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报刊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报刊发行经营的回顾与反思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报刊发行经营的回顾与反思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到今年整整30年。
与此同时,我国报刊发行也经历了30年的改革历程。
30年来,我国报刊发行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目前存在哪些问题?未来的创新路径如何?这都是报刊发行人不得不思考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30年来报刊发行的演进历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报刊发行所走过的路可以用三个阶段来概括:第一阶段是“我们来了”,即上世纪80年代,部分报业改革先行者开创了自办发行路径,率先摆脱了邮发的控制。
这当中的标志性事件有三个:一是1985年洛阳日报社首开自办发行之先河,第一家地市级报社踏上自办发行之路。
二是1987年扬子晚报社利用社会力量开展批发零售模式,第一家省级晚报开始自办发行。
三是1987年天津日报社摆脱邮局控制,第一家省(市)级党报开始自办发行。
在上世纪80年代,各地自办发行的报纸大约50家,虽然取得了局部的初步胜利,但自办发行的力量尚小,采取自办发行的报纸并未取得发行量的重大突破,邮发在全国范围内仍然占据发行市场的控制权。
直到1990年,还有邮政部门的研究者在《中国邮政》上发表文章称:“邮发是唯一合法有效的发行模式”,试图消灭自办发行。
当时报纸要么自办发行,要么邮发,两者势不两立,敌对情绪很强。
第二阶段是“我们赢了”,即上世纪90年代,自办发行在全国大范围铺开,并在市场上赢得重大胜利。
这当中的标志性事件也有三个:一是1990年广州日报社摆脱邮局开始自办发行,并逐步动摇了以邮发模式在市场上领先的《羊城晚报》的霸主地位,第一家副省级城市党报的自办发行获得成功。
二是1995年《华西都市报》创办,在与邮局协商无果后大胆自办发行,并以“敲门发行”的模式,迅速打垮了采取邮发的《成都晚报》,第一家省级都市报发行取得成功。
三是1997年南方都市报创办后采取自办发行,在广州这样一个“饱和竞争的险恶环境中”赢得胜利,第一家新型都市报自办发行成功。
中国报业改革的方向与思路
式”工厂。
通过强有力的教育引导,职工中讲理想、讲道德、学文化蔚然成风,文明职工不断涌现,双文明职工已占到职工总数的92%,一线职工中高中、技工文化程度的占到40%,管理人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到了54%,高级技术职称人数占到28.3%,初步建立起了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
我们总结推广山西人民印刷厂的经验,就是要通过树典型、学先进,在全省新闻出版系统涌现出更多的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三、提高认识,狠抓落实,促进新闻出版行业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山西人民印刷厂的成功经验再次证明,精神文明工作做与不做大不一样,认真做与一般做大不一样。
我们一定要以饱满的热情和扎实的作风,以对人民极端负责,对工作极端认真的精神,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力度,要像小平同志要求的那样,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抓起。
6新闻出版交流1997年第3期■陈建中方向与思路中国报业改革的1.抓认识,充分认识加强新闻出版系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
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了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我们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小平同志的理论上来,充分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新闻出版在我省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拥有一支庞大的职工队伍。
作为党的意识形态领域的一条战线,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作为一种信息产业,新闻出版担负着精神产品生产的重要任务,我们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就能多出好作品,通过宣传舆论工作对全社会的精神文明产生示范、带动和促进作用。
如果新闻出版行业的精神文明建设搞得不好,不仅不可能贡献出好的精神食粮,甚至会对全社会的两个文明乃至党和国家的大局产生危害。
当前,新闻出版正处在一个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刻。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新闻出版行业既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增强经济实力,参与市场竞争;又要讲政治、讲大局,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也就是说既要解决赚钱吃饭问题,更要坚持正确的方向,确保社会效益第一,这个关系处理不好,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矛盾,这种特殊性是其他行业所没有的。
全媒体时代报纸创新发展的思考
全媒体时代报纸创新发展的思考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报纸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报纸在数字化、网络化的冲击下,需要进行创新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本文将就全媒体时代报纸创新发展的思考进行探讨。
全媒体时代要求报纸在内容上进行创新。
传统报纸的内容主要以文字和图片为主,而在全媒体时代,读者更加注重多媒体、互动性和个性化定制的内容。
因此,传统报纸需要加强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元素的融入,提升内容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同时,针对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可以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提供更加精准的信息服务。
全媒体时代要求报纸在传播方式上进行创新。
传统报纸主要通过印刷版和发行渠道传播信息,而在全媒体时代,新兴的传播方式如移动端、社交媒体等逐渐成为主流。
因此,传统报纸需要加强与新媒体平台的合作与整合,拓展传播渠道,提升传播效果。
同时,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精准把握读者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传播服务。
全媒体时代要求报纸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
传统报纸主要通过广告和发行收入维持运营,而在全媒体时代,广告市场面临着转型和挑战。
因此,传统报纸需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如付费阅读、会员服务等,实现多元化收入。
同时,可以加强与电商、内容平台等合作,拓展商业边界,提升盈利能力。
全媒体时代要求报纸在编辑团队和技术支持上进行创新。
