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化学与环境》酸雨优质教案.doc
《酸雨》教案
酸雨教案教案:酸雨教学目标:1. 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和危害。
2. 掌握酸雨的化学反应过程。
3. 了解酸雨防治的方法和措施。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或黑板。
2. 酸雨形成原因和危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酸雨化学反应过程的示意图。
4. 酸雨防治方法和措施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酸雨的概念,询问学生对酸雨的了解程度。
2. 展示酸雨形成原因和危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对酸雨的兴趣和关注。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解释酸雨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与水蒸气和氧气反应形成硫酸和硝酸,降落到地面时形成酸雨。
2. 介绍酸雨的危害:酸雨对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如腐蚀建筑物、污染水源、破坏植被和土壤,导致生物灭绝等。
三、化学反应过程(15分钟)1. 展示酸雨化学反应过程的示意图,解释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与水蒸气和氧气反应生成硫酸和硝酸的过程。
2. 强调酸雨的主要成分是硫酸和硝酸。
四、酸雨防治方法和措施(15分钟)1. 介绍酸雨防治的方法和措施: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如采用清洁能源、提高工业排放标准、加强车辆尾气治理等。
2. 展示酸雨防治方法和措施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实际应用的情况。
五、小结与讨论(10分钟)1. 对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方法进行小结。
2. 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你认为酸雨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参与到酸雨防治中?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酸雨的作文,包括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
2. 提醒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并进行思考。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酸雨对环境和建筑物的影响。
2. 组织学生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如清洁活动、植树造林等,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通过学生的回答和讨论,评估他们对酸雨的理解程度。
初中化学酸雨的教案
初中化学酸雨的教案教学内容:酸雨的形成和危害教学目标:1. 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及危害。
2. 能够分析酸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 酸雨的形成原因。
2. 酸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如何减少酸雨对环境的影响。
2. 如何倡导保护环境的理念。
教学准备:1. PPT或黑板;2. 实验用具及试剂;3. 教科书及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一、引入通过一个问题引入:你知道酸雨是如何形成的吗?它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造成了哪些危害?二、学习酸雨的形成原因1. 简要介绍大气污染的种类及主要来源。
2. 讲解酸雨的形成原因:主要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气体与大气中的水蒸气及氧气在光照的作用下形成硫酸和硝酸,从而导致酸雨的产生。
3.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模拟酸雨的形成过程。
三、探讨酸雨的危害1. 详细介绍酸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危害:包括对土壤、湖泊、植物和建筑物的腐蚀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2.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减少酸雨对环境的影响,倡导环保理念。
四、总结与展望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酸雨对环境的危害。
2. 展望未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
五、作业布置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酸雨的调查报告,包括酸雨的形成原因和危害,以及自己对环保的理解和行动计划。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酸雨的形成原因和危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环保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环保知识。
《酸雨》教学设计
《酸雨》教学设计(上海市真光中学陈燕)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酸雨》是牛津上海版《新综合科学》第十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描述了酸雨的概念、形成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方法。
其中酸雨的形成既复习了酸对金属和建材的腐蚀性,又更进一步的了解了酸的其他性质,同时通过酸雨的危害和防治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环保教育。
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2教法:本节课知识点的落实主要依靠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并在课堂上交流介绍以及教师的概括。
由于学生在前几节课中已经了解了酸对金属、以及大理石建材有腐蚀作用,所以对以上知识点的理解并不困难。
