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体学视角对《葛底斯堡演说》两译本的分析
“葛底斯堡演说词”译本对比分析
六个译本,结合原文的语言特色及译例,重点对句子优化、细节处理和修辞艺术的难点进行剖析。
【关键词】葛底斯堡演说 译本对比 翻译难点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058-01
美国内战时期,1863年7月1日至3日,北军在葛底斯堡重创南军,战后在此修建了一座战争牺牲者公墓,文本是公墓落成时的演说词。原文是名篇,译本较多,本文主要对姚媛、吴福临和廖爱玲、石幼珊、江治、郑昱和洪丽珠六人译本进行探讨,从句子优化、细节处理、修辞艺术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词的文体分析
特的特征 。从形式上看 , 演讲词 的表达形式更加简洁 有力。为 了使演讲稿 中的每个符号都能清楚地表达
( 二) 句法结构分 析
对林 肯的葛底斯堡演说词进行详细探讨分析 。
一
、
演说 词语 法分 析
பைடு நூலகம்
有1 0 个词。最长的句子长度是最短句子的 8 倍, 包 含6 个分句 。这篇演讲 稿大多句子的词量在 2 0 ~ 3 O
NO V . 2 0 2 01 6
d o 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0 0 8 - 9 6 4 0 . 2 0 1 6 . 1 1 . 0 2 9
林 肯 的葛底斯 堡演 说词 的文体 分析
张 志 琴
( 太 原师 范学 院 外语 系 , 山西 太原 0 3 0 0 1 2 )
一
“ t h a t ” 引导的并列成分 中, 还包含两个定语从句 , 一
个 宾语 从 句 。
第一 , 演说词一般都具有书面语特点 , 一般情况
下, 词汇都偏复杂 , 但经过研究可以发现, 这篇演讲词 此外 , 按照语气进行划分 , 句子还可 以分为陈述 没有较多难词, 演讲词的难度指数是 1 3 . 4 。为了使不同 句、 感叹句 、 祈使句和疑问句 。由于祈使句 能产生煽 文化水平、 各阶层的听众都能明白自己的意图, 林肯在
摘
要: 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词语言结构较 为复杂, 词汇难度 虽然不大, 但整体呈现较为庄重且生动容易
理解。本研 究以林肯于 1 8 6 3 年1 1 月1 9 号在葛底斯堡的演说词为研究对象, 从 演说词的语法、 词汇和修辞三 方面探讨该演说词的特点 , 以期为读者深入理解该演说词提供参考。 关键词 : 葛底斯堡演说词; 文体 ; 语 法; 词汇; 修辞 中图分 类号 :H 3 1 5 文 献标 识码 :A
从文体学角度看《葛底斯堡演讲》的语言魅力
在宾夕法 尼亚 州南部边境小镇葛底斯 堡遭 遇 ,爆发 了一
场美 国内战史上规模最大 的战役 。这场大 战是南北 战争 中的一个具有决定意义 的转折点 。为纪念这次 战役 ,北 方各州决定在葛底斯堡修建烈士公墓 。林肯应邀 出席并
第一人称常常用于口语体和日记体中演讲者不自觉地把听众拉到了自己的一边增强了鼓动性和可信性也赢得了演讲者与听众间的亲近感目的是号召人们继承烈士的精神去完成他们未完成的事业为了烈士为了政府为了国家
2 1 年第 2 00 期
( 第 16 ) 总 5期
牡 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 学社会科学版 ) 哲
作 了葛底斯堡演讲 。这篇演讲辞 的思想深刻 、博大而富
有意义 ,被誉为美 国历史上最优秀的演讲辞之一 。他借
一
次 “ 土之仪” 献 ,阐发 了一 个新生 国家 、新生政权 的
性质 和宗 旨, 目的在 于鼓舞 士兵 而赢得 战争的胜利 ,可 以算得上是精 品中的精 品。本文从文体学 角度来分 析这 篇 阐述 民主信念的最雄辩动人 的演讲辞 。
看 出语 速是 中速的。林肯是有用意 的:他所 面对 的是 复
杂 的群体 ,有政 治家 、军官和记者 ,也有烈士 的家属和 其他群众 。这些 大众 有的可能文化程度不高 ,他要确保 在场 的每位都完 全明 白演讲 的 内容 ,这样才有可能说服 他 们达 成 共 同 的 目标 。另外 ,他还 巧 妙 的使用 停 顿 。 如 :在 n w 停顿可 以使 听众思考现在 的形势 和当前的 o后
Ju o m ̄ o Mu aj n Noma Unv r t f d ni g a r l iesy i
“葛底斯堡演说词”译本对比分析
“葛底斯堡演说词”译本对比分析作者:顾雅来源:《学园》2013年第07期【摘要】“葛底斯堡演说词”历来是文学爱好者及大众译者钟爱的优秀译本。
对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各译者根据自身的领悟和语言习惯,创作出各种风格的译文。
本文挑选了其中六个译本,结合原文的语言特色及译例,重点对句子优化、细节处理和修辞艺术的难点进行剖析。
【关键词】葛底斯堡演说译本对比翻译难点【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058-01美国内战时期,1863年7月1日至3日,北军在葛底斯堡重创南军,战后在此修建了一座战争牺牲者公墓,文本是公墓落成时的演说词。
原文是名篇,译本较多,本文主要对姚媛、吴福临和廖爱玲、石幼珊、江治、郑昱和洪丽珠六人译本进行探讨,从句子优化、细节处理、修辞艺术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一句子的优化原文是林肯在公墓落成典礼上的演讲,具有极强的政治色彩,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句法严谨,衔接紧密,长句较多。
开篇首句长达29个单词,采用两个并列结构作修饰成分,其间又插入一个定语从句,句型较为复杂。
作为演说词,译者应当考虑听者的感受,化整为零以短句的形式呈现。
