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二单元达标测评试卷(一)(人民版选修1)1

合集下载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2小题每题3分共计36分)1.《管子》记载齐国“均地分力”、与之(民)分货即把田地分配给耕者实行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从此劳动者“夜寝早起” “为而不倦” “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这种变化反映了()A. 商品经济的发展B. 生产关系的变革C. 小农经济的兴盛D. 铁器牛耕的使用【答案】B【解析】2.《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秦始皇“为‘黔首改化远迩(近)同度(法度)’ 颁布统一的各种制度、订定文字、大规模移民、经济上各种措施结合起来促进了全国范围内‘行同伦’任务的完成”这表明“行同伦”()A. 旨在推动儒法融合B. 宣传了儒家思想学说C. 形成共同行为规范D. 彰显皇帝的绝对权威【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黔首改化远迩同度”、“颁布统一的各种制度、订定文字、大规模移民、经济上各种措施结合起来”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通过采取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措施规范了百姓的生活可见“行同伦”形成了共同的行为规范故C项正确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儒家思想受到抑制 AB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3.春秋时期的下列现象不能反映社会转型的是()A.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B. “相地而衰征”C. 生产力的提高D. 井田制瓦解【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 A项反映的是分封制的瓦解 B项是春秋时期改革的内容按田亩多少收税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D项代表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的瓦解因此A、B、D三项能够反映中国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不符合题意C项是推动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但本身不能反映社会转型符合题意4.《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商鞅这项变法措施最重要的积极意义在于()A. 以法律的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制B. 废除世卿世禄制C. 革除了陈风陋习D. 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答案】B【解析】材料“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即按照军功大小授予官位和爵位的军功爵制有利于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政权的特权、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故B符合题意商鞅变法中规定“废井田开阡陌” 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制故A不符合题意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商鞅变法实行什伍、连坐制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5.战国时期的某诸侯国“以牛田” 变法改革实力逐渐增强后来相继攻灭其他各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观察如图该诸侯国位于()A. ①B. ②C. ③D. ④【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以牛田” 变法改革实力逐渐增强后来相继攻灭其他各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可知该变法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依据图示可知①是燕国②是齐国③是秦国④是楚国因此③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6.《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这里的“先天不足”具体是指()A. 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B. 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薄弱C.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D. 程朱理学在社会上根深蒂固【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没有摆脱儒学范畴是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虽然反对君主专制但是仍然是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上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根源是经济基础薄弱即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故B正确“先天不足”指思想产生的条件不好 A不属于“先天不足” 排除C项不是最主要原因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排除CD属于思想方面的因素“先天不足”主要指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排除D故选B7.《商君书•境内篇》载“其有爵者乞无爵者以为庶子级乞一人其无役事也其庶子役其大夫月六日其役事也随而养之军”这说明()A. 秦朝的阶级矛盾很尖锐B. 秦国率先确立中央集权C. 新的生产关系滋生暗长D. 秦国统一战争异常激烈【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商君书•境内篇》可知是秦国的商鞅变法而不是秦朝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爵者可以得无爵者作庶子每一级爵可得到一个有爵者没特殊役事时庶子每月给大夫服役六天有爵者有特殊役事时要供给服役的庶子粮食等生活用品这说明秦代因军功得到爵位的人不仅可以得到赐田而且还赐给服役的劳动者庶子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8.“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商鞅变法申直接导致上述现象的措施是()A. 奖励军功B. 实行什伍连坐制C. 奖励耕织D. 颁行秦律【答案】A【解析】9.商鞅要求君主必须带头遵守国家法令制度做到“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 他还提出了“故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的观点其主要目的是()A. 限制君主的一切权力B. 构建稳固的统治秩序C. 维护百姓的切身利益D. 削弱贵族的世袭特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使秦国富国强兵为君主服务不是限制君主权力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商鞅变法的要求是为了使秦国构建稳固的统治秩序从而使其强大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地主阶级的改革主要目的不是维护百姓利益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对贵族世袭特权的削弱故D项错误故选B10.春秋时期齐国加强对步兵格斗技术的训练主要以“拳勇”为主选拔“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齐国国民遂技击成风有“齐人隆技击”之说上述现象()A. 表明齐国素有尚武之风B. 引发了齐国社会生活变迁C. 为齐国国富民强奠定基础D. 推动齐国军事制度调整【答案】A【解析】11.战国时期各国在变法后大都实行了县制这与分封制相比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主要表现在()A. 地方实行分权官员间相互监督B. 地方官员由国君直接任免C. 地方行政体系独立有高度的自治权D. 县的统治区域一般都比封国小【答案】B【解析】A.郡县制下并没有实行地方分权B.分封制地方长官是世袭的而郡县制地方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这是郡县能够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原因C.地方行政体系独立有高度的自治权是分封制的特点D.选项和中央集权的加强没关系故选B12.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评价这次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 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A. 加强刑罚B. 奖励生产C. 推行县制D. 奖励军功【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 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促进士兵积极杀敌增强了秦国战斗力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涉及的是军事措施 A项是刑罚措施 B项是经济措施 C项是政治措施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3.(1)根据材料概括管仲的治国主张13.(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管仲改革【答案】(1)主张设置机构管理渔盐鼓励发展渔盐业沿用西周旧法的精华加强法治的管理作用加强思想教化【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管仲的治国主张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设立盐、渔官、修旧法、主张以法理政、以法统军、以法治民即加强法治的管理、强调礼义的教化作用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答案】(2)评价管仲治国主张适应了春秋时期大变革的需要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大大维护了国家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基础【解析】(2)在评价管仲改革时主要从管仲处于春秋时期大变革时代管仲改革适应了春秋时期大变革的需要然后回答出管仲改革在经济方面、政治方面的影响即可例如经济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从而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基础等14.(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代中国士阶层活动“第一期”、“第二期”出现的原因14.(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英国中间阶层壮大的历史影响【答案】(1)“第一期”原因社会的转型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私学的发展“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第二期”原因大一统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重用儒生做官创办太学【解析】(1)“第一期”原因方面根据材料“一面加速了古代封建统治阶层之崩溃一面促成了秦、汉以下统一大运之开始”可得出社会的转型结合所学可得出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私学的发展“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第二期”原因方面结合所学可得出大一统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重用儒生做官创办太学【答案】(2)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促进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推动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和完善推动了海外殖民扩张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解析】(2)历史影响方面根据材料“中间阶层不仅在数量上迅速扩大而且发展出自己的意识形态正在变成一个界限逐渐明确的集团它以自己的商业财富和自己的生活背景为荣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并开始谋求政治权力和独立”“商人和律师在议会中占的席位逐渐增多这反映了经济的扩张和中间阶层的成长”可得出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促进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推动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和完善根据材料“中间阶层不会把自己囿于一隅之地而是寻求更广阔的场所拓展更大的活动范围”可得出推动了海外殖民扩张结合所学可得出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15.(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是如何摧毁奴隶主贵族特权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15.(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的影响15.(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制度的意义【答案】措施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确立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解析】通过材料“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为田而赋税平”概括回答【答案】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整顿了吏治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解析】影响通过材料“加强中央对郡国的管理”“考察吏治、奖惩官吏【答案】意义扩大了官吏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具有相对的公平公正性【解析】意义通过材料“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意义16.(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16.(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对本国的政治制度建设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不同影响【答案】(1)措施梭伦改革政治上确立财产等级制按不同等级分配政治权利经济上鼓励发展工商业商鞅变法政治上实行军功授爵、郡县制经济上奖励耕织重农抑商【解析】(1)依据“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鼓励葡萄酒、橄榄油等产品出口”可得出政治上确立财产等级制按不同等级分配政治权利经济上鼓励发展工商业依据“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可得出政治上实行军功授爵、郡县制经济上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答案】(2)不同影响制度建设梭伦改革为雅典从贵族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型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从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经济发展梭伦改革促进了雅典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而商鞅变法有利于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为雅典从贵族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型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从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梭伦改革促进了雅典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而商鞅变法有利于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检测:第二单元测试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检测:第二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测试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变革,文化大争鸣。

