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导学提纲

合集下载

《马说》导学案

《马说》导学案

23.《马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食马者、千里马、伯乐的具体形象。

2.理解本文深层内涵。

3.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1.理解文中食马者、千里马、伯乐的具体形象。

2.理解本文深层内涵。

学习难点:理解本文深层内涵。

自学与交流:
1.结合视频和课文,分析食马者与伯乐在对待千里马上有什么不同。

2.通过文中具体语句,把握食马者和千里马的形象特点,并分析作者对其的态度。

3.结合写作背景,分析文中食马者、千里马、伯乐的象征意义。

4.根据食马者、千里马、伯乐的象征意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展示与提升:
完成下表,并展示成果。

态度 食马者 千里马 伯乐
象征意义:
写作意图: 总结与反馈:
对于千里马的悲剧,有人认为根本原因是食马者有眼无珠,不识人才,也有人认为是千里马不懂得展示自己所导致。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象及作

态度。

4.《马说》导学提纲

4.《马说》导学提纲

《马说》教案伯乐相马故事: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

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

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

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

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

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

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

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

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

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

”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

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

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

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

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

苏教版八下导学提纲4马说

苏教版八下导学提纲4马说

4、课题:《马说》【导学目标】教学目标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学习托物言志的构思方法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相关资料】体裁:“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写法灵活自由。

可叙述,可描写,可说明,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本文知识点: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2.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世有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2然后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3祗辱有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4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喂牲口用的食器)5不以千里称也(凭,凭借)(著称)6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吃没)7 食马者(通“饲”,喂)8 才美不外见(才能,美好的素质)(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的)(等同,一样)10或尽粟一石(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方法,正确的方法。

)12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通“才”,才能)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鸣叫)(通晓)14执策而临之(拿着马鞭子)(面对)15其真不知马也(识别,了解)3.从文中找出三个通假字并释义。

1食马者(“食”通“饲”,喂)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1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理解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马说》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马说》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马说》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本文主题为《马说》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旨在分析分析此篇文章所表达的观点和思想。

一、课文内容概述《马说》这篇文章是神秘主义诗人孟浩然创作的。

文章以马的角度向人类展示了自己的生活状况,表达了马对他的主人和人类的感情。

文章以一个马的视角,描绘了马奔跑、拉车、载人、吃草等情景,将动物的生命体验娓娓道来。

孟浩然在此篇文章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和深刻的感受,使得这篇文章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一篇充满深层思考和感性韵味的文章。

二、文本分析1. 马的角度本文从马的角度切入,描绘了马的日常生活,表达了它的思想和感受。

这种以动物视角代替人类视角的写作手法十分独特,让读者能够看到动物们的真实感受,思考人际之间的关系。

2. 描写生活细节《马说》这篇文章中,孟浩然生动地描写了马的出生、生活、劳动和死亡等方方面面的情景,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展现了马的生命体验。

3. 深层思考和感性韵味孟浩然在文中强调了马对于主人的信任和忠诚,同样也表达了对人类社会不平等和残酷的感受。

同时,文章也注重抒发感情和思考,用深刻的诗意描绘出马的生命之路。

三、文章解读《马说》这篇文章呈现了一个动物的真实感受,借此让读者去感受动物在人类社会中的生命体验。

文章深刻地反映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作为人类,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和保护动物权益,尊重它们的生命价值。

孟浩然在此篇文章中还提出,马不在乎我们对它的评价,而只关心对它的待遇。

与人类社会不同的是,马并不为名利所动,而运动纯粹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和生存。

同理,我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和评价时,也应该明确自己的方向,并不为外部评价所影响。

四、教学建议1. 培养学生动物保护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习性、生存环境、生命体验等方面内容,加深学生对动物的认识和尊重。

2. 引导学生关注公平正义问题通过分析文章中反映的不平等和残酷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上的不公正现象,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

第23课马说(导学案)含

第23课马说(导学案)含

23《马说》导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短文中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经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语言感,逐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成效;3、认识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谈论方法;4、谈论对人材的见解,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习重难点】1、累积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认识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谈论方法;理解短文所说明的深刻道理。

【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2、认识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累积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朗诵、翻译、背诵课文,理解短文所说明的深刻道理。

【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创建情境1、又与马相关的成语导入课文,引出课题2、学生依据预习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

