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中咏月诗词三首》精品备课资料 苏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4《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4《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4.用自己的话概括每节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诗人由“思念是圆的”联想到最亮最圆的中秋月亮。
第二节,由西瓜和苹果都是圆的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
二、想一想
1.为什么作者的思念是圆的?
诗人将抽象的无形思念寄托于八月有形的中秋之月,是诗人对幸福的期盼,对祖国统一、亲人团聚的希冀。因为只有此时此景在内心才会生发一种团圆之意,把思念化作一轮明月来传递。可说是见景生情、寄情于景。
明确:“地白”——月色澄净素洁
“树栖鸦”——听到,非看到,联想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湿桂花”——桂花已湿,夜太深,联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湿,月中嫦娥、吴刚、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样无眠,意境更为悠远,这里暗点“望月”。
追问: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第二句中的“冷”和“无声”有何作用?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简析“转朱阁,低椅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2.指出下面词语或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无声”细致地表现出冷露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
2.后两句抒情,非直接倾诉,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间接表达。“落”字最妙,妙在何处?
明确: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秋思随着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三、写一写
1.三首咏月诗,写于不同年代,都表达了思念之情。你最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新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14 中秋咏月诗三首 主课件配套教案

新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14 中秋咏月诗三首  主课件配套教案

14 中秋咏月诗三首主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朗读,体会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读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2、感受作者要表达的美好情感教学重点:1.感受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你能举出哪些有关“月”的诗词?李白《床前明月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陶渊明《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中秋咏月中秋佳节是中国合家团聚的日子,那是不是全中国的人都能在这一天与家人团聚呢?保家卫国的边防战士。

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

刻苦求学的莘莘学子。

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

……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把酒言欢。

自然,中秋之夜的月也就成了他们倾诉的对象。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三位诗人在中秋之夜所作的咏月诗词。

二、学习《十五夜望月》1、作者简介:王建(约767-约830),唐代诗人,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

出身寒微。

大历十年进士。

曾作过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到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西安市。

2、朗读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3、注音与字词:栖(qī):鸟停在树上。

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地白:指月光满地。

4、诗歌大意:庭院洒满洁白如雪的月光,树上隐栖着归巢的鸦鹊;清冷的秋露悄悄降下,润湿了馨香四溢的桂花;今夜月色分外明亮,人们都在尽情观赏;不知那恼人的秋思会落进哪户人家?5、问题探究1 、“地白”在文中是何意?由此你想到了谁的一句诗?答:指月光满地。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领悟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讨法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二.导入:同学们,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篇:“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可怜九月初三日,露似真珠月似弓。

”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共同学习三首中秋咏月诗词。

三.学习《十五夜望月》(一)解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三)品读课文对照补充的注释,自由诵读,说说诗歌描绘的情景。

1.补充注释:地白:月光满地。

栖:鸟停息字树上。

2.四人一小组,互相讨论、描述诗歌描绘的情景。

3.学生推荐代表发言。

4.教师补充。

(四)探究学习1.你欣赏诗中的哪些词,说说你的理由。

2.看似朦胧的诗歌,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这首诗的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将作者的感情很好的传递吗?(五)当堂背诵四.学习《水调歌头》(一)简介词作背景,了解创作时间及原因。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听朗读带。

2.学生自由诵读。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

(三)疏通课文。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小组交流问题(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四)品读课文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上阕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4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4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苏教版

十四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背诵《十五夜望月》和《水调歌头》。

2.通过朗读,理解诗词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3.体会诗词的意境,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各种内涵。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同沈从文先生一起,挤在茶峒的河边,观看激烈紧张的赛龙舟;跳到河里进行过军民同乐、笑声不绝的人鸭竞赛,过了个愉快热闹的端午节;接着,从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中,我们闻到了半个世纪前京城地区春节时浓浓的喜庆味儿,听到了热烈的鞭炮声。

今天,我们又要穿越时空,跟着三个不同时代的诗人去赏月,过一个独特的中秋节。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1)王建(约767—约830),唐代诗人。

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

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

世称“张王乐府”他创作的诗歌多为描写农民日常生活、反映民生疾苦之作,对元稹、白居易的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成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先导。

(2)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世人合称为“三苏”。

他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散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清新豪健。

