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二
高考虚词二(于)
文言常用虚词
比较下列各句中的“于”字,对其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答案:C】 ①⑤被 ②于是余有叹焉 ③逢蒙学射于羿 ②⑥⑦对于 ④陛下千秋万岁后,传于梁王 ⑤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 ③向 ⑥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末为忠臣也 ⑦且今时赵之于秦,犹郡县也 ④给 ⑧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⑨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 ⑧在 ⑩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⑨根据 A.①与⑤相同,③与⑧不同 B.①与④不同,⑨与⑩相同 ⑩引进对象 C.⑥与⑦相同,④与⑩不同 D.②与③不同,⑥与⑦不同
2.表示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固定短语:【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之】
(一)代词。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 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廉颇与蔺相如》)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 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赤壁之战》)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②其一犬坐于前。(《狼》
返回
【其】 (一)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 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与蔺相如》)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 ④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虚词二而用法全集
课本虚词用法而《劝学》①水为之而寒于水(转折,但)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递进,并且)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并列关系,和)④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关系)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因果关系,因而)⑦锲而舍之(表承接关系)⑧锲而不舍(表转折关系,但)⑨蟹六跪而二鳌(表并列关系,和)《师说》①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关系)②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关系)③吾从而师之(连词,表递进关系)④择师而教之(连词,表递进关系)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⑥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关系)⑦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关系⑧如是而已(与“已”,表陈述语气)《赤壁赋》①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关系)②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关系)③羽化而登仙(连词,表承接关系)④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示承接)⑤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关系)⑥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关系)⑦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⑧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转折)⑨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连词,修饰)⑩而又何羡乎(连词,表因果关系,因而)《始得西山宴游记》①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修饰)②卧而梦(连词,表承接关系)③披早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关系)④觉而起,起而归(连词,承接)⑤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关系)⑥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⑦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关系)⑧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⑨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关系)⑩自远而至(连词,表修饰关系)⑾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关系)《六国论》①赂秦而力亏(连词,表因果关系,因而)②而秦兵又至矣(连词,表转折关系,但)③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连词,修饰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连词,转折,但)⑤燕虽小国而后亡(连词,表转折关系,但)⑥二败而三胜(连词,表并列关系,和)⑦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连词,表转折关系)⑧战败而亡(连词,表因果⑨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连词,转折)⑩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连词,转折)⑾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连词,表承接关系)《项脊轩志》①而庭阶寂寂(连词,表并列)②而母立于兹(代词,你,你的)《阿房宫赋》①骊山北构而西折(连词,表并列)②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连词,转折,但)③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连词,表承接关系)④不敢言而敢怒(连词,表转折,却)⑤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连词,表承接)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连词,转折,但)《指南录后序》①归而求救国之策(连词,表承接,就)②而予不得归矣(连词,表因果,因而)③而不在使者之母(连词,转折,却)⑤而死有余辜(连词,表承接,就,那么)④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连词,表承接关系,就)(连词,表转折关系,然而)⑥而幸生也何为(连词,表转折关系,却)《五人墓碑记》①去今之墓而葬焉(连词,表承接)②其疾病而死(连词,表修饰