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苞橐吾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合集下载

橐吾属植物研究进展

橐吾属植物研究进展

黑龙江农业科学2021(4):130 135HeilongjiangAgriculturalScienceshttp://hljnykx.haasep.cnDOI:10.11942/j.issn1002 2767.2021.04.0130王蕾,张巍,张明月,等.橐吾属植物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21(4):130 135.橐吾属植物研究进展王 蕾1,张 巍2,张明月1,董 然1,韩东洋1,林 强1(1.吉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吉林长春130118;2.安图县园林管理中心,吉林延边133600)摘要:橐吾属植物资源分布广,化学活性物质多样,药理作用明显,营养和食疗价值较高。

为促进橐吾属植物的开发利用,本文针对近几年橐吾属植物的资源分布、形态学、遗传与鉴定、繁殖生物学、化学活性物质、药理作用及营养与食用价值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橐吾属;化学活性成分;药理作用;营养价值;研究与利用 橐吾属(犔犻犵狌犾犪狉犻犪)植物为菊科(Composi tae)千里光族多年生草本,东北地区多数种类集食用、药用、观赏等功能于一体。

橐吾属植物一般花期较长,花多为黄色,常作为园林湿地或林缘花境绿化以及花海中多功能植物材料[1],其中蹄叶橐吾(犔.犳犻狊犮犺犲狉犻)、狭苞橐吾(犔.犻狀狋犲狉犿犲犱犻犪)的根、茎可入药,常作为藏药、川药等民间草药使用,分别称为山紫菀和光紫菀。

该属植物富含倍半萜类、黄酮类、生物碱类等化学成分,药理上在抗炎抑菌、抗癌、抗肿瘤、保护胃黏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效[2],同时营养成分十分丰富,在保健品和医药领域有着广阔的开发利用价值。

本文全面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橐吾属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帮助。

收稿日期:2020 12 04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80201079NY)。

第一作者:王蕾(1996-),女,在读硕士,从事长白山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及观赏园艺研究。

三种菊科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三种菊科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三种菊科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本论文对三种民间常用的药用菊科植物资源:六棱菊属植物六棱菊[Laggera alata(D.Don)Sch.-Bip.ex Oliv.]、千里光属植物鸡足千里光(Senecio tsoongianus Ling)、橐吾属植物离舌橐吾[Ligulariaveitchiana(Hems1.)Greenm.]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

应用硅胶、反相硅胶(RP-18)、葡聚糖凝胶(LH-20)、大孔树脂等分离材料及多种分离技术,结合现代波谱分析、化学方法和X-ray单晶衍射分析等技术和手段从以上三种植物中共分离60个单体化合物并鉴定了其中50个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13个,另有两个首次以天然产物分得。

并对六棱菊植物中的部分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细胞毒活性筛选。

第一章六棱菊的化学成分及部分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研究六棱菊具有显著的抗菌消炎之功效,在民间俗称为臭灵丹。

在我国云南具有丰富的植物资源,极具开发价值。

F.Bohlmann等曾对产于非洲的六棱菊作过植化研究,生长于我国的同属植物齿翼六棱菊[Laggera pterodonta DC.Don Sch.-Bip.]也曾被国内多个科研小组研究过。

初步探明桉烷型倍半萜为该物种的代表性次生代谢产物。

但尚未见到有关生长于我国的六棱菊植物的化学成分的详细研究报道。

因此我们选择对产自云南的六棱菊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并对其中主要组分做了初步的细胞毒活性试验。

主要的实验结果有:一、从六棱菊中共分离了43个单体化合物并鉴定出38个化合物: 1.5β-羟基冬青酸(Ⅰ-1); 2.5β-羟基-4-表-冬青酸甲酯(Ⅰ-2); 3.5α-羟基冬青酸(Ⅰ-3); 4.8α-羟基冬青酸(Ⅰ-4); 5.六棱菊甙A(Ⅰ-5); 6.六棱菊甙B(Ⅰ-6);7.六棱菊甙C(Ⅰ-7); 8.六棱菊甙D(Ⅰ-8); 9.3-烯臭灵丹酸(Ⅰ-9);摘要lp一经基冬青酸(I一10);按烷一4(15),11(13卜二烯一12一酸(I一11);按烷一4,11(13卜二烯一12一酸(I一12);冬青酸(I一13);sa一经基一按烷一3,11(13关二烯一12一酸(I一14);sa一轻基按烷一4(15),11(13升二烯一12一酸(I一15);3一氧代按烷一4,11(13升二烯一12一酸(I一16);lp一轻基按烷一4(15),11(13关二烯一12一酸(I一17);sp一轻基按烷一4(15),11(13卜二烯一12一酸(I一15);按烷4(15),12(13}二烯一12,sp一内酷(I 一19);六棱菊贰E(I一20);2一氧代艾里莫芬烷一l(10),11(13)二烯一12一酸(I刁1);p一谷幽醇(I一2);豆留醇(I一3);豆当烷一4一烯一3p一醇(I一4);豆幽烷一5,25一二烯一3p一醇(I一5);豆幽烷一4一烯一3一酮(I一6);豆幽烷一4,22一二烯一3一酮(I一7);洋艾素(I一8);金腰带素B(I一9);木犀草素一3,3’,4‘一三甲醚(I一0);紫花牡荆素(I一l);棚皮素一,3‘一二甲醚(I一2);矢车菊素(I一3);3‘,4’,5一三经基一3,7一二甲氧基黄酮(I 弓4);5一轻基一3,3‘,4‘,7一四甲氧基黄酮(I一s);3,3‘,6一三甲氧基棚皮万寿菊素(I一6);2,5一二轻基肉桂酸(I一7);10一甲基三十三烷(I一38);︵O,.1J.且,.二l2l3l4l5l6l7l8l9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38郑群雄: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以上共计按烷型倍半菇19个,豆幽烷型化合物6个,黄酮醇类化合物9个。

狭头橐吾的功效与作用

狭头橐吾的功效与作用

狭头橐吾的功效与作用关于《狭头橐吾的功效与作用》,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方国家医药学的发展趋势给传统式中医学产生了一些困境。