代表作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等。

2.文题理解(1)《十五夜望月》: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作者在夜晚赏月时,怅然于家人离散,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作者用这首诗,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达得非常委婉动人。

(2)《水调歌头》:水调歌头,词牌名。

本篇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

作者正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从题序来看,此首词为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之作。

中秋节是汉人节日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有赏月、团圆两个主题。

3.朗读诗词,解决重点字音。

栖.鸦(qī)冷露.(lù)丙辰.(chén)宫阙.(què) 朱阁.(gé) 绮.户(qǐ)婵.娟(chán) 琼.楼玉宇(qióng)三、合作探究(一)赏析《十五夜望月》1.二人小组互读诗歌,正音,划分节奏。

苏教版七年级上《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课件

苏教版七年级上《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课件

古 人 吟 诵Biblioteka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具体讲授课文
词前小序: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 怀子由。 达旦:到天亮。 兼:同时。 解释句子:丙辰年中秋节,欢乐痛饮到天亮, 大醉,写了这篇《水调歌头》,同时以怀 念弟弟子由。
正文
上阕: • ①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苏轼,宋代人。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文学家,书法家, 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称 “三苏”。
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 会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 和对弟弟的感情贯穿到赏月 中去,想象瑰丽又不离现实 生活。
宋代词评家胡仔说:中秋词 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 余词尽废。
把握作者思想情绪:
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与弟弟子由分别 七、八年,中秋对月,心情抑郁寡欢。 但他并未因此空想超脱尘世,而是热 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全词的感情基 调是乐观的。
表达了月圆人不圆的遗憾。
①词的上阕,写词人在出世与入世 间徘徊矛盾的句子是: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②词的下阕,从_月__有___阴__晴__圆__缺__________的 自然变化,联想到_人__有__悲__欢__离__合_____的世 事变迁,抒发了词人对人生的感慨。
• ③词的下阕中描写月光、勾画词人 孤寂难眠的形象的句子是:
《水调歌头》抒发了思念_______________ 之情;
而________________的《我的思念是圆的》 一诗则表达了期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
2、诗歌断开的地方称________________,
词断开的地方称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精品备课资料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精品备课资料苏教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语言知识积累【音形积累】【字词】1、难读字词。

栖(qī)息琼(qióng)楼玉宇绮(qǐ)丽宫阙(què)2、多音字。

yè(呜咽) diào(调头) shèng(胜利)咽调胜yān(咽喉) tiáo(调节) shēng(不胜)gǔ(骨肉) luò(落花) biè(别扭)骨落别gú(骨头) lào(落枕) bié(别人)3、形近字。

阕 què(上阙)绮 qǐ(绮丽)庭 tíng (家庭)阙 què(宫阙)倚 yǐ(倚靠)廷 tíng (朝廷)4、词语释义。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情绪。

朱阁:朱红的阁楼。

朱:红色。

达旦:到早晨。

树栖鸦:树上栖息着寒鸦。

不胜寒:禁不住清寒。

宫阙:指宫殿。

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之间相隔极远。

教材文体感知【品思题目】月亮的称呼月球在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有趣的美称:玉兔(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辛弃疾)夜光(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屈原)素娥(素娥即月亮之别称——《幼学琼林》)冰轮(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陆游)玉轮(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相逢桂香陌——李贺)玉蟾(凉宵烟霭外,三五玉蟾秋——方干)桂魄(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蟾蜍(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贾岛)顾兔(阳乌未出谷,顾兔半藏身——李白)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此外,月球还有许多别致的雅号,如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等。

外国人对月亮的称呼:古叙利亚人称月亮为“阿斯泰罗”女神;古罗马人称月亮为“狄安娜”女神;古希腊人称月亮为“阿尔忒弥斯”女神。

【走近作者】1、王建,字仲初,颖川人。

唐人历十年(775)进士,官渭南尉,历秘书丞、侍御史,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从军塞上数年后归,居咸阳。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件(苏教版七上) 教学件 衡中内部资料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件(苏教版七上)   教学件 衡中内部资料