)③死而堙没不足道者(连词,表承接)④则噪而相逐(连词,表承接)⑤抶而仆之(连词,表承接)⑥买五人之头而函之(连词,表承接)《烛之武退秦师》①今急而求子(连词,表承接)②夜缒而出(连词,表修饰)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连词,表转折)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并列)⑤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谏太宗十思疏》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②不言而化(连词,表修饰)③莫不殷忧而道著(连词,表因果)④功成而德衰(连词,表因果)⑤择善而从之(连词,表承接)⑥岂其取之而守之难乎(连词,表承接)⑦终苟免而不怀仁(连词,表转折)《廉颇蔺相如列传》①夫赵强而燕弱(连词,表并列)②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连词,表修饰)③毕礼而归之(连词,表承接)④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连词,表转折)⑤而位居我上(连词,表转折)《季氏将伐颛臾》①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连词,表转折)②固而近于费(连词,表并列)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连词,表转折)④不患寡而患不均(连词,表并列)⑤而不能守也(连词,表转折)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连词,表转折)⑦而在萧蔷之内也(连词,表转折)《寡人之於国也》①弃甲曳兵而走(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②或百步耳后止(连词,表承接)③然而不王者(连词,表转折)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连词,表转折)⑤涂有饿殍而不知发(连词,表转折)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连词,表并列)《秋声赋》①悚然而听之(连词,表修饰)②木遭之而叶脱(连词,表承接)③垂头而睡(连词,表修饰)④忽奔腾而砰湃(连词,表并列)⑤物过盛而当杀(连词,表承接)⑥丰草绿缛而争茂(连词,表并列)⑦物既老而悲伤(连词,表承接)《渔父》①渔父见而问之(连词,表承接)②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③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逍遥游》①怒而飞(连词,表修饰)②決起而飞(连词,表修饰)③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连词,修饰④而控于地而已矣(连词,承接/就)⑤而宋荣子犹然笑之(连词,转折)⑥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连词,表转折)⑦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连词,表转折)⑧而御六气之辩(连词,递进,并且)⑨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因果,因而)⑩水浅而舟大也(连词,表并列)⑾腾跃而上(连词,表修饰)⑿夫列子御风而行(连词,表修饰)⒀化而为鸟(连词,表承接)《劝学》①水为之而寒于水()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④吾尝终日而思矣()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⑦锲而舍之()⑧锲而不舍()⑨蟹六跪而二鳌()《师说》①人非生而知之者()②惑而不从师()③吾从而师之()④择师而教之()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⑥小学而大遗()⑦则群聚而笑之()⑧如是而已()《赤壁赋》①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②倚歌而和之()③羽化而登仙()④正襟危坐,而问客曰()⑤顺流而东也()⑥侣鱼虾而友麋鹿()⑦而今安在哉()⑧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⑨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⑩而又何羡乎()《始得西山宴游记》①施施而行,漫漫而游()②卧而梦()③披早而坐,倾壶而醉()④觉而起,起而归()⑤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⑥穷山之高而止()⑦攀援而登,箕踞而遨()⑧而莫得其涯()⑨而不知其所穷()⑩自远而至()⑾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六国论》①赂秦而力亏()②而秦兵又至矣()③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⑤燕虽小国而后亡()⑥二败而三胜()⑦惜其用武而不终也()⑧战败而亡()⑨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⑩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⑾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项脊轩志》①而庭阶寂寂()②而母立于兹().《阿房宫赋》①骊山北构而西折()②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③缦立远视,而望幸焉()④不敢言而敢怒()⑤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指南录后序》①归而求救国之策()②而予不得归矣()③而不在使者之母()④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⑤而死有余辜()⑥而幸生也何为()《五人墓碑记》①去今之墓而葬焉()②其疾病而死()③死而堙没不足道者()④则噪而相逐()⑤抶而仆之()⑥买五人之头而函之()《烛之武退秦师》①今急而求子()②夜缒而出()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④朝济而夕设版焉()⑤因人之力而敝之()《谏太宗十思疏》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②不言而化()③莫不殷忧而道著()④功成而德衰()⑤择善而从之()⑥岂其取之而守之难乎()⑦终苟免而不怀仁()《廉颇蔺相如列传》①夫赵强而燕弱()②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③毕礼而归之()④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⑤而位居我上()《季氏将伐颛臾》①危而不持,颠而不扶().②固而近于费()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④不患寡而患不均()⑤而不能守也()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⑦而在萧蔷之内也(《寡人之於国也》①弃甲曳兵而走()②或百步耳后止()③然而不王者()⑤涂有饿殍而不知发()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秋声赋》①悚然而听之()②木遭之而叶脱()③垂头而睡()④忽奔腾而砰湃()⑤物过盛而当杀()⑥丰草绿缛而争茂()⑦物既老而悲伤()《渔父》①渔父见而问之()②而能与世推移()③渔父莞尔而笑()《逍遥游》①怒而飞()②決起而飞()③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④而控于地而已矣()()⑤而宋荣子犹然笑之()⑥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⑦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⑧而御六气之辩()⑨其远而无所至极邪()⑩水浅而舟大也()⑾腾跃而上()⑿夫列子御风而行()⒀化而为鸟().。
