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17课
八年级历史第17课笔记
八年级历史第17课笔记
第十七课内战烽火
一、重庆谈判
1. 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
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在美国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2. 目的: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3. 时间:1945 年8 月
4 结果:194
5 年10 月10 日,签订“双十协定”。
二、内战爆发
标志:1946 年6 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 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
2. 政策:1947 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3. 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4. 作用: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
他们积极参军、参战,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历史选必一第十七课笔记
历史《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笔记
一、户籍制度的起源
1.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起源于西周时期的“井田制”。
2. 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国家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按照国家规定的面积耕种,向国家交纳赋税。
3. 为了管理土地和人口,国家实行了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将人口分为九等,每等又分为若干级,以便于征收赋税和管理。
二、户籍制度的演变
1.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实行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2. 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
3. 汉朝继承并发展了秦朝的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103个郡,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4. 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使得士族地位逐渐下降,庶民地位上升,户籍制度也发生了变化。
5. 宋朝时期,实行保甲制度,将居民按照十户为一组进行编制,加强对居民的管理。
6. 明清时期,实行里甲制度,将居民按照一里为一组进行编制,加强对居民的管理。
三、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1. 户籍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户籍登记,国家可以掌握人口数量、土地占有情况等信息,以便征税、征兵、徭役等。
2. 户籍制度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通过对居民的编制和管理,国家可以有效地防止犯罪、逃避兵役等行为。
3. 户籍制度对个人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等级的户籍身份决定了个人的社会地位、职业选择、婚姻自由等方面的权利。
4. 随着历史的发展,户籍制度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如人口流动受限、社会阶层固化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高中历史必修1笔记第17课 解放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一.内战的爆发1. 1945年10月10日,重庆谈判,《双十协定》,规定和平建国,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障人民权利。
2. 1946年初,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3. 全面进攻:1946年6月,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4. 重点进攻:1947年春,国民党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1. 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2. 决战:1948年秋,三大战役➢辽沈战役:1948年9月,东北全境解放➢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1941年1月发起总攻➢平津战役:1941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结果: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 1949年4月,《国内和平协定》,和谈破裂2. 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打响,23日,占领南京。
3. 意义:➢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前言:1946年2月10日,重庆各界人士在较场口集会,庆祝政治协商会议成功。
国民党特务使用暴力破坏了这次集会。
较场口事件后,国民党不顾政协协议和人民的反对,发动了内战。
总结:1946年6月,蒋介石不顾人民的和平要求,发动了内战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后,1947年6月开始战略反攻经过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等,解放军基本解放了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作了哪些努力?进行重庆谈判,进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以及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有什么意义?➢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知识点背诵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知识点一:西晋短暂统一1.背景: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
263年魏灭蜀。
2.建立: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3.统一: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结束三国鼎立)。
4.衰落:八王之乱西晋从此走向衰落。
5.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人所灭。
西晋灭亡原因:①统治者昏庸腐朽;②分封制下的八王之乱削弱了西晋的国力,动摇了西晋的统治;③残酷压迫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起兵反抗。
知识点二:八王之乱1.背景:西晋实行分封制,封王掌握实权,晋惠帝昏庸无能2.时间: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光熙元年(306年)3.地点:中原一带(以洛阳为中心)4.概况:手握重兵的八个主要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十几年,史称“八王之乱”。
5.影响:①历时十几年的动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西晋从此衰落;②中原人口锐减,大量人口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高潮。
知识点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1.时期:东汉、魏、晋时期2.民族: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氐族、羌族、匈奴族、羯族和鲜卑族不断内迁3.影响:(1)部分内迁民族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形成十六国局面(2)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促进了民族交融4.西晋灭亡后,南北方政权更迭情况:(1)北方:十六国——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政权,总称为“十六国”。
