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为何同情曹植

合集下载

三曹诗品之我见

三曹诗品之我见

三曹诗品之我见作者:张悦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9期摘要:锺嵘《诗品》中对曹氏三父子的诗品评价似乎已成为定论,本文试图从诗歌体裁、题材和风格上进行分析比较,重新定位三曹的诗品,并得出初步结论:曹操诗歌属上品,曹丕诗歌为中品,曹植诗歌为下品。

关键词:曹操;曹丕;曹植;《诗品》锺嵘《诗品》将三曹父子诗歌划分为三等:陈思王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为上品;魏文帝曹丕“鄙直如俚语。

惟‘西北有浮云’十余首,殊美赡可玩”,为中品;魏武帝曹操“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为下品。

锺嵘对三曹父子诗歌的品评似乎已成定论,后世多引《诗品》语。

但我对三曹诗歌品级的评判有着不同的观点。

我认为,曹操诗歌为上品,曹丕诗歌为中品,曹植诗歌为下品。

一、上品曹操锺嵘评价曹操“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是中肯的;宋代敖陶孙在他的《诗评》中说:“魏武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锺嵘所说的“古直”,“古”不仅指曹操诗歌体裁之古,也指其诗歌语言风格之古朴质直。

从语言风格来看,在建安诗人中,曹操的诗与汉乐府最为接近,语言十分朴素,几乎完全不加修饰。

正因其朴素、天然、直抒胸臆而不加修饰,更突显其内容的充实、感情的真挚,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薤露行》、《苦寒行》等等。

诗风悲凉慷慨,念之断人肠。

曹操的诗虽直白,却让读者有联想、有思考,回味无穷。

曹操的诗歌,有四言诗、五言诗和杂言诗等,体裁很多。

他的五言诗艺术上大都注重结构的完整性,都以写实为主,同时也善于运用比兴的手法。

杂言诗和四言诗则多是依乐府曲调作的,“依曲调填词”,所以其句子的“长短杂凑”,都与曲调有关。

在语言风格上,也与汉乐府相近,不加修饰,直白质朴,甚至不怎么在诗篇章法上作安排,任情抒发,曹操意在学习乐府民歌的真朴。

可以说,在建安诗人中,在神理上接近于汉乐府诗的就是曹操。

在这些诗歌里,曹操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加任何修饰的和盘托出,展现在众人面前。

鲁迅说曹操的诗风“通侻”,是很恰当的。

评价曹植——精选推荐

评价曹植——精选推荐

评价曹植篇一:试论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对曹植的诗歌,解放后的六十年代,学术界曾经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讨论。

在这次大讨论中,许多学者对曹诗颇多贬斥之辞,这集中体现在郭沫若、张德钧和廖仲安等先生的著作中。

郭沫若先生在《论曹植》1一文中,从批评王通、丁晏等人对曹植的评价入手,对曹植和他的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说:认真地说,曹子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大半是封建意识凑成了他,人们要忠君,故痛恨曹操、曹丕,因而也就集同情于失宠的曹植。

这一段话,集中反映了郭沫若先生对曹植诗的总的见解。

在他看来,曹植的诗并没有什么艺术成就可言,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过是封建文人吹嘘所致。

郭沫若先生在对曹植大加贬斥的同时,又处处以曹丕作反衬,“曹丕恰恰和他成了一个鲜明的对照”。

对郭沫若先生的这一观点,当时就曾有人著文商榷,表示异议2,但附和者亦不少。

廖仲安先生在《关于曹植的几个问题》3一文中,明确表示赞成郭氏观点。

他说:我在搜集曹植的传记材料和阅读曹植诗歌的过程中,越来越相信郭沫若的分析。

当时,张德钧先生也著文参加了讨论,他在《关于曹植的评价问题》4一文中,也持有和郭沫若先生相似的观点。

他明确指出:(曹植的作品)都没有出离曹植个人利益得失的情况,要说已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恐怕结论下得早一点。

不可否定,郭沫若等先生在对曹植的具体评论中,当然也有他们的合理成份,但是,笔者认为,他们对曹诗的总体评价实在是有失偏颇,对曹诗还有待于我们今天重新加以认识。

曹诗究竟取得了怎样的艺术成就,曹植究竟在建安诗坛和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人们的“封建意识凑成的”,还是他的诗歌创作的实际成就确定的,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作一粗浅的论述,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一个作家的文学成就的高低,首先取决于他的作品的思想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我们评价曹诗的艺术成就,也首先必须以他的诗作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为依据。

曹植现在诗篇共八十多首,是建安时期的诗人中给后人留下诗歌最多的一位。

把曹植的这些诗歌综合起来考察,不难发现,反映社会动乱,关心民生疾苦,这是曹植诗歌最有价值的主题。

论曹丕和曹植相煎何太急之原因

论曹丕和曹植相煎何太急之原因

论曹丕和曹植相煎何太急之原因作者:曹艺琳来源:《卷宗》2014年第09期摘要:“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来自于三国时期曹植的《七步诗》,反映出了曹丕、曹植两兄弟骨肉相残、同室操戈的情形。

本文从政治斗争的客观原因、曹丕狭隘多疑软弱的性格、曹植处心积虑的谋划、甄宓暗中的推波助澜四个方面分析了曹丕和曹植不和的原因。

关键词:曹丕;曹植;甄宓;原因1 政治斗争的客观原因:曹操对曹丕的不喜历史上的王位之争少不了手足残杀。

先是争夺太子之位,这时,曹操的意见就十分重要了。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曹植拥有了曹操的赏识,离太子之位进了一步,自然成为曹丕仇视和打压的对象。