传统报纸的编辑团队主要以记者、编辑为主,而在全媒体时代,需要加强数据分析师、互联网技术人才等的引入,提升新闻生产、传播和管理的能力。
同时,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内容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实现智能化编辑和推荐。
总的来说,全媒体时代为传统报纸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传统报纸需要不断调整战略,加强内容创新、传播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团队技术创新,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希望本文的思考能够为传统报纸在全媒体时代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报刊发行业变革轨迹与经验反思
报刊发行业变革轨迹与经验反思回顾新中国60余年来我国报刊发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我国报刊发行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实现了四轮创新,取得了四大突破。
第一次是打破了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利益隔阂,实现了私有制发行向公有制发行的转变;第二次是冲破了“邮发”的垄断局面,自办发行取得了合法地位;第三次是冲破了观念和体制上的束缚,引入营销理念,进行公司制改造,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发行体系;第四次是引入“整合营销”和“物流配送”理念,实现了“发行经营”向“经营发行”的转变,报刊发行改革渐趋成熟。
一、报刊发行的第一次变革:由私营发行向公营发行的转型旧中国报刊发行是多元化的格局,主要包括三大系列:一是邮政的官办发行体系,二是报刊社自营的自办发行体系,三是民间报贩的个体发行体系。
实际上,旧中国邮政发行力量薄弱,所发行的报刊数量较小;旧中国多数市场化的报纸属于私营,报社的自办发行亦属于私营系列。
因而,旧中国的报刊发行是以私营为主的发行体系。
解放初,为适应公有制改造的形势,全国报刊发行体系掀起公有化浪潮。
新中国的邮发体制发端于中共早期的苏区革命运动。
1932年,中央苏区建立了“中华苏维埃邮政总局”。
当时在中央苏区出版的《红色中华》及其他报刊,均交邮政人员传发,由此开始了邮局发行报刊的雏形体制。
1942年2月,山东解放区将战邮总局、党委交通科与报刊社的发行部门合并,成立了邮、交、发三位一体的战时邮政机构,邮政除收寄邮件外还收订和发送报刊,实行“邮发合一”体制。
随后,晋察冀等解放区也实行了邮发合一体制。
1949年 12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报纸经理会议和全国邮政会议。
两会都提出了继承山东等老解放区的经验,实行“邮发合一”的建议。
1950年,经政务院批准,确定了我国的报纸交邮局发行的“邮发合一”方针。
1950年2月13日,人民日报社率先与邮政总局签订协议,自当年3月1日起《人民日报》交邮局发行。
1953年1月,中央又决定将新华书店和中国图书发行公司发行的定期出版的杂志全部交邮局发行。
我国报刊转制改革问题的反思及化解
时政类期刊只能归为综合或哲学与社会科学两类之一。综合类总数才 4 3 5 种, 并还包括其他类 。由此时政
类期刊应该归到哲学与社会科学类 中了。然时政类期刊数量充其量也应该小于或等于哲学与社会科学类
的2 6 1 5 种。 《 基本情况》 中公布报纸总数为 1 9 2 8 种, 分为综合 ( 8 0 9 ) 、 专业( 1 1 1 9 ) 两类 。按理时政类报纸
国家 报 刊体 制改革 文 件 中将 报 刊统 分 为两 大类 : 时政 类 与非 时政类 。 若 严 格从 学科 的分类 概念 分 析理 解: 时政 类 主要指 党报 党 刊及 相关新 闻报 刊 ; 时 政类 以外 的统 称 为非 时政类 。 我 国时 政类 报 刊究竟 有 多少 ? 至今 还 没有 专 门机 构 发 布相 关 数据 。但 可分 别 采用 两 种 不 同方 法 推 断我 国非 时政 类 报 刊要 远 大 于 6 0 0 0
我 国报 刊转制 改革 问题 的反思及化解
龚 维 忠
摘 要 :针对《 新 出政发[ 2 0 1 2 1 9号》 文件 下发后 , 在报刊界引起的较大震 荡, 专从我国报刊转制实情 、 文件具体条
例 和社 会 传播 规制 3个方 面 , 进 行 了解读 。 并结合 当前报 刊 转 制的 攻 坚深 化期 , 提 出修 改报 刊 转制 实施 办法 、 适 度放
关键 词 :报 刊 ; 转制 改革 ; 改 制文 件
作者简介 :龚维忠,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出版科 学研 究所教授 ( 湖南 长沙 4 1 0 0 8 1 )
自2 0 1 2 年7 月,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下发《 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 的实施办法》 ( 下文简称 : 《 新 出政 发[ 2 0 1 2 1 9 号》 文件 ) 后, 由于此文件为报刊转制改革 以来 , 除唯一在文件 中没有要求报刊改革限定完成 的
报刊杂志事业单位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分析
报刊杂志事业单位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分析报刊杂志事业单位一直是我国媒体传媒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趋势与前景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报刊杂志事业单位的发展进行分析,探讨其未来的前景。
一、数字化转型带动发展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报刊杂志面临新媒体的冲击。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报刊杂志事业单位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
他们通过建设网站、开发移动应用,实现了线上线下的融合互动。
此举不仅提升了传统报刊杂志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也为事业单位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多元化内容满足需求报刊杂志事业单位正朝着信息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他们不再局限于纸质媒介,通过增设电子刊物、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
同时,丰富的内容形式也为广告商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进一步推动了事业单位的发展。
三、专业化运营提升竞争力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报刊杂志事业单位加强了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他们注重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内容质量和创新能力。
例如,新闻编辑应具备丰富的行业知识和独特的新闻触角,以快速抓住热点事件并呈现给读者。
四、全媒体运营模式开拓市场发展报刊杂志事业需要适应新媒体环境的挑战,因此全媒体运营模式逐渐成为发展趋势。
全媒体运营将线上线下资源统一整合,通过内容生产、传播、营销等环节的高度协同,从而实现更广泛的市场覆盖和更深入的用户体验。
五、广告变现与新商业模式广告收入一直是报刊杂志事业单位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
