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第三单元 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第六节 鼓乐铿锵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3单元第6节鼓乐铿锵教案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 (3)

第3单元第6节鼓乐铿锵教案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 (3)

高中音乐《鼓乐铿锵》教学设计教材版本:人民音乐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教材内容分析:这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第一课时《鼓乐铿锵》。

本单元教学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民间乐器,认识、了解其音乐体裁、演奏形式、风格特征及社会功能等,进而在欣赏更多的民间器乐方面能取得举一反三的良好效果。

本课时是以湖南土家族的民间音乐“打溜子”和山西的鼓乐为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打溜子”、“鼓吹乐”,引导学生聆听乐曲,感受、体验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

“打溜子”乐曲《锦鸡出山》以锦鸡为描写对象,通过集中打击乐器特有的音色及多变的演奏技法,生动地刻画了锦鸡的各种生活动态,并借此表现了土家族人民热爱生活的乐观情绪。

鼓乐《滚核桃》演奏使用十面各种形制的鼓和一副排板,表现农民采摘核桃之后,集中装袋、运到房顶上,然后铺开晾晒、核桃滚散开来、滚落地下等景象,以此抒发农民劳动时的欢快喜悦之情。

学生情况分析: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音乐学习,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对艺术审美也有自己的认识,对高雅的文化艺术和民族艺术,如歌剧、中国民乐、交响乐等有一定的兴趣;但由于高中文化课压力较大,他们少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在课堂上显得比较被动,甚至不愿将自己的长处主动示人。

高一学生对民间器乐有一定的了解,但只停留在浅层次,比如对鼓、锣、钹等民间打击乐器,只是认识其实物,知道名称,对它们的音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懂得简单的演奏方法。

但对于这些乐器的种类、更多的演奏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音色和表现力知道的很少,也缺少相应的感知能力。

教学方法、思路及说明:本课是一节以纯欣赏为主的内容,可以说内容比较生僻、枯燥,如果只是简单的聆听音乐,学生很难听懂并体验到乐曲所表达的生活内容和意境。

所以我采用聆听与体验相结合,欣赏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采用了“讲—听—看—做”的教学思路,首先从理论上教学生认识打击乐器;再聆听音乐,去感受这些乐器怎样以不同的演奏方法、不同的音色去表现的不同内容、意境,结合教师的讲解,问题的巧妙设置,引导学生深入尽情想象;然后观看完整的演奏视频,让学生从听觉的想象上升到视觉,有一个完整的印象,最后再让学生拿出自备的打击乐器(瓶装黄豆、白纸、钥匙串等),让学生创设一定的内容情景,进一步感受打击乐器的魅力。

高中音乐鉴赏 第三单元 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乐器——《鼓乐铿锵》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鉴赏 第三单元 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乐器——《鼓乐铿锵》教学设计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模块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第五节:《鼓乐铿锵》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以《滚核桃》与《锦鸡出山》两首打击乐为媒介,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民间乐器类型,从认识、了解其音乐体裁、演奏形式、风格特征、掌握民族器乐的风格和演奏方法及社会功能等相关知识、进而在鉴赏更多的民间器乐方面取得举一反三的良好效果。

引出我国几种民间器乐的风格与特点。

1、《锦鸡出山》是一首湖南土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打瘤子”改编的一首器乐曲,乐曲以锦鸡为描写对象,通过多变的演奏技巧、生动刻画锦鸡的各种生活动态,借此体现土家人民热爱生活的乐观情绪。

2、《滚核桃》是一首山西鼓乐,演奏时使用十面各种形制的鼓和一副拍板,演奏时既有音乐本身的情绪色彩,又有演员现场表现艺术,好听又好看,抒发了劳动人民愉快的心情。

二、教学目标:1、审美感知:通过欣赏《滚核桃》、《锦鸡出山》,使学生了解中国打击乐的代表形式及风格特征、初步掌握打溜子和鼓吹乐的知识点。

学会简单的鼓点节奏,想象乐曲表现的生活内容,了解乐曲的表现手法。

2、艺术表现:在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理解乐曲的音乐内容,通过实践掌握“打溜子” “吹歌” “鼓吹乐”等表现形式,获得相关知识。

3、文化理解:欣赏代表作品,让学生在音乐氛围中体验打击乐的感染力。

通过律动的实践活动,体验节奏等音乐要素与情境之间的联系,进而理解创作与欣赏之间的关系,奠定欣赏器乐作品的基础。

理解音乐的多元与大同,培养学生对民族打击乐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教学内容:欣赏《滚核桃》、《锦鸡出山》教学方法:演示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体验法、实践法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小学、初中对打击乐有一定了解,比如小军鼓或者架子鼓。

