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七年级历史第一学期 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 人教部编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预习+知识梳理+习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预习+知识梳理+习题)本课重点识记内容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
2.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
3.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预习提纲一、官渡之战、赤壁之战2.官渡之战曹胜袁败的原因: 袁绍:骄傲轻敌;拒绝正确意见。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政治优势;重用人才;进行屯田,增强经济实力;战术得当,火烧乌巢屯粮处。
3.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统一时机不成熟。
曹操:骄傲轻敌;曹军水土不服,不习水战;军心涣散;东风南起。
孙刘联军:联合抗曹,诸周协力,战术正确。
二.三国鼎立 2.三国鼎立:开始于220年,最终形成是222年。
3.230年,吴国 派将军卫温到达 ,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是台湾与内地联系的最早记录,也证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知识梳理一、官渡之战 曹操:占据河南一带,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招揽人才。
采取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生产,曹操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战争时间:200年。
交战双方:曹操--袁绍。
战争结果:袁绍失败。
(以少胜多)战争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战争时间:208年。
交战双方:曹操--孙刘联军。
战争结果:曹操失败(以少胜多)。
战争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三国前:曹操扫平关中统一北方。
刘备占领湖北、湖南和四川、云贵地区。
孙权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又抢夺了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魏: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
蜀: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吴: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在建业称帝,建立吴国。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魏:重视农业,大力兴修水利。
蜀: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以及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多个历史人物、事件和地理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分裂局面,对历史学科有一定的兴趣和认知基础。
但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和地理概念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建立起对三国鼎立的整体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背景和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政治体制。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认识到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知。
3.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政治体制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阐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分析三国鼎立的影响和意义。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讲解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和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图片、地图和文献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整理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激发学生对三国鼎立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三国鼎立的地图和时间线,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地理分布。
3.操练(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人教部编版 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设计
第16课三国鼎立一.教学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相关史实2.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学习有效获取信息的方法。
3.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难点: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教师: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三国演义》),它演绎了哪一时期的历史?(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时代,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个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一段斗智斗勇的大戏浩浩荡荡地拉开序幕。
你知道这场大戏的哪些人物?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现在我们一起走进第16课《三国鼎立》,说三国历史,品三国人物。
展示:学习目标(二)合作探究:(三)教师:三国前承秦汉时期,后启两晋南北朝时期展示:年代尺秦汉时期的社会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脑筋急转弯:历史上谁跑的最快?(曹操)说曹操,曹操到。
教师:历史上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展示:曹操档案教师: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天下大乱。
曹操,以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魄力与睿智,在官渡之战中成就其北方霸业。
第一篇章霸业初成—官渡之战教师: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刀枪剑戟带来了怎样的社会景象?展示:1、路有饥妇人,抛子弃草间。
——王粲《七哀诗》2、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思考:两首诗歌向我们传递了怎样的社会景象?(人口减少,经济凋敝,社会荒凉)教师:人民渴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生活。
曹操顺应民意,经过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自主学习:完成表格《官渡之战》(时间、地点、双方、结果、特点、影响)展示:《官渡之战》示意图展示:我是小小演说家:我讲官渡之战······教师:官渡之战书写了中国历史上一次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三国鼎立》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6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材通过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使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局限于电视剧、小说等通俗作品,对历史的真实面貌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历史地位。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内在原因,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历史事件、人物为例,深入剖析历史现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
2.教材:准备教材,方便学生查阅。