上海 2006 高考 理科 状元-武亦 文
武亦文 格致中学理科班学生 班级职务:学习委员 高考志愿:复旦经济 高考成绩:语文127分 数学142分 英语144分 物理145分 综合27分 总分585分
“一分也不能少”
“我坚持做好每天的预习、复习,每 天放学回家看半小时报纸,晚上10: 30休息,感觉很轻松地度过了三年 高中学习。”当得知自己的高考成 绩后,格致中学的武亦文遗憾地说 道,“平时模拟考试时,自己总有 一门满分,这次高考却没有出现, 有些遗憾。”
1.有感情的朗读《我的思念是圆 的》一诗。 2.说说你所理解的诗歌中诗人所 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你觉得诗人要表达的愿望,在 今天看来有什么现实意义?
语文
小魔方站作品 盗版必究
谢谢您下载使用!
更多精彩内容,微信扫描二维码获取
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资源
附赠 中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高考状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许多 人的眼中,他们就如浩瀚宇宙里璀璨夺目 的星星那样遥不可及。但实际上他们和我 们每一个同学都一样平凡而普通,但他们 有是不平凡不普通的,他们的不平凡之处 就是在学习方面有一些独到的个性,又有 着一些共性,而这些对在校的同学尤其是 将参加高考的同学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思考: 1.你可知诗人的秋思落于何处? 2.诗人又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他 的秋思的?
在唐代咏月诗中,这是比较著名的一篇。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 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广寒宫中的露 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 花”的意境就更显得悠远,耐人寻味。诗人怅然于 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发了入骨的思念,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形象地语言,渲染了中秋 望月、思深情长的意境,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的 委婉动人。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整理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整理课题: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2、品尝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方法:朗读、沟通争论课时方案:两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序幕同学们可知道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中,一年中那一夜的月是最圆最亮又最简单引发人们的思乡心情的?对,是中秋,八月十五中秋夜。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瞧,多美多富有深情的诗句!让我们一起来诵读--二、阅读主场(一)合作学习1、同学分别诵读三首诗,老师评议。

2、老师分别诵读三首诗,同学评议。

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通过简述,分别引导同学理解这三首诗的基本内容,品尝这三首诗的艺术魅力。

⑴《十五夜望月》(王建):这是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较为闻名的一首。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闲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特别委婉动人。

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似乎铺了一层霜雪。

夜深了,秋霜慢慢打湿了庭中桂花。

这明月当空的夜晚,普天下的人都在赏月中神驰意远,不知道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呢?⑴《水调歌头》(苏轼):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为闻名的一首,一直脍炙人口。

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世尘,转化为宠爱人间生活;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愿。

这首诗反映了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的思想心情,但最终乐观的处世态度最终战胜了消极的遁世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全词肤浅婉曲,流转自如,以漂亮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制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剧烈的艺术感染力。

⑴《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诗意的句子总是美丽而蕴藉着丰富的内涵,诗人睿智的光线闪耀在看似不经意的比方和联想上。

诗人的责任感集中表现于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盼。

七年级语文上册《中咏月诗词三首》备课资料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中咏月诗词三首》备课资料苏教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备课资料1.与课文相关的解读有关王建及其诗王建(约767——830),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

唐代宗大历十年(公元775)进士。

一生困顿,晚景凄凉。

其诗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

善用七言歌行体,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作品有《王建诗集》,今存诗五百余首。

唐咏月诗中算得上力作的可谓是不胜枚举,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便是其中的一首。

绝句的前两句写出月夜无眠的诗人所见,后两句道出诗人月下所感。

前者营造了“地白”、“鸦栖”、“冷露”、“湿花”这样一个幽静而悠远的意境,寒意丝丝;后者吟出了诗人的感秋之意、怀人之情,思绪绵绵。

全诗起承转合,浑然天成。

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渲染了中秋望月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然后通过意味隽永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思表达得委婉动人、百回千转。

有关苏轼及其词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佑进士。

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有《东坡乐府》。

关于“词”词,一种文体。

大约是在初盛唐产生、从中唐以后流行起来的新诗体。

词即歌词,它跟乐府歌辞的辞是一个字,本指一切可以合乐歌唱的诗体。

唐代称当时流行的杂曲歌词为“曲子词”,后来简称词。

七年级语文上中咏月诗词三首备课参考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中咏月诗词三首备课参考苏教版

苏教版七上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备课参考【学习目的】1.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诗词中的想像;情景交融的写法。