“four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a new nation”译本结构一致,“八十七年,我们的祖辈在这个大陆上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国家”。
“conceived in liberty and…”,对这一较长的修饰成分的翻译,译者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
姚媛译为“她以自由为立国之本,并致力于这样的奋斗目标,即人人生来都有平等权利”,石幼珊的处理手法大致相同;吴和廖的译本“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而平等的原则”,江治译本与此类似;还有一种译法为“信仰自由,致力于人生而平等的主张”,郑昱和洪丽珠倾向于此。
对于这三种倾向,译本一,句型工整,适合于书面语。
译本二和三,将定语从句与先行词融为一体,更加简洁明了。
gettysburg address译文对比
主题:《葛底斯堡演说》译文对比一、介绍《葛底斯堡演说》是美国总统林肯在美国内战中的葛底斯堡之战后所作的演讲,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演说之一。
这篇演说的英文原文早已被广为传颂,不仅被反复引用,而且成为美国演说的范本之一。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这篇演说的中文译文也有了多种不同版本,因此需要对这些译文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葛底斯堡演说》原文*以下为《葛底斯堡演说》的原文:“Four 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our fathers brought forth on this continent, a new nation, conceived in Liberty, and 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Now we are engaged in a great civil war, testing whether that nation, or any nation so conceived and so dedicated, can long endure. We are met on a great battle-field of that war. We havee to dedicate a portion of that field, as a final resting place for those who here gave their lives that that nation might live. It is altogether fitting and proper that we should do this.But, in a larger sense, we can not dedicate -- we can not consecrate -- we can not hallow -- this ground. The brave men, living and dead, who struggled here, have consecrated it, farabove our poor power to add or detract. The world will little note, nor long remember what we say here, but it can never forget what they did here. It is for us the living, rather, to be dedicated here to the unfinished work which they who fought here have thus far so nobly advanced. It is rather for us to be here dedicated to the great task remaining before us -- that from these honored dead we take increased devotion to that cause for which they gave the last full measure of devotion -- that we here highly resolve that these dead shall not have diedin vain -- that this nation, under God, shall have a new birth of freedom -- 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三、《葛底斯堡演说》中文译文对比1. 我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译本“87年前,我们的祖先在这个大陆上奠定了一个新国家,诞生了一个自由的国家,维护了一个民主的理想,是所有人生来平等的国家。
林肯《葛底斯堡演讲》汉译文的对比分析
林肯《葛底斯堡演讲》汉译文的对比分析葛底斯堡演讲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演说之一,也是林肯总统的著名作品。
该演说的主旨是维护美国的联邦制度,以及联邦政府的领导权。
1863年11月19日,林肯发表了这篇著名演讲,而且在此次演讲中,林肯提出了关于解决南北战争的新想法。
该演讲有其本质的历史性意义,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篇演讲”。
