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合集下载

2018-2019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答案

2018-2019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答案

高中2017级第二学年末教学质量测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5 DCCDB 6——10 DABCB 11——15 BDBCA16——20 BACAB 21——24 ADCA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材料解析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25.(1)原因:礼崩乐坏,传统社会秩序变动;各国变法,重视人才;私学教育发展,学术下移。

(6分)意义:推动各国变法,为各国提供了后备官僚人才;百家争鸣,推动文化的繁荣;自尊自主精神,塑造了知识分子的品格,影响后世。

(7分)(2)差异:士人参政主要是游说君主;反映了专制集权的发展倾向。

公民演说主要在公民大会等场合;反映了民主政治的时代风貌。

(6分)原因:直接民主,城邦政治繁荣;工商业经济发达;智者学派人文精神的影响。

(6分)26.主题:1:明清西学东渐冲击传统中国的天下观(3分)解说词:《坤舆万国全图》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世界地图,作者为太仆寺少卿李之藻和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

图中美洲第一次出现在中国视野,向中国人展现了世界的整体轮廓。

(3分)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开辟,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代表人物有意大利人利玛窦等。

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包括地球和各大洲、大洋等地理概念,冲击传统士人的天下观念。

;同时也把中国学说传播到西方,扩大了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6分)主题2: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天下观念根深蒂固(3分)解说词:《坤舆万国全图》是国内现存最早的、第一幅出现美洲的世界地图,作者为太仆寺少卿李之藻和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这张地图向中国人展现了世界的整体轮廓。

虽然利玛窦把中国置于世界的中心,但是仍然遭到传统士大夫的质疑和批评。

(3分)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开辟,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代表人物有意大利人利玛窦等。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卷高二历史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卷高二历史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卷高二历史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的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据《礼记》记载:“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所以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

”由此可知,西周“乐”制的设计,旨在A. 巩固宗法制的统治B. 确立贵族等级秩序C. 维系社会秩序稳定D. 弥补分封制度缺陷【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莫不和敬”“莫不和顺”“莫不和亲”“合父子君臣”可知“乐”制旨在缓和等级矛盾、维系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

“乐”制在于维护宗法制和等级次序,非“建立”和“确立”,可排除A、B项;“乐”制与分封制是文化和政治两个不同领域的制度,“乐”制是为了维护分封制,非弥补分封制度缺陷,可排除D项。

2.下表是不同史籍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记述。

对所记述内容解读正确的是A. 官吏举荐人才的察举制业已出现B. 德才兼备成为世官制的主要标准C. 贤能之士通过荐举选官步入仕途D. 世卿世禄制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郡国孝廉,古之贡士”“举贤能者贡于周王”等信息,可以看出先秦时期通过荐举选官,一些有才能的被任用,荐举选官是指君主及官员个人推荐优秀人才任官。

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24题;共48分)1. (2分) (2017高一上·东台月考) 当看到某封建王朝的宰相处理全国政务的场景时,我们可以断定它不可能出现在()A . 明成祖统治时期B . 唐太宗统治时期C . 汉武帝统治时期D . 宋太祖统治时期【考点】2. (2分)“清政府推翻后,人们就无所适从了,不久就开始滥杀人了,谁军权在握,想杀人就杀人……辛亥革命开启了以后的几十年革命”。

该观点旨在说明()A . 北洋政府政治分权以及军阀割据混战B . 辛亥革命后重建统一权威体制的艰难C . 新文化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D .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考点】3. (2分)(2020·浙江) 历经多次流血和动荡后,“政治上成熟的英国人决意尝试一下新政体的实验”。

托利党和辉格党议员联合起来,进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政治选择”。

詹姆士二世的女婿、捍卫欧洲新教思想的荷兰的威廉亲王受邀前往英国,经过“一场几乎未流血的战斗,信仰天主教的詹姆士二世不得不放弃王国”。

从英国政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个“选择”更大的意义在于()。

A . 推翻了君主制度B . 促进了君主立宪制度的形成C . 催生了民主共和政体D . 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主张【考点】4. (2分) (2016高三下·海淀期中) 唐开元四年(716年),汴州发生了蝗灾,中书令姚崇领导灭蝗工作,汴州地方长官倪若水拒不执行命令,姚崇乃牒报(行文通报)若水,强令其采取灭蝗措施。

