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比较

合集下载

哲学家对命运的观点

哲学家对命运的观点

1.古希腊哲学家的观点: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命运是超越个体意愿和选择的一种力量。

柏拉图指出,人们的灵魂在前世中选择了自己的宿命,而命运则是对这个选择的必然结果。

亚里士多德认为命运是由个体的行为和决定所引起的必然性的结果。

2.康德的观点:康德认为,命运是人们对于自由意志的做出选择所产生的结果。

他强调每个人都能在理性引导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命运,无论外部环境如何,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塑造自己的命运。

3.尼采的观点:尼采认为,命运是由人的气质和意志力所决定的。

他强调个体的意志和力量能够超越命运的限制,通过积极的运动和自我超越来创造个体的命运。

4.孟子的观点:孟子强调人的命运是与道德行为紧密相关的。

他认为通过道德修养和努力,人们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提倡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自己和社会的命运的提升。

形相学简论

形相学简论

关于人格结构方面,柏拉图在其灵魂说中倾向于理性、意志与情欲三因素合成的观点,而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说倾向于理性认知与情感意志二因素论。

亚里士多德还从进化的角度探讨人灵魂的构成,他认为灵魂有高低等级之分,这与生物的身体相对应。

最低级的生物是植物,它们相应具有最低级的灵魂,即营养的灵魂,只具有吸收营养以及生殖的功能;其次是动物,动物不仅具有营养的灵魂,还具有感觉的灵魂。

感觉的灵魂能使动物感觉到快乐和痛苦,产生欲望。

位于动物之上的是人类,人类除了营养、感觉的灵魂外,还具有理性的灵魂。

理性是人所特有的功能,.它使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

亚里士多德这种灵魂进化观与整体观对于我们理解人格心理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西方思想家的人性论中也包含着关于人格发展与改造的观点。

柏拉图的人性论把人的本性等同于人的灵魂,认为人的灵魂是由神所创造的。

灵魂在出生之前生活在完美的理念世界中,了解并掌握了丰富的理念知识,因此它天生就具有各种理念知识。

但是,由于人出生时,人高贵的灵魂与低贱的肉体的结合,导致灵魂被玷污,人暂时遗忘了各种理念。

为了重新获得那些知识,就必须学习。

学习不是向外部世界探索,而是反省内心深处,将原有的理念知识、美德等逐渐“回忆"起来,他人的教育不过是一种诱发而已。

由此看来,柏拉图把内心活动与回忆看成是人格完善的主要途径。

与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格完善主要靠后天的实践活动,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才能训练出所谓的“实践智慧",从而掌握“中庸之道"。

在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认为人本性恶,要改造人,使之人格完善,只有通过人的理性,遵循自然律,建立专制国家,制定严厉的法律,排除人与人之间的纠纷,制止侵害社会其他成员利益的犯罪行为。

卢梭认为人性本善,自私不是人的天性,而是私有制的产物。

因此,只有废除私有制,建立主权在民的国家,才能防止罪恶产生,充分发挥人善良的本性。

在理想人格方面,苏格拉底强调人的理性,认为美德就是知识,善出于知,恶出于无知.:一个人有理性,才会具有知识;有了知识,这个人才能完善自我。

三种灵魂观的比较

三种灵魂观的比较

三种灵魂观的比较摘要:在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时代,灵魂的概念已经被普遍地使用了,在古希腊人那里,灵魂一词有终极运动者的含义。

所谓终极运动者,也就是使事物产生运动和变化的最为根本性的力量,因此,灵魂一词具有这样一些含义:本质、实体、理念、形式等等。

尽管不同的哲学家对灵魂的具体规定并不是一致的,但使用灵魂一词时,都是指一种终极性的生成原因。

这一时期,有关灵魂的观点已经产生了同一时期的对立统一,和历史上的继承发展。

本文以毕达戈拉斯派、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做简单的比较。

关键词:灵魂观;毕达戈拉斯派;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毕达戈拉斯派的灵魂观毕达戈拉斯提出了具有宗教和哲学双重意义的灵魂观。

就其主要内容来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灵魂为万物本原的思想,另一方面则是关于灵魂轮回的思想。

由于其论述经常是以表象化的方式来完成的,缺少一种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因而,其观点通常是含糊不清的。

