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呐喊》专题讲解 苏教版选修

合集下载

《呐喊》知识点讲解

《呐喊》知识点讲解

鲁迅《呐喊》知识点讲解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即将发布,但是小编从"小道"得知,今年语文将会考出《呐喊》这篇文章。

为了帮助考生能顺利复习,小编特意整理出了呐喊知识点,希望考生看过本文之后能够能加轻松复习。

关于《呐喊》:鲁迅1918—1922年的短篇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

《呐喊》体现了作者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本文是这部小说集的序言,写于1922年12月。

作者在序言中回顾自己从19世纪末至“五四”时期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及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说明了写作《呐喊》的缘由和自己的创作态度,表现了鲁迅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写作特点:由于本文既要叙述自己过去的某些经历状况,又要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演变,所以采取夹叙夹议的写法。

例如写父亲病亡之后,便抒发了对家境败落的感慨;叙述在南京读到生理学著作以后,便发表了对中医的看法;述说看了中国人被日本兵砍头示众的影片之后,便表达了自己弃医从文的见解;介绍完《新生》从创始到失败的经过,便抒发自己感到无边寂寞的感情;等等。

由于在具体、生动的叙事中,夹入精练、透彻的议论,使文章的内涵更加丰富深厚,使中心思想更加明确集中,从而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感受、认识作者的思想发展进程。

篇章结构:一、(1)概括记述小说集《呐喊》形成的原由。

二、(2─22)记述鲁迅思想变化过程,“梦”的形成与破灭。

(一)(2─4)学医救国救民的“梦”形成及在仙台的破灭。

(二)(5─9)弃医从文,改变国民精神的“梦”,在东京,《新生》的流产,从而感到巨大的寂寞与悲哀。

(三)(10)在北京抄古碑,麻醉自己的灵魂。

(四)(11─22)金心异的约稿,又启动了他救国救民的“梦”想,在寂寞苦闷中奋发起来写文章了,为唤醒“熟睡的人们”呐喊,为前驱们助威呐喊。

三、(23─24)记述小说结集并付印,再次强调命名《呐喊》的原由。

写作背景:《呐喊》是鲁迅先生1918年至1922年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也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

呐喊(共7讲)ppt 苏教版3

呐喊(共7讲)ppt 苏教版3

内容介绍

第五章 生计问题
第五章,写阿Q因为向吴妈求婚被赵太爷断 了生路而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 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恋爱”既成 “悲剧”,阿Q接下来遇到了“生计问题”。 这一章一共写了三个生活片断。阿Q感到“世 上有些古怪”,做工被老主顾拒之门外而意识 到生路被断绝。
内容介绍
内容介绍

第六章 从中兴到末路
第六章,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 兴”,再被赵太爷逼到无路可走的经过。阿 Q从城里回到未庄后,受到人们的“敬畏”, 不过因为他在城里给白举人家里帮过忙,手 里有现钱,有些便宜货,还知道城里一些见 闻。因此,掌柜、酒客、路人都对阿Q“刮 目相待”,王胡等人对阿Q也“肃然”,妇 女对有劣迹的阿Q也不再躲避,而是主动赶 着要买他的东西。
内容结构

小说共九章,每三章可构成一个部分。 前三章写阿Q的阶级地位、经济地位,概括 勾勒阿Q以“精神胜利法”为中心的性格特 征;中间三章写阿Q遭遇的压迫和剥削,进 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表现阿Q的处境,揭 示了时代矛盾;后三章写阿Q在革命到来之 后的性格变化和悲惨命运。
精神胜利法
• 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 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 自轻自贱、畏强凌弱、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 荣等种种手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伪的精 神胜利之中。 • 阿Q的精神胜利法,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 历史内容,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 国民性的弱点。所以,阿Q是一个“现代的我们 国人的魂灵”。同时,由于人类各民族都程度不 同地存在着类似的病态心理,因此,阿Q的精神 胜利法也是对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精神弱点的形象 概括。
谢 谢 观 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呐喊》知识点讲解

《呐喊》知识点讲解

鲁迅《呐喊》知识点讲解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即将发布,但是小编从"小道"得知,今年语文将会考出《呐喊》这篇文章。