但是对中国民族打击乐了解甚少。

本课主要介绍中国民族打击乐,让学生对民族乐器产生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初步了解我国打击乐的风格和特点,了解简单的演奏方法。

《鼓乐铿锵》教学设计

《鼓乐铿锵》教学设计

《鼓乐铿锵》教学设计第一篇:《鼓乐铿锵》教学设计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第六节《鼓乐铿锵》教学设计课题:《鼓乐铿锵》授课人:屯昌思源高中何伟凤教学内容:1、湖南民间乐曲《锦鸡出山》、山西民间乐曲《滚核桃》、北京民间乐曲《童谣》以及基础知识“鼓吹乐”、“吹歌”。

2、打击乐演奏的艺术实践活动,艺术创作实践。

课时:一课时教材分析:1、《锦鸡出山》是一首根据湖南土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打溜子”改编的乐曲。

乐曲以锦鸡为描写对象,通过几种打击乐器特有的音色及多变的演奏技法,生动地刻画了锦鸡的各种生活动态,并借此表现了土家族人民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

2、《滚核桃》是一首山西绛州鼓乐。

演奏时使用八面或十面鼓和一副拍板。

由于演奏时既有音乐本身的情绪色彩,又有演员现场的表演艺术,因而不仅好听,而且好看。

乐曲表现农民采摘核桃之后,集中装袋、运到房顶上,然后铺开核桃晾晒、核桃滚散开来、滚落地上等景色,并以此抒发农民劳动时的欢快喜悦心情。

3、《童谣》原为北京市城区内流传的一首儿歌——《打花巴掌》。

这是儿童们在游戏过程中反复吟唱的歌曲。

由于歌词反映北京市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整个歌曲的节奏明快、旋律流畅,很受儿童们的欢迎。

《童谣》是一首“吹歌”。

这种乐队由管子(兼口噙子)、唢呐、二胡、扬琴、中阮及一些打击乐器组成。

其中,口噙子(一种含在嘴里的发声器)担负着模仿儿童数板的任务。

乐曲仅有一个乐段,非常简洁,采用支声复调的手法及不断重复变化的手法表现音乐内容。

总体上看,音乐情绪欢快活泼、充满童趣和诙谐的色彩。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锦鸡出山》、《滚核桃》、《童谣》三首乐曲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初步掌握“鼓吹乐”、“吹歌”的基础知识。

2、通过乐曲欣赏、实践活动感受打击乐的非凡魅力,了解打击乐器的多种演奏技法,培养学生创新协作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紧密关系。

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

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

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课型】音乐鉴赏【课题】鼓乐铿锵【教材分析】《鼓乐铿锵》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中第三单元“丰富的民间器乐”第六节的内容。

本课选择了“打溜子”与“吹歌”两首鼓吹乐为重点欣赏内容。

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器乐。

因为小学初中阶段对打击乐有了初步了解,所以本课倾重于理解了解其音乐体裁演奏形式风格特征及社会功能等,进而在鉴赏更多的民间器乐方面能举一反三。

【教学目标】一、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童谣》,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

二、通过欣赏,感受鼓乐的非凡魅力,掌握“打溜子”、“吹歌”、“鼓吹乐”的概念。

三、引导学生注重民间音乐文化活动,促动学生了解社会,理解社会。

并通过活动,学会简单的节奏打击。

【教学重点】聆听《锦鸡出山》《童谣》为重点内容。

对“打溜子”、“吹歌”、“鼓吹乐”概念的掌握。

【教学难点】注重对音乐兴趣的培养,改变学习方式。

【设计理念】一、体现以审美为核心,注重艺术实践,通过聆听、讨论、演奏、演唱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感受鼓乐之美,加深对民间音乐的体验,感悟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二、以“鼓”为导线,在听赏鼓乐后点出课题;再通过鼓来了解打击乐器从而引出“打溜子”;通过了解吹管乐器从而学习“吹歌”、“鼓吹乐”;最后结合鼓完成合奏练习。

利用“鼓”首尾呼应,充分体现本课主旨。

三、这堂课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实行演奏互动,突显打击乐的节奏感和合奏的音乐魅力,让学生意识到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想象力,拓宽学生艺术视野。

【教学教具】课件、鼓、核桃、日常生活用品(口杯、筷子、钵、锅铲等)【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猜”鼓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带你们走进民间器乐的殿堂,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上新课前我们来做一个猜谜游戏,这里面装了样吃的东西,它的外壳很坚硬,吃了会更聪明,再听听它的声音。

