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专题复习:建国后党的四次农村政策
专题三 三农问题
热点专题三:“十七届三中全会”与“三农”问题【热点背景】:一、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12日在北京召开。
这次全会的重要议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全会突出强调,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新形势下,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6方面的基本目标任务,让广大农民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二、中央一号文件第六次锁定“三农”:中央一号文件第六次锁定“三农”。
本次文件一共提出了28点措施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与农民持续增收,其中包括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投入、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等。
二、历届党代表大会之后的三中全会:纵观中共党史,历届党代表大会之后的“三中全会”往往留有特殊意义,一些具有重大转折性的决策,多是在“三中全会”上做出的。
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拨乱反正,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1984年10月20日,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成为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1988年9月26日,十三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
我国农业政策基本类型的发展历程
我国农业政策基本类型的发展历程我国农业政策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基本类型:初期的农业集体化政策,改革开放时期的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市场导向型农业政策,以及现代化农业发展政策。
初期的农业集体化政策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的农村集体经济政策。
在这个时期,国家通过土地改革和农村合作社建设,将农村土地归集到集体所有,实行集体耕作和统一管理。
集体化政策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利益的最大化。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政策执行的不适应实际情况和各种突发因素的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受到了抑制,农业生产效益下降,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了限制。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在改革开放时期推出了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1980年代初开始试点,随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这个政策的核心是“责任到人、权益到户”,即将土地承包给农户,让他们自行负责农业生产和经营,保障农户的经营权益。
这一政策的出台有效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显著提高。
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求,市场经济的冲击也逐渐显现出来。
为此,我国农业政策开始转向市场导向型的发展,并在1990年代推出了一系列的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政策。
这些政策的目标是促进农产品资源配置的优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竞争力,加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我国农业政策进一步转向现代化农业发展政策。
这一政策的核心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企业化经营,加强农业产业链的全程协同发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化农业发展政策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基础,通过推进农业信息化、智慧农业和绿色农业,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生产效率,促进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环境的改善。
总结起来,我国农业政策从初期的农业集体化政策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市场导向型农业政策和现代化农业发展政策,经历了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知识]1、土地改革。
〔1〕时间:1950年冬——1952年底。
〔2〕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开展;新解放区三亿多人口强烈要求进展土地改革。
〔3〕依据: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国土地改革法》〔4〕核心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皆为私有〕〔5〕历程:从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展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食其力。
到1952年底,除局部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根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6〕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广阔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务,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开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立准备了条件。
2、农业合作化运动。
〔1〕时间:1953年——1956年。
〔2〕原因: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立的需要。
〔3〕方式: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工人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4〕核心容: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实现集体经营。
〔5〕历程:从1953年春,国家开场对农业进展社会主义改造,从穿凿列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开展。
1955年,政府回忆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到1956年底,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根本完成。
〔6〕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开展。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时间:1958——1978年。
〔2〕原因: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开展;党在社会主义建立方面的经历缺乏,又急于求成,无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3〕目的:建立人民公社是试图更快地向全民所有制、向共产主义过渡。
新中国农业政策的调整
中考演练
读“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统计曲线 图”,从图上看出,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 入(抽样份数:18529户)从1978年到1982年 呈现上升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土地改革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中考演练
材料一 :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 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 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 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 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 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
第三次调整—— 人民公社化运动
时间: 1958年以后 目的: 企图更快地向全民所有制、向_________ 共产主义 过渡。 形式: 人民公社是在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合并而成的 政社合一 的社会基层组织。公社的一切财产 _________ 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员的自留地、 公社 家畜、树木等都为_________ 所有。 结果: 破坏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严重的 经济困难 严重失误 评价: 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一次_________
第二次调整——
农业合作化运动(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时间: 1953年——1956年
