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以敏主任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学术经验总结
刘喜明运用经方辨治外感发热验案
刘喜明运用经方辨治外感发热验案编辑推荐语通过整理刘喜明教授运用经方治疗发热验案四则,一以彰显经方临证之效用,二以介绍圆机活法辨证之特色,三以解析方药剂量之权重,四以倡导精准用药之可贵。
[摘要]整理刘喜明教授运用经方治疗发热验案四则,以大青龙汤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以小柴胡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阴虚合并外感发热,以小柴胡合小建中汤加葛根治疗少阳阳明合病兼中阳不足发热,以白术附子汤加味治疗产后阳虚外感发热。
一以彰显经方临证之效用,二以介绍圆机活法辨证之特色,三以解析方药剂量之权重,四以倡导精准用药之可贵。
刘喜明教授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生、博士研究生导师,师从4位国医大师,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从医30余载,善于运用经方治疗内科杂证。
临证多化繁为简,用药精当,量小力专。
现将刘师治疗发热验案4则整理如下。
1 小儿外感发热案男,9岁。
2017年1月6日初诊。
主诉:恶寒发热1周余。
患者1周前出现发热,体温38.5 ℃左右,最高达39.6 ℃,全身怕冷,就诊于燕郊某医院,予以抗生素静脉滴注2 d,发热时服扑热息痛,并口服抗病毒口服液等清热解毒类中成药。
发热始终不退,呈持续性,不分昼夜。
刻下症:发热,恶寒无汗,干咳无痰,流鼻涕,咽痛,轻微口渴,心烦,面色红。
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
中医诊断:发热,辨证属外感风寒、入里化热。
治拟解表清里,方选大青龙汤加减,处方:生麻黄6g,杏仁6g,桂枝6g,炒白芍6g,生石膏60g(先煎),金银花30g,干芦根30g。
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1月9日二诊,自诉服上方1剂后体温降至37.5 ℃,1剂半后体温恢复正常。
按:本例患儿以发热恶寒、无汗、烦躁为典型表现,伴干咳无痰,口渴咽痛,舌红脉数,可知其外感风寒,邪郁于表,里已化热,即太阳阳明合病,故投以大青龙汤。
麻黄生用以发表出汗,生石膏重用以退热解肌、除烦止渴,孔伯华在《石膏药性辨》中指出:“石膏是清凉退热,解肌透表之专药。
刘志明教授辨治小儿病毒性肺炎经验撷菁_周小明
33第13卷 第6期 2011 年 6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3 No. 6 Jun .,2011不显著。
胶原浓度是决定修复组织机械强度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亦是决定粘连组织强度大小的证据。
此外,不同胶原比例是决定组织强度的另一个因素[6],I 型胶原粗大僵硬,Ⅲ型胶原组成网状纤维,有弹性。
I 型胶原所占的比例越高,纤维组织的强度越大;而Ⅲ型胶原所占的比例越高,纤维组织的力量越弱,因为Ⅲ型胶原使纤丝的直径缩小而减弱了纤维组织的力量。
陈百成等[7]的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膜实验组Ⅲ型胶原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证实壳聚糖膜组的术后粘连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本实验结果表明,6周后3个治疗组的Ⅲ型胶原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模型组,证实治疗组的关节粘连强度明显低于模型组。
总之,本实验研究证实,舒筋活络方热敷与肌注地塞米松均可抑制关节滑膜组织中胶原蛋白的合成,明显减轻创伤性膝关节粘连的程度,降低关节粘连强度,改善关节活动度。
从长期疗效看,舒筋活络方的作用优于地塞米松。
舒筋活络方热敷同时配合关节松动未能明显提高疗效,可能与实验观察时间较短或者关节松动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关节滑膜的炎症反应有关。
◆参考文献[ 1 ] 阎长明,李高玉,庄志高,等.关节镜技术在膝关节粘连松解术中应用[ J ]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20 ( 2 ):127-128.[ 2 ] Jane K,Charles L,Paul A.Stiffness after total kneearthroplastyprevalence of the complication and outcomes of revision[ J ] .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Am),2004,86:1479-1484.[ 3 ] Scott F Dye. The knee as a biologic transmission with an envelopeof funtion[ J ] .Clin orth and Rel Res,1996,325 ( 4 ):10-18.[ 4 ] 叶根茂,侯春林.几丁糖预防兔膝关节粘连的试验研究[ J ] .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4,15 ( 3 ):241-244.[ 5 ] 杨波,姜鑫,张益民,等. A型肉毒素预防膝关节纤维性粘连[ J ]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 ( 20 ):3929-3932.[ 6 ] Chan D,Cole WG.Quantitation of type I and Ⅲ collagens usingelectrophoresis of alpha chains and cyanogen bromide peptides[ J ] . Anal Biochem,1984,139:322-328.[ 7 ] 陈百成,郭斌,赵振拴,等. 壳聚糖膜置入预防膝关节术后粘连的实验研究[ J ] . 中华骨科杂志,2002,22 ( 12 ):747-750.刘志明老中医生于岐黄世家,幼承庭训,正步杏林,历经磨砺,誉满神州。
