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虚词用法归类

合集下载

重点虚词

重点虚词

重点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一、之1. 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另:欲报之于陛下也悉以咨之肉食者谋之公与之乘名之者谁天下顺之固以怪之矣名之者谁环而攻之而不胜天下顺之愿陛下亲之信之2. 助词(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另:宫中之事山间之四时也山水之乐宴酣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三里之城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览物之情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2)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如:①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④如镜之新开冷光之乍出于(3)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3、动词:到往辍耕之垄上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练习: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2.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3.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5.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6.宋何罪之有?(《公输》)7.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虚词是指在句子中不具备具体意义的词语,它们在语法结构和语义表达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一、介词(Prepositions)介词是用来表示名词、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关系的虚词,常常用于表示位置、方向、时间等。

1. in:表示在某个位置或时间,例如“in the classroom”(在教室里),“in the morning”(在早上)。

2. on:表示在某个平面或表面之上,例如“on the table”(在桌子上),“on Monday”(在星期一)。

3. at:表示在某个特定位置或时间,例如“at the park”(在公园里),“at 5 o'clock”(在五点钟)。

二、连词(Conjunctions)连词是用来连接词语、短语、从句等的虚词,用于表达句子之间的关系和逻辑。

1. and: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相同等级的句子或词语,例如“I like tea and coffee”(我喜欢茶和咖啡)。

2. but: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连接两个相反或不同的句子或词语,例如“I am tired, but I need to finish my homework”(我很累,但是我需要完成作业)。

3. or:表示选择关系,连接两个或多个可替换的句子或词语,例如“You can choose tea or coffee”(你可以选择茶或者咖啡)。

三、助词(Particles)助词是用来补充和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虚词,它们通常不具备独立的意义。

1. to:表示动词不定式的标志,例如“to read”(阅读),“to go”(去)。

2. not:表示否定意义,通常与助动词连用,例如“do not”(不做),“can not”(不能)。

四、后置介词(Postpositions)后置介词是指放在名词、代词后面表示位置或方向的虚词。

高中12个虚词归纳总结

高中12个虚词归纳总结

高中12个虚词归纳总结高中语文学习中,词汇的学习和运用一直是重点和难点之一。

而虚词作为词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句子的结构和语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归纳总结高中教材中的12个常见虚词,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词语的用法。

一、介词类:1. 在:表示位置、状态或时间等的所在,常与名词或代词连用。

例如:在学校、在房间、在周末等。

2. 为:表示目的、意图等,常与动词短语相连。

例如:为了学习、为了进步、为了母校等。

3. 向:表示方向,常与动词短语相连。

例如:向前走、向右转、向下看等。

二、连词类:1. 而: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相对独立、平行的句子或词组。

例如:她努力工作,而他却游手好闲。

2. 如果:表示条件关系,引导条件状语从句。

例如:如果下雨,就不出门。

3. 虽然:表示让步关系,引导让步状语从句。

例如:虽然困难重重,我们也要坚持下去。

4. 因为:表示原因关系,引导原因状语从句。

例如:他失败了,因为他没有努力。

三、副词类:1. 很:表示程度,修饰形容词或副词。

例如:很好、很高兴、很忙等。

2. 不:表示否定,与其他词语连用。

例如:不喜欢、不想去、不同意等。

3. 就:表示早一些行动或达到某种结果。

例如:他早就回来了、我只希望能就此解决问题。

四、助词类:1. 的:表示所属关系,连接修饰词与被修饰词。

例如:漂亮的花、大家的朋友。

2. 地:表示方式或状态,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轻轻地走、开心地唱。

3. 得:表示程度或结果,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跑得快、想得开。

以上就是高中教材中常见的12个虚词的归纳总结,通过对这些词语的掌握和运用,同学们可以在语文学习中提高句子的准确性和表达的丰富性。

希望本文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考文言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高考文言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高考文言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1.【而】(1)作连词①表并列,译为“并且、又”。

例: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②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例: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表递进,译为“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师说》)④表转折,译为“却、但”。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⑤表假设,译为“如果、假使”。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⑥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