据唐朝三省体制判断,这说明了当时()A . 中书省势大,姚崇越权行政B . 门下省失权,三省体制瓦解C . 相权膨胀,威胁皇帝权力D . 藩镇割据,倪若水抗拒中央【考点】5. (2分)费城会议召开前,华盛顿说:“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强制力量的干预,哪怕是为人们的利益而设计的最好的制度,也难以得到很好的采纳和执行。

四川省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四川省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四川省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有学者指出 : 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 , 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 , 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

因此 , 分封制下的诸侯 , 一方面保持了宗族群体的性格 , 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

这反映了 ( )A. 分封制下诸侯势力的强大B. 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C. 分封制受到宗法制的影响D. 继承发展商朝的统治模式2. 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铸造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被视为国之重器。

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

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主要在于A. 证明皇位正统B. 体现皇权独尊C. 保证皇位世袭D. 震慑割据篡权3. 清代史学家赵翼说:“ 自古皆封建诸侯 , 各君其国 , 卿大夫亦世其官…… 其后积弊日甚…… 其势不得不变。

…… 于是先从在下者起…… 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 下虽无世禄之臣 , 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

” 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 ( )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 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C. 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D. 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4. 汉代地方封君可收取封地租税;魏晋以后历代分封多为“ 虚封” ,只赐爵位,不予封地。

明清时期,封君只发俸银和禄米,与官员无异。

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A. 分封制的消亡B. 宗法制的瓦解C. 君主专制的膨胀D. 中央集权的加强5. 唐太宗一次对侍臣说:“ 中书门下 , 机要之司。

擢才而居 , 委任实重。

诏敕如有不稳便 , 皆须执论。

比来惟觉阿旨顺情 , 唯唯苟过 , 遂无一言谏诤者 , 岂是道理?……” 这表明中书门下的职责之一是 ( )A. 匡正皇帝的过失B. 传达执行皇帝意旨C. 替皇帝草拟政令D. 审批决策机要事务6.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阳说:“ 中国历史绕不开封建制,也绕不开大一统和郡县制,就像中国的今天和未来绕不开现代化一样。

四川省绵阳市2018-2019学年高二9月月考试历史试题

四川省绵阳市2018-2019学年高二9月月考试历史试题

四川省绵阳市2018-2019学年高二9月月考试历史试题★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1.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万卷史书中,字里行间随处可见“家国”二字。

无论社会变迁沧海桑田,不管乡野小农高官巨贾,人人皆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的规则,在中国人心中总是充溢着“家国”的浩然正气。

以下名言诗句中能体现这种家国情怀的是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②克勤于邦,克俭于家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④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相关所学内容可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思是自身的品德提高了,家庭才会整顿好。

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才会治理好。

国家治理好了,推而广之,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符合题意,正确;“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体现的是勤劳节俭的精神,不符合题意,错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指人自身的修养,无关乎国家,与题意不符,错误;“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意思是为了国家的需要,作好准备,不怕牺牲,必要时以身殉国。

符合题意,正确。

因此C选项正确。

【点睛】本题解题关系是结合设问家国情怀,依据对四个选项的理解即可得出答案。

2.孔子学院被誉为“中国出口的最好最妙的文化产品”。

目前全球已有123个国家设立了465所孔子学院,注册学员达85万人。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联考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联考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联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

