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3月月考习题(无解答)
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五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
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留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标题党”是网络上利用各种吸引眼球的标题,来达到增加点击量或知名度等目的的个体或组织。
“标题党”主要通过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严峻夸张、转移重点等方式来拟写新闻标题,以吸引受众、提高传播率、增加舆论张力。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和媒体竞争的加剧,“标题党”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现象。
“标題党”现象屡禁不止,缘由是多方面的。
从媒体的角度看,一方面,媒体市场竞争加剧是“标题党”现象盛行的干脆缘由。
在受众留意力有限的状况下,想要从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增加点击量,用标题博人眼球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
相较于纸媒,门户网站和新媒体新闻的标题和内容是分开的,只有点击标题才能看到详细内容,假如标题不能刚好留住读者,文章再好也没有意义。
而不能获得足够的点击量,便无法获得更多流量来维持媒体的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流量变现是王道”成为主要经营原则,媒体自律精神式微,记者编辑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面临着严峻考验。
被关注就意味着利益,“标题党”现象也就很简单在各大媒体上扩散开来。
从网民的角度看,媒介素养匮乏和碎片化阅读习惯加剧了“标题党”现象的泛溢。
如今媒介渠道多元化,信息爆炸式增长,这种局面导致网民习惯于粗略地阅读标题、图片或摘要,对新闻细微环节却甚少关注,这为制造“题不对文”的标题供应了条件。
另外,“标题党”现象与网民对新闻事务表现出的“老不信”和“审丑”心理也有亲密的关系。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环境巨变、利益格局调整导致社会诚信问题、社会冲突和各种诉求与日俱增,因此,一些网民便借助自媒体,依据自己的立场和价值取向发布一些骇人听闻、混淆是非的标题新闻,来表达诉求、宣泄心情。
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丹江二中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高一语文本试卷共23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通才、全才。
无论诗词文赋,还是书法绘画,苏轼都造诣极高。
他的成就与他勤于读书、善于读书有很大关系,他所倡导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的治学理念,对于今天读书治学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有感于当时士大夫中滋长的急功近利和浅薄轻率的风气,苏轼在《稼说送张琥》中巧用庄稼要等到成熟才能收割的道理来阐述治学之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即在博览群书时要汲取书中的要领和精髓,从大量的知识或材料积累中,提炼出精华部分再著书立说。
所谓“厚积”“博观”,是指广博地获取知识,丰厚地积累学养。
所谓“约取”,就是慎取、精取,是在博观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所谓“薄发”,是在“厚积”的基础上,进行严谨阐释。
在《与张嘉父七首》其七中,苏轼以富人之筑大第须储材充足为喻,对“博观而约取"进行详细阐释,指出只有广博地枳累学养,才能著成“不容有所悔"的"一家之言”。
苏轼主张在治学过程中要熟读深思,对事理或学习对象进行研究式学习,即“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一生治学遵循此法,具体做法可以概括为三点,即“一生日课”“一书数过"“一意求之”。
“一生日课”是指每日必定完成抄书这项必修课,以每天抄书为读书治学筑牢根基。
宋人陈鹄讲过苏轼抄《汉书》时采用不同的方式,连抄三遍,直至全部背诵,无一字差错。
苏轼直到晩年,仍乐于此法,用以教子。
跟随苏轼贬谪儋州的苏过,以父为师,将一部《唐书》抄完,而且接着又抄《汉书》。
苏轼视之为“穷儿暴富”,认为儿子通过抄书必将迅速地增长学识、深厚地积淀学养。
山东省淄博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淄博市第四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2023.03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色彩观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
中华民族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形成了自己的色彩体系,独特的“五色体系”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中重要的文化因子。
弘扬色彩文化,丰富色彩的表现语言,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五色体系”形成于两千年前的西周。
《尚书》较早有关于“五色”文字的记载:“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
”由此可知,所谓五色,即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
五色中的青、黄、赤即现代色彩理论中的蓝、黄、红三原色;在有色物质中,白与黑是通过其它任何颜色混合后难以得到的颜色,白与黑应归属为无彩色系的原色。
西周时又提出“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正色即原色,间色是正色混合的结果。