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赤壁之战》)⑦表修饰,译为“着、地、的”。

例:吾尝跂而望矣。

(《劝学》)⑧表示目的关系,译为“来”。

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2)作代词表第二人称,译为“你(们)、你(们)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3)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而后】译为“才,方才”。

例: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出师表》)【而况】即“何况”,表反问的语气。

例: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译为“不久,一会儿”。

例:既而得其尸于井。

(《促织》)【链接高考】(1)(2020·全国卷Ⅰ)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不译(2)(2020·新高考Ⅰ卷)阉人愤而去。

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不译(3)(2020·新高考Ⅱ卷)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边……一边2.【何】(1)作疑问代词①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译为“哪里,什么”。

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②作定语,译为“什么”。

例: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作疑问副词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译为“多么”。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类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类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类1.【而】(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钳,除了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没有地方寄居托身,是因为心思浮躁啊。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把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打它,把它打破了。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

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阻碍它的生机,来谋求高价,因而江浙一带的梅都成了病态的。

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促织》)——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

(2)代词。

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再算帐的!(3)动词,如,如同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卒惊呼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

(4)复音虚词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懂得道理有早有晚,技艺和学问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②而后,相当于“才”,“方才”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文言虚词用法归类表示目的的虚词有哪些

文言虚词用法归类表示目的的虚词有哪些

文言虚词用法归类表示目的的虚词有哪些表示目的的文言虚词在文章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可以用来明确句子的目的或意图,为读者提供更清晰的信息。

本文将对表示目的的虚词进行归类,并分别进行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虚词。

一、为了:此为最常见的表示目的的虚词,在文言文中频繁出现。

可以放置在句子的前面或中间位置,用于表达某个动作、行为或目的所采取的原因或意图。

例如:“为了明天的比赛,他每天都坚持训练。

”“师者,为了传道授业解惑也。

”二、以便:此虚词常用于表示故意来达到某一目的,具有更强的目的性。

常常用于表达“为了……而……”或“以……作为手段来达到……”的意思。

例如:“学生们认真学习以便取得好成绩。

”“他每天加班工作,以便能够提前完成任务。

”三、欲:此为用于表达目的的虚词,表示某种意图或愿望。

常常用于表达“有意图地想要做某事”的意思。

例如:“他欲表演一出精彩的舞蹈。

”“我欲寻一方宁静的之地。

”四、甲乃乙:此为固定搭配,用于表达“甲是为了乙”的意思,表示目的或理由。

常常用于句子的中间位置。

例如:“他每天努力学习,甲乃提高成绩。

”“我努力工作,甲乃给家人更好的生活。

”五、方:此为表示目的的虚词,用法较为特殊,常用于句子的后面,表示某一动作或行为的目的或目标。

例如:“行百里者半九十,方能达到旅行的目的。

”“他每天早起锻炼,方能保持健康。

”六、为:此为表示目的的虚词,常用于表达“为了,以便,欲,以……为手段”等句子中,表示某个行为或动作的目的或意图。

例如:“为了取得好成绩,他每天都努力学习。

”“以学习为手段,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七、从而:此为表示目的的虚词,用于引导一个句子或从句,表达某个行为或动作的目的。

常常用于表达“通过某种手段或原因,从而达到某个目的”的意思。

例如:“他努力学习,从而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从而获得了丰富的经验。

”综上所述,表示目的的虚词在文言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明确句子的目的或意图。

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一、什么是虚词及其作用虚词,又称虚助词或灵活虚词,是指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表示一种语法关系或修饰其他成分的词类。

它们没有实际意义,但在句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18个常见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二、介词1. 关于“在”字“在”字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介词之一。