他猜测到了宇宙中有某种灵魂性的存在,灵魂本身在做自我运动,而当灵魂在做自我运动时,它也就带动了其他事物的生成。

在具体的方面,他认为灵魂是太阳中微尘的推动者。

毕达戈拉斯认为,同一个灵魂可以流动于不同的身体,因而有了个体性和独立性,虽然还不具有完全的非物体性。

[1]在某种意义上说,毕达戈拉斯是运用灵魂原则的第一位哲学家。

但是把灵魂看做是思维的规定,并尝试用这样一种规定去解释自然和精神事件,毕达戈拉斯可以说是第一人。

灵魂概念到这里,算是建立起来了。

二、柏拉图的灵魂观柏拉图主要从灵魂与运动的关系来规定灵魂的本性,他认为“从外面获得运动的事物无灵魂,自身内即有运动的事物有灵魂”,因此,“自我运动即是灵魂”。

[1]2810(苗力田.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所以,“灵魂是所有已经存在、现在存在、将要存在的事物以及与它们相反的事物的第一源泉和运动因”。

柏拉图把人的灵魂与肉体作为两个领域可见的人体形态和不可见的内在的人(柏拉图:《菲德罗篇》,279c),这蕴含着后来的身心二元论思想。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异同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中,有关教育的观点和理论是各自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教育思想一方面是其哲学理论的反映和实践,又和两者的政治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如此,两者各有特色的教育理念也是人类教育史中的重要里程碑,因而分析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理论有其重要的意义所在。

本文的分析和比较,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形成教育观的背景和缘由,二是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最后则是两者的教育观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分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形成各自教育观的原因主要是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是个体的角度(也可以说是本质的角度)。

在这个角度中,两者在形成各自教育观的认识论基础上就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在柏拉图看来:学习即回忆,人在出生以前就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也就是人降生)后,已有的知识就被遗忘了,人通过感性事物引起思维,才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知识。

为何柏拉图对学习的定义是如此?因为作为最早提出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见解的哲学家,他认为“灵魂在取得人形以前,就早已在肉体以外存在着,并存在于理念世界之中,认识理念世界中的许多东西,以至可以洞察最高理念。

”而因为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在灵魂与肉体结合成为人时由于“惊恐和骚乱”就失去了对最高理念的认识和记忆,所以才会有“回忆”这种说法。

而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的论述与柏拉图完全不同,他认为人的灵魂正如一本什么也没有写上的书,或什么也没有写上的白纸,或者是一块白板,它能接受对象的知识,这就说明学习应是使知识从外面经过感觉进入意识的过程,而不是什么“回忆”的过程。

两者在认识论基础上的差别直接导致两者在教育理念上的不同,柏拉图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回复到灵魂原有的“善”,使其无愧于身为某一阶层一员的使命;而亚里士多德要求认真的对待灵魂的这块白板,通过教育来培养人,发展他的人格。

由于两者在认识论基础上的差异使他们在教育必要性的分析上也有很大的差别。

在柏拉图看来,既然以理念、实在为对象的知识是不朽的灵魂所固有的,凭借可感事物的启示,就可以回忆起灵魂中固有的理性认识,它只是因为受到了蒙蔽或者向着一个黑暗错误的方向观察。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儿童教育思想之异同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儿童教育思想之异同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儿童教育思想之异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儿童教育思想之异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在西方儿童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虽然在儿童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上,他们的观点存在着差异,但是他们都注重优
生优育,都重视儿童道德教育,都强调儿童身心发展。

他们的儿童教育思想,对于当今儿童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儿童教育思想之异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可以看出教育思想的巨大继承性.亚里士多德以柏拉图的哲学、教育理论为基础,构建了自己的理论.究其实质,他们的共性很多.亚里士
多德的灵魂三分法,三种不同阶段的教育及教育的最终目标与柏拉图的
灵魂论、哲学王的教育体系都存在着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最终都将善或理智做为教育的最高境界.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儿童教育思想之异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为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两人又为师生关系,因此,二者的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程度的师承关系;但又由于两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所不
同以及各自哲学思想等方面的离异,二者的教育思想又更多地表现出分岐.本文主要探讨柏与亚教商思想差异所在.(一)关于教育目的和作用柏
拉图非常强调教育为政治服务,在其《理想国》一书中,他把教育作为其
恢复奴隶制的稳定的重要手段.
1。

浅析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思想

浅析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思想

浅析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思想一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

众城邦中雅典处于最重要地位,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奠定基础,后经克利斯梯尼和伯里克利的改革,逐步形成了希腊的民主政治。

