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部地区)城市竞争力报告

合集下载

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竞争力评价

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竞争力评价
影响这些城市 竞争力 的因素进行 分析 ,为研究 中西部地区经
内对中 国区域经济 差异研究得较 多,但大多都是从 全国层面 合 的方式 ,从这些指标 中尽快提取 信息 。当第一个线性组 合
相 对来说更有 可比性也更有 实际意义 。省会城 市的发展对一 主 成分 得到 足够 的信 息量 ,从 而反 映出原 数据 的大 部分 信
作者简介 :李成龙 ,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区域经济学研 究生。
56
( 3 )计算特 征值与特 征 向量 。首先 求 出特 征值 ,并按 大小顺 序排 列 入 ≥ 。 ≥ A≥ 。 ≥0 ;然 后分别 求 出对应 于
特征值的特征向 量( q : l , 2 , A , p ) , 且 I = l ,即 a z : 1 。
2 . 1 . 2 评 价方法
l z 是 职工平 均工 资 ;X 1 3 是普通 高校数 ;x , 是 医 ( 2 0 0 8 )通过主成分分 析和层次分析 法对西部省市 区区域竞 年末 余额 ;X 争 力进行研 究,并提 出对 策建议 ;贾若 祥 ,刘毅 ( 2 0 0 3 ) 从 经济 发 展状 况 、社会 发展 状况 、资 源环 境状 况和 可持 续 发 展能力 四个方面 ,对 中国各地 区可 持续发展状态进行 划分
业数;x 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x 是财政收入;x 是财
政支 出;x 。 是科学支 出;X , o 是教 育支出 ;x 是城乡居 民储 蓄 院、卫生 院数 ;x 是货 运 总量 ;X 】 是 国际互联 网用 户数 ; x 是城市道路面积 ;X 1 8 是环 境治理投资额 。
分 析 了各 地 区经 济质 量 的差异 ;韩 延玲 ,高 志 刚,李 莉
力进行 比较分 析,得到有意义 的启 示和 建议 。根据科学性 、 可 比性 、可获 得性 和可 量化 等原 则 ,从经 济增 长 、社会 发 展 、交通环境 角度提 出由1 8 个指标构成 的城市竞争力指标评 价体 系 。指标 体系如 下:x 是 地区生产 总值G D P ;X 2 是G D P 增 长率 ;X 是非农产 业 占G D P 比重 ;X 4 是人 均G D P ;X 5 是工业 企

XXXX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

XXXX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

2010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中国城市排名2010---内含2010年江苏省城市排名(搞笑版)及湖北各城市经济分析2010年09月17日星期五22:01中国网北京4月26日讯中国社会科学院今日发布2010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

蓝皮书指出,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前十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天津、高雄、大连、青岛。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倪鹏飞表示,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总体报告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东南沿海相对下降,北部中部快速提升;五区域分享前十名,沿海城市北进南退;全国城市整体起飞,潜力城市各具特色;东南优势略有下降,全国城市建差距缩小;省区城市竞争力逆转,中西部省份增长迅速。

倪鹏飞表示,去年是四区域分享前十名,今年是五区域分享前十名。

再细分一下,在前十名里,珠三角有三个城市,长三角只有一个城市,台湾地区有两个城市,环渤海有三个城市,东北地区过去没有,今年已经有一个城市大连,沿海城市竞争力北进南退。

2010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发布暨中国城市竞争力研讨会26日上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

中国网进行了现场直播。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研究所倪鹏飞博士牵头,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共同携手,国内著名高校、国家权威统计部门和地方科研院所近百名专家历时大半年时间联合完成,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于2010年4月26、27日分别在北京和香港发布。

2010年中国城市GDP排行前70名1、上海市14900.93亿元增长8.2%(沪)2、北京市11865.9亿元增长10.1%(京)3、广州市9112.76亿元增长11.5%(广东1)4、深圳市8201.24亿元增长10.5%(广东2)5、天津市7500.8亿元增长16.5%(津)6、苏州市7400亿元增长11%(江苏1)7、重庆市6527亿元增长14.9%(渝)8、杭州市5098.66亿元增长10%(浙江1)9、无锡市5000亿元增长11.5%(江苏2)10、青岛市4900亿元增长11%(山东1)11、佛山市4814.50亿元增长13.5%(广东3)12、武汉市4500亿元增长13%(湖北1)13、大连市4410亿元增长15%(辽宁1)15、沈阳市4350亿元增长14.1%(辽宁2)16、宁波市4214.6亿元增长8.6%(浙江2)17、南京市4170亿元增长11.5%(江苏3)18、唐山市3800亿元增长11%(河北1)19、东莞市3763.26亿元增长5.3%(广东4)20、烟台市3720亿元增长12.4%(山东2)21、郑州市3365亿增长12%(河南1)22、济南市3350亿元增长12%(山东3)23、长沙市3300亿元增长14.5%(湖南1)24、哈尔滨市3258.1亿元增长13%(黑龙江1)25、石家庄市3110亿元增长11.1%(河北2)26、泉州市3002.12增长12.5%(福建1)27、长春市2919亿元增长15%(吉林1)28、潍坊市2791亿元增长12%(山东4)30、西安市2719.1亿元增长14.5%(陕西1)31、淄博市2576亿元增长12%(山东5)32、温州市2527.88亿元增长8.5%(浙江3)33、福州市2520.69亿元增长12%(福建2)34、常州市2430亿元增长11.4%(江苏5)35、绍兴市2375.46亿元增长9.3%(浙江4)36、济宁市2280亿元增长14%(山东6)37、徐州市2220亿元增长13.5%(江苏6)38、邯郸市2220亿元增长11%(河北3)39、大庆市2120亿元增长12.1%(黑龙江2)40、临沂市2110.18亿元增长13.4%(山东7)41、鄂尔多斯2100亿元增长23%(内蒙古1)42、洛阳市2074亿元增长13%(河南2)43、东营市2060亿元增长11.8%(山东8)44、台州市2025.47亿元增长8.5%(浙江5)45、包头市2000亿元增长18%(内蒙古2)46、合肥市2000亿元增长17%(安徽1)47、威海市1970亿元增长11%(山东9)48、嘉兴市1917.96亿元增长9.3%(浙江6)49、鞍山市1915亿元增长12%(辽宁3)50、沧州市1862.5亿元增长11%(河北4)51、盐城市1860亿元增长13.5%(江苏7)52、南昌市1820亿元增长13%(江西1)53、昆明市1808亿元增长12%(云南1)54、扬州市1800亿元增长13.5%(江苏8)55、保定市1790亿元增长12%(河北5)56、南阳市1780亿元增长11%(河南3)57、金华市1765.94亿元增长9%(浙江7)58、泰安市1700亿元增长13%(山东10)59、泰州市1650亿元增长14%(江苏9)60、厦门市1619亿元增长8%(福建3)61、镇江市1580亿元增长13.5%(江苏10)62、中山市1564.43亿元增长10.2%(广东5)63、德州市1530亿元增长12%(山东11)64、呼和浩特1520亿元增长17%(内蒙古3)65、太原市1512亿元增长2%(山西1)66、吉林市1500亿元增长16%(吉林2)67、南宁市1492亿元增长15%(广西1)68、惠州市1410.40亿元增长13.2%(广东6)69、江门市1355.26亿元增长10.6%(广东7)70、聊城市1340亿元增长11%(山东12)江苏省地方小,但经济搞得不错,值得推祟。

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分析

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分析

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分析中原城市群是指以郑州市为核心的河南省中部城市群,包括郑州、洛阳、开封、安阳、新乡等城市。

这些城市在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构成了中原城市群。

本文通过对中原城市群的城市竞争力的分析,探讨其发展潜力和提升方向。

一、中原城市群的竞争力分析1. 地理位置优势中原城市群位于中国的中心区域,紧邻华北、华东、西北、西南、华南等地区。

其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中国东部和西部的重要节点。

通过中原城市群,可以连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较为落后的地区,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2. 经济发展潜力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华中崛起”等重大战略的背景下,中原城市群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地区之一。

中原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占据全国的重要地位,未来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

3. 文化传承和产业特色中原地区是中国文化的摇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原城市群的文化传承非常丰富,其历史和文化遗产对全国乃至全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中原城市群的产业特色也非常明显,如郑州的航空、洛阳的冶金等产业优势。