“在”字可以表示位置、状态、时间等多种含义。

例如,“我在屋里”表示位置,“我在学习”表示状态,“我要在六点起床”表示时间。

2. 关于“对于”字“对于”字主要表示观点、态度或对某人或某事物的关系。

“对于你来说,这个问题难吗?”表达了提问者想了解对方观点和看法的意图。

3. 关于“因为”字“因为”字主要引导原因状语从句,在句子中说明产生某种结果的原因。

“因为下雨,所以他没有去跑步。

”这个句子中,“因为下雨”的部分解释了“没有去跑步”的原因。

三、连词1. 关于“并且”字“并且”字主要起到衔接的作用,表示两个或多个事物同时存在或同一时间发生。

“她既漂亮,而且聪明。

”这个句子中,“并且”的作用是将两个描述女性优点的形容词进行衔接。

2. 关于“或者”字“或者”字主要表示选择关系,表达在几种可能性中选取一种进行。

例如,“下雨了,我们可以选择去看电影或者待在家里读书。

”四、助词1. 关于“了”字“了”字起到标志动作已经完成的意义,可以表示过去或将来的动作。

“他昨天买了新房子。

”这个句子中,“了”字表示这个动作已经在过去完成。

2. 关于“得”的用法与意义“得”字可以表示程度、结果等含义。

例如,“他跑得很快”表示跑步的程度很高,“你做错了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五、副词1. 关于“很”的用法与意义“很”是一个常见副词,它表示程度,修饰形容词、副词等。

例如,“她很漂亮”,其中“很漂亮”表示了漂亮的程度。

2. 关于“还”的用法与意义“还”字可以表示程度、时间上的限制。

“我还有一些事情要做”表示现在还没有完成,还需要继续做下去。

六、助动词1. 关于“能”字“能”字表示可能性和能力,“他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表示他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和能力。

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一、之1、用作代词(1)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

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例句: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例句: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曹刿论战》)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小石潭记》)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2)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例句: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2、用作助词(1)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

例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例句: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3)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例句:宋何罪之有?(《公输》)(4)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例句:马之千里者。

《马说》例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5)音节助词,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例句:公将鼓之《曹刿论战》例句: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3、用作动词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例句: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例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而主要作连词用,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递进、修饰等关系。

可以表示以下关系: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句: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例句: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之职分也。

《出师表》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然后”,或不译。

十八个常用虚词的用法

十八个常用虚词的用法

十八个常用虚词的用法虚词是指在语法结构上不具备词义的一类词类,它们一般用来表达语气、关系或连接各种成分。

在中文语境中,常见的虚词有很多种,它们在句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十八个常用的虚词,包括“的、地、得、了、着、过、会、就、才、都、只、而、而已、呢、吧、吗、啊、吗”这些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中文语言的表达和运用。

1. 的“的”是一个常见的助词,在中文中用来构成定语和补语,表示所属关系或修饰性。

“我的书”、“这是爸爸的车”等。

在这些例子中,“的”起到了连接名词和形容词、名词和名词性成分的作用。

2. 地“地”也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虚词,通常用来构成副词,表示方式、状态或结果。

“认真地工作”、“快乐地玩耍”等。

在这些例子中,“地”连接了动词和副词,起到了修饰的作用。

3. 得“得”通常用来构成状语,表示程度、方式或结果。

“跑得很快”、“说得太多”等。

在这些例子中,“得”连接了动词和状语,表示了动作的程度或结果。

4. 了“了”是一个表示动作完成或变化的助词,用在动词后面。

“吃饭了”、“做完了”等。

在这些例子中,“了”表示了动作的完成或者变化。

5. 着“着”通常用来表示动作的进行或者状态的持续。

“坐着”、“睡着了”等。

在这些例子中,“着”表示了动作或状态的持续性。

6. 过“过”通常用来表示经历或者动作的完成。

“吃过饭”、“去过北京”等。

在这些例子中,“过”表示了动作的经历或者完成。

7. 会“会”可以表示能力、可能性或者预测。

“会唱歌”、“会下雨”等。

在这些例子中,“会”表示了能力、可能性或者预测。

8. 就“就”可用来表示逻辑上的因果、时间先后、对比或者排比。

“吃完饭就去上课”、“她就是那个唱歌的女孩”等。

在这些例子中,“就”表达了一种因果、时间先后或者对比的关系。

9. 才“才”通常表示时间晚,程度低,把“才”放在动词前面,表示意义就是程度低或时间晚。

“他才去洗澡”、“我才到家”等。

10. 都“都”表示全体,整体,表达每一个都如何如何。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简表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简表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简表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简表

