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翻译任务
新黑马阅读第五次修订版第十四篇翻译
新黑马阅读第五次修订版第十四篇翻译one summer morning a tiger was walking by a lake. he hoped to find something to eat. in the river a duck was swimming .there is my breakfast, thought the tiger.go away ,you bad tiger! said the duck.i only want to tell you something about your friend, miss chicken .if you are not interested, i'l1 go. goodbye ,mr duck, and the tiger turned.wait a minute , said the duck , i haven't heard about it .tell me.the tiger looked around, i don't want other animals to hear it. coe here and i'll speak in your ear , said the tiger.mr duck swam quickly to the tiger . as soon as he came to the tiger, the tiger caught him and ate him up.一个夏天的早晨一只老虎走了一个湖泊。
他希望找点东西吃。
在河里一只鸭子正在游泳。
我的早餐,以为老虎。
走开,你坏的老虎!鸭子说。
我只是想告诉你一些关于你的朋友,想念鸡。
如果你不感兴趣,我就去。
再见,鸭先生,和老虎。
等一下,鸭子说,我还没有听说过它。
告诉我。
老虎看了看四周,我不想让其他动物听到它。
coe在这里,我会在你耳边说话,老虎说。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简史
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 昆体良 (AD 95-?)《演说术原理》 中提出翻译必须与原作“竞争(媲美)”之说。
Jerome 哲罗姆,约340年-420年,早期西方基督教会四大权威神 学家之一,被认为是罗马神父中最有学问的人
“不能字当句对,而必须采取灵活的意译原则;必须区分《圣经》翻译 和世俗文学翻译;只有正确的理解和博学才能进行正确的翻译。”
他还声称翻译又分真正的翻译和机械的翻译。真正的翻译是指文学作 品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翻译,这类翻译相对较复杂,要求译者有较高的理 解和阐释能力,并能保持原文的风格等等。机械翻译是指实用性的翻 译,如商业翻译,此类翻译相对容易,而且几乎是一种机械的活动。施氏 认为,笔译属于真正的翻译,口译则属于机械的翻译。他的这一翻译类 型区分后来影响了德国功能派赖斯的翻译类型学理论
只有上完课后他才会如释重负。 [误] An experienced teacher once said that before class he felt as if faced with a
formidable enemy, in class he felt like walking on ice, and only after class would he feel relieved. [正] An experienced teacher once said that before class he felt as if faced with a formidable enemy, in class he felt like walking on eggs, and only after class would he feel relieved.
第一讲 中西翻译理论史
译文: 因为距离远,交通工具缺乏,使农村社会与 外界隔绝。这种隔绝,又由于通讯工具不足, 而变得更加严重。
Definition: Foreignization: If the translator’s preference is placed on preserving the language and cultural difference of the source text, we call this kind of approach or its translation foreignizing or foreignization.
译文1:(董秋斯) 我 爱 我 的 爱 人 为 了 一 个 “ E”, 因 为 她 是 Enticing ( 迷 人 的 ) ; 我 恨 我 的 爱 人 为 了 一 个”E”, 因为她是Engaged (订了婚的);我用 我的爱人象征Exquisite (美妙),我劝我的爱 人从事Elopement (私奔),她的名字是Emily (爱弥丽),她的住处在East (东方)。
Domestication: Conversely, the method or practice of adapting the translation to the norms and value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called domesticating or domestication.