但中医学還是有很多奇妙的地区,下边就而言说中药材狭头橐吾的作用与功效。

特异别称生产山紫菀特异来源于生产中药材基源:为菊科绿色植物窄头橐吾的根。

特异原形状生产窄头橐吾多年生长草本植物,高40-170cm,直徑4-6mm,有根头,其上着生大部分根须。

茎站立,上端被蛛絮状毛。

基生叶有长柄,达40cm,尖部稍抱茎;叶子心型或肾状戟形,长度宽10-20cm,顶端环形而有突显的尖口,边沿有细齿,尖部有很大而开燕尾服的齿,下脸色浅,双面没毛,有常状脉;中间叶渐小,有下边鞘状抱茎的细柄;上端叶渐变色为披针形或条型。

头状花序总状,长达90cm;头状花序大部分,直徑2-3cm;有长梗;苞叶披针形,花谢常松驰;总苞筒关,约长10Mm;总苞片5个,2层,顶端三角形;舌状花1-4个,舌全片环形,约长20Mm,淡黄色;管状花5-10个。

瘦果圆柱型,有纵沟,约长10Mm;冠毛污乳白色,约长6mm。

花、结果期8-12月。

特异环境要素遍布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生在海拔高度850-3100m的小山坡湿冷岩层边。

特异有机化学成分生产本产品根含10α-H-呋喃橐吾酮(10α-H-furano-ligularenone)和10β-H-呋喃橐吾酮(10β-H-furanoligularenone)。

及一新苯并呋喃化合物:5,6-二甲氧基-2-异pe基苯并呋喃(5,6-dimethoxy-2-isopropenylbenzofuran)。

特异茯苓功效生产味道微苦;辛;性温特异功效与作用生产清热解毒;祛毒;消结;有利排尿。

主乳痈;水肿;瘰疬;河豚鱼中毒了特异使用方法使用量生产口服:煎汤,30-60g。

外敷:适当,鲜狼把草捣敷。

特异摘抄生产《中华本草》坚信一开始对狭头橐吾不太清晰的盆友如今应当早已把握了狭头橐吾的有关专业知识。

窄头橐吾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窄头橐吾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p u d d g r c e t c a t e e p e so fBc- Ba a d p 3 o n s a al x r to h x rs i n o l2, x, 5 n i a n
[1 1]冯志博 , 王
省, 陈子琏. 胞凋亡调 控机制 的研究 进展 [ ] 细 J.
8. 5
r gnh dco otiadosf l oeit J . i enutn fpp s soc ngncy ] n it i i oa o s l o n i[
心肺病并肺 动脉 高 压 的干 预 作用 [ ] 实用 儿科 临床 杂 志 , J.
2o 1 ( )6 — 8 0 2,7 1 :6 6 .
[0 1]徐洪涛 。 李华强 . 高浓 度氧肺 损伤机 制研究进 展 [ ]实 用儿 J.
科临床杂志 , 0 , ( 2 : 8 1 0 . 2 3 1 1 )9 - 0 0 0 8 9
t acl[]Bo e hrao, 0 ,82 :2- 1 o l J .ihm Pam cl 046 ( )33 3 . m es c 2 3
H n S Ha Y C o H,ta . f cso lls l rt m— o g Y , m A, h i J e 1 Ef t fa y uf o e l u
维普资讯
¨




| !.



新 乡医学 院学报
Ju ao Xni g ei oee o 2 N . Jn 20 or lf i a d aC lg V 1 4 o1 a. 07 n x n M c l l . [ ] 杨万才 , 7 李
增强二烯丙基二硫化物诱导 C E N 2细胞凋亡 [] 中国临床药 J.

全缘橐吾根部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全缘橐吾根部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1017-1021,1027. DOI: 10. 7683 / xxyxyxb. 2016. 12. 001.
【基础研究】
欁欁氉
欁欁氉
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氉
全缘橐吾根部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周慧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贺 爽,宋 宇,秦文平,白素平
( 新乡医学院药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 School of Pharmacy,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3,Henan Province,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Ligularia mongolica roots. Meth-
摘要: 目的 研究全缘橐吾根部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方法 采用柱层析对全缘橐吾根部的提取物进行分 离提纯得到单体化合物,并用现代波谱方法( 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质谱) 确定其化合物结构; 用四甲基偶氮 唑盐比色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抗肿瘤活性评价。结果 从全缘橐吾根部提取物中分离得到 13 种化合物,经结 构鉴定分别为: 蜂斗菜内酯 A( 1) ; 8β-Hydroxyeremophil-7 ( 11) -ene-12,8α( 4β,6α) -diolide( 2) ; 8β-Hydroxyeremophil-7 ( 11) -ene-12,8β( 4β,6α-diolide ( 3) ; 8β-Methoxyeremophil-7 ( 11) -ene-12,8α ( 4β,6α) -diolide ( 4 ) ; 8β-Hydroeremophil-7 ( 11) -ene-12,8α( 14β,6α) -diolide( 5) ; 异蜂斗菜素( 6) ; 蜂斗菜素( 7) ; β-谷甾醇( 8) ; 豆甾醇( 9) ; 2α-羟基乌苏酸( 10) ; 齐墩果酸( 11) ; 正棕榈酸( 12) ; 对羟基苯甲醛( 13) 。其中倍半萜类化合物 1、2、4、5、6 对人肝癌 HepG2 细胞、人食管癌 Eca109 细胞均表现出较强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论 13 种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体外抗肿瘤活性较 强的化合物 1、2、4、5、6 有望成为天然抗肿瘤先导化合物。

