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三个宽恕模型看宽恕研究新进展
评宽恕干预研究述—宽恕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
宽恕干预研究述评——宽恕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宗培白晋荣(河北师范大学心理系,石家庄 050091)摘要宽恕能帮助受害者消除愤怒、减轻痛苦,修复心理创伤。
在西方,宽恕已被当作干预目标应用于临床和教育领域。
结果表明,宽恕干预能明显减少来访者的愤怒、抑郁、焦虑等消极的情绪体验,增加积极的心理体验,如希望和自尊。
宽恕过程模型以及REACH 宽恕模型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宽恕干预理论模型。
这两个理论模型均由若干环节构成。
在这些环节中,定义宽恕、回忆伤害事件、建立共情、知觉到对他人的伤害、承诺宽恕以及克服阻碍宽恕的因素是促进个体宽恕的重要环节,是在宽恕干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的地方。
关键词宽恕;宽恕干预;理论模型分类号 R395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与人发生冲突,甚至受到伤害。
受到伤害后如何处理关系到个体的身心是否健康,人际关系乃至社会是否和谐。
笔者在对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多数大学生在受到同伴较深的伤害后,往往无法释怀。
这严重地影响了他们与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
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宽恕有助于受害者消除愤怒、减轻痛苦,维护身心健康(Bono & McCullough, 2006)。
宽恕还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
尽管宽恕能有效地治愈心理创伤,但直到19 世纪70 年代,它才被当作治疗目标来进行干预(Wade & Johnson, 2008)。
迄今为止,宽恕干预已被应用到临床和教育领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尽管宽恕干预在西方心理学界已引起不小的轰动,但在我国尚未引起重视。
鉴于其在临床和教育领域中重要的应用价值,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做一介绍,以使更多的心理学工作者了解宽恕干预,并认识到它的意义和价值。
1 宽恕的界定尽管“宽恕”一词来源于西方宗教,但是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很早就出现了关于宽恕的陈述。
例如,在《论语·以仁》里就记载着这样一句话“君收稿日期:2008-09-21通讯作者:白晋荣,E-mail: bjr8810@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小学生宽恕心理的特征、形成及其启示
恩里特等人在 总结有关研究的 基础上提 出,人们对于各种不 同的 宽恕理由的理解存在着 明显的年龄 阶段性差异 。换句话说 ,小学生与 中学生 、大学生或成年人对 于宽恕 理 由的理解 是不 同的 。在 1 、l l 2 岁之前的儿童处在宽恕发展 的阶段 1 阶段 2 和 。在这两个 阶段 ,小学 生看待宽恕的态度经常会受 到来 自 同伴的劝说而改变 。大部分学生会 在 1 、l 时进入 阶段 3 2 3岁 ,并 在
三 、 恕 的过 程模 式 宽 研究宽恕心理 问题 ,不仅要研
当代宽恕研究 的代表人物恩里 特等人提 出了宽恕发展序 列模型 ,
认为人们对于各种不同复杂程度的 宽恕理 由的理解与道德判断水平的 高低有关 ,这种宽恕理解的深入程
度与年龄大小也有关系。
综合上述宽恕发展序列模型和 其他学者 的研究 , 可以从条件 、 我们 表现、策略等三个维度来分析宽恕
识不同。 低年级学生意识到 , 在宽恕 时内心的敌意会毫不掩饰地表达出
、
宽 恕的 涵 义
“ 宽恕”是中 国传统伦理 学的 重要范畴,是中华 民族的传统美德 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就 提出 “ 忠恕之道”的思想。汉语 中 “ 宽恕” 的意思是宽容饶恕 , “ 宽
容”指宽大能容人 、有气量 ; “ 饶 恕 ”指免予责备 或惩 罚。在西方 , 最早阐释宽恕的文献可能是希伯来 圣 经和新 约 ,意为 上帝 消除 、放 弃 、赦免对罪人的惩罚 ,同时恢复
素 、 师 的因素) 教 的分 析 , 深入 探讨 不动恼 :用一颗童心去宽恕孩子 的 如何开展学校宽恕教育。 好 动、 好奇和丰富的想象力 , 处理学
心理的发展特点。 从条件维度来看 ,小学生一般 是 6l 一 2岁 的儿 童 ,正 处 于 恩 里 特 “ 6阶段模型”的阶段 1( 报复性宽 恕) 阶段 2赔偿 或补偿性 宽恕 ) 和 ( 。
自我宽恕的理论分析与成因探索
・ 论研究 ・ 理
作者简介 :祁焦霞 (9 1) 18 一 ,女 ,河南焦作人 。现就 学于广州大学教育学 院,20 0 7级发展 与教育 学专业学
生, 研究方 向是个性发展与教育 。
自我宽 恕的理论分析与成 因探索
个很重要 的角色 。此外 ,自我宽恕作为一种德
值的人 ;②承认 自己所犯的错误 ,对他所做的错 行【,当个体做了违背道德的事情时 ,通过积极 1 o l 事负完全 的责任 ;③认识 到受害者作为一个人的 改正错误的行为 ,一方面可以补偿受害者 ;另一 身份;④允许 自己经历与 冒犯事件相联系的情感 方面有利于缓解人 际冲突的现状 ,促进人际关系
有关宽恕的研究越来越多 ,其领域涉及宽恕的概 是具体的事件 ,而不是某个模糊的不安感 ,要 自 错事” ;其 念 、机制、模型和影响因素等基础研究 以及宽恕 我宽恕,必须揭示不安感后面的具体 “ 与心理健康 、人际关系 、家庭婚姻 、攻击性等关 二 ,由错事触发的消极情感被克服,从而达成内 系的应用 研 究 。近年 来 ,作 为宽 恕 的重要 组 成部 在 的 自我 接 纳 ;其 三 ,承 担相 关 的责 任 ,改 善 自
祁 焦霞 陈 少华
摘
要:自 我宽恕是认知、行为和情绪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该文从进化心理学、精神 分析、观察学
习以及认知 失调等 不 同理论 角度对 自我 宽恕的本 质 、形成进行 了深入 分析 。对其 影响 因素进 行 了回顾和 总结 。指 出 自我 宽 恕研 究还存 在的 一些 问题 : 自我 宽恕 的定义还存 在 争议 ; 自我 宽恕 的研 究方法还远 远不够 成熟和 完善 ; 自我 宽恕的研 究 内容 也不够 全 面,忽视 了对 受 害者 之 自我宽恕 的研 究等 等。
试析反垄断法宽恕制度
试析反垄断法宽恕制度摘要宽恕制度是反垄断法中一项重要的制度。
它是一套破坏组织成员间的信任,鼓励成员竞相自首的新策略。
本文通过介绍宽恕制度的涵义、卡特尔的危害性及适用条件。
并借鉴欧美国家宽恕制度的先进立法经验,为完善我国的宽恕制度提出建议。
关键词宽恕制度卡特尔完善建议一、宽恕制度概述(一)宽恕制度的概念宽恕制度,指参与卡特尔的成员在该行为尚未被发现时,主动向反垄断执法机构提供信息和违法证据,协助执法当局调查案件,从而获得减轻或免除处罚的待遇。
美国是该项制度的创始国。
宽恕制度可以说是一项年轻的反垄断法制度。
因为相对于1890年颁布的、最早的反垄断法《谢尔曼法》,它只有三十余年的历史。
1978年,美国开始制定并实施了该项制度措施。