第六次翻译高潮表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结束以来的翻译活动。主要特点:首先,翻 译范围的扩大,科技、商业领域也成为翻译 领域。其次,翻译规模扩大,出现经过专门 训练的专业队伍从事翻译。另外,翻译的作 用为以往所不可企及。最后,翻译事业发展 的形式有很大变化和进步。其中包括兴办高 等翻译教育,成立翻译组织,发展机器翻译。
中西方翻译史对比
中西方翻译史对比Western translation history翻译在西方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出现过5次高潮。
第一个高潮是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
当时最著名的译作为《希腊文旧约圣经》(Septuagint). 据说该译作由72名学者在72天内从希伯来语译为希腊语,以满足讲希腊语的犹太人学习《圣经》的需要。
与此同时,由于希腊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发展中的罗马,罗马文学家将荷马史诗《奥德赛》(Odyssey)和大批希腊戏剧作品译为拉丁语或用拉丁语改编希腊戏剧,打开了欧洲翻译的局面,使古希腊文学得以传播和继承。
第二个高潮发生于公元4世纪至6世纪之间。
它与基督教的发展密切相关。
由于《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要传播基督教必须将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的《圣经》译为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所接受,于是各种译本相序问世,其中杰洛姆(Jerome)翻译的《圣经通用本》(the Vulgate)最具权威性。
出于对宗教的狂热和对上帝的敬畏,当时许多译者认为忠实地传达原文意思必须采用直译的方式,所以他们的译文难懂,而杰洛姆(Jerome)的思想比较开明,他坚持“在不损害意思的前提下,应当使译文符合译语的韵律和各种特征”,因此他的译文流畅自然,易于读者接受。
第三个高潮是11世纪至12世纪之间。
由于基督教与穆斯林对彼此的文化深感兴趣,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希腊语译成古叙利亚语,西班牙的托莱多因翻译活动的繁荣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这一高潮持续了近一百年。
14-16时机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思想、文学和艺术的革新,引起了翻译的第四次高潮,翻译活动的高潮,又推动了思想、文学和艺术等众多领域的发展。
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将《圣经》译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德语,为现代德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路德翻译《圣经》的原则之一是:“译者必须同家庭主妇、街上的儿童和市场上的普通人谈话,了解他们怎么说话,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使民众明白并意识到有人在用德语同他们谈话。
翻译症作业
翻译理论与实践2第五次作业:翻译症针对性翻译练习学号:姓名:班级:成绩:1.The report noted proposals that eating less fat and more food with whole grains and otherfibers can protect against cancer.这份报告特别提到了“少食脂肪,多吃含全粮食物和其他纤维素的食物能预防癌症的那些建议。
不难看出,原译完全按原文定语从句的结构去译,语序不变,显得定语太长,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使读者读起来非常困难。
这个报告特别提到,有人建议少吃脂肪,多吃全粮食品和其它含纤维素的食物能预防癌症。
2.It noted that being overweight has been linked to sickness and death from such diseases ashigh blood pressure, diabetes, heart disease and gallbladder disease.报告指出,肥胖会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和胆囊等方面的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3.The fierce light of the burning house lighted Kino’s face strongly.燃烧中的房子的熊熊火光强烈地照亮了他的脸。
4.Twenty thousand plants are listed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s being used fortherapeutic purposes.原译:20000种植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可以被用作治疗目的。
改译:世界卫生组织列出了20000种药用植物。
三:克服翻译腔的方法正确使用工具书。
只满足于英汉词典的汉语释义5.When I told him what I had just done and why, his weathered face slowly changed..我把刚才做的事告诉他并解释原因,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脸色慢慢变了。
2021英汉翻译考研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考研真题分析
2021英汉翻译考研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考研真题分析1、我国翻译史简介一、我国翻译事业的历史有多久?对我国的翻译史进行大致划分,并给出具有代表性的翻译家。
【答案】中国的翻译,从公元67年天竺僧侣(摄摩腾和和竺法兰)到洛阳白马寺讲经以来,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出现过的翻译高潮大致有五次。
第一次:从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