高考文言虚词二练习及答案
高考文言虚词二练习及答案文言虚词(二)本文介绍了文言中常用的虚词“而”的用法,包括关系、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修饰等。
同时给出了一些例句来说明其用法。
而”可以表示并列,例如“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意思是这四位君子都有明智和XXX的品质,也很宽厚和善于爱人。
而”也可以表示递进,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意思是君子应该博学多才,并且每天都要反省自己。
而”还可以表示转折,例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意思是我本来想回去,但是却在水上大声喊叫。
而”还可以用来连接假设,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意思是如果我们从蓝色中取出青色,那么这个青色就比蓝色更加青了。
而”还可以用来修饰名词,例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意思是这个人虽然地位高,但是没有做出什么功劳,却得到了很多重要的器物。
在一些例句中,“而”也可以不翻译或者翻译为“又”,表示补充说明,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又不知终夜之所为何事也。
”意思是我整整一天都在思考,又不知道晚上要干什么。
需要注意的是,“而”有时也可以用来连接状语,这时可以不翻译连词。
例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意思是打起仗来,兵器相接,敌人弃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其他选项不同,需要正确辨认。
例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中的“而”表示转折,与其他选项不同。
D。
在太庙中,他向先王射箭,告诉他成功了,但遗憾的是他使用了武力但没有成功。
5.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把锦囊装满,背着它前进,授予书本让他们研究。
6.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B。
秦军灭掉滑县后返回,进入境内询问禁令、风俗和规矩。
7.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依靠别人的力量来摧毁它,这是不仁的;在谈笑中死去,头颅放在城墙上。
8.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C。
阴谋和欺骗(盛行)导致仁义之路被堵塞,从而导致大乱;客人跨过厨房来享受宴会。
虚词(二)连词助词和叹词(文字版)
虚词(二)连词、助词和叹词主讲人:李玉双学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连词(1)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陆定一《老山界》)(2)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臧克家《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3)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
(杨振宁《邓稼先》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的词叫连词。
连词的判断方法1.连接作用词间短语间句子间2.表示并列、转折、选择、递进、条件、因果等关系。
常见的连词有:和、跟、同、而、或、或者、而且、并且、虽然、但是、如果、只有、只要、因为等。
课堂小练请用横线标出下列句子中的连词。
1,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2.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3.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因为确实饿了。
4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1,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2.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3.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因为确实饿了。
4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副词和连词的区别并:他并不知道刚才发生了什么事情。
请认真倾听并记录今天会议的内容。
介词和连词的区别和: 我和他说了几句苏州话。
我和他都是苏州人。
区分方法副词在动词、形容词前;介词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连词起连接作用,连接的词一般词性相同,短语成分一致,连接句子一般句间有联系。
助词助词是起辅助作用的词,不能单用,没有实在意义。
助词分为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和语气助词。
结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所”“似的”的地得(1)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2)“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3)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文言文考点知识之文言词语(二:虚词)
思联系在一起来思考。
【例】2018全国Ⅰ卷 ①②诸帝·葛以诞芝·以清寿忠春履叛正,,魏素帝无出居征宅,,芝使率军荆兵州为文作武屋以五为十先间驱。。
【析】两句中“以”都是介词,但因语境不同,意义也不同。 ①句中“以”表凭借,可译为“凭借、依靠”;或表处所,
可译为“在”。 ②句中“以”表原因,可译作“因为”。
③④句中“以”表时间,可译作“在”。⑤句表范围,可译作 “从”。
一看
语
有些虚词在连接词、短语、句 子时会标示某种关系,如因果
境 关系 关系、条件关系、支配关系、
比较关系等,揣摩好了词与词、
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则该
【例】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就理解了。
①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兰亭集序》
② ③举不匏宜樽妄以自·相菲属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赤师壁表赋》》
四看
有些文言虚词同前面或后面的词相
呼
呼应,将两者结合起来分析,虚词
应
的意义和用法就好理解了。这类虚 词主要有“为”、“者”、“乎”
等。
【例】 ①②谁何为辞·哀为·?者?
(《鸿门宴》) (《五人墓碑记》)
【析】 第①句,“为”在句末,表疑问语气时,常同前面的疑
问代词“何”相呼应,是疑问语气词。 第②句,“者”在句末,常同“孰”“谁”等词相呼应,
古文阅读
考点知识之文言词语
文言词语
文言虚词
【考纲】 《考试大纲》规定:掌握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特点】 1、量大。18个虚词,约150条义项和用法。 2、复杂。每个虚词的每个义项之间的区别度理论上易清,但实操中 难辨。 3、太虚。不像实词因有实在义而能感觉到,虚词需强制理解记忆方 可掌握。
