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 复习 教案
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08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教学案《文化生活》第六课射阳中学顾建龙一、课程标准学习要求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古代中华文化发展的辉煌历程:(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A、文字:(文字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B、史书典籍:2、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1)内涵:(2)意义:探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1)文学艺术:A、文学艺术的独特作用:B、我国文学艺术的特点:(2)科学技术:A、科学技术的地位:B、科学技术的特点:2、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中华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的原因:3、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1)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是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2)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A、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又有各自的特性。
B、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文化。
C、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感和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
三、知识结构图解:1(1(2)从内涵上看: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个基本特征:从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方面看出。
2、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虽历经磨难,却从未中断,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其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中的积极成份。
包容性的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文化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同时,这种包容性,这种与外域文化的交流,也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五、典型题解题分析:考点11、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来的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④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与其他的古老文明相比,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始终显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这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最好见证,故选①。
高中文学文化生活全套教案
高中文学文化生活全套教案第一课:文学基本概念
- 了解什么是文学
- 掌握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风格
- 分析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的特点
第二课:中国文学发展史
- 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 理解不同朝代文学的风格特点
- 研究唐诗宋词元曲等经典作品
第三课:文学与生活
- 探究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 理解文学作品对情感、人生态度的影响
- 研究如何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
第四课:文化的多元性与文学
- 了解文化的多元性
- 理解文化在文学中的体现
- 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第五课:文学批评与鉴赏
- 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
- 研究如何进行文学作品的鉴赏
- 理解不同批评家的文学观点和方法
第六课:现代文学与文化生活
- 了解现代文学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 掌握现代文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
- 分析现代文学作品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反映总结
本教案通过全面深入地介绍了文学、文化、生活的关系以及文学发展史等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文化生活导学案
文化生活导学案文化生活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塑造了我们的个性和思想。
文化生活可以包括文学、艺术、音乐、电影、舞蹈等方方面面。
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我们不仅可以获得乐趣,还能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情感,提升品位。
一、文学文学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反映社会、揭示人性、传递情感。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是开阔眼界、提高素养的有效途径。
比如《红楼梦》、《三国演义》、《傲慢与偏见》等世界文学名著,都值得我们品味和反复品读。
此外,还可以通过参加文学沙龙、文学讲座、文学赏析活动,与他人交流感悟,一同悦享文学之美。
二、艺术艺术是审美的源泉,它包括绘画、雕塑、书法、摄影等形式。
欣赏艺术作品可以让人心灵得到净化,情绪得到宣泄。
去博物馆、画廊、艺术展览会,体验艺术碰撞带来的震撼和感动。
也可以尝试自己动手创作,释放内心的情感和想象力。
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追求。
三、音乐音乐是一种跨越国界、语言、种族的共同语言,它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古典音乐、流行音乐,还是民族音乐,都有着不同的魅力和特点。
参加音乐会、音乐节、音乐培训班,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培养音乐性格和审美情趣。
也可以平时多听音乐、唱歌、弹奏乐器,享受音乐带来的愉悦和激动。
四、电影电影是一种视听艺术,它融合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多种元素。
看电影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积极参与电影节、电影分享会、电影论坛等活动,交流电影心得和见解。
还可以自己动手拍摄短片、参加影视表演班,体验电影创作的乐趣和挑战。
五、舞蹈舞蹈是一种身心合一的艺术形式,它让人释放压力、舒缓情绪、保持身心健康。
学习舞蹈,可以提高身体协调性和舞蹈感,增强体魄和形体美。
参加舞蹈课程、舞蹈比赛、舞蹈演出,展示自己的魅力和风采。
也可以在家里跟着音乐跳舞,释放自己的激情和活力。
六、小结综上所述,文化生活是一个多姿多彩、无穷无尽的世界,我们应该积极融入其中,感受其中的快乐和力量。
朗读训练教案:《文化生活》全册单元复习提纲
朗读训练教案:《文化生活》全册单元复习提纲文化饮食一、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从唐朝时期的“食为民之天”到如今的“舌尖上的中国”,就能看出饮食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在很大程度上,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在其饮食文化中得以体现。
二、西方饮食文化西方饮食文化也有其独特之处。
它的基础是希腊和罗马古典思想,同时它也跨越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
通常,西方饮食文化与礼仪、社会方面有关。
现代西方饮食文化则更加关注健康、环保等方面,如素食主义、清真食品等。
三、饮食文化的意义饮食文化作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意义。
饮食文化不仅影响着人们的饮食习惯、身体健康,更涉及到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
饮食文化反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历史和地理背景,是集中体现着一个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
文化传统一、中华文化传统中华文化传统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代表了中国的文和智慧。
它包括了诗、书、画、刻、术、书法、戏曲、音乐等等。
这些传统的文化形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之一。
二、西方文化传统西方文化传统通过由古典时期开始的希腊和罗马文化,向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发展演变而来。