林肯鼓励他的听众支持美国联邦政府,他强调了维护联邦主义的历史重要性。
最重要的观点是,林肯反对将美国分裂成两个半独立的国家,而是希望最终恢复国家的统一。
他解释道,向南方无条件降半不仅损害了北方,也会使南方国民失去新的发展机遇,因此他维护联邦制,呼吁南北方保持统一。
当林肯发表葛底斯堡演讲时,联邦政府的架构也发生了变化。
他认为,统一思想是构成一个意义深远的国家的基础,他强调了“国家”和“个人”之间的相互联系。
他把灵魂作为维护国家灵魂的最重要的因素。
同时,他指出了南北战争的历史性意义,这是一场权利之争,哀悼了因战争而离开的那些人。
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一直受到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更重要的是它被评价为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篇演讲。
演讲原文和汉译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将对比分析林肯葛底斯堡演讲的汉译文。
汉译文中,在文字措辞方面出现了一些变化,如有一些词语更改、句子结构变换、词性变化等。
其中,林肯在原文中使用了“We”和“Our”两个代词,指的是“我们(美国)”,而汉译文中则改为了“我们中国人”。
这暗示了翻译者的意图是要把林肯的著作推广到中国人身上,让中国人认识到林肯在构建一个强大的联邦制国家时所承受的压力。
此外,林肯在原文中强调了构建一个持久的统一国家所必备的实现目标,而汉译文中则把这一目标表述为“使人民安居乐业”。
这一变化表明,翻译者要把林肯原文中讲到的统一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更加重视人民的安居乐业,这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综上所述,林肯葛底斯堡演讲的汉译文可以看出,翻译者在汉译文中给出的意见,远比林肯原文中更加着重于维护国家统一,以及使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性。
从文本功能角度看_葛底斯堡演说_的三种译文
*收稿日期:2008-02-26作者简介:李卫荣(1972-),女,河南安阳人,安阳工学院讲师,南京理工大学外语系在读硕士研究生。
从文本功能角度看《葛底斯堡演说》的三种译文李卫荣1,2(1.安阳工学院外语系,河南安阳455000;2.南京理工大学外语系,南京210094)摘要:从文本功能角度看《葛底斯堡演说》,它应该属于表达型和呼唤型并重的文本。
因此,翻译时应根据不同段落的具体功能交叉采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关键词:《葛底斯堡演说》;语义翻译;交际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928(2008)03-0101-04一、引言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是功能翻译学派的重要代表,他把翻译中的文本按功能分为三种: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并且指出,译者应根据文本的三种功能分别忠实于各自文本中的原作者、真实性和读者层。
按照纽马克的分类,表达型文本的核心是作者的思想,因而作者的“个性成分”构成了表达型文本的“表达”要素,他提出用“语义翻译”的方法来处理这类文本,突出文本的“表达”性要素特征;信息型文本所关注的是“某个主题的事实”,因此,“真实性”是这类文本的“核心”,对这类文本的翻译应该注重接受者的理解,因而他建议采用“交际翻译”的方法,突出信息传递的准确与真实;对于呼唤性文本,其核心是“读者层”,文中作者的身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信息传递的效果和读者的情感呼应,因此,他建议采用“交际翻译”的方法,译者必须顺从译文读者的欣赏习惯和心理感受,尽量使用他们熟悉的语言表达形式,去获取译文预期的效果。
纽马克进一步指出,很少有文本只有单纯的一种功能,大部分文本都是以一种功能为主,而兼顾其他两种功能。
因此译者必须首先确定文本的主要功能,或在同一文本的不同部分确定每一部分的语言功能,从而有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手法,或用“语义翻译”贴近原文,或用“交际翻译”顾及译文读者,注重翻译效果。
《葛底斯堡演讲》的文体特征
《葛底斯堡演讲》的文体特征《葛底斯堡演讲》是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在1863年11月19日发表的一篇重要演讲,他在这篇演讲中强调了美国应该实现的目标—民主、自由、公正。
《葛底斯堡演讲》的文体特征体现在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上。
首先,《葛底斯堡演讲》的语言表达清晰、严谨、深刻,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引用等。
比如林肯在演讲中说“我们必须看到,我们的兄弟们正在战斗,他们正在为我们的自由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里使用了比喻,把战斗比作是贡献生命的代价。
还有林肯在演讲中说“今天,我们的军队正在决定美国的历史”。
这里使用了夸张,强调军队对美国历史的影响力。
此外,林肯还在演讲中引用了圣经中的话语,以此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说“耶和华吩咐我们行公义、追求公正”。
这里引用了圣经中的话语,来证明人们应该追求公正。
