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一、概念解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传、表演、社会实践、团体习俗及相关物件、器械等非物质领域内的文化遗产。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涉及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重要任务。
目的是确保这些传统文化资源得以延续、弘扬、创新,并为人们带来多重价值。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1. 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非物质的文化财富贯穿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使传统文化得到延续和弘扬,使后人了解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经济价值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可以成为地方特色文化的优势,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和消费,从而促进地方的文化旅游和经济的发展。
3. 民族认同的重要性文化传承是每个民族自我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维护本民族的文化认同,还可以推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和谐发展。
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1. 科学记录和调查科学记录和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是构建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制度的首要工作。
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专业的民俗学、考古学等方面的定性和定量的调查,确保对完整清晰的记录和评估。
2. 传承意识的建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人们共同参与,全社会共同呵护。
在学校、文化机构、社区等公共场所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教育活动,激发民众的传承意识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视程度。
3. 传承人的继承和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是重要的资源和支柱。
他们通过口述、实践和传统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移到下一代。
因此,保护好不可再现的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培养合适的传承人,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能力提升。
4. 政策和法律的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政府的有力支持,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遗产继承、保护和利用时面临的问题。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措施[修改版]
第一篇: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措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措施摘要:在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方法和理念是做好保护工作前提,要使保护工作落到实处还必须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参与,采取合理有效的保护方法与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仅是个人利益的实现,更是政府公共职能的体现,是社会公益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的系统工程。
要搞好这项工程,不仅要发挥政府、组织、民众等不同保护主体的作用,还要有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措施,政府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国家,政府,人民都倾尽全力,但是要搞好这项工程,科学合理的方法与措施是最重要的。
首先:一、立法保护,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必须致力于对它们的保护。
在人们的文化保护意识还没有充分树立起来之前,立法显得格外重要。
况且,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一项长期并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代一代做下去。
要实施好这项工程,仅有应急性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坚实的法律和政策的规约及保障。
可以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是进行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首先是从地方开始的①。
这部保护法审议通过、颁布实施后,还需要出台相关条例。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因此一部法律不可能包罗万象地涉及到每个问题,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法规条例。
各级人大也要相应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尽快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纳入立法、司法日程。
健全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才能由无序到有序,并走向层层深入的发展阶段。
然后:二、加强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保护意识的有效措施人民群众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又是传承者,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
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和执行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措施,旨在保护和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口述、表演、舞蹈、戏曲、音乐、戏剧、美术、建筑、民俗、信仰、仪式、节日等形式传承下来的人类创造性活动、社会风俗和知识技能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法律和政策保护: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文件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确保护责任和义务,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供法律保障。
2. 文化遗产清单管理: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对符合条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认证和登记,并建立清单管理制度,确保清单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长期保护和传承。
3. 保护措施和项目支持:采取各种措施,如培训、技术支持、经济扶持等,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4. 社会参与和意识提升:通过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意识,促进社会参与和共同保护。
5. 国际合作和交流:加强与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6. 监督和评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定期对保护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改进管理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开发利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让“非遗”成为公共文化服务
让“非遗”成为公共文化服务“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历程中,创造、发展并代代相传的具有文化内涵的各类传统文化资源和民间艺术形式。
