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备课资料(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汉武帝在、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需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作用。
同时,学生应能够结合所学,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掌握其、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做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作用。
2.教学难点:汉武帝在、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对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展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影响。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汉武帝的画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汉武帝在、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分享学习心得。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详细阐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作用。
5.案例分析:分析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刻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重要性。
6.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明确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精品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最新编辑教材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学难点: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这件金缕玉衣共用玉2498片,金线1100克.制作一件玉衣所需的费用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需要上百个工匠花两年多的时间完成.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件金缕玉衣是在汉代诸侯王刘胜的墓中发掘的.这说明诸侯王生活奢侈,经济实力强,他们享受着与天子同等的待遇,甚至凌驾于天子之上,这些诸侯王的存在,令谁最为担忧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推恩令”的实施;;1.展示图片: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2.教师讲述:图片说明在西汉初期诸侯王的势力依然很强大,这种尾大不掉的隐患,存在了半个多世纪,到文景之时,诸侯王的势力急剧膨胀,公元前154年发生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国对抗中央的叛乱,这使得中央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挑战.面对这一问题,我们来看汉武帝是怎样做的!3.教师提问: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提示: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4.教师讲述:通过“推恩”这种相对缓和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侯国不再属于王国管理,而归中央直接管辖的郡管理.不费一兵一卒达到了削弱王国的目的,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皇帝感恩戴德,从而培养了侯国的忠诚.5.教师提问:除了“推恩令”的措施外,汉武帝还采取什么措施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管理?提示:设刺史,进一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6.教师讲述: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专门负责监察本州的主要官吏和豪强地主的不法行为.那么,“推恩令”和“设刺史”的实施有怎样的影响?提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目标导学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历史再现:欣赏历史话剧——“诸子百家”论治国(旁白:时间:汉武帝时期;地点:长安皇宫;人物:四位学生,一个扮演汉武帝,另外三个扮演诸子百家继承人)生A:众爱卿,朕今天让你们给寡人出出主意,究竟采用什么思想来治理国家,可永保江山呢?生B:启奏陛下,恕臣直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有人目无国法,说三道四,这样对国家不利.要加强刑法,看今后谁还敢诽谤皇上?生C:陛下万岁!俗话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商、秦灭亡就是前车之鉴.先王无为而治才有今天成就,既然先王治国思想那么好,就继续采用为妙.生D:万岁!皇帝是天子,奉上天命令统治人间,是至高无上的,谁敢说三道四就是对上天冒犯,会遭天谴.用“仁”“礼”教化百姓,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天下太平.生A:董爱卿言之有理,马上给朕起草诏书告示天下……2.教师提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这是谁的建议?提示:诸子百家思想活跃,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威胁中央集权.董仲舒.3.学生自主学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采取了哪些措施?提示: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为教材,培养儒学人才.;;;4.图片展示:5.教师讲述: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汉武帝时开创,是中国当时最高学府.太学中的老师称为博士,学生称为博士弟子.太学中学习的主要课程都是一些儒家经典,学生考试合格,被任免为政府官吏.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正统思想,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目标导学三:盐铁专卖1.展示材料: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史记·吴王濞列传》;;;2.教师提问:通过上述材料,概括西汉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问题?提示:(1)私人铸币没有完全禁绝.(2)盐铁经营权掌握在地方豪强手中.3.教师讲述:面对这些问题,汉武帝又是怎么做的呢?提示:1.展示材料:卫青和霍去病是西汉的两员名将.卫青骑术高超,胆识过人.霍去病武艺高强,英勇善战.他们两人都为击败匈奴建立了赫赫功勋.2.教师提问:为什么西汉在汉武帝时期才开始大举反击匈奴?提示:西汉建国之初,国力疲弱,经过”文景之治”后国力才强盛起来.3.教师讲述: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三、课堂总结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50多年,西汉的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社会经济、文化得到发展,边疆稳定,多民族、大一统的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3板书设计4教学反思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措施及其历史作用是历来考试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等方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利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新人教版
补充和说明:
1.例题一: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政治措施的核心,学生需掌握其内容和作用,理解其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意义。
2.例题二:均田制是汉武帝时期经济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了解其原则和意义,分析其对农业生产和国家财政的影响。
举例:推恩令的实施细节,如何解决了诸侯国尾大不掉的问题,以及这一政策如何体现了汉武帝的治国智慧。
2.教学难点:
-理解推恩令、均田制等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过程,以及这些政策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分析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些措施如何共同作用巩固了中央集权。
-认识到汉武帝时期政策对于后世的影响,以及这些政策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3.例题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文化政策的代表,学生需掌握其背景、原因和影响,认识儒家思想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4.例题四:通过比较汉武帝与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加深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5.例题五:综合论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分析题:让学生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对后世的影响,检测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小组讨论:组织小组讨论,讲解
1.例题一:简述汉武帝推恩令的内容及其作用。
答案:汉武帝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推恩令的作用是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通过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推动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新人教版
5、东汉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6、东汉中期以后是一种什么样的局势?
