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正始之音”

合集下载

北大_古代文学史二_名词解释

北大_古代文学史二_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史(二)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门阀士族为了压制贵族,造成绝对王权,先时期君主们都提拔了不少自由平民和低级贵族参加到官僚政府机构。

春秋、战国之际,“竹帛下庶人”,列国诸侯更是大力提拔“士”作为官僚机构的骨干,世卿自此而坠。

两汉的所谓布衣卿相,也是这种情况下的产物。

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致身通显。

他们不但授徒讲学,门生弟子千万,形成一种利益集团和社会力量;而且子往往绍继家学,也必然造成累世公卿的情况。

大家族在东汉时就已经逐渐出现了。

自东汉后期开始“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了。

初期,实行九品官人法,州郡大小中正皆由当地著姓士族担任,九品的定评,自然操纵在他们的手中,于是官品的升降,大都凭借“世资”。

以后,世族势力更加发展。

东汉后期的士大夫中,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世居高位,是士大夫的领袖。

所谓门阀大族,就是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上具有这些特征的家族。

东汉时期选士首先看族姓阀阅,所以门阀大族的子弟在察举、征辟中照例得到优先。

门阀大族是主中长期发展起来的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阶层。

当政的外戚、宦官都要同他们联结、周旋。

门阀大族在本州、本郡的势力更具有垄断性,实际上统治了这些州郡。

汉末社会中的世家大族,晋时称为士族,影响很大,名士多出于这个阶层,或者在政治上与这个阶层结合在一起。

丕在尚未代汉称帝之前,采纳了九品中正制。

实行之初,士人品定之权掌握在政府的中正手里,中正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评定品第高低,多少改变了东汉末年名士品评人伦、操纵选举的局面。

西晋时虽仍袭用九品中正制,但中正一般只注意被评定者家世的封爵与官位,很少注意真正才能,不能起选择人才的作用,以致于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九品中正制反而成为巩固士族力量的工具。

在占有大量土地和依附人口的基础上,后汉、以后世代高官而且世袭封爵的家族,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拥有特殊优越地位,形成门阀士族。

东晋一朝,门阀士族在政治上居主导地位。

南朝宋武帝裕从东晋汲取教训,努力加强皇权,因而南朝世家大族虽然在社会上经济上的优越地位未变,但实际军政实权大为削弱,政治权力主要已不在他们手中。

古代文学 第一章 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

古代文学 第一章 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

第一章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建安诗歌通常是指汉末建安元年至魏明帝太和年间(约196—232)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

建安三曹父子都“雅爱诗章”,建安七子又都齐聚邺下,建安诗坛可谓“彬彬大盛”(锺嵘《诗品·序》)。

其时“天下大乱,豪杰并起”(《三国志·王粲传》),国家的动乱分裂激起了一代士人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而“人之觉醒”的社会思潮与人命危浅的社会现实,又引发了诗人们死生无常的喟叹和对个体生命的依恋,这样就形成了以慷慨悲凉为其情感基调的“建安风骨”。

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正始诗歌则包括魏明帝太和末年至西晋立国(约233—265)这一历史阶段的诗歌创作。

这一历史时期,屠杀、谄害、猜忌、恐怖伴随着司马氏集团阴谋篡权的全过程,建安那种相对开明的政治风气烟消云散,慷慨任气的社会环境没有了,“酒酣耳热,仰而赋诗”的文学氛围消失了,因而正始诗歌也就失去了建安诗歌中那种高昂奋发的精神。

如果说建安父辈们关注的是外在事功的追求,那么正始诗人注重的是理想人格的建立。

当时玄学的兴盛以及现实的严峻,使得忧生之嗟与理性思索成了正始诗歌最突出的特征。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诗歌完成了由“汉音”到“魏响”的历程,完成了从乐府民歌向文人诗歌的转变,五言古诗由此而走向成熟,并产生了像曹操、曹植、阮籍这样的杰出的诗人。

第一节曹氏父子的诗歌创作曹氏父子既是曹魏政权的中心人物,也是建安诗坛上的当然领袖,这不仅是由于他们的政治地位,不仅是由于他们三人都“体貌英逸”爱惜人才,更是由于他们三人的创作实绩决定的。

曹操固然开一代诗风,曹丕也妙善诗章,曹植更是“才高八斗”。

他们的诗歌代表了建安诗歌的最高成就。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父亲曹嵩为东汉后期宦官曹腾的养子,虽然汉末官至太尉,但其出身却十分低微,当时人们就“莫能审其出生本末”(《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曹操少时任侠放荡,“机警”而有“权数”,很早就被人视为“命世之才”,并被当世的名士许劭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1.三曹:曹操、曹丕、曹植2.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3.建安风骨:严羽《沧海诗话》提出“建安风骨”,它是古人对建安诗歌特点的概括,主要指建安诗歌内容丰富充实,使情绪激昂向上,语言风格劲健简洁,有一股内在的力量“使闻之者动心”和感染力,精神高蹈张扬。