原因: 分散经营,不适应社会化要求,影响农业发展, 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形式: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 参加农业合作社 , 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_____________ 集体化 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走_______
中考演练
观看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漫画可能 出现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哪一运动中? A.农业合作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B.土地改革运动 D.“文化大革命”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演变
但是“三农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农业、 农民、农村问题依然存在:
农业问题: 农业问题: 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 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农村问题: 农村问题: 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养老医 疗问题和幼儿教育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 .农民素质还比较低 。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低,计划 生育意识薄弱。农民减负增收问题。
具体措施: 1、稳定、完善和强化辅助农业发展的政策, 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 2、严格实行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质量。 3、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抵御 自然灾害的能力。 4、加快农业科技穿心,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5、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 环境。 6、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 农业竞争力。 7、改善农村投融资体制,健全农业投入机制。 8、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民和农村社 会全面发展。 9、加强和提高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意义:这次土地改革,政治上巩固了工 农联盟和人民政权;经济上使得农村经 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 开辟了道路。
二、农业合作化(1953-1956) 农业合作化(1953-1956)
背景:随着政权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为 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中国共产党决 定在农村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这首先是因 为农业不能满足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对商 品粮的需求。其次,土改后的农民虽分得了 土地,但有些贫下中农因畜力和农具等生产 资料不足,生产、生活上仍有困难。因此实 行农业合作化,是符合当时中国农村实际的, 是必要的。
过程:农业合作化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 的改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3年)主要是兴办互助组。土 改后,一些贫下中农因畜力、农具、种子等 不足,自发地互帮互助,组织起互助组,有 利于农业生产。人民政府因势利导,积极引 导农民建立互助组。但互助组还只是社会主 义的萌芽。
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
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是中国政府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力度,提高了农业农村发展的整体水平,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下面将从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收入三个方面介绍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的具体内容。
一、农业发展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中重点关注农业发展,通过加大投入、改革制度、推动科技进步等多方面措施,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了农产品质量提升和农业科技创新。
同时,政府还采取了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等产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这些政策助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条件。
二、农村建设除了农业发展,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还致力于农村建设。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了农村的基本生活条件。
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农民的生活更加便利。
此外,政府还推动了乡村旅游、民宿等项目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多元化。
农村环境整治和农村文化保护也是政策重点,为农民提供了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三、农民收入在农民收入方面,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力求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
政府通过增加农业补贴、调整农产品价格、扶持农民就业等方式,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支持,提高了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这些政策助力了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农民的脱贫致富,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总的来说,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收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农村全面建设和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未来,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推动中国农村全面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政策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政策概述本文分为四个时期,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认为,1978-1984年的农业政策大幅度提高了农民收入;1985-1992年期间的农业政策发生明显变化,减缓了农民收入增速;20 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政策的调整虽然使粮食、棉花生产获得连年丰收,但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明显放缓;21世纪初期以来我国农业政策的基本调整为持续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保持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总体健康发展提供了必要有力的支撑。
标签:农业政策;三农问题;农民收入;增加措施自从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一直全面推进“三农”问题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目前已经初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下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经济社会活力;要鼓励探索创新;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在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增加农民收入始终是解决“三农”问题中的基本目标和关键性环节。
围绕这一目标,本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各种农业政策进行了梳理和概述,为进一步研究农业政策对农民收入增加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农业政策是指为了实现与农业生产经营及农村发展相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由执政党或政府依特定的程序制订并发布的,包含着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的规范性文件,也就是指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内农业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规定的一系列重大措施和行动准则的总和。
农业政策属于部门经济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按照这一概念,国内已经颁布执行的所有和农业相关的制度、措施和法律法规均属于农业政策的范畴。
长期以来,农业政策始终是影响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最重要和最直接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专题六 三农问题
专题六:三农问题专题解读三农:农村、农民、农业。