小儿退热贴治疗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_夏新红
冒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的小儿 , 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 < 5 岁者 , 感冒发病占该年龄组疾病的一半 , 5 ~ 12 岁小 儿 , 感冒发病占该年龄组疾病的 30 %, 因此 , 外感发热
2.1 两组患儿即刻退热时间的比较 治疗组平 是小儿最常见的临床症状 。 因其生理病理特点 , 小儿
关键词 小儿退热贴 外感发热 复方阿斯匹林
Clinical Study on Treatment of Exogenous Infection Caused Fever by Infantile Umbilical Paste XIA Xin-hong , WANG Qi , LIU Chang-yu , et al T he Af f il iated Hospital of Hubei College of T CM , W uhan (430061)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inf antile umbilical paste (IUP)in abating infantile fever .Methods : T w o hundred and t went y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 o g roups, t he 120 cases in Group A were t reated w ith I UP and the 100 cases in Group B treated w ith compound Aspirin (APC).T he effect in abating fever and side-ef fects w ere observed .Results :T he tot al ef fective rate of the t wo g roups were no t st at istically dif ferent (P >0.05).But a better effect in abat ing fever w as shown in Group A 4 hrs later (P <0.01).T he effect in patient s of age under 1 year w as the best .Conclusion :IUP has good effect in abating infantile f ever , and it show s no influence on w hite blood cells, liver and kidney funct ions . Key words inf antile umbilical paste , exogenous infection caused fever , compound Aspirin
小儿外感发热中医内治法概述
小儿外感发热中医内治法概述小儿外感发热中医内治法概述外感发热是儿科临床常见症状,也是儿科临床常见的急症。
小儿脏腑功能娇嫩,为纯阳之体.抗邪能力不足,热邪传变迅速,易致邪气枭张而致壮热,甚者可出现邪热内陷心包,或热极生风、肝风内动之危象。
中医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较好,现就中医内治法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中应用作一概述。
1.病因病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小儿外感发热病因较为复杂,但不外内因、外因两端。
张秀华指出饮食劳倦、气血虚弱是小儿外感发热主要的内在原因.而在内因中特别重视“郁滞”,认为外感之邪、脾胃虚弱、饮食劳倦可郁遏卫阳、郁闭中气、阻止中焦,郁闭不通是发热的主要病机。
刘以敏指出小儿外感发热与温病的特点极为相似,有从外感邪、病性为热、发病迅速的特点,其发病与湿热之邪、食积密切相关。
魏建平认为,小儿形体脏腑娇嫩,卫外乏力,不能很好地适应外界环境,感邪后易从火化而发热,以表证、热证、实证最为常见,养护失宜、脏腑功能失调、食积化热、热结肠壅、湿热痹阻、瘀血阻络、营卫失谐等因素,均可导致小儿发热迁延不愈。
2.内治法中医对于小儿外感发热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内治和外治两类。
外治法包括中药洗浴、中药灌肠、中药滴鼻、针灸、推拿等。
内治法主是依据中医理论辨证论之,立法处方,汤药内服。
目前临床常用的有调理气机法、宣肺解表法、消食导滞法、表里双解法、清热解毒法、卫气双解法、渗湿化热法、扶正去邪法、活血化瘀法等。
2.1调理气机法小儿脏腑娇嫩,外感之邪与内生之热交织可导致肺气郁闭,气机郁滞,肺失宣降,肠失传导,形成壮热、咽痛、咳嗽、大便秘结等症。
治疗当从调理肺与大肠人手,宣肺透邪兼通腑泄热,调畅气机。
韩峥等以升降退热汤(连翘、薄荷、牛蒡子、桔梗、枳壳、僵蚕、生大黄、炙甘草)为基本方调气解表.治疗外感发热患者166例,结果全部患儿均退热。
2.2宣肺解表法《幼科发挥》云“有外因者,如感冒风寒温湿之气而发热者,宜即发散之和解之,以除其热可也”。
中医对外感热病认知与临床实践
中医对外感热病认知与临床实践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出现病理性体温升高,伴有恶寒、面赤、烦躁、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外感病证。
外感发热,古代常名之为“发热”、“寒热”、“壮热”等。
