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媒介节约传播的解决之道
关于合理运用话语权的一点思考——浅论话语权下新闻媒介产生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口 正美语 的人必定是一个上流绅士 。 纯 这种语音表现极容 增加的不负责任的虚假报道 , 使得带来的恶劣影 响也越发 的增加和扩大 , 这使得我们需要具体探讨一下 , 虚假以及不
许 多的镜 头中 , 由女权主义者 、民运分 子、恐怖主义等等
新 闻新 闻媒介的这 一特殊的权 力 , 和许 多事物一样 ,
组成 的持 不同政见者的形 象通 常都是消极 的 、 颓废 的 、 凶 同样也是一把双 刃剑 , 可以产生一些积极的效应 , 同时不 但 狠的或是可鄙的形 象 , 这时的摄 像记者通 常会将镜头 固定 可避免的或多或少的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 , 近几年来, 由 于 易于辨 识的形象 , 如晃动标语牌 的女权运用者 、 目光 凶 于新 闻媒介 的更为发达 , 这把双刃剑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扩 狠的恐怖 主义分子 、 颓废的 民权运 用者 等等 , 这些形象 大到很多 的方面 , 每年都会 引起 人们关注和 探讨的“ 把 就 十 大量 出应用于 自持 公正报道的新 闻节 目之 中, 这样被嫁接 大假新闻 ” 时间看来这一 消极影响 已经引起人们 的注意 。 过的真 实的感觉极让受众轻 易地感受到 了这 些人群的不 改革开放的全面深 入发 展以来 , 国新闻传播 媒体也 我
可理喻性和排斥性 。 在现今 已经极不平衡 的信息传播过程 和其他各行 各业一样 , 被社会的快速发展不断的需求着 , 持
中, 国家有关发展中国家的新闻报道的信息量 , 发达 只存在 续迅 猛发 展 , 闻记者队伍也随之增加很 多。 新 这时 , 新闻传 很少的一部分 。 而即使便 是这些少量 的内容 , 当一部分 播本 身所具有 的的社会影响 力逐渐被演绎的越来越好 , 相 并 还是有关 于暴 力、 品、 毒 贩卖人 I等等相 当不和谐 的负面 在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 中 , : 1 起了 巨大的推动作
当前新闻教育存在的矛盾及解决之道
传 统 媒 体 纷 纷 占据 网 络 高 地 . 挥 网 发
络 的多媒 体综合 性 , 成 了与新 媒体 形
闻教育可谓发展 迅猛。据统计 , 到 2o 0 8年 6月 , 国 高 等 院 校 设 立 的 新 我 闻传播学 专业点 达到 了创记 录的 87 7 个 , 体 的 数 字 是 : 闻 学 2 7个 , 具 新 6 广 播 电 视 新 闻学 1 8个 , 告 学 3 3个 . 8 广 2 编 辑 出版 学 6 4个 , 播 学 3 传 1个 , 体 媒 创 意 4个 。这 些 新 闻 传 播 学 专 业 点 分 布 于 全 国 3 o多 家 高 校 之 中 。这 其 中 o
大众 化 的 节 目 ,向 有 针 对 性 地 选 择 受
发展 , 金融危机与媒 体的应对 , 传统媒
体 如何 应 对 数字 化 与 网络 技 术 的挑
应 届 毕 业 生 去 传 媒 业 就 业 的 也 只 有 4 %。 在 大 量 的 新 闻学 专 业 毕 业 生 未 0 能 进 入 媒 体 就 业 的 同 时 , 相 当 多 的 有 媒 体 把 就 业 机 会 向经 济 、 律 等 其 他 法 专 业 开 放 。新 闻 传 播 教 育 面 临 着 供 大 于 求 、 才 培 养 不 能 应 对 媒 体 需 求 的 人
来 越 多 新 闻专 业 毕 业 生 不 能 进 入 媒 体 就 业 的尴 尬 。 即使 是 在 新 闻教 育 领 域 处 于 高 端 位 置 的 知 名 院 校 . 面 临 同 也 样 的 问题 。 复旦 大 学 新 闻学 院 2 0 如 07 年 本 科 毕 业 生 共 2 7名 .去 传 媒 业 就 0
增 。 在 此 情 况 下 , 播 、 视 、 纸 等 广 电 报
网络传播消费主义现象批判
四、从未来发展趋势看“网红经济”的迷思
面对消费主义和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批判,“网红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 值得我们深思。首先,随着消费者对虚假宣传和信息过载的日益,网红和媒介平 台需要更加注重内容的真实性和价值性,以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和信誉。其次,随 着技术的发展,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媒介平台可以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 需求和行为习惯,为消费者提供更精准的推荐和服务。
四、从未来发展趋势看“网红经济”的迷思
此外,“网红经济”也可能出现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例如,一些网红开始注 重与粉丝的互动和社群建设,以增加用户的黏性和信任度。一些新的媒介平台也 开始涌现,为用户提供更多样化的信息和交流空间。此外,“网红经济”还可能 通过与实体经济的结合,如开展线下活动、合作品牌等,实现更全面的商业价值。
基本内容
三是提高消费者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 种媒介信息的能力。提高消费者的媒介素养,使他们能够识别和理解媒介信息的 真实意图和本质,从而避免被误导。
基本内容
四是发展可持续的消费文化。我们应该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鼓励消费者商品的实际价值和人的真实需求,避免过度消费和浪费资源。推广绿 色消费、循环消费等可持续的消费方式,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基本内容
其次,网络红人现象的出现也给传统的娱乐圈带来了挑战。一些网络红人在 短时间内积累起大量的人气和影响力,甚至超过了某些传统明星。这种现象促使 了娱乐圈的重新审视和调整,也加速了传统明星与网络红人之间的融合与发展。
基本内容
针对“网络红人”现象的策略应从个人防护措施和社会监管措施两方面入手。 对于个人防护措施,首先,消费者应该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正确看待网络红人 现象,避免盲目追星和消费。其次,个人应该注重自我价值的提升,不要过度追 求物质享受和符号消费,避免因此造成的消费压力和社会文化负面影响。
解决社交媒体行业中网络谣言传播问题的对策
解决社交媒体行业中网络谣言传播问题的对策引言: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信息获取与传播带来了巨大便利,但同时也衍生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网络谣言的广泛传播。
网络谣言不仅扰乱了社会秩序,影响了个人和企业形象,还给公共舆论带来了混乱。
因此,为了解决社交媒体行业中网络谣言传播问题并维护良好的信息生态环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
一、提高用户媒体素养1. 加强教育意识:学校、家庭以及社区等要加强对用户关于媒介素养方面的培训,提升用户辨别真伪信息能力。
2. 增加权威性来源:平台应推动更多权威机构、专家学者入驻,并增加相关文章在用户界面上的展示和推荐。
二、建立完善的内容审核机制1. 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在平台初步过滤出潜在谣言信息,并进行标记、警示。
2. 增加人工审核力量:平台应加大对用户发布内容的审核力度,增加对涉及敏感话题的跟踪和审核频率。
3. 建立社区监督机制:鼓励用户积极监督、举报谣言信息,建立奖惩机制来规范社交媒体使用行为。
三、开展媒体合作与联动1. 合作性质文件签署:各个社交媒体平台可以就网络谣言防控进行合作,共同签署相关文件确保互相配合和信息共享。
2. 资源互通共享:不同社交媒体平台间可以自愿开展信息资源共享,通过数据交换来更好地识别、追踪和遏制网络谣言。
四、加强法律制度建设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府部门应根据实际需求出台针对网络谣言的法律法规,并明确责任追究细则。
2. 加大处罚力度:对故意传播网络谣言行为要进行严厉打击并依法追究责任。
3. 强化技术手段支持:为执法部门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比如高效的数据分析、溯源能力等。
