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合集下载

遵义会议意义和启示

遵义会议意义和启示

遵义会议意义和启示遵义会议意义与启示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议。

它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遵义会议的意义,并分析其对我们的启示。

一、遵义会议的背景遵义会议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贵州遵义举行。

这一时期,红军经历了长征的艰难过程,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亟需解决内部矛盾和问题。

这次会议对于红军的未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前途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性。

二、遵义会议的意义1.确定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遵义会议上,毛泽东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核心,分别击败了王明、博古(李德)、张国焘的错误主张。

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军事、组织和思想等重要问题的正确主张,从而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路线。

这对于保持党的团结和军队的纪律,具有重大意义。

2.总结了红军的军事经验遵义会议在军事上总结了红军在长征中的经验教训。

会议上,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详细分析了红军的军事形势和任务,并提出了正确的军事指导方针。

这些军事原则和经验对于红军在后来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确保红军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了党的组织建设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中国共产党内部对错误倾向的纠正。

会议对在红军长征过程中出现的组织问题进行了认真反思和总结,加强了党的组织建设和纪律建设。

这对于确保党的团结和纪律,提高党的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

4.形成了正确的思想路线遵义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关于军民关系和土地政策的正确主张,对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一会议的召开,不仅在军事层面上取得了重大胜利,更在思想层面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遵义会议的启示1.坚持正确的领导核心遵义会议的最大启示是坚持正确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历经磨难,在内外困境中始终坚持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

这一原则至今仍对我们有重要的启示,即在党的建设和发展中,始终坚持正确的领导核心。

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一、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1、结束国共内战,挽救中国局势在1934年12月26日,以毛泽东、贺龙为首领的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在遵义会议上,和汪精卫指挥的国民革命军、蒋介石率领的国民党联合军共同签署《遵义会议共识》,召开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加强国家内治改革,迅速去军团队化、结束内战的重要历史会议,终止了国共水军战,挽救了当时的中国局面。

2、内政重组实现民族复兴两军之间的社会矛盾得到解决,遵义会议也实现了当时中国社会中两个重要政治集团之间的和解,为内政重组作出了前提,有助于中华民族进入新的强盛时期,指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国民抗日统一战线的可能性,结束内战,实现民族复兴,掀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

3、启动中国抗战新模式遵义会议还出台了宗旨、原则和政策等,表明共产党领导的各类国家机构的职责,在抗日实施的方式和保障的组织责任等方面,充分认识到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等各阶级、各成分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发挥关键作用,正式打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新模式,开启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新篇章。

二、遵义会议的重要影响1、慰安妇问题的解决遵义会议的召开,促使中国政府重视慰安妇问题,提出求救、救助和纠正历史的目标和社会的责任,不仅解决了慰安妇的蒙受的痛苦与污名,也促进了中国的社会稳定发展。

2、中国历史开篇遵义会议通过“新民主主义”的筹谋,宣告了中国近代史和新中国历史的开篇,它成为新中国成立前期改革政治、改革经济、外交等三大发展领域的开端,成为确立新中国历史地位的重要标志。

3、开辟中国政治多元并存遵义会议开辟了政治党竞争,不同政治力量可以和平共处和竞争,形成政治多元并存的局面,使中国政治体制走上了正确的道路,正式宣告中国将不再只有一个政治力量。

综上所述,遵义会议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会议,它的召开和取得的伟大成就,给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的动力,也为中国新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厚重的基础,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简要论述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简要论述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简要论述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议。

会议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集,参会者包括中共中央高级领导人和部分地方负责人。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遵义会议
是中国共产党在面临生死存亡危机时的一次重要转折点。

在会议之前,中国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长时间的战斗和战略调整,面临着严重的
困难和挑战。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地位,使党走上
了正确的道路,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其次,遵义会议是对党的路线和策略进行批评和整风的重要场合。

会议上,党的错误路线得到了纠正,公开揭露了王明等人在军事战略
和统一战线策略等方面的错误观点和作风。

毛泽东提出了“政治之问题,经济为纲”的重要论断,明确了党的工作重心,对于党的未来发
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最后,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中的一次突破口,为红军后来的胜利
打下了基础。

会议期间,红军完成了由极端困难的南征转入北上的军
事战略调整,在贵州和四川地区重新组织和发展了红军力量,并与当
地的群众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这为红军在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中取得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标志着党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找到了正确的发展道路,同时也为
党的未来胜利奠定了基础。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及主要内容有哪些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及主要内容有哪些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及主要内容有哪些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有哪些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毛泽东在会议上发表了重要发言,对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的左倾错误进行分析和批判。