3.诗词中所蕴涵的感情。

【基础知识精讲】词语积累栖鸦宫阙琼楼玉宇朱阁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婵娟天涯海角背景资料月在古诗中的雅称月亮皎洁美丽,令人陶醉,引人遐思。

在历代浩如烟海的咏月诗词中,月还被冠以许多雅致的名称。

太阴。

因日月对举,日称太阳,故月称太阴。

《说文解字》:“月,网也,太阴之精。

”唐·柳宗元《感遇》诗:“坐使青天暮,小星愁太阴。

”圆魄。

魄为月初出或将没时的微光。

圆魄,即指圆圆的月亮。

唐·李峤《中秋月》诗云:“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玉盘、玉镜。

月光皎洁如白玉,故而古人常以玉代月。

唐·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唐·郑谷《春夕伴同年礼部赵员外省直》诗:“冰含玉镜春寒在,粉傅仙围月色多。

”玉盘、玉轮、玉环、金饼。

月亮团圆时皎洁妩媚,令人神往,诗人词客每以圆形之物来状其形貌。

宋·苏轼《阳关词·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唐·骆宾王诗:“玉轮涵地开,剑匣连星起。

”唐·白居易《和栉木寄道友》:“高星粲金粟,落月沉玉环。

”宋·苏舜钦《中秋松江新桥对月和柳令之作》:“云头艳艳开金饼,水面沈沈卧彩虹。

”冰镜、冰轮。

又因月光清寒如冰,故以冰代月。

宋·孔平《八月十六日玩月》:“团团冰镜吐清辉,今夜何如昨夜时?”宋·陈亮《一丛花》词:“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

”玉钩、玉弓。

新月如钩,残月如弓。

唐·李贺《七夕》诗:“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南园十三首》其六诗曰:“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桂玉弓。

”蟾蜍。

传说月中有蟾蜍,故用以代称月。

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桂魄、丹桂。

又传说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故以桂代月。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一、养成良好的朗诵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情感。

二、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领悟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感悟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式:朗诵法,合作探讨法教学进程:一. 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搜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二. 导入:同窗们,中秋节是咱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篇:“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可怜九月初三日,露似真珠月似弓。

”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路窗习三首中秋咏月诗词。

三.学习《十五夜望月》(一)解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三)品读课文对照补充的注释,自由朗诵,说说诗歌描画的情景。

1.补充注释:地白:月光满地。

栖:鸟停歇字树上。

2.四人一小组,彼此讨论、描述诗歌描画的情景。

3.学生推荐代表发言。

4.教师补充。

(四)探讨学习1.你欣赏诗中的哪些词,说说你的理由。

2.看似朦胧的诗歌,却是作者思想的表现,这首诗的作者想要表达如何的情感呢?你能通过你的朗诵,将作者的情感很好的传递吗?(五)当堂背诵四.学习《水调歌头》(一)简介词作背景,了解创作时间及原因。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听朗诵带。

2.学生自由朗诵。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诵。

(三)疏通课文。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小组交流问题(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讲义上。

(四)品读课文你以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二者联系安在?(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二者借景抒情,情景融合)(五)探讨学习1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此刻哪些文句上?谈谈你的理解2词中运用了联想和想像的手法,请试着找出来。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七上《14中秋咏月诗词三首》word教案 (1)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七上《14中秋咏月诗词三首》word教案 (1)

第十三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能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3、背诵诗歌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2.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多种样式的诵读为主,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中秋佳节是中国合家团聚的日子,那是不是全中国的人都能在这一天与佳人团聚呢?生(齐答):不是。

师:你能举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吗?生1:保家卫国的边防战士。

生2: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

生3:刻苦求学的莘莘学子。

生4: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

……师:对!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把酒言欢。

自然,中秋之夜的月也就成了他们倾诉的对象。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三位诗人在中秋之夜所作的咏月诗词。

一、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词,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二、指名朗读,并组织评价。

三、精读释义,讲解《水调歌头》。

(1)古代诗词语言优美,意味深长,但毕竟不如现代诗歌那样明白易懂,请同学们根据页下注释,读懂这首词,并用现代诗歌的语言来表述它。

(2)组织交流、评价。

(3)听音乐,朗读本首词。

(4)再读词,归纳其小序的内容。

写出了作者写作的时间和缘由。

(5)朗读词,把握其内容。

学生背诵有关踊跃的诗句有感情地朗读指名朗读,学生评价描绘意境朗读本首词朗读本首词把握其内容上阙: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四、学习想象和联想的写作手法。