(三)组织学生自学:
(学生标注知识要素)
(四)检测:
1.基础知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汇报,中上生评判、更正。
2.质疑、释疑:
(五)探究新课:
1、西汉建立面临的是怎样的一种经济局面?面对如此残破萧条的社会经济情况,汉初的统治者该怎么办?怎样才能让人民过上安定富裕的生活,怎样才能让汉朝江山长保?请同学们为汉朝统治者献计献策,分组讨论后回答。
情感与价值
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的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
学
方
法
阅读指导法、自学法、创设情境导学法、归纳法、对比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学
习
方
法
引导学生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并用图示小结,旨在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的思路,教给学生合乎逻辑地思考问题。通过讨论和图示小结,应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一个认识:分析历史问题要依据史实,“让史实说话”,论从史出。
答: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教师补充
教师引导进行纵向比较,
增强知识的系统性
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
学生动手设计表格
学生归纳,
完成填图练习
学生讲述
学生分析
评判、更正
学生小组讨论归纳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分析、思考,
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始终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为,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作为组织者、促进者和欣赏者,要与学生共同分享学习中的各种体验,共同进步。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内容要点:通过了解汉武帝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认知提示:1、学什么这里的“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是指列举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理解这些措施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包括“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知道这些措施的作用。
要学会正确评价汉武帝这一历史人物。
2、学到什么程度这里的“知道”是指能够列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如“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并根据教材和材料分析总结这些措施的作用。
3、怎么学本课主要采取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材料分析法。
创设历史情境,并通过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得出结论,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宏观来看,本书讲述了从史前时期到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社会变革以及民族关系的发展,本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所讲的内容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汉武帝统治时期是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中观来看,本单元的主线为“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朝建立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汉朝建立后,推行的一系列措施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局面的形成和发展,而汉武帝的执政发挥了重要作用。
微观来看,本课共四个子目,是基本平行的并列关系,共同表现了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在思想、政治、经济和军事四个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
本课授课对象为初一上学期的学生,尚未系统地学习历史,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熟悉,且还处于初步理解和识记阶段;且本课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与中学生的现实生活具有一定距离,所以需要尽量化抽象为具体,借助多媒体提供图片、文字等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科内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形成期,感性认识比较丰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多采用直观的教具和材料,方便学生理解和识记。
七年级人教版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小结
推恩令
/背景: 大,威胁皇权的问题
作用: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 皇权,巩固汉朝统治
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初中部黄子桐
汉高祖:
分封子弟与功臣
500万
汉武帝
如何解决诸侯国势力膨胀
汉
“推恩令”的内容
〃私恩”,把自己的土地分封给嫡长子之外的其他 子弟建立侯国,侯国不受王国统辖,而直属于郡管 辖,听命于朝廷,
主父偃
皇帝
中 央 统 辖 的 郡
—►侯侯侯
中
央
诸侯王 诸侯王
统
郡
AA 侯侯侯—
“推恩令”的作用
推恩令大大削弱诸侯王势力,解除诸侯国对中 央 政权的威胁,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的统一。
w 学习目标爹
□ 了解"推恩令”实施的历史背景
□掌握"推恩令〃历史作用
“推恩令”出现的历史背景
西汉前期形势
西汉初期中央政府 直掩统治的地区 £新
n 及其找H 汉 帝时候
反贩的
汉离祖:
密分封子弟与功臣 造成的 隐患:诸侯王的势 力形成了 对中央的威胁
“推恩令”出现的历史背景
西汉前期形势
西汉初期中央政府 直接统治的地区 语 王国及其统治地区 汉畏帝时候反叛的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精选教学文档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背景;列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营,统一铸币等,并分析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创设历史情境等活动,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通过画图的形式理解推恩令,学会对比同类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汉武帝大一统局面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明确一个道理:经济发展史大一统的物质基础,人才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必要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及其影响。
难点: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解及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一首毛泽东的配乐诗词《沁园春.雪》。
(秦始皇和汉武帝图)教师:诗词中提到的“秦皇汉武”,“秦皇”是秦始皇,“汉武”是汉武帝。
他们都是中国古代的著名皇帝,都把大一统的格局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我们前面已经学过秦始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共同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展示:大一统,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教师: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为汉武帝时期的鼎盛局面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和政治基础。