阳楼,增其旧制。”
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①:王师北
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例②:与尔三矢,尔其
无忘乃父之志。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
是”等。例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例②:当立者乃公子
扶苏。
4.“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而且”、“可是”、“却”、
“于是”等。例①:非独聂政能,乃其姊者烈女也。
贮疏》:“生之者甚少~靡之者甚多。”⒌表修饰关系。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例
《劝学》:“吾尝终日~思矣。”《捕蛇者说》:“吾恂恂~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例②:吾恂恂而起。例③徐而
起。”⒍表假设关系。《信陵君窃符救赵》:“吾攻赵, 察之
旦暮且下,~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例:诸人徒见操书言
语气词。⒈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唐睢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不辱使命》:“大王尝闻布衣之怒~?”《鸿门宴》:“壮 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例①:生乎(在)吾前,
士,能复饮~?”⒉用在句末,表示反问,相当于“吗”、 其闻道也亦先乎(比)吾。例②:吾尝疑乎(于)是。例③:
“呢”。《鸿门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陈 叫嚣乎东西。
得极夫游之乐也。”《赤壁之战》:“品~名位,犹不失 译为“我的”或“我(自己)”。例①:今肃迎操,操当
下曹从事。”【又】自己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 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例②:
华侍坐》:“亦各言~志也。”④<代>第二人称代词。相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当于“你的”、“你们的”。《触龙说赵太后》:“故以为~ (4)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

文言虚词意义及用法归类整理

文言虚词意义及用法归类整理

文言虚词意义及用法归类整理而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如:(一)表示并列关系。

如:蟹六跪而二螯。

(二)表示递进关系。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

如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2.代词。

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乎1.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辞》)2.介词。

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此外,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疱丁解牛》)乃1. 副词。

可译为"就""这才"等;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2.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曹刿论战》)2.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十八个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十八个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十八个虚词的用法和例句虚词是语法中的一类词类,它们在句子中通常用来表示句子的结构和语义关系。

以下是十八个常见的虚词及其用法和例句:1.谓词助动词:用来构成各种时态、情态和语态。

- am, is, are, do, does, did, has, have, had, will, would, shall, should, can, could, may, might, must, ought to 例句:They are going to the concert tonight.(他们今晚要去音乐会。

)2.冠词:标记名词的特定性或泛指性。

- the, a/an例句:I saw a dog in the park.(我在公园里看到了一只狗。

)3.代词:代替名词,指示特定事物或进行成分的替换。

- he, she, it, they, we, you, me, him, her, them, us, my, mine, your, yours, his, her, its, our, ours, their, theirs, which, who, whom, whose例句:She is my best friend.(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4.内容辅助词:用于连接句子和短语之间的关系。

- and, but, or, nor, for, yet, so例句:I want to go to the store, but I don't have any money.(我想去商店,但我没有钱。

)5.连词:用于连接词、短语、从句等。

- because, although, since, while, when, if, unless, whether, than, as, that, as if, as though例句:I will go to the party if I finish my homework.(如果我完成作业,我会去参加聚会。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一、【之】1.代词⑴人称代词①第三人称——可代人、事、物,译为:“他(们)”、“它(们)”。

例:A 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B 子孙视之不甚惜。

(《六国论》)C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②第一人称(较少见),译为:“我”。

例:A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B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⑵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种)、这样、这些”。

例: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D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2.助词⑴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

例:A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B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⑵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⑶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例: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B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⑷表明定语后置,不译。

例: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B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⑸音节助词,不译。

例: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3.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译为:“到、往”。

例:A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五人墓碑记》)B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集序》)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二、【为】1.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翻译比较灵活,如:⑴做、作例: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⑵治、治理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⑶担任、充当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意义归类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意义归类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意义归类文言虚词是文言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们没有实际的词汇意义,但在句子的结构、语气、逻辑关系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对 18 个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进行归类。

一、而“而”字的用法较为多样。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这里的“而”连接了“峨冠”和“多髯”两个形容词,表明两种特征同时存在。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温故而知新”,“知新”是“温故”的顺承动作。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像“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而”表转折。

4、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比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笑”修饰“止”的动作。

二、何1、用作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比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大王来何操?”中的“何”就是“什么”的意思。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三、乎1、用作语气助词。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如“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像“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比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一个“乎”是“在”,后一个“乎”是“比”。