4.正始之音:1.鸣道诗杂仙2.比较肤浅,清俊,遥深。

①指魏晋玄谈风气。

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

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土风流,盛于洛下。

②指纯正的乐声。

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因而正始诗歌也体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貌,严羽《沧浪诗话•诗体》说:“以时而论,则有……正始体。

”注云:“魏年号,嵇、阮诸公之诗。

” 此即所谓“正始之音”。

《辞源》解释为:“魏晋之际,尚玄学清谈,后人称当时的风尚言论为正始之音”。

可见,《辞源》认为“正始之音”是一个哲学史概念。

后世将正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也称为“正始之音”。

5.太康文学的最主要作家:三张(张载、张协、张元),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

6.太康文学:指太康元年至元康九年(280~300)约二十多年时间的文学,主要作家有三张(张载、张协、张元),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

当时诗歌的典型风格是“太康体”,其主要特点是拟古和追求形式技巧(“繁缛”)。

其典型代表是潘岳、陆机。

7.陶渊明诗歌的内容和艺术:诗歌内容:今存125首,四言9首,五言116首。

四言一般,五言可分为三大类:一类咏怀、咏史诗。

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即所谓“金刚怒目”的一面。

如《饮酒》、《杂诗》、《咏贫士》、《读山海经》。

二类田园诗。

史无前例。

即所谓“恬淡”、“静穆”的一面,如《归园田居》、《和郭主簿》、《于西田获早稻》、《怀古田舍》。

考研文学复习14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考研文学复习14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二.解释:1、三曹2、建安七子3、建安风骨4、《悲愤诗》
三.填空
1、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三曹”是指、和;“七子”是指、、、、、和。
2、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
3、曹操的诗歌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另一部分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对酒当歌”)和《步出夏门行》的《》。曹操的诗学习汉乐府,他采用写时事。
10、阮籍《咏怀诗》风格隐约曲折,《诗品》评为“言在耳目之内,。”
四.简答
1、试论曹操诗歌的艺术成就。
2、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3、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4、简述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5、试论五言《悲愤诗》内容及艺术特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五.论述
1、建安时期有哪些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有何共同特征?
2、试析“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
6、“七子”中成就最突出,被《诗品》列为上品的诗人是和。前者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后者“仗气爱奇”,他们的代表作一是写战乱中饥妇弃子的《》,另一首是个人的抱负和遭遇的《》3首。
7、现存题为蔡琰的作品有篇,其中较为可信的是五言体的《》。
8、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和。
9、嵇康的四言诗的代表作是《》。阮籍的代表作是《》82首,他开创了中国文学上中的先河。
3、简述曹植诗歌创作前后期的变化及其原因?
二轮复习14: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一.背诵默写篇目: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让县自明本志令》,曹丕《与吴质书》,曹植《赠白马王彪》、《杂诗》(仆夫早俨驾)、《求自试表》、《洛神赋》,刘桢《赠从弟》(亭亭山上松),蔡琰《悲愤诗》(汉季失权柄),诸葛亮《出师表》。

人民大学哲学历年真题

人民大学哲学历年真题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考研试卷(01—06)宗教学2001一、解释下列概念或命题(每题5分,任选6题,共30分)1、自然神论2、神正论3、利马窦规矩4、末世论5、理事无爱碍6、一阐提7、唯识无境8、三洞9、〈〈抱朴子〉〉二、简答题(每题15分,任选2题,共30分)1、简要解释自然宗教、自然神论与自然神学的基本涵义。

2、简述僧肇的“不真空”义。

3、简述寇谦之道教改革的措施及其意义。

三、论述题(每题20分,任选1题,共20分)1、比较与评析安瑟伦(Anselm)与托马斯(Thomas)的上帝存在的证明。

2、有人说佛教是无神论的宗教,有人说佛教是有神论的宗教。

请根据你对佛教的认识,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四、原著分析(20分)试分析惠能和神秀得法偈在心性论和修行观方面的不同旨趣。

2002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每题5分,任选6题,共30分)泛神论天台宗五蕴《沙门不敬王者论》太平经全真道新约奥古斯丁米兰敕令二、简答题(每题15分,任选2题,共30分)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冲突的主要表现。

2、唐代道教兴盛的原因。

3、宗教进化论和原始一神论的区别。

三、论述题(20分,任选1题)1、试论大乘佛教兴起的原因。

2、试论德国宗教改革的起因与过程。

四、原著分析(20分,任选1题。

佛教方向考生必答第1题,其他方向考生任选)1、龙树《中论》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试就此偈分析中观学派的基本思想。

2、按《新约》记载,耶稣说:“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试分析这段话的含义。

2003一、名词解释(任选5题,每题10分,共50分)宗教经验泛神论会昌法难唯识无境天师道内丹加尔文《福音书》什叶派苏菲派二、简答题(任选2题。

每题20分,总计40分)1、简述部派分裂的主要原因和大致历史过程。

2、简述菏泽神会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试论尼西亚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基督教历史上的意义。