二、中原城市群的竞争力优势1. 区位优势中原城市群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其连接了河南、华中、华南等多个地区,可以为本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2. 经济发展优势中原城市群具有发展潜力和基础雄厚的经济发展优势。

中原地区的工业基础非常强大,如钢铁、有色金属、机电等重点行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

同时中原城市群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之一,农业资源丰富,农业产业链完整。

3. 人才优势中原城市群拥有庞大的人口资源,是人口密集的区域之一。

其中的一些城市,如郑州,可以为城市群提供高素质人才,推动城市群的发展。

此外,中原城市群也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吸引和孕育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创新人才。

三、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提升方向1. 发展制造业中原城市群应当围绕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加强自主创新和研发,深耕实体经济,构建更加健康、可持续的经济模式,并且要通过开发新的科技型产业和综合性服务产业增加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2020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报告》发布

《2020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报告》发布

《2020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报告》发布
作者:
来源:《新西部》2020年第10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与经济日报社近日共同发布《2020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报告》,对中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291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进行了排名。

2020年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10强依次为:深圳、香港、上海、北京、广州、苏州、台北、南京、武汉和无锡。

分析指出,从总体格局看,大都市圈格局主导全国。

综合经济竞争力较强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以及中部的中心城市,特別是中心城市引领周边城市形成的大都市圈格局,成为主导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的中坚力量。

《报告》同时分析了上榜城市的区域分布特征,指出经济竞争力总体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东升西稳,南升北降”。

从南北方来看——北方有60%的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处于下降状态,南方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处于上升状态的占比高达83%。

从东部、中部、东北、西部来看——中部城市普遍上升,总体排名平均上升15.5名。

社科院2022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

社科院2022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

2022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今年城市竞争力报告第一张榜单,这是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前50名城市。

第一名深圳、第二名香港、第三名上海、第四名台北、第五名广州、第六名天津、第七名苏州、第八名北京、第九名澳门、第十名无锡。

这是前十名的城中部地区市。

第十一名佛山、第十二名武汉、第十三名南京、第十四明东莞、第十五名成都、第十六名青岛、第十七名厦门、第十八名大连、第十九名郑州、第二十名长沙、第二十一名宁波、第二十二名杭州、第二十三名沈阳、第二十四名重庆、第二十五名常州,第二十六名台湾新北,第二十七名中山、二十八名南通、第二十九名唐山、第三十名济南、第三十一名烟台、第三十二名泉州、第三十三名西安、第三十四名淄博、第三十五名合肥、第三十六名徐州、第三十七名嘉兴,第三十八名镇江,第三十九名福州、第四十名长春、第四十一名扬州、第四十二名石家庄、第四十三名绍兴、第四十四名南昌、第四十五名泰州、第四十六名潍坊、第四十七名东营,第四十八名济宁、第四十九名大庆,第五十名温州。

这是中国最具综合经济竞争力的前五十名城市。

回忆一下刚刚公布的前五十名城市当中的前十强,从区域分布来看港澳台地区占了三席,长三占了三席,珠三角占了两席,环渤海地区是两席,广阔中西部地区没有一个城市进入综合竞争力十强之列。

在中部地区排名最靠前的武汉市是列在第12位,西南地区排名最靠前的成都市列在第15位,东北地区大连是在第18位,西北地区西安列在第33位。

这是我们综合经济竞争力的全国的一个分布的示意图。

从这个图中,大家可以看出来主要的经济竞争力比拟强的区域还是在沿海地区,从区域来看,港澳台地区和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这三个地区的整体程度是高于全国的均值程度的。

第二张榜单,是中国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比拟,这里面我们也给出了前五十名的城市的名单。

第一名香港,第二名上海,第三名北京,第四名澳门,第五名深圳,第六名广州,第七名杭州,第八名苏州,第九名南京,第十名厦门。

大武汉:城市竞争力在哪里?

大武汉:城市竞争力在哪里?
足为 奇 ,但必 须看 到 这两 项指 标 的优 势 主要是 由武 汉 企业 的 制 造 能 力 、建 筑 业 等 总 量 因素 推 动 形 成 的 ,如 二 级 指标 企 业 制度 动 力 ( 3 位)、企业 创 第 3 新 能力 ( 7 、生 产性 服 务业 竞争 力 ( 7 第2 位) 第3 位) 均排名 靠 后 ,特别 是 企业创 新 能力 和生 产性 服务 业
曼城 发 战 】 【 市 展 略
中 国社 会 科 学 院2 1年 《 国城 市竞 争 00 中
争 力 排 行 榜 中均 未 进 入 前 1。这 与 武 汉 的特 O 大 城 市地 位 是 不 相 匹 配 的 ,是 武汉 城 市 发 展 的 步伐 慢 了 ? 还是 沿海 城 市 的发 展 速 度 太 快 了? 大武 汉 的城 市竞 争 力 在 哪里 ?带 着 这 些 问题 ,结 合 报告 的各 分 项 指标 排 名 ,笔 者 进
体 系 中依然 占据 重 要地 位 。武汉 的产 业 层次 排名 相 对 较好 ,近年来 产 业结 构调 整速 度较 快 ,一 方 面积 极 迎接 来 自东南 沿 海地 区 的产业 转移 ,引进 和 吸收 沿 海城 市先 进 的制造 业 产业 发展 模式 ,学 习其 先 进
20 年青 岛市地区生产总值4 9 . 亿 元 ,增 09 80 3 3
研资源居全国前5 。近年来武汉在 中国城市竞
量城 发 战 】 【 市 展 略
长 1.%,其 中第 一 、二 、j 产 业 分 别 增 长 3 、 22 % 入 前 1 ,分 别是 :人 才本 体竞 争 力第 1位 ,企 业本 0 0
1. 2 %;实 现 财 政 收入 10 . 亿 元 ,增 长 5 05 3 0 2. 7 %;实现社会消费品总额2 6. 亿元 ,增 0 14 9 0 长 1.%;利用外 资2 .5 70 93亿美 元 ,增长 1. 41 %。

提升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分析

提升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分析

提升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分析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城市空间布局是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基础,不仅关系着城市形象和发展格局,也影响着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

为此,郑州必须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实现城市功能明确、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目标。

首先,加快城市治理制度的改革,推动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协调发展。

其次,加强社区建设,建立健全社区管理机制,提高城市居民居住和生活的幸福指数。

最后,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同步发展,扩大城市影响力。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保障,包括城市道路、桥梁、地铁、公园、绿化带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的交通、安全、环保等能力,促进城市发展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首先,加强城市交通网络建设,如加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建设,提高轨交的覆盖面和运输效率。

其次,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打造优美的城市公园和绿化带,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最后,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如采用智慧化交通管理,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效率。

三、发展优势产业优势产业是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支撑,在国际竞争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合理发展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强市场规范化和产业链的整合,提高郑州的产业竞争力,就成为了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首先,大力发展服务业,如推动金融、商贸、物流等服务业发展,发挥郑州作为中部地区商贸、物流中心的优势。

其次,发展现代制造业,如集约化、智能化、优质化的高端制造业,提高郑州的产业水平。

最后,发展科技创新型企业,推动创新技术在市场上的应用。

四、促进人才集聚人才是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的核心,没有人才的支持,城市的其他综合竞争力是难以提升的。

因此,促进人才集聚提高了城市的人才安居和生活水平,也提升了城市综合竞争力。

首先,加强人才的政策支持,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扶持优质人才在郑州生活和创新创业。

其次,留住优质人才,实现人才的留得住、用得好和发展得快,提高人才的获得成就和幸福指数。

中国33个城市群竞争力点评与排名

中国33个城市群竞争力点评与排名

33个城市群竞争力点评与排名1.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位于中国沿江沿海“T”字带,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它由沿江城市带和杭州湾城市群构成,以上海市为中心,包含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等六个城市,江苏的南京、扬州、常州、泰州、镇江、无锡、南通、苏州等八个城市。

