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发展复习 学案 2

合集下载

第七课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学案

第七课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学案

第七课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一、学习目标1.明确我国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举措。

2.明确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的必要性,理解坚持对外开放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的关系。

3.理解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是经济全球化的贡献者和推动者二、重点、难点重点: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举措。

中国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又是经济全球化的贡献者难点:我国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举措。

三、任务探究任务一:如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1、知识复盘(1)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措施(2)为什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3)正确处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4)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和贡献者(5)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措施2、任务展示中国高度重视数字贸易发展与对外合作,加快推进数字贸易示范区建设、培育数字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标准的制定和谈判。

此外,利用平台大数据和算法优势,一些数字平台企业近年来也整合国内外资源,加速海外市场布局,推动对外投资合作高质量发展。

但我国数字贸易仍面临挑战:有关数字贸易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健全,数字贸易国际规则不完善影响其健康发展;在人员成本、核心算法以及基础硬件的自主可控性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差距,国际竞争力不强等。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如何构建数字贸易新优势,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3、易错易混①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②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关系,是互不相干、相互排斥的。

③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必须把对外开放作为自己的出发点。

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必须把推动联动发展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⑤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属于利用外资,是“引进来”的表现。

⑥实施“走出去”就是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⑦我们要在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任务二:理解中国是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受益者、推动者1、任务展示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教案-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政治必修一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教案-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政治必修一

10.1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教案教材分析:《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是本教材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一框的内容。

主要学习十八以来我国取得的全方位的历史成就、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本框内容时政气息浓厚,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联系也比较紧密,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通过本框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责任和担当。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识记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内涵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容。

②理解我国确立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原因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历程。

③组织学生收集资料,了解十八大以来我国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并说明原因。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历史性变革”、“开启新征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公众参与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眼界。

②通过对“新时代的社会矛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看待我国现阶段所处的历史方位。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了解十八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成就,增强学生对实现中国梦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教学难点: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搜集相关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撰写教案。

学生准备:自主完成预学案(资料书),初步把握教材的原理和重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初中历史中的经济发展教案

初中历史中的经济发展教案

初中历史中的经济发展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变现,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掌握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史实,思考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通过阅读历史图片和文献,培养学生从图片和文献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通过史料理性分析历史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指导阅读历史文献,归纳农业发展的变现。

通过展示手工业和商业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结合文献资料,感受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分析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与现实价值,体会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时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途径。

教学重点:重点:农业、手工业发展教学难点:难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及其原因教学准备:历史文献、图片、视频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复习和巩固对历史的理解。

二、课堂讲解(25分钟)1. 讲解农业发展:通过指导阅读历史文献,让学生归纳农业发展的变现。

以中国古代农业为例,介绍农业发展的历程,如耕作工具的改进、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等。

2. 讲解手工业发展:通过展示手工业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结合文献资料,让学生感受古代手工业的繁荣。

介绍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种类和特点,如瓷器、丝绸等。

3. 讲解商业发展:通过展示商业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结合文献资料,让学生感受古代商业的繁荣。

介绍中国古代商业的形式和特点,如市场、货币等。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让学生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分析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2. 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四、课堂总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体会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时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途径。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阅读历史文献,深入了解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发展问题。

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复习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复习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复习第一课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小组号:__________【学习目标】1.结合第一框所学,背诵为什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为什么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2.结合第二框所学,背诵怎么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怎么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3.综合本课,围绕“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构建本课主干知识体系,分析解决具体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夯实背诵第一课基础知识,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难点:归纳第一课命题规律,总结答题技巧。

【导学流程】一、基础感知(一)基础知识第一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公有制主体地位及其表现1.生产资料所有制(1)物质资料生产:(2)地位及作用:(3)我国的所有制形式:2.公有制为主体(1)公有制经济的构成:(2)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因:①根本特征②根本要求③基本前提(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4)国有经济:①主导作用的体现:②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非公有制经济(1)范围:(2)地位:(3)作用: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的作用第二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一、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1.发展壮大国有经济(1)发展目标;(2)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3)实现形式2.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1)深化产权制度改革(2)完善基本经营制度二、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市场环境2.企业经营3.经营者二、易混易错1.国有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2.为开拓海外市场,某私营企业引入外资股东,因此变成了混合所有制企业。