其中能反映社会大变革的社会现象包括()①井田制瓦解②铁农具和牛耕推广③新兴地主开始掌握政权④百家争鸣⑤争霸战争频繁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解析:①②③④⑤从经济、政治、思想、军事四个方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符合史实,故选D。

答案:D2.《国语》载:“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

”这既是社会习俗的变化,更是生产力提高的表现,这一现象反映了()A.西周时期祭祀活动盛大B.春秋时期牛耕技术应用C.战国时期铁器广泛使用D.战国时期手工业发展解析:材料的含义是牛原来作为宗庙祭祀的牺牲,现在成为种田的主要帮手,牛耕技术有了实质性的提高,由此可知B项正确,故选B。

答案:B3.公元前498年,针对鲁国三位国相超越规格的城墙,孔子协助鲁定公实施“堕三都”的行动,最终失败;公元前453年,晋被赵、韩、魏三家成功瓜分。

这两个历史事件反映了() A.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本质B.战国时代的到来C.当时社会转型带来的动荡D.统一趋势的加强解析:从材料中的时间可以看出这两件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联系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堕三都”和三家分晋这两件事体现了社会转型时期的动荡,故C项正确。

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本质,也无法得出统一趋势的加强,故AD两项排除。

孔子协助鲁定公实施“堕三都”的行动是在春秋时期,故B项排除。

答案:C4.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

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

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A.国君集权体制逐步形成B.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C.分裂到统一的趋势加强D.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解析:根据“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

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君加强了政治权利的集中,故A正确;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指的是打破贵族官位世袭制度,实行依据才能的任免制,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材料反映诸侯国君加强了政治权利的集中,无法体现“分裂到统一的趋势”,排除C;战国时期,分封制被破坏,周王室衰微,“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不符合史实,D错误。

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第二单元 单元检测评估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第二单元 单元检测评估 新人教版选修1

2013年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电子题库第二单元单元检测评估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12·泰安高二测试)下列事件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相关的是( )①井田制的确立②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③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④百家争鸣⑤频繁的争霸战争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解析:选D。

井田制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在全国确立,故①与春秋战国时间要求不吻合,D 项正确。

2.(2012·常州一中月考)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 )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D.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解析:选B。

A、B、C、D四项都是这一时期诸侯国变法的原因,但B项是出现变法的经济根源,A、C、D三项只是推动因素或外部有利条件,正确答案显然是B。

3.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与春秋时期各国改革的最本质不.同在于( )A.出现的根本原因B.代表的阶级利益C.产生的社会影响D.改革的具体措施解析:选B。

注意题干中的“本质”。

战国变法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而春秋改革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4.(2012·临沂高二测试)战国时期,各国国君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想称雄天下的欲望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解析:选B。

战国时期,为了在兼并战争中把握主动,避免失败或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正是这一动力推动了各国的变法运动。

