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初中数学7下说课稿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说课稿7.4认识三角形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说课稿7.4认识三角形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7.4节“认识三角形”是人教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一节重要课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三角形的三条边和三个角之间的关系。
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在进入七年级下册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对图形的认知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这种特殊的图形,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对于三角形的特点和性质可能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能够正确识别各种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性质,特别是三角形的三条边和三个角之间的关系。
由于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可能存在着对三角形的一些模糊认识,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三角形的性质,建立起清晰的空间观念,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计划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三角形的性质。
2.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空间观念,加深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平面几何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自主探索三角形的性质,总结出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说课稿10.5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2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说课稿10.5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2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中的10.5节“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2”是学生在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知识之后的一个应用环节。
本节内容通过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两个未知数的问题;二是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本节内容在编排上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列出和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知道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行求解。
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缺乏生活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生活经验。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行求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行求解。
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将实际问题正确地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行求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素材、黑板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学生自主地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尝试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行求解。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4.1《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4.1《认识三角形》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三角形》是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7章第4节第1课时的一节新授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判定。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直线、射线、线段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建立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三角形的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三角形的性质,学会用三角形的性质判定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2.教学难点:三角形性质的证明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直线、射线、线段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三角形。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合作交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三角形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思考、操作等活动,掌握三角形的性质。
4.教师讲解: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总结,讲解三角形的性质,并通过几何画板演示三角形的性质,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空间想象能力。
5.练习巩固: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说课稿10.2二元一次方程组1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说课稿10.2二元一次方程组1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中的“二元一次方程组1”是学生在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理解和应用。
这部分内容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以及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已经有了一定的代数基础,对二元一次方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如何解决实际问题还感到困难,因此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之间的学习程度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可能对解方程组较为熟练,而有的学生可能还需要加强对解题方法的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并运用解法解决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新课: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结合例题进行讲解,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解法。
3.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并运用解法解决问题。
5.总结提升: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的掌握。
6.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重点。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及其解法。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说课稿10.5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1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说课稿10.5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1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5节的主要内容是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知识之后进行学习的,旨在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通过引入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教学之前,我对学生进行了学情分析。
根据我的了解,大部分学生对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但是他们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也是我需要关注的重点。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尽量设计一些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的方法。
2.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学会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问题。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将会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打算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学道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导入:通过引入一些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2.知识讲解: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方法,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3.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并解决问题。
4.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说课稿11.2不等式的解集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说课稿11.2不等式的解集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11.2节“不等式的解集”是一节概念性较强的课程。
本节课主要介绍不等式的解集及其表示方法。
不等式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它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不等式应用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在七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对不等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不等式的解集及其表示方法,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式的解集,并掌握其表示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解集的表示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不等式的解集的表示方法。
2.教学难点:不等式的解集的表示方法,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不等式的解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讲解概念:讲解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讲解表示方法:讲解不等式的解集的表示方法,并进行演示。
4.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注意相关概念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不等式的解集表示方法:……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和课后作业来进行。
重点关注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的理解,以及不等式的解集的表示方法的掌握。
九. 说教学反思在课后,我将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掌握了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1.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1.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这一节内容是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的一部分。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画直线和射线。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并证明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
这一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七年级的学生中,他们的思维方式正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但是,对于直线平行的条件的理解和证明,他们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教学难度,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通过举例、讲解等方式,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够运用直线平行的条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直线平行的条件。