为了帮助考生能顺利复习,小编特意整理出了呐喊知识点,希望考生看过本文之后能够能加轻松复习。

关于《呐喊》:鲁迅1918—1922年的短篇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

《呐喊》体现了作者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本文是这部小说集的序言,写于1922年12月。

作者在序言中回顾自己从19世纪末至“五四”时期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及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说明了写作《呐喊》的缘由和自己的创作态度,表现了鲁迅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写作特点:由于本文既要叙述自己过去的某些经历状况,又要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演变,所以采取夹叙夹议的写法。

例如写父亲病亡之后,便抒发了对家境败落的感慨;叙述在南京读到生理学著作以后,便发表了对中医的看法;述说看了中国人被日本兵砍头示众的影片之后,便表达了自己弃医从文的见解;介绍完《新生》从创始到失败的经过,便抒发自己感到无边寂寞的感情;等等。

由于在具体、生动的叙事中,夹入精练、透彻的议论,使文章的内涵更加丰富深厚,使中心思想更加明确集中,从而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感受、认识作者的思想发展进程。

篇章结构:一、(1)概括记述小说集《呐喊》形成的原由。

二、(2─22)记述鲁迅思想变化过程,“梦”的形成与破灭。

(一)(2─4)学医救国救民的“梦”形成及在仙台的破灭。

(二)(5─9)弃医从文,改变国民精神的“梦”,在东京,《新生》的流产,从而感到巨大的寂寞与悲哀。

(三)(10)在北京抄古碑,麻醉自己的灵魂。

(四)(11─22)金心异的约稿,又启动了他救国救民的“梦”想,在寂寞苦闷中奋发起来写文章了,为唤醒“熟睡的人们”呐喊,为前驱们助威呐喊。

三、(23─24)记述小说结集并付印,再次强调命名《呐喊》的原由。

写作背景:《呐喊》是鲁迅先生1918年至1922年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也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语文复习:《呐喊》篇目主要情节及人物形象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语文复习:《呐喊》篇目主要情节及人物形象

一、《呐喊》故事梗概及主要人物形象《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

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铸剑》),遂成现在的14部。

包括《呐喊自序》《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共15篇。

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旨在描摹“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作品真切展现了中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民众生活画卷,刻画了阿Q、狂人、孔乙己等一批典型人物形象,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种种不可调和的深层矛盾,深刻剖析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观念,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渴望变革社会现状的迫切愿望。

《<呐喊>自序》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了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

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

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

《狂人日记》1、故事梗概《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本篇塑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

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

当他完全失望于改造周围环境时,他也“痊愈”了,去某地当候补官了。

小说中的“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惯例。

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作者同事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高中语文苏教版鲁迅作品选读(选修): 读书杂谈

高中语文苏教版鲁迅作品选读(选修): 读书杂谈

材料一: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她身材很高大;青白
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 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 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本 人便从描红之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 话里,替他 取
下一个绰号,叫做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 着他笑,有的叫到“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 对柜说,“温两碗酒,要一碗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 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 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 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 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输……窃书!……读书人的事, 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 乎”之类,引起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识分子中的一部分失意者和受害者。陈士成最愚拙, 老实到了家;而孔乙己已有一点反抗的意思——— 他进行了偷窃———但偷窃毕竟不是谋生的正途。 方玄绰会发一些牢骚,然而牢骚又何济于事?可是 他到底接触了一点政治方面的东西,他骂官僚了。
第一点:不敢反抗
孔乙己、陈士成之类——封建祭祀品型
孔乙己:终因养活不了自己而沦为窃贼,最后被丁举 人打折了腿,在人们的笑声中悄然地离开了人生的舞台。
材料三
“过了节么?——仍旧做官……明天店家来要钱, 你只要说初八的下午。”
他又要看《尝试集》了。方太太怕实力机会, 连忙吞吞吐吐的说:“我想,过了节,到了初八, 我们……倒不如去买一张彩票……”
“胡说!会说这样无教育的……” 这时候,他忽而又记起被金永生支使出来以后 的事了。那是他惘惘的走过稻香村,看店门口竖 着许多斗大的字的广告道“头彩几万元”,仿佛 记得心里也一动,或者也许放满了脚步,但似乎 因为舍不得皮夹里仅存的六角钱,所以竟也毅然 决然的走远了。他脸色一变,方太太料想他是在 恼着伊的无教育,便赶紧退开,没有说完话。方 玄绰也没有说完话,将腰一伸,伊伊呜呜的就念 《尝试集》。