西方文化传统主要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历史和地理背景也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文化传统的意义文化传统在当前的世界上仍然非常重要,它是一种连接人们的纽带,能够构筑并保持着某种特定的社会、国家或文化的身份和认同。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传统具有着更加广泛的意义,能够保持并促进各民族、国家和文化之间的多元共存。
文化节日一、中华文化节日中华文化节日经过了千年的发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这些节日不仅仅是庆祝特定事件的时间,更是彰显着中国文化独特性的载体。
中华文化节日包括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
二、西方文化节日西方文化节日同样有其独特性,舞龙、放炮、赏花观灯等活动与西方节日不同。
西方节日更多涉及到宗教、传统等方面,诸如圣诞节、万圣节等。
《文化生活》教案共3篇
《文化生活》教案共3篇《文化生活》教案1一、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2.掌握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
3.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加深对文化的认识,提高对文化的鉴别能力。
4.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文化生活方式。
二、教学内容:一、认识文化生活1.什么是文化生活?2.文化与生活有什么关系?3.文化生活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1.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2.现代文化的表现形式3.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差异和联系三、培养良好的文化生活方式1.选择正面的文化内容2.合理安排文化生活时间3.积极参与文化生活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2.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加深对文化的认识,提高对文化的鉴别能力。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互动法等。
五、教学进程安排:第一课时:知识导入,认识文化生活1.教师导入:“文化中华,礼教文章”。
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心目中的文化是什么,生活中哪些行为或活动属于文化性行为或活动?2.小组讨论,介绍文化生活的概念,讲述文化与生活的关系,以及文化生活对个人、社会的意义。
第二课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1.教师讲解“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表现形式,重点讲解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2.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形成自我认知和感悟。
第三课时:培养良好的文化生活方式1.教师引入三点:选择正面的文化内容,合理安排文化生活时间,积极参与文化生活。
2.小组讨论:同学们分享自己如何选择正面的文化内容,如何合理安排文化生活时间,以及如何积极参与文化生活等。
第四课时:案例分析1.教师给出一些案例,让同学们从中感悟到积极参与文化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选择正面的文化内容和合理安排文化生活时间等。
2.同学们结合自身经验,分享自己的一些体会,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培养良好的文化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文化生活教案全集4
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本单元作为文化生活的结束部分,起到了归纳总结的作用,中心议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这也是我们学习文化生活所要达到的目的。
通过文化生活的学习,使我们了解到文化与经济、政治是密不可分的.人们的文化生活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下进行的。
人们在文化生活方面面临着众多的选择,必须明辨是非。
在全球文化的大潮下,必须发扬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的文化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主要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为三课。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第九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十课一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第八课包括两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第一框重点探求什么是大众文化以及怎样建设大众文化。
这一框分为三目。
第一目当代文化生活素描使我们了解了当代文化生活的多样性,进而在第二目文化生活的“喜’’与“忧"中又对文化生活有了更全面的了解,第三目在前两目的基础上讲述了什么是大众文化,怎样发展大众文化的问题,这是本框的重点。
第二框重点探求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避免文化发展的误区。
这一框分为三目。
在第一目了解了文化生活中阴暗的一面,紧接着在第二目区分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并在第三目提出了弘扬主旋律,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通过本课学习,有助于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提高分辨能力,正确区分什么是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和大众文化.认识到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文化.提高自身素质。
第九课包括两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一框分为三目。
第一目从具体材料入手,通过课堂探究栏目,引导同学们回顾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历程,明确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以人民革命实践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人民群众为创造主体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成为先进文化的珏然性;第二目指明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阐释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三目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帜,并进一步说明在新世纪新阶段,必须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高二文化生活单元知识点教案
高二文化生活单元知识点教案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文化生活》重要观点和原理 By 马汝兵(北师大翰林实验学校)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文化是什么(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3).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
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家乡文化生活的教案设计3篇
家乡文化生活的教案设计3篇家乡文化生活的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熟悉10个生字,诙谐“目、耳、头、米”4个生字。
熟悉2个偏旁。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识记本课生字。
【用具预备】1、布置作业:晚上观看夜空。
2、一幅描绘安静月夜的课件图画。
【教学设想】在古诗的诵读之前,可通过课件演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图中入境并伴有相应的音乐,还可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边做动作边朗读。
这样学生会更简单理解古诗。
在理解词意方面可联系生活实际和动作来理解。
如:在理解低头和举头时可用动作来示意。
学完古诗时,可把说说看到的夜空景象来进展他们的口头表达力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导入今日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静夜思》。
“思”是思念的意思,诗人在什么时候,思念什么呢?二、初读古诗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
3、师范读。
4、学习古诗中的生字:⑴课件出示本课生字:①自己借助拼音读生字。
②同桌互读,相互订正。
⑵检查自学状况:①指名带拼音读生字。
②齐读生字、正音。
③去掉拼音读生字。
④小教师领读。
⑤开火车检查。
⑶随生字熟悉偏旁。
三、朗读古诗1、领读古诗。
2、通过课件出示古诗,并出示相应的需停顿、读重音的地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3、学生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生生解疑,师帮助引导。
