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 诗经两首 关雎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4.诗经两首【文本分析】《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关雎》运用了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手法,情景交融,给人以丰富的美感。

《蒹葭》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

《蒹葭》是一首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通过朗读和借助关键词体味诗歌的韵律美、朦胧美和情感美。

⑵、借助本诗,初步了解《诗经》的特点。

⑶、学会从多种角度分析诗歌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人物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执着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细读课文,品味感悟。

2、难点:探究诗歌主旨的多义性。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关雎》一、激趣导入,资料共享(课前播放歌曲《关雎》,营造一种浓浓的诗意氛围。

)师: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一幅画,请同学们先欣赏欣赏(屏显画面):一对呱呱鸣叫的水鸟欢乐地嬉戏在青河洲,长长短短的碧绿水草随水漂流,看到这幅画,你会想到什么呢?生:春天。

生:希望。

生:爱情。

师:想像很丰富,那么同学们知道三千年前的人们又是怎样联想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师:未读《诗经》,先闻其名,《诗经》究竟是怎样一部书,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介绍?生:《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师:善于查阅资料,好。

《诗经》是诗歌的源头,读着《诗经》,你会觉得步入了浪漫的殿堂。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经》两首关雎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经》两首关雎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4、《诗经》两首——关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把握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初步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内涵,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体会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难点】重点:朗读成诵,体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难点:诗歌的鉴赏和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现在的流行音乐当中,有很多是以爱情为主题的。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古时候人们表达爱情所吟咏的歌谣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两首中的《关雎》。

二、走进作者:《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二、预习检测:读准字音:睢鸠(jū jiū) 窈窕(yǎo tiǎo) 逑(qiú) 寤寐(wù mèi)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音乐,学生跟着音乐练习朗读,要求能根据意思和音节,有节奏的朗读。

2、跟着音乐男生齐读、女声齐读、全班合读,教师不断进行朗诵指导,学生便读边思,便读边悟。

3、读后,让学生们讨论,用白话文复述一下文章大意,在复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创设一个和原文一样美妙的境地。

(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五、合作探究: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与后面两句有内容上的直接联系吗?(没有。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4(诗经)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4(诗经)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教学 目标 《诗经》两首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材 分析 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课型 新授课教 学 过 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文学常识简介(略)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略)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

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

只选一个场景。

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

《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

“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新人教版.doc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新人教版.doc

第二十三课《诗经》两首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二、【重点难点】1.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彖。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2.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壳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第1课时关雎〈一〉导入新课自古以来,爱情就是文学屮7k恒的主题。

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一起来再次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二〉预习展示《诗经)最早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开始尊Z为“经”,此后才称为《诗经》。

《风》也称为《国风),包括周南、召南、卫、王、郑、齐、魏、唐、秦、陈等15个地区的民间歌谣,共106篇,多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

《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多是贵族作品。

《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等,共40篇,多是奴隶主贵族祭祀神明的乐歌。

《诗经》的内容丰富,它全面地反映了西周时代社会的面貌,特别是《国风》和《小雅》, 很富有现实精神。

它们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描绘了人民的婚姻、爱情和劳动生活,表达了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愿望和要求,具有较强的思想和文学价值。

《诗经》中的诗,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唱的手法,并大量采用赋、比、兴的手法, 语言丰富多彩、朴素优美,音节白然和谐,很有艺术感染力。

《关雎》是《风》Z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诗经》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诗经》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诗经>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4、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5、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

反复诵读吟咏,争取当堂成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具有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

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

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

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

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三、教学重点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难点1、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新)24《<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知道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吗?谁能够来谈一谈?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诵读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品情况。

(1)《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文章所选的两篇分别属于“风”中《周南》、《秦风》。

《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为五经之一。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诗经》的作品分为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诗大序》中称“诗六义”)(2)“诗六义”风: 是各地的民歌,分15国风,共160篇.是《诗经》中的精华,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手法,体现民歌特色。

雅: 多是祭祀、宴会的乐歌和史诗,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 多是宗庙、颂神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赋: 即陈述铺叙.比: 即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兴: 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3)简介三种表现手法朱熹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彼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现在的解释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譬喻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

