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共45页
5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公元前2 0 6 高祖元年楚。
齐。
荆。
淮南。
燕。
赵。
梁。
淮阳。
代。
长沙。
20 5 二都彭城。
都临灾。
都吴。
都寿春。
都蓟。
都邯郸。
都淮阳。
都陈。
十一月,初王韩信元年。
都马邑。
24三二20 3 四初王信元年。
故相国。
十月乙丑,初王英布元年。
初王张耳元年。
薨。
三20 2 五齐王信徙为楚王二。
徙楚。
二后九月壬子,初王敖元年。
敖,初王彭越元年四。
降匈奴,国二月乙未,初王文王吴芮元元年。
反,废。
王卢绾元年。
耳子。
除为郡。
年。
薨。
20 1 六正月丙午,初王交元年。
交,高祖弟。
正月甲子,初王悼惠王肥元年。
肥,高祖子。
正月丙午,初王刘贾元年。
三二二二成王臣元年2七二二二四三三三二19 9 八三三三五四四。
废。
四三19 8 九四。
来朝。
四。
来朝。
四六。
来朝。
五初王隐王如意元年。
五。
来朝。
四如意,高祖子。
19 7 十五。
来朝。
五。
来朝。
五。
来朝。
七。
来朝。
反,诛。
六。
来朝。
二六。
来朝。
反,诛。
复置代,都中都。
五。
来朝。
1 9 6 十一六六六。
为英布所杀,国除为郡。
十二月庚午,厉王长元年。
长,高祖子。
七。
三二月丙午,初王恢元年。
恢,高祖子。
三月丙寅,初王友元年。
友,高祖子。
正月丙子初王元年。
六1 9 5 十二七七更为吴国。
十月辛丑二二月甲午,初王灵王四。
死。
二二二七,初王濞元年。
濞,高祖兄仲子,故沛侯。
建元年。
建,高祖子。
1 9 4 孝惠元年八八二三二淮阳王徙于赵,名友,元年。
是为幽王。
三为郡。
三八19 3 二九。
来朝。
九。
来朝。
三四三二四四哀王回元年1三十十四五四三五五二9 219 1 四十一。
来朝。
十一。
来朝。
五六。
来朝。
五四。
来朝。
六六三19 0 五十二十二六。
来朝。
七六。
来朝。
五七七四18 9 六十三十三。
薨。
七八七六八八五18 8 七十四。
来朝。
初置鲁国。
哀王襄元年八。
来朝。
九。
来朝。
八。
来朝。
七。
来朝。
初置常山国。
九。
来朝。
初置吕国。
复置淮阳国。
九六1 8 7 高后元年十五四月初王张偃元年。
偃,高后外孙,故赵王二九十九八四月辛卯,哀王不疑元年。
诸侯年表
二十七日蚀。
二十八公如楚。 葬康王。
三晋栾 逞来 奔,晏 婴曰「 不如归 之 四」 欲。 遣 栾逞入 曲沃伐 晋,取 朝歌。 五畏晋 通楚, 晏子谋 。
六晋伐 我,报 朝歌。 崔杼以 庄公通 其妻, 杀之, 立其 弟 齐, 景为 公 杵臼元 年如 晋,请 归卫献 公 二。 庆封 欲专, 诛崔 氏,杼 自杀。 三冬, 鲍、高 、栾氏 谋庆 封,发 兵攻庆 封,庆 封奔吴
612
匡王元年
十五六月辛丑, 日蚀,齐伐我。
齐懿公 商人元 年
611
二
十六
二不得 民心。
610
三
609
四
608
五
十七齐伐我。
三伐鲁 。
十八襄仲杀嫡, 立庶子为宣公。
四公刖 邴歜父 而夺阎 职妻, 二人共 杀公, 立桓公 子惠公
鲁宣公俀元年鲁 立宣公,不正, 公室卑。
齐惠公 元元年 取鲁济 西之田 。
四杀鲁 桓公, 诛彭生 。
四周公欲杀王而
693
立子克,王诛周 鲁庄公同元年 五
公,克奔燕。
692
五
二
六
691
六
690
七
689
八
三
七
八伐
四
纪,去 其都邑
。
五与齐伐卫,纳 惠公。
九
688
九
六
十
687 甲午 十
686
十一
685
十二
684
十三
七星陨如雨,与 雨偕。
十一
八子纠来奔,与 管仲俱避毋知乱 。
九鲁欲与纠入, 后小白,齐距 鲁,使生致管仲 。
三会晋、宋、卫 、曹伐郑。
四公如晋,晋不 敬,公欲倍晋合 于楚。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3)全文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3)全文[7] 管,指管叔,名鲜。
周武王之弟。
武王灭商后封他于管(今河南郑州)。
与蔡叔、霍叔并称三监,负有监视殷遗民之责。
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他和蔡叔等不服,曾和武庚一起叛乱,后被周公旦平定,他被杀死(一说自杀)。
事详本书《管蔡世家》。
蔡,指蔡叔,名度。
周武王之弟。
武王灭商后封他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
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时,他和管叔、武庚一起叛乱,事败后他被放逐。
事详本书《管蔡世家》。
曹,周初,武王封弟叔振铎于曹,都陶丘(今山东定陶西南)。
有今山东西部。
公元前四八七年为宋所灭。
郑,公元前八○六年周宣王封弟友于郑(今陕西华具东)。
周幽王时,桓公姬友见西周将亡,把财产、部族、家属等迁到雒水之东的东虢和郐之间。
桓公子武公即位后,先后攻灭郐和东虢,建都新郑(今河南新郑)。
公元前三七五年为韩所灭。
详见本书《郑世家》。
[8] 厉,指周厉王姬胡。
他任用好利的荣夷公执政,又命令卫巫监视国人,杀死议论他的人,引起反抗。
公元前八四二年国人发难,他逃奔彘(今山西霍县)。
十四年后死于彘。
事详本书《周本纪》。