高中语文鲁迅作品名集解注教案 苏教版 选修6

高中语文鲁迅作品名集解注教案 苏教版 选修6

高中语文鲁迅作品名集解注教案苏教版选修6鲁迅自1907年开始文学活动,至1936年逝世,近30年间留下700多万字的著作、译作,加上日记和书信约1000万字以上。

他创作了短篇小说集两本:《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一本:《故事新编》;散文诗集一本:《野草》;回忆往事为主的散文集一本:《朝花夕拾》,以上共计35万字。

鲁迅的主要精力用于杂文创作,共出杂文集16本,计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等,杂文创作在他一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杂文近700篇,约135多万字,占全部创作的80%,历时18年。

他整理、辑录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集五本:《嵇康集》、《会稽郡故书杂集》、《小说旧文钞》、《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有关中国古典文学史研究论著两本:《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以上共约80万字。

翻译、介绍10多个国家的长、中篇小说和童话九本,短篇小说和童话78篇,戏剧两本,文艺论著8本,短篇论文50篇,以上共约310多万字。

陆续发现的未收进集子的文稿约有60多万字。

鲁迅接待过大约500多名来访的青年,亲手拆阅了约1200个青年给他的来信。

他亲自回信约有3500多封,现在能收集到的只有1400多封,约80万字。

他从1912年5月5日至1936年10月的日记(其中1922年佚),未作字数统计。

此外,鲁迅所编辑的报刊、杂志、丛书约40种,为青年作者写序或跋的书约50多种,为青年校阅、编选和介绍书稿有54种。

鲁迅病逝后,1938年出版的《鲁迅全集》计20卷。

新中国成立后,出版《鲁迅全集》分为作品集10卷,译文集10卷,日记2卷,书信集1卷。

鲁迅的许多作品曾被译为英、日、俄、法、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成为我国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作家。

呐喊(共7讲)ppt 苏教版6

呐喊(共7讲)ppt 苏教版6

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根源

我们还可以想像到,施暴者该是何等的理 直气壮冠冕堂皇:因为他们是在惩罚“坏人”。 而咸亨酒店里的所有的人,都在有意无意地把 孔乙己作为嘲弄与取笑的对象,专以揭开他的 心灵伤疤为乐。孔乙己唯一被人记起的理由, 就是他还拖欠了酒店老板的十九个铜钱。
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根源

通过作品中一再出现的“哄笑”声,我们 似乎可以听到作者那发自心灵深处的呐喊:人 为什么对自己的同类那么冷漠?为什么彼此之 间就不能多一点关爱与同情?为什么像孔乙己 这样一个可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已经被剥夺 得一无所有,而人们却不肯给他一点点关心与 帮助,却还要对他加以欺凌和嘲弄?小说所隐 含的这一复杂的情感内蕴,需要同学们细细体 会。
艺术构思

这篇小说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角度,用第 一人称“我”——12岁的小伙计的口吻来写, 使全文显得真实可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量。 “童言无忌”,一个12岁的小伙计的眼光来看 待一切人和事,没有偏见,没有顾忌,因而行 文比较自由,便于表达作者冷峻而热烈的思想 感情;“我”即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从一 个孩子的角度来看,他是一个喜剧人物与周围 的环境极不协调,以喜写悲,使悲更悲。
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根源

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既是整个社会环境逼 迫的结果 ,也是他那可怜又可笑的个性特 征所致:他“站着喝酒”已说明自己根本就 没有资格像那些身穿长衫的阔绰者一样,踱 进酒店去慢慢地“坐喝”,只能与“短衣帮” 为伍;但他却始终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 “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 说明他是多么迷恋于自己头脑中虚幻的“高 人一等”的身份。
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根源

但孔乙己却没有丁举人那样的幸运,读了 一辈子圣贤书连个秀才都没有考中,这就决定 了他只能挣扎在社会的底层。而长期为应试科 举而埋头苦读的生活已使他手无缚鸡之力,不 管孔乙己本人是否意识到,他实际上连加入 “短衣帮”的本钱与资格都已丧失,成了人人 轻视与耻笑的对象。而他越是在现实生活中屡 次碰壁,越是受到人们的取笑和嘲弄,就越是 渴望在“高人一等”的幻想中得到心理支撑与 平衡。

