读物20种推荐

11、翦伯赞:《秦汉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年)
在今天,翦伯赞的名声并不太好,主要因为他的《中国史纲要》,与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郭沫若《中国史稿》,并称“马列中国通史”的三大件。 此书一目了然的缺陷是过度渲染农民起义,僵硬分析社会经济,优点则是资料丰富,文笔生动。
此书借佛说一切流转相均有“生、住、异、灭”四期,将清代学术分为启蒙期(生)、全盛期(住)、蜕分期(异)、衰落期(灭),别出心裁而能自圆其说。其叙述与议论浑然一体。
20、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下)(上海古籍 2001年)
不是每个图书馆长都是学问家,但是很多学问家都当过图书馆长,比如蔡元培、梁启超、胡适、陈垣诸先生,这位就是南京国学图书馆馆长柳诒徵。 此书出后,到现在也过了快90年,中国仍然没有一部新的象样的文化史。据说,柳曾为找回南京图书馆藏而不惜向权贵下跪,他实际是将传统文化当成一种信仰,一种犹胜生命的信仰。如果我们读完此书,也可以直接看到他那颗仍然跳动在纸张油墨之间的文心。
2、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上、下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6年)
郭氏一生致力中国近代史,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长, 此书的写法比较朴素,但材料扎实,信息量大,开初看起可能枯燥,读进去之后始觉其精湛。和徐著相比,此书更重使用第一手材料,但综合与分析方面,则稍逊。
12、童书业:《春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
童书业是顾颉刚的弟子,顾颉刚曾在给童书业的信中说:“有您这般的功夫和识力,经与子打通,春秋史与战国史打通,发见前人所想象不到的问题,真是出人意外,入人意中。
师傅对弟子的赞誉也许有些夸大,那么我们再看另两位史家对童书业《春秋史》的评价。
这本书实际只写了中国古代(先秦)的十数位大哲学家,起自老子,终于荀子,深入浅出,明白如话,非常好读。据齐思和说,在上世纪20年代,青年学生的书架上几乎人手一册此书。而梁启超在此书风靡之时,专门搞了个讲演辩论会,当面公开批评胡适,多少也带点嫉妒之心吧?

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属性与研究方法

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属性与研究方法

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属性与研究⽅法⼀、“中国哲学史”正名我要讲的学科是“中国哲学史”,先简单地对这个学科进⾏⼀下“正名”。

其实在教育部现在颁布的学科⽬录中,我们这个学科名称叫“中国哲学”,类似的有“西⽅哲学”。

⽽在⼆⼗年以前,这个学科名字叫“中国哲学史”,相应地“西⽅哲学”叫“西⽅哲学史”或者“外国哲学史”。

但是⽬前教育部这个⽬录名称也有它的理由,这个名称的涵盖会更宽⼀些,它不限于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还包括对中国哲学体系本⾝的研究和发展。

但是为什么我们还要强调将“中国哲学史”作为这个学科的基础特点呢?因为我们认为在⼤学哲学系从事“中国哲学”专业的学习和研究,主要就是在做“中国哲学史”的学习和研究。

所以从本科⽣到硕⼠⽣乃⾄到博⼠⽣的学习阶段,我们的学习研究都是紧紧扣住“中国哲学史”这个学科名义来进⾏的,换句话说,在这个学习阶段,我们不是⿎励⼤家做中国哲学体系的创造研究,⽽是强调哲学史的基础学习和研究。