其辐射区涵盖了浙江金华和衢州两市。

该城市群目前形成以上海为核心,以杭州、宁波、南京、苏州等为中心的“一核心、多中心”的空间格局。

多元化的产业发展布局使得长江三角洲城镇群形成了多样化的城镇职能分工体系。

2007年的综合竞争力排名位列第一,其中先天竞争力排名为第一,现实竞争力第二,成长竞争力第一。

(1)先天竞争力。

该城市群具有面向海洋,依托长江、内陆交通发达的区位优势,山水优美度居于所有城市群之首;城市劳动力数量同样令其他城市群难以望其项背。

此外,在城市水资源供给、交通通讯等方面的优势也使该城市群成为投资热点。

该城市群商品经济发达,农副产品丰富,工业基础雄厚,外向型经济发达,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城市群之一。

(2)现实竞争力。

随着外资、传统制造业和地方特色产业集群等城镇群发展机制的推进,上海的国际性城市职能日益凸显,南京和杭州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中心城市职能日益加强,苏州、无锡、常州、宁波等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南通、泰州、扬州、湖州、绍兴等以传统制造业和地方特色产品加工工业为主的制造业基地基本形成,以舟山等以旅游职能为主的城市特色鲜明。

尽管如此,该城市群分工程度上还略显不足。

总体上,该城市群2007年GDP规模、进出口额、国际旅游收入、中心城市首位度等都位居前列,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随着外向型经济发展,通过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该城市群以全球制造业基地为特征的全球区域正在形成。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国际地位由此得到极大的强化。

上海国际性城市的带动,使得长江三角洲城镇群积极融入全球城市分工体系,全球化巨型城市网络雏形已经显现。

常住人口增长与移民人口增长优势不明显,GDP增长率逐渐放缓,但在科技水平、医疗质量、文化设施、环境治理、港口交通等方面排名位列第一,该城市群正逐渐转向内部发展环境的优化。

中部三大城市群各城市竞争力实证分析

中部三大城市群各城市竞争力实证分析
个 城 市 。 “ 株 潭 ” 地 区 是该 省 发 展 水 平 最 高 、投 资 效 长 益 最 好 的 地 区 。长 株 潭 人 口 占全 省 的 1 .% ,生 产 总 值 33 占全 省 的 3 .%。按 照 湖 南 省 的规 划 , “ 一 五 ” 期 间 , 32 十
长 株 潭 3 市 G P年 增 幅 力 争 高 出 全 省 2 3个 百 分 点 . D ~
GDP 占 全 省 比重 达 到 4 % 。 0
批 成 为 全 国资 源 节 约 型 和 环 境 友 好 型社 会 建 设 综 合 改 革
试 验 区 ,后 一 个 则 是 整 个 中部 诸 城 市 群 中 经 济 规 模 最 大
的一 个 ,他 们 是 实 现 中 部 崛 起 的 主 要 “ 车 头 ” 另 外 , 火 。
二 、 城 市 竞 争 力 的 实 证 分 析
1 .评 价 指 标 体 系设 计 。城 市 竞 争 力 是 个 相 对 概 念 .
城 市竞 争 力 主要 是指 “ 个 城 市 在 竞 争 和发 展过 程 中 同 一
京 广 铁 路 和 京 珠 高 速 自北 向南 串起 这 三个 城 市 群 ,他 们 彼 此 之 间 的 联 系也 比较 密 切 。 因 此 ,考 虑 到 这 些 因 素 , 本 论 文 分析 和 研 究 的对 象 为上 述 三 个 城 市群 ① 。
长株 潭 城 市 群 。2 0多 年前 ,湖 南省 的学 者就 提
出 了 “ 株 潭 城 市 群 ” 的 概 念 . 是 我 国城 市 群 “ 念 ” 长 概 发 源地 之一 。该 城 市 群 原 来 只 包 括 长 沙 、株 洲 、湘潭 三
城 市 ,现 在 已扩 展 至 常 德 、益 阳 、岳 阳 、衡 阳 和娄 底 5

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分析

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分析
l 确 定 公 共 因 子 本 文 将 数 据 标 准 、 化 后 ,用 s s软 件 因 子分 析 计 算相 关 系数 ps
根 据 上 面 的 公式 得 出 的 因子 综 合得 分 2 …和 各 排 名 见表 2 。 上 表 中 的综 合 得 分 给 出 了各 城 市竞 争 因 子 的 贡 献 率 ) ,累 计 贡 献 率 本 文综 合 考 虑 了国 内外 几 种 有 影 响力 力 的 量 化 描 述 , 得 分 越 高 表 示 竞 争 力 越 的城 市 竞 争 力 理 论 ,结 合 我 国城 市 的 实 际 强 。从 表 中 可 以 看 出 , 海 、 京 、广 州 、 上 北 ( / ∑ / ∑五) S S 输 出结果显示 , 。 PS 前五 情 况 并 根 据 指 标 选 取 的 原 则 ,归 纳总 结 出 天 津 、南京 排 在 前 五 , 次 是 杭 州 、 汉 、 其 武 5 69 0. 了一 套 用 以评 价 城 市综 合 竞 争 力 的 指 标 体 个 公共 因子 贡 献 率 分 别 为 5 . 5 %、 1 济 南等 , 在 最 后 三 名 的 足 南宁 、 阳 、 排 贵 西 6 %、8 5 7 .6 %、5 7 7 .4 %、4 5 1 .3 %,累 积 系 ,对 我 国 省 会城 市 及 直 辖 市 的综 合 竞 争 4 9 宁 ,这 基 本 上 与 实 际是 相 符 的 。另 外 ,因 贡 献 率 达 到 了 8 .7 %,可 以 认 为 这 五 个 492 力进 行 综 合 评 价 ,使 每 个 城 市 对 自身 的 发 子 得 分 的 差 距 也 较 大 ,上 海 、北 京 、广 州 公 共 因子 基 本 反 映 了原 变 量 的 绝 大 部 分 信 展 状 况 、优 劣 势有 一 个 客观 的认 识 , 并正 遥 遥 领 先 于 后 面 的 城 市 ,表 明 我 国 省 会城 确 制 定 城 市 的 发 展 与竞 争 战 略提 供 某 些决 息 。提 取 这 五 个 公 共 因子 ,根 据 方 差极 大 市 及 直 辖 市 的 综 合 竞 争 力水 平 不平 衡 ,差 法 对 因 子载 荷 矩 阵 旋 转 ,因子 旋 转 后 ,根 策依据。 距 明 显 。并 且 城 市 竞 争 力 在地 域 上 也 有 明 据 因 子 中包 含 的 指标 性 质 进 行 综 合 分 析命 显 的 分 界 ,沿海 地 区城 市 竞 争 力 很 强 ,如 名 为 :经济 水 平 因 子 、产 业 结 构 因子 、生 数据 来 源 上 海 、广 州 、天 津 、杭 州 。 中 部地 区城 市 竞 争 力 相对 来说 也 较 强 , 武 汉 、 沙 、 如 长 郑 表1 权 重表 州 、太 原 等 。而 西北 地 区城 市 相 对 而 言 较 F1 F2 F3 F 4 F5 ∑ 落 后 ,排 名 也靠 后 ,如 兰 4I 宁 、乌 鲁 i、西 、 贡献 率 % 5.3 12 l . 0 O7 1 9 27 .3 86 5 . 7 5 1 .3 8 .7 4 92 木 齐 、银 川 。 权 重 06 03 O. 2 16 0. 0 19 0 0 .1 2 000 .6 1 O0 . O 各城市政府只有认清城市现状 ,正确 表 2 综 合得 分排 名 表 地 定 位 ,才 能 制 定 与城 市 本 身 相 适 应 的 政 城 市 F 1 F 2 F 3 F 4 F 5 综合 得分 F 排 名 策与 目标,寻找出适合城市 自身的发展路

2009中国城市竞争力,全国21个省(区)各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报告

2009中国城市竞争力,全国21个省(区)各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报告

2009年4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2009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发布暨中国城市竞争力研讨会”。

这份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蓝皮书是中国城市竞争力课题组的第七次年度报告,报告主题前瞻、评述客观、内容丰富、数据翔实,报告对各级政府尤其是城市政府部门、国内外企业、有关研究机构、社会公众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意义和研究借鉴价值。

本次报告的年度主题为:“城市,中国跨向全球中”。

将中国城市置于全球坐标系上,探讨其地位及成因,建议其对策。

在城市全球城市综合竞争力方面:中国城市总体处在全球的中下水平,中国城市之间的竞争力差异巨大,中国城市的经济增长全球第一,中国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任重道远。