18个文言虚词(二)
则 (1)连词 ”“便 ① “就”“便” ②“原来是”“已经是 原来是”“已经是” ②“原来是”“已经是” ③表示假设关系 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 A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 假使”“如果” ”“如果 “假使”“如果” 有的用在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 B有的用在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 相当于“那么”“ ”“就 相当于“那么”“就”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 ”“却 ④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却” (2)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可译为“ ”“就是 副词。 就是” (2)副词。用在判断句中,可译为“是”“就是”。 相当于“ 相当于“乃”
与 读音一: 读音一:yǔ 实词 给予, ①给予,授予 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 信陵君窃符救赵》 。(《 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 屈平不与。( 屈原列传》 。(《 屈平不与。(《屈原列传》) 结交,亲附。 ②结交,亲附。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六国论》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 。(《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赞许,赞成。 ③赞许,赞成。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汉书》 。(《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汉书》) 帮助,援助。 ⑤帮助,援助。 君子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战国策》 。(《 君子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战国策》) 虚词 ①和,跟,同。 A连词 蜩与学鸠笑之。( 逍遥游》 。(《 蜩与学鸠笑之。(《逍遥游》) 所以遣将守关者,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 所以遣将守关者,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B介词 秦伯说,与郑人盟。( 。(《 烛之武退秦师》 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所 助词。 (一)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 字结构。 ①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 名词性短语,表示“ 的人”“ 的事物”“ 的情况” 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 的人”“……的事物”“ 的事物”“……的情况”等。 的情况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 救赵》 救赵》)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 后序言》 。(《〈指南录〉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言》) 在有些句子中, 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 ②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 动。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六国论》 。(《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复音虚词“所以” 连用,文言文中也常见。 (二)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文中也常见。用 法主要有两种: 法主要有两种: 表示原因。译为“ 的原因” ①表示原因。译为“……的原因” 的原因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 颓也。( 出师表》 。(《 颓也。(《出师表》) 表示手段或凭借。译为“ 来的” ②表示手段或凭借。译为“用……来的” 来的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信陵君窃符救赵》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考点解析常用文言文虚词二
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考点解析常用文言文虚词二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考点解析:常用文言文虚词辅导(一)代词可指代人、事、物等。
与“之”不同的是,上古汉语中“其”时常隐含结构助词“之”的意思,与后续词语组成名词性结构,因此通常只用作定语。
魏晋以后,“其”的适用范围有所扩大,也可用作主语。
例如:(1)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
(《寡人之於国也》前一“其”指河内,可译为“那里的”;后一“其”指河东,可译为“河东的”)(2)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庄子秋水》其:指代河伯,可译为“他的”)(3)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五代史伶官传序》其:指代前事,可译为“此”、“这”.)(4)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张中丞传后叙》其:指代当地百姓,充当主谓结构中的主语。
)(5)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
(《马伶传》其:指代马伶,可译为“他”,充当句中主语。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古汉语中“其”的指代对象可以灵活多样,作为指示代词,可用作特指、远指、近指;指代人物时,不仅可指代第三人称,也可指代第一、第二人称,这都需要根据上下文确定。
例如:(1)长者闻之,得无厌其为迂乎?(《报刘一丈书》其:此为作者自指,可译为“我”)(2)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答李翊书》其:指李生,这里可译为“你”)(二)语气词作为语气词,“其”通常置于句首或句中,可表示多种语气。
1.表揣测语气,可译为“大概”、“恐怕”、“也许”、“可能”等。
例如:(1)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答李翊书》)(2)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齐其闻之矣。
(《冯谖客孟尝君》)(3)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种树郭橐驼传》)2.表叮嘱、劝勉、期望、命令等语气,通常用于祈使句中,可译为“一定”、“千万”等。
例如:(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其无忘:可译作“千万不要忘记”)3.表反问语气。
虚词(二)连词助词和叹词(录音转文字版)