2.教学难点: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证明。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引导探究法、讲解法、合作交流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直线平行的条件。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回顾直线、射线、线段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画直线和射线,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2.探究: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并证明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直线平行的规律。
3.讲解:教师对直线平行的条件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苏科版初中数学7下说课稿
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说课稿第七章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授课人崔群涛各位尊敬的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7章第1节《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内容。
对于本节课内容,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说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线的定义及认识了同位角以及掌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对于后继的三角形、四边形的相关学习打下了基础。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①能识别内错角、同旁内角②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过程方法目标: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进行表达的能力,体会利用数学转化思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索、交流等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并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重点、难点:重点: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难点: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应用.4、教具准备:三角尺、量角器,多媒体课件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模仿力强、活泼好动、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教学思维一般依赖具体直观,自学能力和独立探索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法学法1、教法阐述:基于以上学情分析,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
本课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动画演示等以提高学生兴趣,在“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几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积极交流,勇于探究,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2、学法指导本节课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历探索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四、教学过程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将教学过程分为六个阶段:立足基础,温故知新交流探讨,形成概念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动手操作,探求新知强化训练,巩固新知归纳总结,知识升华学习过程第一环节:立足基础,温故知新1,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都有什么,能够判断平行的知识都有哪些 2,3.认识内错角,同旁内角∠3与∠5,∠4与∠6这样位置关系的角,在两条被截直线的内部,在截线的两侧,位置是交错的,这样的角叫做内错角∠3与∠6,∠4与∠5这样位置关系的角,在两条被截直线的内部,在截线的同旁,这样的角叫做同旁内角练习。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说课稿12.1定义与命题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说课稿12.1定义与命题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12.1节定义与命题是学生在掌握了数学基础知识后,开始接触数学逻辑思维的重要章节。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命题与定理的概念,以及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它们。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命题的含义,学会如何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同时学习运用逆否命题、逆命题等概念来转换和证明命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可能会对命题与定理的概念感到困惑,特别是对命题的逆否命题、逆命题等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概念的实际应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命题与定理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的方法,学会运用逆否命题、逆命题等概念来转换和证明命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命题的基本性质和运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命题与定理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的方法。
2.难点:学会运用逆否命题、逆命题等概念来转换和证明命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卡片、黑板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概念:讲解命题与定理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命题的含义和判断命题真假的的方法。
3.实例分析:分析具体例子,让学生学会运用逆否命题、逆命题等概念来转换和证明命题。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命题的基本性质和运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7-3图形的平移》优秀说课稿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7-3图形的平移》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7-3图形的平移》是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中的一章,主要介绍了图形的平移性质和运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图形的性质和基本变换的基础上进行的,旨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图形的变换规律,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从简单的图形平移入手,通过具体的例子和丰富的插图,引导学生探究图形的平移规律。
教材还提供了多个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图形的性质和基本变换,对于图形的变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对于图形的平移规律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逐步理解和掌握图形的平移规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图形的平移性质,能够运用平移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和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图形的平移性质和运用。
2.教学难点:理解图形的平移规律,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如滑滑梯、升国旗等,引导学生思考平移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图形的平移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图形的平移规律。
3.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图形的平移规律,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4.练习巩固: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5《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说课稿3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5《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5《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解法的基础上进行授课的。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行解答,从而使学生掌握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在教学之前,我们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
根据对学生已学知识的了解,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解法,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可能会遇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引导学生正确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并运用解法进行解答。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够正确列出方程组并求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并运用解法进行解答。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通过示例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讲解与演示: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列出和解法,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练习与讨论: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讨论如何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4.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解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说课稿11.1生活中的不等式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说课稿11.1生活中的不等式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11.1节“生活中的不等式”是学生在学习了整式、函数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接触不等式知识的开始。
这一节内容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并学会用不等式表示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安排合理,由浅入深,使学生在理解不等式的过程中,能够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整式、函数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不等式这一新的知识,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接受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学会用不等式表示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不等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不等式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难点: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发现不等式,并运用不等式解决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小明比小红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式表示这个问题。
2.新课讲解:介绍不等式的概念,讲解不等式的表示方法,如“>”、“<”、“≥”、“≤”等。
3.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不等式,并学会用不等式表示。
4.课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一些与不等式有关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遵循简洁、明了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不等式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说课稿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说课稿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探索平行线的性质”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以及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性质,从而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和平行线的定义、判定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平行线的性质及其证明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逐步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克服困难,体验成功,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及其证明。