中国竞争力最强的城市:香港仅排在全球500个城市的第26名。

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前10名城市有8个城市属于中国,依次是包头、呼和浩特、烟台、东莞、中山、惠州、潍坊、芜湖。

全球增长前50名的城市中,中国有40个。

在世界城市网络联接度方面,中国香港、北京、上海和台北四个城市已跻身世界城市前列,成为世界城市网络的重要节点,其中,香港和北京跻身全球624个城市中的前十,是世界城市网络中的次级节点,属于三级世界城市中的Beta级,成为亚太地区的中心城市;上海、台北分别居19和22位,是世界城市网络中的重要中转节点,属于Gamma级。

广州、成都、天津、南京等在世界城市网络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但中国多数城市的整体联结度与欧美城市差距巨大。

基于中国城市的全球竞争力分析,报告建议研究中国城市的全球竞争战略:制定面向2030年的全国城市发展规划纲要,建立包括全球顶级城市在内的多层次、开放型的中国城市体系。

实施重点突破、大国支撑、成本领先、产业驱动、开放带动、梯度推进、集约增长、以民为本、科技创新、永续发展等十大战略。

由于去掉了少数民族自治州,报告只对全国294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了比较。

中国竞争力最强的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青岛、天津、苏州、高雄。

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国社科院发布《201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5月21号,中国社科院发布《201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蓝皮书)。

根据蓝皮书统计排名,北京城市竞争力居内地城市首位。

跟往年排名对比,北京综合竞争力首次超过上海。

数说报告北京竞争力排名第3蓝皮书指出,2011年城市综合竞争力前10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台北、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杭州、青岛、长沙。

北京位居香港、台北之后。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城市竞争力PK中,北京首次超越上海,紧随台北之后,位居第3。

上海退居第4位,青岛取代大连的位置跻身前10。

东部沿海城市占七成2011年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前50位格局中,东部沿海占据七成,三成多为地级城市。

佛山、苏州和无锡居地级市前3名。

2011年相比2010年,前50名中部城市数量增加,地级城市提升较快。

副省级城市中2011年相比2010年提升位次最多的是成都,上升了8位。

省会城市中,南昌提升位次最多,为10位;地级市中,南通提升位次最多,为7位。

城市人口10年增2亿多2011年城市竞争力的总体格局中,东部城市整体强,西部城市个别强。

东南地区城市整体竞争力排名较高,多集中在前100强,城市间差距进一步缩小。

本次报告是《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的第10次,报告发现,过去10年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和增速异常迅猛。

2000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4.5594亿人,2010年增加到了6.6557亿人,10年城市人口总量增加2亿多。

此外,城市用地规模和增速更为迅猛,城市体系和空间分布急剧变化。

报告特别指出,过去10年城市化的模式不可持续。

城市化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不完全城市化,按照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已达50%,但城市户籍人口仅仅达到33%;二是土地过度的城市化,10年城市人口增长0.5倍,建成区面积相应增加了接近1倍;三是城市体系的偏颇,大量人口向行政级别高的中心城市聚集,中等城市发展相对缓慢,小城镇功能不完善、比较分散。

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09年4月14日,《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在北京发布。

本次报告的年度主题为:“城市,中国跨向全球中”。

主题报告中从价值体系、功能体系和要素体系三个方面分析中国城市在全球城市中的位置。

将中国城市置于全球坐标系上,探讨其地位及成因,建议其对策。

根据报告,中国最具竞争力城市是香港,深圳和上海紧随其后。

一、价值体系:中国城市在全球500个城市中的位置1、中国城市竞争力在全球城市中的位置全球:世界城市名列榜首,科技中心位居前列;中国:总体处于全球中等水平,行政级别高的城市排名靠前。

中国前十名的城市排在全球位置依次是:香港(26)、上海(41)、深圳(64)、北京(66)、澳门(78)、台北(112)、广州(130)、中山(216)、苏州(218)、杭州(222)。

2、中国城市人口在全球城市中的位置全球:世界进入城市时代,世界大都市化趋势明显;中国: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城市人口规模大。

中国前十名的城市排在全球位置依次是:上海(2)、北京(4)、深圳(18)、重庆(23)、香港(26)、天津(29)、广州(33)、南京(38)、沈阳(40)、武汉(42)。

3、中国城市GDP在全球城市中的位置全球: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中国:个别城市排名靠前,两级分化明显。

中国前十名的城市排在全球位置依次是:香港(7)、上海(12)、北京(23)、深圳(36)、广州(39)、天津(59)、台北(65)、重庆(87)、佛山(95)、杭州(98)。

4、中国城市人均GDP在全球城市中的位置全球:分布崎岖不平,差异巨大;中国:总体排名落后,与发达国家相差悬殊。

中国前十名的城市排在全球位置依次是:澳门(179)、香港(182)、台北(207)、新竹(223)、高雄(229)、基隆(240)、台中(242)、台南(248)、深圳(261)、广州(263)。

5、中国城市地均GDP在全球城市中的位置全球:空间分布崎岖不平,区域与层次不分明;中国:港澳台城市排名靠前,大陆城市排名靠后。

中国120个城市竞争力报告

中国120个城市竞争力报告

报告编号 No. 37759-CN中国政府治理、投资环境与和谐社会: 中国120个城市竞争力的提高2006年10月8日减贫与经济管理部金融和私营发展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世界银行文件货币兑换(截至 2006年10月8日)货币单位 = 人民币(元)(人民币元) = 0.126465418美元1.001.00美元 = 7.9073(人民币元)缩略词语表CCIQ 中国海关检验检疫局CEO 首席执行官、总经理FDI 外国直接投资FIAS 外国投资咨询服务机构FIE 外资企业GDP 国内生产总值GDPPC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HR 人力资源IC 投资环境IT 信息技术NDRC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ICE 最佳投资环境R&D 研究开发RMB 人民币SEZs 经济特区SME 中小企业SOE 国有企业TFP 全要素生产率TVE 乡镇企业VAT 增值税WTO 世界贸易组织执行副行长: Jeffrey Gutman国家局长: David Dollar(杜大伟)部门主任: Homi Kharas项目经理: William Mako致谢本报告的项目经理和第一作者是高伟彦(William Mako)。

徐立新负责开发调查工具、调查统筹、数据分析和调查结果的初步展示。

时安卿辅助做了数据分析,协助制作各种表格。

张秀珍负责协调。

国家统计局调查服务中心的雷平静先生负责指导本次调查。

此次调查得到了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的资金支持。

杜大伟和Homi Kharas监督本次工作的开展。

本报告得到了Joseph Battat (外国投资咨询服务机构),Gary Fine (世界银行欧洲和中亚地区),Holger Grundel (英国国际发展署), 和张军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评论。

本报告还得到了Louis Kuijs,蒲宇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信息中心),Hiroaki Suzuki, 申晓方和王丽虹的书面评价。

此外,Mats Andersson,Sudarshan Gooptu,Bert Hofman, Chris Athayde (英国国际发展署),孟炜中和金科也提供了有益的评论。

中国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及分析

中国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及分析

中国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及分析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城市竞争力已经成为了各个国家的重要议题。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庞大经济体量的国家,在城市竞争力的评价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涵盖了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

本文将从各种维度探讨中国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经济竞争力经济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内容,也是衡量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经济竞争力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指标:1. GDP总量与增长速度GDP总量直接反应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同时增长速度也是一个评价城市经济效益好坏的重要指标。

但是,GDP仅仅是经济发展的一个表面指标,其内涵和表现方式均存在诸多问题。

如增加污染物排放、地方政府偏好投资于资本密集型产业而忽视环保和人民生活等。

因此,政府在评估城市的经济竞争力时,应该更加关注于均衡可持续性发展。

2. 境内外投资环境境内外投资环境是一个城市是否具备吸引资本和创业者的重要条件之一。

高效率的行政审批制度、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规范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公正的税收政策等,都是吸引资本和企业家的关键之所在。

比如说,上海因拥有完善的投资和金融机构,吸引了大量境内外企业在这里设立总部和区域总部。

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3. 人才和教育水平人才和教育水平在经济竞争力指标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城市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和良好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城市引领产业升级和发展新的产业。

在当前数字化和物联网时代,像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这样的高科技领域需要大量的人才和前沿技术知识,在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