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北方)。
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锐意改革。
(2)南方:东晋——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历史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魏
蜀汉
吴
西晋
分裂
东晋
前秦
东晋
分裂
东晋
北方
南方
十六国
东晋
439年
420年
266年,司马炎改国号晋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263年,魏灭蜀
316年,匈奴灭掉西晋
317年
316年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266年—— 280年 ——316年) 建立 统一 灭亡
220年
221年
229年
西晋建立
统一全国
匈奴灭晋
一、西晋的建立
魏蜀吴
十六国(前秦)
东 晋
B
C
B
(司马睿)
西晋灭亡后,北方各少数民族先后建立了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及其西南的成汉十六个政权,统称为“十六国”。
时天下荒馑,百姓饿死,帝闻之曰:“何不食肉糜(肉粥)?” ——《晋书 惠帝纪》
西晋统一
课堂小结
宋、齐、梁、陈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方各族的内迁
民族交融
北朝
南朝
政权分立
中原人口南迁
统治腐朽 八王之乱 民族矛盾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历史时期特点: 1.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 2.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 3.我国古代历史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十七课笔记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十七课笔记
以下是第十七课的笔记内容:
第17 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一、议会与王权的斗争
1. 背景:17 世纪初,英国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国王詹姆士一世推崇“君权神授”理论,渴望王权专断。
2. 表现:
- 詹姆士一世不经议会批准,强行征税,使议会与王权处于对立状态。
- 詹姆士一世还解散议会,逮捕反对他的议员。
二、革命的发生
1.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 导火线:1640 年,议会重新召开,议员们要求限制国王的权力。
三、《权利法案》
1. 颁布时间:1689 年。
2. 目的:限制国王的权力。
3. 内容:规定不经议会批准,国王不能征税,也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国王既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
4. 意义:以《权利法案》为基础,英国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
四、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1. 对英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2. 对世界: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九年级历史上册17课
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诞生1.国际工人运动背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越来越富有,工人的待遇却很差。
主要事件:英国宪章运动。
①核心要求:普选权。
②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运动③失败主因:缺乏科学理论指导2.马克思主义诞生背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日益暴露。
工人运动需要理论指导。
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3.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巴黎公社失败后,欧仁·鲍狄埃创作了《国际歌》歌词,狄盖特谱曲。
是国际工人运动中的最著名歌曲。
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1.19世纪中期,围绕着奴隶制的存废问题,北方和南方的矛盾再也无法调和。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
2.美国内战期间,林肯政府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北方军队因此获得了雄厚的兵源。
南北战争以北方的胜利告终。
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
3.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1.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工业发展。
俄国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俄国1861年改革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2.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实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改革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日本强大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第二十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1.第二次科技革命特点:电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人类历史进入了“电气时代”。
初一下历史第17课课堂笔记
初一下历史第17课课堂笔记
以下是初一历史第17 课的课堂笔记:
课题:君主集权的强化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1. 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
2. 1616 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
后来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
3. 1636 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4. 1644 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明朝统治,清军入关,迁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1. 清朝初期,中央政权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置内阁和六部,但还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2. 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传达执行。
3. 清朝还沿用明朝的科举考试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4. 为加强思想控制,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课堂小结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了解了清朝的建立过程以及清朝初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政策。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A
C
B
4、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是 A.苏维埃俄国 B.苏联 C.中国 D.巴黎公社 5.——“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阶 级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 个世界。”回答: A. 这段话出自什么文件? 《共产党宣言》 B.它是哪个组织的纲领? 共产主义者同盟 C.作者是谁?马克思、恩格斯 D.它的发表有什么意义?
