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词体诗化理论对宋词题材构成的影响

合集下载

论柳永词对对宋词的影响

论柳永词对对宋词的影响

论柳永词对对宋词的影响论柳永词对宋词的影响摘要宋词在形成新脱圆倩、纤丽峭拔的语体风格的过程中,柳永词在宋代大文化背景的濡染下,由对传统辞章进行历史整合的书卷气、按词体的规定性组合渊雅博炼词汇的音乐性,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相当稳固的词体语言系统所构成的语体风格,对后世词体特别是宋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键词:柳永词宋词慢词。

引言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 种词调,在宋代所用八百百十多个词调里,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

词至柳永,体质始备,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

如果没有柳永对慢词的探索创造,后来的苏轼,辛弃疾等人也许只能在小令的世界里横冲直撞,而难以创造出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那样辉煌的慢词篇章。

一.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

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

与柳永同时而略晚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二.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北宋陈师道说柳词“骫骳从俗,天下咏之”(《后山诗话》),王灼也认为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碧鸡漫志》卷二),都揭示出柳词面向市民大众的特点。

柳永由于仕途失意,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他又经常应歌妓的约请作词,供歌妓在茶坊酒馆、勾栏瓦肆里为市民大众演唱。

论李清照《词论》对我国词坛的影响

论李清照《词论》对我国词坛的影响

论李清照《词论》对我国词坛的影响作者:何健来源:《新教育时代》2015年第18期摘要:词论》与李清照的创作对词坛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

其理论表现为音律平仄要求愈来愈严,"文雅"美境执著追求;其创作表现则在贯穿南宋一百多年的忧国伤怀悲怆之声,深幽曲婉的情致以及语言、造境、用典、铺叙等艺术手法方面。

关键词:李清照词论词坛影响词体从中唐成立、延及晚唐五代北宋至李清照,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史。

其间作家辈出,论者亦伙。

然而就论词者而言,零散纪事之语多而系统纵论者少,就作家作品微观评价多而着眼于整个词体发展规律性的宏观研究少。

这在词学研究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比如较早的晁补之,曾对柳永、苏轼、黄庭坚等词有所论及,但只着眼于这几位词人之创作特征而未从词史立论。

而李之仪《姑溪居士文集》卷40《跋吴思道小词》,虽从词史着眼、比晁说较有系统,但仍不够全面。

在这种情况下,李清照高瞻远瞩、大气包举,以史家敏锐之眼光,论词学发展之得失,总结经验,探讨规律,回顾以往,针对现实,完成其惊世骇俗之作—《词论》。

《词论》虽短但见解非凡,它不仅弥补了北宋词学研究的重大缺失,奠定了南宋张炎诸人词论的基石,而且给整个中国古代词学研究留下了十分珍贵的文献资料。

其精警睿智的美学思想也熠熠闪光,泽沾后人。

一、理论影响1.1南宋婉约词人恪守“别是一家”的审美观点,在平仄音律方面要求越来越多越严,以致杨守斋有“作词五要”之说,张炎《词源》中也一再强调“词之作必须合律”,沈义父《乐府指迷》更提出作词的四条标准,首言“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句之诗”等等,皆深受易安之启发与影响。

他们又从“别是一家”的观点出发,对诗词疆界俨然划分。

易安批评东坡等人不知词,所作“皆句读不茸之诗尔”,这一理论仍然被后来论者沿袭,作为论词之标准。

当然,讲求音律和诗词分界,本是坚持词体之特点所必须的,但后来的“词匠”们把这些东西弄得过分玄深,使得词人们“才说音律,便以为难……所以望望然而去之”,产生了形式僵化这样的消极效果,这是不好的。

论词体审美特点对宋词生命主题表达的影响

论词体审美特点对宋词生命主题表达的影响
即形 美和韵味 美, 种 审美风 范标志 了词 的体例 和 美学特 点 。在 宋代 , 其是 北 宋 , 这 尤 文人 对
自我存在 和生命 本 身的积极 思考和探 索 , 易于用词这 种 方式表达 , 更 这很 明显是 受到词体 形式 本 身的影 响。 它的 曲艺要 求 , 内容 限定 , 美风 范的 确 立无 不 引发 北 宋文人 在 进取 、 患 意识 审 忧 之外 对 自我 生命 的认 识 , 过 来文人 对 自我 生命 的 自觉探 索和 建构 , 让词 体更加 幽微婉 约地 反 也

种心理形式 ……它反 映了 中国人 以生 命为 中心 的独特意 体 。中国艺术直接将其化 为艺术认识方式 和意象创造 方
识 , 空 在 心 理 中统 合 为 一 生 命 体 , 是 具 有 美 学 韵 味 的 统 时 这

秋、 草木等 自然意象 , 不被赋予 了时间与生 命 的意味。词 无 人将 年华 叹息 与思 索 , 感地 融进词 这一 深婉 幽洁 的文 体 敏 中, 笔者以为 , 在中国古代的文体嬗变 中, 这是一种最能 够贴
张文静
( 天水师范学院 , 甘肃 天水 7 10 ) 4 0 1

要 : 国维说 “ 王 词之 为体 , 眇宜修 , 言诗 之 所不 能 言 , 要 能 而不 能尽 言诗 之 所能 言。诗
之境 阔 , 词之 言长 。 “ 眇宜修” ”要 就是 从词 体形 式本 身而 言的 , 是指 词体具 有一种 “ 内修 外 关” ,
收稿 日期 :0 9— 7— 3 20 0 0
来, 声诗 间为长短句 ; 至唐人则有《 尊前》 《 、 花间集》 。词 ” 这种文体样式 , 虽与诗歌 有着 千丝万缕 的联 系, 但它 自产生