五、提高社交媒体平台自身管理能力1. 设立投诉机制:平台应设立用户投诉渠道,并规定一定时间内给予回应和处理。
2. 加强自身审核机制:平台需要招聘专业人员建立和审核相应的谣言数据库。
3. 追究责任机制:对于未经核实转发网络谣言并严重影响他人名誉的用户,平台需采取相应措施追究责任。
关于社交媒体中媒介伦理问题的反思
关于社交媒体中媒介伦理问题的反思社交媒体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借助它来进行信息交流、获取新闻、分享自己的生活以及与他人实时互动。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发展,媒介伦理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
这些问题涉及到数据隐私、虚假信息、网络暴力、侵犯知识产权等方面,需要我们认真反思和解决。
社交媒体平台在收集用户信息方面存在着隐私泄露的媒介伦理问题。
用户在注册社交媒体账号时通常需要提供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等,这些信息可能被媒体平台用于商业目的,如广告推送、用户画像等。
一些社交媒体平台并没有很好地保护用户信息的安全和隐私,导致用户的个人信息可能被泄露或滥用。
我们应该对社交媒体平台对用户数据的收集和使用进行严格监管,保障用户的隐私权和信息安全。
社交媒体上的虚假信息和谣言传播也是一个媒介伦理问题。
社交媒体平台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使得信息传播变得极其迅速和广泛,但也给了虚假信息和谣言传播提供了温床。
一些用户会故意发布虚假信息或谣言,用以达到个人或组织的目的。
这样的行为不仅会误导他人,还可能对社会和个人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社交媒体平台应该加强对用户发布内容的审核和筛查,通过技术手段和人工审查来限制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
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问题也值得我们反思。
社交媒体的匿名性和互联网的无边界特点导致了网络暴力的频发。
一些用户在社交媒体上恶意攻击和辱骂他人,制造恶劣的网络环境,给受害者带来心理伤害甚至身体伤害。
这种行为严重违反媒介伦理,我们应该加强对网络暴力的监管和制裁,确保社交媒体成为一个积极健康的交流平台。
社交媒体上的侵犯知识产权问题也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社交媒体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的内容。
一些用户在社交媒体上未经授权地转载他人的作品,侵犯了原作者的权益。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创作者的利益,也破坏了创作生态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社交媒体平台应该加强版权保护,提供举报机制和技术手段来打击盗版和侵权行为。
媒介转型与媒体从业者的劳动权保护
3、劳动争议调解机制将更加高 效和便捷
未来,中国政府将继续完善劳动争议调解机制,提高调解效率和便捷性。例如, 政府可能会建立更加完善的在线调解平台,为劳动者提供更加便捷的维权途径。 同时,政府也可能会加强对调解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调解质量和效率。
四、结论
中国劳动权保护的现状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未来将继续朝着更加完善和高 效的方向发展。政府将继续完善法律法规和劳动争议调解机制,为劳动者提供 更加全面和有力的保障。劳动者也应该积极维护自己的权益,通过合法途径维 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2、劳动者权益得到保障
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劳动者的权益得到了更加全面的保障。例如,劳动 合同签订率不断提高,工资水平稳步增长,工作时间合理安排,劳动安全和健 康得到有效保障等。这些措施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加稳定和安全的工作环境。
3、劳动争议调解机制逐步完善
劳动争议调解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中国政府逐步完善 了劳动争议调解机制,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加便捷和有效的维权途径。例如,各 地建立了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为劳动者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和调解服务。
除了以上措施,还需要探讨媒介从业者在媒介转型期应该具备的素养与能力。 首先,新闻专业素养是媒体从业者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包括新闻敏感、采访 技巧、写作能力等。在媒介转型背景下,媒体从业者还应该有跨界思维和创新 意识,掌握新媒体技术和传播规律,提高全媒体报道能力。此外,技术素养也 是媒介从业者不可或缺的一项能力,包括对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应用和理 解,以便更好地适应媒介转型的需求。
2、薪酬待遇低:相比其他行业,媒体行业的薪酬待遇普遍偏低。这使得许多 优秀的媒体从业者难以获得与其付出相匹配的回报,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 极性和职业发展。
社会学视角下的媒体与文化传播问题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媒体与文化传播问题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化、信息化以及新兴科技的发展,媒体与文化传播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接触不同文化、建立社会联系的重要途径。
然而,这种媒体与文化传播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例如信息过载、文化侵蚀、价值观混乱等。
社会学视角下的研究,可以提供更深刻的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这些问题的本质和根源。
本文将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探讨媒体与文化传播所涉及的问题及其解决之道。
第一部分:媒体与文化传播的相关理论媒介效应理论是人们对于媒体与文化传播问题最早的研究之一。
该理论认为,媒介是“信息和意识形态的传播器”,媒介的内容、形式和方式可以影响和改变个人和集体的行为和思想。
文化传播理论则从文化与媒介的关系出发,研究文化如何通过媒介传播,以及媒介对于文化传播的影响。
这种理论视角认为,媒介不仅是信息传播器,同时也是文化创造者和文化启蒙者,通过符号和符号系统的运用,将文化传递并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第二部分:媒体与文化传播带来的问题随着媒体与文化传播的不断发展,各种问题也不断浮现出来。
以下是一些比较显著的问题:1. 信息过载:随着网络技术与社交媒体的兴起,信息的获取和传播变得更加方便和迅速,但是对于个人和群体来讲,如何从大量信息中筛选出合适的、有用的信息,成为一个严重的难题。
2. 文化侵蚀:媒体与文化传播的扩张,不可避免地带来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然而,这种交流往往不是平衡的、公正的,而是强者文化对弱者文化的侵蚀与削弱,这种现象尤以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输出为明显。
3. 价值观混乱:随着媒体传播的全面覆盖,社会中的价值观念成为媒体呈现的主要内容之一。
然而,这些价值观往往缺乏深度、文化背景的支撑,导致一些人对于正常社会价值观的理解和认知出现混淆和模糊。
第三部分:对于问题的解决之道尽管媒体与文化传播带来的问题不少,但是这些问题并非无法解决。
