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
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论我国职教改革方向
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论我国职教改革方向摘要:职业教育如何改革发展,不仅是教育本身的事,也是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事。
充分分析世界主要国家职教改革发展趋势,研究和探讨我国职教发展改革的方向,从政府、学校到教师个体,无疑会帮助我们进一步厘清思路,沿着正确的方向持续走下去。
关键词: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分析从世界范围来看,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是职业技术教育兴起阶段。
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是职业技术教育制度建立与发展的成熟时期,之后进入改革阶段,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工业发达的主要各国大都进行了职业技术教育改革。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兴起于洋务运动时期。
时至1949年之前,因国家贫困和战争,职业技术教育没有得到重视和较好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一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兴建,形成我国职教初步形态。
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后,职业教育发展迅猛。
三十年来,职业教育从政策、制度等方面获得长足发展。
至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14 767所,在校生达到2 056万人,高等职业院校共1 154所,在校生达900多万人,职业教育的在校生总人数近3 000万人。
在我国职教快速发展的同时,职业教育理论和操作方案也得到创新,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职业教育如何改革发展,不仅关系教育本身,也影响国家经济建设,研究和探讨我国职教发展的趋势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中国古语说得好:“知今宜鉴古”,认真分析世界主要国家职教改革发展趋势,分析我国职教发展改革的方向。
无疑会帮助我们进一步厘清思路,使政府、学校到教师个体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世界职业技术教育总体发展趋势(一)德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历史,为德国,尤其是为二战后的经济建设和经济腾飞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让企图照搬它的人望尘莫及。
然而今天据资料介绍,德国每年有100万年轻人,其中80万人申请职业培训的岗位,而每年提供岗位为60万个左右,也就是说有20万人得不到培训的岗位。
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漫谈
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漫谈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职业教育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作为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关键环节,其走势及启示对于我国乃至全球的职业教育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分析其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启示,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首先将对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进行概述,包括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与综合化、课程模式的多元化与个性化、课程评价的科学化与社会化等方面。
随后,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走势背后的原因和动力,分析其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结合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案例,提出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和建议。
本文旨在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更加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更加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贡献力量。
二、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加速,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几个明显的走势。
这些走势不仅反映了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也预示了未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职业教育课程日益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
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现代职业教育则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这种转变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更多实验、实训和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技能。
职业教育课程正在逐步融入产业和行业需求。
职业教育与产业、行业的联系日益紧密,课程改革也更加注重与产业、行业的对接。
这包括根据产业、行业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等。
第三,职业教育课程正在向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学生需求的变化,职业教育课程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模式,而是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职业教育课改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到这场课改中来,亲身感受到了职业教育改革的巨大变化。
以下是我对职业教育课改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课程体系改革1. 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过去,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过于强调学科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课改后,我们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 从“理论教学”转向“实践教学”课改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鼓励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3. 从“单一课程”转向“多元课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注重课程的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我们开设了各类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和公共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二、教学方法改革1. 从“灌输式教学”转向“启发式教学”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倡启发式教学。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和实践。