5.(2012·烟台高二测试)商鞅变法中直接有利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设的是( )A.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B.移风易俗C.制定连坐法D.奖励耕织,重农抑商解析:选A。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是中央从政治上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从这一角度思考,只有A项正确。

6.《孙膑兵法》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他们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 )A.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B.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频繁C.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D.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解析:选B。

状元路人教版历史一第二单元达标测评试卷

状元路人教版历史一第二单元达标测评试卷

(考试时间100 分钟满分100分)本卷考查考点:1. 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及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

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及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

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历史现象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组是( )A.爱琴文明→西方文明→希腊文明B.爱琴文明→希腊文明→西方文明C.西方文明→爱琴文明→希腊文明D.希腊文明→爱琴文明→西方文明2。

“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土地.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政治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C强调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D政治文明完全有自然地理环境左右3.伯利克里在著名的“葬礼演说"中说:“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这段话反映出雅典民主的特征是()A.主权在民B.人民是国家大事的决策者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民主为国内人共享4.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A.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B.无等级差别,无贵贱之分C.范围只局限在城市D.实行联邦制5.希腊城邦海外殖民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A.好战尚武的特性B.地少人多,生活所迫C.造船技术高D.岛屿众多,利于航海6.古希腊城邦中最流行的政体是()A.贵族制和民主制B.贵族制和平民制C.君主制和寡头制D.寡头制和僭主制7.雅典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是()A.公民大会B.五百人议事会C.十将军委员会D.陪审法庭8。

下列一组图片,说明雅典民主政治()雅典娜神像雅典剧院帕特农神庙A.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B.维护了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C.只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D.促进了雅典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12.马克思说:“希腊的内部极盛时期是伯利克里时代,外部极盛时期是亚历山大时代.”“希腊内部极盛”的主要原因是()A.对外交流频繁B.法律体系完备C.民主政治发展。

2019秋历史人教版选修1演练:第二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卷一 Word版含解析

2019秋历史人教版选修1演练:第二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卷一 Word版含解析

单元质量检测卷一(测试时间:90分钟 评价分值:100分 考查范围:第一至二单元)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图是顾銮斋教授所著的《如歌岁月》的书影,该书对古希腊文明的勃兴进行了系统释读和探秘。

影响古希腊文明勃兴最重要的客观条件是( )A.大河流域 B.延绵大陆C.重叠的山峦与海洋D.亚非文明影响解析: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孕育古希腊文明,尤其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因素,故选C项。

答案:C2.普鲁塔克在《梭伦传》中记述道:“所有的平民都负了富人的债,他们或者是替富人耕种土地,缴纳5/6的收成,因而被称为‘六一汉’或‘塞特’;或者以自己人身作债务抵押,可以被债主押收,因而有的在本土成为奴隶,有的被卖到了外国。

”“六一汉”群体的出现主要是( )A.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结果B.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C.雅典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D.雅典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解析:“六一汉”是指无力还债的平民,不得不为债主耕种土地,把收成的5/6作为地租交给债主,保留收成的1/6。

“六一汉”的状况是当时雅典下层平民的生动写照。

这种现象的出现,显然是贵族对平民实行盘剥的结果。

答案:B3.公元前594年,希腊雅典城邦的执政官梭伦开始进行除旧布新的改革,力图解决当时哪一主要社会矛盾( )A.平民与贵族的矛盾B.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C.奴隶主与平民的矛盾D.统治者内部之间的矛盾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的背景。

梭伦改革前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十分尖锐。

答案:A4.梭伦说:“我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未曾剥夺他们的荣誉,也未曾给予过多的尊荣,权势之士因为财富遭受嫉妒,我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危厄,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

”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B.设立“五百人会议”C.实行“公职津贴制”D.确立陶片放逐法解析: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但贵族特权仍受到保护;平民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政治权利,但第四等级公民不能享有充分的政治权利,体现材料中的“中立”政策。

最新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A.法家政治改革的影响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D.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解析:变法运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适应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需要。

答案:B2.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

”据此可知,李悝主张()A.精耕细作B.奖励耕织C.土地私有D.重农抑商解析:根据材料“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可知古代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采取精耕细作的方式才能增加农业产量,故A项正确;奖励耕织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土地私有制度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明确主张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的是商鞅,不是李悝,故D项错误。

答案:A3.吴起在楚国变法时宣布封君子孙传三世即收其爵禄,裁撤无用、不急的官,并迁徙部分贵族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

这些措施()①适应了集权统治的需要②反映了法家思想在楚国盛行③易遭到世袭贵族的反对④有利于楚国边远地区的开发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根据材料“收其爵禄,裁撤无用、不急的官”可知,变法措施削弱贵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当然也会遭到贵族的反对,故①③正确;吴起以法家思想变法,但不能说明整个楚国法家思想流行,故②错误;迁徙部分贵族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发展,故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

答案:C4.唐朝宰相杜佑曾评论道:“周之兴也得(姜)太公,齐之霸也得①,魏之富也得②,秦之强也得③,……上以成王业,兴霸图;次以富国强兵,立事可法。

”下列填写准确的是()A.①管仲②吴起③韩非B.①庄周②孙武③孙膑C.①孟轲②墨翟③荀况D.①管仲②李悝③商鞅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管仲相齐使齐国成为春秋首霸,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变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而秦国的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选择D项符合题意。

高中历史 专题过关检测卷(二)人民版选修1(1)

高中历史 专题过关检测卷(二)人民版选修1(1)