其次,《葛底斯堡演讲》的文字表达也很独特,林肯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使演讲更加生动而有力。
比如林肯在演讲中说“我们不能把这场战争当作冒险,我们必须把它当作认真的事情”。
这里使用了对比,通过对比表达出战争不是冒险,而是认真的事情。
还有林肯在演讲中说“我们必须记住,我们的兄弟们正在献出他们的生命,为了我们的自由”。
这里使用了重复,强调了战士为自由付出的代价。
此外,林肯还使用了诗意的语言,把演讲内容表达得更加动人,比如说“我们必须站起来,去面对这场大危机,去实现我们的目标”。
这里使用了诗意的语言,使演讲更加感人至深。
总之,《葛底斯堡演讲》的文体特征主要表现在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上,林肯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引用等,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还使用了诗意的语言,把演讲内容表达得更加动人,使《葛底斯堡演讲》成为一篇优秀的演讲作品。
以“信达雅”评《葛底斯堡演说》两中译本
89以“信达雅”评《葛底斯堡演说》两中译本作者简介:樊淑颖,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法。
美国总统林肯于1863年发表了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
这篇演说是美国历史上重要的思想政治文献,结构严谨,措辞精练,同时整篇文章充满了对称,铿锵有力。
翻译此类作品,对译者有很高要求。
许渊冲(1984)就早期三篇有关该演说的译文做了评析,但在某些片段的评析中看重“意”而忽略“形”。
对于其观点:意译并不要求忠实于原文,只要求尊重原文内容和通顺的译文形式,这似乎有失偏颇。
马万平(2010)以泰特勒三原则为理论依据,将张培基、许渊冲和石幼珊三个版本的《葛底斯堡演说》译文片段进行了对比分析,尤其侧重分析译文是否忠于原文这一特点。
张翠(2017)根据Reiss 对语篇所对应功能,即信息功能、表情功能及呼吁功能,对石幼珊、李明、江怡的《葛底斯堡演说》译本片段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
本文选取石幼珊(1997)和许渊冲(1984)的中译文作为文本(以下简称石译和许译),以严复的“信达雅”评价标准,对比分析两个中译本的异同,希望能为其他演说词的翻译实践提供借鉴。
一、“信达雅”理论简述“信”“达”“雅”早在三国支谦的《法句经序》中就已有所体现,但将“信达雅”明确作为翻译标准而提出,则始于严复。
(陈福康,2000)有人说研究“信达雅”就是研究中国全部的翻译理论。
郁达夫将“信达雅”奉为“翻译界的金科玉律”,或是“我国翻译的标准”。
可见,“信达雅”在我国翻译界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王瑞玲,2007)在新的历史时期,后人对“信达雅”有不同的解读。
许渊冲(1984)提出在当代社会,严复的“信达雅”可以理解为“忠实于原文内容,通顺的译文形式,发挥译文的语言优势”。
林璋(2000)认为“信”有两个方面:对原作的信和对译文读者的信,严复似乎更侧重于后者。
沈苏儒(2006)提出,相对于严复当初在《译例言》中所作的诠释,我们现在对“信达雅”的理解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更加充实。
基于文学文体学分析的The Daffodils两译本对比
基于文学文体学分析的The Daffodils两译本对比吉馨,肖飞(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00)摘要:The Daffodils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代表作,其清丽质朴、流畅自然的文风广受读者青睐。
该文基于文学文体学,从语音、词汇、句法、修辞与意象等方面分析辜正坤、飞白的译本,比较二者对原诗文体特征的再现,以期为诗歌翻译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The Daffodils;威廉.华兹华斯;文学文体学;文体特征;诗歌翻译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9)15-0140-021引言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具有“音乐美、视觉美、意象美和寓意美”(张德禄,1998)。
因其独特的文体特征,诗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是译界的热门话题。
谈到诗歌翻译,就不得不提及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创作于1804年的名篇The Daffodils。
在一次访友归来的途中,湖边遍地盛放的水仙花随风摇曳起舞,这不仅让诗人倍感欣喜,更是为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一番平静的追忆过后,华兹华斯创作出了这首诗歌。
1.1原诗文体特征分析全诗情感真切,意境悠远。
