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长补短法
八年级上册数学截长补短法
八年级上册数学截长补短法一、截长补短法的概念。
1. 定义。
- 截长补短法是几何证明题中一种常用的辅助线添加方法。
“截长”就是将一条较长的线段截成两段或几段,使得其中的一段或几段与已知线段相等;“补短”就是将一条较短的线段延长,使得延长后的线段与已知的较长线段相等。
- 例如,在三角形ABC中,要证明AB = AC+CD(假设AB>AC),“截长”的做法可以是在AB上截取AE = AC,然后去证明BE=CD;“补短”的做法可以是延长AC到F,使CF = CD,然后去证明AB = AF。
2. 适用情况。
- 当题目中出现证明两条线段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或者两条线段之差等于第三条线段等类型的问题时,常常考虑使用截长补短法。
- 比如在四边形或者三角形的边的关系证明中经常用到。
如在等腰三角形的相关证明中,如果要证明等腰三角形腰长与底边一部分线段的关系时,可能就需要用到这种方法。
二、截长补短法的解题步骤。
1. 截长法解题步骤。
- 第一步:观察图形和已知条件,确定要截的线段。
一般选择较长的那条线段进行截取。
- 第二步:根据已知条件截取合适的长度,使得截取后的线段与其他已知线段有一定的联系。
例如,在三角形中,如果有角平分线的条件,可能会截取与角平分线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线段。
- 第三步:连接截取点与其他点,构造全等三角形或者其他特殊的几何关系。
- 第四步: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或者其他几何定理进行推理,得出要证明的结论。
- 例如:在三角形ABC中,AD是∠BAC的角平分线,∠C = 2∠B,求证:AB = AC+CD。
- 证明(截长法):在AB上截取AE = AC,连接DE。
- 因为AD是角平分线,所以∠EAD = ∠CAD。
- 在△AED和△ACD中,AE = AC,∠EAD = ∠CAD,AD = AD,根据SAS(边角边)定理,△AED≌△ACD。
- 所以∠AED = ∠C,CD = ED。
- 又因为∠C = 2∠B,∠AED = ∠B + ∠EDB,所以∠B = ∠EDB。
初中数学常见模型之截长补短模型
截长补短
模型:截长补短
如图①,若证明线段AB、CD、EF之间存在EF=AB+CD,可以考虑截长补短法。
截长法:如图②,在EF上截取EG=AB,再证明GF=CD即可。
补短法:如图③,延长AB至H点,使BH=CD,再证明AH=EF即可。 A
BC
D
E
1
F
模型分析
E
G
F
截长补短的方法适用于求证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
2
截长,指在长线段中截取一段等于已知线段;补短,指
A
将短线段延长,延长部分等于已知线段。该类题目中常
B 3
H
出现等腰三角形、角平分线等关键词句,可以采用截长
补短法构造全等三角形来完成证明过程
模型实例
例1.如图,已知在△ABC中,∠C=2∠B,AD平分∠BAC交BC于点D。
求证:AB=AC+CD
A
C
D
B
例2.如图,已知OD平分∠AOB,DC⊥OA于点C,∠A=∠GBD。 求证:AO+BO=2CO
O
A C
D
B
G
典例精选
1.如图,在△ABC中,∠BAC=60°,AD是∠BAC的平分线,且AC=AB+BD,求 ∠ABC的度数
A
B
D
C
2.如图,在△ABC中,∠ABC=60°,AD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CE分别平分∠BAC、∠ACB
交AB于点E。求证:AD=2DF+CE
A
E F
B
C D
6.如图,五边形ABCDE中,AB=AC,BC+DE=CD,∠B+∠E=180°
A
求证:AD平分∠CDE
经典截长补短法巧解
截长补短法截长补短法是几何证明题中十分重要的方法。
通常来证明几条线段的数量关系。
截长补短法有多种方法。
截长法:(1)过某一点作长边的垂线(2)在长边上截取一条与某一短边相同的线段,再证剩下的线段与另一短边相等。
……补短法(1)延长短边。
(2)通过旋转等方式使两短边拼合到一起。
……例:B A在正方形ABCD中,DE=DF,DG⊥CE,交CA于G,GH⊥AF,交AD于P,交CE延长线于H,请问三条粗线DG,GH,CH的数量关系方法一(好想不好证)B A方法二(好证不好想)MB A例题不详解。
(第2页题目答案见第3、4页)FE(1)正方形ABCD中,点E在CD上,点F在BC上,∠EAF=45o。
求证:EF=DE+BF(1)变形a正方形ABCD中,点E在CD延长线上,点F在BC延长线上,∠EAF=45o。
请问现在EF、DE、BF又有什么数量关系?(1)变形b正方形ABCD中,点E在DC延长线上,点F在CB延长线上,∠EAF=45o。
请问现在EF、DE、BF又有什么数量关系?(1)变形cD正三角形ABC中,E在AB上,F在AC 上∠EDF=45o。
DB=DC,∠BDC=120o。
请问现在EF、BE、CF又有什么数量关系?(1)变形dFE正方形ABCD中,点E在CD上,点F 在BC上,∠EAD=15o,∠FAB=30o。
AD=3求∆AEF的面积(1)解:(简单思路)FE延长CD到点G,使得DG=BF,连接AG。
由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得∠ADG=∠ABF=90oAD=AB又DG=BF所以∆ADG≅∆ABF(SAS)∠GAD=∠FABAG=AF由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得∠DAB=90o=∠DAF+∠FAB=∠DAF+∠GAD=∠GAF所以∠GAE=∠GAF-∠EAF=90o-45o=45o∠GAE=∠FAE=45o又AG=AFAE=AE所以∆EAG≅∆EAF(SAS)EF=GE=GD+DE=BF+DE变形a解:(简单思路)EF= BF-DE在BC上截取BG,使得BG=DF,连接AG。
《截长补短法》课件
04
截长补短法的实例
实例一:几何图形
总结词
通过图形直观展示
详细描述
在PPT中,我们可以使用几何图形来展示截长补短法的应用。例如,在平面几何中,我们可以通过将一个不规则 图形切割成几个规则图形,然后进行补充,从而得到一个新的规则图形。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几何 图形的性质和特点。
实例二:数据可视化
原理的数学解释
截长补短法是一种基于几何和代数知识 的解题方法,其原理可以通过数学公式
和定理进行解释。
在几何学中,截长补短法可以用于证明 一些线段或角度的性质和关系,例如通 过截取线段来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或通 过补全角度来证明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
边形。
在代数中,截长补短法可以用于解决一 些方程和不等式问题,例如通过将一个 复杂的多项式方程进行截取和补全,来
索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拓展应用范围
尝试将截长补短法与其他几何 作图方法结合,拓展其应用范 围,解决更多复杂的几何问题 。
提高教学水平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截长补 短法的介绍和讲解,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方法。
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截长补短法 解决实际问题,激发他们对数
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THANKS
简单、更易于解决的小问题。
补全短线段
补全短线段是指在解题过程中,将一些较短的线段或步骤进行补充和整合,使其形 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
通过补全短线段,可以将零散的信息和步骤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或 解决方案。
在数学问题中,补全短线段通常用于将一些分散的条件和信息整合起来,形成一个 完整的证明或解题过程。
找到满足条件的解。
03
截长补短法的步骤
76 截长补短模型证明问题-【初中数学】120个题型大招!冲刺满分秘籍!
