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差异课时练习 班级 姓名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32 区域发展差异 湘教版
课时作业32 区域发展差异一、单项选择题根据定量与定性指标,可将全国划分为4个生态大区(东北部湿润半湿润生态大区、北部干旱半干旱生态大区、南部湿润生态大区和青藏高寒生态大区)。
读中国生态区分布图,完成1~2题。
1.划分四个生态大区的主要依据有( )①行政区划②经济发展水平③自然地理特征④生态系统特征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 D2.关于生态大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具有一定范围、形状②都非常脆弱③具有明确的区际边界④边界具有过渡性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②④【答案】 C(2016·湘潭模拟)甲、乙、丙、丁所示景观均为世界文化遗产。
据此完成3~4题。
3.有关各地自然环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所在地形区的植被以针叶林为主B.乙所在地形区东临太平洋,地震活动较频繁C.丙所在地形区海拔最高,气压低,光热较充足D.丁沿线以北植被少,荒漠化严重4.对甲所在地区人们的农业生产活动叙述正确的是 ( )A.粮食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B.主要从事旱地耕作C.畜牧活动是主要农业活动D.经济作物的种植以大豆和油菜为主3~4.【解析】从图中信息来看,甲所在地区为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等作物;乙所在经济区为长江三角洲地区,这里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地震活动较少;丙地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丁地区所指的长城以北主要位于内蒙古高原,降水较少,荒漠化严重。
【答案】 3.D 4.A(2016·湖北联考)下图为我国某温带地区不同系统人口、耕地、草场资源统计图,回答5~7题。
5.关于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耕地面积:农牧结合区>草甸草原区>荒漠草原区B.该地不可能出现水土流失现象C.荒漠草原区人口总数少,对环境破坏小,环境质量好D.草甸草原区植被覆盖率高,不会出现扬沙、沙尘天气【解析】由图可知,该地以草地为主,水土流失不严重,但也会有水土流失现象;荒漠草原区生态环境最脆弱,最易出现生态问题,导致环境质量下降;草甸草原区过度开垦也会出现扬沙、沙尘天气。
1.3 区域的发展差异第一课时 学案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第一课时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和具体内部的差异;通过阅读图1-12记住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分别包括的省级行政区。
2.明确东、中、西部发展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产业结构差异、工业化差异、城市化差异、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3.记住:我国东、中、西部存在着明显的产业结构差异,是导致三大地带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对外开放程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增长。
【重点】东、中、西部发展差异,尤其是产业结构差异。
【学习内容】一、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1.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划分的依据是什么?(A级)2.通过阅读图1-12完成下面练习。
(1)请在左图上标出三大经济地带的分界线。
(A级)(2)请同学们在图上填写三大经济地带范围内的省级行政区名称。
(A级)(3)数一数:东部包括____个省级行政区;中部包括____个省级行政区;西部包括____个省级行政区。
(A级)(4)你的家乡位于__________经济地带,它在经济发展中存在哪些优势与限制性因素?为了加速家乡经济发展,你有什么建议?(D级)判断正误:1.我国东部经济地带的省级行政单位都临海。
()2.我国临海的省级行政单位都属于东部经济地带。
()单项选择:3.下列省区中与所属经济地带对应正确的是()A.吉林、辽宁、浙江——东部经济地带 B.内蒙古、陕西、西藏——西部经济地带C.江西、福建、上海——东部经济地带 D.安徽、湖南、山西——中部经济地带二、东、中、西部发展差异1.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突出(如图1-13),其中一个原因是它们的发展机遇各不相同。
有何不同?请同学们依据此图从国内生产总值、经济水平、经济增长速度等方面比较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
(A级)2.导致三大地带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级)请同学们通过填下表比较三大经济地带产业结构差异3.读图1-14回答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必修Ⅲ湘教版第一章 1.3区域发展差异同步练习(包含答案)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一、选择题:田晓同学在他的《我的家乡》作文中写道:“四月的早晨,广阔低平的田野一望无尽,船儿在密如蛛网的河流中穿梭,微风徐来.田里绿油油的稻秧,迎风起舞。
田边的采桑姑娘欢歌笑语,池中的鱼儿不时跃出水面,塘边上蔗苗茁壮,果树花香,一派春意盎然之景。
”据此回答1~2题。
1.田晓的家乡位于A.黄淮海平原B.东北平原C.珠江三角洲D.渭河平原2.该地的气候类型是A.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D.热带季风气候3.下列省级行政区与其所属区与三个经济地带对应正确的是A.吉林、辽宁、浙江——东部经济地带B.内蒙古、陕西、西藏——西部经济地带C.江西、福建、上海——东部经济地带D.安徽、湖南、山西——中部经济地带4.我国三大自然区与其最突出的区域特征组合,正确的是A.东部季风区——高温多雨B.东部季风区——冰川纵横C.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伏旱D.青藏高寒区——“高”和“寒”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
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即“关中十大怪”):面条似腰带,锅盔像锅盖,碗盆难分开,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板凳不坐蹲起来,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帕帕头上戴,唱戏大声吼起来。
据此回答5-6题5、由于陕西关中地区以种植为主,才形成了“面条似腰带、锅盔像锅盖”的饮食习惯()A.玉米B.大豆C.小麦D.高粱6、“姑娘不对外,帕帕头上戴”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里风沙大,在陕西冬春季节常刮()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西北风7.青藏高寒区农作物主要分布在河谷中,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差异显著。
图一是“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图”,图二是“我国三个经济地带产业结构图”。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1.3区域发展差异课时练
区域发展差异课时练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资料,回答1~2题。