浅论苏轼词的诗化

浅论苏轼词的诗化

浅论苏轼词的诗化词的诗化也称“以诗为词”,从原初意义上说,是站在尊体的立场上对词人冲破旧的作词规范的贬抑,指责其不是以词的笔法填词,而是以诗的笔法写词,因而使词变了样子,走了调子,从而失去了词应有的艺术本色,变成了诗的格调。

词自有自己的文体特点,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

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诗之所能言。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这段话说的是诗与词的区别。

要眇宜修,说的就是词的文体特点,它有一种精微幽深的内在美。

所谓“词的诗化”,就是以诗的笔法写词。

那么,什么是诗的笔法呢?就是写作的时候直接的感发。

这种直接的感发表现在诗的语言、主旨和感情上。

与词相比较,在语言风格上而言,诗显而词隐;诗主旨明朗,词情调含蓄;诗感情直率,词感情委婉多风致。

词的诗化是有一个历程的。

词从晚唐五代初兴就是作为一种歌辞的体制而存在的。

彭孙谲云:“词以艳丽为本色,要是体制使然。

”已知的古代第一本词集《花间集》序言中说,“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娆之态”,“庶使西园英哲,用资羽盖之欢;南国婵娟,休唱莲舟之引”,它们写出来是供歌女们在宴乐时演奏的,这就决定了它的写作内容不外是美女、爱情、离别和相思等,它的语言风格也是绮靡清丽的,因为要唱出来,它还非常讲究音律。

到了李煜,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但词在大体上仍脱不了艳情。

柳永则进一步对文人词进行改造,他用古代辞赋家铺陈的方法来写词,把纤巧的小令发展为繁缛的慢词,在内容上也进行了拓展,他写下层妓女,写市井人情,也写都市的繁盛。

他仍然是非常重视音律,填词必须以协律为最重要的条件。

柳永的词是赋化之词,这一点被南宋大多数词人所继承,比如周邦彦、姜夔。

李后主是最早的一个很明显地把小词诗化的人,他那首著名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就具有诗的特点,在语言、主旨和感情上,它是一种直接的感发,不像柳永通过事物的铺陈来表情达意,又不像姜夔、吴文英那样隐晦地思索安排。

他的这种“诗化”是无意识的,他并没有想着他要改革一种文体,只是愿意这么写。

李清照《词论》对我国词坛的影响探究

李清照《词论》对我国词坛的影响探究

年的忧国伤怀悲怆声音,在艺术手法方面包含委婉的语言,幽思 这 些 都 受 到 李清照作品的影响,尤 其 是 《论 词 》一 书 。在以后
幽远的情致,经典的典籍,幽深的造境和曲婉的铺叙。
的 发 展 中 ,他 们 在 “别 是 一 家 ” 的 观 点基础上,們然划分诗词
关 键 词 :李清 照 ;词 论 ;词坛影响
在 影 响宋词作品表现上,故国家乡的深切怀念之情影响最
的微观评价。这是整个词体发展史上最大的憾事。例如早期的 深 。刘 辰 翁 读 易 安 元 夕 词 《永 遇 乐 》而 伤 感 涕 下 “遂 依 其 声 ”,
晁 补 之 ,仅仅着眼 于 苏 轼 、柳 永 、黄庭坚等几位词人的创作特 和韵赋词,不仅仅有这一例,易安词作中表现出来的忧国之情、
展 中 ,优秀的作词 家 人 才 辈 出 ,论 者 亦 多 。但是在众多论词者 然而去之”,从而为词作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效果。
中系统纵论者很少,大 多 数 都 偏向于零散记事,也就是说在宏
二 、对南宋词创作的影响
观 观 点 下 对 整 个 词 体 发 展 规 律 性 研 究 的 少 ,大 多 是 对 作 家 作 品
基 石 ,也成为了研究古代词学家的珍贵文献资料。最为熠熠闪 的 风 格 ,艺术表现手法 均 采 用 了 反 衬 ,深 探 其 原 因 ,都是发致
光的便是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睿智美学思想。
于 两 位 爱 国 词 人 浓 烈 的 爱 国 之 心 ,对 故 土 的 深 切 怀 念 之 情 。广
一 -理 论 影 响
的敏锐,基于 宏 观 的 观 点 ,庞宏大气梳理出整体词体发展的得 了易安词的影响。对比 两 人 的 有 关 词 句 ,其在表现力和深意的
失 ,总结词论者的 经 验 ,探 讨 发 展 的 规 律 ,完成这部宏伟的作 相承接上是一目了然的。通 读 易 安 《永 遇 乐 》和 稼 轩 《青 玉 案 》