专题过关检测卷(二)(测试范围:专题三、四)(测试时间:6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是因为( )A.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文化 B.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C.受冯太后的影响 D.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解析:改革的主要目的应从推行者的阶级属性方面思考,作为最高统治者,巩固统治则是最根本的目的,故选D项。

答案:D2.“(6世纪初)……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

……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田的发展。

”出现以上情况,主要得益于( )①均田制的推行②俸禄制的实行③孝文帝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④北魏时期犁和牛耕的广泛使用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材料反映出6世纪初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可知,所列选项全部符合题意。

答案:A3.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

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 ) A.均田制 B.三长制 C.新租调制 D.汉化政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民族融合趋势的全面认识与评价。

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之后,随着服饰等生活习惯的改变,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似乎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因此,有人说孝文帝是历史罪人。

但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推动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鲜卑族及鲜卑文明在一个民族大家庭里也得到了永生。

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凝聚力就是来自历史上无数次的民族融合,从这个角度看孝文帝是盖世英雄。

答案:D4.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设巧计迁都,孝文帝迁都最大的阻力来自( )A.鲜卑贵族 B.鲜卑平民 C.汉族地主 D.中原农民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练习:第2单元质量检测卷一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练习:第2单元质量检测卷一

单元质量检测卷一(测试时间:9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考查范围:第一至二单元)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梭伦说:“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他将其制定的法律刻画在16块白色的牌子上并公之于众,同时要求所有公民与官员发誓遵守这些法律。

对此正确理解的是()A.梭伦以立法形式确立了民主政治B.梭伦确立雅典居民平等公正原则C.城邦法律是西方各国的立法蓝本D.城邦法律是民主制度的重要基础解析:克利斯提尼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确立,故A项错误;梭伦改革时并没有确立雅典居民平等公正原则,故B项错误;一般认为罗马法是西方各国的立法蓝本,故C项错误;材料中梭伦要求所有公民与官员发誓遵守这些法律,说明民主制度需要在城邦法律的基础上进行,故D项正确。

答案:D2.“(雅典)发生了显贵阶层与大众之间长时间的派别之争。

……要是他们未能交纳地租,他们本人及其孩子就会被掳去,并且所有的借贷均是以人身为担保。

”为解决这一问题,梭伦采取的措施是()A.发展工商业B.财产等级制度C.实施解负令D.设立陪审法庭解析:发展工商业是梭伦为满足新兴的工商业者阶层的要求而进行的改革,故A项错误;财产等级制度有利于新兴的工商业者阶层参与国家管理,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故B项错误;实施解负令,使那些因贵族盘剥而沦为债务奴隶的人重获自由,故C项正确;设立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一定程度上改变贵族专权的局面,故D项错误。

答案:C3.恩格斯指出,“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为当时的旧体制中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

这一全新的因素主要来源于A.废除债务奴隶制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C.建立“四百人会议”D.鼓励发展工商业解析:废除债务奴隶制,打击了氏族贵族的特权,保障了平民的权力,与私有财产无关,故A项错误;财产等级制度即把人民按照财产的多少划分为四个等级,每个等级均有相应的权利与义务,打破了氏族贵族的血缘纽带和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同时也保障了公民的私有财产,故B项正确;“四百人会议”是保障每个等级公民均有参与政权的机会,保障了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经济上的私有财产无关,故C项错误;鼓励发展工商业与题目中的政治革命无关,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课后习题:第二单元综合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课后习题:第二单元综合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二单元综合测评(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战国至秦朝实行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晋升之梯。

这说明军功爵制()A.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B.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C.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D.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晋升之梯”可知,军功爵制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故选B项。

2.西周时,公、卿、大夫、士等爵号,是贵族权势的等级符号,拥有爵级者构成了一个高贵的阶层。

秦汉时期,平民能够以军功得爵,军功爵在秦与汉初造就了一个军功地主阶层。

这一变化说明()A.秦汉爵秩等级的开放性B.秦汉官僚的等级性变强C.血缘世袭制走向终结D.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变弱,爵秩等级的标准是血缘关系,秦汉时期,爵秩等级的标准出现动摇,平民能够以军功得爵,打破了之前的血缘标准,体现了等级的开放性,故A项正确。

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可知,可能会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说明察举制存在弊端,故选C项。

推举权力在地方,排除A项;B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根据所学,察举制的举荐方式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排除D项。

4.东晋南朝时,贾弼之祖孙三代专精谱学。

弼之撰《十八州士族谱》,共七百多卷。

宋刘湛、齐王俭、梁王僧孺也都有谱学专著。

谱学盛行反映了()A.士族用谱学挽救衰亡的命运B.士族注重本家族的谱系C.突破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D.谱学是选官的重要依据,门阀士族竭力维护自己的特殊社会地位,为严格区分士、庶,于是盛行谱学,谱学是吏部选官的重要依据,是维护士族政治特权的工具,故D项正确。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第二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课后强化演练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其根本性的变化是()A.社会经济的变化B.统治方式的变化C.社会性质的变化D.思想文化的变化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A、B、D三项只是社会性质变化的具体表现,C项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变化。

答案:C2.“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A.生产力的发展B.争霸战争频繁C.思想文化繁荣D.社会动荡变革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能力。

材料中“乱井田”说明井田制遭破坏,“礼乐散寒烟”说明奴隶社会礼乐崩溃,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征是动荡变革。

答案:D3.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他们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全方位地进行变革,以便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为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服务。