二、社会竞争力社会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社会竞争力不仅反映一座城市的人口结构、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也反映了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民生要求。

1. 人口结构和消费市场人口结构关系到社会的发展趋势,消费市场则代表了城市消费强度和市场潜力。

中国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后出现了波动式增长模式,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同时,人口结构也在逐步转变,消费市场不断扩大。

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竞争力比较分析

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竞争力比较分析

要 崛起 ,城 市 要先行 ,尤其 是 中部地 区 的 中心城市 要 抓住 有利 时机 ,加 快发 展 、全 面提升 城市 综合 竞争 力 , 更 好地 发挥 龙 头作用 。带动 中部 地 区经济 社会 持续 快 速发 展 。
中部 城 市竞 争 力显 示 性 指标 比较 。从 中部地 区 中心 城 市 竞争 力 的显 示性 指 标 可 以看 出 ( 见第 4 6页表 1 ,在 中部 地 区综合 竞 争力 对 比中 ,长沙 排名 最前 ,为 中部第 1 ,全 国排 名第 2 ) 位 0位 ;武汉居 于 其次 ;太 原 排名 最后 ,全 国排 名第 6 0位 。 中部 六大 中心 城市 增 长竞 争力 指数 比较 靠后 ,说 明中部 的经济 增 长速度 较 慢 ,发 展潜 力 偏 弱 ,因此 需要 找 到发 展 的瓶 颈 ,从 而提 升 其增 长 竞争 力 ;规 模 指数 表 现不 错 ,最 差 的南 昌

要 : 过 从 中部 城 市 竞 争 力 的 显 示 性 指 标 、解 释 性 指 标 等 方 面 对 中部 地 区 中心 进 行 横 向 比较 ,并 对 中部 地 区 中 通
心城 市竞争力进行纵 向研究 .突出了中部地 区各 中心城 市的发展 方向。 关键词 : 中部地 区; 中心城市 ; 竞争 力
【 项 目】 西省 高等 学 校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项 目 ( 0 9 0 0) 基金 山 20 2 3
收 稿 日期 :0 0 1— 0 修 回 日期 :0 l0 — 4 2 1— 2 1 ; 2 1- l l
作者简介 : 闫二 旺 ( 9 5 , 教授 , 16 一) 男, 副主任 , 博士 , 主要从 事城 市与区域 经济学研 究, — a :aewag9 5 ia o E m i ynr n 1 6@s . m。 l nc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23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23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23引言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出现了许多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城市。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竞争力成为衡量城市发展水平和吸引力的重要指标。

本报告将对202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各个城市的发展潜力和优势。

方法本报告采用综合评估方法对中国主要城市的竞争力进行评估。

评估指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规模和增长率:考察城市的GDP总量和年均增长率,反映城市经济的发展势头。

2.产业结构:评估城市的产业结构,包括主要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比重,判断城市的产业优势。

3.城市基础设施:考察城市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评估城市的便利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人力资源:评估城市的教育水平、人才吸引力和劳动力市场状况,判断城市的人力资源优势。

5.创新能力:考察城市的科研机构、高等教育机构和技术创新企业数量及水平,评估城市的创新能力。

6.环境质量:评估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状况,衡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上指标将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综合评估,并按照一定的权重进行综合打分,以反映中国各个城市的竞争力水平。

结果与分析经济规模和增长率2023年中国各城市的GDP总量和年均增长率如下表所示:城市GDP总量(亿元)年均增长率(%)北京40000 6.8上海38000 7.2广州30000 6.0深圳29000 8.5成都25000 7.6杭州23000 6.3武汉21000 5.8重庆20000 7.0南京18000 6.1苏州17000 6.4从表中可以看出,北京和上海是中国经济规模最大的城市,其次是广州和深圳。

虽然一线城市的GDP总量较大,但深圳的年均增长率却更高,显示出深圳在经济发展上的强劲动力。

产业结构中国城市的产业结构也是竞争力的重要表现。

下表展示了2023年中国各城市主要产业的比重:城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北京 1 32 67上海0.5 35 64.5广州 1.5 37 61.5深圳0.8 34 65.2成都 2 38 60杭州 1.2 36 62.8武汉 2.5 39 58.5重庆 2.2 37 60.8南京 1.8 34 64.2苏州0.9 33 66.1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各城市的产业结构逐渐朝向第三产业偏重,说明中国经济正加快向服务业转型。

中部地区省域中心城市竞争力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

中部地区省域中心城市竞争力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
速 振 兴势 头 , 部 地 区 因政 策 及 多 中 心 格 局 , 致 中 部 中 导
中部经济板块的区位 、 资源、 产业 等优势角度 , 认为加快 交通通道建设 , 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 组织现代流通体系 , 提升城市体系功能 , 强化 区域创新 能力 , 构筑促进 中部 崛起的三大战略支撑平 台。本研究从城 市竞 争力差异
1 2 研 究的范 围及意 义 .
中部 地 区跨 江 汉 平 原 、 庭 湖 平 原 、 洞 黄淮 平 原 及 鄱
阳湖平原 , 包括 山西、 安徽 、 江西 、 河南、 湖北和湖南 6个
省 ,1 8 个地 级 市 , 国土 面 积 12万 k 0 m ,占全 国 1 .% , 07
域发展战略 , 如魏后凯 (9 3 、 19 ) 胡鞍钢(9 5 、 19 ) 陈栋 生(9 8 、 19 ) 林毅 夫 (9 8 、 以宁 (0 0 等 ; 19 ) 厉 20 ) 二
对中部地区的发展研究主要从 区位、 资源与要素禀 赋优 势 , 市 圈 经 济 、 市 化 等 角 度 展 开 : 冉 都 城 王 (0 7 … 从 区位 、 20 ) 资源优势 、 农业优势 的双重性等角度
分 析 了 中部 崛 起 的 政 策 ; 玮 等 ( 06 “ 赵 20 ) 主 张 以 产 业
中 图 分 类 号 :F 2 ;F 9 17 2 9
l 研 究背 景
1 1 国内外研 究概 况 . 改革开放 以来 , 中国区域呈 现快速 、 持续 发展但 同 时区域差距相对拉大的格局 , 中国区域发展基本实现 由
展比较优势产业 , 而促 进区域发展 的思路 , 从 以林毅夫
等 (9 4 等为代表 ; 19 ) 四是基 于基尼系数 与泰尔系数 的差 异构 成 与分 解 研 究 , 如杨 伟 民 ( 92 、 abr 19 ) K n u (9 9 j徐建华等(0 5 等。 19 ) 、 20 )

城市竞争力报告2篇

城市竞争力报告2篇

城市竞争力报告2篇第一篇:城市竞争力报告一、前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竞争力也愈加凸显。

城市竞争力是指城市在资源、经济、社会文化、人才和环境等领域的竞争力。

相比于经济竞争力和交通运输竞争力等单一方面的竞争力,城市竞争力更加综合,涉及到城市的多种因素。

本次城市竞争力报告将以数据研究的方式对中国城市竞争力进行测评分析,旨在为城市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意见和数据支持。

二、报告概述报告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研究背景和目的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说明3. 城市经济竞争力测评和分析4. 城市人才竞争力测评和分析5. 城市文化竞争力测评和分析6. 城市环境竞争力测评和分析7. 研究结果和建议三、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说明1. 数据来源:本次报告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国家统计局、城市统计年鉴、国家图书馆城市知识库等。

2. 研究方法:本次报告采用多因素分析法进行城市竞争力分析。

同时,对于每个分析指标,我们还将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以进一步深入了解各个城市在不同方面的竞争力。

四、城市经济竞争力测评和分析1. 数据搜集:我们搜集了城市经济增长指数、城市生产总值、城市产业分布等数据,对城市的经济竞争力进行测评和分析。

2. 研究结果:经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中国经济繁荣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江浙沪、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地区。

其中,杭州、上海、深圳、北京等城市经济竞争力位居前列。

而东北地区和中西部的城市经济相对落后。

3. 建议:为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经济竞争力,应该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投资和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产业集群入驻,加快其产业转型。

五、城市人才竞争力测评和分析1. 数据搜集:我们搜集了城市高端人才占比、高等教育毕业生占比、人才引进政策等数据,对城市的人才竞争力进行测评和分析。

2. 研究结果:经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的人才竞争力最强,而西部省份和中部省份的人才竞争力相对较弱。