(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
★专题要点:一、中国古代与“三农”问题有关的历史事件1、相关事件(1)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
(2)秦朝的暴政:秦朝繁重的赋税和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最终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
(3)贞观之治:唐太宗从隋末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唐太宗统治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4)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5)元朝的农业:元世祖重视农业,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2、农作物推广和引进:河姆渡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北宋时期从越南引进占城稻;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棉花的种植由两广和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3、劳动工具: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唐朝时发明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宋朝时发明了“秧马”和牛转翻车。
4、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修筑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秦朝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隋炀帝时开通了京杭大运河;5、中国古代著名农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内容完整的农书。
明末清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介绍了手工业和农业方面的知识6、江南地区的开发:我国南方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农作物生长;自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人为逃避战乱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再加上南方相对北方战乱较少,使得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
2020中考复习建国后农村四次生产关系的变化
影响
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解放了 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
三大改造 时期
农业合作 化1953年 开始
变农民私 有为国家 公有
十年探 人民公社
索时期
化1958年 开始
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 设新时期
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
公有制 公有制
解放了生产力,促进农 业发展……
严重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阻碍农村经济发展,出 现经济困难……
1.土地改革(1950年开始) 2.农业合作化(1953年开始
3.人民公社化(1958年开始)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开始)
土地 改革
农业社 会主义 改造
人民公 社化
家庭联 产承包 责任制
1950 1952 1953 1956
废封建地主 土地所有制 为农民土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有制
将小农所 有转化为 集体所有
1.土地改革1950年开始:废除了封建剥削的 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私有制)
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开始) 建立农业合作社
农业合作化运动
3.人民公社化(1958年开始) 特点是一大二公
人民公社化运动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开始
总结归纳: 建国以来党在农村实行的 政策有:
1958
一大 二公
1978
土地公有制 前提下,所 有权和经营 权分开
调动人民积 极性,恢复 经济
调动积极 性,走向 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公有化程度 越来越高
调动人民积 极性,发展 生产力
总结提炼:建国后党在农村实行的四项政策
时期
建国初期
调整措施
土地所有 制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
1.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1.1950-1952年,进行土地改革,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即土地私有制2.1953-1956年,进行农业合作化运动,变土地私有为公有3.1958年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4.新时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的基础上,农民拥有使用权。
2.近代时期中国政府名称变化晚清政府(1840—1912),中华民国政府(1912—1949),这期间由于政治中心和掌握实际权力的政治派别不同,又分为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1月1日,结束於1912年3月12日),北洋军阀政府(1912-1927),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
3.中国近现代史分期近代(1840--1949):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5.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1919年5月——1921年: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1923年:第一次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1924年——1927年:国民大革命1927年7月——1937年7月: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抗日战争时期1946年6月——1949年9月:解放战争时期现代(1949-至今)1.1949-1956,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53开始三大改造)2.1956-1965,十年建设时期(1956,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4.1978-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4.中共领导军队名称变化1924-1927, 国民革命军1927~1937,中国工农红军1937~1945,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为第十八集团军,但仍习惯叫八路)新编第四军1945至今,中国人民解放军5.中国近代国旗变化(大清龙旗) (五色旗) (青天白日旗)6.国共重要会议1.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2.中共一大:(1921.7.23;上海→嘉兴南湖):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3.中共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汉口):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专题五中国历史上的三农问题
专题五中外历史上的“三农”问题[知识链接]1、三农问题就是指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
形象比喻为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2、解决三农问题实质: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的问题。
【考点归纳】一、中国近代重要的土地政策1. 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但它并没有真正实行。
2. 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孙中山采用“平均地权”的办法解决土地问题,不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说明资产阶级不能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
3.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路线: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即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4.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5.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二、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在各历史时期的土地(农村)政策:1、建国初期:1950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新中国农业政策的四次调整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背景:总路线(1958)的提出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执行过程: 片面强调“多”、“快” 3、主要标志: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4、恶果: 农田荒废、生产衰退、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国 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 5、教训: 不能忽视客观经济规律,不能片面强调高指标和
2.为什么在土地改革中要采取保存富农经济 的政策?