2.教学难点:平行线性质的证明,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归纳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黑板、粉笔。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以及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让学生观察、操作、猜想、验证平行线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3.证明平行线的性质: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证明方法,教师巡回指导,最后让学生进行汇报。
4.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进行解答,教师巡回指导,最后让学生进行汇报。
5.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6.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平行线性质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4.2《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4.2《认识三角形》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4.2》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分类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方法,以及不同类型三角形的性质和特点。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分类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分类方法及其性质和特点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深入理解三角形的分类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方法,理解并掌握不同类型三角形的性质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分类方法,不同类型三角形的性质和特点。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三角形的分类方法,并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交流法、动手操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教学辅助工具,直观展示三角形的特点和分类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三角形分类方法:让学生观察、分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三角形的分类方法。
3.讲解不同类型三角形的性质和特点:根据分类方法,讲解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性质和特点。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苏科版10.1二元一次方程说课稿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中,我将主要采用问题驱动法和案例教学法。问题驱动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这两种方法的选择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即学习者通过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来获取和理解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解法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2.教学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特别是运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初中七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一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能够理解和运用一些基本的代数知识。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普遍存在,但学习习惯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可能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首先,我会让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解法,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然后,我会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的建议;最后,我会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解法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我的板书设计将注重清晰性、简洁性和知识结构的把握。布局上,我将采用分块的方式,将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解法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等内容分别展示。主要内容包括关键词、公式和示例,以及相关的实际问题。风格上,我将注重文字的规范书写和逻辑顺序的体现,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理解和学习。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提供清晰的解题思路和步骤,以及强化学生的视觉记忆。为了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事先进行充分的准备和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及时调整。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说课稿7.4认识三角形2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说课稿7.4认识三角形2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7.4节“认识三角形2”,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性质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拓展课程。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性质,掌握三角形的基本判定方法,为后续学习三角形的证明和应用打下基础。
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归纳能力。
同时,教材还注重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知识,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学生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归纳等方法,自主探索三角形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几何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学会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三角形性质的证明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引导发现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几何模型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三角形的基本知识,引出本节课的内容——认识三角形2。
2.自主探究:让学生观察、思考三角形的性质,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发现,归纳总结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4.讲解示范:教师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进行讲解,并通过几何模型进行演示。
5.练习巩固: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
6.拓展应用:让学生运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7.总结反思: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说课稿7.3图形的平移2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说课稿7.3图形的平移2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图形的平移2”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移的性质和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图形的平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以及平移与旋转的对比。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平移、旋转,对平移的性质和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和对平移与旋转的对比理解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也亟待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图形的平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会用平移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图形的平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平移与旋转的对比,以及如何运用平移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的平移知识解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讲解平移的性质和基本概念,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平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平移与旋转的对比,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练习巩固: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平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平移与旋转的对比。
6.布置作业: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平移的性质、平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以及平移与旋转的对比。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说课稿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1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说课稿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1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基本概念、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这一节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现并证明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理解平行线的性质,为后续学习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册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对直线、射线、线段等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学习了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但是,对于直线平行的条件,他们可能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概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并发现直线平行的条件。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现并证明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法进行数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发现并证明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法自主探索出直线平行的条件。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几何画板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直观地理解直线平行的条件。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2.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法,自主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引导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发现规律。
3.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互相学习和借鉴。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说课稿11.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说课稿11.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11.4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方程和函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不等式的性质和运用。
这一节内容不仅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高中数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教材通过引入生动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不等式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基本运算,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但学生在解不等式时,容易受到小学数学思维定式的影响,把不等式看作等式,忽略不等号的存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不等式的性质,克服运算中的错误。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能正确解简单的不等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归纳不等式的性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及步骤。