第三单元第六节鼓乐铿锵教案

第三单元第六节鼓乐铿锵教案

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第六节《鼓乐铿锵》教案教材分析:《鼓乐铿锵》是人音版《音乐鉴赏》中第三单元“丰富的民间器乐”第六节的内容。

本课以《锦鸡出山》与《滚核桃》两首打击乐为媒介。

引出我国几种民间器乐的风格与特点。

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我国代表性的民间器乐,本课侧重于认识了解其音乐体裁、演奏形式和风格特征等,进而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民族器乐的风格和演奏方法。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课时:一课时(40分钟)教学辅助教具:电脑多媒体、自制多媒体课件教学目标:1、通过对本课民间器乐作品的学习和欣赏,让学生能初步了解我国打击乐的风格和特点。

2、掌握“打溜子”的知识点。

3、通过教师引导,能学会简单的鼓点节奏。

4、通过互动和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一步掌握和喜欢我国打击乐的知识和魅力。

教学内容:1、简单讲解我国民间器乐的发展。

2、鉴赏《锦鸡出山》,掌握“打溜子”的知识点和基本节奏点。

3、鉴赏《滚核桃》,了解我国“鼓”的知识。

4、通过引导,学会简单的打击乐敲奏。

5、拓展与探究我国鼓的种类及作用。

教学重点:1、鉴赏《锦鸡出山》、《滚核桃》,掌握“打溜子”的概念。

2、通过互动活动,学习和掌握鼓乐基本节奏。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对我国打击乐的兴趣。

2、引导学生准确掌握打击乐的基本节奏。

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播放《十面埋伏》中击鼓游戏的视屏片断,提出问题。

问题:1、请问以下影片出现了哪种主要乐器?其影片中的背景音乐为何种音乐形式?设计理念: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通过欣赏、问答和讲解的方式导入本课内容。

二、新课讲授:(18分钟)1、《锦鸡出山》(8分钟)是一首根据湖南土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打溜子”改编的乐曲。

乐曲以锦鸡为描写对象,通过几种打击乐器特有的音色及多变的演奏技法,生动地刻画了锦鸡的各种生活动态,并借此表现了土家族人民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

《锦鸡出山》全曲设五个小标题,分别是“山间春色”、“结队出山”、“溪间戏游”、“众御顽敌”、“荣归”,并借小标题划分了乐曲的段落。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六节鼓乐铿锵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六节鼓乐铿锵

第六节《鼓乐铿锵》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打击乐的代表形式及风格特征、初步掌握绛洲大鼓的打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滚核桃》,能够让学生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

学生通过律动的实践活动,体验节奏等音乐要素与情境之间的联系,进而理解创作与欣赏之间的关系,奠定欣赏器乐作品的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音乐的多元与大同,培养学生对民族打击乐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鼓乐铿锵》是人音版《音乐鉴赏》中第三单元“丰富的民间器乐”第六节的内容。

本课以《滚核桃》打击乐为媒介。

引出我国几种民间器乐的风格与特点。

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我国代表性的民间器乐,本课侧重于认识了解其音乐体裁、演奏形式和风格特征等,进而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民族器乐的风格和演奏方法。

由于小学初中阶段对打击乐有了初步了解,因此本课倾重于认识了解其音乐体裁演奏形式风格特征及社会功能等,进而在鉴赏更多的民间器乐方面能举一反三。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感受《滚核桃》的音乐风格,了解绛州大鼓的主要演奏技法;2.难点①学习和掌握鼓乐的基本节奏;②为加强学生对头、身、尾的认识,能够顺利的完成老师所编排的音乐小品;③小组合作,完成四声部合奏练习。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方法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实际,我主要采取“启发──引导法”,以实例为线索,结合多媒体课件,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等方法进行教学。

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运用课件现场演示,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并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多法并用,即培养了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鼓。

七、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欣赏一段鼓乐视频《鼓云龙腾》,请同学们谈谈观后感。

师:通过刚才的短片,同学们肯定感受到了中国鼓,动人心魄的力量。

高中音乐_鼓乐铿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鼓乐铿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课前播放民族器乐曲《龙腾虎跃》导入:展示课题认识我国的民族乐器分类:1:按照制造材料分:“八音”分类法2:按照演奏形式分:观看《龙腾虎跃》,大致感受一下乐曲的情绪,特别是里面鼓的运用提示学生特别注意一下,说出几种熟悉的民族乐器。