呐喊(共7讲)ppt 苏教版4

呐喊(共7讲)ppt 苏教版4


“我”成年后看的两次戏,都没看好, 在作品中,作者揭露了军阀统治下北京戏 园里的混乱和腐败,对旧社会的那种庸俗 可厌的风气和习惯,给了有力的讽刺,反 射出当时社会的混乱、沉闷、世故、污浊。 这一夜,“我”与中国戏“告了别”。接 着,以看一本日文书引出“我”在童年看 社戏的这段生动美好的回忆,为后文中表 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做 了铺垫。
请看图片回忆初中学 过的课文《社戏》
童年趣事1ຫໍສະໝຸດ 童年趣事2白天想戏
朋友帮助
开始出发
月下航船
船上看戏1
船上看戏2
月下归航
偷罗汉豆
煮罗汉豆
归来见伊
课文《社戏》内容介绍

《社戏》写了“我”跟着我的母亲到外祖母 的家归省时,“我”和少年伙伴们一起去看戏 的经历,其中具体描写夏夜行船、船头看戏、 月下归航等情节,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 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生活经历,刻画了一 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 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
区分节选与全文


中学课本中的《社戏》是从《呐喊》中的 《社戏》节选而来。小说《社戏》并未直接 写“我”小时所看的社戏,开头记述的却是 “我”成年后在北京看戏的两次经历。 第一次去看戏,戏园中间的好座位都被达官 贵人占领了。“我”被领到侧面的地方,这 些坐板极为狭窄,凳脚细长的座位,使 “我”“毛骨悚然”地“联想到私刑拷打的 刑具”,就走了。

《社戏》所描绘的,“实是作者心中理想” 的故乡图景。鲁迅很早就离开故乡,故乡给予 他的,并非都是温馨的回忆,其间还有许多不 幸与白眼,因此鲁迅对故乡,是一种割舍不断 的复杂情感。鲁迅心中的故乡实有两个,一是 《故乡》中所描绘的现实中的故乡,一是《社 戏》中所展现的理想中的故乡,他常常是以理 想中故乡的完美来反衬现实中故乡的残破。 《社戏》没有正面描写农村的苦难,但对理想 中故乡的讴歌,也正是对现实的批判。

呐喊(共7讲)ppt 苏教版5

呐喊(共7讲)ppt 苏教版5

不遵守这套礼法关系,就被中国社会视为 一个不守“规矩”、不讲“道德”的人了, 就会受到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惩罚。闰土 就是在这样一套礼法关系的教育下成长起 来的,他是一个“老实人”,是一个讲 “道德”的人。
但一旦把这种礼法关系当成了处理人与人 关系的准则,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就无 法得到正常的交流了,人与人的心灵就融 合不在一起了。这就是在“我”和闰土之 间发生的精神悲剧。“我”怀念着闰土, 闰土也怀念着“我”,他们在童心无忌的 状态下建立了平等的、友好的关系。这种 关系在两个人的心灵中都留下了美好的、 温暖的、幸福的回忆。
轮回中挣扎。因为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广大民众 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地过来的,好像黑暗隧道中看 不到尽头(无数农民起义推翻封建王朝,然后又建 立新的封建王朝,再爆发农民起义……历史不停地 轮回着,民众的苦难也不停地轮回着)。
• (3)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再回故乡, “我”和闰土、杨二嫂等人已经有了深深的精 神上的隔阂。闰土叫“我”“老爷”,杨二嫂 认为“我”“放了道台”,孩提时代那种真诚、 友善的关系,已经完全消失了。“我”渴望打 破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的 物质关系的新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但现代的知识分子是在城市谋生的人。他已 经没有稳固的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的权力。 在豆腐西施杨二嫂的心目中,值得惧怕和尊 敬的是做了“道台”,“有三房姨太太”, 出门坐“八抬的大轿”的“阔人”。现在 “我”不“阔”,所以也就不再惧怕他,尊 重他,而成了她可以随时掠夺、偷窃的对象。
他同情豆腐西施杨二嫂的人生命运,但豆腐 西施杨二嫂却不会同情他。他无法同她建立 起精神的联系。他在她那里感到的是被歧视、 被掠夺的无奈感。闰土是他在内心所亲近的 人物,但闰土却仍然按照对待传统官僚地主 知识分子的方式对待他,使他无法再与闰土 进行正常的精神交流。

