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
四年级科学下册 多样的天气1教案 冀教版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天气2. 多样的天气一、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初步认识几种常见的天气现象。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天气现象的能力:能按照一定顺序观察天气图片,正确描述几种天气现象的特征,并做到认真听取别人的描述。
2.知道获得天气预报信息的方法。
3.学习用书中或自己设计的图案记录天气,记录基本正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记录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用具多种有关天气现象的资料:录像、光盘、图片、课件;课前学生用各种方法搜集的天气预报信息;各种天气现象记录图案;彩色笔,配套学具。
三、教学过程教师可以播放一小段天气预报的录像,问学生这是什么。
然后,可以结合最近几天的天气情况,让学生谈谈这几天的天气特点(如果近期天气状况稳定,也可以通过录像来展示不同的天气),让学生小组里比较不同天气状况之间的差异,总结说明,进而知道主要天气的特点。
活动1:说天气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一些天气类型。
在学生了解了主要天气的特点之后,教师可以展示某一种天气,然后让学生来描述该天气的特点。
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更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
(这里的理由可能多种多样,但教师要引导孩子从多方面考虑问题,逐步培养综合、辩证的科学态度。
)在学生分别表述自己喜欢的天气的时候,教师适时带领学生总结这些天气的特点,如冷暖、干湿等方面,即让学生认识这种天气的特点,也为下一步学生明白“天气是什么”时提供帮助。
(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我们说到天气,就会想到哪些特点呢?学生在回答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比较天气的主要特点,并要善于从学生的答案中总结归纳。
(教师)天气关系到我们生活中的冷暖干湿、阴晴雨雪等好多方面。
那大家平时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天气状况的呢?活动2:怎样知道天气变化的消息学生活动,教师要求学生画出或写出获取信息的途径或方法,并且简要说说自己是如何获得消息的。
教师在肯定学生的方法的同时,让学生想如果没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那我们怎么来了解天气呢?(活动讨论)(设问)大家听说过天气谚语吗?学生回答。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有趣的变化单元《盐到哪里去了》第二课时《分离》实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由《让瘪乒乓球鼓起来》、《盐到哪里去了》、《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燃烧的秘密》、《变色游戏》和《生锈》六课组成。
既涉及到物体热胀冷缩的变化、溶解分离的变化,也包括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变化。
这些变化有些是可逆的,有些是不可逆的。
本课是在学生将不同的物质(沙、铁粉、食盐、锯末、白糖)分别与水混合,从而认识了溶解现象,并认识到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到水里,而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到水里。
在此基础上解决不溶解于水的物体与水分离的问题。
同时了解将溶解于水的物质与水分离的方法,丰富学生对可逆变化的初步认识。
学情分析:学生之前没接触过过滤器,对学生来说,正确组装过滤器并正确分离混合物会成为本节课的兴奋点,同时也是难点。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既要做到充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正确组装和使用过滤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组装和使用过滤器,将不溶解于水的物体与水分离。
2、能举出生活中发现的可逆变化的例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1、实事求是的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乐于探讨对生活中的小变化的解释。
科学探究:1、能设计分离混合物的办法。
2、能客观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3、能用可逆变化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用过滤器将不溶解于水的物质与水分离。
教学难点:设计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并验证。
教学准备:铁架台,滤纸,漏斗,玻璃棒,水和泥沙、铁粉、锯末、白糖、食盐、的混合物,烧杯。
课件。
实验报告单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在上节课的实验中,我们分别将泥沙、铁粉、食盐、锯末、白糖与水混合,结果发现,食盐和白糖都在水中化掉了。
而沙子、铁粉和锯末并没有在水中化掉。
它们都不溶解于水。
我们能不能想想办法,将这些不溶解于水的物体和水分离呢?【由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入,激发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的热情】二、活动一:分离不能溶解的混合物学生对活动进行猜想。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9 雨的形成| 冀教版(11)
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9课《雨的形成》课前准备:烧杯、酒精灯、温水、玻璃片、火柴、玻璃杯、试管夹、实验记录表等。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 从总体来看口头表达和观察能力方面有较好的基础。
大家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
但由于年龄特点,他们还不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待于教师进一步指导。
这一时期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的重要时期。
教学内容:本课是冀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雨的形成》一课活动一《小水珠从哪里来》的内容。
教材分析:本活动主要是学生在对物体表面出现的小水珠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针对小水珠形成的原因提出自己的问题,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出现小水珠?并进行猜测、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案、观察实验、分析、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过程,明确小水珠形成的原因,揭示凝结的概念。
教学目标:(一)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对生活中出现的水珠的现象的原因进行假设。