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民俗和人类学意义。
如何让非遗成为公共文化服务?首先,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建设和完善非遗文化公共服务设施,让群众能够便捷地享受文化服务。
政府应该鼓励大型文化机构或商业机构,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技术,组织非遗文化的展览、演出、课堂和培训等活动,使非遗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政府也可以在下乡宣传活动中,增加非遗文化宣传,将非遗文化艺术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推动文化创新与旅游融合的发展。
其次,加强对非遗文化产业的支持,为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金融、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政策引导和扶持非遗文化产业,为非遗文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多样性。
同时,政府还可以与非遗文化传承继承人士、文化机构、专家学者等利益相关者展开合作,搭建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平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顾问、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等,增加与非遗文化相关机构的合作,加强相互交流,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最后,社会大众应该也起到弘扬和传承非遗文化的作用。
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需要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非遗文化的普及,增加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使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同时,社会教育机构也应加强非遗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设置非遗文化课程、活动,通过教育的手段,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接受、传承非遗文化。
总之,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不仅需要政府的投资和引导,也需要文化机构、专家学者和社会大众的积极作用,让非遗文化真正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
一
( 国发 [05 4 号 ) 中指 出 :非 物 质 文 化遗 产 是 指 20] 2
各 种 以非 物 质形 态 存 在 的与 群 众生 活 密 切 相关 、世 代
质 文化 遗 产 的保 护 和展 现 提 供 了新 的手 段 ,从 根 本 上
改变 着 传统 文 化遗 产 的保 护 方式 。
3 非 物 质 文化 遗产 保 护 中应 体 现 公 共 文 化 服 务 精神
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包括 口头传统 、传统表演
艺 术 、民俗 活动 和 礼 仪 与节 庆 、有 关 自然 界 和宇 宙 的
民间 传统 知 识 和实 践 、传 统 手 工艺 技 能 等 以及 与上 述
・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遗产 ,因为它 与传统意
视 为 其 文 化 遗 产 组 成 部 分 的各 种 社 会 实 践 、观 念 表
共 同努力 ,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
作 ,并 取 得 了突 破 性 进 展 ,特 别 是 数 字 技 术 的 出现 ,
述 、表现 形 式 、知 识 、技 能 以及 相 关 的工 具 、实 物 、
不 同的危 害 , 正 面临 被损 坏 和消 亡 的严 重威 胁 。 它
2 关 于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产 的传承。2 ¨ 因此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面临 着 严 峻 的形 势 ,抢 救 和保 护 非 物 质文 化 遗产 已成
21 非物 质 文化 遗产 的概 念 .
图 书馆 理 论 与 实 践
学术 探讨 ・ 工作 研 究
● 张 红 英 (夏 族自 文 厅, 川 70 ) 宁 回 治区 化 银 5 0 04
让“非遗”成为公共文化服务
让“非遗”成为公共文化服务“非遗”是指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它包括了古老的手工艺、传统戏剧、音乐、民俗、传统医药等多个领域。
这些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失的危险,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
所以,让“非遗”成为公共文化服务是非常有必要的。
让“非遗”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可以有效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和生活方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发展的冲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破坏和消失的威胁。
通过让“非遗”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中,促进非遗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可以为非遗传承者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传承和创新非遗文化。
让“非遗”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资源,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可以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了解非遗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展示,可以展现非遗文化的魅力和魄力,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这不仅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和文明。
让“非遗”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可以增强国家软实力和文化自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可以更好地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
通过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展示非遗文化成果等方式,可以增强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文化影响力,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和话语权。
“非遗”公共文化服务分析
“非遗”公共文化服务分析摘要:“非遗”的活态传承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其中,让地方“非遗”成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是一种具体的且行之有效的活态传承路径。
本文以坎门花龙为例,结合实地调研和口述访谈,对其让“非遗”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展开探究。
关键词:非遗;坎门花龙;活态传承;公共文化服务近十年来,在社会转型发展的浪潮中,“非遗”经历着深刻的蜕变与转化——从鲜为人知到广为人知,从冷门到热门。
这既说明了我们逐渐意识到精神文化的重要性,又体现了“非遗”正在以全新的方式成为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产生积极而美好的影响。
由之也引发我们进一步思索应当如何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
其中,从公共文化服务视野下看“非遗”的活态传承,有着许多精彩而卓有成效的创造。
本文即以让“非遗”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为主题,略述我国“非遗”的现状,从“非遗”能够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原因出发,结合坎门花龙在当地的具体案例,谈谈几点个人不成熟的体会。