哲学创造的⼯作是⼤家将来毕业以后有条件时再来进⾏的⼀种研究,如果说写博⼠论⽂就要发展⼀个哲学体系,这个是我们不⿎励不建议的。

事实上在国外⼤学哲学系,对博⼠⽣的培养也是⼀样。

博⼠毕业以后有的是时间来做体系性创造性⼯作,⽬前最重要的是打好哲学史基础。

所以我常讲我们这个学科的初⼼就是“中国哲学史”。

现在全国有很多中国哲学硕⼠点、博⼠点,基本的培养⽅式就是学习怎么做“中国哲学史”的研究。

今天我们这个学科在⼤学学位培养的环节当中还是要以“中国哲学史”为主。

虽然现在这个学科的名称是叫“中国哲学”,但并不是让学⽣现在就离开哲学史独⽴地创造⾃⼰的哲学体系,这并不是我们的⽬标。

⽤⼀个不恰当的⽐喻:在中⽂系你进来了不是让你作⼀个独⽴创作的作家,⽽是培养你的⽂学素养,包括对⽂学史、⽂学理论甚⾄⽂献⽂字的学习。

⽬前我们国内绝⼤部分中国哲学硕⼠点、博⼠点都是⽤这种模式培养学⽣的,此外只有很少的、个别的学校可能没有强调这个学科特点,这样学⽣就不能⾜够地关注学科史的训练,⽽过早地去涉及⾃⼰体系的创造,结果最后⼤多数都不成功。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章节题库-第四编 现代哲学【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章节题库-第四编 现代哲学【圣才出品】

第四编现代哲学一、名词解释1.元气说答:“元气”是康有为哲学思想中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基本范畴。

他认为自然界与人都以“元”为本,“元”即“元气”,为构成天地的始基,并赋予“元气”说以近代自然科学新内容。

同时他认为“元气”具有精神性,混淆了精神与物质的界限,便导致了物质有知论。

他还从以“元气”为本而落脚到以“仁”为本,认为人人皆有的“仁”可以生长、发展出万千世界,为一切之根源。

其“元气”说所吸纳的近代自然科学内容也被湮没在传统的思辨哲学中。

2.全变观答:全变观是康有为通过改造《周易》的“变易”思想,吸收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得出的“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的有关清王朝社会改革的观点。

在他看来,中国的社会唯有随时代的发展进行全面变法才有出路。

“全变”包括“变器”“变事”“变政”及“变法”,“全变”的旨归在于变法,即变革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

康有为的“全变”思想在当时远超地主阶级改革派的理想,同时也突破了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的局限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和震撼力,非常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新民论答:新民论是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借用儒家经典《大学》中的概念“新民”,并且渗入西方近代价值观,提出的一套新的人格理想和社会价值观。

梁氏新民论是梁启超对于各种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思考的复合体,所提出的改造国民性的时代课题,重点强调人的重塑、完善,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4.质与力答:质与力是中国近代思想家严复提出的哲学范畴。

“质”是指物质,“力”是指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严复认为,宇宙之间充满了物质性的最小微粒质点。

质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即表现为力。

质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严复由此进一步论证宇宙演化的形式,即质点通过物质间的吸引力相互凝聚形成物体,为“翕以聚质”;物质在凝聚过程中,耗散热、声、光、动等能量,称“辟以散力”。

宇宙万物的演化,均受“质力相推”法则支配。

严复吸收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并用物质与运动的统一解释宇宙自身之演化,对于近代中国哲学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中国哲学史教程

中国哲学史教程

中国哲学史教程一、引言中国哲学史是一部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涵盖了从先秦时期到现代的各种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史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哲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研究中国哲学史,对于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智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推动现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古代哲学1.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主张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2.道家:以老庄为代表,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3.墨家:以墨子为代表,主张兼爱、非攻、节俭等思想,强调民众利益。

4.法家:以韩非子为代表,主张法治、权谋、严刑峻法,强调国家治理。

三、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贡献1.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仁”的观念,强调道德教化。

2.孟子:发展了儒家学说,主张人性本善,提倡王道政治。

3.墨子:倡导兼爱、非攻,为民众谋福祉。

4.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教化整治社会。

四、中国近现代哲学1.新儒家:如梁漱溟、冯友兰等,试图将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2.新道家:如庄子、老子等,注重道家思想的现代解读。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五、中国哲学在海外的影响及文化交流中国哲学在海外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

如日本、韩国、越南等东亚国家深受中国哲学的影响,形成了各自的哲学体系。

此外,欧洲和美洲等地也涌现出了一批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促进了中西哲学的交流与互鉴。

六、结论中国哲学史是一部独特的文明史,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追求。

研究中国哲学史,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底蕴,还能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中国哲学简史》-精读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精读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精读目录•Day 1 中国哲学的背景和儒、墨学说№1中国哲学的精神(一)什么是哲学?要了解中国哲学,首先要了解哲学是什么。