2.教学难点:理解不等式的性质,正确解不等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不等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类比法,将不等式与等式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性质。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解不等式的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4.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不等式,让学生感受不等式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探究不等式的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不等式的性质,总结解不等式的方法。
3.例题解析: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不等式的步骤,让学生模仿并掌握解题方法。
4.练习巩固: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说课稿第七章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授课人崔群涛各位尊敬的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7章第1节《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内容。
对于本节课内容,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说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线的定义及认识了同位角以及掌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对于后继的三角形、四边形的相关学习打下了基础。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①能识别内错角、同旁内角②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过程方法目标: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进行表达的能力,体会利用数学转化思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索、交流等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并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重点、难点:重点: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难点: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应用.4、教具准备:三角尺、量角器,多媒体课件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模仿力强、活泼好动、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教学思维一般依赖具体直观,自学能力和独立探索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法学法1、教法阐述:基于以上学情分析,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
本课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动画演示等以提高学生兴趣,在“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几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积极交流,勇于探究,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2、学法指导本节课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历探索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四、教学过程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将教学过程分为六个阶段:立足基础,温故知新交流探讨,形成概念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动手操作,探求新知强化训练,巩固新知归纳总结,知识升华学习过程第一环节:立足基础,温故知新1,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都有什么,能够判断平行的知识都有哪些 2,3.认识内错角,同旁内角∠3与∠5,∠4与∠6这样位置关系的角,在两条被截直线的内部,在截线的两侧,位置是交错的,这样的角叫做内错角∠3与∠6,∠4与∠5这样位置关系的角,在两条被截直线的内部,在截线的同旁,这样的角叫做同旁内角练习。
观察右图并填空:1、∠1 与是同位角;2、∠5 与是同旁内角; ∠1与______ 是同旁内角;3、∠1 与是内错角;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课本47页小明有一块小画板,他想知道它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于是他在两个边缘之间画了一条线段(如图所示),小明身边只有一个量角器,他通过测量某些角的大小就能知道这个画板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你知道他是怎样做的吗?引导学生从实践到理论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课本议一议:(1)内错角满足什么关系时,两直线平行?为什么?(2)同旁内角满足什么关系时,两直线平行?为什么?请你先独立思考,采用你认为适当的方式来说明理由,然后再与同学交流。
推理说明1、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如果∠1=∠2,那么直线AB与直线CD平行解:AB∥CD理由是∵ ∠1=∠2 ∠1=∠3 ∴∠2=∠3∴ AB∥CD2、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如果∠1+∠2=180°,那么直线AB 与直线CD平行解:AB∥CD理由是∵∠1+∠2=180° ∠1+∠3=180°∴ ∠2=∠3 ∴ AB∥CD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总结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第三环节:及时巩固,深化提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规范学生书写1 ,如图,三个相同的三角尺拼成一个图形,请找出图中的一组平行线,并说明你的理由〃解AB∥CE AC∥DE BD ∥AE ∵∠BAC=∠ACE(已知)∴AB∥CE(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ACE=∠CED(已知)∴ AC∥DE(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CA=∠CAE(已知)∴BD ∥AE(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当图中各角满足下列条件时,你能指出哪两条直线平行吗?并简单说明理由(1) ∠1 = ∠4; (∵∠1 = ∠4 ∴a∥b)(2) ∠2 = ∠4; (∵∠2 = ∠4 ∴l∥m)(3) ∠1 + ∠3 = 180?;(∵∠1 + ∠3 = 180? ∴l∥n)第四环节:学生交流归纳小结,反思提高①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布置作业::课本P49习题2.4:1、2、。
图形的平移》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数学7年级下册第7章第3节《图形的平移》。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设计说明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图形的平移"对图形变换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在前面已学习了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在此基础上还将学习生活中的旋转与旋转设计图案等内容。
同轴对称一样,平移也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现实世界运动变化的最简捷的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换的一些性质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
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
2,教学重点与难点.平移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换的一些性质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
认识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是学习本节内容的重点。
平移特征的获得过程,教科书中仅用了一段文字,很少的篇幅,对于这个特征,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归纳能力,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的难点是平移特征的探索及理解。
3,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平移的定义、特征和要素(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归纳平移的定义、特征及要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欣赏以及抽象,概括的过程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
第二方面: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让学生单纯记忆前人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结论的方法。
这正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鉴于教材内容特性是探索平移特征,要素,便于进行生成性学习,故选用探究式教学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以及联系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重要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来理解理论知识。
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
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另外,我还运用多媒体投影为师生的交流和讨论提供了平台。
第三方面:教学过程分析课堂结构:(一)创景引趣 (二)新课讲解 (三)反馈练习 (四)平移动画欣赏 (五) 小结并布置作业五个部分.(一)创景引趣我在教学开始讲述2001年南京江南大酒楼成功完成整体平移,世界上拥有“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的国家为数不多,而我们中国人能够完成这项伟大的工程,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
这样在引入新课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
(二)新课讲解在新课讲解中我又具体分了几个小环节。
1、为了使学生对本节的学习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我首先出示学习目标:2、探索新知观看运动图片及动画。
如:电梯、缆车、火车、吸尘器等。
(小组讨论)以上几种物体的运动前后有什么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良好的习惯,然后总结出运动前后什么变了?(位置)什么没变?(形状、大小)。
联系生活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运动前后也是位置变,形状、大小不变?为了进一步加深理解,在这之后又通过演示:图中(1)至(8)中哪几个苹果可以看作是由中间的苹果平移得到的?最后在由以上涉及到的运动师生共同总结出平移定义、特征及要素。
为加深对平移定义、特征及要素的理解,动画演示“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同时借助此动画向学生说明什么叫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
然后马上做一个找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的小练习,以便加深记忆。
(三)、反馈练习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掌握了呢?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一步加强知识的应用训练,我设计的练习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针对解答情况,采取措施及时弥补和调整.(四)、平移动画欣赏让学生在欣赏优美动画的同时加深了对平移定义、特征及要素的理解与认识。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第四方面:设计说明本节课开始讲述“江南大酒楼完成整体平移”,在引入新课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
出示学习目标后,在通过课件演示学生熟悉的几种物体运动,让学生在观察、探索的基础上归纳出平移的定义,特征和要素。
这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又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但改变了以往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而且在教学活动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利用一组练习题由易到难加以巩固,最后由“平移动画欣赏”再现平移过程,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走进生活引出新内容,使学生认识:数学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
这是整节课的一条暗线,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情境——问题——探究——反思(归纳)——提高,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指正。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7章第4节——《认识三角形》。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三角形是学生在小学里就已熟悉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已对它有了一定的认识。
它不仅是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介绍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与分类,学好本节内容可为下面学习三角形的其它性质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