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学案第17课_明朝的灭亡
第17课明朝的灭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 教学目标1.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2.理解“内忧外患”、“农民起义”、“宦官专权”、“外族入侵”等概念;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 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主要内容包括:1.明朝建立和壮大的基础;2.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3.明朝灭亡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三.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2.明朝灭亡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理解“内忧外患”、“农民起义”、“宦官专权”、“外族入侵”等概念;2.掌握明朝灭亡的复杂性和多方面性。
四.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讲授、讨论、分组探究等多种方法,其中特别推荐以下两种方法:1. 国史数据分析法明朝建立于1368年,一直延续到1644年。
在近300年的历史长河中,内忧外患交织,王朝兴衰起伏。
采用国史数据分析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强化历史思维能力。
2. 问题探究法将学生分组,针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发放问题卡片,让学生自主探究、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问题探究,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明朝灭亡的复杂性和多方面性,激发历史兴趣和求知欲。
五. 教学流程1.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观看PPT,简要介绍明朝建立和壮大的基础。
布置问题:“为什么明朝可以建立?”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
2.国史数据分析法让学生自主探究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通过国史数据分析法,分析明朝灭亡原因和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方面性。
同时,讲解“内忧外患”、“农民起义”、“宦官专权”、“外族入侵”等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问题探究法将学生分组,在小组中探究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发放问题卡片,要求学生在团队内自主探究并解决问题。
问题卡片可包括“李自成起义的原因是什么?”、“明朝隆庆帝和万历帝的治理有什么不同?”等问题。
最后,学生代表小组发表探究结果。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3单元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明朝的灭亡设计说明本课主要介绍明朝的灭亡。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李自成起义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
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进入中原。
教学目标1.了解明代中后期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及李自成推翻明朝统治的基本过程,知道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
2.明朝末帝崇祯是一位励精图治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朝的覆灭,从中认识到明朝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明朝末年的腐败统治,李自成起义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
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教学方法教法:讲解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学法:自主学习、阅读理解、史料分析、思考探究、合作讨论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拓展阅读:历史小说《李自成》。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是明朝的祖训,一部分人敬重明朝的骨气,一部分人对明朝怀有愤恨,认为明朝的统治最为黑暗。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学习《明朝的灭亡》。
二、预习检查1.说出李自成起义的经过及影响。
2.满洲是什么时候兴起的?三、学习任务一六、过程性评价《七彩作业》课堂练习。
七、课堂小结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朝灭亡的原因、过程及明末农民起义,着重介绍了李自成起义的原因、发展过程、口号、结果及影响; 还从侧面介绍了清军入关,清朝全国性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八、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
九、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明朝的灭亡精品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课标要求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住中原。
教学目标1.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知道明朝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2.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经过,分析李自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3.了解满洲兴起与清军入关等基本史实,知道明朝最终在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进逼的双重夹击下崩溃。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末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2.教学难点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八旗制度与清朝崛起。
随堂练习1.哪项不是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 B )A.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B.天灾人祸,战火连绵C.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2.明末陕西北部地区发生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D )A.宦官魏忠贤专权B.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C.明朝政府不断增加田赋征收D.陕西北部地区发生大旱3.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D )①建立政权,国号“大顺”②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口号③攻占北京,推翻明朝④山海关大战A.①③②④B.④②①③C.②①③④D.①②③④4.1635年,皇太极改哪个族名为满洲( D )A.鞑靼B.畏兀儿C.藏族D.女真族5.1636年,改国号为清的人物是( B )A.努尔哈赤B.皇太极C.福临D.多尔衮课堂小结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导致明末农民起义的爆发,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清兵入关,满洲贵族和汉族官僚地主的联合进攻,是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最重要原因。