3、能设计模拟、对比试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二)知识目标1、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作凝结。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出水珠的现象。
(三)情感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2、愿意与小组同学合作设计实验,并验证猜想。
教学重点:知道小水珠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设计小水珠从哪里来的实验方案教学方法:观察实验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导入新课。
请学生观看幻灯片《四季的雨》引入课题。
伴随着音乐《雨的印记》播放优美的雨景。
师:雨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春天的雨给世界带来了温暖、生机和希望;夏天的雨能为我们驱走炎热,还滋润了禾苗;秋天的雨给我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冬天的雨是雪的使者,雨夹着雪,雪带着雨,纷纷扬扬,为我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保证了小麦更好地度过寒冬。
你想不想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学生答:想)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九课雨的形成(板书课题)。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0 燃烧的秘密 | 冀教版(5)
一、教学目标:1、能对蜡烛燃烧时是否产生新物质进行假设。
2、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3、能说出燃烧过程中生成了哪些新物质。
4、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本课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难点是蜡烛燃烧生成的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
三、教具准备:1、蜡烛、火柴、三脚架、烧杯、毛巾、澄清的石灰水、水槽2、实验记录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燃烧时发生的变化,既然物体燃烧时会发生变化,那么伴随燃烧肯定也要产生新的物质,能产生什么新物质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板书课题:蜡烛燃烧后生成什么2、讲授新课(1)提出假设师:刚才我们已经说过燃烧要产生新物质,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蜡烛燃烧后会产生什么?并且说一说为什么?同学们要开动脑筋仔细思考,只要你是由蜡烛燃烧想到的就可以,不怕说错,你想到小组内可以交流一下,等一下老师找同学回答。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
(教师巡视,其间与同学互动参与小组讨论)师:好,下面那位同学能回答我刚才的问题,请举手。
若干同学举手,师点名。
(生:水、空气、烟、二氧化碳,用眼看到的,用鼻子闻的呛,凭空想的)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很勇敢,看来同学们刚才都在积极开动我们的小脑筋在思考。
我们就需要同学们这种积极思考,敢于想象的精神,这正是我们科学课需要的。
那么刚才我们的同学提出了许多个答案,究竟哪个是正确的,还是全部都正确呢,还是要同学们自己来寻找正确的答案。
(2)实验验证假设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通过这个实验看看同学们能不能知道蜡烛燃烧后生成什么?在做实验之前呢,老师先介绍一下实验要用到的器材有:火柴、蜡烛、澄清的石灰水、水槽、毛巾、烧杯实验如何进行操作,老师现在每组发一张指导卡,里面有实验的方法和步骤,请同学们按指导卡操作。
教师发指导卡,同时发实验记录单。
师:好,现在每组同学的实验器材和指导卡、实验记录单都齐全了,下面就请同学们认真仔细的去实验来寻找我们所需要的答案吧!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3)实验结论教师巡视每组实验基本上都结束。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4.《发布天气消息》教案
4.《发布天气消息》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以研究论文和报告的形式,将自己的观测和研究结果展示出来。
2.能对其他同学的观测和研究结果提出客观的评价和积极的建议。
3.能从图片中归纳分析出天气预报制作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二、过程与方法4.体验到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的意义。
5.能在发布天气变化消息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
6.能天阉到科技发展能给人们带来更准确的天气消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7.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观测研究过程中的体会和感受。
8.能从图片中分析出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技术。
9.能够用例子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提高天气预报水平的影响。
教学重点以论文的形式发布天气消息。
教学难点分析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一份研究论文或天气观测研究报告;收集各种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经过两周的观察和记录,你们有什么发现吗?今天我们就以发布会的形式发布天气消息,好吗?(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活动1:天气消息发布会。
(1)师:你们知道成果发布交流会对科学学习有什么意义呢?(2)学生谈想法。
(3)小结:成果交流发布会对科学学习有重要意义,我们所写的研究论文或报告既是对前一段时间观测结果的分析和总结,又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这要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
(4)师:下面各小组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交流。
(教师在每个小组汇报后要组织学生对他们进行评价,并强调一定要实事求是。
)(5)教师小结:通过这次交流活动,同学们受益匪浅,希望每个小组能接受评价和改进意见,继续坚持观测天气,养成关心天气变化的良好生活习惯。
2.活动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1)师:你们知道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吗?(2)学生汇报。
(3)(出示图片):你们知道这些图片都是什么意思吗?(4)学生汇报。
(5)现在同学们对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你能把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吗?(6)学生讨论分类,汇报交流。
四年级科学下册 种茄子1教案 冀教版
2.(给予挑战)你知道它是怎样长大的吗?
探
究
活
动
一、活动:“了解植物的生长”
1.谈话: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
2.说说你喜欢哪些植物?你了解关于它的什么知识?
3.选择一种适合的植物了解它的生长过程并把它记录下来。
二、活动:“查找资料”
1.引导:你打算用什么办法在学校找到我们所需的资料?