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是酸雨的形成,使用录像资料和多媒体课件可以给学生一个感性的认识,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同时还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积极性。
另一个重点是酸雨的危害,借助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的了解酸雨对大自然的危害,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地科学态度。
但由于涉及的模拟试验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所以采用了课前两周培育幼苗,请学生观察生长情况,课堂上分析实验结果的方法。
3学法通过本节课的实施使学生学会小组分工合作的查找资料,并有目的的筛查资料。
培养学生间的互助合作精神;同时让学生学会观察植物生长的特点,学会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并能分析试验结果。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通过学习酸雨的形成和危害,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知道什么是酸雨2理解酸雨形成及其对大自然的危害3学会查找、分析、汇总资料。
4逐步学会根据实验现象对客观事物进行理论分析和揭示的能力方法和能力1通过资料的查阅,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酸雨和酸雨的成因2通过模拟实验:酸雨对幼苗的影响,使学生理解酸雨对大自然的危害3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共同研究对酸雨的防治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模拟实验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查找汇总资料,培养学生间的互助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酸雨的概念、形成原因及酸雨的危害难点:酸雨的形成及危害四、教学流程:(说明)新课引入:借助两张相隔六十年的雕像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经过六十年后的雕像会变得模模糊糊。
沪教版9下化学 9.3环境污染的防治 教案
环境污染与防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中国环境保护标志,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和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2.了解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及各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知道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
3.了解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4.通过探究,掌握酸雨的成因及危害。
5.了解化学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密切联系。
6.了解水资源紧缺及污染严重的现状,知道水体污染的污染源及其防治措施;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对环境污染的成因,做出初步的设想来改善及防护。
2.通过对学习内容的社会调查和有关资料的查阅,培养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环境、水污染现状及危害的了解,使学生珍爱自己身边的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2.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3.通过本节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爱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人人有责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1.了解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及各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2.了解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1.认识酸雨的成因及形成过程。
2.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教学方法通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网上浏览、整理信息、归纳总结、相互评价等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组织活动、协作学习、与人交流等各方面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幻灯片、污水净化实验的仪器用品。
学生:就下列调查主题,进行课前探究活动1.收集空气、水污染造成危害的事例及有关图片资料;2.调查一下学校所在地或家乡空气、水污染源,提出治理污染的建议。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投影:几幅跟污染有关的图片教师:看了这几幅图,最先出现在你们脑海里的是什么?学生:污染严重,环保……教师:播放视频歌曲《地球你好吗》看了这段视频,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学生:人们在发展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的同时,忽视了环境保护,随意排放“三废”,严重污染了空气、水源和土壤,破坏了生态平衡。
酸雨教学设计实践活动课(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 学生能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2.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方法。
-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环保实验,提出合理的环保建议。
3. 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关注环境保护,关心社会热点问题。
- 学生能够树立环保意识,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 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