3、教师叙述写作背景、简介文体:二、朗诵课文,疏导文意1、听课文朗诵录音,正音正字。

2、学生比较课文说明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诵,要求读得通畅,语音正确,注意停留、重音、语速。

4、学生依据老师的要求再齐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累积字词1、小组内找出并累积文中出现的难懂和常用的文言字词。

.....我们小组累积的词语:2、小组内互帮翻译课文,并展现自己的学习成就(可每人一段翻译)。

四、精读课文,掌握文意(要求:用原句回答)。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论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2、千里马的才能被沉没的直接原由是什么其根来源因又是什么3、作者是如何怒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4、文中的哪句话点了然中心(小组内先沟通谈论、而后再班内展现。

)五、赏读课文,提炼要旨。

1、作者所说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不过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伯乐:千里马:食马者:2、全文寄望着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3、教师揭露“托物寓意”的写法。

4、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味,铿锵动听,声情并茂。

六、背诵课文,训练语感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课文,而且达到背诵的要求。

【拓展延长】有人说“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的观点是片面的,不可以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望在伯乐身上。

《马说》提纲

《马说》提纲

《马说》提纲注意:本课句子翻译几乎全文都重要世有伯乐,然.( 这 )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 因此 )虽.( 即使 )有名马,祗. ( 只是 )辱.( 辱没 )于.( 在 )奴隶人之手,骈. ( 两马并驾 )死于.( 在 )槽枥之.( 的 )间,不以.( 用 )千里称.( 著称 )也。

马之.( 定语后置的标志 )千里者,一食. ( 吃 )或.( 有时 )尽.( 吃完 )粟一石。

食. ( 通“饲”,喂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通“饲”,喂)也。

是.( 这 )马也,虽.( 虽然 )有千里之.( 的)能,食. (吃 )不饱,力不足,才美..( 才能和优秀 )不外见. ( 通“现”,显现 ),且.( 尚且)欲.(想要 )与常马等不可得...( 不可能 ),安.( 怎么 )求.( 要求 )其能千里也?策.( 鞭打 )之不以.( 用)其道.( 正确方法),食. ( 喂养 )之不能尽.(竭尽)其材.(通“才”,才能),鸣之.( 无意义 )而不能通.( 通晓 )其意.( 意思 ),执.( 拿 )策.( 马鞭 )而临.( 面对 )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 难道 )真无马邪.( 通“耶”,吗)?其.(他们,指说“天下无马”的人)真不知马也。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其真不知马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6)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文中的“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奴隶人”比喻“不能识别人才、不能善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伯乐”比喻“能够慧眼识才、善用人才的人”3、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马说》导学提纲B5

《马说》导学提纲B5

《马说》导学提纲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积累文中重要文言词句。

2.精读课文,整体领会文意。

3.理解写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背诵课文。

德育目标: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遭遇,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任务:伯乐相马的故事古已有之,唐代的韩愈借千里马的遭遇也发出了不平之音,激起古今许多有才之士的共鸣。

今天就来学习韩愈的《马说》。

二. 正读课文,纠正字音所谓正读课文,就是在课文教学之初,学生朗读课文之后,教师纠正读音,纠正语调。

1、集体朗读课文,教师根据实况,纠正读音。

2、集体再读课文,教师纠正语调。

三、点读课文,理解注释所谓点读,就是从课文朗读转向阅读课文注释,要求学生“点”着课文注释,一个一个地读。

1、学生质疑问题,教师解答。

2、教授指出应该理解的词语。

四、当堂训练,检查效果1.识记重要的文言词语:(括号里加音并横线上解释)祇()骈( ) 槽枥()策()作为动词的意思是作为名词的意思是2.找出四个通假字:食见材邪3.译句: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五.精读课文,理解寓意划分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1、题目《马说》的含义是什么?明确:谈谈关于千里马的问题。

2、用原文回答:文章开头,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如何?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怎样?第二段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第三段食马者的愚妄无知表现在哪里?课文中心句是什么?3、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明确:“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4、课文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寓意的写法。

5、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明确:表达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马说》导学案(八年级下册)

《马说》导学案(八年级下册)

自学促能力形成展示让魅力飞扬
教师寄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

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4.翻译并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重点】
翻译并背诵全文
【难点】
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学法指导】
1、结合注释,解决重点字词。