一、现实的需要:“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非遗”是一个地方的历史传承重要部分,也是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和今天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但是,在工业化与现代化快速的发展中,在强势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许多地方绵延数年的“非遗”出现式微之势,有的甚至正濒临灭绝。
长此以往,某些保护和传承不当的“非遗”或许最后真的会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遗留物。
幸运的是,随着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精神需求的提高,“非遗”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最终在历史进程的大舞台中实现了华丽的转身。
一方面,在2016年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对构建“非遗”保护体系明确指出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传承发展传统戏曲。
[1]如此自上而下,各省也认真贯彻这一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领导。
另一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当代中国人的需求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已经由主要满足物质需求转化为主要满足精神需求。
而“非遗”作为人民汲取精神力量的重要渠道之一,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从而使得全社会对“非遗”的认知度达到了新的高度。
让“非遗”成为公共文化服务
让“非遗”成为公共文化服务“非遗”是指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又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以人的口头、记忆和实践传承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非遗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现代快节奏生活和文化消失的威胁,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变得尤为重要。
让“非遗”成为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让“非遗”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包括传统音乐、戏曲、舞蹈、手工艺等多个门类。
这些非遗项目是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文化的冲击,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将“非遗”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可以通过政府、社会机构和民间组织的力量来保护与传承非遗项目,让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
让“非遗”成为公共文化服务,有助于提升民众的文化自信与认同。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许多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了解程度有所下降。
将“非遗”项目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如展览、演出、讲座等,来增加公众对非遗项目的认知和了解,引导人们树立对自己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促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和弘扬。
让“非遗”成为公共文化服务,有助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非遗”项目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和商业价值。
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可以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将非遗项目转化为符合现代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的融合。
将非遗手工艺品与时尚设计相结合,可以打造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传统手工艺产品,为非遗传承者提供更多的商业机会,同时也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创意。
让“非遗”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自觉。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域性和文化独特性,是每个地区的文化积淀和精神象征。
让“非遗”成为公共文化服务
让“非遗”成为公共文化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是指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部分,如口头传说、民俗、民间艺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手工艺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代表了我们的历史和传统,更是我们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这些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许多威胁,因此我们需要把“非遗”转化为公共文化服务。
首先,“非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可以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非遗”所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历史和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将“非遗”转化为公共文化服务,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
政府可以采取措施,如加强法律保护、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建设“非遗”博物馆和文化中心等,以确保这些遗产得到适当的保护和传承。
其次,“非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可以提高大众文化素质。
通过以“非遗”为内容的公共文化服务,我们可以让公众了解和了解他们的历史和文化,并且充分欣赏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
这将有助于提高文化素质、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意识。
政府可以通过推广“非遗”教育、举办文化节、巡回表演、以及提供相关学习资源等方式,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
第三,“非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可以带来经济效益。
如今,“非遗”产业已经成为国内外重要的文化产业之一,并且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高度关注。
通过将“非遗”转化为公共文化服务,我们可以进一步发展这个产业,并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政府可以通过在公共文化服务中营造良好的商业氛围、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鼓励“非遗”产品出口等方式,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
最后,“非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之一。
通过以“非遗”为内容的公共文化服务,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并发展地方文化,增强文化多样性。
政府可以采取措施,如保护本地“非遗”、促进民间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鼓励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等,为文化的发展营造更加包容和多样的环境。
浅谈作为公共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doc
浅谈作为公共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民间,属于公共文化,关系到公共利益。