”为此,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A.成立共产党情报局 B.成立经互会C.成立华约组织 D.支持民主德国成立参考答案:B2. 英国的煤炭消费量从1800年的100万吨,猛增到1856年的6000万吨。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蒸汽机的推广B. 相对论的提出C. 内燃机的出现D. 发电机的发明参考答案:A3. 日本明治维新取得巨大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是()A.天皇权力至高无上,支持革新派进行改革B.废藩置县,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近代统一国家C.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推行“文明开化”政策D.改革派掌握政权,进行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参考答案:D4. 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这里所说的“大势”是指A.英国推行炮舰政策B.西方列强加紧扩张C.中国社会全面落后D.工业文明迅速发展参考答案:D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完成,工业文明迅速发展急需市场是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源,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只是鸦片战争的一个小原因,不是“大势”,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也只是鸦片战争的一个小原因,不是“大势”,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不属于“世界大势”,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5. 民族关系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新唐书》记载:“是时,可汗上书恭甚,言:‘昔为兄弟,今婿,半子也。

陛下若患西戎,子请以兵除之。

’”上述言论中关于“婿”、“半子”是属于哪个少数民族?A.吐蕃 B.突厥 C.回纥 D.南诏参考答案:C6. 以下人物中创办《青年杂志》,揭开新文化运动序幕的是A BC D参考答案:B7. 欧洲启蒙思想的传播引起了各国君主的极度恐慌。

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四川省绵阳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西周规定天子都城边长十二里,公国都城九里,侯伯国七里,子男五里。

这一内容体现了A.各国经济实力的差异B.维护政治秩序的目的C.中央集权体系的建立D.西周发达的建筑水平【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

通过材料中天子都城、公国都城、候伯国都城、子男都城的不同建制,可知西周时期,等级制度森严,不同的等级不可越级,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都城建制,故B项正确;各国的都城与各国的经济实力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中央集权体系的建立是在秦朝,故C项错误;西周的建筑水平在题干中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2.《国语·周语上》记载:西周后期,因连续对外用兵,周王室财政已濒于破产,周宣王乃“料民(调查核实户口)于太原”。

周宣王的料民A.推动了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B.说明井田制已经名存实亡C.消解了分封制下的等级关系D.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

周厉王时期,人们为了躲避税收的剥削,渐渐地开辟私田,于是周厉王首开废井田、履亩而税的先例,其子周宣王是在小农遍布的封建社会状况下逐渐实行革新的,而经济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户籍登记造册是征收赋税和派发徭役的基础条件,有利于形成封建土地私有制,故A项正确;鲁国的初税亩规定按亩纳税,承认了私田的存在,井田制才名存实亡,故B项错误;调查核实户口,以便征收军赋、田赋和兵役,以扩充兵员和充实财力,分封制的等级关系依然存在,故C项错误;西周后期,诸侯隐瞒人口导致周王室财政困难,分封制瓦解,中央无法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和管理,故D项错误。

3.许倬云说:战国的社会结构与春秋不同,已经逐渐抽去了氏族贵族的一层,剩下的只是君主和被统治者,没有中间许多阶层的逐渐分权。

材料意在说明A.战国时普遍推行军功爵制B.世卿世禄制度被彻底打破C.宗法分封制逐渐走向解体D.更多儒家思想家得到重用【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

2018-2019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唐到宋工匠的征用方式经历了由无偿服役到有偿雇佣,这种转变有利于调动工匠的劳动热情和促进更多人从事手工业生产,便于民间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根据史实可知唐宋时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处于垄断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故C、D项错误。
14.唐代中后期,社会上出现一股“异儒思潮”。一些儒家学者采取空言说经、以经解驳传等方法,致力于阐发经文中的微言大义,甚至对经传的作者也提出怀疑。这一现象说明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历史结论的得出和对历史事件的定位,取决于阶级立场、作者的个人素养、掌握素材的多少以及时代的局限等多方面的因素,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客观、全面的进行判断。
3.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jí)之”;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并产生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这反映出先秦时期
【点睛】本题以统治集团内部人员的出身不同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调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回顾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带来的影响,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导致儒生成为入仕为官的重要来源,改变了汉初布衣将相的状况。
10.所谓土断,就是把世族和豪门荫庇和挟藏下的依附民户编入郡县户籍。东晋南朝,实行过几次土断,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桓温主政下的庚戌土断(公元364年)。据此可知,土断制度
【点睛】本题考查古代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之所以素称发达,制作精美,在于生产不计成本,征调优秀工匠,材料又从生产责任到人这种责任意识的贯彻层面反映出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的原因。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考生读懂材料大意。
6.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贵族然明对子产说:“何不毁乡校?”子产曰:“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孔子听说后“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这表明当时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卢梭说:“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