板书设计布置作业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成为改变时局的关键人物,后来他的人生轨迹如何?你如何评价吴三桂这个人?。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通过明末李自成起义,清中叶以来的政治腐败、故步自封和19世纪的国际局势,认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
二、内容分析明朝大力加强君主专制,一度出现强盛局面,但明朝中后期政治上的僵化和腐朽,导致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明朝最终在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进逼的双重夹击下崩溃。
清兵入关后,清朝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成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
三、教学目标时空观念:识读地图,了解李自成起义的经过,明确明朝灭亡和满洲兴起的时间线。
唯物史观: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思考和认识李自成起义与明朝灭亡之间的内在联系。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和分析史料,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和李自成起义能迅速发展的史实。
历史解释:合理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清兵入关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家国情怀:认识到政治腐败导致明朝中后期统治危机的出现,反映明朝的没落,李自成“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和拥护。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难点: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教学法、图示法、史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新教材等。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明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始。
——(明代)黄宗羲。
有明一朝,自扒皮始,至扒皮终,可谓始终不变!——鲁迅我读《明史》最生气,明朝除了太祖、成祖两个搞的比较好外,其余都不好,尽做坏事! ——毛泽东在我看来,自称日月双悬的'明,乃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和最沉闷的朝代。
——易中天(二)讲授新课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教师活动政治上日益腐败、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2)学生活动认识政治腐朽导致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朝已走向没落。
2.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教师活动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政治腐败、赋税苛重,直接原因是陕北连年灾荒。
第17 课 明朝的灭亡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17 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收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难点:李自成起义推翻。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有人说,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你觉得这种说法正确吗?你能说说你理由吗?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设置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探究新知(授新课)动脑筋:展示《流民图》(局部),提出问题:观察图片,猜一猜图中人物的生活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材料研读:材料一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学生看图片,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刘瑾处理,自己在宫中纵情享乐,还四出游玩,甚至公开抢掠民女。
明熹宗爱好木工,成年累月像木匠一样制作木器,朝政全都交给宦官魏忠贤。
于是,魏忠贤权倾朝野,人称“九千岁”。
材料二据《明史》记载:明朝中期以来,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明武宗时,宦官刘瑾掌管钟鼓司,与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一起有旧恩而得宠幸,人们称为“八虎”,刘瑾尤其狡诈狠毒。
他向来羡慕王振所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反映皇帝昏庸腐朽;材料二反映明朝中期以来,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材料三、四反映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的严重,导致大批农民流离失所;材料五反映赋税苛重;材料六反映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的信息的能力。
最新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孙文莉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过程与方法:收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三、新课讲授导入新课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吴三桂和陈圆圆的爱情故事,明朝末年有位大将吴三桂驻守山海关,自古英雄爱美人,他的爱妾叫陈圆圆,是个绝世美女,当时他的全家老小都在北京,后来农民起义军在李自成的率领下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而亡,明朝灭亡,吴三桂见大势已去,决定投降李自成,可就在他去往北京投降的路途中,突然听说自己的爱妾被李自成部下李宗敏霸占,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投降了清军,打开山海关,引清军入关。
清代诗人吴梅村根据这一故事写下了“六军恸哭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名句,那么明末的政治局势究竟是怎样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一、李自成起义请大家打开课本85页,根据任务扫描,介绍一下李自成。
那么明朝末年为什么会爆发农民起义呢?(一)原因:根本原因:1.政治腐败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材料,找出明朝末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表现:①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教师补充: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期间,内忧外患(外有金兵的侵扰,内有明末的起义),是国家最动乱的时期。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下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导学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以及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2.知道满洲的兴起、清朝的建立和入关等基本史实。
学习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
学习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学习过程:一.明末农民起义(一)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的填空1.背景:(1)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①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在位48年,竟然有20年不上朝。
②皇室内部(),纷争不休。
③大臣们(),争权夺利。
④各级官员(),盘剥百姓。
⑤()兼并严重,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2)明朝末年政治更加腐败,加上()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异常尖锐。