呐喊的高中教案

呐喊的高中教案

呐喊的高中教案呐喊的高中教案导语:《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

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

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呐喊》的高中教案。

欢迎阅读!《呐喊》高中教案教学难点: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认识作者写作〈〈呐喊〉〉的缘由。

指导过程与步骤:一:导入初中曾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故乡〉〉、〈社戏〉〉、〈〈孔乙己〉〉等)这些小说选自哪一个小说集?(〈〈呐喊〉〉(加点的字板书)《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第一版是15篇,多一篇〈〈不周山〉〉。

)1922年12月,鲁迅为自己的这个集子写了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呐喊〉自序〉〉。

二:介绍“序”什么叫序?什么叫自序呢?请大家齐读“自读提示”前三句话。

提示已讲得很清楚,序言,是写在著作前面的文章,可分为自序和他序,自序,多为说明写书的目的和经过。

而鲁迅的这篇序言中,鲁迅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来反映思想发展过程,并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这正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投影显示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2: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三:分析课文1.引出“梦”问:缘由即来由,那么本文在哪里概括交代了〈〈呐喊〉〉的来由?明确:开头部分,“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问:是什么的“一部分”?明确:“我年轻时候曾做过许多梦”的一部分。

问:这里“梦”指的是什么?明确:指作者年轻时候的理想和追求。

问:为何理想叫做“梦”呢?明确:由于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实现,所以后来回忆起来,就如同梦幻一般。

问:年轻时的鲁迅曾做过哪些梦?梦的产生是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

我们先来看文中叙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经历,思想又是如何发展的呢?请对照下面的表格看课文,给大家两分钟时间,找出地点并概括其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

高考必读名著《呐喊》专题简析

高考必读名著《呐喊》专题简析

阿Q的精神胜利法产生根源
1、封建阶级的残酷压迫 2、自然经济下自给自养的生活,也容易产生自满自 足的心理 3、小生产是以家长制家庭为单位的,农民在外受尽 地主富豪的欺压,回到家里仍要维护自己家长的权威 4、并非农民独有,半殖民地,它更严重地弥漫在那 些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封建统治者中。
中山大学 黄修己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
3、狂人从历史展开联想:“易子而食”、“食肉寝皮”
4、上升到纲常名教: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 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 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 字‘吃人’!” “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 中混了多年”,“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 几片肉” “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狂人,显然不仅是狂人自 身,而且是代指处于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之下的“中 国人”,这无疑说,纲常名教害了所有的中国人。
课前热身
10、《 》表现城市劳动者对于弱者的同情和知识者对于 车夫人道品质的赞誉,并转而对自身个人主义思想进行自省。
11、《 》通过主人公N先生的一番谈论,抨击历代反动派 反对改革,迫害人民的罪行,指出:“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只 因为这不痛不痒的头发而吃苦,受难,灭亡。” 12、《 》描写教员兼公务员的,因当局长期欠薪,窘困 得连端午节也过不去,既暴露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也表现 了小公务员的虚伪。 13、《 》记叙弱小可爱的小白兔为贪婪凶恶的黑 猫所吞噬的故事。
补充说明:名教
董仲舒倡导审察名号,教化万民。西汉武帝时,把符合封建 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 节,制为功名,用它对百姓进行教化。称“以名为教”,其内容 主要就是三纲五常。 但“名教”这个词的出现是在魏晋时期,用来指以孔子的 “正名”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魏晋时期围绕“名教”与 “自然”的关系展开了论辩。王弼糅老庄思想于儒,认为名教出 于自然;西晋郭象则认为名教即自然;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 自然”的思想。宋明以后,名教被称作“天理”,成为禁锢人们 言行的桎梏。如违犯封建伦理纲常,即被视为“名教罪人”。

呐喊高中语文知识点范本高中呐喊的知识点(4篇)

呐喊高中语文知识点范本高中呐喊的知识点(4篇)

呐喊高中语文知识点范本高中呐喊的知识点(4篇)关于呐喊高中语文学问点范本一你匆忙的来又匆忙的去,不留丝毫的痕迹,那年的青春时间,装饰在你的故事里,保藏在我的心里。