截长补短模型证明问题【专题说明】截长补短法在初中几何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主要是用来证线段的和差问题,而且这种方法一直贯穿着整个几何教学的始终.那么什么是截长补短法呢?所谓截长补短其实包含两层意思,即截长和补短.截长就是在较长的线段上截取一段等于要证的两段较短的线段中的一段,证剩下的那一段等于另外一段较短的线段.当条件或结论中出现a+b=c时,用截长补短.【知识总结】1、补短法: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一条线段使其为求证中的两条线段之和,在证所构造的线段和求证中那一条线段相等;2、截长法:通过添加辅助线先在求证中长线段上截取与线段中的某一段相等的线段,在证明截剩部分与线段中的另一段相等。
3、截长法与补短法,具体做法是在某条线段上截取一条线段与特定线段相等,或是将某条线段延长,使之与特定线段相等,再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有关性质加以说明,这种做法一般遇到证明三条线段之间关系是常用.如图1,若证明线段AB,CD,EF之间存在EF=AB+CD,可以考虑截长补短法.截长法:如图2,在EF上截取EG=AB,在证明GF=CD即可;补短法:如图3,延长AB至H点,使BH=CD,再证明AH=EF即可.【类型】一、截长“截长”是指在较长的线段上截取另外两条较短的线段,截取的作法不同,涉及四种方法。
方法一:如图2所示,在BF上截取BM=DF,易证△BMC≌△DFC(SAS),则MC=FC=FG,∠BCM=∠DCF,可得△MC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又可证∠CFE=45°,∠CFG=90°,∠CFG=∠MCF,FG∥CM,可得四边形CGFM为平行四边形,则CG=MF,于是BF=BM+MF=DF+CG.图2方法二:如图2所示,在BF上截取FM=GC,可证四边形GCFM为平行四边形,可得CM=FG=CF;可得∠BFC=∠BDC=45°,得∠MCF=90°;又得∠BMC=∠DFC=135°,于是△BMC≌△DFC(AAS),BM=DF,于是BF=FM+BM=CG+DF.上述两种方法中都利用了两个共顶点的等腰Rt△BCD和△MCF。
截长补短法
截长补短线法段和差处理技巧
截长补短法:是初中数学几何题中一种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也是把几何题化难为
易的一种思想. (1)截长法:就是将三者中最长的那条线段一分为二,使 其中的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的两条较短线段中的一条,然后证 明其中的另一段与已知的另一条线段相等。 (2) 补短法:一般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将某短线段延
B
全等三角形之巧添辅助线——截长补 短法
例题 如图,AC∥BD,EA、EB分别
平分∠CAB和∠DBA,点E在CD上,
补短法 F求证:AB=AC+BD。
E
D
(1)延长AC至F,使CF=BD,连
C A
接EF )△延C长EFA≌C至△FD,EB使,AF=AB,连接EF
B 可得到△AEF≌△AEB,再证△CEF≌
无长,论使是延截长的长一法部还分等是于补另短一条法已都知是的较要短将的几长度条,线另段一种的 和是将差某问短题线段转直化接为延长两至条等线于较段长相的等线段的。问题,一般都 要通过构造两个全等三角形来解决问题。
例题 如图,AC∥BD,EA、EB分别
平分∠CAB和∠DBA,点E在CD上,
求证:EABD=AC+B截D。长法 截长法:就是将三者中最长的那条线段
12
A
4
3B
∴中∠1=∠2,
∠FCE=∠D
∠AF3==A∠F4
∠F=∠4
∠1=∠2
EF=EF
A∴(∴3又E△SE∵=AFAA∠=SEEE3)F=B≌∠∠△4F=A∠EB∴(∴∵∴△ACAAAFFBCS===F)ABAECDC≌++CB△FD DBE
全等三角∴形之∠巧F短添=法辅∠助线4——截长补
专题 全等三角形模型——截长补短与倍长中线(解析版)
全等三角形模型——截长补短与倍长中线截长补短截长:即在一条较长的线段上截取一段较短的线段在线段AB 上截取AD AC=补短:即在较短的线段上补一段线段使其和较长的线段相等延长AC ,使得AD AB =1.ABC D 中,AD 是BAC Ð的平分线,且AB AC CD =+.若60BCA Ð=°,则ABC Ð的大小为( )A .30°B .60°C .80°D .100°【分析】可在AB 上取AC AC ¢=,则由题中条件可得BC C D ¢=¢,即2C AC D B Ð=Т=Ð,再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即可求得B Ð的大小.【解答】解:如图,在AB 上取AC AC ¢=,AD Q 是角平分线,DAC DAC ¢\Ð=Ð,ACD \D @△()AC D SAS ¢,CD C D ¢\=,又AB AC CD =+Q ,AB AC C B ¢¢=+,BC C D \¢=¢,DCBAAB CD260C AC D B ¢\Ð=Ð=Ð=°,30B \Ð=°.故选:A .2.阅读:探究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是几何中常见的问题,解决此类问题通常会用截长法或补短法,具体做法是在某条线段上截取一条线段与特定线段相等,或是将某条线段延长,使之与特定线段相等,再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有关性质加以说明.(1)请完成下题的证明过程:如图1,在ABC D 中,2B C Ð=Ð,AD 平分BAC Ð.求证:AB BD AC +=.证明:在AC 上截取AE AB =,连接DE(2)如图2,//AD BC ,EA ,EB 分别平分DAB Ð,CBA Ð,CD 过点E ,求证:AB AD BC =+.【分析】(1)在AC 上截取AE AB =,连接DE ,证明ABD AED D @D ,得到B AED Ð=Ð,再证明ED EC =即可;(2)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知AE FE =,再证明ADE FCE D @D 即可解决本题.【解答】证明:在AC 上截取AE AB =,连接DE ,如图1:AD Q 平分BAC Ð,BAD DAC \Ð=Ð,在ABD D 和AED D 中,AE AB BAD DAC AD AD =ìïÐ=Ðíï=î,()ABD AED SAS \D @D ,B AED \Ð=Ð,BD DE =,又2BC Ð=Ð,2AED C \Ð=Ð,而2AED C EDC C Ð=Ð+Ð=Ð,C EDC \Ð=Ð,DE CE \=,AB BD AE CE AC \+=+=;(2)延长AE 、BC 交于F ,AB BF =Q ,BE 平分ABF Ð,AE EF \=,在ADE D 和FCE D 中,DAE F AE EFAED CEF Ð=Ðìï=íïÐ=Ðî,()ADE FCE ASA \D @D ,AD CF \=,AB BF BC CF BC AD \==+=+.3.如图,在ABC D 中,AD 平分BAC Ð交BC 于D ,在AB 上截取AE AC =.(1)求证:ADE ADC D @D ;(2)若6AB =,5BC =,4AC =,求BDE D的周长.【分析】(1)根据SAS 证明ADE ADC D @D 即可;(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线段之间的关系进行解答即可.【解答】证明:(1)AD Q 平分BAC Ð,EAD CDA \Ð=Ð,在ADE D 与ADC D 中,AE AC EAD CDA AD AD =ìïÐ=Ðíï=î,()ADE ADC SAS \D @D ,(2)ADE ADC D @D Q ,ED DC \=,BDE \D 的周长6457BE BD DE AB AE BC DC DC AB AC BC DC DC AB AC BC =++=-+-+=-+-+=-+=-+=4.(2020秋•武昌区期中)如图,ABC D 中,60ABC Ð=°,AD 、CE 分别平分BAC Ð、ACB Ð,AD 、CE 相交于点P(1)求CPD Ð的度数;(2)若3AE =,7CD =,求线段AC 的长.【分析】(1)利用60ABC Ð=°,AD 、CE 分别平分BAC Ð,ACB Ð,即可得出答案;(2)由题中条件可得APE APF D @D ,进而得出APE APF Ð=Ð,通过角之间的转化可得出CPF CPD D @D ,进而可得出线段之间的关系,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1)60ABC Ð=°Q ,AD 、CE 分别平分BAC Ð,ACB Ð,120BAC BCA \Ð+Ð=°,1()602PAC PCA BAC BCA Ð+Ð=Ð+Ð=°,120APC \Ð=°,60CPD \Ð=°.(2)如图,在AC 上截取AF AE =,连接PF .AD Q 平分BAC Ð,BAD CAD \Ð=Ð,在APE D 和APF D 中AE AF EAP FAP AP AP =ìïÐ=Ðíï=î,()APE APF SAS \D @D ,APE APF \Ð=Ð,120APC Ð=°Q ,60APE \Ð=°,60APF CPD CPF \Ð=Ð=°=Ð,在CPF D 和CPD D 中,FPC DPC CP CPFCP DCP Ð=Ðìï=íïÐ=Ðî,()CPF CPD ASA \D @D CF CD \=,3710AC AF CF AE CD \=+=+=+=.5.如图,在ABC D 中,60BAC Ð=°,AD 是BAC Ð的平分线,且AC AB BD =+,求ABC Ð的度数.【分析】在AC上截取AE AB=,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BAD CADÐ=Ð,然后利用“边角边”证明ABDD和AEDD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BD DE=,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B AEDÐ=Ð,再求出CE BD=,从而得到CE DE=,根据等边对等角可得C CDEÐ=Ð,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可得2AED CÐ=Ð,然后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列方程求出CÐ,即可得解.【解答】解:如图,在AC上截取AE AB=,ADQ平分BACÐ,BAD CAD\Ð=Ð,在ABDD和AEDD中,AE ABBAD CAD AD AD=ìïÐ=Ðíï=î,()ABD AED SAS\D@D,BD DE\=,B AEDÐ=Ð,AC AE CE=+Q,AC AB BD=+,CE BD\=,CE DE\=,C CDE\Ð=Ð,即2B CÐ=Ð,在ABCD中,180BAC B CÐ+Ð+Ð=°,602180C C\°+Ð+Ð=°,解得40CÐ=°,24080ABC\Ð=´°=°.6.