幽,指周幽王姬宫湦(一作涅)。
宣王子,公元前七八一年继位,他任用虢石父执政,剥削严重,再加上地震和旱灾,使人民流离夫所。
又进攻六济之戎,大败。
因宠爱褒姒,废掉申后和太子宜臼,公元前七七一年,申侯联合曾、犬戎等攻周,他被杀于骊山下。
西周灭亡。
事详本书《周本纪》。
[9] 侯伯,诸侯之长。
[10] 九国,指齐、楚、荆、淮南、燕、赵、梁、淮阳、代。
[11] 长沙,汉初异姓诸侯王国,始封之王为吴芮。
其地域大致相当今湖南全省,都临湘,即今长沙市。
[12] 雁门,郡名。
西汉时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南)。
辖境相当今山西河曲、五寨、宁武等县以北,恒山以西,内蒙古黄旗海、岱海以南地。
太原,郡名。
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辖境相当今山西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辽阳,县名,属辽东郡,故城在今辽宁辽阳市梁水、浑水交会之处。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及其译文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太史公曰:殷以前尚矣。
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
然封伯禽、康叔於鲁、卫,地各四百里,亲亲之义,襃有德也;太公於齐,兼五侯地,尊勤劳也。
武王、成、康所封数百,而同姓五十五,地上不过百里,下三十里,以辅卫王室。
管、蔡、康叔、曹、郑,或过或损。
厉、幽之後,王室缺,侯伯彊国兴焉,天子微,弗能正。
非德不纯,形势弱也。
汉兴,序二等。
高祖末年,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高祖子弟同姓为王者九国,虽独长沙异姓,而功臣侯者百有馀人。
自雁门、太原以东至辽阳,为燕代国;常山以南,大行左转,度河、济,阿、甄以东薄海,为齐、赵国;自陈以西,南至九疑,东带江、淮、穀、泗,薄会稽,为梁、楚、淮南、长沙国:皆外接於胡、越。
而内地北距山以东尽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僭於天子。
汉独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内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颇食邑其中。
何者?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广彊庶孽,以镇抚四海,用承卫天子也。
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忕(shi 习惯于)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
天子观於上古,然後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馀焉。
吴楚时,前後诸侯或以適削地,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淮南、长沙无南边郡,齐、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纳於汉。
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馀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
而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 戹塞地利,彊本幹,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
臣迁谨记高祖以来至太初诸侯,谱其下益损之时,令时世得览。
形势虽彊,要之以仁义为本。
译文太史公说:殷朝以前年代久远,封爵的情况已不可考知了。
周朝的封爵分为五等:公、侯、伯、子、男。
封伯禽、康叔于鲁、卫,地域各为四百里,这是以亲亲之义为本,同时也是对有德之人的褒奖。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太史公曰:殷以前尚矣。
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
然封伯禽、康叔於魯、衛,地各四百里,親親之義,褒有德也;太公於齊,兼五侯地,尊勤勞也。
武王、成、康所封數百,而同姓五十五,地上不過百里,下三十里,以輔衛王室。
管、蔡、康叔、曹、鄭,或過或損。
厲、幽之后,王室缺,侯伯彊國興焉,天子微,弗能正。
非德不純,形勢弱也。
漢興,序二等。
高祖末年,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
高祖子弟同姓為王者九國,雖獨長沙異姓,而功臣侯者百有餘人。
自雁門、太原以東至遼陽,為燕代國;常山以南,大行左轉,度河、濟,阿、甄以東薄海,為齊、趙國;自陳以西,南至九疑,東帶江、淮、谷、泗,薄會稽,為梁、楚、淮南、長沙國:皆外接於胡、越。