7、结果:
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受 到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背景:
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日益暴露 2、杰出人物: 马克思 恩格斯
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4、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5、意义:
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 历史时期
一、巴黎公社
1、背景: 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政府军队同巴黎市民武
装发生冲突 2、持续时间: 1871年3月~1871年5月 3、工人阶级的政权: 巴黎公社
4、结果:
经“五月流血周”,被镇压而失败
5、意义:
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战士在 强大的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第17课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英国的宪章运动
1、背景:
①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贫富差距拉大 ②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兴起 2、目的: 为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提高政治地位 3、时间: 1836~1848年间 4、政治纲领: 《人民宪章》
5、主要内容:
工人们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 6、性质: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 级革命运动
七年级历史第17课
七年级历史第17课第17课: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一、秦朝的统一1. 秦朝的建立: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
2. 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控制力。
3. 统一的文字和货币:秦朝统一了文字和货币,促进了交流和贸易的发展。
二、汉朝的兴起1. 汉朝的建立:刘邦建立了汉朝,实行了比较宽松的统治政策。
2. 开创科举制度:汉朝开创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3. 丝绸之路:汉朝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三、三国时期的动乱1. 三国的形成:东汉末年,王莽篡权导致社会动荡,最终分裂为魏、蜀、吴三个国家。
2. 董卓和曹操:三国时期,董卓和曹操等人的权谋和战争使得局势更加混乱。
3. 诸葛亮的出场:诸葛亮的出现,对三国时期的政治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南北朝时期的分裂1. 南北朝的形成:北方的鲜卑族和南方的刘宋王朝之间的战争导致南北朝的分裂。
2. 鲜卑族的入侵:北方的鲜卑族入侵中原地区,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
3. 文化的交融: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的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五、隋唐的统一和繁荣1. 隋朝的建立:隋文帝统一了南北朝,建立了隋朝。
2. 高度中央集权:隋朝实行了高度中央集权,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控制力。
3. 唐朝的繁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经济、文化和科技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六、总结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经历了秦朝的统一、汉朝的兴起、三国时期的动乱、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和隋唐的统一和繁荣。
这些变迁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件(共49张PPT)优秀课件
红军抵达陕北吴起镇
甘肃会宁会师楼
1936.10 会宁
005 1935.10吴起镇
1934.10 瑞金
红军长征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1、敌人的围追堵截 2、恶劣的自然条件, 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 3、缺少粮食给养、缺医少药。 4、内部矛盾斗争。
1934年,开始长征
金色的鱼钩
——毛泽东
如何理解这段话?(如何认识长征?)
1、宣言书:
象征了红军决不放弃、不畏艰难,坚 定的革命信念。
2、宣传队:
一路上,向广大人名群众宣传了共产党 的思想。
3、播种机:
宣传革命思想,使得群众成为革 命的 种子。
累
苦
不
不
累
苦
看
想
看
想
革
红
命
军
老
二
前
万
辈 红军过草红地军穿的过草鞋草 地
五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到达陕北的红4方面军一部
朱 德 、 周 恩 来 、 秦 邦 宪
长 征 到 达 陕 北 后 的 毛 泽
东
、
到达陕北的红2方面军一部
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 粉碎了……, • 保存了……, • 使中国革命……。 • 红军长征播下……, • 铸就了……, • 打开了……新局面。
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 英雄好汉;长征是宣传队,它向全中国人民宣 传了红军的主张;长征是播种机,它把革命的 火种撒遍了沿途的十一个省。长征结束,新的 革命形势就开始了。
毛泽东
周恩来 朱德
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
集中优势
各个击破
胜利
第 五 次
1933年10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朝鲜战争时期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
第一次战役中的转移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第一次战役中, 利用敌人兵力分散的弱点,实施战略转移,成功将敌人引 入包围圈。
第三次战役中的穿插迂回
1950年12月,志愿军在第三次战役中采取穿插迂回战术, 成功突破敌人防线,解放了汉城。
其他国家历史上著名战略转移事件
红军的困境
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和内部矛盾, 红军陷入了困境,面临着严重的生 存危机。
战略转移决策制定
中央决策
中共中央在面临困境时,决定进行战 略转移,以保存实力并寻找新的发展 机遇。
长征计划的制定
中共中央制定了详细的长征计划,包括 转移路线、人员组成、物资筹备等。
长征前准备工作
01
02
03
思想动员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 课《中国工农红军长 征》
目录
• 长征背景与原因 • 长征路线及重要战役 • 红军长征中艰苦奋斗精神体现 • 长征胜利意义及对后世影响 • 知识拓展:其他国家和地区类似历史事件
简介
01
长征背景与原因
国民党围剿与红军困境
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1930年代初期,国民党军队对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地区进行了多 次围剿,试图消灭红军。