刘克庄在其《后村诗话》中说:“当操无恙,植以才,仓舒以惠,几至夺嫡,谓之多忧可也。

”曹丕之忧,显然是夺嫡之忧。

在现实的环境里,曹丕面对的是一系列的冷遇。

在曹操众多的儿子当中,曹操对曹丕很明显是不喜欢的:曹冲病亡后,曹丕去宽慰曹操,曹操悻悻地对他说:“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这种明显的不喜欢,以致后来的刘克庄都说曹操的这种行为是“失父德矣”。

在曹冲死后,曹操又经常说:“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颇有废传统的“立嫡以长”原则,而属意于曹植的意思。

例如在建安十九年,曹操在南征孙权时,委派曹植留守邺城,谆谆教之曰:“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

”隐隐已经有放重任于曹植身上的意思。

《魏志·陈王传》还明确记载:“……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翼、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

”可见曹操对曹植的喜爱以及对曹丕的冷落。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曹丕不使劲打压曹植,王位就会遥不可及。

现实的客观原因逼迫曹丕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得不与曹植为敌,开始“相煎”。

2 曹丕的性格:狭隘、多疑、软弱那个五岁就开始学习射箭,八岁已通晓骑射,十一岁即随父亲出征的曹丕,早早地把自己的青春给予了戎旅,给予了政治。

曹子建七步成诗

曹子建七步成诗

曹子建七步成诗
曹植,字子建,是曹操的儿子,他与曹丕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曹操有好几个儿子,按照封建正统思想,曹操的君位应当传给大儿子曹丕;可是有的大臣和谋士表示反对,主张立第二个儿子曹植为太子,理由是曹植有雄心壮志,才能也比哥哥好。

而支持曹丕的人势力也很强,双方各不相让。

最后,曹操作出决定,确立曹丕为太子,打算死后传位给他。

后来曹操死了,曹丕继位,称魏文帝。

从此以后,曹植的处境一天比一天危险,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

曹丕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常常想方设法迫害几个弟弟。

一天,曹植又从封地赶回京师朝拜皇上。

这一次,曹丕下决心要置自己的亲弟弟于死地。

等曹植上朝时,曹丕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命令曹植走七步路必须作出一首诗,作不出就判处死刑。

朝廷上一片沉寂,气氛很紧张。

有几个一向同情曹植的人也替他捏了一把冷汗。

人们把目光投向曹植,只见他举止从容,面不改色,文思敏捷,出口成章: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就是著名的《七步诗》。

豆茎(即豆萁)和豆子本是同根所生。

可是如今一个在锅(即釜)底越烧越旺,一个却在锅里受尽煎熬。

曹植面对曹丕不择手段的迫害,发出了弱者凄厉的呼喊。

曹丕听弟弟吟完这首诗后,非常窘迫,一副狼狈相,终于不敢加害。

朝廷上的气氛这才轻松了许多,几个同情曹植的人,心里也暗暗替他庆幸。

可是,曹植由于曹丕和后来继位的魏明帝曹睿的接连不断的忌恨和逼迫,终于郁闷而死,只活了41岁。

曹操为什么喜欢曹植

曹操为什么喜欢曹植

曹操为什么喜欢曹植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曹操是个名人。

他作为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被后人记住。

曹操是魏国的首领,他兵法高超,治国有方,可谓一个难得的人才。

然而,他的第七个儿子曹植一直备受他的喜爱,曹操为什么会喜欢曹植呢?首先,曹植作为曹操的儿子,才华横溢。

他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诗人,不仅善于言辞,而且对文学艺术有很深入的研究。

他的作品以其妙语连珠和启示人心的能力而著名,被誉为诗仙。

曹操是知道并且欣赏曹植才华的,因此他对曹植的作品非常感兴趣。

在当时,诗词是表达情感的一个重要媒介,曹植用诗词表达出的丰富情感被曹操所赏识。

其次,曹植为人细腻而有气质,和父亲曹操也有很大的不同。

曹操性格刚烈,处事果断,而曹植则理智、有爱心、沉着冷静,稳重而深刻。

曹操渴望在儿子中找到一个具有自己品德特点却还有不同表现的后代,而曹植恰好符合了他的期望。

曹植在曹操视线中成为了一个独立而优秀的人物,这也让他成为曹操的宠儿。

第三,曹植在曹操心中,也成为了重要的继承者。

曹操认为,曹植才华出众、气质高雅、品德高尚,如果自己去世后,曹植可以继承自己的基业。

曹植并不是曹操的长子,但是曹操认为,为一个拥有才华和气质的人继承权将是一件非常明智的选择。

除此之外,曹操很少表现出向其他子女一样的关注和关怀,而曹植可以说是他亲近和理解最深的一个儿子。

最后,曹植也给了曹操很多家庭上的快乐。

曹植与曹操之间的互动而使他们之间产生了很多的家庭温馨。

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父母与子女,而是有深厚感情的朋友相处。

曹操在曹植的监护下,随时可以享受亲情、朋友般的陪伴,而这也成为了曹操生命的一段美好回忆。

总的来说,曹植是曹操的宠儿,得到了他的长期养育和殷切关注,这主要是因为曹植的才华、性格、责任心和家庭价值观。

他也成了历史上文学艺术天才的代表和曹家家族中的佼佼者之一。

曹操的喜爱也使他成为了自己儿子们中间和晋代名臣碑首的前辈,深入了人们的心灵和中国文化的基石。

曹植简介——精选推荐

曹植简介——精选推荐

曹植简介曹植简介(精选8篇) 曹植简介(⼀): 曹植(192-232),字⼦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