3.小组互相交流种植经验。
二、活动:“记录茄子的一生”
1.分组讨论设计多种记录茄子生长过程的方法。
2.参考课本的提示方法。
拓
展
一、继续坚持种植并观察茄子,用多种方式记录茄子的一生
板书
设计
11.种茄子
种子发芽总数
种子发芽率=播下的种子总数×100%
查找资料的途径:看书、看报、电视、上网、亲身实践
教学反思
3.将小手洗干净。
拓展
一、利用课余时间每天照顾茄子(浇水、施肥),等待它发芽
(第三课时)(复习课)
引
入
一、“交流分享会”
1.把在照顾茄子过程中的点滴与大家分享。(说说怎样浇水、施什么肥、茄子是如何变化的等等)
探
究
活
动
一、活动:“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1.学习课本上的种子发芽率公式。
2.根据课本提供的公式计算自己植物的种子发芽率。
2.能坚持长期对植物的生长进行观察、记录。
知识目标
1.能说明如何应用计算发芽率的公式。
2.通过观察能找出植物一生经历的主要过程。
教学
方法
复习巩固
√
现代教学
√
自主探究
√
记录汇报
√
创设情景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0 燃烧的秘密 |冀教版
《燃烧的秘密》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在探究活动中能够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活动发现事实、作出判断,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兴趣。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兴趣。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燃烧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
2、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教学准备:布、火柴、蜡烛、镊子、烧杯、澄清石灰水、木片、纸片、蒸发皿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老师在课前用棉花粘了一个“火”字,现在我请一名同学来帮帮老师,把它点燃,同学们要注意观察,看看你有什么发现?二、物体燃烧的变化为了进一步揭示燃烧的秘密,(板书课题)我们来做一些燃烧试验,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种易燃材料,我们看看都有什么?在做实验前,我们思考一下,这些物质在燃烧时可能发生什么变化?(学生猜想汇报)[实验验证]: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刚才的猜想。
(出示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实验验证]:1、学生做实验。
2、把观察现象填入表中:六、安全知识教育1、出示一些安全标识的图片及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让学生猜它表示的意思,并要求学生牢记。
2、发生火灾时我们应该怎么办?七、课堂小结:请你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与感悟.八、布置作业:现在天气热了,家长都会买些水果,那么你有没有观察过水果呢?课后就请同学们观察切开的苹果、扒了皮的香蕉有什么变化。
自己设计表格记录下来,下次上课的时候交给老师。
板书设计:燃烧的秘密物体燃烧时会发光发热物体燃烧时有新物质生成是不可逆的过程。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1 变色游戏|冀教版
变色游戏教学内容: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79-81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体变色的现象,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出变色游戏原理;体会到有些物质的变化,会生成新物质。
2、过程与方法:能按照要求,结合科学在线,探究两种物质混合变色的原因;亲自动手实验探究变色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辩证的、客观的看待实验现象的科学态度,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能与其他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愿意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物体变色的现象,能辨别物质的变化是否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难点:通过趣味活动,指导学生探索神秘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密信、碘酒、淀粉溶液、红纸、漂白粉水、紫甘蓝水、白醋、碱水、白布花、水槽、烧杯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趣味导入。
师:同学们,春天到了,百花都盛开了,同学们喜欢花吗?(喜欢)老师今天为大家带来了一束花,看,漂亮吗?(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学生说不漂亮,老师就询问你们认为什么样的花才漂亮)那么老师就满足你的愿望,看,我这里有一瓶神奇的植物汁液,我只要轻轻一喷,就会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你们可要睁大眼睛看了,看看会发生什么奇妙的现象。
(教师做白花变色的表演)同学们,是不是很神奇,看到这种现象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质疑:如花为什么会变成红色,叶子为什么会变成绿色呢?白颜色的花为什么会变色呢)师:大家都这么好奇,都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是吗,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究其中的科学道理,一起来做变色游戏。
板书:变色游戏。
二、探究新知。
(一)游戏一:淀粉遇碘酒变蓝色。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我们的第一个游戏。
同学们看实验台的左边,你们猜测一下当淀粉遇到碘酒会发生什么样的反应,会变成什么颜色呢?你们说得到底对不对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谁愿意为我们读一读操作提示。
(找一名同学读操作提示)1、观察淀粉糊的颜色;2、先向第一杯淀粉糊中加入少量清水,边加边搅拌,观察颜色变化。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6 固体液体和气体| 冀教版(6)
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并用文字或图表等手段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
2、科学知识:知道哪些固体可以沉浮,哪些固体可以溶解;了解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
感受猜测和假设的重要性,懂得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事实,根据事实作出的判断才是科学的。
教学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观察到的科学现象做出合理判断和设想。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夹子1、苹果1、小块苹果1、土豆1、小块土豆1、蜡烛1、半截蜡烛1学生分组实验:水槽8、小块苹果8、小石子8、硬币8、橡皮8、土豆8、一截蜡烛8,烧杯8、食盐3、沙子3、大米2、活动记录表50。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出示夹子: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夹子)2、师:对,这是夹子。
像夹子这样的物体我们又把它叫做什么?(师板书:固体)3、师:现在老师把夹子放进水里,请你们猜猜,会出现什么现象呢?4、学生交流发言。
5、师:看来把夹子这样的固体放到水里,还有许多学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把固体放到水里。
(教师板书:把(固体)放到水里)二、研究固体在水里的沉浮现象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固体,你们看,这是什么?(苹果、小石子、硬币、橡皮、土豆、蜡烛)2、师:如果把这些东西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各小组进行讨论,把你预测的结果填到记录表上“我们的预测”一栏里。
(幻灯2)3、学生进行交流。
4、师: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你们组的预测结果?5、师:怎样做才能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做实验)6、师:我们在做实验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幻灯3)(齐读)(1)把固体放到水里时,要一个一个的,轻轻地放。
(2)要仔细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验证一个,记录一个)。
(3)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
(4)保持桌面干净整洁。
7、师:听清楚了要求,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做实验进行验证了吧。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5篇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5篇冀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1教学目标:情感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在“做科学”中培养科学情感和态度。
2、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能力目标1、学会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想象、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查找、分析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
2、通过制作地球仪初步了解地球的知识。
教学重点:通过制作地球仪,观察体验地球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观察和发现地球仪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视频:地球各种自然现象谈话:关于地球,你想了解哪些事情?讲述: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地球二、提出探究问题1、讲述: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关地球的问题,那现在我们就来了解地球是什么样的?2、学生猜测地球的模样。
3、讲述:古代人对地球是怎样认识的呢?(CAI: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4、讨论: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如何发挥作用的?5、教师小结:科学技术对人类认识地球的作用三、制作地球仪,发现地球的基本特点。
1、谈话:要更清楚直观的了解地球的知识,你觉得有哪些方法?2、观察地球仪,说出自己的发现。
(经线、纬线、赤道、地轴)3、学生制作地球仪4、比较自制地球模型与地球仪。
5、自评,说出要做什么改进。
四、拓展: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1、谈话:你还有哪些途径获得地球的知识?2、把收集到地球资料整理制作成卡片。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2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根据自己的标准,对搜集到的各种交通工具进行分类。
2、能独立分析搜集的资料。
3、能用卡片的形式摘录有关交通发展关键时期的信息。
4、能用简练的词汇对几种常见交通工具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标准的描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愿意告诉其他小组的同学自己获得交通工具发展的信息。
2、能大胆想象,独立完成对未来交通工具的设计。
3、愿意把自己的设计展示出来,并愿意根据同学的建议进行改进。
科学知识目标:1、能够说出10种以上的交通工具及其主要用途。
(完整版)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
(6)教师评价,总结。
2、怎样知道天气变化的消息。
(1)师:什么是天气?怎样科学地描述天气?