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和广告投放方式的多样化,事业单位需要不断创新,寻找新的商业模式。
例如,与电商合作、提供定制化广告服务等方式可以进一步增加广告收入。
六、社会责任与行业规范随着社会对媒体行业的关注度提高,报刊杂志事业单位也承担起社会责任。
他们积极关注社会热点,倡导公正、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
同时,加强行业自律,遵守行业规范,为行业的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未来展望:报刊杂志事业单位在数字化转型、专业化运营和全媒体发展的推动下,有望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
全媒体时代报纸创新发展的思考
全媒体时代报纸创新发展的思考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传统的报纸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但同时也为报纸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可能性。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报纸在全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保持其独特的价值和影响力,成为了摆在传统报纸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报纸在全媒体时代的创新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内容的深度和专业性。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便捷化,对于新闻的即时性和热点性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因此,传统报纸不能再满足于简单的新闻报道,而是要加大对于深度报道和专业分析的投入,提供更加有针对性和有价值的内容,让读者在浏览报纸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报纸在全媒体时代的创新发展需要更加注重与读者的互动和参与。
传统报纸的阅读方式是单向的,读者只能passively 接受编辑部选择的信息,而在全媒体时代,读者更加渴望参与其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因此,报纸可以通过开设专栏、征集读者来稿、举办线下活动等方式,与读者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使报纸成为一个真正具有共享和互动性的平台。
报纸在全媒体时代的创新发展还需要更加注重技术的应用和创新。
现在的报纸不仅仅是纸质的,还有数字化的版本,甚至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等设备进行阅读。
因此,传统报纸需要不断更新技术,推出更加便捷、智能的阅读方式,让读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报纸的内容。
同时,报纸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对读者兴趣和需求的精准把握,从而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新闻服务。
总的来说,全媒体时代的报纸创新发展,需要在内容、互动和技术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和变革,传统报纸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保持其独特的价值和影响力。
希望各家报纸都能够认清形势,勇于变革,不断追求卓越,迎接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论述上世纪90年代末报业集团化改革的背景、过程、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上世纪90年代末,报业集团化改革是中国报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
以下是对这一改革背景、过程、意义和存在的问题的论述:一、背景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对媒介产业采取了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报纸被推向市场。
2.新闻改革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闻改革的需要,报业需要适应新的形势,进行自我调整和改革。
二、过程1.报业集团化改革的启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催化下,媒介产业为适应社会发展与新闻改革的需要,实行自我调整,报业集团化改革开始启动。
2.报业集团的形成:报业集团是在报纸经营单位的基础上,通过兼并、联合、划转等方式形成的,以党报为主体,拥有多个子报子刊、多种媒体、多种经营业务的综合性传媒集团。
三、意义1.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报业集团化改革使报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提高报纸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2.推动新闻改革:报业集团化改革推动了新闻改革的进程,使报纸能够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3.促进媒体融合发展:报业集团化改革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契机,使报纸、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能够相互融合,形成全媒体传播格局。
四、存在的问题1.经营过于单一:许多报纸在集团化改革后仍然存在经营过于单一的问题,缺乏抵御市场经济风浪的能力。
2.内部资源整合不足:部分报业集团在内部资源整合方面存在不足,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3.人才激励机制、决策机制和执行机制运转不灵活:部分报业集团在人才激励机制、决策机制和执行机制方面存在运转不灵活的问题,影响了集团的发展和竞争力。
4.跨地域、跨媒体扩张的内在需求与体制政策限制的矛盾:部分报业集团在跨地域、跨媒体扩张方面存在内在需求与体制政策限制的矛盾,影响了集团的扩张和发展。
5.新媒体对报纸的冲击与挑战: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报纸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需要不断创新和适应新的形势。
6.国际传媒集团对我国传媒市场的虎视眈眈:国际传媒集团对中国传媒市场的影响不可忽视,需要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报业发展战略及改革策略
报业发展战略及改革策略首先,报业需要加大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纸质报纸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报业需要加大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开发各种移动端和网络端的新闻阅读方式,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多样化的阅读体验。
同时,报业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读者的需求,根据读者的喜好和兴趣推送定制化的新闻内容,提高读者的粘性和忠诚度。