试析宋词“本色”与“诗化”风格的发展与演化

试析宋词“本色”与“诗化”风格的发展与演化

这两家路数演进 。一路 维持着 词的传统 领域而使 它越 发精 致细腻 , 后一路则不断突破词 的本色 向诗 化发展演变的创作倾 向 , 由多种原因决 定的。 是 首先 , 这两种创作的形成具有深 刻的社 会根源。晚唐五 代 正是 中国封建社会从 繁盛走 向衰落 的时期。当时政治黑
立的文体 , 自中唐始经 晚唐 、 五代 , 在宋 代 , 的意境 、 词 形式 、 技巧都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四库全书总 目 ・ 曲类 ・ 词 东坡
词提要> 词 自晚唐五代 以来 以清切婉丽为宗 。至柳永 而一 “ 变, 如诗家之有 自居易。至轼 而又一变 , 如诗家之有韩愈 , 遂 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 。寻源溯 流不能 不谓之别格 。然谓 之 不工则不可。故至今 日, 尚与花间…派并行而不 能偏废 。 通 ”
[ 中图分类号]I 6 2 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 5 (O 9 0 1 l5 3 0 8 -0 3 2O ) 1—O 5 —0 4 不宜” 。所以说 , 词在整个宋 代就是沿循着“ 本色 ” 诗化” 与“
词作为一种配合燕 乐的长短句歌辞 , 发展成为与诗文并
20 0 9年第 l l期
辽 宁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Ju n lo io ig A miirt n C l g o ra fLa nn d ns ai ol e t o e
N . 1, 0 9 o 1 2 0
(第 l 1卷第 1 期 ) 1
( o.1 N . 1 V 11. o1 )
为贴近 , 在内容上多是莺歌燕 舞 , 吟风弄月 , 形式上多追求绮
靡的声调 、 华美 的辞 藻。北宋 前期词 在重振文 风的要求 下。 打破 了“ 诗庄词媚” “ 、词为艳科 ” 的传统 观念 , 把诗歌 创作 中 常用的比兴、 典故以及议论 手法广泛 地运用 到词的创作 中 ,

精品解析:2023届高考语文金榜猜题卷(全国卷)(原卷版)

精品解析:2023届高考语文金榜猜题卷(全国卷)(原卷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比传统学界,《南宋中兴诗坛研究》研究角度较新,注重从宏观角度对南宋中兴诗坛群体动态进行分析。
B.在对作家作品进行分析时,不能只注重个体,还应该注重文学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生态及士人心态等内容。
C.作家间关系、作家群体情况、文学思潮的变化都属于文学群体有机活动系列,是文学史研究的内容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该著还专设下编“个体论”,从个案研究的角度,对韩元吉、朱熹、陆游、范成大等进行研究,指出南宋诗歌的中兴,并非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等少数著名作家活动的结果,而是许多优秀诗人共同创造的局面。南宋中兴时期的许多重要诗人,不仅有其群体性特征,也极具个性,他们共同建构了南宋中兴诗坛异彩纷呈的局面。
C.截至2021年,扣除价格因素,我国人均CDP相比2012年增长接近70%,实现了人均GDP的新突破。
D.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达到18.5%的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已经连续多年居于世界首位。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以“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为例,重点介绍十年来我国科技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十年来,“科学”号已安全执行50多个海上调查航次,安全航行2100余天,累计航程30余万海里,装备的“发现”号水下缆控潜器(ROV)完成了超过300个海洋科学考察潜次任务,支撑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等课题420余项,航迹遍布中国近海、西太平洋、北太平洋、中太平洋等广袤的海域,实现了诸多从0到1的突破。
2023届高考语文金榜猜题卷 全国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词艺录丨谈宋代词论的风气嬗变,及其对词体发展作用

词艺录丨谈宋代词论的风气嬗变,及其对词体发展作用

词艺录丨谈宋代词论的风气嬗变,及其对词体发展作用词话之于词学尤其重要,一则是词话作为文学理论支持,承载了对艺术创作的系统指向。

但较为可惜的是,我国古代一直以来在经史子集的儒学框架中,是非常不重视“谈艺”方向的,并将其以杂学视之。

如此,本就被宋人视为“小道”的词学,其理论发展更是拖沓不前。

、当然,看起来宋代词学“繁昌”,但我们从词史的视界去审视,是很容易发现,南北两宋在对词体地位推进的过程中,是有数个非常跳跃式的节点的-------这些节点无一例外是与彼时词人对于词论风气的转变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词话的“以资闲谈”与创作的随意生发•宋初及前的“记事体”词话近曲子(即宋词所本)虽起源于隋唐时期,但此时曲子词方才由俗入雅(即民间转入文人阶层),诸文人尚在摸索阶段,并没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至于曲子词的文学评论自然无从谈起,虽然有与曲子相关的“词话”,但至多为音乐声调的记录。

唐代作为词话完整、独立出现的仅有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崔令钦的《教坊记》寥寥数则,更多的关于此类的文艺记录则零散的出现在诸多乐府诗集序中,如元稹的《乐府古题序》等等。

但即便是作为“词话”出现的《乐府杂录》、《教坊记》,前者(《乐府杂录》)是综录近代十部曲用及的乐器、以及声乐相关的专有名词的介绍:笙者,女娲造也。

仙人王子晋于缑氏山月下吹之。

象凤翼,亦名“参差”。

自古能者固多矣。

大和中有尉迟章,尤妙。

宣宗已降,有范汉恭有子名宝师,尽传父艺,今在陕州。

《乐府杂录》而后者(《教坊记》)则是记述唐代教坊制度和轶闻的笔记:《教坊记》一卷,内府藏本。

唐崔令钦撰。

.......然其风旨有足取者,虽谓曲终奏雅,亦无不可,不但所列曲调三百二十五名,足为词家考證也。

(《教坊记·提要》)当然,这两部书其实算不得“词话”,更谈不上审美取向与文学批评。

直到赵崇祚撰《花间集》,欧阳炯为之所提的序言,才初步的建立了“词”这一体裁的审美范式,即我们所谓之“侧艳”。

苏轼词的诗化对词统的颠覆与重构

苏轼词的诗化对词统的颠覆与重构

第19卷第1期中国韵文学刊Vol .19.N.1 2005年3月Journal of Chinese Verse Studies Mar .2005 苏轼词的诗化对词统的颠覆与重构孙 虹3(江南大学 文学院,江苏 无锡 214036)[摘 要] 苏轼词的诗化是宋词发展过程中与诗歌合流的典型,其在诗律化、深折透辟、炫才耀学三方面对诗化异质都有所吸收,苏词的诗化在颠覆词中“唐音”旧词统和建构词中“宋调”新词统———推进词体从“唐音”向“宋调”的深化、并汇入宋代文学主潮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苏轼词;诗化异质;词统;词中“宋调”中图分类号:I 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491(2005)01-0079-07 苏轼“以诗为词”是词学界的公论,词界对苏轼“以诗为词”的探讨,集中于苏轼对词体形式和内容的拓展:即“曲子中缚不住者”①和“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1](P 3690),而在对“以诗为词”具体内涵的理性大判断方面则显得相对薄弱。