(2)师:生活中,人们还有哪些了解天气的方法?
(3)学生汇报。
(4)师:在有天气预报之前,人们是怎么知道天气变化的?哪些自然现象能预知天气变化?利用这些谚语来预测天气的变化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2、能用文学和科学的术语描述天气的变化。
3、能够设计一组符号,用它记录天气的状况。
4、愿意关注、收集与天气变化有关的信息。
5、能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天气及其原因。
6、愿意欣赏天气变化的美丽。
7、愿意收集各种预测天气变化的谚语。
8、能举例说出过去和现在获得天气变化消息的方式有哪些不同。
9、能说出两种以上科学描述天气变化的要素。
(1)师:你们知道成果发布交流会对科学学习有什么意义呢?
(2)学生谈想法。
(3)小结:成果交流发布会对科学学习有重要意义,我们所写的研究论文或报告既是对前一段时间观测结果的分析和总结,又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这要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
(4)师:下面各小组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交流。(教师在每个小组汇报后要组织学生对他们进行评价,并强调一定要实事求是。)
9.意识到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课件、各种天气影响生活的资料
教学过程
授课变更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今天的天气怎样?你喜欢这样的天气吗?你还喜欢什么天气,为什么
2、讲述:天气的变化不仅对我们的学习和心理造成不同的影响,他还能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二)活动
1、天气对人的影响
(三)巩固拓展: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1 变色游戏|冀教版(6)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有趣的变化之《变色游戏》教学设计遵化市第二实验小学张杰【教材分析】《变色游戏》是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有趣的变化中的一课,本课围绕着物体混合后颜色的变化,以游戏的形式,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物体变色的现象。
【学情分析】学生在可逆与不可逆变化认识的基础上,继续认识物质在发生变化的过程中会伴随着颜色的变化,产生新的物质。
“变色游戏”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物体变色的现象, 体会有些物质的变化,会生成新物质。
过程与方法:能按照要求,合理安全的完成实验,并能总结出紫甘蓝遇酸性物质变红,遇碱性物质变绿的规律。
能举出2个以上的实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其他变色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科学态度,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物体变色的现象,能辨别物质的变化是否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难点】通过趣味活动,指导学生探索神秘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教学方法】1、情境创设,在兴趣中学。
2、小组合作,在探讨中学。
3、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学。
4、拓展延伸,在生活中学。
【教学用具】教师要准备密信、碘酒、烧杯、紫甘蓝汁、柠檬汁、醋、碱水、肥皂水、滴管、酚酞试剂做成的画、课件。
【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学设计(师生活动)设计理念(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仔细观察缜密记录1、谈话:在电影《可爱的中国》中有这样的片段:爱国革命者方志敏在狱中就义前偷偷的用米汤给鲁迅先生写了一封密信,聪明的鲁迅先生将信浸在碘酒溶液中,字迹便浮现了出来。
你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封密写信,想不想知道信中的内容?此时瞬间激发学生兴趣。
当场实验,情景重现,出示课题。
1、教师出示提前制好的紫甘蓝汁,每组一份,引导学生观察它的颜色,并分组讨论:猜想这是什么?2、学生活动:学生自主活动,小组讨论通过看、闻等方式判断它是什么?3、汇报结果。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0 燃烧的秘密 |冀教版(21)
《有趣的变化——燃烧的秘密》详细教案执教:卢龙县第四实验小学王保红一、教学内容分析:《燃烧的秘密》是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下学期《有趣的变化》单元中的一课。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过程以及某些物体混合后能够产生新物质的基础上,为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物体燃烧是发生怎样变化而设计的。
本课设计思路是,从观察多种物体燃烧现象入手,启发学生发现和提出有关燃烧的问题;进而通过对具体的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这一问题的猜想、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整理资料等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到物体燃烧后生成了新的物质,燃烧过程是不可逆的。
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认识燃烧给人们带来的正反两面的影响,增强学生安全用火意识。
二、教学目标:1.观察记录物体燃烧时产生的各种现象。
2.对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物质进行假设。
3.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4.能说出燃烧时产生的物质。
三、教学重点:假设并验证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四、教学难点: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新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五、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可燃烧物品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托盘、打火机、漏斗、烧杯、蜡烛、镊子、澄清石灰水和实验记录单。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1.推测现象导语: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字吗?请同学们推测一下:当点燃这个“火”字时,会有什么现象出现呢?(教师出示一个用棉花做成的一个“火”字,贴在托盘上。
)学生说出自己的推测。
2.观察演示实验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预测学生回答:火瞬间燃烧了棉花拼成的“火”字;看到了红色的火苗;看到棉花烧完后,还残留一些灰烬。
小结: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像棉花这样被点燃的现象,在科学上我们称其为“燃烧”。
