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惺与晚明闽诗坛关系初探

合集下载

晚明文化思潮下闺秀词人的文学自觉

晚明文化思潮下闺秀词人的文学自觉

古代文学晚明文化思潮下闺秀词人的文学自觉黄阳华 广西民族大学摘要:在晚明个性解放思想启蒙的推动下,社会的女才观发生了转变,闺秀词人的创作成为这一时期相当特别的现象。

她们对文学强烈的自我探寻和自觉的文学追求意识,隐约折射出新的女性观念和文学意识的朦胧自觉。

关键词:晚明;文化思潮;闺秀词人;文学自觉晚明社会,追求个性舒张的文学风气高涨,传统封建礼教下士人的女才观发生转变,女性文才获得了士人的尊重和认可。

受此影响,闺秀词人亦体现出高涨的创作热情和强烈的自我创作意识,折射出新的女性观念和文学自觉意识。

一、个性解放思潮下新女才观的确立晚明时期,在风生水起的心学思潮和追求个性舒张的文学风气的影响下,男性士人对女性及其文学创作多持宽容的态度,相当部分的男性士人开始主张女性文学创作的同等地位,与女性的文学交流以及为女性编选文集成为一时盛景。

这促使闺阁文学打破长期沉寂的窘局,在男性文学世界中茁发出别样的生机。

女才观念的转变首先体现在对处于边缘化的女性才华的重新审观,以及对女性文学的肯定、重视和褒扬。

田艺衡在《诗女史》一书之“自序”中云:“男子之以文著者,固力行之绪华;女子之以文鸣者,诚在中之闲秀。

”①言语之中,肯定了男女之间的区别,同时也指出文学领域中男女各自的创作风格和优长,显示出对女性文学创作的重视和认同,具有难得的性别同等意识。

无独有偶,受公安派学说影响的竟陵派领袖钟惺也极其推崇妇才,他的闺秀诗集《名媛诗归》,旨在以女性天然去雕饰的写作风格批驳时人不端文风,在晚明时期影响甚大。

他在书的序言中提到:诗也者,自然之声也,非假法律模仿而工者也。

……若夫古今名媛,则发乎情,根乎性,未尝拟作,亦不知派,……诗,清物也,其体好逸,劳则否;……然之数者,本有克胜女子者也。

②这篇序中,钟惺对比今人今士之诗与“古今名媛”之作,认为古今女子的创作不受仿拟的局限和流派风格的桎梏。

同时还指出诗歌的本质就是“清”,而女性的特质决定了女性之作更符合天性自然流露的审美需要,因而女性之作更接近诗歌“清”的内蕴,具有清慧之美和天然特性。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的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解答(第9章 文学接受)【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的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解答(第9章 文学接受)【圣才出品】

第9章文学接受9.1 复习笔记文学作品提供的是“意义世界”,隐藏在作品中的意义连作者本人都未必能够完全意识到,这就为文学接受打开了大门。

广义的文学接受研究的是文学三角形结构中“作品”与“读者”的关系,包括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

严格地说,只有经过读者的鉴赏和批评,作品才算真正完成。

有人曾把现代文论的发展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专门研究作者的阶段,如浪漫主义和18、19世纪的传记式批评、实证主义批评等理论和实践,以研究作者的意图、作者的经历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为主;第二是专注文本的阶段,如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强调文本是一个不依赖于作者的独立自足的有机整体。

第三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注重读者的批评阶段,如解释学、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文论,强调读者取向的理论(reader—oriented theory),认为作品的意义必须通过读者的重构才能在读者的思想里实现。

一、《诗论》(钟惺)(一)作者简介1.人物简介钟惺(1574~1624),字伯敬,号退谷,别号退庵,湖广竞陵(今湖北天门)人。

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历任南京礼部仪制司主事、祠祭司郎中,天启元年升福建按察使佥事提督学政,后归隐故里。

2.思想发展(1)钟惺早年分别接受“前后七子”和“公安派”的影响,尤以后者为著。

(2)后来逐渐摆脱对两派的追随,转而成为反对者,但是他始终肯定袁宏道为“反拟古”所作的努力。

(3)钟惺与谭元春论诗“务求古人精神所在”(钟惺《隐秀轩集自序》),于七子、公安派外另辟蹊径,论诗以“深幽孤峭”、“孤怀单绪”、“别趣奇理”为宗,史称“竟陵派”。

3.主要作品与谭元春合著《诗归》51卷,《古诗归》15卷和《唐诗归》36卷,在当时影响很大。

《列朝诗集》评:“古今《诗归》盛行于世,承学之士,家置一编,奉之如尼丘之删定。

”有诗文集《隐秀轩集》三十二卷。

据《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他还著有《周文归》、《宋文归》、《毛诗解》、《钟评左传》等。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金太阳24-256C)语文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金太阳24-256C)语文