4、出示课件在课件和音乐声中指导朗读:⑴同桌互读。
⑵男女生分读。
5、指导背诵:⑴自己试背。
⑵指名背诵。
⑶齐背。
⑷同桌互背。
四、细背古诗这首古诗中有一组反义词,你能找出来吗?举头──低头五、检查背诵其次课时一、复习导入1、背诵古诗。
2、认读生字。
二、学习生字1、课件出示需认读的生字:目耳头米2、学习书写:⑴通过课件观摩这四个字在田字格中占位。
自己说说,和同桌说说,书空练习。
⑵集体学习“目、耳、头、米”的写法。
⑶描红、临写。
教师巡察指导。
3、扩词练习:用“目、耳、头、米”组词,看谁说得多。
政治:《文化生活》最后六天复习教学案
政治:《文化生活》最后六天复习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复习政治面貌、经济面貌、文化面貌的概念和特征。
2.复习文化交流与文化冲突的表现形式和影响。
3.复习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性。
4.复习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的挑战。
二、教学重点1.复习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性。
2.复习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的挑战。
三、教学内容3.1 文化面貌的概念和特征复习•文化面貌的概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文化方面的总体状况。
•特征:–多样性: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表现出多样性。
–传承性:文化具有延续性和传承性,通过教育、家庭和社会传递给后代。
–创新性:文化要适应时代发展,保持活力和创新力。
–开放性:文化要有包容和接纳其他文化的开放心态。
3.2 文化交流与文化冲突的表现形式和影响复习•文化交流的表现形式:–直接交流:人们通过面对面的接触进行文化交流,如亲友间的交流、学校教育等。
–间接交流:通过媒体、网络等传媒手段进行文化交流。
•文化冲突的表现形式:–观念冲突:不同文化的观念和价值观产生冲突。
–行为冲突:由于文化差异引发的行为冲突。
•文化交流与冲突的影响:–促进文化发展:文化交流可以让不同文化互相借鉴、吸收,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加深了解和友谊:通过文化交流,不同文化间可以加深了解,促进友谊的建立。
–引发文化冲突:文化交流也可能引发文化冲突,产生矛盾和冲突。
3.3 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性复习•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确立文化身份:文化传承可以让人们确立自己的文化认同和身份。
–传承经验智慧:文化传承可以传承前人留下的经验和智慧,让后人受益。
–保持社会稳定:文化传承可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连续性。
•文化创新的重要性:–适应时代发展:文化创新可以让文化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推动社会进步: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4 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的挑战复习•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全球化使经济更加紧密地互相关联,文化也随之传播。
–信息技术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文化交流更加便捷和频繁。
高二文化生活教案
高二文化生活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文化的概念、特点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尊重和传承。
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激发学生对文化创新的兴趣。
【教学重点】1.文化的概念、特点及其作用。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传承。
3.文化创新的途径与方法。
【教学难点】1.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的把握。
2.文化创新的方法与途径。
【教学准备】1.教材《文化生活》相关内容。
2.网络资源、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如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引导学生思考文化的概念。
2.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化的理解。
二、文化概述1.教师讲解文化的概念、特点及其作用。
2.学生举例说明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教师简要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2.学生分组讨论,列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如诗词、书画、戏曲等。
四、文化传承与创新1.教师讲解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
2.学生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承文化,如参加传统节日活动、学习民间艺术等。
3.教师介绍文化创新的途径与方法,如借鉴外来文化、融入现代科技等。
4.学生举例说明文化创新的具体实践,如新编戏曲、现代艺术作品等。
五、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一些文化案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小镇等。
2.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讨论其成功之处。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反思如何在生活中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文化。
七、作业2.收集并整理一些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料,如诗词、书画、戏曲等。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实际表现,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重难点补充:一、文化概述【重点】文化特点的理解教师:同学们,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都是文化,那你们知道文化有哪些特点吗?学生甲:老师,我觉得文化是多样的。
《文化生活》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教案
《文化生活》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化的多样性,认识到尊重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理解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提高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包容。
二、教学内容1. 文化的多样性:不同文化的特点、价值观、习俗和传统。
2. 尊重文化多样性: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3. 文化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大众传媒等。
4. 文化传播的手段:语言、媒体、网络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化的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文化传播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促进学生思考。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文化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兴趣。
2. 讲解文化的多样性:介绍不同文化的特点、价值观、习俗和传统,让学生了解文化的多样性。
3. 讲解尊重文化多样性:讲解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
4. 讲解文化传播的途径:介绍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大众传媒等文化传播的途径。
5. 讲解文化传播的手段:介绍语言、媒体、网络等文化传播的手段。
6.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文化传播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和方法。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促进学生思考。
8.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活动1.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文化,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等形式展示该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文化生活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教案
文化生活-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明确文化发展的必要性。