中医对外感热病认知与临床实践的历史回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热论》《素问,至真要大论》等篇中,对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法则,都作了扼要的论述,为热病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为我国第一部研究外感热病的专著,系统地论述了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和证治规律,以阴阳为纲,创造性地提出了六经辨证理论,成为后世对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纲领。
金代以前对外感热病必从寒邪立论,治疗多用辛温。
金代刘完素对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主火热论,认为外感热病的病因主要是火热病邪,即使是其它外邪也是“六气皆从火化”,既然病理属性是火热,因此主张“热病只能作热治,不能从寒医”,治疗“宜凉不宜温”,这就突破了金代以前对外感热病必从寒邪立论,治疗多用辛温的学术束缚,是外感热病理论的一大进步。
清代叶香岩(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对外感热病的感邪、发病、传变规律、察舌验齿等诊治方法都有详细的阐述,创立了外感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纲领。
薛生白《湿热病篇》对外感湿热发病的证治特点作了详细论述,吴鞠通《温病条辨》对风温、湿温等各种外感热病作了条分缕析的论述,不仅制定了一批治疗外感热病行之有效的方药,同时创立了外感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
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创立,标志着温病学说的形成,从而使外感热病的理论和临床实践臻于完善。
中医药对外感发热有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病因病机:病因:1.外感六淫由于气候反常,或人体凋摄不慎,风、寒、暑、湿、燥、火乘虚侵袭人体而发为外感热病。
·六淫之中,以火热暑湿致外感发热为主要病邪,风寒燥邪亦能致外感发热,但它们常有一个化热的病理过程。
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经验体会
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经验体会小儿乃稚阳之体,抗病能力差,日常照护稍有失宜,即感邪致病,季节交替之际尤为小儿外感发热类疾病高发之时,且其感邪之后多传变迅速,具有“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的病理特点,故其辨证论治更当见微知著,早诊速治,谨守病机,防微杜渐,以防邪气传变入里,化寒变热,损伤正气,导致病情加重,增加治疗难度。
(一)验案实录吾儿,8个月零20天,外出受凉后出现发热,傍晚测体温38℃,凌晨2点升至38.5℃,身有微汗,鼻鸣清涕,辨证为太阳中风,予桂枝加葛根汤:葛根1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三片,大枣五个,炙甘草6克,白蜜一勺为引,1剂,水煎服。
初服药汁50ml,覆取得微汗,2小时后测体温37.1℃,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共服药汁160ml,翌日午后发热反复,体温37.7℃,不流口水,身热微咳,纳稍减,大便偏稀有泡沫,辨证为邪传少阳,化热伤津,予小柴胡汤加桂枝:柴胡12克,黄芩6克,清半夏6克,党参6克,桂枝6克,生姜三片,大枣五个,炙甘草6克,1剂,按仲景法去滓再煎,然因儿子不再配合服药,未予。
是夜覆被保暖,遍身汗出,热退,体温36.5℃,发热未再反复,精神饮食俱复常,口水复流如往常不断,此热去津复、正胜邪却之佳象也。
(二)诊余体会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均属太阳病外感风寒早期的两大类证候,二者临床表现均有恶寒发热,不同之处在于太阳伤寒为无汗恶寒之表实证,为麻黄汤证,而太阳中风为汗出恶寒之表虚证,为桂枝汤证。
故辨太阳病当首辨汗出有无。
吾儿系坐车途中睡着后感受风寒,出现发热、汗出等症状,为桂枝汤证,小儿神识未发不知言,无法诉说项背强几几,然得病确起于项背中风,故选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药后汗出热减,说明药已中病,但热未尽退,实因小儿喂药困难,服药量少,药力不足,导致外邪未能尽除,好在人体具有自我疗能,已伤之正气于翌日午时(此太阳病欲解时)自然界阳旺之时得天阳之助而奋起抗邪(太阳未尽之余邪),正邪分争,故自凌晨四点热退半日后又于翌日午时有所反复(此热当属少阳地界往来寒热之热,已非服药前太阳中风之热),然毕竟余邪之势已微,邪正交争必不剧烈,故反复后热势不甚鸱张,仅低热而已,这也恰恰显露疾病向愈之机。
小儿外感发热中医内治法概述
小儿外感发热中医内治法概述外感发热是儿科临床常见症状,也是儿科临床常见的急症。
小儿脏腑功能娇嫩,为纯阳之体.抗邪能力不足,热邪传变迅速,易致邪气枭张而致壮热,甚者可出现邪热内陷心包,或热极生风、肝风内动之危象。
中医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较好,现就中医内治法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中应用作一概述。
1.病因病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小儿外感发热病因较为复杂,但不外内因、外因两端。
张秀华指出饮食劳倦、气血虚弱是小儿外感发热主要的内在原因.而在内因中特别重视“郁滞”,认为外感之邪、脾胃虚弱、饮食劳倦可郁遏卫阳、郁闭中气、阻止中焦,郁闭不通是发热的主要病机。
刘以敏指出小儿外感发热与温病的特点极为相似,有从外感邪、病性为热、发病迅速的特点,其发病与湿热之邪、食积密切相关。
魏建平认为,小儿形体脏腑娇嫩,卫外乏力,不能很好地适应外界环境,感邪后易从火化而发热,以表证、热证、实证最为常见,养护失宜、脏腑功能失调、食积化热、热结肠壅、湿热痹阻、瘀血阻络、营卫失谐等因素,均可导致小儿发热迁延不愈。