(板书:燃烧)3.激发兴趣导语:燃烧有很多秘密,你想知道什么?预测学生回答:我想知道燃烧的东西会不会和没燃烧的东西一样;我想知道燃烧后会不会有特殊的气味;我想知道火会不会瞬间把黑板一样大的棉花点燃……小结:各组同学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相信这节课我们一定能揭开燃烧的秘密。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中国高铁》教案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说出中国高铁的特点。
2.能说出中国高铁采用的先进技术。
科学探究1.能针对中国高铁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通过查阅资料、实验、体验等方式收集有关高铁的信息。
3能通过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和整理信息。
4.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5.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1.能对中国高铁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调整自己的观点。
3.能与同学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探究学习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1.能举例说明高铁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2.能举例说明人类的需求是影响高铁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中国高铁以及不同交通工具的行驶速度、表现中国高铁采用的先进技术的图片和视频等。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中国高铁的特点及采用的先进技术的资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乘坐高铁的图片或视频。
2.引导:外出旅行时,你一定乘坐过高铁。
关于中国高铁,你知道多少呢?请谈谈对高铁的了解情况。
3.提问:中国高铁有什么特点呢?(二)分析比较,形成新知1.认识高铁的速度。
(1)播放:第一代动车和“和谐号”高铁的图片或行驶中的视频。
(2)引导:火车是我国人民外出旅行和运输的主要交通工具。
20多年前,从石家庄乘坐每小时行驶5080千米的火车到北京,需要6个小时左右而现在乘坐每小时行驶300350千米的高铁,仅需要1个多小时,说明高铁的速度非常快。
在课前,大家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了不同的交通工具的行驶速度。
下面谁来说一说:你搜集到了哪些交通工具的行驶速度?(3)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自己搜集的不同交通工具的行驶速度的资料,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和补充。
(4)整理:组织学生将搜集的不同交通工具的行驶速度用柱形图进行整理,并绘制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2页中。
(5)展示:通过投影仪展示学生绘制的柱形图。
(6)讨论:交通工具运行速度柱形图说明了什么?(7)总结: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了中国高铁的速度可达到自行车的行驶速度的17.5倍、高速运行汽车的速度的35倍,说明高铁运行速度非常快。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6 固体液体和气体| 冀教版(3)
第二单元第六课固体、液体和气体一.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技能目标1.能分别说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
2.熟悉量筒和量筒上的刻度。
3.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利用感官估测物体的体积。
2.能正确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某一种物体的体积。
3.能设计两种以上的方法测量出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对探究物质三态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2.能将本组研究结果与其他小组交流。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液体体积的测量和读数教学难点: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三.教学准备量筒,烧杯,小石块,沙子,浅盘等四.学情分析对于学生来说,《体积的测量》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测量的知识,虽然学生对平时的日常生活中的测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并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
应该说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对“体积”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兴趣,这是非常好的现象,教师应利用实验等手段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与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谈话引入:同学们,你想知道哪些物体的体积呢?二、解疑合探师:你们想出了什么办法来测量其体积?生仔细观察并讨论:借助测量体积的工具。
学生第一次学习使用量筒(烧杯)教师示范并讲解1.看清它的单位、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值,把量筒平放在桌子上。
2.左手扶住量筒,右手慢慢地往量筒中注入液体。
3.接近示数时要仔细,尽量让液面平稳,读数时眼睛要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即平视。
4.记录数据记得带上单位。
生质疑:为什么读书是要平视?如果仰视或俯视对结果会造成什么影响?通过讨论得出,如果俯视读的数据比实际偏大;如果仰视度的数据比实际偏小。
师:同学们现在量取100ml的水?三、质疑再探师:测量不规则石块的体积小组讨论:你能用几种方法测量出它的体积。
将本组的测量方法和结果与同学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更巧妙?方法一:向量筒里注入一定体积的水(估计淹没石块即可),记录示数,将系有细绳的石块顺着量筒壁轻轻滑入水里,再记录水的体积,两次水的体积差就是小石块的体积。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9 雨的形成| 冀教版(15)
《小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雨的形成》第一课时小水珠从哪里来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独立提出要研究问题的假设。
3、能合作探究小水珠的形成。
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凝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设计思路:本节课在学生对以往知识复习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合作探究“小水珠从哪里来”。