生命中的遇见,不必祈求着心手相牵。

那年的我们,纯真自然。

我们在一起谈人生,论抱负。

我们总喜爱在烈日炎炎的天气里坐在树荫下看书,我们都喜爱在百花怒放时摘一朵插在彼此耳旁,我们都喜爱在上课时远眺天涯的夕阳,是那么美……那年的我们,无言为暖。

在放学后听一首清韵好像成了你我的习惯,在这首清韵里好像包含了彼此的心语,这种新人的语言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只是彼此心间都明白罢了,若是分散汉语精华,找到要表达的语言,那就只有若是懂得,无言为暖最不为过了。

那年的我们,狂荡不羁。

在茫茫人海的大街上徘徊着唱着情歌,不去在意别人另类的眼神;在山间草地上打滚,不去在意那些虚伪的形象;在山顶撕心裂肺的呐喊是我们青春最不羁的标志。

或许只有那时的我们,才能如此潇洒狂傲吧!如今的我们,天各一方。

隔了山隔了水隔了光阴的岸,落了风落了雨落了岁月的尘。

往事历历,旧梦依稀。

,一切都只是回忆,在没有你的日子里,我曾消沉过,但照旧是把戏的年华,伤痕就让时间去抚平,眼泪就让时间去拭干,我们不需要悲伤,我们不需要回忆。

每个人都是彼此生命中匆忙过客,看那枝头被染红了的枫叶,树荫下的女孩早已不在,一切都只是过去。

或许那一弦清音不会像以前那样媚了眉弯,醉了心间,但也是很美。

在成长的过程中保存一点圆满,倒也不坏。

就让往事都随风,任它东西。

以前就仿佛躺在这风中,做了一场梦,梦似水一样松软,但醒后,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一直缘浅,奈何情深。

有些人的遇见,不过是擦肩而过。

有些人的遇见,却再度回首。

所以相遇和回眸都是缘分。

一句懂得,便是生命中最美妙的遇见。

关于呐喊高中语文学问点范本二1、时间在消逝,赛道在延长,胜利在你面前呈现心脏的跳动,热血在沸腾,辉煌在你脚下铸就加油吧,健儿们。

2、坚决,执着,耐力与盼望,在延长的白色跑道中点点分散!力气,信念,拼搏与奋斗,在遥远的终点线上慢慢光明!时代的强音正在你的脚下踏响。

【高中语文】呐喊(共7讲)ppt精品课件3

【高中语文】呐喊(共7讲)ppt精品课件3

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的目的

鲁迅先生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 题,他一生以笔为刀,解剖中国人 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 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鲁迅先生创 作《阿Q正传》意在“画出这样沉 默的国民的魂灵”让世人获得清醒 的头脑。
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的目的

根据鲁迅做小说的目的、治疗国民弱点的 论述和《阿Q正传》的成因等言论,我们可 以概括《阿Q正传》的创作意图:着眼于启 蒙,写出中国人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 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 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 的民众。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为疗救这样病 态的社会、病态的国民而发出痛苦的呐喊。
写作背景
• 可是,由于领导这次革命的中国资 产阶级没有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一起参 加革命,壮大革命队伍,反而对要求革 命的农民采取排斥和压制的态度;他们 也没有彻底打击和镇压封建势力,反而 采取了妥协、宽容和姑息的态度。所以, 革命遭到失败。
写作背景
•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 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资 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 而与封建势力妥协,这就不可能解决中国 人民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问题。 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 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 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 神上的奴役。他们仍然“想做奴隶而不 得”。
呐喊(第三讲)
作者:鲁迅 主讲人:王欣 单位:江苏省镇江一中 审稿人:袁健
阿Q正传
写作背景
• 《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 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 •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 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而以孙中 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披荆斩棘,浴血奋战, 试图挽救危亡的中国。这就是近现代之交轰轰烈 烈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1月1日,南京成立中华民 国临时政府。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中 国似乎出现了希望的曙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呐喊》专题讲解【作家作品】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