2.内辨证中医对于小儿外感发热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内治和外治两类。
外治法包括中药洗浴、中药灌肠、中药滴鼻、针灸、推拿等。
内治法主是依据中医理论辨证论之,立法处方,汤药内服。
目前临床常用的有调理气机法、宣肺解表法、消食导滞法、表里双解法、清热解毒法、卫气双解法、渗湿化热法、扶正去邪法、活血化瘀法等。
2.1调理气机法小儿脏腑柔软,外感之鬼神与内生之热交织可以引致肺气透入,气机滑精,肺失宣降,肠失传导,构成壮热、咽痛、呕吐、大便秘结等症。
化疗当从调理肺与大肠人手,宣肺透邪仲腑泄冷,调畅气机。
韩峥等以滑行脱热汤(连翘、薄荷、牛蒡子、桔梗、枳壳、僵蚕、生大黄、炙甘草)为基本方调气活血.化疗外感咳嗽患者166基准,结果全部患儿均解热。
2.2宣肺解表法《幼科发挥》云“有外因者,如感冒风寒温湿之气而发热者,宜即发散之和解之,以除其热可也”。
捏脊治疗小儿湿热型外感发热30例
① 重度营养不 良, 或伴其他心血管 、 肾和造血 系统等严 肝、 重全身性疾患者 , 神病 患者 , 精 对本药过敏者 。②排除出上呼吸 道感染外的其他系 统感染 发 热者 , 胃肠道 感染 、 经 系统感 如 神 染及泌尿 系统 感染 患者 。③ 有 高 热惊 厥 史者 。④ 伴 有 腹泻 者 。⑤有皮肤感 染 、 癜等 捏脊 禁 忌证 者。⑥ 起病 超过 7 紫 2h 者 。⑦不符合纳入标准 , 未坚持治疗 , 中途加药 , 无法准 确判 断 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
' L l 发热 是' L bJ #感 " bJ 时期最 常见的疾病 , 中的湿热 型外 其 感 发热的发病 率随着 生活方 式 的变化 不断 上升 现 已成为 临床
在 对 照 组基 础 上 加 用 捏 脊 治 疗 。 患 儿 俯 卧 , 者 用 双 手 的 术
常见 证型。以身热难退 、 病程 缠绵 为其 临床特 点。其主要病 机 为湿热互结。临床上' J # 感发 热不退 的多属此 型 , 治疗时 J LF  ̄ 在
个 月经 周 期 治 疗 5d 3个 月 经周 期 后 评 价 临床 痊 愈 卒 、 疗 效 和 两组 治疗 前 后 症 状 积 分 。 结果 : 疗 组 与 对 照 组 痊 愈 率 与 , 总 治 总 有 效 率 分 别 为 3 .6% 和 1 .6% 、7 8 和 7 . 1 , P < . 1 治 疗后 症 状 积 分 变 化 比 较 , 0 0 ; 疗 组 优 于 对 69 17 9 .3% 94 % 均 00 ; P< . 1 治
颇为棘手 。中医外治法有悠 久 的历史 , 脊是儿 科常用 的一种 捏 推拿手法 , 可用 于治疗 多种 病症 , 治疗发 热上 亦有 独特 的优 在 势。笔者在临床上治 疗' J 湿 热型 外感发 热 时在常 规治疗 的 JL ' 基础上加用捏脊疗法取得 了很好的疗效 , 现报道如下 。
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发热48例及时疗效观察
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发热48例及时疗效观察作者:向亚君廖品东邹维宇徐秋颖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09期摘要:目的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及时疗效观察。
方法选48例外感发热的患者均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患者,取天河水、六腑、大椎、天柱骨、箕门、涌泉。
取患者左手用酒精作介质,用大清天河水5~8min,退六腑3~5min;清天柱骨3~5min,揉大椎(至出痧)3min,推箕门3~5min,揉涌泉3min。
推拿治疗前测量患儿体温并做记录T1,推拿治疗结束后再侧患儿体温并做记录T2。
将两次测得的体温作比较,以观察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及时疗效。
结果 48例患儿经过30min的推拿治疗后,体温降低的占95.8%。
其中体温降低0~0.3℃的5例,体温降低0.3~0.5℃的28例,体温降低0.5℃以上的有14例,体温升高的2例。
结论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可及时降低患儿体温,疗效显著,是一种绿色健康的疗法。
关键词:小儿推拿;外感发热;及时疗效小儿外感发热是指小儿受到外邪的侵袭而出现体温高于正常的一种病证。
外感发热,起病急,病程短,属实证。
体温超过正常的诊断标准:腋温37.5~38℃为低热,38.1~39℃为中热,39.1~40℃为高热,高于41℃为超高热[1]。
近年来,笔者采用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发热4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48例外感发热患儿均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患者,均采用廖品东主编的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小儿推拿学》中外感发热诊断标准,确诊为小儿外感发热。
其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3个月~6岁;0~1岁的11例,1~2岁的12例,2~3岁的9例,3~4岁的10例,4~5岁4例,5~6岁的2例;病程2~16h。
2 治疗方法2.1推拿处方取天河水、六腑、大椎、天柱骨、箕门、涌泉。
取患者左手,用酒精作介质,用大清天河水5~8min,退六腑3~5min;揉大椎(至出痧)3min,清天柱骨3~5min,推箕门3~5min,揉涌泉3min。
小儿外感高热症的中医辨证与护理
小儿外感高热症的中医辨证与护理外感高热是儿科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中医通过对疾病的病情观察,辨证论治,并对患者进行一般护理或中医特色护理,可收到迅速快捷的退热疗效。
标签:外感高热;中医辩证;护理外感高热是指感受六淫邪气及时行疫疠之气所致的外感疾病,以发热恶寒、汗出异常为基本特征[1],常伴有咳嗽、鼻塞、流涕等症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等临床特点。