四、乃1、于是,就。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2、才。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3、竟然。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五、其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意义归类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意义归类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配套练习一、而1.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①:蟹六跪而二螯。

例②:北救赵而西却秦。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例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例②:图穷而匕首见(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例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例②:吾恂恂而起。

例③徐而察之(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2.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例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3.音节助词。

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

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例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

二、何1.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宾语,常放在谓语动词前,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例①:豫州今欲何至? 例②:大王来何操?(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①:然则何时而乐耶? 例②: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2.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例②:徐公何能及君也?(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例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例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3.复音虚词。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2、其 ①代词:人称代词或物主代词。他(她,它)们 例如:其西南诸峰 指示代词。“这(些)”、“那(些)”、“其中 例如:不能名其一处; ②副词:用在句首表揣测语气或加强反问语气 例如:其真无马邪 其如土石何 其喜洋洋者矣 其真不知马也
3、而(连词) ①表并列(“又”)如:温故而知新;窥镜而自视 ②表转折(“却、但是”)如:出淤泥而不染 ③表修饰(“地、着或不译”)智叟笑而止之曰; 杂然而前陈者;暮寝而思之;呼尔而与之 ④表顺承(“来或不译”)如:启窗而观;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执策而临之 ⑤表递进(“并且、而且”)如:学而时习之
常见文言虚词
1、之 ①代词: 代人,例如:公与之乘;公将鼓之 代物,例如: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代事,例如:肉食者谋之 ②动词:去,往,到 例如:辍耕之垄上
③助词 结构助词“的” 例如;臣之妻;醉翁之意不在酒 无实义,不翻译 如:何陋之有;牡丹之爱 期年之后;局促一室之内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爱莲之出“于”的用法。
(1)然后知生于忧患(


(2)苛政猛于虎(
(3)余将告于莅事者(

向 向 在


(4)告之于帝(
(5)吾祖死于是(


向、给
(6)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从 )
(7)欲报之于陛下也( )
8、然 ①代词(“这、这样”) 如:吴广以为然;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②连词。表转折(“然而、可是”) 如: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③语气助词(……的样子) 如:欣然起行
9、焉 ①代词 A、疑问代词(“哪里”) 如:且焉置土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B、一般代词(“它”) 如:忽啼求之,父异焉 ②语气助词(“呢”)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兼词。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后,兼有介词 和代词的作用(“于之、在那里、从这里”) 如:见贤思齐焉;惧有伏焉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_含例句翻译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_含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

可不译。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

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

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初中语文重点虚词总结归纳

初中语文重点虚词总结归纳

初中语文重点虚词总结归纳虚词是语言中一类起连接、修饰、补充、短语化等功能的词汇,常见的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副词等。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掌握重点虚词的用法对于提高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起到关键作用。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中的重点虚词进行总结归纳。