以下是一些解决之道:1. 信息管理:针对信息过载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信息管理来解决这种问题。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伦理研究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伦理研究在新媒体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和传递信息的主要途径。
然而,媒体的普及和使用也带来了一系列伦理问题。
媒介伦理研究正是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和解决的过程。
本文将从媒介伦理的基本概念、发展背景、重要议题以及应对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媒介伦理的基本概念媒介伦理是指在媒体领域中处理和解决伦理问题的理论和方法。
它关注的是媒体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旨在引导媒体从业者遵守职业道德、维护社会公正,以及保障公众权益和隐私。
二、媒介伦理的发展背景1. 快速发展的新媒体技术: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社交媒体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的传播渠道愈加广泛,传播速度也更快,这对媒介伦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2. 公众对媒体的期望提升:公众越来越关注媒体的公正性、客观性和负责任性,对媒体行为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推动了媒介伦理的发展与研究。
3. 媒体职业化和专业化:媒体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意识得到了提升,媒介伦理理论也应运而生,成为媒体从业者的必备素养。
三、新媒体时代的媒介伦理重要议题1. 虚假信息和谣言传播:新媒体时代,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媒体如何识别和应对虚假信息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
2. 隐私权与信息安全:在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的泄露和滥用问题日益突出,如何保护用户的隐私权成为了亟待解决的伦理问题。
3. 网络暴力和恶意营销: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和恶意营销行为屡禁不止,媒体如何规范和引导公众行为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4. 公众参与和互动: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公众更加参与媒体话语的生成和传播,但也带来了如何平衡公众参与和媒体引导的伦理问题。
四、应对媒介伦理的方法和措施1. 加强职业素养和道德意识:媒体从业者应当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意识,坚守媒体职业道德,履行社会责任。
2. 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监管,以保障公众权益,约束媒体行为。
公共新闻:议程设置理论的改革性实践
一
、
作 为实践和理念 的公共新 闻运动
者不应该仅仅是报道新 闻,新闻记者 的工作还应该包括这样 些 内容: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 闻信 息的基础 上的 行动能力 ,关注公众之 间对话和交流 的质量 ,帮助 人们 积极
一
据P e w 公共 新 闻研 究 中心 一 项 调 查 研 究 称 , 仅P e w 中心 记录在档的就有 6 5 1例 公 共 新 闻实 践 活 动 【 J J 。如 今 , 它 已不
2 O世纪 9 0年代兴起 于美国的公共新 闻以弥补 当时新 闻 源可追溯至 1 9世 纪 2 0年代 李普 曼和杜威关于新 闻在 民主社 与公众之 间的鸿沟 为 目标,努力培育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的公 会 中的角色与责任 的辩论, 并以 l 9世纪 4 0年代到 5 0年代 的
0世纪 9 0年代协商 民主理论 ,以及社群主义、 民。笔者认 为公共 新闻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议程设置理 社会责任论 、2 公共领域等理论 为重要支撑 。 论 的运 用 ,但 也 存 在 分 歧 。
今传 媒
2 0 1 3 年第2 期
组织 传 播
公共新闻:议程设置理论的改革性实践
张 向 阳
( 陕西师范大学 新 闻与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 1 0 0 6 2 )
摘 要 :2 0世纪 9 O年代 兴起 于美国的公共新 闻尽管在实践和理念都存在争议,但倡导者总结出 了一系列策略和原则 本文
( 一 )作 为 实践的公 共新 闻运 动
较早 的公共新 闻实践是 1 9 8 8年 美国佐治亚州哥伦布市 《 纪事 问讯报 》( L e d g e . E n q u i r e r )发起 的“ 哥伦布 2 0 0 0 :发展 议程” 的系列报道活动 。时任报纸主编 J a c k S wi f t 采取 了一系
我国媒体国际传播效果r评估体系研究综述r——兼述评估体系建构的思考与建议
我国媒体国际传播效果r评估体系研究综述r——兼述评估体系建构的思考与建议范思翔【摘要】随我国媒体国际传播事业的不断发展,对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效果进行精准、有针对性的评估测量对提升国际传播效果大有裨益.目前,国内学界业界都意识到建构国际传播效果评估体系的重要性并进行了探索研究,但大都浅尝辄止且存在缺乏明确目标、可操作性不强等共性问题.本文旨在梳理分析近年已有的国际传播效果评估体系,兼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建议.【期刊名称】《声屏世界》【年(卷),期】2017(000)004【总页数】3页(P11-13)【关键词】媒体;国际传播;效果评估体系;综述【作者】范思翔【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正文语种】中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国的“大外宣战略”与“走出去工程”持续发力,以涉外媒体为代表的国际传播事业可圈可点,但作为国家“软实力”重要体现的国际传播能力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并不相称,亟待提升强化。
为弥补这一缺陷,2009年 6月,中央制订了《2009-2020年我国重点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总体规划》。
规划指出在未来十年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成为中国媒体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并要求以科学评估我国国际传播整体实力。
“没有测量,就没有管理”,进行科学评估管理无疑需要一把尺子进行测量,而国际传播效果评估体系就可以充当这把尺子。
因此,设计并建构一套科学、全面、实用且针对我国涉外媒体的国际传播效果评估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国传媒领域的学界、业界开始关注我国媒体国际传播效果、能力、影响力等评估体系的建构,并尝试设计出一些评估体系,但数量较少,其中涉及定量的完整性评估体系更是匮乏。
本文将近年来有关我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效果及评估体系的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并评述,就未来建构更加完善,特别是纳入社交新媒体后的评估体系提出相应的问题和建议。
有关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效果研究可谓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宏观层面整体探讨媒体传播效果现状以及如何提高传播效果,第二种微观层面以某种媒体、媒介为例,分析提高传播效果的策略技巧。