其次,报业应该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
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市场中,报业需要通过提高自身的品牌价值来吸引读者和广告主。
报业可以通过增加专业性和专题性的报道,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
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媒体合作,开展多样化的跨媒体报道,形成覆盖面更广泛的独家报道。
此外,报业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等新兴渠道提升传播效果,在与读者进行互动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再次,报业需要实现内容创新。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读者对于新闻的获取途径多种多样。
报业需要通过进行深度调查报道和特色专栏等方式,提供高质量、独特的新闻内容,满足读者对于独家报道和深度分析的需求。
同时,报业还可以通过与高校、研究机构等进行合作,引入更多的学术研究成果,提高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最后,报业需要加强与读者的互动与参与。
传统的报业模式是单向传播的,读者仅仅是被动接收信息的对象。
而在当前互联网时代,报业需要加强与读者的互动与参与,让读者成为新闻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报业可以通过开设读者专栏、征集读者投稿等方式,让读者参与到新闻报道中来,增加新闻的多样性和新鲜感。
综上所述,报业的发展战略及策略需要通过加大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实现内容创新和加强与读者的互动与参与等方式,实现报纸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而且,报业还需要时刻关注市场的变化,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适应新的形势,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对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对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出版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出版产业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改革。
以下是对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八个方面的思考。
一、创新发展模式传统出版产业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需要不断创新发展模式。
这包括探索新的出版方式、推广模式、销售渠道等,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读者的需求。
例如,可以通过网络出版、数字出版等方式,提高出版效率和质量。
二、提高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出版社应该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包括在选题策划、稿件审核、编辑排版、印刷装订等环节加强质量控制,提高出版物的质量和水平。
同时,还需要注重培养优秀的编辑、设计等人才,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
三、强化市场导向市场导向是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出版社应该加强市场调研和分析,了解读者的需求和喜好,以市场为导向进行选题策划和推广营销。
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销售网络和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四、拓展国际市场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拓展国际市场对于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出版社应该注重国际化发展,加强与国际出版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了解国际市场和读者需求,推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版物。
五、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是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
出版社应该注重多元化发展,拓展业务领域和服务范围,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优势领域。
例如,可以向数字出版、教育培训等领域延伸,提高产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六、推动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是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出版社应该注重数字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建立数字化出版平台和数据库,提供数字化阅读和服务,以满足读者的数字化需求并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趋势。
七、加强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出版社应该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队伍。
通过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平台等措施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出版行业中来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全媒体时代报纸创新发展的思考
全媒体时代报纸创新发展的思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传统报纸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在全媒体时代中创新发展,成为了传统报纸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一、深度报道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需要更多深度、有价值的内容。
传统报纸可以通过深度报道来满足这一需求。
深度报道不仅仅是简单的事实陈述,更应该是对事件或现象进行分析、解读和评价,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这种深度报道不仅能够吸引读者,还能够提高报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多媒体融合在全媒体时代中,传统报纸需要将线上与线下进行有机融合。
通过多媒体融合,可以将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元素结合起来,使得内容更加生动、直观。
例如,在报道某一事件时,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事件的现场情况。