浓郁的民主气氛,追求自由的精神既体现在生活环境中,也体现在文学作品中。

人们的文化观念中更是体现着民主和自由的精神。

古希腊经济以农业为主,同时商品货币经济也较发达,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都已出现。

古希腊经济既有维护奴隶主自然经济,又有对商品货币经济的探索。

发达的交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世界各地文化的交融,使希腊文化获得了发展。

希腊人的哲学观念脱胎于宗教观念,而对文学艺术的自觉意识又受着哲学思想的影响。

古希腊哲学思想的演变历程,正反映了文论的演变历程,它们各自在后来的不同历史时期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二古希腊的文艺理论,有着丰富的遗产。

早在柏拉图前,希腊的思想家、文艺家们就曾对文艺提出过自己的见解,而这些许多都是柏拉图以来思想的源头。

荷马在他的史诗“序曲”中曾祈求诗神缪斯给他灵感,并在史诗中多次论及诗要给人以快感。

色诺芬尼责备荷马把神写成与人一样有道德败坏的行径。

这一点,被柏拉图所继承和发扬。

哥奇亚斯认为悲剧通过神话传说和情感描写使观众坠入迷魂阵中,所以能迷人的悲剧比不能迷人的画更高明,而被迷的观众比不被迷的更聪明。

哥奇亚斯从观众心理的角度探索文学艺术的效果,对亚里士多德有一定的影响。

德谟克利特对文艺的看法,主要包括灵感说和摹仿说。

他从经验论的角度总结出文艺和人的其他活动是起源于摹仿的。

关于灵感,德谟克利特继承传统的看法,承认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并把灵感的来源归结为神。

苏格拉底也继承了当时流行的摹仿说。

主张艺术不但是对对象形象的忠实描绘,而且还是对人物心灵和性格的表现。

苏格拉底还强调天才和灵感,认为诗人处于灵感状态,自己不知其所以然。

他的文艺思想得到了弟子柏拉图和徒孙亚里士多德的发扬。

三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出身于雅典的贵族家庭,早年受到过很好的教育,并就学于苏格拉底八年,直到苏格拉底逝世。

浅谈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摹仿论的异同

浅谈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摹仿论的异同

浅谈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摹仿论的异同柏拉图是古希腊集大成的思想家,他的文艺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的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一般说来,古希腊人的“艺术蓦仿自然”的看法本来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艺术观,到了柏拉图手里才起了本质的变化,成了他的唯心主义艺术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柏拉图看来,只有“理式”(即共相、一般、普遍)才是真实的,一切具体的个别事物都只不过是“理式”的影子。

在他的哲学理式思维里,最高等级的是“理式”;第二等级的是现实世界,他称为影子;第三等级的则是对于现实世界的反映,他称为影子的影子。

李秀斌在《西方文艺理论名著论要》中对柏拉图蓦仿说作了言简意赅的说明:“从探求艺术的本质看,柏拉图认为感性的现实世界是由蓦仿观念世界来的,艺术世界是由摹仿感性的现实世界来的。

因此,艺术世界就成为理念的‘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

这就是柏拉图从理念论出发;对他以前所流行的艺术幕仿现实的传统观点所给予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解释,从而形成了柏拉图的‘幕仿说’。

”亚里斯多德文艺思想的核心是“摹仿说”。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说:“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坚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

”可以说,“蓦仿”是《诗学》的中心概念和出发点,是亚氏文艺理论的基础。

亚里十多德的摹仿说则放弃了柏拉图的理式哲学,系统地讨论了模仿在诗歌乃至艺术当中的作用,肯定了模仿的地位,拉近了文学与真理的距离。

在《诗学》中,亚里十多德从模仿艺术的本质、对象和方式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以此说明文学模仿是人与自然目的相一致的体现。

他不仅肯定了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这一事实,并进一步指出模仿是用以区分艺术作品的重要因素。

在这里,模仿成为区别诗和自然科学论著的特征。

他认为模仿是人类的本能,人们可以从模仿中得到快感。

根据亚里十多德的理论,获取知识是人类的本能,模仿则是人类最初获取知识的途径,对人来说,获取知识是一件“最快乐的事;另外,技术处理、色彩或其他因素也能够引发人的快感。

略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

略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

略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摘要】灵魂问题在古希腊哲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整个西方哲学时代,哲学家们都将灵魂作为重要部分进行研究。