2. 让学生掌握文化传承的途径和方式,提高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积极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2. 文化传承的途径和方式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文化传承的途径和方式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在继承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在继承中的重要性。
2.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讲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强调文化发展的必要性。
3. 文化传承的途径和方式:分析文化传承的途径和方式,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传播等。
4.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案例,如春节、中秋节等。
5. 讨论:组织学生就文化传承的途径和方式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五、教学反馈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文化继承与发展关系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文化传承途径和方式的认识。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根据学生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理解程度,以及文化传承的意识和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对比我国传统文化在继承与发展中的不同阶段,分析其变化原因。
2. 文化产业发展:讲解文化产业在文化继承与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七、实践环节1. 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址、博物馆等,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2. 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剪纸、书法、京剧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魅力。
八、教学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文化在继承中的发展的重要性。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教案
《文化生活》前言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生活的单元设置、主要内容、重难点理解:文化生活的内在逻辑顺序,即各单元的内在结构分析:单元的重点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能力目标;1、通过对不同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环境的认识,了解文化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印记2、通过对文化的力量的理解,学会分析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体味文化的力量,感悟不同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不同作用,从而懂得建立民族的科学大众的文化的积极意义;使我们更加热爱学习,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材的体系结构三、【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与学生自学讲解相结合、小组探究合作等。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我们每个人都置身于一定的文化生活之中,时时刻刻感受着文化的熏陶。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它既是人类创造的,又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无论是置身艺术天地,领略艺术的瑰丽之美,还是深入民间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抑或泛舟知识海洋,与前贤圣哲进行心灵的对话,每一次精神之旅,都会带给我们独特的文化体验。
文化就像血液一样浸润着我们的心田,浇灌出一片片精神的绿洲。
文化生活给予我们丰富的知识,砺炼我们优良的品质,赋予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
我们都生活在文化之中,理应了解文化生活现象,分析文化本质与特点,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形成对文化的正确判断和参与文化生活的选择能力。
一、《文化生活》是一门什么课程?《文化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增设的必修模块,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共同构成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必修内容。
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一起,共同承担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
《文化生活》以学生置身其中的文化生活为依托,使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包括如何进行文化赏析、提高文化修养,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等。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5篇)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5篇)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5篇)时间一晃而过,教师的教学工作又将抒写新的篇章,现在就要写一篇教案规划一下吧。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篇1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年级4个班的政治教学工作。
其中5、6班为文科班,7、8班为理科班。
按照本学期学校教务处工作计划及高二政治学科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现立足于高二政治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如下:一、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本学期在教学工作中继续贯彻新课标理念,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同时为高考做好准备。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实现有效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工作目标。
二、教学目标在高二,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及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学法的指导,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准确、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提高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点,构筑学科内知识体系,增强对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社会实际以及水平测试和高考的实际,努力增强政治课教学的科学性、实践性、探究性、创新性、德育性和趣味性,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
三、具体教学措施文科班:1、立足课标,明确课标精神和目的要求。
通过认真研读课标,准确把握新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明确新课标的目的要求,为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提供正确的方向。
2.真抓实干,踏踏实实做好日常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1)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处理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和衔接,在此基础上,制定学期授课计划。
(2)发挥自身教学特长,在教学过程中作适当的、灵活的处理,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注重在学案的设计上,尽力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情,习题注重知识的针对性、系统性,结构性。
(4)加强学法及解题方法的指导和渗透,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2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教案
(3)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小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课堂探究:(1)从春节和圣诞节两个节日中,你能否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哪些不同?(2)你还知道其他民族的节日吗?