此外,在线下推出活动时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推广。
三、个性化服务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传统报纸可以通过分析读者的兴趣和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例如,根据读者的浏览记录和兴趣爱好,为其推荐相关内容;或者根据读者的地理位置、年龄、性别等信息,推送本地化、定制化的新闻内容。
这种个性化服务不仅能够提高读者的满意度,还能够增加读者的忠诚度。
四、社交媒体营销在全媒体时代中,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重要渠道。
传统报纸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进行营销推广。
例如,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新闻内容,并与读者进行互动;或者在微博、抖音等平台上发布短视频或图片来吸引年轻人群体。
此外,传统报纸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其他企业合作推出联合活动,增加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品牌建设在全媒体时代中,传统报纸需要更加注重品牌建设。
一个好的品牌不仅能够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还能够吸引更多广告商合作。
传统报纸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品牌建设,例如举办品牌活动、推出品牌产品、参与公益活动等。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提高读者对报纸的认知度和信任度,从而增加销售额和广告收入。
总之,在全媒体时代中,传统报纸需要不断创新发展,适应时代变化和读者需求。
国内报业版面设计改革与新对策
国内报业版面设计改革与新对策随着人们思维方式的更新和技术的发展,新闻传媒行业也正在进行一场新的版面设计改革。
在国内,传统的报业版面设计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需要跟随时代发展趋势,提供更多优秀的媒体设计,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阅读需求,同时也要面对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冲击,制定新对策,面对未来。
一、背景分析在沉浸式的媒体环境下,人们的阅读需求在不断地升级。
在全球范围内,媒体和读者的需求十分多样化、个性化且日趋复杂,而各种平面媒体宣传的版面设计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压力。
在国内市场,传统版面设计的新闻报纸和杂志已经无法满足新一代读者的需求。
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后,越来越多的读者选择从网站或APP上获取新闻,因此,新闻媒体的版面设计需要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对于自身的工作进行重大调整。
二、报业版面设计的现状1.风格单一在传统报业版面设计中,“大标题”与“大图”并列,逐渐形成了一个不变的模式。
然而,这一设计模式的单一性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质疑,传统的报纸与杂志在寻求增长和新机会时需要深刻地反思这一模式是否能够满足读者的需求。
2.排版乏味传统报业的排版一般比较“保守”,一些新鲜的题材会被传统媒体所浪费,没有得到有效地展示。
往往看起来整齐、整洁之余也显得枯燥、缺乏互动、创新性和活力。
这种排版缺乏想象力,不仅反映在页面设计上,还表现在内容编辑和使用的字体、颜色、图片等方面。
3. 内容互动性不足传统媒体的信息输出方式往往是被动的,不能充分满足读者的需求。
如果用战略性视野来看待这个问题,传统媒体在互动性和个性化方面的表现很差,这也是诸多新兴媒体看好市场机遇的原因之一。
三、报业版面设计的新策略1. 风格多样化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读者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倾向于大标题和大照片的版面设计,他们的需求也不再是单一的。
所以,新闻媒体必须改变以往单一的设计策略,推出不同风格的板块,采用不同的风格与色彩,以适应不同的读者口味,并可以通过读者反馈逐步调整。
试论我国报业集团发展问题及对策
试 论我 国报业 集来 ,在 我 国报 界 出现 了 一 些 不 正 常 的 现 象 ,有 偿 新 闻 、假 记 者 等 影 响 恶 劣 ,对 此 群 众 意 见 很 大 。 当 然 ,媒 体 作 为 一 家 企 业 化 管 理
的单位 ,追求经济利益是合理 的。
其 二 。没 有 根 本 扭 转 粗 放 式
业单位 ,企业化管理 ” ,最高决策
机 构 是 党 委 或 社 委会 。然 而 ,正
破 。就 目前现状 而言 ,多 数报业
集 团 实 际 上 是 一 种 “ 牌 公 司 ” 翻 ,
是 这种媒体体制 ,造 就 了许多难
以 回避 的 矛 盾 。报 业 集 团 应 该 是 市 场 经 济 作 用 的结 果 ,是 规 模 经 济 和 报 业 产 业 化 的 需 要 ,报 业 集
挂牌之前与挂牌 之后 ,并 没有在
报 社体 制 、经 营 机 制 、报 纸 质 量 、 广 告 收 入 和 发行 量 等 方 面 发 生 根 本 性 变 化 。综 上 所 述 ,在 中 国报
业 集 团发 展 的 道 路 上 ,虽 然 取 得
的 经 营 和 管 理 模 式 。 中 国 报 业 集
其 五 。体 制 问 题 成 为 集 团 发
其 一 ,缺 乏 必 要 的 发 展 思 路
及 理 念 。 中 国现 在 的 状 况 是 英 雄
成 就报业 ,陷入 了 “ 者 为王 , 成
前 ,国家共批准建立 3 家报业集 9
团。
败 者 为寇 ” 的循 环 怪 圈 。按 照 国 外 媒 体 集 团 化 的 发 展 模 式 ,不 是 靠 个 人 能 力 ,而 是 靠 办 报 理 念 和 思 路 取 得 成 功 。 我 国报 业 集 团 化
报纸行业发展
报纸行业发展报纸是一种传统的新闻传媒,虽然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它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市场竞争、数字化转型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对报纸行业的发展进行探讨。
首先,报纸行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互联网和移动设备获取新闻信息。
这给传统的纸质报纸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力,报纸行业需要不断提高新闻质量、拓宽新闻报道范围,以及创新媒体经营模式。
同时,利用社交媒体和在线平台等新的传播渠道,与读者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也是发展的关键。
其次,数字化转型是报纸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许多报纸已经开始将重点转向数字媒体,推出了网上版报纸和移动应用程序等,以满足读者对实时新闻和多媒体资讯的需求。
数字化转型不仅能够提高新闻传播的效率和速度,也提供了更多的广告和付费订阅收入来源。
虽然数字化转型存在一些挑战,比如网络安全和隐私问题,但它无疑给报纸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再者,报纸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多样化和个性化。
随着新闻报道的专业性不断提高,读者对新闻内容的需求也逐渐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