随着西方哲学的演进,关于灵魂的各种学说也越来越丰富多彩。

而在希腊哲学时代的两位重要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也对灵魂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这在他们的哲学思想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通过分析研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位哲学家的灵魂观,达到学习和领悟科技哲学思想的目的。

【关键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灵魂一、灵魂的涵义灵是指人的生命力或生命的本能,魂是指人的思想或情感的层面,而灵与魂在一起组成了另一个名词——灵魂。

灵魂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所有的意识活动的集合体,但是灵魂在很多宗教思想中都存在,系指人类超自然及非物质的组成部份。

许多宗教都认为,灵魂居于人或其他物质躯体之内并对之起主宰作用,它们亦可脱离这些躯体而独立存在。

[1]对于不同的宗教和民族,他们对灵魂有不同的解释。

但现代科学没有发现任何灵魂存在的证据。

最早用灵魂一词来表述哲学观点的哲学家是泰勒斯,在那个时候“灵魂”的意思是指“生命的气息”。

然而几千年过去了,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民族、宗教等原因对灵魂有着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灵魂”是有生命者的本质,人的灵魂则是人的本质,人的死亡同样代表了灵魂的消失。

有人认为人死亡后肉体虽然消失了但是灵魂却未消失,他们相信人死后会再次轮回,灵魂会进入新生的人或生物体内,继续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下去。

但是究竟灵魂存不存在,以什么形式存在,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谁都不能证明。

在古希腊时代中,两位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对灵魂有着自己的理解。

二、柏拉图的灵魂学说(一)对灵魂做三重区分在柏拉图看来,正义的灵魂就是和谐的灵魂,不朽的灵魂。

每一个人如果内在品质在自身内各起各的作用,那他就是正义的。

其中,《理想国》首次对灵魂做出理性、激情和欲望的三重区分,柏拉图称它们为灵魂的三个部分。

[2]这三个部分分别是理性、激情和欲望。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哲学观比较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哲学观比较

环球瞭望003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哲学观比较柏拉图哲学强调理性世界,他认为只有理性才能更好的认识到理念世界。

而亚里士多德哲学囊括了经验世界和超经验世界,他认为经验世界的感性经验要比理性更加有用。

因此,两者的哲学观被划分为不同种类,亚里士多德根据经验世界中的感性经验等构建了属于自身的哲学体系。

从两者哲学观对比的角度可以看出这一哲学对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分析方法,都是对先人哲学家之本原学说的一种继承和超越。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哲学观柏拉图哲学观柏拉图哲学强调“理念”,他所提出的哲学观又被称之为“理念论”。

其中“理念”概念进行分析时原意是指能够看得见的东西,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作为多个的东西, 是看见的对象,不是思想的对象,理念则是思想的对象,不是看见的对象”[1]。

该概念主要是从苏格拉底所提出的“是什么”这一定义延伸的。

换句话“理念”虽然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存在,但是他更强调真实存在的个别事物,不同的事物能够组成不同的世界,这一理念变成为了柏拉图坚持的“理念世界”。

同样柏拉图虽然同样认可自然界中可以看得见事物都是可以变化和流动的,但是这些看得见的事物都是固定的,并不会因为一些外界的因素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正如柏拉图所说的“马”,这一物种可以指“全部的马”,也可以指“一匹马”,虽然在数量上发生的了变化,但是“马”的真正含义却是真实存在的,它是“有形的”“永恒的”,它不会随着感官世界发生变化。

亚里士多德哲学观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与柏拉图相比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

他的思想是对柏拉图思想的延伸和继承,使得柏拉图哲学纯粹化的方向有了进一步的推动。

而且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又是对柏拉图哲学的超越。

一方面,他对哲学的纯粹化进行了验证,柏拉图的哲学观中对理性世界进行了分析,而亚里士多德认为的“理念世界”是另外一个世界,他超越了现实世界,与现实世界脱离。

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对“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进行了理清,柏拉图对此岸和彼岸做了划分,但是对于两者的关系如何并没有讲清楚,亚徐晨晨(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洛阳 471000)摘 要:现阶段关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研究成果颇丰,对两者在哲学观方面的研究热情依旧不减。