橐吾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展望

橐吾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展望
年来从菊科橐吾属植物 中发现 的一 系列化合物 , 并对其药理活性进行介绍 。为该属植 物的进一 步研 究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 词 : 千里光族; 橐吾属;{ }醇类; ; 萜类 ; 黄酮类; 药理研究
St y o he Ch m ia ng e i n s f o h g a i a t ud n t e c lI r d e t r m t e Li ul ra Pl n
o d (4 ,B—hdoy —ee ohl ( 1 l e 3 )8 i yrxl rm pi一7 1 )一e n—l , (43 2 8 1 1 , 60 一 ile 3 ) 6 一hdoy一 ( 1 ee ohl 0 dod (5 ,1 yrxl 7 1 )一 rm p in一1 ,c— i 3 e 28t od (6 , 1, 1 一dhdoy 一7( 1 l e3 ) 6 8 i 3 3 iyr l x 1 )一e ~11, c —od n 2 8t l e 3 i
3 R=H, —OH B
4 R=H . —O H d
2 2 萜 类 .
2 2 I 倍 半 萜 ..
倍 半 萜 是 橐 吾 属 植 物 中具 有 特 性 的 一 类 化 合 物 , 种 类 其 相 对 较 多 。大 叶 橐 吾 中 发 现 的 倍 半 萜 主 要 有 : 里 莫 芬 型 艾 6 l d,5环 氧 一羟 基 一艾 里 莫 芬 一7 I )一烯 一8 l (1 ,2一内 酯 ( , 6) 7一乙酰 基 一I 3一羧 酸 一 ( )一烯 一降 一艾 晕莫 芬 烷 ( ) 艾 里 67 7 , 莫 芬 一 ( I 烯 一 ,5 7 I )一 6 1 B一内舀 ( ) 自8 。 施 树 云 利 用 各 种 色 谱 分 离 技 术 从 黑 紫 橐 再 的 乙 酸 乙酯 部

窄头橐吾化学成分的研究

窄头橐吾化学成分的研究

窄头橐吾化学成分的研究
窄头橐吾(现代科学称作Fraxinus mandshuricavar. japonica)原产于中国东北及日本,一般属于落叶树科,其叶子常见多分裂,叶片狭长且尖端,花期介于7月上旬至8月能期;幼果早期为绿色叶状,有脐点;成熟后主要为棕色的核果。

窄头橐吾具有益血行气,宣肺止咳,止血止痢,清热解毒,祛痰止咳,活血止痛等功效,为一种药用植物。

值得一提的是,窄头橐吾又称“拐棱”,具有极强的防护和抗氧化能力,通常用于食品添加剂,构成重要的天然功能性食品,珍贵的物种受到很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

窄头橐吾的有机化学成分也得到广泛的研究。

研究表明,窄头橐吾共组分为三类,分别是类酚类、类萜类和芳香族物质。

类酚类主要由丰富的真菌酚、类黄酮和过氧类构成,其中类黄酮包括五叶苷、苯二酚、咖啡碱和桑苷等。

类萜类以多萜类为主,如蒎萜、苯环戊烯和环化萜类等;而芳香族物质则以酚类、醛类为主,如酚醇、苯醛、糠醛等。

另外,窄头橐吾中还含有有机酸、氨基酸、咖啡因、木质素等成分,使得它具有药理活性。

综上所述,窄头橐吾的有机化学成分十分丰富,是多功能的药用植物。

它以类酚、类萜和芳香族物质为主,并含有有机酸、氨基酸、咖啡因、木质素等成分,正因此,它具有独特的化学组成,从而引起学者们对其研究的浓厚兴趣,值得更加深入的研究。

钩藤和蹄叶橐吾的化学成分研究的开题报告

钩藤和蹄叶橐吾的化学成分研究的开题报告

钩藤和蹄叶橐吾的化学成分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钩藤和蹄叶橐吾都是常见的中药材,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钩藤是一种藤本植物,其主要成分为萜类化合物和黄酮类物质等,具有抗炎、抗肿瘤等作用。

蹄叶橐吾是一种草本植物,其主要成分为龙葵碱、橐吾碱等,具有解热、镇痛、抗菌等作用。

但是目前对于这两种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因此本研究旨在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研究,为其进一步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内容1.钩藤的化学成分分析:以传统中药钩藤为对象,采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通过分离、鉴定和确定其化学成分及含量,为其进一步的药理学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撑。

2.蹄叶橐吾的化学成分分析:以传统中药蹄叶橐吾为对象,采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通过分离、鉴定和确定其化学成分及含量,为其进一步的药理学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撑。

3.比较分析:对钩藤和蹄叶橐吾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共同和独特的化学成分及作用机制。

三、研究意义1.为钩藤和蹄叶橐吾的药用价值提供研究基础:研究钩藤和蹄叶橐吾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有助于揭示其在中医中的应用原理和有效成分,为其应用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2.拓展中药材的应用领域:钩藤和蹄叶橐吾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对于人体健康具有多种保健和治疗作用,因此本研究有助于推广和拓展这两种中药材的应用领域。

3.为现代药物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研究钩藤和蹄叶橐吾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可以为新药物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有助于推进现代医药事业的发展。

四、研究方法1.样品提取:采用乙醇提取法进行样品提取,得到钩藤和蹄叶橐吾的总提取物。

2.色谱分离: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气相色谱(GC)对样品进行分离,并通过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荧光谱对分离出的化合物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

3.质谱分析:采用电喷雾质谱(ESI-MS)和飞行时间质谱(TOF-MS)等质谱技术,对分离出的化合物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

南川橐吾和藏药细叶小苦荬的化学成分研究的开题报告

南川橐吾和藏药细叶小苦荬的化学成分研究的开题报告

南川橐吾和藏药细叶小苦荬的化学成分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南川橐吾(Cistanche deserticola Ma)是一种生长在我国西部荒漠地区的植物,被传统中药学界广泛应用于滋补、壮阳、抗衰老等方面。

而藏药细叶小苦荬(Swertia przewalskii Maxim)则是一种生长在青藏高原的草本植物,其根茎和叶子等部位都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被用于治疗胃肠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疾病。

这两种植物都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对这两种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还比较有限,尤其是对其活性成分的深入探究。

因此,深入研究南川橐吾和藏药细叶小苦荬等中药植物的化学成分,探索其生物活性及药效物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各种方法,分离和鉴定南川橐吾和藏药细叶小苦荬等中药植物的化学成分,确定其结构和活性。

具体内容包括:1.通过超声波辅助提取、分离纯化等技术,提取得到南川橐吾和藏药细叶小苦荬的次级代谢产物。

2.利用质谱、核磁共振等技术对次级代谢产物进行鉴定,确定其结构和组成。

3.评估南川橐吾和藏药细叶小苦荬的抗氧化、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病毒等生物活性,探讨其活性成分及药效物质。