A.“退耕还牧”的面积增大B.毁林开荒现象严重C.气候发生异常,出现水旱灾害D.人口增长过快2.目前,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是() A.风沙危害严重B.水土流失加剧C.大陆性气候减弱D.光照条件变差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高居世界之首。
同时,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据此回答3~5题。
3.制约西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 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B.农业基础薄弱C.水土流失严重D.自然资源不足4.我国政府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①给予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的投资③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部产品的竞争④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5.我国政府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主要是为了() A.宏观调控,微观搞活B.统筹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C.体现综合国力,加强经济交流D.开发西部资源,改善投资环境6.与西部地区今后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不一致的是A.改善生态环境,加强草原牧区建设,发展林牧业B.发挥三线建设形成的基础和能力,加快军工技术向民用工业的转化和扩散C.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以缓解能源、交通、运输紧张等问题D.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发能源、矿产和水力资源,使其成为全国的动力基地7.在西部大开发中,铁路等基础设施必须先行,主要是因为铁路建设() A.投资规模巨大,建设周期长B.提供就业机会,提高人均收入C.加快商品流通,促进共同发展D.投资回报较高,实现持续发展8.西部大开发的主体范围是() A.西部经济地带的省份B.西部经济地带和中部经济地带的省份C.西部经济地带的省区和中部经济地带的广西和内蒙古D.西部经济地带的省区和中部地带的内蒙古、东部地带的广西9.关于南方与北方特征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A.矿产资源:北方煤炭、石油、铁矿丰富,南方有色金属矿产丰富B.限制因素:北方水源不足,南方热量不足C.工业结构:北方以能源工业为主,南方以重工业为主D.农业生产:北方自然条件差,无商品粮基地,南方水热条件好,水稻种植广泛。
高中地理 1.3 区域发展差异课时训练(含解析)湘教版必修3
区域发展差异读古代丝绸之路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关于②处的正确叙述是( )。
①位于祁连山地的北面,因地势较低,形状狭长,在黄河以西而得名②引黄河水和祁连山冰雪融水灌溉农田,灌溉农业历史悠久③交通位置重要④有西北重要的石油产地玉门油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③处盛产长绒棉的自然条件是( )。
A.云量多,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B.无霜期较长,夏季气温高,日照充足C.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小D.日照强,水分充足,土壤适宜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②位于河西走廊,在祁连山脉的北面,因地势较低,形状狭长,在黄河以西而得名,交通位置重要,有西北重要的石油产地玉门油田。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③位于塔里木盆地,盛产长绒棉的自然条件有无霜期较长,夏季气温高,光照充足,气温日差较大。
答案:1.C 2.B读山西省近年来的产业结构图,完成第3~4题。
3.该省产业结构的变化是( )。
A.第一产业比重略有上升B.第二产业的比重开始下降C.第二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且占据主导地位D.第三产业的比重下降幅度最大4.该省的主导工业是( )。
A.机械制造B.有色冶金C.能源工业D.轻纺工业解析:第3题,山西省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且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产业的比重下降,但下降幅度小于第一产业。
第4题,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主导工业是能源工业。
答案:3.C 4.C下表为我国某区域气象资料表。
据此完成第5~6题。
气候要素具体内容优势光照在1 400~2 300小时光合作用强热量年均气温14.5~22 ℃,生长期长一年两至三熟水分年降水量在1 000~2000 mm,且地表水丰富保证农业生产用水5.由表中信息可知,此地可能位于( )。
A.云贵高原B.两广丘陵C.四川盆地D.华北平原6.由上题可知,该地( )。
A.低山丘陵广布,宜发展苹果、柑橘等经济果林B.鱼塘—台田模式是最佳的农业发展模式C.大力发展水电,可解决能源不足现状D.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不足解析:第5题,由表格数据可知,该地年均温不低,降水量丰富,能达一年两至三熟,应为我国的南方地区,且地表水丰富,排除A项;日照时数很长,排除C项。
区域发展差异练习
• 下图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某区域加工 制造业重心转移示意图。回答7~8题。
• 7、我国吸引日本、韩国制造业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
• (A)交通条件便利 (B)自然条件优越 (C)工资水 平较低 (D)劳动力素质高
• 8、目前,日本、韩国相关企业主要向海外 生产基地提供( )
• (A)技术服务 • (B)原料供应 • (C)基础设施 • (D)能源保障
(1)天然气从自然资源的自 我再生性质来分属于_非__再_ 生 资源。
(2)该工程建成后对珠江三 角洲地区的积极影响有 __改__善__环__境__质_量__ 和 _解__决__珠__三__角__能_源__短。缺问
题,促进经济发展
• (A)宇航工业 (B)煤炭工业 (C)高级时装制 造 (D)普通服装制造
• 图3为中心地服务范围示意图。回答6题。 • 6、近年来,甲城市工业企业不断向城市外
缘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 (A)降低运输成 • (B)减轻城市中心区环境压力 • (C)提高生产效率 • (D)拓展城市的地域
空间范围
(4)近些年来,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有向
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倾向,试分析原因。(2分) 东部地区工资水平不断提高(或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成 本低);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不断改善
13.材料一:2008年初,我国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干 线西起霍尔果斯南至广州)正式开工并将于2011年建 成。下图为“西气东输二线示意图”。 材料二:近几年珠江三角洲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 中,相继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大量占用耕地、城 镇和工业过度集中、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层次 偏低等。
• 图4为某区域某种自然资源储量和需求量关系 图。读图回答3—4题。
• 3.四地中资源储量最小,而需求量最大的是 • (A)① (B)② • (C)③ (D)④ • 4.四地间该资源最有可能产生跨区域调配现
1.3区域发展的差异习题
一、选择题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区域,回答下列各题。