所谓“正色论”即“五原色论”,亦即赤、黄、青、黑、白五原色构成的“五色体系”。
统治者视五色为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服务于社会礼制,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在世界色彩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反映。
“五色体系”确立,红色被列为“正色”之首。
周代章服中,以朱红服饰为尊贵。
几千年来,中国人延续了祖先尚红的喜好,红色被视为吉祥、喜庆、革命的代名词,办喜事、过年节、庆丰收等都离不开红色。
“五色体系”成为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紫色不入五色之列,却是间色中地位最高的。
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以紫色为章服,大胆穿紫袍上朝,公然挑战五色礼制,以此显示齐国的实力,色彩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孔子是“五色体系”的忠实捍卫者,他从“礼”的规范出发,为最终实现“仁”的目的,反对“以紫夺朱”。
紫朱之争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色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可见一斑。
汉唐之后紫色被视为代表天帝居所紫微星的色彩,天子所居之地皇宫则对应称为紫宫,明清皇宫称“紫禁城”由此而来。
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2013-2014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一、课文基础知识考查(每小题2分,共32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A.修禊.(qì)事流觞.(shānɡ)曲水放浪形骸.(hái) 桂棹.(zhào) 枕藉.(jiè) B.齐彭殇.(shānɡ) 临文嗟悼.(dào) 孤舟嫠.(lí)妇愀.(qiǎo)然匏.(páo)樽C.萧君圭.(ɡuī) 无物相.xiànɡ之山川相缪.liáo 庐冢.(cǒnɡ) 扁.piān舟D.字平父.(fù) 冯.féng虚御风江渚.(zhǔ)之上酾.(shī)酒横槊.(shuò)2.下列词语的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清流急湍畅叙幽情游目聘怀列序时人 B.概当以慷余音凫凫幽壑潜蛟扣弦而歌C.世殊事异凭虚御风幽暗昏惑一叶偏舟 D.横槊赋诗沧海一粟举酒属客旌旗蔽空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B.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C.有碑道,其文漫灭D.长乐王回身父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以游目骋怀..(开畅胸怀)极.视听之娱(穷尽)B.不知东方之既.白(已经)方.其破荆州(正当)C.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 七月既望..(农历十五)D.有怠.而欲出者(懈怠)无物以相.之(帮助)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活用方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火尚足以明.也常在于险远.. 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六王毕,四海一.C.一觞.一咏始舍.于其址D.西.望夏口,东望武昌顺流而东.也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B.既其.出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C.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 暂得于己,快然..自足C. 非常..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之观,常在于险处 D. 至于8.下列几组加点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有碑仆道.,其文漫灭何可胜道.也哉B.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此余之所得.也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夫人之相.与9.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何为其然也A.托遗响于悲风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君欲何往 D.客有吹洞箫者10.下列句中的“赋”与《赤壁赋.》中的“赋”含义或用法相同的句子是( )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2022-2023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文心雕龙·史传》曰:“辞宗丘明,直归南董。
”所谓“直归南董”是指记事要像南史氏董狐那样秉笔直书;而“辞宗丘明”,指文辞记录方面要学习左丘明。
刘知几盛赞左氏的语言具有“典而美”“博而奥”的特点。
这种语言特点趋向于诗化,即在《左传》文本中大量引《诗》、赋《诗》和运用歌谣韵语使叙事具有诗情,运用整齐而富有节奏感的段落和引发想象联想的字句营造出诗境。
这种既包括诗歌、韵语,又富含诗情的书写方式应被称为“诗笔”。
历史的记录不应仅仅是直白的表露,也有想象的朦胧、诗意的表达,因此“诗笔”的运用也应当是中国古典叙事的经典笔法。
《左传》记事,无论是议论时事、臧否人物,还是劝谏讽喻、析理辨言,抑或是出使专对、会盟宴好,都大量用《诗》。
聘问赋《诗》,始于鲁僖公二十三年,公子重耳寄居秦国,秦穆公宴请他时,“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
杯酒之间,诗味溢散,晋文公的谨小慎微与壮志雄心、秦穆公的慷慨豪壮与英雄相惜,皆藏于所赋之诗中。
与“赋《诗》”相比,《左传》中的“引《诗》”行为更为频繁,无论是臧否人物、扬抢风雅,还是讽刺劝谏、解释说明,大量的“引《诗》”行为都彰显了《左传》对“诗笔”的运用。