作为公共文化传承的载体,必须加强公众对优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更好的实现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同时也能够丰富现代公共文化。
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共文化属性出发,提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途径。
关键词:公共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象来自民族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一直是由社会公众自发的进行传承,而公共文化则是由国家的教育部门和文化机构培育并引进的。
民间文化和公共文化传播的主体不同,同时占据的社会空间也不同。
随着中国政府开始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民族民间文化中的一部分开始拿到进入政府文化支持体系的入场券,成为了新型公共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其中的代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公共文化非物质文化成为遗产,或者简单地说,被命名为遗产的程序就是一种公共文化的产生机制。
“非物质文化”是一个表示自在状态的概念,表示特殊样式文化的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彰显文化自觉历程的概念,表明特殊样式的文化已经完成了权利主张、价值评估、社会命名的程序而成为公共文化。
文化具有公共性,但是并非谁的文化都是公共文化,并非什么文化都是公共文化。
文化具有公共性是说,文化是一定人群所共享的(这是事实),同时,这一特指的文化具有成为共同体全体享有的倾向、潜力甚至冲动(这是可能性),恰恰是这种可能性使文化不像那些私有性的事物一样因为占有的人越多而使每个人的占有份额越少,相反,它会因为享有的人越多而越有价值,越受到尊崇。
然而,文化的公共性实际上受到社会的限制,受到社会关系的限制。
所以在现实情境中文化并不总是完全公共的或彻底开放的。
有时候是文化的持有人群不愿意让自己的特定文化向全部人公开或开放,有的时候是一个群体或者其代表不让他人的文化成为自己群体的公共文化。
文化具有公共性,但是文化要成为公共文化,往往要通过复杂的社会博弈,甚至是思想、政治以至阶级的斗争。
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方案
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方案一、公共文化服务目标1.提高文化素质。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鼓励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
2.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传播形式,增强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3.增加文化消费。
扩大文化市场规模,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水平,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4.促进社会和谐。
通过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加强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公共文化服务实施内容1.建设多层次的文化设施。
加大投资力度,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如公共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等,以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
2.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支持文化企业的创新和发展,鼓励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和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
3.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展览、演出、讲座等,满足人民群众对不同文化形式的需求。
4.加强文化教育。
开展文化教育活动,提供丰富的文化课程和培训,培养青少年的艺术兴趣和创造力。
5.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制定专门政策,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通过举办展览、培训等活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三、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机制1.加强政府领导。
建立明确的指导机构,统一领导和协调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并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宣传和推广。
2.强化资源整合。
各级政府加强与文化机构、文化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与协调,整合各方资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果。
3.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进行评估和考核,及时调整与改进工作方法。
4.健全激励机制。
建立奖励制度,鼓励文化机构和个人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突出表现,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优质发展。
5.加强公众参与。
鼓励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提供丰富的参与渠道,以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
四、公共文化服务实施保障1.加大资金投入。
公共文化保护措施
公共文化保护措施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公共文化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
公共文化包括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等,它们承载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记忆。
为了保护公共文化的完整性和持续传承,必须采取一系列安全措施。
本文将从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自然遗产保护三个方面,阐述公共文化保护的深度措施。
一、文物保护1. 加强文物保护意识的培养:社会公众对文物保护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
政府、学校等机构应加强文物保护教育,提高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历史文化价值观。
2. 健全文物保护法律制度:国家应加强文物保护的法律体系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文物犯罪的打击力度,并提高处罚力度,以保护文物的安全。
3. 加强文物保护设施建设:国家要加大对文物保护设施的投资力度,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和技术工具,确保文物的保存与修复工作能够得以顺利进行。
4. 提高文物保护人员素质:加强文物保护队伍建设,提高文物保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他们的培训与学习,提高他们的保护能力。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1. 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广大公众应该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注,提高保护意识。
2. 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制:加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建立健全的保护管理机制,制定相应的保护计划。
3. 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和支持,鼓励他们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中断。
4. 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支持力度:政府应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资金投入,提供更好的经济条件,以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三、自然遗产保护1. 制定自然遗产保护规划:针对每个自然遗产地,制定相应的保护规划,明确保护目标和保护措施,并确立相应的管理机构。