(小组内共同提出并解决)
2、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运用联系和想象,理解课文中的白描写法。

马说提纲

马说提纲

马说一、基础知识(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河阳人,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二)文言词语袛(只是)辱(受屈辱而埋没才能)于奴隶人(指马夫。

奴隶,仆役)之手骈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于槽枥(喂牲口用的槽)之间不以千里称(著称)也故(因此)虽(即使)有名马一食(吃一顿。

食,吃)或(有时)尽粟(小米,泛指粮食)一石食(通“饲”,喂)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通“饲”,喂)也是(这样)马也才(才能)美(美好的品质)不外见(通“现”,表现)且(犹,尚且)欲与常马(一般的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达到)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策(鞭打)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食(通“饲”,喂)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本领)鸣之而不能通(通晓,懂得)其意执(拿,握)策(马鞭)而临(面对)之其真无马邪(通“耶”,吗)其真(果真)不知(识别)马也二、阅读探究1.本文的体裁是“说”。

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2.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这说明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作用,千里马才能的发挥依靠伯乐。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第1段具体写千里马终身遭遇(命运)的语句是:袛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5.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6.第3段痛斥食马者愚妄、浅薄(列出了“不知马”表现)的语句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8、“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两句话各有什么含义?1)、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点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性)2)、千里马被埋没的必然性(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的心态及怀才不遇的感慨)9、“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夸张突出千里马食量之大,为下文写食马者的无知表现作铺垫。

《马说》提纲式板书

《马说》提纲式板书

《马说》提纲式板书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

以下是《马说》提纲式板书: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 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3. 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2. 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马说》。

2. 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3. 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世称“韩昌黎”。

4. 整体感知:学生听录音,注意字音、节奏和停顿。

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5. 疏通文意: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全文,理解文章大意。

6. 合作探究: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7.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是否需要“伯乐”,如何成为“千里马”。

8. 课堂小结:总结全文,强调人才的重要性。

9. 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以上是一份《马说》的提纲式板书,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和完善。

【新品下载推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9马说导学提纲鄂教版

【新品下载推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9马说导学提纲鄂教版

《马说》(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说”的文体特点(托物寓意、借事喻理),分辨文中的记叙和议论。

3.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食马者”的深层含义,领会作者写作意图。

【重点难点】重点: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1.了解“说”的文体特点(托物寓意、借事喻理),分辨文中的记叙和议论。

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深层含义,领会作者写作意图。

问题记录【导学流程】一、知识链接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

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

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著有《韩昌黎集》等。

二、基础感知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骈.死( ) 槽枥..( ) 粟.( )外见.( ) 食.马者( ) 祗.( )一石.( ) 真无马邪.( )2.通假字。

食.马者“食”通,_________________才美不外见.“现”通,_________________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_________________真无马邪.“邪”通,_________________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马说——新导学提纲 第2课时

马说——新导学提纲 第2课时

《马说》——第2课时【学习目标】1、巩固文言词句,能准确流利地翻译全篇。

2、进一步分析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意图。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本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重难点】目标2—3.【导学过程】一.前提自我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槽枥..()()粟.()外见.()食.马()衹.()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衹.辱于奴隶人之手()②骈.死于槽枥..之间()()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⑤执策而临之()3、填空。

①韩愈,字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__家,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__》里。

他和、、、、、、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②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

二.自学引领:1.请试着口头把课文翻译一遍。

2请完成“课时练”P89第三题内容理解1—3题。

三.【拓展延伸】容对作品进行评析。

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想要在道德人品上进行修炼的人,首先要纯正自己的思想。

而要纯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韩愈的故事(二)韩文公祭鳄鱼:潮州的韩江,从前有很多鳄鱼,会吃过江的人,害得百姓好苦,人们叫它做“恶溪”。