通过本研究,可以深入探究南川橐吾和藏药细叶小苦荬等中药植物的生物活性和药效物质,为进一步开展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取以下方法:1.样品制备:收集南川橐吾和藏药细叶小苦荬等中草药的植物样品,进行初步处理,去除杂质、污染等,然后进行短时超声波提取法或其他辅助提取法制备样品。

2.组分分离与提纯:通过多种方法,包括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草药样品进行组分分离和提纯。

3.化学成分鉴定:通过核磁共振、质谱等现代分析技术,鉴定草药样品中化学成分的结构和组成。

4.生物活性评价:针对南川橐吾和藏药细叶小苦荬等草药样品的药用功能,对其进行生物活性评价,包括抗氧化、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病毒等多方面的研究,并确定其主要活性成分。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申请人:李一二(同等学力格式)研究生: 李某某(全日制研究生格式)指导教师:张某某摘要背景目的利用现代提取分离技术,提取分离窄头橐吾(Ligularia stenocephala (Maxim) Matsum. et Koidz)中各种化学成分,并利用现代波谱技术及化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有选择性地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生物活性试验,通过对分布河南的窄头橐吾的化学成分的研究,搞清楚这些植物中主要所含的化学成分,进一步研究这类植物的药理作用,特别是他们的抗癌、抗菌作用机制,为筛选出高效低毒的抗肿瘤天然药物奠定基础。

方法1. 药材采集及鉴定窄头橐吾(Ligularia stenocephala(Maxim) Matsum. et Koidz)采集于河南省信阳,经河南省农业大学植物分类学专家朱长山教授进行鉴定。

取其根部,阴干并粉碎待用。

2. 提取浸膏将干燥并已粉碎的药材根部用石油醚/ 乙醚/ 甲醇1:1:1的混合溶剂在室温下浸泡提取4次,每次7天,浸提液减压浓缩为浸膏。

3. 化学成分分离将浸膏拌100~200目硅胶,经硅胶柱(200~300目硅胶,湿法上柱) 层析, 以石油醚/ 乙酸乙酯(40:1, 30:1, 25:1, 20:1, 15:1, 10:1, 5:1, 3:1, 2:1, 1:1, 0:1)为洗脱剂梯度洗脱,根据薄层层析(TLC)检测,将柱层析收集物分为11部分。

对各个部分经反复柱层析(CC)、薄层制备层析(PTLC)、高效液相或重结晶等手段分离提纯,获得单体化合物。

4. 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利用现代波谱方法(1H NMR, 1H-1H NOESY, NOE, HMQC, HMBC, EI-MS, FAB-MS, HR-MS, UV, IR)对各个化合物进行鉴定,确定其化学结构。

结果1. 从石油醚/ 乙醚/ 甲醇(1:1:1) 的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5个化合物,其中2个化合物(ZH1和ZH2) 为新化合物。

三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三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三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我国药用植物资源丰富,传承几千年的中医药对天然药物的研发更是具有启发性作用。

因此选取民间具有良好用药基础同时药理学初筛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药用植物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活性成分研究,是发现新型抗肿瘤药物的有效途径。

本文选取萜类成分丰富、药理学初筛具有抗肿瘤活性的三种药用植物蔷薇科萎陵菜属翻白草(Potentilla discolor Bunge)、菊科橐吾属藏橐吾(Ligularia rumicifolia)、大戟科巴豆属鸡骨香(Croton crassifolius Geisel)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冷浸、加热回流及超临界CO<sub>2</sub>流体萃取等方式对这三种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随后经过分析、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从中共获取结构类型丰富多样的化合物76个,发现新的萜类化合物6个,并有33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这三种植物中发现。

从翻白草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0个化合物,可归类为三萜类、甾体类、黄酮类、鞣质类以及酚酸类。

得到的3个新化合物(F-1、F-2、F-3)全部为C-14位连有羧基的羽扇豆烷型三萜,在天然产物中比较少见,还有6个化合物为首次从翻白草中分离得到。

出于对翻白草药用植物活性物质作用基础全面了解的需要,本文利用超临界CO<sub>2</sub>流体萃取技术从翻白草地下部分提取获得植物精油,并从中鉴定出29种化合物,占全部精油的90.27%。

从藏橐吾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包括萜类、甾体、黄酮、苷类以及酚酸等类型在内的24个单体化合物。

Z-1和Z-2为新的单萜类化合物,其余化合物在该物种中全部为首次发现。

从鸡骨香根的超临界CO<sub>2</sub>流体(甲醇为夹带剂)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2个化合物,化合物类型包括萜类、甾体、吡喃酮类。

J-1为新的克罗烷型二萜,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的化合物有5个。

橐吾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综述1

橐吾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综述1

橐吾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皇甫玉飞高晓航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药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00摘要橐吾属植物分布广泛,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国内外学者对橐吾属植物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发现橐吾属植物含有三萜类、倍半萜类、苯丙酯类、挥发油、丙烯酸类、生物碱类等化学成分,在抗肿瘤、消炎、镇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综述了近些年来关于橐吾属的分布、性状及显微特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橐吾属;分布;性状及显微特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我国橐吾属植物有100种,广泛分布于西南部至东北部,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收载有28种及数个变种的检索表,东北约11种。

主要化学成分有倍半萜类、苯丙酯类、生物碱类、三萜类、丙烯酸类、挥发油等。

主要有清热解毒、活血止血、消肿止痛、化腐生肌、止咳祛痰、利尿利胆的功效。

蹄叶橐吾的根及根茎名山紫苑入药有本草依据及相当长的历史。

国内外的学者对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将有关研究工作综述如下(一)分布[1]种类分布蹄叶橐吾(马蹄叶、圆叶菜、大叶毛、肾叶橐吾、紫苑、小荷叶、马蹄当归)分布于东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四川等地。