国学 王弼玄学中的庄学精神(1)

国学 王弼玄学中的庄学精神(1)

国学王弼玄学中的庄学精神(1)正始时期,热衷谈玄的文人大多爱好老庄,比如何晏就“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①,裴徽“才理清明,能释玄虚,每论易及老庄之道,未尝不注精于严瞿之徒也”②,而正始之音的代表王弼虽然只为《老子》、《周易》、《论语》作注,使得他们“致有理统”,但他也善言《庄子》,《庄子》的精神不仅贯穿于他的玄学思想之中,也是他贯通儒道的重要工具。

一、王注对《庄子》的引用《世说新语·文学》记载王弼“少而察惠,十余岁便好庄老,通辩能言,为傅嘏所知。

”何劭《王弼传》的记载却与此不同,单提“好老氏,通辩能言”。

但《晋书》又云“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

”③在评论郭象时也说“豫州牧长史河南郭象善《老》《庄》,时人以为王弼之亚。

”④郭象被称为“王弼之亚”,善言《老》《庄》,可见在郭象这个时期的人们也普遍认可王弼善《庄》。

此外,《太平御览》卷三八五引《列子传》中也介绍王弼十余岁时的读书爱好是《老》《庄》。

更为重要的是,在裴徽与王弼一段有关“圣人体无”的对话中,王弼也说“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老庄并提,由此可见王弼对《庄》的理解。

事实上,我们能在王弼的《老子》、《周易》和《论语》注文中找到很多对《庄子》的引用和化用⑤。

比如,王弼《老子注》的第13、18、20、42章中,王弼就直接引用了一些《庄子》的原文,内容涉及《齐物论》、《让王》、《大宗师》、《骈拇》等篇目。

这一方面根源于老庄之学的天然脉络,另一方面也与王弼独特的注释方法相吻合。

王弼在注解《老子》时尽力以老解老,使注释更为切近原文。

比如第41章引用了第14章“听之不闻名曰希”解释“大音希声”之“希”、第25章引第4章“不知谁之子”释“先天地生”、第47章引第14章“执古之道,可以御今”释“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等等。

此外,王弼还于第20章、23章、28章、第57章注文中用“下篇”、“下章”、“上章”等语直接解释其中义理。

释“正始之音”

释“正始之音”

类 。东方 虬事迹 不 详 ,旧唐 书 ・宋之 问传 》 《 曾载 :则 天 幸 洛 阳龙 门 , “ 令从 官赋 诗 。左 史 东方 虬 诗 先成 , 天 以锦 袍 赐 之 。及 之 问诗 成 , 则 则
天 称其 词 愈高 , 虬 锦袍 以赏 之 。 ( 旧唐 书 》 一 百九 十 ) 然 , 与 夺 ”《 卷 显 虬
么推 崇“ 魏风 骨” 汉 的陈子 昂既然认 为《 咏孤 桐篇 》 与建 安 作者 相视 能“ 而笑 ” 恐怕 不会 以正 始 时 期诗 风 来 喻 东方 虬 之 作 , 正始 ” 指 年号 , , “ 非


o)


总 第

、 J


陈 子 昂是 在符合 雅正 传统 的角度 言“ 始之 音” 正 。 另外 ,修竹 篇 序 》 文 引 解 三之 言 把 东 方 虬 与晋 人 并 称 , 言 : 《 下 其 “ 茂先 、 敬祖 , 张 何 东方 生与其 比肩 。按 《 书 ・ 曾传 》何 邵 “ 学善 ” 晋 何 , 博









都在一 定程 度上 暴露 了当时上层 社会 的 黑 暗 , 达作 家对现 实的 表 不满, 和建安 作 家的精神 是 一致 的 。
按 郭先 生所论 ,正 始之 音” 以嵇康 、 “ 即 阮籍 为代 表 的正 始诗 风 , 特点 其 是承继 建安 诗歌 的现 实主义 传统 , 深刻 地 反映 了 正始 时期 的 黑暗 社会
现实 。后人涉及此处均认 同郭绍虞先生的看法 , 如彭庆生《 陈子昂诗
注 》 四川人 民 出版 社 18 ( 9 1年 版 ) 朱 志 荣 《 国古 代 文 论 名 篇 讲 读 》 、 中

儒家经典章节中常见成语及释义

儒家经典章节中常见成语及释义

儒家经典章节中常见成语及释义(高考冲刺资料)【罢黜百家】:罢黜:废弃不用。

原指排除诸子杂说,专门推行儒家学说。

也比喻只要一种形式,不要其他形式。

【半部论语治天下】: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邦以民为本】: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一种反映,认为万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