2. 加强自然遗产地的监测和管理: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手段,对自然遗产地进行全面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保护自然遗产地的生态环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公共空间与社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公共空间与社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社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则是保护和传承人类多样文化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公共空间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城市公共空间与社区建设中。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节日、知识和实践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是对人类多样性的保护。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的“大舞台”,承载着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也应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场所。
其次,城市公共空间与社区的关系密不可分。
城市公共空间是社区居民的集聚地,是居民进行交流互动的重要场所。
而社区则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传承的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该从社区层面展开,通过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共同努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中。
例如,可以在社区公园或广场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如民间音乐演奏、传统手工艺展示等,吸引居民参与其中,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此外,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也应该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传统建筑、街道布局、景观元素等都是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
例如,可以在城市公园中设置传统建筑,作为文化展示和教育的场所;在街道设计中保留传统元素,如传统灯饰、雕塑等,弘扬传统文化。
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丰富城市公共空间的内涵,也能够为居民提供更多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
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公共空间与社区的结合需要政府、社区居民和专业机构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遗产2009年第1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高小康[作者简介]高小康(5),男,陕西延长人,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广东广州,55)[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实际上包括了从狭义的消极保护到传承发展等一整系列的文化复兴工程。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个涉及对象非常广泛而多样的概念,因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也必须根据不同的文化形态进行研究。
比如对传统工艺的保护,重要的是需要培养公众的文化素养和消费观念。
应当着力于培养社会对传统工艺劳动过程的关注、理解与兴趣。
对民俗活动的保护,重要的是重构都市社区的文化交流环境,使得传统民俗活动逐渐成为当代都市文化生态环境中的一个有机成分。
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活动的保护,实质上是对特定文化群体生活方式个性的保护。
把传统民间艺术的核心民俗因子植入新的文化活动和传播空间,创造出与时尚文化共生的新的民俗文化活动形态,也是一种积极的保护。
总之,从文化发展的意义上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当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有机部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当是多层次、多形态,能够满足各个文化群体文化个性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共同体。
从这种文化建设理念出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有可能摆脱想象的困境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复兴工程公共文化服务1中图分类号2G1221文献标识码2A 1文章编号21674-0890(2009)01-002-07一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保护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歧义,如保护遗产的原始面貌、保护周边环境、修旧如旧等等。
经过若干次/申遗0活动后,至少在文化遗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这些观念差不多可以说是深入人心了。
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则是一个复杂得多的问题。
尽管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公约已经4年,举办文化遗产日活动也已两年,各地都在风风火火地申报名录和组织保护,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0概念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其实许多人仍然不甚了了。
我国在文化领域的最新贡献有哪些?
我国在文化领域的最新贡献有哪些?引言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我国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和丰富着独特的文化。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在文化领域的创新与贡献不断涌现,为全球文化交流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详细阐述我国在文化领域的最新贡献。
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力度不断加大。
以昆曲、京剧等为例,政府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开展艺术培训、举办演出活动等方式,使这些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 传统节日的影响力扩大:近年来,我国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
通过组织各类庆祝活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1. 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国数字文化产业迅速崛起,以网络文学、短视频、电竞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形式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例如,我国网络小说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欢迎。
2. 文化旅游的兴起:我国文化旅游业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通过挖掘各地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提升了文化附加值,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1. “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与沿线国家开展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如联合办展、互办文化年等,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友谊。