深圳市宝安区高三期末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竟陵派是晚明出现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它以钟惺、谭元春为领袖,因其乡贯(竟陵,今湖北 天门)而得名,由当时一批志趣相投的文人共同组成。

竟陵派集诗文创作与文学批评于一体,因 此也可称之为“文学创作—批评流派”。

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它经历了迅速兴起而又迅速衰落 的过程,评论界始终对其褒贬不一。

竟陵派处于明代文学思潮史上的最后阶段,竟陵派远参七 子派,近承公安派,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诗学体系,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七子派的“复古”和公 安派的“独抒性灵”的主张,但在此基础上别出心裁。

其中,“灵”与“厚”是竟陵派评判诗文优劣 的重要参照标准,也是他们在诗文创作中极力提倡的美学追求,“以‘厚’为诗学,以‘灵’为诗 心”,这不仅是竟陵派对公安派及其末流的创作存在浅率之病的补救,也是对其本身创作缺点的 有效针砭。

关于“厚”的真正含义,钟惺、谭元春都未做出明确的说明,但在钟惺、谭元春两人的论诗作 品中,以“厚”作为审美理想和标准的论述随处可见,推崇他们心中的佳作,因此人们可以从两者 的言论或举例中去体会“厚”的内涵。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谭元春曾说过:“古人数字,便如一篇大文章;今人一篇大文章不当数字。

古人不全说出,无 所不有;今人说了又说,反觉索然。

则以古人简而深,今人繁而浅。

古人是有意思,偶然露出题 目;今人是遇题目,然后来寻意思,如何相及?”钟惺和谭元春都主张要向古代谚语学习,他们认 为所谓古人作品中的“简而深”就是以尽可能少的字去表达更多的内容,从而避免文字冗长而缺 少兴味的弊端。

公安派主张独抒性灵,人人各显才情,这使诗歌出现直露浅白、粗俗鄙俚的弊端。

明代中后期朱淑真诗词的接受与批评——以杨慎、钟惺为中心

明代中后期朱淑真诗词的接受与批评——以杨慎、钟惺为中心

第31卷第4期2017年8月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xi Da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Vol.31 肌4Aug 2017文章编号:1674-0882(2017)04-0051-05明代中后期朱淑真祷词的#受与枇评—以杨慎、钟惺为中心韩敏,王伟(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摘要:朱淑真是宋代以来与李清照并称的著名女性诗人,著有《断肠》诗词传世。

朱淑真生前虽文名不甚显赫,但后人对她评价在不断地提高,从“区区宋之能文妇人”到“千秋秀阁填词祖”其文坛地位亦从南宋的边缘化上升至清代的“一流人欤”由于批评立场以及文学审美观念的差异,朱淑真备受赞赏的同时也遭受着来自礼教道德方面的批判。

本文拟通过三个部分爬梳宋至明末朱淑真及词接受的不同向度与本末源流,剖析明代中后期朱淑真接受中所产生的问题,力图还原不同文学思想对朱淑真接受程度之真实影响,从而明确她在文学史上逐步走向经典的过程。

关键词:朱淑真;《断肠集》;《断肠词》;接受;钟惺;杨慎中图分类号:1206; 1207.007; 1207.23 文献标识码:A朱淑真,宋代著名女作家,生卒年不详。

现存 有《断肠诗集》前集十卷、后集八卷,《断肠词》一 卷,《补遗》一卷,文章一篇。

她是唐宋以来作品留 存丰富的女诗人之一,其诗风“清新婉丽,蓄思含 情,能道人意中事”](P1),颇受学界关注。

近年来学 术界对朱淑真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她的时代、籍贯、家世、婚姻等问题,对于她留下的作品流传与接受 关注度较少,她在文学史上并没有得到浓墨重彩的 书写。

本文将搜集历代文献,摭拾词选、诗话、选 本对朱淑真的评价,重点以竟陵派创始人之一钟惺 和“异军特起”2]的杨慎作为两个评价向度一“性 情说”与传统诗教说的代表人物,管窥明朝中后期 学者对宋朝女诗人接受的几个问题,并总结朱淑真 作为女性书写者在文学史上地位的发展变化。