从结构和韵律角度看,原诗共四节,每节六行,以四步抑扬格为基本格律,但同时又贯以行间停顿以调整诗歌节奏,明快中伴有舒缓,使醉心于水仙花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在语言上,华兹华斯一反18世纪英国盛行的“诗体词汇”之风,大量运用基本词汇,少用复杂句式,使诗歌贴近真实生活,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同时,诗人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段来营造意象:首句将自己比成一朵流云,勾勒出一个自由无忧的诗人形象;如“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等拟人和“stretched in never-ending line”等夸张手法的运用凸显出水仙花的婀娜多姿和旺盛的生命力。
_葛底斯堡演说_的三个中译本中长句翻译之比较
2006年5月号下旬刊 ○ 外语研究
译本二: 八十七年前,我们的先辈在这个大陆上建立起 一个崭新的国家。这个国家以自由为理想,以致力于实现人 人享有天赋的平等权利为目标。
译本三: 87年前,在这个大陆上我们的父辈创建了一个 新的国家,信仰自由,致力于人生而平等的主张。
该句的主句是“Four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our fathers brought forth upon this continent a new nation”,后面紧跟着两 个垂悬分词“conceived in liberty”和“dedicated to the proposi- 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这两个垂悬分词的逻辑 主语均为“a new nation”,其中第二个垂悬分词中包含了一 个同位语从句“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 外语研究 2006年5月号下旬刊
《葛底斯堡演说》的三个中译本中长句翻译之比较
刘霏
(中国地质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本文旨在从句子结构、连贯、特定词的含义、作 者意图等方面对《葛底斯堡演说》的三个中译本中长句翻译 进行比较。对不同译本的比较研究是一种掌握翻译技巧,提 高翻译能力的好方法。
4.合理使用母语和目标语。研究表明母语的使用并非只 起干扰作用(Krashen,1980)。教师应该根据学习者的不同水 平来调整语言的使用。在目标语的使用当中,教师常常疏忽 学习者的反映,很少顾及学习者是否理解,这就违背了有效 的教学应该是教师和学习者的互动作用。创造一个目标语 环境是输入假说所要求的,但在目标语无法被很好的理解, 辅以母语也是必要的。
林肯《葛底斯堡演讲》汉译文的对比分析
林肯《葛底斯堡演讲》汉译文的对比分析摘要: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是历史上著名的演讲名篇,多年来我国许多人都曾尝试翻译此篇演讲词。
本文将以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里刊载的演讲词翻译以及许渊冲《翻译通讯》里刊载的演讲词翻译为主,对这两篇译文进行浅略分析,谈谈笔者对这两篇译文的看法。
关键词:林肯《葛底斯堡演讲》汉译文;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许渊冲《翻译通讯》一、原文分析1863年11月19日,林肯在宾夕法尼亚州葛底斯堡的葛底斯堡国家公墓揭幕式中发表此次演说,哀悼在长达五个半月的葛底斯堡之役中阵亡的将士。
林肯《葛底斯堡演讲》全文总共10个句子,267词,演说时间只有两分钟。
本文同属表达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
文章没有任何多余的赘言,开门见山,立即转入正题;结尾语气坚定,给听众留下感情奔放、情意深切、逻辑严密和生动有力的深刻印象。
二、译文比较分析1、词汇选择原文1:Four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 a new nation, conceived in Liberty, and 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张译:七八十年以前,我们的先辈们在这个大路上创立了一个新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
许译:七八十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在这个大陆上建立了一个以自由为理想、以人人平等为宗旨的新国家。
文中conceived 和dedicated 两个动词的含义对于表现这个国家的自由平等有重要的作用。
张分别使用“孕育”、“奉行”两个动词来体现;许则简化了这两个词,以“神似”的意译来取代了直译,“一个以自由为理想、以人人平等为宗旨的新国家”。
笔者认为,翻译中所表达的原文含义比翻译中所采用的结构更为重要,许的简化翻译使得译文丢失了部分原文的内容。
原文2:But, in a larger sense,we cannot dedicated―― we cannot consecrate――we cannot hallow――this ground.张译: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这块土地我们不能够奉献,我们不能够圣化,我们不能够神化。
《葛底斯堡演说》两译本评析
l 引言
著 名 的 政 治 演 说 词 《 底 斯 堡 演 说 》 是 美 国第 十 六 任 葛
在 这次 典礼上发表了 《 葛底斯堡演说 》。
2 3作者的写作词 ,以观点明确、思想丰 富、朴 实无华 见长 。其 文章措 辞典雅,文笔洗炼 ,善用长句
表 达 复 杂 感 情 , 极 富感 染 力 。 这 篇 演 说 词 更 是 极 尽 其 长 , 在
了 纪念 此 次 战役 中牺 牲 的 将 士 ,政 府 在 此 修 建 了一 座 公 墓 ; 16 年 1 月 1 日举 行 了 隆 重 的 公墓 落 成 典 礼 。林 肯 总 统 就 是 83 1 9