2. 教学难点:- 酸雨形成过程的微观机制。
- 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出有效的环保建议。
三、教学准备1. 教师:- 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如PH试纸、酸碱指示剂、试管、滴管等)、实验报告模板。
- 相关视频资料、新闻报道等。
2. 学生:- 预习酸雨的相关知识,了解酸雨的危害。
- 准备实验记录本,记录实验数据。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酸雨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思考。
2. 提问:什么是酸雨?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酸雨有什么危害?(二)新课讲授1. 讲解酸雨的形成原因:- 工业废气排放- 汽车尾气排放- 燃煤等化石燃料的燃烧2. 讲解酸雨的危害:- 对植被的破坏- 对水体的污染- 对建筑物的腐蚀-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3. 讲解酸雨的防治措施:- 减少工业废气排放- 推广清洁能源- 使用环保型交通工具-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三)实践活动1. 实验一:酸雨对植物的影响-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不同种类的植物。
- 将植物分别浸泡在正常水和酸雨模拟液中。
- 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记录实验数据。
- 分析酸雨对植物的影响。
2. 实验二:酸雨对建筑物的腐蚀-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不同材质的建筑材料。
- 将建筑材料分别浸泡在正常水和酸雨模拟液中。
- 观察建筑材料的腐蚀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酸雨与环境污染教案
酸雨与环境污染教案酸雨是指降水PH值低于5.6的一种降水现象,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过多而引起的。
酸雨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和破坏,对植物、水体、土壤和建筑物等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教案将介绍酸雨与环境污染的基本知识和影响,并提供相关的教学活动和案例研究,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这一重要环境问题。
一、知识概念1. 酸雨的形成原因2. 酸雨对环境的危害3. 酸雨的监测与控制措施二、教学活动活动一:观察水中PH值的变化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酸雨的一个基本特征,即降水的pH值低于正常值。
材料:红色、绿色和蓝色酸性指示剂;纸杯;饮用水;醋步骤:1. 将三个纸杯倒入等量的饮用水。
2. 向第一个杯子中加入2-3滴红色酸性指示剂,观察其颜色变化。
3. 同样地,向第二个杯子中加入绿色酸性指示剂,观察其颜色变化。
4. 将第三个杯子中加入醋,观察其颜色变化。
5. 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判断水中的pH值。
活动二:观察酸雨对植物的影响目的:通过实地观察,让学生了解酸雨对植物生长的损害,并加深对酸雨的危害性的理解。
材料:不同种类的植物;喷雾瓶;酸性溶液(可用柠檬汁和水混合)步骤:1. 在阳光充足的地方选择几株相近的植物。
2. 将其中一株植物喷洒酸性溶液,其余植物不进行处理。
3. 持续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下不同处理植物的生长状态。
4. 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酸雨对植物的影响。
活动三:调查酸雨对建筑物的破坏目的: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酸雨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并从中感受酸雨对环境的威胁。
材料:相邻的几栋建筑物;浓硫酸溶液步骤:1. 在相邻的几栋建筑物上选择一些相同的部位。
2. 在其中一栋建筑物上涂抹浓硫酸溶液,其余建筑物不进行处理。
3. 持续观察涂抹硫酸溶液的建筑物与其他建筑物的差异,记录下观察结果。
4. 分析实地考察结果,让学生探究酸雨对建筑物的破坏过程。
三、案例研究案例一:加拿大湖泊的酸化问题简介:介绍加拿大湖泊的大规模酸化问题,探究酸雨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危害和环境保护机制的实施。
酸雨教案精品
阅读:酸雨的发现。
流:酸雨的形成原因。
阅读:重大的酸雨事模拟活动:探究酸雨观看图片、思考:酸
观看视频:火力发电观看视频:广西柳州组织观看酸雨形成的
两段视频,引导学生总结酸雨形成的原因: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当这些酸性气体上升并溶解于大气中的水蒸气, 使水蒸气呈酸性。
当下雨时,雨水就会呈现酸性。
板书: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溶解于箭头大气中的水蒸气
小结:酸雨的形成主要是人们排放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溶解在水蒸气中造成的。
所以,酸雨比普通的雨水酸性要强。
组织观看视频,了解酸雨的影响。
小结:酸雨的影响从河流到湖泊,从土壤到动植物,从腐蚀建筑物到破坏文物古迹,进而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板书:河流、湖泊、土壤、动植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提供视频,组织观看。
了解火力发电厂防治酸雨措施。
提供视频,组织观看和交流,倡导学生防治酸雨也可以从自身做起,在平时生活中节约用电,减少私家车的使用,乘坐公共交通,进行绿色出行等,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推荐】九年级化学全册沪教版(全国版)教案:9.3 化学与环境.doc
九年级化学学科学教案课题第三节化学与环境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中国环境保护标志,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和保护的必要性;2.了解大气、土壤、水污染的现况,污染的成因、危害及防护措施;3.通过探究,掌握酸雨的成因及危害和污水净化的基本原理能力目标:通过对环境污染的成因,做出初步的设想来改善及防护;情感目标:通过对环境污染现状及危害的了解,使学生珍爱自己身边的环境,提高环保意识重点1.空气污染物及主要来源,硫在空气及氧气中燃烧,酸雨的形成;2.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废水净化的简单原理。