是儿科常见的临床疾病,此病全年均可发病,尤以春冬两季为多。
1.病情观察病情观察是对病人进行全面而周密的了解病情变化的方法,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向医生报告,可及时的进行护理或急救,获得最佳的治疗时机。
中医观察疾病的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在观察病情的过程中,应辨别患儿所患何证,明确病症,就可以针对性地采取具体治疗方法。
2.辨证论治在临床上常把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三种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八纲辨证为基础进行综合辨证[2]。
2.1表寒证证候: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
2.2表热证证候:发热、咳嗽突出,伴有发热,微恶寒或短暂恶寒,咽干痛,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浮稍数。
治法:辛凉解表。
2.3秋燥证证候:发热,恶风,口、唇、鼻、咽均觉干燥,咳嗽无痰或少痰,甚至带血,痰液粘稠难咯,舌少津,脉细数涩。
治法:辛凉温润。
2.4表湿证证候:身热不扬,恶寒,并见头重身困,胸院胀闷,苔腻,脉濡。
治法:透表化湿。
2.5邪郁少阳证证候:发热,寒热往来,身痛,口干,口苦,不欲饮食,呕恶时作,舌红,苔薄白。
治法:和解少阳,扶正达邪。
2.6邪伏膜原证证候:发热恶寒,僧寒壮热.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舌边深红,舌苔垢腻,或苔白厚如积粉,脉弦数。
治法: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2.7气分热盛证证候:壮热,大汗出,口大渴,舌红,苔黄,脉洪大。
治法:清热泻火。
2.8湿热内蕴证证候:发热,身热不扬,汗出,或热盛而不为汗衰,或热势不高,脱腹痞满,口渴不能多饮,小便短黄,大便溏而不爽,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刘惠民:治疗外感用药经验】
【刘惠民:治疗外感用药经验】刘惠民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他治疗外感伤寒(感冒、流感)患者,往往服一剂药即热退身静(凉)而愈,这与他的服药方法及用药特点不无关系。
笔者在刘惠民先生诊治的众多病例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师古而不泥古,在汗法上加以开拓发挥根据《伤寒论》“病在表可发汗”的论述,主张凡表证解表愈早愈好,他认为感受外邪,失治或治疗不彻底,均可导致外邪的传变而加重病情,提出治外感贵在祛邪迅速彻底,邪祛则体自安,如将军之挥戈退敌,贵在迅猛。
根据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的服法原则,让患者服头煎药后一刻钟喝米汤一小碗,半小时后再服二煎药,然后盖衣物(夏天盖毛巾被、冬天盖棉被)出汗,以脚心微汗为度,次日避风半天。
刘惠民先生在治疗外感表证的处方中,必注以上服法。
察其意,笔者认为,二煎药先后一次服下,意在外邪务必要祛除,所以一定要出透汗,只有出透汗,才能祛邪外出。
同时两煎药中间喝热小米汤,借谷气以助汗、兼益胃气,以鼓邪外出,又能防止出汗太多,损伤患者的津液及阳气。
从此可以看出刘惠民先生特别重视要出透汗,如汗出不透,外邪不能完全祛除,则发生传变,而使病情加重而难治。
女,5岁,1970年3月4日初诊。
发热、恶寒、无汗、寒战、头身疼痛、咳嗽咽痛、鼻流清涕、纳呆,体温39.5℃,舌苔薄白,脉浮紧。
处方:麻黄6g,光杏仁6g,桂枝6g,白芍6g,牛蒡子6g,桔梗6g,生石膏18g,淮山药24g,生姜3片,葱须3个。
服药后,因父母不在家,小孩出汗难受把被子蹬开回了汗,次日发热更重,体温41℃。
处方:上方麻黄、桂枝各改为9g,取1剂水煎服。
药煎好后如上法服下,由父母看护出透汗,1剂而愈。
刘惠民先生在汗法中,重视整体因素,强调六气偏盛的致病作用,又强调人的素体强弱的差异,地理、环境、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在辨证立法用药中各有特点,只要有表证(恶寒、发热),就要发汗解表。
但发汗的程度、药物剂量大小,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如冬季,气候寒冷,腠理难开,必用麻黄、桂枝、生姜,用量宜大,盖厚被以取大汗;春季喜用葛根、薄荷、苏叶,麻黄用量宜小,盖薄被以取小汗;秋季常用薄荷、浮萍、柴胡,盖薄被以取中汗;夏季多用香薷、浮萍、滑石温服,使其津津汗出,但也需临床辨证。
名老中医罗笑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介绍
名老中医罗笑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介绍小儿外感发热是小儿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患病程度轻重的重要指标。
对于小儿外感发热,我采用“清热解毒”、“治本”、“防后”三个方面综合治疗,总结出一套有效的中医治疗经验。
一、清热解毒清热解毒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首要方略。
针对小儿外感发热的不同病因,采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清热解毒。
1. 中药方剂:小儿感冒多以风寒证与风热证为主,对于风热证可采用麻黄汤加茅根芒硝;对于风寒证则可采用桂枝汤加附子理中汤。
此外,小儿肺热证可采用麦门冬汤加知母饮,体质虚寒者可选用六君子汤或四神汤。
2. 单味药物:常用石膏、知母、连翘、金银花、薄荷等解毒清热药。
其中石膏清热解毒效果较为突出,能够不仅凉血降火,还能清热解毒。
二、治本治本是指针对小儿体质或发病原因采用中医治疗,根除病根,从而达到疗效稳固、不易反复的目的。