如图,五边形ABCDE 中,AB AE =,BC DE CD +=,120BAE BCD Ð=Ð=°,180ABC AED Ð+Ð=°,连接AD .求证:AD 平分CDE Ð.【分析】连接AC ,将ABC D 绕A 点旋转120°到AEF D ,由AB AE =,120BAE Ð=°,得到AB 与AE 重合,并且AC AF =,又由180ABC AED Ð+Ð=°,得到180AEF AED Ð+Ð=°,即D ,E ,F 在一条直线上,而BC DE CD +=,得CD DF =,则易证ACD AFD D @D ,于是ADC ADF Ð=Ð.【解答】证明:如图,连接AC ,将ABC D 绕A 点旋转120°到AEF D ,AB AE =Q ,120BAE Ð=°,AB \与AE 重合,并且AC AF =,又180ABC AED Ð+Ð=°Q ,而ABC AEF Ð=Ð,180AEF AED Ð+Ð=°Q ,D \,E ,F 在一条直线上,而BC EF =,BC DE CD +=,CD DF \=,又AC AF =Q ,ACD AFD \D @D ,ADC ADF \Ð=Ð,即AD 平分CDE Ð.7.已知:如图,在ABC D 中,D 是BA 延长线上一点,AE 是DAC Ð的平分线,P 是AE 上的一点(点P 不与点A 重合),连接PB ,PC .通过观察,测量,猜想PB PC +与AB AC +之间的大小关系,并加以证明.【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可得FP CP =,根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得答案.【解答】解:PB PC AB AC +>+,理由如下:在BA 的延长线上截取AF AC =,连接PF ,在FAP D 和CAP D 中,AF AC FAP CAP AP AP =ìïÐ=Ðíï=î,()FAP CAP SAS \D @D ,FP CP \=.在FPB D 中,FP BP FA AB +>+,即PB PC AB AC +>+.8.已知ABC D 中,AB AC =,BE 平分ABC Ð交边AC 于E .(1)如图(1),当108BAC Ð=°时,证明:BC AB CE =+;(2)如图(2),当100BAC Ð=°时,(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不成立,是否有其他两条线段之和等于BC,若有请写出结论并完成证明.【分析】(1)如图1中,在BC 上截取BD BA =.只要证明BEA BED D @D ,CE CD =即可解决问题;(2)结论:BC BE AE =+.如图2中,在BA 、BC 上分别截取BF BE =,BH BE =.则EBH EBF D @D ,再证明EA EH EF CF ===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1)如图1中,在BC 上截取BD BA =.BA BD =Q ,EBA EBD Ð=Ð,BE BE =,BEA BED \D @D ,BA BD \=,108A BDE Ð=Ð=°,AB AC =Q ,36C ABC \Ð=Ð=°,72EDC Ð=°,72CED \Ð=°,CE CD \=,BC BD CD AB CE \=+=+.(2)结论:BC BE AE =+.理由:如图2中,在BA 、BC 上分别截取BF BE =,BH BE =.则EBH EBF D @D ,EF EH \=,100BAC Ð=°Q ,AB AC =,40ABC C \Ð=Ð=°,20EBA EBC \Ð=Ð=°,80BFE H EAH \Ð=Ð=Ð=°,AE EH \=,BFE C FEC Ð=Ð+ÐQ ,40CEF C \Ð=Ð=°,EF CF \=,BC BF CF BE AE \=+=+.9.(2020秋•建华区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并填空:数学习题课上李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如图1,在ABC D 中,AD 平分BAC Ð,2B C Ð=Ð.求证:AB BD AC +=.”李老师给出了如下简要分析:要证AB BD AC +=,就是要证线段的和差问题,所以有两个方法:方法一:“截长法”.如图2,在AC 上截取AE AB =,连接DE ,只要证BD = EC 即可,这就将证明线段和差问题 为证明线段相等问题,只要证出△ @△ ,得出B AED Ð=Ð及BD = ,再证出Ð = ,进而得出ED EC =,则结论成立.此种证法的基础是“已知AD 平分BAC Ð,将ABD D 沿直线AD 对折,使点B 落在AC 边上的点E 处”成为可能.方法二:“补短法”.如图3,延长AB 至点F ,使BF BD =.只要证AF AC =即可,此时先证Ð C =Ð,再证出△ @△ ,则结论成立.“截长补短法”是我们今后证明线段或角的“和差倍分”问题常用的方法.【分析】方法一、如图2,在AC 上截取AE AB =,由“SAS ”可证ABD AED D @D ,可得B AED Ð=Ð,BD DE =,由角的数量关系可求DE CE =,即可求解;方法二、如图3,延长AB 至点F ,使BF BD =,由“AAS ”可证AFD ACD D @D ,可得AC AF =,可得结论.【解答】解:方法一、在AC 上截取AE AB =,连接DE ,如图2:AD Q 平分BAC Ð,BAD DAC \Ð=Ð,在ABD D 和AED D 中,AE AB BAD DAC AD AD =ìïÐ=Ðíï=î,()ABD AED SAS \D @D ,B AED \Ð=Ð,BD DE =,又2B C Ð=ÐQ ,2AED C \Ð=Ð,而2AED C EDC C Ð=Ð+Ð=Ð,C EDC \Ð=Ð,DE CE \=,AB BD AE CE AC \+=+=,故答案为:EC ,转化,ABD ,AED ,DE ,EDC ,C Ð;方法二、如图3,延长AB 至点F ,使BF BD =,F BDF \Ð=Ð,2ABD F BDF F \Ð=Ð+Ð=Ð,2ABD C Ð=ÐQ ,F C \Ð=Ð,在AFD D 和ACD D 中,FAD CAD F CAD AD Ð=ÐìïÐ=Ðíï=î,()AFD ACD AAS \D @D ,AC AF \=,AC AB BF AB BD \=+=+,故答案为F ,AFD ,ACD .倍长中线倍长中线:即延长三角形的中线,使得延长后的线段是原中线的两倍.其目的是构造一对对顶的全等三角形;其本质是转移边和角.其中BD CD =,延长AD 使得DE AD =,则BDE CDA △≌△.10.三角形ABC 中,AD 是中线,且4AB =,6AC =,求AD 的取值范围是 .【分析】延长AD 到E ,使AD DE =,连接BE ,证ADC EDB D @D ,推出8AC BE ==,在ABE D 中,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得出AB BE AE AB BE -<<+,代入求出即可.【解答】解:延长AD 到E ,使AD DE =,连接BE ,AD Q 是BC 边上的中线,BD CD \=,在ADC D 和EDB D 中,Q AD DE ADC EDB DC BD =ìïÐ=Ðíï=î,()ADC EDB SAS \D @D ,4AC BE \==,在ABE D 中,AB BE AE AB BE -<<+,64264AD \-<<+,15AD \<<,故答案为:15AD <<.11.(2021春•碑林区校级期中)问题背景: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老师提出了如下问题:如图1,ABCD 中,若4AB =,3AC =,求BC 边上的中线AD 的取值范围.小明在组内经过合作交流,得到了如下ED ABC的解决方法:延长AD 到点E ,使DE AD =,则得到ADC EDB D @D ,小明证明BED CAD D @D 用到的判定定理是: (用字母表示);问题解决:小明发现:解题时,条件中若出现“中点”“中线”字样,可以考虑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把分散的已知条件和所求证的结论集合到同一个三角形中.请写出小明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拓展应用:以ABC D 的边AB ,AC 为边向外作ABE D 和ACD D ,AB AE =,AC AD =,90BAE CAD Ð=Ð=°,M 是BC 中点,连接AM ,DE .当3AM =时,求DE 的长.【分析】问题背景:先判断出BD CD =,由对顶角相等BDE CDA Ð=Ð,进而得出()ADC EDB SAS D @D ;问题解决:先证明()ADC EDB SAS D @D ,得出3BE AC ==,最后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即可得出结论;拓展应用:如图2,延长AM 到N ,使得MN AM =,连接BN ,同(1)的方法得出()BMN CMA SAS D @D ,则BN AC =,进而判断出ABN EAD Ð=Ð,进而判断出ABN EAD D @D ,得出AN ED =,即可求解.【解答】解:问题背景:如图1,延长AD 到点E ,使DE AD =,连接BE ,AD Q 是ABC D 的中线,BD CD \=,在ADC D 和EDB D 中,AD ED CDA BDE CD BD =ìïÐ=Ðíï=î,()ADC EDB SAS \D @D ,故答案为:SAS;问题解决:如图1,延长AD 到点E ,使DE AD =,连接BE ,AD Q 是ABC D 的中线,BD CD \=,在ADC EDB D @D 中,AD ED CDA BDE CD BD =ìïÐ=Ðíï=î,()ADC EDB SAS \D @D ,BE AC \=,在ABE D 中,AB BE AE AB BE -<<+,4AB =Q ,3AC =,4343AE \-<<+,即17AE <<,DE AD =Q ,12AD AE \=,\1722AD <<;拓展应用:如图2,延长AM 到N ,使得MN AM =,连接BN ,由问题背景知,()BMN CMA SAS D @D ,BN AC \=,CAM BNM Ð=Ð,AC AD =Q ,//AC BN ,BN AD \=,//AC BN Q ,180BAC ABN \Ð+Ð=°,90BAE CAD Ð=Ð=°Q ,180BAC EAD \Ð+Ð=°,ABN EAD \Ð=Ð,在ABN D 和EAD D 中,AB EA ABN EAD BN AD =ìïÐ=Ðíï=î,()ABN EAD SAS \D @D ,AN DE \=,MN AM =Q ,2DE AN AM \==,3AM =Q ,6DE \=.12.如图,ABC D 中,D 为BC 的中点.(1)求证:2AB AC AD +>;(2)若5AB =,3AC =,求AD 的取值范围.【分析】(1)再延长AD 至E ,使DE AD =,构造ADC EDB D @D ,再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得2AB AC AD +>;(2)直接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差小于第三边可得53253AD -<<+,再计算即可.