自从该制度诞生起,它对反垄断执法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显著的帮助作用。
为了更好的理解宽恕制度,有必要清楚“卡特尔”这一概念的内涵。
卡特尔是垄断组织的一种表现形式。
通常垄断组织以达成垄断协议来限制竞争,如固定价格卡特尔、划分市场卡特尔等。
(二)卡特尔的危害性正常的市场竞争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鼓励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卡特尔作为竞争者之间的协议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企业之间通过达成价格、产量、划分销售区域的卡特尔,限制了公平竞争,还会排斥其他企业进入该相关市场。
如果没有作为“经济宪法”的反垄断法的干预,最终的结果是:卡特尔成员占据着市场支配地位,消费者要花费较之前数倍的价格,购买没有任何技术改进的产品。
(三)宽恕制度的适用原理宽恕制度的设立是一种主动执法。
由于卡特尔具有隐蔽性,反垄断执法机构不容易调查取证,而有效利用宽恕制度可以打击违法者,还可以提高执法效率。
经济学博弈论中有一个有关刑事犯罪的经典案例——“囚徒困境”。
警察把两个犯罪嫌疑人隔离审查,给了他们三个选择:选择一是如果都坦白各判十年;选择二是只有一方坦白,坦白的一方不判刑,而没有坦白的那个将会判刑10年;选择三是都没坦白,因证据不足,各判刑1年。
宽恕心理学相关研究综述
宽恕心理学相关研究综述【摘要】近年来,宽恕在心理学领域研究逐渐广泛和深入。
本文旨在对目前国外心理学界有关宽恕的研究成果做一个简要阐述。
主要包括对于宽恕的界定、影响宽恕的因素以及宽恕的模型。
最后提出了当前宽恕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以及对未来宽恕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宽恕;共情;宽恕模型;自我宽恕一、宽恕的概念宽恕在东西方文化中都受到特别重视,但宽恕的内涵在两种文化中不尽相同。
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东方文化强调宽恕是个人修身养性、道德升华的必要条件;而以基督教为主导的西方文化强调宽恕是一种爱,是“上帝的指示”。
心理学家试图从心理过程的角度对宽恕进了界定。
north[1] 从情感和认知角度出发,认为宽恕是个体克服了对冒犯者消极的情感和判断,并用理解、同情和关爱来对待对方的过程。
enright及其同事进一步补充认为宽恕是受害者在受到不公正伤害后,对冒犯者的负面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消失,并出现正面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的过程。
这一观点强调认知,情绪,行为三方共同作用。
mccullough [2]等人则以共情理论为基础,认为宽恕是受害者基于对冒犯者的共情产生的一系列动机变化过程。
二、宽恕的影响因素(一)人格对宽恕的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宽恕受人格特征的影响。
brown[3]通过检验过宽恕倾向与大五人格问卷的各维度的关系,结果发现宽恕倾向与宜人性呈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
张登浩等人的大七人格与宽恕各维度关系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善良,情绪性以及外向性三个人格维度可以显著预测个体的宽恕性水平。
(二)共情对宽恕的影响。
共情,即同理心,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zechmeister等[4]采用叙事法进行研究,发现共情特质高的受害者对冒犯者的归因和描述较为积极,产生的情境性共情会使受害者宽恕冒犯者。
(三)责任归因对宽恕的影响。
宽恕的责任归因是指受害者对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的理解。
青春期不同阶段宽恕心理发展水平的质性研究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Nov.2020/No.6心理学研究青春期不同阶段宽恕心理发展水平的质性研究薛艳[摘要]本研究以当代青少年青春期宽恕发展的特征为切入点,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对处于青春期三个阶段的35名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处于青春期不同阶段的青少年宽恕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归纳青少年应对人际冲突时宽恕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研究宽恕对缓解青少年人际冲突产生的影响机制,构建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揭示干预对宽恕发挥作用的心理机制,进而探讨以宽恕为导向的心理辅导对青少年的作用模式。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青少年宽恕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变化,青春后期的青少年宽恕水平最高,青春前期、青春中期的青少年宽恕水平次之。
2.宽恕干预在减少青春期人际冲突中具有显著作用。
3.青春前期是对青少年实施宽恕干预的最佳时期$ 4.干预导致了对宽恕内涵的认知变化、对冒犯事件的情感体验变化和处理冒犯与冲突的行为变化。
5.影响干预有效性的因素包括他人期待、社会规范、社会与人际和谐。
[关键词]青春期;不同阶段;人际冲突;宽恕发展水平;质性研究一、问题提出在当下多元化、复杂化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之下,处于青春期的大中学生难免面对各种人际冲突,成为人际伤害中的受害者或冒犯者。
我国青少年青春期人际冲突的现状令人担忧,由此引发的危机事件呈上升趋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个体层面,人际冲突有可能会引发愤怒、抑郁等身心健康问题,甚至更严重的心理危机如自杀等;而在群体层面,则有可能升级为校园暴力,甚至更加恶性的伤害事件如投毒等;此外,有一些特定专业(如:医学)的大学生毕业工作之后,还会面临当前社会医疗、教育、公共管理等领域人际矛盾突出、伤害事件频发的现状(朱婷婷,2014)。
心理危机在青春期的不同阶段主要表现形式有所不同:青春前期(11—13岁",主要表现为与他人的频繁冲突(如与父母争吵)。
这是由于这一阶段的青少年自己觉得已经长大成人,应享受成人的一切权利,而父母却仍把他们当成孩子,未充分给予所需要的自由,与父母冲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成人的权利和自由。
宽恕的心理学过程
宽恕的心理学过程宽恕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释放内心的负面情绪,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宽恕的过程,并介绍如何培养宽恕的能力。
宽恕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认知重构、情感调适、决心放下、行动表达。