()3.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应平等,一视同仁。

()4.发展壮大国有企业,要推进扩大其产业布局,增加国有企业数量。

()5.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必修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

必修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

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2.掌握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3.理解古代中国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4.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2.经济的基本结构;3.经济的特点;4.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必修二》;2.教学工具:电子投影仪、黑板、彩笔、PPT等;3.教学素材: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相关的图片和文献资料。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古代中国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介绍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10分钟)利用PPT或板书,呈现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并简要介绍每个阶段的特点和主要经济活动。

分组探究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古代中国的朝代,深入研究该朝代的经济结构;2.学生通过讨论和查阅资料,分析该朝代的主要经济活动,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3.学生将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形成小组报告。

小组报告与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报告,介绍他们研究的古代中国朝代的经济结构和特点。

其他小组可以提问并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

引导学生总结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15分钟)在学生的讨论和报告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如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技术的创新等。

探讨古代中国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中国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如经济的繁荣带来社会的稳定,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文化的进步,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兴起等。

拓展与应用(15分钟)在教学的最后阶段,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与现代经济发展进行比较,探讨其共同点和差异,并展示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编写一篇关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短文,并列举相应的论据进行论证。

教案初中二年级地理中国的经济建设教学

教案初中二年级地理中国的经济建设教学

教案初中二年级地理中国的经济建设教学教案:初中二年级地理《中国的经济建设》教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经济建设的背景和历程;2. 理解中国经济建设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3. 掌握中国经济建设的主要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经济建设的背景和历程;2. 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3. 中国经济建设的主要成就;4. 中国经济建设面临的挑战。

三、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经济建设的历程;2. 掌握中国经济建设的主要成就。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和展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一、中国经济建设的背景和历程中国经济建设始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改革开放时期。

1949年以前,中国经济落后、贫困,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如农村改革、城市工业化等,逐渐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中国经济建设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国经济建设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状况,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中国经济建设为国家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实力,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最后,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中国经济建设的主要成就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范围内排名第二,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

其次,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如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

再次,中国的农业生产迅速增长,为国家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供给。

最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参与者。

四、中国经济建设面临的挑战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经济建设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需要转变,加强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的提升。

其次,中国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再次,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问题亟待解决。

高中政治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学案新人教版

高中政治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学案新人教版

专题课件学案2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学习目标1.坚持新发展理念。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明确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一、坚持新发展理念1.必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推动高质量发展,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试判断: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中高速发展阶段。

( ) 提示错误。

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2.内涵(1)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

(2)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3)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4)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5)共享经济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请思考:如何坚持协调发展?提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1.地位: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2.措施(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请思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提示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探究点一坚持新发展理念议题:建设创新型国家材料一2012~2017年,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第10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复习

第10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复习

• ①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巨大
• ②开发新能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 ③中国能源供给结构单一 • ④可开发利用的新能源种类众多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 答案:A
• (2010· 课标全国)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
调水工程,它将建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巨大水网
。截至2009年4月,国家对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投资 538.7亿元。这一工程将
2005年
0.92吨标准煤
2600万吨
137.5万吨 96.6万吨
2010年
0.74吨标准煤
1820万吨
112.6万吨
82万吨
降低比例
20%
30%
18%
15.1%
• • • • • • •
下列有利于实现上述目标的措施有 ①关闭化工企业,发展环保产业 ②开发推广节约和治污的先进实用技术 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④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 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②③分别从推广节约和治污的先进 实用技术、发展循环经济的角度正确阐述了如何实现节能 减排的目标,均应选;①主张关闭化工企业的做法是错误 的;④与题意不符。
• 思考: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 提示:漫画告诉我们不能只顾经济发 • 展而忽视环境保护。这启示我们应统筹 •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
• 1.(2009· 广东文基)《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
~2020年)》指出,到2012年,珠三角率先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初步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生活

专题五 近代中国经济生活的变迁 学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五 近代中国经济生活的变迁  学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4.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5.大众传媒的发展。

[线索提炼]线索一:从闭关自守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

中国被迫放弃闭关自守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

线索二: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一战后,民族工业萧条。

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获益最大。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陷入困境。