在导入中设计出几种常见现象引入本课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由学生观察、讨论、总结归纳出本课的重难点“凝结”的概念,以及凝结需要的条件,通过实践帮助学生再次感受物质状态的变化来激发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知道了凝结现象,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更多的例子。
然后教师总结,最后通过课件拓展到了几种天气现象也是凝结现象。
教学重难点: 知道什么叫凝结;凝结需要的条件。
教学准备:酒精灯、玻璃片、试管夹、杯子、热水、火柴教学过程一、复习1.物质有三种常见的状态:()态、()态、()态。
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的状态是可以()的。
2.冰是()态,水是()态,水蒸气是()态。
3.()叫蒸发。
蒸发是水从()态变成()态的现象。
二、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
(出示课件)浴室的玻璃上有小水珠,植物的叶子上有小水珠。
看到这些现象,你有什么问题呢?学生提出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水珠从哪里来”板书三、新授1.老师这里有三个同样的带盖的杯子,一个里面没装水,一个里面装的是冷水,一个里面装的是热水。
指名学生到前面看到:没装水的杯盖内(没有小水珠),装冷水的杯盖内(也没有小水珠),只有装热水的杯盖内(才有小水珠)。
请同学们讨论、思考:①这说明小水珠与什么有关?(热水)②这些小水珠是怎样“跳”到杯盖上去的?(杯内的水变成水蒸气飞散到杯盖上去的)③为什么盛有热水的杯盖内容易看到小水珠?(热水蒸发快,杯内水蒸气多)④根据以上观察、思考、推想杯盖内的小水珠可能是由什么变成的?(杯盖内的水珠是由杯内的水蒸气变成的)2.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变成小水珠呢?让学生猜想,然后用实验来验证。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2、呼吸与健康 冀教版
2.引导:人体时时刻刻通过呼吸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几乎每个人都患过呼吸系统疾病。这几天小明感冒了,他不停的打喷嚏、流鼻涕,到了晚上又不停的咳嗽,非常难受。
3.提问:我们该如何保护呼吸系统的健康?
二、引导交流,获取信息
1.引导:你知道影响呼吸系统健康的因素有哪些吗?今天我们就来分析呼吸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2)掌握方法。
出示测量肺活量的方法:①被测者先放松,进行1-2次比平时更深的呼吸动作;②被测量者慢慢深深地吸一口气,对着吹嘴以中等速度吹气,直到尽力为止,记录气体的容量。
(3)得出结论。
总结:肺活量越大,肺供氧的能力越强。科学的锻炼身体,有助于提高人体的肺活量,使呼吸系统更健康。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②快速跳绳1分钟之后,再次测量1分钟内的呼吸此时。
(3)得出结论。
①交流: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观测的数据。
②讨论:比较本组同学跳绳前后呼吸次数的变化,你有哪些发现?为什么运动后呼吸次数会加快?
③小结:运动后呼吸加快,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氧气。
2.测量肺活量。
(1)认识肺活量。
讲解:肺活量是指人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气体的总量。
2.交流: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呼吸系统疾病的资料,并进行简单分类。
三、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讨论: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呼吸系统的健康?
2.总结: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锻炼、注意天气变化、不吸烟并拒绝二手烟等来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我们可以试着在校园里建立一个空气质量监测站,记录并发布空气质量情况。记录一周的空气质量情况,并为全校师生提供保护呼吸系统的合理化建议。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21 变色游戏|冀教版(24)
变色游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物体的变色想象,用自己的话解释变色原理,体会到有些物质的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能力目标:1、能够按照提示正确操作,实事求是地进行观察和记录,完成变色游戏。
2、能举出2个以上的实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其他变色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与其他同学合作,并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忍耐是物体变色的现象,能辨别物质的变化是否会产生新物质三、教学难点:通过趣味活动,指导学生探究神秘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四、教具准备:淀粉溶液、碘酒溶液、漂白剂、彩色纸条、布条、实验报告单、烧杯、玻璃棒等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魔术导入,创设情境2、大胆质疑,培养问题意识师:看来同学们的问题还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做游戏一起来揭开这些谜底。
板书课题:变色游戏(二)探究新知游戏一:淀粉遇碘酒变成蓝色1、谈话:在每组的桌子上,老师为大家准备好了游戏材料,都贴好了标签。
2、(出示课件)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游戏方法,先用滴管吸入碘酒,再向淀粉中滴入碘酒,边滴边搅拌。
仔细观察,会发生什么变化。
游戏要求明白了吗?快开始动手吧。
3、学生分组实验回报:做完游戏,谁来说说你的发现?4、指导学生思考游戏二、漂白剂褪色游戏1、谈话:同学们刚才的表现非常出色,相信你们会更喜欢下边的游戏。
2、课件出示实验方法:将红纸条、布条、塑料条的一端浸入漂白剂中,三分钟后拿出来,看看这些东西会发生什么变化。
3、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4、教师对这个实验进行总结5、联系生活实际。
(三)课堂总结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
六、板书设计变色游戏淀粉+碘酒----变蓝色(产生新物质)红纸条+漂白剂--------褪色(产生新物质)。
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教案
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教案教案标题: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四年级学生掌握冀教版小学科学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
教案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
- 掌握物体的分类和归纳方法。
- 理解物体的运动和变化规律。
2. 能力目标:- 能够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和记录。
- 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简单的科学问题。
- 能够合作与他人分享观察和实验结果。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 物体的特征和分类。
2. 物体的运动和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1. 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投影仪。