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 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 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还根据全国解 放后的新情况,将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 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从 1950年冬天开始,有组织的分期分批进行。
资料1: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 “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 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 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最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 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资料2:毛泽东也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 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 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资料3: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 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土地改革解放了农 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000万吨,比1949 年增长了26.9%。
一个米粒煮一锅 ,一个玉米运一车 高粱杆上安电线,坐着瓜皮过黄河
,
.
.
踏 翻 地 球 顶 破 天
赶 英 超 美 平 常 事
深耕细作产量高,一棵玉米 冲云霄;彩云栓住玉米腰,吓 得月亮弯了腰.
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 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农村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成⽴后党的农村政策的演变新中国成⽴后党的农村政策的演变江苏周学平新中国成⽴后党的农村政策经历了四个阶段:⼟地改⾰、农业合作化、⼈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包产到户)。
⼀、⼟地改⾰(1950-1952年)1.背景:地主、富农占有⼤部分⼟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
⽽贫农、中农和雇农占有少量⼟地,终年⾟勤劳动,受尽剥削,⽣活不得温饱。
这种封建的⼟地剥削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新中国成⽴后,新解放区的农民迫切要求取得⼟地。
2.措施:1950年,中央⼈民政府颁布《中华⼈民共和国⼟地改⾰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地所有制,实⾏农民的⼟地所有制。
3.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陆基本上完成了⼟地改⾰。
4.意义:⼟地改⾰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年的封建⼟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得到了⼟地,成为⼟地的主⼈。
这使⼈民政权更加巩固,也⼤⼤解放了农村⽣产⼒,农业⽣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或农业⽣产合作社,1953-1956年)1.原因:⼟地改⾰以后,农民分到了⼟地,农业⽣产有了恢复和发展。
但是,我国的农业仍然是⼀家⼀户的分散经营。
当时贫苦农民缺乏⽣产⼯具、资⾦,⼀家⼀户难以解决⽔利问题,难以抵御⾃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耕地,也不能使⽤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这就影响⽣产的发展,农产品满⾜不了国家⼯业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国家对农业进⾏社会主义改造。
2.⽅式: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合作社,⾛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阶段:a.从建国后到1953年以发展互助组为主;b.1954年到1955年底,以办初级社为主;c.1956年以普遍办⾼级社为主。
4.作⽤:到1956年底,我国有96.3%的农户加⼊了初级社和⾼级社,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基本建⽴。
专题五中外历史上的三农问题
AB
12、1958年,中共中央发动“大跃进”和人 民公社化运动,是因为①急于求成②对国情 认识不清③苏联撕毁合同④对社会主义建设 缺乏经验(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质上反 映了 A.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 状况的愿望 B.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和成功经验 C.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D.党 和政府对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
CD
14、“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这首歌谣是农民赞扬( ) A、新中国土地改革的实行 B、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的实行 C、人民公社的成立 D、农业生产合作 社的成立 1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 变化经历了几个步骤,按先后顺序排列是:① 土地改革;②人民公社;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④农业合作社(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BB
CB
3、下列运动中,彻底废除了我国延续两 千多年封建土地剥削制度的是:( ) A、土地改革运动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 4、新中国成立初实行土地改革的根本目 的是( ) A、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B、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C、实行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D、满足广大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 5、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真正实现了“耕 者有其田”是在: A、1949年 B、1950年 C、1951年 D、 1952年 ABD
归纳: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 历了四次变革: (1)、土地改革: 根本原因:封建地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 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实施地区:新解放区。 时间:1950年冬——1952年底。 开展:A、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 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 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 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决定 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B、1950年 冬,中央人民政府开始对新解放区分批 进行土地改革。
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政策专题复习与训练
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政策专题复习与训练【背景材料】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研究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提出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对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作了新的部署。