晚明文学变奏的政治考察——钟惺、谭元春与晚明党争之关系平议

晚明文学变奏的政治考察——钟惺、谭元春与晚明党争之关系平议
层, 其性质由政治内涵进而扩展 到社会文化内涵 , 而为明清易代之后的士人一再 反省 , 却可以说绝无仅
有 。在这种情形之下 , 我们着手竟陵派作家与晚明党争关 系的探讨 , 作为对他们生存环境 的一种考察 ,
并试图深入这个时代的精神状态 , 把握晚明文学的走向, 应该说是富有意义的。 钟惺 、 谭元春所生长的时代 , 可以说是伴随着晚明党争 由发生而愈演愈烈的整个过程。由于他们的
学 的走 向。
关 键 词 : 惺 谭 元 春 晚 明 党 争 钟
中 图 分 类 号 : 0 . 1 62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8 3 2 0 ) l l l l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9 5 (0 6 0 — 2 — I
探究万历 、 天启 、 崇祯三朝政治的 日益崩环 , 贯穿始终 的党争无疑是 一个很好 的突破 口。这个时代 从朝廷到社会 、 阶级乃至民族问的种种矛盾与危机 , 纠结盘错 , 结果都会在这个寒暑表上反映出来。同 时, 它又是士人与政治关系的一个集中体现, 围绕于此, 士人的利益 、 价值取向及其人格 、 情感之冲突, 也 都会毕露无遗 。作为一种比较突出的政治现象 , 党争在前代 已多有发生 , 由此而呈现士大夫与君主、 士 大夫与士大夫之间的尖锐矛盾 以及暴露国家政治 、 道德体制和社会秩序等方面的诸多危机似亦并无二 致 。但是 , 如晚明党争这样所引起 的政局激荡与国运如此休戚相关 , 又如此广泛地波及到社会 的各个阶
年龄 、 个性均有差异 , 功名生涯亦不相同, 因而卷入这场党争的程度 、 性质有别, 且分属不同的阶段 。关
于这方面的考察 , 最早有邬国平发表于《 竟陵派与晚明文学革新思潮》 竟陵派研究会编 , ( 武汉大学出版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钟惺诗学体系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钟惺诗学体系研究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钟惺诗学体系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20030406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是晚明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

然而自它诞生起,就走着一条坎坷的道路,评论界对其始终褒、贬不一。

随着对竟陵派研究的深入,种种认识逐渐清晰,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基础。

本文定题为《钟惺诗学体系研究》,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钟惺诗学的本身,将他的正面诗论与《诗归》评点结合起来,对他的许多诗学概念作一次类似“坐实”的辨析,进而探讨他的诗学体系,以便使我们对他的诗学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为明末清初的诗学研究做一点具体的研讨。

本文从过去研究钟惺及竟陵派所纠缠的某些问题入手,在《绪论》中对钟僵研究的历史及现状作了简要地归纳,接着探讨了钟惺的性格特点和介绍他的作品,然后剖析了钟惺的诗学视野和个性特征,旨在回答:如果纠缠于“幽情单绪,孤行静寄”这八个字和钱谦益所指责的“深幽孤峭”,是很难正确地理解钟惺诗学的。

探讨钟惺诗学体系是本文的重点,分为四小节,分别阐释了与钟惺诗学相关的四组概念:在“性灵说”与“性情说”的传承关系及各自的特点中,主要论述,虽然后者与前者有着继承的关系,但后者又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因此钟惺在诗学中避免使用前者,而使用后者:在“性情”与“幽情”的关系与区别中,主要论述“幽情”的具体内涵,指出将二者等同的看法是不适宜的;在“灵”与“厚”的互济与内涵中,主要论述,“灵”保证“厚”不致于钝起来,而“厚”从诗之意蕴与审美上说都是钟惺诗学的最高理想;在“清”与“远”这一小节中,主要论述二者均是“厚”这种审美理想的体现。

在这四小节的论述中,把握“性情说”是各个论述的关键。

在这些论述的基础上,还简要地谈了谈《诗归》的评点。

在本文的第三大块中,赏析了钟惺诗文艺术的审美风貌。

主要从他的诗歌的意象特点、“简洁幽远”的审美风貌和散文冷隽的语言与“回甘美”两个方面论述。

【明朝历史】钟惺

【明朝历史】钟惺

【明朝历史】钟惺钟惺(1574~1624) 明代文学家。

字伯敬,号退谷,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县)人。

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

曾任工部主事,后官至福建提学佥事。

又辞官归家,晚年入寺院。

其为人严冷,"不喜接俗客",由此得谢人事,研读史书。

他与同里谭元春共选《唐诗归》和《古诗归》(见《诗归》),名扬一时,形成"竟陵派",世称"钟谭"。

钟惺诗文主张有三。

其一:反对拟古文风。

他对明中叶以后盛行文坛的拟古主张加以批驳,指出"作诗者之意兴,虑无不代求其高。

高者,取异于途径耳。

夫途径者,不能不异者也"(钟惺《诗归序》)。

他认为"七子"模拟古人词句,只不过是"取古人之极肤、极狭、极熟便于口手者,以为古人在是"(同前)。

因而力求改变这种文风,提出"势有穷而必变"的变革主张(《问山亭诗序》)。

其二:主张诗人应抒写"性灵"(或"灵心")。

这种"性灵"或"灵心"是"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使其心目有所止焉",是"求古人真诗所在。