“引《诗》”论事评人多在事件的结尾,一般借“君子”“孔子”或时贤之言来表达。
如鲁昭公五年:“《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孔子引《大雅·抑》表扬叔孙昭子有正直的德行。
除了运用大量《诗经》作品及逸诗外,《左传》中的“诗笔”还记录了相当数量的歌谣谚词一类的韵语,这些韵语文体未经润色,或文风古朴,或别有风趣。
《左传》中另有讴、歌、谣、谚、卜等丰富的韵语材料散落在春秋时期的各个角落,这些韵语可歌可诵,妙绝道理,引譬连类,韵味悠长,是《左传》“诗笔”很好的补充。
海登·怀特说:“只要史学家继续使用基于日常经验的言说和写作,他们对于过去现象的表现以及对这些表现所做的思考就仍然会是‘文学性的’,即‘诗性的’和‘修辞性的’,其方式完全不同于任何公认的明显是‘科学的’话语。
辽宁省大连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月考语文试卷第I卷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这是我们了解古人心态的最佳途径。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的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很多作品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且以李、杜、苏、辛为例。
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历史学是人类社会一项极其古老的文化现象与学术活动。
历史学肇基于人类自然的记忆本能。
有记忆而后有历史叙事,有历史叙事而后有作为学术活动的历史学。
历史叙事是历史学与生俱来的基本形态,既是它的形式,也是它的内容。
近代以来之所以出现史学逆境,一个重要缘由就是对历史叙事的过度批判。
剥离叙事性,简洁地将历史学改造成仅是人类获得学问的一种学术探讨活动,不符合历史学的宏大传统。
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学是由叙事派生出来的,叙事正是历史学的基本所在。
一旦剥离了叙事性,历史学也就失去了根基。
传统史学尽管缺少学科反思,但作为其叙事性自然长成的结果,曾经创建出辉煌的学科历史,中国传统史学就供应了这方面的实例。
而近代以来在史学反思中对历史叙事的批判,并没有再造现代史学的辉煌,反而留下了众多的迷惑与失落。
这当然并不意味着对史学的反思本身存在问题,而是表明对史学的反思须要进一步深化,或者须要更换反思逻辑,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叙事性的批判上,而应重新谛视叙事性与科学性对于历史学的不同意义与价值。
虽然在历史叙事中要运用想象与虚构,但它并不同于文学叙事中的想象与虚构,历史叙事者并没有想象与虚构的主观意图,而且对于想象与虚构始终是抱有排斥看法的。
历史叙事还可能因叙述者主体相识的差异而对叙事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产生重要影响。
种种因素都会造成所述“历史事实”的差异性,但这种差异性并不能推翻历史事实的牢靠性。
在基本领实层面,可以通过史料收集的增加与史实考证的深化而得到修正,并渐趋统一。
而在历史叙事层面,虽然历史学家针对同一事实的叙述,有可能选择不同的事实材料、实行不同的叙述方式,但这绝非历史学应受非议之处,它恰恰反映了历史学作为人类实现自我反思、自我认同的工具所具有的人文性。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所认为的是建构的、想象的。
历史叙事作为历史学与生俱来的基本形态,应成为历史学家自觉捍卫的学科边界。
山西省太原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太原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高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22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中国文人的审美取向,主导和塑造着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
我们说,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释道融合构成的。
但是,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却又是由中国文人所主导和塑造的。
这样说,并不排除老庄、佛道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而是有主次之分。
唐代,推动茶艺美学成型的,除了小时在寺院生活、后又成为学者的陆羽外,还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先行者,借用现代的说法,是有一个“文人集团”或“文人群体”。
当时,一些刚正率直并深存抱负和学识的人,诸如颜真卿、皇甫冉、刘长卿、张志和、耿讳、孟郊、戴叔伦等,都对茶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大诗人元稹、白居易等都有茶诗名作问世,特别是卢仝以一首吟颂“七碗茶”的诗句光耀千古。
作为具有超凡脱俗的高尚情怀的群体,文人墨客和士大夫们有意识地把品茶作为一种能够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感情、表现自我的艺术活动刻意追求、创造和鉴赏,饮茶走向艺术化,而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也纷纷把饮茶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加以描述和品评,这些是在唐代完成的。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茶寄诗情,品鉴名泉,精研茶艺,推广茶学,创立茶室,墨写茶事,终于成就了茶艺美学的构架。
宋代茶文化走向两极:民间的普及、简易化,宫廷的奢侈、精致化。
而在两极中间的文人,依然崇尚风雅和自然。
与唐代不同的是,那是文人、隐士、僧人领导茶文化的时代;而宋代则各领风骚,文人保持着独有的率真并与自然契合。
所以,宋代虽以贡茶名世,但真正领导茶文化潮流,保持其精神的仍是文化人。
宋代文人的性情、茶情、豪情、柔情,都在茶中得到展示,真可谓从“一杯茶中看世界”。