而內地北距山以東盡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連城數十,置百官宮觀,僭於天子。
漢獨有三河、東郡、潁川、南陽,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雲中至隴西,與內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頗食邑其中。
何者?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廣彊庶孽,以鎮撫四海,用承衛天子也。
漢定百年之閒,親屬益疏,諸侯或驕奢,忕邪臣計謀為淫亂,大者叛逆,小者不軌于法,以危其命,殞身亡國。
天子觀於上古,然後加惠,使諸侯得推恩分子弟國邑,故齊分為七,趙分為六,梁分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為王,王子支庶為侯,百有餘焉。
吳楚時,前后諸侯或以適削地,是以燕、代無北邊郡,吳、淮南、長沙無南邊郡,齊、趙、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納於漢。
諸侯稍微,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數十里,上足以奉貢職,下足以供養祭祀,以蕃輔京師。
而漢郡八九十,形錯諸侯閒,犬牙相臨,秉其?塞地利,彊本干,弱枝葉之勢,尊卑明而萬事各得其所矣。
臣遷謹記高祖以來至太初諸侯,譜其下益損之時,令時世得覽。
形勢雖彊,要之以仁義為本。
汉书·诸侯王表全文
汉书·诸侯王表全文【说明】本卷表列西汉二百年间刘姓诸侯王的置废兴衰。
它与《诸侯王表》大为不同。
《史记》表以时间为经,以王国为纬,按年代记汉兴至太初百年间刘氏政权所封异姓和同姓诸侯王盛衰递变的情况。
本卷只摘取《史记》表有关同姓诸侯王的内容,而增加了天汉至汉末有关刘姓诸侯王的情况;尤为异者,它以诸侯王为经,以诸侯王的世系为纬。
立了号谥、属、始封、子、孙、曾孙、玄孙、六世、七世等栏,以记刘姓诸侯王的世系及其存亡继绝,这与《史记》表是大异其趣的。
本篇表序,总结汉代分封诸侯的历史经验,以为汉初分封同姓诸侯以代替异姓诸侯,颇有必要;只是矫枉过正,藩国自大,于是削藩,以收弱枝强干之效;但削藩过了头,以至本末俱微,被王莽钻了空子,篡权亡汉,是以究其终始强弱之变,是为了明监(鉴)戒。
班氏以为削藩过甚导致西汉覆亡,恐怕总结不大正确。
西汉衰亡是由经济、政治以及阶级关系上的种种矛盾所造成,并不像班氏说的那么简单。
昔周监(鉴)于二代(1),三圣制法(2),立爵五等(3),封国八百,同姓五十有余。
周公、康叔建于鲁、卫,各数百里,太公于齐,亦五侯九伯之地(4)。
《诗》载其制曰:介人惟藩,大师惟垣。
大邦惟屏,大宗惟翰。
怀德惟宁,宗子惟城。
毋俾城坏,毋独斯畏(5)。
所以亲亲贤贤,褒表功德,关诸盛衰,深根固本,为不可拔者也。
故盛则周,邵相其治(6)。
致刑错(措)(7);衰则五伯(霸)扶其弱(8),与共守。
自幽、平之后,日以陵夷,至乎厄岖河洛之间(9),分为二周(10),有逃责(债)之台⑾,被窃之言⑿。
然天下谓之共主⒀,强大弗之敢倾⒁。
历载八百余年,数极德尽,既于王赧⒂,降为庶人,用天年终。
号位已绝于天下,尚犹枝叶相持,得基其虚位,海内无主,三十余年⒃。
(1)二代:谓夏、殷。
(2)三圣谓文王、武王、周公。
(3)爵五等:公、侯、伯、子、男。
其实周无严格的五等爵之制。
(4)五侯:五等诸侯。
九伯:九州之伯。
何焯曰:《左传》但言五侯九伯,汝实征之;非兼有其地,盖班氏误也。
西汉诸侯王列表
西汉诸侯王列表(共2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汉书·卷十九·百官公卿表第七》载,“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盭绶,掌治其国。
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
景帝中五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
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
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
成帝绥和元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本表列出西汉所有的诸侯王。
凡因谋反、犯罪、无后等各种原因而除国者,若此后又立同名国,则另立新表格于其下。
凡谥号仅列王号、侯号者,为因谋反、犯罪等原因而无谥号。
在位年数不足一年者,按一年计算。