生于林下草地、灌木林间,多见于海拔500米以上的山顶或山沟旁阴湿草地。

西伯利亚橐吾(橐吾、北橐吾、葫芦七)分布于我国北部及东北部。

生湿草地及河边灌丛。

狭苞橐吾(华橐吾)广布于我国东北部、北部、西北部、西部、中部和东部。

生山坡、林缘、沟边及路边。

全苞橐吾(合苞橐吾)分布于东北地区。

生于山坡草地,稀疏的榨林下,灌丛间的湿地。

全缘橐吾分布于东北地区,内蒙古,河北等地。

生于草原湿地、干草甸子及山坡灌丛间。

款冬叶橐吾(活血莲、荷叶三七、铁铜盘、奋斗荷叶、大吴风草、铁东苋、橐吾、独角莲、冬苋莲、血三七、芋头七、观音莲、大马蹄、八角乌)分布于我国东南部各省,多见栽培。

生于山间溪谷、石崖等处。

大叶橐吾化学成分的研究

大叶橐吾化学成分的研究

大叶橐吾化学成分的研究大叶橐吾化学成分的研究植物是自然界中的重要成分,其具有丰富的化学成分。

大叶橐吾(学名:Tinosporea montana)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植物,被广泛应用于民间传统的健康保健和疾病治疗。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大叶橐吾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广泛研究,发现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本文将介绍大叶橐吾的化学成分及其相关的研究进展。

大叶橐吾属于千屈菜科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山区。

在传统中草药中,大叶橐吾被广泛应用于风湿病、腰腿痛、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

对于大叶橐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根茎部分。

研究表明,大叶橐吾根茎主要含有生物碱、黄酮类、多糖、鞣质等多种成分。

首先,生物碱是大叶橐吾的重要成分之一。

科学家们通过色谱、质谱等技术手段分离鉴定出多种生物碱物质,如巴马古碱、喜楼血碱等。

研究表明,这些生物碱具有抗炎、镇痛、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

其中,巴马古碱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可用于治疗风湿病等疼痛性疾病。

其次,黄酮类化合物也是大叶橐吾的重要成分之一。

研究发现,大叶橐吾中含有多种黄酮类物质,如大叶橐吾黄酮、异山橐吾黄酮等。

这些黄酮类物质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并具有降低血脂、抗肿瘤、抗衰老等多种生物活性。

因此,大叶橐吾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和抗肿瘤药物。

此外,大叶橐吾中还含有多糖、鞣质等成分。

多糖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

研究发现,大叶橐吾中的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血糖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

鞣质则具有收敛、止血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出血性疾病。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大叶橐吾化学成分的研究也在持续深入。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发现了更多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

同时,还有许多研究致力于研究大叶橐吾的药效、药理等方面。

大叶橐吾的化学成分研究不仅为其在中草药领域的合理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开发新的药物和保健品提供了借鉴。

总结起来,大叶橐吾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草药植物,其根茎部分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生物碱、黄酮类、多糖、鞣质等。

中药学_狭头橐吾_药材详解课件模板

中药学_狭头橐吾_药材详解课件模板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除去茎叶, 洗净,晒干。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狭头橐吾
原始形态:
窄头橐吾 多年生草本,高40-170cm,直 径4-6mm,有根头,其上着生多数须根。 茎直立,上部被蛛丝状毛。基生叶有长柄, 达40cm,基部稍抱茎;叶片心形或肾状戟 形,长和宽10-20cm,先端圆形而有突出 的尖头,边缘有细齿,基部有较大而开燕 尾服的齿,下面色浅,两面无毛,有常状 脉;
性味: 味苦;辛;性平。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狭头橐吾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散结;利尿。主乳痈;水肿; 瘰疬;河豚鱼中毒。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狭头橐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吾
原始形态: 纵沟,长约10mm;冠毛污白色,长约6mm。 花、果期8-12月。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狭头橐吾
生态环境: 生于海拔850-3100m的山坡潮湿岩石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北、山西、山东、江 苏、浙江、台湾、河南、湖北、四川、云 南、西藏等地。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狭头橐吾
狭头橐吾 中医药用价值
详解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狭头橐吾>>>
名称:狭头橐吾 别名:山紫菀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狭头橐吾
引自:《中华本草》。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狭头橐吾
药材基源: 为菊科植物窄头橐吾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gularia stenocephala (Maxim.) Matsum.et Koidz. [Senecio stenocephalus Maxim.]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狭头橐吾
原始形态:
中部叶渐小,有下部鞘状抱茎的短柄;上 部叶渐变为披针形或条形。花序总状,长 达90cm;头状花序多数,直径2-3cm;有 长梗;苞叶披针形,花后常下垂;总苞筒 关,长约10mm;总苞片5个,2层,先端三 角形;舌状花1-4个,舌片长圆形,长约 20mm,黄色;管状花5-10个。瘦果圆柱形, 有

橐吾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展望

橐吾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展望

橐吾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展望田苗;王秀茹;李国利;李娜【期刊名称】《广州化工》【年(卷),期】2011(039)015【摘要】In recent years,natural medicine workers isolated a lot of natural compounds from Ligularia plant,which had significant new structures and physiological pounds discovered from Ligularia genus of the Compositae family were reviewed,and the ph%近年来,天然药物工作者从橐吾属植物中分离出很多结构新颖而又有显著生理活性的天然化合物。

本文综述了近些年来从菊科橐吾属植物中发现的一系列化合物,并对其药理活性进行介绍。

为该属植物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总页数】6页(P37-42)【作者】田苗;王秀茹;李国利;李娜【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兰州交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兰州交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兰州交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18【相关文献】1.两种橐吾属植物叶片比较解剖学研究 [J], 于婷;刁吴炜;张友民2.长白山2种橐吾属植物乙醇提取物抗肿瘤作用研究 [J], 朱梅;孙海明;任桂红;赵桂云;董然;刘洪章3.橐吾属植物研究与应用 [J], 田璧瑞;马林喜;费良丹;向碧云;彭耀;郭萌;王俊丽4.橐吾属植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J], 王君;皇甫玉飞;高晓航5.橐吾属植物研究进展 [J], 王蕾;张巍;张明月;董然;韩东洋;林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黄橐吾的化学成分研究