与焕然一新的茶的生产和加工方式相适应,明代饮茶风尚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
与此同时,士大夫阶层对饮茶艺术的追求和审美也创造了一个新的天地。
明朝前期文人的沉湎于茶事,并非是闲情逸致,而是以茶雅志,别有一番怀抱。
广西来宾市象州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广西来宾市象州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现在一些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
这种心理距离的形成,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
近百年来,社会上一度存在轻视民族戏曲的现象,影响了几代人,现在这种心态淡化多了,但仍未彻底消失。
现实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实在太多,挤压了戏曲的生存空间。
戏曲曾经是我们民族的时尚艺术,远的不说,近的如京剧,曾被称为“时尚黄腔”。
到了当代,戏曲界仍然在努力。
其实,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
令大家折服的一个例子,就是历来被边缘化、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的梨园戏,因为创作出《董生与李氏》这部佳作,不少远方的年轻人乘飞机前去观赏,竟成为一种时尚。
虽然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人的喜欢,但能拥有一部分观众,尤其是比现在更多些的年轻观众,依然是戏曲界的奋斗目标。
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利好,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让他们感受并领略戏曲何以能在世界戏剧之林独树一帜,其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理由究竟何在。
只要戏曲界认真对待这件紧要工作,而不是敷衍了事,就有可能改变一部分年轻人与戏曲疏离的现状,培养出更多“粉丝”,甚至将来在他们之中还会产生新的戏曲工作者,为戏曲的繁荣发展建功立业。
同时,我们不应把青年的欣赏趣味作单向化、狭隘化理解,认为他们“喜新厌旧”或“喜旧厌新”。
总的来说,古典美与现代美他们都需要。
所谓新与旧是相对而言的,实质上都是当代艺术家在戏曲深厚传统基础上的新创造。
比如《曹操与杨修》是从无到有,再如“青春版”《牡丹亭》的文本剪裁、音乐伴奏、表演与导演、服饰与灯光,都融入了当代艺术家的心血,是一种追求古典韵味的隐形化现代处理。
有了古典美,还要有现代美,这样戏曲的道路才宽广。
云南省蒙自市蒙自第一中学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卷(无答案)
云南省蒙自市蒙自第一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卷(无答案)意事项:1.本试题分Ⅰ卷(选择题)和Ⅱ卷两部分,共 150 分。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本试题的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否则无效。
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重审“有文化”张振涛当代中国人依然朦朦胧胧地把传统观念中的“识文断字”“饱读诗书”“学富五车”作为一个人“有文化”的标准,这是古代培养精英的教育方式,确切地讲,是钦定的科举标准,而非判断其他行业人才的标准,但却被毫无怀疑地放之四海,套用到所有职业上。
判断一个人“有文化”或“没文化”,常以能否出口成章、妙语连珠、落笔成言、著文盈卷来判断,不管是鲁班、庖丁,不管是韩娥、阿炳,只要不“识文断字”,就统统属于“没文化”之列。
一刀切下去,传统社会中的大部分技艺传承者,即从事以口头传承的行业,农夫商贾、绣工木匠、操弦乐师、戏曲艺人,总之,除了“士”之外“农工商”的所有“下九流”,就都被隶定在“没文化”之列了。
把大范围缩小到音乐界,文字上的“识文断字”与音乐上的“通晓音律”,确认方式如出一辙,音乐界也有另一翻版,是否“认谱”无疑是“识文断字”书面认定的延伸。
不识字、不识谱的人,可以背诵大段大段戏文,集“唱念做打”功夫于一身,连续几个晚上演连台大戏,弹着三弦说数十本“平安书”,端着唢呐吹每套不少于一小时的“八大套”,人们还是不认。
在手工操作中展示出骄人灵性和技艺,一口气唱数千行、上万行叙事诗《玛纳斯》、《格萨尔王》的游吟艺人,用手中剪刀裁出与毕加索图案一般无二的剪纸的村妇,制造出精美绝伦的瓷器几乎让世界把“瓷器”与“中国”看作一回事的工匠,通过肢体表现不可重复的整套仪式,集“巫、舞”于一体的傩戏、萨满、释比,全不算数!文字如此高贵,音符如此低贱;行文走笔如此高贵,弹琴舞蹈如此低贱;吟诗作赋如此高贵,唱歌表演如此低贱。
辽宁省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
辽宁省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既是一部古老的诗歌总集,又是一个果蔬飘香的菜园子。
《诗经》中的蔬菜种类繁多,水生、陆生、藤本、草本,这些蔬菜的意象,或平铺直叙,或譬喻象征,或托物起兴,抒发先民的意念和情感,表达他们与自然的亲近和热爱。
《诗经》中的蔬菜很多,至少有30种以上,有苍耳、野豌豆、蕨、荠菜、车前草、田字菜、冬葵、香蒲、水芹等等,光是蒿类,就有白蒿、青蒿、蒌蒿、牡蒿等,大多数蔬菜清香可口,至今民间仍有采集或栽培食用,如苦菜、冬葵、荠菜、水芹、莼菜等等。
其余蔬菜味道不甚美。
诗经时代采择蔬菜多以野生植物为主,所以一些野菜带有特殊气味,需要经过处理才能进食,多作为穷年灾月的救荒本草。
《诗经》中也有一些颇有贵族气的蔬菜,如萝卜、芫菁、莲藕、韭菜等,大约在那个时代已经广为种植了。
《诗经》最早出现的是“荇菜”,这是种水生植物,“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周南•关雎》)。
“关雎”为“风”之始,自古解“诗”者千万,儒生七嘴八舌,都把“荇菜”当成“起兴”的道具,以“荇菜”的流动无方,喻淑女之难求,让这道味美的菜成了陪衬,忽略了本身的食用价值。
荇菜今名“杏菜”,又名“金莲儿”,多年生草本,茎多分枝,沉入水中,性近于荷花,花开时常弥覆顷亩,在太阳下泛光如金,黄灼灼小花,一看便惹人喜爱。
茎与叶皆柔软滑嫩,加米煮羹,乃江南一道名菜。
川渝一带盛行“烫火锅”,素菜中最受青睐的就是豌豆苗。