真诗者,精神所为也"(《诗归序》)。

即要在古人诗词的精神中去寻求性灵。

但是,他认为这种古人的真诗精神是"察其幽情单绪,孤行静寄于喧杂之中",于是他自己的作品极力追求孤僻情怀,"别趣理奇",即所谓"孤怀"、"孤诣"。

且夸耀说:"我辈文字到极无烟火处。

"(《答同年尹孔昭书》)其三:倡导幽深孤峭的风格。

《明史?文苑传》载:"自宏道矫王、李诗之弊,倡以清真,惺复矫其弊,变而为幽深孤峭。

"钟惺认为公安派末端文风"里俗"、浅率,企图以"幽深孤峭"的风格加以匡救。

【觅文记】钟惺、谭元春:诗,活物也;诗,清物也(上)

【觅文记】钟惺、谭元春:诗,活物也;诗,清物也(上)

【觅文记】钟惺、谭元春:诗,活物也;诗,清物也(上)竟陵派是晚明时期著名的一个文学流派,此派以钟惺和谭元春为代表,因为钟、谭都是竟陵人,故而该派被称之为竟陵派,他们的文风也被称为“钟谭体”,这个称呼最早来自于钱谦益的《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伯敬少负才藻,有声公车间,擢第之后,思别出手眼,另立幽深孤峭之宗,以驾驭古人之上,而同里有谭生元春为之就和,海内称诗者靡然从之,谓之钟谭体。

”而《明史·文苑传》则将该派称之为“竟陵体”:“自宏道矫王、李诗之弊,倡以清真。

惺复矫其弊,变为幽深孤峭,与同里谭友夏评选唐人之诗为《唐诗归》,又评选隋以前诗,为《古诗归》,钟、谭之名满天下,谓之‘竟陵体’。

”钟惺撰《隐秀轩集》明天启二年沈春译刻本竟陵派的兴起跟当时的公安派有一定的关系,陈衍在《石遗室诗话》卷二十三中有这样一段话:“钟敬伯、谭友夏共选《古诗归》《唐诗归》,风行一时,几于家弦户诵。

盖承前后七子肥鱼大肉之后,近选唐诗,专取清瘦淡远一路,其人人所读,若李太白之《古风》、杜少陵之《秋兴》诸作,皆不入选,所谓厌刍豢思螺蛤也。

唯钟、谭于诗学虽不甚浅,他学问实未有得,故说诗既不能触处洞然,自不能抛砖落地,往往有‘说不得’‘不可解’等评语,内实模糊影响,外则以艰深文固陋也。

”陈衍的这段话说得很形象,他说钟、谭共同评选的《古诗归》和《唐诗归》风行于天下,而如此畅销的原因是因为那个时代人们已经厌腻了前后七子所倡导的诗风,陈衍把这种诗风比喻成“肥鱼大肉”,针对这种情况,钟、谭特意将唐诗中的“清瘦淡远”诗作选出来,于是让天下爱诗人大感爽快,这也就是钟、谭所选诗作得以畅销天下的原因。

接下来陈衍对这种选诗方式以及评诗方式并不首肯,虽然如此,钟、谭所选之诗风行天下,则显然是一个事实。

陈衍的这段话直接将竟陵派接续上了前后七子,完全没有提及竟陵派跟公安派是什么关系。

其实公安派兴起之时,竟陵派还未形成,而钟惺跟袁中道也是很好的朋友,那个时候袁中道认为,公安派本在湖北,而钟、谭所处的竟陵也同属湖北一地,故希望钟、谭二人能够统一在袁宏道的旗帜下,共同张扬楚风,也就是希望他们一并支持公安派。

明代文学家钟惺的简介和诗歌赏析

明代文学家钟惺的简介和诗歌赏析

明代文学家钟惺的简介和诗歌赏析钟惺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湖广竟陵人,因为与同里谭元春共选《唐诗归》和《古诗归》,时人将两人并称为钟谭,因二人而兴起的诗派号为竟陵派。

公元1574年,钟惺在一个世代官宦世家出生,字伯敬,号退谷、止公居士,父亲钟一贯任武进学训。

因为家学渊源的关系,钟惺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为他日后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明朝万历三十年,钟惺进士及第,授行人,掌管诗诣及册封事宜。