新媒体营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之道
互联网+在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发展的逐步成熟,互联网的终端从CP端向智能手机的普及,有线网络向无线网络的转变都使如今的商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各种营销型网站以及微信微博等移动互联营销成为了商业发展新的阵地。
这些新媒体营销方式都是商业环境不断适应发展潮流的结果。
新的营销方式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和发展空间,但是我们不难看到,在新媒体营销体系不完善发展不成熟的环境下,新媒体营销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瓶颈的。
下面锦随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新媒体营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之道。
一、缺乏专业的管理运作人才有专业的人才能干专业的事,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
目前,很多企业在新媒体营销方面之所以做得不好,原因之一就是专业人才的匮乏。
目前,在企业中负责企业新媒体运作的人员参差不齐,大多缺乏专业的知识和经验,大多数企业是由非专业的销售人员或市场部人员兼职运作,缺乏专业的部门、岗位设置,运作水平可想而知。
二、缺乏对新媒体营销的合理投入新媒体营销是否运作得好受制于四个因素:内容、资源、技术和投入。
即好的内容、丰富的资源、精湛的技术和合理的投入。
在新媒体营销方面,有一个普遍的认识误区:认为新媒体营销不用花什么钱,这是对新媒体传播成本低廉的认识误区。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虽然新媒体营销的费用相比传统媒体要低廉得多,但仍然需要合理的投入,有合理的投入才会有预期的回报。
目前,一些先知先觉的企业,纷纷加大了新媒体营销的投入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在新媒体营销的阵地上占得先机。
新媒体营销的投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传播的媒介费用,比如搜索排名、网站发文等等。
二是新媒体营销战略和战术的策划费用,就目前来讲,因为很多企业缺乏新媒体营销的专业人才和经验,所以不得不借助专业咨询服务机构的经验和能力来开展新媒体营销。
三、缺乏新媒体营销的系统规划新媒体营销是一种新的营销方式,也需要有系统的战略和战术规划作为依据和支持。
缺乏系统的战略和配套的战术已成为新媒体运作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彳艮多企业把建个网站、发发稿件、做做网上活动就当成是新媒体营销了,不但不专业、不系统,而且,往往是没有计划、杂乱无章。
新媒体新闻传播特点的分析
新媒体新闻传播特点的分析在当今信息时代,新媒体的崛起给新闻传播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新媒体新闻凭借其独特的特点,迅速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分析一下新媒体新闻传播的主要特点。
新媒体新闻传播具有即时性的显著特点。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能够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将新闻传递给受众。
通过网络和移动设备,新闻可以几乎实时地被发布和传播。
无论是突发事件、体育赛事还是政治动态,人们都能够在瞬间获取到最新的信息。
这种即时性大大缩短了新闻传播的时间差,使受众能够更快地了解到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
例如,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现场的目击者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即时上传图片和视频,让外界迅速了解灾情。
新媒体新闻传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互动性强。
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往往是单向的,受众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
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收者,他们可以积极参与到新闻的传播和讨论中。
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功能,受众能够表达自己对新闻的看法和态度,与其他受众进行交流。
这种互动性不仅增强了受众对新闻的参与感,还使新闻的传播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
新闻媒体也可以根据受众的反馈及时调整报道内容和方式,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新媒体新闻传播的内容呈现形式丰富多样。
不再局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元素被广泛应用。
这种多样化的呈现方式能够更生动、直观地展示新闻内容,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比如,一条关于科技新品发布的新闻,可以通过高清图片展示产品外观,通过视频演示产品功能,让受众获得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同时,新媒体还支持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兴技术,为受众带来更加沉浸式的新闻体验。
新媒体新闻传播具有超时空性。
只要有网络连接,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新闻。
无论是在工作间隙、乘坐交通工具时还是在家中休息,都能够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随时浏览新闻。
这种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传播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新闻的传播效率和受众的获取便利性。
从传播媒介变迁看近现代中国史学大众化历程——论史学大众化面临的问题与解决之道
应该增 强学术研究 中的人文关怀, 积极 关注史学在民间的发展 ; 二是历 史类影视作品 的编剧 及书籍的作者应该 持有尊 重历史、 对历 史 负责的 态度 。 政府相关部 门应该加强审批 出版 的监管 力度 ; 三是媒体应该以负责任 的态度做正确的 引导 , 对优秀文化进行积极的 宣扬。 【 关键词】 传播媒介 ; 变迁; 史学大众化 ; 史学研 究; 问题 ; 对策
一
一
《 新西部} 0 2 1 期 } 1 .1 2
一 8 7—
从传播媒 介变迁 看近现 代中国 史学大众 化历程
者 能够随 时看 到史学 研究 的最新 成果 , 比于杂 志和报纸 更 加便 这相
捷 和有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传 媒 与 艺 术