2.概况:李自成率领起义军进人中原后,提出(“”)的口号,于1643年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
1644年4月,攻占北京,()自杀,明朝灭亡。
(二)探究思考:1.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2.李自成能够灭亡明朝的原因?二.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一)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的填空1.1616年,()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
2.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
3.1644年,明朝灭亡后,山海关明军将领()降清,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并最终走向失败,清军由此入主中原。
(二)合作交流:1.清朝是由那个少数民族建立的?2.清军是如何入关的?三.课堂小结:明末农民起义军和明朝军队经过30余年的反复较量,推翻了明朝。
明末农民战争时间之久、规模之大、斗争之激烈、影响之深远,却为以往之农民起义所不及。
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本课知识网络结构:概况:李自成起义——明灭亡明朝的灭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后金皇太极改国号“清”吴三桂降清——清兵入关图片识记:巩固检测:1.曾经连续20 多年不上朝的明朝皇帝是( )A.朱元璋B.明成祖C.明神宗D.崇祯帝2.李自成建立的农民政权是( )A.张楚政权B.大齐政权C.大西政权D.大顺政权3.满洲前后建立的政权有( )①元②金③后金④清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1636年,改国号为清的皇帝是( )A.清太祖努尔哈赤B.清太宗皇太极C.清世祖福临D.清圣祖玄烨5.清军人关的决定性战役是( )A.巨鹿之战B.郾城大捷C.山海关之战D.台州九捷6.李自成率领起义军进人中原后,提出的斗争口号是(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B.苍天已死,黄天当立C.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D.均田免赋7.清朝的开国皇帝是( )A.努尔哈赤B.皇太极C.多尔衮D.康熙帝8.在中国的历史上,哪两个少数民族建立过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 )A.藏族、回族B.蒙古族、女真族C.党项族、契丹族D.壮族、维吾尔族9.元、明、清三个朝代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 )①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②都曾经定都在北京③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大一统④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求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学案
第四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学习目标】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重点难点】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策略及其影响||。
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与“均田免粮”口号的分析||。
【自主学习指导】本节课重点掌握好明末的社会状况||,从而认知“均田免粮”提出的必要性||。
同时||,对于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几个时间点及对应的时间要记忆牢固||。
【学习过程】(一)学习活动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探究问题1:阅读教材第一子目||,概括出明朝中后期的统治表现||。
(基础知识:背诵)明朝中后期经济虽然有明显的发展||,但是:⑴政治腐败||,朝政混乱——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⑵法纪松弛——官吏贪赃枉法⑶地主阶级疯狂兼并土地——大量农民流离失所(二)学习活动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统治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分析概括回答以下探究问题:★探究问题1:明末农民起义原因(本节重点;背诵)⑴陕北大旱||,官府催征如故——直接原因⑵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根本原因☆探究问题2:李自成起义的口号||,建立政权的时间、地点及政权名称||。
明朝灭亡的时间||。
(基础知识:背诵)均田免粮;1644||,西安||,大顺||。
1644年||。
★【探究学习】通过以上两个学习活动||,分析概括指出:李自成起义能够灭亡明朝的原因||。
(本节难点;背诵)答案提示:(1)明末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社会矛盾尖锐||。
(2)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
(3)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枉杀一人||。
(4)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5)建立政权||,以作号召||。
(三)学习活动三: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探究问题1:阅读教材第三子目||,概括出:后金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国号||。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技能目标:了解闯王起义;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清军是如何入关的;
教学难点:能够理解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明朝是如何灭亡的吗?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明朝的灭亡》;
二、动荡的社会与闯王起义:
师:课件出示闯王起义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状况是什么样子的?闯王起义对明朝又产生了哪些影响?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三、清军入关:
师:课件出示努尔哈赤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清军为何会入关?清军入关对明末的政局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进行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7课明朝的灭亡公开课说课稿+教案+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7课明朝的灭亡公开课说课稿+教案+反思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17课明朝的灭亡公开课说课稿+教案+反思【公开课说课稿】大家好,我是XX,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第17课,主题是《明朝的灭亡》。
一、说教材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对明朝的灭亡原因进行深入理解和思考。
二、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认识明朝的兴衰历程和灭亡原因: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使学生了解明朝从鼎盛到灭亡的历史过程,并能够分析确定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课堂活动和互动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使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事件,并进一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明清交替的历史背景和过程:通过教材文本和多媒体辅助材料,向学生详细介绍明清交替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明朝的灭亡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2.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通过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包括内部腐败、外部侵袭以及战争和动乱等。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明朝的荣光和辉煌时期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述明清交替的历史背景和过程:通过教材文本和多媒体辅助材料,向学生详细介绍明清交替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包括明朝晚期的内外问题、农民起义和战乱等。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明朝灭亡的原因进行讨论,每个小组要撰写一份简短的分析报告。