1、讨论: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2、想象:明月,青天——琼楼玉宇,宫阙联想:明月(月圆——人圆)3、试一试:看图片,说说你能联想或想象到什么?五、指导背诵。

1、再次朗读词,自由背诵。

2、分小组背诵,比赛哪组背诵的快、准、好。

3、集体背诵。

六、学生的体会诗歌的主旨。

这首词体现了苏轼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

七、作业:1、抄写词2、续写片段:中秋季,凉风习习,我坐在院子里,望着明月,不禁想到……讨论想象个人读全班齐读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授后小记:。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七上《14中秋咏月诗词三首》word教案 (2)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七上《14中秋咏月诗词三首》word教案 (2)
一、 导入新课
1、检查《水调歌头》的背诵情况。
2、复习词的内容,导入新课的讲解。
二、朗读诗 歌。
1、学生自由 朗读。
2、每小组推荐一名学生上讲台朗读诗歌。
三、讲解《十五夜望月》
1、朗读诗歌。
2、找出诗歌中描写 的景物,谈谈你对这些景物的理解。
3、再次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写景(中秋之景)
抒情(怀念友人)
2、谈谈,这些带月诗句,人们通常在月亮中寄托哪些感情?
3、请同学们写一段描写“中秋月”的语言,寄寓自己的感情。并进行交流。
六、作业
1、抄写、背诵诗词
2、并收集关于“月”的诗句。
背诵
默写
朗读比赛
朗读诗歌
自主思考
合作交流
背诵诗歌
朗读诗歌
思考
交流
归纳:
背诵诗歌
合作交流
思考
交流
归纳:
授后小记:
第十三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三首诗词,并能背诵。
2.能体会作者在诗中寄寓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诵咏咏月名句,增 加积累。
2.能说出“月”的意向在古代诗词中的作用。
3.背诵诗词。
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多种样式的 诵读为主,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备
教学过程:
4、背诵诗歌。
5、比赛默写诗《十五夜望月》
四、讲 解《我的思念是圆的》
1、朗读诗歌。
2、找 出 诗歌中描写的景物,谈谈你对这些景物的理解。
3、再次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写景(中秋之景)
抒情(怀念亲人1、中国古代有许多咏月的佳句,让我们一起来对月抒怀。(进行吟诗比赛: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成员轮流吟诵带月的诗句,看哪个小组吟诵得多。)

苏教版(2016)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案

苏教版(2016)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案

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2、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3、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难点: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升入初中,只学过一首古词,再加上农村学生整体自学能力较差,阅读兴趣不浓,所以结合本课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要教给学生一些欣赏古词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激发学生兴趣。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

在教学中,侧重于训练学生朗读诗词的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领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情感,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过程1、激情导课:我们刚学习了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一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引起了多少游子思乡之情。

同样宋代一位大文豪也在中秋之夜,望月难眠,大醉之后,写下了千古之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清朝词评家胡仔说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可见后人对这首词评价之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出示学习目标:①、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②、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③、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语言知识积累【音形积累】【字词】1、难读字词。

栖(qī)息琼(qióng)楼玉宇绮(qǐ)丽宫阙(què)2、多音字。

yè(呜咽) diào(调头) shèng(胜利)咽调胜yān(咽喉) tiáo(调节) shēng(不胜)gǔ(骨肉) luò(落花) biè(别扭)骨落别gú(骨头) lào(落枕) bié(别人)3、形近字。

阕 què(上阙)绮 qǐ(绮丽)庭 tíng (家庭)阙 què(宫阙)倚 yǐ(倚靠)廷 tíng (朝廷)4、词语释义。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情绪。

朱阁:朱红的阁楼。

朱:红色。

达旦:到早晨。

树栖鸦:树上栖息着寒鸦。

不胜寒:禁不住清寒。

宫阙:指宫殿。

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之间相隔极远。

教材文体感知【品思题目】月亮的称呼月球在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有趣的美称:玉兔(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辛弃疾)夜光(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屈原)素娥(素娥即月亮之别称——《幼学琼林》)冰轮(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陆游)玉轮(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相逢桂香陌——李贺)玉蟾(凉宵烟霭外,三五玉蟾秋——方干)桂魄(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蟾蜍(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贾岛)顾兔(阳乌未出谷,顾兔半藏身——李白)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此外,月球还有许多别致的雅号,如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等。