【解答】(1)证明:由BD CD =,再延长AD 至E ,使DE AD =,D Q 为BC 的中点,DB CD \=,在ADC D 和EDB D 中AD DE ADC BDE DB CD =ìïÐ=Ðíï=î,BE AC \=,在ABE D 中,AB BE AE +>Q ,2AB AC AD \+>;(2)5AB =Q ,3AC =,53253AD \-<<+,14AD \<<.13.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为y 轴正半轴上一点,B 、C 分别为x 轴负半轴,x 轴正半轴上的点,AB AD =,AC AE =,90BAD CAE Ð=Ð=°,连DE .如图,F 为BC 的中点,求证:2DE AF =.【分析】延长AF 至点N ,使FN AF =,连接BN ,证明BFN CFA D @D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BN AC =,FBN FCA Ð=Ð,证明ABN DAE D @D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解答】证明:延长AF 至点N ,使FN AF =,连接BN ,在BFN D 和CFA D 中,FB FC BFN CFA FN AF =ìïÐ=Ðíï=î,BN AC \=,FBN FCA Ð=Ð,BN AE \=,ABN DAE Ð=Ð,在ABN D 和DAE D 中,AB AD ABN DAE BN AE =ìïÐ=Ðíï=î,()ABN DAE SAS \D @D ,AN DE \=,2DE AF \=.14.如图,AD 是ABC D 的边BC 上的中线,CD AB =,AE 是ABD D 的边BD 上的中线.求证:2AC AE =.【分析】延长AE 至点F ,使EF AE =,连接DF ,由SAS 证得ABE FDE D @D ,得出DF AB CD ==,EDF B Ð=Ð,易证AB BD =,得出ADB BAD Ð=Ð,证明ADC ADF Ð=Ð,由SAS 证得ADF ADC D @D ,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证明:延长AE 至点F ,使EF AE =,连接DF ,如图所示:AE Q 是ABD D 的边BD 上的中线,BE DE \=,在ABE D 与FDE D 中,AE EF AEB FED BE DE =ìïÐ=Ðíï=î,()ABE FDE SAS \D @D ,DF AB CD \==,EDF B Ð=Ð,AD Q 是ABC D 的边BC 上的中线,CD AB =,AB BD \=,ADB BAD \Ð=Ð,ADC B BAD BDA EDF ADF \Ð=Ð+Ð=Ð+Ð=Ð,在ADF D 与ADC D 中,AD AD ADF ADC DF DC =ìïÐ=Ðíï=î,()ADF ADC SAS \D @D ,2AC AF AE \==.15.如图,在ABC D 中,D ,E 是AB 边上的两点,AD EB =,CF 是AB 边上的中线,则求证AC BC CD CE +>+.【分析】如图,延长CF 至H ,使FH CF =,连接AH ,DH ,延长CD 交AH 于点G ,通过证明AFH BFC D @D ,BCE AHD D @D ,可得BC AH =,CE DH =,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求解.【解答】证明:如图,延长CF 至H ,使FH CF =,连接AH ,DH ,延长CD 交AH 于点G,Q是AB边上的中线,CF\=,且CFB AFHAF BF=,Ð=Ð,CF FH()\D@DAFH BFC SAS=,Ð=Ð,且AD BE\=,CBE HADBC AH\D@D()BCE AHD SAS\=,CE DH在AGC+>+,D中,AC AG DC DG在GDH+>,D中,DG GH DHAC AG DG GH DC DG DH\+++>++,\+>+,AC AH DC DH\+>+.AC BC CD CE16.如图1,ABCÐ=Ð.D中,CD为ABCD的中线,点E在CD上,且AED BCD(1)求证:AE BC=.(2)如图2,连接BE,若2CBEÐ的度数为 (直接写出结果),Ð=°,则ACDAB AC DE==,14【分析】(1)如图1,延长CD到F,使DF CDD@D,可得=,连接AF,由“SAS”可证ADF BDCAF BC=,F BCDÐ=Ð,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结论;(2)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DEB DBEÐ=Ð,可得14DCB DEBÐ=Ð-°,14ACB ABC DEBÐ=Ð=Ð+°,即可求解.【解答】证明:(1)如图1,延长CD到F,使DF CD=,连接AF,CDQ为ABCD的中线,AD BD\=,且ADF BDCÐ=Ð,且CD DF=,()ADF BDC SAS\D@D,AF BC\=,F BCDÐ=Ð,AED BCDÐ=ÐQ,AED F\Ð=Ð,AE AF\=,AE BC\=;(2)12DE AB=Q,CD为ABCD的中线,DE AD DB\==,DEB DBE\Ð=Ð,14 ABC DBE CBE DEB\Ð=Ð+Ð=Ð+°,DEB DCB CBEÐ=Ð+ÐQ,14DCB DEB\Ð=Ð-°,AC AB=Q,14ACB ABC DEB\Ð=Ð=Ð+°28ACD ACB DCB\=Ð-Ð=°,故答案为:28°.17.如图,ABC D 中,点D 是BC 中点,连接AD 并延长到点E ,连接BE .(1)若要使ACD EBD D @D ,应添上条件: ;(2)证明上题:(3)在ABC D 中,若5AB =.3AC =,可以求得BC 边上的中线AD 的取值范围4AD <.请看解题过程:由ACD EBD D @D 得:AD ED =,3BE AC ==,因此AE AB BE <+,即8AE <,而12AD AE =,则4AD <请参考上述解题方法,可求得AD m >,则m 的值为 .(4)证明: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提示: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加以证明)【分析】(1)根据“边角边”求证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可以添加条件AD DE =;(2)易证BD CD =,根据“边角边”求证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即可解题;(3)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即可解题;(4)已知RT ABC D 中90BAC Ð=°,AD 是斜边中线,求证12AD BC =;证明:延长AD 到点E 使得DE AD =,连接BE ,易证ACD EBD D @D ,可得C DBE Ð=Ð,AC BE =,即可证明BAC ABE D @D ,可得BC AE =,即可解题.【解答】解:(1)应添上条件:AD DE =,故答案为AD DE =;(2)Q 点D 是BC 中点,BD CD \=,Q 在ACD D 和EBD D 中,BD CD ADC BDE AD DE =ìïÐ=Ðíï=î,()ACD EBD SAS \D @D ;(3)Q 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AE AB BE \>-,即2AE >,12AD AE =Q ,1AD \>,故答案为 1;(4)已知RT ABC D 中90BAC Ð=°,AD 是斜边中线,求证12AD BC =,证明:延长AD 到点E 使得DE AD =,连接BE ,Q 点D 是BC 中点,BD CD \=,Q 在ACD D 和EBD D 中,BD CD ADC BDE AD DE =ìïÐ=Ðíï=î,()ACD EBD SAS \D @D ;C DBE \Ð=Ð,AC BE =,90ABC C Ð+Ð=°Q ,90ABC DBE \Ð+Ð=°,即90ABE Ð=°,Q 在BAC D 和ABE D 中,90AB BA ABE BAC AC BE =ìïÐ=Ð=°íï=î,()BAC ABE SAS \D @D ;BC AE \=,12AD BC \=.。
截长补短法全等三角形
截长补短法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是指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长和对应角度都相等的情况下,它们是完全相等的。
而截长补短法是一种通过截取和补充边长的方法来构造全等三角形的技巧。
在几何学中,截长补短法是一种常用的构造方法,可以用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截取和补充边长,使得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长和对应角度完全相等,从而达到全等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截长补短法,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假设我们需要证明两个三角形ABC和DEF全等,其中已知∠A=∠D,AB=DE,BC=EF。
根据截长补短法,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构造:1. 在BC的延长线上截取一段长度等于EF的线段,记为BC'。
2. 在AC'上截取一段长度等于DE的线段,记为AC。
通过以上的构造,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1. 由于BC'=EF,且BC=EF,所以BC=BC',即三角形ABC和DEF的两条边相等。
2. 由于AC=DE,且∠A=∠D,所以三角形ABC和DEF的两个角相等。
3. 由于AB=DE,所以三角形ABC和DEF的第三条边相等。
根据截长补短法,我们可以得到三角形ABC和DEF全等的结论。
除了上述的例子,截长补短法还可以应用于更复杂的情况。
例如,当我们需要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已知两个角度相等并且其中一条边长相等,我们可以通过截长补短法来构造第二条边,从而得到全等的结果。
截长补短法在几何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不仅可以用来证明三角形的全等,还可以用来解决各种与全等三角形相关的问题。
通过灵活运用截长补短法,我们可以简化证明过程,提高证明的效率。
截长补短法是一种通过截取和补充边长的方法来构造全等三角形的技巧。
通过灵活运用截长补短法,我们可以简化证明过程,提高证明的效率。