三十一年,以奉节使臣的身份出使成都、山东。

万历四十三年,奉命前往贵州主持乡试。

经过多年的经营,终于调位工部主事,后来外放为官,被调到江南,任南京礼部祭祠司主事,迁南京礼部仪制司郎中。

在北京的时候,钟惺就并不爱往来福规繁华之处,到了南京之后,更是清淡自持。

他为人清冷,不喜欢接待俗客。

照他的想法是有这样的时间,倒不如多读几本史书。

所以来到南京之后,他甚至言明谢绝人事往来,闭门读书。

钟惺在秦淮河畔租一楼屋,此后潜心读书,常常读到深夜才意犹未尽。

多年读书的.心得,后来别他撰成《史怀》一书,评论古史,多所发明,有古贤所不逮者。

天启初年,钟惺升任福建提学佥事,这个时候作诗他开始倡导幽峭诗风,并且参以禅旨,令人莫测高深,有诗妖之名。

钟惺这样的诗风,受到当时不少文人的追捧学习,江南张泽、闽人蔡复一等人,甚至将钟惺奉为深幽孤峭之宗。

在福建为官期间,钟惺老夫病逝,于是辞官归故,在家里为父亲尽孝守制。

不曾想回到家乡不久,就于天启五年在家病逝,享年五十二岁。

钟惺与谭元春开竟陵诗派,又有深幽孤峭之宗的美誉,他的诗词自然有值得后世人学习和欣赏的地方。

《夜归》落日下山径,草堂人未归。

砌虫泣凉露,篱犬吠残晖。

霜静月逾皎,烟生墟更微。

入秋知几日,邻杵数声稀。

《宿浦口周茂才池馆》江边事事作山家,复有山斋着水涯。

一壑阴晴生草树,六时喧寂在莺花。

潮寻故步沙频失,烟叠新痕岭若加。

信宿也知酬对浅,暂将心迹寄幽遐。

《北固夜归》游迟畏晚天,晚际反凄妍。

简述钟惺《诗归序》中的文论主张

简述钟惺《诗归序》中的文论主张

简述钟惺《诗归序》中的文论主张
摘要:
一、钟惺的文学背景
二、钟惺《诗归序》的主要观点
1.反对拟古主义
2.提倡真情实感
3.主张诗歌的艺术性
三、钟惺文论的现实意义
四、总结
正文:
钟惺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文学评论家。

他的文论主张在《诗归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本文将从钟惺的文学背景、文论主张以及现实意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钟惺生活在明代,这是一个文学创作繁荣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拟古主义风气盛行,许多文人墨客追求模仿古人诗歌的格调、形式和风格。

然而,钟惺却敏锐地发现了这种风气所带来的弊端,他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其次,钟惺在《诗归序》中提出了自己的文论主张。

他主张诗歌创作应反对拟古主义,追求真情实感,注重艺术性。

在他看来,诗歌是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单纯地模仿古人。

他提倡诗人抒发自己的真实感情,以真挚的情感打动读者。

此外,他还强调诗歌的艺术性,认为诗歌创作应该注重语言、意象和构思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使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再者,钟惺文论的现实意义在于,它为我们今天探讨诗歌创作提供了一种启示。

在当今社会,各种文学流派和创作观念层出不穷,但钟惺的文论主张仍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他强调的真情实感和艺术性,正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文学创作精神。

通过学习钟惺的文论主张,诗人可以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创作方向,写出有思想、有情感、有艺术价值的诗歌。

总之,钟惺的《诗归序》展示了其独特的文论主张,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谈钟惺诗歌中的关注现实诗作

浅谈钟惺诗歌中的关注现实诗作

浅谈钟惺诗歌中的关注现实诗作作者:梁琨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7期摘要:钟惺诗歌不仅数量众多且内容丰富,但人们往往关注他的写景诗作,其实钟惺对于现实同样非常关注,他有不少关注现实、深入生活的文章,其中包括对国家战争、政局混乱、人民疾苦的关注。

关键词:钟惺;诗歌;关注现实作者简介:梁琨(1983-),女,河南新乡人,新乡学院文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7-0-01钟惺幼年熟读古书,从小就立志长大为国尽忠,他的这番理想虽未实现,但是几十年来为之付出的努力确实是诚心实意的,十八岁补诸生,三十七岁中进士,寒窗苦读十几年就是为了能够进入仕途,建功立业。

尽管他的官职不高,但这并不影响他对于现实的关注,很多诗歌都是都是对当时的现实有感而发的。

一、对国家战争的关注。

如《悬军》:闻道刑司马,悬军驻岛夷。

圣人宽外惧,小国望王师。

休戚关何事?恩威在此时。

尔邦全仗汉,供亿莫言疲。

[1]这首诗作于万历二十七年,是《隐秀轩集》中有年代可考的最早的一首,根据这首诗的内容,估计是钟惺早年诗集《玄对斋集》中的一首。

万历二十五年,日本统治者丰臣秀吉发动对朝鲜的侵略战争,战争刚开始朝鲜军队就溃不成军,由于当时中国是朝鲜的保护国,朝鲜便向中国求救。

诗中的“小国”指的就是朝鲜,“王师”指明朝,万历帝知道后马上出兵支援,派邢阶为尚书,总督蓟辽保定军务经略御倭,“恩威”就在此时展现。

由于朝鲜军队的战斗力太差,所以战争基本上就是明朝军队与日本军队展开的交锋。

这次战争异常艰苦,日本军队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有些战场甚至出现过以一敌十的情况。