1.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①夏季热量充足 ②劳动力价格较低 ③农业科技发达 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2.A 、B 两地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制约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①多山的地形 ②干旱的气候 ③对外联系不便④生产方式落后 ⑤水资源短缺A .①②③B .②③⑤C .①③④D .②④⑤下图是低、中、高三个不同纬度的自然带(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示意图(图中圆圈的大小表示所储存养分百分比多少,箭头的粗细表示物质养分流大小)。
读图回答题。
3.影响土壤、生物量、枯枝落叶在生态系统中所储存养分的比重大小最主要的因素是 A .气候条件 B .土壤条件 C .植被条件 D .地质条件 4.图中所示三个自然带纬度由低到高排列正确是A .①②③B .②①③C .③①②D .③②①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热带岛屿。
2010年国务院提出建立海南国际旅游岛。
图为其规划示意图,读图完成题。
5.海南铁路线呈环状分布的主要原因是A .保护中部生态区B .便于旅游观光C .受地形因素影响D .加强区域间联系 6.海南南部未来的开发方向是A .大力发展钢铁工业B .开发热带海岛观光C .大力发展造船工业D .发展水产养殖业 该图是某区域不同时期示意图。
读图完成问题7.有关该区域20世纪80年代初聚落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 B .受地形影响,聚落间联系不便 C .聚落间均有便捷交通线路相连 D .聚落沿河流、交通线分布明显 8.下列不属于该区域20年来发生的明显变化是A .交通条件明显改善B .矿产资源得到开发C .旅游业的兴起D .再城市化明显读我国甲、乙两地区(北方、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土地面积、人口及耕地分布对比图(图4),回答问题。
9.关于甲、乙两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代表北方地区,乙代表南方地区 B. 甲地区水资源总量比重大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多,蒸发少C. 乙地区人口比甲地区少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低D. 乙地区耕地面积比重大与平原面积广阔有关10.有关甲、乙两地区的对比分析,正确的是A. 甲地区以旱地为主B. 乙地区的石油、煤炭资源均不如甲地区丰富C. 甲地区能源供应充足,可以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要D. 乙地区需进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来缓解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缺水状况图3为我国某省2010年三大产业结构示意图。
1.3 区域的发展差异第二课时 学案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第二课时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知道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2.理解西部大开发的背景、目的、范围和具体措施。
【重点】西部大开发【知识准备】思考:我们通常所说的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是什么?它有什么意义呢?【学习内容】一、南方与北方1.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是什么?(A级)资料补充: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①黄土高原的南界②大致是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③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④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⑥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⑦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⑧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2.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B级)(1)农业生产类型和耕作方式:北:复种指数____,____地;作物种类:_____、棉花、杂粮、温带水果南:复种指数_____,____田,作物种类:_____、茶叶、蚕丝和热带水果。
(2)对居民建筑的影响:北:平顶房;南:___________(3)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方式和通达性的影响(交通)交通便利程度:北:方便且通达性___;南:不如北方便利。
交通运输方式:北:______和公路的主要分布区;南:_______也是一种普遍方式。
(4)文化景观和文化行为的影响:饮食:南_____北_____ 语言:北_____南_____方言:南繁北齐(原因:地域上的稳定性与封闭性)(5)矿产资源南_____北_____;北____南_____;工业南______北_______其中:前四者主要由气候、地形条件决定,矿产资源受地质规律制约3.活动:对比分析南北方的差异(见教材21页相关表格)二、西部大开发1.我国宣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A级)2.新时期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是什么?(A级)3.西部大开发的背景是什么?(A级)西部大开发的目的是什么?(A级)4.西部大开发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A级)西部大开发的意义有哪些?(B级)三、中部崛起1.中部通常包括哪些范围?中部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山西六个相邻省份2.中部崛起提出的背景。
地理区域发展差异练习题
地理区域发展差异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东部地区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水平高B 中西部地区资源短缺,经济发展水平低C 东部地区技术先进,人才众多,经济发展速度快D 中西部地区技术落后,人才缺乏,经济发展速度慢2、造成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有()①自然条件差异②开发历史长短不同③经济结构差异④政策支持力度不同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3、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的优势是()A 矿产资源丰富B 劳动力资源丰富C 土地资源丰富D 资金、技术、人才优势4、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A 基础设施落后B 生态环境脆弱C 产业结构不合理D 以上都是5、为了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国家采取的措施有()A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B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C 推动中部地区崛起D 以上都是6、下列属于东部地区的是()A 黑龙江B 内蒙古C 广东D 新疆7、下列属于中西部地区的是()A 河北B 湖南C 山东D 江苏8、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 地理位置优越B 交通便利C 政策优惠D 劳动力成本低9、中西部地区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有()A 加大资源开发力度B 优化产业结构C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D 以上都是10、下列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A 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实现区域之间的同步发展B 区域协调发展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重要途径C 区域协调发展不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D 区域协调发展只需要发达地区帮助欠发达地区二、简答题1、简述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在自然条件方面的差异。