豌豆苗的祖先是一种唤作“薇”的植物,即野生的豌豆苗。
《诗经•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岁亦忧止。
”葱绿的豌豆苗,既是饭桌上美味的食物,又成为寄托相思的精神食粮。
去采豌豆苗的过程,做登山运动,锻炼身体,陶冶情操,还可以借此见自己的心上人,所以《诗经•召南•草虫》有言:“陟彼南山,言采其薇。
高一语文必修三月考测试卷及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三月考测试卷及答案【高一语文必修三月考测试卷及答案】一.语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敕(chì)造翠幄(wò) 宸(chãn)翰笑靥(yàn)B.炮烙(lào) 商贾(gǔ) 歆(xīn)享栈(zhàn)道C.扪参(shēn) 猿猱(náo) 跬(kuǐ)步迁谪(zhé)D.藩(pān)篱蜕(tuì)皮曳(yè)兵鸡豚(tú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寒喧残羹冷炙孽根祸胎垂涎三尺B. 烟霭顾盼神飞沸反盈天走投无路C. 崔嵬兴高彩烈百无聊赖宽洪大量D. 歆享迫不急待破釜沉舟蜂涌而至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宇宙汪洋茫无际涯,范围之大,难以想象,而这个星球仅是其中之一,完全湮没于宇宙汪洋之中,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
B.姊妹们虽拙,大家一处伴着,亦可以解些烦闷。
或有委曲之处,只管说的。
C.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D.直到指手画脚的将她和男人关在新房里,还是骂,阿呀呀,这真是……4.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四叔家里这回须雇男短工,还是忙不过来,另叫找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
B.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C.“啊”他说:“我照旧是个老头儿。
不过,我不是赤手空拳罢了”。
D它们依仗长尾巴出色的平衡功能,在树枝上玩着“走钢丝”和“倒立”的把戏。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她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兰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左右,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B.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对人体可接受的辐射剂量限值有明确规定,对于普通公众,要求一年内不超过5毫西弗。
新高考高一语文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和字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沉默寡言(yǎn)B. 轰轰烈烈(liè)C. 悠然自得(yóu)D. 漫不经心(mà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由于天气原因,火车晚点了两个小时。
B.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C. 这个方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因此,我们决定立即实施。
D. 通过这次考试,我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
3. 下列词语中,不属于成语的一项是()A. 一丝不苟B. 水落石出C. 风马牛不相及D. 耳濡目染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她的演讲富有激情,赢得了听众的阵阵掌声。
B. 在这次比赛中,他力挽狂澜,为团队赢得了胜利。
C. 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班级的佼佼者。
D. 这本书的内容十分丰富,读起来引人入胜。
5. 下列各句中,句式变换错误的一项是()A. 原句:我们一定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改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一定会实现。
B. 原句:他的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改为:大家的认可得到了他的努力。
C. 原句:他非常喜欢音乐。
改为:音乐他非常喜欢。
D. 原句:她努力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改为:成绩不断提高,她努力学习。
6.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 “你们知道吗?”他问道,“明天有个活动,大家都要参加。
”B. 他看了看我,又看了看我的书包,然后说:“你带了什么?”C. “这是一本好书。
”他推荐道,“你一定会喜欢的。
”D. “我要去图书馆。
”他说,“你跟我一起去吗?”7. 下列各句中,下列词语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 精彩纷呈B. 举世闻名C. 豁然开朗D. 恍若隔世8. 下列各句中,下列词语意思相反的一项是()A. 高瞻远瞩B. 左顾右盼C. 前仆后继D. 众志成城9. 下列各句中,下列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他在家里看电视。
高一语文上册月考测试卷
高一语文上册月考测试卷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百舸(gě)惆怅(chàng)漫溯(shuò)忸怩(ní)B. 峥嵘(róng)遒劲(qiú)颓圮(pǐ)青荇(xìng)C. 寥廓(kuò)创伤(chuàng)瞋目(chēn)火钵(bō)D. 遏制(è)斑斓(lán)长篙(hāo)笙箫(shēng)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河畔揣磨云彩神采飞扬。
B. 斑澜漪沦诚恳开诚布公。