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把农村改革发展定为中心议题,吹响了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新的进军号角,指引亿万农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
材料二:2008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布。
这份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重要文件,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战略举措,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
这份文件系统总结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成就和宝贵经验,全面评价了农村改革发展对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历史贡献,丰富和发展了改革开放的理论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三农”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考点分析】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政府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
对“三农”问题的考查既便于学科内综合,亦利于跨学科综合,可考性强,所以“三农”问题一直是中考的考查热点。
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政策是初中历史学习的重难点内容,也是近几年历史中考的重点内容。
试题多以文字、图表等材料为载体,和“三农”问题紧密联系,考查考生提取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2009年中考备考中要特别关注《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主要内容与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政策等。
【知识链接】一、土地改革(1950—1952年)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广大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内容: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建国以来党和国家主要农村政策
农业合作化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 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 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 行集体经营。 第一阶段是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 办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形式的 农业合作社。 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 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第二阶段,初级 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1955年下 半年至1956年底,是农业社会主义改 造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农业合作化运 动迅猛发展时期。
农业合作化评价
土改后的农村经济还是小农的个体经济,它在所有制的形式上和生产 能力上还是十分落后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进程越来越不适应。 因此,对个体农业进行改造,把小规模的小农经济改造为较大规模的 合作经济,是社会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客观 需要。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为解决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方面的一些 急迫问题,在当时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农业合作化相对于其他方案来 讲,确实是最佳选择。 问题在于合作化仅仅是组织和实现农业生产诸多形式中的一种,它不 应该成为一经建立就永世不变的、固定的、僵化的模式,更不应该把 合作化代表的方向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方向而不顾一切的将事物朝 着这个方向推向极端。 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工作过粗, 形式单一。严重伤害了群众利益 也伤害了社会主义的利益。
土地改革评价
土地改革的胜利,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业生 产力,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 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焕发了多数群众的生产热情,粮食生产得到增长,几乎满足了 群众生活,也极大支持了抗美援朝、剿匪等历史任务 然而,土改从本质上来说也仅仅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对于社会主 义国家而言,土地的重要生产资料的国有化是必然的,土改后不 到5年,全国农村公社化就使其彻底终结,中国耕地的国有化成 为唯一的道路 划分成份的标准有问题,镇压的依据缺乏,造成了群众对立, 扭曲了改革方向,有些人把个人仇怨和分浮财当作最好的事情, 兼具了专制朝廷的强权和造反农民的暴力,且手段和过程更加 激烈。有300万—500万的地主、富农被整死,如今想想当年遭 到镇压的这些人,穷就是善,富就是恶,那今天呢??
中国现代农村土地政策的调整
1950—1952年
1953—1956年
1958年至改革开放前
1978年以来
建国以来农村土地政策调整四步曲
1950—1952年 1953—1956年
1958年至 改革开放前
土地改革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人民公社化运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以来
1950—1952年 土地改革(建国初期)
调整原因: 封建土地制度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新解放区无地或少地农民,要求土地的愿望强烈。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核心内容:颁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农 封建剥削 废除地主阶级___________土地所有制,实行_____ 的土地所有制。(消灭封建剥削,土地所有权属农 民 私 民个体,仍然是____有制)
调整原因
核心内容
结果影响
人民公社化片 面强调公有化 程度; 严重损害了农 民的利益,挫 伤了生产者的 积极性。
党的主要领导人 提高公有 主观认为农业合 化程度, 作化的规模越大,扩大公有 公有化程度越高,化规模。 越能促进经济的 发展。
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 生在
A.第一个五 年计划实施 过程中 C.新中国 成立后土地 改革过程中 B.探索中国 自己建设社会 主义道路中
封建 结果影响:二千多年的______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 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生产力 也大大解放了农村_______,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 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1.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 制度彻底废除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 答案 B. 全国领 土基本解放 D.国内反 革命势力 基本肃清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农村政策