会议集中全力从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了左倾错误,对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进行了总结。

会议上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同时也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最危机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

它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从此,中国革命就在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指引下走上了胜利发展的道路。

遵义会议主要内容事实上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后来在长征途中的扎西会议上通过。

陈云手稿记载的遵义会议作出的四条决定:(1)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2)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3)常委中再进行分工;(4)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而周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5)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

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

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

遵义会议会议起因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仍按原定计划,继续向湘西前进。

这时,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的行动企图,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部署了重兵。

在此危急关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根据当时军事态势,力主放弃原定北去湘西会合红2、红6军团的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摆脱敌人,争取主动。

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直接的积极成果, 是批判了王明等人的左倾冒险主义者的军事教条主义路线, 在实际上开始重新确立毛泽东对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革命问题的开端,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伟大会议, 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会议,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自从遵义会议后,中国革命出现了新的局面。

第一, 遵义会议总结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惨痛教训, 批判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军事错误, 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 解决了关系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军事问题。

在王明等人“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主张指导下,国民党统治区内党的工作出现了一片混乱,由于“左”倾冒险主义主观蛮干,使党在组织上和工作上都受到严重损失。

至1935年,国民党统治区内的党组织除少数地方外都已破坏殆尽。

在中央苏区,他们排斥了毛泽东对中央根据地党和红军的正确领导,推行“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在第五次反“围剿”中,他们放弃积极防御的方针,反对“诱敌深入”,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去攻打敌人的坚固阵地。

失败后,又转而实行防御中的保守主义,结果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受到了极大损失,不得不开始了战略性的大转移(即长征)。

遵义会议首先着重解决了当时最为急迫的军事路线问题,使红军由被动转为主动,成为长征走向胜利的关键一步。

遵义会议前的“左”倾错误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上的盲动主义、军事上的冒险主义,又有组织上的宗派主义、思想上的教条主义。

由于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军事路线的错误直接关系到党和红军的生死存亡,而且这些错误已为中央大多数领导同志所认识,也为广大红军指战员所不满,纠正的条件已经成熟。

遵义会议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集中力量纠正军事路线的错误。

遵义会议意义和启示

遵义会议意义和启示

遵义会议意义和启示摘要:一、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1.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解决问题的开始2.遵义会议提供了红军长征胜利的军事路线保证3.遵义会议提供了红军长征胜利的根本组织保证4.遵义会议是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起点二、遵义会议的启示1.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原则2.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指导思想3.必须坚持既防右又防左的思想路线正文: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启示。

首先,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解决问题的开始。

在此之前,党内曾一度盛行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许多人对共产国际的指示和苏联革命的经验盲目崇拜,不顾中国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外国的经验。

遵义会议通过激烈的争论,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结束了党内长期存在的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倾向,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历程。

其次,遵义会议提供了红军长征胜利的军事路线保证。

在遵义会议上,中共中央对红军长征的军事战略进行了重新部署,纠正了红军长征中存在的错误,明确了红军长征的方向,使红军长征能够顺利进行,最终取得胜利。

再次,遵义会议提供了红军长征胜利的根本组织保证。

遵义会议上,中共中央对红军的领导和组织进行了重大调整,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使中共中央能够更好地领导红军长征,确保红军长征胜利。

最后,遵义会议是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起点。

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这一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遵义会议的启示是,我们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原则。

中国革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不能盲目照搬外国的经验和模式,而应该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路线和政策。

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行动指南,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什么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发生在1935年1月15日至17日。

这次会议对于党的发展和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也对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成为了中央路线和领导权的重新确立的标志。

会议上指出了“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危害,改选了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常委,从而实现了军队和党组织的领导统一,实现了中央对红军的有效指挥,一举扭转了近千公里长征途中严峻的党的形势。

同时,遵义会议也表明了毛泽东在党内地位的重要性,为毛泽东之后领导党的重大事件奠定了基础。

其次,遵义会议为党和人民的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遵义会议前,党的红军面临着严峻的困境,其领导权和中央对于红军的指挥权受到严重的影响。

但是,在会议后,随着中央对红军的指挥权的重新确立,红军开始展开转移进程,逐渐恢复了士气,最终形成了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坚实基础。

同时,遵义会议的结论和指示也为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军事路线确立奠定了基础,为党在中国革命中取得胜利和社会主义进程的顺利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后,遵义会议对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会议实现了党和军队的领导体系上的极大统一,显示出了共产党越来越强大和中央领导的优势。