英勇善战精神风貌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展现了英勇善战的精神风貌。他们不仅在战斗中勇猛顽强、敢于牺牲,还在平时的训练中刻 苦钻研、精益求精。这种精神风貌是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保障之一。
04
长征胜利意义及对后世影响
粉碎国民党围剿企图,保存革命力量
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计划
长征途中,红军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灵活机 动,使国民党军队无法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围 剿,从而打破了其消灭红军的计划。
七年级历史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西晋的兴亡(266年——316年)(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1、建立:266年,司马炎,定都洛阳。
2、统一: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3、灭亡: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4、西晋速亡的原因:①统治集团治国无方,生活奢侈腐化。
②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③西晋对內迁少数民族实行暴政,激起内迁的少数民族的强烈反抗,最终被内迁的匈奴人灭亡。
二、八王之乱(晋惠帝在位期间)背景:①晋武帝为巩固统治,大封皇族为王,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诸王势力日益强大。
②晋惠帝昏庸无能,朝政腐败影响:①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西晋从此衰落。
②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徒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促进民族交融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1.时期:东汉、魏晋时期2.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内迁)3.十六国: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称为十六国。
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4、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①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了扩大统治基础。
②中原统治者的政策。
③少数民族领袖仰慕中原文化,向中原学习,提高本民族经济、文化生活水平。
5、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①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部分少数民族起兵反晋,西晋灭亡。
③造成十六国政权并立局面,战乱不断。
四、课本问题1、课本86页材料研读答案:在大地主、大贵族当权的背景下,社会上下道德沦丧,唯利是图,享乐之风盛行2、课本86页问题思考答案:实行分封诸侯王是导致西晋政权短命的原因之一。
分封制使诸侯王手中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势力也日益壮大,威胁中央统治。
他们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发动了八王之乱。
使西晋从此走向衰落。
3、课本88页课后活动1在西晋以前,还有那些朝代实行过分封诸王?想一想:分封诸王对中央政权的统治会造成什么危害?西周、东周、汉朝,都曾经实行过分封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课件:第17课_解放战争(共47张PPT)
这是对哪一历史事件的评价?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 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土地改革: 学思之窗)(反攻阶段,配合军事反攻)
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9月) 内容: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
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影响: 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
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保障。
经济上:土地改革( 反攻阶段,配合军事反攻)
国共双方兵力变化示意图
430万人
365万人 280万人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130万人
1946年6月
1948年秋
1948年,人民解放军已增到280万人,实力有很
大的提高;建立了相当强大的炮兵和工兵,并掌握了攻坚
技术;刘不邓仅大能军打运过用大战别,山而且的能战打略阵反地战攻。有解成放效区土;地 改参军革支的解基前放更本区踊完土跃成地, 。改生各产主革的要基迅解本速放完发区展相成继,。连使成后一方片更加,巩可固作战,
• 国内意义:结束了半殖半封社会的屈辱历 史,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 国际意义: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世界 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 迫民民族的解放斗争。
• 思想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 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复习与回顾: 中共成立后领导进行革命的史实有哪些呢?
1.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2)渡江战役(时间)、 解放南京(革命胜利标志)时间、意义。
(3)追剿残余部队。
1949年4月21日 渡江战役打响
百万雄师过大江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 占领南京。 南京总统府,总统办公桌 上的日历永远定格在了这 一天—— 民国三十八年四月23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 历史 上册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共26张PPT)
渡过
乌江,
夺取
遵义
瑞
金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 过湘江
蒋介石已判明红军 的意图是到湘西会 师,因此在通往湘 西的路上,设置重 兵。如果去湘西, 红军就有全军覆没 的危险。在危急关 头,毛泽东提出了 改向敌人力量薄弱 的贵州前进的主张, 得到多数人的支持。 1935年1月,红军强 渡乌江,到达遵义, 把敌人的堵截部队 远远地抛在了湘西。
本课小结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一:战略转移和遵义会议 1、背景: 2、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3、长征的过程: 4、遵义会议 二、过雪山草地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长征的结束 2、意义
课堂练习:
B 1、1934年,中央红军进行长征的主要原因是( )
A.将革命形势推向全国 B.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C.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D.北上抗日
黄 陕
肃
西
腊子 口
西
大 毛尔盖
康
渡 泸定
雪 山
四 川
长
桥
安顺 河
赤
场
湖
金水
贵 南
沙
江
贵阳
州
广 西
河
江
江
西 瑞金福
1934.
建
10.