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报纸行业需要加强专业化报道,开设更多的特色栏目,并且根据读者的喜好和兴趣提供定制化的新闻服务。
此外,与其他媒体形式的合作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比如与电视、广播和互联网公司合作,共同开发多媒体新闻平台,以提供更全面和多样化的新闻内容。
总之,尽管报纸行业面临着市场竞争的挑战,但其仍然有着自身的发展机遇。
通过提高新闻质量、数字化转型和多样化个性化服务,报纸行业有望实现新的突破和发展。
同时,报纸行业也需要不断适应新的技术和读者需求的变化,保持与时俱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最新-对当代中国报纸版面革新的观察与思考 精品
对当代中国报纸版面革新的观察与思考伴随着媒介市场的发育成熟和媒介竞争的不断加剧,我国报纸已经走入多版化、彩色化的时代。
报摊上的争奇斗艳和版面上的五彩纷呈,掩映着各类报纸营销大战的浓浓硝烟。
透过这场白热化的竞争,考察我国报纸版面设计的理念变革和业务创新,思考其未来发展走势,对于报界与学界都已非常必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纸版面的改进是持续渐进的。
促使报纸版面改革的因素主要有——报纸类型的多样化。
1980年以后我国晚报的复兴,形成小报促大报,晚报促日报的局势,晚报的定位不同于机关报,版面风格也与机关报不同,其生动活泼的版面编排对日报影响很大,曾吸引了不少地方机关报的编辑人员到一些著名晚报考察和学习。
80年代后期,一批专业性报纸、生活服务类报纸问世,我国报纸版面进一步呈现多样化的风格,如1989年创刊的《中华工商时报》就以其与众不同的版面设计引起了广泛注意。
90年代,又有一大批新型的都市报纸兴起,这些报纸在继承晚报生动活泼的版面风格的基础上,对版面创新再一次起到推进作用。
——报纸版面的不断递增。
8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报纸纷纷扩版,报纸加厚以后,各版的分工开始细化,专栏专版迅速增加,报纸头版在报道要闻的基础上增加了导读功能,而且多版化对整个报纸的易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报纸整体上看,多版的报纸开始分单元设计,如《新华日报》1999年改版后12块版分为3个版组。
一些版面多的生活类报纸如《精品购物指南》等版组更多。
从版面的编排上看,模块式结构已经取代穿插式编排,成为主流。
——媒介竞争的日益加剧。
各类媒介之间日趋激烈的竞争使所有媒介都越来越重视媒介产品的形象包装,报纸版面设计也不断在追求创新。
比如我国机关报在90年代初为了开拓市场赢得竞争,纷纷创办周末版,而周末版最引人瞩目的就是风格形象与其正报迥异,机关报版面设计中的破忌很多是从周末版开始的,有些做法后来引入了正刊。
90年代以后,报纸改版频率加快,各类型报纸的版面更处在不断改进和创新的状态。
思维、认识与举措:出版业改革发展的战略思考
思维、认识与举措:出版业改革发展的战略思考作者:蔡晓宇来源:《出版广角》2015年第06期当下出版业的改革发展,应该强化战略意识,从全局着眼、从本质属性入手、从未来长远思考,运用战略思维,形成战略认识,提出战略举措,进一步提升出版业改革发展的层次、效率和质量。
出版业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文化产业的重要领域。
加快出版业改革发展既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和社会价值。
2014年,国家层面宏观政策相继出台,《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力推行业改革发展。
当年9月举办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同志提出,出版业“要努力实现由规模数量向质量效益的升级,由传统业态向新兴业态的升级,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的升级”[1]。
这切实反映出出版业加快推进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新兴媒体迅猛发展,出版业生存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社会各方面对出版物的期待日益提高,如何在新形势、新要求下思考和认识出版业的定位与功能?如何立足更高站位研究和制定出版业改革发展的政策举措?这是出版产学研等各个方面应该共同关注的现实性、前沿性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战略思维和战略眼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波澜壮阔的新局面。
当下出版业的改革发展,应该强化战略意识,从全局着眼、从本质属性入手、从未来长远思考,运用战略思维,形成战略认识,提出战略举措,进一步提升出版业改革发展的层次、效率和质量。
一、出版业改革发展的战略思维在战略视角下认识和思考出版业改革发展,关键是从社会的、历史的大背景下审视出版业的地位功能,把握好出版业与社会、历史的互动关系。
从逻辑上讲,这有两个思考维度。
一个是从大往小、从宏观到微观,在社会发展进步的大格局下看出版业改革发展;另一个是从小往大、从微观到宏观,就出版业的属性特点看它之于社会的意义作用。
就前者而言,当前最重要的是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宣扬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需要,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出发,认识出版业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价值;就后者而言,则是从出版内容的特点、出版活动的构成、出版产品的作用等行业实际出发,把握出版业在国家、社会和历史等宏大层面的作用和地位。
关于报纸行业现状与未来发展的分析
关于报纸行业现状与未来发展的分析报纸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从诞生之日到今天,已经走过了几百年的时间。
从稚嫩走到成熟再到如今有些末路。
对于大众来说,报纸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经历了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的发展过程。
不管怎样说,报纸如今依旧是社会上不可或缺的传播媒介,依旧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发掘。
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了传播文化,主动学习西方,在中国创办报纸,用以传播时事,传播先进的文化生活方式,改变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来消息不便的状况,并对愚昧的国民进行启蒙。
其中最早最有影响力的当属《申报》,它是中国近代报纸发展的开端和标志。
报纸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一直扮演着传播新思想,革新旧文化的重要角色,是先进知识分子传播新思想的武器,是帮助民众了解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在社会旧思想的革新、国民的思想启蒙方面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之后,报纸行业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由于当时人们缺少电视机等传播媒介,报纸成为主要的获取时事信息的手段,以此为契机发展起来的著名的报纸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
在上个世纪,城市里的居民,几户家家户户户都有订报纸或者买报纸的习惯,看报纸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件重要的事,人们在报纸中了解世界,积累生活经验,报纸销量很大,报纸行业日益壮大。