外国人对月亮的称呼:古叙利亚人称月亮为“阿斯泰罗”女神;古罗马人称月亮为“狄安娜”女神;古希腊人称月亮为“阿尔忒弥斯”女神。

【走近作者】1、王建,字仲初,颖川人。

唐人历十年(775)进士,官渭南尉,历秘书丞、侍御史,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从军塞上数年后归,居咸阳。

工为乐府,与张籍友善,二人齐名。

王建一生困顿,晚年凄凉。

早年以宫词著称。

中年以后,诗风转变,乐府诗反映劳动人民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暴行。

《十五望月》一诗在《全唐诗》中,题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杜郎中,名不详。

在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2、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21岁中进士,做地方官,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

苏轼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诗、词、散文、书、画都有卓越的成就。

诗和词笔力纵横,气势奔放,舒卷自如,自成一家。

著有《苏东坡集)。

《水调歌头》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

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10?6)年中秋节。

当时苏轼41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

但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

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3、艾青(1910一1996)著名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1928年就读于杭州西湖艺术学院,次年留学法国。

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不久被捕,在狱中写诗,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

1976午被法国授予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和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等,论文集(诗论》《艾青谈诗》。

《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艾青晚期的作品。

由于经历太多的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郁起来。

研习教材重难点语篇结构分析《十五望月》一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像.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墨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水调歌头》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托今追昔,想到心灵相通的挚友、骨肉亲人多年不在身边,有的已离世,而自己仍活着,心头渗入更深重的孤独和凄惨之情,然而由于诗人心境、性情从容达观,写了这首诗,表达了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怀想。

重点语段品读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月亮照射在庭院里,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先后进了睡乡。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桂花。

?今夜明月高悬,普天之下的人都望月怀人。

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品味】“中庭地白树栖鸦”。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朋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烂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如果进—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而且岂止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体会】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涛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在炼字上,—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2、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年中秋节,欢畅痛饮到天亮,大醉,写下了这篇《水调歌头》,兼以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明月何时出现?(我)握着酒杯问青天。

不知道月中的宫殿,今天晚上又是哪一年。

我想乘风回到天上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只恐怕那用美玉建成的宫殿,高高在上,分外严寒。

月下跳舞(我)的倩影随身转,(月宫月里)哪能像在在人间。

热闹的人间!【品味】上阕写月下饮酒。

面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

这问月问年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

为什么向往月宫呢?他写这首坷时正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

“我欲乘风归去”,明白地说出了他的这种意念。

他幻想忘掉—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忘情于现实。

【体会】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人世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直令词人陶醉。

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

“何似在人间”,这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

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月光)转过红色的楼阁,又低低地照进了雕花的窗户,照到了不能入眠的人。

(月亮)你该不会有什么恨何事常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和愁,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分离的时候格外圆?人间总有离有合有悲有欢,月亮总是有阴有晴有缺有圆,这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种事情难以求全。

但愿你我健康长寿,岁岁平安,千里心连,明月共观瞻。

【品味】下阕写对月怀人。

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

“转”“低”表示夜深。

“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朱阁”“绮户”与上阕“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

这就自然过渡到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一问。

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

“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

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自解自叹了。

人月无常,自占皆然。

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

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

【体会】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

全词以美好的境界结束。

结句与上阕“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

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出世与入世的某些思想矛盾。

3、我的思念是圆的/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圆的/无论山多高、海多宽/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我的思念是圆的/西瓜、苹果都是圆的/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思念亲人的人/望着空中的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品味】本文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形象的语言中包孕着许多东西,比如说,我有一个成熟而圆满的思念,我看到现实中的不圆,我追求美好的团圆……【体会】诗意的句子总是优美而蕴藉着丰厚的内容。

一句“我的思念是圆的”,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形象的语言中包孕着许多东西,比如说,我有一个成熟而圆满的思念,我看到现实中的不圆,我追求美好的团圆……整体感悟鉴赏《十五夜望月》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绝。

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

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赞王维诗“着壁成绘”,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