总统 亚伯拉 罕 ・ 肯 ( b a a ic l )于1 6 年1 月 林 A rh m L n o n 83 1 l 日,在 葛底 斯堡国家烈士公墓落成典礼上发表的演说 。 9
点、 《 葛底 斯 堡 演 说 》 所 处 的 历 史 背 景 、 作 者 的 写 作 风 格 等等 ,这 些 方 面 的 译 前研 究在 翻 译 过 程 中是 必 不 可 少 的 。
缅怀烈 士的同时,也表达了对 这个新生国家继续存在下去的 信心 、决心和希望 。该篇演 说词没有任何赘言,开门见 山, 随后立 即转入 正题 ;结尾 语气 坚定,给听众 留下感情奔放、
情 意 深 切 、逻 辑 严 密 和 生动 有 力 的深 刻 印象 。
3 译文赏析 在 获知 了 《 葛底斯堡演说》的相关信息后 ,更有助于对
原 文 的 理 解 ; 同 时 , 也 不 妨 对 不 同版 本 的译 文 细 细 加 以 品 读 。本 文 在 此 选 用 了 江 治 先 生 的 译 文 ( 以下 简 称 江 译 )和 郑 昱 先 生 的译 文 ( 以下 简 称 郑译 ) 。
林肯《葛底斯堡演说》中译本赏析——以翻译的原则为视角【范本模板】
林肯《葛底斯堡演说》中译本赏析—-以翻译的原则为视角摘要:林肯总统于1863年发表了《葛底斯堡演说》,这篇演说全文仅10句话、总计266词,篇幅短小但言简意赅、意义深刻、感染力强,是英美文学的典范.关于这篇演说的中译本,目前流传的版本比较多,笔者从诸译本中选取了张培基、许渊冲、徐道邻、洪丽珠所翻译的版本,具体分析不同译者的翻译当中存在的优势与缺憾所在,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双语翻译的重要原则。
关键词:亚伯拉罕·林肯葛底斯堡政治演说中译本赏析张培基许渊冲徐道邻洪丽珠正文:一、林肯发表《葛底斯堡演说》的历史背景1.关于演说者亚伯拉罕·林肯(1809—1865),美国政治家、思想家,美国第16任总统。
担任总统期间,林肯领导了美国南北战争(American Civil War ,1861-1865),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1862),维护了美联邦统一,为美国在19世纪跃居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开辟了道路,使美国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被称为“伟大的解放者”。
2.关于葛底斯堡战役葛底斯堡战役(Battle of Gettysburg,1863。
7.1—7.3)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发生在宾夕法尼亚葛底斯堡及其附近地区的一场决定性战役,是南北战争中最著名的战役,被认为是美国内战的转折点.此役之初,南方部队统帅罗伯特·李将军意图北上,希望以此次战役来激发北方的和平意愿,或者至少阻止北方统一南方的企图。
李将军率领7。
5万南方将士北上,在葛底斯堡附近遭遇由乔治·戈登·米德将军率领的9.7万北方士兵,双方就此展开一场恶战.这场战役持续了整整三天,最终北方部队赢得了这场决定性战役。
战役结束后,交战双方在战场上遗留下大量战士遗骸和战马尸骨。
国会后决定将此战场建为国家公墓,以纪念在南北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将士们。
1863年11月19日,林肯总统亲自从华盛顿前来为此墓地举行揭幕礼,并发表献词。
林肯《葛底斯堡演说》的两个译本风格翻译之比较
赵 晓敏
( 池学 院 外语 系 , 西 宜 州 5 6 0 ) 河 广 4 3 0
摘 要 : 林 肯 在 葛底 斯 堡 的 演说 词 超 过 十 个 中译 文 本 。 为 了 能够 比较 客 观 评 析 出哪 种 译 文 在 保 持 原 文 风 格 上 更 胜 一 筹 . 文 运 用 文体 学 理论 对其 中 两 个译 本进 行 了 比较 研 究 , 本 并 指 出 文体 学理 论 在 翻 译批 评 中有 重要 指 导 和借 鉴作 用 。 关键词: 文体 学 林肯 《 葛底 斯堡 演 说》 译 本 风格 比较
、
引 言
16 年 1 月 1 83 1 9日 , 美 国 第 十 六 任 总 统 亚 伯 拉 罕 ・ 肯 林 ( ba a icl) 葛 底 斯 堡 国家 烈 士 公 墓 落 成 典 礼 上 作 了 A rh mLno 在 n 篇 著名 的演 讲 。 文 总 共 1 个 句 子 ,6 词 . 说 时 间 只有 两 全 0 27 演 分 钟 , 演 讲 词 被 看 做 是 优 秀 的 文 学 杰 作 , 成 中文 后 同 样 感 但 译 染 了成 千上 万 的 中 国人 。 众 多 译 文 中 , 找 出 最符 合原 文 风 在 要 格 的译 文 . 也许 并 不 困难 。 而 , 用证 据 来 证 明 , 未 毕 拿 得 然 要 却 出 客 观 的依 据 来 , 因为 传 统 的翻 译 批 评 多 建 立 在 主 观 印 象 基 础上 , 情 感 、 格 等 。… 如 风 本 文运 用 文体 学 理 论 , 先 指 出原 首 文 固有 的 文体 特 色 ,然 后 针 对 这 些 特 色 对 两 个 有 代 表 性 译 本 进行 比较 研 究 , 不仅 能评 价 出 好 的译 本 , 为翻 译 批 评 提 供 了 还 客 观依 据 。 所评 论 的两 种 译 文 均 出 自几 位 翻译 大 家 之 手 , 种 一 是 许 渊 冲译 文 , 一 种 为 张 培 基 等 人 编 的 《 汉 翻 译 教 程 》 另 英 中 所 提供 翻译 练 习 的参 考 译 文 [ 3 J 二、 肯《 林 葛底 斯 堡 演 说 》 的文 体 特 色 及 翻 译评 析 以 下 从 词 汇 、 修 辞 和句 法 三 方 面 指 出林 肯 这篇 激 情 演 讲 的 文 体 特 色 , 后 对 比评 析 两 种 译 文 的 风 格 。 随 … …3 句 法 结 构 .