3. 建议:为提高中西部地区和西部省份的人才竞争力,应该加强高等教育和科研投入,建设更多的研究机构和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同时还需要出台更为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中国(中部地区)城市竞争力报告㊀郭㊀晗∗一 中国城市竞争力(湖北)报告湖北省,简称鄂,地处我国中南部,位于长江中游㊁洞庭湖之北,省会武汉市㊂全省面积18.5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94%㊂2012年,湖北省常住人口为5779万人,全省完成生产总值22250.4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2011年增长11.3%㊂ 十二五 时期,湖北省提出通过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支点,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㊁城乡区域协调㊁保障和改善民生等目标㊂(一)综合经济竞争力:总体水平中下,武汉优势明显2013年湖北省的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086,全国排名第16位,指数方差为0.004,全国排名第23位;变异系数为0.774,全国排名第24位㊂其中,综合增量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098,全国排名第15位;指数方差为0.013,全国排名第21位;变异系数为1.188,全国排名第22位㊂综合效率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008,全国排名第16位;指数方差为0.00012,全国排名第22位;变异系数为1.301,全国排名第21位㊂整体来看,湖北省综合经济竞争力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但内部区域差异很大,武汉作为老工业基地湖北的中心,经济一直强劲增长,全国排名第13位,属于最具竞争力之列,襄阳㊁宜昌也处于较具竞争力之列,而其他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均处于中等或较213∗郭晗,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㊂差之列(见图15-1)㊂湖北在实施 两圈一带 发展战略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作用,促进区域不同地区经济协调发展㊂图15-1㊀2013年湖北省城市竞争力排名(二)宜居城市竞争力:总体水平较差,区域分化严重2013年湖北省该指数均值为0.416,全国排名第21位;方差为0.028,全国排名第24位;变异系数为0.401,全国排名第21位㊂湖北省在全国省区中处于较差水平,且内部区域分化较大㊂其中,鄂州和武汉处于最具竞争力之列,宜昌处于较具竞争力之列,荆门㊁十堰和黄石3个城市处于中游,而其余6个城市宜居竞争力均属较差或最差之列,需要进一步提升㊂湖北在完善公共投入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居环境㊂(三)宜商城市竞争力:总体水平中下,区域差异较大2013年湖北省该指数均值为0.275,全国排名第19位;方差为0.030,全国排名第24位;变异系数为0.625,全国排名第18位㊂湖北省大城市营商条313件优越,但总体水平在全国处于中下水平,且内部分化严重㊂武汉宜商城市竞争力非常优异,宜昌㊁襄阳较具竞争力,黄石㊁荆门处于中游,而其余7个城市均属较差或最差之列,需要进一步提升㊂湖北在改善投资营商环境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武汉示范效应,不断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市场活力㊂(四)可持续竞争力:总体水平中下,区域差异较大2013年湖北省的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306,全国排名第17位;指数方差为0.013,全国排名第14位;变异系数为0.367,全国排名为11位㊂湖北可持续竞争力在全国属于中下水平,不同区域城市间可持续竞争力差异较大㊂其中,武汉全国排名第17位,处于最具竞争力之列,宜昌㊁十堰处于较具竞争力之列,除孝感较差外,其他城市处于中等㊂湖北应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城市可持续竞争力㊂其中,知识城市竞争力方面,2013年湖北省该指数均值为0.308,全国排名第16位;方差为0.023,全国排名第15位;变异系数为0.494,全国排名第12位㊂湖北指数均值和内部差异在全国均处于中间水平㊂武汉处于最具竞争力之列,宜昌㊁黄石处于较具竞争力之列,其余城市均属中等或较差水平㊂湖北在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知识创造㊁知识转化的能力㊂和谐城市竞争力方面,2013年湖北省该指数均值为0.358,全国排名第16位;方差为0.019,全国排名第20位;变异系数为0.384,全国排名第17位㊂湖北在全国处于中游水平,内部分化较大㊂武汉㊁黄石㊁宜昌处于最具竞争力之列,荆门㊁襄阳属于较具竞争力,其余城市均属中等或以下水平㊂湖北在追求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实现包容性发展㊂生态城市竞争力方面,2013年湖北省该指数均值为0.548,全国排名第10位;方差为0.046,全国排名第21位;变异系数为0.393,全国排名第13位㊂湖北在全国省区中处于较具竞争力之列,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特征㊂十堰㊁宜昌㊁黄冈㊁咸宁和随州均处于最具竞争力之列,其他城市均属中等或以下水平,省会武汉作为重工业密集区,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依赖性很强,生态问题日益凸显㊂湖北在实施跨越式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对生态413环境的保护,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道路㊂文化城市竞争力方面,2013年湖北省该指数均值为0.241,全国排名第22位;方差为0.020,全国排名第22位;变异系数为0.593,全国排名第21位㊂湖北省在全国省区中处于中下水平,内部分化严重,其中武汉在文化交流㊁人才引进和管理创新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宜昌表现也较优异,其他城市均属中等或以下水平㊂湖北在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的同时,要发挥武汉的文化辐射作用,促进周边地区文化软实力建设㊂全域城市竞争力方面,2013年湖北省该指数均值为0.205,全国排名第21位;方差为0.006,全国排名第7位;变异系数为0.366,全国排名第11位㊂湖北城乡一体化不足,在全国处于中下水平,内部差异相对不大㊂除省会武汉外,其余城市均属中等或以下水平㊂在新型城镇化战略大背景下,要走适合湖北发展的城镇化道路,不断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最终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㊂信息城市竞争力方面,2013年湖北省该指数均值为0.387,全国排名第19位;方差为0.016,全国排名第13位;变异系数为0.330,全国排名第14位㊂从排名情况来看,湖北在全国处于中下水平,内部差异在全国处于中游水平㊂省会武汉表现优异,其余城市均属中等或较差水平㊂湖北应加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区域内铁路㊁海运优势,促进经济协调发展(见表15-1)㊂表15-1㊀2013年湖北省城市宜居㊁宜商城市㊁可持续竞争力及其分项宜居城市竞争力宜商城市竞争力知识城市竞争力和谐城市竞争力生态城市竞争力文化城市竞争力全域城市竞争力信息城市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城市指数指数指数指数指数指数指数指数指数武汉0.6840.7260.7140.6110.4720.6250.4010.7330.592黄石0.4350.2890.3480.4760.3980.2080.2540.4490.322十堰0.4540.1730.2860.3720.8900.2230.2560.2420.348宜昌0.5030.4170.4570.4750.7050.3900.2040.4490.426襄阳0.4160.4130.2970.4070.3800.2440.1880.3940.280鄂州0.7130.2090.1620.3020.3880.2010.2230.3950.235荆门0.4550.2530.1670.4360.4690.1980.1720.3720.262孝感0.3670.1900.1960.2510.1970.1580.1100.3560.158荆州0.3060.2040.3300.3350.4070.1300.1580.3770.247黄冈0.1800.1790.2620.3520.7350.2240.1960.2760.306513(五)结论与政策建议湖北省在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方面优势较为明显,而在城乡一体化的全域城市㊁创业至上的宜商城市等方面还有不足(见图15-2)㊂因此,在实施 两圈一带 发展战略过程中,湖北省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城市竞争力㊂613图15-2㊀2013年湖北省城市竞争力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指数数据库㊂二 中国城市竞争力(湖南)报告湖南省,简称湘,地处我国中南部,位于长江中游㊁洞庭湖之南,省会长沙市㊂全省面积21.18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2%㊂截至2012年末,湖南省常住人口为6639万人,完成生产总值22154.2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2011年增长11.3%㊂ 十二五 