在解决几何问题时,我们可以尝试使用截长补短法,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辅助线的做法-截长补短
全等三角形辅助线的做法一:截长补短月日姓名【知识要点】1.遇到求证一条线段等于另两条线段之和时,一般方法是截长补短法.(1)截长:在长线段中截取一段等于另两条中的一条,然后证明剩下部分等于另一条;(2)补短:将一条短线段延长,延长部分等于另一条短线段,然后证明新线段等于长线段.2.角平分线问题的作法角平分线具有两条性质:(1)对称性,作法是在一侧的长边上截取短边;(2)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作法是从角平分线上的点向角两边作垂线段.【典型例题】例1. 如图,AC平分∠BAD,CE⊥AB,且∠B+∠D=180°,求证:AE=AD+BE.例2. 已知:如图,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108°,BD平分∠ABC.求证:BC=AB+DC.例3. 如图,AB>AC, ∠1=∠2,求证:AB-AC>BD-CD. DCBADAE CB12ACD例4.△ABC 中,AC=BC ,∠ACB=90°,D 是AC 上一点,AE ⊥BD 交BD 的延长线于E ,且AE=21BD ,求证:BD 平分∠ABC.例5.已知:△ABC 为等边三角形,AE=BD.求证:EC=DE.【考点突破】1. 如图,AB ∥CD ,AE 、DE 分别平分∠BAD 和∠ADE ,求证:AD=AB+CD.EEEDC2. 已知:CE、AD是△ABC的角平分线,∠B=60°,求证:AC=AE+CD.3. 已知,如图,∠C=2∠A,AC=2BC.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 4.已知:如图,AB=2AC,∠1=∠2,DA=DB,求证:DC⊥AC. AEB D CCABAB D C1 2CBA5.已知:如图在△ABC 中,∠A=90°,AB=AC ,BD 是∠ABC 的平分线,求证:BC=AB+AD.6.已知:四边形ABCD 中,AB=AD ,∠BAD=60°,∠BCD=120°.求证:AC=BC +CD.课后作业月 日 姓 名 成 绩1. 如图,已知在ABC 内,060BAC ∠=,040C ∠=,P ,Q 分别在BC ,CA 上,并且AP ,BQ 分别是BAC ∠,ABC ∠的角平分线。
讲义:截长补短法
截长补短法截长补短法是几何证明题中十分重要的方法。
通常来证明几条线段的数量关系。
截长补短法有多种方法。
截长法:(1)过某一点作长边的垂线(2)在长边上截取一条与某一短边相同的线段,再证剩下的线段与另一短边相等。
…… 补短法(1)延长短边。
(2)通过旋转等方式使两短边拼合到一起。
……例1:在正方形ABCD 中,DE=DF ,DG ⊥CE ,交CA 于G ,GH ⊥AF ,交AD 于P ,交CE 延长线于H ,请问三条粗线DG ,GH ,CH 的数量关系方法一(好想不好证) 方法二(好证不好想)BABAMBA例2、正方形ABCD 中,点E 在CD 上,点F 在BC 上,∠EAF=45o。
求证:EF=DE+BF变形a正方形ABCD 中,点E 在CD 延长线上,点F 在BC 延长线上,∠EAF=45o。
请问现在EF 、DE 、BF 又有什么数量关系?变形b正方形ABCD 中,点E 在DC 延长线上,点F 在CB 延长线上,∠EAF=45o。
请问现在EF 、DE 、BF 又有什么数量关系?FE变形c正三角形ABC 中,E 在AB 上,F 在AC 上∠EDF=45o。
DB=DC ,∠BDC=120o。
请问现在EF 、BE 、CF 又有什么数量关系?变形d正方形ABCD 中,点E 在CD 上,点F 在BC 上,∠EAD=15o ,∠FAB=30o。
AD=3,求∆AEF 的面积例3、正方形ABCD 中,对角线AC 与BD 交于O ,点E 在BD 上,AE 平分∠DAC 。
求证:AC/2=AD-EO加强版正方形ABCD 中,M 在CD 上,N 在DA 延长线上,CM=AN ,点E 在BD 上,NE 平分∠DNM 。
过E 作EF ⊥MN 于F,请问MN 、AD 、EF 有什么数量关系?DFEA例4、、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C=90°,E 为CD 的中点,EF ∥AB 交BC 于点F (1)求证:BF=AD+CF ;(2)当AD=1,BC=7,且BE 平分∠ABC 时,求EF 的长.例5、已知梯形ABCD 中,AB ∥CD ,BD ⊥AC 于E ,AD=BC ,AC=AB ,DF ⊥AB 于F ,AC 、DF 相交于DF 的中点O .(1)若点G 为线段AB 上一点,且FG=4,CD=3,GC=7,过O 点作OH ⊥GC 于H ,试证:OH=OF ; (2)求证:AB+CD=2BE .变形1.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DCB=450,CD=2,BD ⊥CD 。
截长补短模型专题解读
截长补短模型专题解读【专题说明】“截长补短”是几何证明题中十分重要的方法,通常用来证明几条线段的数量关系,即若题目条件或结论中含有“a+b =c”的条件,需要添加辅助线时可以考虑“截长补短”的方法。
【方法技巧】常见类型及常规解题思路:① a b c ±= 可采取直接截长或补短,绕后进行证明。
或者化为类型②证明。
② a b kc ±= 可以将a b ±与c 构建在一个三角形中,然后证明这个三角形为特殊三角形,如等边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或一个角为30o 的直角三角形等。
截长法常规辅助线:(1)过某一点作长边的垂线(2)在长边上截取一条与某一短边相同的线段,再证剩下的线段与另一短边相等。
补短法常规辅助线:(1)延长短边。
(2)通过旋转等方式使两短边拼合到一起【典例分析】【典例1】模型分析当题目中出现线段的和差关系时,考虑用截长补短法,该类题日中常出现等腰三角形、角平分线等关键词句,采用截长补短法进行证明.问题:如图,在△ABC 中,AD 平分∠BAC 交BC 于点D ,且∠B =2∠C ,求证:AB +BD =AC . 截长法:在AC 上截取AE =AB ,连接DE ,证明CE =BD 即可.补短法:延长AB 至点F ,使AF =AC ,连接DF ,证明BF =BD 即可.请结合右边的证明结论.求证:AB +BD =AC .请结合右边的【模型分析】证明结论.求证:AB+BD=AC.【截长法】【补短法】【解答】证明:【截长法】在AC上截取AE=AB,连接DE,∵AD平分∠BAC,∴∠BAD=∠DAC,在△ABD和△AED中,,∴△ABD≌△AED(SAS),∴∠B=∠AED,BD=DE,又∠B=2∠C,∴∠AED=2∠C,而∠AED=∠C+∠EDC=2∠C,∴∠C=∠EDC,∴DE=CE,∴AB+BD=AE+CE=AC.证明:【补短法】延长AB到F,使BF=BD,连接DF,∵BF=BD,∴∠F=∠BDF,∴∠ABC=∠F+∠BDF=2∠F,且∠ABC=2∠C,∴∠C=∠F,且∠CAD=∠BAD,AD=AD,∴△ADF≌△ADC(AAS)∴AC=AF,∴AC=AF=AB+BF=AB+BD.【变式1】如图,Rt△ABC中,AC=BC,AD平分∠BAC交BC于点D,CE⊥AD交AD于F点,交AB于点E.求证:AD=2DF+CE.【解答】证明:在AF上截取FG=DF,连接CG,则DG=2DF,∵∠ACB=90°,∴∠DCF+∠ACF=90°,又∵CF⊥AD,∴∠ACF+∠CAF=90°,∴∠DCF=∠CAF,∵AD平分∠CAE,∴∠CAF=∠EAF,∵DF=FG,CF⊥DG,∴CD=CG,∴∠CDG=∠CGD,∵∠DGC=∠GAC+∠ACG,∠ADC=∠B+∠BAD,∴∠B=∠ACG,又∵AC=BC,∴△ACG≌△CBE(ASA),∴AG=CE,∴AD=AG+DG=CE+2DF.【变式2】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D为△ABC外一点,连接AD,BD,CD,∠ADB =∠ADC=60°,求证:AD=BD+CD.【解答】证明:在DA上截取DE=DB,连接BE,如下图所示,∵∠ADB=60°,DE=DB,∴△ABD为等边三角形,∴∠EBD=60°,BE=BD,∵△ABC为等边三角形,∴∠ABC=60°,BA=BC,∴∠EBD﹣∠EBC=∠ABC﹣∠EBC,∴∠ABE=∠CBD,在△ABE和△CBD中,,∴△ABE≌△CBD(SAS),∴AE=CD,∴AD=AE+ED=CD+BD.【变式3】如图,△ABC内接于⊙O,AC=BC,CD是⊙O的一条弦,且=,过点A 作AP⊥CD,分别交CD,⊙O于点E,P,连接BP,若CD=6,△ABP的周长为13,求AE的长.【解答】解:在AE上截取AF=BP,连接CF,PC,∵AC=BC,∠CAF=∠CBP,∴△CAF≌△CBP,CF=CP,∵CD⊥P A,∴EF=PE,∴AE=AF+FE=PB+PE,∵AC=BC,∴=,∵=,∴=,∴AB=CD=6,∵△ABP的周长是13,∴AP+PB=7,∵AE=PE+PB,∴2AE=AP+PB,∴AE=.【变式4】如图,在△ABC中,AB=AC,在AB左侧作∠BDC=∠BAC=α,过点A作AE ⊥DC于点E.(1)当α=90°时,①求证:AE=DE;②若BD=AE=2,请求出△ABC的面积;(2)当α≠90°时,求证:BD+DE=EC.【解答】(1)①证明:过点B作BF⊥AE,交AE的延长线于点F,∵AE⊥CD,∴∠DEF=90°,又∵∠BDE=90°,∴四边形BDEF为矩形,∴DE=BF,∵∠BAC=90°,∴∠BAF+∠EAC=90°,又∵∠EAC+∠ACE=90°,∴∠BAF=∠ACE,又∵∠AEC=∠BF A=90°,AB=AC,∴△ABF≌△CAE(AAS),∴BF=AE,∴DE=AE;②解:∵四边形BDEF为矩形,BD=AE=2,∴BD=EF=2,DE=BF=AE=,∴AF=AE+EF=+2,∴BA2=BF2+AF2==8+4,∴S△ABC==;(2)证明:过点A作AF⊥BD,交BD的延长线于F,连接AD,设CD与AB交于点O,∵∠BDC=∠BAC,∠BOD=∠AOC,∴∠ACO=∠DOB,即∠ABF=∠ACE,又∵∠AEC=∠AFB=90°,AC=AB,∴△ACE≌△ABF(AAS),∴AE=AF,BF=CE,又∵AD=AD,∴Rt△ADE≌Rt△ADF(HL),∴DE=DF,∴CE=BF=BD+DF=BD+DE.【变式5】【问题背景】如图①,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中,点E为射线BC上的一个动点(与点B,C不重合),连接AE,过点E作EF⊥AE,与正方形ABCD的外角∠DCG的平分线交于点F.李老师指出,当点E为线段BC的中点时,AE=EF.【初步探索】(1)如图②,当点E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其他条件不变,那么结论“AE=EF”是否仍然成立;【问题解决】(2)当点E在线段BC上时,设BE=x,△ECF的面积为y,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拓展延伸】(3)如图③,将正方形ABCD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O与点B重合,点C在x轴正半轴上,当点E运动到某一点时,点F恰好落在直线y=﹣2x+3上,求此时点E 的坐标.