在认知重构阶段,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伤害产生了负面情绪,并且意识到宽恕对我们自身的好处。
在情感调适阶段,我们需要努力调整自己的情绪,不再被负面情绪困扰。
决心放下阶段是宽恕的关键,我们需要下定决心真正地放下对他人的怨恨和伤害。
最后,在行动表达阶段,我们可以选择与对方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宽恕之意。
宽恕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体的性格特点、生活经历、价值观念等都会对宽恕的过程产生影响。
同时,受伤害的严重程度、对方是否表示悔意以及与对方的关系也会对宽恕的过程产生影响。
例如,如果对方是我们亲密的家人或朋友,我们可能更容易选择宽恕。
宽恕的过程还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宽恕可以减轻抑郁和焦虑症状,提高生活满意度。
宽恕还可以促进个体的社交关系,增进亲密关系的质量。
因此,培养宽恕的能力对于保持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培养宽恕的能力呢?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接受自己的情绪来开始宽恕的过程。
不要否定自己的负面情绪,而是要尝试理解它们,并找到释放它们的健康方式。
其次,我们可以尝试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的行为和动机。
这有助于我们从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减少怨恨和愤怒的情绪。
此外,我们还可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学习更好地处理和释放负面情绪。
需要强调的是,宽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
它需要时间和努力,需要我们不断地修正和调整自己的心态。
但是,宽恕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帮助我们走出伤痛,重新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宽恕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释放内心的负面情绪,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宽恕的过程包括认知重构、情感调适、决心放下和行动表达。
宽恕研究的教育意义
教学 园地
宽 恕 研 究 的教 育 意 义
袁 小帆
中图分类号 : 2 G4 文献标识 码 : A
心怀怨恨与报复 , 最终使得小 问题 演变成 严重后 果。
有专家研究发现 , 伤害带 给个体 的不 良影响不仅与客观上伤害
积极心理学 的研究表 明 , 具有积极观念的人 比一般人具有 那些 更 良好 的社会道德和更佳 的社会适应 能力 , 他们往往能更轻松地面
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对于宽恕 的研究对 于在 校学生有着 重要的意义。
1积极心理学 的研究更有助 于个体 的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 的一种新 型的模 式 , 相对于消极心 是 理学而言的。所谓的消极心理学主要是 以人类心理 问题 、 心理疾病 诊断与治疗为 中心的 , 如在过去 一个 世纪 的心理学研究 中 , 我们所 熟悉的词汇是病态 、 幻觉 、 焦虑 、 狂躁等 , 而很少 涉及 到健 康、 勇气和
化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一定义精炼地揭示 出了宽 恕的本质。
宽恕是一种具有积极建设性 的应对方式 , 它能够 调节和减少消
种亲社会 行为 , 受到越来越多的人 的关注 和研究 。
有 关研 究发现 , 宽恕的能力对个体身心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引 人 宽恕作为干预措施后 , 实验组与 控制组相 比 , 体 的生 理指标更 个 为正常 , 体 的心理压抑 度和焦 虑水平 均较低 , 自尊水平较 高 。 个 而
或者说 宽恕能力对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 的意义 。
《heartland宽恕量表计分方式 -回复
《heartland宽恕量表计分方式-回复心理学家巴特诺夫斯基和西尔马宁将中括号内提到的《heartland宽恕量表计分方式》引入到了情绪调控研究中。
这种计分方式的引入对于我们理解和应用宽恕的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以1500-2000字篇幅,一步一步回答该计分方式的相关问题,以加深对宽恕的理解。
首先,宽恕作为一种情感调节策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宽恕是指情感上对伤害他人的行为采取宽容、原谅、不报复等积极的态度和行为。
宽恕不仅仅有助于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还在社会层面上产生积极影响。
而《heartland宽恕量表计分方式》则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工具,通过具体的指标和得分方式来评估个体的宽恕水平。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heartland宽恕量表计分方式》的基本原理。
该计分方式主要包括三个维度,分别是宽恕行为、宽恕思维和宽恕情感。
宽恕行为指的是个体在面对伤害时具体采取的宽恕行动,宽恕思维则是指个体对伤害者的看法和理解,宽恕情感则是个体在宽恕过程中所产生的情绪和情感反应。
通过对这三个维度进行评估,我们可以全面了解个体的宽恕水平。
接下来,我们需要了解如何进行《heartland宽恕量表计分方式》的具体操作。
在评估宽恕行为时,我们需要了解个体在面对伤害时是否采取了宽恕的行为,例如主动与伤害者沟通、挽回关系等。
可以给予每个宽恕行为一定的得分,再根据行为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总结得分。
在评估宽恕思维时,我们需要关注个体对伤害者的理解和观点,例如是否能够理解伤害者的原因和动机等。
同样,可以给予每个宽恕思维一个得分,并根据思维的积极性和合理性进行总结。
最后,在评估宽恕情感时,我们需要关注个体在宽恕过程中所产生的情绪和情感反应,例如是否能够释放和排解负面情绪等。
同样,可以给予每个宽恕情感一个得分,并根据情感的积极性和稳定性进行总结。
这种计分方式的引入为我们研究宽恕提供了更具体和系统的评估方法。
通过对宽恕行为、宽恕思维和宽恕情感的评估,我们可以综合考量个体在宽恕过程中的表现和水平,更好地了解宽恕对个体和社会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宽恕研究
r s a c u s o n i e d t e p re td ;r lt n hp r s a c e d t e w d n d a d t e r s ac f i r vn e e r h q e t n a r n e o b e f ce , ea i s i e e r h n e o b i e e n h e e r h o mp o ig i e o