虚词(二)连词助词和叹词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点儿语法知识。
写写两类虚词。
副词和介词。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上学期我们学的六类实词。
请大家跟我一起看这个句子。
他一个人待在教室里。
感觉很孤单。
请同学们利用之前学过的知识给给变化出来。
现在大家跟我一起看。
是代词。
一是数词。
个是量词。
人是名词。
呆是动词。
你也是名次。
感觉是动词。
孤单是形容词。
同学们都画对了吗?上个学期我们学的知识大家还记得吗?同学们发现没有在这个句子里呀。
有两个词没有被画出来,对,一个是在一个是很A,这两个词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两类虚词。
到底什么是虚词呢?我们先通过一个连续的游戏来看一下。
请用以下词语组成句子。
奶奶和花园的娇花儿在同学们试试看,他有几种走法呢。
大家看,我用这些词语组成了三个句子。
我和奶奶在花园浇花儿。
我的奶在花园浇花儿。
我在奶奶的花园浇花儿。
那哪些是实词呢?我们来看一下。
大家发现没有。
我标红的这些词。
我奶奶。
花园浇花儿。
都是十次。
而我标绿的这些词呢?和在词。
现在我们来给虚词下个定义。
就是没有实际意义,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叫虚词。
曲词主要分为六类,有副词。
介词,连词。
咒词,拟声词。
叹气。
今天我们要讲的两类是父子和介词。
下面请大家跟我看这组句子。
我把这每个句子里都标红了一些字。
而我标红的这些词。
就都是副词。
那么大家观察一下。
这他在句子当中一般处在什么位置上呢?我们来看。
哎,老师用红色的线标出来的这些词相忘啊。
呈报啊符啊,看见哎,这都是动词。
而用绿线标出的这些词向忙。
项美丽,这都是形容词。
所以我们总结一下这个规律,那就是副词,一般它是放在动词和形容词的前面的。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些词在句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也许。
他表示一种推测的语气。
而将要表示时间。
我常伏在窗口吃下,长呢表示频率。
所有人都忙都表示是对,都表示。
范围。
而他却不满这个不表示一种否定的一切。
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必须肯定,而更呢?表示程度。
文言虚词(二)
……的原因 的原因 用来……的 的 用来 用来……的 的 用来
得无教我猎虫所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4.名词 4.名词
表处所
10.为 为
1.表对象[译为“向、对”]:不足为外人道也 .表对象[译为“ 2.表替代[译为“替、给”]: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 .表替代[译为“ 当横行天下, 秽
介词
3.表时间[译为“当、等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 .表时间[译为“ 等到” 为其来也,
练一练
解释下列句中的“ 解释下列句中的“为”字 贾家庄几为 (1)贾家庄几为巡缴所陵迫死 ( 我呼入, (2)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3)如姬为公子泣 如姬为 (4)为人谋而不忠乎 ? 穷乏者得我而为 (5)今为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
被 替 对 给 呢
) ) ) )
( 因为/做 ) 因为/ )
河水清且 河水清且直猗 先生且 先生且喜且愕 仓促以手搏之,且搏且却 仓促以手搏之, 不过十五六万, 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北方之人,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臣死且不避,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练一练
1、解释下列“且”字的意思 解释下列“ 不出火且 (1)不出火且尽( 将 )
兽相食, 恶之( (2)兽相食,人且恶之( 尚且 ) (3)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暂且 )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而所杀伤匈奴亦不下万余人, (4)而所杀伤匈奴亦不下万余人,且引且战
练一练
指出下列“ 指出下列“焉”的意义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于之 啊 ) ) )
(3)天下之父母归之,其子焉往 ( 哪里 天下之父母归之,其子焉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 (4)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 ( 于之
初中文言文虚词2(之、其)
初中文言文虚词(二)一、“之”的用法学生姓名:(一)、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⑤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爱莲说》③菊,花之隐逸者也。
《爱莲说》⑤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音节助词)。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陋室铭》)5、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如:马之千里者。
(二)、作代词用: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们)、“它”(它们)。
有时也活用作第一人称。
如:A、具答之。
B、亲戚畔之C、彼竭我盈,故克之D、又数刀毙之。
E、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F、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I、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K、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用作第一人称,"我"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①渔为甚异之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③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④“吾欲之南海”、⑤、“送孟浩然之广陵”、⑥、“多助之至”、⑦“寡助之至”四、“其”的用法(一)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①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不译。
词性——虚词(二)
探究 一下
有时同一叹词,读不同的中的叹词“啊”的读音和表达的意义吗?
1.啊( ā )!真好哇!( 表赞叹 )
2.啊( á )?这么快呀?( 表惊讶或者不知情 )
3.不要哭了,啊( á )!( 表追问 )
4.啊( ǎ )!这么回事啊!( 表惊讶或者醒悟
)
一、表示惊讶、赞叹的叹词。主要有: 啊(阴平) 咦(阳平) 嘿(阴平) 嗨(阴平) 嚯(阴平) 吓(he阴平)呕(阴平) 呕(阳平,“原来如此”) 哟(阴平) 例如:1.咦?还要我来教你?2。嘿!怕什么?他见的世面多了! 3.哟!还挺厉害啊!4.嚯,你小子还真行啊!5.呕,原来是你呀。 二、表示喜悦、讥讽的叹词。主要有: 哈哈 嘻嘻 呵呵 例如:1.哈哈,我终于学会开车啦!2.呵呵,他也能考上大学? 三、表示悲伤、惋惜的叹词。主要有: 唉(去声) 哎呀 嗨(去声) 例如: 1.唉,要是当时听你的话该多好哇!2.唉,病了两个月,把工作都耽误了。 3.哎呀!我可真不知道他是为了这事儿呀!4.嗨,你可好糊涂哇!