东部地区大多地处沿海,气候湿润,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中西部地区多为内陆地区,气候较为干旱,地形复杂多样,有高原、山地、盆地等,水资源相对短缺。
2、分析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方面的差异。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相对较为优化,以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和制造业为主。
1.3区域发展差异-课时作业 2021-2022学年高二地理必修三(湘教版)
1.3区域发展差异进入21世纪后,国家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中,四个地区共同具有的特征是( )A.都临海,都有大河入海口B.都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C.都有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城市D.都有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2.关于我国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叙述正确的是( )A.地貌从西向东表现为山地—高原—平原B.无论冬夏气温均由南向北递减,等温线和纬线大致平行C.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D.河流水量从北向南依次增大读我国南、北方水资源、人口及耕地分布对照图,回答3-4题。
3.下列有关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人口重心在北方地区B.耕地面积南方多于北方C.南方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北方的一半D.北方水土资源搭配更佳4.造成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 )A.河流湖泊数量差异大B.年降水总量差异大C.植被覆盖率差异大D.年蒸发总量差异大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20世纪末,国家宣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据此完成5-6题。
5.适于中部地区发展方向的是( )A.大力开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学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档消费品工业B.重点开发长江上游地区能源和矿产,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C.建设成为我国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和商品粮、农牧渔副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基地D.广泛参与国际竞争,积极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和国际金融业6.限制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稀缺性资源是( )A.水资源B.石油资源C.天然气资源D.太阳辐射能下面甲、乙为我国两个盆地。
读图,完成7-8题。
7.关于甲、乙两盆地中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河水源主要来自冰雪融水B.①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C.②河初春有凌汛现象出现 D.②河的汛期短于①河8.甲盆地的小麦品质优于乙盆地,主要是因为甲盆地( )A.地形平坦B.温差大,光照足C.土壤肥沃D.水源充足读“我国新三大地带”划分方案图,回答9-10题。
区域与区域差异 练习题
区域与区域差异练习题区域与区域差异练习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个地区之间的差异日益凸显。
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本文将通过一些练习题来探讨区域与区域差异的一些方面。
一、经济差异1. 为什么某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而其他地区却相对滞后?经济差异主要受到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支持等因素的影响。
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或者良好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优势。
政府的政策支持也会对地区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2. 请列举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相对落后地区的例子,并分析其差异原因。
经济发达地区:美国硅谷、中国上海、德国汉堡等。
这些地区都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同时政府也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
相对落后地区: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亚洲一些贫困地区等。
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自然资源匮乏、政治不稳定等因素的限制。
二、社会差异1. 不同地区的社会结构有何差异?社会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内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地位分布。
在发达地区,社会结构相对平等,社会阶层流动性较高。
而在一些贫困地区,社会结构相对封闭,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较低。
2. 地区差异如何影响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发达地区通常拥有更好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
而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往往无法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导致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加剧。
三、文化差异1. 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宗教、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
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导致了不同的文化差异。
2. 地区差异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地区差异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深远影响。