笔者认为,宋朝在尚统、尚理、尚意、尚韵、尚博、尚雅以及集大成意识等文学思想支配下,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貌②。

宋代文学精神的核心就是会通兼容、开拓创造,表现在文学创作上,是各种文体的“出位之思”,而又统归于雅化之途,宋词也莫能例外③。

前人早就指出,词体入宋之后,也经历了由“唐音”到“宋调”的因变④。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因变就是词体不断“出位”汲取诗歌异质,而归于雅化的过程,苏轼词的诗化就是宋词发展过程中与诗歌(特别是宋诗)合流的典型;他的诗化之词在尚统、尚意、尚雅、尚博等层面深化了词中“宋调”的建设。

下面我们从诗律化、深折透辟和炫才耀学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宋人崇尚文统,也就是尊崇各种文体的体制规范。

在各种文统中,词统具有特殊性:它既可以指词体初创期即中晚唐(以晚唐温庭筠为典范)的词统;也可以指诗统(宋人厚古薄今、崇正轻变,认为诗体愈变愈卑而至于词曲,故而以诗统为词统者不乏其人),苏轼就是后一种观点的代表。

李清照《词论》及对其创作影响

李清照《词论》及对其创作影响

李清照的《词论》及对其创作的影响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十二世纪著名的女作家。

作为文学家的李清照,诗、词、文、赋都有作品传世。

其中最能代表李清照的文学成就,并确定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是词。

李清照的词博采众长,继承了唐、五代词的传统。

早期的词作明显的受“花间派”的影响,后来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词论》是李清照关于词的理论批评文章,它同时也是宋代词坛上第一篇扼要地总结词的发展,富有独创性见解的专论,在词史上有重要的价值。

《词论》没有涉及南渡后的词坛,故可推定是李清照南渡前写的。

《词论》的主要内容是阐述词的合乐的特点和文学上的要求。

李清照十分强调词的音律,认为词必须能配乐歌唱,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主张。

她反对郑卫之声、靡靡之音,要求词合乐协律、富情致、高雅、浑成、铺叙、典重、故实。

李清照认为“词别是一家”,即词是另一类文学体裁,在艺术上有它的特点,要求协音律,有情致,《词论》的合理性造就了李清照这颗在词史上的璀璨明星,而《词论》的局限性,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李清照的创作成就。

二李清照生活在北宋后期、南宋初期。

这是一个政治腐败、党政激烈,汉民族遭受灾难的动乱时期。

靖康之乱前后,李清照的生活有巨大的变化。

乱前,幸福美满。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李清照十八岁,与赵明诚结婚。

他们志趣相投,言谈融洽,爱情深沉缠绵,以至不知分离是什么滋味。

这期间写的词大多缠绵悱恻,动人心魄。

李清照前期创作的词,少妇相思是重要主题,并不乏佳作名篇。

她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等写来不同凡响,耐人寻味,不仅表现了词人超群的艺术才华,而且反映了她对爱情、对生活的真挚执着的态度,不同于浮浅庸俗之作。

伴随相思之作,李清照前期词也不乏惜春悲秋的题材,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词人对自然界的细微变化,有细如毫芒的体会,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无比怜惜的美好感情。

李清照词的语言富于音乐美。

宋代词学视域中的李清照《词论》

宋代词学视域中的李清照《词论》

宋代词学视域中的李清照《词论》作者:刘洪彦来源:《大观》2016年第01期摘要:李清照的《词论》是宋代词学史上独有的词学论文,李清照以其独有的胆识和见解对词学发展中词家、词作、词史进行深刻的评价,言辞观点震烁词坛。

从清朝至今,世人对《词论》的评价层出不穷,意见也不一。

本文将《词论》置于宋代词学视域下进行研究,以期能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宋代词学;李清照;《词论》;雅化;音律“词”是继“诗”后出现的又一种影响较广的文学体,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形成,必然经过百余年的锤炼,“词”进入到宋代后,逐渐形成了一种潮流。

宋词的一个最大的词性特征是词的“雅化”,即“诗化”,逐渐“雅化”的宋词在发展进程中逐步出现了疏离词本位的倾向。

而李清照的词学思想认为词既要有“雅化”的特性,又要有音律性的本质特征,其在《词论》中的论述将这一现象表达的淋漓尽致。

一、宋代词学的历史演进与《词论》的理论构建(一)“曲子词”的产生历史对“词”的起源意见分歧,并没能确立一个准确的年代时间,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起源于隋唐时期较为流行的伴有歌词的乐曲,即“曲子词”。

“曲子词”来自民间,《诗经》、《楚辞》等的兴起,意味着“曲子词”以音乐的形式开始出现和发展,《敦煌曲子词》标准这曲子词的正式形成,其中的作品音律十足、取材也较为广泛。