所以选D项。

答案:D4.《国语》载:“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这反映了()A.西周时期祭祀活动盛大B.春秋时牛耕技术应用C.战国时铁器广泛使用D.战国时期农业发展解析:材料的含义是牛原来作为宗庙祭祀的牺牲,现在成为种田的主要帮手,结合图片信息可知B项正确。

答案:B5.春秋战国时期,下图所示事件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进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解析:图片给出的信息是铁器和牛耕,它们是新的生产力发展的代表,不可能强化周王室的统治。

答案:C6.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完成长征。

吴起镇的得名与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吴起相关,在吴起镇至今还有吴起的雕像(如图)。

吴起改革的措施不可能包括()A.强化“世卿世禄制”B.限制贵族的权力C.奖励军功D.严禁私门请托解析:吴起改革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世卿世禄”是奴隶主贵族特权,因此,A项符合题意。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魏文侯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选拔官吏“尽地力”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废沟洫”铲除井田疆界以便兴修水利制定《法经》六篇包括《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据此可知该变法()A. 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B. 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 建立了成熟的官吏选拔制度D. 制定了中国古代最完备的法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次变动为李悝变法变法使魏国首先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个体小农济制“尽地力”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废沟洫”铲除井田疆界以便修兴水利法令有利于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提高农民劳动生产积极性故B项符合题意李悝变法为封建性质的变法 A不符合题意变法中以军功作为官吏选拔依据 C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故选B2.秦王嬴政继位时统一的条件基本成熟这表现在()①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民族地域之间联系加强②长期战乱统一成为人心所向③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国实力增强④齐、楚等六国出现政治危机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是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了人民的愿望商鞅变法促使了秦的强大为其统一奠定了基础故①②③正确齐楚等国当时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没有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④错误故A正确故选A3.秦在兼并六国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强制迁徙的措施灭赵后迁赵王于房陵(今湖北房县)灭齐后迁齐王建于共(今河南辉县)秦采取这做法旨在()A. 强化对反秦势力的监视B. 加快军事统一的进程C. 消灭反秦的残余势力D. 削弱地方割据的根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秦在统一过程中对所灭诸侯国采取强迁各诸侯离开原都城目的是消弱诸侯在地方的势力防止再形成割据势力故D正确秦灭诸侯国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统一在巩固统一的过程中防止各诸侯国势力东山再起是重要目的和任务因此A项不是其主要目的只是表现故A排除材料与加快统一的进程无关故B排除材料中不是消灭残余势力而是把原诸侯迁出原都城故C排除故选D4.我国在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的子产铸“刑书” 此后晋国也铸刑鼎这些法都以刑为主以法律强制庶民履行义务其作用就是“诘奸除暴、惩贪黜邪” 据此关于上述中国古代法律表述正确的是()A. 着重调整社会经济生活B. 法律成为“可以做”的文本C. 法律成为压制性的力量D. 权利是统治的基本观念【答案】C【解析】材料中各国的这些法都以刑为主以法律强制庶民履行义务主要是用来“诘奸除暴、惩贪黜邪” 这体现了法律对社会的压制性作用 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着重调整社会经济生活 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法律的压制性作用不是成为“可以做”的文本 B项错误D项材料无法体现和说明故选C5.《战国策》载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废止“田里不鬻(指土地有封赐而无交易)”的原则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 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C. 土地兼并现象得到遏制D. 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答案】D【解析】材料中“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废止“田里不鬻(指土地有封赐而无交易)”说明土地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实际上是生产关系的变化故D项正确A项体现的是现象不是实质排除B项属于原因排除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现象出现的原因遏制说法错误排除C故选D6.《商君书》载“圣人立天下而无刑死者非不刑杀也行法令明白易知为置法官、吏为之师以道之知万民皆知所避就避祸就福商皆以自治也故明主因治面终治之故天下大治也”材料强调()A. 严刑峻法天下大治B.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C. 普及法律教民守法D. 道法结合与民自治【答案】B【解析】材料的意思是所以圣人掌握政权天下没有受刑被杀的人并不是他不用刑不杀人而是圣人推行的法令更明白易懂又给人民法官、法吏作他们的老师教他们懂得法令从而万民都知道应躲避什么、亲近什么怎样躲开祸患接近幸福而且都能自治明君在人民自治的基础上来从事国家的治理天下就大治了由此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7.据历史记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分给个体农户耕种向农户征收赋役其包括制土分民、计户授田、计亩征税等几个方面这一举措()A. 适应了土地国有的时代变异B. 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C. 有利于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D. 推动了牛耕技术的发明【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分给个体农户耕种这有利于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即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土地国有制度已经被废除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瓦解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牛耕技术排除ABD故选C8.战国时期商鞍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这种做法()A.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B. 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D.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导致宗法开始瓦解的不是商鞅变法中的令大家庭分解的措施而是实行郡县制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增加农民赋税负担的内容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其目的在于实行小规模生产确立以小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济鼓励各自谋生努力从事生产从而刺激小农户数量增加发展了小农经济故D项正确故选D9.公元前221年我国政治文明历程出现拐点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从分裂割据到实现统一B. 从分封制发展为郡县制C. 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D.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结束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秦朝建立后在地方废分封实行郡县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故BC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指王位世袭制的出现是在夏朝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10.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的措施是()A. “相地而衰征”B. “劝民耕农利土”C. “依军功行田宅”D. “除井田民得买卖”【答案】D【解析】A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措施排除B是鼓励农民垦荒排除C是奖励军功排除D废除井田制肯定土地私有制故D正确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管仲的经济思想与后世有何不同11.(2)依据材料说明孔子与司马迁评价管仲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答案】(1)不同管仲认为四民职业有区分但都是国家的柱石后世对工商业者歧视管仲重视商业以商业兴国后世重农抑商管仲认为百姓的物质利益及经济生活是道德的基础后世重义轻利管仲主张顺应民心和人性制定政策后世往往空谈心性和义理【解析】(1)依据材料“四民分业士(兵士)农工商”“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可为国家柱石的人民)也”“齐国百姓公之本也”结合所学后世的经济思想分析即可【答案】(2)相同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不同孔子批评管仲的奢侈、享受和僭越“礼” 司马迁肯定管仲顺应潮流是贤臣【解析】(2)依据材料“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管仲相桓公霸诸侯”可知两者的相同之处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依据材料“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可知司马迁肯定管仲顺应潮流是贤臣依据材料“管氏有三归(府邸)官事不摄焉得俭”“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放酒杯的台)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可知孔子批评管仲的奢侈、享受和僭越“礼”12.(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的富国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对农业的积极影响12.(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答案】富国措施废除井田制按亩纳税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积极影响根本变革了农业生产关系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解析】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一“以前贵族圈地分区小规模的井地不得不解放”得出废除井田制据材料一“视其田亩之实收而抽收额定之比率”得出按亩纳税据材料一“民田得自由买卖而土地所有权…成为耕者所自有”得出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得出根本变革了农业生产关系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注意从对生产力、生产关系角度回答【答案】指导思想重视农战评价适应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激烈的形势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不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为后来秦的暴政埋下祸根【解析】第一小问思想据材料二“使民致身于农战之二事”得出重视农战第二小问评价据材料二“列国环伺时相侵凌非有富强之国力则亦无以自存”得出适应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激烈的形势结合所学得出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据材料二“几乎欲举一国之学术文化而摧毁扫荡之” 结合所学得出不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为后来秦的暴政埋下祸根从正反两个角度回答即可13.(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他的变法法令中对后世行政管理制度影响最大的措施是什么?13.(2)从材料二的图片中你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13.(3)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社会大变革中华文化开始勃兴古圣先贤纷著书立说在思想领域出现了怎样的繁荣局面?13.(4)材料三是哪一历史人物的言论?其核心思想是什么?他的教育贡献主要有哪些?13.(5)根据以上材料归纳这-时期的时代特征【答案】(1)富国强兵郡县制【解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商鞅变法在地方推行县制对后世行政管理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答案】(2)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解析】(2)从材料二的图片中获取的历史信息是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农业的发展【答案】(3)百家争鸣【解析】(3)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不同见解涌现出一批作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百家争鸣的局面【答案】(4)孔子“仁” 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无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等【解析】(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孔子的观点其思想的核心是“仁” 他的教育贡献有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无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等【答案】(5)政治上王室衰微各国纷纷变法实力增强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大大提高文化上百家争鸣【解析】(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治上王室衰微各国纷纷变法实力增强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大大提高文化上百家争鸣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8世纪的欧洲人阅读中国历史时他们感觉这个帝国从早期到晚期好像没多大变化于是就产生了“停滞”的说法……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历史前后期的各种变迁不断被揭示出来“传统——现代”成为观察历史的基本参照系“停滞论”被“分期论”取代了不过“停滞论”虽有不当但却不是向壁虚构它也是基于一定史实的有感而发这在20世纪更多地被表述为“连续性” 与“停滞”不同“连续”的提法不含贬义可以容纳“发展”和“变迁”——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阅读材料选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政加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体现了连续性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经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模式在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等方面取得不断进步思想儒家学说产生后,通过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得以发展、更新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中华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主流总之中国历史在连续性的基础上渐进地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解析】无。