这时期出现过中国佛经的三大翻译家:鸠摩罗什、真谛、玄奘。
第二次:明末清初的西方科技著作的汉译和中国典籍的西译。
翻译家有徐光启、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
第三次:五四以前对西方政治、哲学和文学作品的翻译。
翻译家有林纾、严复、梁启超等。
第四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后的十几年。
这个时期我国对马列著作的汉译和《毛泽东选集》民族经文及外文的翻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
翻译家有鲁迅、赵元任、朱生豪、林语堂等。
第五次: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开始的西方学术著作和文艺作品的大量翻译,是中国翻译史迄今为止的第五次高潮。
翻译家有傅雷、钱钟书、杨绛等。
【解析】我国翻译史、所出现五次高潮、每一个高潮的研究内容、代表译家是每一个译者都应了解的基本内容,此外译者也应对西方翻译历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开展翻译实践。
二、简要介绍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并谈谈你对这个标准的看法。
【答案】严复在《天演论》译文的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是指对原文和译文两个关联事物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即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风格、思想以及精神,不可歪曲原文,不可遗漏原文的重要内容。
“达”是指译文要通达流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符合汉语的语法规范。
“雅”是指译文所要达到的文学美感,即文采气质。
译文语句要规范、得体、生动、优美,有独特的文学典雅气质。
我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译员,首先应该保证前两个标准,即“信”“达”的实现。
在翻译时,应确保译文完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符合译入语的语法规范,然后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再去完善译文,使之更具美感。
中西翻译史简介
中西翻译史简介第一节:中国翻译简史我国翻译事业约有两千年的历史。
佛经翻译始于东汉恒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
迄今为止共经历了四次翻译高潮。
一、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恒帝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有了进一步发展,到了唐代臻于极盛,北宋时已近式微,元以后则是尾声了。
之谦的《法句经序》是我国第一篇有关翻译的论文,“最早涉及了一些重大的翻译原则”(张泽乾,1994)。
道安总结了比较完善的直译原则。
鸠摩罗什是主张全面意译的第一人。
玄奘还提出了“既需求真,又需喻实”的翻译标准,力求忠实与通顺并举。
他的“五不翻”原则总结了音译法的规律,即:(1)佛经密语须直译;(2)佛典中的多义词须音译(3)不存在相应概念的词只能音译(4)已经约定俗成的古音译保留(5)为避免语义失真用音译二、民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明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马杜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
三、鸦片战争后至“五四”前的西方政治思想和文学翻译:清林纾和他的合作者以口述笔记的方式译了一百六十多部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黑奴吁天记》(Uncle Tom’s Cabin),《块肉余生记》(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Hamlet)等(现用新译名)。
严复所译作品多系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赫胥黎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斯密的《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斯宾塞尔的《群己权界论》(On Liberty)、甄克斯的《社会通诠》(The Study of Politics)等、并提出简洁凝练的翻译标准“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
第五次作业(科技英语翻译)
Homework 5班级1301203 姓名郑雁学号130120329Directions: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expressions and sentences into Chinese with the techniques presented in the brackets. Be careful with the underlined words.1. a new system of teaching English一种新的英语教学体系。
2. Scientists should look on every new invention with a critical eye.科学家们应该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每一项新发明。
3. Old energy sources will continue to play a major role in industrial activity.传统能源将继续在工业生产发展中起主要的作用。
4. sound wave声波sound the seabed用声波探测海底5. The first electronic computers went into operation in 1946. (增译)第一个电子计算机ENIAC于1946年投入使用。
6. N ot having been discovered, many laws of nature does exit. (增译,使逻辑关系更清楚)很多自然规律的确存在,只是目前还没有发现。