楚国(前201年—前68年)楚国(前50年—9年)燕国(前202年—前181年)燕国(前180年—前180年)燕国(前179年—前127年)燕国(前117年—前80年)齐国(前203年—前125年)齐国(前117年-前110年)济北国(前178年—前176年)济北国(前164年—前86年)淮南国(前203年-前173年)淮南国(前164年-前121年)梁国(前202年-前180年)梁国(前178年-3年)梁国(5年-9年)代国(前200年-前199年)代国(前196年-前65年)淮阳国(前187年—前180年)淮阳国(前176年—前168年)淮阳国(前155年-前153年)淮阳国(前63年-9年)鲁国(前187年-前180年)鲁国(前155年-前5年)鲁国(前4年-9年)临江国(前155年-前152年)临江国(前150年-前147年)长沙国(前202年-前157年)长沙国(前155年-前47年)长沙国(前45年-9年)赵国(前203年—前153年)赵国(前152年—前68年)赵国(前66年—9年)中山国(前154年—前54年)中山国(前47年—前1年)中山国(1年—9年)河间国(前178年—前164年)河间国(前155年—前37年)河间国(前32年—9年)因避汉文帝刘恒讳,后将恒山改称常山恒山国(前187年-前180年)常山国(前145年-前113年)广陵国(前117年-前54年)广陵国(前47年-前17年)广陵国(前11年-9年)定陶国(前52年—前50年)定陶国(前41年—前5年)广川国(前155年-前152年)广川国(前148年-前70年)广川国(前66年-前50年)信都国(前37年-前23年)信都国(前5年-9年)东平国(前52年-前4年)东平国(1年-7年)山阳国(前144年-前135年)山阳国(前33年-前25年)济川国(前181年-前180年)济川国(前144年-前138年)广德国(前19年-前18年)广德国(2年-9年)南越国东海国闽越国南海国。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十六
三
七
七
复置广川 国。
十七
四
四月乙 八。来朝 八。来朝 巳,惠王 。 。 越元年。 景帝子。
十八
八
二
七
十八
五。来朝 九 。
九
二
十九
九
三
八
十九。来 六 朝。
十
十
三
二十
十
四。来朝 九 。
二十
七
十一
十一
四
二十一
十一
五
十
二十一
八
十二
十二
五
二十二。 十二 来朝。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十七 二十八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一 十八
157 七
十八
八
八
二十
八
八
156 孝景元年 十九
九
九
二十一
九
九
155 二
二十。来 分楚复置 十 朝。 鲁国。
十
二十二
十。来朝 十 。
154 三
六月乙亥 淮阳王徙 二十一。 鲁元年。 十一 反,诛。 是为恭王 。
十一
二十三
十一。 十一。徙 反,诛。 灾川。 为郡。
十二。徙 文王礼元 四。四月 济北。庐 懿王寿元 年。元王 二。来朝 二十四 江王赐徙 153 己巳立太 年 子,故平 。 子 衡山元年 陆侯。 。
十二。来 十四 朝。
四。徙城 十三。来 十五 阳。 朝。 四月丙 寅,王安 元年。淮 十四 南厉王 子,故阜 陵侯。 二 十五 三 四 五 六 十六 十七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十八。来 二十。来 朝。 朝。 十九 二十一 二十二
六。来朝 六 。 七 七
史记年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十五 十六
135 134 133 132 131 130 129
十六
二十 二十一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九
十七
元光元年 十七 二 三 四 五 六
十八。来 二十二 朝。 十九。来 二十三 朝。 二十 二十四 二十一 二十五
十。来朝 十八 。 十一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来朝。
128
二十二。 薨。 元朔元年 襄王注元 年
二十六。 二十五 薨。 安王光元 二十六 年
二十二。 十二 卒。 厉王次昌 十三 元年 二 十四。来 朝。 三 十五 四 十六
二 127 126 125 三 四 五 124
二
二
二十七
三
三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五。薨, 十七 无后,国 除为郡。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二 七 二十三。 八 朝泰山。 二十四 九 二十五 二十六 十。薨。 哀王安世 元年。即 戴王贺元 年。安世 子。 二 三
二 三 四 五 六
四十五 四十六。 朝泰山。 四十七 四十八 四十九
太初元年 十一 二 十二
103
102 101
三 四
十三 十四
二十七 二十八
七。
五十 五十一
回目录
荆。 都吴。
七 八 九
正月甲 子,初王 悼惠王肥 元年。 肥,高祖 子。 二 三 四。来朝 。
十 197 十一 196
五。来朝 。 六
五。来朝 。 六
十二
七
七
195
孝惠元年 八 194
八
193 192 191 190 189 188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十二诸侯年表及六国年表
-841 -840 -839 -838 -837 -836 -835 -834 -833 -832 -831 -830 -829 -828 -827 -826 -825 -824 -823 -822 -821 -820 -819 -818 -817 -816 -815 -814 -813 -812 -811 -810 -809 -808 -807 -806 -805 -804 -803 -802 -801 -800 -799 -798 -797