1934年10
月中央红军 8万多人, 从瑞金出发, 向红二、六 军团所在地 湘西进军
开始长征
红军长征突破 湘江烈士纪念 碑园
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
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 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 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 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 锐减至3万余人。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 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红军虽然 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高中历史必修1精品课件:第17课 解放战争
课程标准
学法指导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 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 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1.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中国社会主要 矛盾的变化来理解内战的爆发,掌握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 平民主而进行的斗争。 2.运用图示法理解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用数字归纳法总 结解放战争的历程,分析其胜利的原因,总结其基本经验。
史料一 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①,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
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
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
八月十四日
注:①指日本投降,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结束。 思考 (1)依据史料指出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理由是什么? 提示 为了避免内战,共商和平建国。
知识点二 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_邓__小__平__率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
2.战略决战 (1)条件:1948年秋,__敌__我__力__量___发生重大变化。 (2)战况
战役 辽沈战役
时间 1948年9月~11月
战果 攻占_锦__州__,长春解放,攻下沈阳,东北全境解放
二、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
时代
地方管理制度
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走 周代
向崩溃
本 节 内 容 结 束 秦朝 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设置刺史。封国制导致“七 汉朝 国之乱”,“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七年级上册历史17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历史17课笔记以下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的笔记,包括了重要知识点和关键内容。
第17课:秦始皇统一六国重点知识梳理1. 秦始皇的统治政策•创立皇帝制度: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统一文字:推行“小篆”,方便政令统一和文书传递。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全国货币和度量衡,促进经济交流和发展。
•修建驰道和长城:修建全国的交通网络,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修建长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
2.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一。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等措施促进了经济交流和发展。
•加强了中央集权:秦始皇的统治政策强化了皇帝的权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 秦始皇的暴政与秦朝的灭亡•焚书坑儒:强制推行儒家思想,焚烧非儒家学派的书籍,坑杀儒生。
•繁重的徭役和赋税:修建长城、宫殿等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增加了人民负担。
•秦始皇的暴政引发了人民的不满和反抗:陈胜、吴广起义等反抗运动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4. 历史意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秦始皇的统一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历史进程的基础。
难点解析1. 如何理解秦始皇的统治政策及其影响?•秦始皇的统治政策是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事件。
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措施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中央集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历史进程的基础。
但同时,秦始皇的暴政也引发了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2. 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地位?•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措施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历史进程的基础。
但同时,他的暴政也是不可忽视的,对于历史进程产生了消极影响。
因此,评价秦始皇需要全面考虑其贡献和过失。
八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长征记》
走向成熟
——《中国红军
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
遵义会议 (1935年)
14年 转
新中国成 立(1949 14年年)
出现了很多错误,如 大革命的失败、第五 次反“围剿”的失利
折 由胜利走向胜利, 点 建立新中国
二、过雪山草地
飞夺泸定桥 四渡赤水
第十七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战略转移 背景
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 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 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 据地连续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军事 “围剿”。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 误指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 央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五次反围剿情况对比
敌人的围追堵截
长征里震撼人心的数
1. 1934年10月长征出发:约30万人;1936年10月长征结束:约2.5万 人;抵达终点者为出发人数1/12。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时有8.6万人,到 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有3至4名战士壮烈牺牲。 2. 红军牺牲营级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长征途中年 龄最小的女红军名为王新兰,年仅11岁。3. 共进行600余次重要战役战 斗;中央红军平均每天一个遭遇战。中央红军长征路上一共368天,15 天用于打大的决战,235天用于白天行军,18天用于夜晚行军;整个长 征途中,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公里才休整一天4. 经过11个省,分 别为: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藏、甘肃、 陕西。翻越大山40座,其中5座大山终年积雪。跨过近百条河流,其中大 河24条。5. 总行程6.5万余里;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红二方面军二万 余里,红四方面军一万余里,红二十六军近万余里。
高中历史-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标要求素养达成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3.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史料实证]通过对相关史料解读,总结鸦片战争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和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规律和特点。
[历史解释]通过历史材料和历史表述,分析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努力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理解其失败的历史必然性;探究19世纪60年代后列强侵略加剧的阶段特征和侵略要求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关系。
[家国情怀]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列强侵略加剧、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中,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体会近代中国各阶层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知识点一太平天国运动背景(1)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
(2)组织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提出了“拜上帝”的主张,团结了许多穷苦农民经过(1)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杨秀清等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于此。
(3)军事全盛:太平军北伐、西征,占领湖北、江西、安徽的许多地方,军事上达到鼎盛。
(4)天京变乱: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内讧,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5)后期防御战: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先后领导太平军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在安庆战役中败于曾国藩统率的湘军。
(6)失败:1864年,在湘军、淮军和外国人带领的洋枪队进攻下,天京沦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1)主张: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
(2)结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未能实施。
(3)评价: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资政新篇》(1)主张: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各显神通
每题20分
请说出与以下主题有关的故事或传说
1、古埃及金字塔 2、木乃伊 3、狮身人面像 4、种姓制度 5、佛教创始人的故事
时间似水,长流不息,历史是流淌 而过的“今天”,今天将会变成 “明天”的历史。同学们,我们永 远处在历史之中,我们也正在书写 属于自己的历史。祝愿同学们为书 写好民族未来的历史,为开创美好 的人生,努力学习,善于学习!