2. 实验器材和材料。
3. 学生实验记录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物体的特征(形状、颜色、大小等)。
二、呈现与讲解(10分钟)- 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讲解物体的分类方法,如按形状、颜色、用途等分类。
三、实践操作(15分钟)- 给予学生一些实物,要求他们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并记录下分类结果。
四、实验探究(20分钟)-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如观察不同材料的溶解性、燃烧性等特征。
引导学生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结果。
五、总结归纳(10分钟)-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并归纳总结物体的特征和分类方法。
六、拓展延伸(10分钟)- 提出一些与课题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或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完成并提交。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观察和实验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合作与他人分享观察和实验结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变化的世界教学课题变化的世界授课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能用各种感官察觉到周围的物体都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2、能从察觉到的物体变化的现象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3、能说出两种以上记录某一种物体变化的方法。
4、愿意与其他小组交流本组观察到的各种物体变化的现象。
5、能坚持对一种选定的物体进行长期的观察,并能将观察的结果用两种以上的方法记录下来。
6、能举例或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做变化。
7、能根据自定的标准对观察到的变化进行分类。
8、开始意识到自然界的物质都在不断变化。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初步建立变化的概念系统,并学习记录物体变化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变化的概念系统。
教学准备各种各样变化的教学课件、记录表图片。
教学过程授课变更(一)导入新课:师:(出示课件)你看到了什么?谈话:你还看到过哪些变化?小结:起风、下雨、草绿、蝌蚪变青蛙等,他们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变化的世界。
(二)学习新课:1、活动1:我知道的变化。
(1)师:你能把自己知道的变化记录下来吗?活动前注意要求:①寻找生活中的变化现象。
②描述变化的过程。
③用简单的文字记录变化现象。
(2)学生活动,小组汇报活动结果。
(3)小组讨论:你喜欢观察身边发生的变化吗?这些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4)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讨论结果。
(5)师:你能自己制定标准对各种变化现象进行分类吗?(6)讨论、汇报。
(7)师:你能试着解释什么叫变化吗?自然界中有没有永远不变化的事物?(8)教师小结:变化是事物每时每刻都产生与原来不同的现象;自然界中没有永远不变的事物。
2、活动2:记录物体的变化。
(1)师:你还记得在科学课上我们使用过的记录表吗?(图片展示)(2)师:在观察家里种植的花的生长时,你是怎样记录的?小组讨论后汇报。
(3)讲述:在记录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变化时段包括: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的记录。
②记录内容包括:时间、变化现象、变化的数量。
③记录的方法可以用日记的方法、表格统计的方法、统计图表记录的方法、图画、照片、录象等形象记录的方法。
④要根据所观察的不同变化,选择不同的记录方法。
(4)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一种表格,对自己感兴趣的变化进行记录。
(5)学生设计,教师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1变化的世界变化是事物每时每刻都产生与原来不同的现象。
自然界中没有永远不变的事物。
作业教学反思2多样的天气教学课题多样的天气授课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能用文学词语(包括诗歌)描述各种天气现象(如蓝天、白云、雪景等。
)2、能用文学和科学的术语描述天气的变化。
3、能够设计一组符号,用它记录天气的状况。
4、愿意关注、收集与天气变化有关的信息。
5、能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天气及其原因。
6、愿意欣赏天气变化的美丽。
7、愿意收集各种预测天气变化的谚语。
8、能举例说出过去和现在获得天气变化消息的方式有哪些不同。
9、能说出两种以上科学描述天气变化的要素。
10、能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表示风、雨、雪、阴、晴的图形符号。
教学重点认识和描述多种多样的天气变化,并体验科学技术发展对获得天气消息方式的影响。
教学难点用冷暖干湿、阴晴雨雪和风向风力等要素来科学表示天气的变化。
教学准备各种天气变化的图片。
教学过程授课变更(一)导入新课:谈话:今天的天气怎么样?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汇报。
小结:天气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心情、生活、学习。
(二)学习新课:1、活动1。
(1)谈话:在生活中,我们常用哪些词汇来描述天气?文学家常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天气?你知道哪些与天气有关的诗歌?(2)学生思考,汇报。
(3)(出示图片)师讲解不常见的天气现象。
(4)师:你喜欢什么样的天气?快把它画下来,配上优美的解说词,让同学们来欣赏,好吗?(5)学生绘画,展示。
(6)教师评价,总结。
2、怎样知道天气变化的消息。
(1)师:什么是天气?怎样科学地描述天气?(2)师:生活中,人们还有哪些了解天气的方法?(3)学生汇报。
(4)师:在有天气预报之前,人们是怎么知道天气变化的?哪些自然现象能预知天气变化?利用这些谚语来预测天气的变化有哪些优点和不足?(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在没有天气预报之前,人们是靠观测自然现象和物候变化来预测天气的。
人们把长期以来观察天气的经验概括成一些谚语,来预测天气变化。
利用谚语预测天气变化不够准确,不及时,不够科学。
(7)师:现在的人们是怎样知道天气消息的?(8)学生讨论汇报。
(9)教师小结:现在的天气预报可以通过电话、网络、报纸、广播等方式进行查询,要比谚语准确、便利、科学。
(10)师:你能设计一种表示天气的图形符号向全班同学发布天气消息吗?(11)学生设计。
(12)师:你们知道中央播放天气预报时用到的图形符号吗?你还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吗?请同学们阅读科学在线。
板书设计2多样的天气古代谚语现代天气预报(科学、便利、准确)作业教学反思3观测天气教学课题3观测天气授课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能够制定科学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观测计划。