4.展示分析报告: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分析报告,全班讨论每个小组所提出的原因,并共同总结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5.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一篇关于明朝灭亡的总结文章,并附上每个小组成员的观点和建议。
五、说板书设计黑板上记录以下内容:主题:明朝的灭亡教学目标:认识明朝的兴衰历程和灭亡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明清交替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六、说教具准备本节课所需要的教具包括:多媒体电脑、投影仪、图片和视频资料。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
教材主要介绍了明朝末年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以及清朝的建立等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以及清朝初期的历史背景。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明朝灭亡这一阶段的历史事件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结合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全面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末年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以及清朝的建立,掌握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清朝的建立。
2.教学难点:对明朝灭亡原因的深入理解和分析,以及对清朝建立的背景和意义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合作讨论: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图片、资料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灭亡的相关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明朝灭亡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呈现明朝末年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以及清朝的建立等历史事件。
引导学生关注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合作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深入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引导学生关注清朝建立的背景和意义。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字数不少于300字 :在撰写作业时, 字数要达到要求, 不能太少,以保证 作业的质量。
YOUR LOGO
THANK YOU
汇报人:XX
YOUR LOGO
明朝的灭亡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20XX.XX.XX
目 录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教 学 目 标 03 教 学 内 容 04 教 学 重 点 与 难 点 05 教 学 方 法 与 手 段 06 教 学 过 程
明朝灭亡的经过和影响
经过:农民起义、 外患、官僚腐败 等导致明朝灭亡
影响:社会动荡、 经济崩溃、文化 衰落等
历史教训:加强 内政管理、重视 民生、提高国防 等
意义:认识历史 规律,吸取经验 教训,促进国家 发展
04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明朝灭亡的经过和影响
明朝灭亡的经过:从万历皇帝的怠政,到天启皇帝的阉党乱政,再到崇祯皇帝的勤政,最后到李自成攻占北京, 明朝灭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和原因,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对明朝灭亡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反思,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境 界和文化素养。
通过对明朝灭亡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创 新。
示
作业要求:注 意文章的结构 和逻辑,语言 流畅,表达清
晰
作业提交时间: 完成时间为一
周后
要求:观点鲜明,逻辑严密,表达清晰,字数不少于300字。
观点鲜明:在阐述 观点时,要明确、 坚定,不模棱两可。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第一部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2)掌握话说明朝皇帝朱厚照的性格和国家政治的失误;(3)了解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的生平和死亡的原因;(4)掌握清朝建立的过程以及清政府打击农民起义的政策;(5)了解明朝的艺术、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讲授、图表模拟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2)通过案例研究等方式,让学生深刻认识明朝皇帝朱厚照的性格和国家政治的失误;(3)通过视频资料、图片阅读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的生平和死亡的原因;(4)通过小组探究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清朝建立的过程以及清政府打击农民起义的政策;(5)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明朝的艺术、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历史演变的规律;(2)从历史教训中体会兴衰盛衰的变化和发展,树立珍惜和发扬优良传统的价值观;(3)爱国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服务人民。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朝的灭亡原因,朱厚照及其政治失误,崇祯及其死因,清朝建立的过程,清政府打击农民起义的政策。
教学难点:理解皇帝权力的局限性和清朝对农民起义打击的复杂性。
三、教学过程1. 预习导入(5分钟)教师首先回顾在上一节课学到的知识,让学生有所铺垫,为今天的课程做好心理准备。
然后,让学生预习本节课内容,简述预习感受。
2. 基础知识讲授(20分钟)通过讲解PPT,讲师详细讲解了明朝灭亡的原因和明朝的一些成就。
教师详细讲解以下几个问题:(1)瓦解的军队和管理混乱的政府是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2)嘉靖年间土地兼并和边塞叛乱的增多等因素,为明末灾害的频发埋下了魔难的种子。
(3)明朝的文化、艺术和科技成就方面,有印刷术、海上远航、丝绸之路等方面的较为显著的成就。
(4)有关“万历”,“一条龙”, “戚家军”,明清之际的社会环境。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案设计】
知识结构
课标要求
1、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2、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明朝的灭亡”。
本课由“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三个子目构成,
主要介绍了明朝灭亡的原因、经过。
本课对于学生学习清朝的建立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课时