2.(2010· 营口中考)一批外国友人要到被称为“中国经 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他们要参观的城市 是( ) A.上海 B.深圳 C.厦门 D.广州 3.(2010· 南京中考)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国逐步形 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在这一 格局中,第二步开放的是( ) A.沿海经济开放区 B.沿海港口城市 C.经济特区 D.内地 4.(2010· 江西中考)江西省永丰县潭城乡龙洲村某农户 墙上刷有一条“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前进!”的标语。从内容上分析,这条标语是下列哪一 时期刷写的?( )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3、德国《汉诺威汇报》曾就我国某项重大科技 成就发表评论:中国正在奋起直追,中国人进入 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正在迅速崛起的国家 的实力。如果追根溯源,这项科技成就是指 ( ) B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l号”发射成功 C.“神舟5号”飞船的往返成功 D.“籼型杂交水稻”的育种成功 4.(2010· 南京中考)世界科技蓬勃发展,国际
10.(2010· 十堰中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就 业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下列各项对我国目前的 就业模式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A.政府“统包统配” B.劳动者自主就业 C.市场调节就业 D.政府促进就业 11.(2010· 河北中考)前世界银行驻华首度经济 学家华而诚曾讲到,“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遂 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遂道口 的光亮。”这一认识得出的主要依据是中国() 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B.建立了经济特区 C.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 D.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给我国带来了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 理经验; 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有力地促 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三大改造”
时间 结果 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的 方式 走合作化(集体 到1957 到1957年底, 到1956年底, 对农业的社 化)道路,引导 到1956 年底, 三大改造基本完 会主义改造 农民参加农业生 农民参加人民公 我国基 成,标志着生产 1953 产合作社 社 资料私有制转为 本上完 资料公有制转为 —— 公有制,公有制 成了对 私有制,私有制 对工业的社会 1957 对手工业的社 同农业 1956 农业、 经济在国民经济 主义改造 会主义改造 年底 手工业 中占主导地位, 和资本 标志着社会主义 主义工 制度的基本确定。 对资本主义 从以加工订货 商业的 我国开始进入社 工商业的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 到公私合营 社会主 会主义高级阶段。 会主义改造 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 造的对象
2、失误的表现: (1)、“大跃进”运动1958年 A、 标志: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B、表现: 工业上:高指标,全民大炼钢铁 农业上:放高产卫星,浮夸风盛行
大炼钢铁中的土高炉
全民大炼钢铁的效果如何?
一颗白菜500斤
“一个萝卜千斤重, 两头毛驴拉不动”
大麦穗、大玉米,运到北京去见毛主席
二、“三大改造” 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1956年底
时间 社会主义改造的 方式 走合作化(集体 对农业的社 化)道路,引导 会主义改造 农民参加农业生 1953 产合作社。 —— 走合作化(集体 1956 对手工业的社 化)道路,建立 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生产合作 年底 社。 对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 从以加工订货 到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改 造的对象 结果 到1956 年,我 国基本 上完成 了对农 业、手 工业和 资本主 义工商 业的社 会主义 改造 意义 到1956年底, 三大改造基本完 成,标志着生产 资料私有制转为 公有制,公有制 经济在国民经济 中占主导地位, 标志着社会主义 制度的基本确定。 我国开始进入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
过渡时期 土地改革
建设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文化大革命 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 三大改造 “大跃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49 1950
1952 1953
1956 1958
1966 1976 1978
1982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安徽、四川开始) ——农村改革的主要形式
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 从农村开始。 2、内容:建立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集体所有的 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农民的收成在完成上交 给国家和集体的任务后,剩余归农民所有。它体现了 分配体制的改革。 3、意义:它把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结合起来,把 农民的责、权、利紧密联合起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 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过渡时期 土地改革
建设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文化大革命 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 三大改造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6 1976 1978 1982
1949 1950
1952 1953
1956 1958
三、“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1、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中,“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明确考点: 识记: 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 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 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 严重失误; 4、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 内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过渡时期 巩固政权
建设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文化大革命 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
1982
二、土地改革 1950 ——1952年底
1、目的: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 展农业生产,为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巩 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 2、开始标志: 改革法》的颁布 3、内容: 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即废除封建剥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 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地主也有自己的一份土地) 4、结果: 1952年底,全国大陆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 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三大改造 1956 1958 1966 1976 1978 1982
1949 1950
1952 1953
一、土地改革