大黄橐吾的化学成分研究
化合物 Ⅰ 黄色粉末 (甲醇) ,mp 195~196 ℃。 ESI2MS m/ z : 179 [ M - 1 ] - , 135 , 107 ;1H2NMR (CD3OD ) 数 据 见 表 1 。以 上 数 据 与 咖 啡 酸 的 SADTLER 标准谱图[9]基本一致 ,故推断该化合物为 咖啡酸 。
NMR ,13C2NMR ( C5D5N) 波谱数据见表 1 。参考文献 确定其为胡萝卜苷 。
[ 11 ] ,推断该化合物为二十二烷基2反式2阿魏酸酯 [ 参考文献 ]
[ ( E) 2docosyl 32methoxy242hydroxyferulate ] 。 化合物 Ⅳ 无色针晶 (石油醚2丙酮) ,mp 177~
Chem Res Chinese U , 1999 ,15 (1) :701
(3215) ,C8 (3918) , C9 (4619) , C10 (3711) , C11 (2317) , C12 ( 12115) , C13 ( 14513) , C14 ( 4119) , C15 ( 2814) , C16 (2612) ,C17 (3313) ,C18 (4715) ,C19 (4618) ,C20 (3111) , C21 ( 3417 ) , C22 ( 3617 ) , C23 ( 2615 ) , C24 ( 2115 ) , C26
[1 ] 林 钅容 ,刘尚武 1 中国植物志 1 第七十七卷 1 第二分册 1 北 京 :科学出版社 ,1989141
[2 ] 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 1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1 第四册 1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515791
[ 3 ] Gao K, Jia Z J , Wang W S1 Five coniferyl alcohol derivatives from Ligularia duciformis1 Chem Res Chinese U , 1997 ,13 (4) :3821

山西狭苞橐吾化学成分研究

山西狭苞橐吾化学成分研究

山西狭苞橐吾化学成分研究薛慧清;马雪梅;魏小宁;武水仙;汪汉卿【期刊名称】《中国中药杂志》【年(卷),期】2007(32)11【摘要】目的:研究产自山西的狭苞橐吾Ligularia intermedia的化学成分。

方法:用硅胶柱色谱(CC)、制备薄层色谱(PTLC)、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经现代波谱技术:红外、质谱、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

结果: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8β-hydroxyeremophil-7(11)-ene-12,8α(4β,6α)-diolide(1),8β-methoxyeremophil-7(11)-ene-12,8α(4β,6α)-diolide(2),蜂斗菜素(petasin,3)。

异蜂斗菜素(isopetasin,4),liguhodgsonal(S),ligudentatol(6),ligujapone(7)。

羽扇豆醇(lupeol,8)和羽扇豆醇棕榈酸酯(lupeol palmitate,9)。

结论:其中化合物2,3,4,6,7,9为首次从狭苞橐吾中获得。

【总页数】4页(P1044-1047)【关键词】狭苞橐吾;化学成分;倍半萜【作者】薛慧清;马雪梅;魏小宁;武水仙;汪汉卿【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OSSO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4.1【相关文献】1.狭苞橐吾化学成分研究 [J], 俞云贞;郑彩云2.黑苞橐吾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J], 涂永勤;杨荣平;朱华李;王宾豪;彭腾3.长白山狭苞橐吾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 [J], 朱梅;李跃;王珊;任桂红;刘宝岩;赵桂云4.狭苞橐吾内酯A的2DNMR研究 [J], 陈宏明;蔡孟深;贾忠建5.狭苞橐吾化学成分的研究 [J], 张勉;王峥涛;赵显国;徐国钧;李建新;难波恒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蹄叶橐吾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蹄叶橐吾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蹄叶橐吾根的化学成分研究邓美彩;焦威;董玮玮;鲁润华【期刊名称】《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09(021)005【摘要】从蹄叶橐吾(Ligularia fischeri)的根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等方法鉴定为2-hydroxplatyphyllide(1),liguhodgsonal(2),ligujapone(3),6'-亚油酰基-β-胡萝卜苷(4),Lupeol(5),6,7-二羟基香豆素(6),β-谷甾醇(7),胡萝卜苷(8),(2S,3S,4R,12E)-N-[2'-(R)-羟基二十二碳酰基]-1,3,4-三羟基-2-氨基-二十碳-12-烯(9),单硬脂酸甘油酯(10),α-羟基二十四烷酸(11),1,3-二棕榈酸甘油酯(12),二十七烷醇(13).其中化合物1~6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Thirteen known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95% ethanolic extract of roots of Ligularia fischeri.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ied as 2-hydroxplatyphyllide (1) , liguhodgsonal ( 2), ligujapone ( 3) , 6 '-linoleic-β-daucosterol(4) ,lupeol(5) ,6,7-dihydroxy-coumarin(6), β-sitosterol ( 7), daucosterol (8), (2S,3S,4K, 12E)-N-[2'-( R)-hydroxydocosanoate]-1,3,4-trihydroxy-2-amino-eicosanoate-12-ene ( 9) , monostearin (10), α-hydroxy-lignoceric acid (11) ,1,3-dipalmitin(12) ,hepta-cosanol(13). Among them, 1-6 were isolated from the roots of Ligularia fischeri for the first time.【总页数】4页(P776-778,836)【作者】邓美彩;焦威;董玮玮;鲁润华【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6.91;R284.1【相关文献】1.壳聚糖精制蹄叶橐吾叶多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J], 尤婷婷;姜燕;于润美;张海悦;周玲君2.蹄叶橐吾和窄头橐吾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J], 陆艇;卢婷;宋云惠3.河南蹄叶橐吾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J], 李俊平;王彩芳;刘婷;张雁冰;刘延泽;张振中4.蹄叶橐吾和窄头橐吾的种子繁殖技术研究 [J], 陆艇;卢婷;宋云惠5.蹄叶橐吾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之研究进展 [J], 杜娟;李彦舫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窄头橐吾抗癌活性成分的研究