3.教案:编写详细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4.课外读物:推荐学生阅读相关课外读物,拓宽历史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三国鼎立局面。
提问:你们对三国时期有哪些了解?为什么会出现三国鼎立局面?2.呈现(10分钟)讲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介绍重要事件、人物及历史地位。
如:曹操、刘备、孙权三位统治者的崛起,赤壁之战,三国各自的治国策略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内在原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预习+知识梳理+习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预习+知识梳理+习题)本课重点识记内容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
2.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
3.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预习提纲一、官渡之战、赤壁之战2.官渡之战曹胜袁败的原因: 袁绍:骄傲轻敌;拒绝正确意见。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政治优势;重用人才;进行屯田,增强经济实力;战术得当,火烧乌巢屯粮处。
3.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统一时机不成熟。
曹操:骄傲轻敌;曹军水土不服,不习水战;军心涣散;东风南起。
孙刘联军:联合抗曹,诸周协力,战术正确。
二.三国鼎立 2.三国鼎立:开始于220年,最终形成是222年。
3.230年,吴国 派将军卫温到达 ,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是台湾与内地联系的最早记录,也证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知识梳理一、官渡之战 曹操:占据河南一带,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招揽人才。
采取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生产,曹操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战争时间:200年。
交战双方:曹操--袁绍。
战争结果:袁绍失败。
(以少胜多)战争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战争时间:208年。
交战双方:曹操--孙刘联军。
战争结果:曹操失败(以少胜多)。
战争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三国前:曹操扫平关中统一北方。
刘备占领湖北、湖南和四川、云贵地区。
孙权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又抢夺了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魏: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
蜀: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吴: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在建业称帝,建立吴国。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魏:重视农业,大力兴修水利。
蜀: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课《三国鼎立》教案【课标要求】【课标要求】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本史实。
.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本史实。
2.概括归纳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学会列表归纳问题的方法。
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原因,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曹操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们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难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讨论法讨论法 问题探究问题探究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三国演义》可谓家喻户晓,但那毕竟是文学作品。
而在历史上,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的局面是怎样的呢?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又是如何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 一.官渡之战一.官渡之战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乱作一团。
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乱作一团。
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改刺史为州牧,改刺史为州牧,派重派重臣出任州牧,统领地方上的军政事务,地位在郡守之上。
此后,州牧的势力逐渐膨胀,甚至不听从朝廷的命令,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
为了争夺地盘、人口,军阀进行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课题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第一部分内容。
【核心素养达成目标】正如托马斯·凯利所言:“历史好像是去外地的一次旅游。
它把学生带到一个奇妙的令人兴奋的新世界,展示一个令人兴奋的将来前景。
”历史课堂不只是枯燥死板的知识点,或单一的课本,更应当给学生呈现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和一段段精彩纷呈的故事。
在《三国鼎立》课程学习中,我借用了地域优势,把本地历史资源和和古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效结合在一起,拉近历史与我们的距离,让学生认识到史料的多样化。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时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善于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让学生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
【案例背景】“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
今天的荆州城又名江陵城,位于荆州市城区西部,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其城名因地处荆山之南而得。
荆州为天下九州之一。
西汉时,改九州为十三刺史部(州),荆州居其中。
荆州是三国文化诞生和繁衍的历史胜地,《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就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荆州。
“刘备借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按照我们学校高效学习教学模式,我们的学习过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学生根据老师所编写的导学案自主预习;第二部分,上展示课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片段】片段一:展示课的老师引入与荆州上课铃响了,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并顺理成章地引入新课,播放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让学生通过声音和画面感知三国:师:片段反映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大家课前都有看过此电视剧或者书么?生:有(或没有)师:“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
我们的家乡——荆州,是三国时期的重要的城池。
东汉末年至三国,众多重量级别的人在这里生活并留下经典故事,现在成为荆州重要的旅游资源。
那么你知道我们身边有哪些与此相关的景点么?学生交流活动,回答总结:东门的“关公义园”、老南门的“关帝庙”新南门的“关公祠”大北门的“三国公园”。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第16课:三国鼎立课程标准: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材分析:本课隶属于七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