哲学思想的形成,其实反映着人类内心深处不满足于现实,努力追求超脱于现实的一种渴望。

通俗地说,哲学就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这种反思亦是对于思考本身的思索。

(二)什么是中国哲学?在中国哲学的传统中,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超脱于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听起来似乎是在追求成为圣人一样的人。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哲学史上有很多被称为圣人的哲学家。

比如称孔子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那么如果想要了解中国哲学的精神所在,就需要关注中国哲学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在中国哲学中有两股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潮,即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

儒家、道家思想的关系就如同西方思想中古典主义思潮与浪漫主义思潮的关系。

儒家的“游方之内”(意为在尘世之中)显得比道家入世。

道家的“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后来两种思潮相互靠近,这些运动使得中国哲学既是入世的也是出世的,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讲求实际,又不肤浅。

人们试图在两极对立中寻求他们的整合,但是怎么做到这一点呢,这是中国哲学力图解决的问题。

№2中国哲学的背景毫无疑问,任何一种哲学思想都一定是客观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社会制度共同作用的产物。

通过了解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因是有所助益的。

首先,地理环境方面,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

在很多中国哲学的论著中会用“普天之下,四海之内”来表示这个世界。

但是可能海洋国家的人民,比如希腊人,就会不明白,居住在四海之内(比如某一个海岛),怎么就是住在普天之下了呢。

中华民族历来依靠农业来维持生存。

在一个农业国家里,财富的首要基础是土地。

因此,在历史上,一切社会、经济思想乃至政府的政策措施都以土地的分配和利用为中心。

[全]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重点笔记整理

[全]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重点笔记整理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重点笔记整理1“三皇”传说提供的文化意蕴(1)“三皇”传说①三皇a.有巢氏有巢氏是至发明巢居并被推戴为王的领袖,体现出巢居的文明。

b.燧人氏燧人氏是指发明钻木取火并被推戴为王的领袖,体现出食用熟食的文明。

c.神农氏神农氏是农耕始祖。

②文化意蕴a.人类文明是人类通过努力开拓出来的,不是神创的。

b.“三皇”故事的传颂使这些事件与行为人格化,而不是神格化。

c.“三皇”传说的影响是人文的。

(2)伏羲氏传说①伏羲氏又称庖牺氏,以“始作八卦”而闻名,有时也被认为是三皇之一。

②意义a.伏羲创设八卦的智慧来自于其对天与地、身与物的“观”。

b.伏羲创设八卦的目的在于把握万物生生不息、奇妙变化的真实情况。

c.伏羲氏的故事透露出浓郁的人间性、知识理性。

2“五帝”故事显示的人文价值(1)五帝学界普遍认为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2)人文价值①大规模战争凸显出部族之间大规模整合的趋势,预示着统一国家与同一文化的诞生。

②禅让制度禅让制度表明部族联盟的权力还没有完全私有化。

③财产私有化程度不突出,属于大同社会,不属于小康社会a.大同是指以天下为公,财货为天下之公养,权力为天下之公器。

b.小康是指以天下为家,视天下为一人、一家之私物。

3夏朝——远古中国的第一个王朝(1)夏朝禹之子启,继父为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禅让制变成世袭制。

夏朝的存在时间约在公元前21世纪指前17世纪。

(2)二里头文化夏朝的重要文化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出土有大型宫殿遗址、刻符陶器等。

二、殷商西周的社会结构与思想信仰1商周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时间约为公元前17世纪至前12世纪。

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时间约为公元前12世纪末至公元前7世纪前期。

2氏族制的社会组构方式(1)以氏族制为基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氏族与氏族之间的关系,以血缘氏族为纽带建构社会与国家体制表明殷商仍然笼罩在自然生殖的氛围之中。

《中国哲学史 全二册 三松堂全集第三版 第二卷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中国哲学史 全二册  三松堂全集第三版 第二卷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第十五章 《易传》 及《淮南鸿烈》 中之宇宙...
第十六章 儒家之 六艺论及儒家之 独尊
第二篇 经学时代
01
第一章 泛论经学 时代
02
第二章 董仲舒与 今文经学
03
第三章 两汉之际 谶纬及象 数之学
04
第四章 古文经学 与扬雄、 王充
05
第五章 南北朝之 玄学上
06
*第五章 南北朝之 新道家上 ①
06
第六章 孟子及儒 家中之孟 学
01
第七章 战国时之 “百家之 学”
02
第八章 《老子》 及道家中 之《老》 学
03
第九章 惠施、公 孙龙及其 他辩者
04
第十章 庄子及道 家中之庄 学
05
第十一章 《墨经》 及后期墨 家
06
第十二章 荀子及儒 家中之荀 学
第十三章 韩非及 其他法家
第十四章 秦汉之 际之儒家
4 第十五章 清
代道学之继续
5 第十六章 清
代之今文经学
附录
审查报告一 审查报告二
审查报告三 审查意见
人名索引 书篇名索引
人名索引 书篇名索引
感谢观看