务 一 阶 段 等 三种 模 型 , 恕 的 问卷 法 、 事法 和实 验 法 等 三 种 研 究 方 法 , 恕 的发 生 受 到 冒 犯 者 、 宽 叙 宽 冒犯 事 件 、 害 者 受 等 因素 影 响 , 提 出 了研 究 方 法 需 创 新 、 究 群 体 需 广 泛 、 究 量 表 需 完 善 并 研 研 关 提 需 加 大 等 五点 展 望 。 关 键 词 : 积极 心理 学 ; 恕; 响 因素 宽 影 中 图分 类 号 : B 4 8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0 0 5—3 3 ( 0 1 O —o 4 6 8 2 1 ) l o 2—0 6
20 0 1年 4月 赛 格里曼 在 《 国心 理 学杂 志 》 美 上
发 表 “ 极 心 理 学 导 论 ” 式 宣 布 了 积 极 心 理 学 的 积 正
的广 泛讨 论 , 是在 国 内还 处 于初步 阶段 。 但 近年来 由
于人 际 冲突而产 生 的报 复心 理甚 至恶性 暴力 事件增 多。 而宽 恕 的研 究正 是 让人 们 去积 极 、 观 、 确地 乐 正
fr ien s e e e t n r a e o g v e s lv lne d o bei c e s d.
Ke o d : p st ep y h lg ; r ie e s if e c c o yW r s o i v s c oo f gv n s ;n u n e f tr i y o l a
Forgiveness(宽恕)概念解析及其中国式内涵初探
Forgiveness(宽恕)概念解析及其中国式内涵初探朱婷婷;王晓萍【期刊名称】《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26)003【摘要】20世纪后期,西方心理学研究者开始将“forgiveness”这一具有道德意义的心理现象从宗教中剥离开来,进行系统的研究.他们一般认为宽恕(1)是发生于人际伤害之后,(2)是心理状态由消极向积极方向转变的过程,(3)该过程是受害者一方的主动的内部过程,而非第三方驱使的结果.由于“forgiveness”曾有的宗教背景和广泛而复杂的含义,无法找到与其完全对等的当代中文词语,“宽恕”则是最接近的表达.但是,“宽恕”本身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中国人的宽恕心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中国人重视宽恕特质;中国人重视宽恕与公正的平衡状态;中国人的宽恕含有人际策略的意味.总的来说,中文语境中的“宽恕”与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forgiveness”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今后的研究可以继续沿着西方心理学家已开辟的道路进行下去.但是,由于文化差异可以考虑一些与文化有关的心理因素和研究主题.【总页数】4页(P12-15)【作者】朱婷婷;王晓萍【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29;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11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相关文献】1.宽恕内涵的反思与重构 [J], 李兆良;李辰旭2.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解析及其内涵的厘定 [J], 梁志;赵祥刚3.On Forgiveness and Justice" The Difficulties of Western Societies in Achieving a Coherent Discourse about Forgiveness* [J], Pedro Rivas;;;;4.《我们的幸福时光》中的宽恕内涵 [J], 赵瑾5.中西方语境下宽恕内涵的心理学阐释 [J], 李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个宽恕的动态过程模型---跨文化视角
一个宽恕的动态过程模型---跨文化视角本文主要讨论宽恕过程中的文化异同。
宽恕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没有协商一致的定义。
一般来说,宽恕过程包括对于犯错者的认知,情绪,动机,和行为的相关改变。
近年来,对于宽恕的科学研究兴趣迅猛增加。
但是,跨文化视角上的宽恕的概念以及机制是否相同仍不清楚。
这篇文章讲的是宽恕的动态过程模型,包括宽恕过程的社会文化、认知、情绪、动机以及行为方面。
其中的特别过程可能会因为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而产生差异。
社会冲突是一个上升的问题,威胁到安全和全球社会的福祉。
有超过30的战争暴力冲突进行了世界各地的约州内的武装冲突40%已经持续了10年或以上,25%的战争已经持续了超过25年(Marshall &格尔,2005)。
这些冲突往往导致不可估量的伤害,如家庭和社区的划分,以及极端暴力,和个人的心理问题(vallacher,科尔曼,诺瓦克,与建设wrzosinska,2010)。
宽恕的能力促进有益的情绪调节过程,如仁慈思想,情感和行为(特·维特弗里特,路德维希,&猪栏,2001)-恢复积极的和最有效的工具之一下面的这些冲突(麦卡洛合作关系,根,takbak,与特·维特弗里特,2009)。
虽然在过去十年中,西方关于西方人的宽恕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
但是却很少有研究非西方人的宽恕的概念以及机制。
群际关系理论和研究提供了一些对人际间冲突的普遍的原因与对策。
然而研究主要关于自由文化下的宽恕。
文化可以塑造群体间互动形式。
因此,理解跨文化的宽恕的基本机制是很重要的。
本文的目的是探讨东、西方两个宽恕的过程。
宽恕的跨文化相似性和差异另一方面,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宽恕有全球化的趋势。
例如,黄和恩莱特认为有关宽恕的道德推理的发展具有跨文化相似性。
青少年(20—23)比更年轻的少年(12—14)更本质地内在地宽恕,而这些较年轻的少年假设有更高的非本质的外在动机。
此外,有关宽容的常见预测因子,如道歉、意图以及犯错的后果已经有了跨文化的发现。
萨提亚冰山模型
“我不能露出任何感觉”
症;心脏病发;背痛
4打岔
混乱不清,心不在焉
转移注意力
“没有人在乎我”
中枢神经系统受扰;胃疾、眩晕作
“这里根本没有我的位置” 呕;糖尿病;偏头疼;便秘
萨提亚的治疗信念
☺ 我们都是同一生命力的独特展示,透过这股生命力相联结。 ☺ 人们因相同而有所联结,因相异而有所成长。 ☺ 父母常重复在其成长过程中熟悉的形式,即使那些形式是功能不良的。 ☺ 大多数的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尽其所能而为。 ☺ 健康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价值的平等上。 ☺ 感受是属于我们的:我们都拥有它们,而且可以学如何驾驭它们。 ☺ 我们拥有所需的一切内在资源,以便成功地应对和成长。 ☺ 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 ☺ 改变永远是有可能的,即使外在的改变有限,内在的改变仍是可能的。 ☺ 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已发生的事件,但可以改变那些事件对我们所造成的
这就是一座个人内在“冰山”!