治国应以安民、得民作为根本。

【不塞下流,不止不行】:指对佛教、道教如不阻塞,儒家学说就不能推行。

现比喻不破除旧的、坏的东西,新的、好的东西就建立不起来。

【存心养性】:保存赤子之心,修养善良之性。

旧时儒家宣扬的修养方法。

【大同境域】:古代儒家宣扬的“人人为公”的理想社会。

也指共产主义社会。

【甘贫乐道】:甘贫:情愿受贫困;乐道:乐于守道。

甘于受贫,乐于守道。

是儒家所倡导的处世态度。

【攻乎异端】:攻:钻研;异端:旧指不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教义。

旧指钻研和实行儒家以外的主张。

也指对异端的斥责。

【毁不危身】:儒家丧制。

指居丧哀毁,但不应因此丧生。

同“毁不灭性”。

【君子交绝不出恶声】:绝:断绝;恶:坏;声:话。

君子即使同别人断绝交往,也不说其坏话。

这是儒家宣扬的处世准则。

【克己复礼】:克:克制。

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孔孟之道】:孔:孔子;孟:孟子。

指儒家学说。

【老手宿儒】:宿儒:长期研究儒家经典的人。

指年辈大的老师或知识渊博的学者。

【离经畔道】:①指思想、言行背离儒家经典和规范。

②指背离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求志达道】:指隐居以保全自己的意志,行义以贯彻自己的主张。

是儒家一种理想的人生观。

【仁义礼智】:仁:仁爱;义:忠义;礼:礼仪;智:见识。

遵守仁爱、忠信、礼仪并勤学以增见识等伦理规范。

是儒家的伦理思想。

【儒家经书】: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洒扫应对】:洒水扫地,酬答宾客。

封建时代儒家教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诗书礼乐】:六代儒家六经的名称,即《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乐经》。