《三松堂全集》(第三版)出 版说明
本卷编校说明
中国哲学史
1
自序(一)
2
自序(二)
3
自序(三)
4
新序(一)
5
新序(二)
第一篇 子学时代
01
第一章 绪论
02
第二章 泛论子学 时代
03
第三章 孔子以前 及其同时 之宗教的 哲学的 思...
04
第四章 孔子及儒
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一心三观:一心能观空、假、中三谛。

这是天台宗根据“三是偈”思想发挥出来的。

空观,即观诸法皆空之理;假观,即观诸法皆假之理;中观,观中谛之理。

此三者圆融不分,举一即散,虽三常一,是谓一心三观。

2.一念三千:天台宗之佛学思想。

一念即一念心,三千即三千世界,总括一切法之谓。

三千世界即一切现象皆存在于一念心之中,皆为同一真如本心之显现,所以说“一念三千”。

3.三谛圆融:天台宗之佛学思想。

三谛指空(佛)、假(法相)、中(中道)三谛。

三谛圆融也就是“即空即假即中”,三谛并列互不妨碍,能所交融,互不分割。

有两层含义:一、认识论含义,着重谈主体的认识活动也就是般若智慧。

中谛是认识,空(真)谛和假(俗)谛为本体之类的东西,中谛是将假谛转化为空谛的中间环节。

二、本体论含义,直接描述世界的真实相状,也就是“诸法实相”。

4.四法界:华严宗关于世界的看法。

四法界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法界有两个意思:一、指事物而言,界为分义,即差别义;二、指理而言,界为性义。

事法界是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理法界是精神实体;理事无碍法界命题讨论的是本体与现象两个世界关系的问题;事事无碍法界是关于事物的同一性和差别性的关系问题。

华严宗认为,四法界不仅体现了宇宙万事万物的关系,也是人们了解世界的四种精神境界。

5.顿悟成佛:佛教禅宗慧能的观点。

依其看来,不依靠感性经验,也不依靠理性思维,只依靠自己天生的本性的“灵知”,刹那间领悟到心本来就是空的,当下便达到“佛”的境地,这就叫“顿悟成佛”。

“自性真空”即是佛的境地。

6.道统说:韩愈提出反对佛道两教的思想武器,实际上是建立儒家的传承系统。

其内容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不同于佛、道,表达了积极的入世原则,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而称韩愈称儒家道德是“天下之公言也”,对宋儒影响很大。

7.八识说:唯识宗为了论证“唯识无境”,对意识作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把意识分为三大类八种识,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思量识为第七种识,藏识为第八种识又称根本识,最为重要。

八种识兴起时,各有自己的“见分”和“相分”,互相依赖,互相影响,但最后依赖于藏识。

它表明认识无非是意识认识自己,一切感觉观念都是主观自生的东西。

8.理一分殊:朱熹提出的重要哲学命题。

讲述太极和万物的关系,太极包含万物之理,万物分别完整地体现整个太极。

从性理关系而言,是指宇宙万物的本体只是一个太极,而每个事物中也都包含着与本体的太极相同的太极作为自己的本体;从物理的意义上说,事物的具体规律性质各有差别,人的实践必须依从不同对象固有的特定之理。

万物一理,指的是万物的具体规律都是统一普遍原理的表现,具有统一性。

9.薪火之喻:何承天在《答宗居士说》中提到,说火要依赖于木柴,木柴烧得差不多了火就开始微弱了,火柴烧完了火就灭了,即精神有多神妙,离开了形体也不能单独存在。

它虽然说明了神灭的理论,但有很大的缺陷,一方面把神与形看做是同样的物质性的气,只有精粗之分,这就不是把神看做只是形的一种特殊性质,作用。

因此也就不能从理论上根本说明必须依赖于形,形亡神亡的道理。

另一方面,一块薪烧完了另一块薪可以接着烧,火可以从一块薪传到另一块薪上,但神与形的关系上,神不能由一个形体传到另一个形体上,这种比喻不恰当,佛教徒反用它来论证“神不灭”论。