当然 , 职业 都有不 同的 分工 , 者也有 自由选 择的 权利 , 任何 读 经 典终 归是经典 ,史记 》 《 书 》 《 、汉 总会 经 得起 日 间 的流 变 与 考验 , 寸 因 流 历 史故 事搬 上 荧幕 , 进网络 , 这 个似 乎人 人都 在讨 论 历 史 为它 们承载 了中华 文明风 云变 幻的历 程和先 哲的思 想 , 行于读 者 走 在 的时代 里 , 为历 史专业 的学 习 者或 研究 者 是不 是 更应 该 反思 , 作 这 大众 中的一 些史学 类作 品因 为符 合 了这 个 时代 的 娱乐 精神 而 风 生 其中有 哪些 问题 ?该如何 解决 ? 水起 , 它们对 社会而 言也 是有 智 识贡 献 的 , 只是 最 终沉 淀下 来 的 仍 二、 当前 史学 大众化 之 问题 会是 关注 人心和 思想 的东西 。 以史为 鉴 ” 是古 训l 是今 人 的 处 事格 言 , 个 人 的 发 展 如此 , 也 一 三 、 决之道 解 个 民族 的发 展亦 是如此 , 尊重 历史 , 历史 负责 , 对 更是对 自 己和 民 钱穆 曾总结 民国 学术 :此 数 十 年来 , 内思 想 潮 流 及 一 切 实 “ 国 族未来 负 责。当 前 , 史学 大众 化 在新 媒 介 的助 力下 所 出现 的问题 , 务 推进 , 事乃操 纵于 报章 与 杂志 期 刊。 大学 讲 堂 以及研 究 院 , 其 作 主要集 中在 以下 两个方 面 : 高深 学术 探讨者 , 皆不 能有领 导思想 之力 量 , 亦无 此抱 负 ” 而 并 。 1 历 史类 的影视作 品和 书籍 充斥 市场 , 、 鱼龙 混杂 今 天的我 们再 来看这 番话 , 章和 杂志期 刊估计 要换 成影视 和网 络 报 由于 大众个 人 目的 的 不 同 , 学大 众 化 的 过 程 出现 了很 多 问 了 , 的象牙塔 里是 埋首 书斋 的 学者 , 牙塔 外 又是 被 娱 乐化 的 史 今天 象 题 , 般来 说 , 数的 史学爱 好者们 是浅 尝辄止 的 , 怀有 各种 参 时代包 围的 民众。严 谨的学 术 观 念与 普通 的 大众 文 化 因此 而有 了 一 多 他们 与 的目的 和要 求 , 比如说 纯 粹 是娱 乐 或学 点 儿常 识装 点 儿 门面 , 或 个逐渐疏离并最终确立二者边界的过程, 学术引领社会风气的作 者在 一段 时间 内确实 是有点 儿 趣 , 或者干 脆就是 打发 时 间。从 用也一 步步走 向弱 化 。 再 在 这样 一个 信 息传 播迅 速 、 各种 思想 激 烈碰 撞 的B代 里 , 寸 史学 逻辑 上说 , 大众文 化的参 与者 中不太会 有 成为某一 领域 的专 家和 在 应该 研 究者 的 目的 和要 求。】 样 的 例 子 比比 皆 是 , 艺 术 史 上 , _ 这 在 蒙娜 工作者 面对 史学普 及与传 播中 偏离轨 道的一 些状 况 , 担 负起应 丽 莎究竟 是谁 无 关紧 要 , 术 家或 批 评 家 关 注的 是 作 品 中 的创 造 有的责 任 。当前来说 , 学大众化 偏娱 乐化 的倾 向并非某 个人 或 某 艺 史 性 , “ 样塑 造手 ” “ 如 怎 和 带有细 微 褶皱 的 衣袖 ” [] 是 , 于 普 通 01但 9 对 团体 可 以逆转 , 并且 , 种倾 向在 今天 看来 也 并 没有 造 成大 的 问 这 但是 , 史学本 身又 是 极 其严 肃 的 东 西 , 是 一个 国 家的 岁 月 履 它 读 者大 众而言 , 关心 的则 是蒙娜 丽莎是 谁?她 有怎 样曲折 离 奇 题 , 更加 迹 , 是史 学大众 化领域 的发 言 权完 全 被 非史 学 的作 家们 占据 , 要 那 的故 事? 所以 , 络时 代 的人们 尤 其是 从文 革 的禁 锢 中走 出后 的人 们 , 么 , 网 更多 的“ 戏说 ” 最 终 造成 的 可 能就 是 一 个群 体 记 忆 的混 乱 , , 拨 往往 是以一 种释 放感 情的 目的来关 注感兴 趣 的话 题 , 就史学 的角 度 开 历史 迷雾的 工作最 终还是 会落 到历史 学家们 的身上 , 就像 走进 这 实现 而言 , 关于 四人帮 的 、 那些 国共战争 的话题 和史 料往 往引入 注 目 , 而 了一个怪 圈 。由此可 见 , 史学 大众化 的理 性与健 康发 展任 重 道 对于 古代 , 的关注 点也 常 常是 皇 帝的 私 生活 和 那些 继位 斗 争 。 远 。下 面我们谈 些对 解决 问题的粗 浅认 识 。 人们 当 前谍 战片和 宫廷剧 的大热 , 便足 以看 出这些 特定 的历史 时期 和故 1 史 学工作者 应该增 强 学术研 究 中的人 文 关怀 , 、 积极 关 注 史学 事在 民 间的关 注度 。而广 受观众 和媒 体追 捧 的 “ 越 在 青少 年 在 民间的发展 穿 剧 中 的影响 尤为 巨大 , 而 “ 甚 穿越 ” 一词都 成 了 2 1 年 的流行语 。 01 五十年前, 钱穆提到自己写的《 国史大纲》 :只可惜现在研究 说 “ 连看 所 近年 来所谓 的 历史类 畅销书 中有多 少戏说 又有 多少 真实 , 恐怕 历史的人少 , 历史的 人也 少 , 以就 不知 道这 一 门学 问 的行 情。 很 难断 定。而 这类书 能够 畅销 , 于 它们 契 合 了现 代人 求 新 求变 、 假如同行 多 , 在 自然识货人 也多 , 就会有个 比较 , 真行 情 出现 , 便 有 此下 如今研 究历 史的 人不 少 , 历 看 追求休闲娱乐的心理 。“ 历史热” 成了全民的阅读狂欢。这种对某 可有进步 。而今天再来 看这番话 , 只是似 乎二者并行于 两个空间里 , 是有问题 的。 这 段特 定历史 的关 注和休 闲娱 乐 甚至 猎 奇 的心 理催 生 出来 的 是 图 史的人也 不少 , 在现有的体制 框架下 , 历史工作者也 不得 不埋首 书斋 , 兢 多数 兢 书 、 等媒 介市场 的一 拥而 上 , 其中也 不乏优 秀作 品 , 总体 影视 虽然 但 业业 的做研究 , 发表文 章 , 力 出学 术成 果。但 是 , 史 学发 展 的长 努 从 呈现 出一派 鱼龙混 杂 的景 象 , 真伪难 辨。 2 史学工作 者埋 首书斋潜 心研 究 学术课题 , 学大众化 的走 向 远来看 , 何能够使 自身的学术研究 成为具有 强大 生命 力的 东西 , 、 史 如 我 们认 为 , 始终不能缺 乏的 是人文 关怀 。无论 研 究多 么久 远 的历 史与 与 史学 工作者 的研 究似乎 渐行 渐远 20 06年 1 2 O月 3日中国青 年报文 化周 刊发表 一篇文 章题 为《 为 文 化 , 最终还是会落 脚到参与历 史的每个人 , 尤其在 近现 代 史的学术 如何书写 有皿有 肉的历 史 , 或许是应该 思考的 问题 。 学界不屑的史学解读 , 缘何大众 粉丝” 无数》 记录了《 , 社会科学战 研 究中 , 线》 志社 举办 的 “ 杂 当代 多 媒 体 传 播 背 景下 的普 及史 学 问题 研 讨 再者, 今天 的历 史学 家们 是 不是 也可 以像 吴 晗 、 顾颉 刚等 老 一 采 会” 上多位史学界和传播学界的专家学者尝试解读类似的“ 评说历 辈专 家学者那 样 , 用编纂 历史小 丛书 的形 式将历 史变得 更平 易 近 史”“ 、 戏说 历史 ” 的讨 论过 程 。研 讨 会上 , 史学 家 瞿林 东 认 为 社会 人 , 些书 成为普 通百姓 喜 欢读 愿 意读 的 畅销 读 物 , 为 史 学 让这 也算 的 浮躁和 娱乐 化倾 向是大 环境 , 提供平 台或 跟风报 道的媒 体也 是一 大众化 的腱 康发展 做了 可贵的 贡献 。 2 历 史类影视 作品 的编剧 及 书籍的作 者应该 持有 尊重 历 史、 、 对 大 因素 。将史 学知识 向大 众普 及也是 史学 家们应该 思考 的 问题 , 史 学 界的 专家学 者不 应只写 内行 人 能看 懂 但外 行 人看 不 懂也 不 愿看 历 史 负责的 态度 , 政府 相关部 门应 该加 强审批 出版的监 管 力度 的学术 论文 , 而是 要把艰 深的 历史知 识或研 究成 果用 通俗化 的语 言 当 前影视作 品和书 籍中 关于历 史的 阐述乱 象丛 生 , 影响也 不 其 目 表 达 出来。 《 历史学 家茶痤 》 行 主 编 肖黎表 示 , 为一 种 历 史 知 能小 觑 。尤 其对于 青少 年而言 , 前接受信 息的 渠道除 了课 堂教 育 执 作 识 的传 播方 式 , 虽然存 在瑕疵 , 但也 有它 的合理性 。 之外 , 频繁 接触 的恐怕 就是 网 络和 电视 了 , 络 平 台的 各种 讨 更加 网 对他们 的知 识储备 和价 值观 的形 “ 史学在 社会 上 的成 功 与 历 史学 家们 所 遭 遇 的 危机 形 成 了 鲜 论 以及 电视演绎 的各种 历 史故事 , 明的对 比 。成功是 因为 社会需 要满足 自 己对身份 的寻 求 , 要 以一 成都 有 影响 。并 且一些 畅销 书 中对 历 史的 详细 描 述 可能 比 课本 中 需 对 种 真实的 想象来抚 慰 自己 , �
媒介专员工作总结范文7篇
媒介专员工作总结范文7篇篇1一、引言在过去的一年里,作为媒介专员,我致力于策划和执行各类媒介活动,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果。
在此,我对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以期为未来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工作内容及成果1. 媒体关系维护作为媒介专员,我负责维护与各类媒体的关系,确保公司保持良好的媒体形象。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与数十家媒体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成功为公司多次策划的媒介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 活动策划与执行在活动策划与执行方面,我积极参与了公司组织的各类大型活动,包括新闻发布会、产品发布会、品牌宣传活动等。