窄头橐吾抗癌活性成分的研究

窄头橐吾抗癌活性成分的研究闫福林;闫琰;吴宏伟;杨丽娟;詹合琴;杨洁【期刊名称】《新乡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06(23)3【摘要】目的研究窄头橐吾的抗癌活性成分.方法采用柱层析(CC)对窄头橐吾根部的提取物进行分离提纯,并利用现代波谱方法(1H-NMR,13CNMR, HMBC, MS, IR)分析鉴定,确定其化合物的结构,用SRB方法,对从植物中分离而得的化合物进行抗癌活性实验.结果从该植物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出3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2, 2-二甲基-4-(5, 6-二甲氧基-2-苯并呋喃基)-4-戊烯酸(2, 4-二甲氧基-5-醛基)苯酯(化合物1),1β,6α-二羟基-4(15)-桉叶烯(化合物2),2-异丙烯基-5-乙酰基-6-羟基苯并呋喃(化合物3),其中化合物1和3具有较好的抗癌活性.结论化合物1~3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而得,化合物1和3可能为潜在的抗癌药物.【总页数】3页(P220-222)【作者】闫福林;闫琰;吴宏伟;杨丽娟;詹合琴;杨洁【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药学院,河南,新乡,453003;华中科技大学药学院,湖北,武汉,430030;新乡医学院化学教研室,河南,新乡,453003;新乡医学院药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新乡医学院药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新乡医学院化学教研室,河南,新乡,453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蹄叶橐吾和窄头橐吾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J], 陆艇;卢婷;宋云惠2.窄头橐吾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J], 卢光洲;闫福林;李卫林3.窄头橐吾化学成分的研究 [J], 杨振华;刘振岭;闫琰;郝永兵4.中国橐吾属(菊科-千里光族)的分类学研究(三):芥形橐吾、岷县橐吾和半裂橐吾的名实订正 [J], 任琛;杨亲二5.蹄叶橐吾和窄头橐吾的种子繁殖技术研究 [J], 陆艇;卢婷;宋云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狭苞橐吾离体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

狭苞橐吾离体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

狭苞橐吾离体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
耿兆鹏;张荣荣;刘悦;王敏娟;王俊丽
【期刊名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23(32)1
【摘要】为了建立简单、高效的狭苞橐吾组织培养再生体系,本研究以狭苞橐吾的子叶作为外植体,探究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狭苞橐吾离体组织培养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6-BA与2,4-D组合均能诱导狭苞橐吾子叶产生愈伤组织。

当2,4-D浓度为3.0 mg/L、6-BA浓度为1.0、2.0、4.0 mg/L时,愈伤组织诱导率较高,诱导率均在90%以上。

适宜诱导不定芽的培养基为MS+6-BA 2.0 mg/L+NAA 1.0 mg/L,诱导率为48.00%。

在MS+TDZ 1.0
mg/L+NAA 2.0 mg/L培养基中,丛芽的诱导效果较好,诱导率为98.67%。

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IAA 0.5 mg/L,其生根率为95.56%,平均生根条数为9.36条,平均长度约为10.48 cm。

【总页数】9页(P27-35)
【作者】耿兆鹏;张荣荣;刘悦;王敏娟;王俊丽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5
【相关文献】
1.长白山复序橐吾和狭苞橐吾花的脂溶性成分分析
2.狭苞橐吾化学成分研究
3.长白山狭苞橐吾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
4.山西狭苞橐吾化学成分研究
5.狭苞橐吾化学成分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3月第40卷第5期Vol.40,No.5March ,2015·化学·狭苞橐吾根的化学成分研究李树立1*,张香美1,刘玉衡2,郝秋娟1,李娜1,张瑞平1(1.河北经贸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61;2.河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7)[摘要]利用各种色谱分离技术,从狭苞橐吾Ligularia intermedia 根的7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数据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8α-hydroxy-6β-methoxy-1-oxoeremophila-7(11),9(10)-diene-12,8-olide (1),蜂斗菜素(2),咖啡酸(3),正二十七烷醇(4),β-谷甾醇(5)和β-胡萝卜苷(6)。

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

[关键词]橐吾属;狭苞橐吾;倍半萜[收稿日期]2014-11-11[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0237101D )[通信作者]*李树立,硕士,副教授,Tel :(0311)87655680,E-mail :lishuli6318@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roots of Ligularia intermediaLI Shu-li 1*,ZHANG Xiang-mei 1,LIU Yu-heng 2,HAO Qiu-juan 1,LI Na 1,ZHANG Rui-ping 1(1.College of Biolo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ebei Economy and Trade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61,China ;2.Basic Medical College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17,China )[Abstract ]A new sesquiterpenoid ,8α-hydroxy-6β-methoxy-1-oxoeremophila-7(11),9(10)-diene-12,8-olide (1)and five known compounds ,petasin (2),caffeic acid (3),hepta-cosanol (4),β-sitosterol (5)and β-daucosterol (6)have been isolated from the roots of Ligularia intermedia .The compounds were isolatedby column chromatography on silica gel and Sephadex LH-20,and identifiedbase-donspectral analyses (MS ,1H-NMR,13C-NMR)[Key words ]Ligularia ;Ligularia intermedia ;Sesquiterpenoiddoi :10.4268/cjcmm20150521狭苞橐吾Ligularia intermedia Nakai 为菊科橐吾属植物,产于云南西北和东北部、四川、贵州、湖北、湖南、河南、甘肃、陕西、华北及东北等地[1]。

橐吾属植物含有各种丰富的化学成分,在抗肿瘤、消炎、镇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狭苞橐吾为其中的一种,该植物为多年生草本,其根及根茎在民间作为山紫苑长期入药,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咳嗽、肺结核及溃疡等症[2]。

课题组前期从狭苞橐吾地上部分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其中有1个倍半萜为新化合物[3]。

为继续深入研究和开发狭苞橐吾植物资源,课题组又对狭苞橐吾的根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

从狭苞橐吾的根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利用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数据并结合文献对比,将化合物确定为8α-hydroxy-6β-methoxy-1-oxoeremophila-7(11),9(10)-diene-12,8-olide (1),蜂斗菜素(2),咖啡酸(3),正二十七烷醇(4),β-谷甾醇(5)和β-胡萝卜苷(6)。