葛底斯堡演说文体分析
•
Reviewing the whole speech, we find out many stylistic features that are not in common with other general public speeches. Therefore, it deserves our exploration to discover what those 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 or features are. Our examin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aspects. They are, generally speaking, phonological, graphological, lexical, grammatical and semantic features.
In conclusion, the analysis above touches some noticeable features of public speech. Such as the chose and order of words, the structure of text and making full use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addition, through this analysis, we can understand some public speech better and also be benefited on how to deliver a great public speech. Taking all this into consideration, we know that our analysis deserves more exploration.
从《葛底斯堡演说》看演说辞的文体特征与语言魅力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从《葛底斯堡演说》看演说辞的文体特征与语言魅力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从《葛底斯堡演说》看演说辞的文体特征与语言魅力邵峰1 杨义玲2【内容摘要】演说辞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有着不同于其它文学文体的文体特征。
本文以葛底斯堡演说为例,从多个方面分析了演说辞的文体特征。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演说辞这种文学文体具有铿锵有力、语义丰富、力量集中和说理有力等文体特征,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文学文体。
【关键词】文学文体演说简洁一、引言葛底斯堡战役是美国南北战争中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点,挫败南方军队向北的进攻。
为了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战役,北方各州决定在葛底斯堡修建烈士公墓。
1863年11月19日举行的烈士公墓落成典礼,林肯应邀出席并作了简短演说,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葛底斯堡演说,本文旨在对此篇说辞的文体特征进行分析。
对于文体,理论界一直有两种不同的界定,即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 1 ] [ 2 ] [ 3 ] 。
狭义的文体指的是文学文体,其中包括文学语言不同于其它文体的艺术特征、作者的个人的语言习惯和表现方式,以及某个文学流派的语言风格等。
广义的文体指的是包括语言在内的所有的语言变体即语体,如新闻、法律、商务语体等。
我们在这里的语体指的是狭义的文体分析就是文学文体的分析。
从文体分析的目的来看,文体分析本身也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种:第一种可以被称为语言学文体学,第二种可称为文学文体学。
两者的区别在于语言学文体学分析文体的目的在于应用文学文本中的语言素材来检验自己的语言学理论是否正确或完善,很少把语言素材研究的结果与文学批评联系起来,而文学文体学的目的则在于探究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主题思想和美学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出最后牺牲 的人 以及他们 为理想而献 身的精 神。其思想的深刻、 行文 的严谨 。语言 的洗练不
愧 是彪 炳 青史 的大 手笔 。其语 义 的承 转 、 结构 的
文章编号: 9 7 8— 7— 8 0 7 3 6— 7 7 1一 O ( 2 0 1 4 ) 0 1—1 0 6— 0 5
一
.