三只之间有内在的承接关系,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继而统一北方,而赤壁之战的失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从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促进了江南、巴蜀地区的开发,分裂中却孕育这新的统一,在历史的车轮下,三国走向新的统一。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于三国题材的历史故事还是有一定的基础性的,受《三国演义》小说的影响,他们知道一些历史故事,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剖析历史事件的内在关系,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潮流中的进步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汉末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双方、经过、影响。
2、知道三国鼎立的时间、政权、都城和建立者,理解鼎立局面的形成和以及对历史发展产生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阅读史料,培养学生从史料中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点的能力。
一曲清歌将君描,难入细微称分毫,胡笳十八催人老,建安风骨半相交。
望遍江南风骚,生无限寂寥,铜雀春深空待二乔!忆当年乌巢,破瓒布术绍,匈奴也识英雄貌!来时负气横长矛,归路只余华容道。
仰天笑声未了,关候出捉放曹!胜败兵家寻常醪,三劫过后且自嘲。
中原子弟多年少,青山终有薪柴烧。
师:这首歌曲所唱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呢,你又是从哪些歌词中发现的呢?生:曹操 华容道、捉放曹师:曹操是哪一个时代的人物呢,三国还是汉朝? 曹操究竟是三国人物还是汉朝人物,让我们一起学习新课《第16课:三国鼎立》,“曹操是那个历史时期的人物”这个谜底将不攻自破:三、互动探究与交流展示展示东汉末年历史背景: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外戚宦官火并后,军阀纷起,割据一方,展开混战。
那么大家观察,先后都有哪些军阀呢?生:袁绍、袁术、曹操、公孙度、公孙瓒、陶谦、吕布、刘备、刘表、刘璋、孙策、孙权、张鲁、韩遂、马腾 师:东汉末年,天下英雄逐鹿中原,曹操最终崛起,他的成功之道是什么?生:经济上实现屯田制,政治上:招贤纳士,挟天子以幽州:公孙度 冀州:袁绍 兖州:曹操 徐令诸侯。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6课三国鼎立(二)1、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2、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1、系统讲解法。
由于受影视等媒体得影响,学生对三国人物有不同程度的熟悉,故在讲解时需系统、深化。
2、引导归纳法。
分析曹操一胜一败原因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加以引导和归纳。
3、突出重点法。
讲三国发展情况时,要突出重点,比如:魏国的水利、蜀国的丝织、吴国的造船等。
4、故事穿插法。
因为学生对这段历史了解较多,所以再学习过程中,应不断穿插一些熟知的故事,以提高学生的兴趣,5、图示法。
6、影视辅助法。
(四)教具准备1、《官渡之战示意图》、《赤壁之战示意图》、投影仪2、《三国演义》影像资料及相关设备(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请看一段录像。
(放《三国演义》里火烧赤壁一段)。
这是大家熟悉的《三国演义》里火烧赤壁的内容。
这场战争中,孙刘联军用火攻打败了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是怎样爆发的?战前形势又如何?战争中曹操为何会失败?等我们学完这一课,大家就会明白了。
一、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1、官渡之战前的形势教师引导:东汉末年,由于黄巾起义的打击,东汉政府名存实亡,各地军阀为争夺人口和地盘混战不休。
经过一番兼并战争,在全国逐渐形成了几个重要的军事集团。
下面请同学们看教材第一段内容及多媒体图示,找一找当时北方主要有哪几股势力?各自情况如何?学生看书、回答:有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和盘踞在河北的袁绍。
袁绍占据的河北,战乱少,人口多,粮食丰足,势力很大。
曹操占据河南一带,重视农耕,势力不断增强。
教师过渡:军阀混战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当时北方人民的这个愿望是由谁来完成的?通过什么方式来完成的?哪场战争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官渡之战的经过、结果及带来的影响。
2、官渡之战200年教师讲解:(展示《官渡之战》图,指图讲述)官渡之战前,袁绍的地盘和实力都超过曹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三国鼎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以及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联系电视剧《三国演义》激趣导入。
导入语:同学们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吧?谁能说说里面有哪些人物?(学生多能说到曹操、刘备、诸葛亮,然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说到)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那还有没有同学来说说电视中曹操的形象?(学生可能回答凶残,奸诈,宁肯我负天下人不肯天下人负我,也有可能不能概括,然后我补充)电视中的曹操是一个心狠手辣、阴险、奸诈的奸臣的形象,但历史上的曹操却是一位爱惜人才、文武兼备、很有才能和雄心的人。
有同学可能就会问了,为什么电视剧的《三国演义》和历史不一样呢?那我告诉你,不仅曹操的形象不一样,连周瑜的岁数也被改小了,在《三国演义》中他比诸葛亮年轻,事实上他比诸葛亮大,因为《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为了表现主题和塑造人物形象可以虚构,不一定完全是事实,所以电视剧的《三国演义》和历史不一样。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一课的内容包括: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语言描述,使学生了解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可能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情节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历史背景和事件的发展顺序不够清楚。
学生可能对战争和军事策略感兴趣,但可能对历史意义的理解有所欠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同时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掌握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等主要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三国鼎立局面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等主要事件。
2.教学难点:对三国鼎立局面历史意义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意义和影响。
3.史料分析法:学生分析历史史料,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事件发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包括插图、历史人物和事件等。
3.史料:教师准备与三国鼎立相关的历史史料,供学生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如“东汉末年社会矛盾的激化导致了什么局面?”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本课内容:“三国鼎立”。
2.呈现(10分钟)教师使用课件呈现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事件,如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等。
2019-2020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含答案)
2019-2020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含答案)2018年秋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问题的能力。
结合地图认识三国鼎立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比较、视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学习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学习过程:自学提纲1、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2、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3、基础巩固题。
(7')针对基础提纲提问,并适当拓展。