【诗云子曰】:《诗经》所说和孔子所言。

6543杜甫五古《八哀诗-故秘书少监武功苏公源明》读记

6543杜甫五古《八哀诗-故秘书少监武功苏公源明》读记

6543杜甫五古《八哀诗-故秘书少监武功苏公源明》读记杜甫五古《八哀诗-故秘书少监武功苏公源明》读记(小河西)故秘书少监武功苏公源明武功少也孤,徒步客徐兖。

读书东岳中,十载考坟典。

时下莱芜郭,忍饥浮云巘。

负米晚为身,每食脸必泫。

夜字照爇薪,垢衣生碧藓。

庶以勤苦志,报兹劬劳显。

学蔚醇儒姿,文包旧史善。

洒落辞幽人,归来潜京辇。

射君东堂策,宗匠集精选。

制可题未干,乙科已大阐。

文章日自负,吏禄亦累践。

晨趋阊阖内,足蹋宿昔趼。

一麾出守还,黄屋朔风卷。

不暇陪八骏,虏庭悲所遣。

平生满尊酒,断此朋知展。

忧愤病二秋,有恨石可转。

肃宗复社稷,得无逆顺辨。

范晔顾其儿,李斯忆黄犬。

秘书茂松意,再扈祠坛墠。

前后百卷文,枕藉皆禁脔。

篆刻扬雄流,溟涨本末浅。

青荧芙蓉剑,犀兕岂独剸?反为后辈亵,予实苦怀缅。

煌煌斋房芝,事绝万手搴。

垂之俟来者,正始贞劝勉。

不要悬黄金,胡为投乳贙?结交三十载,吾与谁游衍?荥阳复冥莫,罪罟已横罥。

呜呼子逝日,始泰则终蹇。

长安米万钱,凋丧尽余喘。

战伐何当解?归帆阻清沔。

尚缠漳水疾,永负蒿里饯。

此诗是《八哀诗》第六首。

“苏公源明”即苏源明。

杜甫在天宝末曾写诗《戏简郑广文虔兼呈苏司业源明》,时苏源明在国子监任“国子司业”(从四品下)。

广德二年(764)苏源明卒后,杜甫写过《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

苏源明是杜甫一生最重要朋友之一。

其生平见《新唐书-文艺传》。

其生前最后职务是“秘书少监”(从四品上)。

【《新唐书-文艺传-苏源明》(列传第127):“苏源明,京兆武功人,初名预,字弱夫。

少孤,寓居徐、兖。

工文辞。

有名天宝间。

及进士第,更试集贤院。

累迁太子谕德。

出为东平太守。

…召源明为国子司业。

安禄山陷京师,源明以病不受伪署。

肃宗复两京,擢考功郎中、知制诰。

是时,承大盗之余,国用覂(fěng)屈,宰相王玙以祈禬(guì)进,禁中祷祀穷日夜,中官用事,给养繁靡,群臣莫敢切诤。

昭应令梁镇上书劝帝罢淫祀,其他不暇及也。

《中国古代文学史》--4二.第三节建安诗风与正始之音

《中国古代文学史》--4二.第三节建安诗风与正始之音
• 张可礼:《建安文学论稿》山东教育出版 社,1986 • 《世说新语》
一、三曹、七子与女诗人蔡琰 三曹、
• 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之杰) • 孔融、陈琳、王粲(七子之冠冕)、徐干、 阮瑀、应阳、刘桢 • 蔡琰(建安唯一的女诗人)
建安风骨与三曹
• 建安风骨 :建安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鲜明 爽朗、刚健有力的文学界,有慷慨饱满的 思想感情为基础而呈现的一种艺术风貌, 多能反映现实生活,古朴自然。 • 曹操: 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安徽 亳州人。 • 曹丕:187-226,字子恒,曹操次子。 • 曹植(192--232) 字子建
• 《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 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汉末实录” • 《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 哺,天下归心。” • 其他推荐阅读: • 步出夏门行 • 观沧海 • 蒿里行等。
明人绘曹操像采自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编《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正始之音探解

正始之音探解
后世也将正始年间的这种玄学清谈的风气称为正始之音这时一个时代的声音是当时人们为了躲避政治迫害的一种方法且不论这种做法的对与错它解放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对文学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人们在追求玄学清谈的同时在文学作品中也大量的渗入了老庄的玄学思想我们可以说被称为正始之音的玄学清谈影响了文学促进了它的发展但是如果将正始之音仅仅定义为正始时期的诗歌未免有些局限了
会 的 一种 风 尚 , 形成 了以何 晏 、 王弼 为 首 的 玄学 创 作 玄学 清谈 风气 兴起 , 为一种 潮 流 , 世人 的生活 、 成 对 经
集体, 谈玄析理 , 放荡不羁。 后世也将正始年间的这种 济 、 化 等各个 方 面都有 一定 的影 响 , 时 的“ 文 此 正始 之 也不再是原来 的雅正传统 , 而是指当时独具时代 玄学清谈 的风气称为“ 正始之音”这时一个时代的声 音” , 音 , 当时人 们 为 了躲 避政 治 迫 害 的一 种 方 法 , 不 特征 的玄 学清 谈 , 是 且 这是一 种 时代特 有 的标志 。
个 时代 的缩 略 语 , 一 个 时 代 的 声 音 。 是
【 关键词】 正始之音 ; 时代标 志; 学风 尚; 玄 正始诗歌
[ 中图分类号】 I0. 26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7-022 1)900-2 6260 (000- 190
汉末 时期 ,封 建 中央集 权衰 败 与瓦解 的同时 , 儒 音 ” 或指 儒家传 统 , 或指 符合 儒家 精神 的雅 乐 , 但都 与 家经术也在随之衰落 , 而以老庄为代表的玄学思想却 “ 始 ” 字 的初始 意义 相关 , 正 两 均是 在儒 家道 德礼仪 的 日益兴起 , 特别是在魏正始年间 , 世人为 了躲避杀身 基础 上 的沿袭 或 引 申。 是 出现在 魏晋 南北 朝时期 的 但 却 之祸 , 明哲保身 , 避免谈论中涉及到政治等敏感话题 , “ 始之 音 ” 不是 在儒 家学 术 的基础 上发展 而来 的 , 正 因而 广泛谈 论 玄 学 , 时 间 , 一 玄学 清 谈 成 为 了 当时 社 曹魏齐王曹芳 的第一个年号为“ 正始” “ ,正始 ” 间, 期

正始之音名词解释

正始之音名词解释

正始之音名词解释正始之音(Zhèng Shǐ Zhī Yīn)是一个宗教、净土主义团体,起源于中国大陆。

它的创始人是孔漱,后来被尊为“正始神婆”。

正始之音的信徒相信孔漱是觉者重生,能从解脱的众生中选择;并且他们认为在孔漱的指导下念诵正始佛号可以达到解脱和超越人世的目的。

正始之音的核心教义是依靠佛教的悲、慧、禅三性觉悟,并通过这三母元素来超越生死轮回。

他们提倡个人修行以提升心灵的境界,在个人修行的基础上,不断净化心性,以追求最高境界的究竟境界。

他们相信通过正始佛号的经修,可以实现个人心灵的觉悟。

正始之音也注重倾听佛教教义和人生的真理,并将其运用于生活中。

他们教导信徒要通过正直、善良、慈悲和宽容来建立人际关系,以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正始之音的信徒通常都在其教团内生活,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社区。

他们遵循团体的纪律,过着简朴和规律的生活。

信徒们每天要进行长时间的修行,包括早、中、晚三次念诵正始佛号,以及参与团体活动。

他们相信通过这样的修行,可以积累善业、消除烦恼,最终达到解脱的目的。

然而,正始之音也因其宗教特性和一些非法行为而受到了争议。

一些人认为正始之音的创始人孔漱的身份和教义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而且他们的行为多次受到法律的约束和警察的调查。