在这种不利的形势下,明朝军队基本上是靠智取。

战争最后以中朝胜利,日本失败而告终。

从这场战争可以看出,虽然明朝的政局出现动荡,但是军队的战斗力还比较强。

朝鲜方面十分感谢明朝军队参加战斗,“尔邦全仗汉,供亿莫言疲。

晚明闽派对王世贞复古思想接受探微

晚明闽派对王世贞复古思想接受探微

晚明闽派对王世贞复古思想接受探微李玉宝【摘要】通过对晚明闽派数位重要作家作品的考察,揭示了王世贞对隆庆、万历前期闽中文坛的较大影响,并且指出这种影响呈现越来越弱的走势。

这种趋势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公安派、竞陵派的先后崛起导致后七子的影响愈来愈弱,同时也和闽中诗人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振兴闽派的地域自觉意识有关。

晚明闽中诗家如邓原岳、谢肇涮、曹学俭等努力张大闽派一贯的风雅传统,逐渐摆脱了后七子的巨大影响,抵消了公安派、竞陵派对闽派的冲击,使晚明闽派成为一个重要诗派继续屹立于明代诗坛。

%The paper studies a few important authors of Min Group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reveals that Wang Shizhcn had a comparatively great effect on the literary circle in Fujian in the early period of Wanli ruling, and that this effect declined later. This is due to decreased impact of the Post Seven Men of Letters because of the rise of Gong'an Group and Jingling Group, and to the crisis sense of Min Group poets and their strong consciousness to vitalize Min Group. Min Group poet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like Deng Yuanyne, Xie Zhaozhe and Cao Xuequan worked very hard to carry forward Min Group's traditions and gradually shook off the influence of the Post Seven Men of Letters. This reduced the impact of Gong'an Group and Jingling Group and thus made it possible for Min Group to take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poetic circle in the Ming Dynasty.【期刊名称】《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15)001【总页数】6页(P73-78)【关键词】明代诗坛;晚明闽派;复古思想;王世贞【作者】李玉宝【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2002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公安、竟陵两派登上历史舞台之前,文坛上影响最大的是后七子派,尤其后七子领袖王世贞对明代后期文坛的影响深远。

【觅文记】钟惺、谭元春:诗,活物也;诗,清物也(下)

【觅文记】钟惺、谭元春:诗,活物也;诗,清物也(下)

【觅文记】钟惺、谭元春:诗,活物也;诗,清物也(下)谭元春和钟惺是同乡,他比钟小十二岁,两人是何以相识者,相关史料未曾看到。

虽然年龄上有着差距,但两人的性格上却很相近,他们的诗选分为两部书,从上古到隋代称为《古诗归》,该书总计有十五卷,从初唐到晚唐称之为《唐诗归》,总计三十六卷。

对于自己的评选尺度,钟惺在总评王季友时,有过这样的话:“余性不以名取人,其看古人亦然。

每于古今诗文,喜拈其不著名而最少者,常有一种别趣奇理,不堕作家气。

岂唯诗文?书画家亦然。

”看来他特地要挑选不著名的诗作,果真有着别样的眼光。

而对于这两部书为什么叫“诗归”,钟惺在序言中说:“选者之权力,能使人归。

”看来他认为自己的诗选才是正统。

钟惺评《焦氏易林》四卷,明末刻本关于《唐诗归》,钟、谭有着扬杜抑李的倾向,比如杜甫的诗选择了288首,而李白的诗则是97首,并且在评点上也指出李白诗作的不少毛病。

钟、谭的《诗归》还有一个倾向,那就是对曹操的肯定,《古诗归》中选了曹操八首诗。

而有趣的是,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一书中,竟然也录有钟惺的一首诗,这首诗出现在该书的第七十八回,诗的题目叫《邺中歌》,这首诗的前半部分为:邺则邺城水漳水,定有异人以此起。

雄谋韵事与文心,君臣兄弟而父子。

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没岂随人眼底?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

文章有神霸有气,岂能苟尔化为群?横流筑台拒太行,气与理势相低昂。

钟惺评《风俗通义》十卷,明末刻本即此可见,钟惺对曹操有着何等的夸赞。

两部《诗归》出版之后,迅速地风靡天下,而竟陵派的形成也以该书的出版为标志。

当时该书收到了不少的赞誉,比如钟惺的好友夏树芳给予了这样的评价:“至读《诗归》,一字敲倡,龙翔凤仰,坌然发我才思。

钟先生格韵真为近代第一文人。

”钟惺因为评点《诗归》而名声大噪,但夏树芳把钟称之为“近代第一文人”,显然,这样的夸赞不具有公信力。

虽然钟、谭并称,但钟惺才是竟陵体的领袖人物,然而他却对谭元春特别的夸赞,钟惺在《与金陵友人》中称:“谭郎友夏,楚之才子也。

略论《名媛诗归》(一)