【解答】解:【问题背景】如图1,取AB的中点H,连接EH,∵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BC,∠ABC=90°=∠BCD,∵CF平分∠DCG,∴∠DCF=45°,∴∠ECF=135°,∵E是BC的中点,∴BH=BE=AH=CE,∴∠BHE=∠BEH=45°,∴∠AHE=∠ECF=135°,∵AE⊥EF,∴∠AEB+∠FEC=90°,∵∠AEB+∠BAE=90°,∴∠FEC=∠BAE,∴△AHE≌△ECF(ASA),∴AE=EF;【初步探索】(1)仍然成立,理由如下:如图2,在BA的延长线上取一点N,使AN=CE,连接NE.∵AB=BC,AN=CE,∴BN=BE,∴∠N=∠FCE=45°,∵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D∥BE,∴∠DAE=∠BEA,∴∠NAE=∠CEF,在△ANE和△ECF中,,∴△ANE≌△ECF(ASA),∴AE=EF;【问题解决】(2)如图3,在BA上截取BH=BE,连接HE,同理得:△AHE≌△ECF,∴y=S△AHE=AH•BE=x(1﹣x)=﹣x2+x(0≤x≤1);【拓展延伸】(3)如图4,在BA上截取BH=BE,连接HE,过点F作FM⊥x轴于M,设点E(a,0),∴BE=a=BH,∴HE=a,由(1)可得△AHE≌△ECF,∴CF=HE=a,∵CF平分∠DCM,∴∠DCF=∠FCM=45°,∵FM⊥CM,∴∠CFM=∠FCM=45°,∴CM=FM=a,∴BM=1+a,∴点F(1+a,a),∵点F恰好落在直线y=﹣2x+3上,∴a=﹣2(1+a)+3,∴a=,∴点E(,0).【典例2】如图1,在Rt△ABC中,AB=BC,点D,E,F分别在AB,BC,AC边上,且DE=EF,∠DEF=∠B,∠A=45°.(1)试猜想CF与B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2)自主探究:如图2,若将已知条件中含45°的直角三角形换成含30°的直角三角形,其余条件不变,试探究BE和CF的关系.【解答】解:(1)CF与BE之间的数量关系为:CF=BE.理由:过点F作FH⊥BC于点H,如图,∵Rt△ABC中,AB=BC,∠A=45°,∴∠C=45°,∠B=90°.∵∠DEF=∠B,∴∠DEF=90°,∴∠DEB+∠FEH=90°.∵∠BDE+∠DEB=90°,∴∠BDE=∠FEH.在△BDE和△HEF中,,∴△BDE≌△HEF(AAS),∴BE=FH.∵FH⊥BC,∠C=45°,∴△FH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FC=FH,∴FC=BE;(2)CF与BE之间的数量关系为:CF=BE.理由:过点F作FH⊥BC于点H,如图,∵Rt△ABC中,∠A=30°,∴∠C=60°,∠B=90°.∵∠DEF=∠B,∴∠DEF=90°,∴∠DEB+∠FEH=90°.∵∠BDE+∠DEB=90°,∴∠BDE=∠FEH.在△BDE和△HEF中,,∴△BDE≌△HEF(AAS),∴BE=FH.∵FH⊥BC,∠C=60°,∴sin60°=,∴FC=FH,∴FC=BE.【变式1】如图,在△ABC中,∠ABC=45°,AD⊥BC于点D,点F是AC上一点,连接BF交AD于点E,且DE=CD,连接DF,若AF=4,DF=2,则BF的长为.【解答】解:如图,在BF上截取HF=AF,连接AH,∵∠ABC=45°,AD⊥BC,∴AD=BD,∠ADB=∠ADC=90°,在△BDE和△ADC中,,∴△BDE≌△ADC(SAS),∴∠EBD=∠CAD,∵∠BED=∠AEF,∴∠AFE=∠BDE=90°,∴∠AHF=∠HAF=45°,∴AH=AF,∴∠BAH=∠DAF,∠AHB=135°,∠AEF=∠BED,∠AFE=∠BDE=90°,∴△AFE∽△BDE,∴=,∵∠AEB=∠FED,∴△AEB∽△FED,∴∠EAB=∠EFD=45°,∴∠AFD=∠AFH+∠EFD=90°+45°=135°,∴∠AHB=∠AFD,∴△AHB∽△AFD,∴==,∴BH=DF,∴BF=BH+HF=DF+AF=2+4.故答案为:2+4.【变式2】如图,在△ABC中,∠ACB=120°,BC>AC,点E在BC上,点D在AB上,CE=CA,连接DE,∠ACB+∠ADE=180°,CH⊥AB,垂足为点H.求证:DE+AD=2CH.【解答】证明:如图,作∠FCD=∠ACB,交BA延长线于F,∵∠FCA+∠ACD=∠ACD+∠DCB,∴∠FCA=∠DCB,∵∠ACB=120°,∠ACB+∠ADE=180°,∴∠EDB=120°,∠EDA=60°,∵∠F AC=120°+∠B,∠CED=120°+∠B,∴∠F AC=∠CED,在△AFC和△EDC中,,∴△AFC≌△EDC(ASA),∴AF=DE,FC=CD,∵CH⊥FD,∴FH=HD,∠FCH=∠HCD=60°,∴DH=CH,∵AD+DE=AD+AF=FD=2DH=2CH,∴AD+DE=2CH.【变式3】如图,四边形ABCD内接于⊙O,BC是⊙O的直径,连接AC,BD,若AB=AC,请探究AD,BD,DC之间的数量关系.【解答】解:作AE⊥AD交BD于E,∵BC是直径,∴∠BAC=90°,∵∠BAE+∠EAC=∠DAC+∠EAC=90°,∴∠BAE=∠CAD,∵∠ABD=∠ACD,AB=AC,∴△ABE≌△ACD(SAS),∴BE=CD,∵△AE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E=AD,∵BD=DE+BE,∴BD=AD+CD.【变式4】如图,在矩形ABCD中,AB=AD,点E为CD延长线上一点,连接AE,过点C作CF⊥AE于点F,CF交AD于点H,过点D作DN⊥AE于点N,连接DF.(1)在不添加辅助线的情况下,找出一个与△CDH相似的三角形,并证明;(2)求证:FD=2DN;(3)求证:CF=AF+2FD.【解答】(1)解:选择△AFH,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ADC=90°,∵CF⊥AE,∴∠AFC=90°,∴∠AFH=∠CDH,∵∠AHF=∠CHD,∴△AFH∽△CDH;(2)证明:连接AC,∵△AFH∽△CDH,∴,∴,∵∠FHD=∠AHC,∴△FHD∽△AHC,∴∠DFC=∠DAC,∵AB=CD=AD,∴∠DAC=60°,∴∠DFC=∠DAC=60°,∴∠DFN=30°,∵DN⊥AE,∴∠DNF=90°,∴FD=2DN;(3)证明:在线段FC上截取FO,使FO=AF,连接AO,∵∠AFO=90°,∴F AO=60°,∵∠DAC=60°,∴∠F AD=∠OAC,∵,∴△F AD∽△OAC,∴,∴OC=2FD,∴CF=FO+OC=AF+2FD,∴CF=AF+2FD.【变式5】如图,在△ABC中,AB=AC,∠BAC=90°,点D是平面内一点,且AD⊥CD.点O是BC的中点,连接OA,OD.(1)如图①,若点D是BC下方一点,过点O作OE⊥OD分别交AC,AD于点E,F.①求证:∠OAF=∠OCD;②若CD=1,DF=2,求BC的长;(2)如图②,若点D是AC右侧一点,试判断AD,CD,O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解答】(1)①证明:∵AB=AC,O为BC的中点,∴OA=OB=OC,OA⊥OC,∵OE⊥OD,∴∠AOC=∠EOD=90°,∴∠AOF=∠COD,∵∠AOM=∠MDC=90°,∠AMO=∠CMD,∴∠OAM=∠MCD,∴△OAF≌△OCD(ASA),∴∠OAF=∠OCD;②解:∵△OAF≌△OCD,∴AF=CD=1,∵DF=2,∴AD=AF+DF=1+2=3,∵AD⊥DC,∴∠ADC=90°,∴AC===,∵AC=AB,∴BC=AC==2;(2)解:AD+CD=OD.理由:过点O作OE⊥OD,交DA的延长线于点E,∵∠DOE=∠AOC=90°,∴∠AOE=∠COD,∵∠ODC+∠+ODA=90°,∠ODA+∠OEA=90°,∴∠ODC=∠OEA,又∵OA=OC,∴△OCD≌△OAE(AAS),∴CD=AE,OD=OE,∴DE=OD,∴AD+AE=AD+CD=OD.【变式6】【问题探究】如图,△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点D是平面内一点,连接AD,BD,CD,且∠CAB=∠CDB.(1)如图①,当∠CAB=60°时,试探究BD,CD,AD之间的数量关系;(2)如图②,当∠CAB=120°时,探究是否为定值,并说明理由;【问题解决】(3)如图③,在四边形ADBC中,AB=AC,∠CAB=∠CDB=120°,若AD=2,BD =3,求CD的长.【解答】解:(1)BD,CD,AD之间的数量关系为:BD=CD+AD,理由如下:在BD上取一点E,使BE=CD,连接AE,设AC交BD于H,如图①所示:∵∠CAB=∠CDB,∠AHB=∠CHD,∴∠ABE=∠ACD,在△ABE和△ACD中,,∴△ABE≌△ACD(SAS),∴AD=AE,∠DAC=∠EAB,∴∠DAC+∠CAE=∠EAB+∠CAE=∠CAB=60°,∴△ADE是等边三角形,∴DE=AD,∴BD=BE+DE=CD+AD;(2)是定值,理由如下:在BD上取一点E,使BE=CD,连接AE,设AC交BD于H,过点A作AF⊥BD于F,如图②所示:∵∠CAB=∠CDB,∠AHB=∠CHD,∴∠ABE=∠ACD,在△ABE和△ACD中,,∴△ABE≌△ACD(SAS),∴AD=AE,∠DAC=∠EAB,∴∠DAC+∠CAE=∠EAB+∠CAE=∠CAB=120°,∴∠ADE=∠AED=(180°﹣120°)=30°,∵AF⊥DE,∴DF=EF,AF=AD,在Rt△AFD中,由勾股定理得:DF===AD,∴DE=2DF=AD,∵DE=BD﹣BE=BD﹣CD,∴BD﹣CD=AD,∴=,∴是定值;(3)在CD上取一点E,使CE=BD,连接AE,设AB交CD于H,过点A作AF⊥CD 于F,如图③所示:∵∠CAB=∠CDB,∠AHC=∠BHD,∴∠ACE=∠ABD,在△ACE和△ABD中,,∴△ACE≌△ABD(SAS),∴AE=AD,∠EAC=∠DAB,∴∠EAC+∠BAE=∠DAB+∠BAE=∠CAB=120°,∴∠ADE=∠AED=(180°﹣120°)=30°,∵AF⊥DE,∴DF=EF,AF=AD,在Rt△AFD中,由勾股定理得:DF===AD,∴DE=2DF=AD,∴CD=CE+DE=BD+AD=3+×2=3+2.。
八年级数学三角形全等中线段和差处理技巧---截长补短法
线段和差处理技巧---截长补短法
【方法技巧】在处理线段和差问题时,常考虑截长补短.截长法是在较长线段上
截取一段等于某一短线段,再证剩下的那一段等于另一短线段即可.补短法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某短线段延长,使延长的一部分等于另一短线段.另一种是将某短线段直接延长至等于较长的线段.无论是截长法还是补短法都是要将几条线段的和差问题转
化为证两条线段相等的问题,一般都要通过构造出两对全等三角形来解决问题.例:如图,△ABC中,∠CAB=∠CBA=45°,CA=CB,点E为BC的中点,CN⊥AE交AB于N.