C. 干燥浮躁追溯朔风凛冽。
D. 幽辟僻静哀怨唉声叹气。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B. 陶渊明早年曾经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C. 抗洪救灾形势严峻,各级领导都坚守岗位,没有擅离职守,久假不归现象,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D. 这位姑娘天生就眼睛深凹,鼻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玉树,在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度里,很容易被人认出。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现在起到年底,国家大剧院宣布将承办31场精心策划的演出。
B.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自去年12月以来的最大涨幅,但仍低于相关机构的预测。
C. 这部小说中的“边缘人”是一个玩世不恭、富有破坏性却真实坦白的群体,人们面对这类形象时会引起深深的思索。
5.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文艺要讴歌______的时代,反映波澜壮阔的现实,生动地______人民群众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伟大精神世界。
A. 因缘莘莘描绘。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尚志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尚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总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马克思与恩格斯那一代哲学家还大多惊羡于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气,将技术看作是人延长了的手臂,20世纪以后,两次世界大战催生出了技术的军事化用途,让诸如海德格尔这一代先贤大哲发觉了技术与人的存在之间的内在悖论。
时至今日,技术早已不再是社会发展的“工具”和“手段”,而成为人类自己为自己制造出的一个强大对手。
自从AlphaGo与AlphaZero相继诞生,人们起先对于技术的自我增长产生了普遍的恐惊。
人工智能——人的这个创建物战胜人的神话正在从科幻小说中走出来,变为现实。
其实,今日人工智能对人类存在造成的危机与二战期间原子弹爆炸所带来的恐慌并无二致。
它所表达的也是技术对于人类生存构成的威逼。
在哲学上,我们可以用学问论与存在论的对抗性关系来概括这一危机。
技术本质上是哲学学问论的必定后果,其基本的诉求是试图将世界上存在的一切都进行形式化的抽象,也就是说,将一切都还原为抽象的数字,从而适用于可计算性。
而存在论,则意味着对于人自身的关照,其中人的心情、情感成为了关照的重心。
大体说来,那些对于人工智能充溢信念者,以及那些对于人工智能所产生的威逼忧心忡忡者都不过是学问论的拥趸;而大部分的哲学家们都可能会立足于存在论,而对于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威逼不以为然。
缘由不难理解:人工智能能够完全替代人的玄想能否成立,关键在于你将如何看待人的属性,假如你认为人的本质可以被还原为一组组数字,犹如一部巨大机器上的零部件,他每一时刻的行为都是被规定好的,他将来的每一种可能性都可以被计算出来,那么你当然会觉得人可以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但假如你认为人生就是偶然性事务串联在一起的一场戏剧,其间上演着的每一分钟都包含非确定性,它的精彩是不行预期的,那么你根本不会信任任何一部机器可以完全替代你的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昌平区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无答案)本试卷共18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
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
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
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
……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
”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
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
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
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
”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
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
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
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谋取利润。
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
“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
”(《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
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拉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
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摘编自张炜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B.《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