由《三字经》中“八音”引出乐器按照制作材料的划分。

认识民族乐器按演奏形式的划分。

通过学生对民族乐器已有知识经验的掌握,引导学生说出所知道的民族乐器,自然而然的引出课题。

学习我国最古老的乐器分类法,进一步拓展知识。

通过对乐器的分类学习进一步认识各种乐器。

学习活动设计展开︽锦鸡出山︾一:介绍《锦鸡出山》二:视频播放《锦鸡出山》。

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音乐情绪,并初步认识里面所用乐器。

三:展示“山间春色”部分的“对偶”和“螺蛳结顶”的创作手法并做出具体解释。

四:介绍土家族“打溜子”通过听辨乐曲,感受音乐情绪及所表现的生活场景。

通过展示的锣鼓谱,亲身体会两种创作手法。

认识“打溜子”的流传地区、民族、段落结构及所用乐器。

了解全曲,进行学习气氛。

理解“对偶”和“螺丝结顶”的创作手法。

结合作品学习相关基础知识。

学习活动设计︽滚核桃︾一:图片展示核桃的成熟及晾晒,引出为什么会是“滚”核桃。

二:欣赏《滚核桃》现场演奏,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整体情绪。

三:分部分欣赏《滚核桃》,特别给出两个不同版本的“身”部分的表演,学生找出其演奏处理中的不同。

五:引导学生摹打“身”部分的节奏欣赏《滚核桃》仔细观看视频,体会每一部分速度上的变化,找出“身”部分两个版本的不同来。

调动身体所能用到的部分做好节奏模打。

初步了解乐曲为深入欣赏《滚核桃》演奏技法做准备。

了解结构特点,从音乐要素的变化上了解音乐。

亲身参与演奏,调动学生了解打击乐的积极性和热情。

学习活动设计《童谣》一:根据课本知识部分让学生了解吹歌的知识。

二:欣赏吹歌《童谣》,提示学生感受其音乐情绪并注意其主题重复性。

第三单元 鼓舞弦动学案

第三单元 鼓舞弦动学案

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第六节鼓乐铿锵学案一、教学要求:1、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及《童谣》,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

2、在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理解乐曲音乐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打溜子”、“鼓吹乐”及“吹歌”的基础知识。

二、相关音乐知识1.打溜子“打溜子”又叫“打路牌子”、“打小家伙”,流行在湖南西部、湖北恩施一带土家族的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

这种乐曲常用四件乐器:马锣、大锣、头钹、二钹。

乐曲内容多描绘动物形象及表现劳动的生活情景。

例如:《八哥洗澡》、《猛虎下山》、《老虎磨牙》《锦鸡拍翅》、《双龙出洞》、《扭插秧》等。

乐曲结构有一段式、两段式、三段式、多段式四种其中以两段式最为多见,乐曲通常由“头子”和“溜子”组成。

这种音乐多用于丰收、节日、喜庆活动场合演奏。

《锦鸡出山》可分五部分:(1)“山间春色”意在表现山清水秀、春暖花开、美丽怡人的春天景色(2)“结对出山”速度稍快。

揭示锦鸡由少而多的结对出山景象。

(3)“溪间戏游”表现锦鸡嬉戏玩耍的欢乐情景。

(4)“众御顽敌”表现发现敌情、与敌对峙、向敌进攻、群起而攻、敌人退却逃跑等形象。

(5)“荣归”表现锦鸡胜利后昂首阔步,神气十足的形象。

2.鼓吹乐汉代出现的一种以打击乐和吹奏乐相结合,兼有歌唱的音乐形式。

它吸收了北方少数民族音乐,按照使用场合跟乐器的不同分为四种类型:1.黄门鼓吹-天子、大臣宴会所用。

2.骑吹-随行于帝王、贵族车驾,也用于仪仗。

3.短箫铙歌-军乐,多用于社、庙、祭祀、狩猎等盛大活动。

4.横吹-军中马上之乐,用于随军演奏。

器乐曲《滚核桃》是一首山西绛州鼓乐。

演奏时使用十面各种形制的鼓和一副拍板。

乐曲由头、身、尾三部分组成。

演奏时既有音乐本身的情绪色彩,又有演员现场的表演艺术,不仅好听还十分好看。

乐曲表现了农民采摘核桃之后,从装袋,到运到房顶,晾晒,核桃散开来,滚落在地上的声音,惟妙惟肖,好看好听。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六节:鼓乐铿锵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六节:鼓乐铿锵

鼓舞弦动——中国丰富的民间器乐高中一年级音乐鉴赏课教材: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音乐鉴赏》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中国丰富的民间器乐课时:3个课时教学内容分析:《鼓舞弦动——中国丰富的民间器乐》是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音乐鉴赏》高一年级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课通过了解多种民族乐器、欣赏民族器乐曲的形式让学生体验和了解民族器乐曲的独特风格,培养学生对多样化音乐风格的兴趣和关注。