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

”表明他主张()A.以法治保护宗教自由B.以契约的保障个人自由C.废除封建财产私有制D.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参考答案:B启蒙运动。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讲的是通过集体力量来保障加盟个体和他财产的自由,也就是以契约的保障个人自由。

所以答案选B。

2. 自春秋以来,各国君主开始在名号上做文章。

楚国率先自称为“王”,跟原来的宗主周王齐列。

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先后都变成了“王”。

战国中后期,秦国与齐国有了并称“东、西帝”的提议。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A.楚国最先成为霸主B.周后期,王权衰弱C.各国严格遵守分封制度D.秦国与齐国要统一天下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

施行分封制后,确立周王天下天下共主的地位,并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春秋始霸是齐国国君—齐桓公,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天子衰,诸侯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而导致封国国君僭越礼制称王或称帝,故B项正确;封国国君僭越礼制称王或称帝也反映出分封制的瓦解,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七国争雄,被称为战国七雄,先后崛起“魏、齐、秦、赵”,根据材料“战国中后期,秦国与齐国有了并称“东、西帝”的提议”论证“秦国与齐国要统一天下”,论证不充分,故D项错误。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3. 日本“大政奉还”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日本历史上所产生的最主要的成果是()A. 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B. 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C.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D.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参考答案:B4. 下表为顺治朝、康熙朝、乾隆朝八旗子弟科举取中人数统计情况表(录取总名额基本稳定)。

绵阳2018年7月高二历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绵阳2018年7月高二历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绵阳市高中2016级第二学年末教学质量测试(历史)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它选出来,并把它前面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每小题2分,共48分)1、下图是中国古代某时期的历史地图。

下列对图中所示位置的表述符合当时历史事实的是A.①地是周分封的异姓诸侯国B.②地诞生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C.③地发生了著名的商鞅变法D.④地修建了重要的水利工程——灵渠2、西周末年出现“上下相诈,公田不治”和“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民罢于逸乐”的局面。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政策缺乏活力B.井田制的崩溃C.政府管理无力D.农耕经济严重衰退3、齐桓公在建立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后,他欲效仿古代帝王“封泰山、禅梁父”,但被管仲极力劝阻,未能成行。

这反映山当时A.管仲在政治上趋丁保守B.齐国内政被卿大夫操纵C.东周综合实力不断加强D.传统文化影响政治取向4、《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文中的“政治大转型”是指A.创立了皇帝制度B.废除了分封制度C.确立了专制政体D.摧毁了宗法观念5、秦汉时期,南方郡的面积比北方大得多。

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当于今天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接近于今天的湖南省。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推恩令在北方地区广泛实行B.南方交通比较发达C.北方地区开发程度比南方高D.政治重心逐渐南移6、西汉惠帝六年规定:女子在15至30岁之间必须出嫁,否则多征税。

此政策被历代王朝借鉴。

实施这种政策的主要原因是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政府重视人口的繁衍C.战争导致人口短缺D.发展社会经济的要求7、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则降祥瑞,实行暴政则有灾异。

提出这种思想的目的是A.体现儒家的民本思想B.论证君权神授的合理性C.进一步完善儒家学说D.旨在借助天来限制君权8、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户口几乎没有增长,而北方编户就有了引人瞩目的增长迹象:如北魏末年的河北括户曾使当地丁口增加了一倍之多。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1.B【解析】2.从题干“分封对象并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可以看出,分封制并没有体现鲜明的血缘宗法性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分封对象除了姬姓王族,还有功臣和旧代贵族,故A错误。