通过精心策划和执行,这些活动均取得了圆满成功,有效提升了公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 媒介内容制作为了满足不同媒介平台的需求,我负责撰写了各类宣传文案、新闻稿件、广告脚本等。
在内容制作过程中,我始终遵循严谨的写作风格,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同时,我还积极参与了公司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的运营,定期发布高质量的原创内容,为公司吸引更多的关注和粉丝。
三、工作亮点与收获在过去一年的工作中,我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亮点与收获:1. 成功策划并执行了多场大型媒介活动,提升了公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 与多家媒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公司提供了有力的媒体支持;3. 撰写了大量高质量的媒介内容,提高了公司在各类平台上的曝光率;4.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四、工作不足与反思在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果的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不足:1. 在应对突发情况时,应急处理能力有待提高;2. 在与团队成员的沟通协作中,还需进一步加强沟通技巧;3. 在内容创新方面,还需拓宽思路,尝试更多的创新形式。
针对以上不足,我将在未来的工作中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 加强学习,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2. 加强与团队成员的沟通协作,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3. 拓宽思路,尝试更多的内容创新形式,提高内容的吸引力和传播力。
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1. 引言1.1 新媒体传播的重要性新媒体传播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新媒体传播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观点和分享生活的主要渠道之一。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快、覆盖面更广,能够实现即时更新和互动交流,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通过新媒体,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到最新的信息和事件,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社交需求。
新媒体传播还具有更加高效和精准的特点。
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平台,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求,获取到符合自己需求的信息和内容,实现信息的个性化定制和定位传播。
这种精准传播不仅可以提高信息传达的效果,还可以为企业和个人的营销活动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推广产品和服务,增强品牌影响力。
新媒体传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方式,还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媒体传播正成为连接世界、促进交流和传播文化的重要力量。
在探讨新媒体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之前,我们首先要认识到新媒体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以便更好地把握其发展趋势和挑战。
1.2 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新媒体传播在当今社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传播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信息的传播效果,还可能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信息泛滥、虚假信息传播和个人隐私泄露。
信息泛滥是新媒体传播过程中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大量信息源源不断地涌入到人们的视野中,给人们的阅读和选择带来了困难。
这种信息泛滥不仅使人们难以辨别真伪,还可能导致信息过载,影响信息的传播效果。
虚假信息传播也是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在网络空间中,虚假信息往往能够迅速传播,误导大众的看法和决策。
这不仅损害了公众的权益,还可能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个人隐私泄露也是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隐患。
媒介化治理方法
媒介化治理方法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治理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
关于社交媒体中媒介伦理问题的反思
关于社交媒体中媒介伦理问题的反思【摘要】社交媒体的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然而随之而来的媒介伦理问题却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难题。
社交媒体中出现的虚假信息、隐私泄露、网络暴力等问题日益严重,直接影响着用户的体验和社会的稳定。
这些问题的产生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需要制定有效的规范措施。
加强对社交媒体中媒介伦理问题的监管与引导,推动平台建立更健康的媒介伦理环境,以及呼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合作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
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应对社交媒体中的媒介伦理问题,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健康的网络空间。
【关键词】关键词:社交媒体、媒介伦理、问题、影响、规范、监管、健康环境、用户体验、引导、社会关注、解决。
1. 引言1.1 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影响在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轻松地与朋友、家人和同事交流沟通,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加速了世界的互联互通。
社交媒体也成为了许多人获取新闻信息、社会资讯、娱乐内容的重要渠道。
社交媒体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许多政治、商业活动都离不开社交媒体的参与和推广。
通过社交媒体,人们可以组织起来,发起集体行动,推动社会变革。
社交媒体也为许多企业提供了宣传推广的平台,帮助他们更好地推出产品,建立品牌形象。
社交媒体的普及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信息真假难辨、隐私泄露、网络暴力等。