2. 从“课堂讲授”转向“课堂互动”课改鼓励教师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3. 从“单一评价”转向“多元评价”课改注重评价的多元化,不再只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我们采用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师资队伍建设1.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课改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教学能力。
我们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课改强调教师团队协作,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
我们建立健全教师评价体系,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 引进优秀人才为了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我们积极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姜大源)
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姜大源)——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漫谈一、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职业教育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要实现这一培养模式,而又不对课程进行改革,那么只能是镜花水月。
我们可以没有教材,甚至没有专业,但绝对不能没有课程,课程始终是职业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核心。
简单回顾一下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走势以及在这种走势下,我国课程改革的轨迹,将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
图1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轨迹如图一所示,它勾勒了改革开放以来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课程改革的轨迹。
早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不久,劳动部培训司就引进了世界劳工组织开发的职业培训的技能模块MES课程。
这一课程模式表明,职业教育课程应从工作需要出发,而不是以存储知识作为课程开发的起点。
它还表明一个技能型的工作、一个工作任务可以按其工作步骤划分为不同的模块,通过模块的叠加来完成,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这在当时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然而,这一课程是指向职业培训的,针对具体技能的。
但在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学校教育,还具有教育的基本属性。
而纯粹的针对职业培训的MES模块课程,很难兼顾职业性与教育性。
在这之后,教育部职业教育司首任司长孟广平先生带领几位专家到加拿大等北美国家考察后,引入了能力本位CBE课程。
该种课程因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知识点、技能点,包括态度的分析非常详尽,特别是在对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进行界定和综合之后形成的课程开发表(DACUM),使得这一模式在学校层面的开发比较容易实现。
因此,成为当年中等专业学校特别推崇的一个课程模式,并且直到今天还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不过,就我个人观点,能力本位CBE课程模式是对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职业能力的分析,而不是对作为一种心理准备和心理状态的内化的能力分析;是对能力的点的分析,而不是对能力形成过程的分析,因此它很难做到技能、知识与态度的一体化和集成。
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对我们的启示
为校 企合 作 、 工学 结 合 , 构 为模 块 工 结
作 过程 。
争 能力 和受 教育 程度都很 高 , 国 、 德 瑞
士、 麦、 丹 荷兰 4个 国家跟 职 业 教育 紧 密相关 , 国 、 克受 教育程 度很 高 , 英 捷 但 竞争 力并不强 。 这说 明一些 国家可 能没 有专业 和教材 , 是不 能没有 课程 。所 但
报告说 , 职业 教 育 “ 长大 未成 人 ” 面临 , 生源 和办 学 条件 的制约 两 大难 题 。另 外, 职业 教 育质 量堪 忧 。 业教 育招 生 职 规 模 的迅 速 扩 大 ,最 重 要 的原 因就是 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强烈的需求 , 面 对 正在 发 生 的世 界经 济 动荡 和 我 国经 济 面 临 的困境 以及 由此 带来 的 产业 转 机, 职业 教育 准备好 了吗? 职业 教育 要解 决的 问题很 多 , 经 是 济社 会矛盾 和历史传 统在 教育 、 在职 业
会 主 中专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 副 任 剐
、
E 省教育厅副
厅 长
世 界职 业 教 育课程 改革对 我们 的启 示
●姜 大 源
以 ,课程 始终是 教育 的一个 核心 内容 ,
也是 职业 教育 的核 心 。 改革 开放 以来 , 国最 早 引进 的世 我
的课 程。 由此 , 世界职业 教育 带来 的启 示是 : 职业课 程改 革 的起 点 为工作 岗位 和工 作任 务 , 目标强 调 能力 本 位 , 式 方
育 是社 会 进 步 的体现 ,文 明社 会 的标
志。 职业教 育特别是 中等 职业 教育肩 负
着 造就 数 以千 万计 高 素质 劳 动者 的任 务, 只有 加快职业 教育发 展才 能从根 本
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启示
建立这个研究所 的初 衷 ,是希望其能直属
国务 院 管 辖 。 由于 管 理 体 制 的原 因 , 一 设 这 想 未能 实 现 ,以 致 于这 一 由两 部 相 关 部 门 设需 要 大 量 的 技 能 人 才 ,需 要 解 决 大 的 就 业 问 题 的 时 候 , S技 能 模 块 课 程 给 了 ME 的功 利 性 倾 向 很清 晰 。 职业 应 该 成 为个 人 合作于 19 年 9月“ 91 联姻 ” 建立的研究所 , 生 涯 发 展 的 载 体 ,而企 业 模 式 制 约 了这 一
中 国不 存 在 这 样 一 个 外部 环境 , 以 , 管 所 尽 个与之相 应的课程开发 的平台和机 制 ,
双 职 却 人 提 出 的“ 元 制 ” 业 教 育 , 一 种 以企 “ 元 制 ” 业 教 育 思 想 深 入 人 心 , 缺 乏 双 职 是
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拿大等北美国家考察 , 引入了 C E能力 本 B
以及 在这 种走 势
,
下 我 国 职 教 课 程 改 革 的轨 迹
将有助 于 我
。