3、连线题
(把文明古国与对应的发源地连起来)
古埃及 古巴比伦 古印度 古代中国
两河流域
尼罗河流域 黄河流域
印度河和恒 河流域
4、请说出以下的图片属于哪个文明 古国
古 巴 古 古埃及 古 比 印 埃 伦 度 及
5、楔形文字属于以下哪一个文
明古国(
)
A、古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印度 D、古代中国
C、你知道与古埃及金字塔的传说吗? 请说出其中一个。
D、你知道佛教的主张和教义的核 心吗?请列举出来。
主张:众生平等
教义的核心:人生一切皆苦,而苦的根源在于 人有欲望,佛教的任务就是教导人们如何消 除人的欲望而避免苦的因果。
四、进入作品展示题
每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课前收 集的资料,并加以解释。每题40分。
古代中国 (东亚)
古代巴比伦 (西亚) 古代印度 (南亚) 古代埃及 (东北非)
思考:
这些古代文明分别有哪些 大河流过?
幼 发 拉 底 河
底 格 里 斯 河
印 度 河
恒 河
尼 罗 河
必答试题
1、四大文明古国里最古老的是
(
)
A、古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印度 D、古代中国
2.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
A、《十二铜表法》 B、《罗马法》 C、《汉谟拉比法典》 D、《唐律》
6、法老是古埃及的(
A、军官 B、贵族 C、国王 D、法官
C)
7、入侵古印度,征服土著居民并建
立统一的奴隶制国家的是(
)
A、达罗毗荼人 B、印第安人 C、雅利安人 D、苏美尔人
8、修建胡夫金字塔共耗时 ( )
A、10年 B、20年 C、30年 D、40年
大 古代埃及 ——尼罗河流域 文 (东北非) 明 古代印度 ——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 古 (南亚) 国
古代中国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东亚)
思考:
为什么大河流域会孕育出 灿烂的文明?
古代文明出现在大河流域的原因: 水利资源充沛 土地肥沃,粮食充足
适合人们生活
一、神奇的金字塔:
公元前3100年 (奴隶制国家) 1、埃及的统一:
吠舍
首陀罗
B、阅读材料,回答: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第一九六条 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子之 眼,则应毁其眼。 第二00条 倘自由民击落与之同等之自由民 之齿,则应击落其齿。 第二0五条 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 颊,则应割其一耳。 ——《汉谟拉比法典》
在同等级的公民中实行同态复仇法; 法典维护不平等的等级制度。
16、佛教传入中国是在(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唐朝
)
17、佛教产生于什么时候?
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
18、佛教的创始人是谁?
创始人:乔达摩.悉 达多(释迦牟尼)
19、古埃及最早的金字塔出 现在( )
A、公元前3500年 B、公元前3100年 C、公元前2700年 D、公元前2000年
C)
A、长江 B、亚马逊河 C、尼罗河 D、印度河
3、空中花园是世界七大奇迹 之一,它位于( )
A、古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希腊 D、古代罗马
4、金字塔是( B )
A、古埃及的娱乐场所 B、法老的陵墓 C、婆罗门教的庙宇 D、古埃及祭师的作法场所
5、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 备的法典是( C )
君权神授
三、进入问答题
共四题,每题30分,每组选择一题来回答,答 不出来倒扣10分。 如果该组回答不出,可由其 它小组补答,答对加20分,答错扣10分。
A、种姓制度把古印度社会划分为哪四个等级,包 括哪些阶层?传说中四个等级是怎样产生的?