在社交媒体上,有时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也很容易传播开来,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
我们必须重视社交媒体的伦理问题,警惕其中的风险,促使社交媒体更好地为社会整体利益服务。
1.2 媒介伦理的重要性媒介伦理在社交媒体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发展,媒介伦理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作为信息传播的平台,社交媒体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所以必须要严格遵守或者制定一系列媒介伦理规范来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公正。
[文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含义
[文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含义:1、要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不能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
2、报纸是社会舆论的纸币,具有流通和中介作用。
3、报纸是社会的耳目和社会的捍卫者。
4、报纸是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
5、报纸是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是人民千呼万应的喉舌。
6、报纸具有连植物也具有的内在规律性。
7、报纸作为一个整体处在一种有机的运动过程之中。
8、出版自由是一种基本的自由,是实现其他自由的保证。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
播活动的总的看法。
它涉及诸如新闻本源、新闻本质及新闻传播规律等许多根本性问题,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性质、工作原则和工作规律的一系列基本观点。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反映和体现。
它告诉人们怎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看待新闻现象,去回答新闻传播活动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完善和创新、发展的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基础,是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思想宝库。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个开放性、动态性、发展的思想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在不断地丰富、更新和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创立者和奠基者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一系列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100多年来,其间经历了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继承、创新和发展的长期过程,逐步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以党性原则为核心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其根本点是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内涵博大精深,十分丰富。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必须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要坚持新闻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原则。
数字时代的人际桥梁:社交媒体如何重塑我们的沟通方式
在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中,新媒体环境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信息交流速度,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沟通模式。
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兴起,它不仅仅重新定义了信息的传递路径,更是将人际渠道的重要性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探讨这一现象时,我们不仅需要认识到社交媒体平台的核心作用,还需深入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以及带来的深远影响。
首先,社交媒体作为新媒体环境下的重要部分,其核心在于构建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的用户网络,这个网络让人们可以即时分享信息、观点、经验及生活点滴。
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社交媒体打造了一个双向互动、多向交流的平台,让每一个用户都有机会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
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特性,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与广度,同时也赋予了人际渠道新的生命力。
进一步而言,人际渠道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重要性之所以更加突出,源于几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信任机制的构建。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人们趋向于通过熟人网络筛选和获取信息,相较于传统的广告和公关稿件,来自朋友、家人或同行的推荐更具信服力。
这一点可以通过传播学中的“强关系理论”来解释,该理论强调了亲密关系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认为亲密关系中的个体更倾向于信任和接受来自彼此的信息。
第二,社交共享的影响力。
根据“社会认同理论”,个体倾向于通过与特定群体的联系来定义自己的身份,并在行为和态度上与这些群体保持一致。
而社交媒体上的“点赞”“转发”等互动行为,实质上正是一种社会化的认证过程,能够迅速放大信息的影响力。
第三,个性化内容的提供。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内容往往更贴近用户的兴趣和需求,因为算法会根据用户的行为和偏好推送定制化信息,从而使得个人渠道的信息传播更为精准有效。
这一点与“选择性暴露理论”相呼应,该理论指出人们倾向于选择那些符合自己预设观点和兴趣的信息,从而在社交媒体上形成信息的“回音室效应”。
然而,社交媒体的这些特点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常常受到质疑,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可造成严重后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投稿信箱@乙方专刊
研究
近年来,关于媒体之间的联合营销一直是行业热点探讨的话题,从2001年出现的省级卫视联播,到2004年的“媒介金牛工程”,均是媒体自发进行联合营销,做大市场蛋糕的行为,曾经引发业界的广泛影响;2008年,浙江、江苏、安徽、河南4省卫视频道在杭州举办的“星四军、新天地”联合推介会,则是大台间强强联手的联合营销探索。