2. 国际文化交流平台的建设:我国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如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等,为全球文化交流搭建了平台。
创新文化教育与普及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我国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文化服务。
如 libraries、cultural centers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使公众更容易接触到优质的文化资源。
2. 文化教育普及: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教育普及工作,通过开展各类培训班、讲座、展览等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
结语总之,我国在文化领域的最新贡献涵盖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化产业的创新与繁荣、文化交流的拓展等多个方面。
事业单位的非遗传承和文化保护
事业单位的非遗传承和文化保护近年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其重要性。
在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方面,除了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投入外,事业单位也在积极探索和实践,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事业单位是指由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企业事业单位、其他单位以及个人依法登记注册的,从事非营利性公共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作为公共服务单位的代表,事业单位在非遗传承和文化保护方面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责任和义务。
首先,事业单位具有传承非遗的基础和条件。
很多事业单位从事的工作与某些非遗项目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收集、保管、展示和传播非遗文化,科研机构探索非遗传承的规律和方法,教育机构传授非遗技艺和知识等。
事业单位具有专业性和稳定性,能够为非遗的传承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其次,事业单位可以利用内部资源和平台,发挥非遗文化传承与教育的作用。
事业单位内部有着多种多样的资源和平台,例如藏品库、展览馆、图书馆等。
这些资源和平台可以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推广和普及提供优质的环境和渠道。
比如,博物馆可以通过举办非遗文物展览和讲座,向公众介绍非遗的历史和价值;图书馆可以通过开展非遗文化主题活动,吸引读者关注非遗文化,提高非遗文化意识和认知水平;文化馆可以组织非遗技艺和文化的培训课程,传授非遗技艺和知识,促进非遗的传承。
另外,事业单位在非遗文化保护方面可以发挥先锋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着危机和威胁。
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建立非遗文化保护机制、推广非遗文化生活方式等,发挥积极作用。
比如,博物馆可以通过收购、捐赠等形式,加强非遗文物的保护工作;文化馆可以组织非遗文化走进社区,提高公众对非遗文化的关注和保护意识;科研机构可以加强对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技术研发,提高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科技含量。
然而,事业单位在非遗传承和文化保护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融合发展-以广西藤县牛歌戏为例
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融合发展 - 以广西藤县牛歌戏为例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公共文化,社会化1.从藤县牛歌戏看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现状(一)藤县牛歌戏的基本介绍藤县牛歌戏源于“唱牛歌”和“舞春牛”,1875年在金鸡镇镇安村村坡"兆丰年"会演出《亚赖卖猪》,人们称之为牛歌戏。
藤县牛歌戏有生、旦、净、丑四大表演行当,各角色均有独特的步动作等表演形式。
声腔以牛歌调为主,曲调以官、羽调式为主,有一套仪轨完整的演出习俗,内容体现人们的生活经验、伦理道德,一般在春节或做寿等喜事时演出,他们以朴素的艺术形式给人们以娱乐和启迪,广泛传播于桂东南地区,具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于一体。
牛歌戏于1986年作为我国地方剧种之一,编入《中国戏曲志・广西卷》。
(二)从藤县牛歌戏的保护传承看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藤县原有270多个民间牛歌戏剧队,现仅存20个左右,处于濒危境地,原因在于:1.现代多元化文化的冲击。
随着电视和互联网文化等渗透发展,中国的文化娱乐业已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现在的牛歌爱好者利用互联网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经典的牛歌戏唱段,剧队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也就逐渐削弱。
根源在民间的牛歌戏,其赖以生存的土壤正在慢慢消失。
2.传承人青黄不接。
藤县牛歌戏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但其观众属于低消费群体。
年轻人追求时尚,对牛歌戏这个靠口耳相传且经济收入低的民间艺术缺乏兴趣,使牛歌戏的传承有断层的危机。
3.社会参与率不高。
从藤县牛歌戏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是以政府性公共文化扶持推广为主。
根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藤县牛歌戏的总演出场次约为600场,由文化部门组织开展的场次 300多场次,占总演出场次的1/2以上,社会参与度低,民间传统文化团体在大幅度减少下降,2021年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濒危剧种扶持工程"项目扶持。
在藤县本地,像木偶戏、采茶戏、水上民歌等传统文化均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由此可见,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较为严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
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中国拥有众多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因此在保护上难度较大,必须加强保护才能使得其可以一直流传下去,非遗保护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收集保存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在进行保护工作的时候可能出现遗漏现象,应广泛进行非遗普查工作,然后用文字、影像等方式进行收集保存,这是最直接的保护方式。
2、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四级名录体系
建立国家、省、市、县级四级名录,形成从上到下的一个保护体系,国家的政策措施可以有效传达到下级部门,并且有效实施,从而真正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的。
3、认定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是一种发展的文化形式,其载体是人,因此要加强其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
4、建设生态保护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周围的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尽可能本真性的进行传承,就要建设生态保护区,实现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
5、宣传展示
让非遗传承在公共场合以合理合法的形式表现,例如非遗音乐传承人登台演出、非遗技艺人现场表演制作过程等,使更多的人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
尽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发展成为团体的形式,这样可以增大文化的传承性和影响力。
文化服务的种类有哪些
文化服务的种类有哪些?