通过参与各项音乐活动,让学生感受音乐带给人的欢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独特的创造力。

教学重点:1、用语言描述所学乐器的名称、音色、演奏方法及发声原理。

2、在欣赏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听辨、分析、体验音乐片断、通过体验与感受,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高音乐鉴赏、分析能力。

3、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不断通过对音乐材料的呈示产生愉悦的审美,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

积极主动参与音乐实践,体会音乐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地位。

教学难点: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比较羞涩、敏感,教师要在课堂中创造表演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表现音乐。

教学策略及选择设计:“在动中学乐中学”在认识打击乐器组中,安排了学生发挥想象对已学的节奏进行不同的排列,并分组演奏,感受不同的排列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

让学生在动中学,在乐中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不仅拓展延伸了课的内容,而且升华了乐曲的意义。

“以情感为主线”黑格尔说过“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只有不断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用“情”字架起心灵与音乐之间理解与沟通的桥梁才能较好的实施音乐教育的总体目标——审美教育。

在高中音乐课程中基本是音乐欣赏课。

因此,学生会在心理上产生厌倦感,状态比较消极。

在新课开始前教师通过示奏巴乌独奏曲《竹楼情歌》,以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和体验帮助学生感受歌曲、了解歌曲和表现歌曲,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对学生情感的投入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双向情感沟通的渠道。

《鼓乐铿锵》教案(精选5篇)

《鼓乐铿锵》教案(精选5篇)

《鼓乐铿锵》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鼓乐铿锵》教案《鼓乐铿锵》教案一、关于鼓的认识 1.生活中的鼓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上这节音乐课。

【出示鼓】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停顿)大家都认识吧?生:鼓师:对,见得太多了,很熟悉。

会不会敲?哪一位同学上来敲一敲?我看到有同学跃跃欲试了。

【学生敲】师:恩,能敲响了。

还有没有同学想上来试一下。

(再叫一位同学)你能敲的和前面那位同学不一样吗?【学生敲】师:很好,他不但能敲响了,还能敲出花样来。

下面老师也给大家敲两下。

【教师展示】师:鼓是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东西,大家都很熟悉。

那大家想一下,一般都在什么场合见到它?生:结婚、开业庆典…师:对,我们经常在节日、或是庆典活动中见到它,像下面这个视频…… 【视频—庆典】师:刚才的视频是什么场面啊?“鼓乐铿锵”的无限魅力。

【课件出示课题】二、鼓乐铿锵(一)滚核桃 1.完整欣赏师:好,我们要欣赏的鼓乐,叫《滚核桃》【课件出示标题“滚核桃”】师:乐曲的名字叫《滚核桃》,“滚核桃”是什么意思?(观察学生)就“滚核桃”这三个字,同学们猜想一下,这首音乐想要表达什么内容呢?生:核桃滚落师:(对学生的回答不予评价)嗯,肯定跟核桃有关系。

对吧?生:……师:我来告诉同学们,这首音乐啊,就是表现了核桃丰收了,农民在采摘、晾晒核桃时愉悦的心情,和快乐的劳动场面。

【图片—成堆成山的核桃、高兴的农民、晾晒核桃的场景】师:看,他们还送给老师一些呢。

【出示核桃(最好装在菠萝里)】师:想不想要?生:……师:想要,那倒要看看同学们的表现如何了。

哈哈,书归正传。

《滚核桃》这首音乐,非常生动(语气强调“非常”)的桃去(模仿农民对话)。

因此,这个“滚”字,是不是也有一种劳动的意思啊?生:……【课件显示:“劳动”字样】师:他们劳动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啊?(教师投入的范唱“冬冬冬冬冬冬冬冬冬冬冬都儿拉冬拉冬冬乙冬冬冬”并作出喜悦陶醉的表情)什么心情?生:……师:对,非常高兴。

第六节 鼓乐铿锵教案

第六节 鼓乐铿锵教案

第六节鼓乐铿锵教材分析《鼓乐铿锵》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中第三单元“丰富的民间器乐”第六节的内容。

本课选取了“打溜子”与“鼓吹乐”两首清锣鼓为重点欣赏内容。

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民间器乐,由于小学初中阶段对打击乐有了初步了解,因此本课倾重于认识了解其音乐体裁演奏形式风格特征及社会功能等,进而在鉴赏更多的民间器乐方面能举一反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打击乐的代表形式及风格特征、初步掌握绛洲大鼓和打溜子的打法。