守业更比创业难,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方面的措施呢?教师: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当时他面临着很多问题和烦恼。
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找出汉武帝的烦恼。
展示:材料一: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
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材料二:“西汉金缕玉衣”--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葬衣。
(玉2498片,金线1100克)烦恼:诸侯富有,生活奢侈腐化。
王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统治)。
过渡:汉武帝即位以后,一直思索彻底清除高祖遗留的诸侯王问题。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12大一统的汉朝word教案(5)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过程与方法目标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批判地继承汉武帝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过程调整意见(一)导入新课:汉朝是谁建立的?BC202刘邦为庆祝汉朝建立,朝宴群臣。
宴会上他要求大臣谈谈战胜项羽的原因。
刘邦认为他们都没说到点子上,就说:军事谋划,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我不如韩信。
此三者,当世豪杰。
选贤任能,这是我战胜项羽的原因。
想想看,汉高祖这话对不对?为什么?(二)自主学习:(自学15分钟,完成并掌握下列内容)1、西汉初年,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______、________等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徭役、兵役和赋税,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2、文帝、景帝奖励农耕,劝诫百官关心_____。
提倡______,并以身作则。
历史上把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称为“____________”。
3、为加强____________,汉武帝下令实行推恩令: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_______。
从此候国越分越小,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4、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封为正统思想。
还大力推广儒学,在长安建立太学。
5、BC9年,外戚______夺取政权,西汉灭亡。
BC25年,_______称帝,定都_______,史称东汉。
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好转,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____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1、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何异同?2汉武帝的“推恩令”有何高明之处?他解决了什么问题?3、董仲舒死后,汉武帝又一次经过他的墓地,特意下马。
人教版七上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教材内容分析:汉朝又称两汉,指西汉和东汉。
本课讲述了由西汉“文景之治”到“汉武帝大一统”,再到东汉“光武中兴”直至名存实亡的历史。
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标准: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了解东汉的建立。
三.教学目标: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了解文景之治,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了解东汉的建立。
通过探究“汉武帝面临的危机”、“推恩令妙在何处”等问题,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和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对于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猜猜他是谁?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教师: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皇帝: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为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这位皇帝是谁?就是他,汉武帝,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之千古一帝。
教师:同学们请看,这是汉武帝的档案。
展示:中文名:刘彻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西汉都城长安出生日期:公元前156年逝世日期:公元前87年职业:皇帝主要成就:……教师:这不是一份完整的档案,同学们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汉武帝的主要成就是什么?今天,让我们带着疑问,学习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起领略大汉天子的魅力与风采。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教师:汉武帝刚刚即位时,国家是什么情形呢?展示: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资治通鉴》都鄙①廪庾②尽满,而府库余财。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新人教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下)午好!我是()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板书),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说说我的认识和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
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如下内容:(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2. 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
4. 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确立依据:首先,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史实较多。
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围缩小在西汉的兴盛,而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成就了这一兴盛,所以,将汉武帝的大一统作为教学重点是比较恰当的。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依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促成大一统的重要措施。
而思想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对这一内容的阐述较为简单,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因而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
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
难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师:俗话说“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当年汉高祖面临的也是这种情况。请看课文“文景之治”的内容。
汉武帝的大一统
1、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原因
“阅读文字”介绍了汉武帝哪一方面特点?这个特点与前面学过的哪些人物相似?