时期,湖南省提出通过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力争到2015年基本形成现代产业体系㊁科技创新体系㊁可持续发展体系㊁民生保障体系和制度支撑体系,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㊁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等目标㊂(一)综合经济竞争力:总体居中,长沙一枝独秀2013年湖南省的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082,全国排名第17位;指数方差为0.002,全国排名第17位;变异系数为0.578,全国排名第18位㊂713其中,综合增量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096,全国排名第15位;指数方差为0.009,全国排名第21位;变异系数为0.970,全国排名第22位㊂综合效率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006,全国排名第16位;指数方差为0.000038,全国排名第22位;变异系数为1.013,全国排名第21位㊂长沙在全国排名第23位,处于最具竞争力之列,岳阳处于较具竞争力之列,其他城市处于中等或较差之列,而张家界在全国排名第276位,处于最差之列(见图15-3)㊂湖南省内区域差异较大,湘南地区发展缓慢,湘西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等因素限制,需要更多政策扶持㊂未来应增强长沙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实现区域协调发展㊂(二)宜居城市竞争力:总体水平中下,长株潭优势明显2013年湖南该指数均值为0.444,全国排名第19位;方差为0.015,全国排名第13位;变异系数为0.274,全国排名第12位㊂湖南总体水平和内部差异在全国省区内均处于中游偏下水平㊂长株潭地区优势明显,其他地区均属中等或以下水平㊂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需要继续优化公共投入结构,推进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人居环境㊂(三)宜商城市竞争力:长沙优势突出2013年湖南该指数均值为0.312,全国排名第17位;方差为0.016,全国排名第12位;变异系数为0.407,全国排名第10位㊂湖南总体水平和内部差异在全国省区内均处于中游㊂长沙营商环境处于最具竞争力之列,株洲㊁湘潭㊁衡阳㊁岳阳处于较具竞争力之列,其余城市均属中等㊂湖南可以推广长沙的经验,针对不同地区及其特点,制定适合企业长足发展的战略规划,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㊂(四)可持续竞争力:区域差异明显,长株潭领先2013年湖南省的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288,全国排名第19位;指数方差为0.009,全国排名第9位;变异系数为0.333,全国排名第10位㊂湖南区域可持续竞争力差异明显,长株潭城市群综合经济竞争力遥遥领先,长株潭城市群和湘西地区分化严重㊂其中,长沙全国排名第22位,处于最具竞争813图15-3㊀2013年湖南省城市竞争力排名力之列,株洲㊁湘潭处于较具竞争力之列,而益阳㊁娄底㊁永州㊁张家界均位于200名之后㊂湖南在加大对湘西地区扶持力度的过程中,应发挥长株潭城市群的辐射作用,探索一条协调发展的道路㊂其中,知识城市竞争力方面,2013年湖南该指数均值为0.294,全国排名第18位;方差为0.028,全国排名第21位;变异系数为0.567,全国排名第14位㊂913湖南总体水平和内部差异在全国均属中游㊂长株潭城市群优势非常明显㊂长沙㊁株洲处于最具竞争力之列,湘潭处于较具竞争力之列,其他城市均属中等或以下水平㊂湖南应充分发挥长株潭城市群的增长极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发展㊂和谐城市竞争力方面,2013年湖南该指数均值为0.402,全国排名第8位;方差为0.012,全国排名第14位;变异系数为0.273,全国排名第6位㊂湖南总体水平较高,且区域差异较小㊂长沙㊁湘潭㊁岳阳㊁郴州均处于最具竞争力之列,邵阳㊁株洲㊁衡阳㊁怀化均处于较具竞争力之列㊂因此,在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的同时,湖南应完善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继续保持优势,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㊂生态城市竞争力方面,2013年湖南该指数均值为0.522,全国排名第12位;方差为0.009,全国排名第5位;变异系数为0.177,全国排名第3位㊂湖南自然环境在全国处于中上水平,内部差异小㊂所有城市均处于中等或较具竞争力之列㊂湘南㊁湘西等地相对于其他地区生态竞争力稍弱,这些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处理好资源㊁环境等问题㊂文化城市竞争力方面,2013年湖南该指数均值为0.194,全国排名第28位;方差为0.010,全国排名第8位;变异系数为0.503,全国排名第18位㊂湖南总体水平靠后,且内部差异较大㊂长沙处于最具竞争力之列,岳阳㊁湘潭㊁张家界㊁怀化处于中等之列,其他城市均属较差或差㊂湖南应加大对外开放力度,通过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来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㊂全域城市竞争力方面,2013年湖南该指数均值为0.171,全国排名第23位;方差为0.008,全国排名第13位;变异系数为0.532,全国排名第17位㊂湖南城乡一体化水平不足,地区差异非常明显㊂其中,长沙处于最具竞争力之列,其他城市均属中等或以下水平,而益阳㊁永州㊁张家界排名均在250位之后㊂湖南在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过程中,应加大基础投入,完善公共服务,实现城乡统筹发展㊂信息城市竞争力方面,2013年湖南该指数均值为0.370,全国排名第21位;方差为0.012,全国排名第4位;变异系数为0.294,全国排名第12位㊂湖南总体水平在全国处于中下水平,内部差异在全国处于中游㊂长沙处于最具竞争力之列,株洲处于较具竞争力之列,其余城市均属中等或较差㊂湖南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同时,应注重产业结构升级,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推动新型工业化(见表15-2)㊂023表15-2㊀2013年湖南省城市宜居㊁宜商城市㊁可持续竞争力及其分项123(五)结论与政策建议湖南省在公平包容的和谐城市和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方面优势明显,而在城乡一体的全域城市㊁交流便捷的信息城市等方面还有不足(见图15-4)㊂湖南在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过程中,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发挥长株潭城市群的辐射作用,加大对湘南㊁湘西的投入与扶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缩小区域差异,促进城市健康发展㊂图15-4㊀2013年湖南省城市竞争力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指数数据库㊂三 中国城市竞争力(河南)报告河南省,简称豫,位于中国中东部㊁黄河中下游,东接安徽㊁山东,北接河北㊁山西,西接陕西,南临湖北,省会郑州市㊂全省面积16.7万平方千米,223常用耕地面积10801.77万亩㊂截至2012年末,河南省常住人口9406万人,完成生产总值29599.3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2011年增长10.1%㊂ 十二五 时期,河南省提出通过加强中原经济区建设,形成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居民收入提高,工业化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等目标㊂(一)综合经济竞争力:整体居中,城市差异较大2013年河南省的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090,全国排名第15位;指数方差为0.002,全国排名第14位;变异系数为0.453,全国排名第13位㊂其中,综合增量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093,全国排名第18位;指数方差为0.005,全国排名第11位;变异系数为0.740,全国排名第11位㊂综合效率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011,全国排名第13位;指数方差为0.000056,全国排名第19位;变异系数为0.701,全国排名第7位㊂河南是传统的农业大省,以郑州为中心的城市群,其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明显高于其他地区㊂郑州全国排名第20位,处于最具竞争力之列,洛阳㊁焦作㊁许昌㊁南阳㊁新乡处于较具竞争力之列,其他城市处于中等或较差之列(见图15-5)㊂河南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走综合协调发展道路㊂(二)宜居城市竞争力:总体水平处于最差之列2013年河南该指数均值为0.363,全国排名第26位;方差为0.010,全国排名第6位;变异系数为0.276,全国排名第13位㊂河南总体水平靠后,反映出河南公共投入不足,人居环境亟须改善㊂仅有郑州和洛阳处于较具竞争力之列,而平顶山㊁周口㊁驻马店和商丘均在250名之后㊂湖南在改善人居环境㊁提高人口素质方面,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注重人文关怀,推动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㊂(三)宜商城市竞争力:总体较差,区域差异处于中游2013年河南该指数均值为0.271,全国排名第21位;方差为0.016,全国排名第9位;变异系数为0.460;全国排名第13位㊂河南总体水平属中下,需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㊂区域差异属中游,郑州和洛阳处于最具竞争力之列,323图15-5㊀2013年河南省城市竞争力排名南阳处于较具竞争力之列,其他城市均属中等或较差㊂河南在完善企业相关制度的同时,需要协调地区差异,为企业发展创造合适的生存环境㊂(四)可持续竞争力:总体较差,多项指标靠后2013年河南省的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247,全国排名第24位;指数方差为0.006,全国排名第5位;变异系数为0.307,全国排名第9位㊂河南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可持续竞争力面临诸多挑战㊂除郑州和洛阳外,其他城423市均处于中等或以下水平㊂未来河南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上,要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大发展,充分发挥大城市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城市共同发展㊂其中,知识城市竞争力方面,2013年河南该指数均值为0.269,全国排名第21位;方差为0.013,全国排名第4位;变异系数为0.427,全国排名第9位㊂河南总体水平在全国处于中下水平,知识创新不足㊂郑州处于最具竞争力之列,洛阳㊁新乡和焦作处于较具竞争力之列,其余城市均属中等或以下水平㊂河南应加大教育科研投入,着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调整产业结构,