三国曹魏著名⽂学家,建安⽂学代表⼈物。

魏武帝曹操之⼦,魏⽂帝曹丕之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所以⼜称陈思王。

后⼈因他⽂学上的造诣⽽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曹⼦建独占⼋⽃”的评价。

王⼠祯尝论汉魏以来⼆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苏轼三⼈⽿。

曹植简介(⼆): 曹植(192年-232年12⽉27⽇),字⼦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第三⼦,⽣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所以⼜称陈思王。

]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学家,作为建安⽂学的代表⼈物之⼀与集⼤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章典范的地位。

其代表作有《洛神赋》《⽩马篇》《七哀诗》等。

后⼈因其⽂学上的造诣⽽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其诗以笔⼒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卷,已佚,今存《曹⼦建集》为宋⼈所编。

曹植的散⽂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质”的特⾊,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南朝宋⽂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曹⼦建独占⼋⽃”的评价。

⽂学批评家钟嵘亦赞曹植“⾻⽓奇⾼,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的诗⼈。

王⼠祯尝论汉魏以来⼆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苏轼三⼈⽿。

曹植简介(三): 曹植为曹操正室卞⽒所⽣第三⼦,曹丕、曹彰之弟。

曹操以往看了曹植写的⽂章,惊喜的问他:“汝倩⼈耶(你请⼈代写的吧)?”曹植答道:“⾔出为论,下笔成⽂,愿当⾯试,奈何倩⼈!”。

建安⼗五年(210年)冬天,曹操兴建铜雀台,19岁的曹植作《铜雀台赋》,曹操⼤为赞赏,封其为平原侯,并勉励说:“吾昔为顿丘令,正值⼆⼗初度,思当时所⾏,⽆愧于今。

今汝已长成,可不勉哉!”认为他“可定⼤事”,曹操晚年,曹植晋封为临淄侯,与长兄曹丕争夺继承⼈地位。

历代诗文论中的曹丕、曹植诗文优劣之争

历代诗文论中的曹丕、曹植诗文优劣之争

历代诗文论中的曹丕、曹植诗文优劣之争作者:王亚洲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4年第10期摘要:建安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转型期,诞生并成熟了多种文体及文学思想,曹丕与曹植兄弟作为这一时段统治阶级的高层,在文学的创作、推广上都画下了浓重的一笔。

作为命运迥异的两兄弟,他们的文学风格和文学主张自然有着不小的差异,也引起了后世评论家关于他们诗文优劣的多次争论。

这些争论或立足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人物性格,或分别评述曹丕与曹植的作品,鲜有综合各种评论、立足作家作品的全面研究出现。

本文拟总结历代诗话、文论中的前人评论,以及建国以来的近人、今人的评论,从而对二者的文学特点进行比较,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并为研究者提供较为全面的相关资料。

关键词:曹丕曹植诗话文论文学曹丕与曹植是曹魏文学的两颗璀璨明珠,更是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两个名字。

在风骨遒劲的建安时代,这样一对背景相同却才情迥异的兄弟,创造了一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文学奇景。

历史上曾有不少争储反目的皇家手足,却没有这样的高妙文采;文学上也有过不少名扬天下的俊才昆仲,却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与风格差别。

曹植向来受到历代诗人与评论家的推崇,有着“世目绣虎”“才高八斗”的称誉,但曹丕也有着独特的文学风格,船山尊之为“诗圣”引得刘勰为之不平,可见除政治地位之外,关于他们在文学上的论争也是层出不穷。

在前人关于“丕植”的争论中,有立足二者个人气质的评价,也有以政治成败论英雄的说法;既有立足于后世背景的感慨之谈,也有追溯社会背景发展的公允之说;有对二者各自题材上的概述,也有对两人行文中情感的探索。

凡一朝之文学大家,无不受二人影响;历朝的文学批评,也无不重点评述的。

这些观点,是我们认识曹丕与曹植以及他们的文学的他山之石。

一、时人评价(一)建安七子及邺下文人集团对“丕植”的主要评价关于曹丕与曹植文学上优劣的争议,在他们的同一时代便已经出现了。

在建安时代的声音中,推崇曹植的要占到多数。

个人比较偏爱曹植

个人比较偏爱曹植

个人比较偏爱曹植,1.无论是《美女篇》、《白马篇》还是《洛神赋》,我说不出很专业的话语,只是作为一个初学者从他的作品我感受得到他的热情,才气尽显!2.以前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四十四回有说曹植曾受操命,作了一首《铜雀台赋》。

孔明原话:“吾爱其文华美,尝窃记之。

”其实本来对曹植没什么印象,即使是那《七步诗》也没让我对他印象深刻,只是看三国演义特喜欢诸葛亮,曹植被诸葛亮这么一称赞,再看得《铜雀台赋》确实文辞华美,爱屋及乌,对这曹植我也便越发敬重了~3.人都喜欢同情弱者,大家都为曹植没能夺得天下、更为他的才情被曹丕压制而扼腕叹息。

其实我并不认为曹丕曹植可以贸贸然就下定论孰优孰劣,只是我个人比较偏好曹植罢了。

曹丕这孩子我本来以为就只会耍耍权谋技术(以前才疏学浅,真心不知“三曹”是哪三个),结果看了《善哉行》(其二),觉得文章写得还是极好的,虽然对有些句子照抄《诗经》比较无语,不过写出了别致,立意也不俗,倒是不错的再者,人家刘勰都说了“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援,故不兢于先鸣……”,可见在对曹氏兄弟文学贡献的态度上,刘勰的态度是比较中立的或者客观再如政治上,最后是曹丕夺得天下,虽在位只有短短七年,但且看著名历史学家马植杰对他的评价:“从曹丕的政治设施来看,也有些不错的。