另外,由于正始之音一直坚持不接受政府管理和监督,政府多次禁止其活动和传教。

因此,正始之音在中国大陆的传播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并且受到了公众的质疑和抵制。

总之,正始之音是一个宗教团体,追随佛教的教义,通过修行、念诵正始佛号等方式追求心灵的觉悟和解脱。

尽管它的教义和行为受到了争议,但它在中国大陆仍然有一定的信徒和传播。

正始之音的名词解释

正始之音的名词解释

正始之音的名词解释
正始之音是指正始时期诗人的风尚言论。

正始诗人的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诗歌表现出与建安诗坛迥异的风貌,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辞源》解释为:"魏晋之际,尚玄学清谈,后人称当时的风尚言论为正始之音。

"可见,《辞源》认为"正始之音"是一个哲学史概念。

后世将正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也称为"正始之音"。

代表作品有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正始之音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正始之音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正始之音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是指在古代时期创作的文学作品的总称。

它包括了各个古代文明的文学传统,如中国古代文学、印度古代文学、古希腊文学等。

古代文学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传说和社会风貌,还反映了人类的智慧、情感和思想。

中国古代文学是古代文学中的一支重要分支。

它起源于约3000年前的中国,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包括了诗、词、曲、赋、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诗歌,中国古代诗歌以其简练而富有意境的表达方式而闻名于世。

古代诗人通过运用特定的形式和技巧,表达自己对自然、人生、情感等的体验和感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诗歌体裁,如古体诗、唐诗、宋词等。

另外,古代文学也有很多重要的作品,如《诗经》、《山海经》、《红楼梦》等。

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

古代文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审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古代文学的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不仅体现了古代人们的智慧,也成为了现代文学创作的重要参考和借鉴对象。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内涵和历史价值的文化形态,承载了人类
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通过研究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灵感和启迪,为现代文学创作注入新的活力。

建安风骨——精选推荐

建安风骨——精选推荐

名词解释:1.建安风骨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196一220),共25年。

文学史上的“建安”实际上包括汉末到魏初的一段时期(到曹植死为止),代表作家为三曹、七子和蔡琰。

这一时期文学的基本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的情感,在艺术精神上继承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式上亦带有鲜明的民歌风调。

作品内容充实,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2.正始之音:正始时出现了玄谈领袖何晏、王弼,另有名士裴徽、荀粲、傅嘏、夏侯玄、钟会以及“竹林七贤”等。

何晏、王弼祖述老庄,为无为、无名之论,主张“天地万物以无为本”,掀起玄谈之风,世称“正始之音”。

3.玄言诗是起于西晋、盛于东晋的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其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

它的基本特点是“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平典似道德论”(钟嵘《诗品》)。

4.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萧赜的年号(482—493),永明体是永明年间形成的新诗体,又叫新体或新变体,其特点是注重声律和对仗,要求严格遵守“四声八病”之说作诗,代表人物是沈约、谢眺、王融等。

永明体是由古诗到律诗的过渡形态,为促进诗歌向近体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5.志怪小说,记述神仙学术,鬼魅妖怪,殊方怪物,佛法各异,虽然许多作品中表现了宗教迷信思想,但也保存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6.志人小说,又称秩事小说,汉末以品评人物,谈论玄理之风,开始在士族文人中流行,出现了专门记述清淡之士言语辞令和风流秩事的小说类作品。

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7.《世说新语》,编撰者刘义庆,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秩事和玄虚清淡,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从而在当时起到名士“教科书”的作用。

8.上官体:把五言诗的体物写景技巧大大地推进一步,成为人们模仿取法的一种新的诗体。

唐代-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并序》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并序》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并序》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此诗是陈子昂看到东方虬的《咏孤桐篇》(原诗已佚)后有感而发,是陈子昂诗歌理论的集中体现,当作于陈子昂中进士之后,具体作年不详。

原文: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并序唐代-陈子昂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

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

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

”仆亦以为知言也。

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龙种生南岳,孤翠郁亭亭。

峰岭上崇崒,烟雨下微冥。

夜闻鼯鼠叫,昼聒泉壑声。

春风正淡荡,白露已清泠。

哀响激金奏,密色滋玉英。

岁寒霜雪苦,含彩独青青。

岂不厌凝冽,羞比春木荣。

春木有荣歇,此节无凋零。

始愿与金石,终古保坚贞。

不意伶伦子,吹之学凤鸣。

遂偶云和瑟,张乐奏天庭。

妙曲方千变,箫韶亦九成。

信蒙雕斫美,常愿事仙灵。

驱驰翠虬驾,伊郁紫鸾笙。

结交嬴台女,吟弄升天行。

携手登白日,远游戏赤城。

低昂玄鹤舞,断续彩云生。

永随众仙去,三山游玉京。

翻译:东方公足下: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文章的衰弊,已经有五百年了。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

汉魏时期刚健苍凉精要劲健的风骨传统,晋宋时期已经没能流传下来了,然而在流传下来的文献中还是可以找到证明的。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