作业设计
同步导练1—11必做,12小题选做,13题必做。
回顾楚汉战争让学生知道,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的道理,由此导入新课。
学生讨论汉武帝大一统意义,培养学生认识重要革新对社会的能力。
【合作探究】
1、回忆一下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再对比一下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说说你的看法。
2、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我国历史上谁的功劳大?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任何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朝代,如果吏治不清,政治黑暗,社会就不会稳定,经济也不会发展,从今天我们学习的东汉王朝的兴与衰中了解到,皇帝明智,减轻对百姓的剥削,就出现了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反之,皇帝年幼不主事,大权旁落,甚至不断进行争权夺利,最终导致的是东汉王朝的衰落。任何朝代的兴衰有其发展的自然规律,你找到这个规律了吗?
2、汉武帝大一统措施
结合课文,由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措施,为什么,教师逐条和学生分析讨论。
大一统
1.原因
客观: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
主观: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加强中央集权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知识整理 新人教版
(1)原因: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2)措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知识梳理
1.“推恩令”的实施
(1)原因: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还企图谋反。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2)措施: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汉武帝还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通过这些措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3)影响: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3.盐铁专卖: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4.评价: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三、学法指导
如何理解“推恩令”?
在学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侯国势力时,可以制作以下示意图帮助理解:假如一个诸侯王拥有封地是图(a)这么大;他有四个儿子,根据汉朝的“推恩令”,他的封地就变成了如图(b)的阴影部分。“推恩令”的实施使每个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分越小,以此示意图可以形象地说明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的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2】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学生预习
(一)文景之治
1、休养生息的原因和措施
教师先解释何为 " 休养生息 " ,即在社会大动荡
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实行的宽刑薄赋政策, 以保
养民力, 增殖 人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
统治的目的。 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使西汉经济迅
速恢复发展,稳定和巩固了汉朝的封建统治秩序。
这种统治措施,使统治者、劳动人们皆大欢喜, 到
补充:前面我们讲汉武帝大一统时期到 他实行大一
学生阅读教材回 纳: 1、 政治上:加 强中央集权,颁 布推恩 令 2、 思想上:接 受董仲舒的建 议,“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兴办 太学。 3、 经济上:将 铸币权和盐铁经 营权收归中央 4、 军事上:派 卫青、霍去 病攻 打匈奴
统有一个客观背景 (即大一统实行的必要性) 是商 人势力膨胀, 诸侯坐大。 由于经商致富快, 尽管汉 代商人地位很低, 但还是有人弃农经商。 到汉代中 期出现了一些大商人。 家财万贯, 权势很大,不利 于中央的集权统一,因此 , 汉武帝时开始采取抑 制商人的措施, 其中统一铸币权和盐铁官营就是实 现经济上大一统的重要措施。
惠帝、吕后两朝,经济逐步恢复,到文景年间,社
会经济全面回升,出现了治世局面 -- 文景之治。
2、文景之治
汉文帝与景帝共在 位 39 年,实行轻徭薄赋、
奖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措施, 使得社会安定,人民
负担进一步减轻,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后世对之评
价较高,把这样的治世称 为 " 文景之治 " 。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A.洛阳
B.咸阳
C.开封
D.长安
5. 文景 之治是指(
)
A.西汉初年的清明政治统治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备课资料(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一、教材正文文景之治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
那时牲畜奇缺,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
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解百官关心农桑。
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
他们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文帝在位二十多年,宫室、园林没有什么增加。
他修建自己的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等装饰,只能用陶瓦。
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稳定,百姓富裕起来。