拿曹丕与其他封建帝王相比,尚属中等偏上者。

”看来,算是一位合格的皇帝,虽不知如果曹植当皇帝会不会更好,至少曹丕当着还不错,这个皇位抢也是抢得的。

比如雍正胤禛啊,虽说对他是篡位还是合法继位尚不能下定论,单看这么勤勤恳恳的一位好皇帝——成为康乾盛世的承上启下者。

就算是篡位我也举双手赞成!(其实我是雍正的脑残粉~~)虽然曹丕不念手足之情对曹植处处限制、打压,不过既是生在帝王家,本来就享着普通百姓家享受不到的荣华富贵,“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曹植这点心理准备我想还是应该有的。

时间很足,所以就废话多了点(其实我在百度贴吧上面也是废话这么多的,看得烦了还请见谅)。

曹操为什么偏爱曹植

曹操为什么偏爱曹植

曹操为什么偏爱曹植曹操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开国皇帝,同时也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

他的文学才华和军事才华都在当时处于一流水平,这也是他能够在大乱之中崭露头角的关键。

而在众多的儒将之中,曹操最偏爱的便是他的次子曹植。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曹操如此偏爱他的次子呢?曹植是曹操的次子,也是曹家家族中的文学才子。

他的文学作品中,富有诗意和底蕴,被誉为“魏氏文学的代表作”。

曹操很早之前就发现了曹植的文学天赋,让他逐渐担任了礼官中的要职。

至此,曹植成为了曹操身边的一员文学班子。

曹操的偏爱,并不是单纯的因为曹植的才华。

而是曹植那种文以载道、文字自成意境的艺术风格,深刻地影响了曹操。

曹操即使是个出生名门、武功超群的将领,对于文化艺术依旧十分痴迷,并且非常欣赏有文化艺术才能的人。

作为一个聪明且眼光独到的领袖,曹操看中曹植的才华是一定有道理的。

除此之外,曹植与曹操的亲情关系也十分密切。

曹操是在曹植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和他离异,并且此后他的妻子生了曹丕,而曹操的长子曹昂也去世了。

由此可见,曹植成为了曹操的次子并不是一个偶然,他起到了抚养曹懿(曹操的四儿子)和曹芳(曹操去世时,魏国的继承人)的作用。

因此曹操对曹植的偏爱也具有家族意义上的因素。

曹植曾经创作了《洛神赋》的文学作品,这个作品被广泛流传,并且被后人誉为“初唐四杰之一”。

以此可见,曹植对当时和后世的文化圈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比如他的洛神赋即被唐代的文人几乎熟记于心,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总的来说,曹植作为曹操的次子,不仅拥有卓越的文学才华,同时还承担了抚养曹懿和曹芳的角色。

曹操喜欢曹植不仅因为文学才华本身,更是因为曹植的文学风格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他的人生。

作为一个重视文化艺术的领袖,曹操看中曹植的才华和曹家家族的家族情感,这是他为什么会如此偏爱曹植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曹操喜欢曹植

为什么曹操喜欢曹植

为什么曹操喜欢曹植曹操与曹植,这对父子的关系一直都是一个人们颇感兴趣的话题。

曹操这个历史上著名的人物,被称为汉朝末年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还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和诗人。

但是,在曹操的众多儿子中,他最喜欢的人是曹植。

那么,为什么曹操会如此钟爱曹植呢?首先,曹植非常聪明。

他很早就展现了惊人的才华和智慧。

据《三国演义》记载,曹植年轻时就擅长书法和绘画。

同时,他还是一位诗人,曾与当时的文学巨匠杨修齐名。

曹操对这些才华都非常欣赏,他非常希望曹植也能继承自己的政治智慧。

在曹操的帮助下,曹植很快成为了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并在曹操的支持下,逐渐成为了三国时期最有名的文学家。