三、学习《关雎》1. 《关雎》简介《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教案

《关雎》1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明确诗的大意,品味诗歌细腻的思想情感。

3、把握全诗感情基调,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全诗。

2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两年多的初中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但毕竟是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诗经》,对《诗经》的表达方式还不习惯,四言诗的朗诵还生疏,再加上作为爱情诗来讲,增加了一些难度,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起来却并非易事。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细腻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一、课前导入:同学们,看过中国诗词大会吗?对哪个人或那句话印象比较深刻?中国诗词大会如一缕春风,吹遍神州大地。

冠军武亦姝“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满足了所有人对古代才女的想象。

说到诗词,不得不提诗词的源头《诗经》。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意思是不学“诗经”,就不懂得怎么说话。

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

二、检查预习,你对《诗经》了解多少?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作者都是谁?(《诗经》最早并不是一本书,它是人们在生活劳动中唱的歌,然后被记录下来称为诗。

《诗经》产生于民间,不知道它的创作者是谁。

据说是孔子编辑整理的。

2.它收录了哪个时代的作品?距今有多少年?(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305篇,距今约3000年的历史。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时期,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认为诗里面的情感对人有很大的教化作用,被奉为经典。

成为学校的教科书《五经》之一。

3.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分“风”“雅”“颂”三部分。

)学生介绍:风,又叫“国风”,160篇。

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

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古代专门有采诗官,这个官不能坐在办公室里,他的工作是每天到民间去,听百姓们在唱什么,然后记录下来给皇帝听,皇帝听了以后就知道民风如何。

“古者天子命史采诗谣,以观民风。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教案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教案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反复咏唱,来说明淑女勤劳能干、心灵手巧。(读出淑女之美)
君子追求淑女时,特别是“求之不得”时,内心一定是焦虑、苦闷、失望的,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可以看出来。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备 注
三、理解主题1.X读全诗 注意字音和停顿。(多媒体显示)2.自由读(注意注释中的字音) 朗读指导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鸠”“洲”“逑”韵角中都有ou,并在同一位置上重复,要拖长读,显出声音的回环和谐。3.齐读(正音、停顿:关关/雎鸠) 整体感知提问:诗也就是歌。刚才我们已经了解到,风中的诗都是地方民歌。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曲?(爱情)4.是男子追求女子呢,还是女子追求男子?何以看出?(多媒体显示)问:“好逑”、“窈窕”是什么意思?(君子好逑,注意“好”的读音为第三声,因为意思为“理想的配偶”不是喜欢配偶。“窈窕”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结合。)串讲:男子追求女子,经历哪些过程?这整个过程我认为是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也可以说是爱情的三部曲。(多媒体显示主题内容分析)5.请同学们仔细研读,哪三部(哪三个阶段),用三个词语分别概括。学生讨论:(相爱或相恋,相即互相,是双方的。这是两相情愿吗?)明确:钟情(多媒体显示)哪几句诗写的是这一阶段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逐步显示)串讲:钟情于女子以后,第二阶段呢?用什么词语来概括?哪些诗句?(多媒体显示)“寤寐”“思服”什么意思?讨论后明确:追求 (多媒体显示)串讲:你认为追求的结果是怎样的?理由呢?这一阶段用什么词语来概括?讨论明确:结合(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多媒体显示)“友之”“乐之”是什么意思?对这个结果历来有争议。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种美好的幻想。也有人认为这是追求的结果,也就是结合了。理由是:钟鼓是我国古代的大型乐器,不象现在的年轻人拿把吉他,到人家姑娘面前叮叮咚咚敲上一阵。撞钟击鼓不是随随便便,任何人都能有此排场的,只有贵族在迎娶新娘时才有如此隆重的场面。用琴瑟来比喻婚后幸福的生活。现在,也还用琴瑟之和来表现夫妻和谐。当然同学们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理解。6.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能否概括本诗的主题?(歌颂对爱情的忠贞)(多媒体显示)7.有感情地朗读。四、赏析艺术特色(赋、比、兴手法的运用)1.兴串讲:这在表现手法上,叫兴,或者说托物起兴。它是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发端。托什么物兴的又是什么?(托“关雎”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比、兴经常和比结合使用,在兴的同时,又有比。所谓“比”,简单地说,就是比喻。3.还有一种很重要的表现手法:赋,所谓“赋”,是铺陈其事,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叙述和描写。五、欣赏音律(音韵美)1.重章叠唱师:对,有哪些句子是“反复”?2.偶句入韵3.双声叠韵六、小结《诗经》“六艺”。六、自由读,并且背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十四课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 理解这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导入一:情境型【设计意图:用提示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