1课时
明朝的灭亡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动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重要原因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过程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皇太极改国号清 清兵入关,李自成起义失败
政治:日益腐败
经济:土地兼并严重
教后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明末农民起义和明亡清兴的过程,通过对明末农民起义的探讨学习,了解明末政治腐败的严重危害,知道农民战争对于明代封建秩序产生了猛烈地冲击与破坏。
继立的清王朝以明亡为借鉴,革除了明政府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诸多弊政,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措施,由此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这也是明末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需要引领学生从多角度全面分析。
课后补充
(学生提问)补充人物相关知识: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吴三桂、袁崇焕
丰富学生的知
识,增加学生
的学习兴趣第17课明朝的灭亡【作业与板书设计】
【1.作业设计】
【同步测试】
一、单项选择:A组(巩固学习)
二、材料题:B组(拓展学习)
【2.板书设计】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
教材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矛盾,以及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展现了明朝灭亡的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明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和过程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应具备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的时间、过程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
2.难点:分析史料,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运用教材中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2.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景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历史感知。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史料: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明朝灭亡的相关图片,如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的画卷,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史料,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师讲解史料,阐述明朝后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矛盾。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史料,归纳总结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问题如: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对明朝有何影响?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历史发展的规律?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明朝灭亡的原因及历史发展的规律。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明朝后期的历史变迁,包括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及外患等问题,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明朝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如明朝的建立、繁荣等。
但是,对于明朝的灭亡原因和过程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明朝后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明朝后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探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明朝后期的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展示明朝灭亡的原因和历史事件。
2.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引用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的繁荣景象,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明朝为什么会从繁荣走向灭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和外患等问题,呈现明朝灭亡的过程。
同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回答一些关于明朝灭亡的问题,如: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明朝后期的历史事件有哪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一、教学目标1、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族入主中原等基本史实。
2、明末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与农民起义爆发之间的因果联系,提升学生通过历史现象探索历史问题的能力。
3、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以及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基本史实。
4、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但是受阶级的局限,农民起义的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明朝末年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统治。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课前引言教师问:“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这首歌谣中的“闯王”是谁,你知道吗?为什么闯王来了“不纳粮”?这里的闯王就是李自成。
至于为什么闯王来了“不纳粮”。
我们来学习第17课《明朝的灭亡》。
讲授新课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材料明朝初期的君主都能很好掌控内外廷辅政系统的,保障整个中央政府权力运行的平稳……但是明末的几任君王要么消极怠政(如万历帝);要么顽劣不堪(如天启帝);要么暴虐嗜杀(如崇祯帝),都不能很好的控制中央政府权利运行的平衡。
——张磊:《明朝两大辅政系统对于明朝灭亡的影响》材料明朝末年的党派斗争从明神宗万历中期开始持续了五十多年,一直到南明王朝灭亡……这些党派之间争权夺力、互相倾轧,造成明朝末年风雨飘摇……总之,党派斗争始终贯穿于明朝后期,使本已风雨飘摇、日暮西山的明王朝更加岌岌可危。
——尹鑫,刘军民:《明朝晚期的党派斗争》教师设问:根据材料和教材,你认为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有哪些表现?(参考答案:皇帝无力掌控君权,疏于朝政;政治腐败,朝政混乱,党派斗争激烈。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明中后期,明朝的政治逐渐衰败。
首先是皇帝不理朝政,沉迷享乐。