7.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bacteria which vary in shapes and sizes. (省译介词)这个时间上有大小和形状不同的很多种类的细菌。
8. In his special theory of Relativity, presented in 1905 and evolved in his spare time whilehe worked as an examiner at the Swiss patent office, Einstein proposed a newfundamental view of the universe, based on a n extension of the quantum theory. (拆译长句)。
西方翻译史
西方翻译简史一、西方翻译简史1第一次翻译活动高潮(公元前3世纪)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一的安德罗尼柯于公元前3世纪翻译的拉丁文版《奥德赛》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作。
其后的一些大文学家们也都开始尝试用拉丁语翻译或改写希腊戏剧作品,从而掀起了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翻译高潮。
这一阶段的翻译活动将古希腊文学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2第二次高潮(罗马帝国后期)圣·哲罗姆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成为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同样重要的地位。
3第三次高潮(11-12世纪)出现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西方翻译家把大批阿拉伯语作品译成拉丁语,在翻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4第四次翻译活动高潮(文艺复兴时代晚期)翻译活动已经深入到思想、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翻译家和译作。
英王詹姆士一世1611年命人翻译的英文钦定本《圣经》则标志着英国翻译的一次飞跃。
这部译着至今仍被奉为英语语言的经典之作,对英语语言和英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第五次次高潮(17-20世纪)这一时期的翻译比文艺复兴时期稍为逊色,但仍有大批西方文学名著被翻译出来,此时东方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也开始被译成各国文字。
6第六次高潮(二战时期,一直延续至今)。
二战以来,世界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科技领域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翻译的范围随之大大扩展,科技和商业翻译日趋成熟。
各种国内、国际翻译协会和团体的组建,为集中翻译力量多出翻译精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人们对机器翻译的研究也已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虽然目前计算机翻译的质量远远不如人工翻译,但其速度却是人类无法比拟的,这无疑对人工翻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未来的世纪里计算机到底能不能代替人脑还是个谜。
二、西方翻译理论和翻译活动、翻译名家1最早的翻译家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1)翻译的定义(解释家和演说家---直译与意译)2)意义(开创翻译的先河)昆体良的“与原作竞争”和哲罗姆的“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之说;奥古斯丁的《圣经》翻译凭“上帝的感召”和他的有关语言符号理论。
2010级翻译第五次材料
2010级翻译第五次材料2010级翻译第五次材料:Step one: lead-in——some related question1. How do you deal with the words of the two different languages in sentences?2. Do you know any technique that can be applied to deal with the words?Step two: introduction to the related knowledgeA. Transformation of meaning在英汉两种语言的翻译过程中,对词义的理解、翻译和转换至关重要。
英语和汉语词汇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英国哲学家维根斯坦(Ludwing Wittgenstain) 说过“The meaning of the word is its use in the language.”英国伦敦语言学派创始人弗斯(J.R. Firth)也指出“Each word when used in a new context, is a new word.”.1. 词义的选择(1). 根据上下文选择词义eg.1. She’s got black hair and green eyes.2. His words kept my memory green.3. Tom was green when he heard his roommate had found a good job.4. He is still green at job.5. We had a green winter last year.6. The apples are too green to eat.(2). 根据词类确定词义英语中的一些词汇,由于词性不同,词义也不同。
翻译时应先判断该词在句子中的词类,再确定词义。
1翻译理论简介
按其工作的方式来分: 口译(interpretation)、笔译(translation) 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