10.复性说:李翱依据《中庸》理论,同时吸收佛教的某些心性思想提出的学说,用来加强儒学的正统地位,抗衡佛教的信仰威胁。

他建立了一套“圣人”的理论体系,提出“性情学说”,人有性和情两方面,性善情邪。

复性即由动而惑的恶的性复归道静而善的本性,即“本觉”,又成为“本静”的手段和保证,即回归先天本性。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他的性不受情欲的沾染,摆脱情欲的束缚。

其人性论是受佛教人性论的影响,把佛教的禁欲主义引入儒家的人性论,与佛教划不清界限。

11.民胞物与:张载的泛爱思想,他从气一元论的自然观出发,认为天地好比是父母,一切人、物都是天地所生,一切人都是同胞兄弟,一切物都是同伴,应该爱一切人和物,这就叫“民胞物与”。

这种“爱”并不是要求取消封建等级制度,,不是提倡“平等”,而是以封建宗法关系为基础“仁爱”,是一种阶级调和论。

13.一物两体:在宇宙观上,张载提出“一物两体”的辩证观点。

一物两体,气也。

一顾神,两顾化,此天之所以参也。

这是说,作为世界物质实体的气是一个统一体(一物),它又包含两部分(两体),这两部分相互作用,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在一个实体中;因其是对立面的统一体,故神妙不测;因统一体中包含对立面,故变化无穷。

对立的相互作用就是运动变化的根源。

对立面合成统一体叫“参”。

14.鹅湖之会:朱熹陆九渊等人在信州鹅湖集会,政论争论焦点是朱陆,实质上是儒学内部客观唯心与主观唯心的争论。

主要内容:1、心即理与性即理,一是把理抬到天上,一是把理放在心中。

2、太极与无极,陆不赞成形上形下之分。

3、“为学之方”,陆:先立其大;朱:格物致知。

15.心外无理:“理”是封建道德观念,王守仁认为它是先验的存在于人心的。

“心”是内在主体的个体意识,是一切的根本。

完全否认了客观规律,是种主观唯心的结论。

认为事物的规律离不开认识主体“心”,既不能离开主体去寻找规律,又不能离开规律来讲认识主体。

16.心外无物:“心”纯粹自我的范畴,而“意”是经验意识的范畴,“意之所在便是物”,“物”是“事”,即构成人类社会实践的政治道德教育活动等。

包括两方面:1意所指向的实在之物或意识已投入其中的现实活动。

2反作为意识之汇总的对象,表明意识必有其对象。

而事物只有在与意识意向相关的结构中才能被定义,从心上没“物”。

17.天台宗止观:“止”就是被动地不看不听,解脱烦恼修养心灵以达到禅宗的方法。

“观”指扫除迷惑,主动去看去听,却不被困惑,启发神明以获得智慧的方法,二者不能偏习,应结合起来。

18.张载气一元论:他认为气是经常运动永恒变化的。

“太和”的气中含有永恒变化的本体。

用气的聚散代替所谓“有无之分”。

所谓“有无”“隐显”的区别只是统一于气化过程中的物质存在的不同形态,因而凡有皆象,凡象皆无,根本没有一个脱离物质存在的“无”。

19.柳宗元的“天人观”天与人“不相预”的无神论及其对传统迷信的批判。

A指出“天与人不相预”,自然现象(“天”)与社会现象(“人”)是两个不同的领域。

B批判唐代帝王自武则天以后大讲“祥瑞”“符命”以及韩愈等人认为天“能赏功而罚祸”的有神论思想。

C在更高阶段上向“明于天人之分”的论点复归。

20.试述柳宗元的社会历史观1.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它自身固有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必然之“势”,非出于“神”和“圣人”的意志,“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2、觉察道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与参与历史活动的个别人物主观愿望间的矛盾。