明世宗(嘉靖皇帝)在位后期崇信道教,痴迷炼丹;明神宗(万历皇帝)因与内阁大臣发生争执,索性不再上朝,创造了28年不与大臣见面的记录;明熹宗(天启皇帝)沉浸于木工活,重用宦官魏忠贤,致使政治黑暗。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学习目标】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李闯王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课文解读】知识点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政治腐败明代中后期,政治腐败。
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皇室内部又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知识点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原因(1)根本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2)直接原因:陕西北部连年大旱,官府催征如故。
17世纪开始的中国气候,此时的明朝处于明朝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
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
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蜂起。
2.过程(1)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2)1644年,攻进北京城内,末帝崇祯自缢。
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明末农民战争图李自成出身于陕西米脂县的一个农民家庭,童年时给地主牧羊,长达后当过兵。
陕西爆发农民起义后,他投奔义军。
由于他英勇善战,被称为“闯将”。
后来他成为起义队伍的领袖,人称“李闯王”。
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围攻北京。
起义军占领外城,崇祯出皇宫,登煤山(今景山),临死前,令周皇后等自缢,并挥剑砍伤长女,杀死幼女。
在走投无路下,缢死煤山寿皇亭前的一棵槐树上。
清朝入关后,顺治帝给这棵古槐定为“罪槐”,并加上了一条铁锁链。
知识点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1.满洲兴起(1)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1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
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
搜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知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
明王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
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起
义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了一个王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
这本书主要描述了明朝发生的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书中开篇说道:“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中后期的腐败
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明朝中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提示: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后果。
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
1.史料解读
17世纪的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
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
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烽起。
2.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导致明末爆发农民起义。
提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
面对灾荒,官府催征如故。
3.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
提示: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4.史料解读
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粮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
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高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
”于是王二率饥民冲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材料二:崇祯十四年(1641年)年初,攻占洛阳。
李自成夺取洛阳后,俘获官军3000人,收缴了一批武器辎重,大大改善了农民军的装备,并使自己拥有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
他没收了福王府中的金银财货和大批粮食物资,发布告示开仓济贫,大赈饥民,令饥民远近就食。
李自成、张献忠相继攻占洛阳、襄阳,宣告了明朝围剿政策的破产。
材料三:崇祯十七年(1644年)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即向北京进军。
二月入山西,仅在宁武一战,即破太原等地。
三月,大同、宣府降,迫至京师城下。
十七日,官军三大营先降,十八日,守城太监开门献城,十九日,破皇城,朱由检自缢,明王朝的统治被农民起义推翻。
5.根据材料一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提示:陕西大旱,但官府仍然催逼粮税。
6.根据材料二,学生抢答在明末农民起义军中发展壮大的是哪一支。
提示:李自成农民军。
7.结合材料三和课本知识,说说李自成能够灭亡明朝的原因。
提示:(1)明末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矛盾尖锐。
(2)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
(3)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枉杀一人。
(4)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5)建立政权,以作号召。
8.结合课本知识,教师简单介绍李自成灭亡明朝的基本情况。
提示: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京城。
1644年,李自成不到两天就攻进北京城内,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
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目标导学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图片展示
努尔哈赤皇太极
2.教师讲述:满洲兴起的基本情况。
提示: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大金,史称后金;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3.学生简述清兵入关情况。
提示: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最后失败。
三、课堂总结
明末农民起义军和明清军队经过30余年的反复较量,推翻了明朝,打击了清朝,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明末农民战争持续时间之久、规模之大、斗争之激烈、影响之深远,却为以往之农民起义所不及。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明末农民起义和明亡清兴的过程,通过对明末农民起义的探讨学习,了解明末政治腐败的严重危害,知道农民战争对于明代封建秩序产生了猛烈地冲击与破坏。
继立的清王朝以明亡为借鉴,革除了明政府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诸多弊政,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措施,由此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这也是明末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需要引领学生从多角度全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