鲁迅:1935年,《“题未定”草》中提到:凡 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是力求其易 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傅雷:1951年,《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提 到:重神似而不在形似;得其精而忘其粗,在 其内而忘其外。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 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2019/12/17
英汉翻译教程
2019/12/17
翻译理论简介
翻译的历史 >> 翻译的分类 >> 翻译的定义 >> 翻译的标准 >> 翻译的过程 >> 翻译的条件 >> 佳译欣赏 >>
2019/12/17
翻译的历史
翻译在西方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出现过五 次高潮。前四次翻译高潮都与圣经翻译相关, 第五次翻译高潮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 来的翻译活动。战前称为传统时期,战后为 新时期。新时期西方翻译已扩展到各个领域, 具体有如下五个特点 >>
职业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幸福和满足,而我们大多数 人并不意识到这一点。
职业和工作对于获得幸福和满足起了很大的作用, 我们大多数人对此却认识不足。
2019/12/17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中西翻译简史
中国历史上的五次翻译高潮(五)
第五次翻译高潮:新中国成立以后,翻译工作迅速发展,成绩辉煌。大量译 者和译品涌现。无论在翻译的规模和译作的数量上都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时期。 代表人物有:傅雷,杨宪益、钱钟书、杨绛、张健、季羡林、王佐良、许渊冲 等等。 傅雷 神似
A Brief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and the West
Translation in China
中国历史上的五次翻译高潮(一) 两汉-(-秦符时代-隋代-)- 唐宋(佛经翻译)(1-13世纪) 佛经翻译的第一阶段 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 安清,字世高,安息(即波斯)人,偏于直译. 支娄迦谶,月支国人,简名支谶.译笔生硬,多用音译. 支亮, 支谦,字恭明,本月支人.用意译取代音译. 竺法护和“三支”一道被人称作月支派. 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 释道安,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省衡水县西南)人,出身士族.主张 直译. 鸠摩罗什,主张意译.是中国翻译史上主张全面意译第一人. 真谛,西印度人. 佛经翻译的第三个阶段 玄奘,通称“三藏法师”,姓陈,名(示韦),洛州缑氏(今河南省 偃师县)人,世家出身. “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我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华夏三大翻译家
杨宪益与其夫人戴乃迭将《红楼梦》译成英文。
钱钟书 “化境说” 张健译《格利佛游记》,风行数十年 季羡林把大量印度文学和佛学作品译介到中国 王佐良译的培根的《论读书》 许渊冲 “三之”(知之、乐之、好之)、“三化”(等化、深化、浅化)“两 论”(优势论、竞赛论)
中西翻译史对比
•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期间,我国的翻 译活动为马列主义思想和世界文学的传播 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于白话文代替了 文言文,通俗易懂的大众化语言使东西方 各国优秀文学作品拥有更多的读者, 鲁 迅、瞿秋白、郑振铎、茅盾、郭沫若、成 仿吾、林语堂、朱生豪、艾思奇等学者辛 勤笔耕,不仅翻译了大批世界名著,而且 对翻译理论进行了认真的思索和探讨,研 究的范围扩大到语言学、哲学、美学和心 理学等众多领域, 为我国的翻译理论的 系统化和科学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That’s All
•THANK YOU
共同之处:
•
一、起源于宗教翻译,对文化渗透力强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宗教,从古至今都是人们生 活的一部分。而宗教典籍代表了其发祥地的民族精神和灵性思想, 是各民族信仰和文化的最早的文字存在形式。而且宗教的活力在 于传播,而使之广为流传。在西方,第一次翻译高潮是对于圣经 的翻译,并以罗马帝国征服古希腊后翻译古籍为顶峰。公元前3 世纪,为了长期在外的操希腊语的犹太人阅读和学习“旧约”, 教会决定将希伯来语的圣经译成希腊文。与此同时,教会还开始 大量翻译希腊文学典籍。 虽然宗教在中西方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但毋庸置疑, 宗教翻译给语言、文学、思想形态各方面都带来了重大影响。在 圣经译本问世之前,日耳麦语还是一个谜,语言学家们还不清楚 其真实面貌,这足以证明民族语的形成深受圣经翻译的影响。中 国文化更是深受佛经翻译的影响,在思想领域,它既为道教的创 立奠定了基础,又为宋代“新儒学”的形成铺平的道路。在文学 领域,世人大量的摘抄佛经里的寓言与譬喻,魏晋六朝志怪小说 起源于佛经,不仅如此,佛经故事还渗入了元人杂剧中,由此看 出,佛经翻译几乎涉及到了所有的中国历史文化。大量汉语渗透 佛教词汇,在语言方面的例子数不胜数。可以说,中西方翻译高 潮的第一次来临,极大程度上归功于宗教的推行传播。
中国翻译史
《英汉翻译教程》第一章:我国翻译史简介我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多年的光辉历史。
早在公元前六年西汉哀帝时代,伊存到中国口传一些佛教经句,但还谈不上佛教的翻译。
佛经的翻译是在东汉桓帝建和两年(公元148年)开始的,译者是安世高,他是安息人(即波斯),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
过些时候,娄迦谶来中国,因为他是月支人,所以又称支娄迦谶。
他也译了十多部佛经,但文笔生硬,不易看懂,所以从那时起,大概就有直译和意译这个问题了。
他有个学生叫支亮,支亮又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都是当时翻译佛经很有名的人。