从“分封对象并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分封地域也不限于夏商周王族的活动中心,而是覆盖了黄河、长江流域主要地区”可以看出,分封的对象复杂多样,分封的地域广,周的统治疆域由一个个诸侯国拼接而成。

说明分封具有政区划分的性质,故B正确。

题干只是说明分封对象不只是有姬姓贵族,并不能说明这强化了周天子的宗长地位,故C错误。

题干表明分封的地域较广,并不能得出分封不利于国家政治统一,故D错误。

2.C【解析】“有时是比较准确的,有时则大打折扣,有时甚至基本没有体现”说明古代王朝统治机器运行机制不确定性,比如唐朝比较稳定,汉代、明朝和清朝比较随意,C正确;A和B与材料主旨不符合;D中根本原因属于君主专制,排除。

3.B【解析】内史诗专门管理咸阳事务,相当于现在北京省,属于中央直属机构,说明内史地位的特殊,故B正确;内史不是教育官员,故A错误;C与材料中内史没有直接关系;D中地方治理不符合材料主旨。

4.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孟子》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

因此,题目问的“当时历史发展趋势”中的“当时”指的是战国时期,其历史的发展趋势是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

因此,应该是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这才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的解决之道。

所以选择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战国时期时代特征5.C【解析】从材料“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进行全面的立法活动”“《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中可以看出,清政府大规模立法,使国家的各项事务有章可循,从而加强对全国的统治,故C项正确;AD项包含在C项之中;B项说法错误,错在“完成”。

四川省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四川省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四川省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选择题1. 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

因此,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了宗族群体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

这反映了()A. 分封制下诸侯势力的强大B. 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C. 分封制受到宗法制的影响D. 继承发展商朝的统治模式2. 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铸造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被视为国之重器。

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

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主要在于A. 证明皇位正统B. 体现皇权独尊C. 保证皇位世袭D. 震慑割据篡权3. 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 其势不得不变。

…… 于是先从在下者起…… 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

”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 )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 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C. 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D. 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4. 汉代地方封君可收取封地租税;魏晋以后历代分封多为“ 虚封” ,只赐爵位,不予封地。

明清时期,封君只发俸银和禄米,与官员无异。

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A. 分封制的消亡B. 宗法制的瓦解C. 君主专制的膨胀D. 中央集权的加强5. 唐太宗一次对侍臣说: “ 中书门下, 机要之司。

擢才而居, 委任实重。

诏敕如有不稳便, 皆须执论。

比来惟觉阿旨顺情, 唯唯苟过, 遂无一言谏诤者, 岂是道理?”这表明中书门下的职责之一是()A. 匡正皇帝的过失B. 传达执行皇帝意旨C. 替皇帝草拟政令D. 审批决策机要事务6.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阳说:“ 中国历史绕不开封建制,也绕不开大一统和郡县制,就像中国的今天和未来绕不开现代化一样。

四川省绵阳2018-2019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试题历史Word版含答案

四川省绵阳2018-2019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试题历史Word版含答案

2018年12月2018年秋季高2017级12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48分)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对一些远古传说进行了重新解释,如把“皇帝四面”解释为“派遣四个大臣去治理四方”,把“皇帝寿长300年”说成“影响后世300年”。

这一现象表明A.儒家思想具有理性精神B.儒家对鬼神敬而远之C.远古神话是儒家的根源D.儒家宣扬君权神授2.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劝谏说:“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法,应该起用儒生,实行德政。

”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当时A.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B.儒法对立现象严重C.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D.以法治国趋势出现3.秦始皇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混战局面,颁布巩固统一的措施,利于国家巩固、人民生活安定和经济发展,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焚书坑儒”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有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但也钳制了人民的思想、摧残了文化,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破坏和阻碍作用。

上述材料对历史人物评价体现的史学方法是A.用全面的观点进行评价B.将人物活动分成若干阶段进行评价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D.坚持历史评价优先,辅以道德评价4.下面为汉代教育结构图。