线索三:考点清单命题趋势专题五 ××近代中国经济生活的变迁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

西方列强在破坏中国旧的生产方式,催生近代工商业的同时,也把新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带入了这块古老的大地,与跌宕起伏的政治风云一起改变着中国传统农耕经济下的社会生活。

尽管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先后有别、均衡不一、新旧并存、中西合璧,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但却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常规考点一、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表现、特点和影响(1)原因①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②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

③本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也给予了自然经济一定的打击。

④人们商品意识的增强,重农抑商、重义轻利观念的改变,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使城乡经济联系加强,等等,也是促使自然经济解体的因素。

⑤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个体小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生产规模狭小,分工和协作不发达,生产的发展,成本的降低,质量的提高,都受到了根本的限制,终究抵挡不住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强有力的进攻。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政治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二十九课课时2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政治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二十九课课时2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课时2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核心考点一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1.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建立了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体系。

2.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1)国策战略:在新时代,我国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更加主动地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2)方式结构: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3)形成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拓展对外贸易,推进贸易强国建设。

(4)吸引外资: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

(5)对外投资: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6)原则基点: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奋斗基点。

(7)掌握主动: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3.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相辅相成独立自主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对外开放能够增强独立自主的能力。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自力更生原因①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赖别人搞建设②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求①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的出发点,这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对外开放原因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

小学四年级社会教案学习我国的和经济

小学四年级社会教案学习我国的和经济

小学四年级社会教案学习我国的和经济小学四年级社会教案:学习我国的经济第一节:中国的经济发展概述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学习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首先,我们可以从中国的经济体制说起。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改革开放政策,逐渐实行市场经济,加强对市场资源配置的引导和调控。

其次,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惊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成就。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使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第二节:中国的主要产业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各个产业的支撑。

以下是中国主要的产业:1. 农业: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农业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还有棉花、大豆等经济作物。

2. 工业:中国工业生产发达,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例如,电子产品、汽车、纺织品等。

3. 服务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服务业也快速发展。

服务业包括金融、旅游、教育、医疗等领域,为国家的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

第三节:中国的贸易与投资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经济全球化使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

1. 进出口贸易:中国积极开展进出口贸易,与世界各国进行商品和服务的交流。

中国的出口产品主要是电子产品、纺织品、机械设备等,进口产品包括石油、天然气、食品等。

2. 外商投资:中国鼓励外商对中国进行投资。

外商投资可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并促使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传播。

第四节: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一定差异。

1. 沿海地区: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好,这是因为沿海地区交通便利,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

2. 内陆地区: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主要原因是交通不便、资源相对匮乏等。

但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内陆地区的扶持力度,逐渐改善了经济状况。

人教版初中地理中考专题复习专题六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经济发展-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初中地理中考专题复习专题六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经济发展-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初中地理中考专题复习专题六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的自然资源1.我国的自然资源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的土地利用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 (1)土地利用类型:常见的农业用地是_____、_____和_____。

(2)土地利用类型构成特点:我国土地类型_____,但耕地___,_________的土地较多,_________不足。

3.地区分布不均:4.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1)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如_________、草场退化、________、土地污染等。

其中,_____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等问题尤为突出。

(2)我国土地基本国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1)水资源:通常把地球上的_____资源称为水资源。

_____水和淡水_____水是我国主要的淡水资源。

(2)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及解决措施。

6.保护水资源:(1)现状:水污染和水浪费严重。

(2)解决措施:_________,保护水资源。

【延伸思考】土地类型 主要分布地区耕地 东部_____、_______的平原、丘陵地区林地 主要分布在东部_____ 草地西部_____、_______区 难以利用的土地_________特 点解决措施 工程实例 空间分布 东多西少,______ ______ ________ 时间分配____多,____少,年际变化___ ______三峡水利枢纽(1)我国的耕地全部集中在东部季风区吗?答案:不是。

我国东部季风区气候温暖湿润,地形较为平坦,土壤肥沃,是我国耕地主要集中分布区;但是在西北地区有灌溉水源的地区,也有少量的耕地。

(2)我国西北地区会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吗?答案:不会。

初三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初三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初三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初三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第一部分:概述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本文将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情况,并分析其特点和对社会的影响。