随着时代的发展,报纸没有长久地一成不变地繁荣下去,传播媒介必然是会发生革新的。
对报纸行业发展产生冲击的第一个因素是电视的普及。
在中国,20世纪初,电视机已经广泛存在于居民家里,人们可以通过电视看新闻,了解生活常识,洞悉时态变化,比报纸更加方便快捷,看电视这件事逐渐取代了看报纸。
第二个因素就是最近二十年来迅速发展的互联网,也就是电子信息的发展,电脑手机的普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多的人选择上网浏览新闻浏览广告,它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更加易读,选择空间更大,也不像报纸那样体积庞大,不易携带,所以逐渐被大多数民众所接受,而对报纸,大家则越来越不买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期2009年9月评 价 与 管 理Evaluation&Mana gementVol.7No.3Sep.2009关于我国报刊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考李建臣(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 感谢主办单位的盛情邀请,使我有机会同业界的新朋老友相聚在风景秀丽的武汉大学。
刚才听了石峰会长的讲话,很受启发和教益。
石峰会长在出版管理岗位上辛勤耕耘数十年,特别是作为老署长、全国报刊界的老领导,对当前业界的问题认识深刻,有思想,有观点,有深度,他的讲话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过一会儿,湖北新闻出版局邵明义局长,还要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做重要讲话。
在这里,我作为一个在报刊业改革一线工作的马前卒,想谈一下自己对报刊业改革的看法和体会。
如果说近年来报刊业什么词汇使用频率最高,那就是“深化改革”;如果说当前全国报刊业谈论着什么焦点话题,那一定是“转企改制”。
因为这场令全国报刊业脱胎换骨、荡气回肠的改革巨浪,将使我们新闻出版行业焕然一新,将给我们民族文化产业带来一次质的飞跃。
我想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认识这个问题:1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大势 从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日益深入,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传播手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而我国的文化体制还远远落后于改革进程,事实上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海洋中的一个孤岛。
经济与文化呈现出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发展步伐和节奏不协调。
从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来看,目前我们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政治大国和经济大国。
但是,我们媒体的发展水平以及媒体的国际影响力与我们大国的地位相去甚远。
在许多重大事件面前,我们没有舆论话语的主导权(新闻),我们的文化产品进入不了人家的视野(电影),我们的精神文化成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出版物)。
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来看,特别是考察那些新闻出版界巨头、巨无霸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全部是以企业化的方式生存、以市场经济的手段发展。
信息社会发展到今天,信息的传播状况和水平已经深刻地影响着时代发展的步伐。
如果再不尽快推动新闻出版生产力有一个较大的提高,我们有被历史淘汰的危险。
因此,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概念,并且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的创新,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等。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2003年7月,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幕正式拉开。
国外有的媒体称之为“破冰之举”。
六年来,通过局部单位、局部地区试点先行,通过联合重组、公司化改造、上市融资等一系列市场化的方式和手段,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许多实质性进展。
目前包括报刊业在内的整个文化体制改革都在按照中央拟订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因此我认为,我们思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问题,必须从现实出发而不能从幻想出发,必须从国家大局出发而不能从本位主义出发;必须抱以积极投入的姿态而不能消极观望。
应该勇于面对新生前的阵痛,用我们浴火重生、蹈海弄潮的豪迈气概,去迎接风雨后的彩虹、迎接化蛹成蝶的辉煌!2 关于出版社转企改制的基本情况在中央制定的改革目标中,新闻与出版的改革是并行的;在具体工作部署上,把出版社的改革放在了第一步。
二十天前(5月21日),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了“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工作会议”。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主持会议,中央政治01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讲话,明确要求全国出版社除4家保留事业体制外,必须全部按时间表转制;要通过转企改制整合出版资源、优化产业结构。
云山同志原话是“总的思路可以概括为三个一批,即做强做优一批、整合重组一批、停办一批。
”新闻出版总署柳斌杰署长在这次会议上讲了话,对出版社转企改制的工作做了具体部署。
柳斌杰署长的讲话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其中至少传递出这样几个方面的重要信息:1.时间要求。
对于列入2009年转制名单的出版社,要求8月底前报送转制方案;对于列入2010年转制名单的出版社,要求2009年底前报送转制方案。
转制方案经审核批准后才能实施。
到2010年底仍不能完成转制的出版社要给予注销。
2.转制方向。
转制后的出版社要抓住这次机遇推进联合重组,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造,重构中国出版业的新格局,推动中国出版业的航空母舰和战略投资者早日诞生。
斌杰署长对江西出版集团与和平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与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进行的战略重组,对江苏和海南、四川和贵州发行业的跨地区兼并重组给予了高度评价;对11家出版、发行、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市融资240多亿元给予了高度评价。
3.优胜劣汰。
要撤消或注销一批管理不善、方向不清、业务不实、经营无力的出版社。
对于资不抵债、方向不正、管理不力、主管单位不想再办的出版社,要给予撤消或托管。
4.制定规程。