2、过程与方法:欣赏代表作品,让学生在音乐氛围中体验打击乐的感染力。

学生通过律动的实践活动,体验节奏等音乐要素与情境之间的联系,进而理解创作与欣赏之间的关系,奠定欣赏器乐作品的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音乐的多元与大同,培养学生对民族打击乐的兴趣。

教学重点:绛州鼓和打溜子钹的基本演奏技法教学难点:关注对音乐兴趣的培养,改变学习方式。

设计理念1、体现以审美为核心,注重艺术实践,通过聆听、讨论、演奏、创编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感受鼓乐之美,加深对民间音乐的体验,感悟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2、以“鼓”为主线,从听鼓——赏鼓——用鼓——玩鼓四个方面进行授课,综合美术戏曲舞蹈等姊妹艺术,培养对音乐的感受力想象力,拓宽学生艺术视野。

3、通过为寓言故事创编节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视频导入(课件播放鼓乐视频)刚才我们听到的这段热闹的鼓乐是咱们山西临汾的的《威风锣鼓》,乐曲通过变化丰富的节奏、振奋人心的鼓声,带给我们气势蓬勃、威风凛凛的体验。

说到中国的锣鼓,它的历史非常悠久。

鼓是最能表现激动热烈场面的打击乐器之一。

在中国鼓乐当中,山西绛州大鼓是最具有表现力的。

二、阅读材料,欣赏图片,了解绛州锣鼓。

绛州——就是山西的绛县,自古以来就是三晋一块文化宝地,位于山西南部。

,今天它也以“盛产山楂”而闻名。

山西是鼓乐的故乡,绛县更是鼓乐之乡。

《鼓乐铿锵》教学设计

《鼓乐铿锵》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第六节:鼓乐铿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作品,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使学生了解中国打击乐的代表形式及风格特征。

在理解乐曲的音乐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有关的音乐知识。

2.过程与方法:聆听《滚核桃》、《锦鸡出山》、《童谣》,让学生在音乐氛围中体验打击乐的感染力。

学生通过律动的实践活动,体验节奏与情境之间的联系,进而理解创作与欣赏之间的关系,奠定欣赏器乐作品的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打击乐的悠久历史,对比中外打击乐的不同表现内容与形式,理解音乐的多元与大同。

教学内容:1.中国民族民间乐器的分类。

2.通过听赏《滚核桃》、《锦鸡出山》、《童谣》等曲目,了解打溜子、鼓吹乐、吹歌方面的音乐知识。

重点和难点:了解作品强弱、速度变化和乐曲所反映的故事情节、结构。

掌握基本的节奏型的打法;作品头、身、尾的曲式结构特点。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鼓、锣、钹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观看一小段《华阴老腔》的视频。

提出问题:视频中出现了哪些民族器乐?学生回答:……..二、知识链接1.介绍五声和八音五声:宫、商、角、徵、羽。

八音:金、石、土、木、革、丝、匏、竹。

2.按照演奏方法分类:吹:笛子、箫、唢呐、芦笙、巴乌、葫芦丝等。

拉:二胡、马头琴、京胡、高胡、板胡等。

弹:琵琶、古筝、古琴、三弦、冬不拉等。

打:锣、鼓、木鱼、梆子、镲等。

三、听赏《滚核桃》1.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首山西的打击乐《滚核桃》。

根据山西绛州鼓乐改编的一首作品。

观看视频,看一看,在鼓的哪些部位发音。

生:鼓面、鼓梆、鼓槌、鼓身、鼓钉。

2.演奏技巧师:这段演奏技法包括:敲击鼓梆、敲击鼓面、闷击鼓面、双手交叉敲击鼓梆、交替敲击鼓槌和鼓梆、单手滚奏、闷击向前推奏、闷击向后推奏等。

由于演奏技法的差异,造成音响音色上的不同。

3.演奏形式八人一组,一人持拍板,以领奏、重奏、合奏、齐奏、轮奏的形式集体配合完成。

4.分段赏析。

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第六节鼓乐铿锵

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第六节鼓乐铿锵

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第六节鼓乐铿锵第一篇: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第六节鼓乐铿锵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第六节鼓乐铿锵评委老师好,我是ⅩⅩ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鼓乐铿锵》,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总结六个方面谈一谈这堂课的设计思路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音乐鉴赏》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第六节《鼓乐铿锵》,将主要欣赏学习民间乐曲《锦鸡出山》、《滚核桃》和《童谣》。

①《锦鸡出山》是依据湖南土家族“打溜子”改编的一首器乐曲,生动地刻画了锦鸡的各种生活状态,表现了人们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

②《滚核桃》是根据山西绛州鼓乐改编的一首作品,表现了农民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④书上44页)二、教学目标:①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