们 准 确地 把 握 课 程 改 革 的方 向
吲图 函 函 _ 刊
k
畸
图
以 及 1 世
存 储 知 识 作 为课 程 开 发 的 起 点
模式还 告诉我们
工
一
。
这
一
课程
一
,
个 技 能 型 的工 作
、
个
作 任 务 可 以 按 其 工 作 步 骤 划 分 为不 同 的
文 /教 育部职业 技 术教育中 心 研 究 所 姜大 源
职 业 教 育 强 调 校 企 合作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启示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启示乐传永一、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1.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综合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综合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般趋势,是教育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一种反应。
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采取多种举措,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互相渗透、取长补短。
在日本,80年代以后,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和中等教育进行改革,设立职业高中。
在这种新型高中里,除必修课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对未来发展的打算,选择相应的选修科目学习。
在专业设置上打破传统的专业划分,开设诸如人文学科群、自然学科群、国际合作群、电子机械群等一系列适应时代发展的崭新的综合学科,供学生选修,消除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严格界限,把普通教育的内容置于专业课程之中;此外,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以利于学生选择并允许学生跨学校选修;积极开展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的合作教育等。
德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个完全不相通的系统。
随着国际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劳动力素质结构亦开始发生变化,且趋于复合型。
据此,德国提出了教育改革方案,明确职业教育要向普通教育阶段渗透和延伸,要求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增加职教内容,开设职教课程,加强职业指导,全面地、多途径地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1992年英国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的学术性课程——“高级水平的普通教育证书”与职业性课程——“国家职业资格”课程之间,推出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新型课程——“普通国家职业资格〔GNVQ〕”课程。
采用单元课程与单元学分累积制式的方式,使学术性课程与职业性课程通过这种中介性课程相互过渡。
法国教育部1999年公布了一份关于高中改革的文件——《面向21世纪的高中》中规定:职业教育必须做到“普通教育、职业培训和经济环境中的平衡”,要使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的同时,获得所有高中学生都应具备的文化知识,获得从事职业工作的必要能力。
2.职业教育的高移化在日本,随着中等职业教育多渠道、多途径的广泛发展,其重点将逐渐转向中等以后的教育阶段。
当前世界高职发展基本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ppt课件
2.1997年6月教育部组织的全国职技高师改革座谈 会在我院召开,“四双”工程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广泛兴 趣。
3.1997年全国高师面向21世纪教改项目立项的210 个项目中,职技高师项目仅有3项,我院承担了其中的 2项
31
“一优化”是指优化教学环境,改进 教 学方法。既包括在软、硬件投入上的优化 ,也包括教学氛围的优化,还包括充分尊 重培训对象的个性,正确对待学员的差异 。我们面向全体培训对象,实施差异性教 学,使培训对象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上主动 探索,达到人人有收获、人人能提高的目 的。
32
几年来,我院先后举办了多期“中等
9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职业技术 师范院校必须以构建职教师资培养 培训体系和提高职教师资培养培训 质量为目标,以建立和完善培养培 训项目为重点,努力建设功能齐全、 管理规范、养训一体、特色鲜明的 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
10
二、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成效
(一)我院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探索
▪ 学生培养要求“双师型”素质 ▪ 教学计划突出“双技能”训练 ▪ 成绩考核实行“双证书”制度 ▪ 实习场地采取“双基地”建设 ▪ 锐意改革、规范管理,确保
基地 三个中心: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职业技术教育信息交流中心 提出了四性相统一的特色定位:职业性、技术性
师范性、学术性 构建了“四双”工程的办学体系 被教育部认定为:
“全国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 “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3
一、问题的提出
▪ 一是“人”的问题。 ▪ 二是由于我国经济基础薄弱,教育投入
当前世界高职发展基本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课件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
积极参与国际高职教育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学资源 。
加强与国外高职院校的合作办学,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鼓励师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技能竞赛,提高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
05
CATALOGUE
未来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与策略
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
THANKS
感谢观看
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分析
01
02
03
规模庞大
我国高职教育规模已占高 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经 济社会培养了大量技术技 能人才。
结构优化
高职专业设置日益贴近市 场需求,专业结构不断优 化,与产业发展对接更加 紧密。
质量提升
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师资力量不断加强,人才 培养质量逐步提高。
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挑战
启示:结合国情,创新发展
01
世界各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各有特点,我国应根据自身国情 和发展需求进行创新和发展。
02