】课件播放歌曲《在水一方》。

优美的旋律,深情的唱词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仑美奂世界。

同学们,知道吗,这首歌的歌词源自《诗经》。

今天我们就走近这部最早的诗歌总集。

导入二:背景型【设计意图:背景引入,学生头脑中再现当时的情景。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 305 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共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

诗歌的形式,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导入三:激趣型【设计意图:用古诗词引入,激发学生认知课文内容的兴趣。

】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学生朗诵这首诗词,这首诗表达了什么内容呢?对,表达了对心上人的思念,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最古老的诗歌——《诗经》,看看《诗经》中又是如何描写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的。

课堂实录《关雎》一、教师激趣。

教师讲述:面对美好的人或物,人们都会产生爱慕之心,这就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所谓的“梦中情人”就是我们对心中爱慕之人称谓。

而之所以是“梦中情人”,就是因为在日程生活中我们求之不得的爱慕着的人。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古代先民们通过优美的诗章,记录了他们最求爱情而不得的过程,情感细腻,真切感人,如《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

大家想不想具体了解追求的过程如何?追求的结果又怎样呢?那么,请大家大声朗读《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九年级语文下册《24 诗经两首》关雎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24 诗经两首》关雎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五)、品读,探究艺术手法
1、这首诗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关雎》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属于哪一种表现手法?
3、《关雎》写男子追求姑娘时先写“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这属于哪一种表现手法?
展示资料助读,学生合作讨论以上几个问题。
《诗经》的形式基本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24 诗经两首》关雎
教学
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
《诗经》三种表现手法:
赋: 陈述铺叙。
比: 即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
兴:“兴”字的本义是“起”。 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其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五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教案《关雎》【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2.了解“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3 掌握诗歌的朗读方法,读出节奏和情感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探究诗词、积累古诗名句,来提高学生诵读诗词鉴赏诗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陶冶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体会“赋、比、兴”表达效果。

2、带情感的阅读诗词,品味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变化3、在诵读中体会本诗的内涵。

【教学难点】探究本诗的美词、美句,体会篇章的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欣赏《诗经》中的《关雎》,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寻美、赏美、创造美。

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我朗读自创诗歌,请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从我读的诗歌中找出其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屏显。

师朗读。

)同学们把刚才的发现连缀成一段说明性的文字。

明确:《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诗集,它收录了从春秋到西周之间的诗歌,它的内容有“风”、“雅”、“颂”三部分,它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二、诵读:感受诗歌之美初读正音,把握节奏,要读得字正腔圆。

再读解意,把握形象,要读得韵味深长。

吟咏诗歌,品赏诗情,要咏得情深意切。

1. 初读正音,把握节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发现诗中易误读的字音,标出来,一会儿提醒同学。

(生自由朗读,标记,自主完成。

)(2). 老师总结的易误读的词语(屏显)窈窕(yǎo tiǎo)钟鼓乐(yuè)之荇菜(xìng)好逑(hǎoqiú)(3)指导整体朗读:(屏显)诵读提示: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4)全班齐读。

(注意字音和节奏)2.再读解意,把握形象。

老师给大家提供的三个任务,请选一个完成。

(屏显。

)请从以下活动中任选一个完成。

一用现代汉语通顺地翻译全诗。

推荐-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教案

推荐-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教案

《关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歌起源及《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中的地位。

(2)了解诗中运用的“兴”和重章叠句等创作手法。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感知诗歌大意。

(2)采用提问、质疑等方法,分析关键语句,理解诗歌意境,进而把握全诗的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了解“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教具准备《关雎》音频资料,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不仅是我们这个民族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抒发情感的最佳方式,连系情感的最佳纽带。

那么,诗歌的源头在哪里呢?(学生回答)《诗经》,尽管它成书于两千多年前,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仍留有它的踪迹。

大家知道“之子于归”的意思和出处吗?(学生回答,教师提示)这节课,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诗经》简介1、“诗三百”《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称《诗》。

它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作品,共305篇,也称“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