难点硫在空气及氧气中燃烧,酸雨的形成教法讲解、练习教学过程一、导学:1.目前空气污染物较多,危害较为严重的主要有:、、和。
2.一氧化碳对人体有毒,是因为。
3.空气污染严重损害了,影响,破坏。
4.空气中二氧化硫主要来自于;一氧化碳主要来自于;二氧化氮主要来自于;可吸入颗粒主要来自于;5.酸雨是指PH值的降水。
6.造成水体污染的途径有:,,备注7.一般垃圾的处理措施有、和。
8.指出下列徽标的名称:二、精讲:一.还人类洁净的空气1.空气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 x)、一氧化碳(CO)和可吸入颗粒等;2.空气污染的来源:(1)化石燃料的燃烧(主要是燃料燃烧产生SO2、粉尘、CO等);(2)工厂废气的排放(主要是NO x、SO2等酸性气体的排放);(3)汽车尾气的排放(主要是NO x、CO等有害气体的排放);(4)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如粉尘;燃放烟花爆竹等引起的SO2等);3.空气污染带来的危害:(1)NO x、SO2等气体形成酸雨(主要成分为HNO3、H2SO4等)4、酸雨的形成(1)含硫物质的燃烧产生二氧化硫:在空气中,尘埃等催化作用下,SO2逐渐转化为SO3:SO2、SO3溶于水形成对应的酸:;亚硫酸和氧气作用生成硫酸:(2)酸雨的危害主要为腐蚀建筑设施(如大理石雕像,钢铁设施等);影响植物的生长,使农作物减产;土壤及水体的酸化;影响人体的健康,引发呼吸道疾病等。
2024年酸雨形成教学设计教案优质
2024年酸雨形成教学设计教案优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六章第三节“大气污染与环境保护”,主要围绕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酸雨的概念、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监测与防治技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酸雨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危害。
2. 学会分析酸雨形成的影响因素,提高问题分析能力。
3. 掌握酸雨的监测与防治方法,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酸雨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重点:酸雨的概念、形成机制、危害及防治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酸雨污染的实际案例,如森林死亡、古建筑腐蚀等,引导学生思考酸雨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 知识讲解(10分钟)(1)讲解酸雨的概念、形成机制。
(2)分析酸雨形成的影响因素。
(3)介绍酸雨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
3. 例题讲解(15分钟)结合教材课后习题,讲解酸雨相关计算和问题分析。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酸雨相关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教学(15分钟)分组进行酸雨形成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6. 讨论与分享(5分钟)各小组分享实验过程和心得,讨论酸雨防治措施。
六、板书设计1. 酸雨的概念、形成机制、危害。
2. 酸雨形成的影响因素。
3. 酸雨的监测与防治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酸雨的概念、形成机制及危害。
(2)分析酸雨形成的影响因素。
(3)谈谈你对酸雨防治的认识。
2. 答案:(2)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从排放源、气象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
(3)结合个人思考,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酸雨相关知识,提高了环保意识。
2. 拓展延伸:(1)了解我国酸雨污染现状。
(2)探讨酸雨防治的新技术、新方法。
初中酸雨化学的教案
初中酸雨化学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和危害。
2.掌握酸雨的化学反应。
3.了解减少酸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酸雨的形成原因和危害。
2.酸雨的化学反应。
三、教学难点
1.如何减少酸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实验演示法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酸雨对环境的破坏,引发学生对该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2.讲解酸雨的形成原因和危害。
3.讲解酸雨的化学反应。
让学生了解酸雨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与水蒸气反应形成硫酸和硝酸而导致的。
4.实验演示:进行化学实验,演示二氧化硫和水蒸气反应生成硫酸,让学生亲身体验酸雨的产生过程。
5.讨论如何减少酸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引导学生思考减少工业排放、采用清洁能源等方法。
6.总结:对酸雨的形成原因、化学反应和减少方法进行总结,并强调环保意识和行动的重要性。
七、作业
1. 思考如何减少酸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写一份小小的环保宣言。
2.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酸雨的知识。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酸雨对环境的破坏,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酸雨的化学反应过程,增加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下节课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型环保行动,落实环保意识。
初中酸雨化学的教案
初中酸雨化学的教案教案:初中酸雨化学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二章第三节“酸雨”的相关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酸雨的定义、形成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酸雨的定义和形成原因,掌握酸雨对环境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重点:酸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减少酸雨的产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 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酸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2. 提问:什么是酸雨?它是如何形成的?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实验演示,讲解酸雨的形成原因。