我闲暇的时候曾经浏览齐梁间的诗歌,觉得那时的诗歌创作都过分追求华丽的词采,而缺乏内在的比兴寄托,总是长叹不已。

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追思古人(诗歌的“风骨”和“兴寄”),常常担心浮艳绮靡文风沿袭不断,而风雅的传统不能振作,因此总是耿耿于怀。

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正始之音_正始之音的意思_成语词典

正始之音_正始之音的意思_成语词典

正始之音
拼音zhèng shǐ zhī yīn简拼zszy 近义

反义词
感情
色彩
褒义词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解释①指魏晋玄谈风气。

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

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土风流,盛于洛下,世称“正始之音”。

②指纯正的乐声。

成语出处《晋书·卫玠传》:“昔王辅嗣吐金声于中朝,此子复玉振于江表,微言之绪,绝而复续。

不意永嘉之末,复闻正始之音。


成语
用法
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例子正始之音其若何,朱弦疏越清庙歌。

一弹一唱再三叹,曲淡节稀声不多。

融融曳曳召元气,听之不觉心平和。

(唐·白居易《五弦弹》诗)
产生
年代
古代常用
程度
生僻。

带正字的四字成语造句成语解析

带正字的四字成语造句成语解析

带正字的四字成语造句|成语解析
带正字的成语:
正经八百、正始之音、匡正纲纪、浩然正气、寿终正寝、正本溯源、正大高明、中正无邪、反邪归正、清正廉明、正身明法、正法眼藏、辞顺理正、就正有道、官清法正、正中其怀、正视绳行、正道直行
浩然正气的词语解释、造句如下:
解释:正大刚直的气势。

造句:
一、梅花般的浩然正气,任风雪冰霜之欺凌依然傲然挺立!
二、学习先辈们的浩然正气,对捍卫革命事业和民族尊严,有重要的意义。

寿终正寝的词语解释、造句如下:
解释:寿终:年纪很大才死;正寝:旧式住宅的正房。

原指老死在家里。

现比喻事物的灭亡。

造句:
1) 爷爷年过八十,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回到故乡寿终正寝。

2) 一旦它完全耗尽其核能源,便行将寿终正寝。

3) 工业政策会促使我们所熟知的自由企业制度寿终正寝。

4) 老先生福气不错,寿终正寝时,儿女都在身旁。

5) 因为没有印刷费我们计划出版的书寿终正寝了。

首都师范大学考研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首都师范大学考研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一、先秦1.上古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2.诗六义《诗经》六义之说法,流源于《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其说法与《周礼》相同,“风雅颂”指《诗经》按音乐性质不同的划分,“赋比兴”指《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

3.风雅颂《诗经》所收录的音乐均为曾入乐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可分为风雅颂三种。

风,即地方音乐曲调,十五国风是十五个不同地区的民歌音乐。

“雅”,即正,是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之乐,“雅”分大雅和小雅,多为贵族音乐。

“颂”指祭神祭祖用的歌舞乐曲,音乐舒缓。

“颂”包含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4.《尚书》《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汇编,也是我国最早的史料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

《尚书》的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青铜铭文,而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

5.春秋笔法春秋时期经孔子编定的《春秋》记事系统,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

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

但记事简单,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事件的简略排比)。

《春秋》一子寓褒贬,在严谨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

(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为“弑”。

)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

6.《庄子》“三言”《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

寓言即虚拟的寄托于他人他物的语言。

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非标准,为避免主观片面,把道理讲清楚、取信于人,必须“籍外论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释“正始之音”
作者:王宏林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06期
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是一篇吹响唐代诗歌革新运动号角的名作,其中写道:“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

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注“正始之音”曰
正始,魏齐王芳年号(公元240—248年)。

作为文学史上的所谓正始时代,是泛指魏王朝后期的。

代表作家有何晏、阮籍、嵇康。

这里所说的“正始之音”,指的是嵇、阮的诗。

《世说新语•赏誉》云:“不意永嘉之末,复闻正始之音。

”那是指玄谈,与此文所云,含义不同。

《文心雕龙•明诗》:“及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

唯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

”嵇、阮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当时上层社会的黑暗,表达作家对现实的不满,和建安作家的精神是一致的。

按郭先生所论,“正始之音”即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正始诗风,其特点是承继建安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深刻地反映了正始时期的黑暗社会现实。

后人涉及此处均认同郭绍虞先生的看法,如彭庆生《陈子昂诗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朱志荣《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等。

但细究陈之昂之论,其心仪处乃为两汉、建安,故称东方虬《咏孤桐篇》“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又怎会以阮、嵇所代表的正始诗风相喻呢
“正始之音”出自《毛诗序》:“《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郑玄《毛诗正义》注释道:“《周南》、《召南》二十五篇之诗,皆是正其初始之大道,王业风化之基本也。