(2)、文化多样件的表现:
文化多样性,可见诸多种多样的语苦、深邃超世的宗教信仰、形形色色的礼仪禁忌、风格迥异的民居建筑、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绚丽多姿的传统节日、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鲜明独特的思想理论等各个方面。
◇课堂探究:(1)表现在民歌中的文化多样性,仅仅是内容、曲调方面的差异吗?
(2)你能否以服饰、饮食等为例,说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检测案
课堂检测
见《金太阳导学案》知识梳理填空题
作业布置
《金太阳导学案》课程达标检测
反思案
课后反思
组长签字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课题
第三课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课型
新课
框题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课时
第3课时
目标案
(一)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展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
(二)教育教学目标要点
1、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传播的含义;文化传播的途径,大众传媒的作用
(2)理解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作用;
(3)了解文化的传播、借鉴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及文化传播的方式及其特点,并在实际生活中传播中国文化。
2、能力目标:
轻松备战《文化生活》最后十天复习教案
轻松备战《文化生活》最后十天复习教案在考试前的最后十天,如何轻松备战《文化生活》?这里提供一份全面的复习教案,一共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整体复习策略考前复习策略,要科学、有效、有针对性,对于《文化生活》的复习也不例外。
因此,考生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抽出合适的时间段考生需要为考前的最后十天制定一个复习时间表,合理划分时间,制定科学、有针对性的复习方案,规范复习步骤,以便达到复习的最大效益。
2.确定优先复习内容因为《文化生活》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考生需要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确定复习优先内容,对于薄弱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3.注意复习顺序考生应该根据己的学习情况,确定一个最佳的复习顺序,从重点、难点开始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二、必背知识点整理1.基本概念考生首先需要掌握《文化生活》的基本概念,包括思想道德、社会文化和科技文化的定义、特点和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著名人物及其代表作掌握历史上著名文化人物及其代表作,包括孔子、李白、杜甫等。
在复习过程中,考生需要尤其注意课本中的细节部分,以便在考试中得分。
3.重要社会文化事件《文化生活》中涉及的社会文化事件也是考生需要重点复习的内容,包括“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
考生需要掌握这些事件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及影响。
三、题型解析考生需要了解《文化生活》考试的题型及其出题规律,基本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不同的题型对于知识点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也有不同的要求。
1.选择题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考生需要注意区分相似概念之间的区别。
2.填空题填空题主要是考查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考生需要对关键词的记忆和运用才能得分。
3.简答题简答题主要考查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考生需要结合题目的要求,有选择地进行答题。
4.论述题论述题主要是考查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考生需要结合理解和记忆,分析问题并作出系统的回答。
《家乡文化生活》教案
《家乡文化生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乡文化,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通过学习家乡的文化特色,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3. 培养学生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文化传统:包括家乡的历史、民俗、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2. 家乡的特色文化:包括家乡的特产、建筑、景点等方面的内容。
3. 家乡的文化传承:介绍一些家乡的文化传承人和他们的贡献。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家乡文化案例,深入了解家乡文化。
3. 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关于家乡文化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准备一些关于家乡文化的调查问卷,以便学生进行调查。
3. 准备一些关于家乡文化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程度。
2. 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调查、研究、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3. 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文化特色。
2. 探究家乡的文化传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文化传统进行研究,并展示研究成果。
3. 探究家乡的特色文化:让学生分组调查家乡的特产、建筑、景点等特色文化,并展示调查成果。
4. 学习家乡的文化传承:介绍一些家乡的文化传承人和他们的贡献,让学生了解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反思如何传承和弘扬家乡文化。
七、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历史博物馆,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2. 邀请家乡的传统文化艺人来校进行表演或讲座,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
3. 开展家乡文化主题的摄影比赛,鼓励学生通过镜头记录和展示家乡的美。
4. 组织学生进行家乡文化调查,让学生深入社区了解家乡的特色文化。
【K12学习】《文化生活》课体味文化教案
《文化生活》课体味文化教案科任任教班级《文化生活》课教案集体备课部分课题课文化与社会一、体味文化中心发言人备课时间周上课时间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重点文化的涵义难点文化的涵义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
导入新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这学期我们要开设一门全新的课程——文化生活。
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
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文化“万花筒”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内容――艺术。
文化的内容和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请大家阅读教材5―6页内容。
文化现象无时不在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文化现象无处不在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文化现象丰富多彩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是什么文化的涵义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生活教案
《文化生活》教案(1)1.“文化”的内涵与形式“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也是人的一种素养。
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包括知识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文化有着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等。
这些属于人类的精神产品。
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这些属于人类的精神活动。
2.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一定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即文化影响、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①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②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促进文化生产力发展,充分发挥其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
③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有利于人们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推动民主和法制建设。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文化,有利于抵制西方少数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的文化霸权主义,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文化是综合国力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1.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
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文化因素有: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高考一轮复习专题教案之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一、考点导航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2.文化的形式3.文化的社会作用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5.文化与综合国力二、知识网络文化的含义文化的力量文化具有普遍性: 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的特点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文化具有继承性或传承性(传统文化)文化具有民族性(传统文化)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文化与社会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政治经济有重要的反作用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P9)文化对政治经济有重要的反作用(P10) 文化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反作用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P11)文化是维护国家安全的精神武器(P22)三、考点疏理(一)体味文化1.文化“万花筒”(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问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在都市,摩天大楼、城市雕塑、公园、游乐园、音乐厅、美术馆、书店、体育馆、电影院等,构成了繁华的文化景观。