2. 讲解酸雨对环境的影响,如土壤酸化、水体污染等。
3. 介绍酸雨的防治措施,如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安装净化装置等。
三、实例分析(10分钟)1. 分析我国酸雨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2. 讨论如何减少酸雨的产生,保护环境。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调查所在地区酸雨的情况。
2. 设计一份针对酸雨防治的宣传活动方案。
板书设计:1. 酸雨的定义及形成原因。
2. 酸雨对环境的影响。
3. 酸雨的防治措施。
作业设计:1. 调查报告:调查所在地区酸雨的情况,分析原因,并提出建议。
2. 宣传活动方案:设计一份针对酸雨防治的宣传活动方案,包括主题、内容、形式等。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 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3. 拓展延伸:研究酸雨对植物的影响,探讨酸雨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酸雨的定义及形成原因1. 酸雨的定义:酸雨是指大气中含有过多的酸性物质,降落到地面上的降水。
《认识酸雨》教案,《认识酸雨》教案范文
《认识酸雨》教案,《认识酸雨》教案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化学》下册第六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的第一节“认识酸雨”。
详细内容包括:酸雨的定义与成因、酸雨对环境的危害、酸雨的防治措施。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酸雨的基本概念,掌握酸雨的形成原因及危害,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酸雨的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绿色化学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酸雨的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难点:酸雨的形成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酸雨样品。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酸雨对大自然造成破坏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酸雨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2. 基本概念:讲解酸雨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酸雨的成因。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酸雨对环境的影响,分享调查成果。
4. 例题讲解:分析酸雨形成的过程,讲解防治措施。
5. 随堂练习:针对酸雨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实验环节:进行酸雨样品的PH值测试,让学生直观感受酸雨的酸性。
六、板书设计1. 酸雨的定义2. 酸雨的成因3. 酸雨的危害4. 酸雨的防治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酸雨的定义、成因及危害。
(2)举例说明酸雨的防治措施。
(3)调查当地酸雨情况,分析原因,并提出防治建议。
2. 答案:(1)酸雨是指PH值低于5.6的降水,主要成因是大气污染物排放,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酸雨对环境、人体、生态等方面都有严重危害。
(2)防治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清洁能源,加强环境监管等。
(3)根据调查结果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建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酸雨的基本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初中酸雨化学的教案
初中酸雨化学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酸雨的定义、成因和危害。
2. 掌握酸雨的化学性质和防治措施。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 酸雨的定义和成因。
2. 酸雨的化学性质和危害。
3. 酸雨的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1. 酸雨的化学性质。
2. 酸雨的防治措施。
教学准备:1. 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实验室用具和相关试剂。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播放酸雨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酸雨的现象。
2. 提问:什么是酸雨?酸雨是如何形成的?二、酸雨的成因(10分钟)1. 讲解酸雨的成因,包括化石燃料的燃烧、硫氧化物的排放、氮氧化物的排放等。
2. 展示相关数据和图表,让学生了解我国酸雨的分布情况。
三、酸雨的化学性质(10分钟)1. 讲解酸雨的化学性质,包括酸碱度、氧化性等。
2. 进行实验室实验,让学生观察酸雨对不同物质的腐蚀作用。
四、酸雨的危害(10分钟)1. 讲解酸雨对环境、生态、建筑物、人体健康等方面的危害。
2. 展示相关图片和案例,让学生了解酸雨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五、酸雨的防治措施(10分钟)1. 讲解酸雨的防治措施,包括减排、治理、环保意识等。
2. 讨论:如何减少酸雨的产生?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酸雨的定义、成因、化学性质、危害和防治措施。
2. 提问:为什么我们要关注酸雨问题?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环保意识?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酸雨调查,了解当地酸雨情况。