文化服务的种类多种多样,涵盖了各个方面和领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化服务种类:
文化教育服务:提供艺术培训、文化课程、学术讲座、艺术表演等教育服务,培养人们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
文化娱乐服务:提供文化活动、演出、展览、电影放映、音乐会等娱乐服务,丰富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
文化旅游服务:提供文化遗产旅游、文化景点游览、文化主题游等旅游服务,让游客领略不同地域的文化风情和历史底蕴。
文化创意产业服务:提供文化产业的孵化、培育、推广等支持服务,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文化传播服务:提供文化媒体、文化出版、文化传媒等传播服务,宣传推广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
文化保护服务:提供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等服务,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文化交流服务:提供文化交流活动、国际文化交流项目、文化交流平台等服务,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文化社区服务:提供社区文化活动、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公共设施建设等服务,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促进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精神文明。
文化艺术品服务:提供艺术品展览、销售、收藏等服务,促进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和艺术家的创作。
文化节庆服务:提供文化节庆组织、策划、执行等服务,丰富人们的节日生活,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传统。
数字文化服务:提供数字化文化资源、数字文化展览、数字图书馆、数字化档案等服务,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智库服务:提供文化政策研究、文化产业咨询、文化项目评估等服务,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和战略指导。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文化服务种类,实际上,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产业的不断创新,还会有更多新形式的文化服务不断涌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的对象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探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不同种类的文化形态。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是对文化发展的促进,同时也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应该是具有多种层次和形态,并且能够促进不同文化群体发展自身独特性、丰富文化工作的共同体。
本文简要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义,同时它也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关键部分,仅供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服务
现代化的社会发展,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回归,同时也会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促使我国在世界舞台上文化大国的地位的进一步稳固和提高。
然而,信息化的时代也应该让人们意识到,人们正在面临着新的挑战: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基础越来越脆弱,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对它起到了消解的作用,甚至是一定程度上的破坏。
建设性的破坏都容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危害。
因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证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威胁。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发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定义为:“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
我国国务院《关于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依照上述两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包含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关于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该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被称为无形遗产。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传统概念上的文化遗产,因此,对于它的保护工作也具有独特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明显的特征是它的“非物质性”。
立足于这个特征,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应该注意一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于现有的技艺主角和培养具有专业技巧的继承者的保护;其次,以现代化开发的地区为基础,抢救、描写以及转移相应的文化形式;最后,改变和创新当前的局部环境,或者再造遗产所处的环境。
《公约》中包含的“保护”的含义是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句和振兴。
”这个解释已经明确表明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任务以及想要实现的目标。
保护不仅仅是传统概念中的保护,而是包括保存、研究、弘扬等方式的复兴文化的一项工作,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复兴,从而创造出新的生命力。
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的初衷。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包含的对象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并且内涵丰富,因此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不同种类的文化形态。
例如,某研究者提出保护传统工艺的观点,那么最关键的环节应该是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化素养,以及消费意识。
同时应该大力的宣传对传统工艺操作过程的重视、了解与兴趣;保护民俗活动,最关键的环节是需要在社区内营造一种交流与沟通文化的环境,促使民俗活动可以逐渐地融入到现代化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元素之一;然而地域文化气息浓厚的民间艺术活动的保护,本质上在保护特殊文化群体独特的生存方式。
在此过程中个,应该注意将民间艺术活动的中心因素添加到新型的文化建设工作与传播文化的过程汇总。
以此创造
出与现代化文化相融的民俗文化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这也算具有积极作用的保护。
总之,立足于文化的发展,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具有前瞻性的文化建设观念,超越了人们对非物质遗产保护的一般性的理解。
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应该是具有多种层次和形态,并且能够促进不同文化群体发展自身独特性、丰富文化工作的共同体。
只有这样,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才有把握从困境中走出来,更有效地发展。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作结合在一起,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人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纯地理解为使文化遗产持续存在,那么保护的结果也只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逐渐衰落,甚至消亡。
传统工艺的保护要从重建传统文化消费需要入手,培养公众的文化素养,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来实现。
如果把传统手工艺技能的传承从个别传承人转向对社会公众的展示、欣赏和参与性的制作活动,变成娱乐、旅游和其他文化活动的有机部分,逐步纳入对青少年的教育内容,就有可能逐渐培养和复苏人们对传统手工技能的欣赏的意识与鉴别力。
有了这样一个公众基础,才会培育出对真正有价值的传统工艺的接受、消费市场,传统工艺的保护才有可能具有活力和发展空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代公共文化产品。
三、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为我国现阶段文化发展与建设的主要工作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系统中,应该采用一种观念或模式来更新和创造整体的社会文化。
因此,应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坚持文化建设的理念,保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持续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