“曲子词”的音律特性,就是词学这个文体形式的本质特性。

(二)南唐词的“婉约”时期南唐词的重要主题无非是伤春悲秋、男欢女爱,是宋词“婉约”一派形成的重要基础。

冯延巳、南唐二主,尤其是南唐后主李煜更是这种词学新风格的代表人物。

南唐词与“花间”词相比,更加注重自身情感的抒发,对人生经历、国家兴亡等感慨更丰富、真实,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如王国维对南唐中主李璟《摊破浣溪沙》评论,就是指是中主对某种人生境界的感悟;宰相冯延巳身处危国,词中无处不透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意;王国维对南唐后主李煜的评价更是将南唐词的特性做出了明确的表达,认为词学到李煜后,感慨更深刻,思想和眼界更为广大。

宋代词学视域中的李清照《词论》研究

宋代词学视域中的李清照《词论》研究

宋代词学视域中的李清照《词论》研究
<词论>是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仅存的一篇词学论文,历来对它评析甚多,颇有歧见。

文章将李清照的<词论>置于宋代词学流变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力图揭示出它的内涵及其在词学史上的地位。

词体文学进入宋代以后,其发展表现为一种雅化的进程,或称之为"诗化"。

但在这一进程中也出现了突破过甚而疏离词之本位的倾向。

李清照既认同词的雅化,又不赞同因雅化而背弃词的本质特征,其关注的焦点则是词的合律可歌的音乐性本位。

正因为李清照的这一词本体论蕴涵了上述的两个向度,故其词学观不能以"婉约"与"豪放"的两分法加以概括。

文章最后探讨了周邦彦为何不被李清照置评的原因,因周词虽恪守音律,格调典雅,但其词品仍不能免俗所致。

李清照对周的这一态度也表达了她的词学思想的一贯性。

李清照《词论》的再评价

李清照《词论》的再评价

李清照《词论》的再评价75李清照《词论》的再评价张海明提要本文拟从音乐与诗的结合以及词体自身的发展演变中来审视李清照的《词论》。

通过对历代有关李清照《词论》评论的梳理,李清照《词论》与北宋词坛创作风气关系的检视,以及歌、词、诗三者相互影响的分析,重新解读李清照《词论》,进而指出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说的主要贡献,与其说是通过对苏轼等人以诗、文为词的批评而明确了词在风格及表现手法方面的特殊性,倒不如说是通过强调词在声律方面的特殊要求,从格律化的角度加速了词体文人化的进程,为词最终走向一种可以与诗并列的文学样式在体制上率先垂范;至于其负面影响,也并非如先前不少学者理解的那样是束缚了词的发展,而在于从另一个方面促成了词对歌的背离,使之趋于案头化和书斋化。

关键词李清照词论宋词无论是置于宋代词学史还是整个中国词学史上来看,李清照的《词论》都是一篇十分重要的文献,但长期以来,对于李清照此文的认识与评价却是见仁见智,褒贬不一。

而究其原因,实在是因为其中关涉问题太多,除开李清照本人的词学主张外,还牵扯到对北宋词创作的评价、词体特征的认识、词与诗及音乐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也正因为如此,对李清照《词论》的认识和评价便不只是单纯的个案研究,同时还可看出历代词学思想的发展变迁。

本文的写作,是想在一个更为开阔的背景下,从音乐与诗的结合以及词体自身的发展演变中来审视李清照的《词论》,以期对李清照所论有更客观公允的认识和评价。

对李清照《词论》认识、评价的简要回顾李清照《词论》最早见于南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而胡仔在引述李清照《词论》全文后的一番议论,也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最早的对李清照《词论》的批评。

胡仔认为:“易安历评诸公歌词,皆摘其短,无一免者,此论未公,吾不凭也。

其意盖自谓能擅其长,以乐府名家者。

退之诗云:‘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正为此辈发也。

”言词之间,很不以李清照对北宋诸公词作的批评为然。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总目次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总目次

宁波大学学报 ( 文科 学版 )2 0 总 目次 人 0 9年
院士论 坛
我 国的能 源问题 与对 策 …… …… …… …倪 维斗 ( 0 91 ) 20 . 5 . 创 新人 才 的成长
~ —
















勇 ( 0 931 2 0 _.1)
“ 海洋 文学 ”的类 型学 困境 与 出路 … …… 张 透视 《 沃斯米娅跃 出大海 》 中的海洋情结 …刘


周 光 召( 0 925) 2 0 ..
造 就创新 人才
如何 做学 问
— —
建 设创 新型 国家 …… ……黄 尚廉( 093 ) 20 .5 .
哈代 小说 中 的失踪 、死 亡和美 洲情 节 …杨 德煜 ( 0 91 4) 20 .3 .

兼 谈海 洋科 学研 究… …… …… …丁德 文(0 9 .) 2 0.5 4
… … … … … … … … …


毛信 德 ,黄樱 飞 ( 0 9 . 20 .2 4 5)
学 术争 鸣
质 疑 附条件 逮捕 … …… …… …… …… …张 兆松 ( 0 9 , 20 .2 3 0)
王力先 生联 绵字 观念 的变化 及其 影 响… 沈怀 兴 ( 0 941 ) 20 . .1
余秋 雨言说的文化 ^ 与浙 东地域文化… 王彩 萍 ( 0 9 . 、 格 20 .1 5 9) 王 鲁彦 小说叙 事 技巧 探析 … …周眷 英 , 曹 妍 (09 . 20 .2 5 3)
论 作为 新诗症 候 的 晦涩诗 学 …… …… …徐 慧慧 (0 9 . ) 20 .2 58 唱 和诗 :清初 甬上遗 民诗 人社 会空 间 的文学标 记