其次,曹植善良、有情调。

曹操的其他儿子,如曹彰和曹丕,虽然也是才华横溢,但他们的个性却与曹植截然不同。

曹彰刻薄鄙陋,曹丕则冷淡无情。

曹植却是一个开朗、热情、善良的人,他的个性使他更容易成为人们的朋友,也让他更有感染力。

除此之外,曹操喜欢曹植也和曹植对曹操的感情有着很大的关系。

曹植对曹操的爱戴是众所周知的。

他经常给曹操写信,甚至在他父亲生病时,还为他写了一首《洛神赋》。

这首诗赞赏了曹操严厉的政治手段,同时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爱戴之情。

曹操深深感动了,也被曹植的才华所折服。

最后,曹植与曹丕之间的矛盾也增加了曹操对曹植的喜欢。

曹丕在曹操病逝后即位,成为了魏国的第一位皇帝。

在这个过程中,曹丕与曹植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

曹丕甚至被指控试图谋杀曹植,尽管这个传言缺乏确凿的证据,但它加剧了曹植和曹丕之间的紧张关系。

曹操虽然在生前没有作出过明确的指示,但他的遗嘱中却明确表示,他想由年轻的曹植继承自己的政治遗产。

综上所述,曹植是一个才华横溢、善良、有情调的人。

这些优点让曹操非常钦佩他的儿子。

他在曹操的支持下,成为了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

此外,曹操对曹植的偏爱也与曹植自己的才华、性格以及曹丕与曹植之间的矛盾有关。

虽然曹操本人已经逝世,但是曹植的才华和作品仍然让人们感到惊艳不已。

梁甫行写作背景介绍

梁甫行写作背景介绍

梁甫行写作背景介绍一、曹植其人曹植啊,那可是三国时期超有名的文学家呢。

他是曹操的儿子,从小就特别聪明,才华横溢得很。

他本来是很受曹操喜爱的,曹操甚至想立他为太子。

但是呢,后来在和曹丕的争位过程中失败了。

曹丕当了皇帝后,曹植的日子就不太好过啦。

他被各种打压,还被曹丕逼着写了好多诗。

二、当时的社会状况那时候天下大乱,三国鼎立。

连年的战争让老百姓的生活特别苦。

到处都是战乱,百姓们流离失所,居无定所。

很多人都从自己的家乡逃出去,去寻找能活下去的地方。

而且各个势力之间为了争夺地盘和资源,不断地发生冲突。

这种社会的动荡不安,对老百姓的影响那是巨大的。

三、曹植的个人处境与梁甫行曹植在这种情况下,自己的处境也很艰难。

他虽然有着很高的才华,但是却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他看到老百姓们在这种战乱中的悲惨生活,就特别有感触。

他自己也像是在这种动荡的世界里漂泊的人一样。

所以他就写了梁甫行这首诗。

在诗里,他描写了海边人民的艰苦生活,像“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就是说各地的气候都不一样,海边的百姓只能住在简陋的草屋里。

这其实也是他对自己当时艰难处境的一种映射,同时也是对百姓们在战乱中遭受苦难的同情和感叹。

他通过这首诗,表达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那种无奈、悲哀还有对和平的渴望。

四、诗歌所反映的普遍意义梁甫行不仅仅是曹植个人情感和当时百姓生活的写照,它也反映了在战争年代,整个社会底层人民的普遍遭遇。

无论哪个朝代,只要有战争,受苦的总是老百姓。

他们没有安定的生活,没有足够的食物,只能在艰难的环境里挣扎求生。

曹植用他的诗,把这种现象给生动地展现出来,让后人也能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真相,对历史的认识也更加深刻。

反正就是说呢,梁甫行的写作背景是和曹植的个人经历、当时的社会状况紧密相连的。

这首诗也因为这些背景而显得更加深刻和有意义。

曹魏史上的第一才子曹植有啥可恨可厌之处?

曹魏史上的第一才子曹植有啥可恨可厌之处?

[键入文字]曹魏史上的第一才子曹植有啥可恨可厌之处?世人了解的曹植,大都来自他的一首小诗《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多数人都对曹植同情不已,有才嘛,不但有才,而且行文之间尽显无奈悲伤。

而其兄曹丕却往往被认定为奸邪兄长,对弟弟迫害不已。

曹丕当然心狠手辣,两兄弟争夺太子之位十来年,哪里还有什么兄弟情分,都恨不得把对方一口吞掉。

曹操之所以会选择曹丕,而放弃最爱的儿子曹植,那是因为曹植自有可恨之处。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曹植才华横溢,每每在曹操举行宴会的时候大战拳脚,积压群儒,确实有很才。

每当这个时候,其兄曹丕就只能在一边干瞪眼。

可是,曹植虽然是个大才子,可是,一个杰出的诗人,并不一定就是个伟大的君王。

曹丕为人严谨,说话做事谨言慎行,经常掩饰自己的本性,讨好结交曹操身边的宫人近臣。

而曹植呢,则纵酒放歌,整天沉醉,对曹操身边的宫人近臣不屑一顾。

一开始,曹操是很喜欢这个性格上很像年轻时候自己的儿子,可渐渐的,曹操发现曹植缺少一国君主应该有的气度。

曹操身边的近臣都说曹丕如何如何好,而对曹植却从没有一句称赞之词。

后来,有件事情对曹操触动很大。

曹操为了考核两个儿子,经常会提一些有关治国安邦的问题,让两个人作答。

有时候需要当面回答,有时候可以带回家思考。

曹丕和曹植呢,都养了很多谋士,曹丕的枪手叫吴质,曹植的枪手叫杨修。

杨修才华横溢,写出的观点让曹操很赞赏。

为了打败曹植,曹丕故意泄密,告知曹植自己和吴质之间的秘密交往,曹植得知消息之后非常高兴,也没有细细审核,就把消息告诉了曹操。

曹操派人调查,发现根本没有可疑。

于是,曹操就觉得曹植是刻意诬告曹丕。

后来,曹丕绕了很多圈子,让曹曹操身边的臣子假装是偶尔闲谈,泄露给曹操曹植的作答是杨修代笔的事情,曹操一查,就抓了个正着。

有时候,政治需要玩弄权术,不懂权术,只能快速灭亡。

其实,就算是后来,曹丕1。

反七步诗的诗意

反七步诗的诗意

反七步诗的诗意反七步诗的诗意《反七步诗》作者:郭沫若原文: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诗意:锅里煮着豆子,豆茎在锅下燃烧,等豆子熟透了的时候,豆萁早已化为了灰烬。

熟了的豆子变成席上的佳肴,变成灰烬的豆萁则成了田中的肥料。

如果不是同一条根长出来的,怎么会愿意牺牲自己呢?赏析: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的不满与厌恶。