小提示
一般连词:连接词和短语的连词 关联词:连接分句、句群、段落的连词。关联词并不都是连词,有些是副词。连 词和副词可以搭配成对表示某种逻辑关系。
连词辨识小妙招
连词与介词——和、跟、同、与
1.连词前后的词语是并列关系,互换位置基本意思不变; 介词前后词语不能互换。 如:我和他一起上网课。
我和他说:“咱们一起上网吧。” 2.连词组成并列短语后可以带“都”,介词不可。 3.连词前面不能有修饰语,介词可以。 4.连词不能出现在一个句子或一个成分的开头;介词可以。
四、表示愤怒、鄙视的叹词。 主要有:呸(pei阴平)啐(qi轻声) 哼(hng) 吓(he去声) 例如:1.呸!你胡说八道!2.哼,你竟然相信他的话? 3.啐,他走到今天这地步完全是咎由自取! 五、表示不满、异议的叹词。主要有: 唉(上声) 嗨(去声) 嚯(去声) 吓(he去声) 例如:1.唉,他的意见我还就是不同意! 2.吓,你怎么能这样说话呢? 六、表示醒悟、明了的叹词。主要有: 呕(去声)
常见虚词全解(二)(而、则、虽、且)(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常见虚词全解(二)(而、则、虽、且)(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常见虚词全解(二)(而、则、虽、且)(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常见虚词全解(二)(而、则、虽、且)在汉语中,虚词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虚词并不表示实际的意义,反而起到了连接各词语、表达语气、调整语序等作用。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的、了、地、得”,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会介绍“而、则、虽、且”这四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一、而1、表示转折关系“而”常常用于表示两个相对矛盾或相反的情况,表示转折关系,通常放在两个意义相反的情况之间,例如:我很喜欢打篮球,而我妈妈却不喜欢。
这句话中,“我很喜欢打篮球”与“我妈妈却不喜欢”是两个相对矛盾或相反的情况,两者之间加上“而”就联接起来了。
2、表示并列关系“而”有时也可以用来表示并列关系,这种情况下,“而”连接的两个词语往往是同等重要的,无论顺序如何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比如:他每天早上起得早,而且睡得也早。
这句话中,“起得早”和“睡得早”本身就是并列的两个动作,中间加上“而”就可以达到联接的作用。
二、则1、表示条件关系“则”可以作为连词使用,在表示条件关系时无法替换其他连词,例如:爸爸让我做完作业才能出门,我则听话地在家里做完了作业。
如果用其他连词,比如“而”来替换“则”,那么这个句子就没有条件的前提,就不成立了。
2、表示对照关系“则”也可以表示两个相似事物的对照关系,通常后面是由表示相似的词语引导的从句,例如:这款手机的价格很合适,与其他品牌相比,则更具有性价比。
在这个句子中,前面已经说了这个手机的价格是合适的,而与其他品牌相比,这款手机的性价比更高。
三、虽“虽”是一个用途广泛的连词,通常用于表示虽然一个条件或情况存在,但是另一个条件或情况也同样存在或是可以成立。
例如:虽然他有很多困难,但是他坚持不放弃。
在这个句子中,“虽然他有很多困难”表示了存在的条件,而“他坚持不放弃”表示的是相对应的结果。
虚词(二)
•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 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触龙说赵太后》) •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 记》) • 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12.【以】
•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 山记》) •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表时间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方位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 传》) 表范围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 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 • • • •
• • •
• • •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 列传》 ) 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 书》)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 或疑问。 •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 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 “跟……比较,哪一个……” •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 王纳谏》) •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 ③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文言文虚词(二)
13.【因】 (1)罔不因势象形( 介词,就着,顺着 ) (2)因使唐雎使于秦( 副词,于是,就 ) (3)未若柳絮因风起( 动词,趁,乘 ) (4)余因得遍观群书( 连词,因此 )
14.【盖】 (1)盖竹柏影也( 大概是 ) (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句首语气词 )
15.【者】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代词,……的人 ) (2)中轩敞者为舱( 代词,……的部分 ) (3)花之富贵者也( 助词,与“也”连用,表判断 ) (4)曩者霸上、棘门军( 助词,用于时间词后 ) (5)称善者久之( 助词,表停顿,无实义 ) (6)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语气词,表判断或原因 )
16.【何】 (1)何陋之有( 疑问代词,什么 ) (2)徐公何能及君也( 疑问代词,怎么 ) (3)何夜无月( 疑问代词,哪,哪一个 ) (4)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疑问代词,为什么 ) (5)又何间焉( 副词,夫乎( 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兼词,于此 )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句末语气助词 )
12.【则】 (1)思而不学则殆( 连词,表顺承,就 ) (2)然则何时而乐耶 ( 连词,与“然”一起组成固定结构,表示“如此……那么……” ) (3)入则无法家拂士( 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 (4)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连词,表转折,却 )
第56天 文言文虚词(二)
9.【且】 (1)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连词,表并列,和,与 )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连词,表递进,犹,尚且 ) (3)年且九十( 副词,将要,将近 )
总分:____
10.【与】 (1)呼尔而与之( 动词,给,给予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动词,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 (3)选贤与能( 动词,同“举”,推举 ) (4)与臣而将四矣( 动词,加上 ) (5)与余舟一芥( 连词,和,同 ) (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语气词,同“欤” )
高考文言虚词二
•因
(一)用作介词 1、依靠,凭借 2、根据,按照 3、趁着,趁机 4、通过,经由。
(二)用作连词,因为、由于。 (三)用作副词,于是,就;因而。 (四)用作名词,原因。 (五)用作动词,沿袭。
因 • 一、下列加点的“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 • B.不如因而厚遇之 • C.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 • E.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 F.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ACE(A于是,就 B趁机 C于是,就 D凭借 E于是, 就 F通过)
二、判断“因”在文中的意义。