就在那时,月支派里出现了一个叫竺法护的大翻译家,他译了175部佛经,对于佛法的流传贡献很大。
但这些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业。
到了符秦时代,释道安设置了“译场”,成了有组织的活动,他本人不懂梵文,惟恐失真,主张严格的直译,在这期间他请来了天竺人(即印度)鸠摩罗什,他全改以前群家的直古风格,主张“意译”,他的译著为我国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础。
到南北朝时,一个叫真谛的印度佛教学者应梁武帝之聘来到中国,他译了49部经论,对中国佛教思想有较大影响。
从隋代(公元590年)起到唐代,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的时期,隋代有个释彦琮,梵文造诣很深。
在他以后出现了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与上述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我国佛经三大翻译家),他成为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他自创了“新译”。
从明代万历年间到清代“清学”时期,佛经翻译呈现一片衰落现象,但却出现了以徐光启、林纾(琴南)、严复(又陵)等为代表的介绍西欧各国科学、文学、哲学的翻译家。
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
林纾和他的合伙人以口述笔记的方式译了160多部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块肉余生记》、《王子复仇记》等。
严复是我国清末新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曾担任过北大校长),等到八国联军战役以后,他避居上海,搞翻译工作,他“曾查过汉晋六朝翻译佛经的方法”,破天荒第一次在《天演论·译例言》里正面提出了信达雅作为译事楷模。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论的发展张景丰(载《语言与翻译》杂志,2002年第三期)摘要:通过对中国翻译史的回顾,尤其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的回顾,研究翻译理论的发展,促进翻译水平的提高。
[作者简介]张景丰(1958-),女,汉族,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理论;发展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823(2002)03-0048-04翻译是不同民族进行交流的重要媒体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周朝已开始设译官,此后出现过多次翻译高潮,每次高潮都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翻译理论家,经百家争鸣,翻译理论不断发展、进步、趋于完善。
因此要了解翻译理论的发展,须了解翻译的历史,总结经验。
下面仅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四次翻译高潮对翻译理论的发展予以探讨。
第一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时期在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
有人认为,支谦此序“可以算是最初的直译说了”(罗根泽语)。
晋、前秦时道安继而在《革卑婆沙序》中提出了比支谦更为明确的主张,即“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
”道安涉及译论的佛经序文较多,最有名的是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
其意思是,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北朝末年及隋初,彦琮著《辨证论》,它可以看作是我国第一篇翻译专论,他主张译经“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
可见他也是坚持忠实第一并倾向于直译的。
以上三家的论点颇为近似,他们的原则可以概括为“重质朴,轻文采”。
唐代僧人玄奘,其真本领在于翻译佛经,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集大成并后来居上的翻译家,他不仅译出了七十五部佛经,而且还把老子的部分著作译成梵文,成了第一个向国外介绍汉语著作的中国人。
他的指导原则就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求真”即追求准确,要力求“忠实原作”,这是一切认真负责的翻译工作者的共同理想。
郭著章《英汉互译实用教程》(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西方翻译理论概述【圣才出品】
第12章中西译史和译论基本知识12.1复习笔记第1节中西译史:两个大约两千年一、中国翻译史第一次翻译高潮:东汉到宋代的佛经翻译佛教为中国文化思想上的主流之一,佛经翻译为中国文化上的不朽盛业。
自东汉末年历魏、晋、六朝、隋、唐、至赵宋,为时千余年,有不少有影响的译家和译事。
如:安世高,释道安,鸠摩罗什,真谛,玄奘。
第二次翻译高潮:明末清初的科学翻译在明末清初的翻译高潮中,最著名的译家当推徐光启、李之藻、杨延筠、王徵、冯应京和李天经等人。
这些人的主要影响和译作,是西方科技类著作。
第三次翻译高潮:鸦片战争以后的西学翻译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是中国的近代史时期,我国的西学翻译高潮就出现在这一时期,有许多译家、译作和译论。
如:林则徐,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以及周氏兄弟鲁迅和周作人,都发表过一定影响力的译作。
就其译作而言,最丰硕当推林纾和严复。
二、西方翻译史第一次翻译高潮:肇始阶段(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开创了西方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字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与发展,对于罗马以至日后西方继承古希腊文字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这时期涌现的翻译家有:安德罗马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