[来源:Z,xx,]
(1)求证:∠1=∠2;
(2)求证:AE=CN+EN.(请用多种方法证明)
方法一:直接截长法
【解题过程】
证明:在AE上截取一段AF等于短边CN,再证EF=EN即可,[来源:学#科#网Z#X#X#K]
故可先证△AFC≌△CNB,再证△CFE≌△BNE.[来源:Z_xx_]
方法二:间接截长法[来源:]
【解题过程】
证明:作∠ACF=45°交AE于F,先证△ACF≌△CBN,再证△CFE≌△BNE,此法实质是间接地在AE上截取AF=CN.
[来源:学科网ZXXK]
方法三:直接补短法
【解题过程】。
正方形截长补短法的经典例题
正方形截长补短法的经典例题
正方形截长补短法是一种几何解题方法,通常用于解决面积或者长度的问题。
经典的例题可以是这样的:
假设有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为 10 米。
现在要在花坛的四周围上一圈砖石。
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只有 30 块砖石,无法完全围成一圈。
这时可以采用截长补短法来解决问题。
问,如何摆放这 30 块砖石,使得花坛的面积最大化?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截长补短法来解决。
首先,我们将正方形的一边截短,然后在截短的两端加上砖石,使得原来的正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
然后,我们可以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找到最大化面积的方法。
这个例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截长补短法的应用和原理。
截长补短法的8种方法
截长补短法的8种方法
截长补短法的8种方法 1
切长法:以通过某点的一条垂直线为长边,在长边上切掉一条与短边相同的线段,然后证明剩下的线段与另一条短边相等。
补法:把短边拉长,用旋转的方式把两个短边结合起来。
具体方法是从较长线段中截取一段线段等于较短线段,然后试图证明较长线段的剩余线段等于另一段较短线段,称为截断法。
延长较短线段中的一条,使延长出来的线段等于另外的较短线段,然后证明两线段之和等于较长线段,称为“补短法”。
截长补短法的8种方法 2
截长:
1、过某一点作长边的垂线。
2.在长边上截取一条与短边相同的线段,然后证明剩余的线段与另一条短边相等。
补短:
1、延长短边。
2.通过旋转等将两个短边拼接在一起。
数学的截长补短法
数学的截长补短法在数学的广阔领域中,解题策略多种多样,其中“截长补短法”以其灵活性和实用性在数学解题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本文将详细阐述这一方法的基本原理、应用场景以及解题步骤,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并掌握这一数学工具。
一、截长补短法的基本原理截长补短法,顾名思义,包含两个基本动作:“截”和“补”。
“截”指的是在复杂的数学问题中,通过截取一部分来简化问题,使之变得更容易处理;“补”则是在截取后,为了保持问题的完整性,对剩余部分进行适当的补充。
这两个动作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截长补短法的基本框架。
在具体应用中,“截”和“补”的操作并非随意进行,而是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截”的部分应该是问题中相对独立且易于处理的部分,这样才能确保截取后的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简化。
其次,“补”的部分应该与截取部分相互关联,且补充后的问题应该与原问题在本质上保持一致,这样才能确保解题的正确性。
二、截长补短法的应用场景截长补短法作为一种解题策略,可以广泛应用于数学的各个领域。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场景:1. 几何问题:在几何问题中,截长补短法常常用于处理复杂的图形。
例如,在面对一个复杂的几何图形时,我们可以通过截取其中的一部分来简化问题,然后再通过补充适当的辅助线或图形来恢复问题的完整性。
2. 代数问题:在代数问题中,截长补短法可以用于简化复杂的代数式。
例如,在面对一个包含多个项的代数式时,我们可以通过截取其中的一部分项来简化问题,然后再通过补充适当的项来保持等式的平衡。
3. 概率问题:在概率问题中,截长补短法可以用于处理复杂的概率事件。
例如,在面对一个包含多个独立事件的复杂概率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截取其中的一部分事件来简化问题,然后再通过补充适当的事件来保持问题的完整性。
三、截长补短法的解题步骤虽然截长补短法在具体应用时需要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但其基本步骤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分析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明确问题的主要难点和关键点。
截长补短法
FA B C12几何模型01——截长补短法在平面几何当中,证明一条线段与线段的和、差、倍数(特别是2倍)相等,其他常规方法不好用的时候,“截长补短法”是解决这一类问题的一种特殊方法,在无法进行直接证明的情形下,利用此种方法常可使思路豁然开朗! 例1.已知:如图,在△ABC 中,△1=△2,△B =2△C .求证:AC =AB +BD . 分析:从结论分析,“截长”或“补短”都可实现问题的转化,即延长AB 至E 使BE =BD ,或在AC 上截取AF =AB .证明:补短法:证明:如图,延长AB 到E ,使BE =BD ,连接DE .∵∵ABD 是∵BDE 的一个外角 ∵∵ABD =∵E +∵BDE ∵BE =BD∵∵E =∵BDE ∵∵ABD =2∵E ∵∵ABD =2∵C ∵∵E =∵C在∵ADE 和∵ADC 中12E C AD AD ∠=∠⎧⎪∠=∠⎨⎪=⎩∵∵ADE ∵∵ADC (AAS )∵AE =AC ∵AC =AB +BE=AB +BD 截长法:证明:如图,在AC 上截取AF =AB ,连接DF . 在∵ABD 和∵AFD 中12AB AF AD AD =⎧⎪∠=∠⎨⎪=⎩∵∵ABD ∵∵AFD (SAS )∵∵B =∵AFD ,BD =FD ∵∵B =2∵C ∵∵AFD =2∵C∵∵AFD 是∵DFC 的一个外角∵∵AFD =∵C +∵FDC∵∵FDC =∵C ∵DF =FC ∵BD =FC ∵AC =AF +FC =AB +BD练习1.如图,在∵ABC 中,∵BAC =60°,∵ABC =80°,AD 是∵BAC 的平分线.求证:AC =AB +BD .引例:如图,四边形ABCD 中,∵A+∵C=180°E21D CB A 21DCB A AB C D(1)∵B 与∵D 有什么关系? (2)延长AD 至E ,∵B 与∵CDE 有什么关系?例2.已知,如图3-1,∠1=∠2,P 为BN 上一点,且PD ⊥BC 于点D ,AB +BC =2BD . 求证:∠BAP +∠BCP =180°. 分析:证两个角的和是180°,可把它们移到一起,让它们是邻补角,即证明∠BCP =∠EAP ,因而此题适用“补短”进行全等三角形的构造. 证明:过点P 作PE 垂直BA 的延长线于点E ,如图3-2∵∠1=∠2,且PD ⊥BC ∴PE =PD ,在Rt △BPE 与Rt △BPD 中,∴Rt △BPE ≌Rt △BPD (HL ),∴BE =BD . ∵AB +BC =2BD ,∴AB +BD +DC =BD +BE , ∴AB +DC =BE 即DC =BE -AB =AE . 在Rt △APE 与Rt △CPD 中,∴Rt △APE ≌Rt △CPD (SAS), ∴∠PAE =∠PCD又∵∠BAP +∠PAE =180°. ∴∠BAP +∠BCP =180° 练习2.已知:如图,∵1=∵2,P 为BN 上一点,且PD ∵BC 于点D ,∵A +∵C =180°.求证:BD =AB +CD .21N PD CBA练习3.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BC >AB ,AD =DC ,∵C =60°,BD 平分∵ABC .求证:BC =AB +AD .练习4.如图,AC 平分∵BAD ,CE ∵AB 于E ,∵B +∵D =180°.求证:AE =AD +BE .练习5.如图,四边形ABCD 中,∵B+∵D=180°,CB=CD ,点E 为AB 上一点,点F 为AD 上一点,∵BCD=2∵ECF ,求证:EF=BE+DFDC BACDB A E87654321FO CDBE A 练习6.如图,四边形ABCD 中,∵B+∵D=180°,CB=CD ,点E 为AB 上一点,点F 为AD 上一点,∵BCD=2∵ECF ,求证:EF=BE -DF例3.已知:如图,在△AB C 中,△ABC =60°,△ABC 的角平分线AD ,CE 交于点O .求证:AC =AE +CD .证明:如图,在AC 上截取AF =AE ,连接OF .∵AD ,CE 为∵ABC 的角平分线 ∵∵1=∵2,∵3=∵4 在∵AEO 和∵AFO 中12AE AF AO AO =⎧⎪∠=∠⎨⎪=⎩∵∵AEO ∵∵AFO (SAS )∵∵5=∵6∵∵ABC =60° ∵∵1+∵2+∵3+∵4=180∵B=18060=120∵∵2+∵3=60∵∵AOC =180°60 =120° ∵∵5=∵6=∵7=∵8=60° 在∵OFC 和∵ODC 中8734OC OC =⎧⎪=⎨⎪=⎩∠∠∠∠ ∵∵OFC ∵∵ODC (ASA )∵CF =CD ∵AC =AF +FC =AE +CD练习7.如图所示,在∆ ABC 是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BDC 是顶角为120︒的等腰三角形, ∠ MDN=60°,点M 、N 分别在AB 、AC 上,求的∆AMN 的周长。
《截长补短法》课件
案例三:个人发展中的截长补短法
总结词
发挥个人优势,弥补不足
Hale Waihona Puke 详细描述在个人发展中,截长补短法可以帮助我们发 挥自己的优势,同时弥补自己的不足。例如 ,一个人可能在某个领域具有很强的天赋和 经验,但在其他领域存在明显的短板。通过 截长补短法,这个人可以专注于发挥自己的 优势,同时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弥补自己的不 足,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总结词:执行计划
详细描述:按照制定的计划执行任务,并确保所有相关人员 都清楚自己的责任和任务。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保持灵活性 和适应性,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评估效果