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最有效的信息是A.封建教育系统已大体形成B.儒学已经垄断了学校教育C.汉代的儒学教育逐渐下移D.太学可统领地方各级学校5.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B.程颢、朱熹、李贽、黄宗羲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D.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B.西方已经进入民主社会时期C.当时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不断加深D.西方科技逐渐具有近代化特征7.根据下列文本材料所示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一朝代是秦朝B.纸得到了推广C.出现的新文体是赋D.设乐府说明市民文化兴盛8.《中华文明史略表》认为,从隋唐到宋元,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文化的下移,即“从世族垄断文化的状态转向庶族士人的活跃,再转向市民文化的出现和活跃”。

2018-2019学年四川省绵阳市秋林职业中学高二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

2018-2019学年四川省绵阳市秋林职业中学高二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

2018-2019学年四川省绵阳市秋林职业中学高二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中国古代的赦免制度源远流长,战国时秦国多次颁布赦免令,秦始皇在位期间多年不赦,两汉时期记录在案的大赦达140余次。

这反映了A.治国理念发生变化B.君主专制逐步加强C.法律制度日益完善D.外儒内法成为主流参考答案:A【详解】材料中的秦始皇时期多年不赦、而两汉时期大赦达140余次,反映出两个朝代的治国理念发生了变化,即由法家主张的严刑峻法转变为儒家的宽厚仁慈治天下。

故答案为A项。

多年不赦到多次大赦,不能反映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B项;赦免制度的变化不等同于法律制度的完善,排除C项;汉朝时期外儒内法政策中“内法”的含义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D项。

2. “西洋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年,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

”西洋人在思想领域里拥护德、赛两先生的重大事件是指()A. 文艺复兴运动B. 宗教改革运动C. 启蒙运动D. 新文化运动参考答案:C3. 有人说“工业革命从本质上就是人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过程”,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A.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B.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C.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D.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干的核心信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工业,如电力工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工业等。

科学进步也推动了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重工业有长足发展,逐步占据主导。

因此,选择A。

CD不属于经济结构的变化;B表述错误。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4.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论述道:“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绵阳市2018—2019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2019.7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组成,共6页;答题卡共2页。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它选出来,并把它前面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每小题2分,共48分)1.周初首都在关中的镐京(今西安)。

周武王灭殷商后就着手在中原建立新都,周公摄政,营建成周(今洛阳),并放置九鼎,六师(军队)于此,从而形成两京制。

据此可知,周初建都洛阳A.扩展了周王朝的统治疆域B.实现了对中原的直接控制C.确立了周天子的共主地位D.利于控制殷商的残余势力2.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孟子关于井田制的描述持否定态度,认为:“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过于简单化、理想化。

近数十年来,学术界重视了对古代农村公社的理论研究,发现井田制确实与村社制极其相似,对孟子的学说也转而接受。

关于井田制的争议说明A.历史事实难以捉摸不可研究B.历史研究随时代变化而变化C.历史研究需要不断拓展视野D.时代越近对历史的认识越深3.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ji)之”;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大部诛之”,并产生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

这度映出先秦时期A.神权统治的思想根深蒂固B.统治阶层等级意识淡薄C.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萌发D.儒学深受天人感应影响4.华夏,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而称周边少数民族为蛮夷。

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如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

这表明当时A.各国严守西周的礼乐制度B.华夷之间的差别完全消失C.民族消解了政治纷争D.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滋生5.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产品中常常要铭刻监造者、主造者、造者的姓名等,内容尽量详尽而丰富。

所谓“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

“物勒工名”的出现说明A.工商食官制度开始出现B.产品生产贯彻责任意识C.手工业区域性特征明显D.商业发展冲击政府管理6.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

贵族然明对子产说:“何不毁乡校?”子产日:”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孔子听说后”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这表明当时A.国人舆论决定国家政策B.百家争鸣成为社会共识C.儒家仁政观念深入人心D.原始民主遗存影响政治7.汉初选任官吏,专择“木讷于文辞”的重厚长者,处事苛刻、欲求名声者概不录用。