无独有偶,在2008年底的一次媒介会议上,著名媒介专家袁方博士针对省级媒体间的联播行为,从企业媒介投放策略的立场提出了1∶1∶1理论模型——津沪鹏联播媒体平台,引起在座上百家企业的极大兴趣。
今麦郎集团总裁范现国当场拍板了3000万元的传播费用,引起现场轰动。
随后,中国电信、高露洁、21金维他、博士伦等一批全国性品牌加入,津沪鹏联播的新型投放模式正式拉开序幕。
1:1:1投放模式述要
袁方博士认为,媒体间的联合营销要以企业的投放行为作为前提,首先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频道组合后在全国能否触达尽可能多的观众?在全国是否有良好的均衡性收视?以及组合后的媒介成本即性价比是否最优?这些也是企业在媒介投放上的基本要求。
津沪鹏联播平台,以东方卫视、天津卫视、深圳卫视为基础模型。
三大频道分别位于华东、华北、华南地区,覆
盖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域三个主要经济圈。
作为省级卫视第一品质频道,东方
卫视高品质节目和良好的全国覆盖,保证了频道拥有庞大受众人群的同时,还拥有一批高质量的稳定观众;天津卫视近几年收视突飞猛进,已成为华北地区投资性价比最高的频道;深圳卫视通过加快全国覆盖步伐,强化节目改版和打造优质节目,收视和覆盖均实现“深圳速度”式的跳跃发展。
三个拥有良好收视和覆盖的快速发展频道,利用各自的交叉覆盖优势以及各频道独特的收视人群,触达了尽可能多的目标观众,实现全国范围良好的均衡收视,达到传播“声音”和覆盖人群最大化。
同时,三频道在费用分配上进行科学优化,让企业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回报。
津沪鹏联播平台模型完满实现了企业传播的基本需求,成为企业主最具性价比的全国传播媒体平台。
1:1:1投放模式的到达率要求
衡量媒体传播效果时,我们很容易忽略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到达率。
大多数企业在评价传播活动中,最看重的就是收视率(R a t i ng )和毛评点(G R P),而往往忽略了到达率(Rea c h )。
到达率指传播活动所传达的信息接受人群占所有传播对象的百分比。
它最大的特点是不具重叠性;而收视率则是指在某个时段收看信息的观众人数占总人群的比重,在一次传播周期内通过传播活动所得到的收视率(R )的总
和,就是我们所说的毛评点。
“毛评点”的最大特点是具有重复性。
在实际应用中,“毛评点”是用来衡量传播费用的投资回报,简单地说,是反映传播“声音”的大小,解决传播的“深度”;“到达率”是用来评估传播活动的投资效果,是反映传播的“广度”;比如GRP 同样为10,可能是1个人看了10次,也有可能是10个人各看了1次。
前者的到达人数为1,后者到达人数为10。
很显然,企业当然更愿意让更多的目标人群看到它的广告,实现品牌传播的广度,而不是同样的人群看到同一广告很多次。
事实上,过低的到达率,传播“声音”越大,媒介浪费越多。
尤其是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下,企业更应该重视媒介的节约和理性,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我们通过计算2008年12月各大省级卫视的到达率,发现在4+所有人群中,津沪鹏联播全国到达率高居第一,达到品牌全国最广的覆盖传播,比国内最强的湖南卫视到达率还高出36%,更是其它频道两倍以上的传播效果,解决了企业传播的广度问题(见图1)。
在男性观众中,津沪鹏联播到达率、收视率均名列第一,成为全国男性观众的领军媒体平台,在收入2000元以上观众中,津
■文/崔长书梁德明
1∶1∶1,媒介节约传播的解决之道
从津沪鹏联播看省级卫视跨媒体整合的现实性
图1:主要省级卫视的收视率和到达率
袁方博士认为,媒体间的联合营销要以企业的投放行为作为前提,首先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频道组合后在全国能否触达尽可能多的观众?在全国是否有良好的均衡性收视?以及组合后的媒介成本即性价比是否最优?这些也是企业在媒介投放上的基本要求。
94
ad m a g si n a.co m
a t i ng
广告主市场观察5
3乙方专刊研究
沪鹏联播到达率、收视率双双第一,成为实力消费人群关注的媒体主平台。
1:1:1投放模式的均衡性标准
评价一个媒体是否具备全国范围的影响力,需要看其在全国各区域的收视均衡性。
假如设定一个频道在各地市场的收视份额大于1%的情况下才具备基本的均衡效果,这样我们判断一个频道是否具备全国的传播效果,只需看其收视份额大于1%的地区到底覆盖了多少即可。
地区越多,说明媒体全国传播力越强,地区越少,只能说明其是一个覆盖周边的区域性频道。
通过观察省级卫视2008年1~12月在35城市组晚间6小时的收视表现,发现在+人群中,仅有津沪鹏联播平台
和湖南卫视可实现30个地区左右的有效收视,接近实现全国性有效传播(见图2)。
另外,从男性人群中和女性观众以及收入2000元以上人群的纬度来看,津沪鹏联播平台均可有效影响全国35城市中的近30个左右,拥有与湖南卫视相同的广泛传播力,能实现全国范围的均衡传播。
1:1:1投放模式的性价比目标
衡量一个媒体平台传播价值时,还有一个尤为重要的因素就是性价比。
也就是说,在同样的费用投入下,买到的毛评点越多,传播声音越大,效果越好;到达越高,覆盖的人群越广,效果越好。
我们先建立一个媒介投放模型,在各省级卫视中,均选择各频道晚间黄金时段,根据各频道2009年的执行价格并按各自的基本执行折扣进行测算,同时以某品牌200万元的媒介费用投入,来计算各媒体的传播效果和投资回报率,以此推断各媒体的投资性价比。
(如表)
频道段位名称星期15秒价格折扣比例830栏目插播周一至周四48300100%730栏目插播周五88000100%XX 卫视第一剧场2片头插播周一至周五4180095%XX 卫视情感剧场二集插播周一至周五5000075%东方卫视黄金剧场插播
周一至周五4400075%天津卫视快乐生活剧场(第2集)主题曲后周一至周五3180050%深圳卫视
红树林剧场片尾插播
周一至周五
27600
37.5%
湖南卫视XX 卫视200万90.02227525.0XX 卫视200万44.94454816.3XX 卫视
200万
84.1
23732
18.0
毛评点
(GRP )点成本(CPRP )覆盖率(%)(REACH )频道
成本(元)津沪鹏联播
(上海+天津+深圳)200万98.22036432.4津沪鹏媒体的200万元费用分别按“东方45%:天津35%:深圳20%”比例进行分解。
即东方卫视投90万元,天津投70万元,深圳投40万元。
其它频道均投200万元。
比较发现,与其它两个省级卫视强势频道相比,在相同的费用投入下,津沪鹏联播媒体平台从毛评点和覆盖率两个重要指标来看均为最优状态,也就是说,在投放相同费用的情况下,津沪鹏联播平台的传播“声音”最大,实际触达人口最多,传播效果最好(见表2)。
另外,我们分别从男性观众、女性观众、收入2000元以上等人群进行观察,发现津沪鹏联播平台的覆盖率最高,同时媒介成本也低于其它频道。
节约传播的解决之道
媒介投放策略可以简单用两句话来概括:“科学性选择,创意性投放”,即根据产品的消费人群,选择对的频道、对的节目、对的收视观众;根据费用和传播目标,对频道和时段进行优化组合,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1∶1∶1媒介模型选择不同特征或不同地域的媒体进行组合,在费用分配时进行科学优化,实现了传播“声音”和覆盖人群最大化。
以往很多企业都在抱怨,“我知道广告费至少有一半被浪费掉了,但问题是,我不知道究竟是哪一半。
”在2009年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企业尤其更要重视媒介的科学节约投放,减少盲目粗放式投入。
袁方博士的1∶1∶1媒介理论模型,为企业的媒介节约传播提供了解决之道。
目前在全国大品牌的媒介传播过程中,通常在投放CCTV 的同时,会选择一些覆盖和收视较好的省级卫视进行补强,一般会在湖南卫视和安徽卫视两大卫视中选择。
津沪鹏联播媒体平台的出现,实现了华东、华南、环渤海三大经济圈的跨媒体整合,为企业的全国品牌传播提供了第三种选择。
(作者单位:昌荣传播市场与媒体研究中心)
表1:六大省级卫视晚间8点~9点的广告刊例价
(备注:各卫视均选择20:00-21:00的插播段,折扣比例以湖南卫视执行折扣作为标准设定为1,其它卫视的折扣比例为其执行折扣与湖南卫视执行折扣比率)
表2:全国4+人群中,津沪鹏联播传播效果最好,点成本最低
数据来源:C SM
地区:35城市组
时期:2008年1月-2009年1月时段:18:00-24:
00
数据来源:C S M 地区:35城市组时期:2008
年1月~12月
时段:18:00-24:00
图2:主要省级卫视收视的全国均衡性表现
90/200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