”按
此则知“正始”即正宗之始,“正始之音”即符合雅正传统的作品。

三国时,魏齐王曹芳以“正始”为年号(240—249),此期王弼、何晏等人畅谈老庄,辩言析理,士大夫争相慕效,极一时之盛。

《晋书•卫玠传》引王敦语曰:“昔王辅嗣吐金声于中朝,此子复玉振于江表,微言之绪,绝而复续。

不意永嘉之末,复闻正始之音!”(《晋书》卷三十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也有类似用法:“既共清言,遂达三更……丞相乃叹曰:‘向来语,乃竟未知理源所归,至于辞喻不相负。

正始之音,正当尔耳!’”此处的“正始之音”指正始时期鼎盛的玄谈风气。

以上是“正始之音”的两个基本义项,虽然相差甚大,但均有正宗、典范、鼎盛之义。

那么,“正始之音”是否有“代指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正始诗风”之意呢?从历代诗论来看,固然于阮籍、嵇
康多有推奖,但历代很少在此意义上使用“正始之音”。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论正始诗风曰:“及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

唯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

”指出正始诗作受到玄学的影响,反映现实的慷慨悲壮之风渐渐消泯。

《时序》篇亦云:“于时正始余风,篇体轻澹。

”后人于此辨析甚详。

刘师培在《中国中古文
学史》中说:“彦和此论,盖兼王、何诸家之文言,故言篇体轻澹。

其兼及嵇、阮者,以嵇、阮同为当时文士,非以轻澹目嵇、阮之文也。

即以诗言,嵇诗可以轻澹相目,岂可移以目阮诗哉!”张立斋对刘氏之论并不赞同:“盖嵇、阮皆尚老庄,虽阮诗之辞浓意郁,而超然之旨,隐然可稽,所谓轻者脱俗,澹者远务,非属微词,谓其为文体性,自属正始之风耳。

”(詹锳《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建安、正始诗风之别十分明显,各家对此多有明论。

刘永济曰:“魏明以后,玄言渐盛,慷慨之气,至此稍衰,‘篇体轻澹’,此七变也。

”(詹锳《文心雕龙义证》)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说:“阮籍、嵇康的诗歌内容和风格也呈现出与建安诗歌迥然不同的面貌。

他们不再效法建安诗人用模仿乐府叙事体的方式揭露时事,而是将抨击时世和抒写感愤融为一体,使五言抒情诗脱去里闾歌谣之质,进一步文人化。

”(中华书局2007年版)可以说,正始诗风开启了晋代重辞之风,与慷慨悲壮的建安传统渐行渐远,故后代论诗均认为正始时期诗风已经渐渐沦落。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尔后陵迟衰微,迄于有晋。

”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论文意》引皎然《诗议》曰:“正始中,何晏、嵇、阮之俦也,嵇兴高邈,阮旨闲旷,亦难为等夷,论其代,则渐浮侈矣。

”(卢盛江《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中华书局2006年版)皆阐明正始诗风与晋代的密切联系。

既然正始与晋代联系如此密切,却与建安的诗学风格呈现出如此不同,那么推崇“汉魏风骨”的陈子昂既然认为《咏孤桐篇》能“与建安作者相视而笑”,恐怕不会以正始时期诗风来喻东方虬之作,“正始”非指年号,陈子
昂是在符合雅正传统的角度言“正始之音”。

另外,《修竹篇序》下文引解三之言把东方虬与晋人并称,其言:“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

”按《晋书•何曾传》,何邵“博学善属文,陈说近代事若指诸掌”(《晋书》卷三十三)。

《晋书•张华传》评价张华说:“学业优博,辞藻温丽,朗赡多通,图纬方伎之书莫不详览。

”(《晋书》卷三十六)两人在博学多闻方面方能并称。

按此,解三是在应对机敏、多识博学的角度言东方虬与张、邵并肩,非言其诗与晋人相类。

东方虬事迹不详,《旧唐书•宋之问传》曾载:“则天幸洛阳龙门,令从官赋诗。

左史东方虬诗先成,则天以锦袍赐之。

及之问诗成,则天称其词愈高,夺虬
锦袍以赏之。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显然,虬与何邵、张华同属才思敏捷之人。

综上,“正始之音”应有两个义项,在指正始时期鼎盛的玄谈风气时,常与“永嘉”对举,且多言及王弼、何晏等玄学之人。

在评价某人的诗文创作时,多指《诗经》以来所确立的雅正传统,不宜释为阮、嵇所代表的正始诗风。

如《宋赠苏文忠公太师制》曰:“博观载籍之传,几海涵而地负;远追正始之作,殆玉振而金声。

”(《苏东坡全集》,中国书店1986年版)朱彝尊引俞右吉评朱国祚曰:“即以诗论,自抒性情,不事沿袭,诸体俱合,不失正始之音。

”(《明诗综》卷五十九)均是如此。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