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检测:第二单元测试

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检测:第二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测试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变革,文化大争鸣。

其中能反映社会大变革的社会现象包括()①井田制瓦解②铁农具和牛耕推广③新兴地主开始掌握政权④百家争鸣⑤争霸战争频繁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详细分析:①②③④⑤从经济、政治、思想、军事四个方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符合史实,故选D。

答案:D2.《国语》载:“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

”这既是社会习俗的变化,更是生产力提高的表现,这一现象反映了()A.西周时期祭祀活动盛大B.春秋时期牛耕技术应用C.战国时期铁器广泛使用D.战国时期手工业发展详细分析:材料的含义是牛原来作为宗庙祭祀的牺牲,现在成为种田的主要帮手,牛耕技术有了实质性的提高,由此可知B项正确,故选B。

答案:B3.公元前498年,针对鲁国三位国相超越规格的城墙,孔子协助鲁定公实施“堕三都”的行动,最终失败;公元前453年,晋被赵、韩、魏三家成功瓜分。

这两个历史事件反映了() A.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本质B.战国时代的到来C.当时社会转型带来的动荡D.统一趋势的加强详细分析:从材料中的时间可以看出这两件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联系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堕三都”和三家分晋这两件事体现了社会转型时期的动荡,故C项正确。

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本质,也无法得出统一趋势的加强,故AD两项排除。

孔子协助鲁定公实施“堕三都”的行动是在春秋时期,故B 项排除。

答案:C4.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

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

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A.国君集权体制逐步形成B.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C.分裂到统一的趋势加强D.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详细分析:根据“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

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君加强了政治权利的集中,故A正确;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指的是打破贵族官位世袭制度,实行依据才能的任免制,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材料反映诸侯国君加强了政治权利的集中,无法体现“分裂到统一的趋势”,排除C;战国时期,分封制被破坏,周王室衰微,“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不符合史实,D错误。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达标测评试卷(一)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达标测评试卷(一)人民版选修1