鲁迅原名周树人,生于1881年,死于1936年,终年55岁。

从鲁迅出生到今天,已有120多年。

鲁迅去世已经70多年了。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杂文、散文诗这三个方面。

中国现代杂文是在鲁迅手上成熟,并以极高的地位走进文学史的。

鲁迅的散文诗只有一个集子《野草》,里面呈现的那种在绝望中奋斗的哀伤惨痛,无人企及。

而鲁迅对现代文学史影响最大的,是他创作的小说,鲁迅的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闪亮登场。

鲁迅1918年5月发表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个优秀作品。

鲁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有着开创之功。

鲁迅把自己的第一批小说结集为《呐喊》。

为什么命名为“呐喊”?鲁迅在《<呐喊>自序》里这样写着,他的朋友来劝他为新文化运动写一些作品,他却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但朋友回答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于是鲁迅同意写些东西,在《<呐喊>自序》里,他又写道:“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这话的意思是说《呐喊》里的小说只是为在新文化运动中冲锋陷阵的战士们敲敲边鼓、壮壮声势的。

这是鲁迅自谦。

其实,《呐喊》里的小说就是新文化运动的最有水准的成就之一,鲁迅自己就是新文化运动的重镇。

《<呐喊>自序》是一篇重要的文章,里面讲到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时弃医从文的缘由。

鲁迅在仙台学习医学,课堂上放映的幻灯片反映出中国老百姓观看侵略军杀害同胞时的麻木,鲁迅深受刺激,认为唤醒民众比治病救人更重要。

《呐喊》,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

收入鲁迅1918年到1922年创作的短篇小说15篇。

1930年再版时把《不周山》抽了出去,后来改名《补天》收入幽默小说集《故事新编》。

这以后各个版的《呐喊》都只有14篇。

它们是:《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

【《呐喊》的成就】(一)在文学史上,《呐喊》以其公认的文学成就和极大上午影响力为现代白话小说进入文学史安放了第一块基石。

鲁迅继承了中国一千年来古典白话小说积累的艺术传统,开创了白话小说的现代文学时代。

在继承中国古典小说优秀传统的基础上,鲁迅吸收了现代外国文学的表现手法,融会贯通,创造了具有崭新民族风格的现代白话小说。

这是《呐喊》的历史功绩,是鲁迅的历史功绩。

鲁迅所继承的这些优秀的传统手法,比如白描,它追求极其简练地描绘出人物、事件、环境,像在刻画人物时只通过对人物眼睛的简练描绘来传神。

鲁迅所学习的现代外国文学的表现手法,比如意识流,它模拟人的思绪,围绕人的意识活动来组织文字,把思想的瞬息万变化为文字,形成跳跃、交叉和信息量的最大化。

这是现代派的文学技法,在当时十分前卫。

《狂人日记》就运用到这一技法。

(二)在思想史上,《呐喊》体现激扬高昂、狂飙突进的五四精神。

《狂人日记》对封建文化的彻底的否定,《孔乙已》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给人以摧残的批判,《药》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的思考,《阿Q正传》对国民性的鞭挞,《一件小事》对劳动人民高尚品质的歌颂和仰视,这一切汇入了那个时代打破旧的思想束缚,呼唤一个新中国的思想的洪流。

这些思想,不是属于鲁迅一个人的,而是时代的,并且一直延续到我们今天,仍然为思想界的进取者提供营养。

以下介绍一下《呐喊》里的优秀作品。

《阿Q正传》《阿Q正传》一般认为是鲁迅成就最高的小说。

也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

《阿Q正传》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用笔名“巴人”在《晨报副刊》分章刊载,共9章。

后收进小说集《呐喊》。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Q这个身心受到严重戕害的落后农民的典型。

他无家无地无固定职业,以出卖劳力为生。

辛亥革命到来时,阿Q 欢迎革命,想参加革命,由于他自身的愚昧和原本处于统治阶层的那些人的迫害而被枪毙示众。

《阿Q正传》最大的艺术成就在于概括并表现了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就是明明自己失败了,却以精神上的自以为胜利来自我陶醉。

20世纪80年代,学者林兴宅概括了阿Q性格的十大方面: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

这比较全面地概括了阿Q矛盾复杂的性格特征。

“精神胜利法”,不仅仅属于阿Q一个人,它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环境里的典型性格。

小说通过阿Q的悲剧,批判了国民身上由于历史的原因而被捏就的病态心理和病态人格,启示人们振奋起来,抛弃阻碍自己前进的精神枷锁。

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因而受到很高的评价,被译成40多种文字。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名著之一。