②在感受乐曲的音乐情绪,理解乐曲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打溜子”。

三、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参与打击乐合奏等艺术实践,从中体验其乐趣,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教法上尽可能突显学生的主体性,设计了学生探究学习,师生交流、节奏模仿、练习、创编等教学活动,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展开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

五、说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以播放视频导入播放视频,《鸭子拌嘴》,进行导入,营造氛围,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听出了几种民族乐器?学生回答,我来总结:乐器有小钹、钗、钹、大锣、木鱼、云锣六种乐器(让学生感受不同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2.引出课题,出示教学目标3.阅读文本整体感知完整聆听《锦鸡出山》。

之后,分小组讨论:音乐情绪是怎样的?让你联想和想象到了什么?然后初步引导学生,听辩曲子中的乐器。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六节:鼓乐铿锵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六节:鼓乐铿锵
二、模打节奏练习
2/4 X X ∣XXX ∣XXX.X∣XXX ∣
2/4 X X ∣XXX ∣XXX ∣XXX ∣
2/4 X X ∣OXX ∣XXX ∣0XX ∣
三、聆听《锦鸡出山》
作品简介:《锦鸡出山》全曲设为五个小标题,分别是“山间春色”、“结队出山”、“溪涧戏游”、“众御顽敌”、“荣归”,并借小标题划分了乐曲的段落。《锦鸡出山》是一首根据湖南土家族人民喜闻见乐的民间音乐“打溜子”改编的乐曲,乐曲以锦鸡的各种生活动态,并借此表现了土家族人民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
情感价值观:通过互动和探究,培养学生创新协作能力,进一步掌握和 喜欢我国打击乐的知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参与打击乐合奏,演唱节奏谱
教学难点
把握演唱的准确性和了解,实践打击乐的演奏方法
课前准备
教案 多媒体课件辅助 鼓
教学方法
体验法 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法 聆听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示导
谈话导入:同学们,说说你们了解的民族乐器都有哪些?
练习
根据欣赏《锦鸡出山》完成下列表格
曲目
流行地区
主要乐器
风格特征
锦鸡出山
湖南土家族
打溜子锣
马锣、钹
多描绘动物形象及生活情境
板书设计
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鼓乐铿锵》
教学反思
(1)理解“打溜子”的概念。
“打溜子”是流行与湖南土家族的一种民间器乐合奏“打溜子”纯粹用打击乐器合奏。用马锣,大锣、头锣、二钹四件乐器演奏。乐曲结构内容多描绘动物形象及生活情景
(2)带问题欣赏问:这首乐曲表现了一种怎样的音乐情绪?说说你的感受。
(3)荣归:呆 配当 |七卜七卜当 |呆 配当 |七卜七卜当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六节:鼓乐铿锵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六节:鼓乐铿锵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指导思想本节课以中国民间器乐——大鼓为线索,感受鼓乐的铿锵气势及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领悟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内涵。

(二)理论依据我国民族器乐种类繁多,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遍地开花,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其音乐体裁、演奏形式、风格特征、社会功能,更多地认识民间器乐,进而深刻理解民间音乐内涵。

二、教学背景(一)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课是选自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必修)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第三节教学内容。

课型为综合课,一课时。

2.《滚核桃》是一首山西绛县鼓乐,“清锣鼓”的代表作品。

演奏时使用十面鼓和一副拍板。

演奏时既有音乐本身的情绪色彩,又有演员现场的表演艺术,不仅好听,而且好看,艺术性较强。

(二)学生情况分析1.本课学习的主体是高一学生,学生综合素质较好,具备扎实的音乐基础,经过前期学习,他们对作品音乐情绪和简单分析作品有一定掌握,现阶段可以更深层次的利用音乐要素、音乐语言分析音乐创作的背景和乐曲创作的手法,更好地理解民间音乐内涵。

2.本次授课班级是高一3班,学生音乐基础扎实,具备一定音乐素养,学习能力较强,对节奏、视唱、都有一定的基础。

针对音乐程度的不同,将该班学生分组,由音乐基础较好的同学带动基础薄弱的同学共同学习,在班级音乐课上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直观演示——教师“节奏范唱”、“示范演奏”和采用多媒体视听手段,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参与体验——学生通过视唱、近距离观看教师“范奏”,感受民族民间音乐魅力。

(四)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1.本课是一节地方色彩浓郁的民族音乐课,经前期对学生调查显示,学生对民族音乐了解甚少。

因此教师在教学素材方面,甄选了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器乐音乐作品,如山西绛州鼓乐《滚核桃》,让学生逐层深入,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公开课教案第六节鼓乐铿锵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公开课教案第六节鼓乐铿锵