我国应加强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
竞争力。
我国还应拓展社区服务功能,满足社会和居民的需求,促进终
03
身学习的发展。
03
CATALOGUE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挑战
02 鼓励企业参与学校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使教学 内容更加贴近实际需求。
03 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提高技能和 素质。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率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 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学生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提高就业
竞争力。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鼓励学 生个性化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
当前世界高职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宁职院
当前世界高职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宁职院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各国都在积极推进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当前世界高职发展的基本趋势,以及这些趋势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一、职业教育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将职业教育视为重中之重。
这主要得益于职业教育的灵活性和就业率高的特点。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职业技能被要求,人们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职业技能。
因此,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都开始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并提高职业院校的地位和影响力。
二、高职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将创新技术和数字技术引进教学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方式。
比如,一些课程已经开始采用在线学习模式,使得学生无需到校就能学习;还有一些高职院校融合了虚拟实验室、教学视频、课程直播等数字化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教学体验。
数字化转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也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国际化教育交流合作在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下,国际化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趋势。
各国的开放教育政策和市场化的教育环境,使得高职教育已经成为国际教育交流的一个重要分支。
越来越多的职业教育者已经开始寻求知识和经验交流的机会,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国际交流使得高职院校能够更好地了解世界范围内的职业教育水平,并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四、高职教育普及和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体现了当今时代的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十分紧张的情况。
在国家政府的推动下,高职教育即将成为人均受教育的基本标准,并且将由传统的大专课程向更加开放和多样化的职业课程转变。
高职院校将不仅仅是教授职业技能的机构,它还将成为学生人格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基地。
当前世界高职发展基本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课件
03
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衔接
日本将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衔接起来,通过学分转换、课 程对接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同时 ,日本的职业教育也注重与产业界的合作,通过与企业合 作开展实习、实训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 争力。
03
世界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我国 的启示
强化职业教育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
01
02
03
加强校企合作
学校应与企业紧密合作,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 教学计划,实现产教融合 。
建立实训基地
学校应建立实训基地,为 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和实践经验。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 实践能力。
发挥技能大赛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举办技能大赛
01
职业教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职业教育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将其纳入国家战略规划中,并制定相关政策予以 支持。
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
各国政府纷纷增加职业教育经费预算,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以满足国家发展需求。
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各国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起从中职到高职、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以满足 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政策支持不足
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政策支持不足 ,很多高职学校在经费、设备、 师资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问题, 这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我国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大量的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城市 和发达地区,而很多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高职学校则缺乏 必要的教育资源。
社会观念落后
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观念落后,很多人认为只有成绩不好的 学生才会选择高职学校,这种观念影响了高职教育的社会 地位和认知度。