传统西方哲学二元论

传统西方哲学二元论

传统西方哲学二元论传统西方哲学中的二元论是一种基本的哲学观念,它将世界分为两个对立的部分或原则,比如心灵/身体、理性/感性、理性/感性等。

这种观念源自希腊哲学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并成为整个西方哲学的基础。

柏拉图认为,物质世界是世界的感觉性部分,只是真实世界的影子。

他将人的灵魂分成两个部分:理性和欲望。

理性灵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欲望灵魂追求感官享受和快乐。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应该通过哲学追求理性的境界,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

因此,柏拉图的二元论强调了理性和精神的重要性。

亚里士多德则持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不可分割的。

亚里士多德通过他的形而上学系统将世界分为两个部分:形式和物质。

形式是事物的本质和特性,而物质是实际存在的基础。

他认为,物质和形式是相互依赖和共同存在的。

亚里士多德的二元论更加强调实际存在和包容性。

在随后的西方哲学中,二元论继续发展,并逐渐成为哲学的一种范式。

笛卡尔的思想二元论被认为是现代哲学的基础。

笛卡尔将世界分为思维和扩展。

他认为,思想是自证明和独立的,而扩展是物质的外在属性。

笛卡尔认为,思维和扩展是相互独立的,因此他提出了心灵-身体二元论。

休谟则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了印象和理念的二元论。

他认为,印象是感官经验的直接结果,而理念是我们对经验的反思和总结。

休谟的二元论暴露了知识的有限和主观性,进一步挑战了传统的理性主义。

康德则试图解决二元论的困境,他提出了合成判断的概念,将经验和理性结合起来。

康德的二元论被称为合成主义,他认为,我们的理性需要通过经验来验证和补充。

合成主义强调了经验和理性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可能性。

尽管有不同的变体和争议,传统的西方哲学二元论展示了对世界和人类的不同理解和解释。

它试图理解和解释人类存在和现实世界的本质,并为哲学提供了基本的范式。

总的来说,传统西方哲学的二元论在很大程度上强调了对立和相互割裂的思维方式。

然而,这种二元对立的观念也引发了对于统一、整合和和谐性的追求,从而推动了哲学的发展。

人的本质的哲学探讨

人的本质的哲学探讨

人的本质的哲学探讨
人的本质的哲学探讨非常广泛,涉及众多哲学学派和观点。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哲学思想,用于探讨人的本质:
1. 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认为,人类的本质是灵魂的一部分,人通过追求智慧和真理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状态。

2. 亚里士多德的功能论: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本质是理性的,人通过运用他们的理性来实现自己的最高目标。

3. 笛卡尔的认知论:笛卡尔认为,人类的本质是思考的存在,人通过思考来认识自己和世界。

4. 尼采的超人论:尼采认为,人的本质是成为超越个人欲望和社会约束的超人,通过创造自己的价值观和真理来实现自己的存在。

5. 存在主义:存在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和责任,人通过选择和行动来塑造自己的本质和意义。

6.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通过社会的斗争和变革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这些是一些主要的哲学观点,它们对于人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和探讨。

然而,人的本质仍然是一个复杂而主观的问题,因此不同的哲学学派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

柏拉图的灵魂观最大特点是将灵魂实体化

柏拉图的灵魂观最大特点是将灵魂实体化

柏拉图的灵魂观最大特点是将灵魂实体化,其著作《斐多》就是借苏格拉底之口来阐述自已观点,他认为,灵魂是善的东西,肉体是恶的根源,两者是可以分离的,他认为,我们追求的是真理,而灵魂和肉体结合时,真理是永远不能求得的,因为肉体使我们充满热情,欲望,惧怕,各种胡思乱想和愚昧。

他认为要探求任何事物的真相,非得甩掉肉体,全用灵魂去看待事物,我们要求得智慧,在活着的时候得不到,要等死了才可能得到,所以我们除非万不得已,得尽量不和肉体交往。

不沾染肉体的情欲,保持自身的纯洁。

另外,柏拉图也在〈斐多〉中阐述了关于形式与质料即支持与殊相的关系,并以来论证灵魂的性质,他认为存在着绝对的善、恶等概念,这些概念是作为共相而存在。

所以他说生并不可转化为死,而生的生物可转化为有死的生物,而灵魂是作为不朽而存在的,灵魂是具有不朽的形式,在这里,很明显柏拉图将灵魂当成实体,这个实体是纯洁神圣,而跟它结合的另一实体即肉体是阻碍灵魂进行认识的不洁的物体,灵魂无可奈何与之结合,而人死后作为共相的灵魂便会离开殊相的肉体,去到天神们的世界即柏拉图所描述的充满共相的世界。