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

1材料BT224S 电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仪器系统有限公司,北京);X-6显微熔点仪(北京泰克仪器有限公司,北京);Agilent-1100-LC /MSD-Trap (美国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Bruker APEX 质谱仪(瑞士布鲁克公司);Bruker-VERTEX 70FT-IR红外光谱仪;Bruk-·498·李树立等:狭苞橐吾根的化学成分研究er AV600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瑞士布鲁克公司)。

薄层色谱硅胶GF254与柱色谱硅胶(200300目)(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Sephadex LH-20(Pharmacia)。

其余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狭苞橐吾根于2011年8月采自河北省小五台山。

2提取与分离狭苞橐吾药材0.4kg,75%乙醇浸提,每次浸泡提取1周,提取3次。

提取液回收乙醇,得浸膏24.3g。

所得浸膏用硅胶柱色谱分离,以石油醚-乙酸乙酯(15ʒ1 0ʒ1)洗脱。

石油醚-乙酸乙酯(10ʒ1)洗脱部分TLC检测合并,以石油醚-丙酮(8ʒ1)洗脱,得到化合物4(23.7mg)和化合物5(19.5mg)。

石油醚-乙酸乙酯(8ʒ1)洗脱部分TLC检测合并,以石油醚-丙酮(10ʒ1)洗脱,得到化合物2(13.1mg)。

石油醚-乙酸乙酯(5ʒ1)洗脱部分点板后合并,以石油醚-丙酮(10ʒ1)洗脱,得到化合物1(1.7mg)。

石油醚-乙酸乙酯(2ʒ1)部分经过Seph-adex LH-20反复柱层析,得到化合物3(5.1mg)。

石油醚-乙酸乙酯(1ʒ1)洗脱部分点板后合并,以氯仿-甲醇(7ʒ1)洗脱,得到化合物6(13.2mg)。

3结构鉴定化合物1无色油状。

[α]20D-75.5(c0.21,CHCl3)。

HR-ESI-MS m/z293.1375[M+H]+(计算值为293.1389),分子式为C16H20O5,不饱和度为7。

1H-NMR显示化合物有4个甲基信号:δH0.77(3H,d,J=6.2Hz,H-14),1.01(3H,s,H-15),1.98(3H,s,H-13),δH 3.38(3H,s,OCH3);1个三取代双键质子信号δH6.65(1H,s,H-9);1个连氧碳上的质子信号δH4.12(1H,d,J=1.2Hz,H-6)。

13C-NMR给出16个碳原子信号峰,包括4个甲基信号峰δC9.0(C-13),14.4(C-14),18.5(C-15),δC 58.2(OCH3);1个三取代双键信号:δC125.4(C-9),147.6(C-10);2个连氧碳原子信号δC78.9(C-6),100.5(C-8);1个酮羰基信号δC201.5(C-1)以及1个酯羰基信号δC170.2(C-12),以上信号推测该化合物为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化合物。

1H-1H COSY谱显示H-3与H-2,H-4有相关,提示该化合物1位有酮羰基。

化合物波谱数据与文献[4]中报导的化合物6β,8α-dihydroxy-1-oxoeremophila-7(11),9(10)-diene-12,8-olide数据极其相似,所不同的是,化合物1在6位连有甲氧基而不是连有羟基。

HMBC谱中,H-6与C-4(δC 33.1),C-5(δC49.3),C-7(δC153.4),C-11(δC131.1)和OCH3(δC58.2)有远程相关,证实甲氧基连在C-6位;H-9与C-1,C-10,C-5,C-8有远程相关,证实双键位于9位和10位。

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化合物Me-14与Me-15均在一侧,为β构型。

根据文献[5]报道,化合物1的15位质子信号相对于14位质子信号而言,其氢谱化学位移处于低场,因此化合物1的内酯环应该为8β(12)型,8位羟基为α构型。

此外,根据文献[6]的报道,在化合物内酯环为8β(12)构型情况下,当6位质子为α构型时,H-6与Me-13之间的偶合常数会在1.2 1.5。

化合物1的H-6与Me-13的偶合常数为1.2Hz,判定6位质子为α构型,所连接甲氧基为β构型。

结合NOE差谱:照射H-6,发现H-4有增益,表明H-6与H-4在同一侧均为α构型。

至此,化合物1的相对构型确定,是新的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化合物,命名为8α-hydroxy-6β-methoxy-1-oxoeremophila-7(11),9(10)-diene-12,8-olide(图1)。

图1化合物1的结构式Fig.1Structure of compound11H-NMR(CDCl3,600MHz)δ:0.77(3H,d,J=6.2Hz,H-14),1.01(3H,s,H-15),1.66(1H,m,H-3b),1.83(1H,m,H-3a),1.98(3H,s,H-13),2.41(1H,m,H-2b),2.51(1H,m,H-4),2.64(1H,m,H-2a),3.38(3H,s,OCH3),4.12(1H,d,J=1.2Hz,H-6),6.65(1H,s,H-9);13C-NMR(CDCl3,150MHz)δ:201.5(C-1),40.1(C-2),27.7(C-3),33.1(C-4),49.3(C-5),78.9(C-6),153.4(C-7),100.5(C-8),125.4(C-9),147.6(C-10),131.1(C-11),170.2(C-12),9.0(C-13),14.4(C-14),18.5(C-15),58.2(OCH3)。

化合物2无色晶体(氯仿),mp72 73ħ。

1H-NMR(CDCl3,600MHz)δ:1.01(3H,d,J=6.9Hz,H-15),1.27(3H,s,H-14),1.80(3H,s,H-13),·598·2015年3月第40卷第5期Vol.40,No.5March,20151.94(3H,s,H-5'),2.01(3H,d,J=6.4Hz,H-4'),3.15(1H,dd,J=12.8,4.6Hz,H-7),4.96(1H,m,H-3),5.80(1H,d,J=1.7Hz,H-9),6.12(1H,m,H-3')。

13C-NMR(CDCl3,150MHz)δ:29.9(C-1),31.6(C-2),72.8(C-3),47.2(C-4),40.3(C-5),41.5(C-6),50.3(C-7),198.3(C-8),124.5(C-9),166.6(C-10),143.1(C-11),114.5(C-12),20.1(C-13),17.0(C-14),10.5(C-15);-OAng:167.6,138.1,127.9,20.7,1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