千百年来,《七步诗》让千余年来人们对曹植抱着深切的同情,同时对曹丕则多怀厌弃的情绪,曹丕也因为这首诗招致后人的恶骂。

而现代学者着名文学家郭沫若对“抑丕扬植”的看法不甚赞同,他认为曹丕在文艺批评和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开山地位,为三国时期重要的诗人,他还举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所说:“文帝以位尊减才,子建以势窘益价”,他认为这是较公允的评价。

郭沫若先生1943年写了一篇宏文《论曹植》,为曹丕鸣抱不平,文中对《七步诗》是否曹植所作提出了质疑:“过细考察起来,恐怕附会的成分要占多数。

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满意曹丕,故造为这种小说,其实,曹丕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做诗为借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杀他的话,诗做成了也依然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讽刺而便‘深惭’?所以这首诗的真实性比较少。

然而就因为这首诗,曹植却维系了千载的同情,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载的厌弃。

”显然,从《七步诗》的构思立意来说,曹植是站在“豆”位的立场(自己的立场)写“萁”的煎迫(曹丕的迫害)未免过火和无情。

然而如果换一个角度,从“萁”的方面来思考,“萁”那种成全他人,牺牲自我的精神不也是很可贵的吗?因此,基于这种理解,郭沫若仿《七步诗》写下了一首立意相反的“翻案剥皮诗”——《反七步诗》,诗歌这样写道:“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在郭先生看来,站在豆的一方面说,固然可以感觉到萁的煎迫未免为火烧火;如果站在萁一方面说,不又是富于牺牲的精神的表现吗?豆萁燃烧自己正是为了成全同根而生的豆子,它身上有一种“零落成泥辗作尘”“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这不正是兄弟一场,互助友爱的生动写照吗?曹植的《七步诗》用比喻手法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兄弟骨肉相残的悲哀指责,情真意切,十分感人。

关于曹植的故事三则

关于曹植的故事三则

关于曹植的故事三则关于曹植的故事三则历史上醇香悠远的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

曹植在文学上的成就极高,小编收集了关于曹植的故事三则,欢迎阅读。

故事一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有名的家庭,父亲曹操不仅是军事家和诗人,他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在文学上也很有造诣。

父子三人并称“三曹”,其中以曹植的文学成就为最高。

曹操是公元二世纪三国时代魏国的创立者,他戎马一生,同时也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

曹操死后,由大儿子曹丕继位。

曹丕是一位文学批评家,他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划时代的著作。

曹植则是曹操的第二个儿子,才华很出众,特别在文学方面,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诗人。

哥哥曹丕继位以后,非常嫉妒弟弟曹植的才能。

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曹丕打算借机惩罚曹植,除非曹植可以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完整而且合乎韵律的诗。

曹植明知道哥哥是故意为难自己,但曹丕现在是皇帝,他只能唯命是从。

想到迫害自己的人是自己的亲兄长,曹植感到异常悲愤。

一时,他吟下四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皇帝曹丕听了这首诗,感到很惭愧,也就不再加害自己的弟弟了。

曹植的最大成就在诗歌创作。

三国时候,战争连绵不断,社会凋敝,身为贵公子的曹植却用诗歌表达了对无家可归的百姓的深切关切和同情,而乱世惨景也激发了他的报国热情,在一首诗中他写道“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千古名句。

尽管曹植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但他始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这样就招致皇帝的猜忌和迫害,因此曹植的生活充满曲折。

他在作品中表达这种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却又不能写得太直白,因此就产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曹植在自己的诗文作品中描写了大量美丽的女性形象,象《美女篇》、《南国有佳人》等诗歌,其中的女性不仅漂亮,有才华,而且品行高洁,富有理想。

作者以此寄托自己的情怀。

这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洛神赋》。

洛水是魏国首都洛阳附近的一条河,曹植以洛水之神宓妃为题材,刻画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子,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以及因神人殊途不能交流的惆怅。

关于曹植的评价问题

关于曹植的评价问题

关于曹植的评价问题对一场讨论的简单回顾在我国文学史上许多有争议的人物中,曹植还不算是歧见最多的。

不过在他的评价问题上,不同意见还是不少。

这种分歧在古代即已存在,延续到现代又有所发展。

本文只着重就发生在晚近的一场讨论试作回顾和评述,并对讨论中提出的一些问题表示笔者的一些意见。

这场讨论发生在50年代。

问题首先是由郭沫若先生《论曹植》(以下简称“郭文”)一文提出的。

文章最初写于1943年,1947年收入《历史人物》一书中出版,解放后此书又于1952年改订再版。

郭文从批驳钟嵘、王通、丁晏等人关于曹植的一些说法人手,对曹植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重新评价的主张。

文章认为,曹植在前期(建安时期)与曹丕争为太子中“用术”,“相欺以诈”,在后期受曹丕、曹叡的猜忌打击,“委实也咎由自取”,而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大半是封建意识凑成了他”,他“好摹仿,好修饰,便开出了六朝骈俪文字的先河”;文章还就一些具体作品提出了看法,如认为《洛神赋》“感甄”,“我看应该也是情理中的事”,说《与杨德祖书》是“令人难以卒读的自尊自大的文字”,是“标准的‘文人相轻”’等等。

文章在全面贬低曹植的同时,又处处以曹丕作反衬,“曹丕恰恰和他成为一个极鲜明的对照”。

《历史人物》再版后三年,有人出来着文商榷了,这就是刊载在《文史哲》1995年第6期上的贾斯荣先生的《关于(论曹植)》(以下简称“贾文”)。

贾文对郭文所论及的一系列问题,几乎都持相反意见,文章在列举一些史料进行分析后认为,在建安时期丕、植兄弟太子之争中,“曹丕是一个十分阴毒奸险的人”,曹植则是有着“浪漫不羁的天真性格的人”,“和他哥哥曹丕比较起来,他的行为却是光明磊落得多的”,文章又说,“至于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和他的哥哥相比,则更不可同日而语了,数千年来已有定评”。