总结词
效果评估与反馈
详细描述
项目完成后,需要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如果未 达到预期目标,需要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确保未来的项目能够 更加成功。
05
CHAPTER
总结与展望
截长补短法的总结
截长补短法的概念:截长补短法是一 种常用的解题方法,通过将一个复杂 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问题,然 后分别解决,最后将结果综合起来, 得到原问题的解。
截长补短法的应用范围:截长补短法 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如数学、物理 、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在数学领域 中,它可以用于解决代数、几何、概 率统计等问题。在物理领域中,它可 以用于解决力学、电磁学、光学等问 题。在工程领域中,它可以用于解决 机械、电子、化工、建筑等问题。在 计算机科学中,它可以用于解决算法 设计、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等问题。
04
CHAPTER
截长补短法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时间管理中的截长补短法
总结词
有效利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详细描述
在时间管理中,截长补短法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安排时间,将长时间的任务分解为多个小 任务,并利用零散时间完成,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将一个需要长时间阅读的文件 分成多个部分,利用上下班途中的时间、午休时间和闲暇时间进行阅读,以便更快地完
初二数学截长补短法专题
初二数学截长补短法专题嘿,小伙伴们,今天我们聊聊“截长补短法”!这可是一种妙招,能让咱们的数学成绩蹭蹭往上涨。
别担心,听我慢慢说,保证你听得津津有味。
想象一下,咱们在考试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些难题,有的就像个硬骨头,让人捉襟见肘,真想在考场上大喊一声:“谁来帮帮我呀!”但别急,咱们可以用“截长补短法”来扭转局面,真的是一剂良药。
“截长补短法”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就是把长的地方给截短,把短的地方补上,简单吧?比如说,你的数学基础有点薄弱,那就把那些基本概念搞清楚,争取不掉链子。
想想看,连打个篮球都有“罚球”和“投篮”的区别,数学也是一样,得把基本功练扎实,才能在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不然就像一个球员,老是投不中,心里那个郁闷啊,简直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截长补短法不光是补基础,也能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发挥大作用。
比如遇到一个复杂的应用题,你一看就头疼,没关系,咱们可以把这个题目拆开,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来。
先看看它问的是什么,再把已知条件一一列出来,最后一步一步地推理,就像玩拼图,拼好每一块,最终整个图案就清晰可见。
感觉很简单吧?不过要是你老是急着找答案,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有些同学可能觉得:“哎呀,我数学真是个短板!”可是,真相是,没谁是全能的,谁都有自己的短处。
就像有些人唱歌特别好,但一提到篮球,可能就有点不行。
咱们的目标不是要做个全能选手,而是要学会利用自己的优势,来弥补那些短板。
比如数学特别好的人,可以帮助身边的小伙伴,大家一起进步,一起学习,谁说不能合作共赢呢?在这个过程中,别忘了多和老师、同学交流,抛出你的疑问,或者求助于别人,像一根筷子,单独的力量有限,双手合力,才能夹起更大的饭。
交流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搞清楚一个问题,跟别人讨论,收获的可不止是答案,还是更深的理解。
学数学,有时候不仅仅是要掌握公式,更要懂得它背后的逻辑,才能在考场上游刃有余,岂不是美滋滋?说到这里,大家肯定会问,截长补短法到底怎么在考试中用?嘿嘿,其实这就像备战一样,平时的练习是关键。
截长补短法例题
截长补短法例题
以下是一个关于截长补短法的例题:
例题:
小明用一根绳子围住了一个长方形花坛,他发现这根绳子比花坛的周长多出了16米。
如果花坛的长度是10米,宽度是6米,求原来的绳子长度是多少米?
解题思路:
根据题目中的信息,花坛的长度是10米,宽度是6米,花坛
的周长可以通过2×长度+2×宽度来计算。
假设原来的绳子长度为x,则根据截长补短法可得方程2×10+2×6=x+16。
我们可以
通过求解这个方程来确定原来的绳子长度x。
解答过程:
2×10+2×6=x+16
20+12=x+16
32=x+16
x=32-16
x=16
答案:
原来的绳子长度是16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一周知识点回顾:
二、课前小测:
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80°,则其底角是( )
A .100°
B .100°或40°
C .40°
D .80°
2、下列三角形:①有两个角等于60°;②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③三个外角(每个顶点处各取一个外角)都相等的三角形;•④一腰上的中线也是这条腰上的高的等腰三角形.其中是等边三角形的有(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①②③④ 3.如图,在△ABC 中,∠ABC 和∠ACB 的平分线交于点
E ,过点E 作MN ∥BC 交AB 于M ,交AC 于N ,若BM+CN=9,则线段MN 的长为( ) A .6 B .7 C .8 D .9
4. 如图,∠BAC=90°,AD ⊥BC ,垂足为D ,BE 平分∠ABC ,交AC 于E ,交AD 于F.试判断△AEF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知识点讲解1]——截长补短法:
(1)通过添辅助线“构造”一条线段使其为求证中的两条线段之和(BC CE +),再证所构造的线段与求证中那一条线段相等.
(2)通过添辅助线先在求证中长线段(AE )上截取与线段中的某一段(如BC )相等的线段,再证明截剩的部分与线段中的另一段(CE )相等.
【例1】 已知ABC ∆中,60A ∠=,BD 、CE 分别平分ABC ∠和.ACB ∠,BD 、CE 交于点O ,试判断
BE 、CD 、BC 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例2】 已知正方形ABCD 中,M 为CD 的中点,E 为MC 上一点,且∠BAE =2∠DAM .求证:
AE =BC +CE .
D O E
C
B A
【例3】 五边形ABCDE 中,AB =AE ,BC +DE =CD ,∠ABC +∠AED =180°,求证:AD 平分∠CDE
等腰三角形相关证明:
例1、如图,△ABC 中BA=BC ,点D 是AB 延长线上一点,DF ⊥AC 于F 交BC 于E ,• 求证:△DBE 是等腰三角形.
E
D C
A
B
F
如图,AF 是△ABC 的角平分线,BD ⊥AF 交AF 的延长线于D ,DE ∥AC •交AB 于E , 求证:AE=BE .
E
D
C
A
B
F
等边三角形相关知识:
例2 △ABC 是等边三角形,BD=AE ,求证CE=DE 。
C
E
D
B
A
拓展题——分类讨论思想 1. 如图,在△ABC 中,∠ACB=90°,∠BAC=30°,在直线BC 或AC 上取一点P ,使得△PAB 为等腰三角形,请你试一试,你能找出多少个这样的点P ?把你找到的点标在所给的图形上.
真题演练
如图, 已知等边三角形ABC 中,点D ,E ,F 分别为边AB ,AC ,BC 的中点,M 为直线BC 上一动点,△
DMN 为等边三角形(点M 的位置改变时, △DMN 也随之整体移动) .
(1)如图①,当点M 在点B 左侧时,请你判断EN 与MF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点F 是否在直线NE 上?都请直接....
写出结论,不必证明或说明理由; (2)如图②,当点M 在BC 上时,其它条件不变,(1)的结论中EN 与MF 的数量关系是否仍然成立?
若成立,请利用图②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若点M 在点C 右侧时,请你在图③中画出相应的图形,并判断(1)的结论中EN 与MF 的数量关系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直接写出结论,不必证明或说明理由.
图① 图②
图③
第12题图
A
·
B
C
D E
F
·
·
N M
F
E
D
C
B A
N
M
F E
D
C
B
A
·
作业:
1.如图,已知点B 、C 、D 在同一条直线上,△ABC 和△CDE 都是等边三角形.BE 交AC 于F ,AD 交CE 于H ,①求证:△BCE ≌△ACD ;②求证:CF=CH ;③判断△CFH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如图所示,点M ,N 分别在等边△ABC 的BC 、CA 边上,且BM=CN ,AM ,BN 交于点Q , (1)求证:BCN ABM ∆≅∆ (2)求证:∠BQM=60°.
若将题中的点M ,N 分别移动到BC ,CA 的延长线上,是否仍能得到∠BQM=60°?(只判断,不用证明)
(3)若将题中的条件“点M ,N 分别在等边△ABC 的BC 、CA 边上”改为“点M ,N•分别在正方形ABCD
的BC ,CD 边上”,你能求得∠BQM 的度数吗?试试看.
3、如图所示,已知△ABC 中,AB=AC,D 是CB 延长线上一点,∠ADB=60°,E 是AD 上一点,且DE=DB, 求证:AE=BE+BC
E
D
A
H
F
备用图
A
D
E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