不同地区的人们在面对生活问题时会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
例如,西方社会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而亚洲社会则更加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
综上所述,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差异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都表现得非常明显。
高中地理 第一章第2讲区域发展差异练习 (金版) 湘教版必修3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某学校的研究性小组对学校附近的两块土地进行研究时发现,甲土地是种草养羊的,由于植被覆盖好,排水沟边沉积的泥沙很少;而乙土地是种植小麦的,排水沟边沉积的泥沙很多。
两地下雨时产生的地面径流有很大差异。
分析完成1~2题。
1.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可能是()A.水稻种植业B.混合农业C.商品谷物农业D.大牧场放牧业2.若该地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则乙土地利用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不包括()A.造成该土地肥力下降B.造成黄河泥沙含量增多C.学校附近发生沙尘暴的频率增大D.该地区人口的合理容量下降【解析】该地既养羊又种植小麦,最有可能为混合农业;黄土高原过度开垦会造成水土流失,虽然可以为沙尘暴提供沙源,但只能加大下风向地区的沙尘暴发生频率。
【答案】 1.B 2.C(2009年银川模拟)地理标志是指标志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且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决定的。
地理标志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重视,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还成为市县的形象名片。
比如,浙江绍兴市——绍兴黄酒,吉林延边州——延边苹果梨,宁夏中宁县——中宁枸杞等。
阅读材料回答3~4题。
3.绍兴市、延边州、中宁县分别位于我国()A.地势的第三、二、一阶梯B.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西部经济地带C.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宁夏平原D.长江流域、淮河流域、黄河流域4.中宁枸杞俗称“红宝”,这里所产的枸杞粒大、肉厚、籽少、含糖量高、营养成分多。
近百年来已被引种了十几个省区。
但中宁枸杞无论引种到何方,生产出的枸杞在外观上与中宁枸杞都有十分明显的区别。
这主要是得益于中宁独特的()A.市场优势B.历史悠久的文化优势C.科技优势D.地理环境优势【解析】浙江绍兴、吉林延边都在地势第三级阶梯上,但绍兴属于东部经济地带、而延边属于中部经济地带;宁夏中宁县属于西部经济地带。
宁夏中宁气候较干旱,发展农业得益于优越的气候条件,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3区域发展差异课时训练(湘教版必修3)
1.3 区域发展差异课时训练一、选择题读“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图”,回答1~3题。
1.我国开放格局的时空发展特点是( )A.点、线、面开放格局同步发展B.沿边省区的省会与沿海城市同步发展C.东、中、西部地区同步发展D.内陆省会城市与边境城市同步发展解析:选D。
解题的关键是通过读图弄清开放地区的时空变化。
以时间为线索: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边境开放城市、内陆省会城市和长江沿岸开放城市;从空间上看:东部→中、西部。
2.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开放格局的发展相比不是利用了( )A.交通便利B.经济国际化水准高C.劳动力资源丰富D.土地资源丰富解析:选D。
东部地带的优势表现在气候、地形、地理区位、开发历史、原有经济基础、生产力水平、劳动力、科技水平、交通等诸多方面。
3.下列既属于沿边省区的省会(首府),又属于特大城市的一组是( )A.乌鲁木齐、拉萨、昆明B.哈尔滨、长春、兰州、乌鲁木齐C.沈阳、长春、呼和浩特、昆明D.长春、银川、昆明、兰州解析:选B。
拉萨、呼和浩特、银川都不属于特大城市。
(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卷)下图示意我国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能源自给率的变化情况。
完成4~5题。
4.图中四条曲线代表西部地带的是( )A.ⅠB.ⅡC.ⅢD.Ⅳ解析:选C。
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能源自给率中只有西部地带呈上升趋势,西部能源丰富,加上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其能源自给率在升高。
5.下列地区能够大量调出能源输往Ⅳ地带的是( )①东北地区②西北地区③青藏地区④西南地区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选D。
东北地区本身需要大量能源,青藏地区则主要是太阳能、地热等不便输送的能源,水能也因其地势复杂不便开发,而西北地区的煤、石油和西南地区的天然气等便于输送的能源可大量输往Ⅳ地带。
(2011年南京金陵中学调研)中部经济地带是指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九省区。
区域发展差异第1课时作业尚志刚
区域发展差异第1课时作业尚志刚我国幅员宽敞,各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差异显著。
图为 “我国四大地区划分图”,图三是 “2021年我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图”。
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我国四大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东部经济地带矿产资源最丰富B .中部经济地带面积最大C .西部经济地带人口最稠密D .东部经济地带都市化水平最高2、比较我国四大地区的产业结构,结论正确的是A .差不多上第一产业比重最大B .差不多上第二产业比重最大C .差不多上第三产业比重最大D .第一产业比重都占一半以上下表为“2021年我国四大地区国民生产总值(GDP )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对比 ”,据此回答 3~5题3、上表要紧说明了 A.我国经济进展快速B.我国区域之间进展不平稳C.我国正在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D.我国要走可连续进展道路4、下列四组省区全部属于东部经济地带的是A .吉林、山西、湖南、海南B .山西、内蒙古、陕西、广东C .河南、黑龙江、江西、湖北D .浙江、山东、辽宁、广西 5、关于我国四大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东部地区矿产资源最丰富B .中部地区面积最大C .西部地区人口最稠密D .东北地区工业产值占全国比重最少下图为国家“十一五”规划划定的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我国四大地区示意图区域2021~200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据此完成6~7题。
6、造成图中四大区域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差异的因素有①地理区位②矿产丰富程度③产业结构④对外开放程度⑤科技水平⑥土地面积A.①②③④B.②③⑤⑥C.①③④⑤D.①③⑤⑥7、2021年东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下降最大,说明A.中西部经济加速增长,东西部差距逐步消逝B.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西移,造成东部进展衰落C.东部受自然灾难阻碍,农业减产D.东部外向型经济比重高,受国际市场阻碍大读“我国三大经济圈位置示意图”,完成8~9题。