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第六节《鼓乐铿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童谣》,感受、体验乐曲的情绪,想像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

(二)在感受、体验音乐情绪,理解音乐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有关有知识。

(三)培养学生热爱民族器乐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内容(一)鉴赏《锦鸡出山》、《滚核桃》、《童谣》。

(二)打溜子、鼓吹乐、吹歌等音乐知识。

三、重点和难点《锦鸡出山》、《童谣》节奏及作品的表现内容。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由《金蛇狂舞》导出课题。

(三)音乐常识。

1.湖南土家族介绍。

主要分布湖南湘西苗族自治州等地,土家族称谓始于10-13世纪,民族语言广告狂人称作“毕兹卡”,而汉语称作“土家”,其含义为“本地人”。

2.音乐知识。

打溜子。

是流行于湖南土家族的一种民间器乐合奏。

通常用马锣、大锣、头钹、二钹四件乐器演奏。

乐曲内容多为描绘动物形象及劳动生活情景。

鼓吹乐。

又称鼓乐,是一和在中国农村流传最广的,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的民间器乐合奏。

吹歌。

是鼓吹乐的一种。

它以吹管乐器为主,辅之以打击乐器。

(四)作品分析与鉴赏1.《锦鸡出山》是一首根据湖南土家族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打溜子”改编的乐曲。

乐曲以锦鸡为描写对象,通过几种打击乐器特有的音色和多变的演奏方法,刻画了锦鸡的各种生活动态,并借此表现了土家族人民热爱生活的乐观情绪。

乐曲有5个小标题,分别由《山间春色》、《结队出山》、《溪涧戏游》、《众御玩敌》《荣归》5个部分组成。

(1)引导学生练习其中的主要节奏型。

(2)认识“打溜子”演奏乐器。

(3)教师引导学生逐段分析并听赏《锦鸡出山》。

(4)学生整体聆听乐曲,说说乐曲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并且概括乐曲的表现内容,教师点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节《鼓乐铿锵》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及《童谣》,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

(二)在感受乐曲的音乐情绪,理解乐曲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打溜子。

(三)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演唱部分《锦鸡出山》的节奏谱及《童谣》的旋律谱,注意北京方言的发音特色。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两首轻锣鼓音乐,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音乐内容,引导学生参与打击乐合奏、演唱节奏谱和旋律谱的艺术实践,从中体验其乐趣,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

(二)教学难点:把握演唱的准确性和了解、实践打乐的演奏方法。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两首轻锣鼓音乐作品为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参与打乐演奏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演奏打击乐的乐趣。

(二)欣赏童谣作为次重内容,简单学唱,了解其创作手法所表现的音乐内容及感受音乐情绪和充满童趣,诙谐的旋律色彩。

(三)引导学生根据民间口噙子数板,创编打击乐,并在打击乐伴奏下进行实践活动。

四、学习资源
(一)充分利用好教材和配套的课件资源,多以视频资料让学生欣赏,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熟悉和兴趣,为学习演练打击乐活动增强积极参与的热情。

(二)引导学生集、查阅北京民间打击乐作品和音乐文化活动的资料。

(三)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学生资源,让个别学习打乐器的学生独自或组合表演片段,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其效果,以增强学生学习民间音乐的兴趣。

(四)引导学生到影剧院听专业团体演出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专场音乐会或逢电视上音乐频道民间音乐的专题节目,开学生音乐视野,提升学生对中国民间音乐的情感。

五、学习方法与指导策略建议
(一)要注意完整聆听音乐,结合作品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为准确理解作品内容,有必要演唱部分节奏谱及旋律谱。

如:《锦鸡出山》中的几个小标题的节奏谱片断;《童谣》的旋律谱。

(二)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为理解音乐内容的情绪,要适当地引导学生了解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以及这些方法所表现出来的音乐效果。

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打击乐演奏活动,亲身感受、体验更深层次的感受音乐作品的情绪。

(三)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在聆听、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及社会功能,认识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四)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活动,鼓励引导学生简单创编打击乐作品。

教师活
解、感受乐曲节奏特点,
2
曲调特点,并进一步了解乐曲
熟悉、
儿歌童谣《口
模仿练习其节奏,并采用不同
给全体
七、评价
(一)以听辨每首音乐作品的节奏特点设计问题,以听辨、模仿敲击来检测。

(二)教师提供出几个寓言故事,指导学生创编打击乐或哑剧,以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活动,并在打击乐的伴奏下进行表演,以生生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

(三)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当地的民间音乐文化活动,促进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自主学习搜集民间音乐作品和素材,在课堂上交流展示,教师评价。

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