第二次翻译高潮: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3世纪—6世纪)这一时期,宗教势力强大,《圣经》成了宗教界信奉的经典。
但《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为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接受。
圣经翻译到公元4世纪达到高潮,杰罗姆于382年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第三次翻译高潮:中世纪后期(11世纪—12世纪)此时,西方开始了基督教徒和穆斯林的频繁接触,出现了大批阿拉伯语著作,特别是伊斯兰教作品译成拉丁语成为热潮。
阿拉伯人把从希腊带到巴格达的作品译成阿拉伯语,而众多学者在西班牙的托莱多将这些阿拉伯译本译成了拉丁语。
第四次翻译高潮: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从14世纪开始,到了16世纪在西欧各国普遍展开,翻译活动开始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期。
中西方翻译史
1.1古代翻译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
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
1.2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的宗教翻译公元四世纪出现了《圣经》的多种拉丁文译本,其中以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钦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1.3中世纪西方翻译公元十一至十二世纪之间,西方翻译家门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三个高潮。
于是,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类似与巴格达的“翻译院”),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达百余年之久,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1.4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
特别是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欧各国普遍展开的十六世纪及尔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高峰。
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大古代和当代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在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于1522至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
在法国,文学阿米欧先后用了十七年(1542-1559年)时间,译出了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简称《名人传》),查普曼1598至1616年译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弗罗里欧1603年所译蒙田的《散文集》,乃是英语文学译著中一群灿烂的明星。
而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的翻译出版社则标志着英国翻译史上又一次大发展。
它以其英语风格的地道、通俗和优美赢得了"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的盛誉,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英汉翻译第一章
1.2 翻译的分类
分类的角度类型 按翻译主体的性质来分: 人工翻译、机器翻译 按工作方式来分: 口译、笔译 按翻译的材料来分: 文学翻译(包括诗歌、小 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和实用翻译(包括科技、 商务、新闻、法律等资料的翻译
按处理的方式来分: 全文翻译、摘译、编译、 节译、改译 按翻译技巧来分: 直译、意译、音译 按翻译原则方向来分: 异化翻译、归化翻译 按翻译的目的来分: 交际翻译、语义翻译 按翻译的效果来分: 显性翻译、隐性翻译
泰特勒( Tytler)(英国):翻译三原则:(1)要将原作的 意思全部转移到译文上来;(2)译文应当具备原作的风格 和文体;(3)译文和原作要同样的流畅。 3 (1) A translation 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2)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as that of the original. (3) A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
鲁迅:宁信而不顺(直译)vs. 赵景深:宁错而务顺 Milky Way 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面当然力求其易解,一面 保存着原作的风姿,但这保存,却又常常和易懂相矛盾: 看不惯了。不过它原是洋鬼子,当然谁也看不惯,为比较 的顺眼起见,只能改换他的衣裳,却不该削低他的鼻子, 剜掉他的眼睛。我是不主张削鼻剜眼的,所以有的地方, 仍然宁可译得不顺口。(陈福康。P299) behind the mountain, the sun set. “山背后太阳落下去了”,虽然不顺,也决不改作“日落山 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本周我们的翻译任务进入了这本书的下一章,章节名称是”The Scientist ",讲述的应该是缺
爷扮演霍金的经历,大家请在网上多浏览一些资料.