1)、官渡之战的时间、特点以及结果?2)、赤壁之战的时间、结果、影响?3)、魏国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4)、蜀国建立的人物、时间、都城?5)、吴国建立的时间、都城、人物?6)、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标志?4、师生共同探究(12')(1)请同学们把本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下面,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
(2')(2)师生共同探究下列问题:(10')1.你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呢?1)、应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骄傲自满必然失败;2)、合理利用自然条件;3)、培养善于观察、思考的好习惯;4)、团结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
2.三国鼎立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赤壁之战根本原因:魏、蜀、吴三经济、军事实力势均力敌,缺乏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
4.统一是历史的主流,东汉是统一政权,而三国是分裂时期,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的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人教部编版 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一、教材地位《三国鼎立》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二、课程标准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史实;思考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战争概况,提升复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对战役胜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对比、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
4、方法:复述法、表格对比分析法、归纳法、识图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三国时期是历史的进步,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与趋势。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国名、时间、创建者、实力)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必然性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让我们回到东汉末年,去看看东汉末年的社会景象是什么样的,多媒体展示课件1、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达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2、路有饥妇人,抛子弃草间。
--王粲《七哀诗》3、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同学们看了这些景象你有什么感受?生答(人民生活很惨,老百姓生活流离失所,社会一片荒凉,大小军阀混战)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两大恶瘤交替专权,政治腐败黑暗,加之灾荒连年,大量农民衣食无着,最终导致184年黄巾起义的爆发。
为镇压农民起义,东汉中央政府允许地方政府和地方士族豪强自行招募军队。
黄巾起义之后,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各自为政,长期混战,东汉政府已经名存实亡。
2019-2020部编人教版七上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
2019-2020部编人教版七上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七年级历史科学案习,事半功倍!独学8分钟—对学示4分钟要求:独学时完成夯实基础部总结整理完导学案后,先独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含答案)2018年秋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问题的能力。
结合地图认识三国鼎立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比较、视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学习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学习过程:自学提纲1、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2、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3、基础巩固题。
(7')针对基础提纲提问,并适当拓展。
1)、官渡之战的时间、特点以及结果?2)、赤壁之战的时间、结果、影响?3)、魏国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4)、蜀国建立的人物、时间、都城?5)、吴国建立的时间、都城、人物?6)、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标志?4、师生共同探究(12')(1)请同学们把本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下面,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
(2')(2)师生共同探究下列问题:(10')1.你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呢?1)、应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骄傲自满必然失败;2)、合理利用自然条件;3)、培养善于观察、思考的好习惯;4)、团结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
2.三国鼎立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赤壁之战根本原因:魏、蜀、吴三经济、军事实力势均力敌,缺乏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
2019-2020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2019-2020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2019-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三国在发展经济、巩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认识到三国鼎立是由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局部统一的进步,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分析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两场战役的影响;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
例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待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知人善任的特点;联系曹操为恢复北方经济所采取的措施,理解他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品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三国鼎立局面尽管延续了几十年,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逐渐走向统一的;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出现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历史故事兴趣浓厚,特别是对与本课相关的《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更是津津乐道。
我们可以充分借助这一学情,开展小型故事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注意分辨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与真实的历史。
2019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16课三国鼎立李仕才第16课三国鼎立学习目标: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三国的建立,三国经济概况;2、分析: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3、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课前小练】1.公元200年,曹操在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公元208年,刘备在的建议下联合孙权,对抗曹操;孙权部将用火攻的办法在打败曹操。