1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2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3 因。其常4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 5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6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7因枯 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8因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 9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10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 业。
1、人称代词:你,你的 2、指示代词这样 (三)作连词 于是
(四)固定句式:无乃…….乎——恐怕……吧
乃
一、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 F.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G.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大王来何操 作宾语:什么,哪里 豫州今欲何至 哪里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作谓语:为什么,是什么原因 何也? 然则何时而乐耶? 作定语:什么,哪 2.副词表反问或感叹 徐公何能及君也 怎么(表反问) 妇啼一何苦 这么 多么(表程度) 开国何茫然 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占襟,何其衰也 多么,怎么这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料中“之”字例句语法归类
《庄子· 逍遥游· 北冥有鱼》含“之”字17个, 《老子》(节选)含“之”字21个,《论 语》(节选)有21个,《兼爱上》有27个, 其义项大致共有结构助词、动词、人称代 词、指示代词、衬音助词五类,先分述如 下: 一.近指代词,“这”,一般作定语,1例。 如: ①之二虫又何如? 二.动词,“往”,仅1例。例如:
△“以”,既可以作介词,又可以作连词,在 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如何辨别“以”是介词 还是连词呢? 首先,可以从意义方面辨别。介词是把一 方介绍给谓语,在句中是单方面的;连词是 连接两个方面的,在句中处于两者之间。 其次,可以从语言环境方面来辨别,“以” 后面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时,“以”是介词; “以”处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之间时, “以”是连词。
所以同於众而不异於众者”:圣人和众人相同而 没有和众人不同的原因。 4.引进结果的原因,可以译为“因为”、“由于”, 例: ⑤业精于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毁於随。 ⑥粟罄於惰游,货惮於土木。(范缜· 神灭论) ⑦然后知生於忧患,而死於安乐也。(孟子) ⑤译:学业因为勤勉才精进,因为嬉耍才荒疏; 行动因为思考才成熟,由于因循顺俗才堕落。 ⑥译:粮食由于懒惰、游乐消耗完了,货物由于 土木工程完了。 思考:“乎”作介词的用法;介词用法的“乎” 和“於”的区别。“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句中 的“于”是介词吗?
2.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由于”。例: ③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 卫 灵公)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以”:引进动作行为凭借的资格、地位
等。 ⑤后四年,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关击 匈奴。(史记· 李将军列传) ⑥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汉书· 张骞传) 说明:“以卫尉为将军”:以卫尉的资格做 了将军;“以郎应募”:以郎的身份应募。
1.引进比较对象。用在形容词后面,可译为“比”。 ①季氏富於周公。(论语· 先进) ②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孟子· 梁惠 王上) 2.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参见“被动句”) 3.引进异同的对象。由“於”组成的介宾词组用在 “异”、“同”或“似”之后,表示跟什么不同、 跟什么相同、跟什么相似。“於”可译为“和”、 “跟”、“同”等,如: ③今世之主,法先王之王也,有似于此。(吕氏春 秋· 察今) ④故圣人之所以同於众而不异於众者,性也;所以 异而过众者,伪也。(荀子· 性恶) 说明: “有似于此”:跟这种情况有些相似。“圣 人之
补充“于”字的其他常见用法
• 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面,合起 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叫介词。介词大多是由 动词虚化而来的。介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只有当它和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时才能充当句子成 分。在句中,介宾词组可以作状语或补语。 • 於(于、乎)上古时期,“于”、“於”二音相 近,作为介词,二者用法基本相同,其差别,仅 在于不同时代作者的用字习惯不同。有的典籍多 用“于”,如甲骨文、《诗经》等,有的典籍多用 “於”,如《论语》、《孟子》、《左传》等。 “乎”字古音与“于”字同,其用法也与“于” 字差别不大。
• ①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於瓜州。
②郑伯克段於鄢。 ③遂置姜氏於城颍。 ④我诸戎…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於今不贰。 ⑤於是荀首守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说明: 前三例皆介引处所,可对译为“从”、 “在”、“到”,后两例介引 时间,可对译为 “到”、“在”。 2.引进行为涉及的对象、范围(人、事、物) ⑥亟请於武公。 ⑦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於公。 ⑧请观於周乐。 ⑨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於事,… ⑩昔秦人负恃其众,贪於土地,逐我诸戎。 说明:前两例涉及人,可译为 “向” 、“对”,后 三例
语料中“与”字例句语法归类
• 语料中“与”字的用例共20个。其义项有 动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四种,现分述 如下: • 一.作连词,5例,可译为“和”、“同”。 例如: • ①蜩与学鸠笑之曰:“…” • ②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 • 二.作动词,2例,意为“等待”、“对待”。 例如: • ③日月逝矣,时不我与。
④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传· 鞌之战) ⑤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史记· 李将军列传) 以下几例为语料中的例句,其中的“之”字处 于虚化进程中。 ⑥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⑦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⑧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说明:“如之何”——“如何”;“譬之如”—— “譬如”。
补充:“之”作结构助词的另外几个用法:
⑦自《郐》以下无讥焉。 ⑧自是以来,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以 从执政,犹殽志也。 注:“自”,译为“从”,“是”,这,即这时候。 “来”:方位词。“自是以来”即“从此以后”。 二、连词的用法: 1.表示目的关系,可以译为“来”、“以便”。如: ①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②两释纍囚,以成其好。 2.连接状语与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可译为“地”, 例如: ③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 3.表示相承关系,可译为“以后”、“而后”。例 如:
1.用在前置宾语和动词或介词之间,作宾语前置的 标志,不译。例如: ①姜氏何厌之有?