2.脚注内容规范:(1)在查到相关信息后要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你加的脚注要起到协助作
者理解文章的作用。
比如上周的译文中有一处…算了太麻烦了,还有些东西打字也说不明白,明晚奶茶店开会。
王磊:
The new BBC film, simply titled Hawking, concentrated on the period between 1963 and 1965, when he was studying for his doctorate at Cambridge University, but against the growing shadow of his illness. ‘It’s about the nature of time on both a deeply personal and a universal scale,’ commented the film’s producer, Jessica Pope. ‘At the moment when his intellect was striving to grow to its full potential, his physical self was cruelly closing down.’
At the outset of Hawking, Stephen is celebrating his twenty-first birthday in his hometown of St Albans, Hertfordshire. Lying on the grass beside his future wife, Jane Wilde, and stargazing, he finds he is unable to get up and soon discovers that he has only two years to live, due to the onset of his illness.
蒋施展:
The film’s screenwriter, Peter Moffat, had written Cambridge Spies for broadcast in 2003, a four-part drama about Anthony Blunt, Kim Philby, Guy Burgess and Donald Maclean, in which Cumberbatch and fellow ex- Harrovian Patrick Kennedy briefly featured. The lead roles were taken by a new generation of promising young actors: Samuel West, Toby Stephens, Rupert Penry-Jones and Tom Hollander.
A year later, Hawking marked Cumberbatch’s debut as a lead on television. He confessed that while the prospect of playing Stephen was a thrill, it was daunting too. ‘That initial elation of getting the job passed over very quickly, because I thought, “I’ve got a lot of work to do”.’ Even so, he would discover that those pressures would lead to some rewarding moments during the making of the film, andwould call it ‘the most satisfying job I’ve done’ in his career up to this point.
薛天漪:
The task of portraying on screen someone who is still alive can be fraught with difficulties. Hawking himself had cooperated with the filmmakers, but had questioned an early draft of the script where, in one scene, his character was seen to have discussed his illness. He wondered if this was too ‘soap opera’. ‘I think what Stephen thinks is a soap opera is rather different from what the rest of us think,’ commented director Philip Martin just before the film received its TV premiere. The affair was written up in the press as if there had been big arguments, but Cumberbatch denied it. ‘The fact that he didn’t like the first draft of the script is par for the course,’ he said. ‘We made changes to accommodate his views, and he remained continually in conference with the production team. He’s been integral to the film.’
孙佳钰:
Stephen Hawking met Cumberbatch twice during the making of the film –first at a script meeting, and at a subsequent day of shooting at Caius College in Cambridge, the city in which the Professor (by now in his sixties) was still living. ‘We got a call that Stephen might pop in and see it being filmed,’ said Philip Martin. ‘So Stephen as he is now met Stephen as he was then, in his old college quad. It must have been strange for him to see himself portrayed. He said it was really great to be played by someone much betterlooking than himself.’
刘蔚颖:
The young actor was nervous about meeting the scientist, especially on set. ‘There he was –this incredibly intelligent, forceful presence – and there was I, a dopey actor feeling anything but intelligent.’ But any anxieties soon fell away.‘There was lots of joking. He watched a bit and then said, “Very good, very realistic –but you’re much too handsome.”’ He was a lively presence during the shoot, even if communication could be an arduous process. ‘He is very keen to beat you to making the first joke,’ said Philip Martin.‘The business of communicating is so difficult, he gets down to what he wants very quickly, so you have very productive meetings and he tells you exactly what he th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