8、我国三大经济圈进展的共同区位优势条件是A.矿产资源丰富B.劳动力成本低C.淡水资源充足D.交通运输便利9、与长三角相比,促进珠三角经济进展的要紧优势条件是A.经济腹地更广B.科技实力更强C.产业基础更好D.改革开放更早10、下图分别是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8-19 第1章 第3节 课时分层作业3 区域发展差异
18-19 第1章第3节课时分层作业3 区域发展差异课时分层作业(三)(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练]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
据此回答1~2题。
1.下表表示划分我国四大地区的各项指标(“”的多少表示优势的大小)。
据表判断,我国东、中、西部及东北四大地区的排序与表中数码相符的是() A.①②③④B.③④②①C.①③④②D.②③①④2.我国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存在明显的产业结构差异,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自然条件不同B.资源配置不同C.劳动力素质不同D.经济发展水平不同1.D2.D[第1题,由表可知①矿产和能源资源优势突出,但经济基础最差、发展水平最低、对外开放程度最低,因此为西部地区;②经济基础雄厚,发展水平高,经济外向型明显,因此为东部地区;③各方面都居中,为中部地区;④除矿产资源丰富其余都居中,为东北地区。
第2题,产业结构差异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造成的三次产业比重差异。
]不同区域要素的组合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
结合中国政区图,回答3~4题。
3.甲区域和乙区域气候的差异是()A.甲区域作物生长期较长B.甲区域降水较少C.乙区域气候的大陆性较强D.甲区域高温多雨4.符合乙区域土地特点的是()A.此地区的水稻土有机质含量较高B.人口稠密,耕地较为集中C.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D.耕地中旱地所占比重大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③④D.②④⑤7.B8.C[第7题,读图判断,甲是塔里木盆地,属于暖温带,夏季光热充足,经济落后,农业科技水平低,机械化水平低,劳动力价格低。
乙是海南岛,位于热带,一年四季热量充足,经济开发晚,科技水平低,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价格较低。
第8题,读图判断,甲是盆地地形,四周多山地。
乙是海岛,中部以山地地形为主,①对。
乙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②错。
甲位于西北内陆,气候干旱,交通线主要沿山麓地带分布,交通不便。
乙是海岛,与外界联系主要是海运,与大陆联系不如陆地地区方便,也是交通不便,③对。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课时同步练习卷:区域发展差异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课时同步练习卷:区域发展差异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对各地域人们的消费和生活具有深入的影响,使得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明等方面出现出不同的特点。
据此回答1~2题。
1.鄱阳湖平原种植水稻,长江三角洲种植花卉,形成两地不同种植结构的决议性要素是()A.气候B.土壤C.地形D.市场2.我国东部多耕作业,西部多牧业,主要缘由是()A.消费生活方式不同B.开发历史长短不同C.光、热、水、土等条件不同D.地质作用影响不同答案 1.D 2.C我国反映天文知识的诗词、谚语众多,如①〝清明时节雨纷繁〞、②〝黄梅时节家家雨〞、③〝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⑤〝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等。
据此完成3~4题。
3.①②③④依次反映的是我国哪几个地域的天文特征()A.青藏高原黄土高原黄淮海平原西北地域B.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地域华北平原青藏高原C.西北沿海地域长江中下游地域华北平原西北地域D.江淮地域华北平原西北地域四川盆地4.属于谚语⑤所示地域南部区域特征的有()①地带性土壤肥力较高②河流众多③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④水热条件优越,盛产甜菜、油菜⑤有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A.①②③B.④⑤C.①③④D.②⑤答案 3.C 4.D以下图表示我国甲、乙两区域。
据此回答5~6题。
5.甲、乙两区域区分盛产棉花和自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①夏季热量充足②休息力价钱较低③农业科技兴旺④农业机械化水平高A.①③B.①②C.②③D.③④6.A、B两地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国度重点扶贫地域,制约两地经济开展的共同要素是()①多山的地形②干旱的气候③对外联络方便④消费方式落后⑤水资源充足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③④D.②④⑤答案 5.B 6.C2021~2021年,西部大开发累计新开工重点工程270项,投资总规模56 077亿元。
据此回答7~8题。
7.与西部地域今后社会经济开展方向不分歧的是()A.改善生态环境,增强草原牧区树立,开展林牧业B.发扬三线树立构成的基础和才干,加快军工技术向民用工业的转化和分散C.鼎力开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的农业消费,以缓解动力、交通、运输紧张等效果D.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发起力、矿产和水力资源,使其成为全国的动力基地8.西部大开发中的青海、新疆都提出了〝以科技为先导,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开展特征经济〞的战略,以下关于两省〝特征经济〞的表达中,属于青海省的是()①全国的钾肥基地②我国特征产品加工、出口基地③全国的石油、自然气动力基地④我国的水电基地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7.C8.D(2021·全国文综Ⅲ)剪纸是中国官方传统艺术,2020年9月中选结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明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4高中地理复习课时训练- 区域发展差异.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时提能演练(二十七)(45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54分)读下图,回答1、2题。
1.有关图中各地发展特色农业的描述,错误的是 ( )A.A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是水源、光照充足B.B地区发展绿洲农业,但灌溉不当易产生土壤盐碱化C.C地区因临近河流,水源丰富,发展河谷农业D.与D地区相比,F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为土壤肥沃,土地资源丰富2.E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频发区,下列与这些灾害产生无关的因素是( )A.气候温暖B.暴雨频繁C.地质复杂D.植被破坏(预测题)读某年我国东部与中、西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变化对比表,回答3、4题。