同时,会议也发展了毛泽东的思想,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对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一影响的具体表现可以在中国共产党自遵义会议以来在政治、社会和经济发展上所取得的成就中看出。

总体而言,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转折点,对于党的发展和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同时对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进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事件和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1935年12月5日至10日,中国共产党在西班牙共和国遵义市召开了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

会议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
战争中带领革命军队向前发展的正确方向,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改造
完成党内政治结构的一个重大阶段。

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主席鲜明地肯定科斯马[Köszegi]政治组
织模式,确立了中央和地方党政机构的关系,并发出全党为抗日的旗帜。

也就是由此,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政治主管党中央,指挥政策党
中央,武装力量解放军,地方为辅”的模式。

遵义会议还提出了中国共产党要把积极救亡图存立足于民族革命,以及把实行党的纪律作为执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原则的重要内容,根
本上把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形式推向了一个新境界。

遵义会议的召开使
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是许多反抗统治者、解放受压迫的人们的勇敢的新开端,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历史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摘要: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的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

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

这次会议开始确立实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一.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及起因
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根据地的各项工作中,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得到更加变本加厉的推行。

在这种错误领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迫使红军放弃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长征初期,“左”倾教条主义者从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变成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并且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使部队的行军速度非常缓慢,致使敌人有充分的时间调集。

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仍按原定计划,继续向湘西前进。

这时,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的行动企图,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部署了重兵。

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同志根据当时军事态势,力主放弃原定北去湘西会合红2、红6军团的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摆脱敌人,争取主动。

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负责人在湖南通道举行紧急会议。

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等多数同志赞成毛泽东的主张,但李德等人拒不接受,坚持到湘西去。

15日,中央红军占领贵州黎平。

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

经过激烈争论,会议接受毛泽东的意见,通过了《决定》,决定在川黔边创建新的根据地。

黎平会议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意见,改变了中央红军的前进方向,使红军避免了可能覆灭的危险。

黎平会议后,中央红军分两路向黔北挺进,连克锦屏等7座县城,于12月底进抵乌江南岸的猴场。

12月31日晚至次日凌晨,中共中央在猴场召开政治局会议,作出《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提出首先在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创建川黔边新的根据地的战略任务。

会议还决定,“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做报告”,以加强政治局对军委的领导。

这个决定,实际上剥夺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分别从回龙场江界河、茶山关渡过乌江,1月7日晨,红军先头部队进占黔北重镇遵义。

截至此时,王明“左”倾错误统治全党已达4年之久,给党和红军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

还在中央苏区时,许多干部就对中央主要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产生怀疑和不满,一些军团指挥员在作战电报、报告中提出批评意见,有些同志甚至同李德发生激烈的争论。

毛泽东等也多次提出自己的正确主张,但都没有被接受。

长征开始后,随着红军作战迭次失利,特别是湘江战役的惨重损失,使这种不满情绪达到顶点。

党和红军的许多领导人和广大干部战士,从革命战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红军战略转移中遭受的挫折,是排斥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贯彻执行错误的军事指导方针的结果,强烈要求改换领导,改变军事路线。

毛泽东在行军途中对王稼祥、张闻天及一些红军干部反复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向他们分析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开始以来中央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得到他们的支持。

周恩来、朱德与博古、李德的分歧越来越大,也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意见。

这时,中央大部分领导人对于中央军事指挥的错误问题,基本上取得一致意见。

在这种形势下,召开一次政治局会议,总结经验教训,纠正领导上的错误的条件已经成熟。

同时,中央红军攻占遵义,把敌人的几十万追兵抛在乌江以东、以南地区,取得了进行短期休整的机会,也为中央召开遵义会议提供了必要条件会议二.遵义会议的经过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

首先,由博古作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他在报告中极力为“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辩护。

接着,周恩来作了副报告,主要分析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中战略战术及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并作了自我批评,主动承担了责任。

毛泽东同志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着重批判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以及博古在总结报告中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辩护的错误观点。

张闻天、王稼祥、朱德、刘少奇等多数同志在会上发言,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意见。

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委托张闻天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并由常委审查通过。

决议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否定了博古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战胜川、滇、黔的敌军,在那里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会议决定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当时应无常委之说),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

会后,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毛泽东、周恩来负责军事。

在行军途中,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工作。

至此,遵义会议以后的中央组织整顿工作大体完成。

三.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把党的路线转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轨道上来。

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

它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的党走上成熟的党的标志。

从此,中国革命就在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指引下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