文章从方法上批评了郭文,说郭文“抹煞了前人的一切意见,歪曲了许多事实。

在他自己却认为这是‘极尽平反’之能事,故意地要和前人来打一场糊涂官司,翻一翻旧案。

七步诗煮豆燃豆萁原文及赏析

七步诗煮豆燃豆萁原文及赏析

七步诗煮豆燃豆萁原文及赏析七步诗(煮豆燃豆萁)原文及赏析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七步诗(煮豆燃豆萁)作者:曹植朝代:魏晋【七步诗】煮豆燃豆萁[1],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2],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译文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前两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后一句话锋一转,集中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他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注释1、漉豉以为汁:豉,豆。

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做羹。

2、本:原本,本来。

3、煎:煎熬,这里指迫害赏析: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七步诗的.真假向来为人所争议。

其中郭沫若说的比较有理。

他认为曹植的《七步诗》:“过细考察起来,恐怕附会的成分要占多数。

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满意曹丕,故造为这种小说。

其实曹丕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作诗为借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

而且果真要杀他的话,诗作成了依然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讥刺而便‘深惭’?所以此诗的真实性实在比较少。

然而就因为写了这首诗,曹植却维系了千载的同情,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载的厌弃。

这真是所谓‘身后是非谁管得’了。

”但是他的说法也有人质疑,有人说,当初曹丕让曹植七步成诗只是作为一个借口,想杀他,他认为曹植肯定不能成功,但他没料到,曹植才华如此出众,当时,就连曹丕本人也被感动了些许,并且为了保住名声,以安天下,他才放过了曹植。

曹植:才高八斗的文学青年,也是李白的偶像

曹植:才高八斗的文学青年,也是李白的偶像

曹植:才高八斗的文学青年,也是李白的偶像曹植:借问谁家子,独占八斗才在中国文学史中,当数大唐星光灿烂,若向前数,最著名的除了屈原,怕就要轮到这曹植了,他不仅文才超群,还有同嫂子的绯闻,再加上同皇帝哥哥曹丕之间的恩恩怨怨,如此这般,即使想不出名也难。

曹植在三国的乱世中,应该算是个文学人物,老爸东征西讨打天下时,他只是一名看客,心有余而力不足,想帮忙也帮不上,一名文艺青年,能有多大作为?然而他却不幸因年龄正好处于曹操选择世子的年龄段中,于是,便有了同长兄曹丕那暗中之争斗之说,最终败下阵来,尽管我对此并不是太相信。

他同曹丕之争自是下风,为表示对曹丕的不满,还编造出那人皆尽知的《七步诗》来黑曹丕,使得曹植弱势形象加上那超人的智慧深入人心,所以,后世对曹植是满满地同情。

曹植,字子建,沛国谯县人,即安徽亳州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40岁时去世,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他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也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山水派诗歌的鼻祖谢灵运是他的铁粉,谢大才子有句著名话,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于是,后人常在夸奖谁高才时,便将这“才高八斗”挂在了嘴边。

这句话表面上看似在赞美曹植,其实,谢灵运是夹有私货的,他下面紧接着说,“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哪是在夸曹植,分明是在夸自己嘛。

不过这曹植真是了得,他不仅在后世,即使在当时,尤其在两晋南北朝之时,便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他笔下是“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被钟嵘在《诗品》中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而明人王渔洋直接将同李白和苏轼三人列为“仙才”。

曹植的幼年是在军营中长大的,当时曹操东征西讨,在没有统一北方前,缺乏稳固的根据地,所以,曹植就是一随军家属,同众多兄弟们一样,是转徙于军旅之中,所谓“生乎乱、长乎军”,在戎马倥偬的生活中度过了年幼之时,直到曹操击败袁氏集团后方才有安定的生活。

七步诗郭沫若

七步诗郭沫若

反七步诗煮豆燃豆箕,豆熟箕已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这是郭沫若据“七步诗”所作的一首“翻案”诗,对历史人物曹植、曹王作出了新的评价,可以视为为曹操翻案的先声。

“七步诗”,原是一首流传极为广泛的诗歌。

事见《世说新语》,据说:魏文帝曹T,要独得王位,必须杀掉其兄曹植以扫除障碍。

为了寻找杀掉他的借口,一次,命令曹植必须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否则即行大法。

曹植应声于七步之内作出如下一首诗:煮豆持作羹,鹿菽以为汁。

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听了大有愧色。

因为诗的比喻贴切、奇妙、生动、形象、通俗、深刻地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内部倾轧,流传极广。

明代冯惟讷在其所编《古诗纪》选录此诗,注云:“本集不载”,并附录四句的一首:煮豆燃豆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样,使原诗更为精炼,流传更为广泛。

文人学士们则常常步其韵作诗,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鲁迅在“三一八”惨案的斗争中针对杨荫榆迫害青年学生的罪行,曾根据七步诗“活剥”了一首题为《替豆其伸冤》的诗,日:煮豆燃豆莫,其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

鲁迅这一“活剥”,使诗的意义焕然一新,深刻揭露了敌人迫害青年学生的罪行。

郭沫若又反其意而为之,另立新意,将原诗兄弟相逼,改为相互支持,表现并歌烦了一种自我牺牲的精神。

一、二句未动,三、四句改为“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豆和其各得其所,都有益于人类。