2. 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酸雨的定义、成因、化学性质、危害和防治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环保意识。
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和数据,让学生了解酸雨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沪教版化学九年《化学与环境》word教案
沪教版化学九年《化学与环境》word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环境污染的现状感受化学在改善环境方面的重大责任。
2、明白酸雨成因和危害以及防止方法。
3、明白水污染的成因,探究净水的原理。
4、了解固体废弃物的危害,明白一些常见的回收方法。
【学习重点】1.探究酸雨的形成缘故,净水的原理。
2.培养良好的环保适应和环保技能。
【课前预备】[知识预备]1.调查周围生活中的环境污染情形,分析污染形成的缘故。
2.讨论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接触的环境污染分类。
[物质预备]教师:预备演示、分组实验器材、药品;预备相关媒体、素材。
【课堂学习】一、引入:[交流讨论]:讨论三个主题:(1)周围生活中的环境污染的现状。
(2)人类和环境的关系(顺从自然→按自己的需要改造利用自然→爱护环境,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3)中国环境爱护标志的创意。
感受环境污染的严酷性,爱护环境的治理污染的迫切性。
二、师生对话:[讨论交流]:什么叫空气污染(板书)。
空气污染的分类。
空气污染的危害。
空气污染的来源。
[专题讨论]:回忆讨论一氧化碳对人体危害。
减少一氧化碳污染物的排放有哪些措施。
[专题讨论]:什么叫酸雨,酸雨的形成缘故危害。
我国酸雨现状,危害。
[活动探究]:我国硫酸型酸雨成因。
(板书)[实验一][实验二]:观看二氧化硫颜色、状态、气味。
[实验三]:实验二氧化硫和石蕊试液反应,比较二氧化硫和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的现象。
[实验四]:测定二氧化硫水溶液的PH值。
[实验五]:对比天然水和二氧化硫水溶液对植物的阻碍。
[讨论交流]:1、酸雨对农作物的危害。
2、酸雨的形成过程(用化学方程式表示):(1)硫在氧气中燃烧,(2)在空气中的尘埃等作用下,二氧化硫被氧化成三氧化硫,(3)二氧化硫溶于水生成亚硫酸,(4)三氧化硫溶于水生成硫酸。
3、你认为防止酸雨出路在哪里:。
三、师生对话[讨论交流]:水资源面临的危机(板书)。
水污染的来源。
[指导阅读]:什么叫水体富营养化。
什么叫“赤潮”“水华”,它们的形成缘故。
初三全册化学教案-化学与环境沪教版(全国版)
初三全册化学教案-9教学目标:1、实验探究酸雨的成因及危害,明白酸雨的防止措施;2、水资源在今后可能显现的危机,水污染缘故及净水原理;3、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区分各种固体废弃物,查找合适的回收、利用处理垃圾的方法。
重点:1、实验探究酸雨的成因及危害,明白酸雨的防止措施;2、水资源在今后可能显现的危机,水污染缘故及净水原理;3、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区分各种固体废弃物,查找合适的回收、利用处理垃圾的方法。
难点:实验探究净水原理。
1.通过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让学生充分认识环境污染日益恶化的趋势和危害,再让学生讨论中国环境标志的创意,从而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从我做起,为环保作力所能及的工作。
2.实验探究和查阅资料认识酸雨的成因以及危害,加深对酸雨的认识,讨论治理酸雨的措施,增强排除大气污染的紧迫感。
3.过讨论了解水体污染源以及防治方法,实验探究污水净化原理;通过查阅资料并交流讨论了解污染水体的物质了解“赤潮”、“水华”的成因和危害,增强学生节约水,爱惜水,爱护水的意识。
4.引导学生分析每天自己家中的废弃物,从而联想每天整个社区的固体废弃物,讨论了解这些废弃物将造成的危害;通过讨论“什么缘故垃圾是放错地点的资源”,明白一样垃圾的回收处理方法和意义。
[参考资料]一、燃料电池燃料电池与常规化学电源的显著区别是:常规化学电源的活性物质贮存在电池内部,这些物质耗尽后电池就不能再提供电能;而燃料电池所需的燃料和氧化剂贮存在电池外部的容器中,只要连续向电池供给燃料和氧化剂,它就能够不断地输出电能。
我们明白水电解以后,能够生成氢和氧,其逆反应则是氢和氧化合生成水。
燃料电池正是利用水电解及其逆反应获得电能的装置。
以天然气、石油、甲醇、煤等原料为燃料制造氢气,然后与空气中的氧反应,便能够轻易地得到需要的电能。
燃料电池要紧由燃料电极和氧化剂电极及电解质组成,加速燃料电池电化学反应的催化剂是电催化剂。
作为燃料电极的电催化剂有过渡金属和贵金属铂、钯、钌、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教版)第九章第三节化学与环境——酸雨
执教人:徐丹丹徐州市科技中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总结出酸雨的性质及其对金属、建筑物、动植物的危害
(2)通过实验让学生总结出酸雨的成因,通过对形成过程的分析总结出防治酸雨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化学实验的观察,总结酸雨的形成过程
(2)通过对酸雨形成过程的分析,总结出防治酸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酸雨危害实验的探究让学生感知酸雨的危害
(2)通过对酸雨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总结酸雨的防治措施继而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酸雨的性质、形成、危害及防治方法
难点:酸雨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手段】
1、实验探究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实验用品】
锥形瓶、试管、燃烧匙、试剂瓶、酒精灯、水槽、硫粉、氧气、“酸雨”、蒸馏水、镁条、花叶、碳酸钙、紫色石蕊试液
【教学流程】
【课前2分钟】视频:淮安的美,雨声
【引入】刚才我们看到的画面是我们美丽的家园,但是,大自然不总是风和
日丽的,从天而降的雨水,可以甜美的滋养万物,也可能成为环境的杀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探究的主题就是“酸雨”。
【板书】酸雨
【讲解】酸雨有一个可怕的名字叫“空中死神”,我国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有40%的面积受到酸雨的污染,甚至包括江苏省,而重庆每年因为酸雨受到的经济损失高达十几亿,酸雨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危害呢?你想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探究酸雨有哪些性质吗?