对下宽容大度,人有小过,辄加掩匿覆盖。

这反映了西汉初期A.追求稳定的时代诉求B.官僚体制繁琐而僵化C.秦朝政治体制被摒弃D.儒生的政治地位提高8.西汉时期钱币使用非常普遍,除黄金、铜钱外,基本没有其他物品用作交换媒介。

到东汉,黄金首先退出流通领域,而布帛在交换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原来用钱币支付的赏赐、犯罪赎金、人头税等渐次改用布帛。

这反映了东汉时期A.中外贸易出现严重逆差B.田庄经营影响了市场活力C.滥发钱币引发通货膨胀D.赋税征收改变了商业环境9.与西汉初年“布衣将相”状况不同,东汉初年创业集团大都出自“士族大姓”。

以光武帝君臣而论,基本都是南阳、河北地区的士族大姓,往往同时具有“士人”和“大姓”的双重身份。

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君主专制制度日趋衰落B.东汉政治中心向东移C.儒学独尊后的社会变化D.贵族等级制的不断发展10.所谓土断,就是把世族和豪门荫庇和挟藏下的依附民户编入郡县户籍。

东晋南朝,实行过几次土断,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桓温主政下的庚戌土断(公元364年)。

据此可知,土:断制度A.推动门阀政治的形成B.强化了政府对基层的控制C.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D.缓和了国家与世族的矛盾11.东晋时期,统治集团矛盾集中在土族之间。

南朝时期,皇帝皆以宗室诸王出镇要地或在朝秉政,由此骨肉相残成为斗争的主要表现。

这表明南朝时期A.门阀世族势力得到强化B.皇权势力重新得到伸张C.分封制强化了中央集权D.宗族血缘关系日益淡薄12.唐代前期,三省六部是中央行政机构。

唐玄宗开始,往往差遣某官负责某项工作,久之差遣成为真正的职掌人。

如盐铁使、户部使、度支使取代了户部的财政权,监选使、监考使取代了吏部的人事权。

这一变化A.规范了三省六部的职能B.防范了地方的割据倾向C.提高了六部的办事效率D.推动了中枢机构的调整13.唐代以前,官营作坊的工匠主要都是无偿服役的民间工匠,唐代开始出现了临时雇佣工匠,双方两厢情愿,公平交易。

宋代的工匠多系募雇而来,官府按当时的通行标准付给工匠工资。

这一变化A.动摇了官营作坊垄断地位B.有利于民间手工业的发展C.推动了新的生产方式出现D.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14.唐代中后期,社会上出现一股“异儒思潮”。

一些儒家学者采取空言说经、以经驳传等的解经方法,致力于阐发经文中的微言大义,甚至对经传的作者也提出怀疑。

这一现象说明A.儒学饱受佛道思想冲击B.科举制影响到士人观念C.儒家理论体系亟待重建D.市民阶层构建话语体系15.宋初以来不杀言事者,“纵有薄责,旋即超升,许以风闻,而无官长,风采所系,不问尊卑”,由此朝堂经常形成谏官与宰执大臣“异论相搅”的局面。

这种做法意在A.防范大臣专权威胁皇权B.贯彻文官政治的原则C.践行理学家的民本理念D.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16.北宋主户口的构成图主户户等 阶级成分 占地情况 占全国总户数的比例备注一 大地主 300亩以上 10% 北宋的官户、形势户加上主户中的一二等上户,总共不超过10%。

二 中地主 100—300亩 40%三 小地主 不满100亩 四 自耕农 数10亩50%五半自耕农占少数土地但不能自给A .土地兼并的现象极其严重B .租佃经营方式比较盛行C .自耕农经济丧失主导地位D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17.北宋中期,科举考试中已出现所取之土南人多、北人少的情况。

为此,司马光提出“逐路取人”之法,指出“国家科第”应均及中外;欧阳修则针锋相对地提出应当惟能是选。

双方论争反映的实质是 A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明显 B .南北士人群体的诉求各异 C .科举选官程序不够规范D .党派差异引发的政治纷争18.宋朝在房产交易方面建立了许多完备的制度,其中的“求田问舍”制度规定:当有房广而要出售时,业主必须先征询族人、邻人们的意见,上述人群享有优先购买权,这一制度在此后历代沿用。