一天,又有一个百姓被鳄鱼吃掉了。

韩愈知道后很着急,心想鳄害不除后患无穷,便命令宰猪杀羊,决定到城北江边设坛祭鳄。

韩愈在渡口旁边的一个土墩上,摆了祭品,点上香烛,对着大江严厉地宣布道:“鳄鱼!鳄鱼!韩某到这里来做刺史,为的是保土庇民。

你们却在此祸害百姓。

如今姑念你们无知,不加惩处,只限你们在三夭之内,带同族类出海,三天不走就五天走,五天不走就七天走。

七天不走,便要严处!”从此,江里再也没有看见鳄鱼,所有的鳄鱼都出海到南洋去了。

现在,人们把韩愈祭鳄鱼的地方叫做“韩埔”,渡口叫“韩渡”,又叫“鳄渡”,还把大江叫做“韩江”,江对面的山叫做“韩山”。

《马说》导学提纲

《马说》导学提纲

为明学校学生课堂导学提纲(语文学科)编号: 2020 年 3 月 2 日编制人:杨如意课题:《马说》班级: 姓名: 小组: 评价:【学习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难点】1、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始终未被采纳,只得相继依附于节度使幕下,郁郁寡欢。

他一生多次被贬,纵有“忧天下之心”,却无施展之处。

3.文体常识“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祇()骈()槽枥()食马()粟()邪()奴隶()执策()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____(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_____(3)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4)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5)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导学提纲一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3、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疏通文意。

学法指导:
1、根据注解,查阅字典,把握文言字音,自主朗读课文二遍,做到准确、流畅;
2、依靠注解,查阅资料,弄清文言词语意思;
3、共同体成员分任务互译课文。

自学反馈:
1、走进韩愈。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六朝以来的骄偶文风,提倡散体,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
2、注音。

3、通假字。

4、词类活用(标出活用的词,说出活用的类型并解释)。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④策之不以其道()⑤食之不能尽其材()⑥才美不外见()综合提升:
1、一词多义。

其:①策之不以其道()②其真无马邪()食: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能:①虽有千里之能()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①策之不以其道()②执策而临之()
而:①执策而临之()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重点句子翻译。

(1)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当堂反馈:
点名3号翻译文段。

资料链接: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

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摆用,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封建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马说》导学提纲二
学前反馈:
在文中各找出一句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托物寓意,以事喻理,以马喻人的写法;
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
3、了解什么样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20分钟)——以共同体为单位合作完成“综合提升”部分的问题(10分钟)——分组展示(15分钟)
自学反馈:
1、文中千里马与伯乐指的是什么?
2、你觉得作者是仅仅在替千里马鸣不平吗?
3、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综合提升:
1、分别概括1、
2、3自然段的内容。

2、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当堂反馈:
背诵课文
资料链接:
1、“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这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可以是论事,可以是以物喻人,也可以是托物言志,目的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表达某种追求或愿望。

它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2、本文带有寓言的色彩。

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

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地。

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马说》导学提纲一(教师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3、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疏通文意。

学法指导:
1、根据注解,查阅字典,把握文言字音,自主朗读课文二遍,做到准确、流畅;
2、依靠注解,查阅资料,弄清文言词语意思;
3、共同体成员分任务互译课文。

自学反馈:
1、走进韩愈。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六朝以来的骄偶文风,提倡散体,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
2、注音。

3、通假字。

4、词类活用(标出活用的词,说出活用的类型并解释)。

综合提升:
1、一词多义。

其:①策之不以其道(代词,指千里马)②其真无马邪(表示推测、反问的语气,难道)食:①一食或尽粟一石(吃)②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
能:①虽有千里之能(才能)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①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鞭打)②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
而:①执策而临之(表修饰)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转折)
2、重点句子翻译。

(1)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当堂反馈:
推选3号翻译文段。

资料链接: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

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摆用,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封建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马说》导学提纲二(教师版)
学前反馈:
在文中各找出一句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托物寓意,以事喻理,以马喻人的写法;
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
3、了解什么样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20分钟)——以共同体为单位合作完成“综合提升”部分的问题(10分钟)——分组展示(15分钟)
自学反馈:
1、文中千里马与伯乐指的是什么?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识别、重用人才的人。

2、你觉得作者是仅仅在替千里马鸣不平吗?
韩愈当然不仅在替马鸣不平,他写这篇文章旨在抒发自己的感情,伯乐指能够识别人才的人,结合作者的当时背景,指封建统治者,而且应该是指能够识别赏用人才的所谓明君。

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3、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综合提升:
1、分别概括1、
2、3自然段的内容。

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3段:总结全文。

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2、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摧残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3、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

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当堂反馈:
背诵课文
资料链接:
1、“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这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可以是论事,可以是以物喻人,也可以是托物言志,目的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表达某种追求或愿望。

它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2、本文带有寓言的色彩。

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

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地。

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