公元
干支
周 鲁 齐 晋 秦 楚 宋 卫 陈(赵) 蔡(魏) 曹(韩) 郑 燕 吴(田齐) 1.王季 1.周公旦 1.太公吕望 1.唐叔虞 1.非子 1.鬻熊 1.微子开 1.卫康叔封 1.胡公妫满 1.曹叔振铎 1.蔡叔度 1.昭公奭 1.古公子太伯 2.文王 姬昌 2.丁公吕伋 2.伯禽 2.晋侯燮 2.秦侯 2.孙熊丽 2.弟微仲 2.康伯代 2.申公犀侯 2.蔡仲胡 2.太伯脾 2 2.弟仲雍 3.武王 3.考公酋 发 3.乙公得 3.武侯宁族 3.公伯 3.熊狂 3.宋公稽 3.弟相公皋羊 3.仲君平 3.考伯 3.蔡伯荒 3 3.季简 3.成王4.弟炀公熙 4.成侯服人 4.楚子熊绎 诵 4.癸公慈母 4.秦仲 4.丁公申 4.嗣伯 4.孝公突 4.宫侯 4.宫伯侯 4 4.叔达 4.康王 5.幽公宰 钊 5.哀公不辰 5.厉侯福 5.熊艾 5.湣公共 5.?伯 5.慎公圉戎 5.厉侯 5.孝伯云 5 5.周章 5.昭王7.弟魏公溃 6.靖侯宜臼 瑕 6.弟胡公静 6.熊? 6.弟炀公熙 6.靖伯 6.幽公宁 6.武侯 6.夷伯喜 6 6.熊遂 6.穆王 8.厉公擢 满 7.弟献公山 7.熊胜 7.侄厉公鲋祀 7.贞伯 7 7.柯相 7.共王繄扈 9.弟献公具 8.武公寿 8.弟熊杨 8.釐公举 8.顷侯 8 8.彊鸠夷 8.懿王 10.真公濞 囏 9.熊渠 9.釐侯 9.惠侯 9.馀桥疑吾 9.孝王辟方 10.熊執红 10.柯卢 10.夷王 燮 11.弟熊延 11.周繇 11.厉王 胡 12.熊勇 12.屈羽 共和 13.夷吾 14.禽处 15.转 16.颇高 17.句卑 18去齐 19寿梦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是汉朝建立以来对各诸侯王的年表进行整理和排序的一种文献。
以下是部分相关内容: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
然封伯禽、康叔于鲁、卫,地各四百里,亲亲之义,褒有德也;太公于齐,兼五侯地,尊勤劳也。
武王、成、康所封数百,而同姓五十五,地上不过百里,下三十里,以辅卫王室。
管、蔡、康叔、曹、郑,或过或损。
厉、幽之后,王室缺,侯伯强国兴焉,天子微,弗能正。
非德不纯,形势弱也。
汉兴,序二等。
此外,高祖末年,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高祖子弟同姓为王者九国,唯独长沙异姓,而功臣侯者百有余人。
自雁门、太原以东至辽阳,为燕、代国;常山以南,大行左转,度河、济,阿、甄以东薄海,为齐、赵国;自陈以西,南至九疑,东带江、淮、谷、泗,薄会稽,为梁、楚、淮南、长沙国:皆外接于胡、越。
更多内容建议查阅相关文献获取。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的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创立的一种史书体例,是记录大事的年表。
司马迁在《史记》中创作了十表,其中《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是这十表中的第五表。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作为司马迁在《史记》中创作的一篇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该篇是记载汉初诸侯王国事的大事年表,以时间为序,从汉初到武帝时期,系统地记录了诸侯王的生卒、谥号、封废、婚元后妃、子孙姓名及功绩等,被视为汉代封建制下的阶级矛盾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集中表现。
通过这篇年表,读者可以对汉初政治格局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窥见西汉一代封建地方政权发展变化的概貌。
此外,该篇也是司马迁在史学上的创新之一,其以表的形式呈现历史信息,使得历史记载更加清晰、有条理,便于读者理解。
同时,该篇也为后世的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对于研究汉初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之,《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是《史记》中一篇重要的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
史记年表·十二诸侯年表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 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四十一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731
730
四十一 四十二
三十九 四十
十一 十二
十八 十九公 卒,命立 弟和,为 穆公。 宋穆公和 元年 二 三 四 五
729 四十三 甲寅 四十四 四十五 四十六 四十七 四十一 四十二 四十三 四十四 四十五