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漫谈
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职业教育课
程开发漫谈
姜大源
【期刊名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年(卷),期】2008(000)027
【摘要】一、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职业教育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要实现这一培养模式,而又不对课程进行改革,那么只能是镜花水月。
我们可以没有教材,甚至没有专业,但绝对不能没有课程,课程始终是职业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核心。
简单回顾一下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走势以及在这种走势下我国课程改革的轨迹,将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
【总页数】7页(P7-13)
【作者】姜大源
【作者单位】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北京,10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
【相关文献】
1.CBE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J], 朱惠君
2.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启示 [J], 姜大源
3.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启示 [J], 姜大源
4.国外职业教育课程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启示 [J], 刘启艳;李奇
5.TAFE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J], 李珊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前世界职教课程改革发展基本趋势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一、:“灰领” 什么是“灰领”: “灰领” —— 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 能力掌握熟练的心智技能的新兴的技能人才。 蓝领——实际操作人员 白领——研究开发、管理人员 灰领——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4、个人发展对职教课程的要求 对个人而言,产业知识化趋势以及职业的频繁更换 和就业人数的增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经济发展与企业的要求,制定国家资格框 架,认证框架和培训。
特征:终身学习制
编辑ppt
三、介绍加拿大“CBE”模式、澳大利亚 “TAFE”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的概念
3、德国“双元制”模式(市场调节占主导的 国家干预模式) 特征:①学生有两个身份:学徒、学生 ②两个学习场地:学校、企业 ③两个经费来源:政府、企业 ④两个法律体系:政府、企业 ⑤两个教学培训体系:学校、企业
编辑ppt
二、当前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理论支撑
1、终身学习理念 21世纪人才的四张“通行证”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
生活,职业教育是一种“全程教育”贯穿人的一 生,因此,我们怎样使学生拥有这四张通行证就 是教育者研究的课题。
编辑ppt
二、当前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理论支撑
需认识几个基本问题: (1)职业教育业的“市场” 供方——职校 需方——学生、家长、用人单位 (2)职业教育是否就是“就业教育” 提出:“生涯指导”的概念 (3)职校“文化课”功能问题 应对文化课功能定位为:文化课服务于学生 专业,学习和生涯发展的“服务”功能。
当前世界职教课程改革发展 基本趋势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杜晓阳
编辑ppt
一、当前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动因分析
1、知识经济将使所有的传统产业知识化。 2、未来的不确定,知识老化周期加速,产品换 代的加速和职业的频繁更替。 3、复合型人才需求增大
当前世界高职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20080929宁职院)剖析
10. 强调中、高职衔接,拓展继续职业教 育的通道
高职规模的扩大,对象的丰富,必然带来入口和出口 群体的结构复杂性,这就无可避免地出现衔接问题。 为此,许多国家都提出了实施无缝(seamless)衔接, 无论是对下——与中等教育的衔接,还是对上——与 大学高年级教育的衔接都采取积极的对策,而且这一 课题将成为许多国家未来高职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点 和难点。 其中必然涉及一系列问题,如中、高职衔接,专升本 的衔接,职业分类,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学分互认, 教育等值,证书等值,经历等值等。
(1)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困难要求 进行课程改革
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成因分析 供求的总体不平衡 结构性就业困难 ---专业设置不合理 不能零距离上岗 ---知识陈旧,软技能与硬技能都不行 ---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培养模式有问题 有业不就、主动失业 ---学生择业观有问题 ---职业指导课没开好 无业就消极等待 ---创业教育开展的不够 上述就业困难中,有4个与课程有关 如果这些课程问题不解决,我们不是在为社会培养人才,而是制造大量 的新失业者
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高职发展目标来看,目前 特别注重培养两种能力: ——继续学习能力(re-trainability)和多次就 业能力(re-employability), 以三大“客户”——市场、雇主和学习者个 体——作为高职办学的主要驱动力。 市场与雇主的因素是针对劳动力就业需求提出 的,而后者则是一种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学 习化社会的推进而来的新型需求。
长期以来,我们高职重视的是: ——正规的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不肖去做) ——全日制应届学生(部分时间制的历届生尚未 成为高职的主要目标群体) 事实上“非学历培训”已经成为高职的主要 “业务”; “部分时间制的历届生”已经成为高职的主要 “生源”。
当前世界高职发展基本趋势 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目前的障碍与问题:
我们没有充分地认识到:职业教育体系它首先 是一个课程体系 我们现在的职业分类还不够清晰与科学 我们的专业建设没有“与时俱进” 我们的职业教育还没有其应有的地位 我们的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之间还没有建立 (或还没有运行)正常的、制度化的协作机制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 难题、课题与话题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 石伟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8.11.25 天津
面临的两难问题 值得探讨的课题 令人担忧的话题