第二部分:农业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的农业是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在古代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下面将分别从耕作方式、农业技术和农业制度三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

1. 耕作方式古代中国主要采用的耕作方式有旱作和水稻种植。

旱作广泛分布于北方地区,其特点是利用降雨和土壤中的水分进行种植。

水稻种植则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主要通过引水灌溉方式进行种植。

2. 农业技术古代中国的农业技术得以逐步发展。

在耕作方面,农民开始使用牛耕或马耕等动力工具,提高了耕作效率。

在种植方面,中国古代农民始终注重农作物的选择和培育,引进了许多新品种,并采用轮作、间作等方法保持土壤的肥力。

3. 农业制度古代中国的农业制度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主要由地主占有,农民以佃农的身份耕种土地,交纳一定的租税。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权逐渐增强,出现了许多小农经济。

第三部分: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与农业密切相关,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从手工业发展的类型、技术和组织形式三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的发展情况。

1. 发展类型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业、陶瓷业、铁器制造业等。

这些行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也为城市经济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2. 技术进步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

在纺织业方面,中国古代发明了丝织和棉纺技术,提高了纺织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在陶瓷业方面,中国古代窑炉技术逐渐成熟,瓷器的生产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3. 组织形式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

早期,手工业主要由家庭作坊或手工业者个体经营,后来逐渐形成了由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的手工业工场,提高了生产效率。

地理教案二:中国经济地理

地理教案二:中国经济地理

地理教案二:中国经济地理一、教学内容1.中国经济地理的基本概念2.中国经济地理的主要特征3.中国经济地理的区域发展及变化4.中国经济地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及其优劣5.中国经济地理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经济地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其主要特征。

2.了解中国经济地理的区域发展及变化,掌握相应的实证案例。

3.了解中国经济地理的经济发展模式,掌握其优劣。

4.了解中国经济地理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掌握其重点领域、方向和政策。

三、教学重点1.中国经济地理的主要特征。

2.中国经济地理的区域发展及变化。

3.中国经济地理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四、教学难点1.中国经济地理发展模式及其优劣。

2.对中国经济地理的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

五、教学途径1.课堂讲授通过教案,对中国经济地理进行详细的讲解,分析各种问题,提出思考点,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探究兴趣。

2.群体讨论通过群体讨论,让学生能够充分地熟悉和掌握中国经济地理的主要特征、区域发展及变化、经济发展模式及其优劣、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关键内容。

3.实证研究通过学生的实证研究,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经济地理发展的实际情况,并分析其优点和不足。

六、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详细的讲解,让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中国经济地理的主要概念和特征。

2.演示法通过演示,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经济地理的区域发展及变化、经济发展模式等关键内容。

3.群体讨论法通过群体讨论,让学生能够相互交流和探讨,从而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经济地理的主要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

4.实证研究法通过实证研究,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深入地了解中国经济地理的实际情况,并分析其优点和不足。

七、教学资料1.中国经济地理课程教材及辅助教材。

2.相关学术论文、书籍、新闻报道等资料。

3.实证调研报告。

八、教学内容1.中国经济地理的基本概念中国经济地理是一门研究中国经济地区空间格局、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经济区域划分和发展战略的学科。

经济全球化 复习学案-2022届高考政治三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经济全球化 复习学案-2022届高考政治三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第三单元经济全球化必背知识复习学案一、课标要求:1、辨识国际经济中的比较优势,描述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趋势。

2、分析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坚持正确义利观,阐释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意义。

二、知识体系:三、必背基础知识:1、影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2、让经济全球化更有活力3、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四、整合提升1.影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多种动因共同驱动的结果,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物质技术基础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

新的科技革命,一方面使得发达国家的物质生产能力达到新的高度,生产力不断扩大与国内市场相对狭小的矛盾更加突出,扩张国外市场的要求更加迫切;另一方面,运输和通信手段发生革命性变化,形成了全球性的低成本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使得全球经济活动越来越便捷,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根本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根本动因是世界各国对本国、本民族利益的追动因求。