阿Q精神胜利法的细节有,在强者面前,阿Q软弱屈服,说自己是“虫豸”以求饶,而对于弱者如毫无自卫能力的小尼姑,阿Q却上前欺辱,做出那些欺负阿Q的人所不做的恶劣行径;面对被人打败的屈辱,阿Q以“被儿子打了”的想法来自我安慰,甚至打自己耳光来幻想是自己打了别人,等等。

《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优秀的白话小说,它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

本篇塑造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

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

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本篇以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而为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狂人日记》的启蒙主义思想特征,主要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将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

作者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礼教就是吃人,仁义道德是礼教虚伪的面具,这就是鲁迅对封建道德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和认识的结果,也是这篇作品最辉煌的成就。

这两句话影响很大。

《狂人日记》的主人公“我”——“狂人”,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奇特而复杂的艺术形象,一方面,狂人是一个真实的患迫害狂症的精神病人,他的言行,他的思维,都具有迫害狂症的疯狂的特征;但另一方面,在狂人的臆想疯话中更包含着深刻的真理,他的精神品格具有清醒的反封建战士的特征。

本篇在艺术手法上的特色,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作者用写实主义手法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态特征。

而且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

狂人对封建势力作得象征性描绘,将写实的手法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得天衣无缝。

从而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次是语言性格化。

《狂从日记》使用的是现代文学语言。

作者精心构思了一个“语言杂错无伦次”的狂人。

语言似杂乱而实敏锐,即符合精神病人的特点,又道出了被压迫者的心声。

性格化的语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实具象征意义的战士形象。

既是疯子,实际是战士。

《孔乙己》《孔乙己》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穷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乙己,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最终被社会所吞噬。

作者抨击了国民精神的麻木和社会对苦难者的漠视,同时对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尖锐的谴责。

作品用第一人称“我”——酒店小伙计耳闻目睹的情况来写孔乙己,他的肖像刻划,对话,经历,都通过“我”的概括叙述来表现,由此塑造的人物,显得真实可信,从而把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

小说的语言精炼简洁。

作者刻画的酒店掌柜,小伙计,短衣裳帮顾客,孩子们,众多人物都是以简练几笔勾画出来,惟妙惟肖。

孔乙己结结巴巴地为自己靠不住的清白辩解时,那一句自欺欺人的“窃书不能算偷”,将旧时代知识分子自命清高而又迂腐不堪的形象毕现无余,令人叹服!这些令人难忘的细节还有,孔乙己想对小伙计卖弄自己懂得“回”字有四样写法这样无用的学问,孔乙己被人问到为什么连个秀才都考不上时脸上顿时现出颓唐的颜色,等等。

《药》《药》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

小说描写了革命者流血牺牲而不被理解,他们的鲜血反被做成人血馒头去医治痨病这样一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悲剧,发人深省的剖析了这一革命之所以不成功的历史原因。

本篇独具匠心的采用了双线结构。

一条线索写华老栓为儿子治病;华老栓买人血馒头,华小栓吃人血馒头,华大妈上坟;一条线索写夏瑜的革命活动和牺牲。

两个悲剧交织起来,形成了一幅悲壮的图景。

作者精细的构思,突出体现在采用特殊的反射和暗示的写作手法。

用“华”“夏”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姓氏作为流血者和吃血者的代称,其强烈深远的意蕴极为丰富深长。

《故乡》《故乡》通过“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描绘了儿时好友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变为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怎样被扼杀,渴望打破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质关系的新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少年闰土月夜看瓜刺猹逮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是儿时“我”羡慕向往的英雄。

二十年后,苦难的生活使他变得呆滞麻木,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他那“红活圆实的手”,已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更可怕的是他内心的变化,他见了久违的“我”,以“老爷”称呼;面对苦难的现实,只是寄希望于求神拜佛。

他是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

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年轻美丽,因此她的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人称“豆腐西施”;二十年后,她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变得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爱唠叨,想方设法从“我”的搬家中捞点东西。

杨二嫂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

小说中的“我”,有作者的影子,但绝不要等同于作者。

“我”飘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着美好的回忆,看到故乡衰败、冷漠的现实,深感悲哀、失望,但内心深处,还有着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

“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与爱,对等级观念的否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