到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之一,故称《诗经》。

2、“诗六义”“诗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xìng)。

是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

风、雅、颂是诗的种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作品分类:“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

“风”包括了十五个诸候国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105篇。

“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现存共40篇。

表现手法: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引自朱熹《诗集传》,下同)。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教案

《关睢》教案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熟读成诵||,以声传情||,以声达意||。

2.通过对语句的品味||,感受美好情感||。

重难点通过对语句的品味||,感受美好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对《诗经》的认识《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期称《诗》||,又称《诗三百》或《三百篇》||,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音乐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

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启发||。

《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氓》就是“风”代表||。

《诗经》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一、自读课文||,解决字词音形意检测:窈窕寤寐淑女君子参差荇菜友之乐之(忿恚尉、甚异之、哀而生之)二、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理解三、默读课文||,概括诗文内容1.《关雎》反映了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位美丽姑娘的爱慕和追求||,写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

《关雎》一篇最是恬静温和||,而且有首有尾||,尤其有一个完满的结局||。

2.朗读课文||,读出这位男子每一阶段的情感||。

【师示范||,生体会】四、分析课文||,感受美好情感1.这位男子为什么为一见而钟情于这位姑娘?2.这位男子追求这位姑娘采取什么样的方式?3.这位姑娘会接受这位男子吗?4.朗读课文||,感受美好之情感||。

五、再析课文||,理解比兴手法《关雎》诗意地描绘了一个完整的爱情审美过程||,即人的美(外形美和心灵美)的审美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本诗情感突出,试从诗中找出一、两处,反复诵读,加以体会,并写一段赏析文字。
学生
活动
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明确诗意及内容,把握本诗朗读技巧
教师讲解,学生明确本诗的写作特色“兴”“重章叠句”
双塔初中教案设计页




关雎
渴望与追求欢聚和成亲

重章叠句
受挫幻想
忧思与烦恼

《关雎》
年级九年级学科语文备课人
教学
内容
《关雎》
教学
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2.反复诵读诗歌,明确本诗的大意,把握全诗感情基调。
3.了解“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4.熟读、背诵全诗。
教学重
难点
重点:在诵读中体会诗歌中的感情变化。
难点:了解本诗的写作特色






学生
活动
一、导入新课
2、它收录了哪个时代的作品?距今有多少年?
西周到春秋时期,约3000年的历史。
3、它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
305篇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运用的写法是什么?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运用的写法是“赋”“比”“兴”。
四、初读读通诗文
1、教师范读(课件出示: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及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文学源远流长。诗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唱起来别有风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关雎》。
二、出示目标(课件展示)
三、走进《诗经》
学习新课之前,老师先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课件展示
1、《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什么位置?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5、听录音朗读
6、学生带感情自由朗读
7、赛读
8、带感情齐读全诗
六、品读探究写法
1、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课件展示“兴”这种写法)
2、诗歌中每句话都是四字,语言几乎相同,这样循环反复地歌唱是什么写法?有什么韵味?
(课件展示“重章叠句”)
七、课堂小结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首诗作为一篇爱情诗,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腻,又止所当止。它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它感情率真、淳朴、真挚、健康。是一篇古老而优秀的作品。
3、齐读
五、析读把握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小组为单位交流文意
2、课件展示译文
齐读,明确学习目标
通过抢答,了解、识记《诗经》知识
初读,学生把握重点字读音及节奏
双塔初中教案设计页






3、这是一首关于什么的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生交流讨论)
明确:这是一首爱情诗。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
4、有感情朗读
学生在了解诗意的基础上,班内交流朗读技巧(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
明确:第一节朗读时音调舒缓,要读出对“窈窕淑女”的赞叹和思慕。“好逑”宜重读。第二节仍要读出对“窈窕淑女”的渴慕,但有一丝淡淡的哀愁。第三节读出求之不得的忧思,可用降调。第四、五节用兴奋、轻快的语调,“友”“乐”应重读,可用升调。



本诗是《诗经》首篇,运用“兴”和“重章叠句”的写法表达思想感情,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同时本诗还注重音韵和谐,是训练朗读的好材料。因此,对于学习本诗,我重点让学生通过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这一点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次,对于本文“兴”和“重章叠句”的写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基本掌握,但对于作用学生还是难以体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