而作为他学生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比他有更详尽的论述,他某程度上跟随柏拉图相同,即认为灵魂是共相开始,亚里士多德是利用潜在这个概念来描述灵魂的,他认为灵魂是潜在具有生命的自然躯体的第一现实性,质料是潜能,形式是现实。

所谓生命,是指自已摄取营养有生灭变化的能力,而生命的躯体是实体即质料,但躯体并不是灵魂,灵魂就像睡眠的现实性,亚里士多德并不认为有所谓独特的共相存在,所以,他不赞成灵魂能跟肉体分离。

显然,亚里士多德是将生命作为有灵魂的东西和无灵魂的东西的区别,而什么条件下被认为是有生命呢?他认为如理智、感觉、位置上的运动和静止,或摄取营养等。

对植物来说,摄取营养是其为有关生命即有灵魂的重要条件,而动物的基本条件则是触觉。

在论灵魂的结尾,亚里士多德得出灵魂的一般性的结论。

灵魂的感觉能力和认识能力是一些潜在的对象,灵魂就像一只手,它是使用工具的工具,而当我们了解一件事物是了解那事物的形式,所以离开了感觉我们不可能学习对象,而感觉中最根本的一种是触觉。

“实体”与“形式”——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灵魂观之比较

“实体”与“形式”——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灵魂观之比较

“实体”与“形式”——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灵魂观之比较王景胜,苏博【摘要】:柏拉图认为灵魂是“实体”,脱离于躯体独立存在,理性的灵魂和神的灵魂同处与理性的世界,灵魂在进入肉体前知识就已经存在,学习是对灵魂的回忆,柏拉图认为灵魂是不朽的、永生的,是推动一切事物的本原。

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是“形式”,存在于躯体的各部分之中,灵魂将潜在的能力和理性联结起来,植物、动物和人各有自己的灵魂特征,灵魂的属性是先从特殊再到普遍的联系。

他们二者的灵魂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关键词】:灵魂实体形式不朽理性灵魂灵魂是什么?它存在还是不存在?如存在那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一直以来,一些思想家们都在思考这些问题,并有各自的表述。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分别对灵魂进行了论述。

柏拉图认为灵魂是实在性存在的“实体”,他关注于灵魂的存在;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是“现实性”——“形式”,他关注于探讨灵魂的运行方式。

“实体”论的灵魂观与“形式”论的灵魂观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与区别,“实体”与“形式”是什么关系,本文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灵魂的概念:(一)、柏拉图关于灵魂的概念柏拉图认为,灵魂是由全部元素构成的,灵魂是在对立面之间交替产生,是“实体”存在。

人不是灵魂与肉体的简单结合,而是灵魂有目的的活动,肉体只是灵魂的工具。

认为灵魂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而肉体则是灵魂的障碍,灵魂在脱离肉体后要受到审判,是有因果报应的。

灵魂是实体、是质料、是不朽的、是轮回的,同时灵魂是先验的。

先有普遍的灵魂然后才有特殊的灵魂。

(二)、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的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在最首要的意义上乃是我们赖以生存、赖以感觉和思维的东西,所以灵魂是定义或形式,而非质料或载体⑴。

”在这里他认为灵魂是精神上的、思想上的范畴,不是一种实体,是“现实性”,是“形式”。

“形式”将潜在的质料和感觉结合在一起,灵魂将身体的潜能转变为现实性的生命活动。

他说:“躯体不是灵魂的现实,相反灵魂是某种躯体的现实⑴。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异同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中,有关教育的观点和理论是各自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教育思想一方面是其哲学理论的反映和实践,又和两者的政治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如此,两者各有特色的教育理念也是人类教育史中的重要里程碑,因而分析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理论有其重要的意义所在。

本文的分析和比较,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形成教育观的背景和缘由,二是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最后则是两者的教育观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分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形成各自教育观的原因主要是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是个体的角度(也可以说是本质的角度)。

在这个角度中,两者在形成各自教育观的认识论基础上就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在柏拉图看来:学习即回忆,人在出生以前就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也就是人降生)后,已有的知识就被遗忘了,人通过感性事物引起思维,才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知识。

为何柏拉图对学习的定义是如此?因为作为最早提出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见解的哲学家,他认为“灵魂在取得人形以前,就早已在肉体以外存在着,并存在于理念世界之中,认识理念世界中的许多东西,以至可以洞察最高理念。