论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论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论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贡献方面
详细内容
词体改革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词学观念
苏轼提出了“诗词一体”和“自是一家”的词学观,破除了诗尊词卑的传统观念,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表现功能
苏轼将传统的表现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丰富了词的表现功能。
词境开拓
苏轼扩大了词的题材,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题材均可入词,提高了词的意境,使词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艺术手法
苏轼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变化多样,打破了传统程式,融叙事、抒情、写景、议论于一体,丰富了词的审美内涵。
语言风格
苏轼用词高度诗化,既有婉约之作,又有豪放、清旷、幽美等多种风格,打破了以婉约为主的传统。
影响与地位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其词风对同时代和后世的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是令宋词成为一代代表性文体的关键性人物。

不同历史时期宋词题材构成比较

不同历史时期宋词题材构成比较

不同历史时期宋词题材构成比较
许伯卿
【期刊名称】《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04)007
【摘要】根据社会政治和国家政权的变更情况,可以把两宋词史分为创业守成期、变法图强期、倾轧衰败期、政权南渡期、南北对峙期、偷安颓靡期、覆亡巨变期7个发展阶段.数据统计显示,随着社会的发展,词体在取材上日益多样化,艳情、闺情两大传统题材作品数量呈下降趋势,而祝颂、咏物、交游、咏怀等题材作品数量则显著上升.
【总页数】5页(P55-58,64)
【作者】许伯卿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文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32
【相关文献】
1.浅谈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绘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 [J], 翟盼
2.不同历史时期党的文艺工作指导思想比较 [J], 乔丹丹;王让新;
3.论词体诗化理论对宋词题材构成的影响 [J], 许伯卿
4.不同历史时期的湘绣艺术题材 [J], 许凡;徐青青;李湘树
5.不同历史时期的湘绣艺术题材 [J], 袁晓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安石变法与文学变革:新词体对宋词的影响》

《王安石变法与文学变革:新词体对宋词的影响》

王安石变法与文学变革:新词体对宋词的影响
引言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人,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政策,被称
为“王安石变法”。

这些改革不仅对经济、军事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
且也在文学领域引发了一场变革。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新词体的兴起,它通
过一种全新的诗歌形式使宋代词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风貌。

本文将探讨王安石
变法对文学的影响,并重点分析新词体对宋词创作带来的革命性改变。

王安石变法简介
(这部分将详细介绍王安石及其改革政策,如:背景、动机、具体措施等)
新词体的兴起
定义与特点
(这部分将介绍新词体的定义和特点,如:与旧词体对比、整体风格和结构等)影响因素
(这部分将探讨新词体兴起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如:王安石变法的推动、社会
文化变革等)
新词体对宋词创作的影响
(这部分将具体分析新词体对宋词创作的影响,如:题材扩大、表现手法创新等)
代表作品对比
(这部分将选择一些代表性的旧词体和新词体作品进行详细比较,具体描述不
同之处并分析原因)
结论
王安石变法给文学领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新词体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新词体形式的创新与发展,宋代词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且对后世文学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议进一步研究探讨王安石变法与文学变革之间更为细致
和深入的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北宋时期文学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以上内容根据您提供的主题进行编写,详细涵盖了王安石变法与文学变革中新
词体对宋词的影响。

希望能为您提供到满意的信息。

宋代唱和词和词的诗化

宋代唱和词和词的诗化
那么,文学的交际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呢?实际上,文学的交际功能就是指人们可 以通过文学实现思想、情感、知识、文化传统、社会习俗等多方面的交流,加强彼此之间 的联系。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文学具有最核心的审美观照功能,这是文学的本质 功能,而交际功能则是由此派生出来的。作者将自身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感通过作品 中具体的艺术形象或意象传达出来,激发读者的审美反应,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读者 在进行审美观照时又将自己的反应反馈给作者。双方实现了交流。在这一审美意识的 传达、激发、交流、共鸣过程中自然包含有人际交往的成分。所以,列夫·托尔斯泰说, “艺术是人与人相互之间交际的手段之一”,“是人类生活的条件之一”。⑤
关于文学是否具有功利性这个问题,很难一概而论。从文学的本质来说,它是艺 术,其特征是审美的,非功利的;从作家的创作动机来说,可以是带有功利目的的,也可 以是非功利的;而从产生的客观效果来看,文学又必然是有功利的,这种功利性就是文 学的社会功能,它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交际功能即是其中一项重 要功能。
宋代唱和词与词的诗化

用。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唱和词与文学的交际功能密切相关,以词相唱和正 是从文学功能上实现了与诗的平等,因而是以诗为词的一个重要表征;第二,由于唱和 词的创作对象、创作目的发生了变化,故必然导致词的题材内容、艺术风格以及合律性 等方面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正是词的诗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以下试详论之。
·399·
@ 第五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把诗的题材内容、手法风格和体制格律引入词的领域,这是苏轼革新词的主要方法和 手段。”①可以看出此三说对“以诗为词”内涵的理解存在一个狭义与广义的区别,本文 采用的是广义的理解。代表词学界新成就的《中国词学大辞典》中“以诗为词”条 释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 第1期 宁 波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科 学 版) Vol. 22 No.1 2009年1月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 Jan. 2009—————————————— 收稿日期:2007 - 03 - 19作者简介:许伯卿(1967 -),男,江苏海安人,宁波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后。

论词体诗化理论对宋词题材构成的影响许伯卿(宁波大学 文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摘要:词体诗化理论是影响宋词题材构成的最直接的重要因素。

与词体诗化理论发展相应,不同历史阶段的宋词题材构成也发生显著变化。

这种变化在诗化派、曲词派两派理论家的创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关键词:宋词;题材构成;词体诗化理论;诗化派;曲词派;比较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5124(2009)01 - 0025 - 04词体诗化理论是词体在经历晚唐五代的畸变后要求充分实现其表现功能而在两宋时期产生的理论诉求。