第一部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 发展中的难题
一、生源不足的现状与中职扩招任 务完成
就全国来讲,2007年高中阶段入学学生量已经 进入了低谷,而且人口统计显示,这种低入学 状况将要持续3年。 这一趋势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扩容政策提出了挑 战。教育部提出要扩展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连 续两年各扩招了100万人,2007年又扩招了50 万,2008年还要扩招! 暂且不说这种扩容政策考虑的是市场需求、政 府需求,还是老百姓的需求,但就生源减少现 实就可能让该政策的可行性大打折扣。
二、职业教育发展的质量不高
没有基于市场需求的专业设置 没有基于人才规格的课程结构 没有反映一线需求的教学内容 没有类似工作现场的实训条件 没有适合这类学生的教学方法 没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 没有一套适合职教的评估手段 没有有效校企合作机制作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姜大源)[日期:2009-04-08]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一、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职业教育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要实现这一培养模式,而又不对课程进行改革,那么只能是镜花水月。
我们可以没有教材,甚至没有专业,但绝对不能没有课程,课程始终是职业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核心。
简单回顾一下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走势以及在这种走势下,我国课程改革的轨迹,将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
图1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轨迹如图一所示,它勾勒了改革开放以来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课程改革的轨迹。
早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不久,劳动部培训司就引进了世界劳工组织开发的职业培训的技能模块MES课程。
这一课程模式表明,职业教育课程应从工作需要出发,而不是以存储知识作为课程开发的起点。
它还表明一个技能型的工作、一个工作任务可以按其工作步骤划分为不同的模块,通过模块的叠加来完成,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这在当时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然而,这一课程是指向职业培训的,针对具体技能的。
但在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学校教育,还具有教育的基本属性。
而纯粹的针对职业培训的MES模块课程,很难兼顾职业性与教育性。
在这之后,教育部职业教育司首任司长孟广平先生带领几位专家到加拿大等北美国家考察后,引入了能力本位CBE课程。
该种课程因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知识点、技能点,包括态度的分析非常详尽,特别是在对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进行界定和综合之后形成的课程开发表(DACUM),使得这一模式在学校层面的开发比较容易实现。
因此,成为当年中等专业学校特别推崇的一个课程模式,并且直到今天还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不过,就我个人观点,能力本位CBE课程模式是对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职业能力的分析,而不是对作为一种心理准备和心理状态的内化的能力分析;是对能力的点的分析,而不是对能力形成过程的分析,因此它很难做到技能、知识与态度的一体化和集成。
特别是由于我们的教师都是学科体系培养出来的,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分析得很好的知识点归纳为理论课程,把技能点归纳为实践课程,结果导致这一课程模式实施中的理论与实践的分离。
世界上有三大职业教育模式:学校模式、企业模式和学校加企业的模式。
学校模式在中国、前苏联、前东欧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有资本主义国家里中央集权比较多的国家如意大利和法国等国家实施较多。
这些国家强调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所具有的人本属性,但是由于过分强调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完整性,使得职业教育严重脱离了职业实践;从就业导向的目标来看,也使得职业教育成为一种过度知识化的教育。
以日本为代表的企业模式也关注“三性”:技能性、针对性、实践性。
企业需要什么就学什么,课程和教学强烈指向企业的需求。
但是,这也导致学生在一个企业接受培训参加工作后再想转到另外一个企业就非常困难,因而企业培训的功利性倾向很明显。
职业应该成为个人生涯发展的载体,而不是约束。
企业模式显然制约了个人生涯的发展。
思辨的德国人企图在功利性的社会或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关注人本性的个性需求,使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得以可持续发展,这对职业教育来讲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一个很好的人才培养命题。
德国人提出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一种以企业为主体,力图把社会需求或企业需求与教育需求和个人需求结合起来的一种模式。
上世纪,德国“双元制”的课程模式被称为核心阶梯式的课程。
它也具有三段式的结构特点:第一年强调宽泛的职业基础(不是普通文化课基础);第二年强调职业大类的内容(不是专业大类的内容);第三年强调职业专门化(不是专业专门化)。
这一模式的课程标准由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开发。
该研究所所长由总统任命,研究人员达500多名,是世界上最大的职业教育研究所。
在德国,只在职业教育领域建立有联邦层面的研究所,其他教育领域只有州一级的研究机构,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在德国的重要地位。
根据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核心阶梯式课程适用于所有“教育企业”。
这里所谓的教育企业,是指那些有资质或有资格从事职业教育的企业。
在德国,所有的企业都可以开展培训,但并非所有的企业都有资格从事教育。
只有那些符合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并经相关行业协会审定、将职业教育视为一种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
我的观点是,可以将德国核心阶梯式课程看成是一种国家层面的CBE能力本位课程。
当时在中国,没有一个具有类似于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这种职能的机构。
因此,根据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协议,在德国援助下,1991年9月教育部和劳动部联合成立了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这里的中心即中央之意,实际上就是中央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
首任所长是原国家教委副主任王明达同志,第一副所长是劳动部副部长李沛瑶同志。
之所以在这一机构名称的前面既没有冠以“劳动部”,也没有冠以“教育部”,其初衷是希望能直属国务院管辖。
但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这一设想未能实现。