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
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特有的乡土气息。
再如,川剧的变脸让人感到神奇莫测;东北二人转,唱出东北人的淳朴豪爽;骑马、摔跤等则体现蒙古人豪迈奔放的性格;等等。
2.文化是什么(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晶。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注意】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3)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①文化素养的形成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足灭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
面足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②文化素养的表现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U常生活中的青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体现出来。
这样。
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③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足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
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
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
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因此.我们阅读书籍。
欣赏艺术品。
参观历史文物.都叮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巾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4)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1)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刚,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
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2)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3)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3.文化的力量(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①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②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50多年来,《共产党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第一个纲领性文件,被译成20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欧洲,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直接催生了列宁主义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以后,中国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建立大成就;今天,我们正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为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为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纲要》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既包含了传统美德、革命道德的内容,又弘扬了时代精神,体现了时代特色。
2003年中央文明委把党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9月20日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
公民道德建设必将成为我国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精神力量。
【注意】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先进的、科学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蓉的文化则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1.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为:第一,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第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第三,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文化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经济、政治和文化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2)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属于上层建筑,它根源于经济,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任何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或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
政治关系随着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②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方面经济是基础,为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条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到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
离开了经济这个基础,物质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设就因失去基础而成为一句空话。
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经济处于基础和中心的地位。
另一方面,一定的社会文化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经济和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注意】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
如同不能简单地把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质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一样.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时的独立性。
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3)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足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
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掀开历史的画卷,文化既有占今和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
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①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如,中国的发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西方的发展则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今天,中闲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②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义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
”2.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当代经济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即经济和文化越来越密不可分,它们不断接近以至融合甚至部分重合,其突出表现是:物质产品中文化内容的价值比重迅速增长,许多消费品需要附着一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而文化也通过批量复制的方式通过市场大规模传播。
正是在这种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过程中,文化产业日趋兴盛起来。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抓文化也就是抓经济,甚至是更好地抓经济,国际经济学界就把新世纪的知识经济称之为“文化经济”。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愈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
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就会极大地提高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就会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工具的效能,从而提高使用这些工具的人们的劳动生产率,就会帮助人们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在新的世纪里,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合将更加紧密。
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特别是高科技的不断创新及其产业化,将对全球化的竞争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更加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社会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生产工具、劳动者素质等生产力要素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将发生新的革命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