毫无疑问,宋人词体观念的这种变化肯定会反映到宋词的题材内容上。

在本文中,笔者拟从两方面具体考察词体诗化理论对宋词题材构成的影响:第一,从诗化理论发展、演变的四个历史阶段入手,用题材内容演变的事实,来印证词学观念对取材的影响;第二,从曲词派、诗化派两大派别入手,从群体和个体两个角度,来考察、比较不同词学流派和词学家在取材上的差别。

一、词体诗化理论演进四阶段的宋词题材构成词体诗化理论发展的四个阶段依次是萌芽期、成长期、壮大期和调和期,即北宋前期、北宋中后期、南渡至南宋中期、南宋后期及宋元之际。

[1]朱德才先生主编之《增订注释全宋词》,给每首作品都编定了序号,便于检索和统计。

今即依“朱本”将两宋词家依次归入四个阶段:从和岘至陈朴,为萌芽期词家;从张伯端至张继先,为成长期词家;从叶梦得至赵希亻丙,为壮大期词家;从戴复古至江无□,为调和期词家。

第四卷“无名氏”作品未计入。

第四卷卷末增补作者中,庞籍、周起为北宋前期词家;杨绘、吴淑虎、吴叔虎、应瑞为北宋中后期词家;从张伯寿至江袤,大概皆为南宋前中期词家,李彭亦归入南宋前期;从华岳到张埴为南宋后期词家,曹休斋、善珍亦归入此期。

这些词人的作品合并入相应的历史阶段。

通过对上述四个历史时期词作取材情况的列表统计,我们发现,宋词题材类型的增多,各类型作品数量的消长,是与词体诗化理论同步发展的。

北宋前期,绝大多数词家仍继承晚唐五代词体观念,作词、论词以《花间集》为宗,故此期取材仍集中在艳情、闺情、写景、闲愁等传统题材上。

艳情、闺情两类即占去46.86%的份额,说明北宋前期词仍基本保持着“艳科”的传统特色。

但此期毕竟是诗化理论的萌芽期,与《花间集》取材相比,已初露诗化端倪。

一是艳情、闺情两类词所占份额明显减少(这两类词作在《花间集》中占66%),二是祝颂词异军突起,成为题材领域的新生力量,三是交游、隐逸、咏怀等诗性题材呈增多趋势。

到北宋中后期,词体诗化理论诞生,并得到部分词家的响应,宋词题材构成出现更明显的变化。

首先,艳情、闺情两类传统“艳科”题材大幅减少。

此两类题材分别由北宋前期的28.84%、18.02%降至21.64%、10.40%,写景、咏物两类则分别上升为第二、第三名。

其次,题材类型由前期的26 种增至34种,全宋词36类题材,只剩下时事和家庭两类尚未出现。

最后,交游、隐逸、咏怀等诗性题材,又有一定程度增长。

至此,“词为艳科”的传统被打破,题材多样化的格局开始形成。

南渡时期和南宋中期,以民族危难为契机,词体诗化理论迅速发展,并得到普遍的社会认同,越来越多的词家乐意选用诗性题材来表达自己的社会生活观感和政治、人生理想,诗化派的力量空前26 宁 波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科 学 版)2009壮大。

于是,壮大期题材构成中,祝颂、咏物、交游、隐逸、咏怀等题材作品数量大幅增长。

同时,题材类型更加多样化,作品数量分布更为均衡。

特别是艳情、闺情两类作品,所占份额已分别降至11.56%和6.11%,两者相加亦仅占17.67%的比例。

至此,全宋词36类题材都已出现,词体的表现功能终于基本实现,“诗庄词媚”、词为“艳科”、词“别是一家”等传统观念已被题材内容多样化或曰情、志一体化的事实所否定。

即使是曲词派词家,也不再视词为“小道”、“余技”,而能严肃认真地从事词体创作,研究词体的属性和功能,用精微细密的艺术技巧雅化词体、提升词境。

南宋后期和遗民时期,是词体诗化理论的调和期,诗化派逐渐认可曲词派守律尚艺宗婉的作风,曲词派也自觉不自觉地偶借词体抒怀言志,于温丽中时露贞刚。

因此,调和期的题材类型不仅继续着前期的丰富性,而且还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此期前三名题材类型依次是祝颂、咏物和写景,艳情词和闺情词终于退让出前三名的位置,且艳情词降为第六,所占比例减至7.58%。

闺情词所占比例虽略有上升,占8.63%,但即使与艳情词相加,也仅为16.21%,仍呈缩减趋势。

另外,祝颂词取代咏物词,成为第一大题材类型。

最具诗性的咏怀词继续增长,已达6.58%,名列第七,俨然为一大宗。

词为“艳科”的观念更进一步被否定,词实质上已成一种按律填写的新诗体。

至于闺情词的增长,当与曲词派理论家提倡“用情”有关。

沈义父甚至认为:“作词与诗不同,纵是花卉之类,亦须略用情意,或要入闺房之意。

……如只直咏花卉,而不着些艳语,又不似词家体例,所以为难。

”[2]这就使得一些咏物词具有浓重的闺情意味。

如果“用情”过多,淹没了所咏之物,则变成单纯的闺情词了。

于此仍可见词为“艳科”词学观的残余影响。

不过,换个角度看,就会发现在词体表现功能已基本实现的南宋中后期,艳情、闺情、闲愁等传统题材反过来又成为宋词题材多样化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

各种题材兼采与互济、情与志谐振与融合,使词体获得与诗、文等其他文体同等的境遇,才是词体最终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和判断标准。