1. 肤质敏感:小儿体质弱,皮肤较为敏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我经常采用中草药“虎杖、连翘、荆芥、蒲公英、柴胡、黄芩”煎剂外敷于肌肤,帮助小儿体表散发寒气、增强皮肤防御。
2. 肾气不足:小儿脾肾功能尚未充分发育,体质虚弱的患儿容易出现体内淀粉质代谢不良,导致肾气不足。
对于这种情况,我采用男性人参益母草汤加灵芝、茯苓汤的方剂调理患儿体质,帮助其根治病根。
三、防后预防小儿外感发热的反复发生是治疗的关键之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系统免疫:免疫功能差易导致小儿体内病毒和细菌反复感染,因此应该充分加强小儿的体育锻炼和饮食,增强小儿体内的免疫力。
2. 保持清洁:多注意小儿的卫生习惯,保持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
这样即可以预防小儿外感发热的感染,也可以降低病菌的传播。
3. 防寒保暖:小儿体内自身调节功能不健全,对外界温度变化敏感。
对于气温较低的季节,应注意给小儿及时衣裳保暖。
以上就是我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经验介绍。
最后也提醒广大家长朋友,孩子发烧时,应尽早咨询及就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药物,以避免强制用药、错误用药导致的不良反应。
刘以敏主任疳证论治
[ y r s a u io ; raig i ae Sa ig et n Kewod ] l tt n Tet s s; t n a n ri nde g t me t r
d i 03 6 /i n1 7—8 0 0 21 . 5 o: .9 9 .s . 47 6 . 1 . 0 1 js 6 2 84 痧 、痘、惊、疳被认 为是 儿科 “ 四大要证 ” ,一度 曾严重 地影 响着少年儿童 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 ,因此受到历代儿科 医家 的重视 ,解放后,我 国妇幼保健事业得到迅猛发展,随着 各项预防措施 的开展与普及 ,痧 、痘 、惊 、疳 证发病率 明显 下 降,但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 水平 的不 断改善 ,高营养 摄入,喂养调摄不 当而导致的d J, 积证 则有上升 的趋势 。小 ,I 疳 儿疳积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都是儿科 临床 的常见病 , 多发病 , 其病证表现或轻或重 ,不同程度地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身心 伤饮食 ,外感六淫 ,病后失调所致 ,小儿为纯阳之体 ,阳常有 余 ,阴常不足,病易从阳化热,而小儿心肝 常有余 的生理特点 , 热盛则心肝火旺,故d J 疳证早期首先涉及 心肝 ,中期 由肝及 ,L 脾而致脾弱肝旺 ,后期由脾及 肾,而致脾肾两虚 、气阴耗伤而 成疳 。患儿面黄肌瘦、毛发稀疏枯焦、腹部 膨隆、肚大青筋 , 精神萎靡 ,已为脾 肾两虚 、 阴耗伤之征 。 气 根据以上病机特点, 在治疗上刘 以敏主任首先是强调治未病的观点,其次是分期 治
肠 道寄生虫者。
《 问・ 素 四气 调 神 大 论 》中说 : 是 故 圣 人 不 治 已病 治 未 病 , “ 不 治 已乱 治 未 乱 ,此 之 谓 也 。 ”另外 在 《 枢 ・ 顺 》也 说 : 上 灵 逆 “
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 ,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 ,不
刘氏推背法治疗小儿发热(风热型)的临床观察
刘氏推背法治疗小儿发热(风热型)的临床观察发表时间:2015-07-07T13:20:24.523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5月第9期供稿作者:邱琳[导读] 目前临床虽已出现了多种西医治疗方法可应用于小儿发热的临床治疗中,但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3]。
邱琳(湖南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 410208)【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发热(风热型)临床治疗中刘氏推背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将我院于2013 年6 月至2014 年9 月间收治的60 例小儿发热(风热型)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每组30 例。
对照组接受布洛芬降温治疗,观察组接受刘氏推背法治疗,对两组接受治疗72 小时后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对比。
结果:两组接受治疗前体温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接受治疗72 小时后,两组体温均明显降低(P<0.05)。
而虽然观察组72 小时后体温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
对照组接受治疗72 小时后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观察组,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刘氏推背法可有效的改善小儿发热(风热型)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刘氏推背法;小儿;发热;风热型【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09-0390-02 刘氏推背法为湖南省名老中医刘开运教授所创的推拿手法,其为通过独特的手法,达到疏通背部经络的作用,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刘氏推背法具有着宣肺止咳及化痰退热等功效,在小儿感冒发热、咳嗽及气喘等多种病症的治疗中均有着极为理想的效果。