第二单元达标测评试卷(一)(考试时间 100 分钟满分100分)本卷考查范围:专题三和专题四。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改革()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B.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C.解除了南朝的威胁 D.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2.下表中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A.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过程 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C.变鲜卑人为汉人 D.消灭了鲜卑陋习()5.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大影响是()A.减轻了农民的负担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巩固北魏的统治6.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哪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①整顿吏治②颁布均田法令③迁都洛阳④行汉制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7.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

云冈石窟建成于孝文帝迁都前,龙门石窟主要建成于孝文帝迁都后。

欣赏下面图片,对图片分析正确的是()①云冈石窟的造型类似北方少数民族,刚健可畏②龙门石窟类似中原少数民族,温和可亲③汉族先进文化在当时的民族文化交流中居于主导地位④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的融合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云冈石窟龙门石窟8.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具体措施有()①迁都洛阳②实行宗主督护制③尊儒崇经,兴办学校④改汉姓A.①②④ B.②④C.①③④ D.③④9.欣赏下列两幅图,左图为敦煌壁画中的北魏掌衡武士,右图为出土的北魏文官俑。

对这两幅图分析不正确的是()A.掌衡武士图的创作时间早于文官俑B.掌衡武士的衣饰适合马上活动C.文官俑融合了鲜卑与汉族的服饰,体现了民族融合D.武士骠悍,文官文弱,无法判断时间的早晚10.北魏官吏旧无俸禄,中央官吏按等级得到战争中获得的财物和劳动人口,地方官只要上交一定数量的租税和绢帛等实物。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卷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卷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卷一、选择题(50题,每小题1分,共50分)1、春秋时期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A、促使土地国有制转向私有B、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C、减轻了农民负担D、确立了封建制度2、春秋时期,管仲改革和鲁国实行“初税亩”的直接目的是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C、增加地主租税收入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3、商鞅变法中有利于培植封建小农经济的措施是A、相地而衰征B、奖励军功C、废除分封制D、奖励耕织4、商鞅变法得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①重农抑商②“燔诗书而明法令”③奖励军功④废除井田制⑤实行连坐法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⑤C、①②③⑤D、②④⑤5、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是A、普遍推行县制B、实行连坐法C、按军功受爵D、奖励耕战6、重农抑商的经济指导思想形成于A、秦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时期D、两汉时期7、(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战国策. 秦策一》)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A、没落贵族B、立功将士C、新兴地主D、富裕农民8、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未败”。

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秦孝公大力支持变法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C、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D、变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9、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理。

“的思想家是A、墨子B、李悝C、商鞅D、王安石10、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的实质是A、根据土地数量的多少收税B、按田质好坏征收赋税C、按公田数目向耕者收税D、逐步承认土地私有1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垦荒地的第一个高峰到来,其最大后果是A、加速井田制瓦解B、促进封建生产关系形成C、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D、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12、“相地而衰征” 和“初税亩”的直接作用是A、促进了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B、导致土地所有制发生重大变化C、加快了新兴封建制度的确立过程D、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13、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B、周王室的衰落C、诸侯争霸D、周朝统治腐朽14、《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1

"【名师一号】2015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单元检测新人教版选修1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郭沫若曾指出:“东周列国的社会制度变革到春秋末年时达到质变。

”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大国纷争,强国交替称霸B.周王室衰微,诸侯各自为政C.各国竞相变法,纷纷废旧立新D.铁器和牛耕推广,生产力发展解析“质变”指社会制度的变革。

春秋末年,各国通过变法,奴隶制日益瓦解,新的生产关系将要建立。

答案 C2.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的相同点是( )A.都代表地主阶级B.都废除了井田制C.都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D.都实现了富国强兵解析管仲改革是奴隶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并没有在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法家思想成为理论是在战国时期。

答案 D3.战国时期最早进行改革的是( )A.管仲改革B.魏文侯变法C.商鞅变法D.鲁国“初税亩”解析管仲改革和鲁国“初税亩”都发生在春秋时期,魏文侯变法是在公元前445年,商鞅变法是公元前356年。

答案 B4.战国时期,有一位历史人物曾经提出: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 ) A.奴隶主贵族B.商人C.新兴地主D.农民解析考查材料理解能力。

材料反映了反对世卿世禄、奖励军功的主张,直接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

答案 A5.下列改革中,含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是( )A.李悝改革B.商鞅变法C.管仲改革D.鲁国的初税亩解析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建立起封建土地私有制。

管仲改革和”初税亩“只是涉及产品分配制度的改革,并没有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答案 B6.我国完成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主要是通过( )A.兼并战争B.变法运动C.国家统一D.发展生产解析中国封建制的确立是在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各国纷纷进行了地主阶级的封建性改革,历经一百多年,最终完成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2020版历史人教版选修一作业:第二单元检测 含解析

2020版历史人教版选修一作业:第二单元检测 含解析

第二单元检测(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孙膑兵法》载:“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商君书》亦载:“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

当时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 )A.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B.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频繁C.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D.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词“社会根源”。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战胜而强立”成为战国时期历史的主线。

答案:B2“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一语应出自( )A.老子《道德经》B.《论语》C.李悝《法经》D.《孙膑兵法》解析:战国时期的法家强调法治的作用。