无论是谁,都有一个属于 自己的冰山
行为 应对方式
感受 认知 期待 渴望 自我
行为:
就是我们五官所直接接收到 的,来自他人和环境的信息。如 我们在用友学习,一个人在静静 地读书,一个人在打游戏等等。
行为 应对方式
感受 认知 期待 渴望 自我
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是指人们在压力 下,应对他人、环境及自己的 一种行为模式。
具体分为以下五种:讨好 、指责、超理智、打岔、表里 一致
论文中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研究方法
论文中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在学术界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论文中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这样的主题。
如何设计合适的研究方法,是确保研究结论准确性和可信度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用的研究方法,旨在揭示论文中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研究。
通过灵活运用这些方法,研究人员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并解决多样性和包容性的问题。
一、定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是通过收集和分析非数值化数据,以获得对于现象的深入理解。
这种方法强调对于多样性和包容性的质性特征进行细致观察和描述。
研究人员可以运用以下几种定性研究方法:1.访谈:通过面对面或电话方式与相关的研究对象进行交流和讨论,获取他们对于多样性和包容性的观点和经验。
访谈可以是结构化、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具体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而定。
2.焦点小组讨论:组织一小组人对多样性和包容性话题进行集体讨论,从而获得集体智慧和多样性的观点。
研究人员可以引导和促进讨论,同时记录和分析与会者的观点和意见。
3.内容分析:通过对多样性和包容性相关文本、图像、音频等进行系统的分析,以发现其中的模式、主题和观点。
内容分析可以手动进行,也可以借助计算机辅助软件进行。
二、定量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是通过数值化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以得出数量上的结论。
这种方法可以衡量多样性和包容性变量之间的关系,更具有统计学和一般性的可比性。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以下几种定量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设计和分发一系列问题,要求被调查者按照预定格式进行回答。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统计分析,了解被调查人群对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态度、观点和行为。
2.实验设计:根据研究目的,设计一套实验方案,控制和观察多样性和包容性变量对于结果的影响。
实验可以是实验室实验或自然实验,有助于揭示因果关系和统计差异。
3.观察研究:观察和记录多样性和包容性现象的具体细节,以获得客观的数据。
观察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研究人员可以根据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探讨多样性和包容性间的关联性。
海峡两岸卡特尔行为之宽恕政策的比较研究
海峡两岸卡特尔行为之宽恕政策的比较研究卡特尔行为是指一群企业或组织之间通过合谋、价格操纵和市场瓜分等手段来破坏市场竞争、抬高价格,以获取更高的利润。
针对卡特尔行为,各国采取的政策包括罚款、监管、严惩等多种方式。
其中,宽恕政策是一种常见的做法,指对卡特尔行为的参与方在揭露行为的情况下,减轻其处罚或甚至豁免其处罚。
海峡两岸是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之间的地区,两岸之间的经济联系非常紧密。
因此,研究两岸卡特尔行为宽恕政策的比较,可以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两岸之间的经济关系提供参考。
首先来看两岸对卡特尔行为宽恕政策的基本立场和实施方法。
在大陆,卡特尔行为被视为经济犯罪,参与者将受到相关法律的惩罚。
但对于主动向有关部门主动揭露卡特尔行为、积极配合调查,以及采取相应纠正措施的企业,可以从轻或免除处罚。
台湾地区也将卡特尔行为定性为违法行为,但在执法实践中,积极采用宽恕政策,对自首、认罪、积极纠正等行为给予加减、减轻或豁免处罚的优惠。
其次来看两岸宽恕政策的差异。
在大陆,企业自首揭露卡特尔行为,可以直接向国家发改委和市场监管总局申请轻或免处罚;若是经营者如实供述卡特尔行为,限制其市场准入的期限也可以适当缩短。
此外,大陆还出台了《反垄断指南》,将揭发卡特尔行为的举报奖励纳入其中,鼓励公众举报卡特尔行为。
相对而言,台湾地区的宽恕政策则相对宽松,自首企业可以得到最高减轻一半罚金的惠政,且自首企业最多可享减轻罚金3年有期徒刑刑期等的最高减免幅度。
最后来看两岸宽恕政策的效果。
通过近年来的执法实践来看,两岸宽恕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防范了卡特尔行为的发生。
在大陆,实践证明听证制度、宽恕政策等制度的不断完善,增强了执法力度和惩罚效果,有效遏制了卡特尔行为的发生。
在台湾地区,宽恕政策的实施也力图以高度的自由贸易理念为支撑,对于有机会效仿卡特尔行为的参与者,更多采用的是“坐竿”制度,引导其进入正常竞争市场。
综上所述,海峡两岸对卡特尔行为宽恕政策的比较研究表明,两岸虽然在处理卡特尔行为的立场和实施方法上存在一些差异,但在政策效果上呈现出比较一致的趋势:即在识别、制止和防范卡特尔行为上,向企业和个人提供宽恕政策的奖励和惩罚机制,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高中生不同宽恕、同伴接纳与焦虑水平的关系
高中生不同宽恕、同伴接纳与焦虑水平的关系夏宸渝 李兴江(湖南省娄底市第五中学 湖南 娄底 417000)【摘要】目的:探讨高中生焦虑水平、同伴接纳与不同宽恕的关系以及同伴接纳在焦虑与不同宽恕间的中介作用。
方法:采用问卷法以259名高三学生为被试进行测量。
结果:①高中生焦虑水平、同伴接纳和不同宽恕之间均显著正相关,但焦虑与宽恕自己比焦虑与宽恕他人有更高的相关;②同伴接纳在焦虑水平和宽恕自己、总的宽恕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焦虑水平和宽恕他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结论:对于不同的宽恕对象,焦虑和同伴接纳的作用是不同的。