对利益的不断追求,驱使资本不断突破疆域的限制,在全球到处落户,到处投资,到处开发,使得商品、服务、技术、资金、劳务等在全球范围自由流动体制基础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体制基础。

市场竞争打破了经济运行的国家和地区限制,把世界经济联结成一个整体的全球经济,形成了统一的世界市场2.让经济全球化更有活力引导经济全球化走向为了让经济全球化更有活力,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建设“四型”世界经济为了让经济全球化更有活力,要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开辟增长源泉;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拓展发展空间;要建设联动型世界经济,凝聚互动合力;要建设包容型世界经济,夯实共赢基础完善全球治理体制为了让经济全球化更有活力,要完善全球治理。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案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案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案岳麓版必修2[时空坐标][主要线索]1.新中国成立初期,经历了三年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一五”计划建设,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到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型。

2.全面建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3.改革开放以来,以1992年党的十四大为分水岭,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对外封闭到改革开放的重大转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掌握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的基本史实。

2.理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和失误。

3.探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条件(1)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2)1953年,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2.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3.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4.成就(1)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3)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思维点拨]“一五”计划以总路线的精神为指导,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而且以工业化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改造为主要手段,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易混易错]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但是并不等于中国实现了工业化。

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工业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1)农业①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参考学案1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参考学案1

第二课我国的经济发展第二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导学案(1)了解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要性。

(2)理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

(3)理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措施。

教学重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要性、内容。

教学难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措施。

(要熟记课本重点知识,加深理解,注意运用)一.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①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

只有形成符合②、具有③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赢得④主动,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下坚实而强大的物质基础。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⑤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联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它包括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⑥,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⑦,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⑧,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⑨,充分发挥⑩、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①阶段。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建设好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②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使科技创新在③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

建设④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陆海统筹整体优化,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实施⑤ 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建设⑥ 的开全面开放体系,发展更高层次⑦ ,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

总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抓好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我国⑧。

自主探究一: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哪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不可持续,国内条件不支持,国际条件也不支持。

学案2:第7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学案2:第7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第7课“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学习目标1、了解“文化大革命”的起因、过程、性质和后果,认识“左”倾错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危害。

2、初步学习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方法。

学习重点了解“文化大革命”,认识“左”倾错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严重危害。

学习难点认识“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留下的教训学法提示情境再现、材料分析、联系对比。

导学过程一、学习导航:(一)预习检测:(每格1分,共10分)1、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通过了,简称,成为“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标志。

2、在“文化大革命”中形成的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文化大革命,煽动,制造全面内乱。

3、“文革”严重摧残了,阻滞的提高和发展。

4、“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错误发动,被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

(二)质疑问难:。

二、探究交流: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发生了一场长达十年的内乱,这就是文化大革命,它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那段历史……图片是反映历史资料的一种重要形式。

看图识史,了解历史试一试:你知道以上图片发生在上个世纪什么时期吗?想一想:这些图片和什么历史事件相联系?图说历史,提炼知识图片连接:试一试:根据上图,你能说出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吗?想一想:假如你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位经历者,你会看到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上出现的哪些不正常现象?阅读资料,反思历史运用历史材料,探究历史发展的真谛,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

仔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史料:那件事看起来是坏事,但归根到底也是好事,促使人们思考,促使人们认识我们的弊端在哪里。

毛主席讲坏事转化为好事。

善于总结“文化大革命”经验,提出一些改革措施,从政治上、经济上改变我们的面貌,这样坏事就变成好事。

--------《邓小平文选》谈一谈:材料中的“坏事”指什么?“好事”指什么?想一想:邓小平的话是不是自相矛盾?我们应该怎么样看待文化大革命?找一找:通过围绕“新航路开辟”问题的探究,你还有哪些学习疑难?亮一亮:我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哪些解决疑难问题的妙招?三、训练反馈:(一)精挑细选1、“文革”期间,我国民主和法制遭到了严重践踏,其中最为典型的事件是()A、邓小平两次被撤职B、刘少奇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C、九一三事件D、镇压四五运动2、邓小平曾经很沉痛的说:“中国六十年代同世界上有差距,但是不大,六十年代末期到七十年代这一十二年,我们同世界的差距拉的太大了!”造成这一局面最重要的原因是()A、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B、人民公社化运动C、自然灾害的影响D、“文化大革命”3、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是在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考点说明
1、知道主要的现代交通运输方式,根据需要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2、运用地图说明我国交通运输网络在地区分布上的特点。