而这一由两部“联姻”建立的研究所,到第二年即1992年5月也“分手”了。
尽管如此,在中德两国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合作协议的基础上,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还是为推广核心阶梯式课程做了很大的努力和尝试,在全国开展了很多典型试验。
但是最终因该模式运行要求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而在我国缺乏这样一个外部环境,以及与之相应的课程开发的平台和机制,导致在实施中始终无法解决学校和企业的相互协调问题,最终功亏一篑。
后来,澳大利亚的培训包进入我们的视野。
很多人曾认为培训包是课程。
但我与澳方相关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就此问题进行过探讨,他指出培训包并非课程,只是一个职业资格标准。
在澳大利亚,任何一个机构只要获得了澳大利亚政府的批准,都可以从事职业教育和培训,都可以按照培训包来开发课程。
因此,培训包尽管强调了职业本位、能力本位的思想,但依然不是一个可操作的课程开发模式,也并没有给出可操作的开发方法。
此外,我们还对英国在国家学位制度之外平行建立一个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的做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英国的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允许人们不通过学历教育,同样可以达到进入中产阶级社会地位的目的。
这是对世界做出的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贡献。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英国在建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之后,几乎放弃了学校职业教育,技能人才的培养是在国家职业资格制度框架下通过培训来实现的,这样,学校教育所特有的人文性,也会因此而缺失。
所以,英国采取设置核心技能模块的办法旨在弥补这一缺失。
我认为,英国这一尝试是有益的。
我国劳动部也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相关的课题研究,并开设了核心技能课程。
但是,英国目前所提供的一些课程,包括BTEC课程等,依然属于培训课程的范畴。
与此同时,具有思辨传统的德国人一直没有停止自己的改革步伐。
一个始终萦绕在他们心中的问题是: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70%的时间在企业,30%的时间在学校,如何做好两者之间的协调?德国有两个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即在制定适用于企业的课程标准后再开发适用于学校的课程标准。
但是,即使在德国这样一个有着良好校企业合作运行机制的国家,也依然存在着理论和实践分家的情况。
因此,部分德国学者提出,应由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和联邦职教所合作,开发一个适用于学校与企业的统一课程标准。
但由于德国联邦内所属的16个州的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很难与联邦政府就此达成共识,这一设想未能付诸实施。
经济界甚至认为,企业实施的国家课程标准,就是以职业实践为基础开发的,所以没有改革的必要。
而职业学校感到如果只讲理论,不与实践结合,这个理论就是“空对空”的。
在未获得各方一致意见的情况下,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率先在职业学校实施“学习领域”课程,也就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提出了通过整合来掌握工作过程知识的问题。
“学习领域”课程是德文的“学习”与“领域”这一复合词的意译。
“领域”这个词有田野、领域的意思,但是更有“场”的意思。
场有方向,场有大小,场具有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将“场”这个概念引入,有助于我们对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内涵的理解。
“学习领域”课程中所提出的工作过程,意在用一个动态的结构把技能与知识紧密结合起来。
这一课程模式是德国1996年提出的。
上述世界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走势,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我想有以下几点:第一,职业教育的课程应该从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出发;第二,职业教育要强调能力本位;第三,职业教育要求企业与学校合作,两者是互补的,理论和实践不能分家;第四、职业教育如何做到实践与理论整合?工作过程很可能是一条路径、一个手段、一个结构;第五,模块课程的灵活性对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很有参考价值。
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自己的改革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主要包括:第一,模块课程改革。
模块课程是在学习CBE能力本位课程基础上形成的课程开发模式。
它将职业分析所归纳出的技能点和知识点分别加以组合,构建了理论模块和实践模块。
从那时起,我们注意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开始把实践提高到与理论并行甚至高于理论的地位。
后来,我们经常提到的“这个课程实践部分占多少时间,实践和理论之比是6:5还是7:3”等,都是基于模块课程的形成的概念。
然而,模块课程是一种“做加法”的思想。
希望用理论模块实现知识的存储,认为讲过知识后学生就能应对实践,结果却造成知识传授的“空对空”,而实践模块也因为缺乏一个具体的载体导致实践、实训也常常“空对空”。
知识与实践之间存在的关系,学生学过后并不清楚。
因此很多教师、优秀的研究工作者开始对模块课程进行改革,“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就是其中一个成功的范例。
它首先提供一个宽泛的工具基础、人文基础等,然后在上面叠加相应的不同职业方向模块,这一课程模式在北京、宁波等地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正是在学习和借鉴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自己的创新和发明,在今天依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后来,我们又在中职开展了项目课程的改革与试验,其宗旨是力图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项目课程把理论和实践加以整合,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实现了职业教育满足社会需求的目标,做得非常成功。
不仅在中职,而且逐渐延伸到高职,像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机电职业学院等都取得了许多成果。
项目课程成功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
但是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因为,当项目没有做到系统化的时候,往往只能做到经验层面的能力培养,在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力有未逮。
因此,项目课程必须做系统化考虑。
近年来,我们在研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特别是在认真研究“学习领域”课程所提出的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与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