到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汉武帝的大一统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在位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那时候,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有相当的势力。
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梁王要求将部分封地分给其弟,武帝立即批准。
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
武帝还找借口,一次就削去当时约半数的侯国。
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
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汉武帝为改变这种局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派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
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
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派的学说。
武帝时候,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二、资料补充1、汉高祖与大臣谈战胜项羽的原因《史记·高祖纪》:“(汉高祖五年五月)高祖置酒洛阳南宫。
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傲慢,不敬)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把攻占降服的土地城池分封给统兵征战的大将),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军队粮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功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2、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河北枣强人,生活于汉景帝、汉武帝时期,曾任江都王相、胶西王相,晚年居于家中。
虽然官位不高,但在政界和学界影响极大,其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儒家思想,为汉武帝治国提供了理论依据。
经过东周战乱、暴秦统治及楚汉战争,汉初百业凋敝,所以汉高祖及其后的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均以黄老“无为”思想为指导,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出现盛世局面,史称“文景之治”。
然而同姓诸侯也随之坐大,并于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发动了“七国之乱”。
三个月后叛乱被平定。
公元前140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即位,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刘汉王朝,他下令大举贤良。
董仲舒在对策中发展了儒家学说,并逐渐形成了“大一统”思想。
董仲舒认为,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是天、地、人。
天与地解决了人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问题。
在天人关系方面,天完全按照自己的模样塑造了人的形象:天有366日,人有366节骨头(实为206根);天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人有五脏——心肝脾肺肾;天有四季,人有四肢。
“天人感应”学说成为董仲舒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
董仲舒认为,君主是天、地、人三者之间联系的唯一纽带。
从“王”字的字型上看,它由三横连在一起而成,三横分别代表天、地、人。
因此,王代表人类与天交流,王的权力来自于天,即君权神授,所以皇帝称为天子。
这种“天人合一”的学说为君主专制提供了依据。
但君主滥用权力,会造成政局混乱,甚至政权倾覆。
所以董仲舒又借助天来约束君主。
他指出,假如君主为所欲为,就是违背天道,天就会给予责罚。
责罚往往通过地震打雷、日食月食、水旱灾害等来进行。
这种“天谴说”对君主又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在董仲舒看来,天有着内在的运动体系,即阴阳的相互作用。
进而指出,万事万物都有与其相对的方面,两方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君与臣,父与子,夫与妻,且,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此谓三纲。
这是对“礼”的发展。
但阴阳两方面又是有联系的,因此主张德刑兼备,以“德”为主。
德治的内容有两方面,一是行教化,其方法是进行教育宣传,使民众“好礼”、“重仁”;并设立太学,以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教育贵族子弟。
二是施仁政,君主不与民争利,或少与民争利,以保障民众基本生活,缓和社会矛盾。
这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君主专制的物质和社会基础。
董仲舒所崇尚的政治原则被称为“道”。
“道”是根本,不可改变,但可以在坚持“道”的前提下,根据实际状况进行适当的局部调整。
这种调整可以是指导思想或某种具体制度的调节,也可以是朝代的更替。
这为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提供了依据。
针对此前的“七国之乱”以及尚未彻底解决的王国问题,董仲舒认为,政治混乱是由思想混乱引起的,思想统一又可以促进政治统一。
因此主张对指导思想做适当调整,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综上所述,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其实就是以老庄的“天道观”、阴阳家的“五行说”来改造和发展儒家思想。
这一思想以“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为基础,以维护和巩固专制集权为主要内容。
它为汉武帝提供了施政依据,也使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3、历史短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生A:众爱卿,朕今天让你们给寡人出出主意,究竟采用什么思想来统治国家可永保江山呢?生B:启奏陛下,恕臣直言,用法家的思想治国最好。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有些人目无国法,不把皇上放在眼里,整天说三道四,这样下去,对国家不利。