婆罗门
祭司和僧侣
梵 天
刹帝利
贵族和武士
农民、商人 和手工业者 被征服的奴 隶、失去土 地的自由民
5个数字所显示的精确的等式,使考古学家、建筑学家、 地理学家、物理学家都迷惑不解。 等式一∶(金字塔)塔高×l0亿=地球到太阳的距离1.5亿公里 等式二∶(金字塔)塔高平方=塔面三角形面积 等式三:(金字塔)底周长∶塔高=圆围∶半径
等式四∶(金字塔)底周长x2=赤道的时分度
等式五∶(金字塔)底周长÷(塔高×2)=圆周 (∏=.3.l4l5)
9、古埃及完成统一是在公元前 ( )
A、4000年 B、3500年 C、3100年 D、3000年
10、古埃及最著名的金字塔
是(
B)
A、吉萨金字塔 B、胡夫金字塔 C、哈夫拉金字塔 D、孟哈拉金字塔
11、你知道圈中的是什么吗?
12、两河流域是指(
A、长江和黄河 B、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C、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 D、印度河和恒河
谁能相信,这一系列的数据,仅仅是偶然的巧合?
二、《汉谟拉比法典》:
1、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
(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人)
2、《汉谟拉比法典》 :
地位: 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 三部分:序言、正文、结语 内容: 实质: 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三、“种姓”的国度:
第一等级:婆罗门 (掌管宗教的祭司) 第二等级:刹帝利 (掌有军政大权的贵族) 第三等级:吠 舍 (从事农、牧、工商业的普通雅利安人) 第四等级:首陀罗 (劳苦大众) 贱民
20、古埃及最著名的文化遗 产是什么?
金字塔
二、进入抢答题
共9题,答对一题得20分,答 错一题扣10分 老师说“开始”后起立答题,违 规扣10分
抢答题
1、你知道四大文明古国是指什么吗?
古埃及 古巴比伦 古印度 古代中国
2、给下列方框填上四大文明古 国的名称。
D 古代中国 B 古巴比伦 C 古印度 A 古埃及
序言
世界古代文明对于我们来说,既遥 远又陌生,却又充满着神秘感。 你想知道世界第一缕文明的曙光出 现在哪里吗?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哪 些吗?它们给后世留下了什么著名的 历史遗产?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神 秘的古代世界,进行一次文明古国之 旅!
在下列方框填上四大文明古国的名称
巴比伦 埃及
印度
中国
古代巴比伦——幼发拉底河流域和底 四 (西亚) 格里斯河流域
6、下图中的是什么?并作解释
木乃伊
干尸
7、你下图中的是什么吗?
图坦卡蒙法老 的金面具
8、世界三大宗教是什么?
佛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9、下图是《汉谟拉比法典》中的浮雕, 图案中左边的是汉谟拉比,右边的是 太阳神。端座的太阳神正把象征君主 权力的权标交给汉谟拉比。 你能说明这个图案 象征着什么吗?
2、金字塔:
用途:埃及法老的陵墓 最著名:胡夫金字塔(大金字塔) 哈佛拉金字塔(第二大金字塔) (狮身人面像) 金字塔之谜 (数字巧合之谜、建造之谜、 运输之谜、咒语之谜……)
为确保金字塔万古长存设计者不用一根 木料,不用一颗铁钉,因为木质易腐,铁质易锈, 都是坚固的隐患.石块与石块之间没有任何粘 接物,然而却拼合得天衣无缝,甚至连最薄最 薄的刀片也插不进去. 怎样把2.5吨到160吨重的巨石一层层垒 上去,更是一个引人猜想的神秘课题 。
B)
13、两河流域最古老的居民是 ( )
A、苏美尔人 B、阿摩利人 C、达罗毗荼人 D、雅利安人
A、苏美尔人 B、希伯来人 C、阿摩利人 D、雅利安人
14、建立古巴比伦王国的 是( C )
15、古巴比伦王国建立于 ( )
A、公元前3100年 B、公元前2008年 C、公元前1894年 D、公元前16世纪
(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统治劳动人民的工具) 1、 种姓制度:
2、佛教的产生、教义和传播 背景:种姓制度引起社会矛盾尖锐 (1)产生: 创始人: 乔达摩· 悉达多 时间: 公元前6世纪 (2)教义: 众生平等;人生一切皆苦; 消除欲望避免苦的因果 (3)分布:东亚、东南亚
(4)佛教东传中国:汉朝
四 大 文 明 古 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