一、介词介词是起连接作用的虚词,用于表示位置、方向、时间、原因、目的等。

常见的介词有“在、向、对、关于、为、因为”等。

1. “在”:表示位置、状态或存在。

如:“在教室里、在桌子上、在睡觉”。

2. “向”:表示方向或目的地。

如:“向前走、向你学习、向他提问”。

3. “对”:表示关系或行为的对象。

如:“对他友好、对问题有答案、对学习认真”。

4. “关于”:表示主题或内容。

如:“关于环境保护、关于音乐的文章、关于他的事情”。

5. “为”:表示目的或原因。

如:“为了进步、为了帮助他、为了庆祝生日”。

6. “因为”:表示原因或理由。

如:“因为下雨、因为他生病了、因为考试没准备好”。

二、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语、词组、句子等的虚词,起到连接的作用。

常见的连词有“和、或、但、如果、因为、所以”等。

1. “和”:表示并列关系。

如:“他和我一起去、我们一起学习和玩耍”。

2. “或”:表示选择或替代关系。

如:“要么学习、要么休息、要么去逛街”。

3. “但”: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

如:“他很聪明,但是懒惰、天晴了,但还是要带伞”。

4. “如果”:表示条件或假设。

如:“如果下雨,就不出去玩、如果你来,我就开心”。

5. “因为”:表示原因或理由。

如:“因为下雨,所以比赛取消、因为他不努力,所以成绩不好”。

6. “所以”:表示结果或推理。

如:“下雨,所以我带了雨伞、他很努力,所以成绩提高了”。

三、助词助词是用来在句子中起辅助作用的虚词,常见的助词有“的、地、得、了、吗、呢”等。

1. “的”:表示修饰或所属关系。

如:“红色的花、我妹妹的书包、他的家”。

2. “地”:表示方式或程度。

如:“开心地笑、慢慢地走、认真地学习”。

文言虚词用法归类表示程度的虚词有哪些

文言虚词用法归类表示程度的虚词有哪些

文言虚词用法归类表示程度的虚词有哪些在文言文中,表示程度的虚词有很多,具体可以归类为以下几类:一、副词类:1. 神、甚、殊:表示程度强烈的意思。

如:神似、神妙、神速、甚好、甚愉、殊甚。

2. 特:表示程度非常高。

如:特强、特佳、特伟、特等。

3. 比:表示程度超过一般,大于平常。

如:超比、超凡、超响。

4. 超:表示程度超过一般。

如:超比、超伦、超常、超群。

5. 顶:表示程度最高。

如:顶呱呱、顶顶尖。

二、副词短语类:1. 甚微:表示程度极小。

如:甚微、甚小、甚寒、甚短。

2. 无甚:表示程度不大,不足为奇。

如:无甚了了、无甚合称、无甚雅好。

3. 少許:表示程度稍微的意思。

如:少許破绽、少許不稳。

4. 恰似:表示程度正合适。

如:恰似、恰似春波。

5. 幾乎:表示程度几乎达到某种状态。

如:几乎满意、几乎成功、几乎一样。

三、结构类:1. 其中:表示程度较大的一部分。

如:其中一部分、其中多数、其中一小部分。

2. 其一:表示程度中的其中之一。

如:其一为理论、其一为实践。

3. 相信:表示程度相对较高。

如:相信、相信本人能够胜任你们给予的任务。

4. 难捱:表示程度较难度大。

如:难捱、难捱着劲。

5. 實在:表示程度确切相当。

如:實在、實在厉害。

以上所列仅为部分文言虚词表示程度的分类,仍有许多其他虚词可根据上下文灵活运用,来表达不同的程度。

在文言文写作中,正确使用这些虚词,可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虚词的使用在不同情境下可能会有细微差别,因此在具体写作时应注意选用合适的词语来表达所需的程度。

完成这样一篇能够正确归类和使用文言虚词表示程度的文章后,读者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程度表达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然后知生于忧患 (2)告之于帝 (3)吾祖死于是 ( 由于 ) ( 向 (
在 从
) ) )
(4)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 (5)欲报之于陛下也
( 向、给 )
6、“乃”的用法。
A、副词,于是、就;才;竟然 见渔人,乃大惊 (于是) 凡三往,乃见 B、表判断,译文中加“是” (才)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是)
、于
未尝不叹惜痛恨于桓灵也 (对)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勿施于人(给)
3、用在形容词之后,介绍比较的对象,相当于“比”或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比) 4、表原因,相当于“由于”“因
“同” 曹操比于袁绍(同)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比)
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释下列句中“于”的用法。
前,表示对时间、 范围等的界定
5、动词
以为、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
解释句中“以”的用法。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把
2、以塞忠谏之路也( 3、以刀劈狼首( 用 4、以君之力(凭 ) 以致 ) ) 按照