材料: 土地改革法草案第一条规定:废除地主阶级 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 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请根据材料,指出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根本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5、意义(影响): (1)、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 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2)、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 身,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 恢复与发展; (4)、巩固了工农联盟,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肥猪赛大象 就是鼻子短 全社杀一口 足够吃半年
2、这是下列哪些“左”错误的表现( )(多选) A、高指标 B、瞎指挥 C、浮夸风 D、“共产”风
3、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它是关系到人民 的切身利益,社会安定和社会民展的重大问题,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下列问题: (1)、1950年凤阳花鼓词唱到:“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 好地方,自从土地还家后,幸福生活万年长。”词中“土地还家” 指的是什么? 1950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了 封建剥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 ,土地归农民所有。 (2)、我国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通过什么途径来提高农业 走集体化道路,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生产力的?
土地改革的基本完 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土地改革——烧地契
土改中农民拔除地主立的界碑 分得土地的农民兴高采烈.
过渡时期 巩固政权
建设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文化大革命 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 三大改造时期
1949 1950
1952 1953
1956 1958
1966 1976 1978
1982
二、土地改革
1950——1952年底
(5)、党中央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不断调整农业政策,从 2006年1月1日起,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交纳农业税的历史…… 一系列惠农政策。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制定这些农村政策的 出发点是什么?
解放生产力,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6)、请就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举措 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提示:可从生产、生活、乡风、村容、 管理等方面回答) 增加农业投入;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保护农村耕地; 民主管理等。
1、下图是一幅绘于1958年的壁画。画中的文字是 “稻子玉米搭彩门,悟空说是南天门,社员高坐哈 哈笑,‘这是俺社幸福门’”。下列表述中不能体现 壁画所包含的信息是( ) A、当时处于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B、说明当时农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C、说明当时“左”错误发展严重 D、当时处于“大跃进”运动时期
(3)、一副农家对联写道:“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做主人;今岁 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指出“当年”分田与什么运动直接相关? “今岁”分田又指党在农村采取了什么举措? 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从“当年”到“今岁”之间,党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 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指的是什么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材 料 一:
《土地改革法》受到农民的欢迎 土改中农民领取的 土地房产所有证
根据材料一,说说图中 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 土地改革法》,进行 土地改革。
土改中农民拔除地主立的界碑
粮食产量(亿吨)
材料二:
2.6 1.1
你从材料二得到的最主要的信息是什么? 说明了什么问题? 1952年与1949年相比,粮食产量增长快速。 说明了经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 制度,确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满足了广大农民 对土地的渴望,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 业生产得到发展。
1、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土地 ( ) A.从农民所有转变为集体所有 B.从国有转变为农民所有 C.从集体所有转变为国家所有 D.从集体所有转变为农民所有 2、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 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错误: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理由: 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彻底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 的封建土地制度,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 建立起来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三、“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1、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中,“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失误的表现: (1)、“大跃进”运动 1958年 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A、 标志: B、表现: 工业上:高指标,全民大炼钢铁 农业上:放高产卫星,浮夸风盛行 (2)、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改革前(1978年) 特点:“一大二公” 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3、后果: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泛滥, 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建国 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 4、失误的原因: 根本原因: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其它原因: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急于求成, 5、经验教训: 对国情认识不足。
1、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 建设社会主义
过渡时期 土地改革
建设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文化大革命 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 三大改造
“大跃进”运动 1966 1976 1978 1982
1949 1950
1952 1953
1956 1958
三、“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1、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中,“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