二、四阶段两大词学流派取材的群体性比较北宋前期,诗化派力量还很弱小,人数少,词作数量也不多。

北宋中期,苏轼登上词坛,以之为核心,诗化派迅速崛起。

南渡及南宋中期,是诗化派的鼎盛时期,其影响已超过曲词派,成为主导词坛的力量。

南宋后期及宋元之际,诗化派的发展由顶峰回落下来,并开始接受曲词派的影响。

两派力量的消长,在词的题材内容上也得到生动的反映。

笔者拟对两派理论家的词体创作,列表进行群体性的比较,以显示词学观念对词家取材的影响。

北宋前期,诗化派词论家及其词作数量均很少,与曲词派缺少可比性,从略。

北宋中期,有词存世的诗化派词论家主要有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晁补之、贺铸、张耒和黄赏,共有词作1 098 首;曲词派则主要有沈括、晏几道、秦观、李之仪、陈师道、李廌和李清照7位,共有词作560首。

统计结果显示,曲词派的取材兴趣仍与晚唐五代一样,集中在艳情和闺情两类上,在25种题材类型中,仅此两类即占去59.82%的份额。

可喜的是诗性较强的咏物题材作品数量已占9.82%,名列第三。

形成对比的是,诗化派的取材范围已多达32种,艳情词虽仍居首位,但所占比例大大缩小,闺情词则降至第五。

而诗性比较突出的交游、咏物、咏怀、隐逸等题材,则大幅增长。

其中,交游词位居第二,占11.57%的份额,隐逸词和咏怀词名列第七和第八,各占5.92%、5.19%的份额。

在壮大期,有词作存留的诗化派词论家主要有黄大舆、曾慥、关注、胡仔、王灼、鲖阳居士、胡寅、郑刚中、蔡戡、陈亮、韩元吉、陆游、杨冠卿、朱熹、辛弃疾、叶适、张侃、林正大和汪莘,有词1 143首;有词作存世的曲词派词论家则有吴曾、陈善、王炎、张镃和姜夔,有词228首。

统计 表明,壮大期诗化派的取材已达32类,诗性较强的交游、咏物、隐逸、祝颂、咏怀等成为最主要的题材类型,而且艳情词和闺情词的作品数量分别降至第七和第十一,两者相加亦仅占10.23%的份 额,诗化程度空前提高。

受时代大气候影响,曲词派取材虽仅20类,艳情词仍以10.96%的份额名 列第三,但闺情词仅1首,两者相加占11.40%,略高于诗化派。

为了更清楚地显示在时代精神和词体诗化理论影响下曲词派词体观念上所发生的变化,笔者还第1期许伯卿:论词体诗化理论对宋词题材构成的影响27具体比较了诗化派辛弃疾、陆游、陈亮三家词和曲词派张镃、姜夔、王炎三家词的题材构成情况(其中辛、姜二家词的题材构成情况见表2)。

统计显示,壮大期曲词派在取材上有明显的诗化倾向。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艳情词和闺情词的减少。

王炎、张镃二家于男欢女爱已甚少涉笔。

姜夔词中虽然艳情、闺情两类总额已接近20%,但与其前辈相比,进步明显。

且看北宋后期曲词派理论家词作中艳情词和闺情词所占的比重:在秦观90首词作中,艳情词、闺情词分别为32首、20首,两者相加占57.78%;在李之仪96首词作中,分别为19首、14首,相加占34.37%;在陈师道54首词中,分别为11首、3首,相加占25.93%;在周邦彦186首词作中,分别为77首、26首,相加占55.38%!于此可见壮大期曲词派的进步。

相反,诗化派内部,也并非人人、时时都想的是功名事业、国恨时艰。

即使在壮大期,即使是肩随辛弃疾的诗化派大将刘过,在其78首词作中,艳情词竟以20首之多高居榜首,闺情词亦有7首,相加占34.67%!不过,界定词家的归属,当视其主导因素和社会影响,以此准之,刘过无疑仍是诗化派词家。

最后来考察调和期两派词论家取材上的差别。

此期有词存世的诗化派词论家有戴复古、刘克庄、陈人杰和刘辰翁,有词作701首;曲词派有词作存世的词论家主要有吴文英、杨缵、赵以夫、柴望、张炎、周密、仇远和黄昇,有词作1 039首。

统计表明,在调和期,两派诗化程度都进一步提高。

就诗化派而言,闺情词虽仍名列第十一,但仅占1.43%;艳情词再降至第十名,仅占1.57%;祝颂和咏怀则成为最主要的两类,分别占26.68%和14.12%。

其后依次是节序、咏物、交游和隐逸。

祝颂、咏 怀、交游、隐逸是诗性极强的题材类型。

咏怀词大幅增长,是此期诗化派诗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最显著标志。

其次,此期诗化派理论家人数较少,但取材仍多达32类,这也是诗化理论深化的结果。

附带说明,诗化派受曲词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词艺和词律上,于取材则仍能坚持前辈传统。

词体诗化理论的深化,在曲词派那里有同样的表现。

此期曲词派取材的兴趣在写景、咏物和交游,三类相加即占46.87%。

虽然受曲词派咏物“亦须略用情意,或要入闺房之意”词学观的影响,闺情词增至第七,但艳情词降至第四,终于被挤出前三名。

当然,与诗化派相比,曲词派取材的偏狭仍很明显。

究其根本,曲词派所谓诗化,就是雅化,而雅化又主要指词艺和词律的锤炼与精密。

三、两大词学流派杰出词家取材的个体比较若就其最有代表性的典型词家进行比较,则两派词家取材的差异,及其历史演进,自会更突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