故我院在小儿发热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将刘氏推背法应用于其中,以观察其在小儿发热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3年6 月至2014 年9 月间我院收治的60 例小儿发热(风热型)患儿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儿均需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小儿发热(风热型)中的诊断标准,同时需符合西医发热的诊断标准。
诊治三阴病发烧的一点体会
诊治三阴病发烧的一点体会笔者在日常的门诊中,最经常遇到发烧的孩子。
母亲对孩子稍有受寒就发热很是担心,一测体温超过三十八度就必急于求医。
到私人诊所或公立医院的急诊科、儿科,要么是退热,要么打针输液。
抗菌素是免不了,也不管是否有“炎症”的确切证据。
逢热必消炎已成为医生的一种思维定式,患者家属也坦然接受,就诊时急于问医者:“炎症厉害吗?”、“有没有肺(扁桃体……)炎?”。
好象发热没有发炎就不正常,家属认定发热必要用消炎药。
有炎症抗炎理所当然,即使没有炎症用消炎药是预防感染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中医院校毕业的同道中人难得有几个会相信单纯用中药可以退热、不会反弹,而且还可解决诸多其他症状。
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把他们培训成扁桃体红肿或化脓必是热,体温计升高或是血证的出现如鼻衄就是风温或是肺热壅肺的当然的确切证据,中间或因无知或因思维习惯省去了理法方药的辨析过程,最终的疗效可想而知。
所以有的家长屡用西药不效或是知晓可能造成的副作用,要求中医职称的医生开中药时,他们自已没有信心,在这种情况中西医结合就堂皇登场了:有了中医、西医的双保险,医患者似乎都可以放心,中医无效西医来凑,西医有副作用中医来弥补。
在医者的心中真实的想法还是要依激素、抗菌素来发挥作用,中医中药仅仅是点缀而已。
中医的正确治疗是主动开门逐邪,调动自身力量破寒除疾,西医却是要关门留寇,压制和破坏自我修复能力以营造和平假象。
一个要开门,一个要关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在我的观念里,治疗上没有中西医结合这一说。
记忆中,孩提时邻居一家孩子七个,父母忙于生计,根本无暇顾及孩子一时的头痛脑热。
孩子出现发热了照常玩得不亦乐乎,有咳嗽鼻塞流涕咽痛了也不当一回事,过了半天或一两天或七八天也就好了。
作为一起的玩伴,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什么时候生病或任何生病的迹象。
一家人中其中有三个孩子人中处常年挂着一条黄色的鼻涕,旁人提醒说你有鼻炎了,还不去看看,孩子就用手一擦了事。
父母习以为常,见孩子吃拉睡都正常,没听到他们说有何不适,就不去管了。
小儿推拿各流派手法治疗外感风寒发热的临床运用及学术特点研究
小儿推拿各流派手法治疗外感风寒发热的临床运用及学术特点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外感风寒发热应用小儿推拿各流派手法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9-1月-2020 年12月之中接受诊治的外寒风寒发热患者70例,结合推拿流派手法的差异划分六个小组,各个小组分别结合流派推拿手法加以治疗,即Ⅰ组(n=10)、Ⅱ组(n=10)、Ⅲ组(n=10)、Ⅳ组(n=10)、Ⅴ组(n=10)、Ⅵ组(n=10),评估不相同流派推拿手法对疾病治疗产生的效果。
结果:治疗之后,六组人员的体征积分均小于治疗之前的数值,p<0.05.然而治疗之后各组间的数值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的患者均没有在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可以明确推拿手法的运用存有较强安全性与可靠性。
结论:小儿推拿各流派手法治疗外感风寒发热均表现出可行性,本院创新的外感风寒发热疾病推拿手法,饱含着地区特色,值得广泛的宣传和推广。
【关键词】小儿推拿;流派手法;外感风寒发热;学术特点;临床效果在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背景下,小儿推拿不只是可调整病情,还可起到调整患者自身体质的作用,促使患儿免疫力可增强,广泛的存在于临床治疗中。
小儿推拿存在长时间的历史,逐步构建小儿推拿流派,相关流派手法表现出特殊的风格,即三字经流派、孙重三流派、张汉臣流派、海派儿科流派、刘开运流派,这些都对外感风寒发热疾病产生一定成效【1】。
另外我院尝试引进新颖的推拿手法,即便相关流派手法存在不同之处,可都存在着退热成效,治疗质量显著,具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外寒风寒发热患者70例纳入分析范畴,对这些患者分组进行三字经流派、孙重三流派、张汉臣流派、海派儿科流派、刘开运流派与本院推拿治疗,依次记作Ⅰ组(n=10)、Ⅱ组(n=10)、Ⅲ组(n=10)、Ⅳ组(n=10)、Ⅴ组(n=10)、Ⅵ组(n=10)。
所有的患者最小年龄是8个月、最大年龄是10岁,均数(5.46±2.10)岁。
经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
二、银翘散证
• 基本药物:薄荷5g 牛蒡10g 荆芥5g 豆豉10g 桔梗5g 生 甘草5g 银花15g 芦根30g 竹叶10g • 功效: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 适应证:发热较高,39℃上下,扁桃体红肿,咽部赤红 者。 • 加减:咳嗽者:加生枇杷叶。恶心者,加竹茹、藿香。小 便短赤者,加滑石、山栀。不恶寒者,去荆芥。 • 按 本方谓辛凉平剂,治风温发热,微恶寒,无汗。银花、 连翘既清热解毒,又能解表透邪,荆芥、薄荷、牛蒡子、 豆豉疏风解表,桔梗、生甘草利咽喉,芦根肃肺以清上焦。
谢 谢!