②《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 之谓乎! 2.用在主语和介宾词组之间,起强调介宾词组 的作用,可以不译,例如: ③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 3.用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作定语后置的 标志,可以译为“的”。例如: ④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 也已。(论语· 泰伯) 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 黄泉,用心一也。(荀子· 劝学)
三. “以”的动词、名词用法: 1.动词。“用”、“认为”。例如: ①视其所以,观其所由。(论语· 为政) 以:动词,“用”。 ②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 於臣,皆以美於徐公。(战国策· 齐策) 以:动词,以为,认为。 2.名词,“缘故”, “机会”等。
③古人秉 烛夜游,良有以也。(唐诗· 李白) 有以:有缘故。 ④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有以重报母”:有机会来重重报答您。
△介词“以”还可以和一些代词、名词组成
凝固结构“以此”、“以是”、“是以”、 “以故”作连词,可译为“因此”、“由于这 个缘故”等。例如:
①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史记· 吴王列传) ②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 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史记· 项羽本纪) ③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 ④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史记· 项羽本纪) 说明:例①~ ③中,“此”、“是”为代词。其中 “是以”的“是”为前置宾语。“以此”、“以 是”、“是以”:因此。例④“故”为名词,“以 故”:由于这个缘故。
③二国治戎,臣不才,不勝其任,以为俘馘。 ④、我诸戎…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贰。 4.表因果关系,可译为“而”、“因而”,例如: ⑤今官之师旅无乃实有所阙,以携诸侯,而罪我诸 戎。 三、名词用法: ⑥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 说明:以:名词,用来…的东西。 四、关于“以为”: 语料中的“以为” 出现五次,都不是凝固结构,而 是词组,有三例是“以(之)为…” ,可译“把什 么当作什么”,“以”是介词,“为”是动词,另 二例“以为”中, “以”是连词,“为”是动词,可译为“而成为”。
首状语,或复句的分句。例如: ①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②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③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④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⑤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四.作代词,有表人或表事、物,在句中作宾语。如: ①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②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③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五、作衬音助词,不表示任何意义,只起补凑音节 作用的助词,“之”字作衬音助词,用在单音节形 容词、动词后面,不译。例如:
补充“于”字的其他常见用法
• “于”的句法功能:“于”字和名词、代词或名词 性词组结合,组成介宾词组,用于动词或形容词 前后作状语或补语,以作补语的为多见。表示处 所、时间、范围、对象、比较、原因等,可语译 为“在”、“到”、“从”、“向”、“给”、 “对”、“和”、“比”、“在…中”、“在… 方面”等。 • 在古代汉语里,“于”的基本功能是表示处所, 在此基础上又有比较广泛的适应范围,所表达的 语法意义并不十分严密。现代汉语里的介词,远 比古代汉语多,分工 比较细致,表达的意思 比较 严密。这是“于”字可以对译为许多现代汉语介 词的原因。
三.作结构助词。有如下种情况: 1.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⑪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的”,也可不译。例 如: 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③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⑫表示领属关系,可译为“的”,也可不译。例 如: ④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⑤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偷? ⑥是鲁孔丘之徒与? 2.用主语和谓语之间。 ⑪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句子变 成词组,作全句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句
②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 且不朽。 2.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方式或涉及、处置的对象, 可以译为“用”、“拿”、“把”等。例如: ③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④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⑤执事不以釁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⑥子归,何以报我? 注:例③ 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汉水”、“方城”, 例④ 引进动作行为的方式,例⑤ “以”省略宾语,引进 动作行为处置的对象。例⑥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 象。 3. 表示时间、地点、数量的界限。后接“来、往、 上下、前、后、左、右 、东、西、南、北”等词。
二.“以”的其他连词用法: 介词“以”是从动词“以”虚化来的,连词“以” 又是从介词“以”虚化来的。连词“以”的功能与 “而”基本相同,也可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 分句与分句。根据其所连接的两项之间的关系,连 词“以”有五种用法: 1、表示相承关系;2、表示 目的关系;3、表示因果关系;4、表示偏正关系; 5、表示并列关系。 前四种用法语料中均有出现,补充表示并列关 系的例子: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 者少。②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 以约。说明:“夷以近”、“险以远”:平坦而较近的 地方、崎岖而遥远的地方。“重以周”、“轻以 约”:又严格又全面、又宽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