五、六句改为“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进一步说明豆和其之所以都有益于人类,是因为它们同根生,大家都有一种自我栖牲的精神。

郭沫若在《论曹植》‘文中说.“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满意曹王,故造为这种小说。

其实曾王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迢他做诗为藉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

而且果真要杀的话,诗做成了也依然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讽利而使‘深渐’?所以这样的真实性实在比较少。

然而就因为有了这首诗,曹植却维系了千载的同情,而曹丕也就受了千载的厌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人为何同情曹植
三国时期,曹操被人诟病很多,不过大多承认他是个英雄。

曹操的几个儿子都很优秀,除了曹昂死的早,曹丕、曹植、曹彰、曹冲、曹衮等人各有特色,当然悲剧人物还是曹植,早期他甚至是曹丕的继承人的最大对手。

国人同情曹植,并不是因为他是曹操的儿子,而是他身上拥有太多的悲情元素:
其一,才高八斗。

曹植的文章是出众的。

在东汉末年,曹植才气纵横,让人叹为观止。

著名文人邯郸淳也曾经目空四海,和曹植交谈以后,惊叹曹植为天人。

中国后代的文人也对曹植极为景仰,大诗人谢灵运曾经说: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这便是才高八斗的来历。

其二,征战四方。

曹植的视野是开阔的,他不像后世的文人在书斋里皓首穷经,早年跟着父亲征战四方,其诗文也有英雄气概,比如著名的《白马篇》,受父亲的影响,曹植也渴望上阵杀敌,报效国家,而且这个心愿一直到死都没有改变。

其三,文人气质,曹丕尽管也是文学家,但是身上有政客的影子,为人很有城府,和他相比,曹植像个天真的顽童,尽管是个才气高妙的天才,在政治上却不会翻云覆雨,屡屡落入曹丕的圈套。

比如关羽攻打樊城,曹操的本意希望曹植带兵相救,当时已经领了兵符,可是曹丕以兄弟之情为由,前来送行,不想被曹丕灌得大醉,以致误了期限,惹得曹操大怒,认为曹植的确不是干事的人。

其四,娇妻被斩。

曹植有一个美貌的妻子,是河北崔氏,也是大名士崔琰的侄女,郎情妾意的生活是令人羡慕的,只是喜欢穿点漂亮的衣服。

爱打扮是女人的天性,曹丕的大小老婆都喜爱打扮,尤其是甄夫人,本来就是出水芙蓉,打扮以后更是楚楚动人,也没见曹操反对。

倒是崔氏不知谁告的密,打扮以后,竟然被曹操知道了,曹操说我现在正在提倡艰苦奋斗,反对奢侈浪费,你这小妮子竟然不听我的,来人,拖出去,毙了1再看崔氏,早已香消玉殒。

其五,夺嫡失利。

在多个回合的较量下,其实曹操还是没对曹植死心。

可是曹丕调动了一切因素,甚至曹操旁边都有曹丕的眼线,和他相比,曹植的却太稚嫩了,这和年龄大小无关。

即使曹植侥幸当上了太子,也很难坐稳位置,毕竟皇帝的宝座是阴谋家共同的梦想。

不过夺嫡失利,曹丕是小人得志,而曹植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其六,七步为诗。

曹丕做了太子之后,先肃清反对派,弄死了带兵打仗的亲兄弟曹彰,开始变来招呼这个以前养尊处优的老弟。

曹丕够聪明的,让曹植七步内做好一首诗,否则,就要要他的项上人头。

悲愤的曹植情不自已,七步内果然赋诗一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当然这首诗还有争议,不过相煎太急,早已刻画出了曹丕凶残的嘴脸,这首诗也成就了曹植,不仅仅让他活了下来,也让人们看到皇室内部斗争的残酷性。

其七,恋人惨死。

曹植的梦中情人是嫂子甄洛,可惜一个是镜中花,一个是水中月。

可以看一看,想一想,不过再也不能做些别的事情,甄洛在曹丕做太子的时候,死得很惨,据说是以发覆面、以糠塞口’的侮辱与凌虐,这让曹植很痛心,后来曹丕给他一个甄夫人用过的盘金镶玉枕头,曹植睹物思人,不免触怀伤情。

回来时经过洛水,夜宿舟中,恍惚之间,做了一篇流传千古的《洛神赋》又名《感甄赋》,据说就是怀念自己嫂子的。

其八,多次遭到曹丕父子的羞辱与慢待。

尽管曹丕父子对曹植施加了种种限制,可他们还是认为曹植有能量,有可能会东山再起,因此对曹植处处受限制受打击。

曹植尽管被封为诸侯王,可是形同囚徒,住的地方也不好,而且封地经常谪迁。

尽管曹植的一生充满坎坷,尤其是后半生常遭冷遇,可是不完美的人生才是生活的一笔厚厚的丰富,正是因为有了这么一笔人生的阅历,才有了曹植卓尔不群的性格和杰出的才华,他的文笔深深地打动后人的心扉,千百年来他一直生活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即使不做帝王又该如何,那一个风流倜傥才华横溢饮酒赋诗的曹子建真是人们心目中的王者。

钟嵘说:其源出于国风。

骨气奇高,词彩华茂。

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

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余晖以自烛。

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干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于廊庑之间矣。

李白说:曹植为建安之雄才,惟堪捧驾。

天下豪俊,翕然趋风,白之不敏,窃慕高论。

如此,曹植之大名早不朽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