• 外感发热病势多急,需积极把握治疗时机。②注意邪有去 路:山栀清泄肺热,芦根、通草甘、微寒、清热利尿,可 使邪热从小便而出。③重脾胃保护,切忌辛燥猛烈药物: 在治疗期间要注意扶助患儿生生之气。不论病中和病后, 合理调护均有利于康复。脾胃为后天之本,小儿的生长发 育,全靠脾胃化生精微之气以充养。老师十分重视小儿脾 胃的特点,处处顾及脾胃之气,切勿使之损伤。④末期佐 以养阴: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热病更易伤阴,故末 期佐以养阴。用知母、玄参等养阴之品。⑤及时中病即止: 小儿由于脾胃不足,运化失司,易引起食积内热,内热又 易外感,故小儿发热多为内热外感,在临床治疗中,解外 感之邪的同时应注重清小儿里热,但切不可太过,以免伤 津伤胃,务必做到中病即止。
体会:
• 发热为儿童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最常见的急诊与住院原因。 小儿外感发热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疾病,多由外感风邪所致,以发热、 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头痛、咽部刺激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一年 四季均可发病。西医常用的退热药物有解热镇痛药和糖皮质激素等进 行治疗,其虽有见效迅速的优点,但是也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不良反 应,且退热后极易复升,疗效不佳。中医中药对此症有良好的疗效, 而且毒副作用少。林老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颇有心得。根据辩证, 常灵活选用以上5个方剂,或单用,或组合运用,每每能取得良好的 效果。如何在治疗以上方证时,必须注意:①辨证是关键:因时因地 制宜是辨治外感疾病的基础,外感发热是由六淫致病,又与气候、季 节、时令密切相关,因此常呈明显的季节性与区域性。六淫邪气以风、 火、暑、湿为主。辩证准确、方药对证是取得疗效的前提,正如《温 病条辨· 解儿难· 暑痉》中说:“小儿肤薄神怯,经络脏腑嫩小,不耐 三气发泄。邪之来也,势如奔马,其传变也,急如掣电。 ”
名老中医罗笑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介绍
名老中医罗笑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介绍作为中医界的知名专家,罗笑容医师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对于小儿外感发热,要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避免病情加重。
罗笑容医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治疗经验,下面就针对这一问题做一介绍。
小儿外感发热是指小儿因外感病邪入侵而引起体温升高的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外感发热是属于表证,常常伴有发热、头痛、咽干、咳嗽等症状。
罗笑容医师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方面,强调了中医药的整体观念,注重从整体上调理患儿的身体,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罗笑容医师强调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时,要根据患儿的体质和病情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
由于小儿的体质各异,同样的病症在不同的患儿身上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因此在治疗时需针对性地选取中药或针灸方法。
罗医师也会进行详细的问诊和望、闻、问、切的诊断,以了解病情的全貌,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罗医师强调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时,要注重患儿的饮食调理。
根据中医理论,合理的饮食对于患儿的康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罗医师建议,患儿应多吃易消化、清淡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的食物,同时还要多喝水,以促进体内湿热的排除。
罗医师还建议患儿的家长要注意保持室内的清洁卫生,避免患儿接触有害物质,保持空气流通,有利于康复。
罗医师强调中医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需要慎用抗生素和退热药物,要以中药为主,辅以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
罗医师指出,过度使用抗生素和退热药物不仅会对患儿的身体产生不良影响,还容易导致细菌耐药性。
而中医药则是通过调节患儿的体内阴阳平衡,增强患儿自身的抵抗力,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罗笑容医师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方面,坚持中医药的整体观念,注重个体化治疗,兼顾患儿的饮食调理和生活环境,慎用抗生素和退热药物,提倡中医疗法。
这一治疗经验不仅对于小儿外感发热有显著的疗效,同时也为其他类似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希望通过罗医师的经验介绍,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中医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方法的认识,为小儿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