728 727 726 725十三 Βιβλιοθήκη 四 十五 十六 十七724
四十八 723
四十六
八
四十三
六三父杀 四十三 出子,立 其兄武公 。 秦武公元 四十四 年伐彭, 至华山。
十三
十四
二
四十五
十五
三
四十六
十六
695
694
四杀鲁桓 十三 公,诛彭 生。
四
四十七
十七
五
十四
五
四十八
十八
693
六
十五
六
四十九
十九
692 六 七 690 三 四 七 十六 七 八 五十 宋泯公捷 元年 五十一王 二 伐,随告 夫人心 动,王卒 军中。 楚文王赀 三 元年始都 郢。 二伐申, 四 过邓,邓 甥曰楚可 取,邓侯 不许。 三 五
七以伐条 十七 生太子仇 。 十二 八 十八 齐成公说 九 十九 元年 二 十以千亩 二十 战。生仇 弟成师。 二子名 反,君子 讥之。后 乱。 三 十一 二十一 四 十二 二十二 五 六 七 八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4)全文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4)全文[13] 燕,诸侯王国名,汉初辖境约相当今河北北部、北京市和辽宁东部原战国时燕国地。
都蓟,故地在今北京市城区西南。
据《》、《》记载,高帝五年(公元前二○二年)七月,燕王臧荼反,九月,汉兵虏荼,刘邦改立太尉卢绾为燕王。
十二年二月,又使樊哙、周勃将兵击燕王绾,立皇子建为燕王。
代,诸侯王国名。
据《史记》、《汉书》记载,高帝六年,封兄喜为代王。
七年,更封子如意。
九年,如意徙王赵,代地属赵。
十一年,分云中郡东部置定襄郡,以定襄、雁门、代、太原四郡置代国,封子恒。
辖境约相当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西部以及内蒙古河套地区东部。
都晋阳,故地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14] 常山,山名,本名恒山,避汉文帝刘恒讳改。
为五岳中的北岳,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
[15] 大行,山脉名,亦作太行。
在今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间,东北至西南走向,北起拒马河谷,南至山西、河南边境黄河沿岸。
行,音h ng。
[16] 河,即黄河。
济,古四读之一。
或作泲。
据《汉书地理志》、《水经》,其时济水自今荥阳县北分黄河东出,流经原阳县南、封丘县北,至山东定陶县西,折东北注入巨野泽,又自泽北出经梁山县东,至东阿旧治西,自此以下至济南市北泺口,略同今黄河河道,自泺口以下至海,略同今小清河河道。
[17] 阿,音ē。
县名,即东阿。
治所在今山东东阿西南。
甄,县名。
治所在今山东鄄城县北旧城镇。
[18] 齐,诸侯王国名,汉初辖境约当今山东中部、北部及胶东地区,都临淄,故地在今淄博市东临淄镇。
据《史记》、《汉书》记载,高帝六年,以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七十三县立于肥为齐王。
赵,诸侯王国名。
汉初辖境约当今河北邯郸、邢台、沙河等市县和隆尧、永年二县西部地区,都邯郸,故地在今河北邯郸市西南。
据《史记》、《汉书》记载,高帝四年封张耳为赵王,同年张耳死。
五年,立耳子敖为赵王。
九年,废张氏,徙代王刘如意王赵,兼有代地。
[19] 陈,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淮阳。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5)全文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5)全文[20] 九疑,山名,即九疑山,疑,或作嶷,又名苍梧山。
在今湖南宁远县南。
[21] 江,即长江。
淮,即淮水。
源出河南桐柏山,东流经河南、安徽等省到江苏省北部入海。
谷,即谷水。
古获水下游流经今安徽砀山县北,有谷水上承砀陂东北流来会,自下通称谷水,东至今江苏徐州市入泗水。
泗,即泗水。
源出山东泗水县东蒙山,西流至今兖州等县,折南经济宁市南鲁镇及鱼台县东,转东南经江苏沛县东,又南至徐州市东北循淤黄河东南流至清江市西南,注入淮河。
[22] 会稽,指会稽山。
在今浙江省中部绍兴、嵊县、诸暨、东阳间。
会,音gu 。
[23] 梁,诸侯王国。
据《史记》、《汉书》记载,汉五年(公元前二○二年)高帝许以取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越。
春正月下令曰:魏相国建城侯彭越其以魏故地王之,号曰梁王,都定陶。
十一年夏,梁王彭越谋反,废迁蜀,遂夷三族。
立子恢为梁王。
刘恢之梁国领东、砀二郡及魏故地。
辖境相当今河南开封以东,永城以北,山东曹县、嘉祥以南,和安徽砀山、毫县等地区。
治所在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南)。
楚,诸侯王国。
《汉书高帝纪》记载,汉五年春,下令曰:齐王信习楚风俗,更立为楚王,王淮北,都下邳。
《史记荆燕世家》记载,汉六年春,废楚王信,囚之,分其地为二国。
立刘贾以为荆王,王淮东五十二城;高祖弟刘交为楚王,王淮西三十六城。
辖境相当今安徽北部、河南东部淮河北岸一带地区。