李悝是战国时期魏国的政治家,法家的代表人物,曾任魏文侯的国相,主持变法。

理不护亲,法不阿贵,亲疏贵贱,一视同仁,这是他在《法经》中提出的重要思想。

答案:C3史学家认为,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是一次重大变革,因为它的实质是( )A.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D.提高了奴隶的地位解析:鲁国实行“初税亩”“履亩而税”,这就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答案:A4“这部分人已经完全遗弃了儒家学说的老一套保守传统,他们是第一批认同新社会秩序的人。

他们认识到……只有统治者以及地位仅次于他的丞相,才是真正的起作用和负责任的人。

”材料中的“这部分人”指的是战国时代的( )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解析:战国时期,推崇君主的作用,强调君主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政治派别是法家。

答案:B5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与春秋时期各国改革的最本质不同在于( )A.出现的根本原因B.代表的阶级利益C.产生的社会影响D.改革的具体措施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本质”。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而春秋时期各国改革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测试试卷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测试试卷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测试试卷(时间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20小题,每题2.5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左传》记载,襄公4年(前569年),“土可贾(买)焉”,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土地可以买卖B、土地禁止买卖C、土地私有出现D、农业水平提高2.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够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④强调树立君主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4.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的思想家是()A、墨子B、李悝C、商鞅D、王安石5.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的实质是()A、根据土地数量的多少收税B、按田质好坏征收赋税C、按公田数目向耕者收税D、逐步承认土地私有6.《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A、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B、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7.商鞅变法前的秦国,总体面貌比较落后,但也有许多有利改革的条件,包括①国君权力较集中②国内旧势力较弱③法家学说易受君民认同④民风质朴而尚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8.县制取代分封制强化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A.县的统治区域比封国小 B.各县设有令和丞C.县丞和县尉分管民政和军事 D.由国君直接任免官员9.商鞅变法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主要是为了()A.革新中国婚姻制度 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打击旧贵族势力 D.发展农业生产10.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卷考查范围:专题三和专题四。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50分)
一、 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
1.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改革( )
A .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B .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
C .解除了南朝的威胁
D .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 2.下表中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
A .加速
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过程 B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 .变鲜
卑人为汉人
D .消灭了鲜卑陋习( )
5.北魏实行均
田制的最大影响是( )
A .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B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巩固北魏的统治 6.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哪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 ①整顿吏治 ②颁布均田法令 ③迁都洛阳 ④行汉制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④
7.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

云冈石窟建成于孝文帝迁都前,龙门石窟主要建成于孝文帝迁都后。

欣赏下面图片,对图片分
析正确
的是()
①云冈石窟的造型类似北方少数民族,刚健可畏②龙门石窟类似中原少数民族,温和可亲③汉族先进文化在当时的民族文化交流中居于主导地位④孝文
帝改革推动了民族的融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云冈石窟龙门石窟8.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具体措施有()
①迁都洛阳②实行宗主督护制③尊儒崇经,兴办学校④改汉姓
A.①②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③④
9.欣赏下列两幅图,左图为敦煌壁画中的北魏掌衡武士,右图为出土的北魏文官俑。

对这两幅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掌衡武士图的创作时间早于文官俑
B.掌衡武士的衣饰适合马上活动
C.文官俑融合了鲜卑与汉族的服饰,体现了民族融合
D.武士骠悍,文官文弱,无法判断时间的早晚
10.北魏官吏旧无俸禄,中央官吏按等级得到战争中获得的财物和劳动人口,地方官只要上交一定数量的租税和绢帛等实物。

这一制度造成的最重要的危害是()
A.吏治更加黑暗 B.贪污成风
C.威胁到北魏政权的稳定 D.影响到国家的财政收入
11.王安石变法中,为了解决北宋初期以来实行的“更戍法”带来的弊端的措施是()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设军器监
12.王安石变法所触及的主要矛盾是()
A.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B.封建国家与大地主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D.官僚地主与中小地主的矛盾
13.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和整顿太学,使学校成为()
A.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的地方 B.培养司法和执法人员的地方
C.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D.直接培养当官者的地方
18.“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有()
①以整顿吏治为中心②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③给北宋统治者带来了转机④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据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时,“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的积弱局面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的积贫局面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④使广大人民安居乐业,连年有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0.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相比,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为了维护封建制度 B.是否在统治危机的背景下进行
C.是否能从根本上挽救危机 D.是否在各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20.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措施主要是()
A.保甲法 B.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 D.改革科举制度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26题15分,第27题9分,第28题10分,第29题16分。


26.(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资治通鉴》
(3)材料三中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从材料中找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意图何在?
27.(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材料二:神瑞二年(415),又不熟,京畿之内,路有行馑。

······(冯太后、孝文帝)听民就丰,行者十五六。

······朕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

材料三:“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

若永居恒北,复值不好文之主,不免面墙耳。


材料四: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拔氏。

夫土德,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臣旧将自代(诠: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孝文帝为什么要将都城由平城迁往洛阳?(8分)(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意义。

(4分)
(3)材料四体现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措施?从材料中找出孝文帝进行这一改革的论据。

29.(16分)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第二单元达标测评试卷(一)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每小题2分,计50分)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26题15分,第27题9分,第28题10分,第29题16分。


26.(15分)
28.(10分)
(1)大地主,高利贷者。

(2分)
(2)封建国家。

(1分)
(3)站在大地主阶级立场。

(2分)
(4)地主阶级内部矛盾。

(2分)变法通过抑制大地主的暂时利益,既有利于农民和发展生产,也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巩固封建政权。

(3分)
29.(16分)
(1)相同点: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③性质不同:商鞅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