” 而因为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在灵魂与肉体结合成为人时由于“惊恐和骚乱” 就失去了对最高理念的认识和记忆,所以才会有“回忆”这种说法。

而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的论述与柏拉图完全不同,他认为人的灵魂正如一本什么也没有写上的书,或什么也没有写上的白纸,或者是一块白板,它能接受对象的知识,这就说明学习应是使知识从外面经过感觉进入意识的过程,而不是什么“回忆”的过程。

两者在认识论基础上的差别直接导致两者在教育理念上的不同,柏拉图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回复到灵魂原有的“善”,使其无愧于身为某一阶层一员的使命;而亚里士多德要求认真的对待灵魂的这块白板,通过教育来培养人,发展他的人格。

由于两者在认识论基础上的差异使他们在教育必要性的分析上也有很大的差别。

《最大的麦穗》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和观点

《最大的麦穗》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和观点

《最大的麦穗》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和观点(一)哲学方面亚里士多德首先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

“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

就像是现在有一只鼓翅乱飞的鸡,这只鸡的“形式”是它会鼓翅、会咕咕叫、会下蛋等。

当这只鸡死时,“形式”也就不再存在,唯一剩下的就是鸡的物质。

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

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

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

可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因为他接受了一些古希腊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

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

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提供的机构和作用。

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达到的目的。

举个例子来说,制陶者的陶土为陶器提供其质料因,而陶器的设计样式则是它的形式因,制陶者的轮子和双手是动力因,而陶器打算派的用途是目的因。

亚里士多德本人看中的是物体的形式因和目的因,他相信形式因蕴藏在一切自然物体和作用之内。

开始这些形式因是潜伏着的,但是物体或者生物一旦有了发展,这些形式因就显露出来了。

最后,物体或者生物达到完成阶段,其制成品就被用来实现原来设计的目的,即为目的因服务。

他还认为,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与形式的结合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