3.三国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经济。
修建了许多的水利工程;的丝织业兴旺;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4.三国时期吴国船队到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5、完成表格【合作探究】1、你能解释一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吗?2、评一评,你心目中的曹操和诸葛亮是怎样的历史人物?【当堂评价】一、单选题1. 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A. 统一天下B. 消灭袁绍C. 废汉称帝D. 建立魏国2. 杜甫的“功盖分三国,各成八阵图。
”的诗句主要赞颂的是A.曹操 B.刘备 C.周瑜 D.诸葛亮3. 祖国大陆与台湾友好交往是从下列哪个时代开始的?DA. 春秋B. 战国C. 汉朝D. 三国4.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AA.曹操和袁绍 B. 曹操和孙刘联军 C. 孙权和刘备 D. 袁绍和孙刘联军5. 208年左右,割据东汉天下的主要军事集团是BA. 袁、曹、刘集团B. 曹、刘、孙集团C. 刘、孙、袁集团D. 孙、袁、曹集团6. 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D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的分裂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 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7.阅读材料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2019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 新人教版
第16课《三国鼎立》李仕才第16课《三国鼎立》【情景导入】三国的故事家喻户晓,三国的人物声名显赫,与三国有关的成语、歇后语也很多,接下来我们来进行一次三国知识竞赛,看看大家对三国知识究竟了解多少。
1.下面这些歇后语都出自三国故事,请补上后半句。
周瑜打黄盖,;关公面前耍大刀,;刘备借荆州,2. 下列成语的谜底均为三国人物,请你猜一猜:凿壁偷光,;孔雀收屏,;展翅翱翔,;学习目标1.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在官渡、赤壁一胜一败的原因分析【基础知识一览】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割据一方的军阀,黄河中下游的和成为北方实力最强的军事集团。
2、时间:公元年,作战双方:和。
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基本上统一了。
二、赤壁之战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占据长江中下游一带,在建立了比较稳固的统治。
依附于荆州地方势力刘表,没有固定的地盘。
2、时间:公元年,作战双方:和。
3、结果:以少胜多,打败了。
三、三国鼎立1、背景: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
曹操退守到_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
孙权在的势力得到巩固。
刘备乘机占领_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
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三国鼎立: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_,在洛阳称帝,国号魏。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_。
222年,孙权称王,后在229年于_称帝,国号吴。
3、三国经济的发展(1)魏国:兴修_,继续实行_。
(2)蜀国:以_治国,赏罚分明;减轻_,兴修_,鼓励_;对少数民族采取_政策,加快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
(3)吴国:组织农民_,推广中原的先进_;_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_(现在的台湾),加强了的联系。
【学习小窍门】列表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一种好方法,列表比较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学习小结】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并且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但结局却不同,结合所学内容尝试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三国鼎立》
李仕才
第16课《三国鼎立》
【情景导入】
三国的故事家喻户晓,三国的人物声名显赫,与三国有关的成语、歇后语也很多,接下来我们来进行一次三国知识竞赛,看看大家对三国知识究竟了解多少。
1.下面这些歇后语都出自三国故事,请补上后半句。
周瑜打黄盖,;关公面前耍大刀,;刘备借荆州,
2. 下列成语的谜底均为三国人物,请你猜一猜:
凿壁偷光,;孔雀收屏,;
展翅翱翔,;
学习目标
1.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在官渡、赤壁一胜一败的原因分析
【基础知识一览】
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割据一方的军阀,黄河中下游的和成为北方实力最强的军事集团。
2、时间:公元年,作战双方:和。
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基本上统一了。
二、赤壁之战
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占据长江中下游一带,在建立了比较稳固的统治。
依附于荆州地方势力刘表,没有固定的地盘。
2、时间:公元年,作战双方:和。
3、结果:以少胜多,打败了。
三、三国鼎立
1、背景: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
曹操退守到_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
孙权在的势力得到巩固。
刘备乘机占领_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
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三国鼎立: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_,在洛阳称帝,国号魏。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_。
222年,孙权称王,后在229年于_称帝,国号吴。
3、三国经济的发展
(1)魏国:兴修_,继续实行_。
(2)蜀国:以_治国,赏罚分明;减轻_,兴修_,鼓励_;对少数民族采取_政策,加快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
(3)吴国:组织农民_,推广中原的先进_;_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_(现在的台湾),加强了的联系。
【学习小窍门】
列表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一种好方法,列表比较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学习小结】
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并且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但结局却不同,结合所学内容尝试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
通过分析对你有何启示?
2.曹操是一个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曹操?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一览】
一、官渡之战:
1.互相混战袁绍曹操 2.200 袁绍曹操3.袁军北方
二、赤壁之战
1.北方孙权江东刘备 2.208 曹操孙刘联军
3.孙刘联军曹军
三、三国鼎立
1.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湖北、湖南;
2.汉献帝蜀汉建业;
3.(1)水利屯田
(2)法赋税水利养蚕织锦安抚
(3)屯田垦荒耕作技术造船业夷洲大陆和夷洲
【学习小窍门】
1.官渡之战中,曹操处于劣势,袁绍自以为兵多将广,骄傲轻敌,不虚心听取部下意见,而曹操却虚心听取了许攸的建议,采用了正确的战术打败袁绍;而到了赤壁之战中,曹操兵多将广,处于优势,但是骄傲轻敌,而孙刘联军却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联合起来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所以轻易地打败了曹操。
启示:骄兵必败
2.曹操能谋善断,“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他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诗作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