制定严厉刑法,对乱说者治罪,看今后谁还敢诽谤皇上?生C:陛下万岁!臣以为法家的建议不可取。
俗话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商纣王及秦朝的历史就是前车之鉴,用道家思想来治国最好,先辈一直用道家思想治国,才有今天的成就。
既然道家的思想这么好,那就继续采用道家思想为妙。
生D: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帝乃是天子,既是上天的儿子,那就是奉上天的命令来统治人间的,皇帝是至高无上的,谁对皇帝说三道四就是对上天的冒犯,会遭到上天惩罚的。
用儒家思想治国最好,用儒家思想来教化百姓。
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天下可以太平。
而道家思想让人们没有约束,会说三道四,对天子不利。
法家思想太残酷,不能体现皇上的爱民之心,儒家思想治国,既体现皇上的仁慈,又教化了百姓。
臣以为要巩固统治,必须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生A:董爱卿言之有理,马上给朕起草诏书告示天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相关插图四、精选习题1.文景之治是指()A.西汉初年的清明政治统治局面B.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的清明统治C.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安定局面D.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2.汉武帝为了提高儒家学说地位采取的措施是()A.巩固中央集权B.建立了明确的人才举荐制度C.颁布了推恩令D.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3.下列帝王中,与秦始皇对待儒学态度截然不同的是()A.汉高祖B.光武帝C.周文王D.汉武帝4.汉武帝削弱诸侯国势力的实质是()A.剥夺王国的封地B.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C.分割王国的封地D.收回王国官吏的任免权5.我国古代最高学府是()A.太学B.郡学C.国学D.府学6.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A.诸子百家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C.法家和墨家D.道家和兵家7.汉武帝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是接受了谁的建议()A.董仲舒B.刘濞C.晁错D.主父偃8.按先后顺序排列汉初的几代皇帝应是()①汉景帝②汉武帝③汉高祖④汉文帝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④①②③D.③④①②9.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是因为()A.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发挥B.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C.儒家思想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D.汉武帝任用信奉儒家思想人做了大官10.“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大一统”的关系是()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B.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C.董仲舒的学说适应实现政治统一的需要D.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思想11.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于是上从其计。
”文中“上”指()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参考答案:1.B 2.D 3.D 4.B 5.A 6.B 7.D 8.D 9.B 10.B 11.D 12.B 12.“民失作业,而大饱饥馑。
……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相同颜色的马驾车),而将相或乘牛车。
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
”--《汉书·食货志》阅读材料回答:①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②汉初这样荒凉的景象是怎样造成的?③材料中的“上”是谁?他和汉初的其他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这种景象?出现了什么结果?答案:①农本思想②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
③文景之治13.(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郡国务劝农桑。
”阅读材料回答:①这段话反映了汉景帝的什么思想?②汉景帝的哪些措施体现了这种思想?③历史上把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称之为什么?答案:①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
②是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造成的。
③汉高祖,他和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
14、假如你是一名穿越了时空隧道来到西汉王朝采访汉武帝的记者,你可以向汉武帝提四个问题来了解西汉的大一统格局,你会问哪四个问题?请你设计出三个问题,并试着分析出汉武可能做出的回答。
(1)问题一:汉武帝回答:(2)问题二:汉武帝回答:(3)问题三:汉武帝回答:(4)问题四:汉武帝回答:答案:(1)问题一:请问你是如何加强思想控制的?答:我采用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问题二:你是如何削弱诸侯国势力的?答:我颁布了“推恩令”。
(3)问题三:你是如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并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的?答:我规定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私人不得铸造货币和经营盐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