略论《名媛诗归》(一)

略论《名媛诗归》(一)【摘要】《名媛诗归》是明末竟陵派诗人钟惺所编的一部历代女性诗歌作品总集。

关于《名媛诗归》作者是否为钟惺,一直以来多有争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人朱士楷都认为并非钟惺所作,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尚不足为信。

《名媛诗归》是按作者时代先后编排,作者多附小传,有评语是其最大特征。

《名媛诗归》具有较高的文献、文论价值。

【关键词】名媛诗归;作者考辨;特征;价值导语《名媛诗归》是明末竟陵派诗人钟惺所编的一部历代女性诗歌作品总集。

全书收录自上古神话人物皇娥嫘祖《清歌》至明代王微《留别林天素》,共约350位女诗人,1600首作品。

前有题名“景陵钟惺伯敬父”所作《古今名媛诗归叙》。

《名媛诗归》作者考辨关于《名媛诗归》作者是否为钟惺,一直以来多有争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旧本题明钟惺编。

取古今宫闺篇什,汇辑成书,与所撰《古唐诗归》并行。

其间真伪杂出,尤足炫惑后学。

王士禛《居易录》亦以为坊贾所托名……”清人朱士楷也说:“不知《名媛诗归》乃吴下人伪托钟惺名字,非真出二公之手,何足深辩?又向来坊间有《明诗归》,更俚鄙可笑,亦托名竟陵,又足辩耶!”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尚不足为信,理由如下:(一)清代官修大书,凡有前人成书为基础的,总是对前人成书进行贬低或秘而不宣,以抬高新修官书的身价。

对明代作家、作品更是多有诋毁。

(二)而证明《名媛诗归》是钟惺所编的亦有以下几条理由:(1)《诗归》收古逸诗至晚唐诗共三千三百余首,而其中所收女诗人,以唐代为例,仅12家,作品12首,其中对女诗人作品评点极简(多仅有一句总体评点),与其评男诗人作品不对称。

钟惺很可能对妇女作品另作一书专门收录。

(2)对比《诗归》、《名媛诗归》评语,亦可找到些依据。

《唐诗归》中长孙皇后《春游曲》钟云:“开国圣母,亦作情艳,恐伤圣德”,则天皇后《如意曲》钟云:“老狐媚甚,不媚不恶”,郎大家宋氏《拟晋女刘妙容婉转歌》“情在一字”,相对应篇目中,《名媛诗归》的评语都引用了《唐诗归》中的全部评语,且更具体详细地加以评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派” 也在 晚明 出现分化 , 如连江人陈第 即服膺公
安派“ 独抒性灵 , 不拘格套” 之说 : “ 诗兴到辄矢 口而 咏, 伸 纸 而笔 , 唯 以 自适 其适 , 不 屑人之 工拙赞 毁 也。 ” [ 4 ] ( P 4 7 9 ) 因而 晚 明八 闽诗 坛 虽如 朱 彝尊 所 云:
“ 明三 百 年诗 凡 屡 变 , …… 独 闽、 粤风 气 , 始 终 不 易” 【 5 嘣 ) , 但并不 是不 受外来 诗风影 响。正因如
之。手钞一卷 , 募人钞副本一卷。副本 以侯公使 至 而归之公 。……公步步著实人 , 故与公实心戡之 , 知 公必虚心听之。 ” " l ( ’ 众所周知 , 《 诗归》 耗费 了钟
惺、 谭元春大量精力 , 钟惺更是 “ 盖平生精力 , 十九 尽于《 诗归》 一书 , 欲身亲校刻 , 且博求约取于中、 晚 之间 , 成一 家言, 死且不朽 。 ” [ 7 】 ‘ ’ 《 诗归》 一书也 成为代表竟陵派文学主张 , 标示竟 陵派文学趣 尚的
思考 , 然后缓缓流 出以映照现实 , 并且诗人的情思不 必步步遵循温柔敦厚的传统诗道 。实际上仍是强调 诗人的情感 的冷处理 , 为“ 幽冷” 的诗绪建立理论 的
支撑。
蔡复一不仅在理论 上与钟惺互 为补充论证 , 并 利用 自己湖广参政 的身份帮助扩大竟 陵派 的影. Ⅱ 向 :
统, 或 转向服膺, 如蔡复一、 董应举、 谢兆申等。另外, 天启二年钟惺入闽主政教育 , 利用不到半年 的时间播撒 自己的文学理念 , 韩锡、 许 豸、 方鲸等人终身师事之, 一直到清康熙年间这股风潮才逐渐退去。
关键 词 钟惺 ; 晚明; 八 闽 中 图分 类号 : I 2 0 7 . 2 2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6— 2 4 9 1 ( 2 0 1 4) 0 1 —0 0 2 3—0 5
学界一般认为 , 钟惺 、 谭元春为 “ 竞陵派” 的代
表人物, 蔡复一、 张泽、 华淑归为追随者行列。然正
如陈广宏所说 : “ 他不仅仅是竟 陵派影 响的接受者 ,
… …
重新审视八 闽诗坛 , 我们 发现 所谓 的“ 闽诗 派” 或 “ 闽中诗派” 更确切地应该称为“ 福州诗派 ” 。如我