这反映了当时 A .政府严格限制房产交易 B .坊市制度推动市场繁荣 C .经济交易渗透儒家伦理D .不抑兼并激化社会矛盾19.宋代的土大夫大都抱有“得君行道”的期待,希望从朝廷发起改革,实现其政治理想。

明代的士大夫则转向“党民行道”。

如王阳明强调:“须作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

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 .政治体制的日益僵化 B .市民阶层力量的兴起 C .儒学逐渐走向思辨化D .早期启蒙思想的传播20.清代非常重视对全国性地图、地志的纂修。

从康熙到乾隆,清政府先后三次纂修《大清一统志》,并且对台湾、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进行了详细的测量。

这反映了清代 A .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兴起 B .政府致力于巩固一统局面 C .且有浓郁的边串危机意识D .测绘技术水平在迅速提高21.中国古代数学长期使用比较复杂的筹算。

宋元后实用性的珠算在社会上逐渐兴起。

明清时期作为应用算术书,程大位的《直指算法统宗》多次被翻印改编,时人谓“海内握算持筹之士,莫不家藏。

若业举者之于四子书,五经义,翕然奉以为宗”。

宋明时期珠算发展是因为A.商业发展对实用算学的追求B.科举制提高对算学的重视C.雕版技术进步推动文化普及D.重道轻器文化传统的改变22.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很多民间社团。

“文有文社,诗有诗社”,不但读书人要立社,士女们也要结起诗酒文社。

社团成员赋诗作文后,一般会把作品集收集并选编刻印。

如复社的《国表集》,几社的《几社会议集》。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地A.儒学社会化的趋势明显B.女性的地位迅速提升C.学术文化水平显著提高D.崇尚文雅的社会氛围23.在古希腊,为数众多的神明都有其祭坛、神庙与圣地,固定的时节和日子。

这些节日中有些是全希腊人都参加的,如祭祀宙斯的奥林匹亚节,祭祀阿波罗的庇底亚节(Pythia),但大部分节日都是地方性的。

据此可以推断,古希腊A.民主政治起源于宗教祭祀B.商业发展改变了城邦生活C.宗教祭祀强化了城邦认同D.区域差异影响到文化交流24.从罗马帝国安东尼王朝起,如果奴隶认为自己受到虐待,可以向市法官控诉,法官可以允许在一定条件下把他卖给另一个主人。

克劳提乌斯皇帝宣布,患病时被主人遗弃的奴隶为自由民。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自然法某些理念得以实现B.法律至上原则得到严格遵守C.私有财产的保护观念滞后D.统治者意识到奴隶制的弊端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材料解析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27题15分。

共52分)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期,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政治形势,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这些人才大多数都来自于士阶层。

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出入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人才。

士人求仕最常用的办法是游说自荐。

一个普通士人若通过游说国君,即可骤列高位,拔居要津。

如商鞅初入秦就是通过游说得到秦孝公重用。

公孙衍、张仪也通过过人的辩术纵横捭阖于各国之间,成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风云人物。

随着聚徒讲学风气的盛行,收有门徒的士人往往被尊为“夫子”,其“率徒讲学,辩其谈说”,声势比一般士人更盛。

各国养士之风盛行,最著者如齐国的稷下学宫,名流荟萃。

其他如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中君,食客都达3000人以上。

战国士人有着较强的自尊自主意识,号称“从道不从君”,在后世大一统专制王朝的统治中,这种意识仍然长期存在。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每次公民大会开始后,传令官会向全体与会者发问:谁要发言?任何人都可以应声而起。

柏拉图指出:当公民大会对有关城邦管理的事务进行审议时,站起来发言的可能是工匠、铁匠、鞋匠、商人、店主、富人、穷人,贵族或者普通人,没有人对这些人提出反对,即使他们没有这方面的专长和经验,他们也试图提出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