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
淮南,诸侯王国。
据《史记黥布列传》记载,汉五年,布遂剖符为淮南王,都六,九江、庐江、衡山、豫章郡皆属布。
《史记淮南王传》记载,高祖十一年七月,淮南王黥布反,立子长为淮南王,王黥布故地,凡四郡。
又据《汉书五行志》,知刘长都寿春。
辖境均当今安徽淮河以南,巢湖、肥西以北,塘河以东,凤阳、滁县以西地区。
都寿春(今安徽寿县)。
长沙,据《汉书高帝纪》记载,五年诏曰:其以长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立番君芮为长沙王。
辖境约当今湖南东部、南部和广西全州,广东连县、阳山等地。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优质课件
•
---<<读史记十表>>
四、重点字词
•1 尚 • 2 亲亲 •3 忕 • 4 阸塞 • 5 蕃辅
谢谢大家 谢谢大家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
目录
• 一、说明 • 二、正文 • 三、评价 • 四、重点字词
一、说明
十表是《史记》的纲领.对汉兴以 来的历史,司马迁作了六表专篇,即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一、说明
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无
二、正文
• 1 太史公曰:殷以前尚矣。周封五等: 公,侯,伯,子,男。然封伯禽、康叔 於鲁、卫,
伯禽
• “伯禽”:周公旦的儿子。姬姓。字伯
禽,周公东征胜利后,成王把殷民六族 和旧奄国地,连同奄民分封给他,国号 鲁,为鲁国的始祖。
康叔
• 康叔”:周武王(姬发)少弟。名封。
• 初封于康(今河南禹县西北),故称康 叔。周公旦诛武庚后,把殷民七族和商 故都周围地区封给他,国号卫。为卫国 的始祖。
• 长沙
• 汉初异姓诸侯王国,始封之王为吴芮。 其地域大致相当今湖南全省,都临湘, 即今长沙市。
二、正文
• 为燕代国;常山以南,大行左转,度河、 济,阿、甄以东薄海,为齐、赵国;自 陈以西,南至九疑,东带江、淮、穀、 泗,薄会稽,为梁、楚、淮南、长沙国: 皆外接於胡、越。
常山
• “常山”:山名,本名恒山,避汉文帝刘
中。何者?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 广彊庶孽,以镇抚四海,用承卫天子也。
段意
• 2、广彊庶孽,以镇抚四海,用承卫天子。
二、正文
• 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 骄奢,忕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
一、说明
• 综观十表(六表加四表) • 三代世表 第一 十二诸侯年表 第二 六国年表 第三 秦楚之际月表 第四 既以谱牒形式包括古今大事,线索清晰,又纵 横联系,结构严谨,如”天孙云锦,丝牵绳联, 绮回绣合.”(潘永季:<<读史记札记>>,
一、说明
体现了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 一家之言.”的治史宗旨,阐述了他对历史 发展的远见卓识.
二、正文
• 地上不过百里,下三十里,以辅卫王室。 管、蔡、康叔、曹、郑,或过或损。厉、 康叔、 幽之後,王室缺,侯伯彊国兴焉,天子 微,弗能正。非德不纯,形势弱也。
段意
• 1、周的分封和封国的消长,言周王非德 、周的分封和封国的消长, 不纯一,形势弱也。 不纯一,形势弱也。
二、正文
• • 汉兴,序二等。”高祖末年,非刘 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 下共诛之。高祖子弟同姓为王者九国,
二、正文
• 1 太史公曰:殷以前尚矣。周封五等: 公,侯,伯,子,男。然封伯禽、康叔 於鲁、卫,
伯禽
• “伯禽”:周公旦的儿子。姬姓。字伯 禽,周公东征胜利后,成王把殷民六族 和旧奄国地,连同奄民分封给他,国号 鲁,为鲁国的始祖。
康叔
• 康叔”:周武王(姬发)少弟。名封。 • 初封于康(今河南禹县西北),故称康 叔。周公旦诛武庚后,把殷民七族和商 故都周围地区封给他,国号卫。为卫国 的始祖。
二、正文
• 臣迁谨记高祖以来至太初诸侯,谱其 下益损之时,令时世得览。形势虽彊, 要之以仁义为本。
段意
• 3、形势虽彊,要之以仁义为本。 形势虽彊 要之以仁义为本。
三、评价
• • • • • • 1 , 吴汝纶 此篇笔势雄远 有包举天下之概 吴汝纶:此篇笔势雄远 有包举天下之概. 此篇笔势雄远,有包举天下之概 2 ,邵晋涵 叙次天下形势阸塞,了如指掌. 邵晋涵:叙次天下形势 了如指掌. 邵晋涵 叙次天下形势阸 --<<史记辑评>> <<史记辑评>>卷二 --<<史记辑评>>卷二 ,储欣 气古法古笔古,十表序中,此为第一. 储欣: 3 ,储欣: 气古法古笔古,十表序中,此为第一. ---<<史记选>> <<史记选>>卷二 ---<<史记选>>卷二 汪越:然汉高祖猜忌功臣,诛锄异姓, 4 , 汪越:然汉高祖猜忌功臣,诛锄异姓,而七 国之祸乃在宗亲,故曰形势虽彊 国之祸乃在宗亲,故曰形势虽彊,要之以仁义 为本。 为本。 • ---<<读史记十表>> <<读史记十表 ---<<读史记十表>>