3.引起我国东部与中、西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变化的最重要因素是( )A.技术B.交通C.政策D.环境4.投资增速快的地区,资金主要流入的电子信息产业部门是( )A.硬件制造B.品牌营销C.信息传输D.软件设计(2012·南京模拟)下图所示均为我国著名林木景观示意图。
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冬冷夏热,光照充足B.乙-雪域高原,冻土广布C.丙-土壤肥沃,水源充足D.丁-风力侵蚀,千沟万壑6.图中各地林木主要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根系发达——常年太阳辐射强B.乙地叶呈针状——常年降水丰富C.丙地四季常青——常年温度较高D.丁地生长较快——常年高温多雨不同区域形成的因素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结合局部中国政区图,回答7、8题。
7.甲区域和乙区域相比,气候的差异是( )A.甲区域作物生长期较长B.甲区域降水最少C.乙区域气候大陆性最强D.甲区域夏季高温多雨8.丁省与丙省相比( )A.劳动力资源丰富B.陆地交通便捷C.第一产业的比重小D.第三产业的比重小9.(2012·杭州模拟)下列农业生产方式最适于在下图阴影区域分布的是( )A.绿洲农业B.基塘生产C.河谷农业D.乳畜业二、非选择题(共46分)10.(探究题)《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提出:争取到2015年,中部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发展差异课时练习 班级 姓名一、选择题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新疆产业结构变化图”。
读图完成1~2题。
1. 对近三十多年来新疆产业发展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第一产业的产值持续下降B .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C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下降D .第二产业比重先降后升2. 影响新疆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不包括A .政策导向B .科技进步C .气候变化D .资源开发根据上海第一产业有关数据与三大产业产值比例变化图,回答3~4题。
3.2000年到2009年上海农业产值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①种植业科技投入增大 ②渔业产值有增有减 ③农业服务业有所增强 ④农业人口持续减少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4.根据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图表数据,上海农业发展的趋势可能是 ( )①耕地面积保持稳定 ②牧业产值将持续下降 ③从业人口有所减少 ④农业产值比例将上升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读“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图”,回答5~6题。
5. 为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东北西部草原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 )A .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基地B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做好生态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工作C .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可减缓退耕、退牧工作的实施D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配套加工业 6. 关于此耦合发展模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以有效保护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B .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各自独立,发展专业化生产C .反映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一种竞争关系D.这种发展模式不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读“珠江三角洲产值增长图”,完成7~8题。
7.1990年之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是A.资金密集型产业B.技术密集型产业C.劳动密集型产业D.资源密集型产业8.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国内腹地范围的自然因素主要是A.地形的阻隔B.水源不足C.夏季气温偏高D.河流航运里程较短图7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完成23~25题。
9.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10.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 三产业转移11.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12.2013年1月17日,国务院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据环境保护部2013年4月19日发布的第一季度74个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结果,舟山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
舟山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舟山还具有阳光、沙滩、海浪等海洋旅游元素。
材料二图1为舟山群岛新区物流和旅游规划略图。
图2为舟山市2007年和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构成图。
(1)舟山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铁矿砂等大宗商品重要中转基地的主要原因。
(3)说出2007~2010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对推动城市化作用的差异。
13.(26分)阅读下列材料及图表,完成有关问题。
材料一:土壤侵蚀与年降水量关系(图9)、土壤侵蚀与森林覆盖率关系(图10)。
10 30 60 807040200 50100100010000100000土壤侵蚀/(t/km2.年)200 400 600 80070050030010010051001010010100151002010015100土壤侵蚀/(t/km2.年)(1)结合图10,分析说明图9中土壤侵蚀与年降水量之间的关联性。
(6分)(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该县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
(10分)14.青海省西宁市位于湟水谷地,平均海拔2261m,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日益凸显。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材料一:1996-2008年西宁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图(图9)材料二:2011年西宁市工业产值结构图(图10)(1)“到西宁避暑,请带上毛衣”。
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4分)(2)1996-2008年期间,西宁市耕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所占比重总体分别呈何种变化趋势?其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12分)(3)2011年西宁市工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能带来哪些问题?(8分)【答案】41.(28分)(1)海拔高,夏季凉爽;气温日较差较大(4分)(2)地形河流(每空2分)(3)耕地:比重下降(2分)原因: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占用耕地;退耕还林、还草。