【关键词】高中生 焦虑 同伴接纳 宽恕【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97-02Relationships among Anxiety, Peer Acceptance, and Different Forgiveness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relationships among anxiety, peer acceptance, and different forgiveness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Methods: A sample of 259 high school students was surveyed with questionnaires. Results: Both anxiety and peer acceptance related to forgiveness significantly. Peer acceptance partially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xiety and self-forgivenes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xiety and total forgiveness, whereas it served as a complete mediator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xiety and other-forgiveness. Conclusion: anxiety and peer acceptance have different influence on different forgiveness.【Key words】High school students; Anxiety; Peer acceptance; Forgiveness宽恕是促使受害者对冒犯者产生共情的一系列的动机变化过程,该过程使受害者报复和疏远冒犯者的动机降低而使其善待冒犯者的动机增强,并促使双方和解[1]。
任是“无情”也动人?AI机器人服务失败后道歉主体对消费者宽恕的影响
任是“无情”也动人?AI机器人服务失败后道歉主体对消费者宽恕的影响一、本文概述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人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智能家居、自动驾驶,还是客户服务,都留下了它们的身影。
然而,当机器人服务失败时,如何有效地进行道歉并获取消费者的宽恕,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机器人服务失败后,道歉主体对消费者宽恕的影响,分析不同类型的道歉主体(如机器人本身、人类代理、以及混合模式)在消费者宽恕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客户服务策略。
我们将首先回顾现有的关于机器人道歉行为的研究,探讨当前研究在这一领域的不足和局限性。
然后,我们将通过实证研究,收集和分析消费者对机器人服务失败后的反应和宽恕意愿的数据。
我们还将探索消费者对机器人道歉和人类代理道歉的接受程度,以及他们如何看待混合模式的道歉方式。
我们将根据研究结果,为企业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优化机器人服务失败的应对策略,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和忠诚度。
我们相信,通过深入了解道歉主体对消费者宽恕的影响,我们可以帮助企业在时代更好地管理和应对服务失败的风险。
二、文献综述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人已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各种服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伴随而来的问题是,当机器人提供的服务出现问题或失败时,如何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并获取消费者的宽恕。
近年来,众多学者开始关注此领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AI机器人服务失败后的道歉方面,研究表明,道歉的及时性和真诚性对于消费者宽恕的影响至关重要。
当AI机器人能够在服务失败后立即道歉,并表现出真诚的歉意时,消费者更有可能原谅并继续使用该服务。
道歉的具体内容和方式也会对消费者的宽恕产生影响。
例如,具体描述错误的原因和解决方案,以及提供适当的补偿,都有助于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宽恕意愿。
对于消费者宽恕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消费者心理、服务质量和情境因素等方面。
消费者心理方面,如消费者的情绪、个性特征等都会影响其对服务失败的反应和宽恕意愿。
大学生寻求宽恕倾向与道歉倾向中文版问卷的研制
大学生寻求宽恕倾向与道歉倾向中文版问卷的研制赵瑞雪;朱婷婷;郑爱明【摘要】目的:在大学生样本中检验寻求宽恕倾向与道歉倾向中文版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并探索寻求宽恕倾向问卷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因素结构.方法:以寻求宽恕倾向与道歉倾向问卷为研究工具,对54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寻求宽恕倾向问卷抽取3个因素最为合适,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6.892%.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数据拟合良好(x2/df=2.550,NFI=0.887,NNFI=0.896,CFI=0.927,IFI=0.928,RMSEA=0.075);寻求宽恕倾向中文版问卷总量表与3个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06~0.885之间,分半信度在0.757~0.862之间.道歉倾向中文版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8,分半信度为0.834.结论:寻求宽恕倾向与道歉倾向中文版问卷均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可以用于中国大学生寻求宽恕倾向与道歉倾向的测量.【期刊名称】《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18)001【总页数】5页(P30-34)【关键词】寻求宽恕;道歉;量表;中国大学生【作者】赵瑞雪;朱婷婷;郑爱明【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1166;南京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1166;南京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116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1寻求宽恕(forgiveness-seeking/seeking forgiveness)于2005年由Kelley等[1]定义为:冒犯者主动寻求受害者宽恕自己的过程,包括道歉、非言语保证、解释和赔偿。