3、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和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

4、运用资料说明我国东部与西部农业分布的差异;结合地形、气温和降水等知识,比较秦岭---淮河一线南北农业生产的差异。

5、在地图上识记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四大牧区。

6、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7、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和工业城市。

8、运用地图等资料,分析某一工业基地的形成条件。

7、运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经典例题:
例:读下面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图,回答问题。

(1)图中MN线是我国____ __区和____ __区的分界线。

(2)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都分布在____ __区内。

(3)图中代码所代表的商品粮基地名称:
①__ ____ ②__ ____ ③___ ___ ④___ ___ ⑤__ ____
⑥___ ___ ⑦___ ___ ⑧___ ___ ⑨__ ____
(4)以生产春小麦为主的商品粮基地是图中的和(填数字)。

评析:粮食生产是我国农业生产的第一大要务,本题从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分布出发,主要考查商品粮基地的名称、分布及主要的粮食作物。

我国的国家级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东部
季风区的平原与盆地中,这些地区具有粮食生产的自然条件好、商品率高、增产潜力大的特点。

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分布的记忆方法可以分地区记忆,如东北两个: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南部一个:珠江三角洲;其他六个在长江流域:自上游到下游分别是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和江淮地区。

各地区生产的主要粮食作物除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为春小麦外(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和南方地区),其他则主要是水稻。

答案:(1)季风区非季风区(2)季风区(3)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4)①②
自主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第二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的港口城市是
A.大连港
B.连云港
C.宁波港
D.天津港
2.海口市一商家向上海某商家咨询商品价格,采取下列哪种方式最迅速
A.乘飞机
B.发传真
C.乘海轮
D.坐火车
3.山西北部的煤,通过铁路运到沿海港口,输出最方便的海港是
A.大连
B.秦皇岛
C.烟台
D.连云港
4.下列属于粮食作物的是
A.花生、油菜
B.甜菜、芝麻
C.茶叶、大豆
D.玉米、高梁
5.镇江的种植业一般
A.一年一熟
B.一年两熟
C.两年三熟
D.一年三熟
6.有“水乡”“鱼米之乡”之称的平原是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华北平原
C.成都平原
D.东北平原
7.下列符合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观点的是
A.在湿润的亚热带地区的地势低洼处,挖鱼塘养鱼,鱼塘周围植桑、种甘蔗
B.在干旱草原区,开垦耕地种粮食
C.在坡度大于25度的山坡上开垦耕地
D.在西双版纳林区大面积毁林开荒
8.下列对沪宁杭工业基地的描述正确的是
A.该区各种资源十分贫乏B.是新建起来的工业基地
C.区内有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D.其发展优势不太明显
9.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发展本区工业的有利条件是
A.靠近香港和东南亚
B.煤、铁资源十分丰富
C.该地是我国重要的粮棉生产区
D.地势开阔,地面平坦
10.北京中关村发展新兴高新技术产业的最重要条件是
A.自然资源丰富
B.科技力量雄厚
C.劳动力资源充足
D.位置优越
二、读图综合题
11.根据下列地区的特征,用直线将地区与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的活动连接起来.
A、地形陡峭,水土易流失(1)宜粮则粮
B、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2)宜林则林
C、河网密布,河湖众多(3)宜牧则牧
D、降水较少,牧草良好(4)宜渔则渔
12.下面是我国三大工业基地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是____________地区,图中字母代号是______;我国最大的工业基地是____________地区,图中字母代号是______;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是____________地区,图中字母代号是____________。

(2)写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在A图中,①是__ ____(城市) ②是_ _____(城市)
在B图中,③是__ ____(城市) ④是____ __(海)
在C图中,⑤是____ __(海港) ⑥是__ ____(国家)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B B B D B A A C A B
二、11.A——(2)B——(1)C——(4)D——(3)
12.(1)京津唐 B 沪宁杭 A 辽中南 C (2)南京杭州天津渤海大连朝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