2、能选择材料,并按图示或文字说明自制简单的风向仪、雨量筒。
3、设计和制作简易的观测天气变化的仪器。
4、会用温度计、简易风向仪、雨量器进行观测,搜集有关数据。
5、能对观测到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绘制天气变化的曲线图,得出天气变化趋势的预测。
6、能进行合理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观测、记录两周内天气变化情况。
7、愿意想出更多办法,选择材料,设计制作简易的天气观测仪器。
8、能体会到利用简单仪器有助于定量的观测研究。
9、能体会到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用的。
10、能说出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
11、能说出各种风向的含义。
12、能说出各种天气变化主要是由水、风和热三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3、能定时观测、测量并记录两周的天气状况,绘制气温曲线图,预测未来的天气变化趋势。
14、能描述气象站预报天气的过程。
教学重点选择材料设计和制作自己的简易观测仪,并进行观测。
教学难点依据自己的温度观测记录结果,绘制气温曲线图,并预测未来气温变化的趋势。
教学准备观察记录表、硬纸片、胶水、胶带、陶制花盆、方形纸、尺子、橡皮泥、剪刀、一根竹签、两根吸管、大饮料瓶、风向仪、风力计、温度计、雨量器。
教学过程授课变更(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看天气预报了吗?关于天气预报你有哪些想要知道的问题吗?学生汇报,教师进行整理。
师:我们最关心的就是这些天气信息是怎样预报出来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当一个小小气象员吧!(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制定观测计划。
(1)师:要做一名合格的小小气象员都需要做哪些工作?学生汇报。
(2)师:在观测天气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计划吧!(3)学生制定计划,教师进行指导。
(4)学生汇报计划,教师学生进行评议。
2、制作简易观测仪。
(1)师:要观测天气就需要先制作一些简易的观测仪器,生活中观测天气就是观测温度、湿度、风向、风力、气压、阴晴等,我们来制作观测风向的仪器——风向仪。
制作方法看书上9页的图。
(2)学生制作,教师适当进行指导和提示。
(3)展示作品,交流感受。
(4)师:你们的作品是不是合格,我们到室外检验一下就行了。
(5)教师指导学生认识风向和8个方向。
3、建立小小气象站。
(1)师:我们制作了风向仪,就要用它来工作,我们要建立一个小小的气象站,我们来分一下组。
(2)学生分组后进行分工。
(3)讨论:观测仪放在校园里不同的地方,测量的数据一样吗?放在什么地方测量的数据最准确?(4)学生坚持记录两周,两周后进行总结。
板书设计作业教学反思4发布天气消息教学课题4发布天气消息授课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能以研究论文和报告的形式,将自己的观测和研究结果展示出来。
2、能对其他同学的观测和研究结果提出客观的评价和积极的建议。
3、能从图片中归纳分析出天气预报制作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4、体验到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的意义。
5、能在发布天气变化消息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
6、能天阉到科技发展能给人们带来更准确的天气消息。
7、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观测研究过程中的体会和感受。
8、能从图片中分析出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技术。
9、能够用例子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提高天气预报水平的影响。
教学重点以论文的形式发布天气消息。
教学难点分析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一份研究论文或天气观测研究报告;收集各种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图片。
教学过程授课变更(一)导入新课:师:经过两周的观察和记录,你们有什么发现吗?今天我们就以发布会的形式发布天气消息,好吗?(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天气消息发布会。
(1)师:你们知道成果发布交流会对科学学习有什么意义呢?(2)学生谈想法。
(3)小结:成果交流发布会对科学学习有重要意义,我们所写的研究论文或报告既是对前一段时间观测结果的分析和总结,又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这要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
(4)师:下面各小组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交流。
(教师在每个小组汇报后要组织学生对他们进行评价,并强调一定要实事求是。
)(5)教师小结:通过这次交流活动,同学们受益匪浅,希望每个小组能接受评价和改进意见,继续坚持观测天气,养成关心天气变化的良好生活习惯。
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1)师:你们知道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吗?(2)学生汇报。
(3)(出示图片):你们知道这些图片都是什么意思吗?(4)学生汇报。
(5)现在同学们对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你能把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吗?(6)学生讨论分类,汇报交流。
﹡种仪器观测天气,收集天气信息;第二阶段是通过人工和计算机计算,分析观测得到的天气信息;第三阶段是以报纸、电视、电话等形式发布天气信息。
(8)师:在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中用到了哪些科学技术?由此你想到了什么?(9)学生查找资料,交流汇报。
(10)教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汇报,我们了解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天气预报工作的及时性、准确性,它与人们僧货质量提高有着紧密的联系。
(三)巩固拓展: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教师介绍气象卫星与天气预报。
板书设计天气消息发布会作业教学反思5天气与生活教学课题5天气与生活授课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能够举例说明天气的变化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造成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2.能够用实例或调查结果说明人类的活动已经对天气变化造成一定的影响。
3.能够用图表记录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得出某些科学结论。
4.愿意把自己收集到的天气与人类的资料和图片与同学交流。
5.能通过对天气与人类关系的分析,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6.能举例说明剧烈的天气变化造成的严重自然灾害。
7.能举例说明酸雨是人类活动作用的结果。
8.能从正反两方面综合的说明天气变化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