优化投入产出比例㊂和谐城市竞争力方面,2013年河南该指数均值为0.357,全国排名第17位;方差为0.008,全国排名第7位;变异系数为0.247,全国排名第5位㊂河南总体水平处于中游,但区域差异较小㊂郑州㊁洛阳㊁鹤壁均处于最具竞争力之列,新乡㊁开封㊁平顶山㊁安阳均处于较具竞争力之列,其他城市均属中等或较差㊂河南应继续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构建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提高城市竞争力㊂生态城市竞争力方面,2013年河南该指数均值为0.322,全国排名第28位;方差为0.025,全国排名第14位;变异系数为0.489,全国排名第20位㊂从排名来看,河南排名非常靠后,且内部差异大,生态环境面临考验㊂仅有信阳处于好的水平,河南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提高资源㊁能源利用率,完善环境监督管理制度,走节约㊁高效㊁环保的发展道路㊂文化城市竞争力方面,2013年河南该指数均值为0.237,全国排名第24位;方差为0.014,全国排名第16位;变异系数为0.499,全国排名第17位㊂河南总体水平靠后,且内部区域差异较大㊂郑州㊁洛阳处于最具竞争力之列,文化城市竞争力郑州全国排名第27位,洛阳第34位,安阳㊁开封㊁南阳处于较具竞争力之列,周口处于最差之列,其余城市均属中等或较差㊂河南应不断完善人文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㊂全域城市竞争力方面,2013年河南该指数均值为0.188,全国排名第23位;方差为0.006,全国排名第8位;变异系数为0.401,全国排名第12位㊂河南总体水平靠后,城乡差异明显,公共服务分布不均㊂仅有郑州处于较好的523水平,许昌处于较具竞争力之列,其余城市均属中等或以下水平㊂河南应结合自身农业大省的省情,走适合河南的新型城镇化道路㊂信息城市竞争力方面,2013年河南该指数均值为0.363,全国排名第24位;方差为0.011,全国排名第3位;变异系数为0.290,全国排名第11位㊂河南总体水平靠后㊂郑州处于最具竞争力之列,洛阳㊁新乡处于较具竞争力之列,其他城市均处于中等或较差㊂河南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应加快信息产业建设,提升交通枢纽服务功能(见表15-3)㊂表15-3㊀2013年河南省城市宜居㊁宜商城市㊁可持续竞争力及其分项宜居城市竞争力宜商城市竞争力知识城市竞争力和谐城市竞争力生态城市竞争力文化城市竞争力全域城市竞争力信息城市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城市指数指数指数指数指数指数指数指数指数郑州0.5170.6210.5770.4600.2360.4900.3450.6470.440开封0.3720.1610.2650.4170.2450.3080.1810.3280.249洛阳0.5000.5180.4270.4900.3170.4670.2120.5280.381平顶山0.2670.2670.2440.3990.0900.1620.2120.2520.175安阳0.3820.2310.3230.3950.0680.3560.2030.3170.233鹤壁0.4880.1870.1770.4600.2450.1900.2290.3370.228新乡0.4000.2760.3460.4510.3810.1870.2080.4860.308焦作0.4700.2960.3640.3470.3210.2750.2640.3300.278濮阳0.4530.2390.2230.3900.2880.2150.1510.2600.207许昌0.3430.2750.2800.3020.4290.1490.3020.3280.257漯河0.3680.1910.1570.3560.1920.1330.1280.4220.181三门峡0.3210.2090.2620.3600.3990.2060.2400.3410.260南阳0.2900.3510.2700.2750.4840.3150.1080.3540.260商丘0.1670.2260.1750.2430.1760.2190.1330.3680.167信阳0.3230.2220.1880.2090.6920.1360.0880.3480.232周口0.2570.1650.1100.2070.4760.0490.0930.2690.146驻马店0.2470.1720.1790.3100.4290.1720.0990.2530.191指数均值0.3630.2710.2690.3570.3220.2370.1880.3630.247指数方差0.0100.0160.0130.0080.0250.0140.0060.0110.006指数变异系数0.2760.4600.4270.2470.4890.4990.4010.2900.307 623续表宜居城市竞争力宜商城市竞争力知识城市竞争力和谐城市竞争力生态城市竞争力文化城市竞争力全域城市竞争力信息城市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城市排名排名排名排名排名排名排名排名排名郑州9018304624527493946开封2022351537624288180181175洛阳99337532213341557671平顶山25714216896280225156231237安阳1931631119828361165194189鹤壁11021521947241194138176191新乡180134995318919815999118焦作12211893132210114105179147濮阳131160183105220166209225215许昌21813513717915423578180167漯河205208230126260243228134235三门峡232191156122174176129174162南阳2468714919713085241169163商丘283173221220268162224161240信阳22917821224436240257172190周口260230260245134284254221251驻马店266226217168153213251230229指数均值262121172824232424指数方差69471416835指数变异系数131395201712119㊀㊀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指数数据库㊂(五)结论与政策建议河南省在城乡一体的全域城市㊁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等方面还有不足(见图15-6)㊂在建设中原经济区过程中,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农业基础优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减少资源环境代价,走工业化㊁信息化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道路㊂723图15-6㊀2013年河南省城市竞争力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指数数据库㊂四 中国城市竞争力(山西)报告山西省,简称晋,大部分位于太行山之西㊁吕梁山和黄河以东,省会太原市㊂全省面积15.67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㊂截至2012年末,山西省常住人口3611万人,完成生产总值12112.8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2011年增长10.1%㊂ 十二五 时期,山西省提出通过实施以转型跨越为核心的发展战略,探索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基本路径,实现经济快速健康发展㊁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㊁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等目标㊂(一)综合经济竞争力:整体靠后,多地市竞争力不足2013年山西省的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061,全国排名第26位;指数方差为0.00029,全国排名第3位;变异系数为0.279,全国排名第1位㊂其中,综合增量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053,全国排名第26位;指数方差为823图15-7㊀2013年山西省城市竞争力排名0.00051,全国排名第4位;变异系数为0.425,全国排名第1位㊂综合效率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005,全国排名第24位;指数方差为0.000014,全国排名第9位;变异系数为0.835,全国排名第11位㊂山西经济发展对煤炭依赖程度较大,总体综合经济竞争力不足㊂太原仅处于较具竞争力之列,长治㊁吕923梁㊁临汾㊁晋城和朔州处于中等水平,其他城市排名均在200位之后㊂山西各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比较靠后,在 十二五 期间应整合利用资源优势,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实现转型发展㊁跨越发展㊂(二)宜居城市竞争力:总体水平中下,区域差异小2013年山西该指数均值为0.432,全国排名第20位;方差为0.006,全国排名第3位;变异系数为0.177,全国排名第3位㊂山西总体水平在全国处于中下,内部区域差异较小㊂太原㊁晋中㊁晋城㊁阳泉处于较具竞争力之列,其余城市均处于中等或较差㊂山西应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改善空气质量,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增强城市竞争力㊂(三)宜商城市竞争力:总体水平较差,区域差异小2013年山西该指数均值为0.268,全国排名第22位;方差为0.011,全国排名第1位;变异系数为0.387,全国排名第9位㊂山西总体水平在全国处于中下,营商制度不够健全,需要不断改善㊂太原处于最具竞争力之列,长治处于较具竞争力之列,其余城市均属中等或较差㊂山西在完善企业经营制度的过程中,应加快发展相关服务行业,为市场微观主体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促进共同发展㊂(四)可持续竞争力:总体靠后,环境问题突出2013年山西省的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221,全国排名第26位;指数方差为0.009,全国排名第8位;变异系数为0.422,全国排名第17位㊂山西环境问题突出,经济发展模式亟须调整㊂可持续竞争力区域差异也较大,除太原处于最具竞争力之列外,其他城市均处于中等或以下水平㊂山西应在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加快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城市可持续竞争力㊂其中,知识城市竞争力方面,2013年山西该指数均值为0.228,全国排名第26位;方差为0.020,全国排名第11位;变异系数为0.627,全国排名第0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