寻求宽恕是广义宽恕的重要组成部分[2]。
Sandage等[3]2000年在最初的寻求宽恕实证研究时,设计了包含54个题项,5级评分的寻求宽恕测量问卷。
虽然该问卷在之后的寻求宽恕研究中也有使用,但未在相关文献中找到具体问卷题项,且该问卷题项较多,本研究未使用。
国外关于宽恕的心理学研究述评
国外关于宽恕的心理学研究述评
李兆良
【期刊名称】《医学与社会》
【年(卷),期】2009(22)3
【摘要】近年来,国外的心理学对宽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笔者概述了宽恕概念的涵义:介绍了西方心理学在宽恕类型、发展模式、研究方法、影响因素及相关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最后在评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总页数】4页(P62-65)
【作者】李兆良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心理学系,长春,13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8
【相关文献】
1.国外智慧心理学测量研究述评 [J], 陈浩彬;董海燕;;
2.国外智慧心理学测量研究述评 [J], 陈浩彬;董海燕
3.近年来国外青年心理学研究述评──兼评我国的青年心理学研究 [J], 黄辛隐
4.宽恕干预研究述评——宽恕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 [J], 宗培;白晋荣
5.国外人口老化理论的心理学研究述评 [J], 乐国安;王恩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heartland宽恕量表计分方式
Heartland宽恕量表计分方式
Heartland宽恕量表是一种心理测量工具,用于评估个体对冒犯者的宽恕程度。
该量表由21个问题组成,每个问题有5个选项,从强烈不同意到强烈同意,对应分数为1-5分。
以下是Heartland宽恕量表的计分方式:
1.对于每个问题,被试者需根据自身感受选择一个最符合的选项。
2.将每个问题的分数相加,得到原始总分。
3.将原始总分转换为标准分数,以进行比较和解释。
标准分数是基于大量样
本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计算得出的。
计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量表中的问题不应跳过或遗漏,以确保测量的完整性。
2.分数越高,表示被试者的宽恕程度越高;分数越低,表示被试者的宽恕程
度越低。
3.在解释分数时,应考虑被试者的个人背景、文化背景和情境因素。
4.Heartland宽恕量表是一种自我报告的测量工具,可能存在主观性和偏差。
因此,在使用量表时,应注意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总之,Heartland宽恕量表是一种评估个体宽恕程度的心理测量工具。
通过正确
的计分方式,可以得出被试者的宽恕程度,并进一步应用于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科学进展2010, Vol. 18, No. 5, 734–740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由三个宽恕模型看宽恕研究新进展马洁郑全全(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 杭州 310028)摘要西方学者已普遍接受宽恕的本质即为亲社会性动机转变过程。
从这一取向出发, 介绍Worthington提出的宽恕压力应对模型、Koutsos等人提出的人际间相关变量模型以及Hall和Fincham 提出的自我宽恕模型这三个模型。
三个模型从三个不同角度对宽恕的动机转变观点提供支持, 通过论述三个模型之间的关系, 对宽恕的动机转变观点进行更加深入的阐述。
同时在宽恕模型论述中总结分析近年来宽恕的认知加工、人际相关变量的作用以及自我宽恕方面的研究进展等。
最后对宽恕在西方以及我国的研究进行回顾, 指出中西方宽恕研究发展中存在的研究不全面、缺乏理论支持等问题。
关键词亲社会性动机转变; 个性倾向性宽恕; 情境性宽恕分类号 R395; C91在中国传统思想里, 宽恕(forgiveness)是一种美德, “以和为贵”是大多数人的生活态度。
但个体社会生活中总避免不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遭遇到不同程度的侵犯或者伤害, 宽恕研究领域正是关注于个体对类似事件发生后的认知及反应过程。
可以看到, 早在18世纪哲学著作中就有过对宽恕的论述, 但理论观点多以宗教信仰为核心 (张宁, 2001)。
直到20世纪90年代, 宽恕才因道德研究正式走入心理学的视线(岑国帧, 1998), 早期阶段的研究重心为宽恕概念及临床干预方法的争论, 缺乏实证性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各种宽恕量表的开发(如Wade的量表), 宽恕研究范畴也逐渐从宽恕的定义、发展阶段以及临床干预手段等方面扩展到宽恕的认知变量、社会关系变量、神经生理等方面, 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 宽恕概念发展有关宽恕的比较清晰的心理学概念最早由Enright于1991年提出, 他认为“宽恕是指面对冒犯者的不公平行为时, 对冒犯者施以同情和爱” (Enright, 1991)。
Enright这一定义首次将宽恕归属于一种心理过程而非心理状态, 强调情绪及认知转变, 但这一界定缺乏对宽恕的人际间特征与个体内特征的整合。
1995年Robert首次提出宽收稿时间: 2009-11-03通讯作者: 郑全全, E-mail: qqzheng@ 恕倾向(forgivingness)这一概念, 他认为, “宽恕倾向指基于个体特性的原因, 在被冒犯时, 个体会以一种善意的、仁慈的方式来中止自身的愤怒” (Allemand, 2008)。
Robert这一界定指出宽恕个体差异性的存在, 认为特定个体在面对不同情境中具有一致的宽恕倾向。
Gottman等人在亲密关系中的动机理论中提出在冒犯行为产生后, 被冒犯者的反应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属于正当的愤怒(如悲伤、愤怒和谴责等), 另一方面则是受到攻击及伤害的反应(无辜的受害、害怕以及担心等)。
McCullough与Worthington等人以此为基础提出具体的动机分类观点, 认为冒犯行为产生后被冒犯者会产生对冒犯者的两种不同动机: 回避动机与报复动机。
宽恕过程就是被冒犯者对冒犯者的回避动机与报复动机减少的亲社会动机改变过程, 回避与报复动机越强烈, 被冒犯者的宽恕行为产生的可能性越小(McCullough, Worthington, & Rache, 1997; McCullough et al., 1998)。