(4分)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比重上升(2分)原因:城市(镇)化及工业化的发展。
(4分)(4)特点: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重工业为主,高耗能产业比重大。
(2分)问题:①能源、资源消耗量大,可能带来资源枯竭;②可能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③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
(每点2分,满分6分)【命题意图】本题通过对文字信息提取、统计图表的判读与分析,考查考生利用基本的地理知识、原理和技能,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工业化、城市化和区域环境的相互关系等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培养考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应用性特征。
.(2013高考题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3分)材料一底特律始建于1701年,1830年后工业稳步成长,1903年世界第一家汽车公司建立,此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汽车城市”。
20世纪70年代受到石油危机重创,加上日本、德国等国汽车生产的冲击,开始走向衰落。
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了赌场等第三产业,但未能扭转经济衰退趋势。
2007年房地产市场崩溃,2013年2月19日底特律市宣布已经陷入财政危机。
材料二图19是北美五大湖地区主要工业城市分布图,图20是底特律人口数量变化图。
⑴18世纪五大湖区许多工业城市迅速发展的主要条件有____________。
(3分)⑵底特律人口迅速增长时期的主导产业是____________,该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⑶20世纪中期以来,底特律日趋衰落,直至陷入财政危机的具体原因有__________。
(3分)⑷简述底特律的兴衰给我国城市经济活动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答案】(1)丰富的煤铁资源;水运便利;市场需求量大(2)汽车工业先进的科学技术;新兴的市场需求;丰富的原材料(任答两点)(3)石油危机;日本、德国等国家汽车工业的冲击;房地产崩溃;产业结构单一;新技术革命冲击(任答三点)(4)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发展科技,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增强竞争力。
【试题立意】以较为熟悉的北美五大湖地区作背景材料,使考生轻松上手,主要考查工业区位因素、产业结构调整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区域经济发展措施等。
试题要求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形成答案。
试题内容顺序呈现鲁尔区、匹兹堡等案例模式,考生可参照解题,难度顺序有利于考生思维发展。
【解题思路】(1)关注区域地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煤铁资源丰富;水运便利;从城市分布、人口增长及工业迅速发展可得出市场需求量大。
(2)从材料中世界著名的“汽车城市”可知主导产业。
工业发展离不开技术条件、市场、原材料等要素。
汽车技术要求高,当时汽车新兴市场需求大是要特别关注的要点。
(3)从材料中可以直接找出最关键的石油危机;他国汽车工业冲击;房地产崩溃。
但分析材料又可以根据主导产业得出其产业结构单一;结合提供时代信息可以联系出新技术革命冲击。
(4)底特律的兴衰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也是教材鲁尔区、匹兹堡等案例的再次呈现。
我国城市经济活动目前以工业为主,产业结构还存在不合理状况,加之科学技术水平低,产品市场竞争力弱,对我国城市经济活动的启示主要是借鉴来调整和发展。
答案 1.D 2.C解析第1题,第一产业的产值持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先升后降;图中没有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信息。
第2题,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影响较小,特别是气候变化影响较小。
答案 3.A 4.B解析第3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
根据表格数据分析:2000年到2009年上海农业人口减少,耕地面积减少,但是农业产值却呈现上升趋势。
农业产值的不断增加主要得益于农业科技的进步,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同时农业服务业的发展,也促使了农业产值的增加。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第4题,根据三大产业产值比例变化图分析,上海第一、二产业的产值比重降低,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上升,上海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提高,所以将使大量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将导致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农业从业人口继续减少,牧业产值将持续下降。
农业产值的增长低于二次产业产值的增长,所以农业产值的比例下降。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答案 5.B 6.A解析第5题,A选项是东北平原区农业发展的方向;C选项中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可推动退耕、退牧工作的顺利实施;D选项中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配套加工业是东北山区农业发展的方向。
第6题,此耦合发展模式可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相互协作,发展专业化生产;反映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一种密切协作的关系,有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
答案7.C8.A解析第7题,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经历了从劳动密集型慢慢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的一个过程。
珠江三角洲地区资源短缺,没有经历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阶段。
第8题,腹地即服务范围。
对于珠江三角洲来说,国内腹地的扩展受到了地形的影响,也就是北部、西部地区由于南岭的阻挡,辐射范围的扩张受到影响。
14答案(1)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少风力大,稀释自净能力强等禅修、游艇、游泳、海钓、康体、沙雕、海鲜美食等(可任答三点)(2)舟山群岛新区港口航道深、岸线长,有利于大型船舶停泊;长江中下游地区铁矿砂等大宗商品进口量大,多选择水运中转。
(3)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少,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小;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