引 言
阐发 了一 个 新 生 国家 、 新 生政 权 的性 质 和 宗 旨 ,
1 8 6 3 年 7月发 生在宾夕法 尼亚州的葛底斯 堡的战斗是美 国南北战争中最为残酷 的一战, 这 场战役交战双方共死 了 5 1 0 0 0人 , 而当时关 国只
第5 卷第 1 期
Vo 1 . 5, N o . 1
长
安
学
刊
2 0 1 4年 3月
Ma r c h ., 2 0 1 4
Ch a n g a n X u e Ka n
从 文体学视 角对《 葛底斯 堡演说 》 两译本 的分析
徐 艳
( 华 中师 范大学外国语 学院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0 )
安排甚 至包括其旬式的使用 , 无一不是极尽推敲
之 作林 肯 的演讲 修 辞 细腻 周 密 , 其 后 成 为美 国历 史 上 最伟 大 的演 说 之 一 。整 篇 演 说 词 通 篇 只有 2 6 7个 词 , 1 O句 话 。尽 管 篇 幅极 其 短 小 , 但 每 一
够到场 , 所 以只把他作为 了一名次要 的演讲者 , 只请他讲“ 几句合适的话” 。 美 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 ・ 林肯 ( A b r a — h a m L i n c o l n ) 在宾夕法尼亚州葛底斯堡的葛底斯 堡 国家 公墓 ( G e t t y s b u r g N a i t o n a l C e m e t e r y ) 揭幕 式中发表是演说 , 哀悼在长达 5 个半月的葛底斯 堡之役 中阵亡 的将 士。他借 一次 “ 献 土之仪 ” ,
句都是一个亮丽的篇章 , 被看作是演说词中的最
高典说》自付梓 以来 , 其影 响已超 出 了
美国国界 , 并为我国广大读者所熟悉。江泽民总
书记 曾在 上 海 交 通 大 学 的一 次 大 会 上 全 篇 背 诵
了《 葛底斯堡演说 》 的英文原 作 , 就 充分说 明了
摘
要: 林肯 总统 的这 篇传 世精 品——《 葛底 斯堡演说》 , 是 演讲 中将 文体 学运 用 到极致 的典型代 表 , 也
是这篇 文章能得 以传承 的重要原 因之一。演讲词 措辞 精练 , 旬 式有 层次感 , 语 言真 挚, 感 人肺腑 。该 文有 很 多版本 的译本 , 本 文将从文体学 的视 角 出发 去分析 其 中广 受欢迎 的两个译 本 , 张培 基和 许渊 冲 的译作 。语 音、 词汇、 修 辞和句法这 些表 层的形式 能服务 于特定 的效 果 , 因此这 些 层面 的文体 学能适 用于评 判译本 的水 准 。这 也为 赏析译本提供 了新的视角 , 恰 当领悟 和使用文体 学特点是 可 以为好 的译 本服务 的。 关 键词 : 林肯; 《 葛底斯堡 演说》;文体 学 ; 译 本对 比
著名 的政治演说词《 葛底斯堡演说》 拥有许 多中文译本 , 但并不是每个译本都是对原文的忠 实再现。本文将结合这一演说发表的历史背景 ,
在分 析其 思 想 内涵 和文学 艺 术特 色 的基础 上 , 比 较分 析 以上 两个译 文 , 从 而说 明政 治演 说 词 的 翻 译 应 以再 现演 说 者 的思想 理 念为根 本 , 译 文字 句
板。作者用凝 练 的语 言表达 了深情 , 阐明了主 题, 全文组织得既有波澜起伏 , 又前后连贯 自然。 林肯的著作主要是书信和演说词 , 以观点明确 、
不多一个世纪之后 的事。根据资料显示 , 最早完 整地把这一演说 翻译 到中文世界 的是美 国政治 思想研究学者徐道邻。此译文被美 国国会 图书 馆收集整理为这篇演说的 2 9种语言版本 中唯一
作者 简介 : 徐艳 , 女, 汉, 湖北宜 昌, 硕士研究生 , 华 中师范大学 , 外国语 学院 , 华 中师范 大学外语学院 翻译理 论与实践专 业 , 湖北 省
武汉市华 中师范大学外 国语学 院。
・
1 06 ・
这一 点 ( 许 明 刘 龙根 , 1 9 9 2 ) 。 然而, 此重要 演 说完 整地 译介 至 中 国则是 差
目的在于鼓舞 士兵而赢 得战争的胜利。虽然这 是 一篇庆祝 军事胜 利 的演 说 , 但它 没有好 战之
气; 相反 的 , 这 是 一篇 感 人肺 腑 的颂 词 , 赞关 那些
南北战争 中的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点。5 . 1 万多名士兵在那 场战斗 中受伤。1 8 6 3年 1 1 月 1 9日, 正值美 国内战 中葛底斯 堡战役结束 后 四
下感情奔放 、 清意深切 、 逻辑 严 密 和 生 动有 力 的 深 刻 印象 。
三 .译 作 文体 学 分析
梁启超、 赵元任、 胡适 、 孙 中山对林肯在这一演说
中所 阐述 的 民主 思 想 都 有 介 绍 。另 外 国 内 比较 有代 表性 和常被 引用 的译 本 有 张 培 基 译 本 和 许 渊 冲译 本 。
的 中文译 本 , 可 以说 是官 定版 。当然 , 在此 之 前 ,
思想丰富、 朴实无华 见长。其文章措 辞典雅 , 文
笔洗炼 , 善用长 句表达 复杂感 情 , 极 富感染 力。 这篇演说词更是极尽其长 , 在缅怀烈 士的同时 ,
也表达 了对这个新生国家继续存在下去的信心、
决心和希望。该篇演说词没有任何赘言 , 开门见 山, 随后立 即转入正题 ; 结尾语气坚定 , 给听众 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