C.《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
D.《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致人生病者,要判处徒刑一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政府注意到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B..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
C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
D.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也规定,凡故意出售有毒脯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严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律》将“故与人食并出卖”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为两类,并给予不同的处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
B.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
C.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者施以重罚,有助于保障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是唐宋法律对今人的启示。
D.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代形成了法制相对健全、政府与行会共同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下列各句中对“金”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铸以为金.人十二(金属,铜)B.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黄金)C.金.就砺则利(金属制的刀剑等)D.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比喻坚固)5.下列哪一项中的“以为”与其它三项不相同(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C.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D.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天下云集响应②外连衡而斗诸侯③却匈奴七百余里④履至尊而制六合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⑥序八州而朝同列⑦囊括四海⑧陈涉瓮牖绳枢之子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7.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
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代及后世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C.兼并天下时可以采用一些武力手段,但统一之后,若想坐稳天下,就一定要施行仁政。
D.对比论证是本文的鲜明特色,尤其最后一段,将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比陈胜强大的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以及秦亡于陈胜首倡的起义,均在于他们不施行仁政。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鱼。
9.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5分)10.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2)故_______________,金就砺则利。
(3)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故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5)是故,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已。
(6),朽木不折;,金石可镂。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蓑衣张炜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
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遗留在田埂上。
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
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
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
小格细心地揪掉青青的草叶,整齐地堆放在一块儿。
她觉得这么嫩的草叶,扔掉怪可惜的,留着回家喂小兔子吧。
那些蚂蚱碰到她手上,她就把它们逮住了;很肥大的,用一根草棒串了,别在衣襟上。
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
小格往一边看了看,达子的脚上穿了一双又结实又漂亮的胶鞋,鞋帮上好像还印了一只鹰!她瞥了一眼,禁不住又瞥了一眼。
这个达子和她在小学一块读过书的,现在正用一辆轻骑贩卖葡萄,听人说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千元……一个大灰蚂蚱用生了刺的双腿猛劲儿蹬了她一下,她的手背上立刻渗出了小血珠。
她使劲摔了它一下,说:“一变肥,你就浑!”达子蹲下来,说:“歇歇吧,又逮植物又逮动物,这个活儿太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