1、并列关系
相当于“又”或“并 且” 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然后、就、接着 夺而杀尉 聚室而谋曰
相当于我的、我(自己)的(很少情况)
蹲其身,使与台齐
2、第三人称代 词
相当于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她们 的、它们的)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既出,得其船
以激怒其众
代词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百姓多闻其贤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 一端(它的或其中的)
1、那(这)、那(这)个、那(这)些 其人视端容寂 指示代词 复前行,欲穷其林
既而儿醒(不久,不译)
辨析下列“而”的用法。 (1)日出而林霏开( 顺承关系 ) (2)民困而不知救( 转折关系 ) (3) 敏而好学 (4)玉质而金色 ( 并列关系) ( 并列关系 )
(5)面山而居
(6)温故而知新 (7)水落而石出
( 修饰关系 )
( 顺承关系 ) (顺承关系 )
1、第一人称代 词 人称代词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泉香而酒清洌 2、顺承关系 温故而知新
连词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3、修饰关系 相当于“地”或不译 默而识之 潭西南而望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4、转折关系 人不知而不愠 环而攻之而不胜 音节助词
、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
学而不思则罔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俄而百千人大呼(不译)
策之不以其道 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 河曲智叟亡以应 扶苏以数谏故
来、用来、以便 因为、由于 以致
2、表原因
2、连词 3、表结果 4、表连接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相当“而”或不 计日以还 卷石底以出 译 俯身倾耳以请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3、通假字 4、用在方位词
通“已” 已经
固以怪之矣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音节助词
动词 (后面大都是表地点性的名 词)
去、往; 到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3.吾欲之南海 寡助之至;多助之至
辨析句中“之”的用法
(1)驱之别院 (
代词,代虫 )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操蛇之神闻之 (

这样

的 )( 代这件事 ) 用于主谓之间, (4)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取消句子结构独立性 ) (5)宋何罪之有 ( 宾语前置标志,无义 ) 音节助词,无实义 (6)公将鼔之( )
④、表目的 公输盘为楚为(制作)云梯( 替、给)
B、动词。
①、表判断;缚者曷为者也 (是)
②、表动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为器皿(做) C、疑问语气词:夫子何命焉为(呢)——少 D、表因果,“因为”
解释“为”的意义或用法:
1、为学 2、为小门于大门之侧 3、为其来也 4、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5、为其老,强忍 6、良业为取履 7、中轩敞者为窗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7)杜少府之任蜀州

动词,去、往

1、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 2、介绍行为、动作所使用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的工具、凭借的条件
1、介词
3、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 4、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
用、拿;凭借
因为、由于 根据、按照 从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以君之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引进行为、动作的起点、时间 1、表目的
( ( ( ( ( ( ( (
做 做 在 被 因为 替 是
) ) ) ) ) ) ) )

为:补充 1、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è i,可译 作“被”、“对”、“给”、“替”、 “当”,“为了”、“因为”等。
2、当“为”作动词时,读wé i,可依据语境的 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 :“做”, “成为”,“雕刻”,“是”等,如:
常 文言 归
用 虚 词 纳
人称代词 代词 指示代词
1、代人 2、代事
公与之乘 肉食者谋之
3、代物
环而攻之而不胜
忠之属也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
1、 之
结构助词 助词
1.表修饰关系, 相当”的” 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结构 的独立性,无实义 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 3.宾语前置的标志 菊之爱 4.定语后置的标志 晶晶然……马之千里者 5.用于时间、地域等后面,表限 制关系,相当于“以” 1.怅恨久之 2.公将鼓之 1.辍耕之垄上
其如土石何
辨析句中“其”的用法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3)下视其辙 (5)则移其民于河东
他的 他们的
) )
( 对方的、敌方的) ( )
(4)其真不知马也( 大概、恐怕,表推测语气 )
他们的
1、介绍动作发生的处所(地点)、时间,相当于“在”“从
(自)”“到”
其一犬坐于前(在) 骈死于槽枥之间(在) 于厅事之东北角(在) 因使唐雎使于秦(到)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从、自)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在)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到) 虽然,受地于先王(自、从) 2、介绍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对(对于)”“向”“给” 告之于帝(向、给) 胡不见我于王(向)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对于) 欲报之于陛下也(给)
C、代词,你,你的 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的,你们的)
指出下列句子中“乃”的用法: 1、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2、乃钻火烛之
3、家祭无忘告乃翁
( 于是 )
( 你的 )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竟然 )
7、“为”的用法。
A、介词。
①、表被动 ②、表对象 ③、表时间 为乡里所患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 (被) (向) (在)
、其
2、相当于“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其真不知马也 其恕乎
1、表揣测语气,相当于“大概”或不译 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或不译 语气助词 其真无马邪?
3、表示劝告、祈使、期望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就”“一定”

安陵君其许寡人(加重语气的助词)
4、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