3、用“势”的观点解释国家起源和社会政治制度演变,这就否定了过去的各种天命史观,也超过了过去唯物主义者试图用人口天时等条件解释社会动乱的原因。

4、在对历史之势的客观性的探讨中已朦胧接触了社会历史的辩证法。

21.张载人性论的特点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1人人都有“天地之性”,这是“太虚之气”的本性,它清澈纯一,是无不善的。

2人的道德品质来源于生而具有的“天地之性”,实际上是天赋道德论,人的各种欲望和一切不善都来自“气质之性”,人的气质杂而不纯有好有坏。

3他提出“变化气质”学说,认为气质不好可通过学习来改变。

22.刘禹锡的哲学思想“天人交相胜”说和无神论思想。

A补充发挥了柳宗元“无人不相预”的思想,区别于“天之所能”和“人之所能”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学说,并且阐明了两者间的辩证关系。

B提出了“矛盾”概念。

C对有神论产生的认识根源和社会根源作出了新的探索,提出了“理昧而言天”的论点。

1对于有神论产生的认识论根源作出了分析。

2对于有神论产生的社会根源的分析。

刘禹锡天人关系的总结:1天和人是万物中最突出的,各自有其职责所在,二者是有区别的,“天人不相预”2天与人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天与人交相胜”3天与人之间并不存在人格神,有神观念的产生是因为人的认识能力和社会因素造成的。

23.周敦颐的太极观继承了《易传》和《中庸》的思想,吸取道教和佛教的一些观念,提出的一个简明的宇宙论体系。

1周的《太极图说》:周将自传的《无极图》改编为《太极图》,并著《太极图说》,认为宇宙的最初阶段是“无极而太极”,无极是无形无象的最高实体,太极是最大的统一体。

2其理论核心是阴阳五行,即太极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生金木水火土五行。

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

3体现了周的宇宙化思想,以太极为本源生成阴阳五行进而进化出万物,万物又复归于阴阳五行最终归于太极的宇宙图示。

24 “诚”在周敦颐哲学中有什么地位在人性和道德问题上发挥《中庸》观点,认为人有一种超然的本性,“诚”是从阳气得来的,绝对至善的,是一切道德的根源“圣人之本”“五常之本,百行之源”。

周提出“主静”作为修养方法,“无欲故静”“静”是安定安宁,“无欲”即没有私欲的干扰,他认为人能“无欲”,仁义道德的“本性”也就充分发挥出来。

25.试析张载“太虚即气”的哲学意义针对佛老的唯心主义,张载继承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把气作为世界的实体。

认为有形有象的可见的万物以及空虚无物的太虚都是由气构成的。

太虚:本指虚空,即广阔的宇空,它不是一个绝对的空间,而是在它中间充满着一种无法直接感知的极为稀薄的气。

气聚而成为万物,分散则化为太虚,太虚、气、万物是聚散的关系。

哲学意义:首先批判了两种错误观点,即道家的“有生于无”以及佛教的认为山河大地都是假象的观点。

其次论证了世界存在在空间上是普遍的,时间上是永恒的,总之是绝对的。

最后解释了世界的物质实体具有运动和变化的本性,运动变化是物质世界的内在本性。

26.二程的天道观(天理思想),指出二者差异及体现的各自修养功夫1.天理:“理”是二程思想的核心,二程认为世界的根源是“理”,也叫做“道”,也叫做“天理”。

程颢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

即“天即是理”,就是认为“理”是最高实体。

“理”也指伦理纲常。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程颐认为“理”是万事万物所根据的法则,是物质世界的“所以然”,肯定“一物须有一理”。

2、形而上与形而下:二程所以提出天理说和他们在思想方法上注重区分形上与形下是分不开的。

二程强调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别:凡是物质的具体的东西都是属于“形而下”的,是物质世界,是“器”,这不是根本的;凡是普遍的抽象的东西都是属于“形而上”的,是“道”,他们认为这才是最根本的。

感性存在的东西是形而下的,只有用理性才能把握的东西是形而上的,也就是认为理是气的根本,也就是程颐所说“有理即有气”。

3、理与心:程颐认为理和心是一致的,认为存在与人身上的理就表现为心,心与理是一致的,二程虽然强调所谓的理,认为理是最高范畴,实质上还是一种唯心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