McCullough在2000年的综述文献中提出宽恕的本质为“发生在个体内的, 对人际间冒犯行为的亲社会的动机性转变”(McCullough, 2000)。
目前心理学界也普遍肯定McCullough等人的观点, 认为宽恕的核心概念是发生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的, 冒犯行为产生之后被冒犯者对冒犯者的亲社会动机转变过程。
第18卷第5期由三个宽恕模型看宽恕研究新进展 -735-目前已有宽恕的分类方法较多, 如Baumeister 等人根据外在宽恕行为与内在宽恕决定两维度将宽恕分为拒绝宽恕、沉默宽恕、虚假宽恕以及真正宽恕四类等(Worthington, 2006)。
宽恕分类中目前得到普遍认可与采纳的是个性倾向性(dispositional)与情境性(situational)的两类分法。
个性倾向性宽恕等同于Robert提出的宽恕倾向概念, 即为在不同情境中个体具有相同的宽恕倾向, 而情境性宽恕则是指在面对特定冒犯情境下的具体宽恕行为(Suwartono, Prawasti, & Mullet, 2007)。
许多研究结果证明了宽恕研究中个体差异的存在, 即倾向性宽恕与情境性宽恕的分离(Brose, Rye, et al., 2005), 同时研究表明个体宽恕行为的产生是个体内部人格与外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Koutsos, Wertheim, & Kornblum, 2008)。
对二者关系, 较多研究指出个性倾向性宽恕对情境性宽恕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Eaton, Struthers, & Santelli, 2006)。
尽管目前对宽恕的明确定义仍存在一定的争议, 但已有大量基于McCullough等人提出的“亲社会动机转变”观点的实证研究。
本文通过介绍近年来较能体现宽恕研究进展的三个模型, 从宽恕研究的三个方向对西方宽恕相关研究进行整理与论述。
2 宽恕模型2.1 宽恕加工模型Strelan与Covic在已发表文献中收集了25个涉及宽恕加工的模型, 并进行分析总结(2006)。
研究发现, 宽恕的加工模型在宽恕理论及阶段研究上具有一些一致的观点: (1)在宽恕的过程中存在愤怒以及受伤害的感情; (2)存在消极的情绪与认知后果; (3)在受伤害早期阶段做出的应对策略都收效甚微; (4)存在考虑以及决定是否宽恕的阶段; (5)存在对冒犯者的理解或移情的过程。
Strelan同时也总结出各种模型对宽恕的不一致观点: (1)宗教与非宗教研究的大相径庭。
宗教研究充分强调上帝的作用, 而非宗教研究则完全不考虑上帝的作用, 除此之外, 宗教与非宗教研究基本上没有较大差异; (2)现有的理论仅对某些特定成分在宽恕加工过程中的顺序持统一的观点, 如冒犯行为发生后, 宽恕过程中最初的成分为愤怒与伤害的知觉与表达, 随后一定会产生消极情感和认知。
但是, 对之后的各因素效应的顺序则各执一词。
Worthington与Enright曾针对移情、谦卑以及承诺的顺序有争议; (3)现有理论在各成分重要性上无法得到统一意见, 对于各种成分分别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起到多大的作用以及如何顺利衔接到下一阶段缺乏共识; (4)多数加工模型研究忽略宽恕的人际因素, 倾向于考虑个体内加工过程。
宽恕不仅属于个体加工, 同时受制于人际关系及相关人际因素; (5)不同的模型研究采用不同的结束点。
多数模型倾向于认为被冒犯者对冒犯者产生仁爱、同情以及仁慈的态度是宽恕加工过程完成; 部分模型认为产生人际互动, 即产生和解行为才是宽恕的中止; 更有个别研究指出当个体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均不再体验到消极情绪时即为宽恕完成。
随着目前研究的深入, 学界已基本公认宽恕为个体动机转换过程, 其中认知情感因素如移情、换位思考、反刍、压抑等具有重要作用已得到肯定(McCullough, 2000)。
Worthington (2006)结合自身多年的临床研究经验, 根据Lazarus的压力应对理论提出宽恕的压力应对模型。
Worthington提出冒犯行为是一种人际间的压力源, 个体必须选择面对或者逃避。
冒犯行为首先会导致个体产生不公平差距感(injustice gap), 根据个体接受的不公平差距感大小, 个体会将当前的冒犯行为判断成为威胁或者挑战。
如果个体将冒犯行为判断为威胁, 个体会经历反刍、不可宽恕情感, 以及由公平感产生的报复动机以及回避动机; 如果个体将冒犯行为评价为挑战, 个体就会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案, 进行情绪的自我调整, 以及关注事件中的意义, 这些将会产生公平动机、和解动机或者利他动机。
将冒犯行为知觉为挑战或者威胁, 会促使个体根据双方能力、关系、个体自主权寻找方法应对当前压力, 个体会试图采用问题关注型应对方法、情感关注型应对方法或者意义关注型应对方法。
个体最终选择宽恕或者非宽恕, 这两种决定都会对宽恕加工过程重新产生影响。
同时, 在宽恕的压力应对模型中, 因为宽恕的人际间因素的作用, 个体对宽恕的表达等也会作用于宽恕加工中的各个步骤, 如图1。
在针对宽恕加工过程的实证研究中, 研究者多接受“亲社会动机转变”观点, 测量情境宽恕时以被冒犯对冒犯者的报复动机与回避动机来表示。
Tsang、McCullough、Fincham进行了一项冒犯行为后关系重建过程的纵向研究, 分别研究-736- 心理科学进展 2010年被冒犯者对冒犯者的回避动机、报复动机、善意(benevolence)动机在关系重建过程中的作用机制(Tsang, McCullough, & Fincham, 2006)。
McCullough、Bono、Root又针对反刍(rumination, 又称沉思)与宽恕之间联系进行了三个纵向研究, 研究中提出对愤怒情绪的反复思考, 会增加对冒犯者的回避动机与报复动机, 即降低宽恕倾向(McCullough, Bono, & Root, 2007)。
图1 人际宽恕压力应对模型 (Worthington 2006)2.2 人际间相关变量模型根据Worthington对倾向性宽恕与情境性宽恕的划分, 现有宽恕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研究专注于倾向性宽恕, 探究产生宽恕的人口统计学差异、人格因素及个体自我价值观等个体差异因素。
首先, 许多研究验证了宽恕并无显著性别差异(Neto, 2007), 但具有显著年龄差异(Allemand, 2008)。
其次, 在宽恕相关变量研究中, 特定的人格因素与倾向性宽恕有显著性相关已经得到多方研究的验证。
使用大五人格量表与HEXACO人格模型(HEXACO人格模型是Lee与Aston 在2004年通过对多国语言的人格词汇学研究提出的一种六维度人格模型。
六维度分别为: 诚实—谦恭、情绪性、外向性、宜人性、尽职性、经验的开放性)的研究都表明, 宜人性对倾向性宽恕有显著的预测作用(Neto, 2007; Brose, Rye, Lutz-Zois, & Ross, 2005; Shepherd, & Belicki, 2008)。
Eaton等人(2006)研究表明冒犯行为首先伤害个体的自我防御系统, 所以个体的自尊敏感性、自恋程度以及对稳定关系的需求度影响宽恕过程, 自我评价低及自尊敏感个体更加不易产生宽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