这一理论表现出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了形式逻辑这一重要分支学科。

逻辑思维是亚里士多德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的支柱,这种思维方式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研究、统计和思考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邪 恶两 面 他坚 信灵魂 不灭 . 为人 只要 活着就 不能 ” 认 摆 脱 肉体 的限制 、 扰 , 干 只有 死亡 才 能 获得 纯粹 的灵
魂 灵 魂不仅 在我 们 的 肉体死 亡后 仍然 存活 . 而且 它 将 持 续 到永远 。它是 完 美 的 , 是无 形 的 、 可摧 毁 它 不 的. 它是 永恒 不朽 的 。 柏拉 图根据这 点 , 灵魂 分为 9 将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比较
平 静
摘 要 : 绍 了柏 拉 图 、 里 士 多德 和 笛 卡 尔关 于 灵魂 的观 点 。 元 论 者 笛卡 尔倾 向予 将 灵魂 和 身体 看 成 是 两 个 分 离 的 实 介 亚 二 体 . 认 灵魂 和 身体 的相 互 作 用 。 否 柏拉 图倾 向 于把 灵 魂 和 身体 当作 两个 相 互 独 立运 动 的 实体 , 不 否 认 灵 魂 与 身体 之 间 但 的 相 互作 用 亚 里 士 多德 认 为灵 魂 与 肉体 结合 才 能发 挥 其 应 有 的 作 用 . 会使 人 更加 完备 。 才
图写 的著作 .现 在 以他 署名 的作 品都 属于苏 格 拉底 .
被 美化 与恢 复 了本来 面 目的苏格拉 底 ” 由此可 见 . 苏
格 拉底 对他 的影 响之深
( ) 一 灵魂与 身体
柏拉 图把灵 魂分 为理性 、激 情和 欲望 3个 部分
在柏拉 图看来 . 魂和 身体 的关 系归根 到底 是理性 与 灵
术 与社 会 。
收稿 日期 : 0 1 0 - 2 2 1 - 7 1
灵魂 , 原意 是指 呼吸 、 生命 , 是人 的生命 的重要 组
成部 分 。 灵魂 与 肉体辩证 统一 的过 程就是 人 的生命 成
不 改变 的 灵 魂不会 死 亡也不 会 消失 . 会从 一个 身 只
体转 移 到另一 个身体 . 而重 复过去 的生 活 。而身 体 从 是 不可靠 的 、 变化不 定 的 , 具有 欺骗性 。肉体会 死 亡 . 、
欲望 的双重 关 系 。他认 为理 性支 配灵魂 时 , 灵魂 正 当 统摄 身体 . 而欲望 支配 灵魂 时 , 体毁 坏灵魂 . 身 . 由身 体
产生 的疾病 、 惧 、 望会 打扰灵 魂 的思考 。 见他 对 恐 欲 可
1 .灵魂 支配 身体 柏拉 图把 人 的本 性 归结 为 灵
魂 在他 看来 . 灵魂 始终支 配着 身体 的活动 . 不是灵 人 魂和 身体 的复合 . 即使 身体 对灵魂 有 益或者 有 害 的影 响 , 是通 过灵 魂 中的欲望 而产 生 。 也 也就是 说 . 肉体不
理念 的永 恒是 同等 的” 他 认 为人一 到这世 上 其生命 就被 灵魂 所左 右 。人 的灵 魂是 被禁 锢在 肉体 之 中 , 灵
魂 只有摆 脱 肉体 才 能达 到真理 的认识 。因此 。 以说 可 柏 拉 图坚 持灵 魂在 本性 上始终 高于 身体 的原则 , 如 例 他认 为人 的一 切知识 都是 天赋 而来 的 , 以潜 在 的方 它
过是 “ 型 ” 理 的灵魂 在 感官 世 界短 暂 的 表现 . 只有 “ 理
欲望 的贬斥 。 拉 图称欲 望为 “ 柏 一伙 ” “ ”称 在这 、~ , 些欲 望 自由放 纵 的灵魂 为 “ 法无 天 的 ” 在 他 看 无 …. 来 , 性是 不朽 的 . 理 它是 灵 魂的本 性 ; 而激情 和欲 望 是
认 为 , 了不失去 灵魂‘ 为 . 或在 死后 重新 获得灵 魂 , 人需 要 净化 自己的灵 魂 在毕达 哥拉斯 看来 . 是灵 魂追 这
个等 级 , 当生命结 束 时 , 根据 生前 的善 恶 , 魂有 相应 灵
的不 同 的归 宿
( ) 二 灵魂 的分类
求 的根 本 目的 拉 图说 :过去 和将 来都不 会有 柏拉 柏 “
关键词 : 柏拉 图 : 里 士 多德 ; 亚 灵魂 观 ; 元 论 二
中 图分 类 号 : 522 B 0.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3 19 (0 1 1- 0 2 0 17 — 9 92 1 )9 0 1— 2
作者简介 : 平静 (97 , , 宁盘 锦 人 , 海 大 学( 宁锦 州 1 10 ) 治 与 历 史 学院 硕 士 研 究 生 , 究 方 向 为科 学技 18 一)女 辽 渤 辽 200政 研
重 庆科技 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 1 第1期 0 年 9 1
Jt l fC ogigU i rt o c ne ad Tcnl ySc lSi csE i n N .9 2 1 oma o hnqn n e i Si c n eho g(oi e e di ) t v syf e o ac n t o o 1 0 1
柏 拉 图 的灵 魂 观受 到 了许 多作 家 和思 想 家 的影 响 。 毕 达哥 拉斯 、 如 阿那 克 萨哥 、 门尼德 、 巴 苏格 拉 底 等 达哥 拉斯 和其学 派对 灵魂 的观 点主要 包括 两个 毕
方 面的 内容 : 一是灵 魂轮 回说 . 一是 灵魂净 化 说 。 们 他
可朽 的 , 应服从 于理 性 。理性 也是人 的灵 魂 的最 高 都 原则 . 与神的理 念相通 。一个人 在渴 的时 候却 不愿 意 喝. 这一 定是他 灵魂 中 的不 同部 分在 起作 用 。 中 . 其 让
他 喝 的这 部分 就 是 欲望 .阻止 他 喝 的那 部 分就 是 理
型” 的灵魂 才是 永恒 的 “ 灵魂 的不朽 和精 神 的常存 与
柏拉 图劝 告人 们 :我们 立定 向天堂 奔跑 , “ 就要 遵行 正 义和善 良 。 因为灵 魂是 不朽 的 , 它里 面同 时有 良善 、 在
长、 在、 存 发展 、 变化 的过 程 。灵 魂 以及灵 魂 与 肉体 的
相互 关 系一直是 哲学 家研 究 的重要 内容 。


柏 拉 图 的 灵魂 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