东汉郡国诸侯谱系表
东汉郡国诸侯谱系表第一章宗室四王三侯列传(光武帝刘秀兄、侄、叔、宗室封王)1、太原——齐建武2年(26年),刘章为太原王。
建武11年(35年),太原王刘章改封齐王。
建武15年(39年),追封刘演为齐武王。
建武22年(46年),刘章薨,立21年,谥号哀。
刘石嗣。
建武27年(51年)冬,齐王刘石就国。
永平13年(70年),刘石薨,立24年,谥号炀。
刘晃嗣。
章和元年(87年)7月,刘晃被贬为芜湖侯,立17年。
不久,刘晃薨,刘无忌嗣。
章和2年(88年)1月,章帝刘炟驾崩,遗诏恢复齐国。
永元2年(90年)5月,芜湖侯刘无忌为齐王。
永和6年(141年)5月,刘无忌薨,立52年,谥号惠,刘喜嗣。
本初元年(146年),刘喜薨,立5年,谥号顷,刘承嗣。
建安11年(206年),齐国除。
世谥号姓名史载在实际在在位时间备注位年数位年数并州太原国始封刘章未就国 9 26-35 青州齐国追封武刘縯 23年卒始封哀刘章 21 11 35-46 二世炀刘石 24 24 46-70 三世芜湖侯刘晃未载卒年 17 17 70-87 四世惠刘无忌 52 51 90-141 五世顷刘喜 5 5 141-146 六世刘承未载卒年 146-?206年国除2、鲁——北海建武2年(26年),刘兴为鲁王,嗣刘仲。
建武15年(39年),追封刘仲为鲁哀王。
建武27年(51年)冬,鲁王刘兴就国。
建武28年(52年)1月,刘兴改封为北海王。
永平7年(64年)8月,刘兴薨,立39年,谥号靖,刘睦嗣。
永平17年(74年)1月,刘睦薨,立10年,谥号敬,刘基嗣。
元和4年(87年)10月,刘基薨,立14年,谥号哀。
无子嗣,不除国。
章和2年(88年)1月,章帝刘炟驾崩,遗诏恢复北海国。
永元2年(90年)5月,斟乡侯刘威为北海王。
永元8年(96年)10月,刘威获罪自杀,立7年。
永初元年(107年)5月,寿光侯刘普封为北海王。
延光2年(123年)6月,刘普薨,立17年,谥号顷,刘翼嗣。
十二诸侯年表
十二诸侯年表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谍,至周厉王,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曰:鸣呼,师挚见之矣!纣为象箸而箕子唏。
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
仁义陵迟,鹿鸣刺焉。
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乱自京师始,而共和行政焉。
是后或力政,彊乘弱,兴师不请天子。
然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会盟主,政由五伯,诸侯恣行,淫侈不轨,贼臣篡子滋起矣。
齐、晋、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
晋阻三河,齐负东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兴,更为伯主,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
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馀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於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
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
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铎椒为楚威王传,为王不能尽观春秋,采取成败,卒四十章,为铎氏微。
赵孝成王时,其相虞卿上采春秋,下观近势,亦著八篇,为虞氏春秋。
吕不韦者,秦庄襄王相,亦上观尚古,删拾春秋,集六国时事,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为吕氏春秋。
及如荀卿、孟子、公孙固、韩非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不同胜纪。
汉相张苍历谱五德,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义,颇著文焉。
译文太史公读《春秋历谱牒》这些古籍的时候,每每读到周厉王时,都合书感叹万分说:“哎,周朝至厉王衰败,师挚早有预见,但还是无能为力,商纣王用象牙做筷子的时候箕子也同样叹息。
”周道颓废,诗人(孔子)作《关雎》以男女情爱昭示仁义道德,但是还是被贪婪和虚妄侵蚀。
诗人作《鹿鸣》讥刺。
厉王是最不喜欢别人说他的过失的人,三公九卿惧怕诛灭而作祸生乱。
厉王只好出京师逃到彘(zhi)这个地方避祸,祸乱从京师爆发,京师就由周公和召公联合执政(年号共和)。
这以后各诸侯以强凌弱;相互杀伐;动用军队根本就不用请示天子。
挟持王室征讨攻伐(挟天子以令诸侯)更有充当诸侯盟主者,政令均出自五霸(一、齐楚晋吴越,二、齐楚晋秦宋)诸侯横行霸道,骄奢淫欲,行为不轨,置法度而不顾;乱臣贼子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