总署5月上旬下发了《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转制工作基本规程》,明确转制方案的内容要求、报送审批程序以及转制工作中的有关工作要求,指导、规范出版社转制工作。
5.集中培训。
总署从6月初开始对出版社领导以及人事、财务等转制骨干的部门和人员分批次进行集中培训。
6.落实政策。
总署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落实中央办公厅[2009]16号文件和国务院办公厅[2008] 114号文件以及中宣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以及新闻出版总署自身的相关文件中提出的各项政策。
例如:资产政策;财务政策;人员政策;税收政策;行政关系;退出政策。
斌杰署长的讲话还有许多重要内容,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从出版社转企改制的操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推进转企改制的问题上,中央的要求是清晰和明确的,政策是配套和到位的,部署是系统和全面的,步骤是有序和规范的,态度是严肃坚决的。
报刊社的转制与出版社的转制有许多共性,其指导思想是一致的。
因此,出版社的转制情况基本上可供我们借鉴。
也可以说出版社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甚至等不到明天。
3 关于报刊业转企改制的基本脉络目前全国公开出版的报刊数量大约在12000种左右,六年来组建报刊集团的有51家,已经完成转制的有1000余家。
总体上转制工作还没有全面铺开。
关于报刊业转制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目前能够在文件中寻到根据的,仍然是2008年6月斌杰署长在全国新闻出版局长工作会议上强调过的“三年三步走”:“即国有企事业单位主办的报刊在第一阶段完成改革,第二阶段是改革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主办的报刊,第三阶段是部委所办的报刊。
力争三年建立起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完成重塑市场主体和培育战略投资者、实现科学发展的任务。
”但是从另外角度参考出版社改制的进程,我认为也不排除加快报刊业转企改制步伐的可能。
据了解,总署很快就会公布保留事业体制的报刊社名单。
从出版社只保留4家(人民、民族、盲文、藏学,占0. 6%)事业体制情况看,报刊社保留事业体制的数量可能非常少。
而且有出版社转企改制的经验,推进报刊社转企改制的速度可能比预想的要快。
轻车熟路、照此办理就是了。
通过转企改制,来整合出版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是深化改革的基本目的。
那么对于12000种报刊中的绝大多数,恐怕都要认真思考自己在这次大洗牌中何去何从了。
自己应该属于“三个一批”中的哪一批?属于做强做优的那一批?你优在哪儿强在哪儿?你有自立门派、独闯江湖的规模和实力么?你有赖以健康发展、快速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么?属于整合重组的那一批?是你去整合人家还是被人家整合?你愿意被谁整合?整合后你的前途究竟在哪里?属于停办的那一批?我预测,肯定会有相当数量的期刊因为各种原因停办。
李建臣:关于我国报刊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考114 关于《中国保险报》转企改制的点滴体会中国保险报社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报业领域第一家整体进行股份化改造的试点单位。
四家股东是: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畅想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注资1个亿。
2005年4月18日“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
当时宗源署长和保监会主席吴定富亲自揭牌,石峰副署长代表总署致词,称“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是中国行业报体制改革的一次重要尝试,也是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一个新进展”。
经过三年多的摸索和实践,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模式。
我们有这样几点体会:1.对于经营性报刊,转企改制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转企改制是手段,解放和提高新闻出版生产力是目的。
转企改制主要是解决事业体制没有资产核算、出资人不到位、所有权和经营权不清晰、责任和权力不明确、运营机制不科学、劳动生产率低下、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不足等一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问题;要解决的是有资源没能力、有能力没资源、要活活不好、要死死不了的问题。
转企改制的实质在于调整生产关系,它不会改变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基本原则。
股份制是一个被人类历史证明了的、对于推动社会生产、创造社会财富、具有科学稳定高效等特点的生产组织形式。
经营性报刊单位依照《公司法》的要求,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作为市场经济的独立主体而生存和发展,是完全应该的,也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
2.对于行业媒体来说,要实现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一个有发展潜力的行业。
保险问题不光涉及到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也涉及到14亿人中的每一个人;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
我国保险业目前的发展速度远大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但相对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我国的保险业才刚刚起步,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跑马圈地的阶段,具有十分巨大的发展空间。
按照国际保险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我国保险业目前这种强劲的发展势头至少还要保持数十年。
《中国保险报》作为全国保险行业唯一的一份报纸,在引导舆论方面具有权威的、不可动摇的地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报业公司目前的经营收入仅占全国保险业宣传费用的0.5%。
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经营工作还很粗放,很不到位;同时也说明我们的发展空间还十分广阔。
3.新闻出版总署要求我们,在完成整体股份制改造之后,还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要通过吸纳更多的报刊资源和多种形式的媒介资源实现立体化、集约化发展;要通过兼并、重组、并购、上市等方式,广开融资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实现以资本扩张带动业务扩张、规模扩张和效益扩张,把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资源集中度、占据优势竞争地位的现代保险传媒集团,建设成为我国保险业的信息中心和集散地。
对此,我们深感责任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