作实践都曾有积极的参与和贡献 , 因而在竞 陵派 中 的地位与作用也是其他同志所无法相 比的。 ” L 6 蔡复一 ( 1 5 7 6—1 6 2 5 ) 字敬夫 , 号 元履 , 同安人。陈
广宏先生据钟惺 《 蔡先生传》 中“ 交惺十年 , 爱若 兄
弟” 之语 推 断 , 复 一 与钟 惺 缔 交 当 在 万 历 庚 戌 ( 1 6 1 0 ) , 此时恰是竟陵派 自成一体 的关键 时期 。万 历 甲寅 ( 1 6 1 4 ) 冬, 钟 惺 将 莆 田布 衣 诗 人 陈 昂 《白云

他对钟、 谭所代表的竞陵文学从理论建设到创
们熟知 的林鸿、 高榛、 郑善夫、 徐煳兄弟 、 曹学俭、 谢 肇涮、 邓原 岳皆为福州人 。其他地 区虽受 “ 福州诗 派” 影 响, 但“ 邵武、 泉州 、 兴化等府另有其学术及文 学传统 。 ” L 2 ] ( P S 3 ) 具 体到 晚明八 闽诗坛 , 虽“ 晋安一 派, 与历下 、 竞陵鼎足而立” J ( 附) , 但 即使 是“ 晋安
有 明近三 百年来 闽诗派作 为明代诗坛重要 一

蔡 复 一对钟 惺诗 学接 受及 影响
极, 有着区别于他地 的独特之处 , 讲究“ 诗者非模拟 剽掠似也 , 非琢雕 以为工也 , 非切摩声病组织纤巧以
为密 且 丽也 , 必 也焕 然 而悟 , 浑 然 而来 趣 , 得 于心 手 之间而神溢于札翰之外 , 是则诗之善也。 ” [ 】 】 { 劂 然
第2 8 卷第 1 期
2 O 1 4年 1月
中 国韵文学刊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e s e Ve r s e S t u d i e s
V 0 1 . 2 8 . No . 1
J a n . 2 0 1 4
钟 惺 与晚 明 闽诗坛 关 系初探

( 泉州师范 学院

泉州 3 6 2 o 0 0 )
文学与传播 学院, 福建


钟惺、 谭元春二人所代表 的竟陵派在 晚明传播甚广 , 潮广、 吴 中是他们活动的主要 区域 , 影响也
较 大 。作 为 当时文化 次核 心 区域 的 闽地 , 一 批诗 人 北 上 吴 中、 京城 , 在 与 钟惺 交 往 的 过程 中 , 或 固 守 闽地 传
… …
此, 本文拟以钟惺 与晚明闽诗坛的互动, 来窥探晚明 八 阌 诗坛 主 流 面貌之 另 一面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共处 , 与精定《 诗归》 一事 , 计三易稿 , 最后则惺手钞
基金项 目: 福建省教育厅社科 2 0 1 3年 A类项 目《 钟惺 与晚 明八闽诗坛> ( J A 1 3 2 3 9 S ) + 作者简介 : 翟勇( 1 9 8 1 一 ) , 男, 山东金 乡人 , 讲师 , 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明代诗学与文化。 2 3
集》 寄于蔡复一 , 并在《 与蔡敬夫》 书 中述及于此年 八月编定的《 诗 归》 并欲求复一评定 : “ 家居复与谭 生元春深览古人 , 得其精神 , 选定古今诗 日《 诗归》 。
稍有评注, 发覆指迷。盖举古人精神 日在人 口耳之 下, 而千百 年 未 见 于世 者 , 一 标 出之 , 亦快事也! 是 以去公 日远 , 相通愈难 , 而尤急急乎 问公 , 且 举以告公寄公也。 ” 【 ’ ] ‘ 嗍 又云 : “ 两三月 中, 乘谭郎
大旗。复一不仅是这部著作的第一位读者, 更是审 定者 。复一很快 对《 诗归》 的选定作 出 了自己的回
“ 吾人楚 , 与其君子言日: ‘ 议论而能不借李宏甫眼 , 风雅而能不沿袁 中郎筏 , 吾 必 以为 巨擘。 一[ 9 】 { 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