【实验探究】在同学们的桌子上有两瓶标着A、B的试剂,一瓶是水,一瓶是我们在模拟条件下得到的“酸雨”,你能通过实验把它们鉴别出来吗?
【投影】将两瓶试剂分别加入到装有花叶、镁条、碳酸钙、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
【学生实验】判断哪瓶溶液是“酸雨”
【提问】酸雨之所以有危害是其性质决定的,根据性质你能具体说说酸雨的危害吗?
【学生回答】略
【过渡】看来酸雨对环境的危害是不容小视的,那么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呢?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模拟一下酸雨的形成过程。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硫在氧气中的燃烧。
【投影】介绍实验装置
【演示实验】硫在氧气中的燃烧
【讲解】可以闻到刺鼻的气味,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更剧烈,形成了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板书】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过渡】锥形瓶里产生了二氧化硫,在水下取下小气球,请同学们观察现象。
【实验】在水下拔掉小气球。
【问题】请同学们思考,水为什么进入锥形瓶呢?
【学生回答】略
【提供信息】消耗一体积氧气产生一体积二氧化硫。
【实验一】向装有二氧化硫的矿泉水瓶里加入水,振荡
【实验二】用pH计测pH
介绍pH计(简介pH 与溶液酸碱度的关系:pH=7显中性, pH<7显酸性,pH>7显碱性)
1、测蒸馏水、碳酸饮料、食醋的pH,学生读数
2、测锥形瓶中液体的pH,学生读数
根据实验一、二的现象,总结水进入锥形瓶的原因。
【讲解】锥形瓶中的液体显酸性,说明二氧化硫不光溶于水还与水反应生成了酸。
【点拨】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相似,请模仿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板书】二氧化硫+水亚硫酸
【提问】我们把pH<5.6 的降水称为酸雨(投影),通过模拟实验我们得到酸雨了吗?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过渡】但是,在我们书上有一句话,二氧化硫进入大气,会形成硫酸型酸雨,为什么书上的说法和我们的结论不一样呢?
【投影】盐酸酸化的氯化钡试剂与硫酸反应会有白色沉淀生成,与亚硫酸无白色沉淀生成
【实验演示】取锥形瓶中的溶液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试剂
根据现象分析:硫酸是怎样生成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亚硫酸氧化生成硫酸
【提问】事实上酸雨中硫酸的形成不止这一个途径,另一条途径是什么呢?
学生看书回答,教师总结酸雨的形成过程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实验简单的模拟了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我们研究形成过程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治酸雨。
你能根据酸雨的形成过程说说如何预防酸雨的发生吗?
学生先讨论,然后回答。
【投影】出示与预防酸雨有关的图片。
【过渡】被酸雨污染的湖泊、土壤应该怎样治理呢?
【学生实验】向试管中的红色液体中加入适量澄清的石灰水,观察现象
【讲解】可以用熟石灰和石灰石粉末治理受到酸雨污染的湖泊和土壤
【课堂小结】略
【结束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学到了有关酸雨的化学知识,我们也更加明白了化学与环境的密切关系,而且我相信,大家都懂得了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这也是我们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我们今后成长和生活中要用实际行动完成的一项永恒的作业。
【布置作业】略
【教学设计说明】
设计原则:本堂课设计分为两条线索,一是知识线:引导学生利用实验探究酸雨的性质,继而总结出危害,然后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探究酸雨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形成过程让学生寻找防治酸雨的方法。
二是思维线,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传统的对这堂课的处理方式通常是把该内容上成环境保护的介绍课,而本设计主要是通过各种实验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的思维,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短时间接受新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本节课始终突出探究性教学,尽量通过实验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不断的探究新的知识。
为了满足新课程的要求,在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力争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即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去说,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去想,学生能听的就让学生认真
的倾听,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